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感受

2024-08-21

音乐感受(共9篇)

篇1:音乐感受

感受音乐,感受友谊

——聆听“绍兴市、南砺市友好音乐会”后的感想

绍兴市鲁迅小学(人民路)三

(五)班李歆艺

富士山,樱花„„

今晚全被“搬”到了绍剧艺术中心,你相信吗?

真的!你看——以富士山和樱花为舞台背景的“绍兴市、南砺市友好音乐会”正在这里举行呢!

整台音乐会由歌剧唱段和日本歌曲两部分组成,虽然我听不懂音乐家们那高亢而富有激情的演唱,但是,他们在晚会上传递给我们的浓浓友谊,已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位观众!音乐会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歌剧唱段的钢琴伴奏家相庭尚子,我被她娴熟而铿锵的演奏风格而吸引。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暗暗对自己说:“加油!等我练好了古筝,我也要到日本去弹奏,让日本人“品尝”咱“民族音乐的大餐”,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我们绍兴,赞美我们绍兴!

篇2:音乐感受

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演马小学

孔 令 玺

感受音乐魅力 体验音乐快乐

我们经常在音乐课堂上看到这种现象:教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自己沉醉在音乐中,而台下的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不知教师在讲何物。本应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音乐课,为何出现以上现象?天性喜爱音乐的孩子,为什么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呢?究其原因,笔者觉得主要是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没有很好地让学生体验音乐,学生感受不到音乐的美、音乐的魅力,谈何喜欢呢?事实证明,体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喜欢上音乐课呢?

一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途径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也是一种体验艺术。音乐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体验音乐,通过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可做以下尝试: 1.变“我说”为“你来说”

通过音乐体验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音乐新课标将“体验”列为实现“过程与方法”的主要内容,对于“体验”,有这样一段表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这句话也同时说明了:由于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教学和音乐学习必须采用一种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方式——体验。2.变“讲解式”为“聆听式”

通过听觉体验引导学生把握乐曲内涵,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体验是在过程中实现的,没有过程就谈不上体验。因此,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直接与音乐交流和碰撞,是体验式音乐学习的一大特点。然而在许多音乐课中,教师用过多的讲解代替了学生对音乐的聆听,用自己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感受,这种说教式“欣赏”,使学生的艺术情感和精神生活丧失殆尽。

笔者曾经观摩过一节音乐欣赏课,欣赏的内容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上课开始,教师从贝多芬生平介绍到作品创作背景、乐曲结构分析,中间还穿插了贝多芬生平两个小故事,最后剩下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欣赏乐曲,学生还没有体验音乐的意境,下课铃就响了。这节课使笔者产生疑惑:这到底算音乐课还算语文课?笔者无意否定音乐作品中的非音乐内容,只是不赞成教师企图包办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地语言讲解,不仅代替不了学生对音乐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反而会阻碍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的魅力在于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那么,用音乐体验来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与认识社会应是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在音乐学习与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原来的“我说”为“你来说”,要多给学生提供自主体验空间,这是让学生拥有丰富体验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首先要弱化指导者的身份。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成为音乐活动的参与者,这样就使原先依赖老师的学生失去依赖,迎合老师的学生无需迎合,自主体验才能真正开始。

(2)教师不要把自己对音乐的诠释强加于学生,不要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给学生的思维定格。不管教师的语言讲解多么生动、表情多么动人、学生多么被吸引,这种体验始终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主体验到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音乐经验、文化素质各不相同,这样就使得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尽相同,同样一首乐曲,有的学生理解为“汹涌的江河”,也有的学生理解为“轰鸣的雷声”,教师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不同的见解。要让学生调动他们的积累,利用多种“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独特的感觉、感情和感悟。可以用文学的方式,也可以用思辨的方式,更主要的是用音乐的语言,或者综合运用视觉与听觉结合的艺术语言。

总之,要让他们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把人人具有的“爱美天性”和创造潜能无拘无束地释放出来。

3.变“灌输式”为“活动式”

通过参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说教式的“欣赏”,脱离了音乐特性的“灌输”,阻碍着学生的智慧、创造力的发展,这是音乐课不为学生所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可将强制性的“灌输”转变为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的参与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就在于通过音乐聆听、音乐表演、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使学生充分体验表现在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蕴涵于音乐内容中的丰富的情感”,进而使学生对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产生情感共鸣,有所感、有所悟,从而收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效果。用“体验”来取代“灌输”,这是音乐教学十分必要的转变。体验不可越俎代庖,体验必不可少,反复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能够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唤起他们参与体验的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创设展现创造才能的机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体验中来。每节课,教师都应该给学生留出一段自主活动的时间,让他们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如:每节课课前7分钟,可作为学生“才艺表演”时间,让学生通过或唱、或跳、或朗诵,尽情展现自我;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设计一些课题,让学生课后自己借助网络、书籍查找资料;课上,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解,相互交流,教师只做适当补充等等。自主活动使学生的音乐体验极具个性化,充满创造性,学生个个积极参与,因为他们能无拘无束地按自己的意愿表现音乐。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验音乐所包含的情绪、情感和情境,充分感受、体验音乐的魅力。在多样活动中,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二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使情感体验有了载体

21世纪的今天,教师不能再单纯依靠一架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媒体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借助优美的图片、精彩的MTV、生动活泼的CAI(多媒体)课件,甚至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剧场、音乐厅去欣赏丰富多彩的音乐会。因为录音、录像、多媒体等音像资料,这些由专业人员经过二度乃至三度创作的作品,一般都较好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作出准确的心理反应,从而强化了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如在进行歌曲《长江之歌》教学时,将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中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宏观地看到长江曲折蜿蜒、跌宕起伏、一泻千里、大江东去的形象和非凡的气概。多媒体课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又怎能不“情动于中而发于外”,从而产生“咏之歌之”的强烈愿望?因此,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 促进音乐意义的合理建构,使情感体验有了依托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就曾写道:“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对教师而言,课堂聆听环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感知音乐,并积极启动“审美心理操作”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首要法宝。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让学生“听”,在聆听中让学生体验、感受乐曲的意境和情感。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精讲解,多体验,要把“听”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有时是需要教师讲解的,但教师应适当讲解一些思辨性的、非音乐性的内容,以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中,教师应着重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音乐,而不是具体地解释音乐内容。在聆听和鉴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利用肢体语言,运用丰富的表情与手势来表达和提示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慢慢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产生共鸣,诱发联想,进入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在新课程中要实现自我转变,要打破传统的教学习惯,努力寻求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关注音乐课,走入音乐世界,以真正发挥音乐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体验,可以说是引领学生步入音乐殿堂一条很好的捷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给学生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最终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

篇3: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听觉感受

作为人类表达和宣泄情感的一种手段, 在人类文明还不发达的远古时期已经表现出它自身的独特魅力, 单是纷纭的古典音乐家就已经让我们赞叹不已。记得白岩松在一次访谈中问过赵鑫珊先生: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还是需要几百年前的音乐抚慰?赵先生则回答说:虽然人类进化很快, 但是人性的进化是很缓慢的。很简单的一句话, 或许道出了我们聆听古典音乐的必要性。我们都知道,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渊源, 音乐的最初来源据记载可能也是那个时候。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史和人类的升息繁衍同步而行的。古典音乐, 一个庄严的名词, 背后包含了古代西方音乐文明中博大精深的内涵, 它就像一颗闪耀的明星, 以其经久不衰光辉照亮音乐的前进之路。

徜徉在古典音乐中, 用优美、和谐、深刻、完整这几个最简单的词也许能概括古典音乐带给我们听觉的整体印象。我们总能在古典音乐的旋律中寻找到某些心绪的脉络, 顺着流畅的旋律能细细品味人生中的各种情感, 规整有序的曲式结构满足着人们心里对回归与平衡的渴望, 充满逻辑而又变幻丰富的和声引导着我们走进音乐所倾诉的声音故事中。后人古典音乐被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音乐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等各个阶段, 每一时期的整体变化离不开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 但它们无一不是都伴随着人类最丰富细腻的情感的变化。一切都是那么的合理、流动, 一切都是那么的引人入胜, 它总能让我们温顺地沉溺在它所营造的音乐世界中, 享受着规整的音乐逻辑与清晰的旋律线条带来的温柔的快感。我们总是能够与古典音乐作曲家的心绪靠得很近, 仿佛他们能体察入微到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小情绪, 写遍世间所有得悲欢离合, 又好像他们能够通过古典音乐的审美原则, 将他们内心对世界、对生命、对现实的所有感受直接而又含蓄地宣泄于世人面前。听众与作曲家之间的距离似乎非常细微, 甚至没有。著名音乐家钱仁康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欣赏音乐要达到“登堂入室、窥其堂奥”的境界, 相信我们只要用心聆听, 古典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定会非同一般。

音乐的表现舞台从来就不缺主角。如果说古典音乐带给你的感受还没有那么到位, 那么再加上现代音乐, 你的听觉感受一定会变得完美无瑕。现代音乐总是不断地出现惊奇, 没有过多的重复, 追求新奇的构思与奇特的音响。我们再不能单纯地沉入到音乐所编织的音响世界中, 而是不断地被新出现的东西所震惊, 甚至产生很强烈的期待感——期待着下一个音符又会带来怎样的惊

技术性的言语来描述的。也正因为如此, Op.10, no.3成为贝多芬早期最具争议、也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

参考文献:

喜, 并且一个惊喜连着又一个, 极大满足了现代人追求听觉和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欲望, 并且激发着人们大胆踊跃创新的信念, 激发着人们寻求更不一样、更丰富的音乐世界。

现代音乐, 通常指二十世纪以来的多种音乐流派。通常包括爵士音乐、电子音乐、印象主义音乐等范畴。如果说古典音乐带给人们的是规整与舒适, 现代音乐则表现为冲击与震撼。现代音乐能够将听众的欣赏积极度拉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主动参与到音乐发展的过程中, 而不再是温顺地沉溺在早已铺设好的音乐进行中。在现代音乐中, 音乐所构造的空间更大了, 甚至是由一个作品变成了每个个人从不同感受得到的各种作品, 音乐得到了更多的诠释方式。现代音乐刻画的是现代人们来自内心更细微的情感, 音乐中充满了尖锐的不和谐, 矛盾的纠结并久久得不到释放, 忧郁繁重的长长哀叹, 心思浓重得仿佛不能呼吸……并且它所表述的不再只是人们内心的心绪和自然环境, 还倾向于描写现代社会环境及生活环境的状况, 使用了非常多非乐音、非乐器工具, 仿佛这样的“音乐”更是最贴近现代人生活与生命的阐述。现行音乐更注重生命的感受和价值表达, 现代生活都被鲜活地毫无保留地展示在你的面前。

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 人的个性和情感也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丰富, 简单工整的音乐显然不能完全承担完全表达人类真实情感的艰巨任务。现代音乐, 则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 那种激动昂扬的情绪, 那种歇斯底里的宣泄, 那种心驰神往的留恋, 那种与无伦比的刺激无不在诠释着现代音乐带给人们的听觉感受。比起古典音乐, 许多听众可能不能理解现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因为现代音乐不像古典乐那样完整地把音乐情景随着旋律呈现在我们面前。现代音乐作曲家们也喜欢挖掘更多新奇的乐器音色, 甚至青睐于采用音乐之外的艺术手法和元素填充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 丰富着这个巨大的听觉视觉冲击物。另一方面, 在很多现代音乐作品中也融合了许多古典音乐元素, 这也是为了带给听觉感受的需要, 或许是为了提升其音乐的文化、古典内涵, 或许是以大家熟知的旋律作为启发, 抑或是迎合当今“遗产热”的风气。

沉醉于在现代音乐中, 我们似乎找不到它的形状, 甚至琢磨不透音乐所要呈现的具体画面。在这里, 听众与作曲家的距离好像远了, 开始接触的时期总是让人费解、难以把握, 甚至首先还会产生强烈的质疑与抵触情绪。但是现代音乐带给人们那种强烈的冲击力是让人无法拒绝的。一旦读懂其音乐含义之后, 听起来又会觉得距离是如此之近, 因为它将你内心不易察觉的情愫都能娓娓道来, 让你直接面对那些容易忽略的情感感受。这时会让你觉得自己的处境和遭遇仿佛出现在音乐里, 即便噪杂, 即便狂野, 让我们都觉得它是真实的, 不加修饰和毫无掩饰的。各种扑朔迷离的悬念让你充满了好奇心不得不探寻下去, 各种匪夷所思的情节让你充满了期待不得不关注下去。这就是现代音乐的魅力所在。

不同风格的音乐总是能带来不同的感官享受, 带来不同的审美效果, 也在不断地提高着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不如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音乐的世界中, 相信你的情动, 一定会在音乐响起时。

篇4:创设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

在现在的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的讲解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理解,这就与欣赏音乐给我们提供的各种美好感受发生了冲突。在学生中,喜欢听音乐、唱歌的人数很多,但他们却往往都不喜欢上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在音乐课中添加流行音乐的元素,使他们把喜欢流行音乐的兴趣转移到音乐课中。同时,音乐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要以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课堂导入,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初始,就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加他们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传统的教学中,音乐课只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其目的只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截然不同。在这种枯燥的授课过程中,本来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音乐课的期待,上课过程中也变得极为被动,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开发。要提高音乐课的课堂质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教师就要把课堂变为学生的课堂,使学生正在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要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欣赏课的难度较大,就初中学生的音乐水平来说,在欣赏音乐时从哪方面去思考,如何对乐曲进行分析、体会都比较难。那么如何在较难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我们可以采取用故事进行导入的方式进行讲述。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凄美的爱情故事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了,他们对课堂中要学习和欣赏的曲子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主动去学习和欣赏这首曲子,并将听到的故事情节与曲子结合起来分析,更能体会曲子的意境,从而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能力和兴趣。

二、运用学科整合,提高学生音乐文化品味

在音乐教学中,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途径,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时可以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让音乐与各个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结合更容易理解。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唱歌课《给未来一片绿色》,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明白了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对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了明确的体会和认识。《大海啊,故乡》是一首流传很久的歌曲,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可以先让学生倾听、欣赏这首歌曲,在边听边学过程中,学生很快学会了演唱这首歌曲。例如,我在讲授这节课时,在学生学会歌曲后,我还要求学生根据歌曲的意境进行故事改编,学生们都积极发言,讲述自己改编的故事,课堂气氛热烈,提高了课堂效率。音乐还可以运用在体育课中,如可以根据音乐做各种节奏不同的韵律操,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在历史课的学习中,也可以穿插音乐的学习。在学习历史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时,可以介绍当时流行的乐曲和所用的演奏工具。利用音乐的发展作为学习历史的一条线,可以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充满乐趣。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巩固和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是通过欣赏来传达其中蕴含的意境,聆听和欣赏音乐体会的内容又因为人们的思维不同,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区别而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音乐的这种没有限制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让音乐与其他学科结合来学习,那么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收益。音樂表达的意境很抽象,在音乐欣赏中,每一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有不同的理解。新课改后,音乐课每个单元都有欣赏的曲目,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欣赏去联想、去发现、去创造。在课堂上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表现的欲望,并把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说出来,进行交流。

在音乐学习中,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才能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学生会主动地进行探索,寻找音乐课与生活、社会相关联的点。在他们的主动探索中,音乐的感悟力也越来越强。那么对于那些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应当怎么办呢?教师在讲授中,不仅要找到这些学生的兴趣点,还要让他们参与到课堂讲授中,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去感悟音乐,体会音乐的美。同时,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玩乐中享受音乐,在学习中进行玩乐,真正把玩融入到学习中。例如,我在授课时,把学生分成两小组,然后利用钢琴进行弹奏,要求学生根据我的节奏做动作,可以做舞蹈动作,也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看看哪个小组的反应快,节奏准确。学生们兴致非常高,在既欢乐又整齐的比赛节奏中学习到了各种音乐知识,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加上了自己的创作。通过这种游戏,学生在玩乐中很轻松地掌握了音乐的节奏,通过感受音乐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同时大大提高了对音乐课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好多原来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进行课堂讲授,还要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在社会交往中发现音乐的美。通过体会音乐美的意境,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和理论的兴趣,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想要欣赏音乐的兴趣,更积极地学习音乐知识,达到学习音乐的良性循环。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感受美、享受美、创造美、表现美,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学会创造。

篇5:感受奥尔夫音乐

编者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教育体系之一。由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建。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原本性音乐--Eric Lebeau,它通过奥尔夫乐器的演奏,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形式,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感受音乐,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表演等能力。在接触音乐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孩子认识、记忆、协调、美术、反应速度、心理、注意力、创造性思维、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训练过程,促进孩子的情商、智商发展。要求10-20个孩子,以下是一位接受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母亲所感所思,比较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教育的特点,会对家长了解奥尔夫音乐有一定的参考。

感受奥尔夫音乐

真正了解奥尔夫,还是在上了两次家长课后。虽然只短短两次课,却让我由衷地喜欢上了这种教学方式。奥尔夫课的基本理论很少,在了解奥尔夫教学法的创始人卡尔.奥尔夫,以及他的“原始性”及综合性音乐教育的思想后,我们开始“感受”了。

七八个家长围成一圈,席地而坐。老师带着我们先做了一个有节奏地朗诵活动,然后她告诉大家,用手掌击出节奏,同时说‘我喜欢苹果我喜欢梨,我喜欢水蜜桃跟我做’ 再用身体做出一个造型。依照这个例子,每个人要用相同的节奏边拍手边说:我喜欢XX(两个字如葡萄)我喜欢X(一个字如杏),我喜欢XXX(三个字如哈密瓜)跟我做。每个人所“喜欢”的东西和“跟我做”的动作造型不能一样,绝对禁止重复别人表演过的。妈妈们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每个人都极认真地想着怎样才能与众不同。我们依次示范表演后的结果就是,在座每一位母亲都充分意识到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有创造力的发挥,想象力的体现,还要集中注意力,跟着音律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平时,我们并未注意到,其语言本身就是有着音调和节奏的。这个小小的游戏使我们认识到:音乐是与动作、舞蹈及语言密切相联系。

随后,我们又开始“声势”表演,即拍拍手、捻捻指、拍拍腿、跺跺脚,这样几个极其简单的、人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做的动作,让我们连续做时,我们感受到的是高低音的不同。之后,“卡门序曲”响起,我们配合做声势表演,以此欣赏起这首著名的乐曲。这首乐曲我曾经听过多次,但从不知道用声势欣赏音乐会有如此妙境,因为我已感受到自己的肢体动作在尽情地体现节奏的快慢和声音高低的变化。由于这是人人都会做的动作,我们几个妈妈很快就配合得很好。而后,我们分成四组,并发给不同的奥尔夫乐器。这种乐器是奥尔夫独有的。它们不是钢琴、小提琴等,而是原始的发声器如:铃鼓、手鼓、木鱼、沙锤、三角铁等,还有一种音条可以灵活拆装的敲击乐器如:木琴、钟琴等。我们每个小组分别被给予三角铁、响板、铃鼓及串铃,这些乐器将被用以表现一拍、二分之一拍、四分之一及八分之一拍。老师做指挥,她的手势指挥到哪个小组哪个小组就配合音乐演奏手中的乐器。我们未做配合练习,随着音乐看着老师的手示指挥演奏起来。一曲下来每个妈妈都兴奋不已,原来音乐可以这样感受!原来我们这些对乐理知识一窍不通的人也能组成一个小乐队,并且也能演奏得这样好!大家兴奋地鼓掌,既感谢我们的老师,又骄傲于我们自己的表现!

第二次听堂课更有趣,首先,我们被要求听一段音乐,这段音乐每间隔几秒或几十秒就会有一节或连续几节长音,有点儿象鸣笛声或长铃声,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间隔的时间也长短不定。老师要求我们集中注意力,听到一个长音时就要找别人握手,长音一停就要赶紧松手自由活动,长音一响就要再握手,但握手的对象不能相同,比如这次你同奇奇妈妈握手,下次长音响起时就得换其他妈妈。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群三岁的宝宝做这个游戏时,一个儿个头和桌子差不多高的小女孩,长音一响时找不到可以握手的人,小家伙灵机一动,一双小手紧握着桌子腿儿不放,长音结束,赶紧松开手。由此可见孩子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轮到我们游戏了,音乐响起——长音响了!妈妈们赶紧就近抓住一个妈妈,有抓胳膊的,有拉手腕的;长音过去!松开手,正想放松一下,长音又响了!再慌乱地扑向另一个!这回可是乱套了,随着音乐的变化,只见大家象是磁铁的两极,忽而紧紧地吸到一块,忽而远离,长音不停地响起,妈妈们像捞救命稻草似的到处握手,看也不看就抓住眼前跑过的人,手忙脚乱。长音又响了,我急着去握手,咦?怎么迈不动腿了?低头一瞧,哎呀!乐乐妈正坐在地上,反正也跑不动了,就势抱住了我的大腿!这可真是经典镜头啊!不知在一旁拍照的当当妈有没有照下来?这个时候,大家忙晕了,也乐晕了。音乐游戏结束了,妈妈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淋,好久不锻炼了,这回是过瘾了。用乐乐妈的话就是:“既欣赏音乐又开发创造力,还可以减肥!一举数得了!”妈妈们好象又回到了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的时候,虽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每个妈妈的脸上却洋溢着发自心底的快乐。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些符号如“),“"”,...”等我们常见的符号表现音乐。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欣赏贝多芬的《军队进行曲》。对于我来说,这些符号与音乐是没有联系的,但是当老师随着音乐的播放,用教棍演绎着这些符号的时候,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到乐曲的节奏、结构和风格,如临其境般地体会到士兵们由远及近再走远的整齐步伐。一曲终了,再回过头去看这些符号,真是回味无穷啊!老师说也可自创符号和图形来理解、记录音乐。因为对孩子来说,可爱有趣的图形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使他们接受。

回味这两节课,我感触很深。我觉得奥尔夫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就是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尽享艺术的真善美”,师生互动,老师高兴,孩子有成就感,培养孩子的潜能。

附:卡尔.奥尔夫的一生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从少年到青年,在不断地探究大师们的风格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那种“野生”的具有原本性的音乐、戏剧。

1924年奥尔夫与舞蹈家军特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军特学校”。在那里奥尔夫开始了他变革音乐教育的一系列尝试,如新的节奏教学——将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是在音乐与动作教学中突出节奏性乐器,他制造出了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使学生亲自参与奏乐,并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这套已被人们统称为奥尔夫乐器的教具现已闻名全世界。1930年他与终生的合作伙伴凯特曼编写了第一卷教材,实现了“尽量使学生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为动作伴奏”,这本教材作为基本的音乐教材练习引导人们走向音乐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

1932年,编辑了一部意味音乐教育革命的作品—《奥尔夫教材——为儿童的音乐,由儿童自己动手的音乐——民歌》,此后,奥尔夫专门从事作曲。其三部成名作:《卡尔米娜.布拉纳》(1934—1937)、《月亮》(1937—1939)、《聪明的女人》(1941—1943)相继问世,形成了真正的奥尔夫风格,体现了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原本性的原则和理念。

他在音乐教育上突出节奏性因素,以某种固定音型不断反复作音乐发展动力,在旋律中较少使用半音音阶和变化音,和声让位到更次要的位置,总之无论旋律、伴奏都以古朴、简洁为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舞台布景、演员服装的象征性都是体现他原本性的“完整艺术”的理念。奥尔夫一生耕耘不息,直到1973年78岁高龄时,还创作了他最后一部大作《世界末日之剧》。

篇6:感受音乐作文

整首歌悦耳而唯美意境,是JAY曲中小有的农村民谣歌曲设计风格,听起来也就顺口。

近期总有些心烦,但有找不着缘故,因而就更为心烦。拿着婷子的MP3听音乐,不经意翻到《稻香》听着忽然有一种心里难受的欲望,由于我听见JAY讲到:是多少人为因素生命在勤奋英勇的走下来大家是否该知足爱惜一切即使沒有有着确实,我们都是应当知足了,即便沒有有着还要爱惜!

悦耳的曲子将我送到那橙黄色的麦野中,我抱著手臂听着歌曲随后渐渐地入睡这是我理想的生活方法--全都不愿,随后静静的闻者JAY的歌消耗一整天。一一种与实际破裂的姿势去勾画自己的未来,撇开一切烦恼,这儿沒有凡俗的娇情与圆滑世故,都没有背地里的勾心斗角,一切的一切都那麼静谧祥合。

篇7:感受音乐作文

随着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夕阳西下,渔舟晚归的情景。只见一轮橘黄色夕阳慢慢地沉了下去。江面上,波光粼粼,仿佛一位仙女正向江中一把一把地洒着碎金子。犹如白居易所说的“半江瑟瑟半江红”多美啊!星星点点的渔舟正在江面上缓缓地行驶着,犹如一片片叶子随一片片叶子随风荡漾。这情景多么幽静、自在。

渐渐地,旋律快了起来,音调高了起来。越来越快,越来越高。如小溪流一般欢快地向前奔跑。突然,我的脑海里又出现了一幅画面。江岸上,微风吹着芦苇东倒西歪,那轮红日已经沉到江底了。渔民们划动着双桨,心情十分喜悦。因为这天,他们捕获了许许多多又大又鲜的鱼儿。他们一面唱歌,一面饮酒取乐,欢笑声久久回荡在江面上空。这真是一幅满怀喜悦、渔歌飞扬的画面。

慢慢地,音调激起了我的浮想。一轮弯弯的月牙已挂在半空中,无数小星星好像是小眼睛,不停地眨呀眨。一叶叶小舟停泊在岸边,呈现出一派和祥的气氛。江面上风平浪静,空气清新,环境十分幽静。

篇8:快乐学习,感受音乐

一、创设音乐环境,营造音乐氛围

心理学认为,良好环境的营造,对于人们的言行起着重要的演化引导作用。教师精心设计,布置一个主题突出的音乐视听环境,能诱发学生对音乐和音乐学习的极大兴趣,如黑板上写着:“欢迎你进入音乐殿堂”的大字和钢琴上摆放的一束美丽的小花,仿佛向他们微笑着伸出欢迎的臂膀。同时,教师弹奏欢快优美的乐曲,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如同进入音乐的圣殿,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音乐感受能力是指学生对音乐的情绪体验能力,是一切音乐能力的核心与前提。而情感是音乐的生命,只有在感受中才能得到宣泄,音乐教学作为以情感人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载体,没有情感就无法让学生感受音乐,更谈不上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的主导者身份,用激情来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灵在音乐学习中感悟升华,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音乐素质。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动心,在体验音乐中促使自己情感更具主动性。我在上《中国民歌》欣赏时,其中的《川江号子》,采用了一种综合体验环节,让学生创造性地通过体验来切身实地地了解旧社会船夫们的悲惨生活。我用多媒体剪辑了一些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加上船夫号子有力的吆喝,放给学生欣赏。同时,学生在许多影视中也都看到过,旧社会船工行船,是以吆喝来指挥的,如“开船、扯帆、拉纤、靠岸”等。我在教学中,把全班按照座位顺序分成几个音乐小组,进行音乐情境的活动体验,让学生自己设计与行船有关的情节,“当一回船工”,随着音乐边律动,边跟着吆喝,不仅仅是让学生聆听旧社会船工痛苦的呻吟,感受他们所在时代给予的沉重压力,还很自然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音乐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场所,既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使音乐素质好一些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难得的是学生是在自己的亲身活动中体验了音乐,情感得到了熏陶,积累了好的欣赏经验,形成了对音乐价值的较高认识,在感性的模仿中交织着理性的情感,体验成功,在理解音乐中入境。音乐的感受与鉴赏带有主观能动的特点,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一般是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通过回忆、想象及联想等加以丰富补充,可以算是一种个人的再创作;通过切身的感受,音乐被内化为学生身上一种潜在的东西,这比在教学中教师一味强调学生注意聆听音乐,或长篇大论地讲授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要深刻和有效得多。

二、以鼓励和参与表演激发兴趣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每个具体环节,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予以肯定,能够极好地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学生品味自己的歌声中,教师进行评点,起到了很好的鼓励作用,这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情绪高涨,产生了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亲自参与唱奏表演或形体表演来提高学习兴趣。如此,在巩固唱歌新授内容时,采用一部分学生唱,一部分学生用口风琴伴奏,另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或一部分学生唱,一部分学生跳的形式等,课堂处在活泼欢快的气氛中,同学们兴致很高,获得了审美的愉悦体验,和老师一道分享独特感人的音乐魅力。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身体的动作去进一步地感受音乐,或者更形象地说:让音乐通过动作融化于学生体内,这样的感受必然更生动、更深刻。教学中,教师要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通过音乐信息的传递,让学生听到音乐、表现音乐时能动起来,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因为听到音乐动起来是人的本能的反应。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成功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实践中把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再度创作表现出来,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歌曲欣赏是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它的博大精深不是一二节课、几句话就能让学生理解的。记得在欣赏《奥林匹克风》时,音乐结束后,我简单地讲解了一下歌曲,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各小组的展示让我赞叹不已。

三、拓宽器乐教学领域,发挥器乐教学功能

篇9:创设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

关键词:初中教学 音乐课堂 情境教学

如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音乐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创设音乐情境,即凭借一定的手段展现给学生生动、具体的形象,或以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刻地体验音乐。情境的创设一般分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直接情境就是使学生直接感知,身临其境,形成具体鲜明的形象。间接情境则主要通过学生展开的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形成表象,以获取言语直观符号的效果。在初中音乐情境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出可以听、视、感、触的环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充分表现自我的条件,让学生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认识音乐,从大量的音乐中欣赏与体验美的创造,在对音乐美的探究与创新过程中,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我们可通过以下的方式创造出情境。

一、用语言带入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美

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信息沟通、传达感情的手段,在音乐教学中也常常被用于音乐情境的创设。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其语言是极其微妙和强烈的,并具有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无论是用语言表达,还是教唱歌曲,都应力争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融情与美于一体的语言教学情境,通过优美动听的歌(乐)曲演奏、生动形象和声情并茂的讲解、巧设质疑引发思考、讨论对话、对比联想等形式的活动,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启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从大量的歌乐(曲)内容中领略作品的内涵,发现歌词的内容美、文字美、声韵美、节奏美、结构美及意境美。

二、图画再现情境,加强视觉体验

利用图画再现教材情境,实际上就是把歌曲内容形象化。根据不同欣赏曲的特点,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与欣赏内容相关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真实有趣的知识,形象生动的内容,使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被激起,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体验到情境与音乐欣赏整合所带来的乐趣,感受到音乐的美。

三、借物现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教师可结合作品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在教学中恰当使用道具,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茉莉花》的时候,我们可以买一些做得十分逼真的假茉莉花然后喷上茉莉花香水,让学生边听《茉莉花》,边观察茉莉花是不是如歌曲中描写的那样。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心态安详,很快就进入状态,不仅学会了歌曲,还能准确地把握音乐的风格和所表达的情感。

四、借助游戏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新课程鼓励从“玩”中“学”,从“做”中“乐”。通过游戏创设的情境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也是情境创设中音乐课堂气氛最容易激活的一种。如在教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汉族民歌》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行组织了一次中国民歌歌唱比赛,这样创设了一场歌曲比赛情境,全班都积极地参与到比赛中来,在竞争中彼此交流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为了取得好成绩更加努力地去练习唱歌。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唱”的能力,也使学生彼此“分享”了音乐知识。

五、舞蹈演练体验情境,增强对音乐的了解

我国音乐文化辉煌灿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我们对于这些独特音乐文化的理解仅从听一方面是难以实现的,要想对某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舞蹈就是一个很好地切入点。因此,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练一些舞蹈,让他们在舞蹈动作中加强其对音乐的特性的理解。例如,《青春舞曲》《正月十五那一天》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典型乐曲,在教授这两乐曲时,教师可分别把简单的维族和藏族动作教给学生,能够使他们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到一个民族的特色,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又如,在舞剧单元,芭蕾舞占了很大的篇幅,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几个简单的芭蕾手位脚位和动作,虽然简单,但要做到位还是非常困难的。在学习的困难过程中,学生会懂得舞蹈演员的艰辛和学艺的艰难,更为作品中优美的画面所折服。

六、影视欣赏,提高音乐审美情趣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普遍应用于各个学科,音乐这一学科也不例外。多媒体的应用尤其是对一些音乐影视作品的欣赏在教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影视欣赏声乐结合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娱乐性。而且多媒体还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要求。此外,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音乐故事片让学生观看,如《音乐之声》《猫》等。这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听觉感受,加强审美情趣都大有好处。

七、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作

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对音乐的多种爱好,提高识谱能力、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将起到较好的作用。教师利用口琴、竖笛、电子琴、打击乐等进行节奏训练,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无穷魅力,萌发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情感,而且能让其从中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为此,在加强节奏训练的同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运用重组法进行节奏的创编与演奏练习,学生不仅能运用手中乐器进行自编练习,还能表现自己的创作兴趣。

八、生活展示情境

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无时不在我们的身边。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使音乐教学焕发无限生机。生活化的音乐教学让学生放松、主动、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逐步获得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和素养,实现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充满情境美感的音乐课堂导课艺术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从“学会音乐”到“会学音乐”的转变。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去感受美、享受美、创造美、表现美,让他们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学生就会在音乐的王国里开始自由地遨游。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的音乐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吴文猗.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范晓君.新课程观下的音乐教学方法探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

[3]金亚文.音乐新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余文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5]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下一篇:海南高考试题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