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论文

2024-07-25

社区体育论文(通用6篇)

篇1:社区体育论文

1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发展具体状况

通过职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指导,社区居民的体育理论和技能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能够进行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组织指导工作。而更为重要的是社区体育的硬件设施明显的匮乏,需要借助于职高学校的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同时,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要加大对社区体育的研究力度,促使社区体育具有教育性,而职高体育具有社会性。

篇2:社区体育论文

要将职高学校体育资源对社区开放,这样丰富社区体育资源。职高学校的体育教师和技术人员向社区输送,去培养和指导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弥补了社区体育的教练不足问题。也职高体育组织机构服务于社区体育,以便逐步构建社区体育的组织机构。要鼓励职高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创造活力,也为职高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也能够为职高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2.2加强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组织机构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使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应建立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和制定发展方案,职高学校和社区选派代表负责进行资源共享的合作事宜,使双方的互动合作更加紧密和有更多的收获。

2.3社区体育为职高学校的.体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社区体育组织机构可以动员社区内企业单位进行捐助,改善职高学校的体育设施,促进职高体育得到社会支持发展。社区体育活动能够推广和宣传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如舞龙、跳竹竿等。这样能够丰富职高体育教学内容,提高职高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优化了职高体育教学内容。

3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两者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定位的方向不同,其体育功能和结构内容也不同,这样造成对两者互动的体育功能研究不足,使得两者互动操作出现盲目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发展。这样的结果造成了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在实践与理论上的脱节。另一方面,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紧密合作,缺乏社会公益性支持。

3.2建立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原则

为了能够确保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合作互动良好发展,必须建立两者的互动原则。一方面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原则,只有确保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作为参与的主体具有平等的地位,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互动。另一方面要建立资源共享的原则。该原则是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合作的核心,双方的合作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互动促进。提高合作能更好地推广体育文化和终身体育的理念,使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都能够享受资源,产生良性循环的效果。

4结论

篇3:社区体育论文

一、当前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众对社区体育文化的认识有待提高

从我国目前现状看, 人们对社体育文化的理解并不全面。一说到社区体育文化, 人们首先提到的是有多少广场, 将“广场文化”等同于社区体育文化:一问到负责部门, 自然地就认为是文化局、体育局, 实际上, 文化局、体育局所从事和管理的只是群众文化期社会体育, 只对群众文化馆 (站) , 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具有直接行政领导权和业务指导权, 与社区体育文化的应有之义有一定差距。因为, 社区体育文化包括社区精神文明、社区教育、社区保健科普、社区文娱、社区体育等。以建设主体两论, 社区体育文化也可以包括一定地域内的企业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这种理解的偏差, 造成了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

2.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不明确, 各种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从1999年国家民政部进行社区建设实验开始, 到现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时间仅仅过了4个年头, 许多相关工作还处在不断摸索除段。现有的社区建设思路, 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 并没有真正实现社区自理。有的地方并没有把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纳入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 没有明确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 更谈不上进行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

3.有关法律法规有待建立和健全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新体制下, 街道办事处权力行使与监督没有依据。转变政府职能, 实行重心下移, 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 实行的是“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 进行的是“以块为主, 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有的条块分割矛盾。但是“重心下移”后的各项职能, 街道并不能胜任。按照“两级政府, 三级管理, 四级网络”的架构, 目前还难以找到街道办事处行使“下移”职能的权力法律依据。同时, “重心下移”后, 谁来有效监督不断膨胀的街道行政权力和财政班子, 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对于新出现的社区建设方式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如对于社会力量, 尤其是私营企业主投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管理缺乏具体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相关条款的缺乏影响到他们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继续投资的兴趣和信心。

4.经费开支难以完全保障, 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目前社区体育发展严重不平衡, 主要原因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和当地领导的重视, 尤其是一把手的重视直接相关。社区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如建设经费的经常性和制度性拨款, 往往会因为主管领导的位置和注意力的变化面发生变化。同时,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相对而言得到的经费较多,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相对而言经费较少, 这就造成了地区间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

二、加强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宏观措施

1.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的宣传, 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

舆论往往是行动的先导。要大力加强和推进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就必须切实重视对社区体育建设工作的宣传, 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 开展城镇社区体育建设, 既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又是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更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体现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一项“民心工程”。

新时期社区体育文化是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是繁荣文化生活,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是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应抓住社区的含义、社区划分原则、社区地域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产生、构成、职责、性质等基本问题, 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 甚至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培训班。使人们真正认识到, 社区体育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 只有使干部、群众真正明白了社区体育建设的意义, 才能真正搞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2.城镇社区体育文化

社区体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 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 要保证把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以提高社区群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 形成崇尚先进、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 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要有明确的主管部门。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领导责任。因此, 应由党委宣传部门总负责, 民政、文化、教育、体育等部门和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积极配合, 齐抓共管。这样, 就能做到建设有人分管, 工作有人推进, 措施有人落实, 问题有人解决, 保证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3.尽快制定和调整有关社区体育建设的法规, 实行依法治区

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居委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社区的管理要求。为了加强社区管理, 完善社区功能, 使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有法可依, 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应该尽早出台《社区法》, 来代替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区管理要求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这样, 一方面可以保证社区体育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也顺应了社区管理法制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 也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即使不能尽早出台《社区法》, 也应切实建立、健全有关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规章制度, 如监督制度、评价体系等, 以确保社区詹委会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减少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

4.采取灵活措施, 广泛吸纳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资金

在目前情况下,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 必须取得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充分鼓励民间力量投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建设社区体育文化的局面。特别是要争取一些企业家参与和支持文化活动, 使体育文化事业与企业发展产生互动作用, 争取形成国办文化为主导, 社会各界和各种经济类型共同参与的, 形式多样的,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文化格局, 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发展道路。依循这一思路, 是社区对体育文化采取“政管企办, 官助民办”的运作模式, 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文化部的肯定, 并向全国进行推广。对一些小区的体育文化设施, 允许私营和民营企业主投资建设, 政府只进行宏观调控。这样, 实现了文化事业与企业经济发展的互动, 既提高了企业在当地的声誉, 又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场所和经费, 实现了政府与企业的“双赢”。

5.从实际出发,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把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 社区体育文化教育以其整体性效应, 对社区成员的人格精神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 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 要从实际出发, 从基础工作做起, 标准由低到高, 项目由少到多。同时, 要防止几种错误倾向:

(1) 将文化作为经济的附庸, 用文化的手段来支持经济的发展。目前社会上把文化行为当作经济行为的衍生品和工具, 导致在文化评判的标准上, 过分注重经济效益, 忽略或不注重社会效益, 从而抑制了文化发展的空间。

(2) 比较注重文化的硬件建设, 如文化广场、文化馆等, 相对忽略了文化中“软”的部分的建设, 不能发挥现有文化人才的作用。不能有效地组织一些具有明显社会效益但没有直接功利目的的体育文化活动, 从而妨碍了社区居民自觉的行为规范、良好的社会风气、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消费行为的形成。

(3) 单纯注重文化的娱乐性, 没有充分考虑采取有效的形式, 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起来, 无法使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微观措施

1.注重伦理关际, 关注特殊人群精神上的慰藉与实际要求的满足, 促进社会生活的人文文化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是改善居民的体育生活质量, 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要使杜区真正成为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 必须使居民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当前的城市社区中, 不少居民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人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社区成员由于种种原因, 在社会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处于经济较为困难、精神较为贫瘠的境地。尤其是老年人、下岗人员、残疾人、劳教释放和劳教解教人员等特殊成员, 由于社会角色的特殊性, 使他们常常受到无助与悲凉的侵袭。他们希望依靠自身的力量, 努力地抗争着生活的艰辛。同时, 他们更希望能在困境中感受到人间的关怀, 这些特殊人群寻求关怀和帮助的愿望比任何人都要强烈, 如果这种愿望无法满足, 不仅会成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不和谐音符, 甚至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要建设一个基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上的现代文明社会, 这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部分。因此, 我们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注重伦理关怀, 提高人文关怀水平, 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现代城市病”带给社区居民的伤害.为整个社会的理想伦理关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价值引导功能, 传递社会主流文化, 发挥社区体育的社会化功能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没的根本任务, 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要加强价值引导功能, 传递社会主流文化。在内容上, 要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用先进人物、典型事迹,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形式上, 要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中, 把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蕴含其中, 使社区居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开展“文明锻炼”“文明健身”“健康家庭”“健康社员”等评选活动, 使社区居民逐步建立起“体育, 生命健康”的价值观念。这样, 通过主流文化的传递, 新的价值观的确立, 可以为社区居民的体育行为指出明确的方向, 推动社区体育建设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

3.以体育文化为纽带, 培养共同的社区意识, 担负共同的责任

提搞居民参与度, 保持自己的活动空间, 多元共处, 和而不同随着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行政因素不断向社区渗透, 个人已经主要作为居民被紧密组织到了区域行政体系之中, 两不是作为从业人员被各单位所组织。意味着个人生活事务不断脱离单位, 转移到了居住区, 居委会在社会事务管理上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但从目前城市社区的建制来看, 个人在社区中基本上还是通过行政体系组织起来的。因此, 在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 就是居民是否认这种行政意义上的社区体育行政组织, 是否认为社区体育事务是与自已有关的公共事务, 不用行政方式, 作为个人的居民走不到一起来。社区不可能像单位或家庭一样, 与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直接经济利益关系。在社区体育中, 要让人家接受管理、愿意被管理, 主要还是靠体育文化认同。社区居民要在体育价值观、体育思想方法和体育生活方式上找到同一的感觉, 培养共同的社区体育意识, 担负共同的责任。同时, 要提高居民的参与度, 充分显示社区的社会参与的价值功能。社区居民尽管居住在一起, 但人们的爱好、习惯、职业、性格等都有很大的不同, 所处的社会阶层也相去很远。因此, 我们在培养共同的社区体育意识, 担负共同的责任的同时, 又要使人们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 保持自己的活动空间, 保持每个个体和家庭的个性。这样, 会使得在社区体育中生活的人们感到舒适、安全、便捷、宽容、丰富, 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竞争力, 促进城市的多样性、创造性, 提高城市的生机活力。

四、结论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好坏与全民健身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能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都有重要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群众认识有待提高、宣传工作不够、主管部门不明确、各种关系尚未理顺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努力。

摘要:社区体育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体育行为方式、社会体育习俗、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思维定向、体育地域心态等体育文化现象的总和。当前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宣传工作不够, 群众认识有待提高, 主管部门不明确, 各项关系尚未理顺, 法律法规有待建立和健全, 经费开支难以保障, 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种现状, 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加强和改进城镇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关键词:社区体育文化,建设难点,工作对策

参考文献

[1]周涪浩, 李荣启.文化国力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2]宣兆觊.新编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0.

[3]王永云.文化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1991.

[4]童恩正.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5]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

[6]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 (四)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8.

篇4:社区体育论文

目前全国有55.3万个体育场馆,体育局系统占7%,教育系统占75%。高校体育的设施齐全、人才济济、方法先进。与社区硬件的薄弱、人才的缺乏、方法的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如能利用这些优势并投入到社区体育服务中去,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社区体育当前的困难。高校体育如何为社区体育服务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较为详细地分析。

一、高校体育在社区体育服务中的优势与现状

1.高校体育资源有能力充分发挥作用

场地设施方面。高校体育拥有大量门类齐全、规格不等的体育场馆设施。这些场馆设施除了用于教学、训练之外仍有潜力可供开发,应酌情向居民开放。但不少高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没能注意场馆利用的密度及效益。最为可惜的是一些高校投入巨资修建的高档体育馆,建成之后由于利益协调困难等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对外开放,造成巨大耗损。人才方面。高校体育是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体育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这是一笔巨大的人力资源,如能设法把这笔资源调动起来,开发出来,那么学校周围近百万人口社区的体育人才缺乏问题马上就得到缓解。然而据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到社区参加过体育服务的不足10%。而人力资源都是具有实效性的,不加利用就是浪费。方法技术方面。高校体育具有丰富的体育项目、一流的运动技术、完善的一级设备和先进的科研成果,具备全面、系统、科学地进行社区体育服务的能力。然而这种优势并没有在社区体育服务实践当中得到利用和发挥。高校体育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较常用的做法是搞短期培训班或大型健身咨询,这种受经济利益驱动或为迎合领导意志而采取的短期行为很难说有什么时效性。许多社区居民因得不到科学方法的指导只好依据感觉、经验或他人意见而从事锻炼,势必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盲目从事体育锻炼活动不仅不利于健康,也是不文明的;有时甚至会造成封建迷信流行的恶果,法轮功就是一个沉痛的范例。高校体育必须改变与广大社区在体育服务上的脱节现象,把科学健身早日送到社区。

2.高校体育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需要

社区体育服务属于广义的社区建设的范畴。所谓社区建设,是指在社区有关部门的领导与倡导下,调动社区各方面力量开展的,旨在推动整个社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为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社区建设是一项关系到社区全体成员利益的综合工程,它需要社区各方面力量乃至每个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高校参与社区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已是大势所趋。高校体育与周围社区并不是独立发展、互不相干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互助共建的关系。社区体育服务既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对此,高校体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有利于高校体育的自身发展

1.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有利于树立高校体育的良好形象

形象对一所高校是很重要的,它是全校师生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学校社会地位与社会贡献的象征。在许多人的眼里,高校体育是培养运动员的地方;高校体育的师生往往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关心体育事业而不关心公益事业。这些看法虽然有失偏颇,但非毫无根据。我们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塑造和社会参与意识的培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扭转在人们心目中的不良印象,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社区体育服务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它具有专业性、公益性和交际性,通过周到、热情、高质的服务。可以与居民增进了解、增强感情,向他们展示自己的风采,从而逐步树立起21世纪高校的新形象。

2.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有利于专业建设

社会需要是专业设置及调整的依据。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急需大量懂得社区体育工作方法、技能的人才;而现今高校体育的专业设置仍以培养体育教师及竞技人才为主要模式,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虽然大部分体育院校已设置社会体育专业,但新专业的成熟与完善,除借鉴国外经验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外,还必须依靠体育院校广大师生的实践,尤其是社区体育服务的实践。

3.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有利于改进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传统的教学安排是:1~3年级学生以学习各种课程为主,4年级学生学分修满后进行实习。这种安排的弊端:一是学习与实习脱离,二是课余时间松紧失调,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还会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所以应在教学安排上动一些脑筋,多给学生创造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通过社区体育服务,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质量。

4.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可以从社区获得所需的资源

一所大学就是一个巨大的耗散结构,它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物资、资金、信息、人员和技术等资源,才能维持其发展。资源尤其是资金不足,是困扰高校体育发展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争取社会资助外,还应采取更为主动的措施。社区体育服务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社区体育的潮流,对相应的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例如:上海市体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要求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40%,约合800万人。这么庞大数量的人群从事体育锻炼,配套服务跟不上绝对不行的。可见,社区体育服务的市场是极其广阔的。作为技术与人才集中的高校体育,有着为社区体育服务最雄厚的资本,如善加利用,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5.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可以提高服务者的素质

多次参加大型社区健身服务活动,对社区服务做一些经常化的探索,不仅居民反映良好,服务者自己也都感觉收获甚丰。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可以培养社会公益意识与助人为乐品德,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将所学知识付诸实用,便于巩固提高;能开阔眼界,了解社会,锻炼社会交往能力,丰富大学生活,这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是很有利的。

三、对高校参与社区体育的建议

学校领导首先应该更新观念,要想方设法、积极主动、高效合理的获取和利用社区资源来为学校的发展服务;要把社区体育服务作为一种开创性的工作来抓;要鼓励师生依据自身专业所长,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社区体育服务活动;要通过制定制度等措施引导师生的社区体育服务活动,使其逐步走向经常化、规范化和经营化。

如何开发高校体育巨大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本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高校体育的人才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其中,关于学生人才资源的研究与利用长期受到忽视。学生人才资源具有教育目的制约性、数量上的庞大性及质量上的发展性等特点。以往,他们总被当成潜在的人才来看待,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因为,学生虽然正处在成长发展中,但他们并不是在“长成人才”之后才为社会作出贡献,而正是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锻炼成长的;高校的学生大都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只要注意合理的教育和引导,他们是能够胜任大部分社区体育服务工作的。何况,学生余暇时间相对较多,把其中一部分用来从事社区体育服务,既帮助了他人,也发展了自己,可谓一举多得。当然,发动学生投身于社区体育服务并不是制定一个制度或规定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其中,关键环节是学生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进行社区体育服务。

为操作上的方便,可采取以下形式;一种是以系部、专业或班级等正式单位为依托,实行单位领导负责制、每单位依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承担一定期限、数量的社区体育服务责任,由单位成员依据资源或轮流的方式来完成,其收益除支付服务者报酬外,用于系部、专业或班级建设;另一种形式是学校与社区组织以合同等方式建立合作关系,社区提供资金和服务对象,校方提供服务人员,收入归服务者个人所有;第三种由师生自发组建的依据市场规律运行的俱乐部,这是一种全新的形式。

篇5: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探析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探析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和高校体育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探讨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学区体育”模式,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区,共同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

作 者:张浦强 赵雪敏 马治云 作者单位:江西,九江学院体育学院,33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21)分类号:G80关键词: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篇6:社区体育

一、2012年全民健身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方针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民健身工作发展全局,按照区委提出创造三个新优势和“四个走在前列”的要求,围绕后奥运时期,传承奥运文化,弘扬奥运精神,不断提升朝阳区全民健身的拓展力和影响力,展现全民健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功能,促进朝阳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承载环境的新优势,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贡献积极力量。

2、总体方针 :围绕“建设好群众身边的场地,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建立举办群众身边经常性体育活动制度,树好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典型、做好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宣传”这五个主要环节,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全面服务大众,统筹改善民生,大力优化体育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数字化健身网络试点建设工作,建立亲民、便民、利民多元化服务体系。以健身快乐行、百姓健身大讲堂、体育六进社区三大品牌活动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打造朝阳“体育名片”,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蓬勃发展,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使全民健身成为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群众体育生活化,为构建社会和谐氛围,人民生活幸福作出更大贡献。

二、2012年全民健身工作实施的具体目标

(一)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的有效需求

1.健身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是全民健身工作的基石,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力量,2012年要积极扶持健身队伍发展,加大对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和基层文体协会的管理力度,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力度,培养一支以管理型、技能传授型为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2012年计划培训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300

名。

2.场地设施建设是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基础,2012年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重点要放在人口密度大、设施使用率高的社区、村,以篮球广场、笼式足球、社区活动室等形式为主。同时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折子”工程的指示,积极推进全区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和体育设施多元化的建设。新建全民健身工程20套,球类健身广场3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个。

3.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健身意识不断加强,整合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鼓励社会、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2012年要切实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实现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资源共享,为全民健身提供必要的场地条

件。

4.国民体质监测对科学指导和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我区居民身体健康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12年全区将完善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系统,制定和实施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制度。全力完成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并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体质监测调查,对各类人群体质状况作出评价。43个街乡测试站要保证驻区居民参加体质测试,加强对居民体质状况的监测跟踪。

(二)完善健身组织管理体制

1.建立完善街道、社区居委会群体管理网络,100%的社区居委会建立体育

组织。

2.积极创建体育生活化社区,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现代化进程,这有利于推动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有利于提高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促进社区全员素质的普遍提高;有利于创造一种体育文化氛围,使人们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调节社区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带动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居民、社会参与,以及促进和谐社区的建立。3.充分调动各行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依托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体育行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协调有序、职责分明、齐抓共管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走社会化道

路,使之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三)开展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

1.继续以健身快乐行、百姓健身大讲堂、健身总动员—体育六进社区三大品牌活动为主线,组织、指导和开展富有朝阳特色、主题鲜明的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提升广大民众的全民健身意识,进增强全民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2.加强科学健身引导,在全区开展100讲的健身大讲堂,再向社区推荐2-3项健康、有益、时尚的群众健身项目。

3.以“6.23奥林匹克日”、“8.8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体育节等为时间节点,组织举办全区性的大型群体活动,各街乡全年要组织1次以上本地区、本单位全

民健身活动。4.依托街乡、单项体育协会等各自特点,广泛开展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季季有高潮、年年有创新,使更多的人参与

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

(四)大力发展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的关键在于启发居民自身内在的体育动机,激发居民自觉的体育参与意识,保持居民自愿的参与欲望,着重凸显康健性与娱乐性,因此2012年,社区健身活动要体现“以人为本”,开展简便易行、小型多样、便于开展,能够适合不同人群的体育活动,以社区为重点,以“体育六进社区”活动为主线,实现100%的社区全覆盖,并按照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鼓励社区居民自主开展群众性、系列化、多元化的体育健身活动,实现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参与率

稳步提升。

(五)加大扶持引导农村体育力度

积极与区农委合作,建立和完善以乡、地区办事处为龙头,以村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的农村体育网络,建立农村体育保障系统、加强基层政府对农村体育工作的力度;突出农村特色,在农村地区打响“健身快乐行”这一品牌活动,增加居民体育活动的参与率。同时,健身设施建设向农村地区倾斜,实现体育设施

在农村地区全覆盖。

(六)重视学校体育

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积极实施“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青少年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和业余训练,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和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

作。

(七)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力度

各单位要针对本单位职工特点,灵活机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结合“8.6百万职工广播体操”活动,积极推广普及工间操,切实重视职工体育工作。

(八)关注老年人、残疾人体育 引导老年人和残疾人进行科学健身,将弱势群体的健身问题作为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为老年人和残疾人参加健身创造条件。各街道、地区办事处积极举办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育健身活动。

社区体育工作目标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成年人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成年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昌盛,因而也必然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体育实践,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概括说来,社区体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直接作用。

1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健身,促使体格健壮,体态优美,形成并保持各种良好的身体技能,增强体力;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利于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里。

2能有效地促进人们健心,调节与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使人们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乐。

3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人们体育文化素质,利于移风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4领导重视社区群众体育工作,有分管领导、有具体人负责(5分)。全年工作有计划、有总结(5分)。开展体育健身工作有组织、有牌子、有经费、有活动、有场地(10分)。

5经常开展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全年组织开展有一定规模的健身活动4次以上(10分),陆城、枝城镇所属社区直接参加人数1000人次以上,其他社区直接参加人数500人次以上(8分)。

6建立群众性体育组织1个以上(5分),体育健身网点2个以上(6分),设有1名社区体育联络员(5分),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2人以上(5分)。

7、积极组织参加上级体育部门或老年体育协会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陆城、枝城所属社区参加次数不少于2次,其他乡镇所属社区参加次数不少于1次(10分)。

8建有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室或活动场,活动内容有创新,健身活动器材8件以上(8分),做到常年对外开放,集中活动有记载(2分),开展活动项目必须有武术、棋牌、球类(6分),成立有文体队(2分),培育体育中心户陆城、枝城镇各社区20个、其他乡镇各社区10个(8分)。

9每个社区根据当地情况,开展一项有特色的体育活动(5分)。

社会体育指导员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适应老龄化社会对体育工作的要求,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遵循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和科学文明的原则,发挥体育在丰富老年人生活和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为老年人营造科学、文明、就近、方便的健身环境。

二、目标和任务

到2015年的目标和任务是:建立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老年人体育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老年人体质的主要指标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明显提高,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基本上能满足需要,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人体育健身体系。

到2005年的目标任务是:从老龄化社会的实际出发,努力实现老年人体育与老龄化社会的协调发展,理顺和建立各级老年人体育社团,逐步提高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人体育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工作的领导,把老年体人体育工作纳入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地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规计划,并付诸实施。

(二)加强宣传工作,增强老年人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对老年人体育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全社会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老年人的健身、调心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丰富老年人生活、稳定社会的有效手段,老年人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加强老年人体育的法制建设,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计划的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评比表彰、体育社团、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中增强老年人体育的内容。

(四)改革和完善老年人体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将老年人体育工作纳入政府的主管部门(或主管部门的依托单位)实行归口管理。努力培养、建设一支以专职人员为主体,专兼聘相结合的老年人体育工作队伍。按照体育改革社会化的方向和“一家办向大家办转变”的要求,逐步改革和完善老年人体育工作管理制度。

(五)多渠道培筹措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经费,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在群众体育事业的预算中增加对老年人体育的支出比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引导老年人进行自我健康投资和体育健身消费。

(六)加强老年人体质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在有条件的体育大专院校设立老年人体育专业或开设课程,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七)要按照国家体质监测的整体规化,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建立老年人体质监测站,定期开展老年人体质监测,公布老年人体质监测结果。

(八)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改造和建设中,大力提倡修建适合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场地、设施。2005年以前,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建立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有老年体育活动站,居委会和农村行政村有老年人体育活动室;到2015年基本上形成就近方便,覆盖面广的老年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

(九)各类体育馆和公园应为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方便,要采取措施和辟出一定的时间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减、免开放。

(十)适时开展健康文明的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体育示范活动,不断推出简便易行的老年人体育健身的方法。加强老年人体育健身的科学指导。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工作

(一)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责。一是明确社区居委会的职责任务。社区居委会职责不清是导致社区居委会与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关系不顺的重要根源。为此,要从理清社区民主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关系入手,根据《居委会组织法》和中办发23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市社区建设发展的要求,明确社区居委会应承担的主要任务及协助政府工作的具体事项,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二是完善社区居委会组织结构。通过在社区居委会内设立社区事务办理站(或社区工作站),增强社区居委会办理社区事务的能力;同时,加强社区居委会内设委员会建设,可将其纳入社区居民事务办理站,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三是进一步解决原家委会转制后的遗留问题。目前家委会向社区居委会转制工作的过渡期已有四年,对于那些无力承担或不愿再承担社区工作经费的单位,建议相关经费由政府财政解决;而对于原单位继续承担管理职责及工作经费的,其过渡期结束时间由区县政府决定。同时,通过增加经费和聘用人员等方式,加强对原家委会转制后的居民小组的管理,尽量减少居委会管理服务不到位现象。

(二)健全完善社区公民参与机制,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一是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表达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桥梁纽带的功能。规范社区居委会办理居民事务和受理居民诉求的办法和程序,并对社区事务、专项服务和利益诉求的内容进行分类,使社区居民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在工作衔接上形成规范、稳定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居民代表在了解和掌握民意方面的优势,指导社区居委会建立定期代表接待制度、定期入户制度等;充分利用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通过设置“社情民意”通道,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解政策、反映诉求的窗口,同时使政府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居委会还可将居民的意见通过首都之窗的“政风行风热线”和《信访条例》规定的程序反映给政府有关部门,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居民反馈有关信息。二是完善社区居委会选举制度,充分发挥社区民主选举功能。应依法完善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规程,规范选举程序;同时,充分发扬民主,选好居民代表。提倡将社区内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党组织成员、退离居委会成员和优秀党员选举为居民代表,以体现居民代表的广泛性,并认真做好居民小组长和楼门(层)长的推选工作。三是健全居民会议制度和议事协商制度,充分发挥社区民主决策功能。制定北京市居民会议议事规则,规范社区居民会议程序,促进社区民主决策水平的提高;建立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由社区居委会定期召集社区民间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驻社区单位等各方代表参与的社区议事协商会议。四是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充分发挥社区民主管理的功能。包括修订完善《社区自治章程》或《居民公约》,并做好宣传和落实工作;完善居务公开制度,创新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方式;健全社区义工制度,建立有效的社区义工工作机制,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建立社区民间组织备案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五是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充分发挥社区民主监督功能。由居民会议在居民代表中推选社区监督员,组成社区民主监督小组,负责对街道办事处、政府部门派出站所及工作人员、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监督和评议,实现社区民主监督和政府专业监督的有效衔接,保证社区工作的民主公开和政府行政管理的合法公正。建立健全社区的内外监督和事前监督制度,实行社区民主听证制度,强化社区民主评议制度。六是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社区民主参与的有效途径。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尊重居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代表社区居民共同利益,维护和保障社区居民合法权益,不断强化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责任意识;要从解决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努力化解社区内各种不和谐的因素,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尊重居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基层的创造,不断推动社区民主参与的制度创新;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指导社区建设的职能作用,积极指导和鼓励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拓展社区居民参与的新途径,完善社区民主参与工作新机制,不断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

(三)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一是进一步明确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范围,即专职从事社区党务工作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和党务工作者;专门从事社区居委会工作的主任、副主任、委员。二是实行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社区专职工作者应持有执业资格证书(除离退休人员外)。三是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制度。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标准设计,第一,增设届期津贴。自2000年本市居委会换届选举开始,凡在居委会工作满一届的人员享受届期津贴每人每月150元,从本市居委会换届选举当年的7月1日起调整。中间间断届期的,按实际工作届期累计计算。第二,建立岗位工资增长机制。主任、副主任及委员岗位的工资每年分别上调70元、60元和50元。第三,完善工作奖励机制。为鼓励先进,按照区县和街道办事处自主的原则,可设立若干奖项,如月奖、奖等,具体标准则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结合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作实绩和民主评议考核结果确定;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其他福利待遇由区县政府自行确定。第四,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增设生育险和工伤险。凡符合国家规定的社区居委会成员,建议全部享受社会保险,使今后不再出现无业退离居委会老积极分子问题,为83年75号文件的落实做好衔接工作。四是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档案制度,具体由街道办事处负责,需从第四届居委会选举后建立并逐步完善。档案内容应包括本人的基本情况和聘用的岗位、时间、合同以及辞职、被罢免、解聘等岗位变化和培训、考核、表彰的情况。今后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的调整即以此档案为依据。

(四)加大社区居委会经费投入,进一步规范社区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一是进一步规范工作经费的核定使用。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包含公益事业经费和机构运行经费两部分。可参照上海市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最低16.2-19.2万元/年的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公益事业经费按照每户40元标准核定,2000户以下的每年8万元,2000户以上的,每增加1户增加40元;机构运行经费由各区县根据本区县的财力状况自定。二是加强社区居委会经费的管理。制定社区居委会经费管理办法,社区居委会向社区单位筹集的资金属于本社区所有,统一纳入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管理账户管理,按照所规定的程序使用,并及时向社区公开自筹资金的使用情况。

上一篇:《古诗词》随堂练习下一篇:2015云南昆明市工人文化宫招聘公告(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