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科ICU病人管理的有关规定

2024-06-21

关于内科ICU病人管理的有关规定(通用7篇)

篇1:关于内科ICU病人管理的有关规定

关于内科ICU病人管理的有关规定

临床各科室:

为加强内科ICU病人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和化解医疗风险,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内科ICU病人管理规定:

一、内科ICU设置主管医生一 名,由内科选派一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对ICU入住病人全面负责。该医生主要以ICU的病人管理为主,适当分管普通内科病人。

二、他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病人因病情需要入住ICU,由转入科的医生负责医嘱。病历及病程记录以及伤口换药,等专科情况的处理。转入时要向ICU主管医生或内科值班医生交待病情。病人在监护期间的病情变化,护士首先报告内科ICU主管医生。主管医生不在岗时报告内科值班医生。ICU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根据病情予以处置。处置不了的请相关科室的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会诊处理。

三、内科值班医生要加强对ICU病房的查房巡视及晨交班工作。为规范此项工作,特作如下规定:

1、内科ICU设立内科值班医生查房及交班登记本。每缺一次查房扣罚当班医生20元。

2、内科值班医生查房巡视时间规定:

中午12点至13点之间。下午5点30至6点30之间。

晚上11点至12点之间。第二天早上7点至8点之间。

3、内科ICU设立专门的医生交班记录本,周一至周五,白班由ICU主管医生书写,夜班由值班医生书写。周六及星期天,由值班医生书写24小时病人情况进行交班。

4、查房登记本由ICU护理组长保管及监督。月底由医务科进行审查。

5、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由医务科负责解释。

2012-8-3

乐昌市中医院医务科

财务科:

为加强内科ICU病人的管理,提高质量和安全,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今后非内科病人入住ICU,由转入科室的医生负责医疗处置,因此这类病人在ICU期间发生的费用,请参照门诊肛肠科病人入住外科期间的方法进行核算到相关科室。(从7月1日起执行)

乐昌市中医院医务科

2012-8-3

篇2:关于内科ICU病人管理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对我院病人死亡后的处置做出如下规定。

(一)医护人员应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尽一切可能抢救危重病人生命。

(二)宣布病人死亡必须有临床主客观依据如:病人心跳停止,无自主呼吸,已做心肺复苏30分钟以上,仍无心跳和呼吸恢复,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心电图(必须施行,安装心脏起搏器者除外)呈一条直线,并将心电图纸记录粘贴于病程记录上。

(三)宣布病人临床死亡者应为治疗组负责人,非正常工作时间为住院总或二线班值班医师,门急诊病人死亡后由经治医师且具备本院执业医师资格者宣布,宣布后及时下达死亡医嘱,并补记抢救经过和用红笔书写死亡记录,按照有关规定为病人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另文规定)。

(四)参与抢救的责任护士(非正常工作时间由值班护士)在接到病人死亡医嘱后,按照尸体料理常规处置病人尸体,并填写尸体鉴别卡。料理尸体之前应再次与抢救医师核对病人死亡的事实和死亡时间。

(五)患传染性疾病的病人死亡后,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46条有关规定,对尸体进行卫生处理。

(六)病人死亡后尸体经料理完毕,即由病房住院总医师或当班护士通知太平房或殡仪馆接运尸体。

(七)危重病人的家属放弃治疗和抢救者,应由病人亲属(具有法律关系的直系亲属或授权委托人)二人(特殊情况例外)以上签字,可办理自动出院手续,自动出院者一律要求家属带病人即刻离院,如离院之前病人已经死亡,则按照上述死亡病人进行处置。

篇3:关于内科ICU病人管理的有关规定

党中央有关部门,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军委后勤保障部、武警总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 (局) 、档案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档案局, 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令第79 号, 以下简称新《管理办法》) 自2016年1 月1 日起施行, 原《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财会字〔1998〕32 号, 以下简称原《管理办法》) 同时废止。为确保新《管理办法》的有效贯彻实施, 实现新旧管理办法平稳过渡, 现就有关衔接规定通知如下。

一、关于保管期限的衔接规定

(一) 新《管理办法》与原《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保管期限不一致的, 按照新《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二) 已到原《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保管期限, 并已于2015 年12 月31 日前鉴定可以销毁但尚未进行销毁的会计档案, 应按照新《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销毁;已到原《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保管期限, 并已于2015 年12 月31 日前鉴定予以继续保管的会计档案, 应按照新《管理办法》确定继续保管期限 (最低继续保管期限等于新《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保管期限减去已保管期限, 下同) 。

(三) 已到原《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保管期限, 但2015 年12 月31 日前尚未进行鉴定的会计档案, 应按照新《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鉴定, 确定销毁或继续保管。确定销毁的, 应按照新《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销毁;确定继续保管的, 应按照新《管理办法》确定继续保管期限。

(四) 未到原《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保管期限的会计档案, 应按照新《管理办法》的规定重新划定保管期限。

二、关于电子会计资料归档的衔接规定

(一) 单位如在新《管理办法》施行前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和会计档案管理, 其有关工作符合《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 (财会〔2013〕20 号) 的要求, 所形成的、尚未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的会计资料符合新《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电子会计档案归档条件的, 可仅以电子形式归档保管。2014 年以前形成的会计资料一律按照原《管理办法》的规定归档保管。

(二) 各单位根据新《管理办法》仅以电子形式保存会计档案的, 原则上应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年初开始执行, 以保证其年度会计档案保管形式的一致性。

篇4:关于内科ICU病人管理的有关规定

【关键词】心力衰竭诱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55-01

1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心脏呈现病态后所表现出的一种特征。而心脏病态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自身导致的快速变化病情,而且其并发症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心血管病如果得不到妥善的治疗,最终导致的就是心力衰竭。它在心血管类病中,发病率较高,存活率较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家庭都带来许多不便。

1.1心力衰竭(heartfailure)。在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心脏因疾病、过度疲劳、排血功能减弱等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1.2诱因。

1.2.1心力衰竭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脏机能下降,从而导致心肌功能下降,心脏所输送的血液很难满足身体自身的需求,从而引发相关的疾病,诸如性肺梗塞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均疾病。而这些疾病都是可能引起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同时,妊娠期间的妇女、过度劳累的体弱者、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等人群均属于加重心脏负担的群体,皆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

1.2.2冬春季节天气寒冷、温度变化大,很容易感冒并由此患上肺部感染,这恰恰是引起心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肺部感染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使心脏跳动的频率加快。人的体温每升高1度,心跳会增加16次左右,心跳加快,增加了心肌的耗氧量,使心脏本身所需求的养分增加,但心脏的功能却不能提供,这种恶行循环的结果就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过度的体力劳动,以及情绪激动都会诱发心衰的发生。人们都知道,剧烈活动以及情绪过度激动,易导致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发生脑出血、心肌梗死,也会导致心力衰竭。

1.3早期症状。心力衰竭主要以老年人为最多。随着增龄心血管系统及其他系统在形态与功能上均发生一系列变化即所谓“生理性老化”。同时老年人又常有多系统、多器官疾赋存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发生变化。抗病能力。

早期心衰的表现并不典型,有的患者会在进行较为剧烈的活动时出现气短,上楼时胸闷、气短,休息后即可缓解。有的晚上入睡后憋气戟胸闷,需用好几个枕头垫高才舒服,每晚双下肢浮肿、疲乏无力、头晕、记忆力下降等。除上述临床表现外,还可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如心脏超声,它是目前诊断心衰最准确、最简便、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的方法。还有一些隐性心衰者自己并末感觉特别异样,如不是心脏超声等检查表明其心脏增大、功能减弱,这些患者几乎与最佳的治疗时期擦肩而过。

2 心力衰竭病人护理的注意事项

2.1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从而保证足够的睡眠,在饮食方面,在盐的摄取量上一定要注意。一定要以清淡为主,这样可以防止水在体内长时间的滞留,从而减轻心脏负担。食物以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为宜。注意要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因为如果摄取的食物量过多,会导致身体器官承受过多的负担,尤其是在心脏机能下降的情况下,很容易诱发心力衰竭。保證病室的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在冬季尤其要注意保暖,防止患者着凉。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在加强对其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整洁,防止褥疮的发生。患者便秘的情况下,要使之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勿用力,严重这可服适量缓泻剂。呼吸困难时,给半卧位,低流量吸氧。如发生急性肺水肿应给予端坐位,两腿下垂,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水肿,高流量吸氧4-6升/分,或氧气湿化瓶内加入20-30%的酒精。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心率、心律、脉搏、呼吸及血压等,做好认真记录。而且需要严格掌握输液速度,以15-20滴/分为宜,同时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同时,需要根据病人的特点制定带有预见性的护理计划,加强夜间尤其是上半夜对患者的巡视。

2.2在治疗心力衰竭中洋地黄类的药物属于常用的有效药物。但是因为该药物的有效治疗量同中毒量变准的含量相进,极易导致中毒现象的出现。因此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变化,并且询问患者是否有其不适。从而针对出现的状况,及时作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还要注意病人有没有其他疾病,从而可以在药物治疗前为医生作出最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基础保障。在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压宁定、硝普钠等药物的病人,要严格听从医生的嘱托。严格控制用药量,而这类药物使用微量注射泵静脉疗效最好,但是护理人员在患者使用期间要加强巡视,关注患者的体重变化。因为体重和排尿量都是观测患者体内水负荷变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护士也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托在相应的时间对患者的体重、腹围进行测量,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同时要定期检查患者的电解质、心电图,了解病人在这方面的平衡状况,从而及时纠正病人出现的问题。

2.3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加强心理护理,态度和蔼,给予精神安慰,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从而更好的了解病人的身体情况。有报道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护士可以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嘱咐,讲述禁忌事项与家庭护理的知识。对于一些病程相对较短的患者,要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体状态,更要加强他们对健康的认知教育。只有提高了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才更有助于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从而合理的安排生活作息。同时要让他们明白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从而提高患者出院后对后期治疗的连贯性和科学性,以减少疾病加重和复发。

参考文献

[1] 刘风纯,杨文东.药物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的变化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01).

[2] 贾海莲.卡维地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高龄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左室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3,(02).

[3] 张大创,何绪屏,殷建明,栾杰男,邢洁,陈鹏毅.通脉地仙丸辅助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08).

篇5:关于内科ICU病人管理的有关规定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护理风险管理

控制护理风险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必然要求, 也是维护病人利益的客观需要[1]。护理风险管理旨在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 改善护理质量[2]。本院心血管内科近年来在“优质服务”建设活动中, 积极加强护理风险管理, 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心血管内科现有各类护理人员16名, 均为女性;年龄22岁~47岁 (30.4岁±6.5岁) ;工作年限2年~28年 (12.5年±3.6年) ;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 主管护师3名, 护师4名, 护士8名。

1.2 护理管理

1.2.1 护理风险评估

在护理前, 对病人进行护理风险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病人疾病风险、用药风险、设备风险和护理人员专业素质。通过风险评价, 掌握病人可能发生风险的高危因素, 并且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提升护理的针对性。

1.2.2 护理技能培训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培训, 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对以前的护理风险案例进行分析, 总结经验。召开护理经验研讨会, 相互交流护理心得。在注重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同时, 强化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努力提升病人及家人的护理能力。

1.2.3 仪器日常监测

仪器故障是导致护理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护理管理中, 注重仪器的日常监测, 由专人进行仪器维护, 并且定期检查, 保障仪器正常运转。规范仪器管理与使用, 加强仪器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考核。

1.2.4 其他管理措施

重复操作、疲劳操作是护理人员产生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 积极优化护理人员配置, 防止护理人员疲劳操作。探索四班倒模式, 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管理, 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消除职业倦怠。

1.3 效果评价

以本院2013年4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为界, 比较2013年4月—2014年3月 (实施后) 和2012年4月—2013年3月 (实施前) 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和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其中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量表进行。量表分为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很满意和满意例数占全部病人例数的比例为满意率。护理风险发生情况以本院临床病历资料记载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护理风险是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护理风险虽然难以预测, 但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可以控制并显著减少的[3]。护理风险管理以降低护理风险事故为目标, 是集合了风险因素评估、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模式, 较单一的风险干预可以发挥更为突出的价值[4]。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后, 本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在实施风险管理前, 事故发生率为7.89%。实施风险管理后, 事故发生率为2.14%。管理实施后的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 研究结果还证实风险管理的实施还可以显著改善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实施风险管理后, 病人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6.26%, 较实施前上升了16%。护理风险管理之所以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 并且提升病人的满意度, 可能与下述原因有关: (1) 护理前的风险评估。护理前进行风险评估, 可以较好地预测可能发生事故的风险因素, 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护理, 从而提高了护理的质量和效果。 (2) 技能培训提升了护理技能, 有助于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3) 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则提高了他们的护理能力, 为降低事故风险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4 小结

在目前的临床条件下, 要全面避免护理风险并不现实[5]。但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干预, 减少护理风险则是可能的。从本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 要强化护理风险管理, 需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1) 要将风险评估作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相比于普通病人, 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的病情严重, 病人个体差异大, 发生护理风险的危险因素更多。因此, 需要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 并根据具体的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比如合并有高血压的病人, 在护理中要做好血压的监测, 防止血压的突然变化带来各种意外。 (2) 技能培训必须要结合护理人员、病人及家属。虽然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 但是在护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部分护理工作需要病人及家属实施。尤其是随着护理理念在临床护理中不断得到推广, 病人及家属的护理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护理质量。本院在护理风险管理中, 除了提升护理人员的技能外, 还通过健康教育等手段, 让病人及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 提升他们的自护理能力, 以形成有效的配合。从实践来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要注重非技能方面的管理。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容易疲劳, 而且在重复的工作中, 易出现职业倦怠。针对这一情况, 还需要从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出发, 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 增强他们对护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努力消除职业倦怠。在具体的工作安排中, 要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既要保障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同时尽量给予护理人员足够的休息时间, 防止工作疲劳。努力探索有效激励机制, 让护理人员努力实现其工作的价值。总之, 虽然在目前的情况下, 护理风险难以完全的消除, 但是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事故发生率, 提升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 从而更好地改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原.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防范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4) :176-177.

[2]吉海燕.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年轻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运用[J].全科护理, 2013, 11 (5C) :1316-1317.

[3]涂艳, 陈慧芬, 刘莉.外科护理的风险与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9) :98-99.

[4]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3) :1203-1204.

篇6:关于内科ICU病人管理的有关规定

关键词:危重症病人,转运,全程护理

重症血液病病人多有血细胞的异常, 有感染、出血的风险, 或伴化疗后并发重度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肾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等, 以及病人本身的置管因素、转运过程中的条件限制等, 导致在运送病人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在转运过程中易发生各种意外, 故转运过程中护理模式的正确选择对提高危重病人救护质量、降低各种意外发生率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1]。全程护理管理是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根据当前护理服务模式, 分析病人可能发生的风险, 提出人本化服务流程, 提供必要的监测和护理支持, 并以病人为中心建立起连续、跟踪、全程护理的模式, 以此保证病人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得到所需要的医疗服务。2013年7月—2014年7月血液内科对70例危重症病人进行院内转运全程护理管理, 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东人民医院。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血液内科需院内转运的70例危重症病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8例, 女42例;年龄14岁~78岁, 平均38岁。其中贫血待查10例, 急性白血病30例, 慢性白血病1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 淋巴瘤5例,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 多发性骨髓瘤13例, 其他3例。

1.2 全程护理管理模式

1.2.1 转运前管理

1.2.1. 1 重视转运人员的安排

根据病人的病情、风险评估, 迅速建立安全转运小组并明确责任分工, 本组病人均由N2层级以上责任护士及掌握该病人病情的主管医生针对病人具体情况共同制定有预见性的转运方案后进行转运。要求转运护士责任心强, 有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 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 严格遵循医疗护理规范, 正确执行院内转运制度与流程。

1.2.1. 2 做好转运前病人管理

(1) 重视病情评估, 做好转运前预处理。对高风险危重病人进行转运前的预处理是降低风险等级、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组病人转运前均由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共同仔细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评估, 包括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异常化验结果、心理因素及潜在的安全风险等, 根据经验和病人生理学参数进行病情预处理。呼吸道护理:保证呼吸道通畅, 呼吸困难病人取半卧位、面罩给氧、对气管插管病人先检查插管深度、导管固定是否牢固、气囊的充气压力是否适宜。循环系统护理:监测血压、心率、呼吸, 保证输液管道通畅并配备有足够的液体。体位护理:根据病情取舒适的体位, 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相关病情的预处理:躁动病人转运车上加护栏、行保护性约束、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并专人看护, 增加转送人员;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以避免转运中坠床、缺氧、意外拔管、挣脱输液管道等。根据天气情况为病人做好保暖、遮挡。转运前再次评估病情, 确保呼吸道通畅, 保障两条及以上静脉通路, 仪器设备、各种管道固定妥当, 清醒病人情绪稳定。对于人工气道病人, 转运前提高吸氧浓度10min, 模拟转运状态5min, 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的予以转运, 反之暂缓转运, 若病情不稳定或突然变化, 应遵循“先救治后转运”的原则[2]。 (2) 加强医患沟通, 充分告知转运风险。本组病人转运前均由医生及时向病人及家属说明转运过程中的风险。由于病情危重, 病人及家属大都充满恐惧、焦虑和不安等情绪, 因此, 对意识清醒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检查的必要性、注意事项和配合方法, 减轻病人紧张情绪, 征得病人同意并签字后才转运;意识不清者, 在转运病人前, 把转运中存在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家属, 经由家属签字后方可转运, 以建立一种新型的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医患关系。转运途中继续做必要的沟通、疏导, 以消除病人及家属的恐惧、焦虑、不安情绪。

1.2.1. 3 转运前物品、器械准备到位

转运途中危重病人最常见的问题是低通气、低血压、低氧, 病区内配备一个可调节氧流量的6L氧气筒, 另外根据病人具体病情及转运需要准备相应的抢救药品及仪器, 使用蓄电池好的仪器, 保障仪器正常使用, 携带血管活性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各仪器设备专人管理, 保证需要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开始正常使用。

1.2.1. 4 转运前的支持准备

转运前与相关科室沟通, 告知对方病人的病情、目前使用的仪器设备及病人大概到达的时间, 让其有充分的准备, 确保病人到达后能及时进行各种检查、治疗, 同时确保转运途中绿色通道的畅通, 如准备好电梯, 保证转运过程及时、畅通, 缩短转运交接时间及病人的等候时间。

1.2.1. 5 搬运时的注意事项

搬运前先评估各管道情况, 并妥善放置和固定好管道方能搬运。搬运时动作轻而迅速, 避免震动, 尽量减少病人痛苦。搬运后注意病人体位舒适度, 检查各管道情况, 如尿管在搬运前防反流而夹闭, 搬运后及时打开, 保持通畅。

1.2.2 转运中管理

1.2.2. 1 病情监测

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始终位于病人头部或带有管道的一侧, 严密观察病人意识、呼吸、循环、面色等情况, 并保护管道及相关仪器设备, 预防病人因烦躁及体位改变而发生管道脱落、弯折、堵塞, 进而影响治疗的连续性。同时在转运过程中做好病人的保暖和隐私保护, 使用约束带的病人观察约束部位有无损伤。

1.2.2. 2 给氧支持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转运病人始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充分保障病人氧气供给, 尤其是对气管插管病人, 避免分泌物堵塞引起窒息。为预防呼吸衰竭, 本组病例中共有15例病人转运时以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 保证病人供氧。

1.2.2. 3 输液通畅

保持输液通畅, 依据病人病情, 对需要维持补液及需要药物支持的病人, 使用微量泵进行输注, 以保障病人特殊药物使用的连续性。

1.2.3 转运后管理

病人转运结束后再次对病人进行全面检查及评估, 评估病人意识、瞳孔、呼吸、循环等生命征、各种管路的情况, 排除转运途中血压波动、缺氧、意识水平改变等, 与接收科室做好危重病人的交接工作并记录。

2 结果

3 讨论

危重病人转运是抢救危重病人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监护治疗的过程[3]。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目的是为了转科、检查、诊断、治疗, 转运的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4]。本组有2例输液管堵塞为病人在行CT、MRI检查后出现, 今后宜在此方面加强监控。1例输液管道脱出为病人烦躁时挣脱, 今后重点加强对烦躁病人转运的管理。成功转运病人的关键是充分做好必要的转运前准备、转运中的监护[5], 为确保转运病人的安全, 本科室严格执行危重症病人转运的全程护理安全管理, 优化转运流程, 转运前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掌握危重病人的病情并进行预处理, 加强转运途中的监测管理, 完善转运后的评估与交接, 进一步保障病人转运安全, 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林月娇, 张梅青, 高龙海, 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病人转运途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6) :63.

[2]张永利, 李素玮.危重病人的院内转运[J].医学与哲学, 2010 (1) :59.

[3]高惟英, 郭宁, 张琳.急危重症病人途中转运的安全护理与防范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 2010, 19 (4) :315-316.

[4]汪蓉, 方敏, 郭学珍.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ICU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 2013, 26 (11) :126.

篇7:关于内科ICU病人管理的有关规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2012年3月我科住院的老年病人, 采用我院自制的跌倒评估表, 筛选出83例高危跌倒病人, 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0例, 实验组43例。两组病人年龄、疾病种类、跌倒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管理方法

1.2.1.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对病人进行跌倒评估, 高危者给予床旁警示标识, 采取防跌倒措施, 责任护士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 同时上报至我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专项小组, 由小组成员进行护理会诊并给予指导。实行班班交接, 跟踪其防跌倒措施落实情况。

1.2.1.2 实验组

采用三方协同管理:①科内成立医护一体化防跌倒管理小组, 科主任担任组长, 负责防跌倒工作的监管。②对病人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 医疗组也加入防跌倒管理。③主管医生对高危病人的查房内容包括跌倒评估情况、防跌倒措施落实情况、对病人的健康教育等。④改变传统家属支持系统运作方法:在家属中选择与病人关系最亲密、病人最易接受其意见、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者为防跌倒指定委托人, 医护人员首先对该家属进行全面系统的防跌倒知识教育, 再由该家属负责对病人的监管、对其他家属进行安排和指导, 通过合理利用客观社会支持, 提高社会支持的效能, 促使病人接受防跌倒的各项措施。

1.2.2 效果评定方法

包括病人对预防措施的依从性及是否发生跌倒两方面内容。其中依从性包括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完全依从指病人行为改变[4], 能执行全部防跌倒措施;部分依从指仅执行一部分措施;不依从指病人行为无改变, 对防跌倒措施不以为然, 我行我素。

1.2.3 统计学方法

结果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三方协同管理有利于提高心内科老年高危跌倒病人的依从性

病人的依从性如何, 对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及病人的健康恢复影响很大[5]。而病人依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个人、疾病、治疗、医患关系、临床组织工作等[6]。三方协同管理整合了病人在就医过程中各方参与者的功能, 对医、护、病人家属进行统一管理, 形成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对防跌倒的目标一致性、认识一致性、关注点一致性、方法一致性, 从不同角度强化病人对防跌倒措施的认知, 从而提高病人的依从性。病人依从性的提高, 对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2 三方协同管理降低了跌倒的发生率

预防病人跌倒, 维护病人安全, 是医院全体员工、病人、家属及其照顾者的共同责任[7], 而不仅仅属于护理范畴的问题。三方协同管理吸收了防跌倒常规护理管理的经验, 并从医疗、护理、家属支持等不同方面进行管理, 落实多项防跌倒措施, 有效减少了跌倒的发生率。

3.3 改变家属支持系统运作方法有助于建立合作性医患关系

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存在多因性, 有些跌倒事件是不可预料的[3]。张丽华[8]指出, 老年病人跌倒与缺乏照顾、护理人力资源相对不足有密切关系。地震后我院住院病人数急剧上升, 而护理人力资源的增加和培训速度低于病人增加幅度, 因此存在护理人力资源的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 有效地发挥病人家属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家属支持系统运作方法存在不少弊端:①家属的流动性较大, 不稳定;②家属的随意性大, 谁有空谁照顾, 忽略了病人对家属的看法和接受程度;③对家属没有统一管理, 家属之间缺乏交流和交接;④医护人员对病人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时没有选择家属, 谁在就教谁, 导致信息的输出与接受之间的不对称, 健康教育的效果较差。三方协同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家属支持系统运作方法, 在家属中选择与病人关系最亲密、病人最易接受其意见、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者为防跌倒指定委托人, 先对该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再由该家属对其他家属进行统一管理, 安排陪伴时间、指导防跌倒注意事项、嘱咐如何进行交接等, 使该家属成为家属的领导者、家属及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桥梁, 并成为医护人员的助手, 承担起照顾、指导、影响并改变病人行为的重任, 建立起合作性的医患关系。

4 小结

综上所述, 三方协同管理能提高心内科老年高危跌倒病人对防跌倒措施的依从性, 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 并建立起合作性的医患关系, 是较为合理的一种管理模式。但由于本样本量较少, 还需进行较大样本的实践, 继续完善管理方法, 进一步减少病人跌倒的发生, 保障病人安全。

摘要:[目的]探讨三方协同管理对心内科老年高危跌倒病人防跌倒措施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83例老年高危跌倒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措施, 实验组进行“三方”协同管理, 即在给予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医疗管理, 并通过改变传统家属支持系统运作方法强化客观社会支持。比较两组病人对跌倒预防措施的依从性。[结果]实验组病人依从性高于对照组, 跌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三方协同管理可提高心内科老年高危跌倒病人对跌倒预防措施的依从性, 减少跌倒的发生, 并有利于建立合作性医患关系。

关键词:协同管理,心内科,高危跌倒,依从性

参考文献

[1]肖春梅, 周巨林, 李阳, 等.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的国外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7) :1014.

[2]Lord SR, Sherrington, Menz HB.Falls in older people:risk factorsand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J].C Inj Prev, 2003 (9) :93-94.

[3]刘世晴, 鲍军, 蔡崔春, 等.老年医院预防病人跌倒管理流程建立与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10) :45-47.

[4]周达生, 姚华庭.医学系统工程与遵医行为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1995, 15 (2) :37.

[5]施华芳, 姜冬九, 李乐之, 等.病人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2) :134-136.

[6]闫宇翔, 王仁安, 康晓平.依从的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J].医学综述, 2003, 9 (9) :556-557.

[7]崔妙玲.日本医院预防住院病人跌倒之安全管理[J].内科, 2007, 2 (4) :601.

上一篇:作文两法论文下一篇:房产中介竞争对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