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过程小学作文

2024-07-18

学习的过程小学作文(精选8篇)

篇1:学习的过程小学作文

人生-学习的过程小学作文

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从我们一出生开始,便开始了学习的生涯。逐渐我们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可以说我们是踏着学习的旋律一步步走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所以说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需要的只是虚心请教,取长补短。

活到老,学到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这都是我们的榜样,榜样在身边,励志成榜样,他们如同璀璨的星,放出耀眼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我相信他们能做到的,我们同样会做到。

学习在我们的生命中必不可缺,如果没有了学习,生命定会变得毫无意义,那我们的此生注定会平平庸庸,碌碌无为。

面对为我们付出如此之多的父母,面对如此辛勤的老师,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去学习,再者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的社会,没有文化那么又该如何立足呢?

学无止境,让我们从此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像高中梦进发!

篇2:学习的过程小学作文

在第一讲中已经指出,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感知、理解、保持和应用等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下面对这些心理活动进行简要分析。

一、数学知识的感知

(一)感知的意义及其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感觉是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头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联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感觉和知觉是两个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不同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是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们的联系一是都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二是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感觉是构成知觉的成分和基础。在实际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感觉和知觉常常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人们经常把两者合称为感知。

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数学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是离不开感知,感知对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感知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第一步,特别是那些和原有知识联系不太紧密的全新知识,学生的学习一般都必须从感知开始,先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操作或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原理的普遍意义。其次,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离不开表象,而表象又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的重现,很明显没有感知就没有表象,没有表象就没有数学知识的`掌握。另外,感知特别是操作和观察等活动还能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供必要的支持,保证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够顺利进行。如一年级学生学习用“凑十法”计算9+2时,往往难以连续完成“把2分成1和l”、“9加1等于10”、“10加1等于11”的思维过程,此时如果让学生边摆小棒边计算或者边观察老师的操作边计算,学生的计算思维过程就会比较顺利地进行下去。

(二)感知规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感知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对数学学习有直接影响的感知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条。

1.强度律。

强度律是指被感知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获得清晰的感性认识。这一规律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处理好刺激的强弱的关系,既要注意感知对象的强刺激部分,同时也要注意感知对象的弱刺激部分,特别是要高度重视那些对完成解题任务至关重要的弱刺激部分。如对应用题中“增加到”、“增加了”、“减少到”、“减少了”等文字的感知,就不能只重视“增加”和“减少”等强刺激部分,要特别注意“到”和“了”等弱刺激部分,因为它们对解答应用题来说具有和强刺激同等更重要的作用。

篇3: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过程化策略

一、概念初步引入, 精于经验过程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数学概念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 这样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以2瓶雪碧和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学生、怎么分才公平的问题情境引入新知。2瓶雪碧平均分给2个学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2个学生, 学生知道可以用“半个”、“一半”来表示, 可当教师问到, “半个”、“一半”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时, 好多学生就不知所措了。当学生发现“半个”、“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时, 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 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 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源于生活经验的。

教师在引入新知时,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并将学生引入到用已有数学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中,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进入探索新知的数学情境中。

二、概念逐步建立, 精于探索过程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数学概念的获得是数学知识不断完善的过程。数学概念在学生知识体系中是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建立的过程是学生逐步探索并完善的过程。

例如,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当学生发现“半个”、“一半”不能用已有数学知识解决时, 学生会积极探索表示“半个”、“一半”的数学方法, 创造了1-2, 1/2, 12, 1│2, 等多种表示方法, 教师对学生创造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整理, 问学生在这些表示“半个”、“一半”的数学方法中, 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 在这些方法中有两个相同点:都有数字1和2;1和2之间都有一根线。此时, 教师又进一步问学生, 1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能很快说明:1表示的是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后, 其中的1份, 平均分成2份用数字2表示。教师再进一步问学生, 1和2之间的这根线表示的意思又是什么?学生也能很快说明, 这根线表示平均分。学生经历了探索及归纳过程, 初步理解了这个分数的意义。又如, 教学“负数的认识”时, 当学生想准确又快速地记录下相反意义的数字信息时, 必然探索简单易懂的记录方法, 学生创造了“进球、转进、存入”可以用“+, ↑, ●, ∧, √, ∪等符号表示, “丢球、转出、取出”可以用“-, ↓, ○, ∨, ×, ∩等符号表示, 学生经历了一个知识的探索过程, 深刻认识到, 这些符号可以表示意思相反的量。当教师问及哪对符号表示意思相反的量最容易理解时, 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 -”这对数学符号, 从而使学生知道“+2, -2”表示的意思是相反的, 初步建立起负数的概念, 理解负数表示的意义。

三、概念深入理解, 精于实践过程

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 不能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而应着重理解概念的要素及相互关系,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概念的意义。

例如,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这个分数的意义。紧接着, 教师创设了涂一涂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认识到不仅仅表示半个苹果, 也可以表示半个花瓶、半个笑脸、半个圆……这就加深了学生对这个分数的理解。在学生已经理解所表达的意义后, 为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师给每位学生提供一张正方形的纸, 让他们折出它的, 促使学生发现可以左右对折、上下对折, 斜线对折。折出的每1份都可以用表示, 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表示的是把一张纸平均折成4份, 取其中的1份。为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分数意义, 教师又设计了说一说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说出表示的意思是什么;使学生理解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整体有多少个相同的个体、取几个相同个体的过程;进而使学生明确“一个整体”就是数学上的“单位1”。学生经历了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的数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由表面意义过渡到分数的本质意义, 并深刻理解分数的本质其实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12

篇4: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过程化策略

一、 概念初步引入,精于经验过程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数学概念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这样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以2瓶雪碧和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学生、怎么分才公平的问题情境引入新知。2瓶雪碧平均分给2个学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2个学生,学生知道可以用“半个”、“一半”来表示,可当教师问到,“半个”、“一半”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时,好多学生就不知所措了。当学生发现“半个”、“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时,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源于生活经验的。

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将学生引入到用已有数学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探索新知的数学情境中。

二、 概念逐步建立,精于探索过程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数学概念的获得是数学知识不断完善的过程。数学概念在学生知识体系中是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建立的过程是学生逐步探索并完善的过程。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发现“半个”、“一半”不能用已有数学知识解决时,学生会积极探索表示“半个”、“一半”的数学方法,创造了1-2,1/2,12,1│2,等多种表示方法,教师对学生创造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整理,问学生在这些表示“半个”、“一半”的数学方法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在这些方法中有两个相同点:都有数字1和2;1和2之间都有一根线。此时,教师又进一步问学生,1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能很快说明:1表示的是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后,其中的1份,平均分成2份用数字2表示。教师再进一步问学生,1和2之间的这根线表示的意思又是什么?学生也能很快说明,这根线表示平均分。学生经历了探索及归纳过程,初步理解了这个分数的意义。又如,教学“负数的认识”时,当学生想准确又快速地记录下相反意义的数字信息时,必然探索简单易懂的记录方法,学生创造了“进球、转进、存入”可以用“+,↑,,∧,√,∪等符号表示,“丢球、转出、取出”可以用“-,↓,○,∨,×,∩等符号表示,学生经历了一个知识的探索过程,深刻认识到,这些符号可以表示意思相反的量。当教师问及哪对符号表示意思相反的量最容易理解时,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这对数学符号,从而使学生知道“+2,-2”表示的意思是相反的,初步建立起负数的概念,理解负数表示的意义。

三、 概念深入理解,精于实践过程

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应着重理解概念的要素及相互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概念的意义。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这个分数的意义。紧接着,教师创设了涂一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仅表示半个苹果,也可以表示半个花瓶、半个笑脸、半个圆……这就加深了学生对这个分数的理解。在学生已经理解所表达的意义后,为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给每位学生提供一张正方形的纸,让他们折出它的,促使学生发现可以左右对折、上下对折,斜线对折。折出的每1份都可以用表示,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表示的是把一张纸平均折成4份,取其中的1份。为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分数意义,教师又设计了说一说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说出,,表示的意思是什么;使学生理解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整体有多少个相同的个体、取几个相同个体的过程;进而使学生明确“一个整体”就是数学上的“单位1”。学生经历了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由表面意义过渡到分数的本质意义,并深刻理解分数的本质其实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篇5:小学数学学习过程

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什么是小学数学学习?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2.1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特点

一、小学数学学习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小学数学学习是指小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等方面的品质。

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特点

1.小学生数学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入学前,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所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学生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共同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与转化,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途径”。

2.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

学习数学是一个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的过程,学生是从自己的生活常识出发,并在自己的“做数学”过程中发现、了解、体验和掌握数学的,是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特性,总结数学的规律,是在“做数学”过程中学会用数学,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的。

3.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标准》认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富有个性”的重要特征是认知思维的个性化。①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以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经验为起点的,每一个人因家庭变化背景以及生活经历等的差异,在自己的头脑中所建构的“常识数学”是不相同的,数学对每一个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对经验的反思和内化。②儿童数学学习的思维与成人是不同的,成人的数学思维更多的是依据公理与命题的推理,而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往往要经历一个直观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考过程,并通过这样的过程来逐步达到“普通常识”的“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力求学生都有所发展。

一、正确认识学生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五年级第一学期应用题例4时,制订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工作量不变的应用题结构特征,学会解答较简单的此类应用题;(2)能灵活解答稍复杂的工作量不变问题;(3)能运用例4的解答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目标(1)是每个同学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目标(2)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答一些本质不变的变式题,以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目标(3)是让学生将此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解决一些身边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确认自己的学习目标,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民主和谐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教学氛围。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要加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要给以呵护、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表现,学生的创新火花才能进发出来。

三、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张扬学生个性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水平,设计一个学生能自由充分地选择的空间,提供可使个性发展、开发潜能的机会。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畅想、感悟、思辩,发掘身上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潜能,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1、采用“创设问题情境——验证——讨论——反思”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学期“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便采用了“以合为主,以分为补”的形式。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了3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他们自主选小正方形来摆不同的长方形,并找出所摆长方形的面积与每排个数、排数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学生摆长方形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疑惑,给予适当的指导与点拨。这样,既让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公式的喜悦,也在小组的交流中拓展了思维。

2、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

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应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精心设计“跳一跳,摘果子”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进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如教学第三册《东南西北》时,我设置了学生和小丁丁一起做操的情景,“举起小手向上拍,12,123;放下小手向下拍,12,123;伸出小手向右拍,12,123;伸出小手向左拍,12,123;安安静静坐下来。”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方位词“上下左右”,来揭示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东南西北”,让学生初步感知东南西北和上下左右一样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方位词。

3、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着自己固有的特点,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例如: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600千米的AB两地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1.5倍,他们在6小时距中点60米的地方相遇,求甲速与乙速。我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的方法推荐给全班同学。交流中,同学们列出了多种算式。如:

(1)(600÷2+60)÷6(600÷2—60)÷6(2)解:设乙速为X千米/时,甲速为1.5X千米/时(1.5X +X)6=600(3)1.5X×6 —60=6 X+60(4)1.5X×6 —6 X=60×2等等。交流完毕,我并没有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好,而是让学生说说除了自己的方法以外,你还准备采用哪些方法?为什么?事实上有些方法很难简单地判断优劣,对于每个学习个体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和再思考。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与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为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4、把握个性表现的时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常常会提出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契机“穿针引线”,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在思维的相互诱导和撞击中,闪现源于教材、立足生活又高于新知和生活的火花。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更加高涨,思维更活跃,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几条。在讨论中,一般学生由于受三角形画高的限制,认为平行四边形形有2、3 条高;也有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通过对平行线、垂线、距离、平行四边形的高等概念的反复理解,大家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高可以画无数条,两底间任何一条垂线段的长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两底是平行的。这一富有创意的结论,就大大突破了教材中关于平行四边形高的定义。

四、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找到支架

五、实施个性化评价,激励不同个体享受成功。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善于发现优等生的问题,又要尽可能地寻找到后三分之一学生的闪光点;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和希望,又要帮助他们鼓起勇气,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潜能,确立自己的发展优势,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获取成功的愉悦感,真正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4.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说“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与数学家发现与创造的过程并不完全相同,他们数学学习的最大任务就是去主动获取那些数学家们已经发现并创造的数学知识,但对小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结果,而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虽然,学生需要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程。数学知识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而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所以,“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中,增强数学能力。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改变书本上的例题的设置,改变教材内容以及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符合本班同学的实际,以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二、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纠偏---再尝试---再纠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差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2.2 2.2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

几种学习方式可以再具体一些,小学生如何应用这些学习方式进行数学学习的?

《标准》基本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学习方式较之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的心灵力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传统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特别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简单地说,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1.“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最大特征是主动性,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2)积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4)在交流比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5)根据学生的能力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要求。

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组织:(1)选择合适的课;(2)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按好中差搭配(合理分工);(3)提出研讨问题,明确相关要求;(4)适时分组研讨,给足研讨时间;(5)全班交流评价,提高合作质量;(6)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7)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3.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探究学习的有效组织:(1)提出问题;(2)确定计划;(3)研究探索;(4)形成解释;(5)反思、交流。

篇6:学习的过程小学作文

一、指导思想:

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学雷锋‛活动和深入持续开展,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让广大少先队员在奉献中体验快乐,在付出中升华情感,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传播文明、促进和谐,推动我校‚学雷锋、献爱心‛活动深入持续开展,为共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作出新的贡献。

二、活动主题与成员: 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成 员:李春哲 政教处主任 荆娟娟 工会主席

宫殿军 政教处主任

梁翠娟 大队辅导员

三、活动内容及安排

(一)切实做好学雷锋的宣传发动工作

利用升旗仪式、校园广播、课前一支歌、班级宣传栏及各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围绕‚学雷锋‛活动,加大宣传力度,重点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认真开展好学雷锋的系列活动

1、走出校园,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五﹑六年级‚把‘爱心’献给社会‛社会实践)

组织家委会和少先队员组成红领巾小队,开展‚学雷锋做好事‛实践活动,队员在家委会的带领下,进入社区,开展卫生整治,拣拾白色垃圾。还可组织队员们到敬老院,带上慰问和一些精彩的文艺节目,探望老人,为老人打扫卫生,给老人们奉献一点爱心。红领巾们可通过实际行动感染来往的居民,大家为创造整洁优美、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构建文明和谐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2、手拉手,温暖小伙伴。(四年级‚把‘诚心’献给朋友‛爱的日记)

开展‚一帮一‛活动,形成有效的结对、接力帮扶机制,树立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继续深入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使同学们共同进步。

3、讲雷锋故事,学雷锋精神。(三年级‚把‘信心’留给自己‛主题班队会)

组织三年级学生阅读并为老师同学讲最受感动的雷锋故事,各班级开展‚告别不良行为,争当文明学生‛主题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围绕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活动中发挥少先队员的模范作用这一中心,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争当孝敬的小雷锋。(一、二年级‚把‘孝心’献给父母‛动手活动)

鼓励低年级学生通过‚为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衣服、做一件礼物‛等多种形式表达对父母的孝心和爱心。

5、实施‚六个一‛工程:每位同学至少为社会为学校做一件好事,遇见老师问一声好,说一句文明礼貌用语,帮助一位困难同学,在家为父母做一件家务,在公交车上给老幼病残孕让一个座。

(三)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征文活动。(四、五年级)通过文字的形式谈谈自己在学雷锋活动中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讲讲身边的‚活雷锋‛等等。以‚我身边的活雷锋‛为题或者题目自拟,内容积极向上,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在600字以上。文章写在稿纸上,字迹端正。第一页署学校、班级、姓名。

篇7:学习书法的过程-作文

一大早, 我准备好毛笔、毛毡、毛边纸、墨汁、砚台,妈妈就送我去学毛笔字了。

大约走了十分钟,我和妈妈就来到学习的地方。一进门,长得文质彬彬、眉清目秀的陈老师正在等着我们。陈老师问了我一些平时的学习情况后,我们就开始学习了。

”我们先学握笔,握毛笔和钢笔、铅笔、粉笔等不一样,握毛笔是食指和中指在笔的前方,无名指和小指在笔的后面,拇指对准食指,手腕轻巧的昂起来,笔和纸成垂直的状态,身体要坐直,腋下要空,感觉像有一个大东西在前面隔离着。“老师讲完这些,就让我在废纸上摸拟练习一会儿手法。

接着,老师边说边亲手操作,”砚台呢,要微微倾斜着放,这样毛笔好便于沾墨汁。老师说的这些,你懂了吗?“”差不多吧!“我微笑着说。

“好的,那我们就开始写字吧!”陈老师倒出约一小勺的墨汁在砚台里,将毛笔轻轻地在墨汁里沾了几下,又在砚台边缘轻轻地刮去多余的墨汁,边写边对我说:”我们第一个笔画写右点,逆锋起笔,往右下行,调整笔锋,回锋收笔,这样右点就写好了。“照着老师写的点,我开始练习,刚写的时候,写的歪歪扭扭的,自己都觉得好丑呀!老师说,还是不错的,刚学写是这样的,慢慢来,老师相信你写得会越来越好的。

篇8:让小学生的识字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 教学也是一样的, 创新教学能够使平实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而且还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识字教学也是如此, 在识字教学上进行创新, 要结合小学生天真活泼以及思维活跃的特征,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涵的一些创新因素, 把快乐教学法引入课堂, 这样能够把枯燥无味、抽象并且难以理解的汉字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这样也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本”环境中去掌握这些要学习的知识, 掌握汉字学习的一些规律, 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更加轻松, 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 在上课伊始, 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一些有代表性的, 而且学生之前还接触过的一些会意字和形声字, 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 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激起他们探究语言文字的奥秘的积极性, 这样既生动又形象, 还能让对学生在学习识字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样也能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猜字谜引趣, 提高识字效率

很多学生都比较喜欢谜语教学法, 他们往往对谜语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因此, 在识字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把谜语穿插其中进行讲解, 让猜谜教学法和识字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 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例如, 谜语猜字“老牛不露头是 (午) ”“春秋各一半是 (香) ”“绣花姑娘没有线是 (秀) ”, 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猜谜语的活动的积极性。此外,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自编谜语活动。例如, 学习“闪”字时,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把“闪”字拆分成两个字进行学习:“人”和“门”, 学生能很快地根据这两个字的外形编出一些生动的谜语来:“人很快就进了门。”通过猜谜这种教学方法, 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识字, 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

三、巩固识字效果, 让学生分享识字的乐趣

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 比如, 识字学习, 他们记得快, 同样忘得也快。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 在识字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根据掌握的一些熟字换偏旁进行巩固识字学习, 可以让学生用加减法的形式去识记一些生字, 这样可以提高识字的灵活性, 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 更加轻松一些。例如, 在学习“级”和“极”字, 让学生找出两者的相同点, 再记忆两者的不同点;再如, “惊”与“凉”字, “鸡”和“鸭”字等, 记忆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都是通过对比进行记忆, 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掌握这些新字, 而且还能让他们在对比的过程中结合以往的熟字进行学习, 既能进一步巩固之前所学习的一些旧字, 而且又能拓展一些新字,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识字学习的趣味性。

四、加强课外训练

识字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基础, 识字量达到了, 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更加顺利。因此,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一些语文课本中相关内容, 而且还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扩展, 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课外训练, 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课外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不断地强化自己的识字能力。例如, 在识字教学的初期会涉及一些拼音方面的教学, 学生如果遇到一些不认识的文字时, 可以用拼音进行识字;在中期的识字教学中, 可以通过让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的内容, 对阅读中一些不理解的文字要主动使用一些工具进行查阅, 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识字水平, 又能够锻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此外, 还需要注意一点的是, 教师在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的时候, 要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读物, 不能过于简单, 也不能太难, 要选择一些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的。例如, 适合一年级学生的一些读物, 《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适合二年级学生的一些读物, 《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等, 这些课外阅读既能锻炼学生的识字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汉字的学习又是学好小学语文知识的基础。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的过程中, 有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能够善于发现, 并且还要能够善于归纳和总结, 不断地进行新的尝试, 最终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来, 以此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学习汉字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小小汉字, 奇妙无穷, 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能够收获喜悦, 变枯燥的识字学习为学生乐于探索和接受的热土, 让学生都能够轻松地步入到“识字的乐园”中去, 寓教于乐, 进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识字效率。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阅读教学以及作文教学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掌握汉字规律, 通过一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郎世太.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中, 2014 (6) .

上一篇:[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下一篇:单位工程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