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发展思路

2024-06-25

合作社发展思路(共6篇)

篇1:合作社发展思路

涟水县依乡情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发展思路与规划

至涟水县农工部:

我们年轻人想创业,但是创业需要适合的环境和机遇。在我们老师的引导下,我们选择了农业。2008年9月份开始,我们对国内多省农业发展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数据。我们先后在安徽阜阳,亳州,凤阳、山东济宁,菏泽、河北保定、北京周围、河南项城、商丘、信阳、湖南益阳、岳阳、长沙、广东东莞、江苏灌云、沛县等地区进行蹲点了解考察,对养殖业、种植业进行了认真学习、分析与研究,并亲自参与进去与农户同吃同住,共同劳动。通过渠道对荷兰(郁金香栽培、销售)、泰国(农民大米种植、销售)以及美国(农场)的农业模式及管理进行了解。

我们慢慢摸索适合我们的农业发展思路寻找机遇。

中国农村,人多地少,乡村密集,个体小农经济为主,乡镇农业经济实体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现代市场条件下产品竞争。农业生产资料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宣传涉及环节多。个体农民观念保守,信息、技术获取渠道单一,产品数量有限,在整个农业经济链条中处于最低层,且没有主动权的地位。农户只有通过横向合作才能有出路。

农村不缺土地,不缺人,缺少的是先进的市场竞争观念。风险不在市场,风险在农村落后的保守观念。农村的保守观念与城市激烈的市场竞争观念之间的巨大落差就是我们年轻人的机遇。

我们结合国内目前的现实状况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用我们年轻人的执着与热情来摸索我们的模式。

我们合作社的发展思路是:组织农户、服务农户、民主管理(培育农户观念意识)、人人平等,合作种植,共富共赢。

我们的试点操作原则是:按部就班,精确积极管理(减少试点期间的风险)。我们的路线是:土地种植互助合作(零散农户独自种植)与土地种植股份合作(土地按要求大面积整合)。

我们的心态是:实干获取信任,交流去除偏见。

一、土地种植互助合作

以身作则,深入农户家里交流沟通,宣传合作精神,培养合作社带头人,引导农户自愿入社,让更多的农作物种植户入社。

农业生产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如何能购买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是每一位农户年年思考的问题,却又无法撼动农资市场销售法则。主要原因是农户多,不团结,没有合作意识。对于农资生产厂家来说,如何让农户直观的、科学使用自己的农资,让农户切实信任自己的农资质量,占有稳定的市场,是每一家农资企业负责人的愿望。当下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模式,被代理商绑架,利润是中间商的唯一目的。

了解市场,就可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市场。我们首先筛选信誉好,生产工艺技术先进的企业,去洽谈合作。我们所接触的企业,都非常认可我们的发展模式。我们将代理商的角色彻底抛弃,我们做农户与厂家的纽带,通过打造农业生产服务,来服务企业与农户。这样我们就可以为农户提供优质生产资料购买服务;其次我们整合厂家的生产资料使用技术,整合社会农业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最后统一收购农户间种植生产出来的粮食(粮食质量上,统一种植管理完全比个体农户不规范单独种植出来的质量好),卖出好价格,让所有合作成员受益。

与企业合作,直接向农户提供服务。与农户合作,直接面对市场销售。这就是我们合作社最基本的发展思路。农户越多,市场越大,不论是对企业、对农户、还是对我们合作社都是好事,数量的增加可以增加我们进行市场采购的话语权和论价资本。

农资企业保质量、合作社保技术服务,农户种植保产量、保安全。

涟水县原农业局副局长薛辉云老师与河网老农技站长助力我社发展,协助我们做农户思想工作。

二、土地种植股份合作

土地种植股份合作是我社发展的最终目的。现实中,年轻人多数离乡在外工作、学习,丧失农作物种植技能,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逐年老化。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生产关系已经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已经迫切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粮食安全与目前农业生产模式的矛盾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阶段。稳定是农村发展的必要前提,求稳本身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求稳怕变,又要面对市场的残酷竞争,合作社必须以其独特的位置来带领老百姓从容面对市场的挑战,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落后,不拖后腿。市场是平等的,农村有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资源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的位置。不论工业还是服务业,都离不开农业,离不开粮食生产。

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让我社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位置,清晰的告诉我们的发展方向。目前我社有众多农户和土地,把土地进行资本作价,农户根据自己土地数量持股,种植成本再进行股权量化,由合作公司出资,这样就形成了 土地+资金 的完整种植模式。合作社作为第三方,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的农业种植生产队伍:计划一批、执行种植一批、收获交付一批。

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计划经济在农民心中依然根深蒂固,不良商贩在农村欺骗老百姓给商业诚信问题留下阴影。农业文化的求稳心态,完全用市场理念开发农村,特别是土地股份合作,目前环境还不是很理想,个别农户还是瞻前顾后,影响整体农户的积极性。我们通过公平的合作原则,由农户自愿选择分配模式。

第一种分配方法:保底加权法

在现有条件下对农户有个保底承诺,设定一条标准线,在标准线内让农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但是农户必须放弃一部分分配权力,安标准线外,农户可参加二次分配,但是分配比例相应减少。目前的方法是:一年两季作物,年总产1800斤作为标准线。1800斤内,不论收获多少,农户确保得700斤粮食,超过1800斤以上部分,农户得30%。这样就可以解决农户收入增长问题,让农户在合作中逐渐在利益中了解市场。

薛辉云老师在河网花桥大队部向农户讲解水稻病虫防治

第二种分配方法:股权分配法

农户土地按亩计算操作。其中土地占70%股权;种植成本占30%股权。土地与种植成本为共同资产,互不侵占。年收获后,扣除种植成本,土地依然属于农户,净利部分按照股权多少分配。风险共担、利润共享。

薛辉云老师在我社土地种植股份合作试验田查看苗情

我社所有的操作均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我们前期试点阶段没有去找行政干部组织洽谈,完全是以合作社名义到农村深入与农户交流后,达成的协议进行试点的。因为涉及的操作层面多,人员多,所以我们计划通过三年时间来完善这个模式。

农业生产环节中,自然因素制约很大。我们第一批试点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水的问题。2014年4月份,我们与河网花桥村达成土地股份试点协议,种植水稻试点。按照计划育苗、种植顺利完成,但是关键时刻农业用水无法满足需求,导致部分地块严重缺水。其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落后,灌溉河有水,却无法调水上岸。有水田块,农户满意度达到我们预期目的。通过对比试验,对农户前后观念的变化,我们深信,我社完全可以做到我们预期的任务计划。

目前我社农户已有五百多户,结合农户家庭小青菜自给自足的现实,我社计划组织农家小菜园工程。组织利用农户门前三分菜园,把农户吃不完的蔬菜统一收购往南京输送,整体论证工作已接近尾声。通过建立销售渠道,我社的主产粮与杂粮的销售出路就会多条选择。投入成本小,社会效益可观。

涟水县依乡情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4年8月28号

篇2:合作社发展思路

——在太湖县祥和禽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2010年9月2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广大社员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安徽兴牧畜禽有限公司,向各位领导和来宾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向太湖县祥和禽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挂牌成立表示热烈祝贺;我相信,在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兴牧公司和其它兄弟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祥和合作社在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的道路上,一定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下面,我就当前我国家禽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安徽兴牧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思路做一个简短发言,仅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我国家禽行业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虽然家禽行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市场需求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目前,家禽行业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三难现象”:

第一难是:农户的鸡难养、难卖,而且养殖利润不高;

第二难是:企业的鸡只难投放,没有利润;最近几年,大多数农牧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第三难是:宰杀厂鸡只难收,即使收购了部分鸡只,也存在成本较高、标准不达标,毛利润低,大多亏损。

究其原因,我个人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原料价格、农饲产品(主要是玉米、小麦、大豆)的价格比2005年增长

1了1倍;由于原料价格的上涨,使得原本在养殖成本中占较大比例的原料成本被推高,在零售价格没有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农户的养殖利润受到严重削弱;

二、劳动力成本相比2005年增长了近2倍;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高工资,吸引了大量青壮年劳力涌入这些地区工作就业;另一方面,区域内其他行业的较高收入使得养殖行业的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

三、农户饲养管理粗放,饲养的标准化程度低;多种因素造成现有鸡只产品抗病力差,这样一方面加大了禽病防治压力,促使农户滥用抗生素和违禁药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户的用药成本,使家禽产品面临较大的安全风险;

四、产品市场需求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虽然需求总量持续增长,但是,三黄鸡等产品的市场需求在逐步降低,与此同时,优质鸡的市场需求却在稳步提升;

五、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促使消费者对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的需求与日增加;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老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对禽肉产品的消费,更加关注安全、优质和营养等因素,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越来越要求买的安全、吃的放心;

六、目前优质鸡市场还比较混乱,处在一个过渡时期,真正具有安全、优质、营养的、在市场中占有一定比例的优质鸡品牌还没有出现;部分市场中所谓的品牌优质鸡也是良莠不齐,存在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分析,我们认为家禽行业正面临一场新的产品结构大变革,谁能适应这场变革,谁就能赢得市场主动权,获得企业新的生机。因此,安徽兴牧畜禽有限公司管理层通过深入市场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创新了企业发展模式,确定了未来几年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二、兴牧公司未来三年的工作思路

(一)加强品种培育力度,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鸡新品种

要想抓住市场,让市场围着自己转,就必须要有得到市场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产品,而要推出这样的产品,就必须着力加强品种培育力度,从产品源头抓起,不断筛选、净化配套系,建立公司充分、健全、稳定的品种系列;因此,公司以安徽农业大学为技术支撑,充分利用高校专业资源,走产研结合的道路;同时,强化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的信息交流,销售部门通过对市场的实际调研,将各类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生产部门根据消费特点组织生产,从而开发出迎合市场需求的优质鸡产品,使产品具备“优质、营养、安全“的鲜明特色。

(二)整合现有农户资源,实行标准流程饲养

目前,公司掌握的农户资源比较多,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众多的资源还处于散乱状态,农户在提高饲养技术、降低养殖成本和防范养殖风险方面还面临较大困难。为此,兴牧公司将依靠祥和合作社这样的平台,统一安排生产计划,通过不断培训,解决农户遇到的养殖技术问题,以达到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同时,引入标准化生产概念,制定生产标准流程,改变靠经验、凭感觉的传统饲养模式,从进鸡到出栏、从喂料到用药各环节都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对照标准看实际,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使生产的各环节都处于标准流程的管控之下。

(三)大力开发销售渠道,创立品牌产品

企业只有顺利实现销售才能收回成本、获得利润,因此,作为产品增值的最后一环,大力开发销售渠道、建立独具特色的销售模式尤为关键。目前,大多数家禽企业的销售模式还比较单一和传统,这就为兴牧公司创新销售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公司经过认真分析,确立了以批发市场为据点,通过菜场的品牌直营店,建立覆盖

全城的销售网络,使城市居民不论到哪家菜场都能买到公司产品;这样,公司一方面建立起了数量众多的品牌直营店,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的品牌树立和品牌宣传打下坚实基础。直营网点建设和品牌宣传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为数众多的直营网点,就很难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占有率,同样,产品品牌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就能加快网点铺设,现有的直营网点才更稳固,公司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依据这样销售思路,兴牧公司已经在南京、武汉、南昌等大城市开始运作,通过大城市再逐步扩展到二线城市及周边城市。

(四)重视农户的基础作用,合理分配利润

现代农牧企业仅凭自身力量,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广大农户是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力量,也是企业整个产业链的基础,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农户养殖积极性、取得农户的理解与支持,关系到企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因此,企业要时常换位思考,站在农户角度考虑问题,寻求双方合作的共同基础。

另一方面,公司与农户共同创造的利润蛋糕怎么切,直接关系到双方以后的合作程度。过去,由于传统家禽产品利润少,挫伤了部分农户的积极性;随着公司主营产品的调整,利润的蛋糕会越来越大,兴牧公司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会认真切好这块蛋糕,确定好农户的合理利润,只要广大农户按照公司的要求、执行公司的生产标准流程,就一定会有丰厚的收益。

(五)未来三年公司优质鸡饲养规模

2010年,兴牧公司顺应市场潮流,确立了朝优质鸡方向发展的新思路,在太湖地区也投放了部分优质鸡,目前饲养情况正常、市场反映良好。这些信息,充分证明了公司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是符合市场要求的;为此,公司制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在保证原有产品年出栏量的基础上,新增优质鸡投放,计划2011年年出

栏优质鸡100万只,2012年年出栏200万只,2013年年出栏300万只。我相信,只要能认真完成每年苗鸡投放和成鸡销售工作,不仅公司实力将取得一个大的跃升,广大农户也将从中获得较好的收益。

太湖作为省内外知名的规模养殖地区,资源丰富、环境适宜、民风淳朴而勤劳,我相信,借此次祥和合作社揭牌之东风,将会揭开兴牧公司发展的新篇章,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同仁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希望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和帮助兴牧公司成长和壮大!

最后,祝祥和合作社取得成功!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篇3:合作社发展思路

1 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 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100个, 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5个, 入社社员3 489人。拥有各类农机具3 711台件,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950台 (36.75~73.5 k W以下557台, 73.5 k W及以上93台) , 配套农具1 953台 (套) , 联合收获机械549台 (稻麦收割机465台、玉米收割机84台) 。资产总额1.27亿元。合作社年度总收入1 732.6万元, 农机化服务收入1 486.6万元, 其中:田间作业收入1 157.3万元, 修理服务收入77万元, 其他收入101.6万元。2014年财政扶持资金341.55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62.05万元, 地方财政资金79.5万元。创建全国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2个、市级示范社6个。陈仓区利民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为全国示范社;凤翔县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陈仓区三合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省级示范社;岐山县联盟秸秆加工专业合作社、扶风政泰青贮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凤翔县金地秸秆专业合作社、凤翔县恒丰昌农业耕播专业合作社、千阳县吉瑞农机专业合作社、金台区蟠龙镇富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等为市级示范社。

1.1 组建模式多样, 数量不断增加

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方式形形色色、模式多样。从合作社理事长身份看, 农机大户47人, 农村能人35人, 村组干部14人, 经纪人及下岗职工4人, 明显地表现出农机大户和农村能人带动的趋势。合作社组建模式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种:一是农机大户联合型。100个农机合作社中, 农机大户联合发展组建的有47个, 占47%, 近乎一半。这是社会变革、农村发展的结果。农村的农机大户都是长期从事农田机械作业或农机经营的, 他们对本行业很熟悉、业务精通, 面对“谁来种地”的形势, 很自然地顺势转型为合作社。二是农村能人带动型。农村能人一般拥有一定知识基础和一技之长, 拥有丰富的社会经历, 经济基础较好, 眼光敏锐, 带动力强。100个农机合作社中, 农村能人带动型35个, 占35%, 占到1/3。三是村组干部组织型。村组干部在农村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权力和能力, 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便利的土地、信贷、场地租用等优势, 加之头脑灵活、懂得政策, 随着形势的发展, 在合作社发展中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100个合作社中村组干部带动发展的达14个, 占14%。

宝鸡市合作社从发展速度看, 2009年以前发展10个, 2010年14个, 2011年11个, 2012年18个, 2013年22个, 2014年20个, 基本上是3年为限、均衡发展。截至2014年底已发展到95个, 目前共达100个。

1.2 服务各具特色, 领域不断扩大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机械化服务的经营主体, 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新生力量。目前宝鸡市农机专业合作社, 按照专业化、产业化服务形式, 主要分为农田作业型、饲草加工型、供应维修型和推广服务型等。全市现有10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中, 农田作业型82个 (含单一秸秆利用26个) 、饲草加工型14个、供应维修型9个和推广服务型3个, 其中8个为兼业型。从服务模式上看, 合作社服务模式主要分为“订单式”“保姆式”等托管服务或“套餐式”一条龙作业服务。“订单式”作业是目前农机合作社服务的主要托管方式, 分为单项和菜单式订单服务;“保姆式”服务是合作社与外出务工者、劳力短缺户等通过签订农田耕种收有偿托管责任协议, 对农作物进行耕种收农机作业服务。“套餐式”一条龙作业方式是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签订协议承包农民农田, 对农田实行统一供种供肥、统一农田作业、统一标准服务等内容的耕、种、收、供、运、修等各个生产环节的全面作业服务。全市2014年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1.61万hm2, 其中订单作业1.06万hm2, 占66%。

据统计, 2014年合作社经营土地3 100 hm2, 其中:自有1 620 hm2 (含流转380 hm2) , 承包553 hm2, 托管927 hm2。作业服务面积1.61万hm2, 其中:跨区作业面积0.55万hm2, 订单作业面积1.06万hm2。从业人员4 041人, 服务农户78 368户。目前, 宝鸡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服务领域涉及土地经营、农田作业、科技推广、饲草加工、饲草销售、农机修理、配件供应、跨区作业、技术咨询等多个方面。特别是陈仓区利民秸秆专业合作社等, 集农田作业、土地流转、代耕代种、秸秆捡拾为一体, 发展成为当地一个综合性的龙头农机合作社。去年, 4家同类合作社“社社联合”, 成立了“宝鸡市便民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联合社”, 强强联手、提升能力、突破发展, 在机制创新上开了先河, 为做大做强夯实了基础。

1.3 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 全市先后有2个合作社实施了能力提升项目, 4个合作社实施了库棚建设项目, 18个新建设合作社实施了“以奖代补”, 共获得陕西省农机局扶持资金200余万元。去年、今年“三夏”, 宝鸡市农机局争取财政资金40多万元支持农机合作社发展秸秆捡拾机械;2013年金台区五七农机合作社得到区财政等扶持资金32万多元。为推进全市合作社快速发展、强化规范管理, 去年9月, 市农机局召开了农机合作社建设培训推进会, 开展市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和企社共建活动。市农机局搭建“平台”, 农机营销企业、农机合作社联合“唱戏”, 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形成了国家扶持引导、农机企业参与建设、合作社积极发展的“三位一体”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为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探出了路子、创出了经验, 推动了全市农机合作社规范、持续、健康发展。凤翔县恒丰昌农业耕播等6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合作社, 并且各得到1万元奖励资金。2014年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财政扶持资金341.55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62.05万元、地方财政资金79.5万元, 大大促进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1.4 引领作用不断呈现

一是农机合作社已经成为春耕、“三夏”、“三秋”农机化生产的主力军, 加快了农机化进程, 提高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2013年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1.15万hm2, 年服务总收入达到1 009万元;2014年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1.61万hm2, 提高了40%, “三夏”期间, 农机合作社完成小麦机收1.25万hm2, 收入1 200多万元, 高出上年作业总收入20%。二是农机合作社成为新型农机推广应用的主力军。近年来全市推广的各类大中型、高效能新特优农机装备, 大部分为农机合作社购置, 如高效植保飞机、蔬菜移栽机、地膜捡拾机等, 加快了农机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三是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机合作社实施集团化、规模化、高效化作业, 大力推进了土地连片和集约化经营, 推动了农业由粗放、分散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转变。利民、联盟、五七等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典型。

实践证明,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宝鸡市农机化综合水平的提高, 已成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2 农机合作社发展瓶颈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宝鸡市建设起步较早、稳步发展, 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建设中还明显地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2.1 发展不平衡, 总体发展缓慢

全市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00个, 按照陕西省三厅一局“优势主导产业提升行动方案”提出的“每个乡镇扶持建设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 差距甚远。合作社发展数量少, 区域间差距较大, 县区之间、川原山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问题, 发展水平还不高, 总体发展缓慢。

2.2 发展规模小, 服务实力弱

宝鸡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多由农机大户、农村能人组成, 主体结构单一, 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及精壮的后勤保障人员;合作社大多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 以从事农田作业中的耕地、旋地、机收等服务或秸秆利用作业为主, 农闲时车辆、机具闲置, 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 合作社发展效益不佳, 服务实力不强, 发展速度缓慢, 发展后劲不足, 规模上不去。从社员数量看, 大部分合作社仅有5~9名社员, 社员10人以下的有46个, 占46%;社员20人及以下的57个, 占57%。从主要机具数量看, 每社平均拥有大中拖不到10台, 收割机不到6台, 机具数量少;从资产额度看, 社均固定资产为127.2万元, 投入的机械资产不足60万元, 资产规模小。现有合作社规模与现代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单一、单打独斗、发展不力、严重萎缩;有的合作社理事长缺乏闯劲、怨天尤人, 合作社经营难以为继;有的理事长随意更换, 合作社经营场所缺失、无章可循、发展困难。

2.3 管理不规范

尽管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 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 (代表) 大会等机构, 但多数合作社未能按照章程的要求规范合作社的运营, 合作社运营中普遍缺乏民主管理、民主决策, 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合作社组建时, 社长或少数农民以资金形式入股, 大部分农民以物化形式入社, 包括农机具、土地、房屋等。在实际运营过程中, 部分合作社的日常管理由社长一个人说了算, 理事会成为摆设, 更没有利益分配机制, 作业季节仍以“农机大户+社员”方式运作, 社员基本只做配套服务, 只顾眼前利益, 长远利益考虑少。此类问题在部分成立时间早、发展时间长、会员规模大的合作社表现尤为突出。会员少、规模小的合作社, 大多管理不规范, 成立时热情高, 成立后退了“烧”, 在运营中凝聚力不强, 不开会、不商量, 制度成了摆设, 久而久之, 人心涣散, 几乎散伙。

2.4 发展资金短缺, 政策扶持不到位

资金短缺是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机具购置投入资金较多、回收期长, 而大多数合作社又是季节性作业, 流动资金需求量大。特别是从事小麦秸秆捡拾打捆、玉米秸秆饲草加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收取秸秆、雇用人员都要现钱, 而销售又在半年以后, 垫资压资, 资金短缺问题就显得更为明显。国家、省级相关部门虽然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 但在信贷、合作社场地建设用地、土地流转等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扶持政策, 导致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支持, 发展滞后、缓慢。

3 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机经营服务的主体, 已发展成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支撑, 已成为农村“谁来种地”的主要担当;因此, 农机专业合作社既要加速发展, 又要规范发展, 更要规模发展。

3.1 高起点建设现代农机合作社

拉动社会融资, 争取国家投资、地方财政配套, 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 农民个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投资为主体, 社会其他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 扶持发展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 扩大筹资规模, 建设起点在500~1 000万元资本的精准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型的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

3.2 提升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

积极推动农机服务主体开展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 成立农机合作社联社、股份制作业公司、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农机租赁公司等。学习先进, 总结经验, 继续开展“企社共建”、“社社联合”、示范社创建、百强社提升等活动, 利用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支持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和社区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 社社联合、强强联合, 推动跨区域合作和同行业联合发展, 打造一批竞争能力较强的联合社, 不断提升和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和发展实力。

3.3“技术入股”充实农机合作社

积极推进农机企业、科研院所与农机合作社开展“企社共建”“院社共建”, 实现合作共赢。采用知识技术入股的方式, 吸引自主创业的社会各界仁人志士和学农爱农、立志为农的有知识、有文化、有创意的大中专学生、专业技术人才等扎根农村、投身农机化, 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壮大和充实农机合作社智慧型人才队伍, 使合作社成为有心人、年轻人励志创业的平台。同时, 创造向合作社增派大学生志愿者、理事长助理等机会, 吸引大学生村官、科研人员和农机推广人员到合作社任职和创业, 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向高层次、立体化发展。

4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

4.1 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根本性问题,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运行体制和机制, 才能保证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序运转、做大做强;因此, 必须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合作社内部建设上, 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包括财务核算、账务管理、作业记录、盈余分配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深松整地等农机化作业过程中, 必须形成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 持续进行有益的探索, 不断加强规范化建设。

4.2 规模化作业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大批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他们的土地耕种成了一大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既要促进劳动力转移, 又要稳定粮食生产;那么农机合作社就应运而生, 它通过订单作业、代耕代种, 逐步推进土地托管和土地流转, 把农民种不了或种不好的土地接管过来, 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作业, 以获得规模效益。

4.3 系列化服务

开展规模化作业, 农机合作社要在原来农田作业的基础上, 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和经营范围, 从耕、种、收等环节向全程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环节延伸, 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机械化延伸, 从农机作业服务向生产资料销售、机械维修和信息服务延伸, 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 开展系列化服务, 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增强其自身发展的活力, 促进农机合作社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4.4 集约化经营

篇4: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农村专业合作社;意义;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78

农村专业合作社就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而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像这样利用合作社的方式实现联合生产的农业组织形式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建国初期,面对当时农业凋敝的情况,国家提出了建立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战略,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合作社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到了新时期,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个体在面临市场波动时常常会显得势单力薄,而这时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应对市场的难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1]。

1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业组织水平的必然选择,其主要因为:一是家庭经营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即农民通过自主经营掌握着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权,这一组织形式对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二是从我国市场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市场经济的规则已经渗透到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和等领域,然而在竞争规则下,由于家庭经营的分散性,使小农生产无法在市场上与大的农业生产集团一较高下,因此农户要想在市场上取得平等谈判地位,实现产前、产后经营环节的规模经济,必须联合起来,用组织形式上的变革来挖掘家庭经营的潜力,进而改变家庭农业逐渐被边缘化的发展状态;三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生产利润空间,传统的“公司+农户”的合作组织形式由于销售渠道的不稳定及利益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农民的利润空间会在企业发展的挤压下不断缩减,因此,农民只有建立起真正能够代表自身利益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他们能够参与农业生产、经营中提高利润分配比例。

2 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2.1 组织问题

当前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构成和组织运行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规模小,带动效应弱,由于农民认识上的问题以及一些合作社长期无作为,导致合作社在组织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号召力,如某地区共有农民12.3万户,耕地4.5万hm2,而按现在的数量计算,入社的农户占该地区农户总人数的比例不足5%,每個合作社平均等级的人员不足40人,且在已建成的合作社中没牌子、没资金、没收入的合作社占到了1/2以上;二、缺乏品牌意识,市场竞争力不足,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合作社的数量占市场主体总数的2%左右,且这些合作社中对于所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的仅占0.6%,而这样的产品由于品牌影响力不足,导致合作社的竞争优势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运行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长期处于家庭经营状态,因此许多农民在思想上一时无法接受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或由于合作社的管理人员缺乏对组织管理的充分认识,导致一些合作社空有组织架子而没有运行的实际行动,如我国目前经过注册的农业合作社有80多万个,但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从注册开始就从未开展过任何活动,成了“休眠合作社”,而这种些合作社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与合作的热情。

2.3 政策问题

当前,大多数合作社既没有形成发展的内驱动力,也没有形成自主创收的能力,因此,其产品的培育、新技术的示范、新市场的开发等工作需要国家在资金、设备、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然而由于国家政策在落实存在操作层面的问题,导致一些合作社无法直接从相关部门获得有效的支持[2]。例如,某地区自2007年建立合作社以来,仅有9家合作社争取到了国家财政的支持,而这一比例还不足当地合作社总数的4%。实践中,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突出政绩,强力介入和控制合作社发展,挂牌成立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套取专项资金,不少还是“空招牌”,缺少实质内容。

3 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路

3.1 完善组织结构

合作社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小生产者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谋取共同的经济、社会利益,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自愿联合起来建立的一种合作组织,因此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合作社应不断完善组织结构,以保证其运行的有效性。在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其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相关部门做好思想宣传工作,以帮助农民从心理上跨越合作办社、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的障碍;二、管理人员应从长期利益出发,与社员一道制定有利于合作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章制度,并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度;三、国家应加快立法,对于那些有名无实的合作社按市场规则予以解散,并建立严格的建社制度,以保证合作社的质量;四、在加快农民素质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快专业组织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从而为合作社的有效运行提供专业支持。

3.2 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战略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基本战略,因此合作社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并确定品牌管理和发展目标,以提高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某地的绿色瓜菜合作社自2002年成立以来,经过长期的科学管理,社员已经由原来的36人,发展到现在的五千余人,且业务范围也从附近的县城覆盖到了当地主要二级城市,同时合作社通过质量管理成功申报了无公害基地认证和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让社员从建社以来年平均纯收入516元增加到43 600元,为保证合作社的品牌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

3.3 强化政策落实

由于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建设初期,其发展还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首先是税收方面积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相关政策。一是合作社销售成员的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二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合作社购买产品可以按照13%进行进项税抵扣;三是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农资免征增值税;四是合作社与成员签订的产品销售合同,免征印花税。其次,在项目方面,合作社可作为涉农项目主体单位。再次,各地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扶持资金。最后,在金融支持方面,合作社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之中,给予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办法解决合作社贷款难问题,并要细化政策的操作制度,以保证惠农、支农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合作社的发展中来。

4 结语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农村建立、发展专业的合作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各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体制的重要性,并积极从历史经验中总结教训,利用现代市场的中的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等资源组织农民积极发展生产,并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以保证农产品及时进入加工领域或销售领域,进而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芳丽,刘冬东.基于农业产业链的福建省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J].福建农业科技,2015(3):67-72.

[2]坎拜尔尼沙·托乎提.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路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15.

[3]黄素华.农村专业合作社现状与发展思路[J].北京农业,2015(30):168-170.

篇5:发展校企合作 探索就业新思路

——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商管理系霍岩

【摘要】就业是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更是将就业工作视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自建校以来,学院开展各项工作来促进就业率,校企合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式,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究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探索就业工作新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就业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将就业工作放在首位,更有“将就业工作作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这一说法,足以看出学院上下对于就业工作的重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多年来在强化人才培养特色上下功夫,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毕业生就业率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如此骄人的成绩与学院各级领导及相关老师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校企合作就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就业工作的新模式,针对校企合作模式,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将实习基地建到企业中去,让学生预就业

(一)将实习基地建到企业中去

目前有多家企业在我院设立实训中心或实验室,其性质也属校企合作,例如:美凯龙智能仓储设备研发中心、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青白江区委区政府共建ERP实验室、金蝶软件产学研培训基地、用友软件有限责任——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共建企业资源计划实验室等,这些校企合作企业除了在我院建立实训中心或实验室外,还为教师或学生组织多次专业培训,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学到企业相关知识和经验,该模式在我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里我想谈到的是,我们还可以将教学基地建立到企业中去,在各个企业单位建立综合性、专业性、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在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所开展的教学,要依据学生教学大纲中对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和企业对于学生应用能力要求等来设定大纲,这样一来,学生身在企业,获得了实际工作机会,了解了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提高了自身能力和素质,并且更快的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去,且能很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达到预就业的效果。

(二)企业实习基地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1、学生监管问题: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基地,虽然该实习基地是学院统筹规划,但是学院老师毕竟不能随时在企业中监管学生,企业员工又无监管学生的经验,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实习基地消极怠工,不履行学生的学习任务。针对此情况,需建立校企学生管理制度,对于学生工作时间进行严格规定,可考虑利用打卡机方式监测学生到岗情况,并在企业当中设立专门的教学督导师,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对学生来进行监管,并与学校老师保持沟通交流。

2、学生工作量的学分认定问题;学生在校企实习基地工作,其工作内容与学生在校修读学分差异性很大,这就要求学院建立完善的实习教学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监督,可采取计时或计件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工作量,在学生完成实习工作后,由实习基地教学督导师针对学生工作完成质量情况进行打分,若成绩不合格,仍然按照未完成教学计划处理。

二、发展项目外包,寻求人才培养新突破

(一)发展项目外包的可行性

我院部分专业技术性较强,并能相对独立完成技术项目,就可以考虑发展项目外包。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科学系,在充分分析项目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在校内成立专门的服务外包中心,甚至专门的服务外包实训室等,并配备相关专业的专兼职教师对整个作业流程进行指导。服务外包中心与相关企业签订外包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再根据协议,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实施、实习实训、学生管理等,整个外包项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由学校负责,实践教学在企业进行。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的状况,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发展项目外包分“三步走”

第一步,学院作为甲方,发展项目外包。发展服务外包可现在校内进行初尝试,学院可将部分工程或任务作为外包项目交由相关外包实训室完成,例如:教务软件设计与开发开发项目可交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来完成、学院相关建筑的设计方案交由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来完成。项目外包率先在学院内部开展,对于无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学生逐渐熟悉专业工作,学院对于学生完成项目的检验及学生对项目的整改也比较方便快捷,学院一旦采用学生成果,对于学生是很大的鼓励,也为学生项目外包社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校企合作单位作为甲方,发展项目外包。通过学生校园内部项目外包的锻炼,可将学院友好合作企业作为发展项目外包的对象。我院校企众多,开展项目多元化,学生可以在各行各业发掘外包项目,在学院老师和校企老师(我院聘请多位校企领导或专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外包项目,此举对于加强学校与校企之间的联系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步,将社会其他企业作为甲方,发展服务外包。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锻炼,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实践经验,此时可考虑将项目外包企业延伸到社会中去,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学生在社会其他企业发掘外包项目是具有可行性的,其优势具体表现为:首先,学生劳动成本相对工人较低;其次,学生对于外包项目高度重视并付诸全身心努力;再次,学生外包项目的完成质量以学院广大教师为保障;第四,通过外包项目可拉近企业和学院的距离,解决部分企业的用工荒问题。在发展社会其他企业作为外包项目甲方单位时,要对外包项目的完成情况高度把关,确保项目质量,外包项目完成情况的好坏是我们发展外包项目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标准。

通过上述三步走,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更能稳固校企合作关系,并逐步拓展校企规模,这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三、开展订单式培养,“量身定制”人才

(一)开展订单式培养的可行性

目前很多行业员工需求量较大,且对员工有具体的要求,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酒店行业员工需求量普遍较大,每年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已经远大于毕业人数,形成了极典型“卖方市场”,每年各个酒店都积极参加我院的实习招聘会或就业招聘会,为了招够员工,各酒店都积极筹备招聘宣讲会,以便招够名额,即使招够了人,由于学生对于各个酒店的文化或理念的不认同,或其他各种原因,最终能留在该酒店工作的学生数量少的令人尴尬。面对此情形,开展订单式培养就极具可行性。

(二)订单式培养的实施方式;

订单式培养,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本科生定向生,企业根据用工需求委托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提出培养数量和质量要求,学校则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招生和安排教学计划。学院与酒店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按照双方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订单式培养,在教学计划设置上,可以灵活多样,可采取“2+2”模式,学生2年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的学习,2年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也可以采取“3+1”模式,学生3年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的学习,1年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可以着重设立一些宣扬企业文化、经营理念、服务要求等性质的专业课以满足企业对学生从业的各项要求,在任课老师的安排上,也可以聘请企业专门人员来担任,这样在课程讲授上会更具针对性,效果也会好一些。

由于订单式培养是为企业专门培养学生,因此可以鼓励企业在学校设立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以资助优秀学生和贫困生,此举也可以增进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感情,为学生将来对企业忠诚度奠定基础。

四、举办“企业家论坛”助推就业

(一)“企业家论坛”发展雏形;

我院工商管理系曾经开展过多次“企业家面对面”专业讲座和“企业家座谈会”,“企业家面对面”

专业知识讲座是校企合作的另一种开展形式,请来的企业家们从实践的角度和同学们分享专业知识,而“企业家座谈会”则是请来知名企业家,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大家所关心的话题。

我院工商管理系在2011年9月所举办的“企业家座谈会”,可以说开启了“企业家论坛助推就业”的先河,工商管理系兼职教授、四川省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会长冉立春先生作为企业家嘉宾参加了此次座谈,在给大家带来精彩的讲座之余,更重要的是,他承诺,2011级工商管理系学生毕业后,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将解决所有同学的就业问题。即2011级学生刚刚入学,就业问题就得到了落实,这不仅为学院的就业工作解决了问题,还振奋了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对学院的认同感加深。

(二)“企业家论坛”发展设想

“企业家论坛”就可以在“企业家座谈”基础上深入展开。企业家论坛一次邀请3到5个企业的负责人来校与学生座谈交流。论坛分就业、择业、求职面试3个板块和企业家演讲、现场访谈、观众提问、模拟招聘、企业家小结5个环节,内容涵盖大学生关心的企业文化理念、企业用人标准、大学生如何成为企业所需的人才等。企业家论坛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同时,论坛也使企业家们了解了学校毕业生的优势,为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提供了新思路。因此,企业家论坛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是一条值得考究的新途径。

篇6:合作社发展思路

摘要:“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是新形势下,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发展之路,它对于职业学校、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对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职业学校要从本地区、本校实际出发,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努力使学校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关健词:产业 教学 学校 企业

随着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及劳动就业制度、招生分配制度的改变,加之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普高热”在各地不断升温,中等职业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广大职教工作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就是在新形势下,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所谓“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一、“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现实意义

“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对于职业学校、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摆脱困境,求得发展。

在计划经济下,职业学校奉命办学,“招生靠计划、分配靠政府、经费靠拨款”,现在,这种办学机制已被彻底打破,职业学校已经完全置身于市场当中,学校关键的办学因素,如生源、毕业生就业、办学经费等都没有计划保证,职业学校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目前,不少职业中学生源不足,学生素质较差,毕业生就业层次低,教学设备陈旧,办学经费短缺,真可谓是举步维艰,濒临困境。在此之下,职业学校必须增强自身适应市场、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新观念,积极兴办专业产业,并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教育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功能,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职业学校的不好印象和看法,带动学校的招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而且由于专业产业还会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盈利,这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从而使职业学校摆脱困境,求得发展。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并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条件。

职业学校兴办专业产业,并使之与教学相结合,这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和难得的锻炼机会。在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产教结合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愿望和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还有,我们都知道,职业中学里不少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家庭并不太富裕,学校兴办专业产业,让学生参与生产或经营,取得一定的报酬,这客观上也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了条件。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分配的,他们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点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职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创设实习基地,兴办专业产业,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对职业学校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有利于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知道,中等职业教育是最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它与当地经济建设关系密切、联系广泛,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都与当地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头脑灵活,他们依靠科技兴办产业,因而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同时,职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他们走上社会,必然会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二、“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实践构想

1、加快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积极稳妥地兴办专业产业。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资金短缺,教学设备简陋,不少学校的许多专业都没有一个属于学校自身的专业实习基地,教师只能在课堂抽象讲解,学生也只能生硬接受,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职业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创业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制约学校的发展。所以,职业学校的领导者必须更新办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实习基地的建设事关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大局,下定决心,根据学校所设专业及其他方面的情况,加快主干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稳妥地兴办专业产业,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如针对计算机专业,学校可开办文印社、电脑服务公司等;针对烹饪专业,学校可开办学校饭店、风味小吃等;针对养殖专业,学校可开办各类家禽养殖场、水产养殖场等;针对电子专业,学校可开设家电维修部及小型电子公司等;针对农产品加工专业,学校可开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之,学校应尽一切可能为各专业特别是骨干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提供创业的场所。有了这样的基地,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学才不再是纸上谈兵,才可以改变职业学校以前出现的教师光教不示范、学生光学不实践的弊端,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的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过去,中等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甚大,学校注重的是老师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侧重于课堂灌输,教学上搞一刀切,齐步走,忽视了对学生生产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实践环节,这样必须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不能协调发展,教学和训练不符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要,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能力不强,创业能力更无,这种传统的办学模式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坚决改变。职业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加强应用性学科的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当前,特别要重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掌握本领,增长才干,让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同时,广泛开展科学研究,以促进学校专业产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才能够改变现状,全面实现自己的办学目标。

3、鼓励教师带头创业,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培养创新人才是职教的办学方向,在“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中等职校的办学模式中,学校要鼓励广大教师带头创业,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技之长、具有创业精神的老师,学校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和政策扶持,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有利条件。他们创业的成功,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实习基地,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提供创业的经验,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当然,作为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上,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本领,学校所创设的各类实习基地都应该对每个学生开放,学校要努力使实习基地中的每个项目都成为社会经营性企业的缩影,成为一个个自主经营的实体,让学生能够依托于自己的专业,参与或独立承担该实体的生产经营。对此,学校还要给予全力支持,不仅要给政策,而且还要给经费,教师要给予引导和指导,当好他们创业的顾问和参谋,成为他们创业的领路人,在其创业过程中,不断地鼓励他们,给他们以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把所学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创新、创造,获得创业的初步成功,这种成功会令他们喜悦,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创业的热情,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更好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秋游教学设计下一篇:十佳大学生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