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领导和思维

2024-07-28

战略领导和思维(精选9篇)

篇1:战略领导和思维

浅论领导者战略思维的发展和锻炼

新世纪,我们面对严峻的挑战,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因此对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时代责任的领导者来说,锻炼和发展战略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柳菊兴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0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年,卷(期):“”(9)分类号:B0关键词:战略思维 发展 锻炼

篇2:战略领导和思维

一、美国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约翰•科特曾经断语:“管理不是领导”。但是将一个领导者身上的管理行为与领导行为截然分开,则有失偏颇。简述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

①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

②领导和管理在社会活动的实践以及社会科学的理论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侧重于处理复杂的问题,优秀的管理者通过制定详细的步骤或时间表,及监督计划实施的结果而确保目标的达成。领导主要处理变化的问题,领导者开发未来前景,发展出达到前景的变化战略,并与员工进行有效地沟通,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②管理的计划与预算强调微观方面,覆盖的时间范围约为几个月到几年,希望降低甚至排除风险,追求合理性。领导注重宏观方面,着重于更长的时间范围,不排斥带有一定风险性的战略。

③管理行为的从业人员强调专业化,领导行为的从业人员注重于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

④领导与管理的根本区别体现在他们的功用上,管理行为通常具有很强的可预测性,以有效地维持秩序为目标;领导行为则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能带来有益的变革。

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而来的,但是也具有管理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领导具有战略性。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和对人、事的统御,强调通过与下属的沟通和激励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则侧重于政策的执行,强调下属的服从和组织控制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追求组织乃至社会的整体效益;管理则着眼于某项具体效益。

第二,领导具有超脱性。领导重在决策,管理重在执行。工作重点的不同,使领导不需要处理具体、琐碎的具体事务,主要从根本上、宏观上把握组织活动。管理则必须投身于人、事、财、物、信息、时间等具体问题的调控与配置,通过事无巨细的工作实现管理目标。

二、有远见的企业家开始认识到:中国企业将面临由注重管理力向注重领导力的转变。你同意这种认识吗?为什么?

领导与管理有何不同 什么是领导力,它和管理有什么不同呢?一本风行世界的领导力培训手册一语道破:“世界上任何人都是影响别人和被别人影响的。影响别人行为的行为,谓之‘领导’;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则谓之‘领导力’。”和管理的核心是一系列制度体系不同,领导力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种影响力。领导和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于:在一个组织中,领导者是创新者,管理者是执行者;领导者讲求在变革与混沌中追求目标的实现,管理者讲求在秩序与规则内把事情办妥;领导者追求的是做大做强,管理者追求的是做成做好;领导者面对的是无止境的目标,管理者面对的是既定的经营指标;领导者的视野是一个开放系统,管理者的事业舞台是一个封闭的领域;领导者如猎手,搜寻新目标,与时俱进,管理者似农夫,循规蹈矩,终年不辍;领导者恰似主人,日思夜想于家大业大,管理者正如管家,殚精竭虑于家长里短。基于角色的差异,两类人理想的行为模式也大相径庭:领导者常常胆大妄为,管理者时时谨言慎行;领导者大处着眼也大处着手,管理者谨小慎微、事无巨细(尽管经由授权);领导者往往依仗感性而获得突破,管理者事事基于理性而有所作为;领导者倜傥洒脱,管理者沉稳持重;领导者要果敢,不能优柔寡断,管理者要细致,必须“扭扭捏捏”。归于一言,领导者是不断开创新事业和使事业不断迈向新境界的发动者和引导者,管理者是带领团队迈向目标的急先锋和领头羊。从宏观上看,领导力是与变革的环境相适应的经营组织才能。和平时期的军队只需要好的行政和管理人员就能充分发挥其职能,而在战争期间,尽管军队仍需要有好的行政和管理人员,但如果没有众多优秀的领导者,它就难以完成作战任务。按照约翰?科特的论述,当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相对稳定、竞争适度且具有较强的确定性时,管理才能是重要的,这个时候,企业需要的是能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实施管理的经理人才;而当企业面临急剧变革的外部环境、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和大量非结构性决策时,一般的管理才能就不可能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此时,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洞察力和敏锐的商业意识、决断力,善于开拓、精于描绘愿景并长于激励士气的领导者。科特将催生领导力的环境因素归纳为两大根本性变革: 1.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 2.公司经营决策和组织结构的复杂化。而现阶段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特征与结构性变革恰恰与此相仿,这正是中国企业需要领导力的根源所在

三、为什么说“有战略思维能力不一定是领导者;但作为领导者,则必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

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新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战略思维的素质和能力,战略决策是否正确,关系到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发展的全局。

一、理论武装是培育战略思维的坚强基石

战略思维能力说到底是一种理论思维能力,只有打牢理论功底,善于辩证思考问题,准确把握事物规律,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创造性。从而进一步增强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讲政治、谋全局、顾长远、抓根本的高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

二、着眼全局是培育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

战略思维是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是一切着眼全局,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领导干部培育战略思维,不仅仅要求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问题,更要求我们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考虑问题,善于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加以思考,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善于把当前问题放在过程中加以思考,不能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就是说,对于工作一定要重视规律性、系统性、前瞻性的思考,重视想大事、谋全局,努力做到高瞻远瞩。领导干部培育战略思维还必须有正视问题的勇气和远见,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不可随波逐流。要以“千里之地溃于蚁穴”的危机意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远见卓识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治敏感,思考谋划工作大局,用高度的责任意识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三、思维训练是培育战略思维的根本途径

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系统地学习战略学的基础理论,仔细探寻、深刻领会从战略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从中领悟“真经”。思维训练就是运用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立体思维、发散式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来处理问题。

四、钱学森认为:领导艺术是一种离开数学领域的才能,它能从大量事物的复杂关系中判断出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你对领导艺术和提高领导艺术有何见解?

领导艺术就是指领导者在长期的领导工作和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高超的特殊才能。这种才能表现为能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和领导 方法,是领导者的智慧、学识、胆略、经验、作风、品格、方法、能力的综合体现。

一是以信行权。现代领导观认为,权威是领导者的一种行为影响力,是权力力量和人格力量的完善结合。前者主要来自于组织法定授予的职权,是一种与职位相应的带强制性的支配力量;后者主要来自于领导本身,是一种令人信服的自然力量,即所谓的威信。领导者实施领导,权力与威信缺一不可

。二是众谋善断。在领导决策活动中,谋与断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完整认识过程,是民主与集中的定格转换,是民主集中制在决策中的灵活运用。谋是断的前提,断是谋的目的。只有正确地处理谋与断的关系,才能有科学的决策;只有坚持众谋善断的原则,才能提高决策水平。领导干部在谋之前必须慎之以慎,要将自己置身于领导和群众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善于广开言路.这就要求领导者在决策时必须纵观全局,博采众长,权衡利弊,大胆抓住时机,及时予以决断。

篇3:领导干部要着力提升战略思维能力

关键词:领导干部,提升,战略思维能力

党的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擘画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各级领导干部要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必须具备一定的战略思维能力。 但是,目前有不少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仍然存在这样一种认识: 战略思维,是中央对大领导的要求,我们在基层工作的,有必要考虑这个问题吗? 我们的回答是有必要。

毛主席说: “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的东西的。”邓小平告诫我们: “管事要管本行,议事要议大事。”这些话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每位领导干部,不管处于什么层级、什么岗位,不管是正职、还是副职,懂全局、议大事、管本行, 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前提。所谓懂全局、议大事,就涉及战略思维。一个缺乏战略思维的领导者,是注定走不远、干不成一番大事业的。

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促进,更依赖于个人的努力。通过学习、实践、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信息储备,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战略思维能力开发的基本途径。

1加强哲学修养,提高理论素质

战略思维是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一种理论思维。恩格斯指出: “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终究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哲学和战略思维具有这样的关系:

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是战略思维的思想基础,战略思维是哲学修养的具体运用。哲学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战略思维具有指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战略思维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领导工作中的生动体现和具体运用。战略思维的实践性、全局性,发展性、预见性,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其二,战略思维尤其离不开系统思想的指导和支撑。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战略思维的重大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集中体现,尤其是系统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们发现, 系统思想与战略思维具有高度一致性。

战略思维的对象是复杂系统,系统思想恰恰就是研究复杂系统的特有方法。另外,战略思维强调目的性和全局性、 强调预见性和发展性、强调重点性,都与系统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系统思想强调结构性、层次性,也对战略思维有指导作用。其实早在孙子的时代,人类就有很好的战略思维,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直到20世纪系统科学诞生以来,战略思维才随之在各个领域得到极大的拓展。就是因为战略思维得到了系统思想的指导和支撑,所以,我们要重视对系统思想的学习。

2优化知识结构,拓宽战略视野

战略学家约翰·科林斯有一段话很有道理: “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战略家需要有尽可能广泛的基础知识。”知识面过于狭窄,或者知识过于陈旧,是不能胜任战略问题的思考的,因此,战略思维需要有精深的专门知识,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需要我们优化知识结构。优化知识结构有两点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重视学习历史知识,以史为鉴。战略学大师钮先钟先生有一个观点得到战略学界的高度认同: “战略研究几乎是必须从历史研究入门,换言之,一切战略思想的基础都是前人的经验。”毛主席是善读历史、借鉴前人经验得失的典范,他博览群书,对战略史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写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论持久战》,就深受 《孙子兵法》、《战争论》这些古今中外的战略理论的影响。

二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学习战略管理理论、系统论、博弈论、混沌理论等这些知识,对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3强化战略意识,转变思维方式

首先,强化战略意识,形成思维定式。在战略思维能力系统中,战略意识是 “软件”,我们的硬件就靠它激活。具有强烈的战略意识,久而久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 “战略思维定式”。有了战略思维定式,就不用愁战略思维的水平不能提高。战略意识主要包括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超前意识、全局意识、竞争意识等。我们一再强调要具有机遇意识,要抢抓机遇,但是机遇的背面是危机,所以具备忧患意识是很重要的。战略家一般都很重视忧患意识,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60多年前,毛主席就向全党推荐过一篇文章——— 《甲申三百年祭》。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 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其次,转变思维方式,扩大思维空间。从 战略思维意识来看,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浓厚的农业社会特征和计划经济特征,是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封闭性、求同性、单向性, 与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现代战略意识是格格不入的。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具体说来: 从封闭性变为开放性; 从求同性变为求异性; 从单向性变为多向性。转变了思维方式,也就意味着我们打开了新的思维空间,我们会看到更多的机遇、我们会抓住更多的机遇。

4坚持实事求是,端正价值取向

战略思维能力,最终是体现在战略决断力上。当我们能把握规律、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时候,我们战略决断的勇气和魄力也就基本具备了。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是我党的重要法宝。什么时候实事求是了,我们就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战略决策,什么时候偏离实事求是,我们就会出问题。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 “战略家要在索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之间做出某种权衡,他就像一只在捉兔子的鹰,鹰必须飞得足够高,才能以广阔的视野发现猎物,同时它又必须飞得足够低,以便看清细节,瞄准目标进行进攻。”我们要有世界眼光,我们还要脚踏实地。

二是端正价值取向,有正确利益观。有一个经典的问题,女朋友和母亲同时落水了,先救谁? 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也会面临同样的难题。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怎么办? 决断难,难就难在价值排序。所以战略思维能力开发中,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判断是非得失,必须有正确的利益观。林则徐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邓小平同志说, “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领导干部尤其要注意,要避免以眼前利益遮蔽未来利益,避免以任内利益替代长远利益,避免以集团利益超越国家利益。作为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利为民所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具有深厚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敢于担当、敢于负责、作出真正的战略决策。

篇4:论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要义之一。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庸》提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意思是,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都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没有准备的盲目行动,只能是虽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预,就是准备,是努力,是奋斗,是实践,是付出;立,则是成功。有了精心的准备、艰苦的努力、不懈的奋斗、扎实的实践和巨大的付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所以说,预是成功的基础,不预则是失败的根源。鼠目寸光难成大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 中国古代兵圣、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在《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中写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很显然,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是指没有流血冲突。但这里的不战,绝不是厌战、怯战,也不是没有能力应战,而是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后,对冲突形式进行把握,形成的强烈的军事力量和状态的对比,迫使敌对一方主动认输,从而达到保存实力、避免流血、减少社会灾难的根本目的。所以,不战的后面是积极的备战,需要有更高的能力和技巧。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和平解放北京,就是不战而胜的典型战例。在对北京和天津进行了分割包围以后,政治宣传上主张避免流血和平解放,在社会舆论上宣传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军事上用打天津来展示战斗力威慑北京。以上种种彻底动摇了傅作义顽抗的决心,最后采用和平方式将北京交到了解放军手中。

战略一词经历了由特指到泛指的过程。战略一词,原本是军事术语,特指关于战争的谋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战略一词被逐步拓展到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诸多方面,于是乎:经济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外交发展战略、教育发展战略、人才发展战略、医药卫生发展战略等众多专项战略,以及国家战略、地方战略、行业战略、企业战略等应运而生。战略引领,已成为引领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理念,正在被广泛地传播和推崇。

战略思维,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之一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和战术的有机结合,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战略思维,是指要有战略眼光,要有全球意识。要掌握和运用鸟瞰法,要善于从全局、整体、长远审视、判断和处理问题。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统揽全局、驾驭各方,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根本方向,应时而为,顺势发展,趁势而上。党的十六大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努力提高五种能力的要求,具体是: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首次被列为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之一,但是在五项能力中排序相对靠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党中央对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各级领导干部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强调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具体。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总是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待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体现出恢宏的战略思维。他强调,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一切方面。他强调,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他要求,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调研听取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汇报后,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大势、看大局,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把我们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透,把我们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把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搞明白,坚持立足优势、趋利避害、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讲话站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立足当前面临的困难挑战,着眼今后5年发展全局,既提出目标明确的任务书,又给出破解难点的方法论,为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了信心动力。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战略思维的讲话精神,就是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既抓住重点又兼顾一般,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切实增强战略定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

不能谋全局者谋不了一域。领导干部必须学会,在全局中定位,在整体中思考,在系统中安排,在大局下行动。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三五”发展谋篇之年。领导干部必须学会打一、备二、看三。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先生曾经讲过,领导者要做三件最重要的事情,一是定战略,二是建班子,三是带队伍。柳传志把战略问题放在了三件要事的首位。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先生也曾经讲过领导者要做好的三件事,一是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二是算别人算不清的账,三是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他具体解释了有三件事一般人做不了,必须领导者亲自做,即战略谋划、文化构建、人才开发。冯仑也把战略谋划放在了首位。笔者也一直认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集中全力做好五件最要紧的事,这五件事必须亲力亲为,他人无法替代。一是战略,二是文化,三是组织,四是制度,五是人才。我还认为,一把手要谋长远、抓大事、用能人,要总揽不独揽、宏观不主观、果断不武断、放手不撒手。美国第二十八届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讲过一句名言:“我有一项永远做不完的工作,那就是谋划未来。”著名的华人企业家李嘉诚先生曾经讲过,一个国家,皇帝忙,表明将相无用。一个军队,将军忙,表明凝聚力不够。一个家庭,支柱忙,表明即将出问题。一个单位,领导忙,表明可用的人不多。历史上所有伟大的人物、政党以及如今伟大的商业领袖,有谁在整天忙着做事的?他们每天干的最多的就是七件事:一是组织人脉;二是学习成长;三是把握方向;四是分析市场;五是战略布局;六是总结经验;七是制定打法。一个伟大的领袖,如果整天忙着做事,就失去了领袖的价值和意义。李嘉诚讲的七件事,都不是微观的具体的琐碎的事务,而都是事关全局的整体的长远的系统的战略性问题。

篇5:领导干部要培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龙华山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主任胡军波

战略思维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其根本特征表现在能够正确处理实践活动中各方面、各阶段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全局的最佳效果。战略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过程就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是一个对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充分认识,充分理解的过程。这种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外界客观环境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都会影响战略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挥。通过学习《现代领导战略思维》一书,我认为要培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分析影响思维之原因,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一、科学分析,认清影响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主客观因素

1、政治素质是核心和前提。政治素质是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作为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 “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对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的思想观念的概括浓缩,世界观标举人生指南,权力观揭示权力本质,事业观蕴含施政方向,相互联系,融为一体。因此,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党性锻炼,通过“三观”教育,夯实干部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为战略思维的形成提供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方面的保障。

2、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是必备条件。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知识,我们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导致工作脱离理论指导,作出的战略决策不够科学,隐含巨大的风险。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大力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从实际发展,不断研究解决问题,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就是为了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干部战略思维能力进行的高瞻远瞩的论述,是十分精辟和深刻的。基础扎实,理论功底深厚,才能够进一步提高理论思维、决策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战略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3、领导干部认识能力是基本保证。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达到终极真理。所以不管你水平多高,能力多大,对决策信息的获取,筛选和认定都有局限性,特别是偏远地方和信息相对闭塞的干部,其获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对事物的认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思维也存在局限性。如,在确定经济发展目标时,如果只从本地经济发展的直观印象和资料报表出发,就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况且,有些思维问题还具有潜在的性质和隐含的特点,其本身不可能为人们所轻易觉察或认识把握,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去发现。我们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把握本质特征,正确判断各种复杂的事物,为科学决策提供保证。

4、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是内在动力。人作为能动的实战主体,与环境不单是一种适应关系,更主要是一种改造关系。在改造过程中,领导干部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心理素质的好坏,特别是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战略思维有相当大的影响,有的人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创新能力不够,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照抄照搬。有的同志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对事物认识形成一种“成规”,总是用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而不是从实际出发,注意事物发展变化。这种带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影响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思想障碍。还有的人看不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凡此种种,容易导致人们工作顾此失彼,影响全局,还有一些干部心理素质薄弱,适应环境能力差,不能够坦然面对困难和挑战,有畏难心理和逃避心理,造成战略思维的严重障碍。有的同志情绪容易波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与同事及同行关系紧张。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势必影响思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只要加强道德修养,改善心理素质,才能正确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5、民主氛围和竞争环境是客观因素。民主氛围和竞争环境是制约战略思维的客观因素。一方面要通过民主决策,解决好集体领导和个人意志的关系问题,使班子成员能对重大决策充分发表意见,增强班子成员对重大决策的关切度,发挥民主参与热情和氛围,减少个人专断,尽可能降低决策风险,另一方面,要提倡公平的竞争环境,改革政府职能和审批制度,依靠公平、公正、公开的决策机制减少决策失误。要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从战略高度上营造民主氛围,改善竞争环境。

二、完善积累,培养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

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增强提高领导水平的自觉意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战略思维的能力。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当前发展实际,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战略思维问题上,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战略思维能力本身是一种理论思维能力,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必须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哲学的学习和研究,以期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素养和水平。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不断增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战略思维主要是管的方向性、客观性的问题和长远性、发展目标性的大事,因此必须讲政治,讲政治才能看清目标,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妥善解决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排除各种诱惑和干扰,在战略抉择面前作出正确的决断。

3、要努力扩大知识面。战略思维作为较高层次的综合性思维形式,要求具有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既要具有胜任工作的专业知识,还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和拥有一些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学、科技、法律等方面的学识,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知识。只有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促进战略思维能力提高,要求不断更新知识,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4、要善于总结经验。历史知识可以通过书本学习获得,但战略思维的提高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实践可以使我们获得丰富的阅历,因而见多识广,眼界开阔,战略思维能力不是人天生具有的,它离不开向实践学习,领导干部特别应当注重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只有从丰富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才能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获得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

三、把握原则,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在具体工作实际中,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兼顾四方,统揽全局。战略问题,是关系全局的问题。从大局、全局考虑问题就是要求人们不要仅仅局限于一地一域的狭隘利益,要赢得全局的结构合理和系统的整合。正如明朝政治家刘基所言:“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领导者,是组织的“第一人”,是组织的根。他的打算,他的念头,他的创意都为组织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领导者只有明确了组织发展战略的部署,确定了战略规划,工作人员才能方向明确,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组织的人力资源才能被充分挖掘出来,组织就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才是领导者该练的“真功夫”。

2、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无论是对过去辉煌的沉迷还是对败绩的深省,进行战略性思维就是要立足现实、把握未来,更专注于未来,具有超前的意识和过人的前瞻性。超前的战略思维是指导前进的明灯,它为未来描绘一幅独特的画面,它的基础是质的突变,而不仅仅是量的积累。古人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因时因事而变,就是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看准事物发展的趋向,领导者必须有独到的眼光,看到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前景,才能事事先人之前,夺取胜利。经常强调领导者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就是超前战略思维的体现。我们应该把“将来”作为“对手”,促使“今天”变成“落伍”。

3、科学决策,理性思维。现在领导决策过程中的非确定因素逐渐增多,正确进行决策的难度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领导者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决策能力有时也会做出正确判断,但决策失误的概率较大。所以,在一些关系到重大战略决策的问题靠经验已经不可能了。为此,在制定的战略时,必须提倡科学的决策,而科学的决策依赖科学的思维方法。领导者在决策前可以充分地思考,任意地想像,但正式决策时就不能“拍脑门”,随心所欲,要动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的思维,最终实现科学的决策。

4、超越经验,创新求异。我国有一句商界古训,叫做“不熟不做”,意思是不要去经营自己陌生的行当。也就是说,要经营自己有丰富经验的领域。这句富含哲理的古训,一直为众多领导者遵循。这就是所谓的“经验思维”。一个人的经验是一笔富足的智力财富。如果经验上升到理论,其价值则更大。但是,经验思维方式也会无视客观现实的变化,容易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使水平和能力停留在某个阶段。旧观念的影响就像人在水中行走一样,阻力巨大,但却无形,使你有劲使不出来。也让人联想到商业警语“不创新,便等死”。对于领导者而言,创新是永恒的,是领导者精神的核心。

篇6:论战略思维的产生和特点

战略思维是思维主体对事关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客体思考的思维方式或样式,是一个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新思维.现代社会全方位和加速度发展的`态势,不仅造就了战略思维产生的时代背景,而且提出了大量的社会挑战性问题,塑造了新的思维主体.战略思维的生成机制和思维特征有五个.对战略思维涉及的这些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引导是有积极意义的.

作 者:刘光顺 许鲁州 作者单位:刘光顺(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650093)

许鲁州(曲靖师范学院,云南,曲靖,654200)

篇7:战略领导和思维

要求领导者拥有的权力、知识水平和个人魅力,这决定组织管理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其随机应变的能力也是管理制度灵活性和制度性保持平衡的关键.领导者能否做到客观公正

公平,不根据自己的思维定势去考虑问题,不在制度中夹杂个人的情感因素,能够随机应变,对

一些特殊情况给予合理的变通,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开放透明、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人而非

人管制度的管理机制.要求领导者有洞察预测能力和管理素质,这影响组织流程的顺畅。领导者把握着企业经

营的全局,对组织流程的建立起着关键作用。流程的适应性是相对的,随着环境和需求的变化,曾经正确的流程会渐渐变得疲软乏力,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够有效协调管理各流程,并及时洞察

和预测环境和需求的变化,保证组织流程的顺畅。同时,领导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会对流

程变革产生影响,领导者不能因为害怕失去现有的利益基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对应该改变的问题犹豫不决。

要求领导者的外在权力和自身综合素质,影响员工素质,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的执行力.领

导者的领导力是其素质的一个方面,领导力强的领导者,能够综合利用其权力和非权力影响,积极动员和激励员工去执行。同时,领导者对员工的积极引导和培养,对员工素质的提高有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情况下决策、指挥,这本身就是一种冒险,领导者

只有把外在的权利与自身的品德、才能、知识、感情等结合起来,才能得到下级的感情支持,形成领导者的权威,使下级心悦诚服,自觉自愿地接受领导,这样才能整体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要求领导者具有较高的知识、沟通艺术和人际交往能力,影响业绩的考核和反馈.企业

领导者是对员工进行业绩考核的主体,对业绩进行全面、科学公平的考核,需要领导者具备相

关方面的知识,了解员工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和所要求情况之间的关系。领导者协助建立客

观公正的考核制度,并积极地对员工进行考核思想的灌输,有利于员工正确地接受考核。

要求领导者具有全局意识,影响着组织监督反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执行力的背后是

领导者的监控手段和与之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重要

策略,一项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都要有针对性地设立一些相应的激励措施,让出色的执行者

能够获得超出一般人的成就感。领导者能否从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建立规范、完善的监督反

馈机制,对提升企业的执行力非常关键。

说明在战略实施中的控制重点和控制方法。

战略控制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检查企业为达到目标所进行的各项

活动的进展情况,评价实施企业战略后的企业绩效,把它与既定的战略目标与绩效标准像比

较,发现战略差距,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纠正偏差,是企业战略实施更好的与企业当前所

处的内外环境、企业目标协调一致,使企业战略得以实现。

眼镜直通车超市应当加强质量和成本的控制,以物美价廉的眼镜为主的眼镜直通车超

市应当通过成本控制使各项费用降低到最低水平,达到经济效益的目的,并保证质量的控制。

其次就是销售规模控制,太小会影响经济效益,太大会占用较多资金,所以选择合适的销售

规模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还有财务控制,其覆盖面广,用途极广的非常重要的控制方式,包

篇8:战略领导和思维

( 一) 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由党员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作用决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全社会守法要抓好关键领导干部, 抓好关键少数。只有领导干部法治水平提高了, 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才能促进全社会守法, 进而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 二) 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我国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是重要的依托, 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决定了工作的有效性, 善用法治思维才能实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科学行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 普通民众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人民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开始渴望公平正义, 渴望精神追求, 促使党政部门要提高法治能力。

二、当前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领导干部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学法用法守法观念淡薄

1. 学习法律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做好自己的专业工作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学习法律。还有的因为不懂我国的法律体系的构建, 对学习法律存在着畏难情绪。

2. 对于法律内心缺乏应有的敬畏感。一些领导在考虑问题做决策的时候, 不是考虑法律的规定, 而是尽量的使部门利益、个人利益最大化, 把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 不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之内活动。

3. 遵纪守法的意识不够强。有些领导为了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采取地方保护主义, 违背法律规定做一些决策, 比如说违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政府的名义禁止外地的商品在本地区进行流通。

( 二) 依法办事能力不足

1. 特权思想存在, 只求结果不问过程。有些领导干部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认为领导的一句话比法律还重要。存在着相信领导指示不相信法律的现象。把领导的地位凌驾于法律之上, 特权思想存在。有些领导干部为了实现考核指标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 只问结果不讲过程, 强行推进自己的意见, 结果事与愿违为, 造成群众的不满意, 进而引爆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2. 滥用权力和不作为的现象同时存在。有些领导滥用手里的权力干预司法审判, 左右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的领导对自己部门有利益的事争着管, 没有利益的事不管, 恣意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 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衡生, 一些机关对法院判决的的涉及自己的生效裁判文书拒不执行, 也是不作为的一种体现。

三、提高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对策研究

( 一) 提升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质。通过强化干部学院的法律教育功能, 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在培训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现场式和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使得干部懂得法律、敬畏法律, 遇事想到的是法律, 杜绝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发生。

( 二) 正确处理法律与党内法规、政策之间的关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规党纪要严于国家法律, 并将党内法规纳入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系之中。所以, 要求要做好党内法规与法律的衔接, 对党内原有的法规进行整合之后提升其实用性。党政机关出台的政策以及规范性文件, 应该符合法律要求。党政部门在制定有关政策的时候, 可以要求法律专家进行论证, 从而保证政策与法律相互协调和统一。

( 三)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通过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的八大监督体系,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行政机关的干部在重大决策中有违法乱纪现象的要进行行政问责, 落实终身追责制度。完善司法制度和体系, 使得领导干部在具体决策和执行的时候, 能够心存畏惧, 不敢乱用权力。

( 四) 健全传统的干部考核体系。干部考核体系就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指挥棒, 要想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就必须完善传统的干部考核任用体系, 改变过去重视经济考核的现象, 把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标准之一, 将知法学法懂法善用法律的领导干部, 提拔到主要领导干部岗位上来。

( 五) 加强法治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优势之一, 党要管党, 就要求思想要统一。要充分发挥我党是学习型政党的这个优势做好各级党员的培训工作, 加强在普通党员干部中的法治宣传工作, 让领导干部做到内外兼修, 言行一致, 杜绝表里不一的人。各级媒体作为我党的理论宣传口舌, 要做好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解读和传播工作。

参考文献

[1]陈金钊.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3, 21 (2) .

篇9:战略领导和思维

其实,早在1987年,安德鲁·马歇尔就在国防部长办公厅净评估办公室主持了对苏竞争战略推演。这个推演的想定及演变是罗马尼亚政局出事,其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杀,前苏联未介入(前苏联是否以武力介入东欧事变,是美国判断其内部强弱的重要指标);受前苏联未干涉的鼓舞,罗马尼亚政局动荡传导到东德和其他东欧国家,导致柏林墙倒塌,华约解体,前苏军从东欧撤军;2年后,前苏联解体。当时参加推演的一位中情局资深苏联问题专家认为,这纯粹是胡扯,中途摔门而去。2年之后,这位专家打来电话,专门为退出推演表示道歉,并声称这个推演要比前苏联解体本身更令他感到震惊。

战略推演与战略评估的结合,往往能够产生惊人的预见性和战略判断。其根源在于,战略的本质在敌我对抗和互动,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制定和执行战略的主体都是人。与技术和战术性的模拟仿真不同,战略推演的要害是以人演人,通过设置场景、提供环境,用高质量的人员扮演敌我双方,因而可以通过内部头脑风暴式的撞击形成对复杂战略问题的新认识。“珍珠港事件”10年之前,美国海、陆军曾在夏威夷举行“第4号大联合演习”,在演习中出现了日军航母部队偷袭珍珠港的场景。这个演习被当时美国陆军航空部队驻珍珠港司令搅黄了。他的理由是只要他的部队在,日本人就不敢来。在被美国海军反复驳斥后,他提出的最后一个令人无可奈何的理由是“文明国家从来不在星期天打仗”。接近10年之后,日本海军在一个周日的凌晨偷袭珍珠港。日本海军对袭击珍珠港和中途岛海战事前都进行了推演,在中途岛推演中,出现了美军陆基飞机袭击日军航母舰队,击沉4艘航母的情况。当时的日军导演部主任南云将军武断地做出裁决,将被击沉的日本航母从4艘减为1艘。后来,南云率领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进行中途岛海战,日军航母被击沉4艘,率先发起攻击的正是从中途岛起飞的美军陆基战机。

这些历史事例表明,无论对于国安会办公厅这样的最高决策者身边的小团体,还是对于大的职能部门,战略评估和推演是发挥决策支持作用的重要基础与手段。搞好评估与推演,需要开阔的视野、历史的智慧、专业和接地气的情报信息、对跨部门资源的管理协调,以及最重要的、适当的人。

作为最高层级的幕僚部门,国安会办公厅的工作要求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其专业性主要来源于领导者(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处理战略问题的经验和管理能力。情报分析与综合、战略评估与推演都属专业性很强的活动,稳定、高效地进行这些活动,首先是对各种问题、信息、人才和跨部门资源的领导管理问题。处理战略问题的经验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专门工作经历。这些经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军事、外交、情报等部门领导岗位的任职经历,掌握各领域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规则;另一类是长期分析研究工作的经验。战略问题研究是“二战”后兴起的一个新职业,在美国主要体现为各种智库的发展、大学相关院系的设立,以及政府与学术机构之间人员的交流(即“旋转门”)。分析判断能力是极其宝贵和至关重要的专门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战略问题研究直接训练培养这种能力,直接为在高层处理情况、分析问题做准备。

“二战”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主要来自两类人员;一类是研究型,如邦迪、罗斯托、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艾伦、莱克和赖斯;另一类是职业型尤其是职业军人,如索尔斯、卡特勒、古德帕斯特、斯考克罗夫特、麦克法兰、波因德克斯特、鲍威尔、琼斯。如果研究型与职业型人员正副手搭配,国安会办公厅的领导层就能达成某种平衡,如军人出身的斯考克罗夫特与中情局的盖茨,或擅长外交的基辛格与擅长军事的斯考克罗夫特搭班子,国安体系就能更好地运转。美国国安会办公厅人员规模不大,长期在100人以内(在基辛格任国安助理时国安会办公厅作用很突出,资深专业人员约80人),除值班、技术和保障人员外,约有半数是可独当一面的各领域的成熟专家。曾任戈尔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富尔斯称,他在选择高级助手时,从国务院、国防部、参联会、中情局以及智库和大学70个人里选1~2个。由此看来,这些人可谓“精英中的精英”。

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的学生)曾骄傲地宣示“美国是不可或缺的国家”;记者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美国站得高、看得远。”(后来还有记者问她怎样看待伊拉克50万儿童非正常死亡时,她回答:“我想这是值得的。”让世界失语!)无论克林顿为“卢旺达大屠杀”的道歉,还是离任后奥尔布赖特为其“豪言壮语”的多次道歉,都表明美国领导者及国安体制,是为所谓“美国利益”存在的,主要是围绕大国战略竞争而运转的。狭隘的“美国至上”、“美国例外”,是美国领导者及其战略体系的“团队思维”,它像一道道无形的绳索,规定和限制着美国战略体制及其人员的思维与思路。美国国安会体制不仅不是例外,反而因其位高权重和“精英俱乐部”的特点,成为这种迷思的重灾区。美国国安会系统“团队思维”的表现之一是“慕尼黑思维”,即:“如果美国不能守住某个地点,就会遇到更强和胃口更大的敌人,我们的信誉就会消失。”美国由此走向越南战争。常言道,偏见比无知更可怕。“团队思维”妨碍了对大前提的反思,精心设计的竞争战略在时代大势中成了“蜗牛角尖竞短长”。美国的核战略就是这样。

(摘自江苏人民出版社《世界主要国家安全机制内幕》 主编:彭光谦)(图片 8.jpg 图注:奥巴马第一任期间的的国安会成员。)

上一篇:广播台播音员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就业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