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意见

2024-07-25

评课意见(精选12篇)

篇1:评课意见

评课意见

《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曲调清新优美,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应该说这首歌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演唱。这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且走进傣家风情,感受傣族优美的孔雀舞,让学生尝试着用动作表现音乐。庞老师先把精力放在了歌曲的学唱上,而学动作作为课堂的延伸和二度创作放到后面。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静至动的课堂,较容易控制,这也是课堂的一般规律。庞老师的这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情景导入法:通过游傣寨(走进孔雀之乡)了解傣族风情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新课的趣味感、新奇感。庞老师多才多艺一首葫芦丝演奏的《金孔雀轻轻跳》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

2、循序教学法:通过模唱、节奏的训练后再来学唱就水到渠成了。学习歌曲时老师有感情的范唱一遍,带学生走进了傣寨,去认识了小仆冒、小仆少,用儿童视角,儿童化的语言解读了歌词所表达的意思,激发了学生学歌的兴趣。然后再听录音范唱,学生跟唱,教师指导唱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在教唱完歌曲后,进行创创编孔雀舞(表现孔雀)庞老师结合欣赏舞蹈视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庞老师也是分步学习来降低难度。,对个别有难度的动作做了分解后再来欣赏舞蹈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最后把整堂课推向高潮。总的说这堂课构思新颖,教学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课堂教学流利顺畅。各环节过渡自然,使本堂课保持了整体性。作为一个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本堂课不仅是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或者是教师的表演,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给学生做了准确的示范,提高整个课堂效率。

篇2:评课意见

1授课教师:喻可,授课内容:画风

评课意见:

唐素良: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好容量大驾驭不够前段字词学得比较好,后段课文分析不太清晰。板书

张跃进:有点累,内容可以适当偏少

授课教师:肖旭,授课内容:争吵

评课意见:

唐素良:课堂程序环节安排流畅清晰,驾驭能力强,分组讨论的机会多。但有点流于形式,张跃进:多巡视,多专注学生

授课教师:沈梦香,授课内容:要下雨了

评课意见:

唐素良:课堂设计好板书简单明了朗读辅导有特色。语速稍快

李世为:幻灯片制作好,引导得好。

张跃进:经过精心准备,教学模式好 运用现代化教学,沈梦香的读有特色

小结,知识的任用

授课教师:万灵芝,授课内容: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评课意见:

唐素良:特别扎实,阅读训练过硬,基本功扎实,能善于运用媒体教学。自问自答,没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句式训练不够,重点没突破。

李世为:字写得好,课件制作好,做了大量准备,学生训练好。

关键是为什么提出这个呼声?要抓住重点煽情要注重过渡。

刘怡书:

两点看法

1、语文课作为语文教学的新手来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你们的课堂必须给自己一个固定的框架,框架不是很稳,听说读写新课程除了听说读写以外,形成语文素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加上思考议论和情感的升华,切忌把课文肢解,语文要注重文道统一。对语言文字的感情没有深入,原因是没有个性化的读。沈梦香的框架比较稳,肖老师的课思想比较先进,能够组织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思考去议论。

2、我们的课文文字最重要的就是读,要有效率比较高的阅读,感知内容,品味语言文字所含的思想感情。四篇课文通病,都没有读好。指导朗读方法,沈梦香老师的比较多,其他较少。每堂课都有侧重点。重在参与重在研究重在提高。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赛课评课记载2

授课老师:

李世为:作文课写发言稿——我是怎样学雷锋的。

喻勇智: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唐素良:鲁宾孙漂流记

虢利: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张跃进:精彩片段

评课老师:

李世为:

唐老师的课抓住了主要内容,要求,引导学生学生读、设计好板书简练教学抓住重点教态自然很不错

虢利老师的课重点抓得好课程准备充足新颖别致重点得到突破突破了难点达到了一课一得的作用笑容灿烂热情奔放

不成熟:思乡之梦完善板书“无私”去掉抓住主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喻勇智老师的课:辛苦教态优美声音洪亮

以课文为主,灯片喧宾夺主

张老师的课安排比较好一开始理解内容,抓住优美语句和鲁滨孙的优秀品质进行分析问题提得精练学生读得比较多

喻俊:

1、总得感觉准备充分认真对待活动态度非常好

2、媒体运用

3、课堂常规,学生都能认真听课。

建议:

1、深钻教材教学目标明确,抓住重点难点。

2、上课教师应该有激情,教师可以范读

3、评价语要准确,要有层次

4、参与的学生不是很多。关注全体学生

5、注重细节,比如导入:选取精练的导入。备课要详案,时间的把握。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刘怡书:虢利老师的课,体现外国,异域风情的课。

两点看法,语文课大部分时间变成了思想品德课,从分析重点句段以后,全部成了伦理思想道德教育课。语文的灵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应当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这种思想境界

学生读,境界没出来,默读读不出效果。用心去感悟

语文要读,要大声读出来。

语文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有敷衍的感觉,大部分人在听,极少数人都在说,听说读没到位。变成自己精神的主人,不是变成老师精神的奴隶。

我们一共听了九堂课,对前面四堂课我们已经做了点评,今天我们利用午自习时间对后面五堂课进行评课。评课目的是促提高 也不一定要站在某个高度来点评,有什么就说什么,不要顾虑 希望大家畅所欲言,这次语文高效课堂赛课,我有几个比较深的感受

一个感受,我们双盆学校老师在工作上都很踏实肯干,在教学上不遗余力。

像我们的中老年教师,个个干劲十足,肯学肯钻,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媒体,用普通话教学,都像模像样,完全不输于别人。像李老师,像唐老师不但班级管理出色,而且课也上得有水平。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非常实在实用,学生也是训练有素。我相信各位听了李老师的课,肯定受益匪浅。唐老师的课 程序脉络十分清晰,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张老师工作上也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能做到使用普通话,使用多媒体,这都很难得。原来我担心多媒体才安装好,多媒体的使用肯定还存在一定困难,要熟练操作,肯定得一段时日,现在看来担心是多余的,大家的工作都做得主动积极,都走到了前面。

第二个感受是,我们的年轻教师素质良好,基本功扎实,工作也踏实肯干,若假以时日,想必都能成为教学精英。像今天虢利老师的课,可以体现出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像喻勇智老师在课件的制作和课的设计上肯定是用了不少的心思的。

第三个感受是,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有待提高,要与高效课堂接轨,要真正做到出外参赛并取得较高的名次,还有待磨练。像我们的年轻教师,毕竟还缺乏经验,要多看多学,多听课,在业务方面多钻研,并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水平。

在这里我还想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供各位年轻老师参考。

1、课堂中的提问。课堂中的问题在课前要预设好,提问要具有启

发性,有一定层次与深度,要有思考的价值,切忌提一些可有可无的问题,和一些完全可以用“是、不是,有、没有”回答的问题。更不要频繁提问,冲淡主题。

2、教师语言要凝练,简洁,切忌过于琐碎,拖沓,除了一些必要

作强调的内容,尽量少重复,少讲现话。

3、教学过程中,少走过场,要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尽力突破教学

难点。要多留时间给学生,课堂的主体应当是学生,要多留时间,让学生探究、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过程。

4、板书要精、巧,好的板书,能凸显出教学重点,要能为教学服

务,并能带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篇3:“不评课”的评课

案例呈现:

第一阶段:调查、观察和倾听

通过资料调查发现, 该校学生虽然基础普遍较差, 但学生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强。英语教师教研理念总体较为落后, 但这两年比较积极参加区里的教研活动。

笔者先听了初三备长的一节口语训练课。该教师采用了区里教研活动中推行的口语培训策略中的2条: (1)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口语会话技巧; (2) 开展小组合作,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开口。可惜在运用中, 该教师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该节课主要部分有两个阶段:朗读和会话阶段。以下是听课记录:

朗读阶段

步骤一:教师介绍了三个概念——意群、语调、连读, 并写上几个句子画上符号。 (5分钟)

步骤二:请3个学生评价台上两位学生的朗读技巧, 全部沉默。 (2分钟)

步骤三:请学生集体朗读, 学生按照旧习惯唱读。 (2分钟)

口语会话阶段

步骤一:教师介绍口语会话的各种技巧:同意或不同意对方观点的表达法、委婉表达法和一时无法回答的表达法等。 (8分钟)

步骤二:让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话题讨论 (2分钟) , 学生用中文交谈, 教师又加时2分钟。

步骤三:个别小组上讲台表演对话, 只有一对勉强完成对话。 (5分钟)

一下课, 该教师很激动, 满腹委屈地找到我, 说:“你看, 我们学生实在太差了!我可是按照区的教研活动里的方法上课, 可他们完全不配合, 我提问的还都是班里最好的学生, 结果他们都答不了, 真的没办法教了!”笔者表示理解和肯定他积极运用新的教研方法精神后, 征求该教师意见:“是否可以请那些回答不上问题的学生说说答不上的原因?”

[分析]授课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在教学中使用口语培训策略的教学方法, 不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困难, 将教学有效性低的问题归咎于学生的基础。由于这种教学方法的获取源自区教研活动, 容易导致该教师对区所推行的教研理念的怀疑和抵触心理。教研员如果直接点评, 教师可能会难以接受。

第二阶段:学生访谈

在取得教师同意后, 请了那几位没有完成回答和对话的学生过来访谈。以下是访谈的记录:

笔者:听你们老师说, 你们都是班里最好的学生, 今天回答不了我想肯定有原因的, 能告诉我吗?你们老师也很想知道哦。

学生A:语调我好像懂了, 但什么是意群、连读, 实在搞不清楚。

几个学生齐应:是啊, 很复杂!

备长:刚才老师上课时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意群就是句子中按意思和结构划分出的各个成分, 每个成分就是一个意群啊!

(学生茫然的表情)

笔者 (拿来录音机, 放两句录音, 边放边按意群停顿做暂停手势) :发现什么时候要停一停吗?

学生A:好像词组后。

学生B:好像从句前。

笔者:对了, 真聪明!刚才老师说的意思和结构就是指一个个词组和短句哦!

(备长若有所思)

笔者:刚才老师叫你们讨论的时候, 你们怎么都用中文讨论啊?

学生C:好多单词我不懂, 想问老师也不敢。

学生D:有点害怕。

……

[分析]这样的访谈对学生存在一定的思想压力。首先要肯定学生, 才能更好地打开学生的心扉, 为访谈建立良好的氛围, 更好地发现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实施教学策略的一个示例, 让老师体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效果, 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第三阶段:集体备课

学生们回教室后, 备长有点兴奋地对笔者说:“我知道问题在哪了!那些概念对学生来说太抽象了, 所以您用录音机一放和做手势他们就理解了!但我们的学生词汇量实在太少了, 让他们讨论实在困难, 怎么办呢?”笔者笑着说:“要不, 我们把备组的几位教师一起叫来重新集体备这节课?”笔者婉拒了担当集备主持人, 只作为观察和参与者, 让教师们常态集备。以下是集备的记录:

备长:大家刚上了口语训练课, 发现有什么问题呢?

教师A:学生太差了, 好像都没反应的!

教师B:那个讨论的话题好像太难了, 学生讨论不来。

备长:刚才我和教研员找学生访谈了一下, 边放录音边做手势, 学生好像很容易就能明白意群了。其实, 语调和连读都可以这样做的。

教师C:对呀, 我刚才见学生不明白, 就读了几句同时加上手势, 学生反应还不错的!

教师B:其实学生读的时候, 我们也可以用手势带他们!

教师A:干脆让他们自己也打手势好了!

笔者:大家的主意好!我都没想到让学生自己打手势!为什么概念讲不清的东西, 一举例和打手势就明白了呢?为什么学生自己打手势更好呢?

备长:因为初中生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

笔者:对!还有呢?

(教师们热议, 略)

备长:还有个问题, 大家都觉得话题太难, 讨论不了, 怎么办?

笔者:那难在哪里呢?给学生搭建什么样的脚手架可以解决这些难点呢?

(教师们热议, 略)

[分析]教研员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容易局限教师的思维, 由外及内地指导也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内化。通过集体再备课, 教师们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 解决所发现的问题, 能感受到自己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教师们教学自信心的培养。教研员大部分时间用于观察和倾听, 对于教师们单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 适时点拨;对于教师们展示的才华, 及时予以鼓励;在适当的时机, 引导教师将实践上升到理论, 激发教师的教研内在动力。

这种“不评课”的评课方法经常在生源基础较差的学校使用。生源基础差的学校的教师, 经常存在付出大、收效小、教学成就感不强的现象, 由于在实践中运用新课程理念时会遇到比生源基础好的学校更多的困难, 因此往往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这种教研方法属于互动式的研讨方法, 包括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教师与教研员之间的互动。教研员不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直接对教师的授课给予点评, 不易造成教师本能的抵触心理。这种教研方式较为直观地展示了正确的反思的方法和途径, 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跳出自我的局限, 站在更客观的角度观察自我, 反思自我, 激发教师的教研主动性, 有利于教师今后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同时, 通过聆听教师的倾诉、学生的心声, 教研员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困惑, 深入教师的内心世界, 得到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和判断, 与教师们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篇4:评课意见

关键词:复盘;评课;反思;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2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复盘是围棋术语,是指把自己下过的棋再按顺序重新摆出来,以检查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分析当时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走”这一步,是如何设计的?在复盘中,双方进行双向交流,通过思维不断的碰撞,不断激发新的方案、新的思路,分析每一步棋的得失,如果不这样走,还可以怎么走?如何走,才是最佳方案?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魏本亚教授根据围棋中的复盘过程,将其用于评课当中,首先提出了“复盘式”评课,程序大致如下:

首先,由执教教师上课,要求听课教师详细记录听课内容或用录像设备记录讲课全过程。

其次,对所上的课进行复盘。用以下表格将老师教学的目标及上课的全过程展现出来(可利用录像帮助回忆)。

其三,审查教学中教师活动、学习活动、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是否相对应。最后是研讨。针对课堂呈现反思哪些环节是必要的,哪些环节应该舍去,就事实说事实,多方交流、共同探讨,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关注事实,用欣赏的眼光审视问题、反思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共同提升的教学效果。

日前,连云港市举行了“青蓝课程”展示活动,以下便是笔者用“复盘式”评课对由连云港市教坛新秀、省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蒋泓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化学1》中的“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课进行评课的过程,供大家参考。

1 课堂“复盘”

“复盘”前,我将魏教授使用的评课表格写在黑板上,然后就这节课的目标、围绕目标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或任务(教师活动)、为落实这些内容你所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活动)、这节课学生所达到的学习效果进行提问。

(1)首先请蒋老师完成“目标”一栏的内容,要求尽量用简洁的词语表述,目标要准确。蒋老师简洁地写了以下三个目标:

①铁、铜的性质

②Fe2、Fe3的性质、转化及鉴别

③设计实验并能解释实际问题

(2)笔者又请蒋老师完成教师活动一栏的填写,也就是这节课教师的关键教学环节。蒋老师在听课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下列内容:

①引课(利用图片引入新课)

②让学生展示书写的化学方程式,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③Fe2、Fe3的检验,老师演示部分实验

④Fe2、Fe3的相互转化,老师演示部分实验

⑤应用

(3)蒋老师又与听课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活动,活动内容如下:

①学生总结铁、铜的性质

②学生展示自己写的化学方程式,讨论发言

③学生上台演示部分实验

④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总结

(4)对照目标,审视教学,请蒋老师将目标与内容(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应相连。

(5)邀请一位老师把学习效果和目标相连,大致分析学生学会了什么。

2 研讨评课

针对蒋老师的课,笔者(主持人)和听课教师就如下问题与蒋老师进行交流:

【主持人】你设计的目标是不是就是这三个?

【蒋老师】我这里是为了简洁,写的三个目标仅仅是知识目标,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并没有出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均是有设计的。

【主持人】是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目标调整为现在的三维目标。教学中,蒋老师就Fe3’在印刷电路板中的应用、人体缺铁易患缺铁性贫血等疾病的教学过程都较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主持人】你在开始引入新课的时候,是从图片引入的,为什么不用铁、铜的实物呢?你觉得用实物让学生分析其物理性质与用电脑图片分析物理性质哪个更好一些或更直接一些呢?

【蒋老师】熟悉的铁、铜制品图片鲜亮,对学生具有亲切感,容易引起学生兴趣。铁、铜的实物可能更直观,如果配合磁铁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来得更加直接,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主持人】通常展示课都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来进行探究,你为什么没有用这种方式而采用了演示实验与学生板演的方式进行呢?

【蒋老师】青蓝课程展示课是展现的一种常态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很少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加之“青蓝课程”展示课大多在阶梯教室进行,学生要换地点上课,仪器的搬运也比较麻烦;另外,这种演示实验的方式更易于教师掌握课堂进程,课堂时间易于把握。

【听课教师】Fe2、Fe3的检验你只介绍了观察法及用KSCN的方法,用NaOH也是可以进行鉴别的,而且与NaOH反应的现象又比较特别,教材中没有介绍,你觉得有无必要补充这一知识点?

【蒋老师】本来打算补充这一知识点的,但考虑到FeSO4与NaOH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无法明显看到,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就如何观察到明显的白色沉淀进行探讨,就没有设计这一实验。我也觉得这一知识点补充给学生可能更好一些,在完成作业时可能会减少一些困难。

【听课教师】教学的起点应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这部分内容若能从学生已知的Fe2+、Fea3+的性质出发,通过从Fe2+、Fe3+与NaOH反应生成对应的沉淀,作为问题的人口,利用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的矛盾,引起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对O2的分析过渡到Cl氧化Fe2+,这样引入Fe2+被Cl2氧化成Fe3+也比较自然。在讨论了Fe2+、Fe3+的性质之后,提出Fe2+与Fe3+的检验,是不是更自然一些?

【听课教师】你在讲Cl2可以将Fe2+氧化成Fe3+时,可让学生回答为什么Cl2能将Fe2+氧化成Fe3+?让学生通过回忆Cl2可以将Fe氧化成Fe3+,推测Cl2也能将Fe2+氧化成Fe3+,增加课堂的探究l生。

【主持人】这堂课的重点是什么?

【蒋老师】Fe2+、Fe3+的相互转化。

【主持人】大家觉得是吗?(大家均认可),你在课堂上重点探究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并增加了H202将Fe2+氧化成Fe3+的实验设计,也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这堂课中,你设计了许多问题,同时,你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多个实验探究的设计,是不是其他课也是这样呢?

【蒋老师】是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标准设计的理念之一。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更为广泛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主持人】是否有可以省去的环节?有没有可以整合的环节?

【蒋老师】由于这是一堂展示课,在备课中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设计,大部分环节也都作了精心地安排,刚才有些老师已给了我一些建议,至于更多的环节需要整合的,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指点。

【主持人】这节课上完后,你觉得有哪些不足?若再换一个班上这节课,你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如何进行调整?

【蒋老师】在刚才讨论中,老师们已给了我一些很好的建议,我也觉得在不同环节之间的过渡不是很自然,设问的语言启发性不够强,内容的选择、教学顺序的安排也可能再重新考虑,或许再上这节课时,我可能会考虑从性质出发,将Fe2+、Fe3+与NaOH反应补充进去,更完善一些。

讨论与对话不仅在笔者与蒋老师之间进行,也有许多听课教师一起加入进来,讨论的问题除了_上述呈现的之外,还涉及到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如何关注学情等问题,帮助授课者发现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选择方面的经验和不足,使授课者知道设计什么样的目标才符合课标要求、学情基础、教学实际;知道教什么内容才最有教学价值,最贴近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等。教师们各抒己见,整个过程和谐、热烈。

3 体会反思

听评课是学校教研活动的基本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水平。以往的评课,是对一节课的优缺点下结论,做判断,有时则是对上课教师进行评判,多说优点,少说缺点,而“复盘式”评课则是更多地关注上课过程、关注学生,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复盘式”评课以事实为基础,通过回顾课堂,认定事实,提高效率

回顾课堂是围绕听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开始的,这就要求听课者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听课内容,努力地回忆刚才所上的课,教师也就要尽力地去再现上课的内容并能就刚才上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增强了听课的效果。

3.2 “复盘式”评课有利于增强授课教师的反思意识

评课中的“为什么这样确定目标,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活动,设计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会在复盘过程中萦绕在授课教师的脑际,经历了这样的评课,授课教师会增加很多的反思,研讨意识会得到较大提升,为教师今后的备课和教学指明方向。

3.3 “复盘式”评课有利于调整课堂结构,打造精品课堂

是凡示范课、评优课、观摩课在课前均是要试讲的(现场比赛除外),将“复盘式”评课的方式用于对试讲课的评议、课前的打磨,其优点不言而喻,通过复盘,再现课堂,可去除不必要的环节,加强课堂环节之间的衔接,突出课堂重点,精练课堂语言,打造具有推广意义的精品课堂。

3.4 “复盘式”评课强化了授课者的目标意识和学生意识,明确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对一节课评价的标准

在“对照目标,审视教学”环节中,通过评课者的不断“追问”,要求授课教师不断地审视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活动、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否一致,哪些教学活动达成了预期目标,哪些教学活动达成的效果目标中没有设计。这就要考虑目标的设计是否全面、合理,教学环节是否有效。通过对教学事实的认定,做出课堂的价值判断,追溯教师的教学理念,帮助教师反思教学中的得失,获得教学启示,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

3.5 “复盘式”评课以发展为目的,促进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成长

评课中,授课教师不但不怕暴露问题,而且鼓励授课教师主动暴露问题。通过与大家的探讨,对一些问题达成一致看法,让授课老师获得帮助,求得发展。听课教师则从自己对课堂的整体感受人手,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自己对某些问题处理的成功经验进行展示、分享、研讨,不仅对授课者是一个促进,对评课者也是一种成长;通过大家的讨论与评价,还可以帮助评课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观课所得,为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奠定基础,以期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评课者不仅是教师授课的评判者,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教师通过听评课活动是否有收获、有改进,不取决于评课者评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教师是否认同评课者的观点。“复盘式”评课就事实说事实,没有主次之分是展开对话、主动反思的过程,教师主动参与的热情,积极的思维碰撞,不断闪现的智慧火花,都能让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获得崭新的体验。

“复盘式”评课是在化学评课中的一种尝试,虽然它在某些方面还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评课过程耗时较多,容易过多关注细节,但它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模式,其思路的清晰化、过程的精细化、内容的确定性、问题的暴露性及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还是让我们领略到了什么才是有效、高效的评课,也让我深深地感觉到这是一种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

最后,笔者想引用列奥-施皮泽的一句话结束这次评课的尝试:“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复盘式”评课不仅仅是一个新词的概念。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6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00—103

篇5:《卡罗纳》评课意见

《卡罗纳》评课意见

江厦小学陈锦家

《卡罗纳》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课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悲痛欲绝时,身边的人真诚、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卡罗那的那份伤、那份痛以及大家对他的爱,十分感人的一篇文章,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时,金老师从“关爱、勇气”这个点出发,紧紧围绕“卡罗那失去母亲的伤痛和他身边的人给予他默默的关爱”这一情感主线,通过“卡罗纳万分伤心与老师,同学和家长关心卡罗纳”的情景对比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此时身边人的关怀对痛失母亲的卡罗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此时的卡罗那除了需要安慰,更需要鼓励,给他面对困难的勇气,让他坚强。而此时此刻,孩子们感受到卡罗那的伤痛越深,才会更好感受到卡罗那需要的关爱越重要。在理解的卡罗纳伤心的句子时,金老师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再抓住卡罗那的神情、动作„„深入课文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内心的悲痛。有的句子让孩子们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大胆现象,去体验卡罗那的悲痛欲绝。比如:“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侯,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金老师抓住“千叮咛万嘱咐”让孩子们想像母亲还可能对他叮咛什么?嘱咐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畅谈着母亲在世时的美好情景,而现实却和回忆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此刻,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卡罗纳的可怜,伴随悲伤的乐曲,孩子们反复品读,真正把孩子们带入了情境。此时金老师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就是痛失母亲的卡罗纳,大声表达出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让孩子们感同身受,更深刻感受到卡罗纳的痛苦。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感受关爱的时候,孩子们没有前面部分入情,为了赶时间所以中间读的部分不太到位。另外,课件制作考虑不太周到。

篇6:小学语文评课意见

三位老师虽选择相同的课题,但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各有所偏重,体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她们的课都有共同的优点:

1、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三位教师根据学情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默读、表演读、用喜欢的方式读等。其中有董梅燕、王静两位老师出示了朗诵录音,为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打下基础。另外教师们能在适当之处加入一些朗读指导,如王静、李苹引导学生诵读“春暖花开”所在的句子,真正做到了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阅读浅近的童话”“向往美好的情境”。

2、课堂气氛活跃,关注学生的习惯培养。低年级学生稳定性较差,习惯养成教育不容忽视。董梅燕老师多次提示学生读书时“端坐”“端起书本”。三位教师语言有亲和力,给学生创设了温暖、亲切、放松的良好学习氛围,也都有关注指导学生的书写姿势,重视了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养成。

3、关注学生写字。三位老师都设计了书写生字这一环节。其中董梅艳老师让学生先读帖,观察生字的笔顺,进行书空练习,接着进行示范书写,在教写“暖”字时教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整个环节用时大约在十二分钟左右,教学很扎实。三位老师都重视了指导学生书写时的握笔姿势、坐姿等。

篇7:初二数学评课意见

赵佳音老师上的《立方根》这一节课,总的来说是非常成功的。

老师在整堂课中把握住了知识的重点,突破了知识的难点。整节课目标明确、流程清晰、讲解到位。特别是赵老师能很好地找准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上引领,启发学生,使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宗旨。同时赵老师还能及时纠正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知识性的错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正确的引导。整节课 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教学效果也好。

当然,老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后进生学习方法的跟踪指导,以及板书书写方面也有待加强。

总之,这一节课采用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设计合理、讲解到位、诱导及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也真正做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学生思维积极,气氛活跃,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一次函数复习课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她的教学特点如下:

1、教学设计好,教学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知识梳理清晰,既有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的使用吸收,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注重了基本数学方法的培养与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从待定系数法到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复习要求,从整体上处理教材复习内容,从系统上把握复习要求,整个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过程,变成了学生自己探索提升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学定位非常准。一是从教学设计上看,仅课前热身环节的7个小题,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九个考点的五个考点、七个不同的考查形式,复习了待定系数法,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有效的唤醒了学生的记忆;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进一步夯实了双基,明确了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熟练了通性通法,再加上各例解决后的总结,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提升;三是每个例题后的拓展补充题,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运用、对常用解题方法的深刻理解,而且更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大家都知道上好复习课,选题是关键。一节课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徐老师这节课的题选的非常的好,特别是从例2的的第三小问的补充,由学生交流讨论后给出的三种解决方法都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落在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3、徐老师虽是年青教师,但上课不慌不忙,教态自然,表现非常老成;上课语言语调好,板书清楚有条理,个人基本功非常扎实;上课能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虽说上这节复习课时间紧,复习内容和知识点多,但她上课舍得把时间给学生去板演作图过敏、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讲解解决问题过程;她不仅自己板书示范,还让学生板书解题过程,徐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说明她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节课也让我们感受到徐老师鲜明的教学风格,每一道题呈现出来之后都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最后教师点评,她及时简单中肯定的评价,给予了学生莫大的鼓励,较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也是复习课应该达到的目标。我的两点思考:

1、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回顾、归纳、运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与几何意义,体会b,k对一次函数图像的影响,体会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并能在具体的问题中运用解决问题。同时,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起到了把旧的知识、遗忘的知识重新建立起来,把没有掌握的知识补上来,使新的意义确立和巩固,从而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开始学习,更加深化新学的知识内容,达到经过多次反复,逐步提高认识的层次。特别是让学生议、说、画、写,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改变了复习课变成习题课、复习课成了题目评讲课的现状,值得借鉴。

篇8:数学听课记录评课意见

2、在教学认识乘法中,先引导学生观察儿童乐园主题图,让学生求班级男女生分别喜欢的游戏的总人数,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加数的特点将算式分类,利用对比、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乘法的意义,学生思考层层递进,并且板书贯穿始终,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演变的过程。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指导学生看书,低年级指导学生会观察主题图,并能在图中找出条件很重要。许老师还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如在做练习时,让学生在图下面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写出乘法算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势必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作用。此外,从2+2+2+2=8和4+4=8 两个算式中渗透观察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结果的思想。

4、强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思想。课中无论是复习旧知、新知引入,还是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如,班级男女生喜欢游戏项目的总数、图中玩游戏项目人数、观察药品包装等)始终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建议板书突出重点,字多、小观察起来不方便。

篇9:数学听课记录评课意见

2、在写算式、编口诀、记口诀中,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入手,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先由教师给出口决,引导学生理解口诀中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再引导学生摆学具编口诀、填自学体验卡编口诀,教师指导由扶到放,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体验、探究、思考的作用,能对乘法口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整个课堂活泼生动、气氛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运用智慧星奖励等形式,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氛围中。另外,从杜老师一句“停笔眼不离书,检查计算结果”话中,从细微处渗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每节课应追求的教育主题。

篇10:《中华饮食文化》评课意见

《中华饮食文化》评课意见

林老师的这节课讲得太成功了,首先是食品的播放,使学生欣赏和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到了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其次是林老师设计了“三站”,即古代饮食展厅、现代饮食展厅、宴会厅,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及中国的礼仪。再者,林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环节紧凑,语言过度非常自然。最后一点是,课堂教学自始自终都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篇11:评课意见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意见

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听了张丽媛的这节课,教师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和知识的前后联系。整节课思路清晰,一开始通过数一数10以内的数来引入新课,再通过一幅散乱的图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内需。教师能够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课堂,给学生应有的机会。分析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有得也有失。

1、充分利用书本资源感受生活中楚楚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往往是他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在教学中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在《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节内容中,课本上给我们提供了一幅有许多物品的画面,其中运蕴藏了许多教学问题。小棒、小立方体、小圆球,等等,都藏着许多的数字。学生发现这些数字不是只有书本上才能见到,生活中更是常见,从而体验到生活中也有数学。

2、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根据学情,11-20各数的的数数么个学生都能朗朗上口,因此在教学中淡化了数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视了在数数的基础上解数的组成,从而掌握数的读法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转化成1个十的过程,初步理解11的组成。通过小组合作,分解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逐步成型数的概念,明确数的读法,形成数感。

篇12:评课意见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讲述了14岁的艾迪救治、陪伴,因输血而感染上艾滋病的10岁男孩德诺的故事,表现了两个小伙伴之间纯真、善良的友谊。正是有了朋友之间的关爱与生命的呵护,才给了生活在无助、孤独世界里的德诺送去了快乐与内心的安慰。身体的疾病可以用药物来治愈,而心灵的痛苦与孤独,只有靠生命与生命的陪伴与呵护,才能治愈。通过学习课文,感受艾迪与德诺之间深厚的友谊与理解课题的含义,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

3.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意思,明白课文主要内容,从艾迪和德诺的故事中感受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和深厚友谊。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了解“生命药方”的意义,感受艾迪的友谊超越了生与死的界线,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二、说教法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力求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以“情”为基础,以“读、悟”为训练主线,以“质疑”为切入口,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如读题后围绕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读德诺妈妈的话,再次质疑,研读课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点下自己读文解决,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体现。

2.坚持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以读激趣,以读求悟,以读促写。《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生命的药方》这篇课文是朗读的好材料,出示句子感受读、理解句子后的有感情读,教师范读、引读等,都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想读、会读、乐读的情境与平台。

三、说学法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注重老师主导地位地作用的同时,也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学生是个体,是有感情、有灵性的人。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地思考、感悟。通过“读---感知----看课件---读---感悟”让学生畅所欲言,为之创设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感悟,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观其景,从而对课文内容产生真切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上课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有个病人去医院看病,那天来医院看病的病人比较多。终于轮到这个病人就诊了,当他告诉

医生他患了什么病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些病人都吓得慌忙跑出了医院,一边跑一边口中还惊恐地喊着三个字,你知道是哪三个字吗?(板书:艾滋病)艾滋病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呢?竟使得这么多人都那么害怕?(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2、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里面也有一个艾滋病患者。患者的名字叫德诺,他才十岁。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德诺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生命的药方》(出示课题)<三>、通读,初次感悟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①自读课文,把语句读通顺流利,有不认识的字词自学完成,也可以问老师。

②想想“生命的药方”指的是什么?

2、检查反馈

①说说文中的“生命的药方”指的是什么? 板书:快乐和友情 对于这个答案你满意吗?

3、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指该生读那段话)是德诺的妈妈,那位不幸的母亲,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的药方”的真谛: 课件出示: 德诺的妈妈泪如泉涌:“不,艾迪,你找到了。”她紧紧地搂着艾迪,“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而你给了他快乐,给了他友情,他一直为有你这个朋友而满足„„”

(1)轻声地读一读德诺妈妈的话,这药方里装满了沉甸甸的快乐和友情。

(2)这位失去儿子的母亲泪如泉涌,这泪水里除了失去儿子的悲痛以外,还有些什么?(这是感激的泪水,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庆幸的泪水„„)

<四>、顺势,感受孤独

1、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到答案。

2、反馈,随机学习。▲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①指名读

②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非常孤独,非常无助?(全都躲)是的,作为艾滋病患者,除了要承受病魔带来的痛苦之外,更要承受周围人群对他的疏远和歧视。你能同时用上“不幸”和“幸运”来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吗?

让我们怀着对德诺的同情,对艾迪的无比敬意来读这个句子。<五>、研读,品悟真情

1、师:面对不幸染上艾滋病的德诺,面对孤独无依的朋友,作为他唯一的伙伴,艾迪又是如何给他快乐,给他友情的呢?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2-5段,划出艾迪是如何给德诺快乐,给德诺友情,使德诺因为有艾迪而满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课件出示: ① 读划出的句子 ② 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出示有关句子,品读,引导体会感情。

▲艾迪告诉德诺,把这些花草熬成汤,说不定能治他的病。(这句话写艾迪为德诺做什么事?)板书:熬草药

师:透过这碗花草熬成的汤,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仿佛听见了什么? ▲艾迪的妈妈再也不让艾迪去找德诺了,她„„但这并不能阻止两个孩子的友情。

(艾迪对这份友谊的执着令我们肃然起敬。)<六>、拓展,升华情感

1、(背景音乐响起)师: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球鞋。而德诺的妈妈,此时也把德诺临死前写给艾迪的一封信交给了艾迪,你知道德诺会在信中对他的好朋友艾迪说些什么吗?(让学生转换角色替德诺说说心里话)

2、是啊,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伟大的友谊使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让我们轻轻地,用心灵来读读这首小诗。课件出示:

我们每个人都有害怕孤独的时候,我们都渴望有结伴同行的快乐。

《生命的药方》教学反思

《生命的药方》讲述了14岁的艾迪救治、陪伴因输血而不幸染上艾滋病的10岁男孩德诺的故事。表现了两个小伙伴之间纯真的友情,是一曲人间真爱的颂歌。文中德诺和艾迪超越生死的友情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与学生分享这份感人至深的友情,使他们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我主要采用了读中想、读中感、读中品、读中悟、读中写这几个环节,从而达到情升华、情延续这样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生命的药方》这篇课文是朗读的好材料。我在教学时坚持以读为本,以读促学,读中求悟。如对全文中心句德诺妈妈说的话,我采用了层层递进、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在读中呈螺旋上升,逐步达到高潮。其它形式的朗读,如出示句子感受读,理解句子后有感情读,教师范读、引读,师生合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我还不失时机地巧妙抓住了重点词“塞”和“抱”,在这两个词上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品味,“塞”这个词是整个第4自然段的向心力和支撑点,让原本简简单单的文字变得厚实、丰满,充满人情的意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艾迪对德诺那份真挚的友情。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在第4自然段上重笔泼墨,主要是为了在6、7、8自然段上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明理。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升华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引导学生放飞想象,丰富体验

阅读教学中,我抓住教材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基础上,对课文做出合理想象,从而开拓学生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我在教学中,采用放飞思绪这个环节,让学生想象,除了文中写的四件事以外,艾迪还可能为德诺做了什么事情?使学生设身处地,真正走进了艾迪和德诺的故事,感受到艾迪对德诺不离不弃、真诚感人的友情。

引导学生放飞想象,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有效拓展,加深学生体验

小学生因知识储备有限,情感经验不足,往往难以入境,难与课文主旨产生共鸣。我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情感上得到共鸣。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如让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如果生命(),那么友情()!”在学习两句名言的基础上,我写了一句,给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加上学生情感的积淀,学生的语言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进行这样的小练笔,写一写自己对生命和友情的理解。采用死去的德诺给艾迪留下一封信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填空,从而进行对文本的总结和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检验。也为下一个作文训练:给文中的人物写一封信做了铺垫!在课的最后,我出示了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和学生配乐合读,以唤起孩子们“对弱者的关爱,对友情的珍惜”这样的情感。不仅内化了精神,外化了语言,从而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总之,我在《生命的药方》一课教学中,采用体验性阅读教学,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体验,唤醒了他们的创造潜能,促进了他们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生命的药方》评课意见

《生命的药方》是西南师大版课标本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讲述了10岁男孩德诺因输血而感染上艾滋病,14岁的艾迪始终陪伴着他,还想尽办法救治他的的故事。表现了两个小伙伴之间纯真、善良的友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孤独与寂寞比身体的疾病更可怕。身体的疾病可以用药物来治疗,而心灵的痛苦与孤独,只有靠生命的陪伴与呵护,才能治愈。

对五年级孩子来说,这篇文章不算短,而它所蕴含的主旨又是如此的沉重。看到这个课题,我真有点担心,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孩子们是否能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生命的药方”。可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实为“精美别致”,一环紧扣一环,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艾迪与德诺之间深厚的友谊,也理解了课题的含义,更让我们在座听课的老师也为之动容。以下是我听了这节课后的几点感想。

一、“当药物治疗对疾病起不了作用时,还有什么药方能来救治生命呢”?这一问题的导入设置得别有深意,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指向本文隐含的主旨。

二、善于挖掘和利用文本的空白处,升华学生的感情。在补充的“艾滋病简介”和“艾滋病患儿日记”资料中,我们感受到艾滋病患者不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和对死亡的恐惧,更要忍受内心无比的孤独。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更衬突出艾迪对德诺的陪伴和救治是多么地感人。文章的最后,华老

师设计了一次“换位写话”教学,让学生替德诺给艾迪写一封信。德诺会在信里说些什么话呢?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体现了语文的特点之一写,更使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宣泄,对友情的认识得到了提升。

三、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抓重点词句细细品读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走进文本(自主探究)这两种方法。如“伙伴们全都躲着他”,“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二百亿年前的宇宙了,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等等。通过对这些重点词句的品读,感受到德诺的孤独与寂寞。从文中找出艾迪为德诺做了哪些事情?“只有艾迪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给他熬药,陪他寻找医生,为了驱除德诺内心的恐惧和孤独,艾迪送(塞)鞋给德诺,陪他玩装死的游戏。”这又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进而细细品读,使学生感受到艾迪对德诺的友情。正因为有了艾迪的相伴,德诺的死没有任何痛苦和恐惧。在交流的过程中加以点拨,同时,教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逐渐深入地读,采用各种形式品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品读中思考,在品读中感悟这份沉甸甸的友情。正因为有了艾迪的相伴,德诺的死没有任何痛苦和恐惧。为此德诺的妈妈感动万分,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个激动的表情、一个深情的动作、一句真切的话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走进德诺妈妈的内心,学生深切体会友情对抚慰心灵的重要,真正明白了“生命的药方”是什么,那就是友情。

上一篇:公厕岗位职责及管理制度下一篇:2011版小学英语新课标研修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