对中国腐败问题的看法

2024-07-17

对中国腐败问题的看法(共9篇)

篇1:对中国腐败问题的看法

尊敬的党组织:

反腐败是当前党内外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七大把反腐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党正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但是,应当看到,反腐败的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当前腐败现象发展蔓延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至今仍然存在;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隙而入,侵蚀一些干部的思想和作风。二是我们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工作中暂时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客观上给腐败现象的滋生留下了可乘之机。三是由于我们有些干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等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工作上的顾此失彼,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滋长起来。四是一些地方和单位治党治政不严,“好人主义”盛行,有的领导干部甚至庇护腐败和犯罪。这些滋生腐败的原因不可能一下子消除,腐败现象就比较容易蔓延。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反腐败的各项任务,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一批大案要案受到查处,一批腐败分子受到惩办。二是一些群众普遍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得到初步纠正和遏制。三是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等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和规定,对规范党政干部从政行为,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党中央提出和确立了一系列反腐败的方针、原则和政策,在实践中形成了反腐败要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任务为重点的工作格局,以及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使反腐败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初步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反腐败路子。

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放松努力。因为腐败发展蔓延的势头在有些方面仍然不减,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仍在增加,涉及干部的职级层次较高;大案要案居高不下,新发生的案件数量上升,窝案、串案突出;违法犯罪的金额越来越大,腐化堕落的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腐败现象在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蔓延,党政干部腐败、司法干部腐败的案件屡有发生;讲排场、比阔气、盲目追求高消费的奢靡之风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滋长,等等。总之,反腐败斗争任务依然艰巨,刻不容缓,我们决不能稍微松懈自己的斗志。

克服腐败现象的蔓延,需要有一个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随着新的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善,腐败现象将会逐步减少。但是,这并不是说腐败现象会自生自灭。恰恰相反,腐败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就会滋生蔓延,而且会愈演愈烈,危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在社会大变革的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掌握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有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稳定,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否则,在社会大变革过程中,由于腐败问题而引发社会震荡,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切实抓好反腐败斗争,把消极腐败现象遏制在可能的最低限度。

贪污腐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防微杜渐。只有在思想上坚定信念才能抵制现实的诱惑,我们应该及早树立清正廉洁的思想。而且,我认为请客送礼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根深蒂固的思想。很多人只要一想办点事,不管对象是不是领导干部,都会送点东西。只有礼到了,才好说话,不会送礼,别人甚至会认为你不懂礼貌。这种思想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是很好的,但要是把这种思想带入到工作中就是贪污腐败了。

实践证明,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认识是清醒的,惩治腐败的态度是坚决的,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格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完全正确的。党的十五大选举产生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坚决贯彻党中央的部署,认真执行党章规定的各项任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出了努力。

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严于利己,同时也要严于利自己周围的人,洁身自爱,时常反省,时刻保持与党组织的密切关系,不断地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或许才能更好的抵制外来的各种诱惑。

以上是我对腐败问题的一些看法,请党组织指导我,帮助我!

篇2:对中国腐败问题的看法

尽管中央对腐败问题的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可是,为何在中央的三令五申、从严处理的监督和查处中,贪污之风却屡禁不止?归根到底,是官官相护的问题!“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当大清王朝盛行这样的民谣时,一个帝国也就注定走到了它的末年;“十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当这种现象在官场习以为常的时候,一个铁桶般的政权也就注定会土崩瓦解!

笔者想说,根除腐败,首先要根除腐败的土壤!回想一下建国之初,为何腐败之风不能兴起?在于令行禁止,监督与行政并重,有人民的监督和管制,“为人民服务”就不在是一个口号这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今天呢,官员们大笔一挥,就日进斗金,特殊的利益群体以滚雪球之势越滚越大,小金库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与之对应的监管机制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贼喊捉贼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振振有词高喊着“反腐败”口号的领导,第二天就成为纪检委的“座上宾”,这是多么的滑稽可笑,耐人寻味啊!

斩断利益链,才是治理腐败的关键一环!只有在保障行政权与监督权分别独立的情况下,利益链才能失去保障,无法保持如往日的畅通无阻,处处绿灯!倘若官员自己监管自己的局面依然持续,监守自盗的腐败问题定会永无休止,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将受到人民的质疑,民心倘若有变,那里又有稳定可言呢?

贪污腐败,依然盛行,无外乎监督者视若无问,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在官场做老好人,跟着和稀泥,谁也不得罪,如此心态,怎能够将中央的政策方针落实到位,又怎能将贪污腐败斩杀于摇篮之中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的党只有从根本上斩断贪污腐败的利益链,将监督权交给人民,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廉洁、高效、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才能树立“勤政爱民”的好形象,才能受到老百姓由衷的拥护和爱戴!

“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治理贪污腐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的是全党上下戮力同心,坚决与利益集团拉开决战的帷幕,全力以赴,赢取胜利!毕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民定会紧密的团结在中央的周围,为打赢这场艰苦卓绝的“反腐倡廉”战争,竭尽自己的全力!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我们相信,总书记的讲话是务实而干练的,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也是如泰山不移的。前途任重道远,同志仍需努力,让我们全党上下紧密团结在以习总书记为中央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周围,将反腐败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进行到底!

汇报人:xiexiebang

篇3:论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制度反腐

一、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

腐败在哲学上引申为事物的异化, 而人们最经常引用的腐败定义大致从“以权力为中心”、“以公共利益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等三个角度来定义腐败。简单来说, 腐败是一种由公职人员趋利的理性行为所导致的权力蜕变、资源滥用、制度化逃避现象, 从而引发消极的外部效益。中国目前的反腐败斗争开始了“刮骨疗毒”, 从公认的腐败高发区如垄断行业、权力机关以及金融证券、建筑、工商、税务等经济管理、资源分配部门, 到食品药品安全部门等民生领域的关注, 重拳出击, 全面开花, 遏制了腐败蔓延的势头,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数据统计, 在2003—2008年的六年间, 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213 242件250 666人。其中, 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6 616人 (包括厅局级1 111人、省部级39人) [1]。但这些数据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腐败现象依然处于高发、易发、多发态势, 从近几年反腐案件的研究来看, 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腐败主体的级别向基层渗透, 高官腐败数见不鲜。在“权力趋于腐败”的铁律中, 一方面许多腐败现象的主体可能仅仅是科级干部或普通人员, 他们试图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或假借上级的影响力来谋取私利;另一方面“一把手”腐败并不少见, 而且多腐败窝案、串案, 贪官金额不断升级。如位列2006年十大反腐典型案件榜首的上海社保基金大案涉及款项达32亿人民币, 涉及包括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原局长祝均一在内的大小官员等逾百人, 涉及到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夫人 (或情妇) 外交、“资本运作”等各种形式的腐败内容。

2.腐败形式层出不穷。传统的腐败形式包括贪污、行贿、受贿、索贿、徇私舞弊、侵占国家资产、挪用公款、玩忽职守、敲诈勒索、“卖官鬻爵”、严重失职、渎职等等。而在新形势下, 在腐败与反腐败的博弈中出现了新的腐败形式包括权力期权化腐败、不良债权贪污、用职务之便以低价托买或高价托卖、干股获利、通过赌博方式收受请托人财物、“买税”、通过政企联谊的“中奖”等方式行腐败之实等, 如2006年全国首例金融不良债权处置过程中的特大贪污案———吉宜军、陈力案;2007年全国首例“特定关系人”受贿案———赵詹奇案;湖南干股受贿第一案———高力初、罗腊梅夫妇“干股”受贿案等。

3.腐败行为多元化、复合化。腐败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 腐败活动并不纯粹受拜金主义或物质主义的驱使, 而是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道德堕落于一体。权钱、权色、权权交易相互交织, 跑官、卖官、买官和骗官现象滋长。典型如湖北天门市“五毒书记”张二江、福建周宁县“三光书记”林龙飞、新中国最大卖官案的主角马德、安徽省原副省长何闽旭, 以及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等。目前的“腐败先锋们”基本上都无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制约, “拔出萝卜带出泥”, 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4.“裸官”、“逃官”现象突出。“裸官”就是以各种名义把家人送出国, 自己在国内做“光杆司令”、“裸体做官”、能腐败多少就腐败多少, 随时做“野鸽”逃离的“潇洒派”蛀虫官员。近年来, 裸官已成黑数, 被掳走的钱财更是不计其数, 如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庞家钰、福建省原工商局局长周金伙、黑龙江省石油公司原总经理刘佐卿、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行长高山等都是“裸官”中的佼佼者。根据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 过去十年逃往北美和欧洲等地的中国腐败官员达1万多人, 携带出逃款项达6 500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些裸官、逃官的泛滥加剧了反腐治理的成效。

二、制度反腐: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

(一) 制度反腐的发展状况

近几年, 中国为改变滋生腐败的宏观制度环境和结构, 进一步加强了“国法”和“党纪”两个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 (1) 在反腐的法律建设方面, 2004年施行的《行政许可法》、2005年施行的《信访条例》、2006年施行的《公务员法》、2007年施行的《反洗钱法》、《物权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2008年施行的《反垄断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为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的刑法系统在2000年通过了《引渡法》, 在刑事法律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刑法》中依照罪刑法定原则, 除了明确规定贪污罪、受贿罪、渎职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等罪名外, 在2009年又确定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新罪名。 (2) 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制度反腐体系———“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4年中央先后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2007年颁布了《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 2009年中央又连续审议通过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试行)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2]。为堵塞贪官外逃之路, 通过1997年《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2006年《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200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的相关规定, 进一步完善了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 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 并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 (境) 外的公职人员管理。

(二) 制度反腐任重而道远

1. 建立和完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 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防腐反贪制度。1994年官员财产收入申报法正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项目, 但因技术原因而作罢。1995年《关于党政机关县 (处) 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2001年《关于省部级现职领导干部报告家庭财产的规定 (试行) 》等为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指导性的铺陈。近年来, 舆论对官员财产公开化的立法呼声日益高涨, 更将其称为反腐败的“阳光法案”。一些地方也在试点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比如2008年新疆阿尔勒地区率先在当地廉政网上公开官员财产和2009年浙江慈溪市的“廉情公示”[3]。如果能将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入法, 就可以扩大官员财产申报的对象和范围, 充分发挥人大和舆论的监督作用, 通过审核、公示、质询、追究、信用记录等环节, 有效阻断官员不明财产的无限膨胀, 使灰色收入在阳光下现形, 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2. 建立和完善金融实名制。

实行金融实名制,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是新时期反腐倡廉的有力武器。中国从2000年4月开始实行公民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 但这离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实名制”还很遥远。金融实名制是对个人金融资产的出入进行监控, 要求每个公民在任何一家金融机构开设账户和进行金融交易时, 都必须使用实名, 并留存包括身份证件、职业、居住地址、通信地址、纳税信息、账单周期等在内的个人信息及相关金融交易信息记录[4}。中国也可借鉴韩国实施金融实名制的经验, 如规定金融资产在限期内进行实名确认、凡未进行实名确认的任何金融资产不得提取等, 清查匿名存款, 打击各种形式的洗钱活动。金融实名制的建设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支持, 需要所有的金融机构联网操作, 防止非法资金隐性藏匿或外逃。此外, 还要增强国家的金融监管力度, 健全金融结构的责任制度等, 让腐败行为难逃法网。

3. 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

网络反腐打破了传统的反腐格局, 拓展了公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的渠道。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始建立网络举报平台, 之后中央纪委监察部和18个省级纪检监察机关也相继开通了举报网站。截至2009年6月, 26个省 (区、市) 、100多个地级市、200多个县建立举报网站[5]。除了官方的网络举报, 还有诸如博客、论坛等网络载体成为民间网络反腐的首选阵地。2008年8月13日湖南省株洲市出台的《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是国内首个纪委网络反腐办法, 成为中国网络反腐迈向制度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出口关键在于三点:一是网络举报制度的建设, 如建立和完善保护举报人制度、举报信息保密制度、举报奖励及补偿制度、网络举报信息受理、处理、时效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等。二是建立网络反腐信息监控与报告制度。中国近3亿的网民力量显示的是最廉价的监督, 可能是合理的怀疑、证据充分的“有罪推定”, 也可能是民主的非理性抑或网络暴力, 这就需要认真组织收集和监控这些网络信息, 引导网民理性监督, 如杭州市纪委监察局推出专人监控“反腐贴”, 另外, 还可对网络反腐舆情监控实行每日报告制度等。三是建设和完善政府网上电子监察系统。如苏州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探索出了惩防体系建设的新路, 先后开发、运行了行政审批网上监察系统、工程建设网上监察系统、政府采购网上监察系统、行政权力电子综合监察系统等, 实现监察工作从事后监察向全程监察的转变, 大大提高了行政效能和防腐反腐力度。

摘要:新时期中国的反腐败斗争渐入“深水区”, 鲜明地树起了“依法治国、制度反腐”的大旗, 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 逐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现有的反腐败法律制度仍然存有很多制度空隙, 亟待完善, 如建立和完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金融实名制、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等。

关键词:制度反腐,金融实名制度,网络反腐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检察院历年工作报告[EB/OL].http://www.spp.gov.cn/site2006/region/00018.html.

[2]郭晓果.中国反腐败法律体系现状和缺陷[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9) .

[3]郭中军.官员财产公开的破冰之旅[EB/OL].东方网, 2009-03-27.

[4]王明高.三大制度破解“外逃魔咒”[J].人民论坛, 2009 (, 7) .

篇4:第二篇 对中国的看法

失望56人

吃惊22人

讨厌16人

理解6人

无所谓3人

表示“失望”的问卷占了绝大多数。其中有不少人都提到,日本是从学习中国而发展而来的,虽然后来转向西化,但是到现在为止日本国内仍然有许多人对中国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的。但是,在亚洲杯上中国部分球迷的低素质表现让这些对中国怀有好感的人觉得分外失落。佐藤隆信老人说:“过去一直认为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令我失望。”

有些则是由于“失望”之极而“吃惊”。“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人,行动如此激烈。”在他们眼里这不是爱国,而是由于“道德水平低的缘故”。

很多调查者认为中国观众是把某些不恰当的情绪混进了奥林匹克精神里面,小林广赖说:“运动与政治是不同领域的事物,不同的事物要有不同的规则。”松井逢子说:“运动是让人健全的活动,所以希望能够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结束。”在这件事上,给予中国人同情的人非常少,星健一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理解(中国人民的心情),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面对过去的历史。”但假如我们总是借助历史问题发泄不满,是不是表明我们自己太幼稚了。北村孝司说:“奥林匹克将至,如果不能成为‘文明礼貌’的国家,将会为世界人们所取笑。”

不少的日本人尤其是老人还沉浸在中国是礼仪之邦的想象里,真让我们羞惭不已(说句实话,中国不是礼仪之邦久矣),我们如何以自己行为来继续延续并证实日本人的判断?

2.你对今年中国的“反日”言行的看法

失望49人

讨厌22人

吃惊17人

理解9人

怀疑3人

无所谓1人

遗憾1人

没有作任何回答1人

这次“反日”应该是针对日本入常的事情。与上面的一样,“失望”仍然是他们的主要反应。日本人对于“反日”的游行示威一般都有一种观点:“游行示威是一种自由表达意见的方法,如果只是宣示意见的话,那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走极端发生暴力事件的话(例如把日资企业的广告撕毁、冲击日本料理店,更有甚者破坏日本使领馆等),那就是不被允许的。”北村孝司的话很具代表性:“言论是个人的自由,但是攻击使领馆等的事情,是一个国家的耻辱,是不能这样做的,是不能容许的。”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方面在这些暴力的过程中没有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而且事后也没有对实施暴力的人作出相应的处理。前一种意见是比较客观的,而后一种意见中,中国方面虽然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但很明显,这是日本一般媒体的观点在日本民众中的反映。无论事实如何,日本人都已经是这么想了。

有些人表示了遗憾:“我认为这是一小部分人的言行,但是诉诸暴力只能产生相反的效果,越来越刺激日本政府、自民党和右派,让他们越来越强硬,而且还会成为日本军事大国化的口实。相反,反而对日本的和平运动产生不良影响。”

60来岁的丰田真麻子表示了“讨厌”,她的见解很特别:“我认为共产主义中国在经济上引入了资本主义,由此而引起的不公平、贫富差距,民众的不满被转引到日本头上,借以回避本来是中国政府的问题。”

3.中国是否进行了“反日”教育?

是63人

否4人

不知道34人

没有作出回答2人

回答“是”和“否”的人根本就不成比例,倒是老老实实说“不知道”的人占了1/3。

其实在回答“是”的人群里,很多人也不真是了解了中国教育,基本上是推测的居多,媒体煽动的居多。河野宽就说:“与历史上的日本一样,对外反映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跟教育有关。”中国历史教科书是不是煽动了反日思想,这个判断是见仁见智。但是很多日本人在以后的言辞里多次提到了中国教科书缺乏实事求是地记录大事的做法,“中国人对历史的认识也不一定是全部正确的,自己没有自省,却一味说其他国家的历史认识有问题,这是一件怪事。”

由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某些事实不实推断出中国历史的整体不实,继而使得日本人有理由采取了不承认中国历史、不承认自己过往罪行的态度,这期间的逻辑值得我们思考。

篇5:对贪污腐败问题看法问卷调查

1.请问那你正在攻读或以获得的最高学历10.您认为就我国现今的政策是否足以解决A初中B高中C大学D大学以上 社会上存在的腐败问题?

A是的B还不够C不确定

2.您的年龄A 16-20岁B 21-25岁C 25岁以上 11.当您面对您所在地方政府的腐败行为,您

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

3.您对新闻或者法制之类的节目关注如何?A没有关系到自己利益,对本人无影响,所以A经常看B偶尔看C 从不看 4.您认为在大学里面普及贪污腐败思想道德教育有没必要?A很有必要B无所谓C没有必要 5.您是否对我国处置贪污腐败问题的法律法规有所了解?A是的,非常了解B基本了解C不太清楚D完全不了解 6.您的身边、附近是否出现过腐败现象?A是的B不清楚C没有 7.您认为贪污腐败是个别现象还是已经泛滥

成风?A泛滥成风B个别现象C不了解 您认为导致腐败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多选题)

A人的本性,对事物的追求与贪恋B 社会风气的迫使,加上身边的人事物的影响C政府打击腐败的政策不足、力度不够D 其他 9.您认为中国现在的社会腐败问题严重吗?A很严重B一般般C不严重 CABACA(ABC)ABA(ABC)AD

不管,无所谓

B作为政府部门,我无法容忍如此行为,我要

举报C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政府不好惹,会有人举报的12.您认为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加强、提高自身的防腐能力,做一名清廉的公民?(多选题)A经常观看新闻、法制等相关节目,增强相关方面的知识

B开卷读书,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怡情养性、提升境界、远离低级趣味C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

微杜渐、保持操守,牢牢把住政治思想、道德

品质

13.请问你认为这些贪污腐败的官员能够落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题)A尽管部门发挥作用B贪污腐败过分嚣张

C 内部斗争D群众监督

14.请问你认为彻底根治贪污腐败问题需要多

长时间A 30年内B 50年内C100年内D不可能根治

篇6:对腐败的看法

对腐败的看法

温欣桂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分析腐败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结合我国的实情剖析腐败的危害性和反腐的重要性,提出在现阶段我国抵制腐败现象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我国;腐败现象;产生发展;危害;对策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一些社会问题,腐败现象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党和国家始终将反腐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多次提出要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抵制腐败现象。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腐败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寻求根治腐败问题的方法。1 腐败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问题

1.利益的驱动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动力。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正是由于人类这种原始的欲望和弱点,在强烈的利益要求驱动下,一些利欲熏心者便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寻找一切可乘之机攫取财富,腐败现象也就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如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行贿买官、跑官要官、造假骗官等现象是最好的例证。我们的少数领导干部正是由于面对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无法很好的把持自己,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一步步走向腐化堕落。各种政策、法律、法规所存在的空隙的大小是腐败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产生并迅速发展,与我们的政策、法律、法规存在漏洞是密不可分的。腐败分子就是善于寻找政策漏洞,只要政策本身具有这样那样的漏洞,腐败现象就会很快地渗透进去,在其中开始滋生和发展,并很快形成规模。江总书记曾严肃地指出?quot;近年来揭露出来的问题说明,我们在管理上、制度上存在不少漏洞,在领导作风上存在严重问题,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要吃一堑长一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堵塞漏洞,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如果我们彻底杜绝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籍贯,职称,学位/学历,研究方向:

了漏洞,那么腐败现象也就失去了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抵制腐败力量的强弱是制约腐败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

腐败与反腐败本身就是对立的、矛盾的、相互排

斥的。当这种抵制腐败的力量比较强大的时候,腐败现象的发展就比较缓慢而微弱。而当这种抵制的力量有所削弱的时候,则腐败现象的发展就会变得非常迅猛。所以反腐败的斗争是一个需要不断地、持久地进行的过程,而且,要不断加大打击力度。4 腐败需要长期斗争。

篇7:亨廷顿对腐败的看法

亨廷顿在20世纪60年代撰写的一部有关于政治发展理论方面的著作。其写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大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面临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亨廷顿在这部著作中所阐释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秩序”和“稳定”。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实现政治稳定?这才是亨廷顿最想探讨和关注的问题。在这部著作中亨廷顿使用的是严谨的历史比较法,结合自己丰富而又翔实的历史知识,同当时国际大背景下的时事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对,从而得出了许多深刻、独到的见解。亨廷顿在该书中对现代化与腐化关系的论述,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腐化蔓延的现象和趋势做了一些论述,使人读后对腐化的认识更为深刻及全面,尤其对目前正处在现代化过程中,同时也深受腐化困扰的中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关于对亨廷顿的腐化理论的思考与认识

(一)腐化的定义

亨廷顿认为腐化是指国家官员为了牟取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腐化是缺乏有效政治制度化的一种表征。腐化也就是现代化带来的对公共福利和私人利益加以区别的产物。他首先指出了腐化的主体是国家公务人员,而非其他人群,而腐化的目的则是为了牟取私利。这里的私利,我们不应仅仅片面地理解为个人利益,它应当包括家族、团体、党派的利益。

(二)现代化与腐化的关系

通过对许多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腐化行为的比较,在亨廷顿看来腐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迅速现代化有关。特别是他以资本主义的典型代表英、美为例指出:17世纪和19世纪的英国政治生活看上去就比18世纪的英国政治廉洁,而18世纪和20世纪的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腐化现象就没有19世纪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腐化现象那么严重。而上述时期正是英美工业革命时期。由此看来,腐化现象是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广泛的蔓延开来,腐化的程度几乎与现代化的进度成正比例。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如此。

那么现代化为什么会滋生腐化?而且导致腐化的蔓延呢?亨廷顿认为有三点原因。首先,现代化涉及到社会基本价值观的转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传统价值观和新的价值观的冲突,于是按着传统价值观来行使的做法便被现代人士看来就是腐化现象。另一方面,腐化就是现代化带来的对公共福利和私人利益加以区别的产物。其次,现代化开辟了新的财富和权力来源,从而进一步助长了腐化行为。因为这些新的财富和权力的来源与政治的关系,在该社会居统治地位的传统规范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处理这些新旧财富和权力的来源的现代规范也没有被该社会内部居统治地位的集团所接受。第三,现代化通过它在政治体制输出方面所造成的变革来加剧腐化。一方面,处于后期现代化中国家的现代化,涉及政府权威的扩大和各种各样受制于政府的活动的增加。在处于过度阶段的国家里,追随现代价值观念的集团在开创时期常常会走极端。反腐化便随之走入极端,反加剧了腐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便是现代化的发展而来的传统社会严密的层次结构及伦理道德规范的逐渐丧失,政治制度化的软弱和社会流动性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腐化。

(三)腐化的形式

亨廷顿认为,腐化的形式大都涉及政治行为和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易。至于腐化采取哪种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一个生财有道而做官无门的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腐化形式将是利用前者换取后者。这种情形主要是发生在现代化程度

较高的国家,例如美国。二是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情况刚好相反,政治成了获取财富的道路。特别是在一个外商无处不在的国家里,尤其会助长腐化的泛滥。利用政治权势牟取经济利益意味着政治价值观和制度必须屈服于经济的价值观和制度,政治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公共目标而是为了攫取个人利益。

(四)关于对亨廷顿腐化理论的思考

亨廷顿认为“一定量的腐化是通向现代化的润滑剂”,也就是 “腐败正效应理论”。亨廷顿是在其著作中的第一章第三节的“政治参与:现代化与政治衰朽”中论述现代化与腐化的关系时着重论述了腐化的功能。“对于维持一个政治体系来说,腐败与改革有同样的好处。腐败能起到缓解各集团要求改变政策的压力的作用,正如改革能起到减轻各阶级阶层要求改革体制的压力的作用一样”。也就是说,亨廷顿首先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的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而他们势必从自身利益出发要求改变既存政策而向统治阶级施压,而统治阶级可以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调解各方面的不同利益,缓解他们之间的敌对情绪,从而维护政治体系和政治秩序稳定。他认为,腐败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因为腐败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集团满足自身不同利益的非正常手段,“腐败和暴力都是向体制提出要求的非法手段,腐败又是满足这些要求的非法手段”。在亨廷顿看来,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只要这些阶级阶层的要求得到了满足,自然就不会危害既存的政治秩序了,这样也就有利于政治体系的稳定。

在现代化进程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看,亨廷顿的论述是很客观的,他只是认为腐败可以成为一种提出和满足要求的手段,从而达到政治稳定。亨廷顿也曾说过“现代性带来稳定,现代化滋生动荡”,或许腐化就是他所说的“动荡”之一。“就此而言,腐败与政治发展是不相容的”,但是某些形式的腐化有时能加强政党的力量,从而有助于政治的发展。实际上,亨廷顿是从一种特殊的角度来看的。他仍然认为,在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国家中容易出现腐败现象,而且某个特定国家处于变革时期的腐败现象比该国家在其他时期的腐化现象更普遍。那么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足够腐败而导致其自身灭亡的话,那么就会有利于另一个政府的建立。而通常新一届的政府都会比前一届政府廉洁、进步。为了适应现代化进程,新政府会修改甚至重新构建原来的政治制度,新的政治制度往往会更加完善。这样政治制度化的程度就被提高了,这也就是亨廷顿所说的“某一政府机构的腐败有助于另一政府机构的制度化”,这样以来也就有利于政治的发展。另外,对于减少腐化的措施,虽然在整篇文章中没有很明确的谈到,但是从他的相关论述及整本书的核心来看,却指出了减少腐化,保持政治稳定的措施可以是建立强大的政府。那么强大的政府是什么呢?在亨廷顿看来,强大的政府就是有能力制衡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政府。也强调指出,刹住腐化风需要对政治参与进行组织和协调。而政党便是现代政治中能够履行这一职责的主要机构。于是加强政党的力量,也是遏制腐化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二、当前我国腐败现象增多的原因

腐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痼疾。在上面,我们也看到了亨廷顿对现代化滋生腐化的理论阐述,特别是对于原因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的。但是腐化产生的原因是非常之复杂的,在学术界也有众多理论来解释。基本上都是侧重某一方面展开来的。在马克思看来,根源在于私有制的存在,这一点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腐化的产生也和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等相关。我国目前也正处于现代化的转型关键时期,同样

也面临着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困扰,腐化问题也是我国目前形势下最亟待应对与解决的难题。这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步伐,同时也考验着我们党在关键时期的统筹协调与处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能力。那么当前我国腐败现象增多原因又是那些呢?这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一)民众的高消费需求和现实的不正当致富现象

我国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推进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一定程度来说,人们不懈追求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伴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人的需要具有无限性,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一种新的需要,永无止境,而社会能够提供满足需要的条件是有限的,社会现实条件总是落后于人的主观需要。由于人们的需要一旦被激发出来,总是需要想方设法满足这种需要,而我国现阶段的财力所限,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公务人员的工资,其收人远不能满足高消费的需要,在这种矛盾之中,我们一些国家公务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矛盾,不顾条件所限,一味追求需要的满足,就必然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达到到目的,导致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的大量滋生。另外一点,加之在改革开放中,为了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和政府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以此带动全民共同富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先富起来往往是通过不正当途径实现的,如假冒伪劣、投机倒把、偷税漏税致富者为数不少。加之各行各业出现的分配不公,在社会上引起了严重的负效应,从而诱发一些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利用手中权力换取财富,以抵消心理上的不平感,导致腐败加剧。

(二)新旧体制交替中出现的规范失调

篇8:对中国腐败问题的看法

官僚政治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掌握在官僚手中, 官僚有权以国家或者民族利益为理由, 而随意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 具有诸多的特殊性。究其特殊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历史延续性

中国专制政体的两千年历史也就是封建官僚政治的两千年历史。秦始皇大一统并在秦朝开创专制的官僚政治局面以后, 此后各朝的开基创业均因循旧制, 鲜有改制。各王朝专制君主都力图将其官僚权力延伸扩展, 通过其各层官僚对农民施行剥削和统治的权力的转移。正因为如此, 造成了官僚政治不仅没有在朝代的更迭中趋于消亡, 反而还愈演愈烈。

(二) 空间包容性

从社会制度角度来说, 中国历来存在家长制观念和宗法组织, 官僚政治将其发展并推导出天道观念、大一统观念和纲常教义, 把有关家庭的社会关系准则作为官僚政治关系的微观基础。

(三) 文化意识深入性

中国封建官僚政治利用社会文化制度来扩大其影响, 官僚不作为, 反而用其权力谋其私利, 历史上百姓对极少数青天老爷、太平宰相之推崇备至的程度, 是不是恰恰说明了贪官酷吏何等泛滥, 百姓对官僚政治何等痛恨而又无可奈何。

二、中国古代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

腐败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顽症, 因此,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腐败也就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总的来说, 腐败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皇权统治创造腐败

以前人们习惯用“封建主义”来概括中国皇权社会的性质, 但如黄仁宇先生指出的:“今天通用的‘封建’一词, 是日本学者在一百年前从Feudal System翻译过来的。其实, 中国的官僚政治, 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差别很大。”

(二) 等级官僚制助长腐败

官僚制的出现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如古代中国、古罗马、拜占庭帝国等都曾建立起高度完善的官僚制组织体制, 创造过古代辉煌的文明, 但是这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官僚制。官僚制这一概念, 最早是由法国学者V·德顾耐于1745年在描述普鲁士的政府形式时提出的。在19世纪, “官僚制”这一术语充满了贬义, 各国学者用这个术语去斥责专制官员的繁文缛节、狭隘头脑和专横态度。而真正从学术上系统地分析“官僚制”一词、把它看作一种组织和体制并将之完善为一个社会学分析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从等级制的象征如工资、办公用房和住宅、用车、出差标准、度假、出国、旅游等方面来看, 官僚阶级内部早已乱套, 一个科级干部甚至可以超过厅级干部。而在腐败的实际收入看, 一个科级干部与一个厅级干部可能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关键是谁的实权更多。官僚阶级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级别不是主要的, 权力才是根本的。资源富区一个县的股长级干部如山西洪洞县公安局的一个副局长可以身家数亿, 甚至贫困地区如江西鄱阳县一个财政局的股长可以轻松卷走国库一个多亿潜逃, 一个县的土地局长可以比中国作协的主席更加挥金如土和日进斗金。边鄙百夫长睥睨京师万户侯, 凭借的不是胆气, 而是咱有实权。当然, 按照权力越大利益越大的公式, 权力高官们总是站在贪腐前列的。

中国官僚政治的存在和发展恰恰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并且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腐败长期蔓延的制度基础。

(三) 没有监督机制抑制腐败

监督是预防权力腐败监督是预防权力腐败监督是预防权力腐败监督是预防权力腐败, 引导权力正确行使的重要前提引导权力正确行使的重要前提引导权力正确行使的重要前提引导权力正确行使的重要前提权力腐败是由权力的双重性决定的。一方面, 正确使用权力, 它就是为社会人民谋利益的工具;另一方面, 错误地使用权力, 它就成为腐蚀人们灵魂、牟取个人私利的工具[1]。[1]权力的腐败包括权力滥用和失控, 权力的滥用是指权力的运行超出了授权范围, 随意扩大化, 使权力变质越位的行为;权力的失控是指权力运行避开监督, 运作程序颠倒错乱。权力具有强制性和诱惑性的特性。这种强制性如果不受到监督制约, 往往会无限地扩张。权力一旦失控, 权利溃败就会一溃千里。综观当今市场发展局涉嫌非法集资的系列事件, 已不独是一个公民权益如何步步失陷, 并最终步入全无保障境地的链条, 更是一个公民权利面对公权力时的真实图景。在这其中, 如何保障司法的独立性, 如何为权力设限, 如何以权利来制约权力, 仍是虽失之于老生常谈, 却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

“三年清知县, 十万雪花银”, 这是在讽刺封建社会中权与利的融合。明清时期, 官员的俸禄少的可怜, 如果只靠饷银俸禄度日, 生活很难维持。尽管是封建社会, 国法还是有的, 对贪污腐败的惩处力度显然没有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高压线"是不能碰的, 由于体制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官员们开始在灰色地带运用手中的权利来谋取个人私利。

三、结语

腐败不是个别的违法越轨行为, 消灭腐败最有力的武器是依靠群众雪亮的眼睛, 积极热忱的革命热情, 而唤起群众对于事业的热情在于真诚的尊重民众, 依靠民众, 排除腐败对于我党群众工作的干扰与破坏, 使民众获得足够的尊严与自信。我们面临的腐败是世界上每一个政府都感到十分头疼的问题, 它是那么的令人可怕却又充满活力。

摘要:腐败并不是一个当代词语, 古今往来, 就有此种说法, 在全球的不同国家, 不同时代都有其存在。因此, 在阐述腐败的过程中, 形式多样, 不能仅仅以物质或金钱来衡量。本文在揭露中国官僚政治的同时, 从制度角度对腐败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历史透视, 并挖掘出产生腐败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官僚政治,腐败,皇权

参考文献

[1]何淑范.试论中国封建官僚政治之特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 01.

[2]叶剑锋.中国官僚政治的涵义、功用、表征及影响述论[J].孝感学院学报, 2010, 04.

[3]汪玮.中国传统官僚政治的政治功能及其现代转换[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1, 03.

篇9:中国对北极事务的看法

各位同事们:

很高兴借此机会,向你们介绍中国与北极的关系、中国对北极国际法制度和北极合作的看法。

首先,我介绍一下中国与北极的关系,以及中国在北极的活动。

北极在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蓝色星球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北极的自然环境变化对全人类生存环境有重大影响。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北极的自然变化又反作用于全球、特别是北半球的气候。

中国是北半球国家,北极地区冷空气活动和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的变化对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产生直接影响,对中国的生态环境系统和农业生产等社会经济活动影响显著。北极冰川融化加速全球海平面上升,影响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北极事务关乎中国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中国需要更多了解北极气候变化,了解此类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北极考察和研究,对认识北极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物理过程及机理,提高中国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准确性,增强中国的减灾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北极科学研究,干1996年正式加入北极国际科学委员会,于1999年、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三次北极海洋综合考察。2004年,中国在北极地区建立了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并于2005年承办了北极科学高峰周会议。多年来,中国对北极高空物理、气候变化、生态、海洋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初步观测体系,形成了素质较高的专家队伍。

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独特而脆弱,受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影响严重,需要北极地区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共同呵护。中国政府高度赞赏北极地区国家在保护北极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有力措施,以及在全球环境合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国已经参加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等主要国际环境公约,并正在认真履行相关条约义务,在控制温室气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取得了切实成绩。中国将不懈努力,继续为保护全球环境和北极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其次,我愿介绍中国对北极国际法律制度的一些看法。中国认为,包括一系列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制度提供了处理北极问题的基本法律框架。这包括:(一)区域性国际法文件和区域合作制度。如以北极理事会为代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机制等。(二)适用于北极地区的国际环境公约。北极地区受臭氧层减少、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全球环境问题影响最大,有关国家在相关公约的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国际法律文件,包括国际海事组织针对北极的特别航行条件制定的《北极冰封水域船只航行指南》等。(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该条约在将群岛主权赋予挪威的同时,确立了缔约国国民平等待遇原则以及和平利用群岛原则,成为一项独特的北极法律制度。

中方认为,当代海洋法涉及海域划界、海洋环境保护、航行、海洋科研等各个方面,对沿海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权利义务做出了基本规定,是处理各种北极活动时应予遵循的法律基础。中国支持包括海洋法在内的现行北极法律秩序,同时认为这一法律秩序需要因应形势落实与细化,渐进发展。

中国注意到有关北极地区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特别是外大陆架的划界尚未完成,认为北极地区有关海洋区域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到北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希望有关国家在国际法的基础上,以科学数据为基础,通过协商早日解决相关问题。在确定外大陆架界限时,除妥善处理相邻北极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应充分考虑外大陆架与作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国际海底区域之间的关系,确保沿海国的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

近年,北极冰雪消融加速,既带来了北极航道开通、北极经济开发的新机遇,也对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挑战。国际法需要因应这些变化,做出适当安排,以趋利避害。国际社会应在现行国际法基础上。考虑制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制度,保障北极航行安全,预防和减少航行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

第三,我想谈谈中国对北极合作的看法。

北极问题主要是地区问题,也有气候变化、航运等跨地区问题,需要在地区和国际层面加强合作。中国很高兴地注意到,近20年来,北极合作不断深化、拓宽,日益机制化,合作已成为北极事务的主流。中国尊重北极地区国家根据国际法享有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愿就北极相关问题与各方加强互利合作,为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北极理事会是关于北极问题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性政府间组织,在协调北极科研、促进北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事会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政策讨论、采取实际行动,在认识北极生态、防治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北极气候影响评估等研究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中国赞赏北极理事会对非北极地区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开放态度,希望理事会尽早就观察员国家的作用和接受新观察员问题做出决定,形成北极地区国家与非北极地区国家密切合作、良性互动、共同解决跨区域问题的合作模式。2007年以来,中国以特别观察员身份参加了理事会相关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对理事会的了解。中国政府支持理事会的宗旨与目标,愿积极参与理事会各项工作,尽己所能,对理事会的工作做出贡献。

刚刚结束的“2007~2009国际极地年”为促进北极合作、提高北极意识、加强北极研究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积极参加了国际极地年活动,组织了“北冰洋变化及其对中纬度的影响”等项目,并积极参与了有关国家倡导的极地年项目。中国期望极地年期间的科研成果能够为各国和国际社会制订关于北极问题的政策提供更为坚实的科研基础,希望极地年期间的国际北极合作能够继续深化,支持并愿积极参与北极持久观测网络的建设。

北极地区各国对于北极的研究起步早、水平高,在北极事务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国进行北极研究离不开与北极地区国家的双边合作。中国与有关国家双边关系良好,经济联系密切,具备了开展北极科研合作的基本条件。中国组织的三次北极海洋科学考察中,有包括北极地区国家科学家在内的数十名外国科学家参与。中国欢迎各国科学家继续参加中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的科学观察和中国将要组织的北极海洋科考,愿同北极地区各国进一步加强对话,增进了解,深化北极科研合作,充实北极合作内涵。

谢谢!

“北极研究之旅”活动简介

上一篇:青蓝工程徒弟发言稿下一篇:描写大学开学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