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2024-08-20

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精选6篇)

篇1: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第 9章石油战略储备与国家安全 Ø石油与国家安全 Ø我国石油安全形势 Ø战略石油储备

Ø世界各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发展概况 Ø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计划 Ø应对石油安全的措施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第一节石油与国家安全

一、世界石油分布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从国家分布来看,整个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 1119亿吨,占世界的 78.2%,储采比高达 82年。

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伊朗、委内瑞拉高居世界 石油资源国的前六位。这 6个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占世界 的 70.2%。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ÿ

二、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战后一些局部战争,如“苏伊士战争”,马岛战争和海湾战争等, 都有争夺石油的背景。从 1951年 3月伊朗实行石油国有化, 1990年 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 40年里,世界发生十多次大大小小石油供应 中断,其中 1973年和 1979年两次石油供应中断构成世界范围内的石 油危机,从而给消费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而世界上,尤其是一些大国的重大事件,也会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 影响。2001年“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石油市场的 价格立即波 动 , 反 应 相当迅速。当今 石油

成了国际 关系晴雨表 ,石油市场会 随 着美 国油 源 的多 样 化, 欧佩 克国 家 和 非欧佩 克国 家之间 的 矛盾 ,中 东 局 势 的 变 化,中 亚地区形势 的 变 化,油 价必然 会有 起伏。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第二节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形势

一、石油关系我国经济命脉,但国内产量已不能满 足消费需求,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fÿ f

2003年 进口 石油 9112万吨 , 占全 部 用量 的 35%,年消费 量 , 进口量 超过日本 ,成 为仅 次 于美 国的世界 第二 大石油消费国和 进口 国。2004年 前 8个 月, 进口量占 石油 总 消费 量 的 比例 一 度超过 40%。8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 > >

2004年, 我 国的石油 自 产 量为 1.7亿吨 , 进口量达 1.1亿吨。按 国 际 惯 例 ,石油 进口超过总 消费 量 的 三 分之 一, 就 达到 了 警戒 线 ,而 我 国石油对 进口 的 依 赖程 度已 经 超过 40 %。

二、石油战略储备 制 度 还未健 全 目 前 中国石化 企 业 的石油 库 存量只 能维持 7天 , 远远 低 于美、日 两国 100 多 天 的 库 存 水平。12

16第三节战略石油储备

一、战略石油储备的 缘起

1944年, 美 国 当 时 的内 政 部 长哈诺德·伊克 斯提 出 了 建 立 国 家 战 略 石油 储备 的构 想。

1952年, 美 国国 家 矿 产 资 源 政策委员 会也 提 出 了 类似建议。

1956年,苏伊士 运河 危机的 爆 发 使艾森豪 威 尔 总 统认识 到 了 建 立 国 家 战 略 石油 储备 的重 要性 , 再 一次 提议建 立 国 家 战 略 石油 储备。1974年 第 一次石油危机后成 立 的国际 能 源 署(IEA制定 的 标准 , 当 石油供应中断 量达到需求量 的 7%的 时候 , 就 是 能 源 安 全 的 警戒 线。发 达 国 家 在 经 历 了两次石油危机后, 为 应 付 石油供应中断的 突 发事件,都 制定 了应 急 战 略 石油 储备措施 ,一 般 相当于 90天 的 进口 量 , 日本 和 美 国的 储备更长 达 半 年 之 久。国际 能 源 署目 前 控制 着 大 约40亿 桶 石油, 可以满足 成 员 国 114天 的石油 进口需求。

1975年 12月 22日 , 美 国 总 统 福 特 签 署 《 能 源 政策 和 储备 法》(简称 EPCT , 开始 实 施 战 略 石油 储备 计 划(简称 SPS , STRATEGIC PETROLEUMRESERVE。

美 国 政 府 从 1977年 7月 21日 正式开始 储备 石油,后 来 最 终 形 成的 储 备能 力 为 7亿 桶。

2001年“ 9·11”恐怖袭击 之 后, 布 什 政 府 认 为 战 略 石油 储备 对 维 护 美 国经济 安 全 至 关 重 要 , 因此 提 出 了 扩 大石油战 略储备 容 量 的 建 议。

2003年 4月,国会 正式批 准 了 布 什 政 府 的 建议 , 并批 准 拨款 15亿美 元 用于 扩 建储 油 设 施 , 使 之达到 10亿 桶 容 量 的 要 求。

二、战略储备的 定义

石油 储备 分为 战 略 石油 储备 和 商 业 石油 储备 ,战 略 石油 储备 是 指 政 府 控制 的、用 来 应对石油危机 或严 重石油供应中断的 储备。它 本 身 服务 于 国 家 能 源 安 全 , 以 保障 原 油的 不 间 断供给 为 目 的, 同 时 , 在 特 定 条 件 下具 有一 定 的平抑 国内油 价 异常 波动 的 功 能。

三、储备油 料 的 选择

应 急 石油 储备 的 储备 品 种 可 分为 原 油 和 成 品 油 两大 类。

储备 原 油的 好处 是 储备 成 本 低 , 便 于 加 工 所 需 要 的产 品 和 容易保 持 其 量。

储备 成 品 油的 优点 是 在 紧 急 情 况 下 能 够 迅速 提 供给 用 户 , 避免炼厂 产生 瓶颈问题。四、石油储备 管理体制 和 运行机制 Ø政府承担型 Ø政府与民间结合型

Ø政府、储备机构和石油公司共 同 承担型 五、石油战略储备的 地 点 选择 条件 : Ø安全性 高 Ø运输方便 Ø加工方便

Ø成 本 低 Ø空 间 广阔 19 第 四 节世界各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发展概况

一、美 国的石油储备

目 前美 国年石油消费 量近8亿吨 ,其中 57%靠 进口。经 历 1973年 的 第 一次石油危机 之 后, 于 1975年 制定 了 能 源 政策 和 保护法 , 建 立 战石油 储备 SPR 的 目 的是 减少 石油供应中断的影, 同 时 承担 IEP 能 源 计 划所 要 求 的 义务。截至 2000年 底 , SPR 共 储备 原 油 5.4亿 桶(合 7400万 顿 和 燃料 重油 200万 桶(合 27万吨。原 油 储备 数 相当于 56天 的 净进口量 , 若加 上 公司 储备可 超 90天 的 储备 义务。

美 国的石油 储备 主 要建 立 在 墨西哥 海湾的 盐穴 和 德 克 萨 斯 州 以 及路易 斯安 娜 州 , 这 些 地 方 共 有 49个 炼 油 厂 , 选择 在 这 些 地 方 建 立 石油 储备 基 地 是 为 了 提 高 应 急 和 快 速反 应的 能 力。墨西哥 海湾有 美 国 21家 大 型 炼 油 厂 , 还 有 便 于 油 品 运 输 的油 罐、管 道、驳船 和 码头。美 国石油 储备 体 系 除 了 与 海湾 炼 油 厂 直接 对 接 外 , 还通 过 这 些 设 施 与 中部和 西 部的 28家 炼 油 厂 联网 , 这 49个 炼厂 的产 出 能 力 几乎 是 美 国 炼 油 能 力 的 50%。如 果 出 现 紧 急 状况 , 总 统 下 令 后 15天 ,战 略储备 石油 就可 进 入 美 国市场 配销。24

二、日本 的石油储备

日本 能 源 极 为 贫乏 ,石油 几乎 全 部 依 靠 进口。在 1994年 日本 能 源 结 构中,石油 占 56.3%,而石油消费的 99.6%依 靠 进口 ,其中 又 有 77.3%来自 中 东地区 目 前 , 日本 是世界 第二 大石油消费国, 目 前 年石油消费 量 约 2.7亿吨 , 60— 70年 代日 本的石油储备 均 为民间储备;80年 代以 来 则包括 国家石油储备和民间石油储备 两种形式。1975年 12月 27日颁 布 了《 石油储备 法》

1977年 9月 29日又颁 布 了《 石油公 团法》。

80年 代初 , 日 本的石油储量 已相当于 121天 的净进口量 水平, 1992年 日 本的石油储备 总 量为 8×107t ,占年 消费 量的 28%, 相当于其 140天 的石油 消费 量。

目 前 日 本石油储备的储备 规模约 为 9000万吨, 其中 国家储备和民间 储备 差不多各 占 一半 ,合 计相当于 155天 的石油 消费 量。储备品 种 包括 原油和 成 品油,国家石油储备 全部 为原油,民间石油储备 56%为 成 品油, 44%为原油。日 本 已经成 为 仅次于美 国的 第二 石油储备 大 国。

三、法 国的石油储备

目 前 法 国年石油消费 量 约 9000万吨 ,其中 ,98%依 靠 进口。早 在 上 个 世 纪 20年 代 , 法 国 就制定 了石油 进口 商承担 储备 义务 的 法 律 ,是 最 早 建 立 石油 储备 的国 家。为 与 IEA 和 欧 盟 的 承 诺 一 致 , 法 国 在 1992年 出 台 的石油供应 安 全 法 中, 规 定 所 有的石油经 营者 承担 应 急 石油 储备 义务 , 1993年 法 律 进 一 步明确 经 营者 必 须 建 立 和 保 持 相当于 上年 26%的 原 油和成 品 油消费 量 的石油 储备 , 约 合 95天 的消 费 量。四、荷兰 的石油储备

目 前 荷兰 年石油消费 量 2300多 万吨 ,其中 90%依 靠 进口。1976年 荷兰 制定 了石油 储备 法 , 1987年 做 了 修订 , 要 求 炼 油 厂 和石 油 进口 商 按 其 销售 到 国内市场的石油 数 量 承担 特 定 的 最 低 石油 储备 量。在 IEA 规 定 的 基础 上, 目 前 荷兰 国 家 石油 储备 规模 为 478万吨 , 相当于 100天 的 净进口量。其中, 荷兰 国 家 石油 储备 协 会(COVA 承担 大部 分 , 共 410万吨 , 约 合 86天 的 净进口量;炼 油 厂 和石油 进 口 商承担少 部 分 , 为 68万吨 , 约 合 14天 的 净进口量。五、德 国的石油储备

目 前 德 国年石油消费 量 在 1.3亿吨左右 ,其中 98%依 靠 进口;1966年 德 国 开始 建 立 义务 储备;1974年 制定 了 能 源 安 全 法 , 赋予 政 府 在 应对石油危机 时 ,对石油的 生产、运 输、储备、贸 易 和 配 给 所 需 采取 的 权 力;1978年 德 国 制定 了石油 储备 法 , 并 于 1987年和 1998年 进 行了 修订 , 对石油 储备 组织、储备 义务 做 了 明确规 定;目 前 联邦 政 府 石油 储备 的 品 种 包括 原 油、汽 油、柴 油、重油等,实 际 储备 规模 合 计达到 110天 的 全 国消费 量。六、韩 国的石油储备

韩 国是一 个 能 源 贫乏 的国 家 , 能 源 自 给 率 只 有 3%, 目 前 韩 国年 石油消费 约 9000万吨 , 进口 石油 约 1亿吨 ,是世界上 第 四 大石油 进 口 国。韩 国的石油供应 几乎 100%依 赖 进口。因此 , 韩 国对石油 储 备 和供应 安 全 问题 十 分 重 视。韩 国的国 家 石油 储备库 选址 靠近炼 油 厂 附近, 并 有 管道与 炼厂 连 接 , 原 油 储备 于地 下 石 洞 水 封 油 库 内。韩 国的石油 储备 分为 政 府 储备 和 工业 储备 , 2/3以 上的 储备 由 政 府 直接 控制。韩 国石油 储备 的 目标 是 在 2006年 前达到相当于 上年 90天 的国内石油消费 量 ,其中 政 府 60天 , 企 业 30天。2000年 韩 国的石 油 储备 实际 规模 相当于 约 66天 的上年消费 量 ,如 按 照 国际 能 源 机构 的 办 法 折算 , 为 94天 净进口 , 符 合 国际 能 源 机构的 储备要 求。

第 四 节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

目 前 ,中国的石油 储备 尚 处 于 初级阶段 , 储备天 数 为 7天。

有 专 家分 析 指 出 , 当 一 个 国 家 石油 进口超过 5000万吨 时 ,国际市场 油 价变 化 就 会影响 这 个 国 家 的国 民 经济 运 行;当进口量超过 1亿吨 后, 就 必 须 考虑 采取 外 交、经济、军 事 措施以 保 证 石油供应 安 全。2003年, 我 国的石油消 耗 量达 2.5亿吨 ,其中 进口量为 9112万吨 , 石油 进口依存度 高 达 35%。据估 计 , 2020年 进口依存度将超过 50%, 因此 , 建 立 国 家 石油 储备 体 系 越 来 越 紧 迫。

一、我国石油储备 现状 32

二、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计划

1996年 全 国 人 大 通 过 的 《 国 民 经济 第 九 个 五 年 计 划 和 2010年 远 景 目标 纲 要 》 中 就 曾 明确 提 出 ,“十 五 ” 规 划 纲 要 所 确 定 的 新 世 纪 中国 能 源 发 展 战 略 中也 再 次 提 出 :“ 建 立 国 家 战 略 石油 储备 , 维 护 国 家 能 源 安 全 ”, 并 确 定 首先 “ 建 立 政 府 储备 , 以 填补 这方 面 的 空 白 ”。

2004年 10月,国 家 发 改 委 首 批 选 定 的国 家 战 略 石油 储备 基 地 浮 出 水 面 , 我 国石油 储备 基 地总 共 规 划 了 三 期 ,其 储 量 安 排 大 致 是 :第 一 期 1400万吨;第二 期 2800万吨;第 三 期 2800万吨。一 批 四 个 国 家 石油 储备 基 地分 别 在 沿 海的。

四 大 基 地 建 成后, 总 共 能 形 成 约 10余 天 消费 量 的石油战 略储备 能 力 , 再 加 上 全 国石油 系 统 内部的 商 用 石油 储备能 力 , 我 国 总 的石 油 储备能 力 将超过 30天。

据悉 , 第二 批 石油 储备 基 地 的 选址 工 作 现 已 启 动。而 在更远 的 三 期 工 程 中,内 陆腹 地 的石油战 略储备 油 库 亦 在 规 划 中。整 个工 程 完 成 以 后,中国石油战 略储备 基 本 上 要 跟 国际 接 轨—— 将相当于 90天 的 净进口量。届时 ,中国战 略 石油 储备 的 远 期 目标可 望 实 现。目 前 《 国 家 石油 储备 管 理 条 例 》 已进 入国 务 院 的 立 法 计 划 , 34 第 五 节应对石油安全的措施

1、建立 国家石油储备 制 度,进 行 合 理 的战略储备 储备 方 式 上, 我 国 可以 借鉴 国际经 验 , 建 立 国 家 和 企 业 2级 石油 储备制 度 , 以 石油 储备 法 的 形 式 规 定 国 家 和油 田、炼厂、石化 销售 企 业 及 用 油 企 业 的 法 定 石油 库 存量 , 建 立 监督 和 激励 机 制 ,从 建 设 和 管 理 上 理顺 关系 , 划 清责任。

二、扩 展石油 来 源, 实 施石油进 口 多元 化 , 保 证 石 油 供 给 安全 石油 来 源 是中 亚、俄罗 斯、中 东 等 地 , 在 未 来 的 若 干 年里 , 我 国 进口 石油的 主 要来 源 仍旧 为 中 东 , 又 以 马 六甲 海 峡 为 主 要 通道 ,应对 短 期 石油供应中断 甚 至 石油危机的 可能性 有 足 够 的 估 计 不 可 掉 以 轻 心。应 该逐 步 降 低 中 东 石油 在 整 体 中的 比例 , 提 高 其 他 国 家 和 地区 的 比例 , 开 发 新 地区 , 比 如 非 洲 和 南 美。这 样 以来 既 可以 充 分 利 用 国 外 较 低 的石油 资 源 , 又 可以 降 低 进口地 集 中 带 来 的 风险。目 前进口 比例存 在 相当 大的 风险 :我 国石油 进口最 主 要 的 来 源 是中 东地区 , 占我 国 进口总量 的 56%,其中伊朗 最 多, 占 18%;另 外非 洲 占

22.5%, 亚 太 地区占 14%。由 于 中 东地区 的 敏感 性 , 专 家 们 都 认 为 “ 要 减少 从中 东进口 石油的 份额 , 可 适 当 增 大从 俄罗 斯 及 中 亚 国 家 的 进口量 ”

哈萨克斯坦阿塔苏 — 中 国 新疆阿拉山 口 , 管线 全 长 1000公里 , 由 中石 油和 哈萨克斯坦 国家石 油 天 然 气公司负责建 设。

云南 大 学翟 健 文 和 吴磊等 人提出了 《 关 于修建从缅甸实兑到昆 明 输 油 管 道 的 建议》。成为 中 缅 输 油 管 道 , 这 条 管 道将从 中国 云南 的 昆明 经 瑞丽到达缅甸 西部的 实兑港 , 长约 1700公里 ,需 20亿美元 投 入。建 成 后, 来 自中东 或非洲 的石油, 可通 过输 油 管线直 达云 南 , 比传统 的 通 过 马六甲 海 峡将 原 油 运 抵湛江 和 宁波 的 “ 太平洋 线 路 ” 节 省 1200多公里 ,我国石油 通道将在 印 度 洋 上 获得最便捷 的 出 海 口 ,形 成 与 太平洋 线 遥相呼 应的 两翼格局

中 缅 输 油 管 道建议 45

三、加大国内 勘探 开发力度, 增 加 探 明 储量, 提 高 石油产量

我 国石油 勘探 方 向 要 转向 西 部、深 海 及 隐蔽 油 藏 , 迫 切 需 要 地 质 理 论创 新 和 勘探技术 的重大 突 破。根 据专 家最 新 评 价 ,中国石油 可 采 储 量为 150亿吨 ,平均探 明率 42%。

今 年 来 相 继 在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和 渤 海海 域 发 现 亿吨 级 的 陇 东 西 峰 油 田 及 渤 海 蓬莱 19-3油 田 , 这 些发 现 都 表 明 中国油 气 资 源 的 潜 力 仍 很 大,有 可能 发 现 大 型 油 田。

四、扩 大国 际 合 作 , 勘探 开发海外油源

勘探 开 发海 外 油 源 , 开 展 国际 合 作 不 仅 是 与 国际 接 轨 的重 要 步 骤 ,应 综 合 运 用 政 治、经济、外 交 和 军 事等 手 段 , 加 强 与 石油消费 国和 输 出 国的对 话 和 合 作 , 扩 大国际经济 技术 交 流 , 扩 增 进口 渠 道 , 保护 国内石油 储 量。

篇2: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中国石油的战略安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权威人士指出,所有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作用是必然会出现的。除石油出现危机外,今夏电荒、煤荒亦接踵而来,中国面临着能源危机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79%,原油消费年均增加5.77%,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大,由1996年的2622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9112万吨。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石油净进口量增加了7倍,外贸依存度已经逼近30%。最迟在2005年,中国的石油进口规模就将突破1亿吨大关。

国际能源机构(IEA)在其《石油市场报告》中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引擎,并且中国的工业和交通领域还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经济发展趋势方面的资深研究人士分析称,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对原油消费需求自然也会增加。2003年前三季度,国内GDP增速为8.5%,而同期原油消费需求增长竟高达9.2%。

中国的石油用量,已由2002年的每日495万桶,增至2003年的每日539万桶,今年则已增至每日570万桶。据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数据和预测显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近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

中国原油需求持续膨胀。科技部“中国后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对中国2010年和2020年的石油需求做了预测,分别为2.80亿吨和3.60亿吨;中石油研究报告预测,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分别为2.7亿吨、3.10亿吨、3.5亿吨和4.0亿吨。

在庞大的需求背后,是中国的石油储备和开采能力的日益窘迫。目前中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仅为14.8,已开发油区的储采比只有10.9。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中国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目前年产油在1.8亿吨,到2020年至多也就能达到2.0亿吨。保守估计,在2005年、2010年和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原油大致为1.0亿吨、1.5亿吨和2.0亿吨。按目前的开采速度,中国将在14年后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

据预测,如果中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维持在7%以上,原油需求将至少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但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难以超过9%,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中国原油的生命线将越来越脆弱。一旦世界风云突变,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

安全隐患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买家。然而,随着世界油价的飙升,中国获取石油的代价已经越来越大。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平静地徘徊在20美元附近的国际原油价格,最近已经疯狂地赶上和超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达到41美元/桶。

中国石油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世界石油资源的短缺或长期供应能力不足,也不是由于政治、军事冲突而对我国实行石油禁运。上海社科院刚刚完成的《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关于能源方面的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石油能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东地区突发事件引起的国际油价波动,当然也不完全排除由于其它国家间的重大冲突造成短期石油供应受阻波及中国。

粗略估算,如果每桶石油的价格上升1美元,按照目前的进口量推算,中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1吨折合为7.3桶),而进口达到1.5亿吨则需多支付11亿美元。

据投资银行美林公司估计,如果每桶原油平均价格达到33美元以上,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减少0.5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是东亚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显然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的影响不会低于上述数字。以现在中国每天进口200万桶石油计算,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那么中国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万美元。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大伟认为,中国石油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供求矛盾日益显著、原油进口通道单

一、原油供给受制于人和应对石油风险能力脆弱等。

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90%以上进口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进口原油运输4/5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一旦遇到战争、外

交或是其它不可抗拒的风险,中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能源安全问题,还取决于原油进口来源地的政治经济是否稳定等因素。

从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看,2002年80%以上进口的原油来自10个国家,60%以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5个国家。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中东、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而且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大都采用海上集中运输,其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安全隐患突出,石油进口面临较大的运输风险。

此外,由于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受制于它国日益突出。从目前中国同大国之间的关系来看,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中国构成了较大牵制,中国利用国际资源的环境并不十分理想

国际经验证明,战略石油储备具有三大功能:一是保障供给。即保证一段时间内的石油应急供应,使国民经济各重要部门特别是军队能够正常运作;二是稳定油价。庞大的战略石油储备本身对市场就起着制衡作用。尽管石油储备是对付石油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在于遏制油价的上涨;三是威慑作用。在紧急情况下,国家能及时利用战略石油储备,减轻和限制石油武器或石油危机的冲击力,为解决危机和其他一系列问题赢得所需的时间,还可迫使潜在对手慎用“石油武器”。

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早从1993年就已经开始酝酿,直到2004年才正式得到批准。按照规划,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预计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准备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预计2007年至2008年,大连、黄岛、舟山其他三大石油储备基地将陆续竣工。四大基地建成后,总共能形成约10余天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再加上逃? 石油储备能力,届时中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超过30天。

也就是说,15年后,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也才只能满足全国30天的消费。而据有关资料披露,目前已经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发达国家,美、日、德、法四国的政府储备加上民间储备,可分别满足158天、161天、117天和96 天的石油消费。相比之下,我们的战略储备远远不及。这就难怪国务院官员称,向战略储备基地注入第一桶油,“从整个中国能源战略来说,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构建石油储备体系不只是注油这么简单,有关石油储备管理模式的选择、管理办法的制定、新储备基地的选址、符合中国需求的储备规模和油品结构、战略石油储备立法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然而,即便是这样,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始注油,也牵动了世界的目光。一者,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储油数量堪称巨大,这极有可能打破国际石油供需的平衡,引起国际油价的波动;二者,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始注油,从长远必然拉动国际石油市场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高油价;三者,中国启动石油储备,是在国际油价连续下跌并接连创出年内新低的敏感时期,时时观察着国际油价的世界各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以及国际炒家的视线都紧盯着中国。出人意料的是,镇海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始注油的消息,并没有对国际市场造成冲击,油价仍维持着下跌趋势。这说明:第一,中国启动石油储备的时机选择是恰当的;第二,中国注入镇海石油储备基地的石油主要来自国内,策略是正确的;第三,中国不是国际油价高企的“罪魁祸首”,“中国威胁论”再一次被事实否定。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已经明确表示,中国的石油储备“将采用一个可控的、渐进的方式来完成”;目前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将主要不会采用商业化采购方式从国际原油市场进油,而将以合作开采的“份额油”为主要储备油源。这表明,中国不希望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注油引起国际油价波动。

起源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当时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又规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两种形式。目前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达到90天以上。它本身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断供给为目的同时具有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目前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达到了7.27亿桶原油这使得美国不仅可以有效地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同时还可以利用原油储备作为武器与欧佩克OPEC争夺国际原油定价权。反观中国如果没有完善的战略石油储备既无力充分保障国家原油安全亦无力争取国际原油价格定价权。

早在1993年随着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便对是否需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展开了首次讨论。此后有关中国发展战略石油储备将对市场有何影响这个问题始终不绝于耳。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讨论正式始于2000年。当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为6000万吨对外依存度尚不到30%。但当时80%的进口原油却来自中东进口依赖单一而漫长的海路。基于规避原油供应不足或中断风险的考虑国家发改委、交通部、海运公司、石油公司等方面组成讨论组专题研究油源的多元化和建立石油储备问题。2001年在十年规划中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石油战略储备的计划。自2003年起我国开始启动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在海岸沿线的青岛黄岛、大连新港、宁波镇海、舟山岙山开工建设四大地上石油储备基地并同时开始调研二期战略油库选址。

篇3: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2007年12月18日, 我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这标志着我国石油储备三级管理体系正式启动:即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由国家出钱, 中石油、中石化、中化总公司负责建设, 待项目建成后由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接管, 负责运营。2007年12月19日, 我国第一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也在经过一年的试运行以后正式通过了国家验收。建立石油储备是应对突发事件, 防范石油供给风险,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随着对石油需求量的增大, 我国面临的国际风险也将逐渐加大。国际石油市场油价的波动或供应中断, 必将直接影响我国的能源和石油石化产业, 甚至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国家安全[1]。

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的成立和镇海石油储备基地的成功验收拉开了我国石油储备向正规化、专业化发展的帷幕, 但是应当看到, 我国的石油储备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美国、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建设石油储备, 管理和运营经验非常丰富, 两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在储备的机制、运作和储备方式上, 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1 美国、日本两国的石油储备体系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 战略石油储备是美国应对石油供应中断的第一道防线, 也是美国能源保障政策的基石。早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 美国即开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原先设定的储备目标是10亿桶, 目前的实际储备能力约为7.27亿桶, 实际储备量约6.98亿桶, 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略石油储备。2007年, 为应对原油供应出现暂时中断等紧急情况, 美国强化了石油储备战略, 布什总统在2007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宣布, 到2027年要将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翻一番, 达到15亿桶。

日本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 也是对外部石油资源依赖程度最高的国家, 其石油需求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对中东的依存度最高, 为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 日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制度, 以防范有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1975年日本开始实施《石油储备法》, 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从事石油进口、精炼和销售业务的公司的责任义务关系。1977年日本又颁布了《石油公团法》, 石油公团又开始推进国家储备, 确立了日本现行的国家和民间两极储备体制的雏形。经过30年的不断完善, 日本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已成为本国石油消费的安全保障, 其储备量已达到满足161 d的石油消费。另外, 韩国与日本2007年6月18日签署一份石油储备共享协议, 根据协议韩国和日本将在供应短缺时共享其石油储备, 而这一协议能够使日韩两国更好地应对因国际原油供应紧张导致的突发紧急状况。美国、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是比较典型的体系模式,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2]。

1.1 战略石油储备立法先行

石油储备是一项事关国家经济, 且又投资巨大, 建设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工程建设, 没有法律保障是不行的。美、日两国为保障石油储备建设规范与顺利进行, 都动用了立法工具, 使石油储备建设有法可循。如美国的《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海军油储生产法》、日本的《石油储备法》、《石油公团法》, 对石油储备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 比如石油储备的宗旨、目标、规模、体制、资金以及采购与投放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法律条文中都有明确规定。不同的是, 美国的石油储备法专门规定了政府石油储备建设问题, 对民间储备则未作明确规定;日本的石油储备法对政府与民间储备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日本对法定民间储备的责任人炼油商、石油销售商与石油进口商的储备量都依法加以严格限制, 包括须定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石油及其制品的储备量等情祝。

1.2 储备基地均衡布局、储备方式灵活多样

石油储备基地的选择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 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低廉; (2) 安全程度可靠; (3) 进出油的运输条件方便; (4) 以输油线、炼厂为依托, 适度分散, 靠近大的石油消费区。

美国政府储备采取集中布局的形式, 主要集中于境内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这里地质条件优越, 这里也是美国最大的石化工业中心, 进口原油的主要入口, 有密集管道网向全国辐射, 在发生进口原油中断时, 可迅速将原油送至沿岸与内陆的炼油厂。美国石油战略储备方式可谓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储备方式是盐穹储备, 这一储备方式被西方称为具有高度战备安全的石油储备方式。这些天然储油罐每个直径数百米, 最深可达3 000 m以上, 不但能够有效防范军事打击, 而且洞中巨大落差形成的温差能促使原油在洞内不停流动, 从而不会沉淀变质。而且同其他储备方式相比, 它还有以下优点:基建投资少, 周期短;占地面积小, 库存容量大;便于防爆、防火、防污染, 环境危害小。另外, 这种储存方式非常便宜, 每桶成本只有1.5元, 为地面油库的1/10。根据《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法案, 美国先后建成了4个地下岩洞式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另一种储备方式是资源产地储备。即将探明的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暂不开采, 而保存在地下加以储备。比如美国在阿拉斯加重要产油区划出大片含油区域, 探明石油储量后就地长期封存, 只探不采, 以备急需。

日本加强石油储备的方式多种多样, 最初依靠油轮储油, 后来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到1996年, 日本相继建成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结束了油轮储油的时代。日本政府的石油储备基地主要设在九州地区, 容量占全国的42%。石油储备的方式主要有海上油罐方式、半地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库的多样化储备方式。除了已经建成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之外, 日本政府还从民间租借了21个石油储备设施[3]。

1.3 储备规模适度、品种多样化

美国石油储备以原油储备为主, 美国《能源政策和储备法》授权的最大联邦战略储备规模为10亿桶, 计划储量是7亿桶原油和200万桶加热油。从1977年正式储油开始, 原油储备量逐步增加, 但从未接近过这个极限。直到“9·11”事件后, 总统布什下令能源部迅速增加石油储备, 拨款15亿美元扩建储油设施, 美国石油战略储备在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发生前才达到7亿桶。加上商业库存, 美国目前石油储备足够满足国内158 d需求。美国政府还特别重视军事用油供应。早在1912年至20年代中期, 国会就陆续通过法律将国内4块可能有丰富油气储藏和3块有大量页岩矿藏的广大地区划为“海军用油保护区”, 规定只允许海军在战时急需时经国会批准后才可以动用。至今这些矿藏还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

日本已建立了包括原油、成品油和LPG (液化石油气) 在内的民间和政府两级石油储备。截止到2004年11月底, 加上租用的民间储罐, 日本政府实际储备量为5 099万m3的原油, 相当于91 d的消费量, 而企业储备量达到4 554万m3 (换算为成品油) , 相当于85 d的消费量。政府与民间石油总储备量达到9 398万m3当量成品油, 相当于日本176 d的消费量水平。除石油外, 日本还储备有供50 d消费的液化石油气[3]。

1.4 储备资金来源多元化

美国石油储备体系包括政府战略储备和民间商业储备, 政府战略储备费用由财政承担。从1976~1999年底, 美国政府已拨款212亿美元用于战略石油储备。每年仅维护和经营费用就高达2亿美元, 分配比例为:75.4%用于购买石油, 22.9%用于仓储设施建设和维护, 1.7%为管理费用[3]。这一费用已成为美国政府一项沉重财务负担。

日本做法是征收石油税, 设立专门帐户, 主要用于政府储备;编制国家石油储备特别预算, 作为专项资金使用;通过政府和信贷部门筹集公共基金。日本资源机构所需费用和与石油储备相关资金经政府部门 (经产省) 审批后由政府财政支付。

2 美日两国石油战略储备对我国的启示

2.1 战略石油储备应立法先行

我国有关石油战略储备的法律目前还属空白, 这和我国目前的石油安全形势很不相符。因此, 为了使石油储备体制尽早走向正轨, 我国应该借鉴美、日立法先行的成功经验, 首先建立专门的石油储备法规, 等到条件成熟了再建立全面的《能源法》或《石油法》。根据美、日石油储备法规的内容, 我国的石油储备法规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石油储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储备模式、储备主体及其储备义务、储备规模、目标和品种、储备基地布局、储备计划和预算的制定与决策程序。使我国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 有法可行, 有法律保障。

2.2 储备基地的选择, 储备规模和品种的确定

为防范进口石油供应中断风险, 石油储备基地, 特别是政府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必须具有两种能力, 即平时便捷吸纳进口原油填充入库能力, 应急时快速把储备原油分配输送到各个炼油厂能力。因此, 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决不能是孤立的, 而是一个与石化中心、转运站、输油管线有机结合为一体的储运分配系统, 从而保持着高度可靠性和灵活性。我国目前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立的四个基地侧重保障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华北、华东沿海省市石化、炼油企业的石油供应安全。建议在后续基地建设中注重华南的用油安全。

关于储备规模的确定, 从安全角度考虑, 储备规模越大越好;而从企业经济角度来看, 库存越少、周转越快越好。因此, 既要从保证国家安全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考虑, 又要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和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 还要考虑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才能确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储备规模。根据中国的情况, 我国可以用15 a左右的时间, 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具体实施可以分步完成: (1) 2006~2010年期间为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初期, 该阶段的规划目标是使我国总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达到30 d进口量水平; (2) 2011~2015年期间为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稳步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规划目标是使我国总的战略原油储备量达到60 d进口量水平; (3) 2016~2020年期间为储备建设逐步完善阶段, 储备规模是90 d的进口量。

在储存品种方面, 加大力度开发我国的天然气资源, 借鉴日本的做法, 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且能源缺乏的东南沿海地区, 建立液化天然气的储备, 除供沿海地区消费外, 还可作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组成部分。作为储备资源, 除原油、天然气和成品油的储备外, 还应注重资源型储备。即将可能蕴藏有石油的区域加以保护, 作为后备资源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或者是将一些已经生产或没有投产的矿产地 (如油井、探明储量的油田等) 封存起来, 以备非常时期使用。

2.3 储备资金来源多元化

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费用完全由政府承担, 这一费用已经成为美国沉重的财务负担, 而日本石油储备的资金筹措方式多样化, 所以我国石油储备资金筹措可借鉴日本的做法, 通盘考虑。国家是主要投资者, 前期的建设资金由国家出资。购油费用还可通过征收燃油税, 其中拨出一部分作为石油储备基金, 专门用于购买石油。企业储备费用自理, 政府可提供低息贷款, 并给予加快折旧、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石油储备综合管理费用完全可由负责石油储备操作的具体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等负担, 因为作为石油储备动用后的主要受益方, 以国家作后盾, 它们完全有义务和能力。

另外, 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的闲置一直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将外汇储备转换成石油储备是外汇储备多元化的一条合理解决方案。一方面可通过变换资产存在形态来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和规避汇率风险, 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石油金融”的支持实现石油战略储备的廉价建设。

参考文献

[1]付丽苹, 李铭.构建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思考[J].战略研究, 2007, (12) :52-53.

[2]安丰全, 裴建军.对日本石油储备管理经验的新认识[J].国际石油经济, 2007, (3) :35-39.

篇4:石油战略储备扩容

“冬储”时节,中国的能源战略储备的扩容计划也在加紧部署。

2009年12月29日,兰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在甘肃省兰州市境内开工建设。工程占地1768亩,总投资32.56亿元,将建成总库容量为300万立方米的储罐设施。这是继新疆独山子之后,中国在西部地区建设的又一座大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此前完工的一期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已经基本完成注油。一位国家能源局的官员表示,一期石油收储的平均成本,约为每桶58美元。

以二期储备基地的陆续上马为标志,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正在扩容,最终希望建成90天左右的储备规模。

收储价格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包括镇海、舟山、黄岛和大连四个基地。到2008年底,四个基地已经基本建成。

此时,国际油价也开始了剧烈波动:2008年7月,国际油价涨至历史最高点147美元每桶,此后逐步下滑,到2009年3月份降至40美元左右,此后一路攀升至于70至80美元,近期在80美元附近震荡。

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知情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采取了趁低吸纳的策略。

“我那时候为什么不愿意多讲呢,我怕被别人炒作。”张国宝在200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都是悄悄地操作,不要影响国际油价。”

张国宝表示,即便是二期建好以后也不一定马上储油,“要找时机”。

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对《财经国家周刊》说,第一期储备基地儲满后,我国石油储备约为30天左右, 90天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平均石油战略储备天数。但扩容的资金压力并不容小觑。如油价按每桶60美元计,中国完成6600万吨的规划储备建设就需要3000多亿元的资金。

“这么大一笔资金从哪来?这么大的资产规模,建成后怎么管理?” 中国石油基金论坛研究员冯跃威坦言。

二期扩容

2009年底,兰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在甘肃省兰州市境内开工建设。依照规划,项目将由30座10万立方米石油储罐及管道等相关设施构成,预计将在2011年上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据接近中石油的专家介绍,兰州储备基地将由中石油负责投资建设。作为配套组成部分,中石油兰州生产运行储备库也同时开工,工程属于企业的商业储备,包括10座10万立方米石油储罐等,总投资8.78亿元。

除了兰州之外,国家还开工建设了新疆独山子石油储备基地,该基地储备规模为300万立方米,预计在2010年10月将建成并注入原油。

“独山子项目将来主要用于储存来自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地的进口原油。”中石油独山子石化的人士告诉记者说。

在独山子石化厂区外墙不远,一大排银白色的圆柱体巨型储油罐已经建成,在耀眼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是中石油先期建成的140万立方米商业原油储备库,来自于中哈原油管道的原油已经输往这里。

上述独山子内部人士透露,在新疆鄯善也在建设储油库,总投资达65亿元人民币,全部完工后会是中国最大的原油储备基地。新疆的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总库容将达1300万立方米。

除了目前已经公布的独山子、兰州等,其他项目选址也已经完成。二期总储量规模为2800万吨,比一期的储量高出两倍以上。

《财经国家周刊》获悉,国家下一步还将启动第三批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选址工作已经初步完成,预计工程建设将于2020年左右完工。

“90天”之梦

建立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被看作是确保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从1993年起,中国由一个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能源安全的问题开始显现。1994年起,中国开始酝酿建立石油战略储备。10年后的2003年,中央批准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原油战略储备建设明显是有些落后。” 石油干部管理学院教授韩学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前期准备工作的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是主要问题。随着国际油价的升高,中国收储付出的成本会持续加大。

在已经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美、法、德等发达国家,政府储备加上民间储备,总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20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而国际能源署则对其成员国做出硬性规定,要求必须达到90天的储备水平。

90天石油消费量的战略储备能力,是中国的石油储备梦想。在去年9月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一次发布会时,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二期之后,中国肯定会建设第三期,最终达到发达国家90天应急储备量的水平。

要达到这一水平,以中国2008年的石油表观消费量计算,大约需要建设9700万吨左右的储油规模。而按照目前制定的三期规划,库容总量仅有6600万吨左右,差距在2000万吨以上。如果中国的石油消费量继续增加,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

制度滞后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加祥认为,造成中国石油储备滞后的关键还在于相关的法规、制度建设落后。能源供应作为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一环,需要在立法上得到充分体现,而目前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立法近乎是一片空白。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并非就是买来油储存起来这么简单,更不是建几个油罐把油装起来就能解决问题。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同样重要。仓促来做不行,一窝蜂上马也不行,需要从长计议。” 毛加祥表示。

实际上,世界上石油储备建设先进的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如美国国会在1990年修订了《能源政策与储备法》,对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条件做了详细规定。如果在进口石油出现严重供应中断,或者国内石油产品供应出现中断或严重短缺,总统都可以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

篇5: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在中国未来战略发展机遇中,资源问题将是当今以及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国土资源部相关官员2008年初预言,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如能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倍的目标,将面临约60亿吨的石油短缺,同时还有6亿立方米天然气、35亿吨钢材、5000万吨铜和6000万吨氧化铝的短缺。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短缺.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波动以及地区能源需求紧张,2008年的国际金融海啸造成国际原油价格跌破50美元,搞好物资储备,建立石油等地区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

中部地区需要建设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西部和东三省相继领政策之先,正迅速崛起于中华大地;面对这一挑战,地处中部的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六省却面临发展尴尬。一段时期“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句近似调侃的话挂在中部地区干群嘴边,显示出中部地区发展的一丝苦涩与无奈。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九五”期间,中部地区各省能源需求增幅普遍为6%至7%之间,到了“十五”期间则达到了8%至9%之间。很多专家认为,光是中部地区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每年需要运入的电煤等能源物资就达到约6000万吨以上,从当前和长远看,电煤运输的总量,可能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与之配套的铁路运输紧张的局面,可能会成为常态。这些数字本身就说明了这些年国家要保障中部地区电煤运输,需要投入不少精力和资源,所面对的压力也不小。为此,国家应该重视解决能源供求的中部地区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规划。否则,我国中部经济安全运行和后续发展将失去充分保障。中部六省将在发展中面临资源需求窘境。

众所周知,运价是货物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进口的铁矿石,运价占了成本的30%。建设物资储备转运基地,搞大堆场大库仓,用于储备需求物资,可以较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择地建设物资储备转运基地,在价格适宜时大量购进所需物资并储备起来,同时运用快速方便且费用较低的物流成本运输储备物资,反过来就是促进这些物资未来的增值。国家适时适地储备足量的重要物资,是服务中部经济发展甚至是满足全国战略发展需要的必要选择。

从较长的时间跨度观察世界资源供需情况,我国需要有尽快储备资源的紧迫感。作为中国未来区域性隆起地的中部地区更加需要客观判断中部资源供需状况,积极

向国家建议做好资源储备工作,以应对未来中部地区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区位优势明显,东联西进,双向开拓的天然的地理优势为战略物资储备转运的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作为一个涉及面广、服务领域宽、区域跨度大的综合性战略,中部战略物资储备将是中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可喜的是,中部发展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规划和措施”,表明国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已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为了防止能源供应中断和平抑价格,保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破解中部经济发展困局,建立中部地区战略资源转运基地非常必要。

宜春是建设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理想选地之一

据悉,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第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工作已经走向实质。其选址一个鲜明的特征是: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不再完全拘泥于沿海地区,而是沿海和内陆两线推进。作为沿海与西部衔接地段的中部地区非常有希望,即使依据规划,中国第二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也只是达到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的“达标线”。这为中部区域中心地宜春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无限可能。在宜春宜万工业走廊区域建设中部地区重要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既能充分发挥宜春在中部的区位优势,又符合中部区域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宜春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

从长远角度看,宜春处于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的三圈中心交汇地区,具有工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将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设在宜春宜万工业走廊,符合我国工业区位结构调整要求,有利于中部地区和宜春的发展,不仅符合利润最大化的资本意愿,也符合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中部地区发展的要求。

宜春争取建设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理想选地有如下优势:

1、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三圈交汇唯一的地级市就在宜春市,宜春自身为赣西城市群的政治经济区域中心城市,宜春区域内的宜万工业走廊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详见附图二

2、就赣西城市圈而言,资源枯竭型城市萍乡市的转型需求、新兴光伏产业型城市新余市的能源需求都需要一个重要级别的区域能源储备转运基地做支撑。作为赣西地区的地理中心城宜春条件优越。

3、沪瑞高速、杭长高铁、宜春明月山机场、320国道一级公路、未来规划争取建设的咸吉/荆岳铁路的宜春交汇点以及未来宜春至井冈山可延伸铁路等区域交通优势中部地区其他城市无以比拟。

4、宜万工业走廊(2006-2015)完整规划提供了强大的论证支持;详见附图一

5、宜春已有众多国家级储备基础项目也是最好的例证,中央储

备粮宜春直属库,兴建于1998年,总占地面积110亩,总仓容量6000多万公斤,现储存中央储备粮稻谷4500万公斤左右。国家物资储备局二五六处(宜春)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二五六处隶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物资储备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成品油储备油库,具有“服务国防建设,应对突发事件,参与宏观调控,维护国家安全”功能。

6、作为国家重要的军事战略要点以及宜春风动工具等中部地区重要军工企业等战略要点,建设宜春战略资源储备转运基地可以有效满足未来非常规时期的资源有效需求供给;

综上所述,宜春正好处在中部地区需求物资的合理运输线上。宜春的宜万工业走廊一带,具有建设大型转运基地的优越条件,有大片可用土地,可以建设大型堆场和仓库。物资下车就入库,出库就上车。为了降低单位物资采购成本、管理成本和营运成本,提高资源可使用率,防范全球性资源危机,国家有必要在中部建设大型重要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特别是在宜春建设中部最大的重要物资储备转运基地,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

基地的建设运营对宜春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建设中部重要物资储备转运基地,包括石油等国家战略资源在内的大规模的物资储备转运基地,单是基地建设就是数以百亿计的大项目投资。它被确定在哪里,对所在地的经济影响巨大。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等资源产品就有几亿吨之巨。国家宏观部门若能指导有关部门巧妙掌握物资进口的时机、节奏,通过中部宜春基地转运的物资一年达几百万吨应该不成问题。这对宜春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中国宏观经济学会有关负责人估计,到2030年,中国每年需进口资源产品将达30亿吨。笔者认为这其中部分如能通过宜春基地储备转运再让中部消化吸收,这个蛋糕分量会很大。

在宜春宜万工业走廊建设中部重要物资储备转运基地,宜春决不单是在基地建设与物资储备转运方面得利。有中部物资储备在宜春,就是宜春的资源优势。我国工业长期以来是资源型布局,资源供应状况起了变化,工业布局也要相应调整。物资储备在宜春,必然会带来加工工业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本质上是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动要素,同时也追逐区位、土地、矿产资源、基础设施、市场等非流动要素。可以说,中部地区物资储备转运基地设在宜春,宜春就多了一个优于其他地市、省的重要发展因素。

一、可操作研究方案

方案一:在宜万工业走廊建设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基础上,保留原有宜春城南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物资储备局等国家级战略物资储备库,但根据运输高效快速的特点,宜春市政府应适时考虑修建城南通往宜万工业走廊的快速连接线,一方面开辟了宜春现有基地物资转运的快速通道,另一方面可以和宜春环城公路规划做完美衔接,可谓一举两得。

优点是:省去了原有物资储备仓库基地的仓库重新搬迁的程序,省去的费用可以用来修建城南通往城北的绕城高等级公路。

缺点是:不利于规模化和集约化管理。

方案二:将城南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物资储备局等国家级战略物资储备库全部搬迁至宜万工业走廊地段,宜万工业走廊的集中性建设可以省去诸多分散管理方面的投入,将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集中规划建设更有规模性和说服力,可以争取到国家能源基地建设的更多的关注。腾出空间重新规划城南工业地块用途,个人认为城南适宜发展文化产业创意园区,为明月山旅游产业提供更强大的工业文化支撑,同时更好的实现宜春中心城的功能分区,提升城市品味,增加城市辐射能力。

优点是:优化资源配置,便于基地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缺点是:需要将搬迁成本考虑到具体运作过程中。

(位于浙江镇海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二、对争取建设宜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项目的建议

建议宜春市委市政府先吃透国家发改委对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规划职能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政策,效仿国内其他城市成功争取能源基地的成功先例,积极探索建立中部地区能源储备机制,加快推进与中国能源国有企业在能源建设方面的战略合作,积极推进与大型能源企业合作建设,与国际石油财团签署了能源化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策划与国家物资储备局的战略合作,争取联合建设国家战略储备转运宜春基地项目。逐步完成基地规划研究,并组织相关专家论证,为成为中部地区战略石油储备转运基地而做先期准备。

研究建立能源保障体系,争取国家物资储备局与宜春市联合建设中部战略储备转运宜春基地项目。未来几年内争取吸引中石化、bp等国内国际石油石化公司巨头在宜春宜万工业走廊建中部地区成品油商业仓储站。在现在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成为国家能源储备转运基地,就等于有了能源保证,就有了能源主动权,宜春若能成功争取到将具有独特优势。

篇6: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一、煤炭能源的发展背景

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中占70%左右,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尽管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使用新型清洁能源的呼声很高,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在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但从全球发展现状分析,目前无论装机容量还是实际发电量,新能源所占的比例还相当小。就拿发展最快的风电来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600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预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万千瓦,居世界第三位,但在全国8亿多千瓦总装机量中只占不到2%,风力发电量只占总发电量0.4%左右,而世界风力发电排名靠前的丹麦,风力发电也只占总发电量25%,西班牙占11%。由于我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赋存特点,以及新能源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煤炭作为基础能源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不会改变。因此,在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格局状况下,为保障能源供给,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建设战略煤炭储备基地和煤炭转运中心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二、甘肃煤炭资源发展现状

(一)煤炭资源的分布状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储量通报,甘肃省煤炭预测资源储量为1428亿吨。截至底,全省累计探明的资源量179.8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72.6亿吨,主要集中在陇东地区的平凉市、庆阳市及中部白银、兰州市辖区,少量分布于河西地区。其中:陇东地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南缘,区域内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分布集中、赋存条件好,预测资源储量1363亿吨,占全省预测资源储量的96%;千米以上浅层资源预测储量达183亿吨,探明煤炭资源储量86.78亿吨,是未受破坏的整装煤田。根据最新勘探成果,陇东地区新增探明储量54.77亿吨,达到141.55亿吨,勘查开发前景广阔,是甘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规划建设重大项目巨大而宝贵的资源基础。

(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甘肃煤炭工业已形成煤田地质勘探、研究设计、建设、开采、洗选的开发体系,煤炭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煤炭产量迅速增加,安全生产和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靖远、窑街、华亭三大矿区的生产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采煤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5%、100%和95%以上。截至底,建成各类矿井485对,煤炭实际生产能力达到4692万吨,其中:华亭矿区2230万吨,靖远矿区826万吨,窑街矿区493万吨;原煤产量达到3976.99万吨;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的5.21人降到的0.91人。

从甘肃煤炭资源的预测储量和探明储量看,陇东地区占有绝对优势,而且陇东地区煤质为高挥发、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不粘煤和长焰煤,是优质的动力和化工用煤,开发利用已向规模化发展。华亭煤田是黄陇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规模开发,形成了万吨/年以上的生产能力;平凉市灵台、泾川和庆阳市正宁、宁县、环县、镇远等煤田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其中宁正煤田及环县沙井子煤田开发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目前,陇东地区生产矿井占用资源量仅占探明储量的21.5%,开发潜力巨大,具备建设大型现代化矿井的资源条件,适宜开发建设成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

按照陇东中长期煤炭生产目标,预计到2015年、2020年,将至少有3200万吨和4000万吨的原煤因当地水资源、加工规模等条件限制不能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富裕煤炭产能必须解决储存和外运销售问题。未雨绸缪,超前谋划煤炭富裕产能的消化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三、储备基地和配送中心的主要任务和功能作用

(一)主要任务

战略煤炭储备基地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平时战略煤炭储备,以应对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对煤炭能源的紧急需求,提高我省东部能源保障水平,进而覆盖提升“西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能源保障水平。

煤炭转运配送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整合省内和周边青海、新疆、宁夏等不同产地的煤源资源,按照企业用户需求,采用现代化配煤技术对原煤进行二次加工配置,实现点对点的一次性加工配送。

(二)功能与作用

1、承担战略储备与应急需求。煤炭的储备使命主要是应急。通过储备基地的合理选址和对库存量的科学动态管理,实现多地区的应急供煤,满足战争、突发事件和不同时段的不均衡需求。如年初我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致使我国主要运煤通道受阻,严重影响了灾区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年底到年初的煤荒,造成全国缺煤停机容量最高达600万千瓦以上。从我国几次大的煤荒情况来看,一是资源分布不平衡,煤炭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而生产型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沿海一线;二是煤炭主产区、矿区交通基

础设施落后,运力繁重,线路紧张,很难满足高峰期运输需要。选择交通网络相对发达,区域中心位置突出的地区,建设千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储备基地,实现资源南下、基地前移,是有效破解产区运力难题,满足煤炭资源匮乏地区对煤炭能源的经常性需求、扩大能源应急保障和市场覆盖面的必然之举。

2、调节市场需求与平抑价格波动。,国家放开电煤政府指导

价以后,煤炭市场步入了一个受供需关系影响、通过价格表现的波动时期。近年来,随着小煤窑关停并转、煤炭开采成本上升、铁路运力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下,煤炭资源供需与价格始终处于相对失衡状态。预计随着国内新型煤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内煤炭市场需求结构还将发生战略性的变化,同时由此引发的煤炭价格波动幅度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异地建立煤炭战略储备基地和煤炭转运配送中心,将起到资源蓄水池作用,通过淡季收储、旺季销售,有效调节煤炭供需平衡,起到稳定市场、稳定价格的作用。

3、通过科学配煤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煤炭储备基地不仅是一个巨型资源储备基地,而且还是一个大型煤炭加工厂。在煤炭储备供应过程中,通过采用科学配煤技术,按需集中定制加工,对不同煤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劣质煤、含硫量较高或其他指标有缺陷的煤炭,与其他“特长煤”进行科学掺配,综合利用,提高燃用效率,减少运输和消费过程中硫化物、煤尘、煤水排放,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绿色环保动力煤,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4、降低社会综合成本。建设煤炭储备中心,可以集中储备、集中加工、集中采购、集中结算,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达到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金,减少生产企业资金占用,降低用户采购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的效果。

煤炭企业选择煤炭储备基地作为稳定的“下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煤炭产能过剩带来的价格风险和资金占用风险,中小企业用户通过与基地签约,可以获得与大型电厂等用煤企业基本相等的资源保障和价格优势,煤炭储备基地与转运配送中心通过对煤炭资源的二次加工配置、代理配送,进而将触角延伸到下游,参与煤炭的供应链管理,提高附加值和获取服务利润。

四、依托天水区位优势,建设煤炭战略储备配送中心

建设战略煤炭储备基地和煤炭转运配送中心,要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场地、煤源、市场等综合因素和采购、生产、储备、销售等主要环节,按照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发展物流产业,发展大宗散货物流,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等多项措施,需要通过上下游产业间的过程整体优化,降低煤炭储备、加工配置,物流配送成本,减少无效劳动与浪费,达到高效一体化运作。

(一)天水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天水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陇右之重镇,也是陇东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6月10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天水市定位为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为辐射区。甘肃省又以甘政发10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对《规划》实施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做了明确要求,确定了打造“一枢纽(区域交通枢纽)、一中心(区域物流中心)、五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化工基地、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文化旅游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的战略定位。随着宝鸡—天水—定西高速公路,延安—天水—武都、大石碑(陕甘界)至天水高速公路,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广元(汉中)、天水—哈达铺、兰—渝铁路等陇东南交通骨干网络建设,天水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将更加突出。在天水设立千万吨级战略煤炭储备中心和战略煤炭转运配送基地,既是陇东富裕煤炭资源外运存储销售需要,也是甘肃借助关中—天水经济区通道发展的需要,对提高我省东部能源保障水平,进而覆盖提升“西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能源保障水平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天水煤炭储备配送中心的实现途径

煤炭储备配送中心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市场经营”和卖一补一储备经营运作模式,把长期、静态、简单的战略煤炭储备转换成连续、短期、动态、复杂的煤炭战略储备,实现动态安全的煤炭战略储备机制。

政府通过统一规划,政策资金支持,建立煤炭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签署储备委托和责任承诺合同,实施动态监管,形成日常有效益而危机时能应急的国家煤炭储备体系。煤炭储备配送中心运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由政府、大中型国有企业控股集团、省内外大中型煤炭生产企业,大中型电力、化工、建材企业等集团共同投资组成,通过股份合作、规范运作,形成紧密的经济联合体。在市场营销环节,充分发挥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广泛联系铁路、港口及金融服务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煤源采购网络和市场营销网络。

上一篇:七年级生物期中考试下一篇:企业郊游活动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