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泰坦尼克号》有感

2024-05-11

读《泰坦尼克号》有感(精选6篇)

篇1:读《泰坦尼克号》有感

读《泰坦尼克号》有感

曾经看过的那部电影――《泰坦尼克号》它风靡全球,不知让世界多少人感动过,同样至今让我难忘,不仅因为它里面的爱情浪漫感人,还有其中一些折射出来的点滴令人回味。

一。关于文化

影片中西方人待友热情大方,相遇时常常相互拥抱亲吻,来表示对对方的友爱。这些行为在西方早已习以为常,人们对此感觉正常,但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中国,当你在公共场合与人相拥亲吻就会引人侧目,人们就会感觉用异样的眼神望着你,你自己也感觉也不自然。甚至有人会上来讽刺一句胆子真大。在中国最多也就只有情侣敢在公共场合亲吻问候。中国人不敢轻易表白自己的感情,做事说话都很含蓄,带人也很有礼,谦虚谨慎。明明想吃人家的饭,可人家要留饭时,却违心的推辞。外国人就开放的多了,热情坦率,有什么就表达出来。睡觉前,还不忘吻妈妈一下,每天说一声“妈妈我爱你“。这些在中国有多少人做过?

二。关于爱情

爱情,永远是一个美丽的话题,片中罗丝出身于贵族上流社会,杰克来自下层普通平民。两人一次偶然的邂逅就深爱上对方。由于家长的阻挠,和现实的压力,他们的爱情就要破灭了。可与罗丝相识不久的杰克,却努力不放的追求着,虽然他们也有过误会,但爱情能包容一切,最终真相大白,在灾难来临时,他们不离不弃,共同面对。最后在只能活一个的情况下,杰克选择了让罗丝好好活着,自己守候在罗丝身旁,让冰冷的海水吞噬了片中的杰克和罗丝为了爱情不分贵贱,不分贫富。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在刚遇到爱情时,能努力追求,甚至奉献出自己的生命的有几人。经历一段爱情没掺杂利益的爱情并能将这份真挚的感情珍藏于心只至到老又有几人?

三。关于生和死

片中不仅有关于爱情的演绎,而且还有关于人性的表现,这就使影片的主题升华到了人性之美的高度上。片中最后船要沉了,有两位老人一起回到房间躺在床上,安详的面对死亡。他们不去抢座救生船,让别人年轻的活着,自己守着对方一起幸福的飞到天堂。还有船上的乐队,为了稳定客人的情绪,为了让别人多一份机会求生,他们在临死时不忘自己的职责,用生命奏响了人生中最美的一次交响乐。片中还有一个大人,为了偷生,竟趁海员不注意跳到了救生船上,在死神面前,他怯弱了,他夺去了别人生存的机会,活着也会愧疚的。在面对生与死的时候,里面许多人有自己的选择,但他们有的死的幸福,有的却死的惭愧。

四。关于生活

“尽情享受每一天”是里面的一句经典,现在的我们整天为这为那奔波着,学生为了学习,工人为了工作,干部为了升职,小资为了赚钱。

在奔波劳作中我们度过一天又一天,我们忘了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仅是来创造的,而且还是来享受欣赏的。我们整天被这被那约束着,不能尽情的释放自己,让我们像罗丝学着吐口水那样尽情释放自己,学着像她在舱内尽情跳舞那样尽情快乐自己,学着她在船舷边展臂感受飞翔的幸福。让自己活的快乐自然些,片中的罗丝需要,我们不也需要吗?

回忆一次《泰坦尼克号》,真的对我感触良多,我喜欢你――令我难忘的《泰坦尼克号》。

后记:虽然我们还太小,没有资格谈论爱情生与死,但我们正在慢慢长大,慢慢体味着。

篇2:读《泰坦尼克号》有感

一种伟大的奇迹

――读《泰坦尼克号》有感

兰陵一中葛晓勇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题记

19,人类曾经制造过一艘巨型游轮,叫做“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的名字取自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泰坦”。泰坦向代表神秘自然力量的宙斯神挑战,结果失败,被打入了比十八层地狱还深多少倍的大西洋底。因而有人说,“泰坦尼克号”这个名字不吉利,开始就预示了悲剧结局。

果然,后来在一次海难中,它沉没了。

但这艘巨轮和神话中的泰坦不同的是,它沉没在海底的只是那些铁板、铆钉和人的身体,它的灵魂没有被征服。或者说,“泰坦尼克号”和1500多条生命沉下去了,但人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人类文明,仍然存在,而且“永不会沉没”。

八位音乐家在最后的时刻一直沉著平静地演奏乐曲,那飞翔的音符,体现了至死不向自然界的凶恶低头的人类尊严和高贵。正如上元著名作家海明威在他的名著《老人与海》中写到的:“人,不是生来就可以被打败的。你可以打败他的肉体,但征服不了他的灵魂。那些追逐的鲨鱼可以把那个老渔夫船上拖着的那条大鱼啃噬得只剩下骨头,但啃噬不掉这个水手不可战胜的精神,这是人的`灵魂和意志熔铸的火焰,整个大海也无法把它熄灭。”

直到多年后,人们还是惊叹,那些“泰坦尼克号”的乐手和船员,在面对即将灭顶的海水,面对汹涌而至的死亡,怎么能有那么巨大的勇气,不奔不逃,坚守职责;怎么能有那样高尚的人道情操,把救生艇让给孩子和妇女,把最后的时刻留给自己。事后的统计,船员有76%遇难,这个死亡比例超过了船上头等舱、二等舱和三等舱所有房舱的乘客死亡比例。船员在船上,比乘客更有条件逃生,但他们却把机会留给了别人,把无望留给了自己。而且不是一个船员、两个水手这样做,而是全部900多名船员、服务员、烧火员以至厨师都是这样选择的;这么大的一个群体,能做到如此这般,今天看来,像那条巨船神秘地沉下去一样,这种永远高扬水面的人的“精神”,简直是个奇迹!

据后来的调查,当时只有六号和二号救生艇有船员跳了进去,但马上被那里负责的官员发现,叫他们出来,他们没说什么,便服从命令回到甲板上。

有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这是因为他们生下来就被教育这样的理想:责任比其他的考虑更重要,责任和纪律性是同义词,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几小时中,这种责任和纪律的理想,被证明是难以被侵蚀的最有力量的气质。”

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消防员法尔曼.卡维尔在感到自己可能离开得早了一点的时候,又回到四号锅炉室,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锅炉工困在那里;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信号员罗恩一直在甲板上射信号弹,摇动摩斯信号灯,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没有希望;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被分配到救生艇做划浆员的锅炉工亨明,把这个机会给了别人,自己留在甲板上,到最后的时刻还在放卸帆布小艇;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报务员菲利普斯和布赖德在报务室坚守到最后一分钟,船长史密斯告诉他们可以弃船了,他们仍然不走,继续敲击键盘,敲击着生命终结的秒数,发送电讯和最后的希望;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总工程师贝尔和全部的工程师一直埋头苦干在机房,即使知道他们已没有时间登上甲板,失去任何逃生的机会;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乐队领班亨利.哈特利和其他的乐手演奏着轻快的爵士乐和庄严的宗教圣歌“上帝和我们同在”,直到海水把他们的生命和歌声一起带到海底……

这一切,仅仅用一句“勇敢”是无法全部解释的。西谚有云:“即使是一个英雄,在绝境中也会变成懦夫。”但“泰坦尼克号”却把无数普通人变成了英雄!责任意识举起了人的价值、人的高贵、人的美丽。

当“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讨论谁生还、谁遇难了,由于幸存的女人孩子远比男人多,人们都认为是海上规则“妇孺优先”这一神话的胜利。但泰坦尼克号所属公司对媒体表示:没有所谓的“海上规则”要求男人们做出那么大的牺牲,他们那么做了只能说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关照,这不管在陆地还是在海上都是一样的。这是他们的个人选择,不是任何规章制度、航海规矩可以要求达到的。他们坚守住的是古老却永远年轻的人类价值。

当时,亿万富翁阿斯德问负责救生艇的官员,他可否陪同正怀着身孕的妻子马德琳上艇,那个船员说了一句“妇孺先上”之后,他就像一个真正的绅士一样,回到甲板,安静地坐在那里,直到轮船沉没,船上倒下的大烟囱把他砸进大西洋中。阿斯德当时是泰坦尼克号上唯一的亿万富翁,也是全世界最富的人之一,他的资产,可以建造十一艘泰坦尼克号巨轮。

“泰坦尼克号”船长史密斯和几乎所有船上的富豪都有着很好的个人关系,很多也是他的好朋友,包括阿斯德。但阿斯德根本没有去找史密斯船长走走“后门”,通融一下,让他上艇。如果他去找船长,也有充分的理由,他的妻子正怀着五个月的身孕。但阿斯德没有这样做,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想到应该这样做,那是一个没有“后门”观念的时代,是一个讲究君子风度、做真正男人的时代。

泰坦尼克号上另一个财富仅次于阿斯特的富翁叫斯特劳斯,他和妻子也在这条船上。斯特劳斯夫妇也是自己带了十几个侍从和服务生,以备船上的服务员不够用,或不方便时为自己服务,可想而知,、他们富有的程度和气派。泰坦尼克号撞了冰山之后,斯特劳斯夫人几乎已经上了八号救生艇,但脚刚要踩到边,她突然改变了主意,又回来和斯特劳斯先生在一起,说:“这么多年来,我们都生活在一起,你去的地方,我也去!”她把自己在艇里的位置给了一个年轻的女佣,还把自己的毛皮大衣也甩给了这个女佣,说:“我再也用不着它了!”

当有人向67岁的斯特劳斯先生提出:“我保证不会有人反对像您这样的老先生上小艇……”斯特劳斯坚定地回答:“我绝不会在别的男人之前上救生艇。”然后挽着63岁的太太艾达的手臂,一对老夫妇蹒姗地走到甲板的藤椅坐下,像一对鸳鸯一样安祥地栖息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最后的时刻。

这是一次奇迹,一次伟大的奇迹!

篇3:读高更有感

看的多了, 不免对一些画家慢慢有了另一种新的认识。这有点像交朋友, 相处的时间长了, 一些客套、俗礼的东西就慢慢淡化。如果再能体会到一些人所难见的细微妙处, 就更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不凡, 之所以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绝对不是偶然性因素造成的。

对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1848—1903) 的再认识, 亦是如此。只有真正面对他的作品时, 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画布上表现出的强烈悲剧性色彩以及对天堂乐土的人类家园的向往与追求。巨大的叶子上金黄与绿色的斑点;相同的底色上同一平面上的轮廓;深红色的沙土;橘黄色的天空———一切都在此时定格了。在第一刻就能以自己非凡的真诚和空前绝后的质朴打动人。这是什么?是被遗忘的儿时的童话、或是重新寻找天堂的传说、抑或关于天堂传说的神话……?而所有的这些感受, 如果不是数次接近原作, 反复揣摩, 用心体会, 单凭缩印到画册上的那些偏色跑调的图片, 是绝对难以体会得到的。陈丹青就一直主张, 年轻人如果有条件, 无论是靠自己的积累还是依家庭的资助, 都应该尽早的出去看看, 到欧美的博物馆中, 真正的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高更的生平是小说家的绝妙素材。与家庭乃至社会的决裂;市民中的革新家的悲剧;流亡远方的岛屿;与另外一个悲剧性人物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 的超乎寻常的友谊和决裂;在获得世界的赞扬与荣誉前夕默默死去。一生的艰难与荣耀, 似乎都基于他所具有的狂野的西班牙人的基因和原始秘鲁人的血液之中, 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 才造就了他作品中鲜活的个性特征。

高更是一个很少为人理解的孤独者。终生奋斗不息, 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创作主张, 曾先后几次毅然离开巴黎, 前往太平洋上的小岛。生活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岛国, 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本质的观念而斗争。他的这些观念植根于西方绘画的伟大传统之中, 又吸收了大洋洲岛国土著居民岩画艺术中的有益成分, 并深受东方艺术尤其是日本浮世绘的启发和感染, 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远岛上的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他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 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 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 遂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 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个人绘画面貌。作品大胆地用明朗的色块与线的组合, 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

还是让现藏于冬宫博物馆的这些作品来说话吧!

《海岸边的女人》这幅画由远及近, 以浅淡的蓝紫色配以橘红的色块表现背景的沙滩和海面, 用一种微弱、平和的对比关系, 营造了平面中无忧无虑的自由感受。橄榄绿的长裙和妇女们棕色的肌肤, 穿插在背景色块之中, 运用近乎垂直的色块的构成, 恰恰衬托出了远岛居民们质朴、直爽的性格特征。尤其是画面左侧, 那个臂挎水果篮的妇女, 直愣愣的站着, 以略带惊奇的目光, 回过头看着那个给小孩喂奶的妇女。第三个则轻松地站立着, 继续着她们平静的谈话。远方的人影也是照旧进行着自己的事情, 互不搅扰、悠然自得。整个画面的气氛非常宁静和含蓄, 人物动作、表情都很深沉, 有难以捉摸的魅力。

《拿果实的姑娘》中, 赤色的沙地、令人激动的金色阳光的斑点、简陋的茅舍、姑娘健美的裸体和稚拙的眼神, 再加上中景里两个席地而坐的女孩子那纯净、无邪的眼神、深色的树叶, 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浪漫, 透出些许耐人寻味的神秘气息。

《塔希提风景》中的红色的树叶和女人的精巧的轮廓、宁静的羊群、画中人物看似若无其事、游离不定的目光, 实际上却暗示着无尽的遐想和耐人寻味的深邃含义。单纯的平面性表现手法, 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巧妙对比, 描绘出了如梦幻般的诗意境界。充分展示了颇具东方艺术韵味的单纯之美和装饰性魅力。

《摘果实的男人》、《向日葵》、《谈话》、《塔希提的田园生活》《偶像》等等这些油画, 无不充斥着金黄色的、浅蓝色的、绿色的———真实的远方岛屿的故事。使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远岛居民无尽的爱、质朴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而有些作品中还能明显地看到与圣经故事有所关联, 如《婴儿》一画中描绘的情节, 很明显与基督诞生的传说很相似。但更多的还是表现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 以古代宗教故事的题材为载体, 着重强调了远岛居民与当时欧洲大陆文明的显著差别。高更在画完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以后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 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 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 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个月, 我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 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尽管它有中间调子, 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这分明是在给我们讲述着他所向往的单纯、宁静、和谐的天堂传说的人生理想和理想破灭后孤独、矛盾的内心感受。

高更的油画色彩明度极高。他试图以明亮的色彩来加深大自然给我们的印象。迫使我们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过于亮丽, 过于动听, 是的, 过于响亮。可以想见, 高更的画笔轻快地在画布上来回游弋, 轻轻的触感描绘出他那朴实、真挚的内心感受, 得心应手, 表里如一。1893年, 在巴黎举办的高更画展的序言里, 有这样一句话:“艺术家前往那里, 不是为了用新的题材来使自己的心灵复苏……他不屑于被我们的世俗眼光、偏见和在艺术与生活方面的条条框框, 以及我们的只知道模仿的习惯, 还有令人窒息的风景画。他想找寻自己的圣殿和前行的道路。这也说明了他为什么去到远方, 为的是忘记我们。”

高更本人其实和许多现代艺术家一样, 在给我们讲述有关色彩和阴影间的音乐般的画面, 讲述神话般的和弦。其中蕴含着类似音乐的旋律, 旋律中又容纳了喜悦、灾难、悲伤与希望等等情感的因素。使人不时地联想起色彩斑斓的波斯挂毯;布列塔尼的彩色玻璃画和中世纪教堂里的壁画, 无不笼罩着神性的伟岸光辉。通过这些画作, 高更把他那付诸毕生心血, 追寻得到的天堂乐土的神话, 毫不吝惜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美术丛译.1980 (2) .

篇4:读“书法”杂志有感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篇5:读《帅狗杜明尼克》有感

《帅狗杜明尼克》讲述的是一只叫杜明尼克的小猎犬,他生性活泼,在他原来住的地方住久了,很想到其他的地方见识一下外面世界。在自己门口给朋友们留了一张纸条之后就踏上了旅途。在他外出探险的征途中它遇见一只姓“獾”的活了一百多岁的老猪;一只会写字的大黄蜂;一头懒惰的毛驴;一只258岁的老乌龟;救了一只叫“狐狸”的母鹅;并且成全了一头野猪的婚事;还遇上了“世界末日的土匪帮”的一群无恶不作坏蛋;它在结交了许多知心朋友的同时,同时还跟这些坏蛋进行了殊死搏斗。杜明尼克凭着活泼、善良、勇敢、热情、慷慨、乐于助人与足智多谋,很快成了远近闻名铲奸除恶的大英雄,最终觅得了一位美丽的伴侣!

书中的杜明尼克活泼、善良、热情,在第一次遇到陌生而又生病的老猪时,他没有嫌弃老猪的年老和病弱,精心的照顾和陪伴着老猪,直到老猪在他的照料下安然离世,因为他的善良也获得了老猪的万贯家财,但是从此有钱的杜明尼克没有被金钱迷惑了双眼,而是在以后的探险征途中毫不吝啬的帮助需要帮助的黄蜂、母鹅和野猪,虽然看起来他失去了很多金钱,但是他却收获了比金钱更珍贵的友谊。

篇6:读《帅狗杜明尼克》有感

帅狗杜明尼克是一条生性活泼的小猎犬,总喜欢去探险。有一次,他去外面闯荡,凭着活泼、善良、勇敢、热情、慷慨,结交了许多朋友,并且还征服了“世界末日土匪帮”的一群无恶不作的坏蛋。其中,让我最感动的还是那篇《哭哭啼啼的野猪》故事,讲野猪巴尼.史温马上要和他心爱的珍珠.史薇妮结婚了,可不幸的事却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

在一个美好的早晨,巴尼.史温去它一个藏钱的地方去,可没想到“世界末日土匪帮”的人也悄悄地跟了过来,等到了藏钱的地方,“世界末日土匪帮”却把他五花大绑。巴尼.史温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土匪把钱全部拿走了。土匪走后,巴尼.史温才费力咬断了绳子,一边走,一边想:我这一生的积累就这样没了……想着想着, 巴尼.史温就哭了。这时,杜明尼克走了过来,看到野猪那么伤心,便把自己的一半财宝给了野猪。

读到这儿,我真得很佩服杜明尼克爱助人为乐的品质。哪像我,有时候别人向我借点东西,我就很小心眼,而杜明尼克却那么慷慨,连自己一半的金银财宝都肯分给别人。我可一定要向他学习。

上一篇:关爱生命优秀下一篇:介绍海南初二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