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树下》阅读理解答案

2024-07-24

《红豆树下》阅读理解答案(精选6篇)

篇1:《红豆树下》阅读理解答案

1.(1)历史:古老、沧桑;(2)外形:躯干粗壮、面容枯槁、枝丫挺立;(3)神韵:孑然孤傲、卓尔不群。

2.交代作者前往红豆山庄的时令季节;烘托、渲染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忧思。

3.突出了柳如是超凡的民族气节和风骨,表达了作者对柳如是、陈寅格这些人不媚时俗的独立精神和伟大人格的赞颂和敬仰,也表达了作者对世人渐渐遗失了前人精神遗产的痛心与遗憾。

4.作者担心人工再现的建筑,会淹没了红豆古树;作者更为人们热衷于俗世的追求,而忽视了品格、风骨的继承感到可惜。

5.结构上,呼应前文,前面写“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结尾写“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

内容上:抒发了作者的忧思之情,写出了作者期盼红豆古树能再发新枝、开花结果,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气节与傲岸风骨的呼唤与追寻。

篇2:《红豆树下》阅读理解答案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

③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④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作“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呢?

⑤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浙浙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在史海跋涉,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这位曾经沦落风尘的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要为一位生于国破家亡的乱世,却表现出超凡民族气节和风骨的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⑥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⑦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⑧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⑨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惠软骨病的人……

⑩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厘再造的红豆山压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尔不群的身姿!

(11)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思……

(选自5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

2.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什么作用?(3分)

3.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3分)

4.第⑩段写到,已成废墟的红豆山庄将要再造重现,作者为什么反而觉得可惜?(4分)

篇3:樱花树下的阅读时光

读书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如何让学生由“被动读书”变为“主动读书”,如何让语文和学生的兴趣、生活联系,让他们品出语文之味、读书之乐,是我将探索的问题。

二、案例描述

春天,我最爱踏着清晨的阳光,感受湿润的空气,从学校的花树下走过。可是今天早上,我正感受着枝头桃花夭夭之态,袅袅之情,一阵拖长了尾音的朗诵声打破了我的陶醉。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这是我要求学生预习的宋词,如果不是亲耳听到,真想不到她们会读得如此“特别”,声音非常大,带着无奈和漫不经心甚至有一丝故意搞怪意味,这是平日里那帮甜美可爱的女孩们吗?我悄悄走到窗口,看到一双双麻木的眼睛,在机械地完成我要求的诵读任务。我悄悄离开了,我不想让她们知道,我看到了她们这不美好的一面。

调整好心情,我走进了课堂,装作无意地问她们:“昨天我请大家在今天的早读课走心地读一读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你们完成了吗?”我特意将“走心地”三个字讲得格外大声,果然,不少孩子的眼神黯淡了下来。

“读了,但是……读得不好。”

“为什么读得不好?”

“老师,我们没认真……”

“那为什么会不认真呢?”

一时间,班里陷入了沉默。

“老师,我们不爱在早自习读书,一到学校就读书,还没调整好,我们更不爱读固定的内容,每天翻来覆去就读书上那几篇,好无聊。而且上次的那个《春末闲谈》拗口的很,我们女生都不喜欢。我们被困在教室读固定的文章,就像笼子里的鸟一样……”

一位胆大的学生带着一丝怯意表达了想法,虽然她的声音越来越弱,但许多学生带着赞同的眼神告诉我,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想法。

我有点生气地说:“书本的课文大都是经典篇目,你们都觉得枯燥、深奥、拗口不爱读,那还有什么能满足你们呢?”

“老师,您别生气,我们后面一定用心读,不马虎敷衍了。”

多年的相处让孩子们立即感受到了我的情绪变化,纷纷安慰我。

课后,我在想,就算她们认真读,也是为了我而读书,那样岂不是更痛苦。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打开电脑,准备百度一些好方法,可是还没开始搜索,我桌面随机更换的背景图片就给了我灵感。图片上是一棵春天的樱花树,看着这张图,我想起学生时代,似乎也不爱总待在教室里读书,而是喜欢找一棵大树,或是一个凉亭,享受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我想,这也许是让她们爱上读书的一个突破口。

第二天上课伊始,我给她们看了一张照片:“你们看看这张照片上的人眼熟吗?”

“是你,老师。”学生笑了。

“是的,这是我大学时候朋友偷拍的一张照片。记得那时,我特别喜爱去山西路,买一本书,走到市民广场的这株樱花树下细细地看,看到精彩的地方还会不由自主地读出来。虽然这里不像鸡鸣寺的樱花那样茂盛灿烂,但是,我却最爱这个地方。樱花纷飞,我坐在树下的长椅上,安静地看自己喜欢的书,花瓣纷飞,落在我的发际,落在我的肩头,也落在我的书里……那时,我还喜欢去附近买一杯花茶,感受时光缓慢、悠长、静谧、甜美……”

学生显然被我描述的场景吸引了:“哇,好浪漫,好有感觉,我也想这样。”我知道时机来了,进一步因势利导:“其实,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棵樱花树,这棵樱花树就是我们喜欢的读书场景,是一种爱读书的感觉。课后请大家来找找身边适合读书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三两人一组读书,你们也可以像我的盆友那样,拍下同伴的照片,注意尤其要拍下读书时的眼神和神态。”

课后,大家纷纷上传了读书的照片,孩子们很用心,有玄武湖边迎着晨曦的读书,有莫愁湖边海棠下的身影,有大学校园草坪上的投入,有几个学生在校园的紫藤花架、凉亭里记录下读书的点滴。我利用自习课和大家一起欣赏这些照片,请大家观察神态和眼神,大家很敏锐地发现眼神的不同,很可爱地分为“灵动”、“呆萌”和“走神”三个类型。她们都喜欢“灵魂”类的学生,我进一步采访这些学生,询问她们当时是什么感受?她们回答:平静和充实。

三、案例评析

通过这个案例,我陷入深思,我们究竟应该让学生感受一种怎样的语文?

提起语文,提起经典篇目,学生想到的第一个字就是“背”,曾经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让孩子讨厌一篇文章,让她背诵吧!”我认为这批评的不是背诵的形式,而是强制输入知识的手段。

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受的语文,不是被动接受枯燥的文字,而是像阳光一样,温暖人心,让人安静和灵魂升华的感觉。告诉学生,感受一片落花的美丽,感受一行文字的忧伤,感受同伴那份读书的宁静和投入,都是在学习语文。

我们更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因为职校时光也许就是他们最后的校园时光,在这里培养的好习惯,将伴随他们一生。我们要唤醒他们内心对美好的追求,要引导他们感受生活中的美丽,唤醒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渴望……

因此,语文观应该转变了。我们应该倡导一种“大语文”的观念,即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习不再被动,不再片面,让学生感受到活生生的语文,让学生感受“大阅读”、“大生活”、“大写作”,让学生的学习天地变得更广阔,让学生的心灵自由翱翔,让语文更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关注生命,让课堂触及他们的心灵。

我们应该倡导“大语文”的观念,真正打造“以生为本”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树立这样的意识——我的语文学习内容是我喜欢的,或者是我生活中很实用的,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收获和感悟。那么,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学生就会在这种自主的体验、学习、思考、领悟中形成语文学习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会将语文学习化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和习惯,养成观察、积累、倾吐、提炼的好习惯。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形成独立健全人格和踏实自主品质的发展过程,就是学文立人。

篇4:《树下》阅读答案

午后,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窗外由远而近传来“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稍后便响起了“磨剪子嘞抢菜刀”的悠长吆喝。思绪被搅乱,我刚停住笔,猛然间,窗外爆发出争吵——“你磨刀怎么这么贵呀!不能便宜点吗?”“你打听打听,眼下都这个价。”眼看文章根本没法继续写,我迅速穿上外衣开门下楼。

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悬挂小铁罐的长凳。旁边有个拿菜刀的老太太正与身材消瘦的磨刀师傅侃价。师傅有把子年纪了,穿着一件围裙式的粗布工作服,脸上胡子拉碴的。他磨一把菜刀要6元,老太太不干,坚持只给4元。我想让二人生意尽快做成好早点走人,就劝他俩:“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老太太转过脸来,像要打架一样冲我吼道:“凭什么要5块,这1块钱你替我出?”我本想给双方打个圆场,却没料到两面不落好,只得闭上嘴在一旁傻站着。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一会儿,不欢而散。

“你这是何苦呢!”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说:“5块钱给她磨了算啦,不就是少收1块钱嘛!”“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少收她1块,待会儿你要磨刀,俺是不是也得少收1块?再来人磨刀,俺不都得少收1块。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

听他这么说,多收少收这1块钱还真关系到温饱的大问题。我不免试探着问:“那你一天能挣多少?”“这可说不好,干俺这行,哪能旱涝保收。”我又追问:“那你最多一天磨过几把刀?”磨刀师傅想了片刻回答:“你还甭说,头年真有那么一次。俺一天磨了20把菜刀、5把剪子。干一桩活挣5块。那可是俺生意最火的一天。”说到这,磨刀师傅的一双干眼中闪现出亮光,四周包裹的皱纹也舒展开了,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那最少的一天呢?”磨刀师傅叹了口气说:“唉,出门转悠一整天,一桩活没揽下也是常有的事。就像今天吧,大热天的,有几个人来送活?赶上刮风下雨下雪天就更甭提啦……”通过交谈,我大致了解到磨刀师傅的人生经历。他姓邵,年近六旬,早先在一家县刀具厂上班,厂子倒闭后回乡务农。妻子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为了看病方便,他和儿子陪妻子进城长住。租房、吃饭、看病、买药……全需要钱。儿子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他的肾有病不能干重活,只能凭磨刀的手艺挣一份零钱。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想撵他挪地方的念头早已打消,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走近问:“师傅,磨菜刀多少钱?”“6块。”“呦,怎么贵啦?不都是5块嘛!”“那是过时的行市啦!”我抢着替师傅解释:“眼下企业职工、公务员们不都涨工资啦?干个体服务的价格也该适当涨涨吧!再说这么大热天,他‘吭哧、吭哧’地磨,容易吗?您就别计较这1块钱啦!”听了我这番话,中年妇女默认了6元的价格。邵师傅从随身携带的`工具袋里掏出一把小刷子,蘸了蘸小铁罐中的水,滴在磨刀石上,接过菜刀俯身磨起来。趁着邵师傅干活,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又倒了一杯凉开水拿到老杨树下。邵师傅此刻正伸出左手大拇指在磨得铮亮的刀刃上试了试,然后把菜刀递给中年妇女,叮嘱说:“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

“邵师傅,你先喝口水,再帮我磨磨这几把刀剪。”邵师傅接过水杯连声道谢,仰面朝天一口气喝完,然后开始干活。活干完后,我对他说:“4把刀剪,该给你24块对吧?”不料他回答:“你送的活多,得给你优惠,每把5块。”“那怎么行,不能坏了你的规矩。”我寸步不让地与他逆向侃价,一番拉锯后,邵师傅让步了。我抽出一张50元的递给他。他为难地说:“今儿送活的人少,手头没零钱找。”我一把将钱塞进他手里说:“那就别找啦!”他摇头道:“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说罢他拿着那张钞票转身直奔向邻楼底层的小卖部,不一会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先退给我26元,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我猜想他大概是带回家去给有病的妻子或者出力流汗的儿子。

我收下钱,跟邵师傅道了别,回家刚坐下,忽听门铃响。开门一看,原来是邵师傅。他微微喘着气说:“摁了好几家门铃才找到你。”说着举起一张卡问:“这是你刚才丢的吧?俺收工时在地上捡到的。”那是一张不设密码,任何人持有都能使用的商场购物卡。我告诉他这张卡不是我丢的,让他再问问别人。邵师傅有些失意地说:“已问过几个人了,都没人认领啊!”“那你就留着自己用呗,”为了使他安心,我又添了一句:“反正又不是偷的、骗的。”“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我急忙致歉说刚才失言了。“丢卡的人还不知有多着急呐!”邵师傅说罢又问我居委会的所在地。我猜他是想通过居委会寻找失主。

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我伸头望窗外,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xx年10月31日有改动]

19.文章写了“我“对磨刀师傅老邵的情感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填空。(2 分)

讨厌→同情→ 敬佩

20.文中两次写到老邵“瞪我”。结合语境分析下列旬中的“瞪”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4分)

(1)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

他认为我的“调解”伤害了他的做人原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所以……

(2)“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

他认为我小看了,那样说他是对他诚实人格的侮辱,所以……

21.第⑦一⑨段多方面表现了老邵的优秀品质。请结合其中的细节描写分析老邵这一人物

形象。(4分)

①“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可见老邵固执,生活艰辛;

②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善良、关心家人;

③“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诚实、朴实,正直。

2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我的眼光来讲述老邵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4分)

通过我来讲故事,一是可以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是见证者,是体验者,这样就容易拉近于读者的距离,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更方便展开叙事,叙事角度更自由灵活……

2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篇5:树下阅读题与答案

树 下

铁凝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

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副市长了。

(1)下列对小说中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

中展开。

B.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灵活的叙述方式,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矛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D.看到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

E.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

(2)作品的第五段是如何表现老于的心理的?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主人公老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8分)

(1)AC(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

(2)文章第五段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老于既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①一方面,他要维护自尊,在项珠珠同学面前大谈文学,以显示自己的文学功底;②另一方面,他向项市长提出请求的欲望在潜滋暗长,于是才会“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才会有“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的感觉。(总说2分,分析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3)①老于是一个自尊心极强而又生活在底层的知识分子。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心灵受到损伤。②老于深爱着自己的家人。为了供儿子念大学,老于连烟都戒了。想到今年是女儿高考的关键一年,他还是打算硬着头皮去找老同学项市长请求解决两间有暖气的房子,以此来支持女儿。③做事犹豫不决。自认为难以向项市长开口,为了家人还是决定去求项市长;打电话给项市长,但又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见了面又只谈文学,始终没说出房子的事情。(每点2分)

(4)①树是老于真实生存状态的见证者。在这棵树下,有着知识分子清高的人格。②树是老于最好的倾诉对象。老于面对“龙盘槐树”发泄自己的无望、无助的请求。③树是老于“请求”的对象,有“遮蔽”“庇护”的作用。树不仅能遮蔽物质世界的伤害,还能满足精神上的自尊。④树象征“权力

阶层”。像项副市长一类的政府官员,应该造就一棵浓荫的“大树”,使这些普通知识分子在“树下”生活得更好。

篇6:人生树下阅读题及答案

13.(6分)①故乡的枣树荫泽家族的繁衍生息。②饥荒年代,树为人们提供了果腹的食材。③离家或返乡时,树是人们的精神寄托。④在南方,香樟树是女儿的终身陪伴。(答出三点即可)

14.(4分)①使用叠音词,生动、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女儿对香樟树的微妙情感,(1分)表现了女儿甜蜜而矛盾的心情。(1分)②运用比喻、排比手法,表达了女儿与树的亲密关系。(1分)③句式整散结合,节奏鲜明,韵律和谐。(1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红豆树下》阅读理解答案】相关文章:

《人生树下》的阅读题及答案06-21

苹果树下07-29

白桦树下散文04-12

红豆古诗07-11

《红豆》05-02

《红豆词》08-25

读《红豆》有感05-26

泡红豆日记04-09

红豆杂文随笔04-16

红豆初中作文04-27

上一篇:幼儿中班教案设计方案篇下一篇:母亲的月季花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