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品质管控方案

2024-07-07

供应商品质管控方案(精选7篇)

篇1:供应商品质管控方案

供应商管理及供应商品质管控技术.txt蜜蜂整日忙碌,受到赞扬;蚊子不停奔波,人见人打。多么忙不重要,为什么忙才重要。供应商管理及供应商品质管控技术实战训练 2010-5-8上海 5-15深圳 可内训

2010年5月8--9日----(上 海)

2010年5月15--16日--(深 圳)

【会务组织】百度培训网上海智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世博特惠】

1、来上海参加公开课学习的学员均获赠世博门票一张;

2、在上海组织的内训,所有学员将获赠世博门票;生产型内训,除世博门票外还额外赠送到工厂实际考察的机会,一汽、宝钢、可口可乐等,具体参观工厂需根据当时企业生产情况决定。

● 会务报名

1.报名时间:即日起接受报名

2.联系电话:021-54483382、0755-61289005

公司网站:

MSN 报名:training100@hotmail.com

Q Q 报名:896486730

3.报名方式: 电话索取报名表(或在线登记)→回传报名表→发出参会通知→转账交费

========================

◆参课对象:采购经理、采购主管、采购工程师、品质工程师、品质经理、(SQM)供应商品质管理人员、生产厂长、生产总监、生产经理、物料经理、供应链管理经理、兼任(SQM)职能的品质工程师/经理、与(SQM)供应商品质管理相关人员等等。

◆标准费用:2600元/人(含培训、指定培训教材、2天午餐、茶点费等)

◆认证费用:500元/人(参加认证考试的学员须交纳此费用,不参加认证考试的学员无须交纳此费用)。

◆说明:凡希望参加认证的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参加认证考试并合格者,颁发“香港培训认证中心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中心HKTCC”《国际注册品质管理师(品质管理方向)》职业资格证书。(国际认证/全球通行/雇主认可/联网查询)。(课程结束10日内快递给学员)。

========================◇课程背景curriculum background

制造业的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发展就越依靠供应链来支撑。来料品质差,交期不准,供应商缺乏有效配合,错误重复出现,经常被投诉,品质意识差,管理人员忙乱不堪等。这些问题之所以一直困扰我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SQM系统管理不到位。

本课程就制造型企业有效管理供应商,管控供应品质,督促物料保质保量供给等问题,结合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您理解精髓,掌握方法,汲取经验,是采购、SQE人员

和经理人职业化训练的首选课之一。

========================

◇培训收益training income

● 理解供应链管理与SQM的思想,提高供应商配合意识,掌握品质管理的必备技能;● 建立健全供应商开发、选择和评估体系,通晓SQE工作方法;

● 掌握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的原则、特点和技法;

● 运用SQM职能,制订品质计划,有效交流、沟通问题,协调处理各类品管事务;● 把握来料品管进程,理顺各运作环节与品质管理的关系;

● 有效实施供应商考核、评审、指导、培训、整改等,提高供应链整体素质。========================◇讲师资历lecturer synopsis

★主讲专家:李 广 泰 先生

李 广 泰--中国杰出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全能型培训实战管理专家,粤港台企业管理研究中心理事长,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MBA,先后在美、日、韩资外企,港台独资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多年,历任工程部工程师、现场主管、品质经理、生产副总等职务,在十数载企管一线的摸爬滚打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尤其深谙品质、供应链、仓储、库存、生产、安全管理并拥有丰富的实战工作经验,对全面质量管理、生产现场管理与改善、现代仓储配送管理的最新技术、SPC、DOE、MSA、FMEA、TQM、QFD拥有丰富的实战工作经验,是著名实战派管理专家。对跨国公司输入的管理思想颇有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干型制造企业管理方法和体系。李老师将历时十多年积累起来丰富的生产制造与管理经验,进行浓缩升华,于2000-2004年间,先后出版了《品质/生产/工程„„部门主管跟我学》系列丛书: 《卓越品质管控》、《仓储与物料管控》、《安全生产管理》、《生产管理学》、《电子行业ISO9001:2000实施技法与案例》、《生产现场管控》、《杰出跟单员》等书籍,受到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李先生实践经验丰富、讲授过程列举大量案例、特别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深受听课人员的好评和尊敬.李老师拥有丰富的工厂精细化实战管理经验和坚实的技术指导功底,至今李老师为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先后举办了供应商品质管理(SQM)、全面品质管理(TQM)实战、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生产管理、跟单管理、安全管理方面各类的内训、公开课程共计600多场,参训企业4000家左右,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目前主要分布在上海、深圳、广东、江浙地区大中型生产型企业。为国内企业质量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生产管理、工厂精细化规范管理培训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透过学员研讨和习作,帮助学员学习提升现代全面品质管理最新技术,使学员获得相应收获,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了全面品质管理(TQM)及应用难题。

曾培训/咨询客户(近期小部分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华南建材(深圳)有限公司/广州荣道化工/江苏舜天股份/苏州恒润进出口公司/捷达玩具/广州天王星科技/广州市国茂纺织皮革/旭星服装/韶关市起重机厂/南海威龙卫浴制造/永盛实业进出口/东莞中兴模具/协和五金塑胶电镀制品厂/深圳市正鑫源实业/上海理光数码/上海百润香精香料/慈溪祥生服饰/东莞澳岸鞋业/日立海立汽车部件(上海)/欧皮特传动系统(太仓)/伊莱克斯(杭州)家用电器/上海展昱生化科技/上海三电汽车空调/高德(无锡)电子/瑞声声学科技(深圳)/道达尔石化(佛山)/惠州兆骐礼品/深圳富欧瑞实业/福建华科光电/东莞伯开电子/弗马斯精密锻件(大连)/深圳市布吉卡莱星威制品厂/东莞恩斯克转向器/顺景玩具厂/深圳市深宝华城食品/帝人聚碳酸酯/缤特力通讯科技(苏州/中日龙电器(杭州)/丹腾空气系统(苏州)/上海加力气体/苏州苏拓钢铁工业/科利来包装(南京)/湖南山河智能机械/浙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深圳市新元特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湛江信威工艺品/东莞虎彩印刷/广州洲艺贸易/申泰电子(惠州)/南京贝奇尔机械/索尼特约售后服务中心/广东利远药业/深圳爱

安德电子/深圳市天骄科技/台冠电子/劳易测电子贸易(深圳)/珠海威丝曼服饰/金宝通电子(深圳)/东莞太阳茂森金属/迈德乐(广州)糖果/东莞高宝五金/阿特维斯(佛山)制药/欧普照明/佛山市三水恒益火力发电厂/思林菲加热器材(东莞)......========================◇课程大纲curriculum introduction

========================

一、供应商管理与SQM的内涵

供应商、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与SQM

新时期品质的定义及其本质,品质管理的关键点

采购、SQE、人员的意识、认知与态度,行为、习惯与行动

SQM战略,品管核心主线、工作原则

供应商管理的内容、目的,供应链体系

品质的成本与安全管理,业界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对客户的立场,满足客户与品质管理的关系,客户的满意、忠诚和依赖度

二、供应商的选择、评估与开发

识别潜在供应商,筛选,渠道、方法、能力、结果

合格登录,清单表,5R,建立合作关系

站在采购视角的供应商管理系统,在公司总体流程中的定位

合格供应商认证的流程,体系认证,国际标准

防范贸易、合作风险,质量风险预防,评价指标、措施,质量控制手段

项目管理和新产品导入流程

三、采购过程品质管理

品质协议、采购合约,承诺、责任,处置方式

三种样板管理,签板、首件认可、确认

APQP、新产品跟踪管理,产品技术指标、图纸、文件、零件规格书

生产批准程序,生产能力的验证,批量生产的过程控制要求

产品认证、认可,安全认证、型式检验、客户检验、第三方检验

品质标准,ECN与工艺改良,防错管理,POKA-YOKE技术

外协作、外包方品质管理

成本、价格,高品质物料对企业整体品质成本和利润的影响

降低供应商成本与降低物料进价的同步实施战略

四、SQE、SQM与质量检验

供应商质量检验,送货、验收、接纳、退货、返补

判定标准,AQL、AC、RE、C=0

源头检验,阶段控制,IQC、IPQC、QC、TQC、FQC、QA、OQC、码头检验

正常检查、加严检查和放宽检查,宽严程度

供货异常控制手段,让步、特采、挑选、加工、不合格、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日常生产过程的监控,预防管理

日常质量改进活动报告,CAR、8D

紧急质量事故处理,快速反应

五、供应商绩效考核

供应商的日常管理,策划、目标、控制、跟进、改善

KPI、指标系统解析

供应商记分卡,每日、批次的评价,每周、月与年度考核

供应商分级和再分级管理,考核结果处理

建立有效辅导机制,提升执行力,给出解决方案

六、供应商关系管理

三三制、管理制衡、危机意识、自主管理,不同级别关系管理

SQM工作技巧,策划、培训、导入、督促、控制、改善,PDCA

有效处理质量、交期和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

供应商人际关系管理,供应工作协调会议

中断处理、业务持续性计划,供应链处理原则,解决多方矛盾和纠纷 战略合作与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运用风险限定手段与分级技巧来管理基础差的供应商

七、供应商审核、现场质量评估与持续改进

访问、视察、蹲点、审核、现场评估

检查表、审核基准、审核工具

质量审核的涉及面,质量、环境、安全、社会责任、人力资源、培训、流动率 快速响应、信赖管理,品质保证措施,过程能力管理

供应商的QMS文件,完整与有效性,保持与改进

供应商的供应商管理,物料质量控制,现场管理,产品和过程控制

八、SQM的常用管理工具

时间管理、计划法、甘特图、头脑风暴法、流程图、因果矩阵、FMEA 流程、程序、规范化、标准化、效率化

新老QC七大手法

QCC、5Why、8D、SPC

设备、机器、量具、工具、夹具与治具管理,TPM与TQM

九、SQE人才培养,团队合作与效率管理

SQE的角色定位,供应商品质联络、管理、分析、指导

组织架构对供应商管理的影响,垂直模式、跨部门小组、外包模式 供应商质量管理人员的职位与企业的组织关系分析

SQE与其他人员的工作配合关系,职能分析

品管沟通技法、激励措施、交流与合作,效率管理

SQE绩效考核,指标和目标,供应商业绩管理

篇2:供应商品质管控方案

Dear All:

为确保我们亚特森工厂产品生产保质保量出货,产品的质量出现异常问题有责任可追溯可追究,品质部在此面向工厂所有相关部门主管及上级重申:

1.工厂所有出货产品必须要有品质部QA检验判定确认的<出货成品入库验收单>方可出货,否则出货结果出现任何问题及责任追究,由擅自决定出货责任人负责。

2.所有物料材料、成品半成品,相关部门若不执行品质管控流程规定要求正常报检,品质部将对此物料材料、成品半成品的相关信息验证结果不做任何确认判定;

3.所有送检产品检验判定方案,以客户验货标准为基础原则,以提前抽验、及时反馈、预防控制、持续改善及不断进步为目标导向。

4.品质部反馈的所有品质异常问题点,在知会到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应及时安排技术工程人员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给出统一知会、有效确认的解决方案(建议书面确认)。品质部将跟进改善结果并及时汇报。以上申明,有请ATS工厂领导批示意见并签字:副总(管生):

厂长(农厂长):

受文部门:工厂所有相关部门签收。

ATS品质部:张清亮

篇3:熟食商品品质管控方案

夏季气温高, 设备制冷能力有限, 大包装散装商品易出现变质。为降低此现象的发生, 这样就要求从7月1日起所有熟食厂商送货规格从真空大包装商品调整为真空小包装商品。这样能够使散装商品依据日均销售量陈列, 更好地控制了因过量陈列造成的剩货太多。

打包、打盒商品要依回转率陈列

打包、打盒商品陈列过量不能及时出售, 会受保鲜膜和盒的气味影响损失商品新鲜度。同时也给促销员提供了翻包的机会。为此决定自7月1日起, 需要加工销售的商品要依回转率加工陈列, 每日回转率在3-4次为佳。

针对需加工商品的检核

例如酱鸭, 每天早晨出台面时, 每个厂家酱鸭打盒商品只允许按规定的排面陈列量。操作方法为:促销员在开店前剁鸭子时要通知相关员工到现场监督, 该员工要对剁鸭子的日期、数量、打包、打签时间逐一记录, 并签字确认。交接班后, 晚班员工要依据记录, 在晚上7点前检查, 如果还有早上陈列的打盒酱鸭没有销售出去, 则一律回收, 在其余时间段打盒的酱鸭如果没有销售出去, 也一律在闭店前回收, 并登记封存, 次日退货。

例如火腿:员工要在7点50分开店前检查台面, 绝不允许存在有切过的火腿, 一经发现立即回收, 封存退货, 只有在开店后才可用刀切开售卖。晚班员工闭店前对尚未销售出去的火腿进行回收并封存退货。

以此方法杜绝促销员的翻包行为是非常有效的。

糕点、豆腐、主食散装商品的检核

1.开店前员工要检查覆盖是否完好。

2.开店前员工要对商品的色泽、气味、形态等进行检查。

3.开店后每两小时要对商品的色泽、气味、形态等检查一遍。

4.如发现异常要回收并登记封存, 次日退货。

退货的管控

篇4:浅析重点物资供应管控

关键词:重点物资;供应计划;到货验收

一、概念

重点物资是指变电站建设所需关键物资,包括35kV及以上变压器,110kV及以上GIS组合电器、35kV开关柜、110kV及以上铁塔、110kV及以上电缆、220kV及以上断路器等物资。

重点物资供应管控以物资供应工程项目负责制为基础,以提升重点物资供应效率为目标,对重点物资供应开展前端控制、后端协调相结合,从物资需求计划申报、合同签约履约、合同结算、项目投运与质保各物资供应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全程管理,同时,加强与建设部、设计院等相关部门的横向协同力度,通过工作联系单、协调会等方式,加强重点物资供应信息双向共享。重点物资供应全流程管控的实施不仅将重点物资供应的责任、权利、义务具体落实到相应部门及专责人,也提升了重点物资供应全流程掌控力度,从而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需求快速响应能力和队伍专业管理能力,全力保障重点物资供应。

二、主要做法

(一)提前介入物资需求计划申报。重点物资供应工作从需求计划抓起,各工程项目物资供应专责人在需求计划申报阶段与建设施工项目专责人充分沟通,结合基建项目里程碑计划,对重点物资需求情况及全年施工进度进行全面分析,并依据重点物资生产周期,共同确定重点物资交货时间,保证物资交货期的准确性,为后续重点物资的准确供应创造有利条件。

(二)跟踪招标采购结果,确保合同及时签订。各工程项目物资供应专责人及时关注招标采购结果,确保合同及时签订。

(三)细化重点物资供应计划管理。合同签订完成后,项目物资供应专责人定期整理所分管项目的重点物资供应计划,制定重点物资供应履约明细表。项目专责及时将供应计划进行维护,召集建设部门、设计部门召开物资供应协调会,会上物资供应专责人、项目单位专责人充分沟通,依据物资需求计划、合同订单信息、重点物资生产周期确定物资交货期,进行“一次”交货期变更操作。供应计划生效后,各项目物资供应专责人梳理重点物资供应计划,依据合同签订日期、物资生产周期、合同交货期利用“倒推法”推算重点物资图纸确认日期、最晚图纸确认日期,并填至《重点物资供应履约明细表》发至项目单位,及时督促项目管理单位、设计单位、供应商进行图纸确认工作,确保图纸确认工作在最晚图纸确认时间前完成并督促供应商制定物资排产计划。建立与供应商、项目管理部门、设计部门良好沟通协调机制,跟踪项目施工进度与供应商重点物资生产进度,定期召开物资供应协调会,会上与项目单位进行沟通,结合物资实际需求计划及生产进度进行重点物资“二次”交货期变更操作,保证物资供应计划执行顺利。强化物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重点物资供应监控预警,加大重点物资催交力度,多方式、多手段进行催交,充分利用电话、催交函、专项约谈、专题协调会等多种方式处理重点物资供应问题。

(四)深化落实物资生产与发运管理。项目专责人及时跟踪重点物资生产进度,掌握重点物资生产情况,督促供应商严格按照确定排产计划进行生产,需要进行监造及关键点见证时,积极组织项目需求单位、技术人员参加相关出厂试验、关键点见证工作。依据确定交货期,及时进行发货通知的生成、维护、确认,并督促供应商制定相应的运输计划,保证物资准时到达现场。

(五)物资交付与验收管理。重点物资到货后,项目物资供应专责人深入施工现场,组织项目管理部门、施工部门、供应商对到货物资外观、包装进行检查,清点到货数量、检验规格、参数、型号、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完成货物交接与验收工作。根据到货物资情况,及时更新重点物资供应履约明细表,协调解决验收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到货物资,现场拍照取证并通知质量监督人员进行质量问题上报工作。

(六)优化物资结算管理。验收完成后,督促供应商及时办理验收单并及时完成ERP系统中的出入库操作,由专人将到货验收单扫描上传至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同时,项目专责及时在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完成到货验收单评价。到货验收完成后,项目物资供应专责人督促供应商及时将发票提交至省公司,进行物资合同结算工作。项目专责借助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实时查询供应商合同结算办理情况,对未及时办理结算的供应商,第一时间了解原因并督促办理。

(七)强化投运质保管理。加强供应商在工程项目投运期间重点物资设备安装调试时的售后服务管理,提升各物资供应项目专责在售后服务管理中的主动服务意识,制定售后服务工作联系单,主动联系施工单位搜集需售后服务物资情况,并及时通过电话协调、工作联系单的方式协调供应商前来进行售后服务;同时,在物资投运、质保期到期时项目专责负责打印投运单、质保单,并联系沟通项目管理单位、项目运行单位收集供应商在投运期、质保期间的售后服务情况与产品质量情况,及时完成“一单一评价”中的投运单、质保单评价。

重点物资供应管控措施研究清晰反映了重点物资供应过程中各关键节点,为物资供应项目专责人准确把握重点物资供应各时间节点提供依据,也有效防止了项目单位因未能及时进行图纸确认工作导致供应商无法生产的情况发生,为重点物资的及时准确供应提供保障。

篇5:供应商品质管控方案

核保管理是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总关口,承保质量如何,关系到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和经营效益的好坏,三级机构是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的主体,是总分公司政策执行主体,提升三级机构业务品质,在核保管理中至关重要。

中国的保险市场开放不久,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和法律法规的环境还不成熟;从公司内部看,由于公司成立时间短、机构扩张速度快,制度不尽完善,业管人员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好多业管人员在识别风险、化解风险、分析市场的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为业务品质的管控和公司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车险的经营品质,直接决定了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笔者在从事三级机构业务管理的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下面就如何提升三级机构的业务品质,重点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化解可识别的风险

对于我们能意识到的高风险的业务,要通过承保险种和承保条件的调整,化劣质业务为优质业务。

2009年8月20日,公司业务员带着一个客户来投保车险,客户称所有险种都保全。该车是奥迪牌私家车,车价55万,此车和奔驰宝马一样,在车损上是赔付率极高,公司是不鼓励承保的。经和客户反复沟通,终于说服客户只保交强险和50万的三责险,不保车损和不计免赔,并用了较高的折扣系数。宿迁有大量的变型拖拉机,此类车的车险属于必然亏损的高赔付业务,宿迁中支通过艰苦攻关,在和相关部门的协调下,使得我们公司只承保变型拖拉机的司乘人员险,车险在其他公司承保。通过这项策略,转移了车险的劣质业务,带来了优质的意健险业务。

二、发现潜在风险,规避风险

有些业务员和客户提供的投保材料往往是不客观的,对于自身有利的材料大肆渲染,对于自身不利的材料尽力隐瞒。业管人员要擅于识别材料的真伪,主动和业务员及客户交流,注意沟通技巧,旁敲侧击,察言观色,挖掘出背后的潜在风险,以防范和规避风险。

2009年8月4日,宿迁中支业务员带着一个客户来公司单独投保交强险,投保车辆是二手车。单交强是公司重点控制的业务,这是公司令行禁止的。客户称其还有十几台车辆将来我司投保,此类业务不大好拒绝,于是让出单员先出单拖延一下时间,便和客户交流起来,当询问客户的车都是什么车时,客户回答有点含糊其辞,发现有可疑迹象,便把客户请到办公室喝水聊天,经过和客户沟通,得知客户是从事轿车出租的,客户买了十几辆二手车,没有在工商注册登记,私下从事车辆租赁,十几台车都是以自己或亲戚朋友的身份证登记的,去年保险公司就赔了他约三十万。宿迁地区私下搞汽车租赁的人很多,赔付率一般都是百分之二百,此类业务是私家车中风险极高的业务,而且投保时候很难发现车辆的使用性质。在和客户的交谈中,从为客户利益着想的角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客户去买平安的电话车险,成功拒掉了客户的业务,客户不仅没有不满情绪,反而很感激,并成为朋友。后来和客户交流得知,该客户的车确实都去了平安投保。

三、两核交流、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

知己知彼是保险公司核保政策制定的前提,两核交流、数据分析才能做到知己,市场调研才能做到知彼。核保人员要及时了解理赔的情况,通过理赔的情况更好的把握风险点,掌握当地高风险的险种、车型、地域、客户群体等。三级机构业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数据分析水平,要加强对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这也要求分公司对三级机构的业管的分析能力进行培训和考评。在市场调研上,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交警部门和车管所的调研

向交警部门了解全市交通事故的概况,通过交管部门的交通事故分析报告来把握车险的风险点;下表是通过车管所了解到的相关信息:

项目 江苏省 南京 宿迁 机动车(万辆)

1414 104 102

汽车(万辆)

426 62 16

汽车数量占比

30.10% 59.60% 15.60%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就车险来看,南京的车辆情况远远优于宿迁,宿迁的汽车仅有16万辆,占比15.60%,而宿迁的摩托车有68万辆、低速载货汽车和变型拖拉机有18万辆,占比为84.4%,目前宿迁摩托车和拖拉机的赔付率约为200%,宿迁的车险环境比较差,经营比较困难,在业务政策上也要和南京大相径庭,管控的难度也比南京高的多。根据此种情况,宿迁中支提出把意健险作为公司的第一发展战略。09年上半年,意健险保费占全险种的25%,截止09年9月20日,宿迁中支意健险的赔付率仅为1.46%,在业务发展的战略上高瞻远瞩,为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司法部门的调研

有些地区民风彪悍,法律意识较强,动辄去法院起诉,诉讼案件多,理赔起来较麻烦,有些地方的民风淳朴,理赔起来较方便。通过法官和律师的咨询,了解当地的司法环境。

3.同业公司的调研

了解当地各家保险公司的业务政策,就目前而言,除人保和平安外,其他公司的三级机构的大多是业务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管理混乱,参考价值不大。因此,要重点关注人保和平安的动向,而不要被个别小公司政策影响对市场的科学判断。

4、四级机构所在地区的调研

好多三级机构下属的四级机构多,地域面积广,市场环境不尽相同。宿迁市的下属泗洪县,交警和修理厂勾结,交通事故必须去交警指定的修理厂维修,否则交警就以不开事故证明刁难,人保平安等公司在泗洪的机构赔付率较高。宿迁中支在泗洪县虽然没有开机构,但是好多业务员的单子来自泗洪,业务量不大,在公司的数据分析中也体现不出来,只有通过市场调研才能了解真实情况,对来自泗洪县的业务严格管控。

5、市场环境动荡期的调研

在保监局或行业协会业务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的时候,尤其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和风险预防的准备,要树立转机既是危机、危机既是转机的意识,在市场动荡的时候,确保公司的战略上不出现失误,占据市场的领先优势。

四、提升四级机构的执行力

提升执行力的主要途径是靠制度,目前公司的制度不是很完善,这就要求三级机构的业管要动脑筋想办法,敢于创新,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确保公司政策的有效执行。

好多小的四级机构只有出单员,没设业管经理,核保由三级机构负责。由于公司成立时间短,机构发展快,总分公司对四级机构管控鞭长莫及,好多政策执行起出现“上正中歪下胡来”的现象,执行不力在四级机构是突出的表现。这就要求三级机构业管做好政策的宣导和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政策执行的不折不扣,不走形不变样。

公司出台的“二手车业务政策”执行半年了,某四级机构员工竟然都不知道二手车政策。二手车资料录进系统之后根本没法识别,只有通过出单员现场看到行驶证才能看见,核保人员见不到行驶证就无法发现。针对此情况,要求该四级机构非新车的私家车必须上传行驶证到三级机构的核保人,见行驶证核保,并且所有二手车在出单中必须备注,通过这项制度根除二手车政策执行不力的情况。

五、强化守法合规意识,固守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

从公司治理结构上看,股份公司必须有董事会和监事会对职业经理人的权力制衡,才能保证公司稳健经营。而保险公司的三级机构,尤其是一些筹建不久的新机构,员工都是总经理一个人招聘来的,好多员工是亲戚朋友,公司似乎是总经理自家开的。总经理的权力没有监督和制衡,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工作中,往往会带来两种弊端:一是总经理的错误决定,部门经理出于私情考虑不予劝谏;二是总经理为了照顾某些人的利益而臵公司利益不顾。

宿迁地区的摩托车赔付较高,13家财险公司有12家公司停掉了摩托车业务,仅剩下人寿财险公司做摩托车业务。该公司的总经理并不是不知道摩托车高赔付,而是在其他公司不做摩托车业务的时候,摩托车的业务量就迅速提升,整个地区的摩托车都去该公司投保,该公司的部分业务员可以从中谋取大量的利益,总经理正是没有抵挡住个别业务员的诱惑,才做出错误的决策,而省公司不了解宿迁的行情,疏于管控,导致该公司做了大量的劣质业务。

在三级机构总经理出险决策失误的时候,作为业管经理要积极的去说服总经理,使其认识到失误,并调整政策。如果总经理明知业务政策不正确,知错犯错,依然做出错误的决策、业管经理要拿出充足的事实和证据,向分公司相关部门汇报本地的市场行情,让分公司领导制止总经理的错误决策,以防范将给公司带来的重大损失。

篇6:电网企业供应商产品质量管控浅议

1.1 应用单一, 产品质量管控方式细分不足

以本公司2010年全年12个品种抽检为例 (见下图) 。

从以上抽检结果看, 变压器、避雷器、电流互感器、开关柜、电容器等主要设备合格率均达到100%, 但从全年供应商产品质量实际反映来看, 却不尽然。以变压器驻厂现场消缺反馈为例, 集中反映在:原材料以次充好、导线绝缘包纸松、铁芯柱局部锈蚀、线圈间隙不均匀、局部引线距离不够、铁芯片毛刺超标、内部硬纸筒与铁芯间偏心等, 而这些问题在出厂试验时一般都难以发现, 抽检检测也不易发现, 现场交接试验及运行初期也未必就会发生故障, 但在抗击过电压和抗短路能力上显著降低, 一旦发生外扰, 变压器很可能由于这些潜在问题而影响长周期安全运行。以点及面, 其他一些主要设备也不同程度存在由于供应商粗糙的制造工艺水平、滞后的产品检测手段和缺位的工作责任心而带来的一系列设备缺陷。由此看来, 单一的委托检测方式对较高电压等级的部分主要设备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产品质量管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综合物料种类、性质特点、电压等级以及工程实际等诸多因素, 要分类别有重点多方式相结合, 才能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体现成本管理, 同时也有助于电网企业产品质量管控工作的进一步探索。

1.2 风险点不足, 产品质量指标体系亟待完善

以本公司近两年瓷、玻璃绝缘子各项抽检指标为例, 检测项目共有七项:外观检查 (尺寸检查) 、镀锌层试、锁紧销试验、绝缘电阻试验、工频耐压试验、陡波冲击电压试验、机械破坏负荷试验。而两年近20个工程的检测, 其中4个工程不合格, 不合格率21.1%;机械破坏负荷试验不合格4次, 不合格率22.5%, 而其他六项检测项目合格率均为100% (见下图) 。

2 供应商产品质量管控思考

2.1 源头预防。

源头预防就是从计划、供应商、采购、仓储等物资供应过程的质量控制, 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监督执行来从源头上预防物资供应质量问题的发生。是通过制定约束, 通过教育宣传, 动员全体电力物资从业人员参与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控制过程。要求计划要有超前性、规范性和准确性;要求供应商管理要严肃、科学、实用;要求采购工作要专业、精心、高效;要求仓储管理科学、规范。源头预防工作经过国网公司长期的物资管理实践, 随着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管理方式的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 很多已经或正在逐步向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为电力物资质量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完善了措施。

2.2 过程监督。

过程监督是通过到货物资的常规检验、直达物资的监督抽检和重要物资的驻厂监造对物资供应质量进行监督的工作。是质量管理部门委托由资质的检测机构对采购物资质量进行的监督把关工作。到货物资的常规检验对物资到货质量管控起到了重要的监督作用;直达物资监督抽检对直达现场物资质量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重要物资的驻厂监造是对不具备到货质量控制能力的重要物资质量管控工作的前移, 是委托有资质的监管机构对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生产过程等全过程的质量监督过程。

在日常供应商产品质量监督中, 应结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网公司《网省公司项目物资供应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实施意见》的要求, 通过“完善一套体系, 健全一个策略, 建立一套标准, 完善六个机制, 建立一个联盟”, 落实质量监督责任, 进一步加强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的监督。完善一套体系, 即完善三级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健全一个策略, 即健全A、B、C、D产品分类监督策略;建立一套标准, 即建立供应商产品监造、抽检标准;建立六个机制, 即建立质量追溯、三级联动、专家巡检、全过程监督、产品质量与供应商管理联动、员工素质提升机制;建立一个联盟, 即建立产品质量监督联盟。

2.2.1 完善三级产品质量监督体系

在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中, 按照“依靠业主单位、联合专业部门、引导生产厂家、强化质量管控”的思路, 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分工协助、统一管理、高效有序”的质量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产品质量监督上的作用, 择优选择有资质、有能力的设备监造单位, 落实监造职责, 加强对监造单位的监督、检查与考核。明确质量监督层级, 220千伏及以上项目的设备材料由省公司负责监督, 220千伏以下项目由市、县公司负责监督。

2.2.2 健全A、B、C、D分类质量监督策略

2.2.2. 1 核心物资 (A类) :

是指产品技术含高, 采购金额大, 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网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设备, 如:220千伏及以上变压器、组合电器等。

监督策略:这类设备全部实施驻厂监造。由网省公司委托有资质的监理公司实行全过程监督, 并结合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巡检。

2.2.2. 2 重要物资 (B类) :

是指产品有一定技术含量, 采购金额和份额较大, 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网建设有较大影响的关键设备, 如220千伏以上断路器、PT、CT等。

监督策略:此类物资由网省公司组织专业人员、项目单位和监理公司人员到厂家抽检, 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关键点见证。

2.2.2. 3 一般物资 (C类) :

是指技术含量较低, 但采购份额很大, 供应商数量较多, 产品通用性强、替代性强、生产周期短的设备材料。如:110千伏及以下开关柜、配变等主要设备, 及铁塔塔材、导线、中低压电缆等。

监督策略:这类物资由市、县公司自行组织专业人员到厂家抽检, 网省公司对其抽检工作检查指导。

2.2.2. 4 瓶颈物资 (D类) :

是指技术壁垒较高、供应商数量相对有限的设备材料。如:特高压、智能电网类物资。

监督策略:这类物资技术含量高、数量相对较少, 考虑到网省公司层面资源优势和技术能力有限, 适宜于国网公司层面统一跟踪监测。

2.2.3 建立六个产品质量监督机制

2.2.3. 1 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机制。

建立产品质量监督追溯制度, 针对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安装、调试、运行过程, 开展全过程质量监督, 建立产品质量档案, 全过程记录、全过程追溯, 不管哪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 都可以通过产品质量档案查找出来, 进行责任追究, 并把产品质量全过程追溯机制和供应商关系评估相结合。

2.2.3. 2 建立“三级联动”质量监督机制。

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产品质量监督网络, 省公司汇总市、县公司监造、抽检计划, 结合国网公司招标批次计划, 编制全省监造、抽检计划, 下发到市、县公司, 组织项目单位参加关键点见证并监督执行。汇总编制各监理公司的周报和项目单位产品质量信息, 发送有关单位, 实现监造、抽检信息的畅通和共享。

2.2.3. 3 建立产品质量监督专家巡检机制。

依托科研院所、专业人才的力量, 建立产品质量监督专家库, 开展巡检、“飞检”工作。建立抽检基地, 利用检测专家集中进行抽检。通过建立专家巡检机制, 增加抽检工作的权威性, 促使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充实监理公司抽检设备, 加快抽检设备更新升级。

2.2.3. 4 建立全过程质量监督机制。

开展供应商产品全过程质量监督, 变设备材料生产中监督为前期质量控制、中期质量管理、后期质量服务的“三段式”质量监督。在前期, 从设计、原料、工艺等源头上防范产品质量风险;在中期, 落实监造、抽检计划, 做好驻厂监造、关键点见证、抽样检测等, 做到“不漏项”。在后期, 建立与生产、基建等部门的沟通联系, 即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 重点是新投设备的故障、重大缺陷等, 督促供应商及时处理。

2.2.3. 5 建立产品质量与供应商管理联动机制。

建立产品质量监督信息与招标采购和供应商质量保证体系的联动, 在招标文件、评标细则、授标原则中引入产品质量监督信息应用, 采取通报、限制授标、暂停授标、取消合格供应商资格等措施对供应商进行处理, 引导供应商自觉改进管理及工艺技术,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2.2.3. 6 建立质量监督人员素质提升机制。

针对产品质量监督队伍年龄较大、素质偏低的实际, 通过人才引进、员工培训、战略合作等方式, 采取请质量监督专家讲课、送员工外出培训等手段, 做好自学与培训相结合、函授学习与脱产学习相结合, 努力提高各级质量监督人员的素质, 满足监造、抽检工作的需要。

2.2.4 建立产品质量监督联盟

2.3 问题处置。

问题处置是包括过程监督和用户使用等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质量事故和质量纠纷的处置。问题处置要坚持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未理清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的原则。

结语

本文结合电网企业的实际情况, 着重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管控从体制机制、监督策略、监督标准、监督联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对提升供应商产品质量管控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 我们在产品质量管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有必要进一步落实质量监督责任, 加强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的管控, 强化质量监督成果与招标采购、供应商关系管理的联动, 引导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 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目标提供坚强的物资保障。

摘要:为适应公司系统招标采购工作的需要, 需进一步加强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促进供应商提高入网产品质量, 满足电网建设、运营和发展的需求, 本文结合本公司近年来供应商产品质量管控工作的开展, 加强对“管控方式多样化”、“管控指标体系化”、“管控机制常态化”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提出提高质量管控质效的途径, 优化构建电网企业产品“全覆盖、无死角”的质量管控模式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电网企业,质量管控,模式

参考文献

[1]宋福林.浅议区域供电企业政府管制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篇7:供应商品质管控方案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食品安全,食品管控

一、基本概念

食品安全管控问题的机制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较为全面地分析食品供应链的特征, 确定食品质量安全的内涵及层次, 比较不同管控措施的出发点及意义,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管控机制。在全面讨论我国食品供应链安全管控机制之前, 需要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阶段和主要问题, 明确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和食品安全管控机制等相关概念。

食品安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纵观中国的食品安全发展进程, 建国后到1990年前后, 中国逐步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 走过了食物匮乏阶段。到21世纪前10年, 重点控制制假售假问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农业工业化和食品工业化过程中非法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违法犯罪行为多发。当前, 中国仍处于农业工业化和食品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 工业食品和餐饮食品滥用着色剂、香精香料等食品添加剂, 农产品滥用农药、兽药和生长激素, 仍很突出。朱明春等 (2013) 在充分分析各国食品安全发展的进程研究中发现, 食品安全事故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食物匮乏阶段, 主要目的是提供充足食物, 生产经营卫生条件恶劣, 但无暇顾及, 可称之为粮食安全阶段。第二阶段为食品工业化和农业工业化粗犷发展阶段, 随着食品生产制作技术发展, 各种食品添加剂、色素、香料大量盲目使用到食品中。同时, 在农业种植、养殖中, 大量使用农药、兽药、化肥和生长激素, 农业生产也呈现出工业化特征。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故意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较为突出。第三阶段是食品产业规范发展阶段。逐步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色素、香料, 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也逐步规范, 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在前三个阶段中, 食品中细菌、致病菌、动物疾病污染等均受到不同程度重视, 但主要在第三阶段解决。目前, 致病菌仍是世界各国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最重要的因素。第四阶段是食物营养健康阶段,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目前投入较多精力, 促进更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同时, 转基因食品等新生物技术的使用在该阶段也得到高度重视。各个国家经历这些阶段的历史时期并不相同, 主要取决于该国 (地区) 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比较而言, 欧洲、日本是先于美国的, 中国是先于印度、印尼等发展中国家的。

我国耕地面积仅占全球耕地面积8%左右, 养活了全球超过21%的人口, 但是我们这不到10%的耕地, 却耗掉全球化肥总量的三分之一, 接近35%。2013年7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 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简短的话语总结了中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特有的国情以及未来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社会、经济、人口环境。我国食品安全监控应从现有食品安全发展的具体阶段出发, 在保障一定的食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 针对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化学物质污染 (农药、化肥) 、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新的生物技术应用等等问题, 构建食品安全的监控体系, 推动我国食品安全进步。

食品供应链 (或农产品供应链) 概念的提出基于供应链理论的发展。食品从最初的农产品种植 (或养殖) 到加工、流通, 最后被消费者食用, 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链条式演变过程。肖静 (2009) 认为食品供应链是一个网状链条, 是功能型网链结构, 它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之间有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和交付的一切业务活动。未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食品供应链的基本结构主要由四个环节组成: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及销售环节。每个环节又涉及各自的相关子环节和不同的组织载体, 是由物流、信息流、技术流、标准化流、安全流和增值流贯穿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 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一是机器由哪些部分组成和为什么由这些部分组成;二是机器是怎样工作和为什么要这样工作。从机制运作的形式划分, 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行政-计划式的运行机制, 即以计划、行政的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起来。第二种是指导-服务式的运行机制, 即以指导、服务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种是监督-服务式的运行机制, 即以监督、指导式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机制的功能来分, 有激励机制, 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是调动管理活动主体积极性的一种机制;制约机制是保证管理活动有序化、规范化的一种机制;保障机制是为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

在任何一个系统中, 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 有了良好的机制, 甚至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 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 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 实现优化目标。可见, 食品安全管控机制的研究要突出食品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之间的协调性, 利用保障、制约和激励的手段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

二、研究框架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管控机制研究既涉及宏观政策的导向, 又必须明确具体的落实措施。以食品供应链为研究对象, 向上可以体现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机制的主导成效, 向下可以探究我国食品安全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象的确立, 有效地联系了食品安全管控的宏微观层次, 体现了复杂问题简化处理的过程, 有利于比较、归纳与总结。为了能够客观、全面、科学地展开研究工作, 相关研究的逻辑思路见图1。

如前所述, 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管控的主要问题是:在保障一定的食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 针对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化学物质污染 (农药、化肥) 、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新的生物技术应用等等问题。这一结论来自我国食品安全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自我国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如三鹿事件、瘦肉精事件、假羊肉事件和毒大米事件等) ;来自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关专家学者的论述就不再赘述。

当前, 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模式, 为了更好地论述食品安全的激励机制, 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 必须分析我国食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 阐述食品供应链系统要素之间是如何“运作”的。结合食品供应链的结构分析, 利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CCP) 体系构建的原理设置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关键点, 通过基于食品生产流程的关键点分析, 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保障机制, 通过基于食品生产利益主体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激励机制, 通过政府监控环境下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制约机制。最后, 综合分析我国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体系与对策建议。

三、食品供应链管控体系分析

(一) 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内涵特征。

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是一个长而复杂的供应链条, 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运动过程涉及农资供应商、生产者、加工者、中间商 (包括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 和消费者等。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食品供应链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错综复杂”的特点。

1. 节点多。

供应链公认的概念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然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 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这一概念勾画出网链结构的节点分布具有“中间少、两边多”的特点。食品供应链在消费者一端, 几乎囊括了地球上所有需要生存的人类;而在食品生产的前端, 具体来说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来说, 我国的比例接近50% (2012年, 我国城镇人口超过50%) 。针对“点多”的特点, 我国出现了“农民销售合作组织”、“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等等组织模式, 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横向加纵向联合促进食品专业化生产。食品供应链两端“节点多”必然会使“信息流、物流、资金点”的控制更加复杂。例如:在某一蔬菜食品供应链中需要汇集的前端节点信息包括:地块、生产者、农药化肥使用量等等。

2. 链条长。

农产品生产的农药化肥的投入必然地将食品供应链与化工工业供应链的某一节点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食品加工过程 (以食品添加剂为例) 也必然地联系到某一供应链的节点企业。现代食品生产与化工、生物等技术交织在一起, 从整个食品供应链追溯的角度来看, 必然使食品供应链的节点外延出去, 无形中拉长了食品供应链的链条。

3. 覆盖面广。

食品供应链在“点多”和“链长”的作用下, 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不再赘述食品供应链涉及的人数和食品供应链与工业的交织性, 仅从食品供应链的跨区域属性上就可以说明食品供应链的覆盖面广。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 食品贸易活动越来越便捷。从地域上看, 小到个人消费者的网上采购, 大到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完全可以覆盖全世界。现有食品分28个大的类别, 每个家庭都有可能在使用, 在生活水平、个人偏好及饮食习惯的差异影响下, 在质量与价格上又衍生出不同的产品。可以说, 家家都有“菜米油盐酱醋茶”, 但又不尽相同。在满足需求和利益获得的双重因素作用下, 在个人消费差异细化的影响下, 不同区域生产的具有区域特性的食品流通性在加大。

4. 食品供应链结构错综复杂。

1996年, Zuurbier等学者在一般供应链的基础上, 首次提出了食品供应链 (food supply chain) 概念, 并认为食品供应链管理是农产品和食品生产销售等组织, 为了降低食品和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其质量安全和物流服务水平而进行的垂直一体化运作模式。如今,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国家, 这一管理模式已经广为应用, 并逐渐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 (Furness A, 2004) 。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商流管理阶段, 研究范围包括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出到消费者消费前的商流阶段, 其研究内容通常被包含在营销范畴内;第二阶段为集成物流管理阶段 (ILM) , 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从市场营销中分离出来, 且向上游扩展到农产品和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 强调生产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对整个物流环节的成本控制;第三阶段为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阶段 (SCM) , 研究范围进一步向上游延伸到农产品的最上游企业 (如种子供应商等) , 延伸的目的是为了跟踪和追溯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以便快速和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根据食品和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阶段, 典型的食品供应链可划分为哑铃型、T型、对称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 (Golan E等, 2002;Boselie D, 2002) 。

周应恒等 (2008) 在生鲜蔬菜供应链效率研究中给出常规的生鲜农产品流通包含的3种方式 (见图2) :第一, 消费者直接与生产者对接;第二, 消费者通过零售商与生产者对接;第三, 消费者通过零售商、批发商与生产者对接。生产者通过物流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 同时消费者信息通过信息渠道反馈给生产者。消费者 (南京地区) 通过第三种流通方式的生鲜蔬菜数量占总流通的77.24%。从我国现有的零售业、物流业发展水平以及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来看, 家庭生活的主要食品 (粮食或蔬菜) 和餐饮必需品 (油、盐、酱、醋、茶) 绝大多数要经由零售商或零售者;采用“农场制”或“公司+基地”形式的农业生产比例仍旧较小, 即多数食品生产的农耕源头主体是农户。

根据我国食品供应链“点多、链长、面广”的特点, 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阶段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 可以勾勒出我国食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模型, 见图3。

为了突出食品安全监控措施的针对性, 我国学者一般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的角度研究食品供应链的结构, 根据基本流程给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与控制的措施与途径。通过梳理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特点, 结合供应链的基本概念, 提出我国食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模型。

第一, 该模型以供应链的基本网链结构为基础, 主要体现食品供应链各个企业 (主体) 之间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的承接关系。其中需要说明的是, 这个网链结构同样存在核心企业, 由于食品类别繁多, 核心企业是以生产经营规模大小来确定的。例如:核心企业可以是大宗农产品的贸易商 (如中粮集团下属粮食贸易公司) , 也可以是大型食品零售企业 (如家乐福、苏果) , 还可以是食品加工企业 (如九三油脂) 。每一个核心企业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中的最终消费者的距离有远有近, 进而可能产生的特定的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同, 事中防控措施各有侧重。

第二, 为了保障食品供应链的主体结构运作效率, 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优化配置就至关重要。结合食品供应链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发生的环节, 一般模型给出与食品供应链关联紧密的三个“观察点”。一是流通, 供应链系统的高效运作, 离不开安全、合理、高效的物流体系, 食品的流通多数对储存、运输、中转有一定的要求。例如:生鲜食品需要使用具有冷藏功能的运输工具, 大宗商品中转对杂质产生具有一定的限制。流通环节的不规范操作, 有可能产生食品腐败、食品品质下降等食品安全问题。二是加工。食品化工工业技术对于人类食品安全问题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食品防腐剂的使用可以延缓食品败坏的速度, 但过量添加的食品被人食用后产生致癌物质, 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三是销售。供应链的形成、稳定与壮大, 目的是使网链内的企业均能获得持续的高效益。网链内企业之间具有稳定的“供-销”关系, 网链内任一节点出现的销售上的问题, 均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例如:某一节点销售库存积压, 食品安全保存期处于临界点而进一步向下游节点输送的情况;某一节点企业不良运营, 将有害物质带入到整个食品供应链 (如三鹿事件) 。

第三, 食品供应链主体网链的外围工业供应链企业必须考虑到模型之中。一是现代食品供应链与工业企业联系紧密, 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正是由于工业企业不当运作产生的。二是从食品安全管控的事前管理来看, 初级食品生产的任何不良添加物 (农药、化肥、饲料) 的“进入”对于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品质影响巨大, 并直至最终消费。三是食品消费后流入环境的过程对于进入食品供应链的“起点”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厨余垃圾是简单填埋、焚烧、有机处理等等。实际上, 厨余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在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例如地沟油。

我国食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模型的构建诠释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 突出了食品供应链的内涵特征, 是全面分析食品安全监控关键点的基础, 在这一模型基础上可以提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监控体系与纠偏、食品安全机制等内容。

(二) 我国食品供应链管控的关键点设置。

由于HACCP在其实施过程中将确定一些关键限量, 或者超出笔者专业知识范围的物理量及工作流程设计 (例如:温度、湿度、ph值、水分活性、含盐量、含糖量、有效氯、添加剂含量等食品工业的专业限量;或者类似制定抑制细菌性病原体生长的方法等等内容) , 本文均不加以论述。本文所论述的食品供应链安管控关键点的确定仅是借鉴HACCP的思想, 不涉及具体食品大类别的HACCP管理。

食品安全保障关键点的确定是一个全面分析的过程, 关键点是整个保障体系的重要接口, 关键点的作用与类型可分为:准入节点、信息汇集、监测节点等等。

1. 基于食品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管控关键点的确定。

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保障关键点的确定与管控实际上就是在“从农田到餐桌”中设定相关的关键点, 通过对关键点的管控完成食品监管的工作。

如图4所示, 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过程包括:种子、饲料等农资供应环节———农产品生产环节———食品加工环节———产品运输与仓储环节———食品销售环节———消费者。从这一基本流程来看, 任何一个环节或节点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均会导致最终消费者食用“不安全”的食品。

确保整个食品供应链生产符合标准的食品的理想模式是“全程监控”, 即整个网链的每一个节点均有监测或采集的信息技术手段。这种方法在安全管控上能够增强人们食品安全意识, 强化食品生产流通加工企业的食品安全理念, 整体网链信息完全可追溯。缺陷是由于监控体系过于完全, 食品供应链整体投入成本增加, 食品流通效率降低。

根据我国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特点来看, 来自食品生产“源头”的危害影响巨大, 例如:毒姜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同时, 从食品质量保障的危害来看, 如果食品供应链上游的物质存在问题, 没有被有效监管, 那么这种危害物质的影响时间会较长, 影响的食品供应链节点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增加。因此, 在初级食品生产开始阶段, 农资采购后设置第1个关键点。

在食品供应链源头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之下, 基于食品生产过程的第2个关键点设置在零售前的最后一次集中 (分拣、包装、仓储) 前。第一, 从食品生产 (粮食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 到零售前, 初级食品可能经由多项“工序”, 经过多次运输或仓储, 影响食品品质的供应链外在因素较多, 作为示范工程的项目全程监控可以实施, 而就全社会范围内的全程监控操作性较差。因此, 全社会范围标准需要一个有效的节点制约有害食品进入到老百姓的消费市场。第二, 第2关键点设置在零售市场是否合适?一是零售市场面对的顾客是广大的老百姓, 中国人口众多, 经济社会发展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零售市场的现代化进程还有待提升, 例如:大型超市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 2013年, 中国消费者指数研究机构“Kantar Worldpanel”发布的最新市场动态报告 (2013年二季度) 显示, 高鑫零售占8.4%, 华润万家占6.8%, 沃尔玛占6.7%, 家乐福占4.9%, 百联占4.3%, 永辉占2.1%, Tesco乐购占2.0%。7大品牌超市市场占有率总计35.2%。如果仅考虑食品消费的话, 经由大型超市流入到居民家庭的比例还将下降。中国城镇居民常规食品采购的地点多数为农贸市场, 特别是果蔬、畜禽。二是城镇农贸市场的地理分布分散, 数量众多。来自百度知道的数据 (2008年) 显示, 南京市除江宁区和六合区, 共有133家农贸市场。如果将关键点设置在市场占有比率较大, 地点分散, 商贩众多的一线食品消费市场, 无疑工作量巨大。三是我国物流业近几年发展迅猛, 城镇周边或有新建物流中心或在整合原有场地形成新的综合性物流园区。一方面物流中心或园区能够有效降低城镇日常生活服务的运输与仓储成本 (例如食品配送) ;另一方面物流中心或园区是大品类食品进入城镇的自然集散地。按照食品分类确定城镇周边的大型的分拣、包装和仓储的集散地, 不仅能涵盖尽可能多的居民比例, 还能便捷地采样、监测与管控。

2. 基于食品生产利益主体的食品安全管控关键点的确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食品供应链有不断延长的趋势, 也涉及到更多的参与主体。食品能否安全地从生产的源头到达消费者手中, 与这个链条上所有参与主体有关。另外, 食品其自身品质难以持久保持并容易受微生物污染, 这一完全区别于其他工商产品的特点使得食品供应链极其脆弱, 中断风险较高。客观上讲, 合理的食品供应链在于向消费者提供安全、美味的食品, 同时又能增加各参与主体的效益。然而, 食品供应链各参与主体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 都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同时又要控制其成本, 反之, 如果企业要完善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这必然会增加其生产成本而降低经济效益。消费者想要消费安全、美味的食品, 又希望产品价格低廉, 可得性高。因此, 供应链上的食品安全控制深受各种矛盾的影响。

第一, 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来看, 供应链的集成有去“纵向一体化管理”的理念, 并构建“横向一体化管理”的过程, 同时需要网链内企业能够做到“风险公担、利益共享”。供应链企业以核心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主导, 各个利益主体以核心企业为中心, 划分职能并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核心企业自身的生产标准对于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巨大。因此, 食品生产利益主体的第1个关键管控点为食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例如:一家大型大宗农产品贸易企业在粮食收储标准中合理规范质量标准, 谨防劣质粮食进入。从食品生产利益主体的博弈角度来看, 稳定的食品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智猪博弈”中“大猪”与“小猪”的关系, 一方面大猪承担着开发市场、抢占市场份额的成本, 而小猪依靠大猪生存发展;另一方面供应链企业竞合利益关系是合作大于竞争, 各个企业“职能”定位来自“大猪”企业。因此, 第1关键管控点为食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从食品供应链企业节点数量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集来看, 监管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效率最高。因此, 选择食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第1关键点。

第二, 我国食品供应链结构与工业企业具有密切的联系。为了保障食品的有效存藏时间, 一些食品添加剂必然大量应用。现阶段,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 化学物质污染 (农药、化肥) 和食品添加剂不规范使用是一个突出问题, 8%的耕地面积消耗了三分之一的化肥。根据食品供应链网链的入点和出点的概念, 可将食品供应链外延的工业供应链企业分为两类, 一类是将食品化工产品代入到食品供应链的企业;另一类是处理接收食品供应链废弃物的工业企业。在过程监管中, 一般认为进入节点的控制至关重要。例如: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其中减量化原则位于首位, 只有当投入的有可能产生危害的物质减少了, 人们再采用“再利用、再循环”才是有效的。同样的观点得出食品生产利益主体的食品安全保障第2个关键点为食品供应链的具有食品化工性质的“入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没有选择食品供应链“出点”为关键点的原因并不是说食品供应链的废弃物处理不重要, 实际上, 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食品供应链所产生的废弃物, 对食品供应链的“入点”是有影响的, 例如具有危害性的垃圾污染农田或水源。从控制的原则和“循环管控”的理念来看, 选择“入点”更能突出关键点的现实意义。

第三, 网链内其他企业不作为关键点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食品供应链结构复杂、节点众多, 不具备“核心”或“源头”属性的企业不能凸显供应链集成效率。二是食品生产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食品安全关联问题, 更多地涉及到经济效益,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核心企业的食品安全发展意识与理念能够有效塑造, 而其他企业的导向与控制要复杂得多。因此, 没有将关键点设置在网链内其他企业之中。

四、政府监管环境下的食品安全管控关键点的确定

通过食品生产流程和食品供应链利益主体食品安全保障关键点的分析, 得到2个维度4个关键点。考虑到食品质量安全是复杂性、全社会的问题, 必须从政府监管的角度论述食品安全保障关键点。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是多部门联合监管, 监管主体包括:卫生部、农业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环保局、商务部、交通部等。虽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统一和协调, 但是它只是国务院下的一个副部级直属单位, 与卫生部、农业部、质检总局在级别上是平等的关系, 并不具有实质的责任追究权力, 无法有效地支配其他部门的资源, 从而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一和协调工作力不从心, 很多时候只是起一个牵头的作用, 加之各部门之间的分工重叠和我国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方式, 均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效果。

我国食品安全的监测体系不够完善。目前, 由多个部门组成的监测体系工作交叉重复与空白地带并存。现有的检验机构缺乏竞争机制, 我国在食品检测检验方面的技术水平很有限, 从检验机构、检验人员、检测设备到检测方法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这就制约了我国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

我国食品安全在管理控制技术上仍很落后, 已为国际公认并广为应用有效的先进管理技术如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体系, 虽在我国一些承担出口任务的大型食品企业以及在上海市的乳肉制品、饮料、调味品等十余种产品上得到应用, 但总体上我国还处于起始阶段;又如危险性评估原则, 虽然在我国已被用于食品卫生监督的量化分级管理等方面, 但危险性评估技术的推广仍处于起始阶段, 无论在人才上还是实践上都极为欠缺。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得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 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传感器获得环境的物理参数, 例如:温度、湿度、压强等等;利用EPC编码、RFID技术和GPS、GIS能够统计大量的物品信息。政府监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我国食品安全的良性循环, 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 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食品生产流程和食品供应链利益主体食品安全保障关键点设置目的在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基本逻辑是食品供应链企业为了向消费者提供合格的高质量的产品, 通过供应链信息流传递给食品化工企业规范技术, 合格的高质量食品投放市场前在分拣、包装和仓储等环节影响供应链下游企业并规范行为。但是, 当市场机制失效或“高质量”食品供应链利益受到损害时, 必须由政府职能部门给出评判依据和标准, 以保障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政府监管环境下的食品安全保障关键点设置就是要突出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食品供应链的有效运行, 离不开流通、加工、销售等环节。食品供应链的企业稳定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不停地更新着流通、加工和销售的信息, 随着食品的消耗, 食品供应链信息就好似“河水在流淌”一样, 见图8。

如图8所示, 食品在供应链内的物理属性在经由节点时会发生变化。例如:从农户收储的新作粮食 (如水稻) , 一般会经过烘干或晾晒、入库, 仓储、出库、加工 (砻谷、谷糙分离、碾米、色选、抛光、分集、打包) 、运输、配送、分销、最终销售等等多个环节, 仅稻谷中的水分含量就不断发生着变化。同样, 产品的形态、添加的物质、品质等级都在发生着变化, 因此, 将食品供应链流通、加工、销售信息比作“流淌的河水”。复杂信息的汇集, 关键“点”的设置已不能发挥良好的效用, 此时需要寻找具有代表性的统计量, 通过它来显示食品供应链的流体属性。1999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研究中心开发出EPC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产品电子代码) 技术, 满足对单个产品的标识和高效识别。EPC是一种编码系统, 建立在EAN/UCC系统条码的基础上, 并对条码系统做了一些扩展。物联网的理念是基于EPC的, 就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来看, EPC将是食品安全信息流体属性最好的表达方式。因此, 政府监管环境下的食品安全保障关键点设置应该是一个系统, 称之为平台关键点。

五、食品供应链安全机制的构建与建议

(一) 食品安全保障的管控关键点体系。

基于前述分析, 食品安全保障可从3个维度5个关键点进行管控, 见图9。

第1维度为食品生产流程。在这个维度突出食品生产的前期农资准备节点, 与食品供应链事先控制相辅相成。同时, 在整个流程中以进入零售前的分拣、包装和仓储为另外一个关键点, 集中控制消费市场上的食品质量。

第2维度为食品供应链主体。以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中心, 根据利益主体的市场行为, 以稳定供应链集成为基础, 导向供应链企业的食品安全行为。同时, 注意食品供应链的最外延工业企业的入点单位监管, 严防危害性物质进入食品供应链。

第3维度为政府监管。如果说第1、2维度突出市场机制, 第3维度则要突出政府调控监管机制。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组织结构复杂, 机制不完善, 信息沟通不畅, 经常出现“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同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技术层面来说, 可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信息池”, 以便政府职能部门协调工作。因此,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需要一个平台性质的关键点, 完善政府调控的手段。

(二) 我国食品安全管控机制的构建。

可以将我国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的3个维度“映射”到相关的运行上去, 即将食品生产流程上的监管演化为整个食品安全的保障机制, 将基于食品供应链利益主体的监管演化为整个食品安全的激励机制, 将政府监控环境下的要求演化为整个食品安全的制约机制。这样就可以构建出与监控体系相协调的运行机制, 以满足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的要求。

我国食品安全管控机制的构建和发展要有一个假设前提, 那就是“信任”。对人类社会而言, 信任就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信任, 我们的生活就可能寸步难行。当你买菜时, 卖菜的小贩绝不敢把菜先递给你, 你恐怕也无法证明扔到钱匣子里的钱就是你的;当你跌倒时, 也没人敢扶你起来, 因为别人不能确定你是否会讹上他。而信任能够为人们交往中的这种不确定性提供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预期, 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黏合剂。然而, 信任又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 一个理性的人在决定信任他人之前, 必须权衡潜在的受益与损失孰轻孰重、考量对方失信的可能性有多大。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 如果不建立信任的环境, 对食品供应链企业“严防死守”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信任环境下, 我国食品安全的各类参与主体 (政府、企业、消费者) 假设我国食品安全环境是良好的, 是安全的, 信任环境的背景下有利于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有效运行。

第一,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整个社会, 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因此, 在信任环境下的制约机制就较显得尤为突出。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政府多个职能部门联合参与, 监管手段的多种多样, 从本质上来看, 制约的好坏取决于“奖惩机制”的建设。当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 说明“奖惩机制”出现了问题。“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 事关社会和谐稳定。食品安全的奖惩机制应该是“超级大棒”的惩罚机制, 我国食品生产过程中小的作坊、微小型企业占有巨大的数量, 与老百姓生活密切接触的危害食品多数是此类小作坊和微小企业加工生产的, 如果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惩罚不严或不作为,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如果食品安全监测系统出现危害物质, 政府职能反追踪一定能够寻找到“风险源”, 同时加以严厉的惩罚, 一定能够逐步规范我国的食品安全环境。食品供应链安全保障关键点的设置正是为奖惩机制明确对象与方向。同时, 食品安全的奖惩机制还应该是“超级胡萝卜”的奖励机制, 市场经济环境下, 食品企业提升产品质量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即便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提升食品生产质量, 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 全社会范围或政府监管部门也要加以认可, 给予经济上的奖励以及媒体宣传, 突出企业的社会形象, 增加知名企业的无形资产。实质上, 制约机制中的“奖惩”手段是维护食品信任环境的重要途径, 通过长期的“奖惩”能够向全社会宣布危害社会食品安全的企业将受到严厉的惩戒, 企业将难以生存;而长期致力于食品安全事业的企业将能够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并在市场竞争获得优势。

第二, 基于食品生产利益主体的激励机制的构建。首先, 需要明确激励机制的激励对象有哪些?主体对象是谁?激励机制如何发挥作用?食品供应链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在运行, 在制约机制中是政府监管的主体对象, 是政府职能部门的激励主要对象。而食品生产利益主体之间的激励机制要依靠市场经济的原理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 基于食品生产利益主体激励机制主要考虑的是食品供应链整个内部, 政府职能部门要下放“权力”, 由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运用市场机制, 激励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通过加大采购与降低供货成本释放信号。其次, 食品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有效发挥要依托政府监管, 要依靠社会监督。奖惩与监督是一个长期过程, 需要全社会范围的共同努力, 即整个食品安全的保障机制的建立。

第三, 基于食品生产流程的保障机制。由于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人们常用“九龙治水”来形容我国食品监管现状, 由于管的部门太多, 监管的效果不甚理想。我国食品安全进入一个多发期, 这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水平密不可分, 因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收入增加推动了食品生产和加工业快速发展。实际上, 我国多个部门共同管理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件坏事,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的范围太广, 层次太多。基于本文的食品生产流程的管控关键点, 在重要“节点”采用多部门联合检查能够快速明晰问题症结, 采用“谁发现、谁处理”的原则, 能够有效打击食品安全危害事件的发生。同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公开发布食品安全事件, 能够有效地宣传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政策, 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食品安全社会责任感, 提升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在食品生产流程的“次节点”, 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 监督企业食品安全的行为。当今社会是一个“自媒体”时代, 人们对于身边发生的事件可以随时记录, 因此, 政府管控部门要利用信息时代的便捷性, 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中来, 真正使食品生产过程中的保障机制做到“重点有监管、流程有监督”的效果。

六、结语

食品安全的管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分析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内涵特征, 确定管控关键点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个手段, 在我国食品供应链一般模型的基础上, 构建3维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进而衍生出的管控机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能够促进我国食品安全进步。

参考文献

[1] .朱明春, 何植民, 蒋宇芝.食品安全发展的阶段性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中国行政管理, 2013

[2] .游军, 郑锦荣.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控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9

[3] .肖静.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4] .黎继子.论国外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质量安全[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

[5] .周应恒, 卢凌霄.生鲜蔬菜供应链效率研究[J].江苏农业科技, 2008

[6] .成黎.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 (食品类) 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与措施分析及未来趋势预测[J].食品科学, 2012

[7] .吴绒.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物流技术, 2013

[8] .王殿华, 翟璐怡.全球化背景下食品供应链管理研究——美国全球供应链的运作及对中国的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 2013

[9] .尚培培, 林国龙, 马占鑫.物流网环境下食品供应链安全探究[J].食品工业科技, 2013

上一篇:2024年春一班语文期末考试试卷质量分析下一篇:幼儿园拼音b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