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作业毛泽东传

2024-07-09

毛概作业毛泽东传(精选4篇)

篇1:毛概作业毛泽东传

《毛泽东传》读书杂谈

高中的时候看了《恰同学少年》,只记得当时看得有点热血沸腾,一直都很想更全面、更深刻地通过传记去了解里面的历史人物。而真正付诸于行动竟已经到很久以后的今天。花了近一个星期,断断续续将特里尔的《毛泽东传》读完,洋洋洒洒五十多万字,合上书本后,感慨不已,也真正感受到了老师布置这份作业的良苦用心。

《毛泽东传》是哈佛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教授,一个中国通——罗斯•特里尔所著。之所以选择这么一本书,是因为它能够赋予我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本人,从另外一个侧面来丰富自己有关党和国家的知识。特里尔在书的中文版序里提到,“毛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世界的,他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他的国家。”就作者来说,他把毛泽东看作中国革命的重要一环,“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照样会进行,但是必定会逊色不少。”对毛泽东,这个新中国的缔造者是有崇敬的,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对毛泽东的基本看法,不论他们了解他与否。

我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中国近代史,毛泽东思想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的必修课之一,如果能够真正系统地去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理解毛泽东这些思想的源泉和背景,去发现一个生动活泼的真实的毛泽东,必将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创始发展,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崛起过程中所经历的苦痛与奋斗,这本书正给了我这么一个平台。毛泽东思想,这在书中被着重描写。诚然,在毛泽东革命之初,由于中共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路,中国的革命出现了很大的波折,但是毛泽东的出现扭转了这种势头。毛泽东的学习和革命经历不同于其他中共领导人。其他的领导人大多曾经留学,在欧洲确立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然而毛泽东出身于湖南乡下,性格反叛,可谓坎坷,虽从小向往革命,但没有找到一条好路。他来到过北大,但是没有正式上学,却做了一个图书馆员。在他青年时代在中国本土四处求学的路途中,他比其他人都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的现状。他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绝不同于马克思著作中的那种世界。这是他之所以能改变中国革命的原因。中国革命的转机绝非毛泽东一个人的力量能够造成。周恩来等领导同志虽然最初没有寻对路子,但是他们在意识到毛泽东的正确思想之后毅然拥护,这才出现了强大的中国共产党。

特里尔对于毛泽东一生的评价也是比较中肯的,他领导的抗日战争和与蒋介石斗争的本领远在他领导经济建设的本领之上,在晚年他抓住历史机遇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他的个人主观和乌托邦主义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他缔造了新中国,同时也带领新中国走了很多弯路。毛泽东无疑是伟大的,特里尔曾这么评价毛泽东:就他的盖世影响看,只有罗斯福、列宁,或许还有丘吉尔和戈尔巴乔夫才能与之相提并论”。作为一位统一者,它可与汉高祖、隋文帝、唐太宗和明太祖等开国皇帝并驾齐驱,甚至可与秦始皇相提并论,作为中国社会的改造者,则只有秦始皇才能与他匹敌,而毛泽东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的创始人,他超过了包括秦始皇在内的以前任何一位中国执政者。毛泽东留下来的思想、中国传统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书中描述的毛泽东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读书精神让我很受感染。在第一师范的读书经历对毛泽东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学校,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在北大淡然图书管理员期间更是天天泡在里面看书,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每一本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七十七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这样的读书精神似乎在我们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所表现出的那种坚忍不拔,冲破重重阻力,一往无前的惊人魄力,这些也正是毛泽东称为一代伟人的原因之一。他身上的这股韧劲,毅力是我必须学习的。联系到自己平常所读书之匮乏,缺乏坚持,顿觉羞

愧。

其次,毛泽东所表现出的领导、带兵能力,以及在关键时刻能看得透,作出正确的决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井冈山上的绝处逢生,三次带领红军取得反围剿胜利,正确决策长征路线,一次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在反围剿中双方兵力对比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优异的指挥才能。第一次:10万对3万,第二次,20万对3万,第三次蒋介石亲自督战,指挥30万,而毛泽东的军队只有蒋军零头,这种毛泽东自称为“以十当一”的战术,以少胜多的战例在军事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还只是一个缩影,可以说正是凭着这样优秀的才能,毛泽东为中国的革命打开了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

特里尔在《毛泽东传》的后记中写道:“如果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毛泽东将被视为一个新的黄金时代的奠基人。如果中国举步维艰,他可能会因为整个共产主义试验而受到指责。” 但是,不管中国将来会如何发展,会发展到何种地步,毛泽东之伟大不可否认。

篇2:毛概作业毛泽东传

毛泽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

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史沫特莱在《中国的战歌》中说:“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人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毛泽东以理论家闻名于世,而他的一套思想理论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和军事经验之中。”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毛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世界的,他的影响早已经超出了他的国家。”“不论怎样,毛是我触及的历史人物中最伟大者之一,不论历史舞台怎样变幻,他永远与中国与世界同在。这足以说明毛泽东的影响已超越国界,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能创造奇勋伟业而获得如此辉煌大成呢?其根本原因是他获得了真正的学业大成,即获得了人生和事业大成所需要的高超本领和素质。

毛泽东青年时代,课堂听讲写“讲堂录”,课后自修写读书录,选抄全篇文章的选抄本,摘录精要的摘录本,共有好几网篮。毛泽东长期保持着这种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毛泽东每读一本书,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13—15岁时,毛泽东离开私塾,辍学在家。开始在地里进行长时间的劳动,给雇工们当助手。白天干一个整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帐。尽管这样,他还是能够继续学习,贪婪地阅读他能够找到的除了经书以外的一切书籍。这使他父亲很烦恼,因为父亲要他读经书,于是,少年毛泽东只好偷偷地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他能找到的“新书”。《伦理学原理》全书十万多字,但毛泽东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评就有12100多字。延安时期读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毛泽东在书眉与空白处写了13000字的批评,其中第三章“辩证法的根本原则”,他用秀丽的行草字体写了近千字的批评,对原著作了扼要概括,既有赞同的评语,又有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对某些观点作的引申、发挥。

1937年,李达把刚出版的《社会学大纲》寄给毛泽东,毛泽东读了很

高兴,认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他反复精读这本好书,并续写中断的读书日记。日记第一篇写道:“二十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此后,他每日认真记下读书进度,改错纠谬,对书中不正确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也用笔记形式改正。如《南史》中说“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毛泽东指出此说不正确,十岁为盗,长大不一定为盗,可惜这种形而上学的推论,“今天也还有之”。在《辩证唯物论教程》旁批中,毛泽东用简略的话指出不正确处,如:“此例不甚清”、“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等等。毛泽东读书非常仔细,连书中错别字、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也一一加以纠正。这反映了毛泽东的严谨治学精神与刻苦的功读精神。毛泽东笃志嗜学,博览群书、孜孜不倦,读到具有现实意义的要篇时,就热心向全党或党的领导干部介绍推荐。

五十年代,他读到《三国志》的《张鲁传》、《郭嘉传》,向党内作了推

荐。在推荐《郭嘉传》时,他希望领导干部从中得到启示,说话办事情要“多思”、“多谋”,反对少谋武断。读到汉代文学家枚乘的《七发》,他又写了千余字的书评,一起印发党内。1965年,当他读到《后汉书》中的《洪琼传》、《李固传》时,又认为两人的传值得一读,在反复研读后,批了“送刘、周、邓、彭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毛泽东这种独特的读书笔记对全党读书学习风气的形成,无疑是个有力的推动。

唤起少年毛泽东的爱国精神和“一定的政治觉悟”的书,除了《盛世危言》外,这时他还读了一本小册子《列强爪分之危险》。这本书介绍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以及对越南、缅甸宗主权丧失的情景。他后来对斯诺回忆说:“甚至现在我还记得这木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盛世危言》等著作,展示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开阔了毛泽东的眼界。他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天下国家都处于大变化之中,自己不能守在韶山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应该抓紧学习新知识。他读的书,对他“发生了影响”。这个影响就是他对斯诺说的:“《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我也逐渐讨厌田间劳作了。不消说,我父亲是反对这件事的”最后。还是父亲作出让步。得到复学的准许后,毛泽东到另外两处私塾又读了一年。不久,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告诉他,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讲授新学,在那里可学到不少韶山冲里学不到的新东西。毛泽东听了以后很动心。八舅文王钦、堂叔毛麓钟和表兄王季范等也众口一词,都说毛泽东若进了洋学堂,日后会有大出息。毛泽东的父亲经过他们的劝说,认为这也许是一件名利双收的好事,便答应了。临行前,他抄送给父亲一首诗道别。诗中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年青的毛泽东就抱着这样的志向离开了韶山,走上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

在1930年一月,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城乡的中国,毛泽东同志撰此文指出了“中国革命不仅必然会迎来高潮,而且很快会走向高潮”,纠正了部分同志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错误估量,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本文为全国人民指引了黎明的曙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谓《毛泽东选集》中最经典的文章,在文中,我国伟大的缔造者毛泽东以“星星之火微小之势,但却可以燃遍中国大地”的慧眼真睛,拨开种种迷雾清醒认识到,中国革命必将进入高潮,且之速度也是非常之快的。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

毛主席在本文中引用了中国一句古语,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明中国革命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一本质认识在五四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这篇文章是毛主席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的回信,不仅回答了对“红军能打多久”的疑问,而且提出了中国革命和武装道路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在收录进《毛泽东文选》时,被命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

一个接一个的胜利!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以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姿态,在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上孤身超出其他很多人很远,他引领着身后人民群众的行动和思想,迎着革命胜利的东方曙光前进,这曙光将他并不孤独的背影拖的很长、很长,那伟岸的身影撑起了一个民族的独立与自强。

在中国革命严重转折关头,毛泽东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造才能,探索出复兴和发展中国革命的道路,这是与他一贯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一条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分不开的,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用他的思想辨别是非,在现实与理想探索出一条开启理想的大门。

篇3:我心中的毛泽东.——毛概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当年,这首歌在大街小巷中传唱,可见毛泽东就是人们心中一轮永远不落的太阳。那种崇拜是如此的热烈,但那并不是一种盲目的崇拜,因为毛泽东的一生确实是伟大的一生。

从记事开始,电视里也都是毛泽东的光辉形象,从进入学校开始,课本上总是有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几乎都只是在颂扬他的功却很少说到他的过。因此那是的我对毛泽东只有一个简单而模糊的概念——他是个伟人,仅此而已。但是在理性地认识毛泽东的一生,理性地学习毛泽东概论,理性地分析毛泽东一生的功与过之后,心中那颗“崇拜的种子”便开始慢慢地生根发芽,也慢慢地茁壮。

“七分功,三分过”,这是我对毛泽东一生的评价。

带领党和人民建立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他最伟大的功绩,毛泽东思想是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这是他的功。

纵容阶级斗争的扩大化,纵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纵容文化大革命,给许多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痛。——这是他的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伟人的毛泽东自然也无法避免错误。但是只要正确看待,哪怕留下了痛,又有什么是不可原谅的呢?毛泽东晚年说:“对错三七开”,这是他对于自己一生的评价,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晚年虽然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但最终也回归“正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毛泽东的这些功与过。就因为大家的理解,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邓小平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等等一些重要思想,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的来说,在我的心中,毛泽东有两种形象:睿智的毛泽东和糊涂的毛泽东。

睿智的毛泽东

毛泽东的一生是璀璨辉煌的,因为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写了中国的屈辱史。是他的高瞻远瞩保存了革命的力量,是他的雄谋大略铸就革命的胜利,是他的聪慧睿智成就了一个国家的诞生。虽然中国的成就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不可否认是在他的带领下成就了这一切。

那么,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睿智呢?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一个比钢铁还要硬的人,为了求学,他独自一人挑着行李步行到湘乡;面对失学,他在图书馆苦读半载;国民受难,他奋笔疾书为民请命;代表大会上,他的提议一再被驳回,但依旧坚持自我;反围剿时,他的策略一再被忽视,但依旧保持自信。他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一步一步地艰辛努力下,他终于让大家意识到,原来毛泽东拥有可以“燎原”的力量。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激烈动荡的旧中国,最终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主”。为了解救“苍茫大地”,毛泽东是一步一个坚实的政治脚印,慢慢地走向成功:去上海会见陈独秀,作为湖南代表参加中共“一大”;领导工人运动,发表独到的政治观点;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小领导者;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组织秋收起义;组织三湾改编,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最终成为中华儿女的领导者。在他的那些政治思想的指导下,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实践,真可谓是“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亲自指挥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并取得了胜利,可惜在王明博古的“控制”下,毛泽东再次被忽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之后的反“围剿”失败,但是,最终还是毛泽东使整个革命形势有个历史性的转变,他以他的“成功”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长征是最后的选择。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最终确立了他的实际领导人地位,一切可是说是掌握在了毛泽东的手里。我们的革命命悬一线,但是在毛泽东的睿智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沪定桥、翻越五岭逶迤、走出无边草地和千里雪山,最后是绝处逢生,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面对外来侵略势力,果断的放下两党恩怨,努力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最后取得了抗日的胜利,虽说抗日的胜利各国各界都功不可没,但是毛泽东无疑在这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之后延安整风,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渡江灭敌,直到天安门上的开国大典,他都用他的睿智在谋划胜利。

毛泽东领导了前无古人、艰辛备至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他跟随历史来引导历史,带领人民来解救人民,建立了自由、民主、独立的新中国,让地球的东方巍然屹立起光耀世界的民族灯塔。晚年的毛泽东依旧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绝非寻常的胆识和魄力决定了一些让外国人为之“胆颤”的事情: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反击苏军入侵珍宝岛、争夺中印边界麦克马红线。中国的地位、中国的尊严、中国的骨气,都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赢回来的,我们从此卸下了“东亚病夫”的牌子。

因为我是出生在新时代的孩子,所以我对旧社会没有多少认识,很难想象出当时国家一片混乱的局面,更是无法猜测毛泽东最真实的想法。我只能依靠这些事实,根据著名的毛泽东思想来感知毛泽东,来猜测他的想法,我想,他是一心希望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

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浓浓的乡音宣告新中国成立时,我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个把一生都奉献给解放事业的人,用如铁的肩膀担负起中华五千年的重任,用宽阔的心胸容纳起中华民族的悲凉。他用铁一般的事实表达着对人民的忠诚,对国家热爱。

糊涂的毛泽东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首歌唱红了大江南北,唱红了长城内外,唱红了昨天今天明天。毛泽东的出现时国人之幸,他给水深火热的国民带来了希望,甚至可以这样说,当时的毛泽东成为了国人生存的信念。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神仙也会犯错,更何况是毛泽东?毛泽东在晚年确实犯下了比较严重的错误,这是无法回避的,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我们必须实事求是。

毛泽东的过错无法避免地给中国带来了无法磨灭的负面影响,给许多人留下了一生难忘的痛苦。

是因为年纪大了容易糊涂吗?可能吧。

晚年的毛泽东,在建国初期,贸然的将阶级内部矛盾作为重点,导致了之后的阶级矛盾扩大化,最后导致了如“苏联大清洗”类似的后果。

之后,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基础上,左倾思想越来越严重,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后果。毛泽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去哪里了?我想是被急于求成的思想给掩盖了。

在阶级斗争不断扩大化的影响下,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我想这是很多革命家不愿意提起的伤心往事,更是我们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但是不得不提。在个人崇拜的侵蚀下,毛泽东应该是有点飘飘然吧,在加上妻子江青吹一吹枕边风,就更是不得了了。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更需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可是毛泽东被“两个务必”冲昏了头脑,“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被抛到了一边。

这个时候,他对待开国功臣不再那么真诚,“想当初,他们吃一锅饭,喝一碗水,朱毛一家,可如今,见一面难了,时间短了,话也少了”,文革期间,被打为“黑司令”的朱德不得不这样感叹。唉,的确,毛泽东晚年在对待功臣上还不及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即便怕大权旁落,也还知道“杯酒释兵权”,让人家安享晚年。但是毛泽东却连安享晚年的起码权力也不给,新中国的功臣刘少奇含冤而死成千古奇冤。开国功臣及抗美援朝元勋彭德怀惨死,尸体生蛆也无人知晓。“八·一”南昌起义总司令贺龙生命垂危时不得不以嚼棉被充饥,接檐水解渴……虽说罪魁祸首直指“四人帮”,但不得不说毛泽东在这中间有着不小的作用,没有他的撑腰,他们哪敢这么嚣张?即使在这期间,毛泽东有觉察自己的错误,可也不愿意别人赤裸裸的揭开,不再像革命时期的毛泽东那么赤诚了,当邓小平纠正他的错误时,他竟然将他弃用,邓小平便不得不遭受“三起三落”。只能说毛泽东在这期间的错误承认没有丢弃“错误的根本”。

最后,不得不提到,毛泽东娶江青为妻是也是一个错误。毛泽东在晚年错娶江青为妻,一个妻子背离了革命,她无疑是毛泽东晚年犯错的一个推波助澜的重要力量。她让毛泽东远离了毛泽东思想,甚至帮助她伤害“建国功臣”,她所参与的四人帮,无疑给毛主席制造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娶江青为妻确实毛主席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之一。

这个时期的毛泽东确实糊涂,但在弥留之际,毛泽东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是难能可贵的,没有什么是不可原谅的,更何况是这么一个功臣。

毛泽东留下的财富

毛泽东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财富。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精神,留下了他带领我们赢来的世界各国的尊敬。最重要的是他留下了无比重要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因此,现在《毛泽东思想》是每个学生的必修。我认为我们现在有许多问题,只要遵照毛泽东的两句话就可以得到启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永远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虽然时代在发展,思想也应该要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会一直延续,因此,在它的指导下,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等。

当你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想想毛泽东的这句话:“一不怕苦,而不怕死。”

当你想要依靠别人,浑浑噩噩的时候,想想毛泽东的这句话:“独立自主、艰苦奋斗。”

篇4:毛概作业毛泽东传

像我们这一代80后,已经对开国领袖了解的少之又少。因此,了解我们伟大领袖的一些事迹,有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我们树立起远大的志向,更好的报效祖国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看完《走近毛泽东》以后,我觉得他的一生是辉煌而有意义的一生。究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吧!

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个毕生反对剥削压迫,为工农兵争名争利争自由的人。

他是一个历经二十八年艰难险阻,硬是把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牛做马的亿万奴隶托为新主人而把骑在奴隶头上作威作福屙屎屙尿的“原主人”打翻在地的人。

他是一个造就千百万治党治军治国的英才,带领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终身的人。

他是一个把火柴称为洋火,铁丝称为洋丝,棉布称为洋布,水果糖称为洋糖,却把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改变为能够制造两弹一星,工业门类齐全让世界刮目相看,令欧美又恨又怕的东方巨人。

他是一个手不释卷而又不唯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孜孜探索理想社会发展模式,为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人。

他是一个虽然在人们心中贵为天子却身穿补丁衣服补丁鞋的,以辣椒红烧肉为佳肴却又三年忌肉与人民共度艰难的人。

他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人。

看完《走近毛泽东》,为他的深谋远虑,雄韬大略而折服,为他的英勇机智善于外交的风采而折服,也为他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而折服。

作为80一代,我们的确应该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首先,我们应该像毛主席一样,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并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生。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今天觉得这个挺好玩,明天又觉得那个不错。同时,我们应该培养一点高雅的兴趣,比如爬山,游泳,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陶冶情操。当今时代,青少年整天沉迷于网络,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人生命运,更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兴旺发达与繁荣昌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今天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向毛主席敬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上说的一句话。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时刻,那个让人激动不已的时刻!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领导着中国,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光明的未来。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位伟大的领袖者一生经历坎坷,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和挫败,他在痛苦中挣扎过,萎缩过,但他的信念告诉他:成功就在下一次!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也许美好的明天是在痛苦后出现的吧!毛泽东从一个贫苦的书生到一个中央委员,最后成为国家主席,这一步步走过来,他经历了多少痛苦,我们这些晚辈又怎能完全体会?他指挥作战,英明神武,果断自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全中国,他做了多少贡献,直到现在,人们还难以忘怀,而他自己呢?却遭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他的妻子,儿女都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那一刻,从他脸颊上滚过热泪,我们看到一个热血男儿,他又重新站起来了,我们惊讶,但更佩服!

于是每当我们面对晶莹的珍珠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孕育珍珠的蚌和毛主席联想到一起。当初一粒沙子不经意进入蚌的体内,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它鲜嫩的生命。它日复一日的痛苦中包容着那粒沙子,最终把沙子变成自己体内最灿烂的部分,因此它成了一只高贵的蚌。

每当面对鲜艳的花朵时,我便心不由己地像赞美鲜花一样赞美毛主席,毛主席是一朵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诧它开放时的艳丽,却不知道开放前它遇的痛苦,当它还是一颗种子时,被埋在土里的日子里,它在心里做着春天的梦,它努力舒展着生命,最终破土而出笑对蓝天。

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痛苦后的美好才是显得真实,试想:海伦凯勒如果没有经过种种痛苦,又怎会成为美国著名作家?而保尔柯察金、张海迪、居里夫人„„这些英雄人物如果没有反抗过痛苦的经历,又怎么能成为人们心中的崇拜者呢?毛泽东如果没有“万里长征”的创

举,又怎么能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物呢?

痛苦是生活中最厚重的底蕴,它能历练掉你太多的缺点和不足,使你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伟大的贡献。经霜历雪,松柏更为青翠,只因有一颗岁寒之心。在痛苦中抱怨,只能使痛苦加剧。我们应该像蚌,把痛苦结晶成珍珠,我们应该像种子,把痛苦注释成反抗!

在痛苦中孕育美好,就像风雨后出现的彩虹一样的灿烂,就像黎明时看见的朝阳一样的夺目。毛主席对青年人有着殷切的希望“你们是早晨八九点种的太阳,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对!正是毛主席的这种精神注入了我们的脑海。这,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我们一定会鼓足勇气,在痛苦的边缘绽放出最美丽的人生。

自上个世纪1978年代末以来,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刮起一阵阵“反毛”、“非毛”的狂风恶浪。他们首先是从所谓毛泽东“不重视经济建设”打开缺口的。

果真是这样吗?这完全是别有用心的无耻诽谤!事实是最雄辩的。

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所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所领导创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经过人民大革命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就是“要使几亿人口的中国人生活得好,要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11页)为此毛泽东奋斗了终生,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极大的牺牲。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党和军队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城市中其他的工作,例如党的组织工作,政权机关的工作,工会的工作,其他各种民众团体的工作,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肃反工作,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毛泽东选集》

1316-1318页)新中国建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极其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头八年内,革命的主要任务,在农村是完成对封建主义的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接着实现农业合作化;在城市是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经济建设方面,那时的任务是恢复经济和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不论在革命方面和建设方面,那时都有一条适合客观情况的、有充分说服力的总路线,以及在总路线指导下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办法,教育了干部和群众,统一了认识,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那时,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从1956年起,毛泽东开始艰苦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1957年,他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地分析和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奠基之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1958年起,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又办起了人民公社,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在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一个相当时间内,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还没有来得及、也没有可能规定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因为经验还不足。在此情形下,干部和群众,还得不到一整套的教材,得不到系统的政策教育,也就不可能真正有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要经过一段时间,碰过一些钉子,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有这样的可能。(张宏志同志所著《还清白于毛泽东》,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那段历史情况;给“反毛派”以深刻地揭露和批判。这对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大有好处)经过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反复比较,毛泽东指出:“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妥善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总路线指导之下,制定一整套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必须通过从群众中来的方法,通过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作历史的考察,才能找出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规律,才能制定适合情况的各种条例。”(《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32页)

1962年初,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即“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正确地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他号召全党:“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一定要下一番苦功,要切切实实地去调查它,研究它。”

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进行艰苦地探索。他提出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这条基本路线经过至今40多年的社会实践的反复检验

证明了它的远见卓识和客观真理性。

在这条基本路线指引下,从1963年开始,毛泽东在抓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同时,也十分关注经济工作。他抓经济工作,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发展方针和发展目标的制定,并且紧密联系到当前的战备工作。他多次听取经济和计划部门的汇报,提出意见。当时,经济发展形势很好,有望提前实现经济调整的各项任务,使国民经济重新走上稳步增长的轨道。在此情势下,确定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和提出更加长远的奋斗目标,提上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1963年夏,毛泽东提出:把1963年到1965年这三年作为一个过渡阶段,仍然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这一时期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三年过渡之后,搞一个十五年的设想,就是基本上搞一个初步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或者说工业体系;然后再有十五年左右,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转引自《毛泽东传》1949-1976年第1358页)随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由邓小平主持制定《关于工业发展问

题》的党内文件。

这个文件写上了毛泽东以上关于国民经济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也为周恩来在三届人大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作了准备。毛泽东对《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作过多次修改。在九月六日的稿子上,他加写了一大段话:

“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现在,我国社会制度变了,第一个原因基本解决了;但还没有彻底解决,社会还存在着阶级斗争。第二个原因也已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要彻底改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时间。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帝国主义现在是处在衰落时代,我国,社会主义阵营,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处于上升的时代,世界性的战争有可能避免。这里存在着战争可以避免和战争不可避免这样两种可能性。但是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40页、341页。)

从这篇精辟的历史总结中,不难看出,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距对中国形成的压力,一直是毛泽东思考国内问题和做出决策的重要出发点。在政治制度改变之后,不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在一个不太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这些话,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望

民族振兴、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1964年,毛泽东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上,有一些变化。他越来越重视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提出加强第三线建设,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这是他鉴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周边国际环境,特别是美帝国主义扩大对越南南方的侵略战争,在经济形势全面好转的基础上,所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他把农业和国防比作两个“拳头”,把基础工业比作一个“屁股”。强调要把基础工业搞上去,其他方面与之相适应,并要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以加强工业。他特别提出当时有两个“注意不够”,一个是对三线建设注意不够,一个是对基础工业注意不够。

所谓三线,按地域划分的。第一线是沿海,第二线是中部地区,第三线是后方地区,包括西南的云、贵、川,西北的陕、甘、宁、青。新疆属于第一线。对三线建设,毛泽东考虑的重点在四川,而攀枝花又是重中之重。当时确定的钢铁基地是两个,一在酒泉,一在攀枝花。毛泽东曾说过:“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要搞,不搞我总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而这两个钢铁基地,毛泽东把攀枝花放在第一位,对它寄托着极大的希望。他说:攀枝花不搞起来,我就睡不着觉,一定要下决心搞,把我们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要准备上山,上山总还要有个地方。他同时提出,要加快成昆、内昆、湘黔、滇黔、川黔几条线路的建设。他说西南三线,不仅修铁路,搞钢和煤,机械、化工、军工等什么都有才好。我们把三线的钢铁、国防、机械、化工、石油、铁路基地都搞起来,那时打起仗来就不怕了。打起仗来还可以继续建设。你打你的,我建设我的。毛泽东把三线作为一个阵地,把一、二线作为一个阵地。以一线、二线的生产支援三线建设,而三线建设要抓紧。他说:“前一个时期,我们忽视利用原有的沿海基地,后来提醒,注意了。最近这几年又忽略„屁股‟和后方了。”(《毛泽东传》1949-1976第1362页)1964年经济形势好转了,又出现上项目势头过大的问题。每当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们总容易想把建设搞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这好像是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此时毛泽东比较冷静,针对上项目势头过大的情况,提出一个原则:“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他说:不要以我们这些人的寿命来考虑事情,要以客观规律办事。建设也是客观规律,搞多了,不行。就是有了钱,还是要打歼灭战。财政收入不要打得太满了,打满了危险!过去我们吃过亏,把财政收入打得满满的,把基本建设战线拖得长长的。在即将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指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要说服地方同志,工业、农业、国防和其他建设事业只能搞那么多了,只有那么多钱。安排要少些,多做少说。必须留有余地,过去讲是讲了,但是没有做。这几年留了,要保持这几年。(《毛泽东传》1949-1976第1362-1363页)

一九六五年六月十六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听取余秋里、谷牧关于“三五”计划和三线建设的汇报。毛泽东认为“三五”计划投资项目多了,指标也高了。他说:“鉴于过去的经验,欲速则不达,还不如少一点慢一点能达到。我看五年搞一千零八十亿元的建设规模大了,留的余地太少了。少搞些项目就能打歼灭战,大了歼灭不了。要考虑来个大灾或者大打起来怎么办。我看大家想多搞,你们也想多搞。向老百姓征税征粮,多了会闹翻,不行的。这是个原则问题。要根据客观可能办事,绝不能超过客观可能。按客观可能还要留有余地。留有余地要大,不要太小。要留有余地在老百姓那里,对老百姓不能搞得太紧。总而言之,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脱离老百姓毫无出路。搞那么多就会脱离老百姓。”(毛泽东听取关于“三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汇报时的谈话记录,1965年6月16日。)

之后,周恩来把毛泽东提出的这三条,概括为“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那时国民经济计划,乃至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所遵循的重要指导方针。

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形势全面好转,提出新的奋斗目标的时机已经成熟。党中央和毛泽东确定,在这年年末召开三届全国人大会,将宣布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结束,新的经济建设发展时期就要开始。12月11日,周恩来把起草好的政府工作报告初稿送毛泽东审阅。13日,毛泽东就把修改稿退回,上面加写了两段话。一段讲人类认识规律,另一段讲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两段话,很能反映毛泽东的世界观、历史观,反映他对发展和振兴中国的信念和理想。现将全文引录如下。

其一: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

其二: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难道这是做不到的吗?是吹牛皮、放大炮吗?不,是做得到的。既不是吹牛皮,也不是放大炮。只要看我们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我们不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把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从基本上打倒了吗?我们不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基地上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也达到了可观的水平吗?我们不是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吗?过去西方人加给我们的所谓东方病夫的称号,现在不是抛掉了吗?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够做到呢?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

版社1999年6月版,第325、341、342页。)政府工作报告稿上有一句话是:“我们应当更有信心用比较不太长的时间,赶上科学技术先进国家的水平。”毛泽东认为,只讲“赶上”还不行,还要讲“超过”。于是把这句话改为:“我们应当更有信心用比较不太长的时间,赶上和超过科学技术先进国家的水平。简单地说,我们必须用几十年时间,赶上和超过西方资产阶级用几百年时间才能达到的水平。”

之后,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全党全国人民在这个宏伟目标的鼓舞下,遵循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到20世纪的70年代,我国建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具有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第六大经济强国(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一直达不到第六的地位,到去年才勉强奔上第六位)。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莫里斯。迈斯纳先生所著《毛泽东时代进行了伟大的现代

化》中所指出的:

“如果不去正确地评价毛泽东时代把中国从世界上最落后的农业国家之一变成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止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取得的惊人成就,就不可能理解毛泽东时代遗留给邓小平时代的经济问题。实际上,毛泽东发展策略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中的大部分都是高速工业化的副产品,如果不正确评价这个基本的经济事实,就无法理解在毛泽东之后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史以一个小小的工业生产基地为发端,这个工业生产基地甚至比比利时的还要小一些,当时,中国工业的人均产量不及比利时的工业产量的1/15。然而,是在物质资源最贫乏的基础上,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和极少外援的情况下,中国在1/4世纪的时间内

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主要的工业大国。

在毛泽东当政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如果从1952年算起则增长了12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倍(1949年以前中国重工业特别匮乏)。从1952年(当时工业生产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到毛泽东时代结束为止,尽管“大跃进”造成了工业生产的混乱,工业产量仍在以平均每年11.2%的速度增长。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的百分比最大,当时工业增长率达平均每年18%,把中国的工业生产力翻了一番还不止。其后一些年里增长的速度尽管不稳定,但仍然很快。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尽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工业生产仍

继续在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

在这个令人惊异的高速工业化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部门的数据或许值得一提。从1952年至毛泽东时代结束期间,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了3180万吨,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了61700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木材产量从1100万吨增长到了5100万吨,电力从70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了2560千瓦/小时,原油产量从根本的空白变成了10400万吨,化肥产量从3.9万吨上升到了869.3万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还在生产大量的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现代海船。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成了一个主要的核强国,完成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1964年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生产了第一枚氢弹,1970年把一颗卫星发射进了

轨道。

当然,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劳动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构成。尽管大多数的中国人民依然是紧紧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城市无产阶级的人数却已从1952年的300万上升到了1800万。此外,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运动——“大跃进”中硕果仅存的几个成功之一——把2800万农民(当时农村总劳动力约达三亿)变成了农村工厂的工人,尽管许多工厂的工作技术水

平简单而原始。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另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

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这些经济成就是中国人民自己通过劳动取得的,在那个时代,毛泽东思想仍能够给人一种使命感和目的感。除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极其有限的援助之外,中国没有接受过任何外援。敌对的国际环境(在美国对中国革命的敌意之上又加上苏联对毛主义的敌意),与毛泽东“自力更生”的思想原则,起到了双重强烈的作用,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实际上一直处于经济自给自足的状况。毛泽东的自力更生的国家政策造成了经济上额外的不利与艰苦,但是它也使中国可以自豪地说:在毛泽东时代结束之际,中国实际上是以拥有一个既无外债亦无国内通货膨胀的经济,而在世界发展中国家绝无仅有。”

我以上这篇拙作,是我读《毛泽东传(1949-1976)》有感而发。不知能否给以“走资派”“资改派”之类攻击毛泽东“不重视经济建设”的无耻谰言以沉重一击。亲爱的同志,愿我们携起手来,共

上一篇:中医基础哲学下一篇:教师排课调课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