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24-08-03

概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用9篇)

篇1:概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概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提出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新突破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形态的新建构。但是,“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实施也是此次改革的难点,在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课程实施主体,学校进行“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规划、资源开发、校本培训、对课程实施进行管理评价。然而,作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实施主体,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发展。

(一)学校对课程的管理问题

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而且,有的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安排课时,“综合与实践”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的现象严重。

(二)学校在指导教师的配备和安排上不合理

尽管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是学生最为自由、最为自主的课程,但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当他们走出课堂,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的时候,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当他们在活动中面临困惑时,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有的学校设立一名专职“综合与实践”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教学。由于在“综合与实践”中学生的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一个班的学生最少也会分为几个小组,教师人数太少,势单力薄,必然会在教师生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极为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实施向纵深发展。有的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分给班主任,缺少对“综合与实践”指导教师应有素质的考虑。

(三)学校对课程的要求过于注重活动的结果,而忽视活动的过程 学校将“综合与实践”实施中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上,有的甚至在活动还未开展之时就开始部署如何出版学生的论文集、作品集,举办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甚至邀请各方人士、社会贤达参加成果展示会等。“综合与实践”的成果总结阶段固然值得重视,但过多地渲染成果而忽视实实在在的过程,忽视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挖掘,是非常可惜的,也是与“综合与实践”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追求背道而驰的。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的具体落实者、指导者和管理者。与传统的数学课程的实施相比,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涉及因素多、时间长、场所多、安全要求高。因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畏惧思想和情绪,而且多数教师缺乏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能力,碰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实质

目前,我国各地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鼓舞下纷纷开设“综合与实践”课程,并通过活动展示、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从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形式丰富多样,但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实施的教师也说不清楚。这往往是由于教师在课程设施缺乏对课程目标、价值的把握和准确追求导致的。“综合与实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形式主义的、限于表面化的活动固然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满足,但对学生的发展缺乏实质性的贡献,这种现象不是“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真正追求。其次,一些教师用数学教学的方式实施“综合与实践”。目前,一些教师采用“教”“综合与实践”的方式来实施“综合与实践”,甚至一些“综合与实践”课都是采用“彻头彻尾的数学教学方式”来上,按“复习已有知识”、“引入新课题”、“教师进行传授”、“学生课堂讨论”、“进行课堂练习”等环节进行。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这是由于这些老师对“综合与实践”与数学教学的区别尚未清楚,对“综合与实践”实施方式及基本要求尚不明确,往往用数学思维来认识“综合与实践”的指导问题。

(二)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整体管理 有些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有一股热情,但缺乏科学精神,缺乏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和学生学习负荷的认识。曾有一位教师为四年级学生安排了十三个主题的“综合与实践”,而且每个主题的活动都涉及调查研究、网络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结果学生课外忙得不可开交,部分家长也只好代替子女去“访问”、去“调研”、去“写作”。

(三)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综合与实践”强调课程与生活、社会的有机联系,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也正因为如此,“综合与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足,把课程资源仅局限在教材等文本资源上,对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或者是开发利用的面太窄;也有的教师责怪学校的资源太少,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条件性资源。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施加影响的主要对象,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但是,目前在“综合与实践”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到的体现。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兴趣转移问题

在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查找资料、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等。在课程实施初期,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然而在活动的中、后期,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发生转移,出现与预期活动目标不相符的现象。如果这时有的教师强迫学生去参加活动,有的学生就会被动应付,有的学生则是中途放弃,这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受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再加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认为能考上重点学校是他们的努力目标,把分数看成是自己唯一的成绩,因而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上,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正常课程的学习。因此,学生没有能正确认识“综合与实践”课程,这样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积极的驱动力。

(三)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活动方式的选择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教师指导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选择主题,但是不同的主题学生所采取的活动单一,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多种活动方式的选择,只是局限于同班同学之间的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而很少参与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方式。

“综合与实践”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因此,认识“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推动“综合与实践”课程健康发展。

篇2:概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滨城区旧镇办事处中心小学校长 贺树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就决定了这门课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鲁教基字(2008)1号}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滨州市教育局、滨城区教育局也及时下发了相应的规定。这就为这门课的开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近几年来,特别是本学期开学以来,特别是乡镇小学,因种种原因,其开设情况和活动效果并不理想。本校自开学以来,也千方百计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及正常开展活动创造条件,但认真对照有关标准要求,自我感觉很不理想,从开学到现在很长时间了,甚至很多的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到底姓什么”还没有真正的弄懂。从组织管理到活动的组织都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现就我校开展活动的情况提出几点共同探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者的意识亟待提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开好的前提和保证。《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做了明确的规定,区教育局在全区学校管理工作暨表彰大会上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并要求各单位组织认真学习并按时回报落实情况。新学期开学后,山东省教育厅厅、滨州市教育局又纷纷下发了有关的规定。可以说,有关《规定》非常明确,对违反规定的处罚也比较明确,并公布了学校违规行为的举报办法。但是,在这种形势下,为什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及活动效果还是非常的不理想,究其根源,首先是有关管理者的意识问题,还没有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中转变过来,对这次的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存在偏见。这就导致了对这门课程教学管理的轻视甚至鄙视,对教师教育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从而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的效果差。这个问题不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很难正常开设且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

在管理形式上,农村小学普遍采取的教师包班和兼课的现象,而包班或兼课的老师大多都兼任语文或数学这样的“主课”,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相对较难,且无具体的可操作性标准,从而导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组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勉强达到了“开全”的要求就很不错了,离“开好”还有很大的距离。

2、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的意识和素质亟待提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好的关键。

首先是任课教师意识的提高。可以说,从现在课程开设方案看,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三节,仅比一般数学课少一节,这样的课程方案恰恰说明了开设这门课的重要性,但是,还有很大部分的教师思想上并不一定接受这样的设置,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深深地感觉到“主科”重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应付性”课程,这样的心态导致了课程开设质量不高。很多老师认为花大功夫搞综合实践活动,对现在普遍认为的“主科”成绩要有很大的影响,家长会不会接受,甚至认为这样做违

背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假上”、“迎查式地上”等现象仍然存在。

小学英语课的开设为什么在短期内达到了较理想的水平,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认识提高”的重要性。

其次是任课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找不到现成的教案设计或活动设计,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或参考资料,且领域宽泛,内容趋于开放,内容更加丰富。再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更加强调师生的多边活动,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做指导者、协调者,帮助者,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和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确实是难以适应的。

一个老师在反思中写道:“综合性学习没有教材,没有自己所熟悉的教学套路,而且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学生研究的问题很多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的优势。加之,学习方式方法是新型的,教师本身就缺乏研究方法和一些现代知识。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发现问题,不知道如何研究问题你又如何去指导学生、影响学生?”

另一位老师的反思是这样写的:“感觉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没有水平,但是老师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学生对老师提出的大主题不太感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问题,学生有的说喜欢研究汽车、有的喜欢研究外星人、有的喜欢研究甲骨文,等等。他们所感兴趣的我感觉又研究不了,能研究的学生不感兴趣。”

是啊,“教书匠型”的教师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学生难度是可想而知。

再者,教师的角色也亟待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上成了“xx教育课”,开始还能把主动权给学生一点,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通过教师的调控,不知不觉又回到教师预设的问题和设计上来。学生只要学到了老师“预设”的知识,受到了“预期”的教育,老师便认为完成了教学目标。这说明教师角色还没有真正转变,没有真正体会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图。

此外,有些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凡事总想依赖现成答案,患上了“网络依赖证”,从主题确立到活动设计,直至自己的反思,都无一不依赖网络上“现成”的东西,甚至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活动设计或“教案”当成教条。可见,教师自身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仍是当前培训的重点之一。

我校一位教师的博客中有这样段话:“现在推行素质教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仔细分析这句话,虽然说明了教师学习的重要性,但也恰恰说明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的不到位。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做‘蜡烛’、‘春蚕’,更要做‘不断充电的长明灯’,要‘和学生共同成长’。就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来说,如何实现教师通过“一杯水”而使学生(或师生)获得“一桶水”的效果,这才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学生、家长的认识也亟待提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也普遍重视考试学科的分数,对综合实践活动不够重视。课外活动或“双休日”活动,没有老师亲自组织,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

至出现“造假”应付老师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当然也与教师硬性的帮助学生选题有着很大的关系。

此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得到家长理解支持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体系化的知识内容,没有学科课程性的教材作为依托,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各校利用自身的课程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来开发和建设。而当前,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仅仅限于学校内部,并没有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氛围,农村广大的家长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重语文、数学、英语,轻其他学科的倾向依然相当的严重,再加上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配合老师的工作就很不积极,无形中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我校三年级一位老师在反思中写道:“刚开始,我上网搜集了许多综合实践的资料,联系自己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共同确定了活动主题《我爱我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讨论活动内容和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任务。然后通过课堂交流反馈活动成果。有的小组计划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还有的计划为父母洗脚。我自认为下次上课汇报成果时,一定会收获多多。但结果并非如此,下次上课汇报成果时,发现有些家长很支持孩子的活动。但农村大部分家长知识面较窄,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也不能很快转变过来,他们总把目光盯在考试科目上,计划为父母洗脚的,家长不让;想下厨为父母做菜,妈妈怕孩子烫着,爸爸说:‘孩子连刀都拿不动,不能切菜。’„„这说明这部分家长对综合实践课还不了解,他们认为这些事与学习无关,没什么意思。综合实践活动在我们农村小学刚起步,就连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更不能奢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与帮助。”

4、活动选题指导必须加强。

第一是活动主题太大。如:我校六年级老师学期初确定的活动主题“环境与生活”、五年级“饮食与健康”,这些课题就连老师自己都感到探索起来非常的吃力,何况学生!

第二是选题没有考虑课程资源的现实情况。就像一个老师在他的反思中写道:“综合实践活动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去体验,去实践,但是有时由于有些问题需要上网查阅资料。但是农村大部分孩子家中没有电脑,因此要求学生汇报就有大部分学生什么也不知道,非常无奈。所以,我认为在让学生进行调查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进行。”

第三是选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学生自己选题,而现实却恰恰相反。这不但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宗旨,从而也导致学生对教师的选题不真正的感兴趣,最终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效果的低下。

第四是选题内容与学科教学拉不开距离。大多数老师走惯了学科教学的路子,选题总是为着学科教学内容转来转去,活动指导方案变成了学科教学“教案”,活动变了味,离学科教学距离太紧,综合程度低,常常是单一的学科课程的拓展延伸。

此外,活动基地建设滞后,社区活动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发掘利用,也给活动开展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几点建议

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要通过“硬”性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通过硬性的规定和相应的宣传,是全社会真正认识到开好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手段和保证,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为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一项艰巨工程。在认识提高的前提下,通过以校本教研为主的活动形式,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逐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要求。

1.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有关推行素质教育文件中关于考试评价的规定,把主动权还给学校,还给老师,还给学生。力争达到市教育局出台的推进素质教育六项措施中要求的“积极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学生发展报告或成长记录,逐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功能。中小学期末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教研机构可以提供一套完整试题供学校选用,鼓励学校自行命题考试”,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给学校、老师松绑,给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有利的氛围和有利的环境,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管理者要认真学习钻研,逐步制定出一套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的评价机制,以评价的改革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同时,避免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陷入无序的状态。

2.学校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工作,逐步建立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综合实践活动性质决定了对教师的评价很难用传统的量化方式,这就要求彻底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在具体的评价操作中,要把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质性评价轻量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重过程性评价,轻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诊断和激励,以便于教师及时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逐步建立起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同事、学生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进行自我评价时,努力创设宽松的氛围,让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诊断,畅谈自己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鼓励教师提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与教师一起分析各种尝试和探索。教师自我评价的结果不与教师的奖惩或利益挂钩,意在使教师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为自己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校长评价和同事评价要密切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听、评课活动,交流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意在使教师能准确地从同事的评价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帮助被评价者正确的了解自己的现状,进一步拟定适合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帮助其改进教育教学和自身发展。评价的结果不直接与教师的各种利益或名誉挂钩。

家长评价和学生评价主要是通过通过教师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其它形式作为补充,意在加强沟通,并从中获得家长、学生的有关需求及有益于教师活动指导的各种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指导策略和方式方法。

3.学校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建立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以综合素质较好的教师为主,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进行协同指导。逐步过渡到“以活动主题为主线,以班主任为核心,协调各科任课教师,形成灵活的教师指导体系”。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和力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工作。同时,注意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在具体操作中,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课程的指导任务不是某一位教师能够完成,所以,尽量不设专职老师。在研讨的时候,任课老师普遍反映综合实践活动课难度太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指导能力明显不足,建议下学期设专职老师,安排“象xx老师,脑子灵活,各个方面的能力强”的老师任专职老师。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一再强调,要求“整合各科教师资源”,“ 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连指导教师都要让学生自己选择,极少数的专职老师同时指导不同年龄段且兴趣爱好差异巨大多个班级的多个活动主题,恐怕是根本没有能力胜任的。

4.课时安排:实行““弹性课时制”,每周各年级活动时间安排在同一个上午或下午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这样更有利于老师的参与和指导。

5.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好活动主题后,要重点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好活动主题方案设计、活动过程记录和自我评价记录,评价记录要体现学生发展的轨迹。教师评价要把重点放在过程性评价上,要以质性评价、诊断式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为主,学生评价要重点放在讨论交流上。

学生活动成果的体现:期望学生获得多么重大的活动成果是不现实的,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为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在进行学生的活动成果评价时,要重“过程”,对一些创新性的做法和思维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其成为继续活动、探索的动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实物制作、小论文、小总结、小发明、典型交流材料、创新性的观点、手抄报等都是成果的体现形式。

6.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提高认识。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基础理论培训,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真正搞清楚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要从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人都有兴趣爱好,特别是小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求知欲强,课外自己做的感兴趣的探索活动也肯定很多。老师指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一个小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培养其兴趣爱好和探究意识,锻炼其综合能力,并不影响其它学科的成绩。

不要认为学生的思维太活跃,想问题太复杂,甚至离谱而造成教师没法进行指导。其实,在具体的活动组织、指导中,学生在很多方面强于老师恰恰是正常的现象,例如: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探究成果出乎教师的预料等,这恰恰是老师正确指导的成果。对学生中一些创造性成果的评价,教师不一定在此方面超过学生,只需要认可并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就达到目的了。

(2)要努力引导教师转变角色,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和实际条件确定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要求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还要指导学生分组、提供材料、创造表达机会,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成果的归纳和总结,教会学生调控学习计划和进程。同时,教师还要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出问题、导向实践活动,并引导教师在活动指导实践中逐步由“教书匠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3)要加强选题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一再强调,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所选的主题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充分的利用本地的资源,学生兴趣高,有利于其个性

特长的发挥,就可以算是一个好的主题。在选题过程中,一要立足于“小”,因为越小就越容易深入,这样就会避免“只做表面文章,不深不透” 的现象。二要根据学生的活动发现问题的情况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研究主题,逐步把选题权交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确立新的自己的主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所选得主题感到不适时,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帮助学生确立新的主题,最终达到“学生人人有课题”的境界。可以说,选题权不交给学生,是不符合课程设置要求的,因而,其活动结果也就很难符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的。

为此,要特别重视骨干教师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要坚持校本培训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听评课、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多给教师创造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就象一个教师在反思中提到的:“看看有经验的学校是怎样上好综合实践课的,他们的主题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确立的,学生的兴致怎样?如何对学生作好指导,如何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指导老师,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充分发挥网络教研便捷、大容量、高速度的优势,提高培训实效,但要注意消除教师的“网络依赖症”,正确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的关系,鼓励教师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7.多种方式开发当地资源优势,为学生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3:概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对于合作规划一概而论, 缺乏针对性

教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布置时, 对于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和经验缺乏足够了解, 一概而论, 对于选择什么样的问题, 什么时候进行集体大讨论, 缺乏有效地规划和定位.比如, 在对小学四年级“位置与方向”一节进行讲授时, 教师绘制出坐标图, 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 内容的主题为“物体在哪个方向为多少度角”, 实际上只需要学生用量角器实际量一下便知, 使小组合作仅流于形式, 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意义.

(二) 学生自身的差异性使参与度相差悬殊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往往是学优生具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在小组中处于主导地位, 担当了发言代表的重要角色, 然而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 思维的灵敏度和敏捷性稍逊, 从而欠缺足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往往处于一种从属的或附属的地位, 从根本上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机会, 直接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自身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 对于既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缺乏明确性

为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 明确重点和难点, 并精心选定合适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小组成员间缺乏实质性交流, 教师考虑到教学时间的紧迫性, 快速结束合作学习, 而实施后续教学环节, 从根本上是教师对于合作学习没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丧失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作用.

(四) 奖惩措施重整体、轻个体, 忽略个体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 往往将评价和奖惩集中于小组整体上, 而完全忽视了个体的发展, 这种现象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普遍.目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 然而小组合作学习中整体和个体的关系缺乏有效的协调.

二、指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 有效构建学习小组

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小组中学生彼此的协调和互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保证.教师应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 将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互帮互助、协同进步”的原则进行科学分组, 在展示个体自我能力的同时, 学优生应帮助学困生提升学习水平, 充分激发学困生的自信心.此外, 在合作过程中, 必须明确每个成员的具体分工, 即担任记录者、报告者和检查者等不同角色, 并互相转换角色以增进互动性.

(二)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在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 教师应明确指导学生分工的基本技巧,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执行难度不同的任务, 确保任务的有效完成.在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和讨论时, 教导学生互尊互重, 虚心倾听别人的见解, 若遇到不同意见, 待对方说完再补充或进行反驳;当遇到分歧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应平心静气地解决各种问题, 并且需要逐步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一) 善于掌控最佳时机

教师应把握最有效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解决问题、学生意见产生歧义、问题的解决方法多样化、知识面需要扩大, 以及学生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时, 这些情况下均应该及时、合理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学习“百分数”时, 个别学生提出百分数是否为分数的问题, 这无疑就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良好契机.

(二) 科学选择合作方法

积极指导学生合理分工.各小组都由组长主持和开展活动, 并积极组织各成员交流和讨论, 明确每位成员的学习职责和任务, 相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也可以进行角色的互换, 确保每个学生都各负其责, 互相帮助, 尤其是努力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产生的集体价值.

(三) 善于收集有价值资料

进行合作学习时, 课题往往具有一定难度, 需要收集具有价值的资料作为依据.例如, 在讲授“用水中的数学问题”时, 需要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资料, 主要包括世界的总水量、淡水资源所占比例、我国水资源情况、人均用水量、所在地区用水量以及各家用水量等, 若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 一年可节约多少水, 通过全面的收集过程, 使学生做好合作学习的充分准备.

(四) 引导学生积极辩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各成员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这时就需要进行积极的辩论, 以达到求同存异, 进一步扩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在教授“质数和合数”时, 要求学生进行“两个自然数相乘, 积一定是合数”的探讨, 这时学生展开自由的辩论, 让各成员的不同想法在不同推理中碰撞, 最后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达到辩论的实际效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必须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强.在小组活动中, 教师应加强小组成员的监督和指导, 着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尤其应加大对学困生的关注力度, 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和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 传统的授课教学已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进而产生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新教学形式.目前,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我国现阶段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但经过笔者仔细研究发现, 小学数学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依然存在诸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吴莉彬.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建构[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2 (2) :58.

[2]郑安花.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 2011 (9) :166.

[3]丛雅妍.浅谈合作学习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 2012 (2) :13.

篇4:概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政治教学 课程标准 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8-059-01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理念未完全转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虽然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师生关系上仍然秉持着师道尊严,令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而且,随着新教材中知识点的增加,使得教学难度增大,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吃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并未被教师完全实践,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现象仍较为普遍。

2. 教学方式较为陈旧

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改变了高中课程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内容等,随着教学装备的升级和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及态度。但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式仍较为陈旧,少数教师认为传统教学方式十分有效,倦怠于尝试先进的教学方式,虽有部分教师愿意尝新,由于担心掌握不好新的教学方式,或无所适从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新环境,使得思想政治课堂缺失活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创新策略

1. 充实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现代教育要求学校教学不能单纯教会学生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参加活动,积累社会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教育,更多的是学生的体验过程和师生互动探究知识的历程。基于此,教学中仅仅依靠有限的教材资源是不够的,会造成教育过程的枯燥和单一。由于政治课程是十分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学科,所以,教师有必要把政治课程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政治教师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能根据社会发展的走向丰富教育内容,走进生活、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焦点,强化政治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和针对性。

与时俱进、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是高中政治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新课改指出,高中政治教学要“与社会、生活更贴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变以往固守课本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应用时事案例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时代感。由于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又决定着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有可能决定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因此,除了政治类的时事外,教师在实际授课中还应该积极引用近一阶段发生的热点道德事件。

2. 鼓励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对于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死气沉沉的教学环境对师生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好的授课开端能够较好地激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创新导课方式,以灵活、趣味性的导课方法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情景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最为有效的导课方法之一,情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首流行歌曲、一个热门的话题、一部热门的电影等。

3. 改变教学形式,实施体验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的性格。由于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偏重理论,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难免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式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和疲劳心理。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改变教学形式,运用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等方法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体验式教学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呈现、还原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形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和消化新学到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学生再现教学内容。

4. 加强实践操作,拓展教育时空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一般停留在教室和书本知识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教学空间具有单一性和封闭性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学流于说教,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热情不高。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政治教学应更多地让学生参加活动、积累社会经验。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操作,采用“内外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因素,通过定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结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于高中政治课程的特殊性,即理论性较强,因此实际教学中存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基础较差等问题,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的实践性,才能使教学适应新时代,为培养时代所需人才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舒清.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2).

[2]林碧鸿.浅谈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

篇5:概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段育艳 元谋县姜驿乡画匠完小 邮编:651313 联系电话:***)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农村小学教学教学也发生了悄然变化,但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忽视课堂教学,就谈不上实质性的素质教育;如果忽视课堂教学,开展素质教育就难有实效。回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前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正确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略,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一、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农村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楼和宿舍楼盖好了,保障了学生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网络和计算机设备进入校园,极大的改善了学校的软件设施,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明确教学目标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应该制定一个总的教学目标和课堂目标,并时刻围绕这个总的目标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很多时候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

(二)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现象普遍

新课程理论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地位,把时间更多留给学生。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 1 用,一旦上起课来教师就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完全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法不当

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

(四)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这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小学教学,借助于恰当的形式,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盲目追求形式,不讲究实效,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的时间和效率。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主要有三种表现:(1)展览型,把数学课当成教具展览会。(2)热闹型,以说、跳、演等外化活动为主要特征,是一种表面肤浅的思维过程,而真正有效的思维应当是静悄悄的内化过程。

(五)学生数学学习负担偏重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负担偏重表现为:(1)上课教师照本宣科,把数学课上的枯燥无味,下课后又超量布置作业,学生疲惫不堪,穷于应付。(2)有些教师总嫌小学课本内容太浅,没有“教头”,因而凭着自己的性子任意拔高教学难度。由于难度提高了,教师感到有的讲了,但却严重加大学生的负担。(3)随着社会各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家长都对孩子给予了较高的期望,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小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

二、解决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生存。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二)明确教育目标

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己任,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

(三)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就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教师 2 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师的工作业绩。虽然提倡教师考核评估的量化,但教师的工作成果有时很难量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方面的特点越来越突出。更要求教师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要自觉主动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并不是立即见成效的学生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四)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要善于说明学习的意义,创设问题的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索的需要和兴趣,就会积极地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只有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才能算是真正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适当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当有计划地多组织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独立思考和练习等,在多种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要适当变换数学作业的形式。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学习的反馈信息,搞好检查与评价,加强反馈的效应。反馈的信息,无论是对学生或是对教师都很重要。正反馈信息可以使学生的正确认识和教师的好教法得到加强,负反馈信息可使学生的错误认识和教师的不适当的教法得到改正。教师如果只重视讲授而忽视学生的反应,或重视课外批改作业而忽视课内作业的检查,就会使学生不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又不能及时改正计算中的错误,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由于教师不能当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还可能造成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五)加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是学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二是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三是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学生要虚心地倾听同学的发言,特别要认真地去思考和自己的想法 3 不完全一致的意见,善于吸取正确的部分,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在发表意见时,要做到以理服人,使交流的内容不断地深入;四是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五是建立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周丹《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程》 小学版(2)林婷《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中学数学杂志》

(3)张云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篇6: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实施以来,数学课的教学课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陈旧落后不再适用,每个教师都必须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方法先进、质量过硬的教学手段。如何让学生从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探索者,如何让课堂从单纯的知识教学升华为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学习,这些都是我们作为教师该不断思考与创新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上的课越多,发现的问题越多,如何切实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差,课堂上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一旦离开了教室,知识就抛之脑后。这样的学习不仅效率低,而且师生双方都容易产生教学疲劳。或许有的教室懂得通过一些笑话、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习惯,甚至专注于此而忘记学习本身。这样的问题屡见不鲜,也是大多数老师所困惑的地方。

二、教师教学理念上的问题

许多老一辈教师,教了几十年书,用的同一套方法,也许曾出过优秀的学生,但在如今,却很有可能是行不通的。他们的教学手段相对陈旧,教学方式也很封闭,甚至仍有教师使用“填鸭式”教学,这与课改初衷相悖,也不适用于现代全面的素质教学。又或许有的教师是给出题目让学生自己求答案,自己动脑解决问题,但从本质上来说,这并没有改变一个思路上的桎梏,学生依然是按着老师的路子来走,这样的教学是走不出发散性、创新性思维的。

三、学习过程中“会学不会做”的问题

老师讲的时候明白,一旦换一种形式就不会做了,这样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相信很多教师都面临过这样的烦心事,明明自己在课堂上讲的十分清楚,却偏偏有一些学生在课后练习的时候面对题目无从下笔。这样的问题有学生反映过,也有老师专门思考过,但真正碰到的时候,往往就让人感到棘手。究竟该如何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能举一反三,学会做题呢?

四、“优差生”分级造成的问题

有的班上同学成绩好,有的成绩差。分数的差异造成了学生之间分成两派——“优等生”和“差等生”。这也是许多教师所默认的,认为“优等生”就该聚在一起讨论学习,而“差等生”则随便教教就算了,千万不要影响了“优等生”。

这样的分化是扭曲、错误的。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及学生是一个整体,相互之间都不存在着优和差的隔阂,课堂上师生平等,教学上民主同思,才是能使教师与学生相互受益的良好氛围。

若真分出三六九等,只会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难以提高,且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自暴自弃,两极分化只会更加严重。所以,班级中不应存在两派分化,如何处理好个中关系,这是教师所必须担起的责任和思考的问题。

五、应试与学习的问题

过去的数学学习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针对各种考试而出现的知识学习,针对性的做题教学,这样的做法是畸形的、是不科学的。但这种思想已经在许多教师、家长和孩子心中根深蒂固,学习等于考试,分数等于一切的思想造成了学生成为了做题机器,而无法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是作为教师应该解决的问题。

六、师生关系的问题

过去的课堂上,老师是威严的存在,不容学生反对。而学生也出于较低的位置,应该对老师言听计从,不能出现打断及质疑的情况。因为各自的出发点和思考方向不同,往往容易造成师生间发生冲突和不愉快的事情。老师体罚学生、叫家长,学生忤逆、扰乱课堂等。师生关系紧张容易进一步影响教学质量,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如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样是重中之重。

教师们努力在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大部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老师们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在课堂中使用死记硬背、满堂灌、题海战术的情况屡有发生,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实实在在体现新理念的课堂不多,与新课程相应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有效建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得不到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还是以“教教材”为最终目的,没有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2、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不能全面落实。

3、课堂还是以教师教为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教师缺少教育机智,不能有效抓住课堂生成。

5、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效率不高。

6、课堂练习形式单一,枯燥无味。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究其原因,都是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领悟不透彻,对新课改研究不深入,特别是如何把《课程标准》的理念及教材的内容,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和教学过程不甚了了,对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状态是“好的”,没有清楚的标准。针对这些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用好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

1、联系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进行教学。

2、把数学知识放入童话情景中。

3、把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素材带入数学课堂。

二、在数学课堂中重视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落实

三、运用巧妙的方法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四、有效抓住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1、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

2、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动态生成”的摇篮。

3、恰当处理“课堂生成”,需要教师提高素养。

五、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交流学习效率。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关注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

3、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领。

4、不“赶时髦”,只求实效。

5、恰当积极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催化剂。

六、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乐于练习。

1、课堂练习要精心撷取生活素材。教师设计课堂练习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课堂练习设计要形式丰富,生动有趣,要有开放性。

篇7: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现代教育技术的突飞猛进。作为高科技产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正容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和动画,给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气息,打破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问题一:脱离实际

低效教学

制作课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既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库。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科教师缺乏计算机知识和多媒体技术,不能制作所需课件。计算机专业人员又不懂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很难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这样,学科教师就不得不从网上下载或其他渠道弄课件,而这样的课件又抓不住重点和难点。因此,有必要建立既懂计算机,又精通教学的学科教师为主的培训,让学科教师去开发课件。

问题二:走马观花

追求花哨

多媒体集文、图、声于一体,几乎无所不能。和数学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有些人认为它能彻底优化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追求表面的新颖、直观而忽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追求二维三维动画功能,课成了电脑动画欣赏课;信息节奏快、容量大,学生被太多信息所干扰,感官刺激太多,注意力不易集中,抑制了深层思维活动。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问题三:喧宾夺主

取代板书

有人认为课堂教学由于多媒体的出现可以告别黑板与粉笔。屏幕遮挡了黑板,画面代替了板书。

板书是我国小学最通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优秀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等特点。课件板书由于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学生只能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及时地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我们应正确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摆正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才能有效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克服弊端,适应形势,让多媒体真正走入课堂。

(长武县相公镇中心小学 胡康宁)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武县相公镇中心小学

篇8:概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音乐,综合教学,问题,对策

一、目前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和定位不够明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工作者、教师和学生的家长都没有对音乐综合教学的重要性有比较充分地认识,使得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出现教学目标和定位不够明确的问题。部分音乐教师主观地将音乐综合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较,认为其在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中不会发挥重要作用,使得音乐综合教学偏离了音乐艺术的教学目的,给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二)不注重音乐综合教学的艺术性。很多学生都把音乐综合教学当做是娱乐课程,不注重音乐学习效率的提高,严重的还会出现逃课的现象。与此同时,音乐教师不注重音乐综合教学的艺术性,各种基础理论知识和音乐技巧都得不到全面讲授,最终降低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给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带来极大影响。

(三)整体教学水平不够高。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不断提高小学音乐综合教学水平,促进小学生未来良好发展。很多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够强,教学水平不够高,综合素质不够高,使得小学音乐综合教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现代音乐教学需求,这是当前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一)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音乐综合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演唱、欣赏音乐、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等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可以得到不断提高。因此,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艺术发展,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估,才能促进小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小学音乐综合教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音乐欣赏教学方法也比较多样,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从而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下推动小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比较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做表演、谈体会、搞创作等形式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从而不断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小学音乐综合教学整体效果的目的。

(三)有效改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音乐综合教学中,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成果和学习效率的重要基础,因此,根据小学音乐综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学环境的有效改善,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音乐综合教学整体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完善,加大音乐综合教学的投入力度,才能在加强师生互动的情况下,推动小学音乐综合教学不断创新。

(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的素质与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联系,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通常情况下,教师自身的素质指的是本学科专业知识和其它学科的文化素质教育,以及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因此,在不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增强教学知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才能快速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篇9: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1、新理念、新思想掌握不够,课堂平淡,无亮点。在许多课堂,还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教师做得多,学生动手少;教师引导多,学生思考少;教师总结多,学生反思少;教师评价多,学生评价少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老师们新思想、新理念掌握不多,或落实不够。

2、课堂活动组织不规范,效率低。许多课堂都有意识的开展数学活动,但组织不力,实施出现问题,以至于影响了活动效果。这主要表现在:活动内容无挑战性、开放性,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活动过程缺少明确分工,存在盲目研究、任务目标不明等现象;活动结束的总结评价教师放不开,很少引导学生展开汇报、交流和相互评价,而教师急于总结、概括。

3、师在把握教材上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二是不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三是不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各学段教材、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目的要求。

4、课堂缺少适时的总结与归纳,新规律、新思想、新方法提炼不出来。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的新思想、发现的新规律、掌握的新方法。而一些课堂很少关注这些。

5、课后教师能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很少,大部分都是应用课本中的“做一做”和后面的练习,一题接一题,一直做到下课。课本中的练习大多数形式单一,缺少练习的层次性与趣味性,如果学生一节课下来老是重复做这样的练习,必会感到枯燥与乏味,从而降低了练习的效果。

6、目前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开始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鼓励、表扬蔚然成风,人情味确实浓了。在我听了这几节课中,给我的感觉是“啪、啪、啪”的掌声此起彼伏,“嘿!嘿!嘿!你真捧!”“你真行”的赞美声不断响起,“好”“很好”是那么轻易而又苍白的出现,几乎成为一句口头禅,整节课几乎没有了批评。应该说,表扬鼓励确实重要,但也不能滥用。试想一想,学生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能换来老师翘起大拇指,我怀疑会不会引起学生认为是对其智商的侮辱?这样做,会不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

7、多媒体教学集文、图、声、画于一体,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等毋庸置疑的优点,已越来越被许多教师采用,与以前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加上本次常规检查常态课中又要求“农远资源”运用,因此有些老师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都不妨用上一用,仿佛不使用,就不能体现“农远资源”。

二、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源

1、不能真实客观地掌控学生的认知基础,难以找准教学的起点。

大多数学生参加了各种数学培训班,有些知识已经提前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明显滞后。教师在备课时,很难找准新知识的增长点,确定教学的起点。教师在实施教学设想时,缺乏全面客观的前测,往往被这种“会了”的假象蒙蔽,过早地进入练习阶段。面对日益加剧的学生认知基础差异,教师怎样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使会的学生理解更透彻、一知半解的学生明白、不会的学生理解,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发展瓶颈。

2、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难以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新课标准实施以来,教师面对全新的教材,一时难以适应教学内容编排方式,不明确学生掌握知识的适度标准,课堂教学探究活动越位、不到位的现象比较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师以旧教材的考核标准作为参照目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加入了大量的课后练习,使学生不堪重负,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三、小学数学教学的对策

1、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

2、创设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潜能

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顺势给学生创设一个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来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点:即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相关的新的数学知识。

3、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老师还要能虚心的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并且还要允许学生说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就是说错了也不要紧,解决了学生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数学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西湖的传说四年级作文下一篇:五查五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