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的鉴定

2024-07-15

玉器的鉴定(通用9篇)

篇1:玉器的鉴定

玉器的鉴定

关于市场上玻璃仿制品的辨识,可以从三处观察:

一、由于玻璃质地十分脆硬,结构排列疏松,缺乏玉的致密性和坚韧性,经不起强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圆雕,玉器的鉴定。

二、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就是玻璃。

三、玻璃加入氧化铬,色近红宝石;加入氧化钴,色近蓝宝石;加入氧化铬和氧化铜,色近祖母绿等等。但它的色调总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的感觉。比较难识的品种以高分子材料制作的假玉为主,其颜色可以任意调配,放大镜也难找气泡。据说红外光谱仪上能立显原形,但目验除了一般不实用的破坏性检验、敲碎找石质断面、火烧看其反应等办法外,关键要看器表有无天然石纹。人为加工的毕竟不自然,高倍放大镜下更会暴露无遗。

我国玉石主要产品有广东的“南方玉”、“河南玉”、“山东玉”及新疆伊犁、和田产的“羊脂玉”等,名贵玉器多用之制成。

鉴别玉器主要看色泽是否浓(浓郁)、阳(鲜明)、俏(色美)、正(纯正)、和(柔和)这五个特点,如兼具之,即为上品。反之,若玉器淡(平淡)、阴(阴暗)、老(色黯)、花(不纯)、斜(不协调),则是劣品。购买玉器不要在强灯光下挑选,因灯光照射会使玉器失去原来本色,还会掩饰暇疵,以假乱真。选购玉器还要学会鉴别真伪。常见的假玉有塑胶、玻璃、云石、电色等几种。塑胶和云石质地比玉石轻,硬度差;着色玻璃有气泡;电色假玉是在劣质玉石上镀上一层美丽耀目的翠绿色外表,乍看较难识别,但仔细观察,电色的劣玉往往带有一些“蜘蛛爪”,即绿中带蓝的小裂纹,玉石鉴定《玉器的鉴定》。

玉石的学问挺多,即使是真的也有很便宜的玉石,你要想收藏的话,最好找个真正懂的,我看你可能一时也找不到,我建议你在不太懂的时候买些小的玉石(不是便宜)和玉石书进行比较,自学吗!学费是要教的.如果想买样品我可以帮你一般汉代以前的玉器为“古玉”,美英的博物馆,以及港台等地的古玉收藏家,喜欢收藏汉代以上的高古玉器。

一、藏玉器首先应该认真细读、多读有关古玉的专著,这些学术著作凝聚着丰富的知识。推荐的书籍有;清末吴大徵所著《古玉图考》,对古玉的时代、用途、名称、尺寸均有详尽说明和考释,且绘图精确,颇有参考价值。当代杨伯达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玉器》、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全集》一至六卷、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国古代玉器》、张广文的《玉器史话》、香港李英豪的《鉴别古玉》、《民间古玉》、《护身玉》、《保值白玉》。台湾古玉专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鉴定全集》(上、下册)等。

二、直接接触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看,应该尽可能多地上手细看各门各类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觉出其中的区别。真古玉器玉质老旧、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浆滋润。新玉没有这些感觉。

三、至少宋代就出现仿古玉,当时有人以虹光草伪造鸡血沁,清以后造假越来越多,也有前无古人的创造,如“狗玉”、“羊玉”、“风玉”等新品,引人上当。

四、古玉器的仿品、赝品大都采用价格低廉的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或其他低质杂玉,这些玉硬度大都低于5.5。和田优质玉料现在每年产量极少,市场价每公斤已逾十万元,其硬度为6至6.5,因成本和加工难度高,作伪者极少采用和田白玉。

五、一般小钢刀硬度为5.5左右,用力戳玉器,仿品、赝品就可以一目了然。

六、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以玉粉经人工高压合成的伪玉,颜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鉴别时要特别留心。

七、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银沁、尸血沁、朱砂沁、铜沁、表面氧化层等,赝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些是火烤的,有些是用化学药水浸蚀的,弄清楚相真品和赝品在颜色、光泽、厚薄诸方面的差异和区别,八、玉器表面的雕刻线条断面不同,有V型,半圆型和U型等,U型是现代机器工特征。

九、雕刻的线条槽口表面皮壳,在颜色、包浆等方面一致的是真品,线条槽品两侧边有毛道崩裂现象是现代“机器工”的特点。

篇2:玉器的鉴定

手触摸法→ 若是真玉用手摸一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视察法→ 将玉器朝向光明处,如阳光、灯光处,如果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就是真玉。

舌舐法→ 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涩的感觉。

放大镜观看法→ 将选购的玉器放在放大镜下观看,主要是有无裂痕,无裂痕者为上乘优质玉,有裂痕者为次之。即使是真玉,有裂痕的其价值亦大减,裂痕越多越明显的,价值也就越低。

怎么辨别玉的真假

翡翠的种地

俗话说,外行看种,内行看色,翡翠的种,也就是它的质地本身的美丽程度,好的翡翠应该是质地细腻无瑕,透明度高,甚至起胶,起荧,刚性足的,翡翠的底子好,就犹如美人的皮肤好,不需要上妆,无论怎么看,都是美的。

玻璃种

翡翠中透明度最好的等级,也称为‘水头’最好,和玻璃一样清澈透明,属于高档翡翠

戴玉的`好处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玉石之国”的美名,古人视玉如宝,作为珍饰佩用。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并称玉是人体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认为吮含玉石,借助唾液与其协同作用,“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所,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因而玉石不仅作为首饰、摆饰、装饰之用,还用于养生健体。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而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

玉的养生机理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据化学分析,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铁、铜、硒、铬、锰、钴等,佩带玉石可使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活化细胞组织,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故有中医所说“有的病吃药不能医好,经常佩带玉器却治好病”,道理就在于此。倘佩带玉手镯长期的良性按摩,不仅能被动除视力模糊之疾,而且可以蓄元气,养精神。

专家认为:

[白玉] 有镇静,安神之功。

[青玉] 避邪恶,使人精力旺盛。

[岫岩玉] 对男性阳痿患者很有效,能提高人的生育能力。

[翡翠] 能缓解呼吸道系统的病痛,能帮助人克服抑郁。

[独玉] 润心肺,清胃火,明目养颜。

玛瑙] 清热明目。

[老玉] 解毒,清黄水,解鼠疮,滋阴乌须,治痰迷惊,疳疮。

篇3:浅谈《周礼》中的玉器制度

一、玉人掌管制作玉器

1. 圭类玉器。

“圭”亦作“珪”。长条形,上尖下方。《说文·土部》:“瑞玉也。上圆下方。”段玉裁《注》:“瑞者,以玉为信也。圭之制,上不正圆。以对下方言之,故曰上圆。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仪礼·聘礼》中“宾袭执圭”贾公彦《疏》:“以其圭瑞以行礼,故为盛礼也。”如:有孚中行,告公用圭(《周易·益》)。植璧秉珪,乃告大王、王季、文王(《尚书·金縢》)。诸侯以圭为贽。圭者玉也,薄而不挠,廉而不刿,有瑕于中,必见于外,故诸侯以玉为贽(《说苑·修文》)。“镇圭”是古代举行朝仪时天子所执的玉制礼器。长一尺有二。以四镇之山为雕饰,取安定四方之义,故称。《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命圭”即天子赐给王公大臣的玉圭。其中“桓圭”又作“瓛”,为公爵所执。《说文·玉部》:“瓛,桓圭。公所执。”《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公执桓圭”郑玄《注》:“桓圭,盖亦以桓为3饰,圭长九寸。”“信圭”、“躬圭”分别为侯爵和伯爵诸侯所执,皆以人形为饰。

不同形制的圭其用处也不尽相同。四圭中的每一圭长一尺二寸,由整块玉雕成,中央为璧,四面锐出为圭,是祭天所用的礼器。《周礼·春官·典瑞》:“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于中央为璧,圭著其四面,一玉俱成。”贾公彦《疏》:“于中央为璧,谓用一大圭琢出,中央为璧形,亦肉倍好为之,四面琢各出一圭……天子以十二为节,盖四厢圭各尺二寸,与镇圭同。其璧为邸,盖径六寸,总三尺,与大圭长三尺又等。”

“大圭”长三尺,上端两侧向里削,首部如椎头,用途如笏,插在腰带间以记事备忘。郑玄《注》:“王所搢大圭也,或谓之珽。”孙诒让《正义》引戴震云“大圭,笏也。天子玉笏,其首六寸,谓之珽。”“珽”与“笏”异名同物。《说文·玉部》:“珽,大圭,长三尺,抒上,终葵首。”

“土圭”长一尺五寸,用以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器具。《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贾公彦《疏》:“土圭尺有五寸,周公摄政四年,欲求土中而营王城,故以土圭度日景之法测度也。度土之深,深谓日景长短之深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土圭测景,不缩不盈。”李善《注》引郑玄曰:“土,度也;缩,短也;盈,长也。谓圭长一尺五寸,夏至之日,竖八尺表,日中而度之,圭影正等,天当中也。”

“裸圭”长一尺二寸,前端有勺,用于祭祀宗庙。郑玄《注》:“祼谓始献酌奠也。瓒如盘,其柄用圭,有流前注。”孙诒让《正义》:“《说文》玚圭尺度形制,与祼圭同,盖即《国语·鲁语》之鬯圭。鬯,经典或通作畅,故鬯圭字亦作玚也。”《说文·玉部》:“玚,圭尺二寸,有瓒,以祠宗庙者也。”

“琬圭”长九寸而有彩色的圭垫,上端呈圆形,用以象征德行。《说文·玉部》:“琬,圭有琬者。”段玉裁《注》:“先郑云:‘琬圭无锋,故以治德结好。’后郑云:‘琬犹圆也,王使之瑞节也。’戴先生曰:‘凡圭剡上寸半,直剡之,倨句中矩,琬圭穹隆而起,宛然上见。’”

琰圭长九寸,上端尖角两侧作半规形,用以作为奉王命诛除恶逆的凭证,以改变诸侯烦苛酷虐的政令。《说文·玉部》:“琰,璧上起美色也。”段玉裁《注》:“璧当为圭,也当为者。”

“谷圭”谓饰若粟文之圭,长七寸,用以向将要迎娶的女方行聘礼。《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郑玄《注》:“谷圭,亦王使之瑞节,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

“冒”即“瑁”,是古代天子所执的瑞玉,用以合诸侯之圭者。因冒其上,故名瑁。《说文·玉部》:“瑁,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尚书·顾命》:“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隮。”孔《传》:“瑁,所以冒诸侯圭,以齐瑞信,方四寸,邪刻之。”

2. 璋类玉器。

“璋”状如半圭。《说文·玉部》:“璋,剡上为圭,半圭为璋。”段玉裁《注》:“《聘礼》记曰:‘圭剡上寸半。’《杂记》曰:‘剡上左右各半寸。’”“大璋”、“中璋”长九寸,边璋长七寸,削尖的部分长四寸,厚一寸,璋的前端有黄铜勺,勺外涂有铅,勺内朱红色,勺旁的流长一寸,勺的直径四寸,有缫垫,是天子用以巡守天下时祭祀所经过的山川,由大祝在杀马祭祀山川之前先用璋瓒行裸祭礼。牙璋、中璋长七寸,削尖的部分长二寸,厚一寸,用以发兵,用以调动驻守的部队。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牙齿兵象,故以牙璋发兵,若今时以铜符发兵。”贾公彦《疏》:“军多用牙璋,军少用中璋。”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牙璋,判合之器也,当于合处为牙,如今之‘合契’。牙璋,牡契也。以起军旅,则其牝宜在军中,即虎符之法也。”

3. 璧类玉器。

“璧”直径长一尺,中间的孔径三寸,用作一尺的标准长度,是诸侯朝见天子时用以进献天子的。《说文·玉部》:“璧,瑞玉圆也。”段玉裁《注》:“瑞,以玉为信也。《释器》:‘肉倍好,谓之璧。’边大孔小也。”如: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诗经·卫风·淇奥》)。革阓三操,璧玉即具(《墨子·节葬下》)。璧玉珠玑不御于上,则玩好之物弃于下(汉陆贾《新语·本行》)。“圭璧”直径五寸,用以祭祀日、月、星、辰。《诗经·大雅·云汉》:“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朱熹《集传》:“圭璧,礼神之玉也。”

4. 琮类玉器。

“琮”边长九寸。《说文·玉部》:“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段玉裁《注》:“除去射四寸,则大琮八方之径八寸。许云瑞玉大八寸者,谓大琮也,其他琮不言射,惟3琮大八寸,如车釭者,盖车毂空中不正圆,为八觚形,琮似之。”驵琮是用作秤锤的玉。郑玄《注》:“驵读为组,以组系之,因名焉。郑司农云:‘以为秤锤,以起量。’”边长五寸的王后用作秤锤;边长七寸的,系丝带的鼻一寸半,天子用作秤锤。大琮边长十二寸,四角各长四寸,厚一寸,称“内镇”。是王后所持象征权位的瑞玉。郑玄《注》:“如王之镇圭也。”贾公彦《疏》:“言是谓内镇者,对天子执镇圭为内,若内宰对大宰为内,内司服对司服为内。王不言外者,男子居外是其常,但妇人阴,则得内称也。”除此,用长五寸而以琮为本的两圭祭祀地,并用以祭祀四方名山大川。有纹饰的琮边长八寸,是诸侯朝聘时用以进献给夫人的。

二、典瑞掌管玉瑞、玉器的收藏

《周礼·春官·典瑞》记述:“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与其用事。”典瑞掌管玉瑞、玉器的收藏,其中“玉瑞”即君王所用的信物。郑玄《注》:“人执以见曰瑞。瑞,符信也。”同时还要辨别其名称和种类以及运使用的事项,为它们设置装饰物。凡有玉器赐出,就供给并奉送到被赐者之处。

除上文提到的一些玉器的用途,典瑞还负责用丝带贯穿圭、璋、璧、琮、琥、璜沟纹中的孔眼,使其上面的沟纹上下贯通,这样用来敛尸。其中“琥”是雕为虎形的玉器。《左传·昭公三二年》:“赐子家子双琥。”孔颖达《疏》:“盖刻玉为虎形也。”半璧形的玉称为“璜”。郑玄《注》:“半璧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楚辞·招魂》:“纂组绮缟,结琦璜些。”王逸《注》:“璜,玉名也……玉璜为帷帐之饰也。”《山海经·海外西经》:“(夏后启)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郭璞《注》:“半璧曰璜。”

典瑞也有固定的编制和级别。根据《周礼》的规定:“典瑞中土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一人、徒十人。”总人数只有17人,没有配备玉贾之役。显然,它比玉府要小一个等级。典瑞的主要任务只是负责六器与六瑞的保管,并且按照天子的命令对各级官员提供发放和使用之物。六器与六瑞都是玉器的范畴,典瑞理所当然也是一个管玉的机构了。典瑞和玉府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们分管的玉器在具体品种和适用范围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等级。就收藏而言:法度之玉由典瑞掌管,良货贿之玉由玉府掌管;就使用对象而言:典瑞所负责的是各级官员的瑞信玉器和礼玉,玉府所负责的只是天子一人的用玉。它们的分工是相当明确而又严格的。

除此,《周礼》中还记述了一些职官,其职责与礼玉相关。如凡大朝觐、大飨礼、大射礼,凡封建国家、策命诸侯,司几筵要在王位设置装饰及玉几,即坐时凭依或搁置物件的玉饰矮桌。《礼记·檀弓下》:“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陈澔《集说》:“几,所以依神。”吉礼随着仪节要变换几,凶礼则仍沿用一几。而天府掌管始祖庙中宝物的收藏以及有关的禁令,凡王国的玉镇等宝器都收藏在祖庙中,如果有大祭祀或大丧事,就拿出来陈设,事毕再收藏起来;冬十二月,陈设玉器而占卜明年年成的好坏。祭祀前,大宰帮助拿玉器等,而小宰则跟从大宰协助拿玉器等以献尸和行祼礼。

可见,在古代便有了精致的玉器,它们用于各种礼仪场合,成为重要的礼器。在祭祀、丧葬、朝聘、征伐等各种重大事件中,都涉及严密的礼玉制度。使礼制文化与玉文化成为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要:《周礼》所记述的职官制度中,负责掌管玉器的官员在重要礼仪活动中担负着一定的职责,其阐释亦系联着相关玉器的属性、特点及使用制度等信息。对这些材料的梳理,可以呈现早期玉文化与礼制文化的相关现象与内涵。

篇4:夏代玉器的鉴定

从《史记·夏本纪》及古史传说可知,在中国原始社会晚期与殷商社会的过渡阶段,有一个夏代。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前后延续四五百年。夏代历史,由于文献记载过于简略,扑朔迷离。同样,夏代的文化遗物,也不能完全确认。当今学术界的一致认识是,中原二里头文化与夏代文化有关。由于二里头文化内涵较为复杂,前后延续时期较长,考古界曾将其划分为前后四期,其中既有夏代文化的内容,又有早商文化的因素,学术界曾展开广泛的讨论。从二里头文化地望,地层关系、器物组合、文化特征、碳十四年代测定等方面综合考虑,笔者认为二里头文化主体(二里头文化一、二、三期)是夏代文化,但在二里头文化晚期(四期)已经孕育着早商文化。这里所述的夏玉,主要是指二里头遗址一、二、三期文化地层、墓葬出土的玉器,是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夏代玉器。二里头文化四期出土的玉器,有的与夏代玉器接近,应是夏代玉器,有的已具有商代玉器风格的特征,笔者将这部分玉器归入早商玉器。

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玉器,大多数出土于中型贵族墓葬,精美玉器常与青铜礼器、漆器等名贵器物同出,表明玉器在夏代不是普通平民所能享用,具有权力、身份、财富、礼仪等多种含义。1980年发掘的二里头遗址三区2号墓,属二里头文化三期,保存基本完好,出土了玉圭、玉钺等礼仪玉,同出的还有铜爵、铜刀、嵌绿松石与云母片漆器等重器,墓主身份非同一般,至少是夏代显贵。1981年发掘的二里头五区4号墓,是一个较大的长方形竖穴墓,属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出土绿松石管、玉管状物等玉器,以嵌绿松石饕餮纹铜饰最为精彩。

二里头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二里头遗址三期墓葬。二期墓葬仅出土玉管、素面玉柄形饰、绿松石饰等小件饰玉,属初创阶段。有学者统计二里头文化三期19座墓葬,有7座出土了玉戈或玉钺礼仪玉,有的两者兼而有之。1980年二里头五区发掘的3号墓,是二里头文化三期典型墓葬,出土了玉钺1件、玉璋2件,还有绿松石管、陶礼器等。这表明,夏代琢玉工艺发展到二里头文化三期已趋于成熟,琢玉工艺与宫殿营造、青铜浇铸、髹漆工艺交相辉映,反映出二里头文化进入三期阶段,夏代文明已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准。

二里头遗址还有一部分出上玉器,由于当时缺乏地层依据或对比资料,没有厘定考古学时代,现可根据器物类型学加以排定。1975年河南省偃师县文化馆征集到翟镇公社四角楼大队社员发现的一批铜器和玉器,内有青铜爵、玉钺、玉璋(当时考古简报称“玉立刀”)、七孔玉刀、玉柄形饰等,均是较重要的器物。据文物征集者判断,器物原出土于墓葬,但没有确定时代。编辑《中国美术全集》时,有关专家将青铜爵、七孔玉刀定为二里头文化。其青铜爵,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青铜容器,四件玉器的造型、装饰及琢工与商代玉器明显有别,故笔者将这批玉器、青铜器定为二里头文化三期,属夏代文物。

类型与用途

根据对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以及海内外文博机构收藏的夏代玉器统计分析,可以确定为夏代的玉器,大件玉器近百件,小件玉器数百件。依据这些玉器的形态与特点,夏代玉器的类型与用途,可分为武器、礼仪玉、饰玉、镶嵌玉四类。

武器

武器类玉器有玉戈和玉镞两种。

夏代玉戈,考古发掘中常有出土,这里举两件加以说明。1967年圪垱头社员在建窑时出土一件玉戈,长21.9厘米。1975年考古工作者清理三号坑(估计是墓葬)时,也出土一件玉戈。两件玉戈援上下均出刃,双刃前聚成锋,锋尖出棱,线条挺拔流畅。内中均有一穿。1975年出土的玉戈,穿援问有若干平行阴细线刻纹,均衡流利。从玉戈内部安秘痕迹可知,玉戈是安秘(与戈垂直)使用的,既作武器,亦作仪仗器。

玉镞,有两种形式。1972年二里头宫殿遗址出土的玉镞,镞身略呈圆柱形,通体磨光。1978年二里头二号宫殿8号坑出土的3件玉镞,造型与青铜镞相仿,镞身呈三角形,两面起脊,规矩锋利。礼仪玉

夏代玉器中器形较大、数量较多、琢工较精的玉器,要数礼仪玉。夏代礼仪玉主要有圭、钺、璋、梯形刀叫类。后世“六器”礼玉中的甓、琥、璜不见,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及商周礼玉均不同,表明夏代有独特的礼玉。作为重要礼玉之一的玉琮,二里头遗址仅出土一件,而且是四分之一残琮,器分上下两节,与良渚文化玉琮有某些相同因素。1967年二里头村民建窑时发现的一件圆筒状玉器,发掘报告的作者将其定为玉琮。该器系淡青玉琢制,晶莹光润,周壁厚度不均,中间微向内凹,口径7.1厘米。据有关考古资料,这类玉器是戴在手臂上使用的,应为玉臂饰。故定名玉琮实不妥,不是礼玉,而是饰玉。

玉圭,是夏代重要礼玉之一,多为平首玉圭,形若锛,扁平长条形,钝端对穿一孔或双孔。大多数玉圭光素无纹,仅见两件玉圭穿部饰弦纹或回纹。1980年二里头遗址三区2号墓出土的玉圭,通体磨光,双面刃,近钝端穿双孔,上孔上端的一面有三道朱条纹。玉圭长17.4厘米、宽4.4厘米,出土时与铜爵、雕花漆器放置在一起,是当时社会上的名贵器具,属礼仪玉无疑。1975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圭,报告作者定名为玉铲形器,笔者将其划入圭类。

夏代玉圭均呈扁平长条穿孔状,钝端穿一孔的光素无纹,穿双孔的孔旁饰弦纹、云雷纹等,较为精致,是否表示物主身份等级高低不同,尚需要探讨。同时,夏代玉圭均穿孔,孔是为了携带方便,还是缚柄必需,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加以说明。

夏代玉钺,据粗略统计,有三种类型。一类为平面梯形状,以1980年二里头遗址五区3号墓出土的玉钺为代表,乳白色玉,通体磨光,平面梯形,双面刃,钻两个圆孔,下面一孔用绿松石嵌平;长9.2厘米。另一类为长方形扉牙形,1975年二里头村民挖出一件,略呈长方形,刃微圆,上穿一孔,两侧有对称扉牙饰,每侧扉牙饰分上下两组,每组三牙;长11.2厘米。1982年二里头九区4号墓出土的玉钺,形状、大小同前,钝端微残。还有一类是曲刃扉牙玉钺,孔均较大,亦有学者称为玉戚璧。1975年二里头遗址3号和5号坑各出一件曲刃扉牙玉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背部较圆,两侧近直,各有两组六扉牙,刃分四段,多为双面直刃,段问过渡处较厚,中间透穿大孔。玉钺也为缚柄使用。

玉牙璋,亦有人称为玉立刀。1975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牙璋,长48厘米,斜凹刃,两阑均出扉牙,把手下部中间有一圆孔,报告作者定为玉立刀,笔者改定为玉牙璋。1980年二里头遗址五区3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钺、两件玉璋,均位于棺室中部。两件玉牙璋形制基本相同,长48.1厘米至54厘米,青灰色玉,通体磨光,两面出刃,刃部内凹,两阑均出三组扉牙,柄部均穿孔。其中一件玉璋器身一侧琢一圆孔,但又用绿松石片嵌平。这种现象不是孤例。同墓出土的玉钺穿双孔,下面一孔用圆绿松石嵌平。这种琢孔后再用异色绿松石嵌平的玉器,是一种专门的装饰技法,还是特殊用途的标识,值得注意。从玉璋柄部构造及遗痕观察,玉璋应为安柄使用。

梯形带孔玉刀,是夏代礼仪玉的又一类型。夏代玉刀呈扁平长条形,有的刀身狭窄,有的扁宽,有学者将其称之为玉钺,似应称玉刀为妥。玉刀两肩上收呈梯形,双面刃,背端一般琢孔三个,多者达七个。多数玉刀与玉钺、玉璋一样,两侧出扉牙装饰。大多数玉刀器身光素无纹,少数饰细阴线纹。1975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七孔玉刀,笔者定为二里头文化三期,可视为夏代文化的典型器。器身为扁长梯形,双面刃,两肩各饰六个扉牙,肩部并有阴刻平行线及网状纹饰,以两条平行阴线间隔刀之刃、背,背部琢等距一面钻七圆孔;长65厘米。从玉刀造型分析,夏代玉刀似为安柄使用。饰玉

与较为发达的礼玉相比,夏代饰玉则较为简略,品种、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有玉柄形饰、绿松石耳坠及项饰、玉臂饰等。

玉柄形饰,多为扁长条形,顶端有一束腰柄,大多数光素无纹,唯1975年二里头遗址3号坑出土的玉柄形饰,满身精琢兽面纹。该器通长17.1厘米,身分六节,粗细相错,三粗节饰兽面纹,中间两节饰花瓣纹,以凸弦纹间隔。这是夏代玉柄形饰中最精美的一件,反映出夏代已有相当高的琢玉水平,对此工艺界已有很高的评价。此玉饰的“臣”字眼兽面纹及双勾线等特征,已具有商代玉器的某些因素。关于玉柄形饰的用途,先人曾定为拨琴用具。笔者从其出土位置及造型特点分析,暂定为玉坠饰。当然,1975年出土的精美玉柄形饰,与青铜礼器、乐器同出,已不是普通玉饰,应具某些礼仪的功能。

玉是一个非常广的概念,在中国古代除广泛使用透闪石软玉外,还大量使用绿松石、玛瑙、水晶、琥珀等半宝石玉。

夏代礼玉多用透闪石软玉琢制,而耳坠、项饰等玉多用绿松石琢制。1975年二里头遗址3号坑出土的一对绿松石饰,呈三角形,从顶到底有一管钻的对穿孔,似为耳坠。1981年二里头五区1号墓出土的绿松石患饰,计87枚,为粗细长短小同的管状,皆两端穿孔,长0.4-2.8厘米间,应为项饰。

镶嵌玉

夏代玉器除上述武器、礼仪玉、饰玉外,还有一类是镶嵌玉,是反映夏代琢玉技艺水平的又一重要方面。

从遗迹遗物初步观察,夏代镶嵌玉有镶漆与嵌铜两种。

1980年发掘的二里头遗址三区2号墓,墓葬保存基本完好,漆片与绿松石片、云母片散置于棺内,这是以绿松石片和云母片镶嵌漆器的物证。但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情况不好,绿松石镶嵌技法及漆器形状已无法辨认。近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也有可能原先是镶嵌在漆器上的。

夏代铜器属于初创阶段,铜爵礼器光素无纹,但夏代有相当高超的绿松石嵌铜技术,看来明曹昭撰《格古要论》时指出的夏代铜器流行镶嵌工艺,并非随意杜撰。1975年二里头遗址3号坑出土的一批绿松石片,形状大小不同,大的如指甲,小的如芝麻,出土时散置于铜戈、铜戚及圆形铜器附近,应是这些铜器的镶嵌物。

1975年二里头遗址4号坑出土的一件用途不明的绿松石镶嵌圆形铜器,直径17厘米,厚0.5厘米,器边用61块长方形绿松石镶嵌,中间镶嵌成两圈,器表还用四种粗细不同的布包扎,共包六层。其镶嵌图像在x光照射下清晰可见。

1981年二里头遗址V区4号墓出土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是保存最好、图案最为精美的夏代镶嵌玉。铜饰呈椭圆形,长14.2厘米,宽9.8厘米。中间呈束腰状,凸面为二三百块不同形状的绿松石片嵌粘的兽面纹,形象生动,通体碧绿,精巧美观。两侧各有两穿孔钮,背面附着麻布纹。铜饰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胸部略偏左。从铜饰两侧穿孔及出土位置判断,似为有较高或特殊身份人物的佩饰。

如果说1981年二里头遗址V区4号墓出土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年代为早商的话,那么,1984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属夏代无疑。此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出土于夏文化地层,长16.5厘米,长圆形,正面以长方形绿松石片规整地镶嵌成兽面纹。铜牌上、下侧有互相对应的四个半圆形穿孔,可系绳。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与铜爵同出于一墓,出土时置放在墓主的胸前,应是一种装饰品。

类似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海内外已发现10余件,其中也有夏代的。

艺术特点

前述夏代玉器的出土情况及分类、用途,这里根据这些重要资料,归纳一下夏代玉器的若干主要特点、重要特征,作为鉴定夏代玉器的参考依据,并由此判断、鉴别一批传世的夏代玉器。

夏代玉器的艺术特点,我们可从玉材、造型、装饰、工艺四个方面加以重点提炼。

玉材

夏代玉器材料主要为透闪石软玉和绿松石两大类。透闪石软玉色泽有青、青灰、豆青、墨绿、淡白、乳白、骨白等,玉质普遍欠佳,石性明显,透明度、滋润感不高。大多数玉器沁泽较重,有些沁泽呈令人爱不释手的鸡骨白。透闪石软玉主要用于琢制武器、礼仪器及玉柄饰。夏代玉器由于缺乏详细的矿物学分析资料,其确切产地难于断定。据笔者目验,大多数应为中原地区的地产玉,包括一定数量的南阳独山玉,为就地取材。新疆和田玉在中原地区一定规模的使用,始于商代晚期,夏代慕本不见。夏代绿松石质地精良,青翠欲滴,主要用于耳饰、项饰以及镶嵌青铜器、漆器等。造型

夏代玉器造型,多圭、璋、戈、钺礼仪玉,少擘、琮、璜、琥礼仪玉;多大件礼仪玉,少小件饰玉;多管、柱形饰,少珧、佩、坠片状饰玉;多扁平几何造型,少立体动物造型。这表明夏代玉器有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同时也反映出夏代玉器处于中原玉器的开创阶段。

装饰

夏代大多数玉器光素无纹,以质为美,所饰花纹大多不在器物主要部位,而在边缘,并不显山露水。主要装饰纹样有阴刻细线纹和扉牙两类。

阴刻细线纹,精细优美,线条较长,道劲流畅,多数呈平行状分布。有些玉器将若十组平行阴细线纹交绘成网状纹或云雷纹。商代玉器典型的舣勾线装饰技巧,源丁夏代玉器阴刻细线纹,显示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夏代玉璋、玉刀、玉钺、玉圭等器物的肩部或柄部,大多数有扉牙装饰。夏代玉器扉牙装饰,左右两侧呈对称排列,每侧上下一般饰两至三组,每组饰两至三牙。扉牙形状一般尖细,间距较窄。扉牙纹在商代玉器上还偶尔出现,但扉牙较粗,间距较大,与夏代玉器扉牙装饰明显有别。

关丁扉牙装饰的功能,有学者认为是源于先民对风和水的崇拜,也有学者认为是华夏古代原始哲学中“气”的观念的表现,还有学者认为是为了缚固器物所需。笔者曾在一篇小文中认为,以扉牙装饰玉器,是夏族文化的产物,是典型的夏代玉器标识。扉牙纹是夏代玉匠喜用的一种玉雕装饰手法,在某些玉器上琢扉牙纹饰,是夏代玉器文化的一种时尚。据现有资料排比分析,笔者认为,扉牙装饰是夏代礼玉的重要标志。它源于山东龙山,至商代演变为具有镂空装饰效果的扉棱装饰。其确切含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975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柄形饰,其双勾线兽面纹及“臣”字眼的表现手法,精美典雅,具有较好的图案装饰效果,已接近商代玉器的装饰技法。这是夏代玉器的特例,同时表明,发达的商代玉雕,已在夏代玉文化中孕育成长。

工艺

从工艺上反映出的夏代玉器特征,穿孔技法及镶嵌工艺别具一格。夏代玉器钻孔多为一面钻穿,一头大一头小,光滑圆整,一器数孔,大小基本一致。这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石器双面对穿孔及商代玉器孔一面钻,孔径大小、孔口正反两面基本一致,明显有别。

夏代玉器镶嵌工世,主要镶嵌青铜器及漆器,不仅娴熟地掌握了馕嵌技术,还能拼出形象生动的兽面纹图案等,是夏代玉器与青铜工艺日趋成熟的表现。

其他一些夏代玉器例证

以上简要分了夏代玉器的艺术特点及主要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再来看看其他地区出土或传世玉器的一些夏代玉器例证。

1929年四川省广汉县中兴出现的玉器窖藏,内涵较为复杂,其中一件玉牙璋,长56.1厘米,原定为西周,但其造型、装饰及材质等显示的综合特征,与夏代玉璋类似,笔者认为是夏代玉器。

北京故宫博物院新收的一件青玉五孔大玉刀,长64.7厘米,器呈扁平梯形,刃长背短,斜肩,背一面穿五孔,等距排列,背端通饰阴线刻网状纹,细如毫发,技法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刀一致。此刀原定为早商时期,笔者定为夏代玉刀。

我们还不妨重新检索一下吴大澂的《古玉图考》,书中亦载有夏代玉器。吴氏书中所述的一件玉笏,青玉黑晕,长19厘米,长刃短背,肩部斜收,背部一面钻三孔,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刀无异,应为夏代玉器。

篇5:汉代玉器鉴定方法

古玩鉴定专家结合多年的玉器鉴定经验,告诉藏友汉代玉器鉴定方法:

一、看资料:优质玉材关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如玉质、玉色、光泽、致密度、绺裂、玷污等等都是玉材等级的要素,不该无视。

二、辨外型:外型是玉器审美的构架,也是决议玉器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外型是由功用及玉坯形状决议的。其份额权衡要恰当、匀称而不呆板。

三、鉴纹饰:纹饰是玉器的装修,它的美丑简单为大家察觉、感触,通常说它服从于器型的需求,或许它们两者都取决于社会功用的需求。装修要看布局、规矩、繁简、疏密等处置,凡布局规矩有条有理、一致调和即是美的,具鉴赏价值。

四、析技能:技能是由料变为器的技能条件,它的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人真实知道,是鉴赏上的一个难题。凡刻工流通必定是美的,反之,呆板柔弱、牵丝攀藤则保藏价值会锐减,应慎重处置,不行轻率集之。

五、品艺术:艺术是每件玉器所寻求的最高境地,也是最难做到的。凡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都是艺术美的体现,具有丰厚的保藏价值;反之,徒具形骸,一味摹古者都是违背艺术美的著作,鉴赏价值就差劲得多了。

篇6:西安玉器鉴定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实验测试中心1992年通过了国家级计量认证,2003年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2005年取得国土资源部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甲级资质。同年,又通过了ISO 9001: 2000质量、ISO 14001:2004环境和OHSAS 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 “三标一体”管理体系认证。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实验测试中心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齐全。中心现有业务技术人员38人,其中高级职称24人,硕士9人,玉石鉴定《西安玉器鉴定》。中心拥有一支过硬的宝玉石检测专业人员人队伍,有多名国家注册珠宝检验师、岩石矿物鉴定高级工程师、GIC检验师等专家在检验站任职。

中心拥有大型 仪器设备20多台套。在宝石检测方面,除常规检测仪器外,还配备有高精尖的激光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阴极发光、X荧光光谱等大型仪器设备。在宝玉石检测方面积累了丰厚的业绩和经验,特别是在各种疑难宝玉石品种的鉴定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在贵金属检测方面,大型分析仪器能够进行快速、无损的检测,并能及时给出准确的检测数据。其优质高效的服务质量在国内外赢得了声誉。

业务范围:

1.钻石分级: 钻石分级可包括钻石的净度分级、颜色分级和切工比例分级,也可以检验钻石的八箭八心等。

2.珠宝玉石鉴定 :包括 鉴定钻石、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欧泊、金绿宝石、变石、翡翠、和田玉、水晶等天然宝玉石的真假;区分合成宝石与天然宝石,检验珠宝玉石是否经过处理:如翡 翠的B货、B+C货,祖母绿的染色处理,红宝石和蓝宝石的表面扩散和深层扩散处理等。并且可以为客户对样品出据鉴定报告。

3.贵金属饰品及各种金属材料的检测。对首饰检测可含盖所有贵金属元素的检测,如:金、银、铂、钯、钌、铑、锇、铱等。给出贵金属的含量,并检测配口元素如:银、铜、锌以及所有杂质元素铅、镍、铁等。

联系人:王 轶

地址:西安市友谊东路438号

篇7:玉器鉴定证书查询

买翡翠要根据翡翠本身的颜色:看颜色是否纯正、浓艳、均匀,并用聚光手电筒检查是否有隐藏的杂色,玉器鉴定证书查询。以颜色浓艳、纯正、均匀,杂质微小者为佳。翡翠中翠绿色具有较高的价位,其次为红色、紫色。绿色中又以鲜嫩、略带黄色调的含三分水的秧苗绿(又称“杨淼”绿)为最佳,其次为宝石绿、江水绿、油绿,均以绿分布均匀者好。

水头(也就是透明度::观察透明度。在强光下观察,透明度愈高愈好。

还有听声音。敲击声清脆悦耳者为佳。

观察翠性和石花。对光观察,翡翠中有其他矿物颗粒的闪光(即翠性),并常有团块状白花,称石花。两者均以少为好。

看裂痕和黑斑。裂痕有的是原矿中存在的,也有的是加工造成的,以少为好;黑斑是翡翠中各处的黑色斑点,也以少而小为好。

看加工水平。以表面平滑、抛光好、形态正为佳。

彩宝翠玉专家教你怎么看翡翠证书,及翡翠鉴定证书查询

近些年来翡翠首饰的销量节节攀升,在翡翠销售的同时,很多商家都会附带翡翠鉴定证书,这些翡翠证书一般由国家的权威鉴定机构出具,来证明翡翠首饰的正规血统,是天然翡翠a货。

现在能出具鉴定证书的机构有很多家,很多朋友在拿到证书后,对翡翠证书怎么看?是否是真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怎么看翡翠鉴定证书,上面写的东西又代表了什么?哪里能查询翡翠鉴定证书?

现在也有不法商贩自己伪造鉴定证书来坑蒙顾客,获取高额利润,这里,我们彩宝翠玉的专家来为大家介绍一些翡翠鉴定证书的相关知识,玉石鉴定《玉器鉴定证书查询》。

翡翠的鉴定证书查看时候首先要看这个证书的开局机构,是否具有开具证书的资格。

证书的抬头要有 CMA 国家计量认证 CAL 国家质监审查认可 CNAS 实验室国家认可

在有以上认识以后,我们来看具体检验检测的项目

我们来观察这个样品的翡翠鉴定证书。

背面的 翡翠A货挂件 这是出具的鉴定结果。

第一项 :外观。

首先要看翡翠鉴定证书上翡翠照片与实物是否一致,在做工,颜色等方面观察,(翡翠手镯还要查看是否有裂)

第二项:总质量,这个是写的翡翠的重量,这个必须和证书写的一致。因为很多商家也是把这点当做玉件是否自己销售的重要依据。

第三项:相对密度。我们可以看到证书上写的是 3.34,翡翠的相对密度在3.33以上,有的品种甚至可到达3.50以上。

第四项:光性特征 非均质集合体

第五项:折射率1.66 翡翠是多晶质集合体,折射率比较稳定,多在1.66左右。

第六项:紫外萤光长波无短波无,翡翠基本上没有紫外萤光,翠绿色,绿色,墨绿色,黑色,和红色的翡翠在长波和短波的紫外灯下都不发萤光,只有白色的翡翠在长波下有微弱的橙色萤光。而早期酸洗充胶的早期翡翠b货C货在萤光会有中强的蓝白萤光,所以紫外萤光的检测对翡翠的鉴定检测有重要意义。

第七项:吸收光谱,翡翠特征吸收光谱;主要来鉴别翡翠C货,也就是染色翡翠的检测方法。

第八项:红外光谱 标准天然翡翠吸收光谱

第九项:显微观察,粒状纤维交织结构,致密。

看懂以上几点以后就可以认定翡翠证书认定的是翡翠A货,近些年来鉴定机构为了防止有不法商家自己伪造鉴定证书,就设立了专门的查询网站。

篇8:浅谈玉器的收藏与鉴赏

一、玉器收藏的价值

中国人表达情感是非常隐晦和艺术的,收藏品必须要兼顾艺术价值、情感价值和保值功用。金和玉,不惧水火、氧化的稳定性,让他们足以传世万代,相对于银器、珍珠而言,金、玉更能在岁月的变迁中保持浑然天成的美,但金砖能传世却缺少了工艺上的精妙之美,而玉石具有天然的色彩变化和纹理,这种独一无二的品质更奠定了收藏的价值。

二、从玉质上鉴别玉器的价值

玉器可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种,从化学成分来看,软玉是含钙、镁和铁的硅酸盐,而硬玉则是含钠和铝的硅酸盐。

玉石的品质鉴别有六条标准,即“色、透、匀、形、敲、照”,以色泽亮丽、均匀,透明无裂纹,形体较大,敲击声清脆、光照无斑为最好。生活中鉴别真假玉器的常用方法:1)水鉴法,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状,久不散者是真玉。2)手摸法,用手摸有冰凉润滑之感的是真玉。3)观察法,将玉对着光亮处观察,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的是真玉。4)舌尖鉴别法,用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是真玉。

三、从雕刻工艺上鉴赏玉器价值

古语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说,一块美玉,只有经过琢玉人的巧妙构思和鬼斧神工般的雕琢,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中国琢玉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精湛的技艺和优美的造型著称于世,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享有“东方艺术”之美誉,琢玉大师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玉料的玉质、玉色和工艺技术、民族特色融为一体,琢于一体,琢成的玉器精品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之物,也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宝贵财富。

从雕刻工艺上鉴赏玉器,要分为量料、用料、解料、琢磨、抛光五个方面。

量料,好玉难求,一大块的石头上只有一小点可利用的玉,现在原石的价格都是以克来计量,量料是依据玉料的形成条件尽量利用原料体积的制高点设计,一般来说,体积大的玉器更具有收藏价值。

用料,根据原料的形状、大小、质地、纹理、色泽对原料进行取舍,确定题材内容,以符合我们民族的传统审美标准。

解料,就是根据题材来截取或裁取原料,也就是常说的“挖脏去绺”,脏和绺是玉器制品中的大忌,玉雕大件难以找到通体皆无杂质的玉料,料体表面的杂质可以在设计初期去掉,但随着作品的深加工,可能在体内会再次显露杂质,设计人员只有再二次设计及时将发现的杂质去掉或“遮住”,才能让其成为传世精品;绺是玉的自然裂纹,是受自然力冲击、冷热变等历史条件形成的,没有一定的形状、方向和规律,在雕刻加工时,要注重纹绺的处理,根据作品题材顺绺或躲绺。挖脏去绺是雕刻者煞费苦心的历程,常常会改变作品的原定结构而大大降低玉器的价值,但有时却有“因祸得福”,收到意外创作之效,成为精美绝化的珍藏品。

《诗经》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其中就有琢玉技术的描绘,切就是把玉料解开,磋就是对玉料进一步修整,琢就是雕琢花纹和成器。《诗经》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其中就有琢玉技术的描绘,切就是把玉料解开,磋就是对玉料进一步修整,琢就是雕琢花纹和成器,磨就是抛光的过程。“他山这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等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而成的。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其工具却是极其简陋,琢玉的过程具有非凡的震撼力,不管你之前对玉器了解多少,是否热爱,只要你仔细地观摩玉器那每一线每一绺的刻功,你一定会因为叹服而对玉器生出敬畏之心,从琢磨上的细功即可看出一件玉器作品的收藏价值。

抛光即是细磨的过程,也是对玉器进行最后的完善工作,行话称之为光亮。抛光过程也要包括磨细、罩亮、清洗、过蜡、擦拭等几个步骤,经过这几道工序之后,玉器的表面被磨细,变得光滑细腻,色泽明亮。值得一提的是,玉石的质地也是决定抛光好坏的重要条件,拖用10倍放大镜观察作品无颗粒感,则玉质就非常细腻了,如果观看到的玉石有明显的颗粒感,则玉的质地就不是最好。抛光好的作品更便于保存,也更具有收藏价值。

四、获奖作品赏析

这件作品的名称是八骏聚财.万年青,是2015年金奖作品。原料选自岫岩的老玉,老玉原石由于多年风化,原石上有一层很厚的糖色的风化壳,内部为稀少的黄白老玉,玉质细腻、光泽半透,是一种珍贵的璞玉。这件作品的的巧妙在于将原石的天然美与艺术形象完美的结合。作品将暖色调的原石糖色设计成一个万年风华的支树,是财富和甜蜜的象征,在雕刻中采用了俏雕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刻画了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展现了丰收的喜景,将内部颜色纯正的黄白老玉雕刻成中国传统的八骏马,骏代表龙,骏马就是龙和马的化身,是吉祥和健壮的意思。作品穆满志空阔,将行九州野,神驭四来归,天与八骏马。八匹各具英姿的骏马,栩栩如生,配之以厚生的老玉,色温质润,寓行万里路,纳天下财,宽广博大,气吞山河,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五、结束语

我国有着悠久的玉器发展历程,并且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精美作品,如今仍在不断发展创造着新的玉雕艺术精品。一件玉雕就是一件艺术品,从选料开始,到设计雕刻全部完成,凝聚着玉石雕刻家的心血,传承了灿烂辉煌的玉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玉石雕刻作品金典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编著2015年中国地质出版社出版

篇9:汉代玉器的鉴定

西汉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王朝。西汉玉器是中国玉器继新石器时代、商代和东周玉器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在中国玉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经济的繁荣是西汉玉器发展的重要前提。昆仑和田玉的大量开采,则是西汉玉器繁荣的根本保证。公元前121年,西汉军队打通了通达西域的河西走廊,以后又联络乌孙人击溃了匈奴人在天山南北的统治,把西域之国纳于西汉王朝的统治之下。西汉王朝同时也控制了昆仑山脉的玉料,使其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供各玉器作坊选用。同时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等也得到了广泛的采掘。玉矿的大量开采,为西汉琢玉业提供了丰富的玉材料。

汉袭秦制。汉代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与秦代有许多相同之处。汉初刘氏得天下后,分封了许多同姓或异姓诸侯王,如冀地的中山靖王、中山怀王,燕地的广阳王,鲁地的昌邑哀王,中原的梁王,岭南的南越王,江淮的楚王等。由于西汉是政治、文化统一的王朝,尽管分封的诸侯王各有自己的琢玉业,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和琢玉风格,但从总体上讲,西汉玉器还是共性大于个性。如数量众多的西汉玉璧、玉具剑、玉舞人,虽归属于不同的诸侯王所有,但基本形式和装饰风格大同小异,仅在细部略有不同。这是西汉政治制度对西汉玉器的影响之一。

西汉为了适应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需要,从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皇家大学中,以儒家传授的五经作为统一的教材,从此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上取得了正统的地位。由于东周以来儒家提倡“君子贵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观念,故西汉时期的礼仪玉、装饰玉特别发达。这是西汉意识形态对玉器发展的影响。

西汉时期在上层社会大力提倡儒家学说的同时,民间却广泛流行神仙学说,冀望修行成道或羽化成仙。因为玉被认为具有使人羽化成仙的神奇法力,这种思想的广泛流行推动了西汉丧葬玉的发展。多样的用途

西汉玉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风俗习惯、实际用途,对传统玉器进行了一次大调整,有所扬弃,有所创新,有所调整,具体可以概括为:礼仪玉的进一步衰弱,丧葬玉的进一步完善,装饰玉的进一步调整,实用玉器及艺术品的进一步增加。

至西汉时期,《周礼》规定的璧、琮、圭、璋、琥、璜“六器”,仅存璧、圭、璜三类。西汉出土的玉琮不是时作玉,而是前代遗留旧玉。玉圭数量不多,多见素面玉圭,所飾纹样者,多为用玉璧等扁平玉器改琢而成,可能用于祭祀。除少数玉璜单独作礼仪玉外,更多的玉璜成为玉组佩的重要构件。实际上,西汉真正的当家礼仪玉,可能只有玉璧一种。西汉玉璧数量多,形式多,用途也广,当时祭祀礼仪莫不用玉璧。玉璧在西汉时期除作礼仪用外,也用作丧葬,常镶嵌或悬挂在棺椁的外表,是丧礼的重要用玉。

西汉时期,不仅将生前实用的玉器大量用于陪葬,而且丧葬玉相互配套,使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丧葬玉最为完备的时期。西汉丧葬玉大量流行的前提,是其时提倡孝道,实行厚葬,希冀通过使用大量玉器陪葬,实现尸体千年不朽,在阴间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的梦想。西汉丧葬玉有保护尸体的玉衣,使人的精气不外泄的九窍玉,还有不使死者空手而去的“握玉”,不使死者空口而去的“玉琀蝉”,不再看到人世间的“玉覆面”。西汉时期的玉面罩或称玉覆面多出土于贵族墓葬,用数十块旧玉编缀成人的五官形象,覆盖于人面。

玉衣是丧葬玉的最高形式,只有高级官吏及皇戚人员才能享用,分金缕、银缕、铜缕、丝缕玉衣四类,一般都是由朝廷特赐。但从各地出土的西汉玉衣形制、穿缕材料的不同看,各地都在大量缝制玉衣,因而级别不够但有经济实力的人死后亦穿高级玉衣。这种使用的混乱迫使东汉时期朝廷不得不对玉衣的使用作出规定,这在《后汉书·礼仪志》中有记载。

除玉衣外,还有“九窍玉”。目前所见成套的“九窍玉”,只出土于级别较高的墓葬中。如河北省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出土成套“九窍玉”,有耳塞、鼻塞、口塞、肛门塞、眼盖和生殖器套共九件。而刘胜的男性生殖器玉套,是用良渚文化玉琮改制的,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西汉平民百姓只能用零星的丧葬玉,简陋者仅用耳塞、鼻塞,富裕者则用口琀玉蝉、手握玉猪。玉蝉、玉猪在东汉时期仍流行,但两者的形态特征已有所不同。

装饰玉在西汉的变化亦是十分明显,其特点是东周时期广为流行的铿锵有声的豪华形玉组佩开始衰弱,趋向简单,西汉中期以后基本不流行,代之而起的是生动活泼的小型单件玉佩,这也是西汉社会务实态度的一种表现。因为小型玉佩既省工省料省费用,使用、行动也更为方便,而且同样能达到点缀装饰的效果。

西汉装饰玉可分为佩挂装饰玉和器物装饰玉两大类,并且出现了一批新式玉器,有玉舞人、心形玉佩、玉带钩、细长尖角状玉觽、镂雕玉环、玉贝币等。玉舞人在战国时期已出现,洛阳金村东周墓出土、现藏美国弗瑞尔美术馆的玉金链组佩,上面就有双连体玉舞人和单体玉舞人。西汉玉舞人一般都着长袖衣,一袖高扬至头上,另一袖下垂,或者横置腰际,长裙曳地,细腰束带,是西汉“翘袖折腰”舞的生动写照。由早期玉鞣演变而来的心形玉佩,也是西汉时期重要的装饰玉,玲珑剔透,造型优美,形式较多。西汉流行佩戴心形玉佩,大概也是当时崇武风尚的一种反映吧。

西汉的器物装饰玉主要是成套玉具剑的出现。玉剑饰肇始于东周,但由剑首、格、璏、璐等玉饰配套成组,则完成于西汉时期。西汉玉剑饰最精美的要数剑鞘上的玉琥、玉珌两种饰玉,不仅器型大,构图美,雕刻精,而且雕琢游动的双螭龙纹样,一进一退,场面颇为生动,表现的亦是格斗场面,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西汉尚武,皇帝常给有功之臣赏赐玉具剑,因而剑上配备精美玉饰也不足为奇。同时也使西汉玉具剑达到中国琢玉史上的最高水平。

西汉的实用玉制器具和观赏玉艺术品较前代有所增加。西汉玉制器具有高足杯、角形杯、盒、卮、枕、枚首、印等。玉制艺术品多为人物、动物形象,反映出西汉玉器在雕刻和用途方面出现的新变化。与后代相比,西汉实用玉制器具和玉雕艺术品所占比例还是很低,但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显示出西汉玉器在继承传统、追求变化方面出现的新特点。雕刻技艺的新水平

nlc202309040019

西汉的玉器加工技艺博采东周玉器技艺之长,推陈出新,在造型、装饰及加工雕琢技艺方面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造型更加活泼,装饰更趋生动,主题更为明确,技艺更显精湛。

西汉玉器造型在继承东周玉器对称风格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格局,变对称为均衡,即采用使造型或装饰上下左右相对平衡而不是完全对称的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尤其是曲线S形玉雕作品大量增加,在螭龙、龙、凤、虎、舞人、带钩、觽、心形佩、剑饰上得到广泛运用,使作品曲尽其美,余音袅绕。

西汉玉器造型活泼多样的另一个标志,是象生玉器富有立体感、现实感和蓬勃的生命力,其玉人、玉马、玉辟邪、玉熊、玉鹰、玉牛等艺术水平均超过了前代。

在玉器装饰方面,西汉玉器继承战国时期出现的谷纹、蒲纹式样,但由东周时期的满布手法变为分区分隔手法,常用绳纹、云龙纹等与谷纹、蒲纹分区间隔使用,同中求异,更使画面变化多端,富有韵味。

西汉玉器装饰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透雕、镂空技艺大放异彩,数量、规模及雕琢水平均超过战国。西汉玉器的透雕、镂空,不同于战国玉器仅将其作为器物的附加或延伸,而是作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玉剑饰、玉铺首、玉璧、玉环、玉心形佩、玉觽,甚至玉枕、玉带钩等,均采用镂空透雕技法,使作品玲珑剔透,增加图案的空灵之美。在采用镂空透雕技法的同时,西汉玉器的出廓装饰也更趋成熟,尤其是玉拱璧的出廓装饰,既方便了佩挂,又使玉璧呆板的造型有了动态之美,能与其他活泼多样的玉器相协调。西汉玉器的线条装饰也已初显端倪,为东汉玉器细阴线的广泛运用开了先河。

西汉玉器的造型、装饰,基本能体现玉器的功能特点、主题内容。如丧葬玉,规矩呆板,程式化现象明显;玉剑饰,图案凶猛精悍;王公用玉,如南越王金玉带钩,庄重威严。值得一提的是,西汉玉器的龙凤纹装饰,已不像周代龙凤相争,你死我活,而表现出新的姿态,常见凤依附于龙,龙威风俏,是当时龙凤呈祥观念的反映。龙凤一团和气,是家庭幸福、婚姻美满、社会稳定的瑞符。

西汉时期玉器的加工技艺更加精湛,玉器地子打磨得光滑如镜,抛光技艺一丝不苟,尤其是玉熊、玉蝉、玉猪等一些动物玉雕的抛光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西汉玉器镂空透雕加工技艺更加多样化,已不仅仅是孔的扩大,而是根据装饰主题需要,多种手法灵活运用,并将孔壁打磨得十分光滑。西汉玉器的细阴线刻划虽然运用得不多,但已展示出迷人的魅力,刀工起落有致,道勁有力,显得纹丝不乱。

东汉玉器

东汉玉器从总体上看,继承了西汉玉器的传统,数量和品种有所减少,丧葬玉的使用有严格限制。

东汉玉器无论是玉料的选择,还是造型、装饰、用途,甚至加工技法,都与西汉玉器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总的印象是共同点大于相异点。故有些学者将西汉玉器、东汉玉器统称为汉代玉器。

从已有玉器资料看,东汉玉器的数量和品种比西汉大为减少,不仅礼仪玉、装饰玉减少,连丧葬玉也有所减少和限制。西汉时期争相使用的玉衣,到东汉时期明确规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诸侯可用银缕玉衣,公主可用铜缕玉衣。其他类别的丧葬玉,如九窍玉、玉蝉、玉握、玉塞等,也比西汉时期有所减少。

玉料选择的多样化

东汉玉器从数量上看,似乎没有西汉玉器强盛,但在玉料的选择上,较西汉严格及多样化,尤其强调玉材的色泽,给人们印象最深的特点,是宝玉与玉宝石共同使用。

从东汉玉器呈现的材料特性来看,使用最多的还是来自昆仑山脉的和田玉。这表明自西汉控制西域以来,和田玉料已大量输入中原。

东汉时期的和田玉,主要用于琢制贵重礼仪玉及高档艺术品、实用品,有玉璧、玉环、玉瓶等。东汉使用的和田玉以青玉、青白玉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白玉。一些级别较高的墓葬出土用和田白玉(有的还是羊脂白玉)雕琢的丧葬玉或辟邪玉。如河北省定县北庄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了用和田白玉琢制的玉猪、玉玲蝉。东汉的玉刚卯、玉司南佩等辟邪玉,也用和田白玉琢制。

用和田白玉琢制丧葬玉或辟邪玉,是东汉出现的新潮流,这与东汉以前将高档和田玉只用于雕琢装饰品完全不同。这可能与白玉不易受沁变色有关。

除和田玉外,东汉时期还大量使用产于陕西、河南、湖北一‘带的地产玉,多为青玉,内部多含有杂质。这些材料由于材质欠佳,大多用于琢制大件丧葬玉或小片镶嵌玉。

东汉时期的玉料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广泛应用软玉的同时,还适量选用不同于软玉色泽的玉宝石,有玛瑙、水晶、绿松石、琥珀、青金石等。这些玉宝石或雕琢成小件装饰玉,如熊、鸽子等,或用于铜器、漆器、木器表面的镶嵌。还有用水晶作剑饰的。

器型与装饰的变化

东汉玉器在继承两汉玉器传统的基础上,在造型与装饰花纹方面,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造型方面,东汉礼仪玉、装饰玉、丧葬玉出现了调整与减少,并新出现了辟邪玉;装饰方而,东汉出现了吉语文字玉器和故事性装饰图案两大新形式。

东汉礼仪玉进一步压缩,只存玉璧一种。大件礼仪玉璧多出土于诸侯王陵墓中。东汉礼仪玉壁两面大多数琢满谷纹、蒲纹,最为流行的是由西汉谷纹衍化而来的乳丁纹。乳丁纹是反映东汉玉器装饰技艺水平的花纹,不仅花纹饱满,而且均衡、疏朗,每个乳丁琢磨得非常光滑。东汉玉璧的主体花纹是乳丁纹,有的还分内外外两区,内区饰乳丁纹,外区饰螭龙佯云纹,或阴刻,或浮雕,变化颇多。壁的内外边缘呈凸弦纹状,弦纹一般较宽。东汉贵重玉璧多出廓,即在壁的外缘镂雕精美装饰花纹,多在壁的上端,呈三角形状。少数玉璧在上端出廓外,还在壁的两侧边缘出小嘛,这是沿袭战国以来的传统手法。玉璧上端出廓部分多镂雕双蟠龙衔珠纹,饰双龙环抱古语史字纹饰图案,布局严谨,图案精美。东汉玉璧出廓兽纹或文字线的中脊,都有一条流畅的细阴线,这是鉴定东汉玉璧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与西汉一样,东汉的装饰玉也可分为首饰服饰玉及剑上玉饰两大类。用于佩挂的装饰玉种类和数量比西汉少,主要有玉环、玉璜、玉艄、玉心形佩和玉舞人等。

东汉玉环一样精美,但所饰花纹较西汉简洁、精练,有的螭龙成环,有的环圈内镂刻龙凤图案。东汉玉环的花纹上多有细阴线刻描,这与西汉玉环图案主要通过花纹形体表现略有不同。

nlc202309040019

东汉的玉璜、玉觽、心形玉佩、玉舞人数量均较少。装饰玉佩中值得注意的是新出现了一种扇形玉佩,是由西汉的鞣形玉佩演变而来,但与西汉心形玉佩不同。东汉早期的鞣形在环佩中间还清晰可见,只是由心形变为椭圆形,并由竖置改为横置,当中的圆孔演变为圆角长方形或椭圆形。东汉晚期韘形玉佩两侧的附饰,发展成为环绕玉器的透雕纹饰,形象比韘形佩更加俏美,显示出东汉玉器注重器壁外缘装饰的手法。

东汉玉剑饰不如西汉流行,并且很少见到成套的玉具剑。

东汉丧葬玉除玉衣外,其他的仅见玉蝉、玉猪两类,除玉料与西汉不同外,造型装饰也不同于西汉。东汉玉蝉的头部呈山峰状,双眼突鼓,犹如脱离身躯;双翼斜收,身体更修长;蝉翼尾部尖锐,“汉八刀”道劲流畅,头与身部的凸弦纹也是刚劲有力,呈现出东汉玉雕“小刀也阔斧”的艺术风格。

东汉玉猪的时代特点也非常明显,一改西汉玉猪形态逼真的写实风格,而向抽象、写意方向演变,身体为圆柱形,呈卧伏状,头、尾两端平直,腹部也呈水平状,以“汉八刀”阴刻线琢出双耳、四肢及各部位轮廓。一般琢小三角形突出尾部,上琢小孔。可见,除了主要用于丧葬外,一些精美的玉猪也用来系挂把玩。

辟邪玉是东汉新出现的玉器,有辟邪、刚卯、翁仲、司南佩等。

东汉玉辟邪,一改西汉嘶鸣爬行的形态,琢成昂首张口怒吼状,采用浮雕与细阴线刚柔相济的雕刻技法,并琢出生动的双翼。神兽能飞行,是汉代羽化成仙思想在玉器上的反映。

东汉玉刚(严)卯,玉质洁白细润,长方柱体,形体较小,中穿通心孔,四面阴刻颂扬刘家天下的吉语文字。安徽、江苏等地的一些级别较高的东汉墓葬中,已出土东汉玉刚卯多例,相互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成为鉴别大量传世玉刚卯的标准器。

东汉司南玉佩,呈两长方体相连状,中间有凹弦纹,上端浮突小勺,呈古代司南状,是东汉有特色的辟邪玉。司南玉佩以前几乎不见考古出土,近年在河北、安徽、江苏等地的东汉墓葬中时有出土,但因不识其形制,考古报告中往往将其定名为工字形玉佩、玉坠饰等。

由于硬度高,又光滑,在玉器表面刻描花纹已是不易,要雕刻规矩的文字就更不容易了,故在玉器上出现文字是很少的,东汉以前仅见个别玉印有印文。东汉时期出现了用吉语文字装饰玉器的新形式,常见的吉语文字装饰在刚卯、玉璧或陈设玉器上,形式有浮雕和透雕两种,流行语有“宜子孙”“长乐”“长宜子孙,延寿万年”等子孙昌盛类语或是辟邪吉语。

东汉玉器装饰的另一个特点,是带有故事情节的装饰图案大量涌现。东汉以前玉器的装饰图案,有的非常优美,但大多数为单体形,主题内容比较单一。东汉时期玉器镂雕装饰趋向复杂,内涵丰富,有故事情节。上海博物馆藏的长宜子孙玉胜,上面既雕刻有“长宜子孙,延寿万年”吉语,同时又透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构成了一幅天人祥和的瑰丽画面。河北省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玉座屏,由四块镂雕玉片拼成,屏片镂雕阴刻西王母、东王公形象,并有仙人吉鸟瑞兽相伴,构成一幅神仙世界。另外,一些玉璧上双龙环抱“长乐”、“宜子孙”文字,也均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是布局严谨的吉祥图案。

图案美与线条美

在中国玉雕工艺史上,东汉玉器加工技艺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在镂空技艺的进一步提高,细部加工更加精细,细阴线刻和“汉八刀”娴熟运用。因此,东汉玉器数量品种虽不是很多,但造型精巧,花纹精细,加工技术完美,玉器的图案美与线条美在中国玉器史上别具一格。

与西汉相比,东汉的玉器镂空技术更细、更精,图案更紧密严谨,无论是双龙戏珠、双龙环抱吉语文字,还是东王公、西王母等图案,都出现空隙小、图案密、花纹生动的特点。相比而言,西汉玉器的镂空间隙稍大,线纹略粗,圖样偏大。

东汉玉器的细部加工也较西汉精细完美。西汉玉器讲究气势,强渊形体之美,但雕琢相对欠佳,细部加工常被忽略。东汉玉器注重图案之美,把握构图的严谨性和图案的完整性,因而细部加工十分精细,无论是镂空花纹阴部细处的琢磨,或是玉璧地子的磨光,还是图像细部的刻描,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东汉玉器还特别注重线条的运用。所饰线纹,既不是商周时期广泛流行的双阴线勾勒纹,也不是东周至西汉时期盛行的曲云纹,而是细如毫发的游丝纹。西汉玉器上亦有细阴线装饰,但多为短线条,且线痕粗、深。东汉细阴线细长,线痕浅,线路更优美,有流动感而无断续感。东汉玉器上常见的细阴线刻纹,研究者习惯称为“游丝纹”,古玩界则称为“牛毛雕”。这种精细流利的游丝纹常作为动物图像细部装饰,或作羽毛,或作翎纹,道劲流畅,纤毫毕现。值得注意的是,东汉玉器上的吉语文字笔画,也爱好用细阴线进一步刻描,使其更醒目。

东汉玉器对“汉八刀”的运用也较西汉成熟,呈现出刚柔相济的装饰特点。东汉“汉八刀”工艺丰:要运用在玉蝉、玉猪、玉人等小件玉器上,粗犷有力,干净锐利,毫无拖泥带水的呆滞感,从中反映出东汉玉器加工技艺的细腻、灵巧与娴熟。

上一篇:金银饰品管理规定下一篇:2024年9月开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