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竞争市场

2024-07-17

完全竞争市场(通用8篇)

篇1:完全竞争市场

1.已知某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0.1Q-2Q+15Q+10

求:(1)当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为P=55时,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和利润。

(2)当市场价格下降为多少时,厂商必须停产?

32解:(1)∵已知:某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STC=0.1Q-2Q+15Q+10

P=55

2∴MC=0.3 Q-4Q+15

MR=AR=P=55

根据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MC

255=0.3 Q-4Q+15

经过计算得:Q=20

利润=收益-成本

=PQ-STC

32=55×20-(0.1×20-2×20+15×20+10)

=1100-310

=790

∴当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为P=55时,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是20,利润是790

(2)∵根据对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分析可知,企业停产的企业关闭点应该满足的条件是:MR曲线与AVC曲线的最低点相切

2∴ 联立MC(Q)= 0.3 Q-4Q+15

2AVC(Q)=0.1Q-2Q+15

解这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即可得到AVC曲线最低点的值

经过计算可得Q=10

2这时的MC(Q)=0.3×10-4×10+15=5

∴MR=AR=P=MC=5时厂商必须停产

即当市场价格下降为5时厂商必须停产。

2、已知某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函数为D=6300-400P,短期市场供给函数为S=3000+150P;单个企业在LAC曲线最低点的价格为6,产量为50;单个企业的成本规模不变。

(1)求市场的短期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2)判断(1)中的市场是否同时处于长期均衡,求企业内的厂商数量;

(3)如果市场的需求函数变为D8000400P,短期供给函数为32SS4700150P,求市场的短期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4)判断(3)中的市场是否同时处于长期均衡,并求行业内的厂商数量;

(5)需要新加入多少企业,才能提供(1)到(3)所增加的行业总产量?

解:(1)根据市场短期均衡的条件D=SS,有:

6300-400P=3000+150P

解得P=6

以P=6代入市场需求函数,有:Q=6300-400×6=3900

或者,以P=6代入短期市场供给函数有:Q=3000+150×6=3900。

(2)因为该市场短期均衡时的价格P=6,且由题意可知,单个企业在LAV曲线最低点的价格也为6,所以,由此可以判断该市场同时又处于长期均衡。

因为由于(1)可知市场长期均衡时的数量是Q=3900,且由题意可知,在市场长期均衡时单个企业的产量为50,所以,由此可以求出长期均衡时行业内厂商的数量为:3900÷50=78(家)

(3)根据市场短期均衡条件DSS,有:

8000-400P=4700+150P

解得P=6

以P=6代入市场需求函数,有:Q=8000-400×6=5600

或者,以P=6代入市场短期供给函数,有:

Q=4700+150×6=5600

所以,该市场在变化了的供求函数条件下的短期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6,Q=5600。

(4)与(2)中的分析类似,在市场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变化了后,该市场短期均衡的价格P=6,且由题意可知,单个企业在LAC曲线最低点的价格也为6,所以,由此可以判断该市场的之一短期均衡同时又是长期均衡。

因为由(3)可知,供求函数变化了后的市场长期均衡时的产量Q=5600,且由题意可知,在市场长期均衡时单个企业的产量为50,所以,由此可以求出市场长期均衡时行业内的厂商数量为:5600÷50=112(家)。

(5)、由(1)、(2)可知,(1)时的厂商数量为78家;由(3)、(4)可知,(3)时的厂商数量为112家。因为,由(1)到(3)所增加的厂商数量为:112-78=34(家)。

篇2: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

【相关阅读】

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Fully petitive market)又叫作纯粹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前提条件的状况下,很难成立,因而,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也务必在具备了严格前提条件的状况下才会出现。完全竞争市场能够促使微观经济运行持续高教率、生产效率的提高、增进社会利益。

结构条件

超多买者和卖者

市场上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由于存在着超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整个市场的生产量(即销售量)和购买量相比较,任何一个生产者的生产量(即销售量)和任何一个消费者的购买量所占的比例都很小,因而,他们都无潜力影响市场的产量(即销售量)和价格,所以,任何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单独市场行为都不会引起市场产量(即销售量)和价格的变化。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认为任何单独的购买者和销售者都不能依凭其购买和销售来影响价格。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就是:任何购买者应对的供给弹性是无穷大,而销售者面临的需求弹性也是无穷大的。

产品同质性

市场上有许多企业,每个企业在生产某种产品时不仅仅是同质的产品,而且在产品的质量、性能、外形、包装等等方面也是无差别的,以致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透过自我的产品具有与他人产品的特异之处来影响价格而构成垄断,从而享受垄断利益。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购买哪一个企业的产品都是同质无差别产品,以致于众多消费者无法根据产品的.差别而构成偏好,从而使生产这些产品的生产者构成必须的垄断性而影响市场价格。也就是说,只要生产同质产品,各种商品互相之间就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这很容易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资源流动性

这意味着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和毫无困难的。任何一个生产者,既能够自由进入某个市场,也能够自由退出某个市场,即进入市场或退出市场完全由生产者自我自由决定,不受任何社会法令和其他社会力量的限制。由于无任何进出市场的社会障碍,生产者能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因此,当某个行业市场上有净利润时,就会吸引许多新的生产者进入这个行业市场,从而引起利润的下降,以致于利润逐渐消失。而当行业市场出现亏损时,许多生产者又会退出这个市场,从而又会引起行业市场利润的出现和增长。这样,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生产者只能获得正常的利润,而不能获得垄断利益。

信息完全性

篇3:完全竞争市场

我们认为长期以来医疗服务费用高涨的局面有其深厚的结构性原因,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应具备以下几大特点:大量买方和卖方的存在,市场竞争地位平等;产品和服务的同质性与无差异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要素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完全信息,即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掌握着产品和价格方向的完备的信息。这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竞争状态,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竞争的结果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是,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是罕见的,不完全竞争则是经济生活的常态。医疗服务市场带有一定的垄断性质,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1],市场价格明显高于边际成本,这就意味着不完全竞争因素或市场势力的存在。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是一种不完全竞争市场,这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导致我国“看病贵”现象的重要根源。

1 理论研究

1.1 医疗服务的异质性

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医疗服务措施高度个性化。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的病情也表现出很大差异,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这就决定了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所接受的医疗服务也是不同的,医疗服务存在高度的个性化差异;医生自身的学识、经验、情绪和兴趣等主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即使是面对同一个患者的同一种疾病,不同的医生也会在诊断、治疗、给药等方面有不同方案的选择。因此,医生提供的专业服务具有异质性。同时,患者就医选择也具有异质性,患者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医生也会有不同的倾向和偏好。这样就使得医生拥有了某种程度的垄断力。

医疗服务需求普遍缺乏价格弹性。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商品的重要性、替代品的数量和相似度、商品的用途等。人类社会对生命和健康的永恒追求使得医疗服务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而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服务,高度的专业化又进一步造成医疗服务供给的可替代性有限,弹性也不会很大。所以医疗服务需求普遍缺乏价格弹性[2]。

医疗服务供给也缺乏弹性。医学技术专业化特性和医疗卫生资源稀缺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疗服务供给缺乏弹性。医疗服务供给非均衡性特征也决定了医疗服务所提供的各种卫生资源不可能均衡地、有计划地供给,短期内供给量变化也不大,因而医疗服务供给弹性从总体上看较小,这就强化了医疗服务供给方的垄断地位。

1.2 医疗服务市场的不确定性

1963年,肯尼斯·阿罗发表《不确定性与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建立了医疗保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阿罗首次阐述了医疗保健市场的不确定性:患者疾病发生的不可预测性;患者医疗服务需求的不可预测性;医疗服务费用的不确定性;医生的判断与治疗方案最优化选择的不确定性;医疗服务供给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以及医患双方对预期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等。

同时,由于患者普遍缺乏对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价格、未来个人医疗服务需求与效率等信息的了解,使医生掌握的信息大大超过患者,对医患双方来说,不确定性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更加剧了医疗服务过程的不确定性[3]。“较弱的信息可获性导致了较弱的判断力,由此产生一些不确定性;消费者要想了解这些信息就只有向医生咨询,而医生恰恰是出售这种商品的人;消费者即使获得了一些信息,也不一定能够做出完全正确的理解,失误的判断很可能导致错误的选择;而错误选择的成本很高,与其它商品相比,在许多情况下它往往具有不可更改性、不可重复性,甚至不可逆转性等特点。”[4]

1.3 医疗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医疗服务市场中普遍存在,几乎存在于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但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严重,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医疗服务市场显著的特征。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信息搜集成本高昂而促使患者保持理性的无知、知识与专业分工而导致的信息差异等。

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相对于患者而言具有信息优势。医生在诊断治疗过程中拥有比患者更多的疾病发生、诊断治疗、疾病预后等信息;而患者对于自己所患疾病的诊断情况、治疗效果、就医环境等缺乏充分的信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之间事实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一方面,医生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另一方面,医生同时充当了患者疾病治疗的建议者和一定程度上的决策者。信息的不对称也决定了患者无法对不同医疗服务提供者(医院或医生)的素质和服务质量进行比较。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使得医疗服务成为了一种特殊商品,即“信任商品”(Credence Goods)[5],其质量具有事前不可知性和事后不可比性。这进一步强化了医疗服务供给者的市场垄断力量。

1.4 医疗服务市场的进入管制

医疗服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医疗服务市场大多控制在政府手中,政府对医疗服务市场的进入实行严格的审查和管制,要素的自由流动受到普遍限制,从而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弗里德曼分析了美国医药领域存在的进入管制,认为医师执照的存在是医疗职业界对医生的数量进行控制的关键,是取得垄断地位市场势力手中的工具,降低了医疗服务的质量,阻碍了医学本身和医疗组织的技术发展,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因而是不可取的[6]。

在我国,医疗服务的外部性的特性和公益属性在理论上赋予了政府干预和管制医疗服务市场的合理性。我国在医疗服务准入方面实行严格的行政管制制度,严格的审查和管制导致过高的医疗服务进入壁垒。首先,医疗体制壁垒高筑。国家对社会民间资本和外部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实行严格的控制,尽管当前对民间资本开设私人门诊的管制政策有所松动,但外商投资只能设立控股权最高70%的合资医院,不能设立全资的外资医院,实际是限制了外资的进入。其次,医生多点执业、自由执业也存在壁垒。国家的医疗体制与政策环境对医护人员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之间的流动和兼职仍有着较大的限制,要素的自由流动得不到实现,影响了两类不同医院之间的平等竞争。再次,医保定点的隐性歧视。国家确定的医保定点医院大多是公立医院,而定点医院既有一定定终身的特征,又有市场分割的特征,这一制度强化了公立医院的行政垄断地位[7]。最后,现行的医疗机构分类办法进一步造成医疗服务市场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国家把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大多数公立医院被定性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而享有税收豁免权,而作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民营医院则需要缴纳包括所得税在内的多种税收,这就使得民营医院无法与公立医院平等竞争。

2 实证分析

由此可见,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迥然不同于标准商品市场,它是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这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因素确立了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的市场垄断地位,寡头垄断成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常态。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记载,2002-2004年间,我国各级各类医院中政府办医院发展较快,数量逐年增加,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民营医院所占比重仍然很小且有所下降,截止到2005年,政府办医院已经占到全国医院总量的80.7%;政府办医院在床位数上继续保持绝对优势,而且其市场占有率也在继续不断攀升,在诊疗与住院方面的市场占有率分别突破81%和84%,继续保持医疗服务市场上的主导优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营医疗机构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是民营医院所占的比例仍很低。《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的医院和卫生院,绝大多数都是政府所办,民营机构在其中只占据很小的比重,所占据的医疗市场份额仅为3%左右;国有医疗服务机构的床位数和卫生人才的占有量仍处于优势地位,而民营医院的床位占有率不到12%,医师与护理人员占卫生人才总体的百分率也极低,分别只有9.4%和0.8%。

2009年新医改方案公布以来,国家对民营资本的扶持力度空前加大,但这种非均衡的市场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无论是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是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立机构占据53%,其中民营医院只占医院总数的17%;从拥有床位数总量来看,民营医院达到总数的42%,但是在3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中,民营医院所占比例很小,特别是在8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中,只占2.5%;卫生人员数,按登记注册类型来看,民营医疗机构只占20%;各类医院诊疗人次数,按登记注册类型,民营医疗机构只占4.7%[8]。

市场结构中大量非均衡现象的存在,决定了我国医疗服务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明显高于其边际成本,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无法有效缓解医疗费用持续高涨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雷克斯福特·E·桑特勒.卫生经济学[M].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2]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64.

[3]尼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300-303.

[4]郑秉文.经济理论中的福利国家[J].中国社会科学,2003(1):41-63.

[5]王塑峰.医疗服务领域供给方诱导需求及其治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6]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148-172.

[7]朱恒鹏.医疗体制弊端与药品定价扭曲[J].中国社会科学,2007(4):89-103.

篇4:完全竞争市场

2012年5月25日,国家邮政局发布《关于对联邦快递(中国)有限公司和优比速包裹运送(广东)有限公司申请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审核情况的公示》,随后国际快递两大巨头联邦快递(FedEx)和联合包裹(UPS)获得经营国内快递业务牌照。联邦快递拟在北京顺义区建立基地,在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天津、大连、郑州、成都开展国内快递业务;而UPS则以广州白云区为基地,拟在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和西安五地经营国内快递业务。两大巨头国内快递业务牌照的获得,标志着国内最后一道物流保护壁垒被撤除,国内快递业务完全对外资开放,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站在相同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可以肯定,国内快递市场新一轮洗牌已经开始,竞争和机遇一样处处存在,国内快递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走到一个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

一、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快递业务的历程回顾

快递业是上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的一个新的行业。2004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快递业定义是:快速收集、运输、递送文件、印刷品、包裹和其他物品,同时全过程跟踪这些物品并对其保持控制、提供相关服务。我国国家邮政EMS于1980年7月15日开始提供快递服务,1993年诞生第一家民营快递企业,在3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市场板块和三个市场主体。三个市场板块包括国际快递、国内快递和同城快递,三个市场主体包括国有、民营和外资快递企业。我国一直对外资快递进入国内快递业务进行严格的限制,甚至于2009年颁布的新邮政法对民营快递企业法律地位得到肯定的情况下,第五十一条规定还限定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长期以来,我国快递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甚至互不干涉的局面:外资快递垄断了80%以上的国际业务,民营快递分割了近半的国内市场业务,现行法律框架下仅有国有背景的中国邮政速递服务公司成为惟一一家纵横三大市场的服务提供商。

国内快递业务是指从收寄到投递的全过程均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快递业务。外资企业染指国内快递业务是一个漫长的渗透过程。1979年6月,日本海外新闻普及株式会社(OCS)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公司签订了中国第一个快件代理协议,随后 DHL、TNT、FedEx 和UPS相继与之达成快递代理协议,这是所有跨国快递公司进入中国的惟一通道。1986年,中国第一部邮政法明确了邮政专营的范围,为中国的国际快递业发展提供了适当的法律空间,但也为以后快递业的纷争埋下伏笔。外资企业受法律的制约和条件的限制,一直未能进入中国国内速递业务市场,但试水国内市场的努力一直没有放弃。2004年5月10日敦豪宣布正式推出中国国内快递业务,2005年7月联合包裹公司宣布开展以2公斤以上为主的国内包裹快件业务。联邦快递在2007年通过并购国内快递企业已经进入了国内快递市场。2009年,中外运敦豪收购了全宜快递、中外运速递和金果三家公司的100%股权,整合后开展中国国内快递业务。

按照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从2002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商在合资企业中的控股超过50%,从2004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商在华独资经营国际快递业务,2005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商在华独资经营国内快递业务。2005年12月,我国根据加入WTO的承诺宣布开放国内物流市场股权,仅仅4天后,TNT单方面结束与中外运15年的合作期,收购了国内最大公路零担货运物流公司华宇集团,与中国超马赫国际运输代理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TNT国际快递公司,推出特许加盟计划。几乎同时,UPS与联邦快递向邮政部门递交了经营国内业务的申请。

二、国内快递市场的竞争环境分析

(一)经济的持续增长带动快递需求旺盛

快递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调整增长,有专家测算出GDP与快递市场规模增长速度的比例为1:3,如果我国GDP的增长速度能够保持“十一五”年均增长8%以上的目标,快递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将达到24%以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和电子商务的成熟为快递业的发展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图1所示簇状条形图,2007年正是中国电子商务加速的一年)。

图1 2002-201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情况 (单位:万件)

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网民在线购物交易额达7849.3亿元,比2010年增长66%。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年度数据表明,2011年市场交易规模达7万亿元,同比增长46.4%。摩根士丹利预计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比2010年增加75%。2011年11月11日“光棍节”全国快件日业务量超过1600万件,70%以上的网购必须依靠快递来完成。仅淘宝网一家就有10多家大型专业快递企业来满足其递送服务的需要。

(二)快递企业数量巨大,产业集中度较高

自1993年民营申通、圆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开始经营快递业务以来,由于门槛较低,快递企业每年以几何级的数量增长。我国快递业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兴服务业之一,市场规模排名世界第三位,和无数快递企业的运作无不关系。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收到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申请11430件,受理6725件,依法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法人企业达到5883家,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快递企业纳入了许可范围;快递业从业人员54.2万人,比上年增长35%;快递独立分拣中心达到2176个,总面积281万平方米,营业网点达到6.4万处,比上年末增长84%;境内运输邮件、快件的专用货机共计32架,汽车达到6.5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1.5%。国内重点快递企业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网点覆盖率达到90%以上,省辖市网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部分快递企业的服务已深入农村乡镇。

我国国内70%的快递企业以特许经营方式(加盟)与12家品牌企业经营,其余以自建网络的方式独立经营,市场集中度虽然有所提升,但导致竞争、割据的现象非常突出,无法和外资快递巨头相抗衡。我国快递重点品牌企业有20家,2010全年快递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的企业6家,其中超过百亿的2家。中物联科字[2011]155号关于中国物流企业50强排名的通告中,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排第10,主营业务收入1136000万元;联邦快递(中国)有限公司排名26,主营业务收入361130万元。一旦联邦快递完全进入国内业务,将会给顺风等民营快递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压力。

(三)快递竞争格局业已形成,行业经营举步维艰

我国近6000家的快递企业基本上对快递市场形成瓜分之势,行业、企业、地区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滑,著名企业破产的案例时有发生。

从快递辐射的范围划分,存在着同城快递、异地快递、国际及港澳台快递的对市场的分割和竞争。2011年三者占全国快递业务量分别为22.3%、74.3%、3.5%,但三者业务收入占全国比例分别为8.7%、58.8%、24.4%,表明同城快递虽然成本低,但收益在竞争背景下也越来越低;国际及港澳台快递虽然业务量少,但其收益却比较高。(见表1)

表1 2011年我国快递行业基本情况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2011年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市场份额分别为 29.4%、67.6%和3.0%,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分别为35.8%、49.4%和14.8%。表明民营企业已经占据近十分之七的业务量市场份额,但其大多数处于低端领域和粗放发展阶段,导致竞争和业务收入不高的情况。与此相反,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虽然小,但其收益和竞争水平却远远高于国内企业。

从快递地域结构看,2011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分别占全国的79.9%、11.2%、8.9%,表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快递业也比较繁荣,但竞争更为激烈;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快递业虽然不太发达,但市场竞争相对较弱,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快递竞争格局的形成促进了快递业的高速发展,但也导致了快递业的赢利空间逐年下滑。2005年快递业利润率可达30%以上,到2011年平均利润率仅为5%。2008年,国内快件平均单价为27.04元,2010年为 24.6元,2011年则降为20.65元。其中2010年同城快递平均单价为7.7元,比上年末降低0.1元;异地快递业务平均单价为18.8元,比上年末降低1.4元;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平均单价为137.9元,比上年末提高0.1元。2011年重庆民营快递同城快件的平均价格是7.71元,基本只能维持生存,根本无法在网络上、技术上、服务上和品牌上和外资企业相抗衡。

三、外资进入国内快递业务所带来的市场机会分析

(一)中小快递企业面临重新组合和精细化业务的选择

外资全面进入国内市场,首先对中小快递企业的扩张和发展产生扼制和制约,中小企业要脱颖而出成长为顺风速递那样的巨头的机会十分渺茫。我国中小快递企业数量庞大,几乎为了生存而展开恶意竞争,无法和无力做大做强。上海工商行政部门披露,全市企业名称中含有“快递”、“速递”的有1027家,加上经营范围有“快递”业务的企业和机构,数量超过6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快递业务量每天达50万票以上,年营业额超过20亿元,但平均到每家企业和机构,每天业务量不足1000票,平均年营业额刚刚超过30万元。

面对外资企业的强势进入,国内中小快递企业首要的选择应该是整合资源、建立联盟、完善网络、抱团发展。2009年新《邮政法》公布后,全国将近50%的同城快递企业和20%的区域型快递企业面临合并、被兼并或转型。2011年5月国家邮政局出台《关于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鼓励快递企业兼并重组以加快发展,计划5年内培养出一批年收入超过百亿、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2011年11月《快递企业等级评定实施细则》提高了快递行业的门槛,形成差异化的评价机制推动行业的优胜劣汰。中小快递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形成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配送网络,完全可以在国内外物流巨头的夹击下绝处逢生,做大做强。这方面外资企业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2012年4月UPS初步拟定以51.6亿欧元收购TNT,如果计划获批,其在全球快递市场的竞争力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小快递企业若要“独善其身”还可选择精细化的特色业务和特色服务,比如选择大型企业无法涉足的专线服务和细分市场,或者为一些中小型制造企业或者商贸企业提供定量制作的第三方物流服务,避免与巨头企业进行业务重叠式的正面竞争,以其独特的服务项目和优质服务水平取得巩固的市场地位。

(二)外资企业的进入将推动快递业转型升级

中国快递市场完全对外开放将促使快递市场竞争激烈化,外资快递企业、国有邮政企业、国内民营快递企业会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在中国快递市场上夺取战略高地,这对中国快递业转型升级很有帮助。

我们快递企业普遍存在“弱小散”的状态,产业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成为制约快递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2011年仅邮政系统受理的快递申诉就达88396件,同比增长232%,快件延误、丢失损毁、索赔困难等问题成为快递服务的几大“顽疾”。我国快递企业配送能力偏弱,中邮速递自有飞机16架,而UPS自有飞机225架,另外还有295架租赁飞机。中邮速递有4000多辆物流配送车辆,U PS则拥有92700辆各种配送车。只有30多人的DHL重庆公司,2011年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人均产值达100万元,比国内快递企业高10倍有余。2010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全国人均不到2件,低于国际上人均4.1件水平,更远远低于美国人均26件、日本人均25件的水平。

外资快递在资金、设备、技术、规范、管理、人才、理念方面具有独到的竞争力,所带来的“鲶鱼效应”会促进国内快递企业转变观念、提高服务质量、更新设施设备、拓宽经营网络,从下而上推动快递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个快递产业的质量和地位。在快递升级过程中,国内大型快递企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面临的竞争形势会更加严峻,比如EMS和顺丰等一些高端业务,有可能会被联邦快递和UPS所蚕食。但外资企业网络要覆盖到三线以下城市或者村镇一级还有待时日,这段时间正是国内快递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国内快递企业可以把外资企业作一个参照系和标杆,学习他们的管理和运营经验,建立自身的运营体系和核心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鲶鱼来了”、“狼来了”都是一个利好消息。

(三)我国快递的内涵和外延将得以进一步拓展

长久以来国内对快递业务的范围在理论和实践上仅仅被界定为对一定量物品的快速递送,而忽视了快递是现代物流背景下的一种高端物流形式。在这种理论指引下,国内快递一直处于无限制、低等级扩张状态,企业众多而龙头企业乏善可陈,表面繁荣而产业特征不明显,业务繁忙而服务质量下降。国外快递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企业的业务是非常广泛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小件速递。比如,可以和汽车产业链建立战略联盟,为核心企业提供基于快速响应的定制化配送;为特殊企业供应链设计物流系统、提供连续化配送服务;2008年UPS独家承揽了北京奥运会所有对外物流服务包括体育器材的运送等,创造了“奥运物流”经典案例。在国内,快递企业传统发展模式正在逐渐转变,快递服务和电子商务正在融合。2011年末,顺丰通过其CEO王卫控股的深圳泰海投资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境外网点已扩大到中国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美国等地,为顺丰境外采购和扩张打下基础。

总之,外资企业的进入,使我国快递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变革的序幕已拉开,挑战和机遇同时降临。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快递会更像快递的样子,中国快递企业产生区域性巨头企业的日子也不会太久。▲

[1]谢如鹤,李志锋.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探讨及实证分析 [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06).

[2]商务部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快递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总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6,(34).

[3]魏光兴,周靖.基于信息熵与灰关联法的快递企业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7).

[4]蒋长兵.我国民营快递的市场机会分析[J].物流科技,2009,(08).

[5]张晓梅.快递业产业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1,(09).

[6]晏敬东,石银萍,李谦.我国快递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

篇5:完全竞争市场

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考研虽然看似是几门课程的考核,但成绩代表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一定的举一反三能力,一定的毅力和努力,一定的记忆力,发现方法的能力,理解条理,逻辑和语言能力,比较好的心理素质,大脑运转的速度,如果你的成绩足够优秀,那么至少你以上的一部分能力比大部分人优秀,决定你以后发展的是这些能力,以及由此派生出的一些科学研究素质。现凯程教育为考研考生们带来重要信息。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名词,而在考试中每个学科也都会考一些专业名词,2016年考研的复习节奏已经暗涌不断,考生们需要抓住每一个复习的机会与知识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更快的组建知识架构,小编为大家整理考研西方经济学中的名词解释中完全竞争市场的相关概念,帮助同学们备考。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从事物品买卖的场所或接洽点。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益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有形市场/无形市场)。分类: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

2.行业: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行业类与市场相同。

3.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产品同质,并实现了资源完全流动,完全信息的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卖者和买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篇6: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

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西方经济学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是区别于东方经济学的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的问题在于:把经济学的基础看作是一般意义的生产发展,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客观发展。现凯程教育为考研考生们带来重要信息。

不完全竞争市场

1.不完全竞争市场:除了完全竞争市场外,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性质的市场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类: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2.垄断市场:整个市场只有唯一的厂商的市场组织。特征:它的产品无相近替代品,其他厂商无法进入,无潜在竞争者,有完全的价格决定权。

3.自然垄断:有些行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达到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巨大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产量只有一个企业生产出来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规模,且可满足市场需求。行业内总会出现某厂商凭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优势先达到这一规模,从而垄断整个行业,形成自然垄断。

4.垄断厂商需求曲线:由于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垄断厂商需求曲线即为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5.垄断厂商收益曲线: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边际收益曲线在需求曲线下方,总收益曲线呈倒U型。(画图)

6.价格歧视:为获得更大利润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商品。

7.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商品都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保留价格)出售。厂商占有了所有的消费者剩余。

8.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收取不同价格。厂商部分占有消费者剩余。

9.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消费群体收取不同价格。垄断厂商根据不同需求价格弹性划分不同市场,定价/产量原则:MR1=MR2=MC;P1/P2=(1-1/ed2)/(1-1/ed1)

10.垄断竞争市场:一个市场上有许多厂商,生产、销售由差别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非常相近的替代品,且厂商进入、退出市场比较容易。垄断竞争市场在现实中存在比较多,厂商有一定的定价权。

11.生产集团: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相近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叫做生产集团。

12.虚构的产品差别:以消费者的主观和想象为基础的产品差别,如:广告,商标造成的产品差别。

13.垄断竞争产商需求曲线:d——某厂商改变价格,其他厂商价格不变时,该厂商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是该厂商主观的、事前的、预测的需求曲线。D——某厂商改变价格,其他厂商价格也改变时,该厂商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是客观的、事后的、实际的需求曲线。(图)

14.理想的产量:把完全竞争企业长期平均成本LAC最低点的产量称为理想的产量。(图)

15.多余的生产力:把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差称为多余的生产力。

16.非价格竞争:由于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的差异性,厂商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广告宣传等手段来和其他厂商竞争,扩大自己的销量。

17.寡头市场: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形式。其他厂商很难进入该行业。分类:纯粹寡头行业——产品无差别,差别寡头行业——产品有差别。

18.古诺模型: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又称“双寡头模型”。它假定每一个厂商都被动的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的产量,并同时决策。双寡头模型结论可推广到n个寡头厂商的情况。

19.古诺均衡:只有两个寡头厂商,且每一个厂商都被动的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的产量并同时决策时,所达到的均衡。公式:QA=QB=1/3Q

20.斯威齐模型:又称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它描述了寡头市场上价格刚性的现象。它假定一个厂商价格提高时其他厂商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当这个厂商价格降低时其他厂商会跟着一起降价。所以,场上面临一条弯折的需求曲线和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

21.博弈论: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

22.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

23.占优策略均衡: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艘构成的均衡。24.博弈均衡: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策略的一种状态。

25.纳什均衡: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自己的策略。

26.无限重复博弈:同以博弈在时间的变化中,无限期的重复下去,参与者谁也不知道哪一期为最后一期。

27.有限重复博弈:同以博弈延时间变化只重复有限的次数。

28.卡特尔: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之间达成协议,成立合作性质的卡特尔,共谋卡特尔整体利益最大化,且每个成员都获得一定好处。

篇7: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及寡头垄断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 1.完全竞争的含义: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主要条件:

(1)市场上有无数个购买者和生产者。(2)市场上的产品是无差异的。

(3)厂商和生产要素可以自由进退和自由流动。(4)购买者和生产者对市场信息完全了解。

由此可见,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但一般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资源配置最为合理,资源利用最为充分,生产效率最高,可以作为衡量其他现实市场的一个标准。同时,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是其他各种市场理论的基础。2.完全垄断的含义: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的市场结构。

主要条件:

(1)厂商即行业,即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它提供了整个行业所需要的全部产量。

(2)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有极大特殊性,且没有任何替代品,即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0,即EAB=0。这样,厂商就不受任何竞争者的威胁。(3)其他厂商几乎不可能进入该行业。

在这些假设条件下,一个完全垄断者就没有了竞争对手,市场中完全没有竞争的因素存在,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3.垄断竞争的含义: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主要条件:

(1)市场上有很多的生产者和购买者,每一个生产厂商的生产规模都比较小。(2)行业中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而这些产品彼此之间又存在某种替代性。(3)进入市场的障碍较少,生产厂商和生产要素都可以比较自由地进出市场。

比较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产品的差别性:完全竞争市场中各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别的,而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各厂商提供的是有差别的产品。

4.寡头垄断的含义: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主要条件:

(1)行业中厂商数量较少。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的数量较少,因而每一个厂商在市场中都有相当大的份额,当它改变自己的产量和价格时,会对市场的均衡价格和销售量产生影响,并且会影响竞争对手的利润。

(2)厂商所生产的产品可以无差别,也可以有差别,前者如钢铁、制铝等行业,被称为纯粹寡头;后者如汽车、家电等行业,被称为差别寡头。

(3)进入寡头垄断市场存在比较大的障碍,这种障碍表现在现有厂商比试图进入该市场的厂商

在规模经济、技术装备、获得政府特许、对投入要素的控制等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面都占据有优势。

二.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每一个厂商都可以按照一个既定的价格售出其原意提供的商品数量,因此,单个厂商在市场中面对的是一条具有完全弹性的、水平的需求曲线。

2.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由于市场中只有一家厂商,对垄断者产品的需求,就是对整个市场产品的需求,所以,垄断者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3.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既不像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那样水平,也不像在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那样陡峭,而是比较平坦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三.厂商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1.厂商短期均衡:

在短期内,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品价格和生产规模是确定的,厂商只能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调整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并且各厂商由于短期内生产技术相对稳定,其成本结构也不易变化。

① 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② 若价格大于短期平均成本,厂商可获得超额利润;若价格小于短期平均成本,厂商就有亏损;若价格等于短期平均成本,厂商无超额利润,但有正常利润。③ 亏损状态下,厂商继续生产的条件是:价格大于或者等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这时厂商就能收回全部可变成本。2.厂商长期均衡:

在短期内,完全竞争厂商虽然可以实现均衡,但由于不能调整生产规模,在短期均衡时可能会亏损,或者有超额利润。但在长期中,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都是可变的,厂商就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规模或改变行业中厂商的数量来消除亏损,或者瓜分超额利润,最后超额利润为0,实现新的均衡,即长期均衡。四.供给曲线

篇8:完全竞争市场

关键词:国企,竞争领域,退出,定位

目前, 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高达18万亿之巨,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依然十分重要。相应地, 经营这些国有资产的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也依然没有实质性突破。诸如宏观上国企的垄断问题, 微观上国企乱投资、乱担保、乱扩张、乱理财、乱借款等一系列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国企改革的始终不到位已经影响到包括收入分配公平、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政企关系理顺等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相关报道显示, 2004年国资委对181家中央企业进行的清产核资中发现, 有40家企业总资产损失超过10%, 有40家企业的总资产损失超过了20%。这些企业既没有达到做强, 也没有达到做大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 “现有的国有经济, 既不讲效率, 又违反公平” (财经时报2007-3-3) 。由此可见, 在未来可以预见的若干年中, 继续深化国企改革仍将是迫切而艰难的任务。

一、国有企业退出完全竞争性行业的意义

国有企业的改革需要观念的进一步解放和制度创新, 其涉及面至少包括: (1) 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2) 国有大中型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3)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在这三者之中, 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占据着整个改革的制高点。而其作为制高点的作用能否发挥, 关键则在于应该退出的国有企业能否稳妥、有序、尽快地退出完全竞争性行业。这对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都有着极为深远的重大意义。

(一) 国有企业的退出程度深刻影响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根本目标的实现程度。从国企改革近三十年的实际历程和本质的变化来看, 任何改革举措的实质进展和根本成效都离不开“退”, 也就是国有资本在企业经营资本中占比的下降。不管是半退 (股权多元化、合资、兼并、重组等) , 还是全退 (管理层买断MBO (Management Buy Out) 、经营者与员工买断EMBO (Employee and Management Buy Out) 、转让、拍卖等) , 也不管是主动退 (关、停、并、转) 还是被动退 (清算、破产) , 这些改革举措的实质都是国有资产在经营性资产中占比的下降。与此同时, 企业主要的机制转变也集中表现在“退”, 不管是股份制公司改造, 还是经营者或员工持股, 其实质都是非国有产权成分的引入。没有这种退, 就没有中国经济今天的巨大进步。正是大量中小国有企业的退出奠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能够持续进行的经济基础。在国有企业退出范围越大的地方, 如广东、浙江等, 市场机制的效率就越是得到充分发挥, 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也越接近于实现。

(二) 从国有企业的公共性质看, 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注定了国有企业只有脱身市场竞争才能充分体现与实现其财产的公共性质。理论上说, 正因为存在需要国企履行的社会公共责任, 政府才取得动用来自全体人民的国有资产举办国企的依据。所以, 国有企业与生俱来的使命就不是为了“一企私利”参与竞争, 而是保障和实现最大公共利益。只要明确了国有企业具有的这种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不可更改的本质属性, 就永远无法从理论上解释清楚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局部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性。而只要肯定这一点, 国有企业就必须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回归其本来的弥补市场机制失灵的使命。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与根本目标决定了国有企业已到了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历史阶段。只有绝大部分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才可能建立, 政企职责不明的难题才有希望从根本上破解。只有这样, 才能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保持最大一致, 才能推进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的最终到位。

(三) 退出是目前国企改革的一种积极进取, 不仅可以为实现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创造必要前提, 同时也是解决经济体制改革中诸多难题的根本突破口。国有企业的诸多难题都与国有企业的大量而广泛的存在密不可分。多一个国企就多一个政府与市场无法分开的联系, 也是政府有意无意直接介入经营活动的通道。多一个国企就多一份监管、约束与激励的职责, 也是一个政府成为公正裁判的制约。以世界上较成功的国有企业管理政体为例, 它们都仅负责管理数量相当少的国有企业——新西兰为16家、瑞典59家、新加坡20家。反面的例证是, 意大利国营工业持股公司IRI曾在大约500家公司中拥有自己的利益, 曾是整个西方国家中最为庞大的国有企业管理者。但它被证实为一场大灾难, 其破产清算时间超过8年, 最后IRI以结束营业收场。为此, 一些国企改革专家曾指出, 如果中国期望达到同国外类似的先进管理水平,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到少数重要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事实上, 中央“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的决策都已体现了这一点。目前, 西安、重庆、深圳、江苏等地都在施行实质为“国资从竞争性行业退出”的改革措施。西安市属500亿国资中, 今后只保留少量国有资本;江苏省的最终改革目标是, 将国有大型企业调整到230户以内, 只占全省企业总数的1%。而中央同样如此, 在全国9, 000家国有大型企业中, 中央仅集中管理其中的大约1, 200家。不过, 即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集中管理的仅是中国国有企业的一小部分, 但其总数量仍相当于瑞典的150倍、新加坡的450倍、新西兰的560倍, 因此要成功地管理规模如此庞大的国有企业, 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 对于没有必要由国企控制的产业领域, 国企改革最到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有序退出。早退早有活力, 先退先得机遇。国有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低效率与其自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都充分表明了国有企业不适合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事实。例如, 2001年上海国有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只有4.5%, 比银行年贷款利率5.85%还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也提供了这样的证据, 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无法从机制上保证国有企业比其他企业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反过来, 我们看到, 不管是国企退出改革前沿的广东, 还是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 同时也都是经济最有活力、各种改革遗留问题和矛盾最少的地方。无数事实表明, 如果政府不拿着大量公共财产去兴办国企并参与市场份额与销售利润之争, 许多困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只要是真正从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局出发,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有序退出。仅以镇江为例, 2002年镇江机械工业企业数量减少一半, 国有资产退出60%, 而销售和利税却同比分别增长33%、104%, 一举脱掉了连续7年亏损的帽子。再从全国看, 自1995年至2002年, 完成破产的国有企业已有7, 798家, 而国有骨干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利润却从5年前的807亿元增加到了2002年的2, 636亿元, 增长了2.3倍。

二、国有企业退出完全竞争市场面临的问题

目前, 各地政府八仙过海, 自行决定国有产权退出的方式, 从而导致了众多内部人交易。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以法律形式确定国有资产退出的公共选择、公共授权、公共监督机制。只有这样, 才能按照公平的原则让每个公民都从国有资产退出中得到好处。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课题。仅就退出过程的基本方面而言, 以下几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一) 国有企业的退出既是“相对的退”——减少数量与比重, 也是“绝对的退”——退出的属于完全竞争性的领域不再进入。从政策上, 应对国有资本进入的产业领域加以明确规定, 凡民间资本可以进入、有能力进入并愿意进入的行业和领域, 国有资本就不应再进入。国有资本要向那些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集中, 充分发挥民间投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不对国企经营的领域做出限制, 国企的退出战略就必然陷入怪圈, 一边是耗光国有资本、经营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不断被逼退出, 一边是看准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国企不断扩大投资进入更多充满竞争风险的领域。据一项粗略统计, 国有资本的新增投资约有30%以上因各种失误而没有产生效益, 浪费资金达3~4千亿元。

(二) “退出”不宜指标化。国有企业的退出, 一如它当初的建立, 都是为了从整体上推进经济发展。科学的退出机制是不宜用“指标”来量化的。现有国企的经营状况如何, 哪些可以退、哪些可以缓退、哪些暂不宜退, 退出机制怎样, 如何避免退出过程的国有资产流失, 退出后的国有资产投向何方、怎样管理等等, 问题纷繁复杂, 不是设定一个简单的退出指标就可以解决的。相反, 简简单单指标化, 很可能使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陷入僵局。而在国有企业转让收购过程中, 如果信息不对等, 或因个别人的暗箱操作, 也容易造成对投资人的伤害, 并且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为此, 更重要的是必须尽快出台相应法规, 具体规定国有资产转让规范和便于实际操作的管理条例;建立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 确保转让资产价值评估的准确性, 减少转让价格的盲目性, 限定经营管理者在操作转让中的责任;转让管理办法应有利于资产公开拍卖市场的真正形成, 制订有利于拍卖市场发展的管理规则等等。

(三) 退出后的正确定位。国企的退出必然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 这是由国有企业始终独具的强烈的社会与经济双重属性所决定的。在其改革的进程中, 国企自身的角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演化。从统揽一切社会责任 (就业、医疗、住房、子女就学、治安等等) 到兼顾经济效益, 再从社会经济效益并重 (既要利税也要照顾职工就业) 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甩掉医疗、养老等包袱, 甚至出现为了利润不惜以污染、假账等坑害国家的现象) , 最终再回归到以社会责任为重 (弥补市场机制失灵、落实公共经济政策) , 这是国企改革的一个螺旋上升的必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国企将重新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回到自己正确定位的过程越短, 改革成本就越低。

(四) 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国有企业退出的过程中, 亟待解决一系列问题, 如国有企业的并购与重组、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以及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 都要求改革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而且, 由于我国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涉及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组织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多个国家机关, 政出多门和互相推诿的弊端导致了国资管理的混乱和低效的局面。因此, 国有企业的有序退出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国资管理体制继续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潘石, 李士梅.入世后国有企业改革走出困境的关键[J].当代经济研究.2004, 5

[2].白永秀, 严汉平.试论国有企业定位与国企改革实质[J].经济学家, 2004, 3

[3].韩晶, 张仁德.产权低效与国有企业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 2003, 4

上一篇:简单财务出纳岗位职责下一篇:以师生幸福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