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雨说教案

2024-07-17

初中语文雨说教案(精选8篇)

篇1:初中语文雨说教案

雨 说 郑 愁 于

教学目的

1.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2.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之一是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选择好语气和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也是教学重点之一。3.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圃(PO)锢(go)滞(Zhl)喑哑(tn)(yo)嚷(rang3)蓑(suo1)笠(li4)膏(gao1)耸(song3)绕(rao4)襁褓(qiang3)(bao3)呼啦啦(hua1)

2.解释下列词语:

(1)禁锢:束缚,强力限制。(2)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3)留滞:停滞,不流通。

(4)暗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5)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6)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7)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8)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9)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3.朗读课文。

二、导入

1.导语:我们学了艾青的《黎明的通知》一诗,那是“黎明”要诗人向人们传达它的话。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雨说》,和艾青的诗歌不同的是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以“雨”的身份向人们进行述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2.作家作品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台湾当代诗人。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1968年赴美留学。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于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现代的。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

三、正课 1.朗读唐代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名诗《春夜喜雨》,回忆一下这首诗中杜甫抒发的感情。

(春夜喜雨)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之情。

2.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雨说)中诗人从而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3.提问: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

副标题:新闻报道中多行标题的一部分,又称辅题或子题。写在正题的后边,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进行提示。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以是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如(有的人)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其实这首诗就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创作的,目的也就是以鲜明的爱憎,赞颂鲁迅先生自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4.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这些诗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

5.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介绍。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是:首名、小标题与正文间,段与段间停三拍;句、问、叹和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重读是把句中重要词语读重一些表示强调,“重要词语”一般指句中主语、动词谓语和修饰限制的定语。语调变化是用来表达不同感情的,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一般地说,表颂扬的。赞叹的、热诚的、悲壮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祈求的、感激的、沉涌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犹豫的、怀疑的、暗示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表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要平调。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一般说,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的句子,含有庄重或悲哀的句子读缓慢些,紧张气氛的内容、激烈的对话,慷慨陈词,含有快活,愤怒、恐怖、惊愕的句子读得急促些。

四、小结

近来我们学了不少的诗,都是新诗。所谓“新诗”世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它们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它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是要朗读,在理解诗意后,更应当运用朗读的一些要领和技巧反复咏唱,朗读成诵。诗的语言有别于其他文体,大量的名诗,其语言更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方给于确定,记忆于心,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大有帮助。因此期望同学们注意朗读成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第l、2题。2.当堂达标题。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锢_

崮_

痼_

鲴_

蓑_

(二)给下词注音、组词并解词。耸()-2.矗()一

衰_

膏_ 搞_

篇2:初中语文雨说教案

一、教学内容选择

⒈写字与识字:田圃 禁锢 忍冬 寒浅 滞留 喑哑 丝缕 喧嚷 蓑衣 斗笠 润如油膏 洗衣谣 襁褓 温声细语

⒉理解“雨说”与“诗人说”之间的诗意转化,了解文学作品中拟人艺术表现手法与拟人修辞的区别。

⒊梳理“雨说”的内容及情感,理解“雨”与孩子的关系,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勇敢地笑”等诗句的深层含义。

⒋诵读诗文,理解“雨”的仁慈、无私、博爱的奉献者形象,感受作者对春之生命和希望的赞美,即诗人对祖国儿童的关爱和祝福。

⒌运用比喻或拟人修辞方法选择仿写诗意的情境画面,进行口语交流训练和诗歌写作小练习:

⑴“雨说:四月的大地等待久了 ”

⑵“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

⑶“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请跟我 ”

⑷“雨说,我要教你们 , ”

⑸“雨说,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了,要记着,

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⒍将本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诗与散文语言表达上的区别。或将本诗与朱自清《春》中的春段落比较,体会诗歌与散文语言的不同。

二、教学安排

⒈充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雨”的形象;

⒉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意的深邃;

⒊要以知识为先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⒋拟用2课时授完。

三、教学设计

㈠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化身为雨,悄悄地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说了些什么呢?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雨说》。

㈡作家简介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归纳、概括: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㈢正确地朗读诗歌。

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字音、停顿、语调、语气的变化。如第一小节就应当读得低沉,缓慢;第二小节读得舒缓、慈爱;第三、第四小节读得亲切、欢快;第五小节读出热情;第六小节读得平稳,第七、第八小节读出期盼,第九小节读出宽慰。

⒈学生自读熟练后指名朗读,听写重要的字词,订正字音;

⒉师生共同揣摩、矫正朗读的停顿、语调、语气。

㈣疏解诗意,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学生思考:“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⒈第一部分:(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⒉第二部分:(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⒊第三部分:(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

⒋第四部分:(九节) 雨的祝福

㈤初步研习诗歌。

⒈要求学生思考: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写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跟修辞方法不同,拟人的修辞运用在某一句话中,是用来描写某一事物的情态的,如“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而拟人的写法则是通篇使用,是用来塑造雨的形象的。

题目是“雨说”,是作者化身为雨,借雨的口吻来表达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⒉细读第一到第三节,思考,“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她来到大地的目的是什么?

诗作开篇点题,直到四月(自然界的四月已经是“人间四月芳菲尽”了),可见,这个“冬天”持续的时间太久,雨在大地“太久的等待”中到来,而这个冬天使得大地枯旱,失去了生机: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没有了欢快的歌声。

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是全诗展开的背景:_十年,儿童们的生活环境太严酷,早就应该有美好的生活给孩子们了!

雨带着爱心,带着赤诚,来关爱孩子们,来跟孩子们亲近,也希孩子们跟自己亲近。

⒊细读诗歌的第四到第五节,感受诗中描写的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说说它们的作用。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雨”邀请孩子们一起去探访春天的大地,感受春天的美好,跟诗歌的第一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⒋细读诗歌第六到第八节,思考:“雨”是怎么来的?她给孩子们的希望是什么?

雨在云端,在高山中幸福地长大,她的童年充满了欢笑,所以她给孩子们的希望是他们能够勇敢笑。

⒌细读诗歌第九节,说说“雨”的祝福是什么。

“雨”愿意永远跟孩子们在一起,愿意为了孩子们的幸福献出一切,祝福孩子们永远快乐。

学生自读后指名诵读,进一步感受“雨”的形象。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郑愁予的诗歌《雨说》,读熟并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朗诵,感受了“雨”的宽厚慈爱,感受了“雨”对中国大地上儿童的祝福和希望。知道了拟人的写法与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区别。

五、作业

⒈《基础训练》第一到第五题。

篇3:初中语文雨说教案

春雨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之一。“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它最善解人意, 在春天到来时悄然而至,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不仅如此, 它还总能勾起诗人的情思, 引发他们对春天乃至人生的赞叹感慨, 表现他们闲适恬淡的情怀。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就是一首赞美早春的绝句。诗的重点是写早春之景, 早春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是什么?小雨中的草色。“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小雨润物无声, 小草萌动生机。诗人以“酥”为喻, 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次句尤为精彩, 草因雨而绿, 初始时若隐若现, 似有似无, 蒙蒙细雨中的早春景色令人赏心悦目, 流连忘返, 诗人的悠闲雅趣得以充分体现。诗人将此诗送给张籍, 也是为了引逗好友走出家门, 去感受一下雨中早春的气息。

夏日之雨也给诗人带来许多生活情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中年时代隐居上饶农村时所作, 描写农村夜景很有特点。上片写晴, 下片写雨, 场景富于变化但过渡自然, “蛙声一片”已经透出天将有雨的信息, 而尤其值得玩味的便是“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试想一下, 月朗星稀的天气, 漫步在清风中, 嗅着稻花的馨香, 耳畔传来鹊声蝉鸣和蛙声阵阵, 溪水在脚边轻轻流淌, 举头望去, 星星似乎也沉醉在这美好的夜色里, 连细雨都情不自禁的赶来凑热闹, 迷蒙的雨丝悄然落下, 闭上眼, 是不是可以感受到那落在脸颊上凉丝丝的舒服的感觉?整首词都表现出轻松愉悦的心情。

刘勰《文心雕龙》云:“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春夏之雨带给诗人无限的遐想和情思, 而秋雨则使骚客倍感孤独郁闷, 更加激发起他们心中的孤寂之感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是诗人李商隐寄给妻子的复信。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像是一问一答“你问我何时能回家?我很难确定一个准确的日期”。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既写自然之景, 又写诗人心中浓浓的思恋之情, 巧妙地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发客愁旅况。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眼前遥想异日重逢, 重话巴山夜雨情景, 使诗境于回环映照中更增深情韵, 融凄清与温馨、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 丰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李清照的《声声慢》被词论家评为“千古破格, 绝世奇文”。整首词读来愁肠百结、呜咽满纸。词的下片, 李清照给读者勾画了一幅感伤的秋景图, 满含了词人的家园之思, 漂零之感。词人形单影只, 独自一人在窗前空守, 怎样才挨到天黑。时间凝固了, 白昼是那样的漫长。然而窗前景物又总让人伤怀:“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值家仇国恨、孤独无助之际, 秋雨却飘然而至, 淅淅沥沥, 缠绵不绝, 滴打在枯萎的梧桐叶上, 恰似叩击在词人的心弦上, 他乡作客, 那郁闷的羁旅之愁和欲归而不得归之苦, 向谁诉说?“秋雨、西风、梧桐、菊花”等意象负载了词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 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 而是积淀了词人悲愁体验的情感符号。

萧萧风雨在多愁善感的诗人心中, 并非只能引起个人命运的感慨, 伟大的诗人总是将个人置身于历史的潮流之中。别林斯基说过:“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安史之乱”中流落成都, 在亲友的帮助之下盖起一间茅屋。不料到了八月, 大风破屋, 大雨又接踵而至, 给全家生活带来了很大痛苦。在此情此景之下, 诗人长夜难眠, 感慨万千, 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狂风刚歇, 大雨骤至, 房屋漏床湿, 夜不成寐, 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 船破又遇顶头风。但是, 在这狂风骤雨无情袭击的秋夜, 诗人脑海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 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骤雨、暴风等意象有力地渲染和衬托了诗人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使得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读者的心灵。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 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 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 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年近七旬时所作。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 诗人支撑着衰老的身体, 躺在冰凉的被子里, 写下了这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 因“夜阑”不能成眠, 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到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 由自然界的风雨又联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 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因此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篇4: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0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优质高效”课堂的理念逐渐为我们所熟知,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高效课堂”的成功举措和成功经验也不断涌现。在这些成熟而成功的举措下,导学案的使用成为转变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 语文导学案是语文教师整合语文课程的各种资源,依据学生的“现实学情”再结合教师的“教学情形”而设计的引导、帮助学生“学”和辅助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资源。

根据我校近两年基层的富有操作性的课改实践教学,我想,语文导学案的编写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导学案的定义

“导学案”是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学习获得,克服教与学的分离而设计的以特定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师生主体性交往活动的方案。“导学案导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操作要领主要体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二、导学案的意义及价值

通过导学案的编制,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平台,为学生提供依托教材轻松地做到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让学生在其指导下,发挥个人创造力,发扬集体协作精神,提高教学成绩,改变往日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导学案编制研究,不仅可以使教师引领学生“读、思、议、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高效的实施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导学案是教案和学案的有机结合。它突出教师导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它既要体现教师的引导思路,又要体现学生的学,使导和学有机地结合,从而使新课程改革所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得以真正的实现。

三、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转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导学案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我们在设计《安塞腰鼓》导学案时,加入了一篇对文本的赏析的文章,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读,读完后对课文就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这样比单纯的由老师来讲要有效得多。

2、探索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启发性原则

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有些比较难点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加入一点提示,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课文的深层主旨。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4、梯度化原则

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先从字词预习开始,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进而深入把握课文中心,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5、创新性原则

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我们在设计《最后一课》导学案时,可以安排“情景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主人公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通过他们的表演再现当时的情景,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了祖国沦陷时的心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导学案的策略

1、要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符合一节课导学重难点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目标的制定中来,引导学生掌握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当然教师在设计时呈现一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落脚点要小、精、有层次。

2、要有适量的容量

导学案的内容要精选,要控制学生的自学量和书写量,避免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有许多文章篇幅较长,阅读文本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笔者认为导学案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文章的作家作品和背景材料、基础知识过关、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根据文体特点和上课设计提议两到三个问题。课前对主问题进行思考,并在书上做适当的批注。课后学习内容应以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为主,再根据课型不同进行拓展、补充等。导学案形式应根据问题的不同有一定的灵活性。

3、要有恰当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方法掌握了,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获得了。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中主要是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的,偶尔兼顾之前所学。所以在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专门拿出具体的方法提示或者典型实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让学生明白采取这些学习方法、解题技巧才能完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

4、以学定教

以学生的自学情况作为教学的起点展开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前批改导学案的过程中,掌握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分析其预习情况,根据学生对课文把握的整体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时间分配。教师再根据学生具体的预习情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思路对导学案内容有所取舍。其他老师编写的导学案不一定完全适合自己的学生,有时也不符合自己的教学思路,所以要对导学案的内容进行取舍,进行二次备课,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完整的导学案才算真正完成。

五、导学案编写的实例。

以七年级下册《口技》为例:

1、作家作品

林嗣环,字 ,是我国 代文学家。本文选自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呓语( )夫齁声起( );曳屋声( )无敢哗者( );叱大儿声( );中间力拉( )几欲先走( )

3、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并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当是时: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宾客意少舒: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会宾客大宴:

妇抚儿乳:

妇拍而呜之:

不能名其一处也:

第二课时

1、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3、找出文中哪些句子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4、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并区分这些词语的不同。

5、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篇5:初中语文雨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重点难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它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词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探究新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3.朗读指导: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并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精读细品,深入赏析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 1 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们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了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中,诗人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地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5.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地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儿“探访”大地,一会儿“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能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效果检测:

课堂小结:吟咏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让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雨 说

郑愁予

细腻精巧的运笔丝缕——爱之细之柔 天地——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 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笑——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亲近——亲切、生动,产生共鸣

教学后记:1、把握诗歌内容,整体领悟诗意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整体把握其实是对诗歌的解读,要认真阅读,理解诗歌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感受。与文本对话,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2、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品词、析句、培养语感,对于诗歌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在反复吟诵、反复推敲中感受词语的丰富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就从诗歌开始。

3、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辉,通过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现,从雨的角度来看,学生体会到善良的内心、博大的胸襟,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从“少年儿童”的角度来看,则会看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要勇敢、乐观的生活。通过多角度的体会,对于学生来说,无疑会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老师要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空洞的说教.在品味诗歌感情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篇6:雨说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3.理解“雨”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4.领会文章主旨,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学习鉴赏现代诗歌。

2.掌握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轻灵飘洒的春雨,素来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载体。春雨之夜,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李清照发出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感慨。而今,台湾诗人郑愁予的笔下,春雨淅淅沥沥地走来了,它在向我们轻声地诉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聆听雨的絮语。

二、自主预习检测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 丝缕(lǚ)喧(xuān)......嚷

帘(lián)子 耸(sǒng)立 蓑(suō)衣 斗笠(lì)油膏(gāo).....襁褓(qiǎng bǎo)..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①禁锢:束缚,强力限制。②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③留滞:停滞,不流通。

④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⑤喧嚷:(很多人)大声地叫或说。

⑥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⑦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⑧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入睡或长眠。3.(1)比喻(2)反复、拟人(3)排比、拟人 4.(1)B(2)D

三、初读——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初读课文,感知诗的音乐美。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①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

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②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③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2.阅读课文后,思考、讨论:“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尝试划分诗作的结构层次,并为诗作的每个部分命名。

“雨说”一共出现了五次。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 雨的祝福

四、细读——探究形象,把握情感

1.齐读全诗。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2.雨让大地生机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3.分析诗中雨的形象。

(1)诗歌中塑造的“雨”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诗中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而淅淅沥沥的雨点是它探访大地的殷勤的脚步。

(2)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四月”点明时间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对春雨的渴盼。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雨说》中诗人从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5.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别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

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6.说说雨为什么是爱的使者?

①雨是温柔亲切的,充满爱心的。(2、3、4节)②雨让每个孩子学会勇敢地笑。(7、8节)③雨祝福孩子们有美好幸福的生活。(9节)对孩子们的祝福也是对祖国的祝福,孩子是祖国的希望。

五、品读——赏析诗的语言 1.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赏析,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评析诗歌关键语句和优美语句。

如:“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一节的关键词语“勇敢地笑”与前一节中的“勇敢地笑”形成了反复的关系,这样这个意思就得到了强调;再次强调“雨”的祝福内容,也是诗歌内容上的深入。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勇敢地笑”所带来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又如“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能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看到中国的希望。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而“笑”恰是他们成长的标志。

2.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3.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的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学生可继续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学生之间谈体验。)①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

②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

篇7:初中语文马说教案

师:我们之前学过一篇课文,名字叫《爱莲说》,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马说》,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新的课文《师说》《捕蛇者说》,这说明“说”是一种——

生:文体。

师:请自由背诵《爱莲说》,浏览课文《马说》,猜测“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生: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师:所以从题目可知,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有关“马”的观点看法。

二、读课文,理解中心论点

师:自由朗诵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千里马总是被埋没

师:为什么千里马会被埋没?

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师:哦,看来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对于千里马来说,吃不饱就会怎么样,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翻译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师重点关注“见”“且”“常马”等词)

师:那么它们为何会食不饱?

生: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师:(师正音“食马者”的“食”,并解释)是喂养马的人太吝啬了吗?

生:不是,因为千里马吃得很多,但是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要吃很多。

师:哪个词语表示千里马吃得很多?

生:“尽”说明可以吃完,“石”是量词,说明吃的数量之多。(师正音“石”)

师:看来是“食马者”的无知导致千里里的被埋没。可“食马者”的无知仅仅体现在没让它吃饱这一个方面吗?请在全文中找。

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师:听起来你读得很有节奏,因为它运用了一种什么修辞——

生:排比。

师:虽是排比,但这3个句子的主语一样吗?

生:不一样“策之、食之”的主语是“食马者”,“鸣之”的主语是“千里马”。

(师让学生翻译整个句子)

师:“食马者食之不能尽其材”,结果导致“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那么你们能不能补充出来当“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时,结果会导致“千里马 ”,当“千里马鸣之,食马者不能通其意时“,它会 。

生:略

师:从同学们的补充来看,作者虽然只详写了一个方面,但我们可以想象千里马在无知的“食马者”手里还会遭受怎样残酷的待遇。

三、深入理解、辩证分析作者的观点

师:所以,千里马如果不被埋没需要怎样的条件?

生:需要能够从普通马中识别出千里马的“喂马者”——伯乐。

师:所以“世有伯乐——

生:然后有千里马。

师:但问题是“千里马常有,而——

生:伯乐不常有。

师:有的几乎都是些无知的“食马者”。所以,大多数千里马的埋没是必然的了。显然,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感叹“世上大多数千里都被埋没了”,而是想——

生: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自己空有一身才志,却得不到重用的愤懑。

师:作者写人才,却以马为喻,何也?

生:作者不只表达的是个人的愤愤,人才得不到重用,是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发生的事情,这个主题是很宏大的,若直接写人,三言两语是难以说清楚的,以马为喻,不仅简洁,将主题框定在整个故事之中,使故事带有寓言的性质,成为穿越千年的经典。

师: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比喻论证。那么请同学们讨论:从课文中我们知道:“千里马”的发现只能依赖于伯乐的识别,“千里马”才能的施展只能依赖于“食马者”给足够的食物。那么贤才的发现是否也只能依赖于明主的识别,贤才的抱负要实现是否只能依赖于明主给足够的权利待遇?

四、语言品味

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前一句说明“伯乐的有无”是“千里马有无”的前提,那么“伯乐既然不常有”,为何“千里马”还“常有”呢?

生:“然后有千里马”的“有”,是“发现”之意,这里的“千里马”指被世人发现的千里马;“千里马常有”的“有”是“存在”之意,世界上客观存在着许多千里马。这看似矛盾的两句话的确包含了深刻的矛盾:还有大量的千里马未被发现。

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按照逻辑,下一句应是“故虽有名马,常不被世人知晓也”,而原文中却是“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请你说说原文这样写的理由。

生:将千里马的遭遇写得详细、更悲惨,更极端。按说即使被当做了普通的马,也可能遇到普通身份的主人,而现在作者却让它落入了身份极端低下的奴仆之手,受尽屈辱;按说普通的马也可能死于路途之中,而作者却让它和别的马一同凄惨地死在马槽边。这显然是作者故意在走极端,而走极端的背后却是作者压抑不住的愤愤不平之意。

师: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一内容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生:描写。将“食马者”在“千里马”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形写到极致,让“食马者”在“千里马”面前完全暴露出它的愚昧专横,同时也暗含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同时,议论中穿插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师:文中多处运用到“也”这个语气词,请你以每段结尾的“也”字为例,具体分析它的不同用法。

篇8:初中语文阅读学案教学的一些思考

作为语文教学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是,笔者了解到,现阶段的初中语文阅读学案教学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地方。所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改进学案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存在的问题

1. 学案变成了习题库

当前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个别老师对课程内容缺乏足够深入、全面的认识,将学案教学变成了简单的习题强化训练。在进行学案设计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塞入大量的练习题进去。这就是题海战术的再现。这样不仅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会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语文阅读视若猛虎,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将学案变成教材

还存在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将教案变成了教材。有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带着学案,语文阅读课本却被束之高阁。对学生的教授,完全依据教案的内容,完全忽略了教材的重要作用。在进行语文阅读学案教学的时候,依然要重视教材的作用。教材是课堂内容的主要载体,学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学生的阅读必须要有针对性,而最好的阅读材料往往就是教材中的课文。教师单纯对学案进行讲解分析,缺乏和教材的有效链接,这样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学案完全是问题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有的教师会针对教材的内容设计一大堆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就会对学生进行无间隙的问题轰炸。单纯运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根据阅读来回答。这样,是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这么做也会使得学案教学在语文阅读中的作用受到很大的影响。虽然提问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须结合课改的要求,实事求是,针对教案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状态的要求,让学生发挥出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课堂上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提问,同时也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或者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尝试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交流来解决问题。这么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针对这些问题的建议

1.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案中应该突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内容。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真正的课堂主体是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点拨。此外,大量的习题不仅会降低学习的乐趣,也会使得语文的魅力骤减,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毫无益处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导计划,让学生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

2. 对文本进行仔细阅读

进行阅读的教案教学,要重视教材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之中。其实,语文的阅读就是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掌握。在对文本进行仔细阅读之后,学生自然就会对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然后,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点拨和答疑。依托教案的内容,对学生的语文阅读情况进行辅导。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3. 通过组织活动来进行教学

阅读教学方式要灵活,不能呆板僵硬。为了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硬塞的教育方式会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的课堂应该是灵活有趣的。比如在进行《最后一课》这篇文章的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同学们举行一个阅读比赛,写读后感,相互之间交流和学习。通过阅读交流,感受语文阅读的魅力所在。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以更好地体会文章主人公的感情。通过写作和交流读后感,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极大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阅读的学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虽然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学案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不断改进,相信就一定能够弥补不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多《“学案教学”的生命力——必修化学课堂教学探究》,《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第9期。

[2].严建彪《关乎宏旨应然而生——也谈《春酒》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1期。

上一篇:办公室管理用表格大全下一篇:创建“文明网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