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题及解析

2024-07-23

高考历史模拟题及解析(共6篇)

篇1:高考历史模拟题及解析

湖北省黄冈市2016年高考模拟及答题适应性考试文

综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24.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和老子

【试题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未强调学养的重要性,‚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一定程度体现个人修养,故A项错误;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材料‚仁以为己任‛不能体现‚仁‛的思想核心,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而非官本位,故D项错误。【答案】B

25.《史记》载,秦始皇每天“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而清雍正帝也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对这种状况的描述比较准确的是()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B.古代帝王“以文书御天下” C.“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知识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解析】材料表面反映古代帝王繁重的批阅奏章的工作,实际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集权于一身,‚皇帝之功,勤劳本事‛意为皇帝功劳在于本分做事,故A项错误;‚以文书御天下‛反映皇帝治国的一种形式,故B项错误;‚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强调四海之内都收到中央和皇帝的节制,故C项正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意为太子僚属与官署官员要一视同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

26.《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 【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以灯箱做广告在唐朝中后期伴随夜市而出现,故A项错误;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晚上贸易,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北宋广告的形式,未涉及商业竞争问题,故C项错误;灯箱广告反映灯箱功能多样化,与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

27.梁启超在论某一历史时期学术时说:“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趋时尚,思自附于风雅,竞蓄书画图器,邀名士鉴定.洁亭舍、丰馆谷以待。夫此类之人,则何与于学问?然固不能谓其予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这一现象可能存在于()A.春秋战国时期

B.北宋时期

C.明朝中期

D.清朝前期 【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明清朝廷将盐业管理机构设在扬州,相当多扬州盐商获得朝廷特许经营,称‚两淮盐商‛,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淮南盐商‛,结合所学可以判断时间应当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然固不能谓其予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可知淮商对文化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在清朝尤为突出,故C错误;同理,故D正确。【答案】D

28.曾国藩说:“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曾国藩这段话旨在()A.用外交的挫败来宣扬内政改革的必要性

B.主张处理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 C.宣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D.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知识点】中体西用思想

【试题解析】材料‚余以为欲制(夷)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地主阶级代表曾国藩主张改革,故A项正确;材料‚助我攻剿发匪……欲求自强之道‛体现曾借西方先进技术‚剿发匪‛,挽救统治危机的目的,故B项错误;曾是洋务派在地方的代表人物,材料‚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反映了曾的洋务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以自强,体现‚西学为用‛,未体现‚中学为体‛的主张,故C项错误;曾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提出资产阶级的改革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A

29.下图反映了中华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据此可以推知()

A.近代中华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B.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C.要富强必须先实现民族独立

D.一战的爆发有利于中华民族工业发展 【知识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根据图示,从民族工业的兴起至1919年,总体而言民族工业发展呈上升趋势,故A项错误;1912—1919是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只属于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阶段,且辛亥革命只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因素,不能反映民族工业发展全貌,故B项错 误;1912—1919民族工业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中华民国成立前,这与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有关,故C项正确;一战爆发是影响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的一个因素,不能反映图示民族工业全貌,故D项错误。【答案】C

30.孙中山认为“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冲突。”“欧美各国从这种经济利益相调和的事业发达以后,社会便极有进化,大多数便享福。”据此可以推知孙中山()A.准备致力于发展实业

B.主张学习欧美进行革命 C.反对进行激烈的社会变革

D.不赞成社会经济领域革命 【知识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社会革命)的主张,未提及发展实业,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欧美社会调和社会矛盾的方式,而非学习欧美进行革命,故B项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主张进行激烈的社会变革,故C项错误;在民生方面,孙中山主张调和的方式缓和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不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采取缓进的方式,故D项正确。【答案】D

31.罗马共和国时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例如:公元前445年,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一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共和国制定上述法律的目的是()A.维护帝国统治

B.保护平民的利益

C.完善法律体系

D.稳定社会秩序 【知识点】罗马法

【试题解析】材料表明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故A项错误;罗马法的完善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非被统治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完善法律体系‛是政府制定一系列法律的结果而非目的,故C项错误;罗马法的完善协调平民与贵族的关系与利益,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故D项正确。【答案】D

32.“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C.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D.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对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的辩证认识,故A项错误;价格革命是西欧殖民扩张的结果,而非原因,故B项错误;自由主义思潮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与新航路开辟时期不符,故C项错误;早期殖民帝国疏于生产,引起‚价格革命‛,导致其衰落,英国要避免衰落就不得不从事生产,故D项正确。【答案】D

33.下图是英国画家约瑟夫·赖特创作于十八世纪创作的油画《空气泵里的鸟实验》。画面整体呈现暗色,画面正中亮色部分描绘了一场实验。一位科学家正在演示气泵的原理,随着空气被抽走,可观察到鹦鹉垂死的挣扎,如果及时将空气再送回,小动物又将得以死而复生。画中使用了戏剧化的灯光效果,每一个人对实验都有不同的回应,整个画面极富张力。这幅 画体现了()

A.新古典主义

B.理性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实主义

【知识点】启蒙运动;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试题解析】油画创作内容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受到启蒙运动(‚理性‛)的推动,而非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古(新古典主义),故A项错误;油画内容展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成果,反映人们思想在理性的指导下,不断解放和认识的深入,故B项正确;画家并未通过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与理想,故C项错误;绘画未展现普通人的生活或工作场景,不能体现出接近人民的特点,故D项错误。【答案】B

34.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列宁的“改良”是()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试题解析】固定粮食税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能体现改良的特点,故A项错误;在一定程度恢复资本主义,是列宁采用的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采用向社会主义缓进而非激进的措施,故B项错误;无论在内战时期还是内战后,苏俄(联)都有不同程度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改良无关,故C项错误;取消实物配给制能够推动商品贸易的繁荣,而非资本主义社会独有,故D项错误。【答案】B

35.罗斯福说:“我们的政府不是主人,而是人民的工具。„„国家的责任之一,就是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这一认识()A.促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B.催生了福利国家模式 C.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完善

D.推动了以工代赈措施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试题解析】材料提及的只是‚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并非全面干预,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的关怀对象是‚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能够得出这类公民需要的是国家的直接救助,故B项正确;经济危机的出现是资产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关怀公民的生活属于挽救危机的经济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国家关怀公民的方式为直接救助而非间接救助(以 工代赈),故D项错误。【答案】B

二、材料阅读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郑和在海外从未仰仗“天威”,欺负小国弱国。„„带领近三万人的武装,在海外没侵占别国的一寸土地,没掠夺别国的一草一木,更没在海外派驻一兵一卒。所经之地,本着“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倡导“王道”,反对“霸道”。以和平友好精神,敦睦邻邦,以德服人,宣扬中华文化,其所表现的是“和平海权”,而非武力侵略行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古代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范例。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导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迸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和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和讯网

(1)根据材料

一、材料二归纳郑和下西洋时期和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10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中国外交活动的认识。(3分)【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异同点:(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以和平友好精神,敦睦邻邦,以德服人,宣扬中华文化,其所表现的是‘和平海权’,而非武力侵略行为‛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出‚和平友好‛‚互相尊重‛‚敦睦邻邦‛‚以政治目的为主‛‚反对霸权‛。(不同 点)根据材料‚本着‘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倡导‘王道’,反对‘霸道’‛体现了明朝时倡导‚王道‛,怀柔远人,厚往薄来的特点;而新中国则具备平等互惠的特点。第二小问原因:(古代中国)郑和下西洋需要明朝强大的国力作支撑,对外宣扬文化,显示了经济实力、文化实力的强大;郑和下西洋‚倡导‘王道’‛是传统朝贡观念的表现。(现代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国初期为协调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而提出的,目的是要为恢复经济、开展经济建设创建和平的周边环境;建国初期还面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需要迅速调整对外关系;此外,周边国家对新生社会主义政权产生恐惧,要消除恐惧也要实行新的外交政策。

(2)第一小问相通之处: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三‚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得出其共同处是以和平外交为核心,倡导互惠共赢,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第二小问现实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可以从对中国和对世界的角度分析:对中国而言,是新时期中国指导外交开展的新理念,为新时期中国建设创建良好稳定的环境;对世界而言,有利于建立新型国家关系,促进世界和平。

(3)对当前中国外交的认识,可从当前中国对外政策、外交方式、外交的目的、外交的国际责任感等多方面论述。

【答案】(1)同:和平友好;互相尊重;敦睦邻邦;以政治目的为主;反对霸权。(3分,三点即可)异:明朝时倡导‚王道‛(居高临下,以德服人),怀柔远人,厚往薄来;新中国初期倡导平等、互惠互利。(4分)原因:明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程度高;传统的朝贡体制、观念。(2分)新中国初期恢复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和平安定的周边国际环境;打破美国的孤立和封锁;消除周边国家对红色中国的恐惧。(3分)

(2)相通:以和平外交为核心;倡导互惠共赢;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4分)意义: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外交理念创新、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共识,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各国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及在合作共赢基础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为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6分)

(3)认识;坚持走和平外交之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3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世纪初,美国人的烈性酒饮用量大得惊人:相当于现今人均用量的三倍。任何社交场面,若无狂饮,则不足以尽兴。到美国访问的欧洲人对美国人“每隔半小时至数小时便喝些酒的习惯”都表示惊讶。节酒运动就是针对这种酗酒现象而兴起的。它开始时是一种地方性的宗教和道德改良行动,到1830年代就形成了全国性的声讨运动。英国和美国的节酒运动都与工业革命同时发生,这决不是偶然的历史巧合。许多雇主为了培养工人的纪律性和坚定性,都支持节酒运动,有的还明令禁止其雇工在工作时或下班后饮酒。1846年,缅因州第一个通过了禁售烈性酒的立法,此后十年有15个州通过同样的立法。从1830年到1850年,人 均酒精消耗量下降了四分之三。而在同一时期,咖啡和茶叶的人均消费量则增加了近一倍。这些思想变化是同人们的劳动道德观,如自制、遵守时间和忠实可靠相联系的,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摘编自李慧《美国禁酒运动的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合适的角度对节酒运动进行合理的解读。【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提出一个视角,即关于节酒运动的基本观点,其次进行论述,这是答题的基本格式。材料主要阐释了节酒运动出现原因及节酒运动开展的概况。根据材料可以从戒酒运动的影响因素方面来论述,主要有两大方面:宏观层面(节酒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微观层面(健康因素、个人观念、道德修养与节酒运动之间的关系)。

解读1(宏观层面):从经济因素来看,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生产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即生产按时计工资;根据材料‚许多雇主为了培养工人的纪律性和坚定性‛能够得出资本家为了加强对工厂的管理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也支持节酒运动;从宗教层面来看,英美清教徒‚廉俭‛观念的影响;从家庭而言,饮酒过多影响家庭和谐,故许多家庭尤其妇女支持节酒运动。

解读2(微观层面):健康因素与节酒运动。从经济因素看,工业革命开展,促进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追求健康是一种顺应时代的生活方式;从饮酒过多即酗酒的不良影响来看,不利于身体健康、社会安全与稳定、工厂管理与制度化、家庭和谐等。【答案】解读1:角度:节酒运动兴起的原因。

工业革命扩展到美国是美国节酒运动兴起的原因之一。在工业化社会形成之前,劳动制度是按计件而不是按计时决定的。例如某些工匠在集中精力干完一件工作后就停工数日——很可能是将其时间和钱化在饮酒上。而工厂制度要求有规律的工厂节奏,因为机器作业要求工人守时、可靠和自制。因此许多雇主为了培养工人的纪律性和坚定性,都支持节酒运动。

美国节酒运动兴起的另一原因是清教徒的倡导。思想渊源来

自清教主义节制、禁欲的宗教教义和道德要求。清教徒力主敬畏上帝,过清廉、简朴、实在的生活,他们将饮酒作乐视为‚堕落之源‛。

另外,广大妇女处于家庭的考虑也主张节制饮酒。解读2:角度: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内涵。经济的发展推动人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提高生活质量,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人民的共同要求。过度饮酒(酗酒)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不利于身体健康;从社会角度来讲会成为犯罪和贫穷的诱因;从工作的角度讲不适应机器生产、工厂管理的需要;从家庭角度讲不利于家庭的和睦;……作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过度饮酒已经不适应19世纪社会发展,节制饮酒,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必然。所以,喝咖啡和茶叶的人逐渐增加,美国咖啡和茶叶的人均消费量则增加了近一倍。

其他角度,如道德、妇女角度论述合理,可酌情给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玄宗即位后,对吏治进行了整治,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

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

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 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

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

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玄宗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

——摘编自百度学术

(1)根据材料,概括唐玄宗政治改革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政治改革的主要作用(9分)【知识点】唐代官制改革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精简机构……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能够得出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地下;根据材料‚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能够得出吏治混乱;根据材料‚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能够得出制度不健全。

(2)根据材料‚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得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节省政府开支;根据材料‚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重视县令的任免‛得出提高官员素质;从宏观而言,官僚改革有利于玄宗加强统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

【答案】(1)原因: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地下;吏治混乱;制度不健全。(6分)(2)作用: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为开创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9分)

46.(15分)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美国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把洛克和盂德斯鸠的分权理论纳入了联邦宪法之中,但在具体内容上却又和洛克、盂德斯鸠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差异。洛克的三权分立是指立法权和行政权、外交权的分立,他的所谓三权分立,实际上是二权分立,因为他认为行政权、外交权都应属于君主,只有立法权属于民选的议会。孟德斯鸠对共和制是不信任的,他不赞成把行政权给予民众或他们选出的人,而赞成把行政权保留给开明的君主。孟德斯鸩对司法权是,不重视的,他认为司法权是无关宏旨的,立法权应同时委托给有贵族组成的上院和由人民选出的下院。因此洛克、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实际上都带有一些和君主妥协的色彩。从根本上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完全是从美国的实际出发制定的。正如埃尔布利奇·格里所说:“联邦政府好比是杂交新品种,世界上尚无先例可循。”

(1)根据材料指出洛克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共同点。孟德斯鸠较之洛克,其思想有哪些新发展?(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来说明美国“联邦政府好比是杂交新品种”。(9分)【知识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材料‚把洛克和盂德斯鸠的分权理论纳入了联邦宪法之中‛

能够得出提出分权学说;根据材料‚洛克……认为行政权、外交权都应属于君主‛‚孟德斯鸠……赞成把行政权保留给开明的君主‛能够得出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第二小问新发展:根据材料‚洛克的三权分立……实际上是二权分立‛‚孟德斯鸩……行政权保留给开明的君主……对司法权是,不重视的……立法权应同时委托……上院和……下院‛能够得出孟德斯鸩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对独立,彼此又相互制约。

(2)‚联邦政府好比是杂交新品种‛从两个角度解答:一是联邦政府对分权理论的实践;二是联邦政府体现了的结合国情的新特点。对分权学说的实践则是立法、司法、行政的三权分 立制度的建立;二是结合国情的新特点,即建立共和政体和解决邦联制问题建立联邦制度。【答案】(1)共同: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分权学说;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4分)发展: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对独立,彼此又相互制约(或分权与制衡)(2分)(2)说明:确立了以‚主权在民‛为宗旨、以代议制为基础的共和政体;联邦政府内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衡;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实行权力分割,互不侵犯。(9分)

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欧洲)和平主义思潮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高峰。这一时期的和平主义运动打破了国家的界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和平主义组织。国际和平主义组织的成立及其活动使危机频发的欧洲弥漫着一种和平气氛,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人们的和平梦想击碎。

——摘编自刘炳香《历史的另一面:欧洲和平主义思潮》

材料二

(日本)战后初期的和平民主主义思潮,其基本思想主张是反省侵略战争、批判日本的封建落后性、反对日美安保体制、反对日本的再军备、拥护战后和平宪法,而其主要思想基础则是马克思主义和近代主义。随着美军占领政策的变化和国际冷战结构的成立,和平民主主义势力同民族主义势力展开了激烈斗争,并逐渐扩大在日本民众和青年中的影响,在运动形式上则表现为反对片面媾和、反对美军基地、反对修改宪法等斗争,到1960年的反对修改日美安保条约斗争,终于达到了顶点。

——崔世广《战后日本社会思潮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和日本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6分)(2)指出欧洲和日本和平主义思潮的不同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9分)【知识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试题解析】(1)欧洲人普遍信奉基督教,宗教的和平主义传统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资产阶级中层希望有稳定的环境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和获取政治地位;18世纪发生的法国大革命引发欧洲动荡为欧洲人也提供了历史教训。日本二战战败和战争灾难促使日本人反省;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其‚非军事化、民主化‛的主张对日本社会影响深刻。

(2)第一小问影响:对欧洲而言,和平主义的兴起没能阻止一战的爆发;对日本而言,则推动其战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第二小问原因:(欧洲)从一战爆发的因素来看,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有关;(日本)和平主义演化成一种政治实力,左右日本政坛民主化的走向,避免新的战争的爆发。

【答案】(1)欧洲:基督教和平主义传统;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诉求;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等。(3分)日本:二战战败和战争灾难使日本国民产生追求和平与民主的意识;战后的‚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对日本国民的思想意识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分)(2)影响:欧洲的和平主义思潮没有能阻止战争的爆发;日本和平主义思潮推动日本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4分)原因: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国家与老牌国家的争夺利益的矛盾激化。日本和平民主主义思潮,具有明显的左翼和进步色彩,在抵制日本政治保守右倾化、推动日本民主化和走和平主义发展道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5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邹容(1885年—1905年),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同盟会会员,请末革命烈士。邹容所著《革命军》1903年由上海大同书局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邹容主张:驱逐住居中国中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抹杀满洲人所立之皇帝,以做万世不复有专制之君主;建立中国政府,为全国办事之总机关;定名中华共和国;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第二章《革命之原因》中详细论述了“革命必先排满”的道理,指出当时的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奴隶,而汉人则是奴隶的奴隶。因此,他大声疾呼革命,认为革命是天演之公理,世界之公理,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号召人们以华盛顿为榜样,高举卢梭等人宣传的自由、民主旗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中华共和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邹容撰写《革命军》一书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邹容的思想进行评价。(9分)【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试题解析】(1)从中国社会总体状态而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从资产阶级而言,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革命的主张并付诸实践,推动民主革命发展。

(2)从两个角度分析:(积极性)根据材料‚驱逐住居中国中之满洲人,……定名中华共和国;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能够得出邹容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建立民主政权,推动革命的开展;(消极性)根据材料‚革命必先排满‛体现了邹容大汉族主义思想,不利于民族团结。【答案】(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的代理人;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丢掉对清政府的幻想,宣传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6分)

(2)进步性:邹容在《革命军》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号召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6分)局限性:反满革命思想具有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情绪,不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斗争。(3分)

篇2:高考历史模拟题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 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门课程。

B.读《诗经》益处多多,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其是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

C.《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 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文侯对太子击的一次考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

D.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证使用《诗经》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 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B.在前贤著述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C.从汉至明,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做出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D.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5月30日,国资委新闻中心主任毛一翔出镜“严肃卖萌”,为国资委短视频平台账号“国资小新”赢得了数十万粉丝。当天,国资委新闻中心入驻“抖音”短视频平台,并发出第一条视频。不到12小时,这条35秒的短视频播放量破200万,并获得15万点赞。和“国资小新”一样,一批政务公众号瞄准了短视频平台。据6月12日抖音首次对外公布的用户数据,目前已有超过500家政府机构和媒体平台入驻抖音。

马世聪认为,政务宣传部门注意到了“短视频风口”,这种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的媒介形态,在未来的宣传工作中或许将成为“两微一端”外的另一主要阵地。

20上半年,西安、重庆等城市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做宣传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各地方政府在打造地方名片等工作中,对短视频的需求也不断增大。

(摘编自“中国记协网”《数说短视频:从5分钟到15秒》)

材料二:

材料三:

短视频火热,用户规模的增长和广告主的关注,带动了短视频整体市场规模的提升,20短视频市场规模达57.3亿,同比増长达183.9%。

分析认为,未来1~2年内,短视频平台将开放大量的商业化机会,流量变现带来较大的市场规模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短视频内容营销质量的不断提升,内容变现也将出现较大机会。预计短视频市场规模将超300亿。

材料四:

以来,国家网信办、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相继发布互联网直播、短视频等服务管理规定,为网络视频直播和“网红”的野蛮生长画上了休止符,整个行业进入整改、规范期。网络视频内容监管与规范化不断推进。据 CNNIC报告,政策监管方面,年网络直播行业的内容监管力度持续提升,违法违规直播内容治理成效显著:4月,国家网信办首次根据《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关停了18款传播违法违规内容的网络直播类应用;6月底,文化部部署全国29个省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开展查处工作,对50家主要网络表演经营单位进行集中执法检查。YY直播、龙珠直播、火猫直播等30家内容违规的网络表演平台被查处,12家网络表演平台被关停。至2017年下半年,各网络直播平台的违法违规内容已经明显减少,行业内容规范已经基本形成。

在内容监管方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布仅2017年上半年就处理了155部违规的网络原创节目,并且未来将坚决杜绝问题节目以“未删节版”或者“删减内容花絮”的名义在网络上播出,以规范行业内容发展。

(摘编自《网络传播·短视频与直播行业发展趋势观察》)

4.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闲暇无聊的时候,超过半数的快手、抖音用户喜欢使用相关App来消磨时光,表明快手、抖音App受到用户的欢迎。

B.除了QQ、微信外,快手、抖音也颇受青睐,超过三分之一的男女用户更喜欢利用快手、抖音App进行社交聊天。

C.从主要占用时间段来看,无聊闲暇时间段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之间比率差距最小,看电影电视时间段比率差距最大。

D.与女性用户相比,男性用户更喜欢利用快手、抖音App来玩游戏、看新闻资讯,这显示男女用户兴趣关注的不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向以严肃著称的政府部门,也开始利用短视频平台来做宣传工作,短视频平台将成为未来宣传工作的另一主要阵地。

B.短视频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进入,据预测,20到20间,每年的资金投入量同比增幅越来越大。

C.短视频平台给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再加上流量变现带来较大的市场规模增长,因此,短视频用户将越来越多。

D.网络直播发展迅猛,给很多“草根”提供了一夜成“网红”的机会,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6.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网络短视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母亲的手

庄因

在异乡做梦,几乎梦梦是真。而梦境每如倪云林的山水,平、漠、淡、远,殊少浪漫绮丽的了,也许就是总提挂着,那无法忘却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怀所使然的罢。“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这首菩萨蛮,确乎把我梦境皴染出来了。梦境虽属平漠淡远,却是画意诗情,将梦乡装点得不忍醒来。 梦境也常有满天如飘絮的诗句,忽而排成人字雁阵,在萧杀、庄穆、澄澈又复高远的秋空里,冉冉南徂。也多次从梦中踢被跃起,不及揽衣追腾空际,那雁阵却已去远。孤自失落,残阳中,让一声幽怨的雁鸣惊醒。

去年秋匆匆返台一行,回来后,景物在梦中便很是依稀了,而人物的比重则日复一日增加起来。这真是颇令人惊心动魄的现象,却也是一种颇残酷的事实。试想,你在梦乡方与旧人握手、把酒、高歌、欢言、争辩、漫步过,觉来讶然自己竟身在迢迢万里大海关山之外,其不堪、其酷寂,或非弃梦之痛所可比。近年,人物中的师长、故友、亲友和亲戚们,也都相继渐隐,独留下母亲一人形象,硕大磐固,巍伟如泰山,将梦境实然充沛了。

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焦定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到的一切。那手,使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和热。

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揪或拧,许是中**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中**亲一样,对子女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少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知道吃不下去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再剩过饭。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帖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入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水面覆以荷叶)的卖水的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地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头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的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加厉害。可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的头上,我听见母亲和平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了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箫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

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和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惟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母亲的手为线索串起二三事,将母亲过去几十年的生活浓缩其中,构思巧妙,意蕴丰厚。

B.文章用第一、第三人称展开叙述,娓娓道来,富含情感,真实而又灵活地反映出母亲在不同时空中的形象特点。

C.文中母亲看到成绩单时颤抖的手与和平的语调这一细节描写,在手态的动与语态的静的对比中体现了母亲愤怒与无奈的心态。

D.本文卒章显志,“至大完美”点化出由母亲的手所传感的伟大的母爱,永恒的人格力量,“从未”突出了母爱的质朴无华。

8.文章前三段对梦境的描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9.本文以浓墨重彩借母亲的手以写母亲其人,“手”是理解母亲形象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以平齐功,拜开府。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因平尉迟迥。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开皇九年,晋王广大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及陈平,晋王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颎曰:“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乃命斩之,王甚不悦。及军还,以功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上幸并州,留颎居守。及上还京,赐缣五千匹,复赐行宫一所,以为庄舍。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帝大笑,时论嘉其有让。时荧惑入太微,犯左执法。术者刘晖私言于颎曰:“天文不利宰相,可修德以禳之。”颎不自安,以晖言奏之,上厚加赏慰。

(节选自《隋书·高颎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B.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C.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D.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纳言,古代官职名,职责是宣达帝命。史书记载:“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必以信。”

B.三军,我国古代指上、中、下或左、中、右或步、车、骑三军,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不同,亦可用于对军队的统称。

C.幸,文中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幸”有“召幸”与“近幸”之分,前者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后者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D.禳,指消除灾邪。祈禳是佛教最富特色的法术,祷告神明以求平息灾祸,福庆延长。《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欲用禳星术延长自己的寿命,意外失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颎聪明敏捷。高祖在执掌北周大政时,因其能干聪明,擅长军事又多有谋略而重用之。

B.高颎有担当精神。朝廷危急,高颎辞母,仲方辞父,都体现了可贵的忠义与担当精神。

C.高颎深为皇帝倚重。高祖对高颎常呼其姓,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

D.高颎直言敢谏。高颎以妲己祸乱殷商为鉴,劝谏晋王,冒着被晋王记恨的危险斩杀了张丽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2)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元诗,完成14~15题。

寿阳曲·江天暮雪

马致远 陈孚

天将暮,雪乱舞,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半梅花半飘柳絮。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江上晚来堪画处,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钓鱼人一蓑归去。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诗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点染了幽深的色彩,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B.陈诗“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二字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

C.陈诗尾联活现出一个顺适环境的渔翁形象,这与柳宗元《江雪》中“蓑笠翁”的形象不同。

D.两首诗都“诗中有画”,“一蓑”二字增添了画面的纵深之感,寄托了诗人落寞悲凉的情感。

15.两首诗描摹暮雪都很传神,有同工之妙,亦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的人生乐趣与他人不同,自己最爱修身养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音乐演奏的一种特殊效果:虽然中间暂时停顿,但听众仍会沉浸在原来的审美情境中。

(3)《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人人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人见利而忘义,“_____”这种行为就是失其本心。

(4)郦道元《三峡》中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17~19题。

“美丽中国”愿景是“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取得瞩目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遗憾,某些扩建的城市新区,缺乏个性和特色。从美学角度深入探究这一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改善提升城市建设,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美好目标。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 。从南到北1.8万多千米海岸线,海岸城市从南部的海口、三亚到中部的上海、厦门,再到北部的青岛、大连;从东到西,从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起伏的山岭到崎岖的高原,各具特色;长江、黄河、松花江、伊犁河,以及青海湖、洞庭湖等各类水系, ,神州大地, 。然而,城市街区中无论是街道景观、中心广场还是民居建筑,()。其审美效果是,如果只看建筑风貌,人们不知道身处哪一座城市,也不知道城市所在地域,城市就与自然割裂开来。让城市美丽起来,不仅需要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进一步提升美学境界,更需要反思以前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劈山填海丰富多彩各有千秋众彩纷呈

B.夷为平地众彩纷呈各有千秋五光十色

C.劈山填海五光十色平分秋色丰富多彩

D.夷为平地丰富多彩平分秋色五光十色

18.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是很难的

B.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很难让人们直观感受到

C.人们很难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

D.都很难让人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

B.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C.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D.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运用、有所建树。

20.下面是某校某班高中毕业十年同学会主持词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高中三年,我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今天我们再次光临母校,感到格外亲切。我们仿佛回到了当年的课堂,聆听先师的教诲,感谢他们当年斧正我们的错误,给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看到老师们风采依旧,更是让我们感到欣慰。一日同学三辈亲,这份情缘,我们应当惠存。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曾侯编钟,金缕玉衣,三星堆圆明园,中国文明彰显纷繁富丽。

材料:

引领 稳定 传承

月球车 调结构 斩荆棘 可燃冰 拓道路 扩内需

精准扶贫 量子通信 不忘初心 蛟龙下水 服务三农 砥砺前行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菜根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

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梁启超)

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莎士比亚)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面对人生的不同阶段,孔子自己有不同的期待。你即将成年,面对将来的不同人生阶段,你对自己有什么期待?请结合材料,任选两三个句子进行思考,把你的想法写给未来的自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及评分标准

1.B【解析】原文是“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当作”不是“是”。

2. C【解析】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只是引出话题,不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

3. C【解析】A项,条件与结果倒置;B项“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于文无据;D项“只要……就”过于绝对。

4. B【解析】根据材料二,男女性用户利用快手、抖音App进行社交聊天占用时间比为25.4%、31.5%,都没超过三分之一。

5. D【解析】A项原文是“或许将成为”;B项根据材料三,投入比例是越来越小;C项“市场规模的增长”不能推出用户将越来越多的结论。

6. 示例:

有利于拉近干群关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可以丰富网民的精神生活;商业化机会将增多,创造更多物质财富;

短视频平台良莠不齐,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网红”的野蛮生长,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 C【解析】“体现母亲愤怒与无奈的心态”分析错误,不是“无奈”,而是“理智”,母亲望子成龙,又能教子成龙,看似反常的情态表现,恰恰体现了母亲教子的智慧。

8. 示例:

从内容上来说,对梦境中景物及其他人物的描绘烘托了母亲高大伟岸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及热烈的赞美之情,奠定文章的基调。

从结构上来说,由梦境中作者的视线定焦在母亲的那一双巨手之上引出下文对母亲的手的描绘,由梦境转入实写记忆中母亲的手,过渡自然。

从艺术效果上来说,作者在一幅幅写意画式的中国山水的梦幻中,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增强了母爱的传统意蕴。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

9. 示例:

由母亲因我剩饭不知民间疾苦而对我严加惩罚的手,可看出母亲的大勇大义、胸怀阔大的形象特点。

由母亲在寒冻日子洗衣、督导课业,整日为家庭、孩子操劳,纤纤玉手变成结满厚茧的粗糙的手,可看出母亲坚韧刚强、无私奉献的形象特点。

由母亲在艰难岁月中兴致高涨吹奏雅乐,轻盈跳跃在音阶上的秀美的手,可看出母亲富有才情、乐观豁达的形象特点。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注意要结合事件及手的特点来分析母亲形象。

10. D

11. D【解析】“祈禳是佛教最富特色的法术”错误,应为“祈禳是道教最富特色的法术”。

12. B【解析】“都体现了可贵的忠义与担当精神”错误。根据语境,“仲方辞父在山东”的意思是“仲方以父亲在山东为由而推辞”,没有忠义与担当精神,不能与高颎相提并论。

13.(1)当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而被疏远,所以高祖对高颎更加重视,把他视作心腹重臣。(“疏”“属意”“心膂”各1分,句意2分)

(2)高颎想远远避开权势,上表章请求辞退官位,让给苏威,皇上想成全他让贤的美意,就允许他解除仆射的职位。(“逊位”“成其美”“听”各1分,句意2分)

14. D【解析】陈孚的《江天暮雪》没有落寞悲凉之感。

15. 示例:

两首诗动词使用都很传神。马诗着一“舞”字,陈诗着一“卷”字,写出了风助雪势、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

两首诗都善用比喻状写暮雪之形态。马诗把纷飞的雪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雪乱舞”的景象;陈诗以“玉”喻雪,形象地写出雪的晶莹剔透之态。

陈诗还用动静结合、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暮雪的美妙。“卷玉花”写出大雪纷扬的动态之美,“汀洲白浩浩”写出雪境静寂之美;“千崖暮如晓”烘托了暮雪所特有的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马诗写的是动景,正面描写。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

16.(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清荣峻茂

17. A【解析】根据“山城、水城、山水脉络”的语境,第一空应填“劈山填海”;排除B、D。“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价值,各有特色;“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排除C。

18. D【解析】根据上文关联词语“无论……还是”的语境,推知应为“都……”A、C则更换了主语,不连贯。

19. B【解析】病因是语序不当,从逻辑角度讲,D项也可以,但从语段的表达重点来看,研究城市美学的目的还是要提升美学境界,建设美丽中国,最后的落脚点是运用,B项更恰当。

20.答案示例:

“光临”改为“来到(回到)”

“先师”改为“老师”

“斧正”改为“纠正(改正)”

“欣慰”改为“欣喜”

“惠存”改为“珍惜”

【评分细则】每处一分。找出并修改正确后才得分,修改的词语合乎语境即可;指出但修改不合理该处不得分。

21.答案示例:

量子通信,蛟龙下水,可燃冰月球车,中国科技引领世界进步。

精准扶贫,服务三农,调结构扩内需,中国经济稳定世界发展。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斩荆棘拓道路,中国精神传承万代千秋。

【评分细则】能够按照“中国科技”“中国经济”“中国精神”来正确归类、造句,每点一分,“中国科技”对应“引领”,“中国经济”对应“稳定”,“中国精神”对应“传承”,对应正确,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每点一分。

22.【写作提示】

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作文,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出处不同的几句话,第一句强调人的生活节奏要保持适度,既不能太闲,也不能太忙,那就不能虚度,要过得充实,要忙里偷闲;第二句话,取苏轼的词,强调要保持淡然的心境,面对人生中的风雨,从容坦然,要保持乐观豁达;第三句话是梁启超的话,强调好男儿志在四方,人要有大志向,大抱负,要有远见,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要矢志不移,保持前进的方向,直到实现目标为止。第四句话是引用习近平总 书 记的,强调人要努力奋进,奋勇开拓,乐于奉献,关键词是奋进、开拓、奉献。第五句话是英国诗人莎士比亚说的,强调人要做自己的主宰者,做自己的主人,凡事要主动,积极争取,不要被动接受。考生在理解上述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期待,抓住其中任两句或三句立意即可。

高考语文整体答题策略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文言文阅读

(1)文学常识:填空形式,注意“三要素”——①文章题目 ②作者姓名 ③作者朝代。其他如:作者的字号、对作者的评价、相关作品等不会作为考试内容。

(2)文中名句的默写:空出两个句子,根据前后句填空。要注意平时的默写落实,防止音对字错的现象。

(3)朗读节奏的划分:以前从没有涉及,但中考很可能会考,尤其是的《考试说明》中已出现了划分朗读节奏的样题。这种题要求考生用“/”来划出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可能会有一些具体的提示,如告诉考生划两处或三处。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应对这一题型,我们教给学生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4)解释实词的含义。词语解释五大类:通假,活用,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字词。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5)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译句与原句的对应,重点字词务必解释出来。

①注意句式:省略,判断,倒装,反问。

②原则:信、达,雅。直译为主。

③步骤:切,直,补,调,誊。

六不译: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古今义相同的。

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这些题一般不是自由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篇3:高考历史模拟题及解析

1.池塘内某种藻类所分泌的一种物质能抑制蝌蚪细胞中糖蛋白的合成。该物质直接作用的目标最可能是()

A.中心体B.内质网

C.液泡D.细胞膜

2.下列生理过程不需要“囊泡”参与的是()

A.抗体的合成与分泌

B.神经递质的分泌

C.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D.吞噬细胞对病菌的胞吞作用

3.下列有关真核细胞部分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中含有DNA,可完成基因的复制和表达

B.叶绿体合成的ATP,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

C.线粒体中含有呼吸酶,可催化葡萄糖氧化分解

D.溶酶体中含有水解酶,可分解衰老的细胞器

4.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性腺细胞中含有发达的内质网,有利于性激素的合成

B.浆细胞中抗体的形成过程伴随有高尔基体膜组分的更新

C.动物细胞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含有糖蛋白、糖脂和胆固醇

D.高等植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必须依赖其膜上的受体

5.下列有关细胞膜通透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吡罗红染液进入细胞

B.细胞衰老后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会导致物质运输功能的下降

C.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大,以加快水分子的跨膜运输

D.神经元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导致兴奋的产生

6.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中部分代谢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内质网是合成性激素、磷脂的场所

C.合成核酸水解酶的场所是溶酶体

D.形成m RNA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7.真核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不同,在功能上也各有分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核糖体的多肽链进行加工和包装

B.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会因细胞的种类不同而出现差异

C.树突结构增大了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面积

D.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需要中心体参与染色体的形成

8.下图为动物细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a~f表示相应的结构或物质,(1)~(4)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核膜及图中的______(填图中字母)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

(2)过程(3)和(4)的完成,体现出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a与b、b与e在结构上的联系方式不同,前者为________,后者通过_________转化。d的内容物和f的成分不同,该成分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4)从(1)(2)(3)所示过程分析,过程(1)可描述为_____________。

9.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有吞噬病菌和分泌抗体的功能。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能分泌抗体的免疫细胞为____________。

(2)下表是与抗体合成及分泌有关的三种细胞器的化学成分。

据表分析,甲、丙分别是______、______。

(3)人体内的吞噬细胞中含有溶酶体,溶酶体内的p H约为5,而细胞质基质中的p H约为7。可见H+以______的方式进入溶酶体。溶酶体膜有特殊的成分,所以不会被自身的水解酶所水解,保证自身的水解酶不外泄,这说明生物膜系统具有______的功能。即使溶酶体内有少量的水解酶泄露到细胞质基质中,也不会引起细胞的损伤,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RNA聚合酶的抗体显微注射到体外培养细胞的核仁区域中,会发现细胞中的核糖体数量____________。

专题(二)细胞的代谢

1.下列有关酶和ATP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合成ATP时都需要O2的参与

B.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C.酵母菌细胞CO2的产生过程中都有ATP的合成

D.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则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2.下图为细胞膜上Na+、K+-ATP酶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酶的形状变化为ATP的水解提供能量

B.该酶有利于质膜两侧某些离子保持一定的浓度差

C.该酶有利于神经细胞保持一定的膜电位

D.该酶既能催化ATP的水解,又能作为载体蛋白

3.下列有关CO2的产生、分布、检测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CO2可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B.酵母菌内发生的丙酮酸→CO2的过程需要O2的参与

C.人体细胞内产生CO2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D.CO2可作为信号分子,直接刺激脑干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深

4.下图为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只在线粒体中进行

B.过程(2)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C.过程(1)和(2)中均能产生[H]

D.过程(1)和(2)中能量可相互转化

5.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无氧呼吸过程中有NADH的产生和消耗

B.人在剧烈运动时产生的CO2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C.有机物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的O2和产生的CO2的比值为1∶1

D.产生等量的CO2,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条件下消耗的葡萄糖多

6.下图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字母表示物质,其中物质B内含有活跃的化学能。据图分析有误的是()

A.图中B为NADPH,C为ADP+Pi

B.H+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类囊体腔

C.光能被吸收并转化成B、ATP中的化学能

D.水在光下分解成A、H+和e-,其中A将直接释放到空气中

7.某课外活动小组用淀粉酶探究p H对酶活性的影响,得到下图所示实验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

(1)酶活性是指________,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以_____作为检测因变量的指标。

(2)上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于是活动小组又进行了_____(填“对照”或“重复”)实验,得到与上图无显著差异的结果。查阅资料后发现,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因此推测,该实验中淀粉可能是在_______和_______的作用下分解的。p 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p H为9条件下的酶活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据图可知,在常温、常压下,与盐酸相比,淀粉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8.下图表示酵母菌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内的碳原子进行转移的大致路径。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过程(1)中还伴随着________的产生;过程(2)既可发生在中,也可发生在________中,导致过程(2)发生场所不同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在上述不同环境条件下,催化丙酮酸分解的酶的种类_______(填“是”或“不是”)相同的。

(2)无氧条件下,过程(2)中____(填“有”或“没有”)能量的释放;该过程除会产生二氧化碳外,还会产生酒精,其中检测酒精的试剂是________;发生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

9.下图表示某高等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图中A~E表示相应的物质,(1)~(4)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B表示_________;物质A将在该细胞的_________(填发生场所)中被利用。

(2)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_________上;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加入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将有利于破坏叶绿体的外膜和内膜,从而加快色素的释放。

(3)影响图中卡尔文循环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若突然增加光照,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的含量将_____________。

(4)某研究者向叶绿体中注入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C物质,则在光合产物葡萄糖中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放射性;若在研究过程中测得,该类细胞既没有从细胞外吸收E物质,也没有向细胞外释放E物质,则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0。

专题(三)细胞的生命历程

1.下列有关细胞凋亡和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B.癌变的细胞形态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

C.两者的发生都是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

D.通过激活细胞凋亡机制可杀死癌细胞

2.研究发现,FOXP3是决定某些T淋巴细胞分化及功能的关键性转录调控蛋白,对它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免疫相关疾病(如癌症、器官移植)的治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1)FOXP3可能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2)控制FOXP3合成的基因只存在于某些T淋巴细胞中(3)T淋巴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其遗传物质将发生改变(4)T淋巴细胞分化成的效应T细胞将导致癌细胞裂解

A.(1)(3)B.(1)(4)

C.(2)(3)D.(2)(4)

3.端粒是每条染色体两端一段特殊的DNA序列,它们能防止不同染色体末端发生错误融合。在细胞衰老过程中端粒逐渐变短。而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能结合在端粒上,利用某段RNA序列作为模板合成端粒DNA。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端粒酶中的蛋白质属于RNA聚合酶

B.衰老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降低

C.通过诱导癌细胞中端粒酶基因的突变可控制癌症

D.不同染色体末端发生错误融合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4.有关高等动物的细胞生命历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分裂过程中,癌变会随机发生,染色体的数目可加倍和减半

B.细胞生长过程中,核糖体数量增加,物质交换效率提高

C.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一般不发生改变,但m RNA有变化

D.细胞凋亡过程中,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完成正常发育

5.细胞内受损后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下图所示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噬体可能来源于内质网,由4层磷脂分子构成

B.自噬作用清除受损细胞器,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态

C.自噬体将水解产物排出体外,以避免诱导细胞癌变

D.溶酶体具有识别功能,并参与细胞衰老和凋亡过程

6.研究发现上皮细胞在某种特殊刺激下可转化成ips细胞(多能干细胞),而ips细胞又可转化成神经细胞、肝脏细胞和肌细胞等多种体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ips细胞能转化成多种体细胞,该现象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上皮细胞转化成ips细胞时,细胞内部分不表达的基因可能会重新表达

C.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细胞分化应具有持久性和可逆性

D.上皮细胞、ips细胞以及其他细胞具有的遗传物质有较大差异

7.科学研究发现,一种名叫TGF-β的胞外蛋白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根据该原理可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原癌基因

C.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不能正常凋亡

8.下列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既能分化,又能恢复到分化前的状态

B.正常的人体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

C.衰老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变化,但细胞的功能不变

D.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使其产生原癌基因

9.细胞凋亡是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下图表示细胞凋亡的过程,图中Dnase为核酸内切酶,能够切割DNA进而形成DNA片段;Caspases是一类蛋白水解酶,负责选择性地切割某些蛋白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受体的存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的功能。

(2)凋亡基因的表达包括________和_______两个阶段,最终通过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来实现。

(3)Dnase破坏了DNA分子中的__________,从而形成DNA片段,使正常基因失去功能;Caspases能够破坏特定蛋白质中的______________,从而形成多肽片段,导致蛋白质失活。

(4)吞噬细胞以___________的形式吞噬凋亡细胞,与凋亡细胞分解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

10.针对癌症,目前采取的治疗措施有放疗、化疗、基因治疗等。

(1)化疗(化学物质进行治疗)主要作用于癌细胞分裂的___________期。

(2)抗癌药物的主要作用是干扰细胞分裂。下图所示为某生化途径的特定阶段,其中抗癌药物A和抗癌药物B可抑制图内细胞中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胸腺嘧啶核苷酸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若抗癌药物A不直接影响酶1基因的复制,则其可能通过抑制酶1合成的_______________过程进而发挥作用。

(3)抗癌药物B的结构与化合物X相似,则抗癌药物B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B【解析】糖蛋白在内质网中进行加工。

2.C【解析】性激素属于脂质,在内质网中合成,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不需要囊泡的参与。

3.D【解析】基因的表达发生在细胞质中;叶绿体合成的ATP只用于暗反应;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分解。

4.D【解析】高等植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还可以依赖胞间连丝。

5.C【解析】细胞产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渗透失水,此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并不增大。

6.B【解析】人体细胞只能通过有氧呼吸产生CO2,其发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性激素、磷脂等脂质在内质网中合成;核酸水解酶在核糖体中合成;m RNA的形成场所为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7.B【解析】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多肽链进行再加工和包装;树突结构增大了接受神经递质的面积;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中心体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

8.(1)b、c、d、e(2)一定的流动性(3)直接相连囊泡蛋白质脂质(4)(在细胞核内,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m RNA,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9.(1)效应B细胞(或浆细胞)(2)线粒体核糖体(3)主动运输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细胞质基质的p H约为7,导致水解酶活性降低(4)减少

专题(二)细胞的代谢

1.B【解析】无氧呼吸也可产生ATP,但不需要O2的参与;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CO2时,不产生ATP;碘液不能判断蔗糖是否被分解。

2.A【解析】该酶的形状变化有利于物质的运输。

3.C【解析】酒精可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酵母菌中O2与[H]结合生成水;人体细胞内CO2只能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CO2可作为信号分子,直接刺激脑干中的化学感受器,而不是呼吸中枢。

4.C【解析】图中过程(1)表示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少数原核生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其体内没有线粒体;过程(2)表示光合作用,蓝藻虽然没有叶绿体但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均能产生[H];过程(2)产生的ATP只能用于C3的还原。

5.C【解析】有氧呼吸的底物是葡萄糖时,消耗的O2量才与产生的CO2的量相等。

6.D【解析】依图示信息可知,B为NADPH,C为ADP+Pi;H+逆浓度梯度进入类囊体腔,故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光能被吸收并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B(NADPH)和ATP中;水在光下裂解成A(O2)、H+和e-,O2将首先被线粒体利用,多余的O2才释放到空气中。

7.(1)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p H1 h后淀粉的剩余量(2)重复淀粉酶盐酸小于p H为3的条件下,盐酸也参与了催化淀粉的水解(3)1 h后,p H为7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小于p H为1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

【解析】(1)酶活性是指酶对某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该实验是用淀粉酶探究p H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自变量为p H,以1 h后淀粉的剩余量作为检测因变量的指标。(2)依题意可知,淀粉可能是在淀粉酶和盐酸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分解。由图可知,p H为3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比p H为9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多,说明p 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小于p H为9条件下的酶活性,其原因是p H为3条件下,有盐酸催化淀粉的水解。(3)由图可知,1 h后,p H为7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小于p H为1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说明常温、常压下,与盐酸相比,淀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8.(1)[H]、能量线粒体基质细胞质基质氧气的有无不是(2)没有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橙色变为灰绿色

9.(1)NADPH(或[H])线粒体内膜(2)类囊体薄膜Si O2(3)CO2浓度和温度减少(4)不会小于

【解析】(1)(2)(3)略。(4)叶肉细胞中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由于植物体内还存在有不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则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小于0。

专题(三)细胞的生命历程

1.C【解析】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其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是生物体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生理过程,发生于生物个体发育的全过程;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

2.B【解析】依题可知,FOXP3是转录调控蛋白,而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控制FOXP3合成的基因存在于人体的所有组织细胞中;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效应T细胞能与癌细胞结合,导致癌细胞裂解。

3.A【解析】依题可知,端粒酶能利用某段RNA序列作为模板合成端粒DNA,故端粒酶中的蛋白质应属于逆转录酶。

4.B【解析】细胞生长主要指细胞体积的增大,核糖体的数量有可能增加,但细胞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交换效率降低。

5.C【解析】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中部分可被细胞重新利用,不能被利用的产物则被排出体外。

6.B【解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力;正常情况下,细胞分化是不可逆的;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7.B【解析】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应属于抑癌基因。

8.B【解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衰老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原癌基因是细胞中一直存在的,不是基因突变产生的。

9.(1)蛋白质信息交流(2)转录翻译核糖体(3)磷酸二酯键肽键(4)胞吞溶酶体

【解析】(1)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受体的存在体现了细胞具有信息交流功能。(2)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其中翻译阶段发生在核糖体中。(3)核酸内切酶(Dnase)破坏了DNA分子中的磷酸二酯键,从而产生DNA片段;Caspases能够破坏蛋白质中的肽键,从而形成多肽片段。(4)吞噬细胞以胞吞的形式吞噬凋亡细胞,与凋亡细胞分解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溶酶体。

10.(1)间(2)作为DNA复制的原料转录或翻译(3)与酶2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

【解析】(1)癌症的治疗中,抗癌药物主要作用于DNA分子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时期,即抗癌药物主要作用于癌细胞分裂的间期。(2)胸腺嘧啶核苷酸是合成DNA分子的基本原料。(3)依题可知,抗癌药物B的结构与化合物X相似,有可能与化合物X竞争酶2,从而影响化合物Y的形成,进而影响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篇4:高考历史模拟题及解析

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其意为:山歌虽然通俗,但难道不是《郑》、《卫》等国风之篇的遗韵吗?说明“民间性情之响”(山歌)与国风(诗经)一脉相承。且据材料“民间性情之响”与楚辞(楚骚)、唐诗(唐律)“不得(并)列于诗坛”,故排除B、D项。正确答案为A。

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解析】由题干中“攻木……”、“攻金……”、攻皮……”等不难看出某项手工业生产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水平高。A项为近代机器工业的产物,B项中的“产品丰富”和D项中的“产量庞大”材料中没有反映。材料中的“工七”、“工六”等指专业工匠的人数而非产品产量。正确答案为C。

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页上图场景的是 (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解析】《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都东京的商业繁荣景象。据此排除A项(汉代长安的集市特征)和B项(草市远离大都市,不可能在东京)。而图景所示车水马龙现象亦非夜市景象,故排除C。正确答案为D。

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内阁制非选官制度,故排除A选项。材料中“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说明内阁自设立起就不是法定决策机构,只是皇帝决策的顾问机构,故排除B项。C项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即可排除。“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反映了内阁地位的提升变化,但未有信息反映其职能的变动。正确答案为D。

5.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否定④,进而排除B、D选项。图文材料所揭示的是洋务派军事工业,为清政府官辦,非私人投资和市场化运作,故不能得出“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剩下的A、C选项,判断的关键是要不要②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引进的西方技术有不少是西方过时或要淘汰掉的,故②的叙述不符合历史事实。正确答案为A。

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政体的重大变化,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且材料中南京临时政府令“……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因此排除B项轻而易举。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经济、司法、社会习俗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不可能“沿用前清审判制度”,排除A。C项中的“有意”与题干中的“最宜”不相符合。正确答案为D。

7.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 )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解析】材料中“国家又濒于危亡”、“以为……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反映出“悲痛的心情”源于外患而非内忧,故排除A、C、D项。正确答案为B。

8.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未也,且去健全甚远。……是何故乎?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 ( )

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

B.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

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

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

【解析】捕捉材料中最关键的文字:“上海犹鱼,内地犹水”、“欲求鱼(上海)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内地),其可得乎?”意为:要想促进上海等大城市的持续发展、健康发展,不先帮助内地发展经济是不行的。材料呈现的主干信息与A高度吻合;B、C、D项在材料中看似涉及,但非核心与主干内容。正确答案为A。

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解析】根据材料中“晋冀鲁豫解放军(即大家熟知的”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不难推测出该军事行动为:1947年6月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正确答案为A。

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解析】回顾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两岸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俗称“九二共识”;港澳回归分别为1997、1999年。而题干时间信息为“1987年”,据此,排除C、D项。“一国两制”的构想时至今日尚未得到台湾当局和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排除A项。“想家”的老兵因不能自由返乡探亲而哭。正确答案为B。

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信息“1979年12月”,当时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贷款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巨大的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密不可分。A项叙述与题干内容构不成因果联系,B项中(1979年以来)“依赖外援”的表述不妥,“吸收外资”不等于“依赖外援”。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对外封闭的政策,不可能有大规模的“民间融资”,据此排除D项。正确答案为C。

1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体系,不属于万民法体系,不可能“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十二铜表法》“有些条款……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不等于《十二铜表法》“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据此否定①,从而排除A、C、D项。正确答案为B。

13.“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 )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为“……以往的一切社會形式和国家形式……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意指猛烈抨击当时的社会制度即封建专制制度,这样的代表人物应为启蒙思想家。A、B、C人物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主张并未涉及对专制王权的猛烈抨击,排除之。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他明确反对专制王权,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正确答案为D。

14.右图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8世纪七八十年代”可知,当时英国刚刚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故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棉纺织机器革新加快,带动了棉纺织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对原棉的需求与日俱增。D项强调“手工纺纱”明显悖于工业革命机器化生产推动棉纺织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排除。A项决定于C项,非“主要原因”,排除。正确答案为C。

15.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为国会拥有,据此排除C。该宪法还规定,美国为总统制共和制,总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据此排除B。美国的权力运行严格执行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互相制约的原则,而总统大选中“选票上发生争议”最终由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正反映了行政权与司法权的互相制约,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正确答案为A。

16.《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解析】材料中最关键的信息是“《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回归教材知识,在《四月提纲》中,列宁明确提出布尔什维克党要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此后半年即发生十月革命,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因此不难排除A、C、D选项。正确答案为B。

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析】根据材料中“1921年开春以来”、“改良主义的办法”等信息不难得出结论:该办法是指“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在此等同于“实质上”,要求透过表象看本质。D项最合要求。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商业贸易方面的规定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大变化和否定,不能说成“补充”,排除A。该政策“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排除B。C项中“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显然不符合史实。正确答案为D。

18.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结束前后组建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其所属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承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扶贫开发贷款和稳定国际汇率的职能,有利于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发展,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谐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据此否定①和③,从而排除A、B、D三个选项。”此外,也可根据材料中“借贷国……贷款……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和“世界银行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从正面肯定②、④叙述的正确性。正确答案为C。

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解析】经济是基础,决定政治;实力是后盾,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向海外派兵、争取“入常”无一不显示出其强势的外交态势,其“底气”显然来自于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A项的“主导”、D项的“占上风”表述本身就错误,易排除。C项不构成“主要原因”。正确答案为B。

20.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右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该漫画反映了 ( )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強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解析】中国加入WTO,使得西方国家的企业和产品更加便捷地进入中国,势必打破本国一些企业的垄断地位。从短期看,会对我国的某些落后产业和企业形成冲击,但从长远和全局看,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符合我们的长远利益。因此,A项、C项表述错误。B项叙述颠倒了因果关系,将中国加入WTO导致的客观结果“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错误地表述成了目的(“旨在”)。漫画生动揭示了中国加入WTO后原处垄断地位的国企(“最后的贵族”)面临激烈的外来竞争和挑战(“真以为我不怕你哪”)。正确答案为D。

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解析】试题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主题,分别选取了西方和近代、当代中国著名史学家(学者)的有关观点。命题者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意义、主体功能和对今天的借鉴价值等三方面进行设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在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第(1)问的前一部分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不难作答;后一部分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提炼整理的能力,强调材料解读的完整性,并要整合教材有关知识作答。第(2)问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并予以完整、准确解读的能力,作答时要紧紧把握“政治”、“思想”和“整体”三个词语找寻材料信息、回顾教材知识。第(3)问彰显了历史学科呼应现实的学科特点,学生只要精确锁定材料中的关键字词“持续流动”、“机会均等”、“激励了个人”即可提炼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1)选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功能: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22.(13分)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寫《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解析】试题围绕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史且以“康有为研究”为切入点,罗列了萧公权、汪荣祖、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探究“一定的时代条件会影响人们的认识程度”这一主题。本题主要考查如何全面认识历史事物,借以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相应的史观。第(1)问侧重基础,学生紧扣“制度”和“思想”两个词回顾教材知识不难答出“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和“宣传近代西方学说”等要点。第(2)问要求学生统筹材料信息和教材知识,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要求,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论证“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这一观点,要结合材料寻找史实依据,并遵循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要注意观点明确,史料充分,逻辑严密。该问最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史学特色,难度较大,其答案也是开放式的。

【答案】(1)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2)略。

23.(14分)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福利制度的演变过程。第(1)问是基础题,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即可回答(抓住“机构”、“体系”、“工程”三点);第(2)问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加以归纳,要抓住设问的关键词“积极作用”和材料中“儿童津贴”、“其他津贴”等信息;第(3)问要通过比较材料二、三的变化进行回答,应着重分析高福利对工人生产积极性、政府财政负担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从而归纳出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第(4)问是对福利制度的认识,依据材料一、二、三不难提炼出“政府是福利体系的决策者、调整者和承担者”。该问作答时的关键是把握住“政府”、“角色”这些中心限定词。

【答案】(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無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3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3分)

【解析】试题以梭伦改革切入,全面考查改革的背景、措施、影响,材料简约,设问精细,层层递进,难度适中,体现了小切口深分析、以小见大、纵横联系、以史鉴今的命题思想。命题者通过相关材料呈现了改革的背景、原因、主要特点和最终结局,着眼于对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第(1)问要求学生对材料中“奴隶地位”、“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进行准确的解读从而归纳出“寡头政治的弊端”,而回答社会危机结合教材知识即可作答。第(2)问完全依据教材知识作答,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第(3)问的答案组织“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有较大难度,考查了学生深层次解读材料的能力和古今联系的史学研读方法。

【答案】(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

(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7分)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3分)

【解析】对中西方思想的对比是近几年高考命题中的重点,本题选择了中西方各具代表性的人物孔子和柏拉图作为载体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概括、归纳等能力。回答第(1)问要注意理解材料的意思,其“共同性”要从“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和“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等关键语句进行归纳;第(1)问的另外两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回答第(2)问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中的思路,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24.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夏王朝存在与否颇有争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碳十四测年数据(选样)

(资料来源:《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材料二 二里头早期文化层直接叠压新砦期的地层。……新砦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有外濠、城墙和内濠三重防御措施,中心区的高地上发现一座东西长92.6米、南北宽14.5米的大型浅穴式建筑遗址,其性质……是祭台,此处出土了铜器残片……等高规格遗物。

——赵青春《新砦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新砦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3分)

【解析】(1)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二、三期标本年代都有重合的部分。(2)材料中出现的最有效信息为“城堡遗址”、“祭台”、“铜器残片”。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提供了实物证据。(3)二里头文化中心区依据教材内容即可回答。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需要实物证据加以佐证。

【答案】(1)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

(2)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价值: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24.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孙中山先生曾说:“长城之功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城之利,烽燧明而野易清也,攻拒久而兵易集也,粟入多也,生息繁也,小举之莫能犯也,大举之易于调伏为应援突击也,虏归之难而不敢深入也。

——(明)尹耕《塞语》

材料二 南京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

——(明万历年间)《宣府镇志》

材料三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世界遗产委员会

材料四 我看见一段段长城得以修复。可是简单的、粗暴的修复,唯一的作用就是让长城失却了历史,同时失却了灵魂!我就只喜欢拍那些真实的、残缺的、与自然環境融为一体的长城。因为,那是历史,那是美的语言,那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财富。

——陈长芬《仰望长城》

(1)据材料一,概括长城的作用。(2分)

(2)材料二反映了长城关口张家口互市贸易的情形,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历史信息?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样评价的依据。(3分)

(4)据材料四,指出保护长城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及其原因。(2分)

【解析】(1)“攻拒久而兵易集也,粟入多也,生息繁也”,说明长城易守难攻,能有效保护边境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免受南下少数民族的破坏。(2)材料二反映边境贸易商品种类丰富、规模大、边境贸易繁荣。边境居民生活的需要和统治者的重视都推动了边境贸易的发展。(3)文化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长城使古代建筑艺术得以保留下来;体现出现了众多描写它的诗歌上,如材料四中的诗句;体现在围绕它留下了众多的传说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等。(4)保护长城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是保护其原貌,让它真实地呈现,只有这样才是对历史的尊重。

【答案】(1)作用:便于军事防御;保护边民正常生产生活。

(2)历史信息:边关贸易繁荣。原因:长城内外经济的互补性;历朝政府设置边贸市场。

(3)依据:长城是建筑艺术的典范;长城诞生了众多传说故事;长城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

(4)原则:真实性。原因:尊重历史。

Ⅱ试卷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1.考点覆盖面广,结构、分值分布合理。

试卷稳定平实,考点覆盖面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关系、科技革命、历史人物等),时间跨度长(中国史从商朝到中共十四大召开,世界史从文艺复兴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结构合理:中国古代史占30%,中国近现代史占36%,世界史占30%,开放式设问占4%。在这份试卷中,所有命题均依据考纲和教材,无偏题怪题,试卷难易适度,内容比例合理。一些主干知识在试卷中占了很大比重,比如科举制、康有为、夏商历史、长城、雅典民主政治、罗斯福新政都属于历史学习的主干知识。选择题的落点均出自教材,学生在解读题目材料的基础上,必须依托教材所学知识才能正确作答;非选择题涉及的均为教材主干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教材知识的基本学科思维能力。不过试卷在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上也显示了难易梯度,以便测试出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水平,部分设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分析等能力,全面多角度作答才能得高分。

2.注重材料阅读,体现历史的学科本位。

试卷中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或文字叙述、或借图说史、或引用表格漫画,进一步提升了思维的力度,突出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在生动活泼的“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中,引导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3.关注过程与方法,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

试卷在考查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方面有所突破,由单纯的识记考查转向了多维的历史能力考查。引用的许多材料中,有的是考查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的是考查學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有的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试卷注重知识的整合与重组,注意挖掘与主干知识相关联的延伸性知识或隐性知识,以此考查学生把握特定历史阶段时代特征的能力。

4.强调以史为鉴,注重考查能力。

试卷加大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如第22题第(1)问: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要正确回答问题必须有多方面的能力:正确的历史文本阅读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运用能力等。第(2)问则干脆要求学生“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Ⅲ2013年高考备考建议

1.立足教材,注重拓展。

江苏历史卷注重情境设置,形式活泼、设问新颖,但问题的解决终究还是以教材为依托,能力的考查更是依托于学科主干知识,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为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要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不拘泥于教科书的章节结构,对相关内容进行主题整合,这里的整合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标。在确定主题时,要多关注该主题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这往往是高考命题的给力点。要把握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要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大模块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以构建起立体的知识框架和网络。

2.强化史料研读,有效分析历史信息。

要注重史料研读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史习惯,掌握基本的学史方法,如中外联系,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相互联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在复习中,要注意选取丰富而又多样的史料(如文字、图片、图表,包括教材中的知识链接等),并对其充分挖掘整合、合理设计问题、注重思考探究,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3.注重过程与方法,提升历史学科能力与素养。

篇5: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解析:墨江县是1979年11月28日成立的中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族人口占比为61.8%。

2.哈尼族在全国的人口数排16,在云南的人口数排3,人口大约有163.97。

解析: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前五位: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

3.历史上哈尼族并没有遗传文字,现行的哈尼族文字是1957年创造的。它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解析:在一九五二年,人民政府就组织了有哈尼族干部参加的哈尼语文工作队伍,开始进行哈尼语调查研究,

于1957年写出了《关于划分哈尼语方言和创制哈尼文的意见》的哈尼语调查报告,

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方案》(草案)。

4.哈尼族共同祖先尊唐盘有7个儿子,分别叫唐盘漫、唐盘沙、唐盘兼(他朋橘)、唐盘布(它朋布)、唐盘忠、唐盘吹、唐盘乌。

解析:尊唐盘是哈尼族历史上的“百子之母”,也就是说从她开始,哈尼族产生很多分支,传说他生下七个儿子,形成七个胞族氏族部落。

5.哈尼族的族谱是父子连名,例如父亲叫BC,那么儿子叫CD。

解析:即父亲名的第二个字起,是儿子名的第一个字起。

6.哈尼族原始族谱有十四代,分别是送咪窝—窝腿雷—腿雷总—总嫫院—嫫院驾—驾提锡—提锡利—利跑奔—跑奔吾—吾牛然—牛然错—错嫫威—嫫威尊—尊唐盘。

7.哈尼族的神谱有十二代,分别是吴玛—玛汉—汉能—能绕—绕诺—诺拓—拓玛—玛俏—俏耀—耀等—等奔—奔送。

8.哈尼族的迁徙历史艰辛漫长,在《哈尼阿波冲坡坡》中的迁徙路线是:虎尼虎那—什虽湖—嘎鲁噶则—惹罗普楚—诺马阿美—色厄作娘—谷哈密查—红河南岸哀牢山。大致经过3个省份,分别是青海、四川、云南。

9.哈尼族在昆明大约居住了近200年,现指昆明北郊蛇山一带。

篇6:高考历史模拟题及解析

1、C

【解析】由原文“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是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可知。

2、C

【解析】第四段的中心意思是论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实施活态保护”。

3、D

【解析】由原文“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可以排除A;B中“都是”过于绝对,排除;C指的是非物质遗产,而非所有传统表演艺术,因此排除。

4、A

【解析】由原文可知是“志愿服务经历”是志愿者成就了自我。

5、C

【解析】不是推动公共秩序的建立,而是“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

6、①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②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③“新型”体现在: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

7、B

【解析】并非是嘲讽和回击,只是朴实的叙述。

8、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两个人物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9、①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触动了他们,使他们陷入沉思;②小说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在结构上相呼应,又加重强调了“沉默”的深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B

【解析】根据划线部分意思划分断句。鲁国有人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11、C

【解析】三晋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赵、魏、韩三国故地。二是指山西省。

12、C

【解析】是吴起担心被害,而不是公叔。

13、(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知道自己比不上田文。(2)等到悼王去世,宗室大臣作乱围攻吴起,吴起败逃至悼王的尸身旁边并伏在其尸体上。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为鲁国国君效力,齐国攻打鲁国,吴起率军攻打齐国,将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有人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

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你)怎么还哭呢?”

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我儿他爹吸吮毒疮,他爹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公正,很得军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为他的儿子魏武侯效力。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峻壮美,这是魏国的瑰宝啊!”

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说:“讲的好。”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

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叛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14、B

【解析】这里是将田塍比喻成河流。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文辞雅致;而此《插田歌》采用的是民歌俚语来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通俗易懂,清新质朴。

16、(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D

【解析】遐想是漫无目的的想;联想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在意识中的反映。制约是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则前者制约后者法律使他能制约自己;限制是不让超过的界限,局限在范围内例如。

18、C

【解析】A主语不明;B语序不当;D不严谨。

19、A

【解析】B“研究清楚”是动补关系表结果,“研究得清楚”是形容词做状语表状态;C和D主语不明。

20、【参考】①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②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③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

21、【解析】关键信息:①4月21-28日;②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③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④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4、写作

22、该作文题是传统的漫画型作文,不再考察学生对宏大时代主题的思考,而是回归学生现实生活本身,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身边事。这种关注首先是微观的,高三的拼搏、辛苦无需多言;另外,这种关注也是宏观的,是社会中师生关系的一种表达,是对“立德树人”的一种阐释。

漫画中的情境,是学生最熟悉的日常情景再现,既有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与不舍,也有学生对老师和高中生活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场景化的设计更有代入感,可以说是20高考作文最简单的一道题目。

该作文题目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1、师生情谊,高中三年与老师相处的点滴记忆;2、寒窗苦读,高考之际的感悟(珍惜、拼搏、理想)

但要注意的是,这道题目虽然容易下笔,但是要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创新的作文并不容易,建议考试多从自身视角去思考,真情实感就在身边点滴小事中。

最全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一、语文基础题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策略: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二、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三、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答题技巧:

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5.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6.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四、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没有哪一位阅卷人会在空白处打对号的。所以那些杠杠框框该填的必须填上,不论自己答对还是答错。

古文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

五、古诗鉴赏

古典诗歌鉴赏:首先认真审题,明确在哪一方面进行鉴赏。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上一篇:数学经典书籍优秀读后感下一篇:平面网站设计公司工作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