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

2024-05-27

高校发展(精选8篇)

篇1:高校发展

高校负债发展遐思

高校负债问题由来已久,专家、行家们有从政治角度、经济角度、社会角度和教育角度等不同角度提出观点和看法.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是国家所需,民生所求.就高校负债累累究竟为何;高校负债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解决高校负债的.思考等问题阐述自己粗浅的认识.

作 者:洪世久 HONG Shijiu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刊 名:大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8(1) 分类号:G647 关键词:高校   负债   发展   遐思  

篇2:高校发展

李世

高校转型是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热门话题”。转型的目的是通过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的重构来带动办学模式、办学策略等的系统化创新,来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学院学生的竞争力,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思想本质就是要树立教育服务本位的思想。其基本依据之一就是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之二就是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高等教育尤其地方高校的发展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如果把学生、政府、企业、社会作为客户的话,高等教育的血脉支撑来源于如何为客户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问题。高校办学脱离服务对象的需求,封闭办教育,其结果就是边缘化、被淘汰。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把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范围从中低层扩大到高层,从中职高职教育扩大到本科以上;并且规模是“数以亿计”!这些职业人才的培养涉及工、农、医、商、法、管、文各专业,包含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

哪些大学应当属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呢?中国95%以上的大学本科都应是“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国外称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UAS)”,即“应用科学大学”或“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它可涵盖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应用专业。中国把这一类学校称为“应用技术大学”,翻译有问题,容易引起误解,似乎排除了非技术类专业和研究型技术大学。技术没有“应用”和“不应用”之分;只有科学才有应用和纯理论之分。“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教学型、教学与研究型和研究型,但都是面向职场的“应用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是世界公认的顶尖研究型大学,但它也是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它的本科工程专业教育目标就是为职场培养创新和领军能力的工程师。MIT的本科毕业生绝大部分都会读研,但不论他们最终学历是硕士还是博士,毕业后80%以上还是在产业做工程师,是典型的“工程师摇篮”。

研究型技术大学属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例子很多。俄国两所最拔尖的工科大学“莫斯科鲍曼技术大学”和“圣彼得堡工业大学”都是拥有几十个院士的研究型大学,但他们的官方分类都是“联邦国家预算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俄国的各层专业教育都被划分入现代职教体系各层之中。世界许多一流技术大学,虽然不冠以“职业教育”名称,但他们都是“应用型”大学,没有疑义地要“面向职场的人才需求”,因此属于现代职业教育范畴。

真正纯理论的本科专业教育,只限于极少的科学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等),也许可把它们称为“学术型”或“纯科学型”本科。尽管它们的知识体系是属于纯理论的,但是学生毕业后还是要到职场如科研院所、学校等就业。他们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专业、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验外,也要面对将来就业的职场岗位需求培养非学术的素质和能力,如团队合作、有效沟通、终身学习、职业道德、创新思维、社会责任等,也要按照未来职场的需求培养。

因此,依据职场需求,满足“学生求职”和“职场求才”是最大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是所有本科专业教育都要关注和实践的基本方向。要根本转变“自娱自乐”的传统高等教育模式:自定目标、自定过程、封闭实施、关门验收。这就要按照职场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求职导向,学校和产业深度合作,引进产业的专家和职场资源,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实训实习的专业实践机会,由利益相关者评价学校的培养质量。

另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是高校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因素。在经历了较长一段历史时期的扩张以后,我过高等教育生源呈现整体下降的态势,河南这几年高考人数不断减少,这样下去,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更加激烈,要想生存下去,脱颖而出,提高学校硬件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学校办学层次、扩大学校影响力与美誉度成为高校获得持续生源支持的战略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地方高校要确立“深化办学转型,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努力创建一流水平的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进行转型。这种转型既是适应国内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本身的一种战略选择。地方高校要真正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就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

对于我们部门来说,部门职责是辅助教学和学院网络管理,网络管理在学院转型中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对于辅助教学方面,有可能根据系部来改变,主要是配合各系。管理方面可以做点改变,我认为工作应该更纯粹点,而不应该啥都管,例如把卫生工作可以转交给其他部门。

我是赞成学院转型的,前期可以先对某一个系转型,做一个试点,从中发现问题,学习下转型的经验,也能从中得到启发。为全面转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李世

篇3:高校发展

美国高校教师发展项目具有一个鲜明特点:即在对象上涵盖包括教师、行政人员,乃至研究生等在内的各种人员,在时间上跨越了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阶段,根据不同时期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特点和特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培训服务。

一、前职业生涯培训:潜在教师入门前的准备

美国的师资研究者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认识到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开端不是从“初次获得教职”开始的,而是更早。1993年,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和研究生院委员会发起了“未来教师准备项目”(the Preparing Future Faculty Program)。该项目意在对有志于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博士研究生进行职前教育,以使博士研究生能够胜任未来的教师工作。项目从1993年到2002年运作了10年,共有45所博士学位授予大学、300多所合作院校、4,000余名博士研究生参与其中。通过该项目所提供的良好范式,带动了一股将研究生纳入美国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培训的风潮。[2]该项目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教学类相关课程

其做法是,学校开设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课程供研究生选修,学习这些课程的研究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例如,康奈尔大学为研究生提供了两门高等教育方面的课程:“高等教育教学”(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和“高等教育教学研究”(Teaching a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其中,“高等教育教学”主要涵盖了同高校教师职业相关的有效教学和专业发展知识、高等教育的背景和文化、教师的角色和职责、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技术的运用等。在完成“高等教育教学”课程后,中心鼓励研究生继续学习“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程。该课程旨在督促学生参与自己所学学科的教学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和完成原创性的研究项目来提高他们在所学学科领域中的教学能力。[3]

爱荷华州立大学则设立了1个学分的系列研讨会和3个学分的选修课程。第1门课程在秋季开课,每两周授课一次。学校会邀请来自其他大学和学院的指导教师向学生们介绍教学经验,分享他们所任职学校的学术生活。指导教师来自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如私立院校、教会院校、综合型院校以及社区学院等,学生因此能够了解到各种类型院校的教学经验。其余2门课程是教学实习课和专题导向实习课:教学实习课主要是让学生进入课堂,通过体验真实的教学生活来获得教学经验;专题导向实习课是为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让其在就业市场中更具价值而设置的,如简历、求职信的撰写、面试技巧的掌握等。除了学习3门课程之外,每位学生都配有一名指导教师,师生每月会面两次,主要探讨与教学相关的材料,解决遇到的教学难题。[4]

(二)教学证书项目

教学证书项目旨在向对教学感兴趣的研究生提供教学训练,训练结束测试合格后学校会向其颁发教学证书。

布朗大学谢里丹教学中心(Sheridan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就为研究生和博士后提供为期1年的教学证书项目(Certificate Programs)。[5]教学证书项目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课程与教学大纲的设计、课程与教学计划的实施、基础性教学和评价策略的熟练运用、有效的课堂交流和沟通技能、求职简历的撰写以及模拟求职面试等,为参与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学指导和培训。学生在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并通过一定的测试后便可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哈佛大学的教学证书项目则对参与者提出了3个要求:①至少学习3门博克教学中心的课程;②教学和教学实践;③批判性反思自己的教学和编写教学档案袋。其内容主要基于教育学、课程与作业设计、专业化沟通、多元文化课堂、评估和教学反思5大关键领域。[6]

(三)校际合作项目

校际合作项目是由不同类型的院校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方式,通常由社区学院、文理学院、综合型院校以及研究型院校一起合作,为研究生提供教育教学实习活动。

例如,布朗大学就分别同惠顿学院、陶格鲁学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发起了布朗——惠顿教师同伴项目(the Brown/Wheaton Faculty Fellows Program)和布朗——陶格鲁教师合作伙伴项目(the Brown-Tougaloo Partnership Faculty Fellows Program)。[7]这两所文理学院为布朗大学的研究生提供1学期的教学实习机会和1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会为他们提供教学生活上的帮助,诸如修订、完善教学大纲。研究生在完全熟悉了文理学院的教学环境后,就会以准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本科生的课堂并教授1门课程。除了授课之外,研究生还会参与到学院的学术生活中去,如参加教师会议、教学研讨会以及教师午餐系列活动等。

杜克大学的做法是要求研究生每月必须有半天的时间参观访问合作院校,研究生可以同合作院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交流,还可以进行课堂观察、院系访问、相关教师生活主题探讨等。

(四)研究生助教项目

美国研究生助教制度发轫于19世纪末的哈佛大学,其初衷是减轻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如今已成为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帮助研究生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过渡,从“不会教”向“会教”转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布朗大学的项目中,助教资格是由研究生院在参考院系建议的基础上授予的,参加助教项目的研究生都将教学作为他们专业训练和教学学徒的一部分。学校和院系会对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发放一定的助教金作为奖励。研究生助教的任务就是协助1名教师完成课堂内外所有特定的教学工作。院系和课程不同,助教承担的职责也会有差别,但大致包括以下几项:课程教学、偶尔的演讲准备、组织讨论、实验教学的监控、办公室工作以及辅助性教学任务,如批改作业、习题、测验和考试等。研究生承担助教工作的时间至少每周18小时,但每周平均不能超过20小时的工作时长。[8]

布朗大学在每年秋季开课之前还会为新助教提供专门的教学培训服务,这一任务主要由谢里丹教学中心和研究生院共同承担。培训内容包括:①由院系、研究生院院长分别介绍布朗大学的助教制度;②开展以“第一次教学”、“教学大纲设计”、“互动课堂”、“及时的教学反馈”和“评分策略”等为主题的互动、实践工作坊;③基础性培训:教学+学习工作坊系列为新助教提供实践性的教学策略。[8]

二、职、业生涯早期:引领新教师进入角色

(一)教师入职项目

新教师初入陌生环境,在充满好奇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工作岗位的无所适从。因此,美国各高校都会为新进教师提供一系列的入职项目,以此来缓解他们的不安和焦虑,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的环境中。

密歇根州立大学(MSU)的教师与组织发展办公室(Office of Faculty&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为新教师提供的入职项目主要包括:①新教师培训。该项目鼓励新教师参加技术培训(Technology Orientation)——介绍MSU的图书馆和网络服务资源,MSU入门指南(Getting Started at MSU)——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学生信息保护的法规,活跃的教学者与应急性反应(Active Shooter and E-mergency Response)三部分的内容。(②新教师应该知道的10件事。主要向新教师介绍了MSU的文化与特色、相关的教学规定等。③MSU教师手册。主要帮助新教师尽快了解本校的一系列政策、福利和教师奖项等。④相会在密歇根。该项目是一项非常成功的、带有旅行性质的“研讨会”,旨在让教师更好地了解MSU。[10]

西北大学为新教师提供为期一天的工作坊(New Faculty Workshop)项目。每年秋季,瑟尔中心都会组织一个全天性的互动工作坊来欢迎新加入西北大学教学团队的教师。工作坊讨论的主题主要涵盖: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方法;围绕学习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其他资源等。[11]

普林斯顿大学的麦克格劳教学与学习中心每年秋季都会为新教师提供培训。该培训不仅为新教师提供了彼此接触的机会,还能让新教师从有经验的同事和管理人员那里了解到更多的资源来支持他们的教学、学术与研究。通过这一项目,新教师可以:快速认识学院院长、系主任,获得有关补助、奖金和出版的建议,适应所在院系和机构的文化,获得来自中心、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课堂教学技术小组提供的教学资源支持等。许多参加过此项目的教师都认为,该项目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了学校的运作,结交了不同学科和院系的新同事。

(二)教师发展项目

新教师度过入职初期之后,面临着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对于那些处在终身教职轨(Tenure-Track)中的、想要获得终身教职的青年教师来说,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将是最关键的时期。美国高校为这一阶段的教师提供了许多有针对性的项目。

范德堡大学教学中心(Center for Teaching)提供的青年教师团队项目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套旨在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技巧、学会有效教学的结构化专业发展活动。项目参与者由青年教师、资深教师以及中心工作人员组成。项目活动主要包括:教学研讨课、个体咨询、教学参观和晚宴讨论等,参与该项目的青年教师都会获得2,000美元的研究基金用于提高他们的教学。[12]

密歇根州立大学为新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的发展项目来提高他们的教学与研究能力:①李列教学团队项目(Lilly Teaching Fellows Program)。该项目以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为主,目的是激发青年教师不断追求卓越的教学。项目的一大特点是为新教师配备一位来自同一院系或其他学科领域的资深教师来指导他们的教学、研究等各种学术活动。为了激发教师参与该项目的热情,教师所在院系和F&OD基金将提供7,000美元的拨款用于对任务的奖励,指导教师也将会获得100美元用于购买书籍和其他用品。②李列教学研讨课系列(Lilly Teaching Seminar Series)。这是一系列侧重于创新教学、学习以及评估方法的工作坊和“习明纳”。该项目由全国公认的校内外专家担任指导者,旨在为新教师提供能够有效运用到教学中的方法。[13]③生存与成长项目(Survive&Thrive:for Probationary Tenure-system Faculty)。该项目是为处于终身教职系列试用期的教师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所在院系、指导如何获得升职和终身教职;当教师要做出选择,权衡冲突时,为其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建议;提供教师与管理者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许多教师发现,在职业生涯早期参加此类项目非常有帮助,很多教师不止一次参加。[14]

三、职业生涯中期:成熟教师的进一步发展

密歇根州立大学对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该阶段教师面临的挑战包括:(1)过高的期望:更多的工作强加于你;(2)忽视: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获得较少的关注;(3)接下来是什么:现在我该怎么办?(4)适应变化:最大的挑战是保持竞争力;(5)模糊的目标:接下来的13年我该做些什么?[15]因此,帮助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明晰发展目标,克服职业发展瓶颈,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是这一阶段教师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教师激励项目

为避免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产生倦怠情绪,美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主要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激励教师保持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在物质激励上,许多高校通过设立奖项、提供资助的方式来表彰教师的杰出成绩,从而激发教师的学术热情。例如.密歇根大学的“教师优秀奖”(Faculty Recognition Award)颁发给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中做出非凡贡献的职业中期的教师;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职业生涯中期成就研究奖”(Mid-Career Achievement in Research Award)则是颁发给有杰出研究成就或创造性活动的教师,每人将获得500美元的津贴。在精神激励上,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会通过印发实时通讯的方式,广泛介绍教师在教学、研究、服务上取得的成就,并将获得重要奖励的教师照片装裱在金边相框里挂在教学楼人流最为密集的走廊,建成“奖励长廊”来表彰优秀的教师。密歇根州立大学则通过语言的智慧如“记住你是伟大的”来激励教师。

(二)职业生涯再发展项目

该项目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突破事业瓶颈,寻求并达成新的职业目标。

爱荷华州立大学以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为培训对象,开展了主题工作坊“如何发现你的魔力并在职业中期不断前进”(How to Find Your Mojo and Move Forward at Mid-Career)。该项目要求参与者总结自己在职业中期面临的常见问题,指导教师根据这些常见问题为参与者提供明确自身职业瓶颈以及如何获得再发展的策略。[16]为鼓励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职务,爱荷华州立大学教务长办公室编写了“教师学术资源”:副教授资源——通往教授道路上的学术(Resources for Associate Professors:Scholarship on the path to Full Professor)。“教师学术资源”主要分析了副教授在晋升教授的过程中将会面临哪些问题、副教授如果感到自己的学术研究停滞不前时他们能做什么,以及副教授在规划自己的晋升道路时可以做些什么等问题,为职业生涯中期教师的再发展提供了指导性的策略和帮助。

密歇根州立大学为此阶段教师提供的发展项目主要有“职业生涯中期:从副教授到教授”(Mid-Career:From Associate Professor to Professor)。该项目是为所有已获得终身教职、有进一步提升专业职务意愿的副教授设计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澄清获得教授职位所要达到的预期,预计他们将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协助他们去思考并写出一篇作为晋升档案组成部分的反思性文章。教师与组织发展办公室(F&OD)组织学院领导以及资深学术带头人参与项目,同有晋升愿望的副教授一起分享他们的经验,回答他们有关晋升的问题。为调动教师参与该项目的积极性,F&OD还专门设立了创新奖项“从副教授到教授:职业生涯中期富有成效的决策”,以此来表彰具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其他一些项目,如“学术专家项目”(Program for A-cademic Specialists)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与学术专家们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师领导者工作坊”(Workshop for Faculty Leaders)则是针对已经是大型项目、实验室的带头人,期望在专业协会中发展领导才能的教师,包括专业协会的领导者、作为学术领导人的角色、在公共场所的有效演讲等内容。

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哈罗德·夏普罗(Harold Shapiro)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积极的仆人’”的观点。麦克格劳教学与学习中心将该观点付诸于实践,与新泽西州的多所社区学院共同发起了职业生涯中期团队项目。由于长期在同一个环境中工作会让教师产生倦怠感,因此普林斯顿大学积极为社区学院中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提供新的学术工作环境,让这些教师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和学习一段时间,旨在帮助他们发现新的学术兴趣,重燃他们的学术和教学热情。[17]这种院校之间交换教师的创举不仅可以缓解教师的倦怠情绪,还有可能成为促进教师再发展的新机遇。

除了以上发展项目外,美国高校还鼓励这一时期的教师参加校外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通过与同行间交流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既可以消除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无助感,又能帮助教师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教师提供学术休假,让教师暂时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中解放出来,利用这段时间休息或者专心从事研究。

四、职业生涯后期:资深教师经验的传承

职业生涯后期的教师多为职称层次高、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他们的发展需求不再旺盛。然而,很多资深教授依然保持饱满的热情,可以完成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学术工作。学校如果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激励老教师,他们也能在职业生涯后期创造出新的事业高峰。

迈阿密大学为资深教授设立了优秀教学项目。项目要求参与教师在2个学期中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体会,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减免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每个学期可获得500美元的资助。[18]该项目促进了资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造了同其他教师广泛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保持老教师的活力。

密歇根大学鼓励终身制教授深入教学第一线为本科新生开设课程,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经验来帮助新生取得优良的成绩。为此,学校还专门设立了亚瑟教授奖(Arthur F.Thurnau Professorship),奖励给那些关注本科教学并对本科生的智力发展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终身教职教授,奖金总额为20,000美元。[19]

更多的高校则是将老教师视为指导者、顾问,鼓励他们与中、青年教师配对,一方面为研究生助教和职业生涯早期的教师提供教学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帮助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提升科研能力等。通过这种角色转换,老教师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还能让自己获得成就感,赢得他人的尊重。

五、启示

一是有必要构建终身化、系统化的高校教师发展体系。我国教师发展培训工作大多局限在新教师入职培训的一个短暂时期。相比之下,美国的教师服务始于潜在教师的发展,延展到新教师发展、成熟教师发展,直至资深教师发展,形成了一个覆盖教师全部职业生涯始终的、体系化的教师发展系统,充分满足教师不同阶段发展的需求,这是值得借鉴的。

二是亟需推动“教师培训”工作向“教师发展”服务的转型。我国许多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重心在于培训教师,主要“训练”教师的基础教学技能、却没有为教师自身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而美国的教师发展体系则在培训之余,更加重视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例如,为职场新教师提供各种交流机会以增强其事业发展的人脉,为处于上升瓶颈期的教职人员晋升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为即将告别讲坛的老教师提供心理疏导等,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本,关心教师的成长。所以,用“教师发展”取代“教师培训”不仅仅是一个用词的改变,更意味着教师发展工作观念和重心的根本转变。

三是推动教师发展服务内容的科学化。所谓教师发展服务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服务针对性。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有着不同的心理状况及发展需求,有必要加以科学区分,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是服务内容的实时更新。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机构提供的项目内容通常与当下或眼前的教学态势、新教学技术紧密相关,通过为教师提供前沿性的指导和服务,从而帮助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高等教育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

篇4:高校发展

关键词:高校;高校网络文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251-02

作为国家培养重点人才的阶段,高校教育的管理就成为了国家的重中之重,然而正处于叛逆青春期的孩子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易于管理。尤其是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令网络在高校生活中普及开来。通过优化网络管理、切断不良信息传播源等方式规范网络文化,以达到促进高效和谐发展的教学目的。

一、高校网络性事件的现状和特点

从《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这篇由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文件中不难看出,当下的网络信息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期,但是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他给人类带来的效益,同样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麻烦,诸如高校网络事件的频发已经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是将很多大学生看作是传播不良信息的主力军,借助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产生一种连带效应,这样便会造成大范围内造成影响,将一点点小事,无限放大,严重影响现实中的人们生活,然后又通过网络在进一步的扩大,这样的网络文化对于高校和和谐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一)网络的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

这是网络最为显著的特点,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时代不同于父辈们的时代,他们懂得利用信息,知道怎样获取信息,知道运用信息知识,明白网络用语,并可以大肆的传播、转载,评论速度之快令人发指,被广为转发的文件,图片等信息内容大都是一些具有消极影响的,一些负能量,具有严重的个人色彩和个人情感等,涉及个人利益的事情,这样的事件进行如此巨大的宣扬会使得事件无限放大并引起社会争论,自然就会影响到高校教学中的和谐发展。

(二)局部放大性明显,急剧恶化

在很多人看来,大学生属于那种一条腿已经进入社会,一条腿又留在学校的半个社会人的角色,正是由于这样,大学生还不能准确的认识这个社会的复杂性。而且他们大多会以组团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的,这写人集结在一起就容易令网络事件的特性得到放大。所以,即便是个体性的问题,一经发到网上就会使很多人产生相同的看法,将本来虚无的事情就放大了数倍,再加上网络还具有极强的不真实性,使得原本看似没什么的事情就被变成了一件严重的事情了。大学生也很容易就相信这条披着羊皮的狼传言,加上从众心理作祟,就会表现出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做出不该做的事情,以至于给高校教学的和谐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

(三)网络与现实联系紧密,集散快捷

小事情集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大事件,而网络往往就扮演着这个集结的角色,将现实中的事情放到网络上找寻有相同看法的声音;同样也可以将网上不好办的事情折射到现实中也会变成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件。然而,现如今的大学生大都是非常懂得该如何运用网络知识的,这使得网络和现实事件产生了交叉并遇到催化剂,使得现实和网络之间可以自由的转换,方便迅速。

(四)连锁性强,极易多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掌中宝。并且一家人大多是4-8口,再加上其他的连带关系相信人会更多的,这样一旦某项事件在大学生身上发生则会产生一种连带的事件的发生,并影响社会的治安。

(五)不可预见性强,易潜伏积聚

当社会中发生某件事情时,大学生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往往这件事情的处理方案通常都会和大学生们的想法呈相悖的状态,这样在他们心里就会形成不同于现实的落差,在很多情况下就会通过网络来找寻和自己心里一样的答案,解除自己内心的焦虑、困惑与质疑。但是这种不好的情绪已经在他们的内心中占据了一小块地方,所以当再有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时,会急剧的引爆他们内心对于这种事情的反感心态,就会很容易引发一种突然性的事件。

二、促进高校和谐发展教学对策

学校和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是需要全人类的共同维护和创造的,但是当有这种高校网络事件发生时首先会对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其次将会波及社会,使得事态呈现一种水波形状的传播方式。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对于现在而言处理好这类事件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是极其重要的,这对维护社会环境、建立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素质养成的行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一)注重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第一,引导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心中有一个过滤器,将那些网络上不好的信息过滤掉,并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这样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选择会使学生的心理向着一个积极向上的事态发展,克服他们对于现实中不同的心理负担,这样就可以积极有效的减少类似的网络性质的群众事件的爆发。即便在快要发生的时候,大学生也可以做出正确选择。第二,一个人的思想可以支配他们的现实行为的,当一个人有了良好的道德情感修养时,那么他的行为也是道德的,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道德认识,加强自我的修养。正所谓思想有多高尚,那么你的行为就会有多高尚。如果大学生们都将加强自我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时,那么,做出来的事情也会是积极向上的。这样即使有一些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大学生也会学着将事件向着一种趋利避害的方向发展的,如此,便会对整个社会提供一个积极作用,做到一个表率,这也为维护校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提供了一个积极作用。第三,被认同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一种感受,只有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以后才会更加积极的去做。当大学生抵制,反对网络的事件的发生得到了大家的共同认可后,就会很自然的产生一种愉快的心里,这会使得他们对自己内心的道德情感的标杆有一个新的认识,加强了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同样这也会降低网络性事件的发生概率,从而起到促进高校教学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注重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法”是社会发展的天平,每个人在他面前都是平等的,人的一切行为都要有个准则,那就是要遵纪守法,同样网络行为也要守法。所以说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进行法制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网络行为,并且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自律,形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第一,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可以提高他们法律意识,使得在面对一些突发的网络群众性事件可以进行适当处理,理智应对。第二,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得同学们更加理智并且以法律为准绳找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避免了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候的过激想法,让他们有了一个行为做事的标杆,从源头杜绝或减少网络性事件的发生。最后,在进行过法律教育的大学生可以正确的面对高校网络群众性事件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他们也会以法律为标准,找寻处理方法,进而减小事件发生对社会和学校的负面影响,使得更多的学生对于这类事件的评论更具有导向性,更加的客观真实,促使网络文化发挥出了更多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制定完备可行的应急预案

第一,制定一系列的关于应对突发性的高校网络性事件的方案以备不时之需,他的作用是可以在面对突发性高校网络性事件时可以准确及时的找到应对策略。首先,由于此类事件发生大多是很棘手的事情,制作方案可以提高解决的效率,当然发生是可以分清主次,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将问题细化,减弱,这样就会将问题的影响降到最低,那么给社会与学校的影响就会相对较弱。第二,减轻负担。高校网络性事件的发生会给学校管理层的人带来烦恼,当大学生都有意识的去参加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时就会大大降低管理者的负担,使得问题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波动,以至于事态不会恶化。假如高校的管理层能够在高校网络性事件发生之前就提前做出准备,明确分工,那么即使在问题发生时也会令事件朝着一个可控的局面发展。这样的话对于管理层来说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情,就会减轻管理层的压力,提高他们应对复杂的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降低损失。高校网络性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可以使得在突发事件之后的恢复变得迅速,在问题发生后可以马上找到问题所在让所有人各尽其职,提高应对的效率。管理者也会在处理问题时有条不紊,维护了高校教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公军.网络群体事件的成因和对策研究[J].现代视听,2014(11):46-48.

〔2〕郝其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与治理——以社会情绪表达为分析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4(12):168-171.

〔3〕贾红秋,宋晓明.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及其应对策略[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4(06):61-65.

〔4〕林凌,陈法彬.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治理[J].文化与传播,2014(06):31-35.

〔5〕李玉杰,王峥.网络群体性事件规制论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5):46-48.

篇5:略论高校教师发展策略

高校教师发展策略是为实现教师自主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激励措施,通过外部激励诱发教师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励发展、群研协作、评价诊断、定向培养等策略从不同适用对象等方面为策略的研究与制定提出了建议.

作 者:李彦启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天津,300222 刊 名:黑龙江高教研究 PKU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10) 分类号:G451.6 关键词:高校教师发展 教师发展策略 激励 发展性教师评价

篇6:立足高校发展创新党建实践

必须举好旗帜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旗帜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毛泽东曾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在举什么旗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和深刻的实践总结,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找到了国家和民族前进的正确方向,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动下,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断助推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师生党员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取得新的成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者、忠诚信仰者和坚定践行者,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高校党建工作走向新局面。

必须守住责任

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全面落实在各项决策部署和具体实践之中。质言之,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是全面贯彻和层层落实党的领导的责任主体。

王明钦教授在《服务与引领: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实践研究》中认为:高校党委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引导、组织和团结师生群众,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的主体职责。

这一主体责任是政治责任,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

这一主体责任是事业责任,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更好地完成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

这一主体责任是全面责任,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胸怀大局、勇于担当、善于统筹协调,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作用。

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把纪律挺在前面,把责任扛在肩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引领高校发展高质量。

必须找准路径

不断结合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持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一定要依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结合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不断探索适合本领域党建工作的新路径。王明钦教授在上述著作中所提出的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塑造高校先进群体、推进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等对策和建议,无疑对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从政治信仰、政治领导、政治根基、政治生态等方面加强党员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提升政治能力、永葆政治本色。

榜样教育是我们党开展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做法和有效途径。广大师生身边从来就不乏先进典型,他们具有“可亲、可爱、可学、可敬”的鲜明特点,高校党组织要通过挖掘和塑造高校先进群体,使广大师生在学习榜样过程中寻找差距、查找不足、补齐短板,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达到对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自我教育。

新时代高校党建还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有效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统筹线上和线下,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必须突出特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对于高校而言,文化的作用更为重要,它是一所大学的根基和血脉,是一所大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文化建设,将引领和服务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

高校在推进党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与高校党员教育和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建设的定向铸魂作用。通过党的理论学习带动全校师生理论学习,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落地生根,确保大学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高校党建还要充分发挥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涵养滋润作用,通过党的作风建设不断提升校风学风建设,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加全面地融于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尤为重要的是,高校党的组织建设能够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敢于担当奉献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

对此,王明钦教授在上述著作中作出了高度的概括:“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能够为大学文化铸就灵魂;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能够为大学文化固本提神;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能够为大学文化构筑堡垒。”

篇7:高校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5、加强过程管理,切实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督促教师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加强对教师基本技能的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理论等与实施课程改革相关方面的培训和提高。

6、制定出科学完整的教师校本培训规章制度,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使教师任职校建设成为一个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每位教师都有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动力,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学习和发展团体,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创建更多的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

高校教师个人发展计划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改理念、《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1号)和省、市教师培训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努力建设学习型、专家型教师团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师资条件。

二、总体目标

1.培养一支师德高尚、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2.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打造学习型校园,努力形成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

3.深入开展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部分教师能在一定范围内交流自己的成功经验。

4.实施名师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骨干教师。

三、培训内容

在去年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本年度我校教师全员培训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教育。牢固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业准则,大力实施“师德工程”,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工作的系列活动。通过学习、交流、讨论等途径,积极引导教师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引导教师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塑造学校的整体形象,获取学生的信赖,赢得家长的信任。

2.基本功培训。基本功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尤其是青年教师要自觉加强“三笔字”、普通话、备课、教案编写、课件制作等训练。各专业部、年级组要将此项培训工作当作校本培训一项重要内容,注重指导和训练,并对基本功进行达标考核。

3.读书学习。构建学习型团队,引领教师读专业书,读教育期刊,读中外名著,摒弃浮躁,潜心学习,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本年度,每一位教师至少读两本教育教学书籍,读书后要写心得,写反思。业务学习笔记每月一交,由教务处加强读书效果检查,使读书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成为教师课余时间的一种精神生活。

4.青年教师培训。本年度将着力为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平台,抓实教研组业务活动,抓好过关课、常规课、研究课、示范课、竞赛课,充分发挥我校名师资源优势,开展传帮带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5.教育科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在教育科研中成长。建立好科研网络,在科研过程中定期召开课题组例会,多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平台,积极促进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确保课题有活动过程、有结题、有成果。

6.高效课堂研究。构建高效教学模式是学校今后几年的主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等作深入研究,探寻高效教学的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7.学历提升教育。坚持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努力提升教师学历。在有计划地补充优质师资的同时,重点鼓励支持45岁以下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和水平,尤其鼓励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学习。到,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初中教师基本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有明显提高。

四、培训形式

1.专家引领,专题讲座

聘请企业高管、教育专家为导师或请校内外名师、专家为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将新课改推向深入,引领专业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2.参加规范性培训

(1)青年教师培养培训:

青年教师职业技能辅导教师培训:优秀骨干教师培训后回校对青年教师进行辅导培训

培训内容:三笔字、教学简笔画、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技能、普通话等

青年教师基本功检测:各部要在县上检测前组织1月1日后来校教师(含特岗教师)开展基本功竞赛。

(2)中小学教师规范性培训及专业知识技能考试

培训及考试内容:部分学科专业知识及教材教法

培训学时:考试合格者计50学时,成绩不合格且规范性培训总学时不足50的,需参加补考。

(3)新招聘教师培训

培训对象:20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教师

培训内容:教育法规、教育理论、师德教育、新课程理论、学科专业知识及教材教法、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等

培训学时:共120学时(在校培训和自主研修60学时,集中培训60学时)

(4)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5)其它规范性培训

3.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主要开展互相听课、评课,研讨交流等活动,探究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基本功的自培自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开展“两优三课一赛”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以课题组为单位开展好课题研究

加强对国家、省、市已立项课题的开题和在研课题研究的指导、管理,确保各课题按实施方案有序开展研究。

5.分散学习

根据个人情况读书、研修、网上学习等。

五、工作措施

学校在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大培训投入,狠抓落实:

1.建立健全教研工作制度,确保教研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教务处要结合学校实际,修改完善教师理论学习、集体备课、校本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和教研组校本教研评价等教研工作制度,确保教研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2.加强教研组建设,强力推进集体教研,努力为提高教学高质量服务

严格教研制度,继续开展争创“优秀教研组”活动,确保教研质量。

(1)教研活动“三确定”制度:各教研组组织教研活动要做到“三确定”,即开学初确定本组教研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每一次教研活动要提前确定方案、确定中心发言人。

(2)导师保障制:师徒结对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师傅定期听徒弟的课,给予指导,和年轻教师一起研究,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年轻教师要虚心学习、积极参与教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参与教研的水平。

(3)教研组长责任制:各部要加强对教研组长、学科组长的培训,切实提高其业务能力。各教研组长要具体负责每次集体教研活动,组织本组教师根据方案认真研讨,做好活动记录,并保证教研效果。

3.强化校本教研,着力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校校本教研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继续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切实提高教师研读教材、大纲的能力,“以学定教”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实战能力,突出教研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确保教研工作有序开展

教务处各分管主任和各教研组长、学科组长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学习,要深入集体教研活动之中,及时总结成绩、发现问题,提供帮助。要加大集体教研活动的考勤考核,使教研活动规范化、教研过程有效化、教学指导经常化,实现教研活动务实、有效。

(2)开展“两优三课一赛”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各部、教研组要大力丰富课堂教学研究载体,重点做好:①“两优”:培养优秀教师,打造优质课。②“三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合格课”、教研组“品牌课”。③“一赛”:各教研组要结合学校教师岗位调整,积极开展本学科教师讲课赛、技能赛、教学设计赛、教学反思赛等竞赛活动。

(3)以“两学一思”提高备课质量,确保课堂教学高效益

各教研组要尽可能地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要把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作为课程改革和教研工作的重点来加以分析、研究,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经验交流、问题解决、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等为基本形式,从设计一节课,研究一节课,剖析一节课,反思一节课等环节入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研究解决,一节课一节课地认真落实,把校本教研的重心真正移至课堂,把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真正落实到课堂。主要做好:①“两学”:学课标、学教材。②“一思”:教学反思。③有效集体备课:不能实行集体备课的教研组,每位教师要提前一周备课,教研组、学科组课前要认真检查,教务处不定期抽查,并鼓励教师编写电子教案,各教研组要逐步建立教案库。

4.广泛参与校外教研,拓展教研视野和教研能力

学校将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校外学术交流和教研活动,特别是要结合对口帮扶薄弱学校工作和参加县上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广泛开展“送教下乡”、“跟班听课”“校际互访”、“城乡互动”和参加县上组织的“青年教师赛课”、“新任教师技能竞赛”、“校本教研研讨暨成果推广会”和“校本教研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拓展教师教研活动视野,提升教研能力。

5.加强重点立项课题的研究与指导,努力解决教学中的重大实际问题

分别召开各课题组主研人员会,加强对国家、省、市已立项课题的开题和在研课题研究的指导、管理,确保各课题按实施方案有序开展研究,同时,力争在县级立项课题3项,努力提升我校教育科研能力和成效,解决教育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应有贡献。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锻造一支事业型、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1)督促教师搞好学历提高规划。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职高各层次教师学历,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不断改善教师学历结构,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2)开展师资培训,优化师资队伍。一是进行新课标培训,加强学习,提高对新课标的认识;二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要求每位教师会上网浏览,会下载与发送信息;三是要深化业务培训实效,将培训的内容转化为工作开展的实际;四是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

(3)加强教师全员培训考核、评价。积极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搭建舞台,让青年教师岗位成才,让更多的教师在县、市、省和国家教学评比中获奖。提高科研意识,营造科研氛围,培养一批科研骨干教师。进行小、初、高各层次各年级段学科的“探究型”课堂教学研究,逐步形成学校教学特色,在职高中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努力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能力,让教师学会由问题提炼到课题的能力。形成一支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培养校级、县级、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星级名师。

(4)大力开展、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业务竞赛。本年将开展学科竞赛、课件(教具)使用与制作等教学基本功竞赛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县及以上说(讲)课赛和论文评选活动。

(5)积极实施“一帮一、结对子”工程。分别在三部实施“一帮一、结对子”工程,形成教师“以老带新”的有机协调,进一步强化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上、教研上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建立“新老教师传、帮、带制度”,老教师从政治思想上和业务上给青年教师引路子,组织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开展结对子活动,分段设梯子,帮助青年教师逐步达标。

六、考核管理

1.建立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每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低于360学时。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2.网上学时登记。继续采取网上学时登记,按《宣汉县教职工业务学习专用笔记本》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学时量计算标准》计教职工个人学时量。积极参加规范性培训,全年培训学时累计,每位学员规范性培训不少于50学时。

3.档案管理。学时登记时,学员将《业务学习笔记本》中《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情况记载》表填写完整,交由学时登记员登记后存入个人继续教育档案。学校校本教研记录、考核情况装入学校继续教育档案备查。

篇8:高校发展

关键词:西方国家私立高校,发展,策略

1 美、日私立高校发展的现状概述

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西方国家私立高校无论从数量上, 还是从学校的办学质量等方面, 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学如哈佛大学等都属于私立大学之列。

据有关数据统计, 1970年全美共有大学2837所, 而私立大学有1517所, 占总高校数量的比例为53.5%, 其中社区学院255所, 四年制学院和规模较小的大学838所, 研究型大学64所, 私立单科专业学院360所。而同期公立大学为1322所, 其中包括109所研究型大学, 309所四年制学院和规模较小的大学, 808所社区学院, 96所单科专业学院。1987年, 全美有高等学校3389所, 其中私立大学为1841所, 公立大学为1548所。从1970年至1987年, 私立大学增加了326所, 而公立大学仅增加了226所。 (1)

而在日本, 1975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私学助成法, 明文规定政府对私立大学给予财政援助, 这一私学助成法的扶植力度甚大, 自此私立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60至1980年, 日本新增4年制大学201所, 其中私立大学占79.1%;1985年日本私立高校有786所, 占高教机构总数的71.1%。 (2)

由上述美、日私立高校蓬勃发展的局面不难看出,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美国和日本的私立高校在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发展至今, 美国、日本的一些高水平的大学均属于私立高校。

2 西方国家私立高校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

2.1 外部环境:政府对私立高校的大力支持

私立高校的产生和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密切相关的, 政策就如同私立学校生存发展的“护身符”, 私立学校的存在和合法性都离不开政府的立法、经费等方面的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由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 美国公办高校和私立高校都获得迅速发展。如联邦政府颁布了《军人权利法案》等一系列政策法案, 明确规定了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支持, 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私立高校的发展, 如私立院校从联邦政府那里获得的经费由1955年的2亿美元上升到1970年的17亿美元, 所占比例由12.8%增加到18.8%。 (3)

1949年日本制定了《私立学校法》, 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私立高校的自治权, 承认私立高校的文凭证书并废除保证金制度。同时政府加大了对私立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日本政府对私立高校的资助从无到有, 资助所占私立高校办学费用的比重始终都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如1980年达到了29.5%的顶点。 (4)

2.2 内部环境:大学自治权的充分发挥

在私立高校的发展过程中, 国家政府的政策上的支持给私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而私立高校要想真正取得好的发展, 关键在于自身内部的管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最初产生于中世纪, 最初的大学管理模式主要为行会式的管理模式, 大学的自主权较大。因此在管理体制方面, 国外私立高校较为灵活。在美国, 私立大学的自治权较大, 联邦和州政府对私立大学的发展干涉较小。

3 西方国家私立高校发展对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启示

3.1 政府要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

从美国及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美国私立大学的发展不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也得到了许多个人的捐助。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学生的学费, 政府基本上没有进行投资。因此政府在以后应该出台相应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 对民办高校加大支持力度。

3.2 切实转变观念, 扩大民办大学的自治权

我国民办大学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不仅扩大了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同时民办大学采取较为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 给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 目前我国民办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尚存在办学自主权得不到保障、内部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束缚了民办大学的发展。因此, 政府要适当给予民办大学在专业设置、内部管理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权, 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管理机制灵活的优势。

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政府及民办高校自身应该多借鉴西方国家私立高校的办学经验、加强自身建设。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民办高校的自身努力下, 我国民办高校将会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魏丹, 李朝阳.国外私立校的展及其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10) .

[2]潘峰, 杨克瑞.国外私立教育管理及其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 2008 (1) .

[3]谢安邦, 姚云, 邵岭.世界私立教育发展的争鸣与趋势[J].复旦教育论坛, 2003 (5) .

[4]徐文.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00 (8) .

[5]部岭.英国私立教育概况[J].淮北煤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2)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校发展】相关文章:

高校转型发展06-03

高校发展理念07-26

高校内涵发展06-11

高校学科发展08-12

高校社团发展范文05-27

民办高校发展05-03

高校自主招生发展05-09

高校发展现状06-18

高校发展规划06-24

高校文化发展07-15

上一篇:研发团队管理制度下一篇:二年级小学生小动物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