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2024-07-02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精选6篇)

篇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近几年来,特别是《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湘发[2009]26)下发以后,全省各地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统筹规划、聚合资金、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开展“田水路林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优化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加强了耕地和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但这一工作也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管理不规范,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各地要以贯彻落实国发[2010]47号文件精神为契机,认真总结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经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一、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各地在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搞强迫命令,不搞整治工程,不搞形式主义。对项目运作模式、规划设计、耕地平整、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应有群众代表全程参与。要按照湘办发

[2009]71号文件的要求,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进行评价与考核,以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农村综合政治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

二、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必须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各地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要充分挖掘农村土地复垦潜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稳步提升新增耕地产能,要以提高基本农田比重为目标,集中连片推进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田间防护林网建设,提升地力等级,促进基本农田集中

布局,大幅度提高耕地质量。要围绕全省新增46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紧环洞庭湖基本农田整理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启动岑天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

三、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各地在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根据村、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着提高村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推进“空心村”治理和旧城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整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效应。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市,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和“旧村改造”后形成的建设用地富余指标,在省厅规定的指标内,可以置换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偿调剂到本行政区域的城镇使用。

篇2: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近年来,安徽省宣城市围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建设用地置换挂钩政策相结合,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着力完善保护耕地措施,支持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拓展城镇建设发展空间,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1、领导重视,强力推进。市领导多次到各县区进行土地综合整治调研,适时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并作出明确指示和要求。广德县和宣州区成立了县区主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负责人参加的土地整治领导小组,明确镇政府为项目实施主体,及时研究解决了土地整治中出现的各类难题,保障了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有序开展。

2、科学规划,注重实效。联系皖南山区自然特性,宣城市确定了因地制宜、田块适中、地力保护、设施配套和质量第一五个原则,切实可行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3、落实资金,严格监管。各地均设立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主要来源是耕地开垦费、地方新增建设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有力地保障了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出台资金管理办法,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加强监管和审计,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资金落到实处。

4、整合资源,整村推进。本着“资金来源不变,使用用途不变,整合集中投放”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统筹农村道路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开发、地质环境治理及其他新农村建设政策、项目和资金,开展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

5、尊重民意,维护权益。在实施土地整治时,从试点村镇的选择、规划设计的编制到新村建设方案的实施,均尊重民意,示范引导,不搞强行拆迁。积极发挥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的作用,让他们参与拆迁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二、宣城市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时间虽然不长,但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落实了耕地占补平衡,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自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以来,宣城市新增耕地5.5万亩,尤其是通过综合整治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推进农地流转、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

二是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更新了农村面貌,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的县整合多项涉农政策和资金,发挥支农惠农政策的综合性效益,使土地整治成为反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三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规范了农村建设用地管理。通过土地整治,推动了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新村集中、农村向城镇集中,优化了用地结构,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此外,通过土地整治特别是建设用地置换,使农民无序建房变为有序依法建设,促进了农民合理使用宅基地,规范了农村依法用地。

四是解决了建设用地指标,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据测算,宣城市2009~2015年,平均每年约需新增建设用地3万亩,其中耕地缺口约2.5万亩,全市通过旧村改造新增耕地潜力约10.13万亩,可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是解决建设用地计划不足、拓展城镇发展空间的有效手段。

三、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是少数群众不理解影响项目整体进展。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但由于群众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少数群众抱有抵触情绪,工作难做。必须妥善解决好绝大多数人受惠拥护,少数人切身利益受损反对的问题。

二是部分土地整治项目设计不合理。目前一些地方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时,因受技术因素和自身条件的限制,部分项目设计论证不够充分,与实际脱节,实施过程中需要变更设计方案,影响了施工进度和预算成本。也有些项目出于资金等考虑,设计标准偏低,与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不能让农民充分满意。

三是资源和资金有效整合难度较大。各部门在申报和实施支农惠农项目过程中,由于立项的不一致,资金来源不同,使用用途不一样,建设内容产生独立性,验收标准出现差异性,要做到真正的科学整合难度很大。

四是农民住房拆迁补偿安置难度不小。宣城市多数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影响,农村建房成本比较高,各县市区在实际操作中都大大提高补偿安置标准,但也有个别地区,压低补偿安置标准,背离了农村土地整治的初衷。

五是土地整治成果管护有待完善。由于管护资金短缺、责任不落实,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后期管护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四、着力破解“双保”难题,扎实推进土地整治

思想认识要进一步提高。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做到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发挥优势,不利因素积极探究原因所在,化解难题。要考虑和鼓励多样性的探索,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社会各界投入土地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把好事做好,好事办实。

建立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必须以各级党委政府为主导,以土地整治为平台,由党委政府强力整合各部门资源,统筹项目、资金和规划,建立健全工作组织协调机制,落实共同责任机制,真正做到优化配置资源、捆绑使用资金、灵活运用政策、催生综合效益。总体目标是建立以土地整治为纽带,党委政府主导,国土搭建平台,部门协同合作,上下联动共进的管理体制。

坚持市场运作的利益机制。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原则,按照产业化方式运作,乡镇、行政村或村民组、农民、社会投资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总的要求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运行,最终实现全市耕地占补指标的共享化、项目实施的规模化、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投资的受益化。

落实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要坚持“全面探索,局部试点,封闭运行,结果可控”的原则,积极支持和鼓励主客观条件成熟的地方先干,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注意把握“梳理现实问题,设计具体方案,局部先行试点,形成制度成果”四个关键环节,边试点、边总结、边规范,积极推动政策制度的立、改、废。要充分尊重和依靠农民,坚持探索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探索融资渠道,处理好依法依规和改革创新的关系。

树立统筹兼顾的规划设计理念。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整治,统一发展”的要求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突出土地整治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协调和衔接好基本农田保护、产业发展、村镇建设、交通、水利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田水路林村房综合考虑,统筹把握生产、生活、建设和生态用地,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篇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研究

土地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载体, 是其在空间上的落实。土地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要有利于人类今后的长远发展。因此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与我国最终能否实现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而我国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存在明显问题, 就农村土地来说, 耕地占用现象日趋严重, 土地浪费现象普遍, 土地利用方式粗放, 其中农村宅基地闲置现象严重, 农村产业用地铺张浪费, 产业不具规模。

早期, 我国把土地整理、土地整治作为挖潜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手段。但是单存对土地的改造并不能完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就需要一个内容更加丰富、全面, 可以改善农村面貌的新举措出现。

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 国土资源部面对新形势, 适时提出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吸收了其它农村土地保护和改善手段的基础上, 完成了别的途径无法完成的任务。土地综合整治提高了耕地的生产能力, 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优化了用地结构, 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改善了农村面貌, 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为促进新农村建设,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和支持。

2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总结

我国各地区都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作为解决农村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在项目开展过程中, 国土资源部选取了一些地区作为试点先行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由于各地区基本情况不同,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其中一部分典型地区大胆探索, 因地制宜, 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模式。试点地区主要探索出了基于项目目标、基于复垦区农村居民安置两种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体系。

2.1 基于项目目标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体系

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 每个项目的基本情况都有所不同, 因而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也不同。基于项目目标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就是以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异作为区分的条件, 构建该模式体系。

2.1.1 改善耕种条件, 发展现代农业型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农村通过土地综合整治, 增加耕地面积, 改善耕地质量, 配套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通过适当调整农田权属, 集中农户经营的土地, 改善农田的出入条件, 减少农民的通勤时间, 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建立土地流转市场, 鼓励农用地流转。一些外出打工或者已经不依靠耕种土地为生的农户可以通过土地市场将农用地的使用权进行流转, 流转的方式可以是出租、入股等多种方式。农用地通过市场可以集中到农业种植大户或者公司手中, 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引进农村生产机械, 发展现代农业。

该模式适用于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自然资源条件好, 耕地较多, 整理潜力大, 农民外出务工比例高, 农地抛荒情况严重, 农用地流转愿望强烈的地区。

2.1.2 改善居住环境, 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型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内容是村庄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整理农村建设用地, 挖掘村庄建设用地潜力, 复耕分散、杂乱的宅基地, 适当进行集中居住, 适当提高集中居住区容积率, 改造毛坯房和危房, 提高农村住房质量。配套建设垃圾分类、回收, 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卫生、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医疗、养老等保障体制, 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 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该模式适用于居住条件差, 环境质量低, 宅基地分散且人均宅基地面积过大, 土地利用率低, 基础设施空缺, 农民生活质量不高, 改善愿望强烈的地区。由于整个项目所需资金较大, 该模式还需要当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或者相关政策具备一定的资金筹措能力。

2.1.3 改善生态环境, 推进农村休闲旅游发展型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农村通过土地综合整治, 治理当地农业污染、工业污染, 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加强村庄的环境治理, 改善生态条件, 使得整个村庄做到村容整洁、生态优美。推进村庄休闲旅游发展, 打造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鼓励农家乐等经营方式, 建设旅游文化村落。

该模式适用于山水景色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整治潜力大, 离城市较近, 交通可达性好, 村民基本素质较高, 适合发展村庄旅游的地区。

2.1.4 激活农村土地市场, 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型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内容是村庄通过土地综合整治, 明晰集体土地产权, 建立农村土地市场。对项目区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采用招、拍、挂等方式出让, 所得资金平衡整个项目的开展。同时, 进行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 并在未来逐步探索开放宅基地流转, 通过集体土地流转, 积极引导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鼓励集体经济和村民自主创业, 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村,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提高农村非农经济比例。提高土地利用率, 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该模式适用于城乡结合部或者小城镇周围, 社会资金比较充裕,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明晰, 农民土地流转愿望强烈, 农村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并且该地区在先前已经做过土地流转方面的一系列探索,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2.1.5 综合模式。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目的在于综合性的解决农村问题。因此, 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 采用某一单一的模式开展较少, 大多数项目都采用了综合模式。即通过分析村庄本身的基本情况, 因地制宜, 确定项目的目标, 整合多种模式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2.2 基于复垦区农村居民安置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 对复垦区农村居民的安置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方式。基于复垦区农村居民安置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就是以对复垦区农村居民的安置方式的差异作为区分的条件, 并以此构建该模式体系。

2.2.1 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内且区位条件优越, 拥有一定影响力的行政村或中心村的建设用地边缘, 建立一个新型农村社区, 用于安置项目复垦区的农民。该社区进行适当集中居住, 适当提高容积率, 但同时要满足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要求。社区配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该模式适用于自然村较小、分散且联系不紧密的农村地区。在这个农村地区中存在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行政村或中心村, 中心村周围小型、分散的自然村可以整村或者部分复垦, 复垦区的农民集中迁入新型农村社区中。

2.2.2 村庄强化升级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对村庄进行重新规划, 改善布局, 整理闲置宅基地、废地、空闲地, 合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 完善基础设施, 整治农村电线乱搭乱接、污水无处排放等问题, 增加医疗、卫生、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 强化村庄功能, 改变村容、村貌, 并且引入二、三产业, 发展非农经济, 使村庄综合条件得到全面升级。

该模式适用于本身较为集中, 需要控制拓展规模, 减少占用耕地的村庄。村庄内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条件差, 村内限制宅基地、废地、空闲地较多, 内挖潜力大。为控制村庄规模扩大占用耕地, 对村庄周边占用耕地的宅基地进行复垦, 复垦区内的农民不需向外搬迁, 而是引导到村内, 利用村内的建设用地潜力安置复垦区农民。

2.2.3 农村居民城市化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平台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可以将项目创造的建设用地指标布置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周围。开展该项目的村庄可以预先在新区内预留一块土地用以安置复垦区的农民。村庄复垦区内的农村居民可以全部或部分迁入建新区安置房, 仍留在本村的农民也要合理安排用地, 集中居住。迁入新区的农民, 将由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 并由政府解决这部分农民的失地、医疗、就业、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 拥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该模式适用于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这一地域的农村居民思想观念转变较快, 有些村民的生活已经不再依靠耕种土地, 有较强的城市化趋势, 能较好地理解、接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项目资金来源有保障, 且农村居民愿意成为城市居民。

3 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建议

3.1 科学编制规划, 做好示范性项目

科学编制集农田水利、环境治理、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于一体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 同时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 做到理性推进, 防止大拆大建。

目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还没有全面开展, 因此要做好示范性项目, 积累项目经验, 把示范性项目建成未来其他项目学习和参考的对象。

3.2 完善行业管理

在完善行业管理方面应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1) 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2) 加强对设计部门的资质审查, 强化对项目参与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3) 加大项目招标、设计、施工的监管力度, 保障项目质量; (4) 强化项目组织领导, 做好党风廉政建设。

3.3 多途径解决项目资金问题

3.3.1 加大资金整合投入。

一方面加大政府对项目资金的投入, 专项安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 另一方面统筹利用耕地开垦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资金, 整合好不同部门、不同项目的支农惠农资金, 避免资金零散投入。

3.3.2 完善市场运作机制,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运用市场机制, 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充分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研究确定县域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出让所得收益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的比例。搭建土地流转市场平台, 吸引城市资本进入农村, 拓宽项目资金的来源渠道, 充实项目的资金, 加快农村的建设。

3.4 推进改革, 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统筹推进改革, 着力破解政策层面相关问题, 建立解决农村问题的长效机制。 (1) 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确定及登记机制; (2) 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机制; (3) 探索建立复垦区农户拆迁补偿机制; (4) 探索建立包括农用地流转、宅基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在内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5) 探索建立城镇化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3.5 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在维护农民权益上应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 维护农民的知情权, 做好宣传工作, 让广大农民了解土地综合整治的意义、做法, 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其中; (2)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以及公告、听证、公示等方式, 广泛征求村民组织和农民对土地整治的意见; (3) 鼓励农民监督工程的实施, 鼓励乡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参与工程的全程监督, 并且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4) 保障农民的利益, 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之后, 村镇建设用地合理需求。引导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 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机制, 确保农民群众能在项目整治后长期受益。

摘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 国土资源部面对城乡统筹的新形势提出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新举措。通过介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相关背景, 提出“基于项目目标”和“基于复垦区农村居民安置”两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体系。针对目前项目开展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

参考文献

[1]毕宝德.土地经济学 (第五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54-155.

[2]叶剑平, 张有会.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45-145.

[3]张美亮, 徐进, 张殿发.基于宁波市新农村建设的村庄改造[J].宁波大学学报 (理工版) , 2007, 20 (1) :123-124.

[4]李风.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浙江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N].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0-02-11.

篇4: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关键词:太湖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引言

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变得尤为重要。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的土地利用结构,保护好农村的绿色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主要包括了土地开发、土地整理以及土地复垦等。

1.安徽省农村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

安徽省在农村土地整治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安徽省的人均耕地仅仅只有132亩,远远低于全国的人均耕地水平[1];安徽省农村居民的人均用地面积为21745m2,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偏低,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安徽省能够安全开发为耕地的后背土地面积为7245万亩,可供开发利用的后背土地所在区域为沿江平原、江淮丘陵等地区[2],全省整体的后备资源严重缺乏。安徽太湖县的地理位置处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地势整体西北高、东南低。全县共有15各大小乡镇,174个行政村以及10个居委会,总面积达到了2040平方公里,总人口数有57万。通过土地整治可补充耕地129517公顷。

2.太湖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策略

2.1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任何区域在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时,都要高度重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它涉及到家庭众多。在我国,农民最少拥有30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国家政策方针规定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要努力维持不变,无论是谁都不具备剥夺农民的承包权利[3]。土地综合整治打破了传统承包制度的弊端,不再是土地优劣合并在一起承包到各家各户,二是通过集中的统一管理,突破原有土地的地形地界,在这个过程中村委会要积极协调好各方关系。农村土地在整治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一季农时,这势必会影响到农民的正常耕作,在经济上误认为会严重损失。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合理处理好全体农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土地整治实践工作中,要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每一个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整治的重要作用,从而有效避免各种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对于那些为了一己之私强行扰乱土地整治工作的农民,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制止,保障土地整治工作有序进行。

2.2制定合理流转方案

根据农村经营发展的趋势和当前现状来看,通过综合整治的土地合理流向大户经营是主要的发展方向,这种发展也最大化保护了农民的基本权益。虽仍然存在一些农户选择自我耕种,政府部门要给予他们留守在农村自我耕作的权利,最大化满足他们选择继续耕种土地的愿望。根据相关政府部门的走访调查,太湖县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无任何强迫流转现象的发生,农民如果有自我耕作的意向就分配给他们原有的承包地[4]。政府相关部门在土地整治实践工作中,要科学合理的制定流转方案,对于那些农民的自种地要完全与大户流转地分隔开,从而促进流转地集中连片采取机械化耕作、在防虫施肥灌水等方面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太湖县大部分农村执行的方案是事先调查确定好愿意自行耕种的农户,然后将其规划到相应的耕种区域,其它的土地则用来流转;在大石乡西湖村执行的流转方案是将紧临村庄附近10%土地继续留给他们自我耕种,这样有效满足了他们种菜自给的愿望。

2.3解决生存经营困难

大户在田地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个时候需要各方进行积极的协调解决。其中生存经营的主要问题包括了以下几种:一是流入土地问题。由于经营大户的土地都是各家各户交付转出的,他们需要更每家农户签订相关的转让协议,保证农户的根本利益,这个过程工作量较大,协议签订标准不一,会出现一定的隐患[5]。太湖县在农村土地整治上要实行以村组为单位进行流转,村委会作为有效的鉴定机构,合理安排各项签订事务,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二是经营生产的资金问题。由于大户生产经营规模较大,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服务只能满足一部分的融资需求。因此,太湖县要不断加大对农村大户生产经营的资金投入,帮助其扩宽更多的融资渠道。

2.4推动整治协调发展

在农村土地整治协调发展上,太湖县政府要做到明确未来土地整治的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城乡的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工作,坚决实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要不断完善土地整治的各项政策制度,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努力建设整治机构的专业团队,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太湖县的农村土地整治规模为3208557公顷,资金总需求为37996630万元。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可补充耕地129517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11067公顷,合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40584公顷。土地综合整治年增加粮食产量11000万公斤,年增加纯收入7600万元,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太湖县在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明确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积极完善农村土地改革制度,实现农村土地的大户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村农业经营朝着产业化、机械化以及科技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要落实农村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国家农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友军李冰姿.内蒙古自治区农用地整治潜力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9):13-15.

[2]張孝樑.连江县农村土地整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3]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规划司,土地整理中心.《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解读文章汇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4).

[4]刘新卫,吴初国.建立健全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J].北京:国土资源情报,2013(7).

[5]徐绍史.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J].北京:国土资源通讯,2009(8).

篇5: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七大工作步骤

1、调查摸底,征求意愿。深入村组、农户家中,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议事代表会、村民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宣传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对农村土地、人口、房屋、青苗、是否同意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等基本情况作一个全面摸底。完善村民申请参与程序。

2、制订方案,立项报批。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原则、机制、安置补偿办法和实施步骤,做好资金测算,选定项目合作主,筹措前期资金。

3、登记测量,清算补偿。项目立项批准后,组织专业测量队伍,选派村组议事会代会和群众代表参与,逐组逐户按户籍进行登记、核实,对房屋及构筑物、青苗及附着物进行测量、登记、签字、确认、公示、复核,无误后由镇政府对房屋及建(构)筑物、青苗及地上附着物开展清算补偿。

4、住房安置、农户搬迁。修建安置房,落实房源,开展搬迁,并做好户口迁移及城市居民户口登记工作。

5、充分社保、充分就业。完成农民变市民的户籍变更手续后,及时落实人员社保,作好有就业意愿的全员统计摸底,抓好就业培训,寻找就业岗位,引导帮助就业。

6、工程实施,复耕验收。组织实施三大工程,将农房旧房拆除复耕,达到国土部门验收要求。

7、土地流转、发展集体经济、土地综合开发。开展农用土地流转工作,做好集体经济组织预留土地的项目开发和建新平移土地的综合开发。

2.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九大注意事项

1、要坚持集体经济组织是项目的主体。这项工作的组织者是区政府,具体项目的立项、申报、验收由国土部门牵头开展。要特别强调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项目主体地位。避免出现“代民作主”,“好心不能办好事”的情况发生。要注意维护农户的知情权,对项目实施的监管权,对保障农村持续增长的发展权,还要明确土地的归属权。

2、严格申报立项程序,先报批后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报整治项目,经镇(乡)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向区国土资源局申请立项,区国土资源局确认项目,组织专业单位编制项目实施规划,报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转报有批准权的机关立项审批。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立项审批权在省国土资源厅,拆院并院项目立项审批权在市人民政府。项目应当优先选择在农民积极性高、条件成熟、整理潜力较大、有产业支撑的区域开展,原则上以整村为基本单位。项目立项审批后,可先行

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未经立项就动工,属于违法用地,这点务必请大家高度注意。如黄土镇洪安村当时的农用地整理只是经区上批了,未报省市批准,尽管实现了规模流转,新增加了耕地,但指标却没有认可,资金没有节约出来。

3、把握项目实施的具体要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应把握“统一立项、统一管理、统一验收”,对于已经批准立项尚未动工建设的土地整理项目和挂钩项目可以同时实施,只有建设用地整理立项,农用地土地整理达不到立项要求的,可以实施;先行进行了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理,补充农用地土地整理的,可以实施;只有农用地土地整理,没有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理,不予立项,不得实施。

4、严格执行先复垦再建新的原则。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房搬迁后的原宅基地和其他集体建设用地必须拆除并复垦,复耕的土地必须达到农业部门关于耕地土壤肥力、土层厚度、排灌能力的质量和验收要求,必须依照项目申报前的土地权属方案及时进行确权、登记、发证,及时发放耕地基金,必须坚持农地农用要求,不得违规搞建设。若发现违反规定使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复耕土地搞建设的情况,将暂停该镇乡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从重、从严处理,既要处理事,还要处理人。

5、关于地类面积要以规划基期为准。对村组内,有多少耕地、林地、园地、坑塘水面、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不能是村组报多少就多少,根据要求,土地整理以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为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为准。

6、农户成为土地综合整治搬迁户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范围内的常住农业户口,并且在封户前在册的(但在签订搬迁合同前死亡或迁出的不能成为搬迁户,也不能领取拆迁补助费,是否划分户型和面积,是否享受补贴政策,其依据是封户时,是不作为家庭成员列在户口本上。迁移、销户的不享受);二是本人自愿申请到规划的集中居住的。

7、关于资金来源。一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但必须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依法取得实施主体资格,不管谁取得资格,整理出的指标30%同样由市上有偿统筹用于我区汽车功能区建设,5%必须预留给集体经济组织。二是集合使用各类涉农资金。全区集中清理涉农资金和项目,原则上要优先安排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项目的区域一并实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的原则,投入项目区实施,注重把农田水利、道路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新农村农房建设、林盘改造、农业产业化等结合起来发挥效益。三是有金融支持政策。对家庭困难的农户,可以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权益作为抵押,争取小额信贷。

8、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完成后设施的管护。道路、沟渠、蓄水池等公益设施的管护应实行“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管护资金,落实专人负责,对田埂、护坡由承担农户(受益人)自行管护。

9、土地综合整治中农户要反映问题的途径和程序。可向所在村组干部反映,由村民议事会汇总意见后向项目实施现场指挥部反映,最终的解释和处理,由村民议事会和项目现场指挥部共同研究决定。如不能答复,可由区级相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能解释,不能无理阻挠工程正常进行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组八大职责

一是负责作好项目宣传、培训,初步设计建议等前期工作。

二是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成立村民议事会,充分征求村、社意见,确保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三是做好立项工作有关资料签字盖章,完善村民的申请、审批等相关程序,签订农民自愿流转两权承诺书和同意搬迁意见书,并积极支持配合项目的实施。

四是负责项目区内涉及房屋及附着物、地上附着物、青苗的摸底调查和补偿、补助费用的核算、发放工作,确保被拆迁农户个人自愿,情况真实、可靠,不得弄虚作假。五是做好项目实施中群众协调工作和工作现场管理工作。

六是做好权属调整方案和道路、水利有关工程后续利用和管理工作,巩固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七是做好项目区产业规划,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

八是加强项目区农户的劳动技术培训,积极与就业部门联系,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再就业问题。

4.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五大条件

省、市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审查时有严格的审查程序,对土地出地率、经济效益分析、资金筹措来源有明确的规定,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不予立项批准。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我区计划用5-6年时间全面完成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的区域不得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2、项目区只能选择在一般农田区和基本农田范围内。不能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范围内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3、要明确建新区特别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点位和位置。并按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四性”要求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整理中农户要自愿同意开展搬迁。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要经区规委会初审后,报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才能建设。

4、整理区域应具备整理的潜力。农地整理中田土坎、农村道路、未利用地占整理区耕地面积原则上控制在8-10%。

5、产生的增减挂钩指标平移使用产生的土地收益应与实际投入成本资金相平衡。若收益低于实际投入成本,政府须对差异资金的来源方式进行合理的说明和承诺。

5.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四大好处

一、对农民而言,就是“三充分一持续”。

二、对土地而言,新增了耕地面积,优化了土地结构,促进土地的流转,适于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

三、对投资商而言,可以通过参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得土地投资收益,同时,还可4EE5获区政府在税收、土地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的政策扶持,享受土地综合整治优惠政策。

(四)对产业而言,通过建新土地的平移使用,使我区土地后备资源更加丰富,通过科学规划,可为汽车产业、商贸、现代物流、城市地产等提供土地储备,逐步形成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打造复合型产业增长极。

6.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三大工程

一是土地平整工程,指对水田、旱地、荒草地、田土坎的平整;

二是农田水利工程,指对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改造;

三是交通工程,指修建农村小于4.5米,服务于生产和出行的农村及田间道路。

篇6: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与思考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与思考

----------以涵江区江口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为例

黄桂雄

(福建省,莆田市国土资源局涵江分局 351111)

摘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既是新形势下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

创新之举,也是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涵江区江口镇自2010年被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列为全省第一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后,紧紧围绕土地整治和增减挂钩政策,把握时机,真抓实干,扎实深入地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文章试从该镇的土地整治实践出发,通过总结经验,深入思考和探讨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方法和举措。

关键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与思考 *

2010年初,涵江区江口镇被省国土资源厅列为全省第一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涵江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政策机遇,把土地整治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加速江口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用好用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努力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制约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也遇到许多工作困难和问题,在此试与大家来共同总结和思考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方法和举措。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实践做法

1.1 基本情况

涵江区江口镇是莆田市东部门户,镇域面积79平方公里,山地面积4600公顷,辖2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7.5万。在外侨胞与港澳台同胞约19万人。多年来的建房陋习,历史原因形成的“空心村”、“空心房”,以及宅基地的需求矛盾,一直困扰着江口镇的长远发展,无法破题。农村土地整治政策给江口镇带来了新的契机,涵江区充分利用省政府赋予的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惠政策,先期在江口镇东大、院里、石狮三个村开展土地整治试点工作,走出了一条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子。2010年完成新增耕地200亩,并已全面转入安置区建设和土地复垦阶段。至目前,已成功出让指标285亩,交易金额达4399.95万元。2011年上半年已拆除房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全年可再完成新增200亩耕地的任务。其中,东大村项目区规模413.9亩,涉及户数280户,计划新增耕地289亩,目前已有203户签订拆旧协议,已拆除105户,拆除房屋建筑面积近3.5万平方米;院里石狮村项目区规模127.1亩,户数277户,计划新增耕地87.5亩,目前已有103户签订拆旧协议,已拆除103户,拆除房屋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

1.2 主要做法

1.2.1 强化组织领导

涵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工作,将其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区政府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区国土资源分局领导任副组长,区发改、财政、审计、建设、规划、农业等部门和有关乡镇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此项工作。江口镇也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总指挥的项目实施指挥部,指挥部下设规划建设、工程监管、资金管*作者简介:黄桂雄 男 大学本科 高级经济师从事国土资源管理电子邮箱:***@139.com

理等工作组,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负责抓好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形成了上下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2.2 坚持规划先行

规划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地整治工作的成败。涵江区牢牢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于2010年4月中旬委托福建省国地工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江口镇农村土地整治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以及《江口镇土地整治拆迁补偿安置实施方案》,规划拟对石狮、院里、蒲江、上后、东大、顶坡、丰美等7个村的居民点进行整治,涉及居民点用地1395亩,除去安置用地397亩,可新增耕地面积998亩。安置区建设综合长泰县、聚龙小镇、南安官桥等地的成功做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联建、统一基础设施建设,防止以户为单位,各自占地围墙的行为发生,避免出现“新房一大片,新村看不见”的粗放用地现象,打破了江口镇原有的旧房建筑占地面积小,围埕占地多,土地利用率低的怪圈。

1.2.3 做好宣传引导

土地整治工作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做好政策的宣传,让群众理解和支持这项工作是保障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涵江区在江口镇实行镇党委、政府领导包片,镇村干部包户的制度,通过召开群众大会、举办知识讲座、利用广播、宣传车、公开栏、印发宣传册等多种方式,深入到家家户户,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讲解土地整治带来的好处和收益:一是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把新增的用地指标转让后,收益所得全部用于该村的新农村建设;二是通过整治新增的土地,使用权仍然属于村集体或村民所有;三是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可解决部分农民想要翻建、重建旧宅的迫切要求,同时旧房又得到了相应合理的补偿;四是解决了部分祖遗房子闲置问题,激活农民手里最大的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五是通过整治、安置区的规范建设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发动,使农村土地整治这一工作家喻户晓,优惠政策在群众中入心入脑,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土地整治的积极性。

1.2.4 确保群众利益

在充分考虑农村群众生活习俗,遵循节约、美观、实用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拆迁房屋占地面积和人口数量,设计了60、90、120㎡不同层次、不同档次的户型,努力打造“精品”工程,使安置区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在土地整治示范村院里村,经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对申请自建的群众,依据60、90、120㎡的三种户型分别予以5千元、8千元、1万元的补贴。同时,为确保项目区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在严格项目工程公开招投标的前提下,将农民群众有意愿并有能力实施的土方平整、挡土墙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单项工程从招投标中剥离,组织承包给农民实施,施工费直接兑付给农民,既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问题,又激励了群众参与的主动性。

1.2.5 严格规范运作

涵江区在江口镇财政设立农村土地整治资金专户,指标转让获得的收益全部进入专户专项管理,收益所得专项用于旧房拆迁补偿、安置区农转用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复垦等投入。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规范运作,严格管理。从旧房丈量、评估、补偿到安置区选房、建设等诸环节,都实行阳光操作,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真正做到村里事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和要满意。自开展土地整治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因利益补偿不到位、拆迁安置不及时而引发的上访事件。

1.2.6 党员创先争优

俗话说,开展工作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为确保土地整治政策能够家喻户晓,项目建设能够顺利推进,村干部们起早抹黑,挨家挨户耐心细致宣传。院里村作为江口镇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示范村,该村支部书记王卫洪带头拆除了自家的祖屋,同时带头砍伐自家龙眼树,为安置区建设腾出土地,身体力行地解除群众的畏难和顾虑。涉迁的党员干部纷纷效仿,带头拆除房屋。据了解,该村共有4名干部带头拆除房屋,建筑面积达600多平方米。正是有了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使该村土地整治工作得到快速进展。2 农村土地整治的几点思考

2.1 政府主导是关键[1]

土地整治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多部门合力推进。要牢牢把握政府的主导地位,部门协作共同推进的原则,努力构建“政府领导、国土搭台、各方唱戏、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市、县(区)、乡镇各级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建设、财政、规划、农业、国土、发改、民政、监察、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由政府组织领导和协调,主要负责项目实施工作的部署安排、筹划组织、重要政策的研究制订、重大问题的协调解决,各成员单位要明确工作职责,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积极配合和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建立日常协调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对土地整治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举措、新经验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切实把好事办好,把好事做实,使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变成一项富民工程。

2.2 规划引领是根本[2]

土地综合整治不是单一的土地整理,而是包括田、水、路、林、村在内的全面整治,需要在全面规划、全面设计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各地应对农村建设用地现状认真开展潜力分析和深入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后备资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抓住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时机,在完善村镇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础上,综合设计挂钩专项规划,统筹衔接居民点归并、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农田综合整治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特别是要通过现场调查、实地勘测、科学设计、充分论证,广泛征求专家和项目区群众意见,合理布局新建区的区位、规模和空间;要整体考虑土地开发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以挂钩为抓手,综合推进各方面工作,实现土地利用节约集约、耕地资源有效保护、农民生活切实提高、城乡建设协调共荣。

2.3 因地制宜是基础

鉴于农村居民点拆旧整理难度较大,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选择当地群众积极性高、资金有保障、难度较小、具有建设用地拆旧整理潜力的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为主的整治工作。在整治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整治新方法、新形式,通过这些地区的示范,对存在问题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点带面,为拆旧整理难度大的农村居民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以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向纵深推进。如这次涵江区江口镇的土地综合整治,该区在细致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选择了江口镇东大村、院里石狮村这几个人口密度低、村庄布局散、房屋结构差、建筑物老旧的地方作为工作试点,实行点上带动、面上开花。对在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空闲地、闲置地及时进行整理复垦,对低洼地、危旧房以及废弃的工矿点等进行全面的盘点和登记造册,申报整治,这些举措不仅迎合了部分群众改造危旧房的意愿,又使政府尽到了扶危解困、灾后救助的社会责任,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2.4 以人为本是前提

土地整治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实施增减挂钩、土地整理工程,均对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从项目区的确定、规划的编制及示范村和集中居住区建设等一系列过程中,要通过公告、听证、公示以及召开群众座谈会、基层测评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愿,充分尊重和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项目实施应注重把保护和实现群众利益、尊重群众意愿、倾听群众诉求、确保群众得实惠放在首位,要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要求,组织群众签订拆迁补偿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尽可能满足大多数群众的合理要求,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害,切实把这项民生工程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满意,使群众得福祉,形成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中农民同意,整治后农民满意的效果。

2.5 资金整合是后盾[3]

土地整治工作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系统建设工程,要按照“资金来源不变、使用用途不变,整合集中投放”的原则,以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集聚各级政府涉农项目资金和社会投入资金,努力发挥民生政策的优势,提高资金运作的质量和综合效益;要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保持渠道和用途不变,实行专账管理,统筹集中使用,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一是统筹使用各类土地整治资金,满足项目需求。地方政府留成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要按规定统筹用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主要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土地出让收益要优先用于农

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突出整治项目平台集聚效应,整合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集聚作用,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各类涉农资金配套跟进,重点支持项目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拓宽项目投资渠道,加大对项目配套资金的投入。三是创新土地整治资金投入方式,提高经济利用率。对经济欠发达、耕地整治潜力大的地区,要实行财政为主的投入方式。对经济较发达、社会投资活跃的地区,推行“以补代投”,引导各类资金流向农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构建以企业投资为主体、财政补助引导相结合的投资方式。

2.6 规范运作是重点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益。”涵江区江口镇对整理出来的土地,首先复垦为耕地;其次解决部分农民想要翻建、重建旧宅的迫切要求,以及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并留足发展非农产业用地;最后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村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促进小城镇发展,同时把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增加的用地指标转让后,收益所得全部用于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实践证明,这样的思路和做法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因此,要继续打造好这个平台,规范有序地搞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要通过农村土地整治,使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促使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耕地增加、用地节约、布局优化、要素集聚的目标。

2.7 强化监管是保证

土地综合整治涉及面广,涉及资金额大,强化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监管责任重大,为确保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实施和资金的运行安全,必须对项目实行多重立体监管。一要强化项目动态监管。建立土地综合整治季报制度,按季度定期考核。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要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完善管理手段,健全项目台账,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二要强化周转指标管理。积极引导并严格规范增减挂钩工作,加强周转指标和节余指标的管理,周转指标必须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规模控制,不得随意突破,保证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耕地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避免为了取得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只注重耕地数量而忽视耕地质量的现象发生,使政策初衷充分实现。三要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对项目资金要实行全程管理与监督,按照工程项目预算、施工合同和工程进度拨付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单独核算制度,确保项目资金使用规范。四是强化项目廉政监管。要大力加强征迁工作人员的廉洁从政教育,着重强化丈量评估、征迁补偿、项目发包等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严防出现弄虚作假、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不良行为,确保项目建设的“公开、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蒲波.关于规范和创新我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的思考[J].广安市国土资源局

[2]胡进安.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思考[N].湖南日报.2010.9(第22015号)

上一篇:药房优质服务流程图下一篇:环保内饰材料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