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获奖课件

2024-07-06

白杨礼赞获奖课件(精选8篇)

篇1:白杨礼赞获奖课件

《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与第二单元“道德修养”、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六单元“精彩演讲”共同组成了人文色彩浓郁的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苏教版语文课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文性强,语文工具性的强调相对较少,所以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灵活一些,也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2.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八、教学过程

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

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浅;深。象征美:物;人;神。

第五块: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

3.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九、说课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较难把握,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以点及面,理清学生容易接受的路子。重点放在学生的品味精彩的语句和对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做到一学一得。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特色。发现的,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内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词句的揣摩。“发现”既没有限制,又没有止境。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拔,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从而加深对主旨的认识。

篇2:白杨礼赞获奖课件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从部编本教材双线组元的角度看,这一单元的内容是不同类型的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这一单元的语用训练点是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全文的写作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情感由“单调”转向对白杨树“傲然”耸立的惊叹;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其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其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以“高声赞美白杨树”收束全文。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提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学段目标提到: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4.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在各种阅读方法中自如切换,整体感知文本、圈点勾画重点语句的意识已具备,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本单元散文多样化,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触发学生多方面的情感体验。但作者茅盾和《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都距离学生生活的这个时代比较远,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贴近那段历史,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也绝非易事。

【学习目标】

1.品读精美句段,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2.朗读品析重要语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激发昂扬向上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树,它在春季里吐芽冒枝,夏日里繁茂成荫,秋风里落叶飘零,冬雪中笔直挺立,它,就是寻常可见的白杨树。有一位作家,却在散文《白杨礼赞》中称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二、初读知情。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礼赞的含义是心怀敬意的去赞美。茅盾先生在开篇第一句话就写道“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语句,请你勾画出来,并说说这些语句分别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三、精读品树

在我们看来,寻常可见的白杨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更平凡,茅盾先生却一而再,再而三,热情昂扬的去高声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让我们将目光投向精美语段,去寻找去体味茅盾先生笔下白杨树的不平凡。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2段至第5段,可以这样交流思考成果:“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处可以选择段落、句子或者词语)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因为……”

要求:1.默读思考,圈点勾画关键段落、词句,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后展示风采。

四、深读悟“法”

茅盾先生不遗余力的去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因为它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吗?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话题,自选下面的话题对文章第7段至第9段进行文句分析,挖掘白杨树身上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修辞手法”,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写作方法”,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句式运用”,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要求:

1.默读自主思考,圈点勾画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充分讨论后,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风采。

五、结课

篇3:《白杨礼赞》四赞

一赞其一线串珠的结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 ,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也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就是指它的主题明确而集中;无论笔端怎样纵横,行文如何捭阖,都要紧紧围绕着主题,为表现主题服务。《白杨礼赞》写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写无边无垠的绿色麦浪,写眼睛的倦怠,写恹恹欲睡的情绪,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写敌后守卫家乡的哨兵,写北方的农民,写贵族化的楠木……看似漫放巧纵,实则一线串珠———这根线就是“白杨树的不平凡”,所有的“散珠”都是为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服务的,有了这根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就变得结构谨严、形散神聚了。

二赞其步步推进的内容。文章先写黄绿错综、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展现了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接着镜头推近,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表现其外在形象的不平凡;进而揭示白杨树的“伟丈夫”精神,赞美其内在品质的不平凡;最后指出白杨树象征了广大的抗日军民,表现其象征意义的不平凡。如此写来,由境而形,由形而神,由神而意,循序渐进,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便是水到渠成了。

三赞其层层深入的情感。文章一开始就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并用“实在”一词,突出了这种感情是建立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真诚确凿、发自内心的;文中不仅两次重复强调了这一情感,而且进一步用“决不是”异常肯定地凸显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也毋庸置疑地深化了赞美崇敬之情;文末,作者“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高声”中饱含着纵情讴歌、无限热爱的深挚情怀,将对白杨树的礼赞推向了高潮。

篇4:《白杨礼赞》四赞

一赞其一线串珠的结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 “形散” ,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就是指它的主题明确而集中;无论笔端怎样纵横,行文如何捭阖,都要紧紧围绕着主题,为表现主题服务。《白杨礼赞》写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写无边无垠的绿色麦浪,写眼睛的倦怠,写恹恹欲睡的情绪,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写敌后守卫家乡的哨兵,写北方的农民,写贵族化的楠木……看似漫放巧纵,实则一线串珠——这根线就是“白杨树的不平凡”,所有的“散珠”都是为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服务的,有了这根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就变得结构谨严、形散神聚了。

二赞其步步推进的内容。文章先写黄绿错综、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展现了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接着镜头推近,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表现其外在形象的不平凡;进而揭示白杨树的“伟丈夫”精神,赞美其内在品质的不平凡;最后指出白杨树象征了广大的抗日军民,表现其象征意义的不平凡。如此写来,由境而形,由形而神,由神而意,循序渐进,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便是水到渠成了。

三赞其层层深入的情感。文章一开始就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并用“实在”一词,突出了这种感情是建立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真诚确凿、发自内心的;文中不仅两次重复强调了这一情感,而且进一步用“决不是”异常肯定地凸显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也毋庸置疑地深化了赞美崇敬之情;文末,作者“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高声”中饱含着纵情讴歌、无限热爱的深挚情怀,将对白杨树的礼赞推向了高潮。

四赞其传神传情的语言。茅盾用“无边无垠”来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来写高原的“色”,用“扑入视野”来写汽车的“快”,可谓精妙传神;用“傲然挺立”“力争上游”“笔直”“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倔強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精神,可谓恰如其分;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来写白杨树及其象征的抗日军民的品格,可谓贴切到位,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也溢于言表。文章还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等修辞,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美感,也巧妙含蓄地传达了自己炽烈的礼赞之情。

篇5:读《白杨礼赞》有感

文 稿 集

银川大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二零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读《白杨礼赞》有感

与《白杨礼赞》结缘还得要从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说起。读过《子夜》后我被文中深刻的参与情结、丰碑情结、乡土情结以及原型情结所吸引,字里行间的感情也一点点感染着我。当然,对茅盾文学的喜爱也自此产生,可以称得上一发不可收拾。

不得不说说《白杨礼赞》的伟大,正是这篇文章改变了我对荒凉的理解,明白了守候的意义,教会了我如何去尊重军人。

两年前,我从网上结识了一位远在西藏阿里服役的士兵。他告诉我,军人有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是谁能轻易改变的。作为家中的长子的他,也就理所当然的寄托了所有人的期望。而心怀报复的他却抛弃了家人希望,唯独把失望留了下来,独自踏上了当兵的旅途。

也许,当兵会后悔两年,不当兵却要后悔一辈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营生活的苦没有谁能真正体会的到。只有自己真正参与了,经历了,你才能对军旅生活有另一种看法,对于军人,你才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西藏阿里自始至终都被称为“生命的禁区”,高寒缺氧,交通匮乏,终年吃不到新鲜蔬菜。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还是守候在那里,保卫着祖国的边疆,守护着阿里的民众。

我曾经问过他:当兵苦吗?当兵累吗?把你分派到那么远的地方当兵,难道你不想家吗……他说:我想,我日夜都在思念着我的父母,思念着我梦中心爱的姑娘。曾几何时,听着电话那头父母的嘱托与牵挂,逃避和退缩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恨不得自己当初没有过这样的选择,也不用父母在那头牵挂着,无休止的想念着。当兵4年了,我只回过一次家,见到父母的那一刻我只能用庄严地军礼来回报他们,因为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和报答……

每当想到他,就会想起那象征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的白杨树。它是那样的倔强,独自傲立于荒凉的大西北,不畏风霜雪雨;它是那样的乐于奉献,默默坚守着那份“平凡的岗位”,陪伴着小哨所边的战士,不畏孤独相随;它又是那样的力求上进,枝叶相靠,肝胆相照,就算倒下的那一刻也不会散落一地,最终支离破碎。从此,我喜欢上了白杨,喜欢上了那一抹军绿,喜欢上了它所代表的那一层含义。

如今,我已步入了工作岗位,对于这份职业的喜爱,溢于言表。物业——辛苦我一个,欢乐你全家,热心服务于每一位业主,只为让您天天满意。大地孕育了我们,而大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也如同一棵白杨扎根在银川这片热土上,每一个部门是它的枝,每一位员工是它的叶,我们就像白杨一样团结着,紧紧围绕在一起,力求上进,奋勇向前,为银川大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创造更多的奇迹,带来更多的荣誉。

正如,一枝一叶总关情,取舍之间。取的是那份平凡,舍得便是那所有的美丽光环了。

银川大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综合事务部

王 慧

篇6:白杨礼赞作文

在自己居住的小区,草木繁盛的地方,都有着蒲公英的影子,你拨开旁边的那些个小草,就会看见它,个子不高,所以才会被这些掩盖。仔细看,它有着绿色的茎,直直的树立在那里,风一吹,小草被吹得低下了头,但蒲公英却依旧挺立。

春天,蒲公英会开出橙黄色的小花,好似是在庆祝严冬已过,初春降临,有着新的开始。蒲公英开出的`小黄花为数不多,甚至有些稀少的可怜,但是给那千篇 一律的绿色中增添了闪光点,让路过的人忍不住去看看,看看那个可爱的小黄花。它们就这样,生长着、生长着…蒲公英开出的小黄花的样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团雪白的,绒毛一般的球体。当你认真的看才会知道,那是由七八十个,甚至是上百、上千个细碎的绒毛组成的,看一看,竟然会觉得美丽。只有风拂过,它们才会去散开,将自身上的“种子”传播到各地。

这就是蒲公英,一个看似平凡但又不平凡的植物。

它没有松树那般的高大,也没有梅花的清雅高贵,没有柳树的潇洒脱俗。它不是竹子一般的谦谦君子之风范,也没有兰花的清雅廉洁之气概。它不是最好的,但它是最朴质、不屈又坚强的。若把它比作女子,它的不屈和坚强则是花中木兰,若是把它比作男子,它的质朴无华便是草中的苏东坡。当你路过时,风一吹,它便散了,散到了各地来播种它的种子。这里所描述的一点一滴,难道蒲公英的质朴不就是我们的民族特点吗?难道你想不到日本和各国列强要侵占我们土地时我们的拼死抵抗,就如蒲公英就算被风吹袭也依旧挺立的不屈的精神吗?风一吹,那不是飘散,而是向世界各地传播着这种精神和意识,只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和意识!

不只是要崇尚那些个大众化的树木花草,用另一双眼睛去看,看见那些不知名的小草小树小花中所隐含的精神品质,我赞美蒲公英!

篇7:白杨礼赞 教材教法

1.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培养动手能力。

2.对学生识记字、词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采取“简单重现”的办法纠正。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寻求识记方法,训练他们形、音、义统一识记的能力。

引导寻求方向:

从字的结构考虑;

从词的构成方式考虑;

从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考虑。

二、理解:

1.引导学生自觉感知课文内容,启发学生主动理解课文的欲望。

印发《现代汉语词典》对“毛白杨”的解释。(P766)

“毛白杨,落叶乔木,幼树树皮光滑,青白色,老树树皮有裂沟,叶子卵形或三角状卵形、边缘有波状的齿。木材白色,可供建筑,也用来造船,制纸等。也叫大叶杨、响杨或白杨。”

引导:

找出课文中写白杨的段落,和这段文字作比较阅读,然后,把自己的`体会、见解以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供组织全班讨论时选用。

2.分析学生发言中反映出的问题,以大多数学生具有可接受性为原则,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突破理解重点:“象征”的特点。

①引导:按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这些、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考虑。

②―③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感性地认识“象征”手法的特点。

④及时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用测试手段巩固所学知识,为进一步理解课文作准备。

4.引导学生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①引导:

假如删掉第二段;

假如删掉二、三段;

假如删掉二、三、四段。

②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学生阅读

1.默读课文,看注解、查字典、词典。然后,用自测、互测、互相批阅等方式,达到基本掌握重点字词形、音、义的目的。

2.讨论:

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下列加黑词语的含义?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写法?

①坦荡如砥 ②恹恹欲睡

③无边无垠 ④潜滋暗长

(学生能够展开热烈的讨论,能够逐步明确:“砥”、“恹”是形声字,其形旁都表示了明确的含义,再联系语言环境,不难理解、记忆。③④则可以从分析词语构成方式入手,“边―垠”,“潜―暗”构成同义对称的关系,理解亦不困难。)

1.学生的发言,可能表现出以下认知差异:

①“同是写白杨,顺序不同。”――这类学生很可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第五段,而且理解肤浅。

②“同是写白杨,目的不同。”―― 这类学生对“象征”手法有朦胧的认识。

③“《词典》的解释就是为了介绍白杨,课文写白杨是为了写人。”――这类学生已经基本理解了“象征”的特点。

无见解可谈,无问题可提的,应是极个别现象。

2.讨论下列问题:

①用第五段与《词典》解释比较,可以从几个角度比较两段文字的区别?

②第七段中对白杨的赞美与第五段中对白杨的描写的关系是什么?

③朗读七、八两段。

作者由白杨引起了几层联想?这些联想的根据是什么?

④什么叫“象征”?

3.完成下列练习:

①白杨树形态的主要特点是 ,由此作者联想到它具有 等性格,再进而联想到它象征了 。

②七、八两段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文字重复吗?为什么?

4.讨论:

①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不平凡,接下去却描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然后才让白杨“出场”。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②四、六两段的用词、句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假如你是作者,请谈谈构思这篇文章的过程及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1.回答:今天,当我们看到一排排整齐、高大的白杨树时,会引起怎样的联想?假如也写一篇《白杨礼赞》,所揭示的象征意义会不会是这篇课文内容的重复?为什么?

篇8:《白杨礼赞》指瑕

为了使读者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 姑且允许我先把这段文字、标点一并照抄, 同时为各句加上标注:

(1)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2)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 那么,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3) 但是它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也不缺乏温和, 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4)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 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5)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 严肃, 坚强不屈, 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6)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 到处有坚强不屈, 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7)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 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首先让我们关注第 (1) 句, 从语法角度看, 它是由两个并列的分句构成, 在写法上属常见的欲扬先抑, 表达白杨看似平常之意, 并未发现欠妥之处。关键要分析第 (2) 句的“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与上下句关系的紧密程度, 稍一思忖就会发现:之所以判断出白杨树的不美, 就是因为它既无婆娑的姿态又无屈曲盘旋的虬枝, 这是一个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二重关系复句 (整体而言是因果关系, 其中两个“没有”统领的分句又构成了并列关系) 。如果把它放在第 (2) 句就显突兀, 因为很明显可看出, 该句是一个相当独立的表假设关系的复句。那么这两句该怎样准确表述呢, 依笔者拙见, 只需将“虬枝”后的句号改为逗号, 将“不美”后的逗号改为句号即可。另外, 句中“那么”后的停顿也是可停可不停, 但不能算是文章的瑕疵。

接下来我们再看第 (3) 句, 该句是与第 (2) 句构成转折关系的复合句式, “但是”这一连词为明显的标识。而在其内部, 又存在两重关系, 即整体而言是因果关系:因为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 所以得出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的结论。文中的“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之间的逗号改为顿号似乎方为正确, 因为根据通用的语法规范, 尽管逗号和顿号都表示句中停顿, 一般说来, 并列词语之间不需要较大的停顿用顿号, 比较长的句子或结构复杂的短语并列方用逗号, 譬如说, “这翻滚的麦浪, 这清清的泉水, 这鲜艳的山花, 使年轻人深深地陶醉了”这句话中间有着复杂结构的并列时才用逗号。根据这样的认识和理解, 第 (5) 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 严肃, 坚强不屈”中的逗号也应改为顿号。第二层为递进关系, 通过一个“更”字不难看出。问题的关键是, 这两个小分句之间能够构成严密的逐层深入的关系吗?从字面来看, “伟岸”指白杨树魁梧高大, “正直”指其不偏斜、不弯曲, “朴质”指其质朴本真而不加文饰, “严肃”指其令人敬畏, “温和”指其不严厉、不粗暴或平和不猛烈, “坚强不屈”指其坚韧、刚毅及毫不屈服, “挺拔”指其直立而高耸。根据由表及里即从外部形状到内在气质的顺序排列, 我们可以发现, “伟岸”“正直”“朴质”“挺拔”应在同一层面, 即表明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其中, “挺拔”与“伟岸”“正直”的词义上存在杂糅交叉之处) , “严肃”“温和”“坚强不屈”则处于逻辑上的第二层面, 即揭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所以, 笔者斗胆将此句改为: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 更不用提它的严肃却不缺乏温和与坚强不屈,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最后, 我们重点来看第 (6) 句的“敌后”用得是否恰当。《新华词典》对这二字的解释是:作战时敌人的后方。敌人是指谁?毫无疑问, 应该是指侵华日军, 那么他们的后方是哪里呢?是指日本所属的北海道、四国、九州、本州, 或者是与俄罗斯有争议的北方四岛吗?太远了吧!与我国西北的抗日军民有何干系?!难道他们跑到日本本土浴血奋战去了吗?有人可能会说, 你这是因为无知而瞎扯、胡扯!这里的“敌后”专指敌人占领区的后方, 在抗战期间,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大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 在敌人的后方广泛发动群众, 武装群众, 逐渐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 并建立了诸多民主政权。譬如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西北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华中抗日根据地等。这里的“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即指为了巩固根据地不受敌人侵略而站岗放哨的的卫兵, 难道茅盾先生不可以这样写吗?笔者想到此处不禁有些气馁了, 但转念一想, 还是不对!理由如下:本文的写作背景是, 从1940年5月起, 茅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 他耳闻目睹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 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 因此在1941年写了这篇文章热烈歌颂他们。可见, 茅盾想要歌颂赞美的对象主要是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抗日军民。那么, 延安所属的陕甘宁根据地算得上是“敌后”吗?根据史实可知, 1940年, 根据地的东面和北面的许多地方均已沦陷, 它的正面就是敌人, 我看应该称之为“敌前”更为合适。这时, 又有人会指出, 你太没有想象力了!茅盾先生看到陕甘宁边区军民的火热生活, 自然联想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理应同样如此, 在那里———“敌后”不是肯定有“傲然挺立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吗?笔者也曾经这样想过, 真是意欲搁笔不再思辨, 但再联系第 (7) 句加以分析, 也排除了这一可能性。请看:“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 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让我们运用一定的地理常识并结合作者的阅历从空间上进行考证, 比华北平原更近的是哪里?不是东北三省, 不是胶东半岛, 不是长江中下游, 更不是两广、四川、琼崖, 只能是指茅盾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包括陕甘宁根据地的祖国西北地区 (作者此前也曾在新疆等地考察) !有鉴于此, 如果将本自然小节第 (6) 句的“敌后”改为“西北”或“黄土高原”, 就显得科学准确。这样, 作者思维的骏马由近及远, 从“西北”纵横到“华北”, 从“黄土高原”驰骋到“华北平原”不是顺理成章令人信服吗?

上一篇:区安全生产工作要点下一篇:组织生活会批评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