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干细胞

2024-07-13

神经干细胞(共8篇)

篇1:神经干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研究

目的体外分离和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在此基础上探索在体外环境下使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为后续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孕10 d的Wistar大鼠胚胎脑的海马,分离神经前体细胞,将单克隆的神经干细胞球贴壁,并使用生长因子(NGF),分析不同浓度的NGF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在含NGF的NSC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以GalC免疫组化标记分化后的少突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特性进行鉴定.结果NGF可促进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及神经球的克隆形成,并获得了Nestin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其可分化为分别表达GaIC的阳性细胞.结论体外分离和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在NGF生长因子的作用下,神经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并与培养基中NGF的浓度有一定的关系,有望应用于脱髓鞘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

作 者:李宝园 杨德兵 丰玲 王雁春 郭敏芳 马存根 LI Bao-yuan YANG De-bing FENG ling WANG Yan-chun GUO Min-fang MA Cun-gen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山西大同,037008 刊 名: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 25(2) 分类号:Q813.1+1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细胞分化  

篇2:神经干细胞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研究

健康网讯:

篇3:神经干细胞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关键词:BDNF,NSCs,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

1 神经干细胞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历史发展

干细胞可细化为胚胎干细胞、胎儿组织干细胞、骨髓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成体组织干细胞等,神经干细胞属于成体组织干细胞的一种。

神经干细胞可以再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内源性没有外源性带来的免疫排斥、伦理学道德问题,适用于临床研究,是今后的热点研究方向。内源性干细胞来源于动物自身,非外界导入的神经干细胞都可以称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1982年,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被从猪脑中分离出来。1992年,Reynolds等在其研究中,通过细胞诱导从成年小鼠脑纹状体中分离的表皮生长因子,并在体外增殖,发现增殖细胞最初表达nestin(神经上皮干细胞中间丝蛋白,nestin是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表达产物),最终确定成年小鼠纹状体的细胞具有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能力。随后正式提出了神经干细胞的概念,从而打破了认为神经细胞不能再生的传统理论[1]。近年研究表明,BDNF可以维持神经元的存活,提高其活性,减少损伤后感觉神经元的死亡,并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2]。1998年埃里克森等[3]首先用免疫银光标记法,发现成人大脑海马及侧脑室区具有产生神经元的能力。2000年Gage将神经干细胞的特性总结为:可生成神经组织,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4]。近年来大量实验结果已经证明,成年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脑室下带、海马、嗅球、纹状体、大脑皮质等区域都存在神经干细胞,其中侧脑室下带(SVZ)和海马颗粒细胞下层(SGZ)是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存在的主要部位。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授予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两位专家,他们的研究表明成年体细胞在诱导下也可形成其他各种细胞。

2 神经干细胞的调控机制

目前发现,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主要受基因及各种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等的调控,并与其所处的微环境密切相关。2006年Givogfi等研究发现Notch基因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确定神经元数量的重要调控基因,并主要作用于侧脑室下带(SVZ)[5]。2008年有学者研究发现多种细胞因子都参与到了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过程中,这些细胞因子包括各种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神经营养因子等[6]。目前研究热门有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G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Tarasenko等实验结果提示人类胎儿神经干细胞有很高的可塑性,其增殖和分化依赖不同的生长因子[7]。神经干细胞还受到特定磁环境的影响,如有学者研究发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增殖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而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促进海马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8]。

3 脑损伤对于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脑组织受到各种损伤后,神经干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春泳等所作的研究表明,成熟大鼠脑损伤后可诱导脑室室管膜下区的神经干细胞增殖,进而表达为伤口周围的神经干细胞梯度递减反应模式,提示神经干细胞对于脑组织损伤后的修复起着重要作用[9]。Kinlin等研究认为阿尔兹海默病本身可能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这种增加的神经干细胞可能会取代因为疾病本身丧失的神经元[10]。赵某等实验研究发现,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亚低温能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并更多地向神经细胞分化[11]。

有关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开展较少。Masuda等用胶原酶法制作大鼠基底节出血模型,发现侧脑室下带明显的神经干细胞增生,血肿周围出现神经元前体细胞。实验说明脑出血激发了内源性的神经细胞再生[12]。还有研究表明,人类脑出血可导致血肿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再生[13]。

4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于神经干细胞的作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1982年首次从猪脑中提取,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代表性的成员之一,在中枢神经系统中,BDNF主要在神经元内合成,两个主要受体为Trk B和P75,其中以Trk B的研究最多。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中枢及周围神经元的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做了很多研究。概括来说BDNF对神经元细胞有促进其增殖、分化、代谢以及支持保护营养的作用。且研究显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14,15],可能与内源性b HLH基因MASH—1的表达升高有关[15]。另有一项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改变Va166等位基因,从而增强BDNF的表达,进而有利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恢复[16]。杨某等研究认为,BDNF可能是通过降低损伤后NO的形成从而有利于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BDNF和神经干细胞联合移植较单独神经干细胞移植对神经系统损伤有更好的治疗效果[17]。王某的实验研究证实BDNF与NSCs联合移植较单独NSCs移植对缺血缺氧性脑损失有更好的疗效[18]。

BDNF通过什么样的通路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有研究表明,c a s p a s e-3(一种半胱氨酸蛋白)的活性对于B D N F是否起到治疗作用起到决定作用,当caspase-3的活性被抑制时,BDNF将无法起到保护治疗作用[19]。BDNF还可以通过抑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 Zn SOD),从而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20]。

5 现有问题及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神经干细胞对于损伤后的脑组织的修复、再生起着关键作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于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起着重要作用,脑损伤时BDNF与NSC可能具有协同修复受损组织的作用[17,18]。

篇4:神经干细胞移植:现实还是梦想?

它的确神奇

与国外病人相比,小董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花费的2万多元钱,不算太多,但这笔钱对于小董和他的家庭,已经是巨大的开销。现在,病情没有好转,小董很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上當受骗,还是“药不对症”,他努力地在网络上搜索信息,最后发现,没有人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

“神经干细胞移植”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治疗技术?记者以咨询者的身份来到“浙江某医院细胞治疗康复中心”,一位姓马的医生介绍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干细胞可以修复大脑中受到损害的细胞,我们移植的是神经干细胞,修复受损的脑组织,帮助功能的恢复。”

让非生物或者非医学专业的人理解“神经干细胞”已经足够困难,更别说再加上“移植”“修复”一类的专业术语,事实上,即便是专业学者,对“神经干细胞”的了解也不多,它的发现,仅仅只有10多年的历史。

1989年以前,没有人相信有“神经干细胞”这个东西的存在。在此之前,造血干细胞早就被发现,1950年代,科学家已经发现通过移植骨髓,病人获得造血干细胞后可以治疗造血功能障碍等疾病,过去,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等被认为是不治之症,通过骨髓干细胞移植,这些疾病的患者得到生的希望。

而大脑中的“神经干细胞”一直没有被掀开面纱,所有人都认为神经元是不可再生的,如果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后死亡,就不会像血液细胞一样得到新生力量的补充,只有“神经胶质细胞”来补充空缺。“神经胶质细胞”是不能替代原来神经细胞的功能的,所以一旦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就像脑瘫病人的大脑中出现的情况那样,损伤的神经细胞是不能自我修复的。受损的神经细胞就像一根竹竿,一旦断裂,就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就算我们用胶水把竹竿接起来,它也无法重生。

这种看法在1989年被打破,一位科学家提出“神经干细胞”的设想,后来经过各国科学家的实验,到19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认定神经干细胞的确存在于成年动物脑和脊髓内的大量区域。

这个发现让人振奋,它意味着,就算是神经细胞受损,人体也能自己把它修复成原来的样子,过去我们看到神经系统疾病无法恢复,可能是因为这些天生的修复材料不够多。完成这个修复工作的,就是“神经干细胞”,它像“母亲”,能够按照需要“生育”出神经细胞,并且在受损部位让神经细胞死而复生。只要我们对“神经干细胞”足够了解,就能够在人工的干预下,“制造”足够多的“神经干细胞”,然后根据需要,把它送到该去的地方,这样,很多神经系统的顽症,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开始投入到这个充满诱惑的研究领域,在中国,2001年立项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973计划里,也把神经干细胞研究作为课题,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两位科学家主持开展科研。

实验室中,研究者已经发现神经干细胞的巨大“潜能”。从胚胎或者成体细胞中能够分化出神经干细胞,如果在实验室中创造出特殊的环境,那么这些分化出来的神经干细胞能够诱导发育成为神经细胞,接着,有科学家继续实验,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果把那些通过特殊方式分化出来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动物的身体,它们能够“长”出神经细胞,“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

这就是“神经干细胞移植”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把神经干细胞“种”进大脑,让它去需要的地方“修修补补”,是有可能的,这也是主张“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用于临床的的理由。不过,上面出现的情况,还是在实验室中发生的“故事”,由于关键技术存在的不确定性,没有严谨的科学家敢把这个看上去“成熟”的过程用在人的身体上,即便存在个别的人体临床试验,也没有科学家声称已经得到了可靠的结果。

诺贝尔奖提前到来?

“明天的治疗,今日享用”——在青岛某医院干细胞治疗康复中心的宣传资料上,有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但严谨的科学家表示,幻想“明天的治疗今日享用”实在是太早了,神经干细胞移植关键的难题还没有解决,只要这些关键难题没有解决,临床治疗的安全和效果就无从谈起。

最重要的难题有两个:神经干细胞能否分化为一定纯度的神经细胞?神经干细胞“移植”进大脑后,能不能在正确的位置“长”出神经细胞来,而且这些“长”出来的神经细胞能不能长期“存活”。

又是艰涩的专业概念。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人的胚胎就像一颗种子,将来是会变成一个人的,这颗种子里包含了无数更小的种子,有的种子将来长成皮肤,有的长成肝脏,有的长成血液,还有的长成神经细胞。神经干细胞,就是将来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母亲”。最早科学家对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是从胚胎里寻找它的,这比较好理解,因为只要把种子放在合适的环境中,可以看到,有一些细胞将来就是变成了神经细胞。

从胚胎中得到神经干细胞看起来更加可靠,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从流产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分离出来,一个是从人的胚胎干细胞中诱导分化出来。不过,由于宗教和伦理的限制,这样获得神经干细胞的途径在很多国家被禁止。

幸好,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科学家们发现神经干细胞不仅存在于胚胎,而且还存在于骨髓、脐血里,如果从这些途径获得神经干细胞,就不存在宗教的禁忌。于是,很多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非胚胎的神经干细胞来源上。

但问题是,脐血中神经干细胞的含量很小,如果我们要利用它,就必须分离、纯化和扩增,就像要从矿石中筛取钻石一样。但到目前为止,科学界还没有成熟的分离、提纯和扩增的技术平台,没有公认的标准来规范这个过程。也就是说,没有人知道哪种分离方式最好,纯化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用于移植,扩增后的干细胞要达到哪些指标才是“合格”的。

至于第二个难题,就更加复杂。动物的大脑是一个精密到无法想象的“黑匣子”,至今人们对大脑的了解不多,神经系统是传递信号的“道路”,一个挨着一个的神经细胞巧妙而精确地传递电信号,才让我们在看到台阶时知道要抬腿。就算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难题,把“安全”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大脑,这些干细胞能不能到达需要修补的地方?到达以后能不能像其他神经细胞一样传递信息?这些,都没有确定的答案。

除了上面两个难题,还有很多临床使用的细节无章可循,比如移植的方法、途径、佐剂、适应症等等。而且,神经干细胞治疗的效果评定,也是正在研究中的课题。“如果有人解决了这些难题,一定能得诺贝尔奖。”周长福说。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尽管科学家对神经干细胞移植将来应用于临床充满乐观的信心,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是,距离成熟的临床应用,还很遥远。

神经干细胞“亢奋症”

在专业研究人员眼里,神经干细胞移植离临床治疗还有很长的距离,但那些支持临床应用的人,却只拿“效果”说话。“我们用了这么几年以后,应该说没有出现毒副作用。”“我们治疗的脑瘫病人90%以上都有效果。”在一家开展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医院里,医生这样说。浙江某医院干细胞治疗康复中心的史主任说,他们只想做“实在的工作”,不追求商业目的,所以一直没有过多宣传,但他还是忍不住告诉记者:“我们很多治疗病例,可以说是世界首例的。”

“一项新技术在没有被证明确实有疗效之前,就不能在临床上应用,最多只能用来做临床试验,那样的话不仅要病人知情同意,还不能收取费用,并必须遵循有关临床试验的法规。”方舟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明了他的观点。与他的态度类似,暨南大学附属医院一位康复科医师,也非常不赞同把“神经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

对于“神经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的质疑之声,从来没有停歇过,但这项备受争议的治疗技术,还是蓬勃地发展了起来。

2005年,国内几家医院开始开展神经干细胞治疗,曾经在医学界掀起热烈的讨论,北京宣武医院是国内神经科实力非常强的医院,医院的几位医生对“神经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发表了看法,并发表在《健康报》上。

记者联系到当年这个报道中反对“神经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的专家,他们的观点至今没有改变。

“据我掌握的资料神经干细胞移植在帕金森氏病等治疗方面有一定的效果是指可以产生多巴胺类物质。至于对诸如运动功能、言语功能、认知功能、吞咽功能、二便功能等最重要的神经功能的恢复方面,至今我没有发现国际上有任何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神经干细胞‘移植’是有效的。”其中一位神经康复专业的医师这样答复。

篇5:神经干细胞

工程化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技术是目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最具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研究者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不同的目的基因片段成功构建于脂质体或病毒载体上,之后再将其成功导入神经干细胞,这种受基因调控神经干细胞比其他普通干细胞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上具有优势。目前神经干细胞工程化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干细胞作为治疗基因的载体,在其中插入不同目的基因的基础片段,使神经干细胞的功能性细化,与转入的目的基因产生协同效果,达到更有效的治疗效果;(2)可示踪的神经干细胞,通过基因工程将某些可示踪的报告基因成功导入神经干细胞中,标记将要进行移植的神经干细胞,使移植后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增殖、分化等过程更为有利地、直观地观察和研究;(3)永生化的神经干细胞,通过基因技术的改造,阻止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使细胞在空间上处于未分化状态,并使细胞体外传代能力得到提高,永生化神经干细胞不仅提高了移植治疗的安全性及高效性,同时符合伦理道德研究,为神经干细胞研究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1.1 基因治疗的工程化神经干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原因主要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某种特定的细胞先天性发育不良、后天损伤以及退行性变甚至死亡,这些原因造成神经系统中细胞难以或不能分泌功能性的细胞因子及神经组织结构的破坏。基因治疗技术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基因治疗技术已经得到长足的进步。研究者们利用基因治疗技术,并整合神经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充分运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携带目的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病患体内,起到基因修复、基因置换及基因增强的作用,恢复因为疾病所造成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功能缺陷。目前以神经干细胞为靶细胞基因治疗主要包括,一是以调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功能为主,导入神经干细胞的目的基因在移植体中可控制细胞向所缺失的细胞方向分化。二是以基因修复或置换为主,在基因治疗过程当中,在不涉及移植体中其他基因组的改变,矫正基因的异常序列达到治疗的效果。最后是以神经干细胞导入具有基因增强效果的目的基因,修复以破坏的神经组织,并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以保护神经系统。神经干细胞基因治疗始于治疗帕金森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治疗的开端和代表,Anton等成功构建了酪氨酸羟化酶为目的基因神经干细胞,并将其移植进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纹状体中,实验结果显示构建的神经干细胞对帕金森病治疗效果明显并无明显异常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Klose等用转染白介素-10基因的神经干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发现神经干细胞可作为白介素-10的稳定载体,使白介素-10成功表达,同时调节T细胞改善疾病的病程。对于神经干细胞分化、增殖方面,宋川等采用PCR、分子克隆与测序技术成功构建CDK52pEGFP表达质粒,后将CDK52基因片段成功转染入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中,研究显示CDK52成功表达后对神经干细胞具有明显的促分化后神经细胞的轴突生长、形态成熟,细胞分化明显、细胞多数为典型的神经元样或胶质细胞样。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坏死性疾病方面,汪雷等采用NEP1-40作为靶基因,神经干细胞作为载体细胞,在体外成功建立了能表达NEP1-40的神经干细胞,将神经干细胞转入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并通过行为学判断对脊髓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基因修饰后的干细胞能够进一步提高脊髓损伤恢复效果。Kim 等应用逆转录病毒作载体将VEGF转至神经干细胞并移植到大鼠脊髓损伤部位,发现转染细胞6周后神经干细胞增殖明显,多数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并且VEGF在治疗中增加了脊髓损伤部位的血管密度及增强了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在神经系统肿瘤方面,闫超等利用慢病毒介导的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和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7-TK)融合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并将神经干细胞植入C6胶质瘤动物模型体中,观察发现植入神经干细胞的实验组较对照组肿瘤体积有明显的缩小,转染了CK-TK 基因的神经干细胞对胶质瘤细胞有抑制作用,与其他单一自杀基因相比抗肿瘤效果更佳明显。Karen等利用神经干细胞向胶质瘤细胞定向迁移能力且抑制肿瘤生长的特性,构建了具有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片段的神经干细胞,并与5-氟胞嘧啶联合移植入动物模型体内,病理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核型正常且抑制肿瘤组织生长效果明显,这种联合移植对于5-氟胞嘧啶安全性更加稳定。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演变过程极为的复杂,在不同的演变过程当中,不同的基因在其水平范围内起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基因工程改造的神经干细胞作为治疗疾病的新型技术,能整合于神经干细胞上的目的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周期调节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肿瘤信号转导因子等。目前,能够与目的基因成功的整合成功是神经干细胞工程化的现阶段研究重点。

1.2 可示踪的工程化神经干细胞

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干细胞在活体中所起到的效用作用是显著的,但论其治疗过程如神经干细胞在移植体中存活、迁移、分化等情况还不尽完善,合适的示踪剂能够帮助研究者们在无创性条件下识别及监测神经干细胞治疗的过程及机制。神经干细胞导入可标志性的基因片段,能够很好地观测移植后神经干细胞治疗过程的生物学变化。常用的标志基因主要有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中的β-半乳糖苷酶(LacZ)、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研究表明逆转录病毒中可以插入LacZ、GFP等标记分子,通过感染分裂期的细胞,使标志基因得以表达,这样就可以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的全部过程进行监测。其中以荧光蛋白标记GFP 应用较多,1994年Chalfie等首次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表达了能发射绿色荧光的GFP,开创了GFP研究与应用先河。近年来,研究发现MRI对示踪活体神经干细胞的分辨能力具有较强的表现,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某些疾病与正常组织的T1甚至T2弛像时间无明显差别或差别不明显,另外,虽然有些病变异常信号表达较高,但诊断与鉴别诊断仍较困难,这些情况下就需要应用MR增强剂。超顺磁性氧化铁和超小顺磁性氧化铁可在体外标记神经干细胞,这种示踪剂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超顺磁性,通过其独有的性质对神经干细胞进行标记,并利用MRI显像技术就可对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过程进行全程观测。国内有研究表明在构建后的帕金森大鼠模型中植入被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1周后MRI显像上可见移植区的变化呈低信号;10周后,移植区低信号表现在T2梯度回波仍可被观察到,证明了利用示踪剂超顺磁性氧化铁所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在MRI显像上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其分布和存活情况。除去以上标记神经干细胞方法外,常用的标记方法还有利用细胞核中插入DNA 双链染料,非分离细胞的标记技术,Y染色体标记等方法。尽管在可示踪工程化神经干细胞上取得许多的进展,但在无创性条件下利用影像学技术依旧不能很好的从细胞水平显示神经干细胞治疗的全部过程。

1.3 永生化神经干细胞

永生化指的是在细胞发展的过程当中,利用基因工程化技术使细胞周期的连续性得以保存。通过体外基因调控神经干细胞得以永生化,其最常用的方法是将编码后的癌基因蛋白的部分基因片段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导入胚胎神经干细胞中,细胞终末分化被阻止,在空间上处于未分化状态,细胞的传代能力被提高。目前证实不同部位、不同年龄结构的神经干细胞,通过转入不同形式的myc、nen、p53、腺病毒EIA以及SV40大T抗原使其具有永生化。细胞的自发性永生化几率非常小,人类细胞的__永生化几率更是罕见。因此,研究者们努力提高永生化的发生率,利用基因转染等技术手段,主要将各种外源性永生化基因导入靶细胞当中例如病毒、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体等达到细胞永生化的目的。端粒是存在于染色体末端,有重复的TTAGGG序列,它具有防止染色体降解、端端融合、重排和染色体丢失等功能,研究者们对多种永生细胞的端粒长度检测时发现,永生化细胞分裂过程当中其端粒并未出现丢失的现象,这有可能提示细胞增殖能力的无限化可能与端粒长度的维持有某种必然的联系,这为神经干细胞永生化提供了相对的理论机制。神经干细胞具有良好的多分化潜能,而永生化的神经干细胞是否能够依然保持这种良好的特性。研究发现,多数永生化神经干细胞制备主要是通过利用温度敏感型突变SV40大T抗原,然而分析表明这种制备的永生化神经干细胞,癌基因的表达不能够被充分地下调,如果去尝试使细胞最终分化将会导致细胞的凋亡。因此,在构建永生化神经干细胞时,若能充分下调癌基因的表达并使其具有可调控性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我们又要考虑到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情况,若能构建不需要营养生长因子而能使细胞分化为目的细胞的系统那就更为的理想。Hoshimarn等使用了四环素控制的基因表达系统,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了LINXVmyc,并稳定转染于体外分离培养的成年鼠海马神经干细胞,这种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可以稳定地转染克隆,v-myc转录是可被四环素所调节的,当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四环素后,本身分裂的细胞停止分裂,并且在添加四环素5 d后,NFH 阳性的细胞占绝大多数,tau阳性细胞半数以上,Vimentin为阴性,这些现象说明癌基因表达可被低浓度四环素所调控,呈现下调趋势,且细胞分化较为彻底。近年,有研究者成功建立了一种永生化神经干细胞系,通过转染技术将外源性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中,建立了永生化神经干细胞系,这种神经干细胞不仅保存了基本特性,而且在长期的体外培养中可传至50代仍生长旺盛,分裂速度更加地迅速,可作为种子细胞。永生化神经干细胞作为合适的体外转基因治疗载体,较普通神经干细胞具有更多的优势:(1)永生化神经干细胞较普通干细胞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研究表明移植治疗中,永生化的细胞在移植体中与组织地嵌合十分完整;(2)移植治疗当中不需要特殊的免疫反应药物,不引起免疫反应;(3)永生化细胞作为基因治疗的靶细胞时,较普通干细胞更具有稳定性,基因表达更具备高效性;(4)目前研究表明利用药物控制的永生化神经干细胞表达系统,可调节被施加外源性作用因子调节的转移基因的表达;(5)永生化神经干细胞可控性较普通神经干细胞有较大地提高;(6)符合伦理道德。尽管,永生化神经干细胞的建立,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正常细胞的基因组以及某些遗传性状被改变之后才能制备成永生化细胞,对其应用价值有待于进一步评价。神经干细胞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篇6:神经干细胞

报ournJa lfoGuang dngo ParmhceutiaalcUn ievrsty

i

篇7:神经干细胞

目的 探讨皮质、海马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增殖特性的异同,为神经干细胞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取材部位上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无菌条件下分别分离E11-15天小鼠胚脑皮质和海马,经胰酶消化及机械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后,在含B27和bFGF的DMEM/F12 24孔板中培养扩增,倒置显微镜观察比较生长状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鉴定神经干细胞,采用BrdU掺入法检测不同部位来源NSCs的`增殖情况.结果 小鼠胚胎脑皮质与海马均存在神经干细胞,皮质部位神经干细胞比海马部位神经干细胞更易培养,也更易成球,前者神经球数目、BrdU阳性细胞率也明显高于后者.结论 同样条件下皮质神经干细胞比海马神经干细胞更易培养和增殖.

作 者:何精选 王艳炜 程雄飞 戴冀斌 作者单位:何精选,王艳炜,程雄飞(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武汉,430071)

戴冀斌(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71)

篇8:神经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是众多医学、生物科学家都在努力的工作方向, 基础研究方兴未艾, 临床研究还在探索中。动物实验证明了神经干细胞的存在和有效性, 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但因人类很多疾病无法在动物身上复制, 没有更有效的办法, 因此, 接受干细胞治疗, 也是探索性研究。但首先建立在患者自愿及安全、无害、无损伤的前提和基础上, 观察和积累临床经验, 进而推广。

神经干细胞的实验技术属于高新技术, 神经干细胞移植也是目前神经科学界的热门课题。作为康复医学界的神经康复, 各种原因导致的偏瘫、截瘫、脑瘫、周围神经损伤及复杂疑难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康复, 由于种种原因, 其效果也不尽满意。尤其是那些截瘫和脑瘫患者, 残疾将可能伴随他们一生, 传统康复及现代康复的作用有限,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主动尝试, 利用神经干细胞治疗技术, 让那些绝望的患者和家属看到希望和光明。我们立足于基础研究, 经过认真严格的预试验, 进行大量谨慎、安全地选择病种, 应用神经干细胞治疗, 积累了一些临床资料, 获得了一些临床体会, 总结如下, 与同仁共享。

1 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总结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2005年7月—2007年6月, 治疗患者共250例。男性171例, 女性79例;最大年龄81岁, 最小年龄4.5个月;职业无明显特殊性。疾病结构:截瘫64例, 脑瘫50例, 中风后遗症及脑外伤23例, 运动神经元病23例,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SCA 1、2、3、6、不确定型) 26例, 弗里德里希共济失调6例, 多系统萎缩 (MSA) 7例, 多发性硬化23例, 自闭症4例,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HSP) 5例, 脑炎后遗症4例, 脊髓肌萎缩3例, 缺血缺氧性脑病4例,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皮质底节变性, 慢性格林巴利,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视神经萎缩、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型颈椎病各1例。其中15例做过 (2~3) 个疗程治疗。分别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

1.1.2 干细胞来源以及治疗途径

干细胞来自健康分娩孕妇的脐带血 (检测艾滋病病毒、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5项、Torch 5项等) , 经由深圳市北科细胞工程研究所进行分离。提取、培养、扩增及向神经干细胞诱导传代4代~6代。每份细胞数量约达1.5×107/mL~3.0×107/mL, 其中约80%间质干细胞, 20%神经前体细胞。每次移植前由患者签署干细胞治疗知情同意书。

神经干细胞治疗次数:4次为1疗程, 最多治疗次数8次, 最少2次。脑瘫、截瘫及其他疾病患者最多3疗程, 部分2疗程。治疗途径:局部、静脉、脑脊液循环途径穿刺植入 (侧脑室、颈池、腰池) 。

1.1.3 临床检查和评价方法

每例患者均常规进行血液HIV-DNA抗体、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 (甲、乙、丙、丁、戊IgM抗体) 、Torch 5项检查。

每例患者均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观察干细胞治疗期间各项指标的变化。干细胞治疗前及结束后测定血液免疫球蛋白 (IgA、IgG、IgM) 、补体C3、补体C4、T细胞亚群、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血清酶学 (方法均按试剂盒要求进行) 、血尿常规检查。部分患者进行了脑脊液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 (Nestin) 及CD34表达检测, 静脉血液及脑脊液神经原烯醇化酶 (NSE) 及β2微球蛋白 (β2-MG) 的检测。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经过全面的临床评价、影像学检查 (CT、MRI) 。截瘫患者检查尿流动力学及肌电图;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 (ALS) 均做肌电图检查,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者做眼底及心脏彩超检查。

功能量表:偏瘫患者采用Fug-m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BI) ;截瘫患者采用ASIA评分, 部分患者进行电生理、尿流动力学的评价;脑瘫患者采用Gesell评分、肢体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儿童智能检测评分;ALS用国际通行的Norris量表测评;多发性硬化 (MS) 采用MS量表测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采用Berg量表评价其平衡功能;其他病种以临床检查及相应适宜量表进行评定。

全部患者均记录详细的登记表。

1.2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或者配对 t 检验, 同时对数据用卡方检验进行校正, 以期提高可信度。

2 结 果

儿童脑瘫、其他疾病儿童患者, 成人患者的临床安全性评价资料另文报道。

2.1 临床效果宏观评价

据临床观察, 所有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改变, 目前认为这是干细胞的旁分泌的营养因子作用所致。但是实质性的改变, 主要看瘫痪患者运动能力及感觉的改变程度;神经系统疾病要看引起主要障碍的体征根本改变的程度。如果在常规技术及药物已无法取得实质性进步的情况下, 干细胞治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均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2.1.1 截瘫

该类患者64例, 主要为四肢瘫、截瘫;创伤为主, 有2例患者为脊髓血管闭塞引起。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24年。经 (1~2) 疗程治疗后, 在所能随访到的患者肌力改变的有10例, 尤其是伤后4年~10年的患者, 由完全性损伤致截瘫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达到3级, 强烈要求第二次进行干细胞治疗。明确随访到因截瘫后导致肌张力高达Ashwoth 3 级的患者, 治疗后肌张力或痉挛程度明显下降的患者随访到有5例, 均属于实质性的改变。总体印象伤后时间短的患者效果较好, 截瘫比四肢瘫效果好。

2.1.2 脑瘫

脑瘫患儿逐年增多, 达到0.4%~0.6%。来本院治疗的各类脑瘫患儿50例, 年龄4.5个月至18岁, 多数年龄较大 (超过5岁) , 病程长, 运动障碍严重, 且一半以上患儿伴有其他问题如智障、癫痫等, 影像学大多有脑实质的改变, 严重的约有50%大脑有病变。经过治疗 (1~2) 个疗程, 运动和智力水平明显改善, 随访到11例。尤其对于颈软而四肢肌张力高的患儿, 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同时观察到3岁以内的脑瘫患儿效果好, 反复治疗, 效果有累加作用。

2.1.3 偏瘫

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恢复期及后遗症共23例。其中脑干梗死2例, 脑梗死3例, 脑出血2例, 脑外伤2例。主要表现在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高龄大面积脑梗死者随访1年对语言的反应、日常生活能力提高15%。但随访部分脑出血、脑外伤后植物状态的患者未见明显实质性改变。

2.1.4 运动神经元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

共23例, 轻者仅舌萎缩, 说话不流利, 重者不能言语, 头颈不能举, 双上下肢均不能活动, 日常生活完全依赖。资料完整的18例患者干细胞治疗前后的Norris评分为 (61.16±17.96) 分与 (64.11±17.43) 分 (P<0.05) 。但经观察随访, 该疗效可以持续约3个月, 之后又进一步恶化, 随访3个月后死亡的患者有5例。效果不能持久的原因主要是干细胞治疗只能修复受损的神经元细胞, 但不针对病因。致病的原因不消除, 该类病的治疗前景不明朗。

2.1.5 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弗里德里希共济失调

共32例, 其中1, 2, 3, 6未定型SCA 26例, 弗里德里希共济失调6例。干细胞治疗前后除常规检查外, 均对脊髓行MRI检查以观察小脑脊髓的萎缩程度。最能反映患者治疗前后平衡能力的Berg量表结果如下:完整资料27例, 评分分别为 (35.62±11.25) 分与 (45.25±9.33) 分, 治疗后Berg评分较之前增加 (P<0.05) 。目前随访结果, 平衡能力的改善持效较长。迄今为止发现干细胞治疗本类患者效果良好。

2.1.6 多发性硬化

共23例。本类患者症状表现较多样,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视力下降, 局灶性或偏侧运动障碍, 包括肌张力增高或肌张力下降, 发展到颈胸段, 以高位截瘫多见, 同时伴有神经源性膀胱。1例50岁MS患者双下肢运动障碍, 小便排出困难, 经1个疗程干细胞治疗后症状改善, 次年再次前来接受治疗时, 小便已不需留置导尿, 走路也不依赖拐杖。干细胞不能预防复发, 如果复发或恶化, 需对症对因进行治疗。

2.1.7 MSA和HSP

分别为7例和5例。该类疾病属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临床常出现语言含糊不流利, 吞咽困难, 平衡障碍, 下肢或上下肢肌张力高[1]。接受治疗的患者最短超过3个月, 近远期疗效是上述症状体征改变明显, 且维持较好。典型病例有1家族姐妹兄弟3人均有痉挛性截瘫伴帕金森叠加, 脊髓磁共振检查都已显著萎缩。接受治疗前哥哥 (47岁) 、姐姐 (57岁) 均不能坐, 更不能走, 经干细胞治疗1个疗程, 并配合瘫痪综合训练及平衡训练, 1个月后姐姐自己扶栏杆可以站立, 继而扶栏行走;哥哥恢复部分工作, 在家可以做简单饮食, 洗自己的衣服等。

2.1.8 缺血缺氧性脑病和脑炎后遗症

分别为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病程最长12年, 最短3年, 其中2例近于植物生存。头颅CT扫描, 均有明显脑萎缩。于4岁游泳时溺水而致病者, 接受治疗时已14岁, 发育畸形, 对熟悉的声音有微弱的反应。经干细胞治疗1疗程, 2例植物生存患者亲属均发现患者对刺激和言语的反应更加灵敏。而脑炎后遗症患者, 效果最佳的1例11岁男孩, 在患病后10个月求治, 经过2次静脉、2次腰椎穿刺移植干细胞后, 患者停止了哭闹, 康复治疗能够配合。再经2次治疗后继续康复治疗并观察进展。迄今治疗后两年, 学习依然保持优秀, 未见其他异常, 肿瘤12项检查阴性。

2.1.9 自闭症

4例。一般3岁后症状加重, 表现语言障碍、交流障碍、社交障碍。部分患儿脑实质有改变。1个疗程治疗后效果据相关专家随访评价, 可达30%左右。

2.1.10 脊髓肌萎缩

4例。幼儿或儿童发病, 是否遗传不完全清楚, 治疗后及其效果改善明显, 且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也明显降低, 尤其是四肢肌力普遍可提高2级。但是电话随访国内患者, 认为在半年后病情有反复。

2.2 短期副反应评价

经250例总结, 神经干细胞治疗过程中, 整个1 305次的干细胞治疗, 发生头痛有29例次, 发生率2.2%;以下依次为腰腿痛11例次 (0.84%) ;发热13例次 (1.00%) ;寒战3例次 (0.23%) ;呕吐6例次 (0.46%) , 总反应62例次 (4.7%) 。发热的患者<38.5 ℃, 头痛、腰痛, 3 d之内可以缓解, 不影响日常生活, 不加重原有病情。反复应用不会产生抗原抗体反应。静脉输注的未见有静脉炎。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移植神经干细胞及颈部小脑延髓池穿刺、侧脑室穿刺均未见引起颅内感染者。这些副反应与部分细胞质量及个体敏感性有关。

在治疗过程中意外地发现其他副反应, 在治疗原发病时, 有秃顶的患者经过2个月后长出了较多的新发;白发苍苍的老者, 长出很多黑发。尤其是白种人, 全白的头发, 在用过中国人的干细胞后长出很多黑头发。中年女性, 因其他原因闭经的患者, 在用过干细胞后再次有了月经, 过去已经显示绝经的激素水平, 在月经再潮后, 激素水平亦有显著改善。中年男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原本已经低下的性功能, 经用干细胞后, 其性能力得到恢复。

3 讨 论

3.1 影响脐血源神经干细胞治疗的相关因素

3.1.1 移植细胞的种类

本试验所用干细胞主要是脐血来源的神经干细胞, 仅有部分属于自体骨髓干细胞。所得结果仅代表这一来源干细胞的结果。自体骨髓干细胞的使用不存在医学伦理障碍, 但短期反复自体骨髓采集, 影响自身健康。对于神经遗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亦不适宜。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理论和实践可行, 但如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 大量干细胞进入血液, 短期内白细胞总数达到30×109/L~50×109/L, 有引起血栓形成的可能, 且有胃肠道的刺激副反应。老年患者应慎重选择。

3.1.2 影响神经干细胞移植效果的因素

3.1.2.1 干细胞移植数量、活力和存活率

理论上干细胞有强大的分裂增殖能力, 少量的干细胞移植后就应当起到明显作用, 但进入体内后受各种理化因素影响, 加上存活率和细胞活力的变化, 其发挥作用的干细胞究竟有多少尚无定论。但据观察, 进入体内的干细胞数量、活力及活率, 即转化为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及实际到达病灶起修复作用的干细胞数量与疗效成正比。这与实际进行脑脊液检测Nestin和CD34阳性细胞比例的结果相一致。

3.1.2.2 移植时机、频率

干细胞移植时机主要看伤后的时间。尽管脊髓损伤在10年以后仍有进步, 但休克期过后即行移植效果会更理想。这当然看原发伤后手术是否成功, 损伤的程度。同样ASIA A级的脊髓损伤, 其局部病变仍有差异。如果损伤后1年肌张力仍是0级, 预示其损伤严重, 产生效果的机会就低。移植频率初步采用1周移植1次的方案。这是因为毕竟发现其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亚群部分指标, 部分人还是偏低或低下。频繁使用可能会影响免疫功能。但是反复多次移植达20多份神经干细胞的四肢瘫患者, 尽管其脊髓损伤程度曾经很严重, 其整体身体状况、双上肢肌力、腹直肌、髂腰肌、腰大肌肌力都有明显提高, 接近4级, 近期检查股四头肌肌力亦达1级, 脊髓MRI检查也有实质性改变。

3.1.2.3 个体差异 (年龄大小, 男女性别)

观察到年龄小的患者因本身代谢旺盛, 细胞更新分裂活跃, 效果较好。而年龄过大如70岁以上的患者, 全身的器官组织细胞都在退化, 加上病情较重, 效果就不理想。目前无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男女性别对干细胞移植的敏感程度有差异。脊髓损伤从表面看男性效果好于女性, 但神经系统疾病则差异不明显。

3.1.2.4 病种差异

外源性损伤、炎症、变性疾病、遗传疾病、损伤的修复一般不反跳, 如脊髓损伤产生疗效的患者一直走向好转。但是变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运动神经元病、脊髓肌萎缩患者, 干细胞治疗后短期的效果较好, 远期效果不能肯定。因为干细胞只负责修复重建神经, 不能阻止病因的侵袭。

3.1.2.5 移植途径 (静脉、鞘内注射、局部病变部位)

尽管理论上说静脉移植后, 干细胞可以通过血脑屏障, 但数量难以定论。因此仍以局部治疗或通过脊髓腔输注干细胞作为首选。

3.1.2.6 细胞来源种类差异

仅有脐血源、自体骨髓、胚胎、胎盘羊膜上皮干细胞使用和观察的经验。上述来源的干细胞, 来源的数量决定干细胞的数量, 质量控制的条件决定干细胞的活力。不同的细胞使用中是否安全性反应不同, 观察到凡是静脉途径使用, 均未见有发热等不良反应, 但是腰穿鞘注干细胞有约3%的患者有腰痛或发热, 胚胎干细胞亦不例外。

3.1.2.7 是否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如诱导因子)

诱导脐血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转化, 体外诱导因子的使用是必要的, 我们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 (9000Au, 厦门北大之路生物有限公司) 及三七总皂甙注射液 (0.5 g, 吉林省东北虎药业有限公司) 进行对比研究, 总计70例患者接受了试验, 每次用干细胞输注到蛛网膜下腔后, 对随机分为神经生长因子组和三七总皂甙组的每位患者连续使用3 d, 总计12支药物, 前者通过肌肉注射, 后者静脉滴注。每位患者治疗前后采集脑脊液, 检测标志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干细胞的巢蛋白, 计算百分比, 结果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间脑脊液中的巢蛋白数量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2 神经干细胞移植需要甄别的一些问题

3.2.1 干细胞移植配合康复训练时效果如何甄别

除部分炎性神经病, 大多复杂疑难神经系统疾病一经确诊, 即宣告无药可用。尤其是遗传及部分变性疾病的治疗更是世界性难题。神经系统疾病均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认知、吞咽、语言的改变, 神经康复治疗措施是各类瘫痪患者恢复肌力、抑制高肌张力、维持关节活动度及平衡能力等的重要措施。配合干细胞治疗进行适宜的康复理疗, 对患者丧失的各种功能恢复有较大帮助。但是, 对于一些外伤性的神经损伤如截瘫、颅脑损伤, 即使在1年以上仍有通过康复训练达到恢复部分功能的效果, 尤其是不全损伤的截瘫。这成为一些学者质疑神经干细胞移植效果的依据。实际上, 从医学临床而言, 对于完全性截瘫, 伤后8个月到1年零3个月即终结治疗, 也是评伤评残的法律依据, 尽管神经可塑性理论已被广泛认同, ASIA A级损伤的截瘫和四肢瘫患者, 在单纯康复训练下逐渐恢复运动功能的机会微乎其微, 对于那些伤后3年~4年的患者, 移植神经干细胞后短期内 (2个月) 股四头肌的肌力逐渐恢复到2级~3级, 不能说是康复训练的功劳, 因为患者此前3年内间断作康复训练, 干细胞移植前的评估, 下肢的ASIA评分依然是零分。对于过高的肌张力 (Ashwoth 3级, 主要是大腿内收肌群、股四头肌、股二头肌) , 干细胞治疗期间即可以降低至可以分腿达30度, 膝关节屈曲10度~15度, 不能说是训练的结果, 如果是手法的结果, 停止治疗后即又恢复原样, 但所见的患者, 接受干细胞移植后5个月, 其所产生的效果一直维持, 并继续进步。事实上, 神经干细胞的作用凸现在其可双向调节, 即低肌张力可以升高, 并带动出现肌力的增强, 高的肌张力可以降低。尤其是脊髓的伤病出现的临床症状效果似乎更好。干细胞移植结合现代、传统针灸推拿的康复训练是一种模式, 这样的方法可以减轻伤残程度, 提高自理生活的能力, 也提高了生存质量。

3.2.2 把神经干细胞用于多种疾病是否滥用

医学科研的各个方面, 出现新技术、新方法、新药物后都是试图在多个领域应用, 以期解决各种棘手或者难治的疾病。转基因、纳米技术、基因疗法等等, 都是在多领域使用来寻求效果。在不知道神经干细胞对神经系统哪些疾病更有效果时, 使用副反应小、几乎少有排异的神经干细胞用于难治的神经系统伤病及疾病, 然后总结出效果产生的比例和有效病种, 加以筛选, 最后更具针对性的使用, 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何况其副反应小到可以不计[2]。这些工作总需要人来做, 或者说是探索治疗方法未涉及到的方面, 因此不能说是滥用。

3.2.3 神经干细胞临床应用存在的不齐同现象

人们普遍对该治疗方法具有很高期望。由于同类疾病表现的多样化, 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效果存在差异。对于脑部的变性疾病、脑损伤、脑的血管病变、炎症后遗症, 使用 (1~2) 个疗程干细胞后, 产生效果的比例总是小于效果不明显的病例。而脊髓水平上的病变, 效果明显的几率相对高一些。这是什么原因?从粗放的临床观察还难以得出明确的答案。是脑细胞的结构和机能更高级, 难以修复, 还是使用的数量不够, 质量不能达到要求?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3.2.4 神经干细胞临床应用后部分现象的中医学思考

神经干细胞使用后产生一些临床现象如发白转黑、秃发患者长出新发、患者的性功能增强、卵巢早衰者使用后可以规律地行经, 而雌激素水平也相应提高。中医认为, “肾为先天之本,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主骨生髓通于脑, 开窍于耳和二阴, 其华在发”。这些生理作用都赖于肾阴肾阳的协调、气化作用而实现。先天之精充盛, 禀赋敦厚, 则阴平阳秘, 身体强健, 反之, 体弱多病。干细胞来源于孕育精灵的胞宫脐带血、骨髓和胚胎, 可以看作采集了先天之精气, 达到了生精益髓的作用, 也即是抓住了治本求源这一根本。上述干细胞治疗后的表象所反映的本质, 也是因为干细胞填补了患者先天之精, 从而使肾精充盛, 阴阳和顺, 能使饮食精微气化蒸腾, 敷布全身, 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 诸如生发、黑发、性机能的提高、经断再来、脑脊髓病变的改善, 无不与干细胞这种“滋补肾精”的作用有关。

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 在国内的临床试验已达7年之久。但干细胞在临床其他方面的应用已经有70年的历史。目前, 干细胞在国内多家医院或研究机构进行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骨骼系统等多种病种的临床和基础试验, 在截瘫、脑瘫、中风后遗症、早老性痴呆、遗传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视神经萎缩等神经系统疾病、心力衰竭、糖尿病足、股骨头坏死等疾病方面已显示良好的效果, 已被大多数学者所公认。而2007年世界十大医学研究成就中有3项是干细胞研究的成果。但作为临床使用的干细胞, 需要进一步研究, 完善从基础到临床的各个环节, 包括质量标准, 治疗方法的再选择, 靶向使用, 长期安全性再评价等, 使之成为人类利用自身资源攻克不治之症的有力武器。

利用人体或者动物自身资源作为治疗工具, 治疗人体自身疾病的案例数不胜数, 包括生化制药、生物合成、器官移植等等, 无不与人体自身息息相关。来自于胎脑或者胚胎干细胞或许认为怂恿了堕胎, 践踏了人权。但是, 来自于人体自身外周血、骨髓、脐带血、胎盘羊膜的物质, 分离、纯化干细胞却是利用自身的价值或者说废物利用。尤其是胎盘, 作为中药紫河进入中药房使用多年, 胎盘组织液一度也是临床常用药。那么来自于分娩后胎盘的脐带血干细胞, 其临床使用效果远大于其原生态的本身, 其采集和使用亦应得到合理的支持和重视。使之产生的外延价值造福于千千万万陷于绝望中的患者及其亲属。

摘要:目的客观总结和评价神经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综合效果及临床存在的问题。方法250例偏瘫、截瘫、脑瘫、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通过静脉输注、鞘内注射、局部注射使用脐血源神经干细胞4次~8次, 每次间隔1周, 治疗前后进行常规、生化、免疫检查, 临床相关量表评定, 并观察其临床效果和副反应。结果神经干细胞治疗对脊髓损伤、脑瘫、偏瘫、遗传性共济失调、多发性硬化、脑炎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等部分病例有明显效果, 且临床使用安全。对运动神经元病有短期疗效, 但不能阻止疾病发展, 对重症脑变性疾病, 单一疗程效果不佳。结论神经干细胞对神经系统疑难病有临床效果, 但效果不齐同。对病因尚不明确的疾病, 能改善症状、体征, 不能阻止其恶化、复发。副反应与细胞质量和个体差异有关。

关键词: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评价,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万章, 盛佑祥, 张敏, 等.近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4 (12) :1079-1081.

上一篇:我的保姆高中作文下一篇:周记初中珍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