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毕业论文

2024-07-25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毕业论文(精选8篇)

篇1: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毕业论文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毕业论文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WTO的加入,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比如金融**,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企业经营存在潜在的风险,实施谨慎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实务的方方面面,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更进一步充实了谨慎性原则的内容,本文为此就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作以下阐述。

一、从资产的定义的角度来看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资产的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单从这一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出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对那些预期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项目,都不能再作为资产来核算和列报。围绕这一定义而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新制度:

1.新制度针对我国企业当前普遍存在的资产虚增现象,进一步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实用范围。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原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四项准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借款减值准备这四项减值准备。而且,在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企业自主选择的余地更大,如对于坏账准备,原制度规定必须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比例计提,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必须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冲销,致使大量呆账、坏账长期挂账。固定资产也存在类似情况。这些都是导致企业资产不实的重要因素。新制度则规定,坏账准备和累计折旧的计提方法及计提比例均由企业自主合理确定。这样就能使会计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的有效价值,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属性,借此提供更加真实稳健的会计信息。

2.对于待摊费用,原制度规定在1年内分期摊销,而新制度则规定如果待摊费用所应摊销的项目,不能再为企业带来利益,应将尚未摊销的待摊费用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

3.对于待处理财产损溢,原制度规定批准前列示于资产方,经过批准后才能结转为当期损益,而新制度规定无论是否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均应在年末结账前计入当期损益,不再允许列示于资产方。

4.对于开办费,原制度规定5年内摊销完毕,而新制度则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外,所有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5.若预计某项无形资产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将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二、从收益的确认的角度来看

从谨慎性原则出发,不高估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短期投资所取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不再作为投资收益确认当期损益。

2.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非当期损益。在对债务人的会计处理上,《企业会计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债务重组产生的差额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不列作当期损益。对于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若发生债务重组损失,则确认为当期损失。

3.到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后,期末不再计提利息,其所包含的利息,在有关备查簿中进行登记,待实际收到时再冲减收到当期的财务费用。

4.对于使用借款购置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利息资本化的时间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为标准,不再以“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为标准。避免了企业以是否办理竣工决算为由,拖长借款利息资本化的时间,虚增了当期资产和利润,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5.企业对财产清查中所发生的盘亏,于期末前查明原因,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于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期末结账前尚未经批准的,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上先按上述规定进行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出说明;如果其后批准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不一致,调整当期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6.企业确定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至零为限。如果被投资单位以后各期实现净利润,企业应在计算的收益分配分享额超过确认的`亏损分担额以后,按超过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的金额,恢复投资的账面价值。

7.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加速折旧法。

8.企业对外担保、商业承兑票据贴现、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等业务可能产生的负债,应按照规定的项目以及确认的标准,合理地计提各项可能发生的负债,并计人“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科目。

9.让渡资产使用权而获取的利息收入,超过利息收款期限尚未收回的利息,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同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三、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看

会计报表分析是指以会计报表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预测的一种手段。作为企业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分析企业会计信息时应该持谨慎态度。下面就几个比较典型的财务分析指标所体现的谨慎性原则进行论述:

1.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就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资产负债比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集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它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和长期偿债能力,本着谨慎性原则,所以将短期债务也包括在用于计算资产负债率的负债总额中。

2.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要改善资产利用的效果,就应加强对企业各项资产的管理。而应收账款则是企业一项很重要的流动资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来检测,应收账款周转率可按年周转次数或平均周转天数来计算。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5/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从谨慎性原则来看

(1)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中的分子应采用赊销净额,而不用销售收入总额,因为只有赊销业务才能产生应收账款,用赊销净额计算的比率会更有意义;

(2)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中的分母应该是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而不是期末余额,这样可以使公式的分子和分母的金额在时间上相对应,而且此平均余额应该是全

篇2: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毕业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种行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市场的多变性使得会计人员在一定范围内不得不采取会计估算的方法确定会计期间的收益和损失。为了减少会计估计的随意性,降低财会报告的风险,重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成为必然。本文着重于企业在会计处理时针对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应用,以及应用中的不足与完善做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不足与完善;会计应用;

一、谨慎性原则的基本概念及其必要性

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是资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在国外有两种情形;一是有限应用,如美国应用谨慎性原则的方法大致为广泛采用成本与市场价孰低法、谨慎估计或有损失、不设秘密准备。二是较广泛应用,如德国、日本等,允许计提各种形式的准备。在我国,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当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遵循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是什么呢?首先,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为精确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就必须按照规定标准来估算。其次,企业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式,面对的风险也日益加剧,只有谨慎才能抵御风险,更具竞争力;再次,依据谨慎性原则来处理会计工作,确认会计信息,可以防止利润和权益的夸大,掩盖不利因素,有利于保护出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需要注意的是,谨慎性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设置各种形式的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

二、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主要应用

(一)坏账准备

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由此而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在商业信用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品售后往往不能立即收到现金,而通常采用赊销方法,由于市场的变化,购货方存在着破产倒闭或其他情况,这些情况一旦发生将意味着货款可能无法收回,其直接后果将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为了避免货款发生上述情况,我国现代企业会计允许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提取坏账准备金,以抵消可能对企业发生的破坏作用。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的估算方法,根据谨慎性原则和配比原则的要求,企业的应收账款应以将来可实现的价值为准,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估计入账。目前我国会计实务中规定只能采用应收账款百分比法,即企业可以于年度终了,按照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金,计入管理费用,形成坏账准备,实际发生坏账时再冲减坏账准备同时转销应收账款。

备抵法克服了直接冲销法在发生坏账时直接将损失计入管理费用,企业利润大起大落,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弊端。提取坏账准备使企业逐步消化坏账损失,保证了企业利润的稳定性,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避免了企业虚列资产,能够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符合谨慎性原则和配比原则的要求。

(二)存货跌价准备

由于受到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的清查,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进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级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其具体方法有:当企业的产品发生滞销时,为了抵偿存货报废发生损失对企业的消极影响,或者防止商品因大批削价而影响经营利润,企业可以提取削价准备。按财务制度规定,提取削价准备的企业,每月应按库存商品期末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削价准备,年末再按为销售而储备的库存商品余额的3‰--5‰进行清算。计提时,增加商品当期销售成本,企业发生削价损失时,冲减削价准备。

(三)加速折旧

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是谨慎性原则的又一典型应用。固定资产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能够连续在若干生产周期内发挥作用并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其价值通过提取折旧的形式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实现价值补偿。总的来说,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生产的内在要求,为此现行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如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其中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一是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二是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无形损耗,使得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价值应在短期内收回;三是加速折旧因减轻了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等同是国家为企业提供变相的无息借款,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四是由于维修费会随着固定资产使用年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加速折旧法下,每年折旧和维修费用的综合要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稳。因此,允许一些行业,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中选定一种方法进行加速折旧,是完全必要的,既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又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谨慎性原则的不足

(一)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由于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加之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很难认定。实际操作主观性很强,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影响,会计信息很难验证。

(二)计提被滥用,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停止上市,上市公司就可能少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而有些上市公司股东为了逃避债务而多提减值准备。同时可能会产生前期谨慎后期不谨慎,或前期不谨慎后期谨慎自相矛盾的情况。

(三)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增加企业现金流出,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并且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存在相冲突的方面。

(四)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有的资产按市价计价,缺乏一致性,当市价高于成本时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可能会歪曲企业的年度收益状况,在短期内延缓国家税收,而且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者不能做出最优决策。并且在不同企业实际运用不均衡,只在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而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未明确规定。

谨慎性原则屡遭诟病,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以及如今演化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的工具。

四、谨慎性原则应用改进策略

(一)扩大谨慎性原则运用范围与适度运用相结合 在上市公司进行谨慎性原则的实施试点,将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推进各种企业在同一市场展开公平的竞争,提高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分析的可比性,使得会计信息真正成为决策的有效信息。一个有效的方案就是找出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谨慎原则的优点,把它的不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当然,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之间影响到“适度”的程度,因此对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和缺陷会计人员必须准确理解掌握。

(二)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会计核算使用适度谨慎性的时候,可以适当约束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前提和条件,使会计人员核算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受到限制。例如,美国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对存货应用做了如下规定:“①预期销售价格将下降;②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除此还规定,只能在规定的上下限范围内应用存货的市价,资产折旧的提取额必须在原始成本以下。因为受到这些约束条款的限制,谨慎性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的使用依据职能主要依据客观前提,使得操作中的随意性大大减少了。这样使得谨慎性原则和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上的冲突得到了一定的预防和控制。

(三)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真实性居12条会计原则的首位,因此必须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贯彻、运行谨慎性原则。要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来解决谨慎性原则和责权发生制、配比原则之间的冲突,当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时,为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实反映要先考虑前者。除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和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

(四)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做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它的主要特征就是以会计政策的范围为依据,在缺乏明确的规章的情况下根据经验作出判断。现在,要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我国企业会计人员在判断能力上还有很大不足。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提高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第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加强培养;第二,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对会计专业知识做到系统的掌握;第三,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其专业知识不断进行更新。

(五)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像上文所说,实际操作中谨慎性原则容易产生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所以为防止谨慎性原则的滥用和曲解,一定要严格审计监督,防止人为因素是他与其他原则的冲突加剧。同时企业内在约束机制也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提高,规范其行为,更加合理地运用谨慎性原则。

参考文献:

[1]刘爱华.关于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的思考.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马军卫.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探讨.山西建筑

篇3: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实务,应用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原则中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产生的本源, 对不确定性的量化从而提供相对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会计谨慎性原则所要达到的核算目的。

谨慎性原则又被称为稳健性原则,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它的概念框架研究中将其表述为:谨慎性是对于不确定性的一个审慎反应, 以确保商业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被充分考虑。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于谨慎性原则的表述是: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 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其实质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 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 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 即不高估资产或收益, 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这种基于职业性的判断本质上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 对不确定性的量化, 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直接相关, 实践中如何合理使用谨慎性原则且避免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笔者浅析如下。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诠释

谨慎性原则自产生以来, 受到了广泛关注,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8条的规定表明, 要选择合理的相对保守的评估资产和利润的会计方法, 对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持合理计算的态度。换言之, 对于可能发生的收入或利得, 除非有十足的把握, 一般不予确认, 但可以在会计报告中进行披露;对于影响企业未来价值的不利事项, 如果可以合理预计该事项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同时满足负债确认条件, 会计实务中应采用预计负债的方法进行核算, 如果不满足确认条件, 企业不需要加以确认, 但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 是因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 金融资产的交易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 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 出现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一系列新的价值衡量方法, 为此谨慎性原则的使用成为必然。

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产生的本源, 不确定性就意味着风险和潜在的损失。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可分为外生性和内生性两种, 外生性包括会计政策法规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会计对象的不确定性、经济事务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等;内生性则包括会计要素、会计定义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会计基本原则内部的矛盾性、具体会计准则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及会计人员主观原因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等, 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会产生种种不理性的行为, 谨慎性原则的存在是自然的, 有其必要性。无论从纳税主体的利益角度或是管理层的监管需求方面以及股东及债权人, 都有采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处理的内在需要, 也使该原则得以广泛使用。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如何使谨慎性原则在各个会计行业得以广泛使用而又避免滥用造成会计差错, 在会计实践中应值得思考和重视。在收入准则中对商品销售收入的确定基于五个基本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五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够确认收入, 而这五个条件本身又都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需要会计人员做出充分的职业判断, 大多数情况下, 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伴随着所有权凭证的转移或实物的交付而转移, 有些情况下, 企业虽将所有权凭证或实物交付给买方, 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 比如企业有可能在商品的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规定的要求, 企业销售商品收入是否能够取得取决于代销方或受托方销售其商品的收入是否能够取得, 企业尚未完成售出商品的安装或检验工作, 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等都不能确认收入。特殊行业如高尔夫球场果岭券收入的确认, 在收到款项时作为递延收益处理, 待提供服务收回果岭券时, 再确认收入, 合同期满未消费的果岭券全部确认收入, 会员在消费时购买的果岭券于会员购买时确认收入等都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使用。

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 要求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 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是资产是否需要进行减值测试的必要前提,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准则对资产的公允价值、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等都做出了解释, 企业在进行了资产减值测试, 并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 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减记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 减值资产的折旧或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的调整, 以使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 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 且规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减值损失。以前期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在资产处置、出售、对外投资、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换出、债务重组中抵偿债务等时才可予以转出。这些规定是基于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基础上进行的, 是对历史成本计价的补充和完善, 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某些上市公司基于保盈利、保配股资格的需要, 通过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达到调节利润和资产净值, 利用该原则进行会计报告的粉饰。

或有事项准则也体现了对谨慎性原则的沿用。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或有事项的结果可能会产生负债、资产、预计负债、或有负债、或有资产, 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不符合负债要素或资产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 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 应当进行相应的披露。影响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的多种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企业应持续地予以关注, 除未来经营亏损外凡符合确认负债条件的应当确认预计负债, 如果能基本确定收到该潜在资产且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确认为企业资产。在预计负债计量时应确定企业最佳估计数, 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交易性质等。比如企业重组, 应按照与重组有关的直接支出确定预计负债金额, 不考虑预期处置相关资产的利得或损失, 即使资产的出售构成重组的一部分也不用考虑。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中也会经常性使用。比如在对偿债能力的分析中会使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这样的财务指标, 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 (速动资产) 对流动负债 (速动负债) 的保障程度, 而实际情况中往往有些资产不能很快转变为资金方便企业使用, 如被挪借的公款或呆坏帐, 长期应收款、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 不能用于交付的偿债基金等, 会影响流动资产的可流动性 (负债类似) , 应当进行专业甄别后予以剔除, 而进行调整后的该项比率指标往往又不具有可比性, 所以只有现金比率才是更为谨慎的分析指标。

在对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 往往会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这样的指标, 而基于赊销业务产生的应收票据不包括在应收账款中, 基于成本法核算的存货没有考虑市场因素, 基于历史成本核算的固定资产没有考虑价值因素等, 谨慎性原则的引用使以上分析指标相对更为准确, 比如存货建立“存货跌价准备”“商品销价准备”,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上改变了单一的平均年限折旧方法, 规定企业有权选择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内的四种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所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及其他环境的变化也可能使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新的会计准则允许在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改变会计估计, 使企业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有了一定的资金来源, 符合企业自身利益。

在对企业获利能力分析中使用的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中, 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使用。比如对债务利息的扣除、对成本的合理调整、对股东权益的分配等。

篇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毕业论文

关键词: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会计实务,保险会计

1.谨慎性原则的相关理论

1.1谨慎性原则的涵义

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谨慎性原则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是为了减少会计风险而采取的一种文件做法。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地位。谨慎性原则是在保守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保守主义。

1.2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因此,谨慎性原则至关重要。

2.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实际运用情况

自1992年以来,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实施以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对于"挤出"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和利润中的水份,防止其利用四项准备调节利润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从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看,有以下几种情况应予以注意,第一,某些上市公司基于保盈利、保配股资格的需要,无视企业现状,与谨慎性原则背道而驰,甚至将各种"准备"的计提与年度间的转移作为新的粉饰手段。当然,由于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应允许企业间在计提比例、数额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利益最大化才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第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有待于提高。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领域的不确定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等的计提,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力,这一要求与会计人员的现实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3.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存在的问题

3.1谨慎性原则应用中,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难度大

目前我国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商品和股权没有价格信息,很难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也很难认定。会计人员难以把握各种准备金的计提,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难度较大,而且确认计量的准确性也难以验证。谨慎性原则实际操作中容易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而导致偏差。另外,由于会计准则未对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比例和操作方法作出具体规定,使得不同的企业在处理相同或相似情况时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可比性。

3.2与其他会计原则有一定冲突

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与可靠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都存在一定的冲突。可靠性原则强调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可靠,以实际发生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事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或费用,与可靠性原则矛盾。

权责发生制要求严格实行应收应付制,要求按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确认其归属。而谨慎性原则允许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违反了权责发生制。谨慎性原则要求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与要求各项收入、费用在同一会计期间确认计量的配比原则也互相矛盾。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使企业本身前后各期之间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从而可能失去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3谨慎性原则应用中易被滥用

企业对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谨慎性原则没有具体规定选择会计政策、进行会计估计的客观标准,而是将专业判断选择权赋予了企业。在运用该原则时,难免带有主观随意的色彩,加之企业外部人员对减值准备等相关信息的再确认缺乏权威性,致使该原则在执行过程中易被滥用,甚至可能成为某些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采用不提减值准备或过度计提减值准备,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调整无形资产受益期限等手法,达到粉饰经营成果提高业绩,或隐瞒利润逃税漏税的目的。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揭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影响。

3.4税法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税法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如坏账准备金的提取,在计算所得税所得额时,超过3%以上的坏账准备金应调整所得税额,这就导致企业当期账面利润因准备金的提取而减少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使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企业因选择谨慎性原则而导致利润虚减,例如当期产品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可用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按照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税所得中扣减,这就使得当期费用增加,所得税却未能相应抵减,造成当期利润

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1谨慎性原则的模糊规定造成运用中的主观随意性

会计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会计人员可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或自己的主观意愿自由选择。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准则中没有准确规定具体的计提标准,企业就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计提比例。那么,企业就可以少提坏账准备,反之则多提坏账准备。因此,这些方法的选择未必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反而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虚假信息创造了合理的空间。

4.2谨慎性原则与税法政策不能协调一致

谨慎性原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税法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不能税前扣除。预计负债的计提,税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当期不能扣除,在企业实际发生时才允许扣除。这样的话,企业在当期就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使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受到限制。

4.3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冲突

首先,可靠性原则要求对于经济业务的核算应当不偏不倚,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真实地反映经纪业务的内容,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尽量披露和确认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和尽量不披露利得,与可靠性原则相冲突。其次,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而谨慎性原则体现的则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以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必然影响到会计利润的计算。再次,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并且不能随意变更,谨慎性原则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与可比性和一致性原则相冲突。使企业本身的前后各期之间,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失去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4.4谨慎性原则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横向不可比

由于各企业所采用的会计计量基础不同,有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的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由于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各不一样,造成企业之间缺乏一致性,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不利于管理当局横向比较,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决策。

参考文献:

[1] 詹雷,胡鑫红. 会计谨慎性的经济需求、监管制度及制度环境[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0(01)

篇5: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毕业论文

[摘要]: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其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适度”态度,一方面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另一方面也反映可靠的未来收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对当前经济状况的优劣做出合理估计,在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简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公司如何正确运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实务;确认

在西方会计中,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原则,又称保守主义,“指在资产评价及损益取决时,如果有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时,会计人员应选择对本期净资产及损益较为不利的方法或金额”。我国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主要是依据西方会计理论中的稳健原则。企业要在世界大市场中生存就必须采取谨慎的经营策略,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谨慎性原则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将越来越深刻。回顾其发展历程,分析其运用情况,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企业应率先考虑的。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新制度针对我国企业当前普遍存在的资产虚增现象,进一步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实用范围。有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这八项减值准备。在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企业自主选择的余地更大。这样就能使会计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的有效价值,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例如:XX建筑有限公司2009年对XX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的应收账款实际发生坏账损失30万元。确认坏账损失时,XX建筑有限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坏账准备300000

贷:应收账款300000

1.收入确认与谨慎性原则

收入准则对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的确定规定了以下原则(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 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以上五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确认收入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即使收到货款也不确认收入。这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2.加速折旧

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较低,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 生产的内在要求。为此新会计制度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训提折旧。因为:一、许多 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二、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无形损耗,使得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价值应在短期内收回等等。因此,允许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 数总和法中选定一种方法,是完全必要的。

例如:XX纺织厂一台织布机的原价10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4000元。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前两年的折旧额计算如下:

年折旧率=2/5×40%=40000(元)

第一年应提的折旧额=(100000-40000)×40%=24000(元)

第二年应提的折旧额=(100000-40000-24000)×40%=14400(元)

3.或有事项

在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中,对能够可靠计量且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要确认为预计负债,同时确认相应的费用;而对能够可靠计量且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资源,则只能认定为或有资产,只有当“很可能“变为”基本确定“时才能确认为资产,并确认相关收益。在会计报告披露中,预计负债、或有负责必须披露,而或有资产通常不应当披露。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4.递延所得税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这是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5.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谨慎性原则是对历史性计价原则的参正。根据历史性计价原则,虽然可能会存在记账简单和验证性等优,但是随着通货膨胀会计的出现和金融交易等业务的出现,历史成计价原则已不能完全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需要,所以要求企业立

当定期对资产计提减值;隹备,既是谨慎性原则的体现,又是企业经管理的需要。新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基本上包括了资产负责表上的所有非现金类资产,不仅规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无形资产、商誉、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等,还把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而且,明确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冲回,避免了企业用此调节利润。

二、谨慎性原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过度谨慎

合理的谨慎有助于披露正确的会计信息,但若过度使用“谨慎”或 “保守”原则将可能造成会计报表的歪曲。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运用之初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对一些不确定事项的处理的能力。但谨慎和保守并非会计追求的目标。如果会计人员盲目追求谨慎,则必然会脱离会计的主要目标,导致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具备相应的质量特征。

2.谨慎性原则的运用程度不均衡

如制度未对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比例作出明确的规定及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这就使不同的企业在处理相同或相似情况时由于采用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企业问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另外,除了上市公司外,大部分小型企业是忽略谨慎性原则的。

3.谨慎性原则运用同样会给企业带来调节费用、操纵利润的空间

有些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高估负债或者费用,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不够、高估负债或者费用不够,这都会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成为了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比如: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期末对固定资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从而减少当期会计利润。

4.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目前,企业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对或有事项的判断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多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则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三、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笔者认为,企业是否采用谨慎性原则,管理部门无法做出硬性规定,而只能做出定性要求,因为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如何制订恰当的会计政策和进行合适的会计估计,影响的因素很多不是国家政策所能面面俱到的,只能靠企业自己把握、外部会计师监督。而且,一旦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确定,就不能随意变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几个方面在会计实务中去规范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1.将谨慎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体现在对不确定事项进行判断的态度;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判断会导致其对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恰当陈述,使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企业如何选择适合 自己的谨 慎性的会计政策,如何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都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 判断。恰当的运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如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实现 资本保全,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把握好谨慎 性的尺度非常关键,而制度和准则中谨慎性原则选择性的范围不断扩大,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避免造成主观随意性。因此,会计人员应认真学习、贯彻《会计法》和有关 财经法规,要积极投身会计工作实践,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水平,客观、公正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加强审计监督

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 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 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4.完善会计监督机制,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的,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调整金额,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是一种制约。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因此,为了避免企业以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把谨慎性原则当作成本、利润的调节器,就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还应当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使谨慎性原则得到正确的理解与运用。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加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不断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不断吸收国际会计准则中合理科学方法的同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达到真实反映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目的要求下,对谨慎性的要求变得更加强烈,谨慎性原则也必将得到充分的运用。

我们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必须认真地贯彻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真正做到用好用活。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滥用或歪曲使用谨慎性原则来设秘密准备、过分提取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一定要谨慎,这样,就要求企业必须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讲究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专业判断,对会计交易或事项做出谨慎性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郭永清.《企业会计制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7.1.[2] 蔡维灿.《管理会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5.[3] 高利芳.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述评.财会月刊.2008(4)4,5-9.[4]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人民出版社

[5] 闫静.浅析会计谨慎性原则.财经界.2010 14, 1-1.

[6] 杜学当.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新乡学院学报.20104,2-3

[7] 黄晓钰.谨慎性原则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科学与财富.2010 7,3-4

篇6: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会计工作中一步步渗透谨慎性原则,就是为了减少企业的风险,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本文从会计结构的角度,详细论述我国会计制度采用谨慎性会计原则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运用;在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应防止过度谨慎的做法。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必要性 运用 过度谨慎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时,会计人员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应确认一切可能的损失,但避免预计任何可能的收益,即在不影响合理性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权益的做法进行会计处理,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行为更加稳健。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必要性

1.谨慎性原则的产生和运用,其根本的依据是不确定性。这里的不确定性,除了企业经济活动具有的内在的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外,还包括会计核算上的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中,不可避免地要大量运用会计估计,对于这些估计的合理性和未来的预期依据就必须做些假定。而谨慎性原则,则是处理这些不确定性的一种约束因素。

2.为了抵消企业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的过分乐观,谨慎的倾向是必要的。一般来说,会计人员可以得到的会计信息比其他可以传递给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要多得多。因此,会计人员应试图权衡这些信息和其中的风险,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出恰当的估价来提供信息,使报表使用者能更全面的预计到企业面临的风险,减少盲目的乐观。

3.对于企业来说,高估资产、权益和利润比低估他们更加危险。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企业资产不实、虚盈实亏,使企业做出错误而不是稳健的经营决策,从而可能导致企业以后的亏损、资金周转困难、缩小生产规模,甚至破产。从这个角度看,谨慎性原则的实质是资本维持,即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才能确认收益。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遵循谨慎原则,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预先估计入账,待费用或损失发生时,由于已经提前预计,就不会使企业经营成本造成忽高忽低的混乱。因此,谨慎性原则对于提高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被运用于我国的现代会计中,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会计计量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很广泛,在进行会计估计时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就是谨慎性。例如,很多资产期末计价所使用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就是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最典型的表现,其应用的依据也主要是为了满足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以存货为例,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降到了成本以下,此时期末存货价值应为可变现净值,同时将跌价损失计入当期费用,也就是将市价下降可能造成的损失预先计入本期,一方面避免了高估资产,另一方面确认计量了可能的费用或损失。反之,如果市价上升,企业可能会获得额外的利益,但此时存货仍按较低的成本计价,极可能实现的收入或利润不予确认。可见,无论市价升降,该方法都满足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加速折旧法是另一个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计量方法。总的来说,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还是低的,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生产的要求。为此,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其中主要理由有:第一,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第二,除了有形损耗外,还要考虑无形损耗,采用加速折旧可减少由于旧技术淘汰而提前报废时产生的损失;第三,因加速折旧减轻了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等同是国家为企业提供变相的无息贷款,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第四,使用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折旧费用和修理维护费用,由于维修费会随着固定资产使用年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加速折旧法下,每年的折旧和维修费用的总和,要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稳。因此,允许一些行业、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合法中选定一种方法进行加速折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实际上是提前确认了固定资产处置时可能发生的损失。

3.在会计报告中,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进行披露,还要充分揭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对于那些在会计确认与计量中没有反映出来的风险,依据谨慎性原则,应在会计报告中适当披露。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或有负债的披露。或有负债是一种最终结果需视某种事项是否发生而定的债务,由于它是一种潜在义务,或者是一种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所以,不能被确认为负债。对企业而言,或有负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是存在着发生的风险的,给予谨慎性的考虑,应在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相反,或有资产一般不应披露,这正是谨慎性原则的典型体现。

三、在会计工作中要正确使用谨慎性原则,防止过度谨慎

谨慎性原则作为一种原则性规定,是较为抽象的,并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对这一原则的确存在着可能对它进行随意的滥用和曲解的潜在危险。例如,有时可能会把谨慎性原则理解成“宁可多计损失,不能预计收益”,导致对应当入账的收入不入账,对应当按规定标准计提的成本费用,故意扩大计提的范围和标准等。对此,对过度谨慎应加以限制。

1.充分认识谨慎性原则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则。作为一名会计人员,首先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谨慎性原则,正确认识和使用谨慎性原则。与此同时,企业领导应重视对会计人员谨慎性的培养,既要做好谨慎性培养的工作,也不能过度谨慎。

2.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事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的主体——会计人员。企业应抓好内部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如何适度的运用好谨慎性原则,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做到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3.加强审计监督。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企业之所以乐于接受谨慎性原则,是因为它以保护企业为主旨。谨慎的会计处理,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是对会计一般原则的认识和运用的一个突破,也是我国现代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篇7: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毕业论文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第2号中,将谨慎性表述为:“谨慎性是对于不确定性的一个审慎反应,以确保商业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被充分考虑。因此,在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之间有同等的可能性时,谨慎性要求使用比较不乐观的估计数。”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性,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实际上,谨慎性原则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运用谨慎性原则的事例有:预提应收账款中的长损失,建立坏账准备;期末存货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以“后进先出法”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固定资产按“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等。虽然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已经被有效应用,但仍就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谨慎性的模糊规定易造成应用中的主观臆断性

企业常利用谨慎性原则的模糊性规定而不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滥用该原则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2.税法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导致企业当期账面利润因准备金的提取而减少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使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3.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目前除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颁布信息外,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缺乏相关信息的参考,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即难以确定资产可变现值,市场价格机制和信息披露状况使谨慎性原则难以落实。

4.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

谨慎性原则强调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利得,将会违背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显然违反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体现的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种核算方式必然会削减企业的正常利润,又与配比原则相冲突等等。

5.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目前,企业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对或有事项的判断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多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则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二、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完善

1.增强谨慎性原则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要达到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目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保障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侵犯,就应把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要求规定详细,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指南,尽量在照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能被广泛接受的、有一定灵活性的标准。

2.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

在国家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当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制度的差异,以便各企业在会计制度范围内自行选定准备的提取方法及比例,报税务部门备案,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列支。

3.完善市场信息报价系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证券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等各类市场也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有关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应完善各种价格信息及信息报价系统,定期向社会发布各类商品的价格,使各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和投资等资产的计价具有合理依据。

4.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谨慎性原则是在客观性原则的条件不存在时的补充原则,并和一致性原则相违背。它容易导致低估资产、收入、高估负债、费用,从而影响到净利润计算的正确性。因此,应用谨慎性原则要谨慎。防止滥用或歪曲使用谨慎性原则来设秘密准备、过分提取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或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在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些约束条件的限制,使得稳健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主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可减少操作上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5.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

谨慎性原则可以体现在确认、计量、报告等诸方面。它要求:会计确认标准稳妥合理;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权利和利润;会计报告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应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应用专业知识对确定和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避免主观随意性,以便对会计交易或事项做出谨慎的处理。

6.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随意性,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应用。

7.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8: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现状

(一 ) 无形资产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第十三条规定 :对企业自主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包括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后至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支出总额, 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费用化的支出不在进行调整。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阶段支出要确认为无形资产, 要满足下列条件:1.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且使用或者出售的意图;3.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但是有很多企业在研发无形资产过程中的支出不恰当的资本化、虚增收入;4. 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必须拥有足够的财务资源、技术和其他资源支持, 而且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 产生经济利益的途径,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流通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 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的能力。

(二 ) 收入的确认

新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销售商品并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 要同时满足下列五个条件:1. 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给购货方;2.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并确认;3. 企业既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采取有效的控制, 也没有保留与所有权相关联的继续管理权;4. 相关联的经济利益有流入企业的可能性;5. 与之相关的已发生的成本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由此看出, 要确认收入只有当与商品有关的报酬和风险确实发生转移, 并且与商品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这也正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三 )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

1. 应该在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的单位按规定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 2. 除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应该按规定计提以上列举三项减值准备外, 还应对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委托贷款、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的减值准备按规定计提;3. 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应该按规定标准和程序计提坏账准备。

(四 ) 待处理财产损溢先及时处理

定期盘点, 每年至少盘点一次。是对存货、固定资产盘点的现行制度。盘点结果如果与账面记录不符, 应于期末前查明原因, 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 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 (厂长) 会议及类似机构批准后, 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这样, 企业对长期积压贬值、变现能力差, 账面成本高于市价的存货和盘盈、盘亏、毁损的固定资产的处理有了充分的自主权, 可确保这两项资产的变现能力。

(五 )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总体来说,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折旧率水平相对较低, 对企业技术更新和发展生产的内在需求不能满足。为此, 新会计制度在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 而且还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其中原因有以下几点:1. 在产能, 高效率的初期, 许多固定资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 就应让这些资产在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 以此来达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2. 加速折旧因减轻了以往几年的所得税负担, 等同是国家为企业提供变相的无息贷款, 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3. 由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无形损耗, 使得大多数的固定资产价值的应回收于一个短的时间周期。

(六 ) 或有事项的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准则规 定 , 企业在符 合当前条件的情况下, 要充分预计可能的或有负债, 不预计可能的或有资产。债务人确认在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支出为预计负债, 而债权人对或有收益则不能确认为资产, 只能在表外披露。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 计提减值准备比例不规范

我国原《企业会计制度》第51条规定“根据谨慎性原则, 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 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新准则也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有关变革和规定, 但由于减值测试方法的多样性, 在具体运用中极有可能导致行业或者企业间的减值准备提取方法的不一致性, 这就使某些相同情况企业在会计报告中出现较大差异, 如果企业在计提准备时信息披露不充分, 则可能发生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告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产生质疑.

(二 ) 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在运用中的矛盾

可靠性原则要求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 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与之相反谨慎性原则却要求在会计务实中确认预计发生但尚未发生的费用与损失, 这明显与可靠性原则是相矛盾;历史成本原则要求按取得的实际成本计价各项财产物资, 除国家另有规定物价变动外, 不得调整其帐面价值, 与之相反谨慎性原则要求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存货、短期投资等, 造成了历史成本原则的动摇;配比原则要求应该在同一会计期间确认计量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费用、成本, 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 但是谨慎性原则体现的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费用、损失, 滞后确认可能的收益, 这必然会减少企业的当期正常利润, 与配比原则相矛盾; 可比性原则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应按规定的会计政策, 核算口径一致、相互具有可比性, 对经济业务的处理, 某种方法如被选择就应坚持使用, 不得随意变更, 相比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

(三 ) 与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不协调

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 它以利润为主要依据, 但不是直接意义上的会计利润, 更不是收入总额。所得税是为了确保国家税收及时征缴, 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因此, 在确认计量时有以下几点倾向:1在金额上多计资产、收入, 少计负债、费用;2时间上提前确认资产、收入, 推迟确认负债、费用;3只要出现对增加国家财政有利的情况, 确认不确定性、估计项目要予以默认。而谨慎性原则是要求企业必须记录和确定在确认计量过程中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 不能准确确定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定和入账。

三、使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一 ) 完善相关的会计准则和政策

由于企业会计政策、会计准则与制度规定不够明确, 才使操纵利润和虚增资产等弊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 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规定, 减少上市公司具体业务的操作带来的弊端, 最大程度地保证其财务信息的公允性、真实性来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在适度稳健的会计实务中, 为了能够减少人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要适当的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条件和应用前提进行必要的约束。

(二 ) 加强审计监督 , 强化约束机制

主观随意性和倾向性是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监督, 完善企业财务监管制度, 使公司管理者、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关键管理人员, 能有效运用分析性程序, 考虑舞弊危险因素和其他特定信息, 避免曲解谨慎性原则和滥用谨慎性原则。同时, 为了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充分合理地应用, 必须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 优化会计行为, 提高企业会计的职业道德意识。

(三 ) 适度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

对谨慎性原则要合理运用, 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 如过度的谨慎会减少谨慎性原则的利用程度, 谨慎性不够也会减少谨慎性原则的利用程度, 从而不能够准确的揭示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 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因此, 适度运用谨慎性的原理的应用的平衡点, 可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最大化, 并且使其自身的缺陷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四 )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可靠性原则一直都是所有会计核算原则的使用前提, 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内容完整才有资格继续考虑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投资者或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便于其决策的信息。在满足可靠性原则之余, 谨慎性原则和其他会计核算原则发生冲突时, 如果其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很高, 需要对谨慎性原则作出优先考虑, 与之相反则考虑其他会计原则。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 能否运用好好会计政策的关键在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 所以必须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 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培养加强后续教育。

总之, 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时, 并不意味着保守和消极, 而是在保持其均衡和稳定的同时, 使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合理的弹性, 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从培玉.试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经济科苑, 2010 (4) .

[2]李野.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中国外资, 2011 (9) .

[3]马静.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要变化及影响[J].中国水运, 2007 (1) .

[4]郝淑娟.浅议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6 (4) .

[5]胡燕.试论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及规范[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 (9) .

上一篇:教师教育技术考试题下一篇:温馨的家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