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梦想的诗歌

2024-07-06

儿童梦想的诗歌(精选19篇)

篇1:儿童梦想的诗歌

小雪花

飘呀,飘

飘呀,飘

你给小河拥抱;

你给树木花开;

你给山川画卷;

你给太阳微笑……

瞧,路旁

我们堆了一个大大的你。

天该有多冷?

我给你

扎条围巾戴上个小红帽,

再起个好听名字 小雪花!

小雪花,小雪花

瞪大眼睛望着我。

是不是饿了呀?

我带你回家!

太阳公公忙笑道:

谢谢你小朋友

我带它回天空。

风中站立的我,

默默看着小雪花。

小雪花,小雪花

你可知道?

我多想和你

一起去神秘的天宫,

探索宇宙的奥秘……

月 亮

调皮的晚风,

送走了疲惫的太阳。

自由的鸟,

早己丛林酣睡。

夜空中的我,

站在大山的肩上,

把舍不吃的月饼

高高举起挂在天空!

小 溪

村边小溪,

弯弯曲曲 弯弯曲曲

流淌着笑语,

流淌着思绪。

水中荡起的波纹,

多像妈妈脸上的笑意。

滔滔的溪水啊!

藏着多少童话故事……

我曾饮着溪水长大,

心中荡漾着殷切的回忆!

爷爷的皱纹

夕阳下,

爷爷衔着烟斗。

门前蹲坐如石

沧桑的脸上,

堆起了笑微微的皱纹。

大口大口吐着烟雾,

那不是屋顶升起的炊烟吗?

我问爷爷:

您的皱纹间,

一定有好多好多……

神奇的童话吧?

要不怎么很深很深……

蚂蚁搬家

大树下,

好大一群蚂蚁。

咦,

它们在开什么会?

蚂蚁妈妈带领大家,

手拉着手排着队伍。

为了抗洪防水,

往高处搬家!

风婆婆呀, 你刮得多猛?

也阻挡不了,

我们前行的脚步!

雷公公啊,

你打得多大。

泥泞的雨路,

我们也不怕!

这不可气坏了,

太阳姐姐。

是她对天空一顿斥骂,

赶走了捣乱的乌云。

小朋友,只要记住:

团结才是力量!

这下可好用不到天黑,

我们就顺利搬到了新家!

作者|李廷峰

公众号:环球文苑

篇2:儿童梦想的诗歌

流浪

哪里都是方向

哪里都没有方向

阳光的目光

将灵魂

无意散落我身上

燃烧掉阴影,飘落一身清亮

你的目光牵着我

徜徉风车的指尖

划破空气的呼吸

青青谷苗的长脖颈在疯长

有一个方向行驶在

海的眼睛里

手掌心升起白帆

蔚蓝涤荡出梦的翅膀

天空飞了

云和雨在遥望

彩虹弯下腰

篇3:儿童梦想的诗歌

一、借吟诵理解

古人有诗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可见诵读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学理上分析,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眼、口、耳三条神经通道共同参与的活动。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最重要的是能够心通其情,进而使语感的最终形成成为可能。

[课例]《一株紫丁香》

师:同学们先轻轻地读课文,想一想,紫丁香为老师做了些什么?要特别注意画出相应的句子。

(生读后回答)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最美好的心愿,他们多么想把这样美好的期望说给老师听啊。同学们,谁来读一读,读出自己那份迫切的心情?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可是老师觉得只读还不够。你看这一句“踮起脚尖”,大家做做看,悄悄地,和着轻轻的语气读一读,我们轻轻地给老师送上一份惊喜吧!

(生读)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挂牵”吗?(生答)

师:运动会赛场上,老师为我们呐喊助威;寒冬来临时,老师早早为我们打开大门;考试结束后,老师为我们细心点评……点点滴滴间,老师的爱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这就是什么?

生(齐答):挂牵。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呢?

生:大声地。

生:充满感激地。

生:突出这个词语。

师:大家说得都对,越真挚的语言越要慢一点重一点,大家齐读。

诵读不是简单的有感情朗读,教师要着重从诗句的字里行间出发,让学生能够感悟到诗歌里的意象,进而体悟到诗歌里的情感,直至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只有通过系统化的诵读指导,学生才能够发乎内、动于衷、达于言。

二、借想象拓展

著名的儿童诗诗人樊发稼先生讲:“诗歌,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诗是简练的艺术,充分挖掘儿童诗句里的留白,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发展思维。

[课例]《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师:现在呀,我就是盲婆婆,孩子们,感谢你们给我送了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它的歌声可动听啦,咯咯、咯咯、咯咯……你们猜,我看到了什么?

生:您一定看到了绿色的田野。

生:您看到了小溪流动的清波。

生:您是不是还想起了童年快乐的生活?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不仅看到了这些,我仿佛还看到了书本以外的美景,大家再仿照书上的句子说一说。

生:您看到了收获的田野,到处都是果实的果园。

生:您仿佛看到了森林里可爱的小动物们。

生:您是不是来到了我们班,看到我们在学习儿童诗呢?

……

师:孩子们,你们太可爱了,盲婆婆的眼睛仿佛一下子恢复了视力,感谢你们!

布鲁纳指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有内存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诚如本例,既立足书本内容又有其他内容的拓展,想象会成为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儿童诗的捷径。

三、借创作表达

创作是想象的物化,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想象也能变成儿童诗的时候,其学习儿童诗的兴趣也会更浓。由于创作儿童诗是上述第二点的延伸,在此不再赘述。仅以上述案例为基点,适当拓展。

[课例]《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接上)

师:带着美好的祝愿,让我们用手里的笔再次写一首歌送给亲爱的盲婆婆。

老师写出了开头,下面的内容就看同学们的啦!

咯咯,咯咯,咯咯……

歌声会带着婆婆看一看大自然的美景,

歌声会带着婆婆……

歌声会带着婆婆……

(生小组创作)

创创造造者者才才是是真真正正的的享享受受者者。。通通过过参参与与创创作作,,使使想想象象的的成成果果变变成成具具体体可可感感的的文文字字,,能能进进一一步步激激发发学学生生对对儿儿童童诗诗的的兴兴趣趣,,同同时时也也可可以以充充分分提提高高学学生生的的语语言言表表达达能能力力。。

四四、、借借生生活活体体验验

别别林林斯斯基基说说“::“儿儿童童读读物物的的正正面面的的、、直直接接的的影影响响都都应应当当集集中中于于儿儿童童的的感感性性,,而而不不应应集集中中于于他他的的理理性性。。””感感性性是是低低年年级级阶阶段段儿儿童童心心理理的的显显著著特特点点,,由由此此也也要要求求儿儿童童诗诗的的教教学学一一定定要要回回归归到到生生活活的的本本源源上上,,让让学学生生从从生生活活中中找找到到感感性性的的基基点点,,这这样样既既可可以以熟熟知知生生活活,,又又可可以以加加深深理理解解,,起起到到““一一石石二二鸟鸟””的的作作用用。。

[[课课例例《《]]雨雨后后》》

师师::小小朋朋友友们们刚刚才才说说得得多多么么带带劲劲儿儿啊啊,,大大家家一一定定都都玩玩过过水水,,那那我我们们一一起起到到雨雨后后的的广广场场去去看看一一看看,,玩玩一一玩玩吧吧。。

((自自由由读读))

师师::谁谁来来告告诉诉我我,,你你仿仿佛佛看看到到了了什什么么??

((生生答答))

师师::如如果果你你是是他他们们中中间间的的一一位位小小朋朋友友,,你你准准备备怎怎样样玩玩得得更更起起劲劲呢呢??

((生生答答))

师师::看看你你们们说说得得那那么么开开心心,,说说得得那那么么起起劲劲,,你你们们一一定定还还想想把把这这份份快快乐乐表表演演给给同同学学们们看看一一看看。。谁谁来来给给大大家家表表演演表表演演??

((学学生生上上台台表表演演))

师师::哎哎呀呀,,你你刚刚才才摔摔了了一一跤跤,,疼疼吗吗??心心里里怎怎么么想想??

((生生答答))

师师::如如果果你你们们也也摔摔这这一一跤跤,,也也是是这这样样想想的的吗吗??

((生生齐齐答答))

师师::那那我我们们就就带带着着这这份份兴兴奋奋与与骄骄傲傲,,一一起起读读一一读读吧吧!!

不不断断地地拉拉近近与与学学生生的的距距离离,,不不断断地地激激发发学学生生内内在在的的体体验验,,让让课课本本的的内内容容完完全全转转化化为为学学生生的的生生活活体体验验,,这这样样的的儿儿童童诗诗教教学学一一定定是是成成功功的的。。

篇4:谁也无权泯灭儿童的求学梦想

在2012年规定的“五证”基础上,今年4月,北京市各区推出了升级版,朝阳区要求家长有社保,东城区要求父母双方都在东城务工并住在东城,丰台区要求父母一方在丰台务工,通州区要求父母社保在通州,昌平区则规定暂住证办理日期必须在去年之前。

严苛的规定面前,家长们本能地行动起来,有的让孩子回乡读书,成为留守儿童;有的为符合条件夫妻离婚;有家长将教育部门告上法庭,以求公正待遇,或得到庭前调解的机会;有的则向媒体哭诉遭遇。

我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2012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出台《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我国有许多法律、政策保护儿童的各项权益。但近年来,北京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条件要求越来越严格,并在今年达到登峰造极,其原因就在于严控人口。

在户籍买房、买车摇号等控制方式之后,北京市祭出“控制儿童上学”的狠招,挟孩子以令家长,迫使他们离开北京,以减少北京的人口压力。控制人口的军令状、为首都减负的行政指标,让以“包容、厚德”为城市精神的北京,对外地人露出了狭隘的嘴脸。

今年国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构想,除推动经济协同发展,还有优化城市结构、分流北京人口的目的。这个构想目光长远,如果科学布局,稳步推进,通过创造机会,将大为改善北京的城市人口压力,为北京减负的目标可望实现。北京市为何等不及“京津冀一体化”推行,就急不可耐地用行政蛮力驱逐非京籍人口,置“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棋局于不顾呢?

北京一直颇具雄心,渴望成为国际一流都市、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国际大都市,需要容纳四海的开放胸怀,如果连同胞都包容不了,国际大都市的胸襟在哪里?

北京有实际困难,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导致环境资源紧张,教育资源稀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可前些年北京户籍适龄儿童减少,北京市宁肯合并、减少中学数量,也不愿意招收外地学生。正是多年来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对外来人口教育问题的漠视,对民办教育的歧视,才造成了如今的入学难,这些责任不应推给民众。

中小学数量短缺,教学师资紧张,过于集中在少数区,这些都是难题,但解决办法不是没有。如在城乡接合部和郊县建设公立中小学,是将过于集中的市区人口分散,并保证儿童入学的有效办法;如放开对民办中小学的歧视性政策,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再如在京津冀区域内实现考试政策的统一。以北京市的财政实力,推行这些计划并非难事,也是顺应民意的良心工程,它却选择了既违政策又悖人心的一条路。究其原因,真正阻碍这座城市走向开放的,恐怕还是北京市居民、北京考生这个利益群体。

好政策化解社会问题,坏政策制造社会问题,非京籍孩子的上学难题,正成为北京的社会问题之一。一个薄薄的户口本,割裂中国几代人。如果解决不好孩子上学的问题,使孩子们成为“被抛弃的一代”,由政策不公产生的社会问题将长期困扰着北京,也会影响中国。

篇5:春天的梦想诗歌

我疑心自己一直醒着

有另一个自己在另一个世界

时而徒步行走

时而移居乡野

一个自己认定了故乡

另一个自己对故乡充满疑虑

还有一些熟悉或陌生的

人与事物。我们跨越思想的`维度

一起连接两个世界的悲喜

生存的焦灼仍是生存本身

我在另一个世界里

成为另一个自己的亲人

那模糊的温情与消逝的那部分

如出一辙。到底哪些

于我才是真实的?当我睁开双眼

眼前的世界仿佛是春天

它只比梦里多了一场春风

篇6:梦想起航的诗歌

我们拼命的寻找它,只是想有一个目标!

曾经,我天真的以为梦想只是一个梦,可是,我错了。

梦想是人人需要的,是人人的目标。

梦想好比是那浩瀚的大海,一望无际。

梦想好比是那火箭

让我们飞到神奇的太空。

梦想好比是那钢铁,坚硬无比。

梦想好比是那花海,让人们赞叹不已。

如果没有梦想,人们就没有目标,没有坚定的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

篇7:描写梦想的诗歌

梦想长成高耸的大树;

小河穿越面面城墙,

梦想流到无际的大海。

我搭乘梦想的翅膀,

鸟瞰广阔的大地,

发现奇妙的世界。

有人梦想进入美国职棒,

在球场上技冠群雄;

有人梦想进军好莱坞,

在舞台上完美的演出;

有人梦想当至圣先师,

在学堂上传授知识。

盼望梦想的果实,

成为大地的一分子。

曾经,黄金手臂离开了我;

曾经,我失去了舞台;

曾经,我承受被淘汰的痛苦。

一个人躲在角落哭泣。

突然,眼前出现一道光芒,

指引我走向成功的道路。

梦想不只是梦想,

梦想是让我迈向幸福的力量;

梦想不只是梦想,

梦想能使我的`人生发亮;

梦想不只是梦想,

梦想也能改变世界,

让世界变得美丽,

充满无限的希望。

我愿拍动梦想的翅膀,

飞翔在飞翔,

篇8:儿童梦想的诗歌

琵琶合奏《铃儿响叮当》, 萨克斯重奏《欢乐颂》, 女生合唱《让空气充满爱》……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在游人如织的高档商场里上演。日前, 由一群缺乏资源儿童组成的“彩虹乐团”在上海巴黎春天陕西路店举行了首次公开演出, 实现了各自的音乐梦。

“彩虹乐团”300名成员为来自上海市奉贤区金汇学校的小学生, 此次参加演出的有40人。乐团在新世界百货公司“爱梦想可持续发展计划”的资助下成立。这些学生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或来自经济状况比较薄弱的家庭。“爱梦想计划”为他们提供了声乐基础、演唱技巧及乐器演奏方面的专业培训, 除了暑假的集中培训, 平时每周训练一次。

据介绍, “彩虹乐团”里包括大提琴、小提琴、吉他、古筝、笛子、二胡等12支小队, 同学们得以按照自身兴趣选择喜欢的乐器。金汇学校将“彩虹乐团”的活动与“快乐星期五”活动结合起来, 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9:感动儿童,超越梦想

以学设教,寓教于乐

1977年,上海一师针对当时学生学业负担重的状况,进行了以“愉快教育”为主题的整体性改革的实践探索,后来,锡师附小经过实验,成为国家教委向全国推广的7所“愉快教育”示范学校之一。1987年,学校又进一步提出“乐学教育”的理念,构建当代素质教育新模式,倡导乐学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享受到快乐的童年,体会到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奠定健全的人格。

“乐学教育”提倡的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乐学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更多地主张学生去创造,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富有魅力,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从“乐于学习”走向“以学为乐”。

在锡师附小,语文课是学生们最喜欢上的课,因为学校的语文课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倡导“系统渗透、有情有趣、精讲精练、内外结合、大量阅读”的模式。在这里,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追求真正的有效教学。在这里,学生可以上讲台教读字词,可以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可以撷取感兴趣或特欣赏的句段谈感受、做演讲,实现个性化阅读,可以介绍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可以参与老师的板书,可以小组合作朗读表演课文,甚至可以自己设计作业与训练。在这里,读书成为每天老师肯定会布置的作业,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体验,让学生感受文化的熏陶。在这里,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倡导生本教育。在这里,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获得高峰体验,心情愉悦地运用知识。在这里,老师尊重孩子的差异,把每个孩子看成一个独特的世界;在这里多层次教学目标的设计、复合型的教材体系、分层作业的尝试、差异教学模式的探索,消除了学生的精神压力,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都乐于学习,各得其所。在这里,语文教师总是尝试让孩子们处在进行一个游戏、创设一个情境、完成一次任务、参与一次竞赛的过程中,竭尽全力让语文核心知识成为有灵魂的载体,让语文学科中的活动变成整体知识,在这样美丽的过程中,两个生命体——儿童的生命体与知识的生命体在追逐嬉戏,构成整体领悟的生命乐章,从而使儿童感受到了整体的生命意义。在这里,语文教学的价值被充分体现——那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无情到有情、从漠然到投入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进程中获得生命的成长。听:“大雪、北风、寒流——这是冬爷爷送给同学们的礼物;滑雪、溜冰、跳绳——这是勇敢者的游戏;蟒蛇、蚂蚁、刺猬——冬眠时,小朋友们可不要打扰他们!”“想尝尝这些石榴吗?”“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它想说什么?它还会干什么?”“哇,比老师还厉害,用上了还有的……”这些有趣的引导,这么贴心的表扬,如此广阔的想象空间,怎不让学生爱语文?没有纯技巧的训练,没有生硬的提醒,锡师附小的语文课堂有的是情感的激发、情境的创设、情趣的提升、情操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学校设立了每周一节的自主阅读课。课前的拓展补充,有利于学生了解背景顺利进入文本;课后的拓展延续,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积累发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锡师附小始终努力追寻小学语文拓展课中——如雨入水、相融无痕的境界,即立足文本(文本特点、教学目标、情境中心)、立足师生(学生已知、教师个性),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主题内涵、留白资料等相关内容,整合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深化感悟、促进建构的目的。从现实来看,拓展阅读培养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从本质上讲,这些拓展内容的阅读是为了重新构建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关系,为儿童文化的发展创造广泛的机会,让儿童沿着人类理想的路径发展。

作为语文教学另一条腿的习作教学,锡师附小的研究也是风起云涌。“将生活引入习作,将习作指向生活”是附小习作教学的指导思想。锡师附小完成了《锡师附小习作指导纲要》,将一至六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体系整体化、序列化、精细化。比如,六年级第一学期“习作指导纲要”是这样阐述的:1. 掌握在写人文章时能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人物的品质。在事例的描写时能注意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2. 掌握叙事文章的写法,叙事时能写清事情的发展变化。学习在叙事时进行环境描写。3. 熟练掌握写景、状物文章的写法。写景、状物时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动静态的描写方法。4. 学写参观记、游记,能按时间、地点变化等顺序来进行描写,重点突出,并能适当加以抒情和议论。5. 在正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围绕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描写。6. 掌握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独立修改自己的习作。 7. 习作语句通顺,结构清晰,中心明确,字数在500字左右。8. 养成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由于要求更明确、层次更清楚、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训练也更扎实,方法更灵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摘抄进行素材的充分储备;引导学生借助“定格美好瞬间、聆听美妙原音、感悟体验瞬间、刻录感人片断”等形式体验生活;最后通过教师带着一颗童心走进儿童世界,去激活学生丰富的储备和深刻的体验,最终完成习作教学的“如雨入水、相融无痕”。

乐学教育是一种“爱的体验”、一种“美的追求”、一种“创造的激励”,使学生充分体验各种“大语文”实践活动,尽情追求,不断创造。品味了诗歌单元,就开展不同系列的“古诗诵读”活动;领略了英雄人物的风采,就来讲讲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学习了科学小品文单元,就开展“智力大冲浪”活动;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的单元,一边学一边就组织课本剧的表演;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单元,一个个伶牙俐齿的小导游应运而生……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单元学科活动中,继续着学习语文的高涨热情,调动着自己的情感,挖掘着自己的智能,发挥着自己的优势,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乐在其中,“乐”无止境

理想的学校是快乐的——不仅学生乐学,教师还要乐教。在锡师附小,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已是下班时间,可是在锡师附小演播厅里,青年教师研修班活动才拉开序幕,语文教师一个接着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将自己本月精读的一本教育理论书籍的感悟和平时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体会进行探讨、碰撞、糅合。锡师附小的语文教师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尤其是那种不断自觉引入“源头活水”的冲动和激情,让自己快乐,也是附小的幸福!有教师这样说:我时常静静反思那些涌动着生活气息的实践案例,在乐学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我的学生观、教育观、语文观也不断更新,我愿意,为了这种理想冲刺不止。

现在,乐学教育正在走向“乐学课程”。学校已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小学乐学教育的深化研究——浸润于儿童文化的课程开发》,该课题也是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大课题《社会和谐进程中素质教育新发展研究》的子课题,从“学科课程的文化理解模式”“综合课程的动态生成模式”“校本课程的个性发展模式”“环境课程的生态和谐模式”四大模块进行研究,以实践研究为取向,优化学校课程开发过程,引导学生在乐学中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在乐教中实现专业水平的提升,推动学校在模式建构中走向自觉的教育文化。在该课题的开题论证报告会上,国家督学、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课题论证专家成尚荣先生指出:“这是一个好课题,它的提出基于现实,彰显儿童的特性,建构了良好的整体框架,起点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具体的操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彭钢先生认为“课题坚守儿童文化的立场,追求教育理想,是真正地走近儿童,发现儿童。关注儿童真正的发展,教师专业的发展是这个课题的价值体现。”《江苏教育》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张俊平先生认为:“这个课题有厚度、有宽度、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它充满文化的底蕴,让课堂成为师生向往的地方,让校园成为师生终身眷恋的地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一军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融合,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融合,实施校本开发体现儿童文化,在乐学教育理念下研究有创新。这是一个有深度的课题,从儿童视野建构课程,从分析独特的儿童价值来诠释课题,通过建构形成整体的课程的文化。”专家组一致认为,本课题在选题、研究对象的确定、课题规划的设计和研究团队的形成上都做了很好的思考和努力。我们期待通过课题研究能有创新,能表现文化,能把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形成学校的教育文化自觉。

教育不是搭一个舞台唱一台戏,附小的语文教学从不刻意去追求轰轰烈烈的效应。学校不是制造和生产的工厂,也不是营销的商家,锡师附小的语文教师们始终牢记把真、善、美的种子播种进孩子们的心田,去感动儿童,超越梦想!

篇10:追逐梦想的诗歌

蓝的令人迷茫

过于虚幻

只是个残留的影像

徒留在脑海里

层层浮现

我们在岁月的怀抱里

追逐着忘形的梦

总会

有那么一些细节

让人泪流满面

我们要坚强

要笑着走过

这漫漫长途

用从容替代窘迫

用信念追逐梦想

拥激情诠释青春

天空渐渐暗淡

徒留一轮明月

空中残留着影像

伴随明月徐徐升起

月光笼罩大地

影响渐渐消散

是谁说

我们要一起加油

一起努力

还记得我们的那个约定吗

一起等待

天空湛蓝

只要不拒绝

黑暗被光明覆盖

那是我们奋斗的结晶

岁月流逝

涤荡旧迹

带着迷茫与疲惫

我们在漫漫长途中行进

终会有

万米阳光冲破

云层的那一刻

未来的路途还很长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诗歌:激情点燃梦想,让梦想展翅飞翔

2.六一梦想诗歌

3.梦想励志诗歌

4.关于梦想的现代诗歌15首

5.青春梦想励志诗歌朗诵稿

6.追寻梦想诗歌

7.有关青春梦想的经典诗歌

8.关于青春梦想的诗歌

9.我的梦想诗歌

篇11:梦想的朗诵诗歌

作者:音辙

星光闪烁

点亮大江南北

神奇姥爷给小字辈

斟满胆量

谁说艺术的圣殿

不是平民的天堂

公平和欢笑滋养着

小草窜成大树

百姓变成帝王

阿宝拉响冲锋引笛

把民歌送上云霄

旭日阳刚埋在春天里的愿望

骗走观众多少眼泪

二妮还原村姑

浓郁的乡土味醉倒你我

大衣哥淳朴的山东话

唱响母亲河的英雄赞歌

草帽姐携傻傻纯真

诠释鸿雁南飞的痴狂

朴实挽着歌声

成就智慧儿女

篇12:梦想的翅膀诗歌

我们一起飞翔,

冲破艰难和悲伤,

有我在身旁。

希望是梦想的天窗,

我长这那双翅膀,

飞过沙滩和海洋,

要你在我身旁。

我仗着这对翅膀,

飞过了憧憬。

找到了希望、梦想

还有幻想。

梦醒时分,

你轻轻的吟唱,

吟唱着

篇13:儿童梦想的诗歌

一、儿童诗歌教学的现状

(一) 误区一:过于偏重儿童诗教化意义

诗的教育功能表现在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审美愉悦, 思想境界的提升。但是传统的老师往往只把诗歌作为教化的载体, 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心理机制。诗歌教学流于枯燥的说教, 忽视了诗歌本身的美学价值和教育教学价值。但从新课程和素质教育出发, 儿童诗歌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 应当在儿童轻松愉快地阅读中自发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德育、美育的熏陶。

(二) 误区二:儿童诗阅读教学的模式化

传统的诗歌阅读教学大多出现同种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解型”模式。这类模式又有两种类型, 一是“教师分析型”, 即按照“解题——释词——了解诗歌内容——练习”的程序教学;另一种是“教师问题导向型”, 即按照“阅读诗歌——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前一种教学重理解轻感悟, 重诗歌内容分析。它将诗歌逐句分析解释。这种教学破坏了诗歌的完整性、连贯性和诗歌本身的美感。后一种教学重教师的作用, 轻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出现了“满堂问”式的教学。表面上看是学生的主动学习, 但实质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 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

二、儿童诗歌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提升审美能力的具体措施

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 笔者结合名师教学特点, 提出以下几个建议。我们可以看高级教师张向华老师一年级儿歌《7、小小的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课文, 感受晴朗夜空的美景,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学习词语, 并初步感受叠词的妙处, 培养学生的语感。

3、认读9个生字, 会写“见”等4个生字。

【课前准备】精美的夜空、文字图片, 或制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出示“小木船”的图片。板书“船”字。认识“舟字旁”、课件演示“舟”字的演变过程, 知道舟就是小船的意思。做填空练习: () 的小船。

2、我们一起欣赏的小小的船是什么船? (板书:小小的船)

二、初读课文, 感受词语魅力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2、记忆“弯”字

板画:弓箭图。体会“弯”字的下面为什么是“弓”

3、对比读一读词语, 你体会到了什么?

弯的——弯弯的——弯弯的月儿;蓝的——蓝蓝的——蓝蓝的天

小的——小小的——小小的船;闪闪的——闪闪的星星

4、说一说:

弯弯的月儿像……;蓝蓝的天空像……;闪闪的星星像……

5、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

(1) 想一想

(2) 屏幕出示选择:“小小的船”指月牙;“小小的船”指月亮;“小小的船”指小船。

(3) 学生选择, 意见相同的组成一组, 说说理由, 进行辩论。在辩论中体会到语文第一句话的意思:弯弯的月牙就像小小的船儿一样。出示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出示小船图——月月牙重合)

(4) 朗读感受 (放音乐)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随着音乐飞上天空。在蓝蓝的天空上, 群星围在我们身边, 一闪一闪眨着眼睛, 多神奇啊!

四、扩展

同学们, 想象是美好的。假如你坐在小小的船里, 你想看到什么? (出示一些图片:宇宙飞船、流星、星座的样子)

师:在浩瀚的宇宙中, 隐藏着无数的秘密, 有的科学及已经发现, 有的还要等你们——未来的科学家去发现。

(一) 抓语言文字特点, 重基础积累和语感培养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张老师遵循了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准备了精美的夜空等图片辅助教学。板画弓箭图, 帮助儿童识记“弯”这个字, 抓住了低年段的教学重点。他还引导孩子进行语言的积累和鉴赏。他抓住本首诗歌的特点——多叠词, 引导学生从“弯的——弯弯的——弯弯的月儿;蓝的——蓝蓝的——蓝蓝的天”的对比中感受叠词的妙处, 培养学生语感, 感受到诗歌的美。他还根据课文的结构, 让学生想象“弯弯的月儿像……蓝蓝的天空像……闪闪的星星像……”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的实践, 丰富语感的积累。

(二) 加强诵读, 重审美情趣和想象发挥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新课标中对朗读的总要求。儿童诗歌语言高度凝练, 富有节奏感, 极有抒情性和意蕴美, 是培养儿童语感极好的材料。儿童可以充分地朗读, 在读中感知、体会, 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本堂课张老师创造了朗诵的环境。在孩子朗读感受诗歌意境时, 播放背景音乐, 并用语言加以引导, 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描述的美丽风景。让学生自读自悟, 在反复吟诵中提升审美情趣。并带学生想象:假如你坐在小小的船里, 你想看到什么?

总之, 新课程下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 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进行双基训练时, 突出诗歌本身特点,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和想象力, 在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儿童诗歌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 成为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诗歌既具有诗歌本身的特点, 又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因此对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尤其是对语感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儿童诗歌教学的现状, 进而提出通过儿童诗歌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教学措施。

关键词:儿童诗歌,语感,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裴海安.《名师同步教学设计》[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8

篇14:为留守儿童开通梦想专列

但是,枣庄市峄城区坛山街道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坛山中心小学”)没有因噎废食,他们在组织学生春游,特别是困难留守儿童出游的问题上不是反应过度、草木皆兵的“封堵”,而是科学、积极的“疏导”,切实让春游在积极探索、规范管理的轨道上,奏响快乐的主旋律,为孩子们开去梦想的专列。

深入调研为圆梦之旅做好铺垫

2009年暑假开学,让坛山中心小学校长冯耀没有想到的是一向腼腆寡言,上一年级的女儿自从跟着妈妈到北京旅游回来后,一下子变得健谈开朗了,逢人总是说不完的北京见闻,而且在课堂上学到课文中有关北京的内容她都要跑到讲台上替老师补充个没完没了。女儿的变化让冯耀陷入思考:坛山中心小学这个处于峄城驻地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困难留守儿童因家庭条件所限,多数没有出过远门,学校也因种种原因没有组织过旅游活动。和城里一些家庭条件好,能经常跟家长出去旅游的其他城区学校学生相比,坛山小学的孩子们普遍显得内向而木讷。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学校的1200名学生中,留守儿童近百名,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二。这些孩子中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由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被托付给亲友监护的近80人,这部分留守儿童中从未走出过峄城区的孩子占了近一半。由于得不到亲人的必要关怀,这些孩子在节假日就把对亲情的渴望转化为去网吧上网或散漫游玩,既不安全也不利于身心健康。经过充分研讨,学校确立了“留守儿童圆梦之旅”计划,决定在每年的清明节有计划地带领孩子们到北京、西安等古都考察旅游,平时周末假期则不定期地带领孩子们到家乡名胜寻芳探幽。但当计划列入日程,我们便面临着一连串的难题:出行费用哪里来?出行安全怎么保障?怎样让出行变得更有意义?

多方联动为圆梦之旅保驾护航

坛山中心小学组织“古都圆梦之旅”除了得益于我们有一腔为留守儿童筑梦的热情,还在于我们有科学完备的组织方案和多方的大力支持。

首先,我们有一个对学校倾注了无限深情的家委会。学校的“留守儿童圆梦之旅”计划每年的出行资金都由家委会筹集。每次组织活动,家委会成员会反复推敲出游方案和细节,反复进行出游安全演练。从计划酝酿到申报上级批复,从和旅行社反复协商到签订安全协议往往要召开十余次校级会议。每一次出游,学校都聘请家长委员会代表全程跟随,保证孩子在家长呵护下安全出行。

其次,我们有一支和谐可爱的教师队伍。学校“留守儿童圆梦之旅计划”牵动着全体老师的心,他们自发为孩子捐款,制订出行方案,为出行准备行囊。每次出行前老师们都千叮万嘱一对一交代,每次归来,老师们像迎接自己久别的孩子一样把学生们揽在怀里。

另外,我们有一系列活动赢得了全体同学的支持。如“学校淘宝义卖”“勤工俭学”“我为我的同学圆梦之旅出点力”等活动,都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为使圆梦计划能更持久地运行,学校开设了“圆梦爱心超市”,协调企业奉献爱心,并和市区知名学校加强联系寻求帮扶,积极协调主管单位赢得支持。

立意高远让圆梦之旅意义非凡

怎样让圆梦之旅更有意义才是学校着重的思考。四年多来,我们先后游览了西安、南京、北京、开封。每到一处,我们都在家委会代表和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这些古都名胜进行深入探访,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这些目的基础上,对孩子们进行体力、意志的考验和节俭、责任、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

“我爬上了八达岭长城,游览了故宫,看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还到了北大未名湖”,六年级一班的张正谈起北京之旅兴奋地遇人就滔滔不绝。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张正在国旗下讲话时激动地讲述了她的北京之行,最后,她庄严宣告:“北京是我向往的圣地,考北京大学是我的梦想。”

六二班的梁耀从南京回来之后就像换了个人似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山陵等革命景点让他受到了强烈震撼,他和他的几个平时贪玩的小伙伴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再做任人宰杀的弱国小民……是的,走近坛山中心小学的孩子,他们最愿对你说的就是他们“古都圆梦之旅”的见闻和感受,他们最想对你倾吐的是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对家乡名胜的探究,更是学校值得称道的一环。学校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留守儿童对家乡周围的名胜进行探访,每到一处,孩子们都会用自己的眼睛好奇地观察,用手中的笔不停抄记,用聪明的头脑不停思考。他们还会时不时地向学校老师汇报自己在哪里又发现了一处新遗址,哪个村、哪一家又有了值得考察的方向。从他们充满急切的表述中,你能感受到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对一草一木的深情。

如今,走进坛山中心小学,最显眼的宣传报栏里展现着学生们外出采风的照片和绘画,张贴着孩子们抒写的外出见闻和感受。从一张张颇具专业水准的图片和绘画,一篇篇颇有思想的感怀随笔,你会对这所学校几年来在开启学生“寻梦之旅”方面所做的努力肃然起敬。圆梦之旅在圆了留守儿童梦想的同时,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教育孩子的新渠道。应该说,圆梦之旅在留守儿童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也播下了爱心的种子,更播下了孕育正能量的种子。愿圆梦之旅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晁林,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坛山中心小学德育主任,二级教师;马瑞侠,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坛山中心小学副校长,一级教师】

篇15:青春的梦想诗歌

我们,不能没有梦想。

没有梦想,生活就没有动力,

没有梦想,人生就没有方向,

没有梦想,我们就不能前进。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教师,

在三尺的讲台上,奉献自己的青春,

让更多的学生汲取到知识的力量。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护林员,

在茂密的丛林中,履行自己的职责,

让碧绿的世界能焕发盎盎的绿意。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

在小小的实验室里,运用自己的智慧,

让更多的人们能因科技而受益。

我的梦想,需要不断完善自我,

用自己不懈的努力,

和百折不挠的勇气,

点燃青春的火把,

照亮前行之路。

用自己的双手,

挥动青春之笔,

篇16:追逐梦想的诗歌

已暗淡无光

燃烧起挣扎的热血

但,无情的阴影

还在撕咬着我脆弱的灵魂

刀割火炼中

我奋力前进,前进

挣扎中

不远的远方

篇17:梦想的天空诗歌

我的梦想,是飞在辽阔的天空;

我的梦想,是在云朵中穿梭;

我的梦想,是睡着云端,望着星星太阳;

啊!

篇18:语文课堂中儿童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一、掌握儿童诗歌教学价值

语文儿童诗歌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与重视, 因为它能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国际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 不断改革与创新我国的教育事业, 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综合发展。在当下的语文教材中, 儿童诗歌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 而且也引起了更多语文教师的重视。这正符合了新课程改革情势下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儿童诗歌的内容很广泛, 既有美丽的大自然, 又有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风貌。通过学习, 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眼下的社会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儿童诗歌能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和熏陶学生的情感, 使其进一步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 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 针对儿童诗歌所特有的韵律特点, 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 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 儿童诗歌教学,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相应地提高。可见, 儿童诗歌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二、落实儿童诗歌教学策略

1. 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诗歌的语言美

儿童诗歌富有很强的节奏美感。因此, 在实际的诗歌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诗歌本身的节奏和韵律, 从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需要教师用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这样, 才能为学生学习诗歌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朗读诗歌语音的变化, 使学生的情感跟着发生转变, 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使学生轻松地接受诗歌、了解诗歌, 并乐意去学习诗歌。当然, 要让学生对诗歌有深入的认识,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欣赏诗歌。首先, 让学生听教师阅读, 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产生整体的感受, 然后再跟读, 注意诗歌节奏和韵律变化, 使他们能感知诗歌中的语言美, 激发他们去细读诗歌并品味语言的美感, 还可以为写作积累一定的知识。例如, 学习诗歌《小小的船》时, 由于诗中叠词的运用比较丰富,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时, 要强调注意在叠词处进行停顿, 以及朗读的音调和速度, 以便学生能感受到诗歌的内在韵律, 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诗歌的意境美

在儿童诗歌教学中, 想要学生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意境之美, 想要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帮助学生以点带面, 理清诗歌的语言特色及思想内涵。例如, 诗歌《一株紫丁香》描写了学生在教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 体现了学生热爱教师、赞美教师的一片真情。这篇诗歌充满了童真和童心, 朗读时可以结合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或画面, 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辛苦和付出, 更加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感情。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印象, 使学生能够读通、读懂、读出诗歌所蕴含的意境美。再如, 《蟋蟀》这篇儿童诗歌, 主要描写了小朋友捉蟋蟀的情景, 诗中“躲在墙角, 连连叫着”等词语运用得非常贴切, 既能够突出蟋蟀的生活习性, 又写出了小朋友的天真童趣。因此, 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 通过品味, 感受诗歌的灵气。儿童诗歌的世界非常奇妙, 能够使每位学生从中寻找到自己的快乐。

3. 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诗歌的现实性

在实际的儿童诗歌教学中, 想要启发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童趣, 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学生能够将诗歌中的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 儿童诗歌《什么是好孩子》, 讲述了作为一个好孩子应该具备哪些特点。若是家长和教师用语言告诉孩子们, 还不一定能够引起孩子的共鸣。然而, 以诗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他们必定会认真阅读, 对照自身, 反思自己, 从而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 努力做一个好孩子。

三、结束语

总之, 语文课堂中的儿童诗歌教学是一个既综合又复杂的过程, 也属于一种情感教学, 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需要语文教师能够认真对待, 勇于探索和创新, 在促进语文教学的同时,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彭永帆, 孙杨帆.例谈小学高年级儿童诗的有效教学[J].教学与管理, 2015 (23) .

篇19:诗歌,让青春和梦想飞扬

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了“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活动,目的是促使全国的出版社利用假期走到校园中去、走到学生当中,让作家能够进入校园捐赠图书,开展阅读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从而实现“书香童年”,最终通过书香童年实现书香中国的梦想。作为全国少儿出版优秀代表,接力出版社积极响应“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活动,自觉承担起出版的责任和担当,竞选全国50位诗人创作的202首优秀少年儿童朗诵诗歌,组织出版了《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这套丛书非常大,内容涉及祖国篇、校园篇、自然篇、亲情篇、成长篇等六方面。丛书的出版,旨在通过诵读中国梦主题诗歌,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让更多的少年与祖国齐奋进,与青春同成长。与此同时,专业人士录制的朗诵示范音频被制作成二维码印刷在图书封底,为读者提供了实用、专业、权威的诵读指导。朗诵会后,接力出版社启动了在全国开展的“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校园诗歌朗诵大赛。据悉,参赛者将按省市(区)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比赛,7月开始报名并展开初赛,11月在北京进行决赛。本期出版广角沙龙,精选了活动期间嘉宾的精彩发言。

金波(《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丛书主编):实际上朗诵诗这种形式应该是诗歌最本质的表现形式。诗歌它是讲究音乐性的,而使得它具有音乐性表现的是人的声音。人的声音这时候就表现得比音乐更重要更亲近。一首诗编出来,印在了纸面上,它还是躺着的,真正让一首诗可以站立起来,可以飞翔,是朗诵者的声音。所以朗诵者朗诵一首诗的时候,朗诵者就赋予了这首诗新的生命。这个新的生命也融入了朗诵者的心血、朗诵者的爱、朗诵者的追求、朗诵者的亲情。当朗诵者朗诵它的时候,这首诗就有了朗诵者的呼吸,就有了朗诵者的心跳,就有了朗诵者火热的身体温度,这首诗就飞翔起来了。

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是附丽于声音的一种艺术。事实上诗这门艺术的诞生很复杂,也许是起源于劳动,也许是起源于巫术,也许纯粹是起源于快乐的游戏。总之,一些复合因素使人类拥有了诗歌。拥有诗歌的同时,诗歌的声音也鼓动、燃烧着人们的灵魂,所以,和谐与共鸣的声音是诗的载体,在没有文字与书写工具的岁月中,诗依靠声音而代代相传;在产生了文字和书写工具之后直至当今的电脑时代,谁敢断言无声的诗能永垂不朽?诗永远离不开声音的帮助,它们事实上已被一句“言为心声”牢牢地焊接在一起了。“无声的诗”当然存在,不过这指的是另一种艺术——绘画,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如果不是大言欺人兼欺世的话,全是上口成诵、过耳不忘、音韵和谐、意境曼妙的,而朗诵诗这一诗歌百花园中无比鲜艳的花,恰是诗歌借助声音而传之久远的力证。真正意义上的诗,都应是可以朗诵的。1995年的一个秋日,我在贝尔格莱德聆听了一场由世界各个国家的诗人们举行的街头诗朗诵,他们分别吟唱出属于自己民族和祖国的诗意,虽然语言不通,但借助于诗人们淋漓尽致的手势和张弛有度的吟诵,我感觉领悟了诗人们的心声。不同国度的诗人们的声音,仅仅是借助于扩音器传达出的声音,使我坚信,人类最钟爱的艺术只能是诗歌。中国的诗人们不应忽略朗诵诗,朗诵诗的作者们也应努力执着于提高诗的艺术品质。诗歌离不开声音,但不等于三分诗意七分朗诵。我殷切地希望诗歌界与朗诵艺术界直至电台、电视台通力合作,把好诗付诸声音,传递到我们读者和听众、观众的心底,去鼓荡、振奋他们敏感的神经,从而让他们在诗意的关照下坦然面对人生与社会,成为心理上的一名强者。

柳斌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世代留下的无数优秀的诗章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而朗诵诗又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在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共青团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以“中国梦”为总主题,分为祖国、校园、亲情、自然、成长、未来六个分主题,抒发中国少年儿童对祖国、对自然、对亲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展现他们对祖国、未来和成长的憧憬与期盼,主题鲜明突出,基调积极向上,体现了理想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旨在为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希望,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青少年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成为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奋斗的“中国梦”的追梦者、圆梦人。

鲁景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语言,蕴藏着本民族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倾情朗读这些珍贵而美好的文字,就是在与历代先贤进行高贵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追寻一段浩瀚而优秀的思想历程。朗读会让人们更为真诚和朴素。“朗读”绝不仅仅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说的“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那样简单。从文字世界到声音世界的过程,需要朗读者自身的情感置换和梳理,理解和感受是桥梁。声情并茂的表达,彰显和丰富了文字的内涵,又不断深化了对文字世界的开掘。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提出质疑了:你这里强调的是“朗读”,而我们是在舞台上“朗诵”,“朗诵”具有很强的舞台表演性,当然要强调形式,强调技巧,太老实、太“朴素”就吸引不了听众。“诵”与“读”是有差别的,但“诵”也好,“读”也好,它们均要向文字作品本身进行认真追问,“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以真诚为骨,以朴素为容,空洞的声音和花哨的形式是朗读的大忌。朗诵时恰当使用声、光、电等附加技术手段,恰当地融入一些表演元素,固然有助于刺激视觉观感,有助于增强语言的塑造力,但过分依赖或强调,又会削弱对语言功力的锤炼,分散对内容本身的关注。一个或几个人站在舞台上,仅凭着“说”就能抓住全场人的心,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其独特的魅力也恰恰在于此。说到底,我们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把功夫下在理解和感受文字作品上,下在语言本身的表现力上。朴素,不是不要技巧和形式,但要处理好“朴”与“巧”、“浓”与“淡”的关系。我们要追求的是“大巧之朴,浓后之淡”。愿朗读成为我们的习惯,愿朗读“返璞归真”,让朗读丰富我们的人生。

nlc202309051229

陈醇(著名播音艺术家、上海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业务指导委员会专家):朗诵一首诗既是一种语言艺术再创造,又是一次诗情画意的陶冶,同时还能从中得到思想和知识的营养。要想把一首好诗朗诵得好,一定要下些功夫去钻研。首先,要有真挚的感情。朗诵一首诗,是朗诵者代表诗人在说话,是一次有声语言的艺术创造,也是一次思想感情的熔化、燃烧。这就是说,朗诵者应该进入到诗人创作时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把诗人在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再一次在朗诵中燃烧起来。我们要刻苦探索,努力掌握这种燃烧的本领。真挚饱满的感情来源于对诗篇精神的透彻领会和具体感受,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有情感上的共鸣,任何虚伪的感情都是不可取的。其次,要进入诗的意境之中。意境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朗诵者要像入梦似的,进到作品所形成的境界中去,把身外的一切,统统忘记掉。在准备朗诵时,不能只从文字表面去捕捉形象,而必须把作品放在自己的心中去揣摩感受,用丰富的想象把文字所描绘的意境在头脑中变成一个个生动具体可感的活动的画面。朗诵时尽量不要从意境之中跳出,努力保持自己进入意境的感受,同时把听众引领到诗的意境中。最后,要朗诵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诗的语言精练,有它的节奏和韵律。诗的朗诵如果不能体现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朗诵诗不应侧重表情,更不能近似表演,而是要努力将诗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朗诵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诗人心灵中的思想传达给听众。

瞿弦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主任):朗诵是语言的表现艺术,它具备表情达意的功能,使人从朗诵中感受情感的冲击,领悟思想的提升。朗诵的要求,看似简单,但同样需要正确的方法,并需要进行认真的训练。首先,要让观众或听众听懂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这就要求朗诵者在接到一首诗歌时,先进入作者的心灵,了解这首诗是为谁而写,要告诉观众或听众什么道理,这个道理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待事物,这个事物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什么这个事物这样感动作者,使他有感而发。这里包括创作的年代、诗歌的主题、描写的层次,朗诵者要真正理解作品。不要小看“理解”这两个字,朗诵者不要急于背诵或表演,一定要静心阅读。理解有偏差,朗诵的基调就不会准确。当你读懂了、理解了、感动了,进入了作者的心灵,才能把握朗诵的基调。而当作品融入你的心灵,你就能排除朗诵时的紧张感,就会像平常说话一样,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思想,了解你要告诉观众什么,清楚地知道表达这种思想需要怎样的层次,需要强调的是哪个段落或哪些诗句,你就会像讲述一个故事一样,脑海中浮现出具体的情景和鲜活的形象:是静是动、是美是丑、是哭是笑、是愉悦是伤感等,这就会让你的朗诵自然朴实。其次,朗诵要有相应的技巧,技巧是表达情感的手段,手段越多,表现的方式也就更多,语言的表现力就更丰富,就能使诗句插上翅膀,飞进观众或听众的心灵。重音、停顿、语调是体现作品的外部技巧。重音最能突出“语句目的”词或词组,它可以使逻辑关系更严密,使感情色彩更鲜明;而停顿、语调可使感情更加生动,意境令人回味,形成鲜明的节奏感。朗诵时也要准确地把握站姿、手势的分寸。至于呼吸调整,吐字归音的能力都可以通过老师的具体指导加以提高。朗诵是“会说话就可学习”的一门艺术,可以普及,但朗诵却不是“会说话就能掌握”的,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

上一篇:浅谈学习旅游地理的感想和体会下一篇:跳绳比赛主持词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