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雷锋精神同行”倡议书

2024-08-31

“与雷锋精神同行”倡议书(精选8篇)

篇1:“与雷锋精神同行”倡议书

“与雷锋精神同行”倡议书

老师们、同学们:

雷锋,一个普通而又具有高尚品质的战士;雷锋精神,一种融入民族记忆与品性中的道德基因。近50年来,雷锋精神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当前,我区正全面贯彻落实“135”发展部署和“四大战略任务”,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和民生幸福高地,学校正全面实施“五个校园”建设,着力创建巴渝名校,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不仅有深厚的阶级基础,还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始终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

在新形势下,区委、区政府作出了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部署。为此,我们倡议全校师生员工都迅速行动起来,与雷锋精神同行,做雷锋精神的传承人和践行者。

广大党员要迅速行动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广大教职工要迅速行动起来,主动践行雷锋精神,发扬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善为人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全体同学要迅速行动起来,把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全校师生员工要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参加到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中去,遵循“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理念,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做新时代活雷锋。

我们大家都要迅速行动起来,争当雷锋传人,争做南川好人,做文明南中人,努力构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南川中学的美好明天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南川中学党委、团委

2012年3月5日

篇2:“与雷锋精神同行”倡议书

人民的勤务员——雷锋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干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抖,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雷锋从安东回来,又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迈着,雷锋走上前去问道:“大娘,你到哪去?”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呀!”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你到抚顺。”老人感动地一口一个好孩子地夸他。

进了车厢,他给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边,掏出刚买来的面包,塞了一个在大娘手里,老大娘往外推着说:“孩子,俺不饿,你吃吧!”“别客气,大娘,吃吧!先垫垫饥。”,“孩子”这个亲热的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他觉得就像母亲叫着自己小名似的那样亲切。他在老人身边,和老人唠开了家常。老人说,她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是第一次来,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哩。说着,掏出一封信,雷锋接过一看,上面的地址他也不知道,但他知道老人找儿子的急切心情,就说:“大娘,你放心,我一定帮助你找到他。” 雷锋说到做到,到了抚顺,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人,东打听,西打听,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的儿子。

过年的时候,战友们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种文娱活动。雷锋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人帮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雷锋把全班都带动起来了。 雷锋就是选择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锋。因为他是我们的好榜样!

一次义务劳动 ,一九六零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原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大楼,雷锋情不自禁地推起一辆小车,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去,直到中午休息,雷锋被一群工人围住了,面对大家他说:“我们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份光发一份光吧!”这天下午,打听到雷锋名字及部队驻地的市二建公司组织工人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大家才知道病中的雷锋做了一件好事,过了个特殊的星期天。

可敬的“傻子”。

一九六零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待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伟大的战士

伟大的战士雷锋同志,虽然只活了22岁,但是他那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1956年秋,因县委通信员陈厚明参军去了,急需要一个年轻人来顶替小陈的工作,我便跟县委组织部的干事黄菊芳同志和望岳区区委书记祖竹林同志商量,要他们帮我物色。当时他们告诉我,安庆乡政府有一个秋征统计员,高小毕业,是个孤儿,叫雷正兴,很诚实,勤快,工作积极肯干。我听了介绍挺满意,也就同意了。

一天下午,我正在县委办公室处理文件,突然有人急急地敲门,“张书记!张书记!”我拉开门一看:“ 嗬!是彭乡长来了,快请里边坐。”彭乡长笑着对我说:“张书记,我给你把小雷送来了。”这下我才注意到他身后还跟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个头不高,穿着蓝衣青裤,有几个补丁,但却洗得干干净净,手里拎着一个包袱。少年见到我显得有点紧张,怯怯地叫了一声“张书记”,那窘相活像一个很少出门的农家闺女。

篇3:“与雷锋精神同行”倡议书

3月4日集团公司在汽车一分公司富国街客运站举行“雷锋号”包车组创建活动启动仪式,首批29个车组被授予“雷锋号”包车组,35名驾驶员成为“雷锋号”包车组成员。

团市委书记赵宏、青工部部长关艳山,市交通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也,市文明办领导,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刘德升、总经理陶乃钧及各运营分(子)公司经理和部分驾驶员代表、媒体记者等共计16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仪式由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成涛主持。

集团公司首批“雷锋号”包车组是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经认真考核、筛选确定的。驾驶员所在包车组的各项安全服务指标,必须达到集团公司规定的指标,而且必须在车队名列前茅。集团公司将对这次授予“雷锋号”包车组进行考核,对不合格车组将取消资格,并建立此项活动的长效机制。今后还将对符合条件的车组分批进行授牌。

篇4:与雷锋精神同行

俗话说得好:“道德是金,发出希望之光;道德是光,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我们看见光明……”要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道德是最美的花儿,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它是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

有时道德是感恩。韩信小时侯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练习武,但是,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当时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后来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当年对他的恩情始终难忘,便派人四处寻找……

在春光明媚的下午,我坐在公共汽车上,我看见一位孕妇小心翼翼的走上了车,我便马上给她让了座位,姐姐对我微微一笑,因为妈妈曾说过,凡事都应该倒过来想一想,换一个身份,就会体会到不同的感觉。二年级的一个小同学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流血不止,凯迪看见了,急忙跑过去,背起那个小妹妹就向医务室奔去,把凯迪急得满头是汗。

看啊!我们的身边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小雷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我领会到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的意思了,因为看到别人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也很开心!

如果人人都像雷锋叔叔那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世界该是多么美好,多么和谐啊!只要你有一个道德之心,请不要说出来,因为我们要用行动去表现。我们大家都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你没有道德,那你必须要努力找的“道德”。

因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篇5:与雷锋精神同行

“向雷锋同志学习”——50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使他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的榜样。在广阔的辽沈大地,“雷锋精神”遍地生花:“当代雷锋”郭明义、基层宣传干部楷模周恩义、航空报国英雄罗阳、“雷锋式消防战士”金春明„„道德的力量鼓舞着人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去拥抱美丽的“中国梦”,推动了雷锋精神的日常化、时代化。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雷锋走了,却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记忆。

“不仅要现在学雷锋,而且要一辈子学雷锋。”据报道,雷锋生前所在团官兵,不管身在何处、走到哪里,都自觉把传承弘扬雷锋精神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永远做雷锋的传人。河南邓州有个“编外雷锋团”,半个世纪以来,这里的一批雷锋战友,坚守“不给雷锋脸上抹黑”的承诺,也在以实际行动阐释着雷锋精神。

曾经有人问“当代雷锋”郭明义:“你自己家里也不富裕,为什么还拿出那么多钱帮助周围的人,而且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他的回答很简单:“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习惯成自然。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这个世界是独立的,却又是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的。当大家在“学雷锋活动日”走上街头学雷锋做好事时,当我们用“活雷锋”、“雷锋的传人”这样的话语来褒扬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时,当一批又一批的“学雷锋标兵”不断涌现之时,雷锋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他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可以是每个人。

篇6:“与雷锋精神同行”倡议书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种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那种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是必须大力发扬和倡导的。

3月5日九分团支部、二分团支部、部门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在南浦大桥交通枢纽站联合举行“”活动,团支部在枢纽站设立服务台,为过往的行人指明方向,同时还为老年人和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提供帮助,为他们减轻乘车负担。活动中巴士团员青年以企业宗旨为信条,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积极为路人提供服务,活动不仅展现出巴士团员青年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时还展现出巴士公交“绿色巴士,服务到家”的企业宗旨,弘扬巴士企业文化。

篇7:雷锋精神与我同行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相信大家都知道说这句话的人吧,没错,他就是雷锋。有人可能会说:“雷锋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遥远了。”这是真的吗?当别人在大街道上跌倒,有人在一旁嘲笑他,却没有人扶他的时候;当一个人需要帮助,却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你是装作没看见,还是毫不犹豫的帮助他,答案很明显。

助人,并不是一定就得做出点大事来,公交车上给别人让个坐,扶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甚至只是去捡掉在地上的垃圾,也都是一件好事。

今天从英语班放学后妈妈带我去大世界买书,我们坐上了四路车。车上人不多,刚开过一站跑上来了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扎着两个小辫子,没有我高,应该是二三年级的小同学吧。司机叔叔关上车门后就启动车了。小女孩在兜里掏来掏去,最后把书包摘了下来放地上翻了半天,司机叔叔看了看她说:“后上车的请投币。”小女孩更加手忙脚乱起来,脸红的像熟透了的大苹果,结结巴巴的说“叔叔,我钱找不着了。”“你有人带吗?”司机叔叔脸上一片疑惑、但更多的却是怀疑。“没有”小女孩说完眼泪就下来了,这时,我拽了拽妈妈,妈妈冲我点了点头并递给我一元钱,我扶着座位在行驶的车厢里摇摇晃晃的走到前门往投币箱里投了一元钱对小女孩说:“把书包背上找个地方坐下吧,钱我替你投了。”小女孩感激的说“大哥哥,给我留个电话号吧,我妈妈会把钱还给你的”我笑着摆摆手就回妈妈那了。到站了。妈妈拉着我的手带着我下了车,“哥哥„„谢谢你„„”我和妈妈走出好远还能听见小女孩的声音。我问妈妈我做的对吗?妈妈说“好儿子,做得对,帮助别人是举手之劳的事,咱不图回报,做人要心存善念。”我点点头,发自内心的高兴。妈妈为了奖励我,一下子给我买了好几本我喜欢的漫画书。

“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不能因为善事小而不做,因为当你奉献出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后,也许对别人就能起到很大的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点奉献,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个小雷锋吧!

四年一班李天爱

篇8:“与雷锋精神同行”倡议书

“走转改”是新闻战线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的重要部署, 是新闻战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是伟大时代的命题, 是新闻规律的本质要求。“走转改”作为一项长远举措,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重在联系实际, 贵在取得实效。实施“走转改”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将笔触放在基层, 把镜头对准群众”, 提高报道质量和舆论监督水平, 推动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

一、“走转改”实施的必要性

(一) 扭转浮躁风气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新闻工作者的浮躁风气已浮出水面。难以沉下心来认真地做新闻采访与报道工作, 导致刊载、播出的新闻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践踏了新闻规律。具体表现为:

1. 疏离群众。

许多记者视自己高人一等, 经常摆出一副盛气凌人之势, 与人民群众刻意保持距离, 增添其职业的神秘感与高贵感。这些记者很少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导致采访的不到位。他们在办公室里、在网络上寻找消息源, 经过简单的复制与拼贴则成为一篇新闻稿, 盲目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忽略了真实性本质。新闻的时效性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的。那些不尊重真实性原则的报道, 已非新闻, 更无时效性可言。我国著名新闻记者黄远生曾于上世纪初曾提出过记者的“四能”, 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时至今日, 腿脚能奔走依然是衡量新闻记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2. 作风浮躁。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 许多记者难以抵制各种诱惑, 出现了作风浮躁的现象。新闻记者是社会舆论的监督者与瞭望者, 如果不能发挥其功能, 则渐行渐远。当前, 一些记者过于急功近利, 为了谋取个人私利, 违背了职业操守, 把新闻作品当作商品进行买卖, 只是考虑了自己的眼前利益, 而未考虑长远利益。还有一些记者为了自己的升迁, 经常做一些表面性的工作, 乐于沉浸于“会议”新闻, 并把会议提供的资料作为撰写新闻稿件的权威信息, 秉承“不求甚解”的态度, 从不做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尤其是网络传播时代, 记者如果不能很好地对新闻进行“把关”, 将会导致“伪信息”的猖獗与泛滥。

3. 文风浮夸。

新闻语言的表述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过度简单化、口语化, 这样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当前一些记者在新闻语言上, 经常使用一些夸张词语展现其文采, 诸如, “华彩揭幕”、“巅峰巨献”、“高调发布”等虚饰性较强的词语, 夸大新闻事实, 违背新闻传播客观性的规律。同时长篇累牍的“八股文”依然盛行, 更有甚者, 新闻稿件中“人为信息”比重日益攀升, 造成新闻失真。

新闻界的浮夸现象源于新闻工作者远离基础, 远离人民群众。“基层是国家和社会的毛细血管, 最壮阔的变革在这里呈现, 最新鲜的探索在这里发生。从老企业转型到新农村建设, 从边疆牧区到城市社区, 无数基层构成了新闻工作的时代景深。” (1) 因此“走转改”的实施如同一场及时雨扭转新闻界的浮躁之风气, 并为其注入清新的空气。

(二) 新闻规律要求

新闻规律要求“新闻真实、迅速;新闻要有新闻价值;新闻要客观”。 (2) “走转改”尊重客观报道、尊重真实传播、尊重新闻价值, 践行了新闻规律的内在要求。走基层, 就是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切实将群众观念、群众路线体现到新闻报道中, 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维护新闻正义, 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转作风, 是提升新闻工作者素质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加强新闻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文化素养, 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改文风, 要求在客观报道事实的基础之上, 对新闻事实的真实描写, 这样才能真正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与本质。

(三) 时代的呼唤

当前, “我国改革开放正进入深水区, 面对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国情和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 故而社会舆论生态越发呈现出多元多样多端的世情, 我们的新闻传播工作遇到了许多过去从未有过的新问题、新挑战。” (3) “走转改”活动让新闻工作者扎根基层, 采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 增强新闻的贴近性。同时能够提供舆论监督的水平, 使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信息技术的强力助推之下, 我们已身处微传播时代, 碎片、秒杀、浅阅读等方式成为了新的流行趋势。而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能够适应这一新时代的来临, 把握时代脉动、紧扣社会生活、反映社情民意, 才可能以此为基础建立公信力。“走转改”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深入基层的同时, 转变以往冗余的工作思路, 化繁为简, 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与畅通, 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的内在渴求。

二、“走转改”的精神价值

“走转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发展与实践, 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 成为了当代新闻界深入贯彻落实群众观点的一面旗帜、一个导向、一个榜样, 乃至一种鼓励的力量, 成为了新闻界的一种精神符码。“走转改”精神主要指“经过全行业所有编辑记者的奋斗努力, 新闻传播界总结、概括和提炼出体现和反映这个行业特点和行业精神。” (4) “走转改”精神已深深植入了新闻工作者的心中, 并逐步内化为一种强大的力量, 激励与鼓舞着新闻工作者带着情感深入基层, 全身心投入到人民群众中去, 撰写出人民喜爱的新闻报道。

“走转改”活动中走基层是转作风、改文风的基础, 只有深入基层, 深入生活, 深入人民群众, 新闻报道才能真实的反映社会, 而不是粉饰社会。“走基层”新闻工作者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走基层”有利于进一步增进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 正确地回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国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一生奉行“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准则, 采写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等脍炙人口的名篇。穆青精神已经成为了当今新闻界的一笔重要财富。“走转改”是对穆青“勿忘人民”精神的一种延续与承接。

中央电视台在“走转改”活动中, 认真践行“走转改”彰显的“人民至上”的精神。自走转改实施以来, 中央电视台先后派出200多路、600多位精兵强将深入全国各地调研、采访, 展开了一系列的报道。基层中许多感人的故事被发现、许多鲜活的素材被激活, 记者的报道语言也开始以平民的视角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这是基层力量的感召与呼唤的结果, 这是贴近人民群众的真实体验。一向被视为高高在上的《新闻联播》频频出现人民群众的身影, 让人民真实地感到了传媒行业“听群众心声, 做百姓新闻”的新闻理念的回归。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活动报道了《邵全杰的回家路》。在拍摄的过程中, 记者跟着邵全杰一起在网络上购票、在西客站排队买票, 一跟就是四天, 邵全杰在排队的时候, 记者也跟着他一起排队。在买到站票之后, 记者与邵全杰踏上了北京到安徽阜阳的火车, 一站就是15个小时。到达目的地的时候, 腿都站肿了。记者跟踪采访邵全杰回家的整个过程, 融入了邵全杰之路的艰辛。在报道《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的时候, 记者跟随马尔洋乡党委的领导干部一起到皮里村接孩子们到县城读书。翻过数次陡峭的悬崖、踏过数次刺骨的河水, 历时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皮里村。记者与他们一起感受着皮里村孩子上学路途艰辛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广大的党员干部始终心系百姓冷暖人生, 忠于事业, 忠于人民的职业操守。可以说, 不管是《邵全杰的回家路》还是《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 其报道风格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纪实的镜头始终聚焦于采访对象, 画面的解说也不再是端架子的强调, 而是“白描式”的生活语言。

“走转改”直面基层发展面临的问题, 真实反映普通群众的迫切愿望, 提高了新闻舆论监督水平, 维护了人民的利益。一大批“接地气”的新闻在“走转改”中得以真实展现, 让新闻记者能够亲身体验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 与人们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这样才能创作出切实维护人民利益的优秀作品, 能够全面提升媒体公信力、引导力、整合力与凝聚力。

三、“走转改”的创新路径

目前,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与全面进行, 一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形式主义”依然存在, 例如千龙网开设了“走转改”板块, 但是未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采写的文章官腔十足, 未能充分体现人们群众的呼声;“文风浮华”依然存在, 时常运用一些华丽辞职来修饰新闻内容, 八股文比较盛行;作风不踏实现象依然存在, 比如拼贴新闻、抄袭新闻等不良现象给新闻界抹黑。因此, 走转改的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大, 提高创新水平, 才能保证“走转改”发挥真正作用。

(一) 扭转观念, 化“形式”为“自觉”

“走转改”不是搞形式主义, 而是要带着真情实感脚踏实地的深入基层, 这样才能与大地贴的更近, 与人民贴的更近, 才能真实反映社会民生问题。深入基层不是任务, 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丹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刘彤从事新闻工作16年间始终沉在基层做采访和报道, 与人民打成一片。他深入基层采访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而是关注人民群众的冷暖人生, 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刘彤曾感言“跑农村, 我能沉下心去倾听普通农民的呼声;走社区, 我把名片发给一个个社区居民, 尽心帮助群众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新闻永远在路上, 我的百姓情结在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的穿行当中得以凝聚;新闻意识经过新闻一线的锤炼得以养成;工作热情在对时代前沿典型信息的把握和挖掘中得以不断地高涨。” (5) 刘彤作为一名新闻记者, 成为了体验式采访的一把好手, 真正做到了把镜头对准群众、给群众话语权。《互联网上卖鲜桃》、《大水沟村听民谣》、《爱计算的农民秦世贤》等优秀的作品出自这个“泥腿子”记者的手中。

(二) 改变习惯, 变“动态”为“常态”

坚持开展“走转改”, 是提升新闻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的需要。“‘走转改’是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贯彻落实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弘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坚持‘三贴近’, 推进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升华思想认识、提高业务素质、培养扎实作风、锤炼优良文风的有效途径。” (6) 因此, 走转改必须成为一种常态, 一种机制, 才能保证新闻工作者素质的有效提高, 才能保证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

“走转改”不是一个动态、间隔性的活动, 而是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新闻作风。新闻战线建立和完善“走转改”的长效机制。目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定了各宣传业务部门走基层的人次数、时间表、任务要求等具体规定, 以及稿件处理、工作安排、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这一措施确保了“走转改”能够形成长效机制, 确保了“走转改”的常态化, 必将推动广播新闻事业蓬勃发展。

(三) 创新手法, 变“呆板”为“生动”

新闻报道手法贵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之上, 不断地创新, 这样才能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亲和力。中央电视台的系列报道《招工局长陈家顺》、《重访郭明义》、《北京儿童医院蹲点日记》等就是在“走转改”中创新报道手法的典型。首先新闻工作者善于抓典型人物, 比如选取的陈家顺这个默默无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 树立了以他为代表的基层干部的正面群像。《招工局长陈家顺》连续五天在《新闻联播》上播出, 掀起了电视新闻节目史上崭新的一页。较之于以前的新闻报道, 《招工局长陈家顺》采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 记者口语化的讲述、主人公生活场景的再现等一一铺陈开来。“在创作中注重突出故事化表达, 针对人物行动与事件发展进行流程式跟踪, 直追故事结局。突出连续性, 每期节目中设置悬念与波折, 提升期待。敢于留足时间与版面, 为故事和情感的表达留有足够叙事空间, 以故事化、情节化的充分呈现形成视觉与心灵的冲击力。” (8) “字正腔圆”的播音腔也随之转化为亲民的语言传播方式, 使新闻文风呈现一种展现的面貌。

目前, 各新闻单位正在积极深化“走转改”报道, 推出了一大批有分量、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走转改”任重而道远, 需要新闻界同仁一起努力, 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走进民心, 采写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落实“走转改”精神需要“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与人民同步, 与时代同行, 为新闻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走转改”切中时代脉搏, 是扭转新闻传播领域不良现象一剂良药。“走转改”是新闻战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生动实践, 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必然要求, 充分体现了在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感召下的时代呼唤。新闻单位在积极实践“走转改”的过程中, 秉承“人民至上、群众至上”的核心理念,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采写了一篇篇带着泥土芬芳、充满真情实感的“接地气”的新闻报道。“走转改”精神正深深植入新闻工作者的心中, 通过调查实践, 形成文风新颖的新闻作品。在媒介格局多元化的时代, “走转改”依然需要在求真务实中创新发展途径, 化“形式”为“自觉”、变“动态”为“常态”, 并不断创新报道手段, 谱写新闻界的盛世篇章。

关键词:走转改,时代,精神价值,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①刘晓鹏、傅丁根、吴建群:《“走转改”:提升影响力的时代路径———人民日报社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新闻战线》, 2012年第3期

②李良荣、林琳:《浅谈新闻规律》, 《新闻大学》, 1997年第4期

③④尹韵公:《略论“走转改”精神》, 《新闻与写作》, 2012年第6期

⑤刘彤:《当一个接地气的记者》, 《青年记者》, 2012年第7期

⑥李伟:《深化走转改推动常态化》,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年第4期

⑦包云:《走出一片新天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走转改”活动的思考》, 《新闻战线》, 2012年第1期

上一篇:南京大学期末下一篇:小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