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心得体会教育

2024-07-24

扶贫心得体会教育(共9篇)

篇1:扶贫心得体会教育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党员,层级多、范围广,就要精准持久发力、发扬优良作风、讲究方式方法、加强分类指导、切实注重实效。在新形势下践行“两学一做”就要发扬“五大优良作风”,善学善思善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创新,艰苦奋斗创业,不断取得作风建设和学习教育新成效。

一是要发扬善学善思善为之风。高度重视学习、善于进行学习、善于深入思考、善于有效作为,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也是党员干部健康成长、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这一优良作风启示我们:在当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党员干部践行“两学一做”只有发扬善学善思善为之风、认认真真地善学善思善为、与时俱进地善学善思善为、持之以恒地善学善思善为,才能更好地推动“两学一做”入脑入心,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才能敢于担当重任、提升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

二是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之风。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上的具体表现,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这一优良作风启示我们:理论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践行“两学一做”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就特别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这一论述其实就是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善于拿起理论的武器,到社会实践中敏锐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从而做到知与行相统一、学与用相结合,使理论与实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两学一做”与自身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真抓实干、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上见实效。

篇2:扶贫心得体会教育

这几天深入贫困山区走访,看到贫困户或乐观或担忧的神色,听到他们诉说家庭贫困的原因,我发现除了个别家庭因重大疾病造成贫困外,大部分家庭是因为自身文化素质低下,无一技之长致使家庭深陷贫困的泥沼。对此我感受颇深,现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农民的贫穷与现有的文化知识息息相关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我国整个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过去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鼓励更多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山村、融入城市,事实上这种导向是成功的。其实读书并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去上大学这么简单,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让适龄孩子接受完整的、系统的、良好的教育,有条件、有基础的可以去上大学,更多的孩子可以通过学习和知识的培养,拥有一技之长。这次走访我深刻感受的是贫困户农民文化知识欠缺,规划自己生活能力非常差,他们体现了农民的朴实,却忽略了“头脑创造”。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站在教育的端口,我们要利用科学文化知识,去哺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穿上文化的新衣,让孩子们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先让贫困户在精神上脱贫

党和政府始终心系老百姓,特别是家庭贫困的群众。但是在走访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比较让人担忧的问题:有的贫困家庭具有严重的依赖性,把脱贫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的扶贫补助上,一心想的就是以后到底还能补多少钱。他们尚未意识到真正脱贫还得依靠自已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和自己的辛苦劳动,简单地认为国家的扶贫是“授之以鱼”。所以当讲到人穷不以志短,除了政府的扶持,更多的还是得靠自身的努力时,有些受访户就会以自身文化程度低,出门就业难的说辞推脱。所以我认为在物质帮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扶志,引导受助者寻找造成贫困的根源,鼓励他们树立改变落后面貌的思想,提高文化素养,让专业人员对他们悉心辅导,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致富。

三、贫穷的农村面貌,让我更坚定自己的教育事业

篇3:论教育“精准扶贫”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及时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 历代领导人为中国的减贫脱贫事业呕心沥血、攻坚克难, 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扶贫成就可谓 “世界奇迹、人类壮举”。即便如此, 中国还是没有摆脱贫困, 截至目前, 中国还有约7000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扶贫攻坚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审时度势, 及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2013年11月, 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 切忌喊口号, 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他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2014年3月, 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 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6月, 习近平在贵州考查时, 提出了针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六个精准”, 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15年10月16日, 习近平在 “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进一步指出, 针对扶贫开发, 要“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 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 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 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 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至此, 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逐渐成熟, 这是对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精准扶贫”思想是针对当前中国的扶贫攻坚难题提出的具体指导意见, 为中国2020年全民脱贫奔小康指明了方向。

二、“精准扶贫”与教育的发展

多年来, 国家在实施扶贫开发的过程中, 主要集中在开发式扶贫、 项目式扶贫、救济式扶贫等方式, 为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 时过境迁, 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如一些贫困户不愿意摘掉“贫困的帽子”, 思想落后、散懒成疾, 以此 “等、靠、要”, 年年扶贫年年贫, 直接影响了国家扶贫工作的初衷和成效。习近平多次强调:“弱鸟可望先飞, 至贫可能先富, 但能否实现 ‘先飞’、‘先富’, 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 如果扶贫不扶志, 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即使一度脱贫, 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习近平同志指出,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 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 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所以, 加强扶贫工作, 在“输血”的同时, 更应注重给贫困对象“造血”, 特别是要让贫困对象从精神上脱贫, 不能输掉人的基本尊严和志气, “人穷志不短”, 以“先富”为目标, 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以积极创造性的劳动, 实现脱贫致富迈小康。

贵州的相对落后, 总结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 除了交通不便等自然因素外, 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 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滞后, 这是造成贵州发展落后的根本所在。所以, 加快贵州教育发展, 对民族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 以发展教育“拔穷根”, 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这是顺利进入小康, 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三、对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精准扶贫”的探索

(一) 对教育贫困的“精准识别”

如上文所述, 贵州的落后, 根在教育和人的思想观念的落后, 要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 首先必须进行教育贫困对象“精准识别”, 即对落后地区、贫困户进行大规模的摸底调查, 加强贫困信息化建设, 建立贫困户档案数据库, 适时进行信息跟踪, 切实掌握贫困对象因何致贫, 为何致贫, 深入分析致贫的原因, 要特别掌握贫困户是否是由于教育的原因导致的, 以此进行针对性的实施扶贫措施, 做到“精准识别”, 有的放矢。

(二) 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

在进行“精准识别”的基础上, 构建贵州民族地区全方位的教育 “精准扶贫”体系。一是对贫困对象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即根据贫困对象的具体情况, 分析家庭贫困的原因, 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努力培养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 引导贫困对象脱贫致富。二是对贫困对象子女实施教育资助计划。为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 保障对贫困对象子女接受必要的甚至良好的教育, 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难以想象, 一个没有基本知识和文化的家庭, 在现代社会如何改变命运, 如何致富?

总的来讲, 就是要在贫困地区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均衡义务教育发展、提升高中 (中职) 教育质量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及加强农民在职继续教育等, 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发展体系, 积极完善教育资助减免政策制度, 贫困对象子女决不能因贫失学, 也决不能因学返贫, 切实完成教育“精准扶贫”计划与目标。

(三) 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树立教育“精准扶贫”先进典型

鼓励劳动创造, 树立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在贫困地区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进行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有一定潜力的少数民族人才, 根据其具体情况, 通过多种途径对其进行“精准”培养, 使其较快实现脱贫致富, 积极树立致富带头模范作用, 带动乡亲共同富裕。同时, 通过先进典型, 进一步深度挖掘当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民间文化, 打造民族民间特色旅游、特色产品, 实现一代富裕, 代代传承的良性循环发展, 彻底掀掉 “贫困”的帽子。

(四) 制定完善合理的“精准扶贫”评价机制

完善监督措施, 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是确保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实效的根本保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的要求, 在“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的基础上, 实施“精准评价”, 使扶贫工作每一阶段都在有效监管的范围内实施。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 切实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教育培训到位、过程及实效到位。同时, 对于敷衍了事、庸行懒政及不负责任的行为, 要追究当事人和相关领导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给“精准扶贫”工作带上“紧箍咒”, 确保教育扶贫取得实效, 实现百姓富裕奔小康的目标。

篇4:教育扶贫在行动

近年来,国家层面先后实施了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少数民族预科班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20项教育惠民政策。我省则启动实施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职业教育全免费全覆盖试点,两个州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农村户籍学生,均能获得免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在形成一个立体完整的教育扶贫全覆盖政策体系之后,教育部决定依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以结对帮扶为抓手,以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为重点,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确对准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力图举全教育系统之力,建立各级教育结对帮扶关系和学生结对帮扶关系,全面覆盖贫困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及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具体包含学前教育结对帮扶、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普通高中结对帮扶、职业教育结对帮扶、高等教育结对帮扶、继续教育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帮扶7个方面的内容。这7个方面的结对帮扶,总体上以学校对学校层面为主,同时包括了志愿者与贫困学生的“一对一”帮扶,以及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内容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涉及国家、省、州(市)、县、乡到村各级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最终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结对帮扶网格体系。

篇5:教育扶贫心得体会

——雷村中心小学

井薇

自从2017年6月开展教育扶贫工作以来,期间有太多的感悟想书写,可每次提笔总觉得特别沉重,无法下笔。随着理论学习,实际帮扶的深入,我对此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教育手段让更多的贫困家庭走向致富之路,这是“教育扶贫”的根本目标。做为一名教师对帮扶学生“扶志、扶智、扶生活”是我们教育扶贫的常态化工作。以前总觉得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带好班级,上好课就可以了。当我与同事们一次次奔走在崎岖小路,走村入户宣讲教育扶贫政策时;当我们一次次到帮扶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时;当我们一次次走进那清贫的小院,进行打扫时。我的想法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深感在教育扶贫中自己能做、要做的太多太多。

就拿我的扶贫对象岩岩同学来说吧,由于父母离异,陪伴缺失,一开始接触时他很反感提及自己的父母,家庭。我总喜欢送他一些笔,摘记本之类的东西。可后来发现他并不在意这些,一两个月过去了,摘记本上依然空空如也。于是我尝试先跟他共读一些小短文,当我把自己制作的数字故事《巨人和春天》带给他看时,他喜欢极了,直拍手叫好。此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我们不仅仅要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更要带给他崭新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熏陶。有了更多的见识和渴望,或许更能让他们憧憬未来人生的幸福与向往以后道路的美好。让他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和知识的美好,就能给他延续一个梦想和播下一粒希望的种子。这粒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就是我们在逐渐消灭贫困的过程。尽管我们知道这样的过程会很漫长,而且会很艰辛,但是因为有了希望,我们才有了和贫困不断对抗的动力和支撑。

篇6:个人教育扶贫心得体会

沙河营初中 向彦明

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是共产党人的天职,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像对待家人一样,以一种既有责任又有感情的担当精神,一户一户、一人一人地帮扶贫困户、贫困人口脱贫。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针,加大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按照县教体局责任到人的工作部署,我们沙河营中学高度重视,细致安排,精心组织,对我镇贫困户精准摸底,凡是贫困户在我校有学生的家庭,都做了建档立卡,制定了帮扶措施。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和杨华强主任、王曙光同志三人一组,帮扶梁家庵村三组的李璐琪同学。

6月13日中午,我们一行3人到梁家庵村去,深入农户了解家庭情况。李璐琪的爷爷奶奶和母亲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看到我们的到来,既高兴又显得有点拘束紧张。通过深入交谈,我们了解到,梁家庵村位于沙河营镇南边,汉江河北岸,被文川河分成东西两部分,主要靠农业生产过日子。过去由于汉江河和文川河经常闹洪灾,道路不便,所以这个村相对比较贫困。李璐琪在我校上九年级,一家6口人,分别是该生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妹妹。李璐琪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只能勉强做一点农活。母亲患先天性眼疾,现在已经几乎失明,当然也就失去劳动能力,妹妹上小学三年级,父亲属于上门女婿,一人在外打工挣钱维持全家吃喝穿用。面对爷爷奶奶的年事已高,面对母亲的双眼失明,面对两个孩子的上学问题,特别是李璐琪秋天就要上高中了,所以父亲肩上的担子比较重。因为父亲在外打工,我们没见到,但是可以想象李璐琪的父亲一定是个很负责任的男人。因为家庭的原因,造成了李璐琪性格上的缺陷,该生腼腆胆小,自卑,不善言谈,学习动力不足。因为家庭的原因造成的贫困我们作为老师是无能为力的,这一方面还有政府精准扶贫的措施。针对李璐琪的具体情况,作为教育扶贫的我们三人制订的帮扶思路主要是:宣传教育扶贫的政策;帮助她树立远大理想,强化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帮助她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是最好的;对她进行学业指导,迅速提高学习成绩。

(1)宣传教育扶贫的政策。

我们走村入户,对李璐琪家人宣传教育扶贫的政策有两免一补,即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并加快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实施步伐,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农村困难群体的亲切关怀。认真落实好这项政策,对于促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还顺便宣传高中阶段教育扶贫政策,即从2010年起国家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资助面约为20%。通过政策宣传,她们一家人表示对两个孩子的上学问题就没有什么顾虑了,一心一意供两个孩子上好学。

(2)帮助她树立远大理想,强化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追求,一种希望,一种向往。人有了理想,就有了希望。有位哲学家说过:人是为理想而生活的,没有理想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没有欢乐:失去理想的青年,恰是失去了舵的船,只能在生活的大海上漂泊,永远达不到光辉的彼岸。理想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理想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险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理想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所以我们三人就分别从现实出发,从身边鲜活的事例出发,给她讲人生存在的价值、知识如何能改变命运,找她谈心,通过我们不懈努力,李璐琪对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充满了信心和希望。(3)之前李璐琪因为自己家庭的特殊原因,对前途感到茫然,担心上学会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担心考上高中或大学也许家庭没有能力供她上学,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严重下滑,面对中考在即她也不急。为了鼓励她好好上学,打消一些消极的念头,我们3个人协商,跟学校汇报,把她进城参加中考的食宿费用减免了,她交了185元的食宿费,我们去家访的时候给她家退了200元,她们一家子接到钱时都非常激动和感谢。同时我们三人协商,找时间给她再补补课,我负责数学,王老师负责化学,同时我们还号召其他科任老师对她加强辅导。大家都很热心,利用早下班,早读或是饭后找李璐琪谈心,补课,讲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付出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成绩,终于在2017年中考中顺利考取了二中。

篇7:教育扶贫工作心得体会

教育扶贫工作心得体会1

教育扶贫是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承担教育扶贫重担的教育系统应该在其间做好哪些工作,以确保教育扶贫工作能见到实效呢?

一、要切实履行好国家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保证每个贫困学生不能因为家境困难而出现辍学情况。近年来,教育局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全县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及经核查相对贫困的在校生进行了资助,充分体现了政府对这些学生的关怀。但在今年对全县贫困学生的调查统计中,发现一些随父母在县域外出打工上学的贫困学生并未享受到相关的政策。通过电话询问,得知有的是不了解情况;有的是没有时间回来办理;还有的是嫌麻烦最终不了了之。贫困生的个人信息还没有进入大数据管理范畴,这给相关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麻烦。

二、是学校在对贫困生帮扶过程中工作要细、实、做出成效。

1、工作安排细致、到位。

根据教育局要求,学校确认的贫困生必须有专任教师进行帮扶,做好“教育三扶工作”,学校将贫困学生进行细致归档,做到“一生一袋”,每个学生的个人资料要详实准确,教师的帮扶过程性资料要完善,所取得成效要体现出来。要求教师具体做好“四个一”工作,即“每天辅导一次作业,每周进行一次励志教育,每月进行一次兴趣培养和家访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生活资助。”这些具体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县局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对贫困学生的关爱。

2、检查督促,促进落实

为了更好督促教师按照县局要求扎实做好教育三扶工作,我校按帮扶内容设计了“教育三扶记录单”,内容包括“学业帮扶、励志教育、兴趣培养、家访记录、帮扶感悟、帮扶成效”等内容,要求教师将帮扶情况进行认真填写,一周一汇总,及时入档。在教师们的努力下,所帮扶的孩子,要么在性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矿区孩子活泼外向性格的影响,他们不再封闭自己,互相成了好伙伴;要么在学习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业书写认真了,准确率提高了,成绩进步了;要么在卫生文明习惯上改善了,不再乱丢东西,不说脏话,用普通话和大家交流……一点一滴的变化,浸透着教师的努力和付出。

但由于所帮扶的孩子家中绝大多数只剩下老人,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教育根本谈不上,所以教师要承担的责任非常艰巨和重要。这也考验着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要有好的政策去指导,更合理的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要让一代又一代农村的孩子,像他们的父辈一样,离开故土,背井离乡,靠苦力、手艺生存,而不是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让自己的家乡真正走向小康。

教育扶贫工作心得体会2

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是共产党人的天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像对待家人一样,以一种既有责任又有感情的担当精神,一户一户、一人一人地帮扶贫困户、贫困人口脱贫。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加大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突出责任倒逼,落实各项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压紧压实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是强化一岗双责。市、县区、乡镇都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靠实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的主责主业,特别是落实各县区的主体责任、重点扶贫工程专项方案牵头部门的主抓责任、其余市级部门单位的参与责任,做到职能工作与脱贫攻坚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一岗双责、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

二是强化党建保障。实施党建扶贫工程,出台党建扶贫21条硬措施,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各级扶贫干部,特别是通过从严从实选配、从严从实履职、从严从实监督、从严从实考评全面加强第一书记工作,注重选派递进培养学员和后备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落实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和干部保障。利州区、青川县对每个乡镇增派1名扶贫副乡镇长。全市每个乡镇都落实了1名扶贫专干,每个贫困村都落实了1名第一书记,第一书记平均年龄38岁,其中后备干部占55%。

三是强化督查考评。加强跟踪问效,每月督查通报1次进展情况,及时落实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驻村干部考核情况与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考评挂钩。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宣传推广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和典型事例。分类制定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销号、贫困户减贫的具体标准,精准考核扶贫成效。对完不成脱贫任务的县区和市级部门,绩效考评降低一个等次,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先评优实行“一票否决”。近期,结合“走基层”活动,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集中对全市73__个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专项督查。

四是强化激励引导。落实激励政策激发集聚各级各方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对提前2年摘帽的县区奖__00万、提前1年摘帽的县区奖500万;对如期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提升村三职干部报酬,延续产业扶持、技术培训、兜底保障等政策支持;对下派任职的第一书记,保留原机关工资福利,同时享受每月300月至400元的艰苦边远乡镇津贴;对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对参与脱贫攻坚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重视、参与、支持扶贫的浓厚氛围。朝天区对完成脱贫任务、达到小康标准的村三职干部提高补助标准,与社区干部享受相同报酬。

二、突出问题导向,补齐制约短板。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我市也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特困户扶持难、农村整体发展慢等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增添举措,正逐步加以解决。

一是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增加投入。要全面完成贫困村贫困户减贫任务,5年大约需要硬投入250亿元,对于我们这个“吃饭财政”的市来说压力巨大,只能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投入和社会投入,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地方财政投入__亿元,对接省__个专项方案争取80亿元,金融投入__0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贷款60亿元、扶贫小额信贷30亿元、易地扶贫搬迁收益债__亿元),吸引社会资金30亿元,群众自筹30亿元,基本可以解决扶贫投入的问题。60亿元的易地扶贫搬迁贷款项目已完成项目可研上报省农发行。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评级授信面达86%,授信额达26亿元。旺苍扶贫小额信贷经验全省推广。

二是以“三分红两保障”促进特困户脱贫。针对1.88万户无劳动技能的特困户,采取耕地林地产权流转入股分红、财政扶贫资金股权量化有偿使用分红、种植业托管养殖业寄养理财分红增加特困户收入,整合农村闲置空房保障特困户住上廉租房,实施十大救助制度保障对特困户的救助救济。旺苍县盘活闲置资产为特困户提供廉租房的做法得到了省委农工委认可。

三是以“两轮驱动”促进农村同步发展。针对我市北部山区农村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同村同院落与建卡贫困户差距不大的临界贫困户,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区域攻坚”两轮驱动战略,既大力解决水、电、路和增收产业等区域共性问题,又切实解决看病、住房、子女上学等农户个性问题,促进贫困地区农户共同发展。

教育扶贫工作心得体会3

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让贫困户过上小康生活,是共产党人的职责,是我们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像对待家人一样,以一种有责任的担当精神,一人一人地帮扶贫困户脱贫。要认真贯彻省、市、县相关政策,做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政策,加大做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文化水平以及身体素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有着推动作用。

要强化党建保障。实施党建扶贫工程,出台党建扶贫措施,应该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扶贫干部,特别要做到从严从实履职、从严从实监督、从严从实考评,加强第一书记工作,落实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和干部保障。要突出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我市主要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特困户扶持比较难、农村整体发展较慢等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加以解决问题。

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促进特困户脱贫。针对无劳动技能的特困户,采取财政扶贫资金进行帮扶,应该整合农村闲置空房,保障让特困户住上廉租房,实施十大救助制度政策保障对特困户的救助救济。同时要以“两轮驱动”促进农村同步发展。针对我市偏远地区农村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同村同院落与建卡贫困户差距不大的临界贫困户,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区域攻坚”两轮驱动战略,既能大力解决水、电、路以及增收产业等区域共性问题,又可以切实解决看病、住房、子女上学等农户个性问题,能更好地促进贫困地区农户共同发展。

教育扶贫工作心得体会4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我们常说:学习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未来。这也鼓励更多贫困山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大山,融入城市,改变贫困的命运。教育好一个孩子,可以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让很多人有着读书无用论的说话。毕业意味着失业,这让很多农村孩子对教育的功能失去了原有的判断。教育扶贫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去上大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适龄的孩子读书,接受完整的、系统的、良好的教育。在我国贫困人口中,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或受很少的教育,生产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底下导致他们没有获得社会平均收入职业的机会。因此,要解决这部分人口的贫困问题,关键在于发展教育。通过给每个人提供取得收入所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向他们传授知识和技术,提高其劳动技能、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改变他们额劳动形态,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扶贫,不仅要为广大贫困地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还要带给这些山里孩子崭新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熏陶。有了更多的见识和渴望,或许更能让他们憧憬未来人生的幸福与向往以后美好的道路。尽管这样的过程会很漫长,而且艰辛,但是因为有了希望,我们才会有和贫困不断对抗的动力和支撑。这,就是教育扶贫的治本功能。

所以,工作中,我关注并关爱着每一位同学。课下,我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的需要,及时给予他们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帮助;课上,我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情,当有人面露疑惑,我会马上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表扬他积极思考,敢于提问。不管有多累,我都精神抖擞地面对我的学生,带动他们充满信心地面对每一天.抓住任何一个契机鼓励他们.爱的力量如此巨大,我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孩子们的多疑、自卑和冷漠少了,班上出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好气象。师生间谈笑风生,平等互助,在校长和所有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呵护下,__级二班的孩子们成了一个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乐园。我永远记得这个日子,快期末考试的时候我感冒了,那天,我感觉四肢又疼又冷,只能抱着常备的暖水袋扒在办公桌上,这一幕被课代表发现了,没想到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班长和班主任,等我到了班里,同学们端端正正坐着,一杯装满热水的太空杯放在讲桌上,“老师,您抱着它可能会好点”,看到眼前的情景,我的眼眶湿润了,多么懂事的孩子呀!孩子们一天天地进步了,一天天地长大了

我相信在我的手中,握着无数的金种子,那便是爱,是我的全部财富。那么让我继续播下这种子吧,相信不久的将来,等待我的是更加丰硕的果实。我一定会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教学中,实践在教育教学上,努力将他体现在学生的进步上,表现在家长、社会的满意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光荣的党员教师,面对着那面鲜红的党旗,我要用双手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教育扶贫工作心得体会5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州、县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教育系统的干部,抓好教育扶贫工作是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抓好教育扶贫工作呢?

一是组建教育扶贫党员先锋队。以教育扶贫党员先锋队精准联系学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确保不辍学。带头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精准资助及资助政策的宣传到户,做到人人知晓。进一步落实“校农结合”工作,确保全县学校食堂向贫困地区贫困户采购农产品占学校食堂采购总量的40%以上。

二是组建教育质量提升党员先锋队。把抓党建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晒、比、评,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教案上、在讲台上、在作业批改辅导上、在教育教学质量和成绩的提升上,最后落实在对学生的关爱、培养和促进学校的发展上。

三是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采取以落实应助尽助为主,“圆梦行动”等方式为辅的方式,加大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确保不因贫失学。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和高校资助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让其知晓资助项目和标准,做好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的统计,进一步落实相应的资助措施,使每一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都能享受他们应该享有的资助政策。

四是落实就业渠道。首先是对未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到学一门技术的出路。加强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为中职学生和待业青年提供一个学技能、谋发展的良好平台,增强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其次是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和乡镇中小学现有教学培训资源,积极配合县有关职能部门,做好青年农民、城乡劳动者一些劳动技能培训,积极引导青年农民、城乡劳动者尤其是贫困人口接受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找到脱贫致富的出路;再次是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开展“一对一”帮扶,推荐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青年到园区企业就业。


篇8:扶贫心得体会教育

(一) 湘西州贫困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以下简称湘西州)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武陵山区中心腹地, 全州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 辖7县1市, 总人口296.56万人, 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8%, 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 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和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州。

(二) 湘西州扶贫效果及精准扶贫目标

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对湘西州扶贫支持力度, 尤其是2013年11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视察, 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以来, 湘西州紧紧围绕贯彻落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全力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工程, 现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使全州进入了减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2014-2015年共减少贫困人口23.0921万人, 全州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50.0737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为20.4%, 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 极大地改善了湘西州人民的生活条件, 使湘西州在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值40%左右的基础上,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了全国平均值60%的水平。

按湘西州精准扶贫的计划, 到2019年, 全州八县市全部摘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 12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国家现行标准下的5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 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湘西州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制约湘西州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的原因很多, 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欠缺, 尤其是欠缺作为湘西州主要产业的农牧业和旅游业方面的实用技能, 而这恰好是职业院校优势所在。近年来, 职业教育在湘西州扶贫攻坚大业中贡献卓著, 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 加强贫困家庭学生职业教育, 助推毕业生精准就业

湘西州目前有贫困村1200个,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万人以上, 绝大多数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寒山区, 单纯发展农业难以实现脱贫, 必须将其中很大一部分进行转移就业。以往很多贫困家庭子弟初中毕业后未经培训即外出务工, 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很难找到待遇优厚的工作, 往往只能做最简单、最繁重的杂工, 待遇很低, 工作也得不到保障, 以至于部分打工者辛苦几年还是两手空空, 无力帮助家庭脱贫。针对此种状况, 职业院校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 积极争取国家扶助政策, 大力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入学,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 提升其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 同时还与经济发达地区企业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形式, 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实现“精准就业”。

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湘西职院) 为例, 该校近年来不断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 目前在校生中90%以上均为农村家庭学生, 其中很多人属于建卡贫困家庭。学院还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援助, 每年以生活补贴、“雨露计划”、各级奖学金、企业捐助等形式向贫困学生发放各种补贴近2000万元, 帮助贫困学生得以完成学业。据统计, 该校每年毕业学生2000人以上, 70%实现异地就业, 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 很好地实现了“培训教育一人、精准就业一人、精准脱贫一家”的目标。

(二) 加强农村劳动人口技能培训, 助推劳动力精准创业

长期以来, 因历史原因及地区经济实力困扰, 湘西州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 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远远落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值。据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对湘西州10个乡镇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 湘西州农村劳动人口中, 文盲占调查总人数的12.4%, 小学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48.9%, 初中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34.9%, 高中、中专、职高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3.2%, 大专或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0.5%。而现存的农村贫困人口文化素质还低于全州平均值, 因此要帮助贫困户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掌握科学技能, 精准发展扶贫创业项目, 就必须利用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 对其进行技能培训。

以湘西职院为例, 该校立足湘西, 积极为湘西扶贫攻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建立了“政府指导, 学院统筹, 系部主导, 企业参与”的社会服务体系, 完善了社会服务机构和管理制度。近三年来, 累计培训人员达6000多人次, 扶贫效果显著, 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等国家部委的高度评价。参加培训的农村学员在该校学到实用技术后回到家乡不但自己能实现精准创业, 脱贫致富, 往往还能起到带头作用, 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脱贫。比如, 花垣县麻栗场镇黄土坡村农民龙秀明, 参加了湘西职院“一村一大”培训学习后, 回到家乡成立了“黄土坡山寨稻田养鱼合作社”和“花垣庆义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带领全村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生态放养鸡项目, 目前全村稻田养鱼已发展到800多亩, 仅此一项每年即可创收100多万元;生态放养鸡已畅销花垣、吉首等地。龙秀明这位被称为“学以致富带头人”的新型农民也在大家一致拥戴下当选为村支书。

(三) 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助推扶贫产业精准发展

精准发展扶贫产业是扶贫开发“三件大事”之一, 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 没有稳定发展的扶贫产业, 就不能真正保证贫困地区实现稳定的脱贫致富。湘西州近年来扎实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一批”“十大工程”, 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是突出培育地方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柑橘、茶叶、百合、烟叶、油茶、杜仲和湘西黄牛、湘西黑猪等特色种养业, 让所有贫困村都有支柱产业覆盖。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明确提出建设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公园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加快精品景区景点和土家族、苗族两条生态文化乡村游精品线开发, 构建1小时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 打造旅游经济升级版,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在此背景下, 湘西州职业院校走出象牙塔, 积极参与到扶贫产业的发展中, 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助推扶贫产业实现精准发展。

以湘西职院为例, 该校在农学方面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 科研技术力量雄厚, 多年来为湘西州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 该校科研人员发现湘西州特色产业之一的猕猴桃种植业中溃疡病频频发生, 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针对此世界性技术难题, 该校科研人员进行了长达18年的研究, 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研制开发的砧木嫁接法已能有效防治溃疡病发生。又如, 该校积极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 建立了中国凤凰腊尔山湘西黄牛资源场, 在湘西黄牛这一特色农业资源的选种保种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该校还在湘西州山羊养殖、优质水果培育、稻田养鱼等产业发展上起到产业规划、技术指导等重要作用。

在支持湘西州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方面, 湘西职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指导旅游业规划、旅游人才培养, 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 先后为湘西州旅游局、名都大酒店、吉龙缘大酒店等单位培训各种旅游从业人员400余人, 承担了湘西州旅游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二是成立了旅行社, 组建了苗鼓队和礼仪队, 充实了湘西州旅游服务业的力量, 学校每年承接大小型活动30次以上, 承接了湘西州五十年州庆旅游接待、“全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人大工作会议”接待、饭店星级评定与复核等工作;三是积极扩大湘西州旅游服务业的影响, 学校组织了2015湖南省旅游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并代表湘西州取得全省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展示了湘西州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此外, 该校还积极发掘民族文化瑰宝, 支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培养民间工艺大师, 在苗绣、土家织锦、蜡染、民族服装设计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 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职业院校是实现湘西州精准扶贫目标的生力军, 但从现状看, 湘西州职业教育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壮大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一) 存在的问题

1.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 未充分将职业教育力量纳入精准扶贫规划中。

2.湘西州职业教育体系混乱, 未能形成全州统一的普职协调发展, 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 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县级职业学校办学实力较弱, 规模偏小, 专业布局不合理。

(二) 解决的思路和建议

1.整合教育资源, 建立符合湘西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湘西职院为龙头, 组建湘西职教集团, 规划州、县两级职业院校办学层次和专业布局, 形成全州统一的职业院校招生、教学、培训、就业机制。

2.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的建设, 在硬件建设、师资培训、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应由州县两级分别制定科学规划, 建立高效可行的长效机制。

3.高度认识职业教育的扶贫功效,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技术优势, 将职业教育纳入精准扶贫整体规划中。在扶贫产业的规划、建设中, 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技术力量;在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就业中,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平台、渠道作用。

注释

篇9:政策扶贫?教育扶志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扶助对策;心理辅导;教育管理

一、案例简介

小辉,女,会计专业学生,江苏泗阳人,单亲家庭,家境贫困,性格内向、自卑。因家庭经济和精神压力醉酒入院,并萌生退学打工之念。

2013年9月新生入学季,笔者担任小辉的班主任,按照惯例逐一了解每个申请贫困同学的证明材料并当面谈话。从村委会的贫困证明中了解:她来自于苏北农村的一个单亲家庭,从小父母离异,她和两个姐姐随着父亲与爷爷奶奶生活,不久后父亲精神失常,便由爷爷奶奶抚养。由于家里缺少青壮年劳力,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种田。面谈那天,一个衣着十分朴素的女孩来到笔者办公室。“初来学校一切还习惯吗?”笔者先引入了话题。“挺好的,我高中就住校,自理能力很强……”她回答道,但言谈中不愿过多透露家庭情况,只提到了两个姐姐很早就辍学打工挣钱,现在都已成家,她是家中唯一的大学生,大一的学费主要是靠助亲戚资助。

她被认定为贫困生后,申请到了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在接下来的班干竞选中,她以高票当选为劳动委员。她的竞选词很朴素,但很有说服力:“我来自于农村的贫困家庭,从小自理能力就很强,热爱劳动,我会带领大家把班级的教室卫生打扫好,大家有事都可以找我来帮忙,我一定尽力……”随后的日子一切都向正面发展,她担任劳动委员,工作认真负责,工作也得到同学的认可。周末她去校外兼职,赚取生活费。一切看似都很顺利,但在大一下学期发生了一件事。一天中午,她突然一口气喝下了半斤白酒,在宿舍昏迷过去,被120送去了医院抢救。笔者及时赶到医院探望并找宿舍同学了解情况,得知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她萌生了退学的念头。同时,她突然得知自己暗恋的男生结婚了。各种事情夹杂在一起,她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姐姐都已成家,父亲患精神病,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低),想一醉解千愁,没想到差点丢了性命。事发后宿舍同学对她很关心,在医院全程陪护。

事后,笔者和小辉的大姐联系上,了解了小辉家中状况,并让大姐劝导她。我又找她谈心开导,并帮她申请了2000元阳光助学资助,以及学校的送温暖等一系列补助,让她不用担心学费的问题,学校会帮她一起解决。她也表示只是一时有些郁闷,以后会乐观向上,完成学业,不会再做傻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辉表现也很积极。在大二的班干改选中,她表示要继续担任班干部为同学们服务。她还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也考到会计从业资格证,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二、案例分析处理

1.原因探析

(1)单亲家庭,缺少关爱,没有能倾诉心事的对象,选择自我承受

从小父母离异,小辉和姐姐跟着患精神疾病的父亲生活,爷爷奶奶只能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但无法替代父母的教育职能。女孩子在青春期、成长期很需要母亲的关怀与呵护,这正是她所缺少的。父亲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与她交流,而姐姐们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又很早成家离开了她,使得本来唯一能够交流的对象也变得遥不可及。因此,当遇到压力,想要缓解时,就找不到亲人诉说,而这样的家事她又不想让外人知晓更多,因此也不便找同学老师倾诉,自然就会想到用酒精来麻痹一时的痛苦。

(2)贫困家庭,生活压力巨大,看不到光明的未来,选择退学打工

小辉家中无青壮年劳动力,爷爷奶奶种田收入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父亲常年卧病在床还需要医疗费用,家中可谓一贫如洗。学费靠亲戚接济,生活费用都是靠平日自己打工赚取和学校的各类补助。边学习边打工,很辛苦,她已过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姐姐们也有自己的家庭要负担,她也不想增加姐姐的压力;问亲戚借钱又欠人情,她自然不愿。因此,她萌生了退学之念,想早点赚钱独立。

(3)环境因素,形成自卑心理,不敢面对现实,选择逃避退缩

小辉由于家境贫困,相貌普通,对喜欢的男生不敢表白,更不会主动争取,只是默默地关注。当某一天突然发现对方要结婚了,顿时感到失落无比,再联想到家中的困境,更是觉得屋漏偏逢连夜雨。环境因素使小辉产生自卑心理,她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消极的方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分析事物的信心。总是与周围的人进行各方面的比较。正是由于这种比较,轻易地让自己发现了别人的优点,从而更容易体会自己的缺点。正因如此,她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希望,更不会主动争取机会。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她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2.采取措施

(1)构建“朋辈互助”的集体,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体现同学间情谊

作为班主任,笔者定期通过谈心、QQ空间等多方面了解小辉的状况,并且把握好尺度,不能让她觉得自己是个“特殊体”,但同时也要让她体会到被人关心的温暖。班级同学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在笔者的牵头下,班委干部和舍友组成“朋辈互助小组”,对像小辉这样的同学加以特别关心,形成关系融洽、有信任感的伙伴关系,帮助其处理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小型、深度的分享会使之宣泄负面情感、分担烦恼、消解不良情绪。身处这样的集体会使小辉觉得并不是孤身一人,身边有很多可以交心的朋友与她分享心事,帮她解决困难,当她再遇到坎儿时,就不会再一个人扛着,而是会寻求朋友、同学的帮助。当她被120送医院急救,宿舍全体成员日夜陪伴左右之时,她就已经感觉到了集体的温暖,这正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她所渴望的关爱。正是这样一个互爱互助的班级氛围,使得这个集体充满暖意,活力四射,被评为了2014年“江苏省活力团支部”、2014年“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

(2)创设发挥才能的环境,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克服自卑感,逐步树立自信心

小辉在担任班级劳动委员期间,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在同学心目中是热心助人的大姐姐,是踏实能干的好班委。大二进行班委改选,她曾经问我是否要继续担任班干部,我鼓励她参加竞选,果真不负众望,她几乎以全票连任。当公布票数的时候,我看到了她脸上自信的笑容。小辉的歌声也很好听,在舍友的鼓励下,她在班级联欢会上一展歌喉,展示了她多才多艺的一面。学习方面,她一直很努力,打工之余总是抓紧时间学习,大一两个学期综合测评都在班级前十,还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她所在的宿舍同学关系也非常融洽,6个同学中有4个班干部,5个入党积极分子,3名同学获得奖学金,是班级最优秀的一个宿舍。这些在工作、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成绩,逐步使小辉建立起了自信心,发觉自己并不比任何一个人差,自己虽然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没有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有助人为乐的品质,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她同样是一个有人缘,让人喜爱的女孩。

(3)利用多元化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营造良好的帮困助学氛围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从 奖、贷、助、补、减方面构成多元化资助体系。我省大学生资助政策措施可以概括为“以财政资助为保障、助学贷款做辅助、高校与社会资助共同发展”。除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外,学校还特别给予小辉阳光助学金,除此之外,小辉还获得了学校冬日送温暖、二级学院党总支送温暖、校友资助等活动的补助。有了这些奖助学金加上自己平时打工所得,目前小辉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已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她对继续完成学业也充满了信心。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圆满实现了对省委省政府“绝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三、案例思考与建议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其中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学生约占五分之一,而这些贫困学生中又有相当部分是单亲甚至孤儿,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情感关怀。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经济贫困和家庭环境的压力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在个性特征和心理方面出现负性变化。学校和社会在努力为贫困大学生解困时,往往忽视了贫困生中的“心理贫穷”现象。这种贫困是隐性的,但如果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陷入“心理贫穷”的大学生是难以成才的。

作为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线辅导员,我们在面对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时,要让贫困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这就需要我们同心协力给贫困生烹制一道“心灵鸡汤”。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这些同学的特殊情况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活动,做到提前干预,远离心理危机。同时我们也要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他们,使他们以健康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注重班级、宿舍文化建设,让贫困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提高贫困生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团组织,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找到自信,在奉献中升华自我。

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所存在的问题,学校、社会要变单向的经济扶持为经济、心理双向脱贫。学校和社会除了为贫困生提供奖助学金外,更应为他们提供应用知识和发展才能的机会,使贫困大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乐观向上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金来,刘红.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17-218.

[2] 倪可.高校贫困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及资助保障体系分析[J].商业文化,2012(5):191.

[3]于秀丽,杨文新.构建高效朋辈心理互助体系的新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9):36-38.

上一篇:九日翻译及赏析下一篇: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