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业园区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07-08

关于工业园区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共8篇)

篇1:关于工业园区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部门要加强园区公交车管理服务,等等。

2、提高企业领导者素质,培养更多的企业文化设计师和布道师

企业领导者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就企业文化建设而言,要注重提高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精神的顶层设计能力以及建立相应体制、机制的全局掌控能力。作为政府及其服务部门,要积极搭建企业领导者的学习的平台,拓宽学习渠道,营造学习氛围,培养更多的企业文化设计师和布道师。

一是企业家培训。多年来,我县官方举办的企业领导者培训极少,其他组织举办的培训商业性质居多,也保证不了效果。建议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根据园区企业的特点和特色,制定培训大纲,对园区企业领导者、管理者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二是建立园区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引导更多的企业注重文化建设,打造特色企业文化。可以在园区选择2-3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如绿萌-世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无论从企业领导、体制、机制等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做的比较成功,有很好的借鉴和示范带动作用。三是不定期举办企业家代表座谈会或联谊会,加强园区企业的横向交流和联系,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营造氛围。四是走出去,引进来。每年定期组织园区企业家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拓宽企业家发展视野,学习外地先进经验。

3、引导企业自主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助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是与企业发展过程相伴的,只要企业运行了三两年,也就形成了企业自己特有的文化,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或者推动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或者制约阻碍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我们要积极引导企业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自主实施文化建设,以留住员工和人才为首任,给员工营造家的感觉,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助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篇2:关于工业园区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1、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我县工业园区始建于xxxx年x月,总规划面积xxxx亩,园区以105国道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东区xxxx亩已基本成形,西区xxxx亩,主要是新规划的两个基地:一个是占地8039亩的电子器件产业基地,另一个是占地3500亩的xx脐橙产业基地。截止目前为止,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x亿元,园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省级园区发展框架全面拉开。

园区目前共有投产企业134家,在建企业xx家,规模以上企业44家。已基本形成电子通讯、矿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食品制药四大工业支柱产业。2011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xxxx亿元,成功跨入全省百亿园区行列。今年1-10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xx亿元,工业增加值xx亿元,出口创汇xx亿元,税金总额xx亿元,安置就业xxxx万人。园区企业员工大部分是本县人,年龄集中在20-30岁,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企业员工流动性大,平均企业月流动员工xx%,多在园区内企业间流动,常驻员工50%左右。

2、园区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我县工园区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流动性大。为了稳定职工队伍留住人才,园区企业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但是真正系统全面抓企业文化建设的还是少数,大都流于形式,缺乏内涵,比较侧重于开展职工文体活动,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近年来,县党团、工会组织加大了对园区企业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总工会还捐赠了一批体育器材、电脑、图书等物资,帮助企业完善文化设施建设,指导企业开展职工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1、工业园区配套设施不足,企业外部环境欠佳

尽管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园区企业的外部环境,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生产聚集地的水平阶段,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功能较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如园区路状较差,水力供应不足,路边绿化亮化不到位;二是配套设施严重滞后,如没有大型超市、大型休闲娱乐场所、星级宾馆和酒店、商住楼、综合性医院、物流中心等;三是管理服务较为混乱,如道路养护不到位,绿化带杂草丛生,部分路灯不亮,园区内路标缺失、门牌不清,部分路段随意摆摊设点,卫生管理差,公交车往返不正常,等等。以上种种,都制约了服务企业的整体水平,整个园区企业的外部环境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文化建设。

2、园区企业领导素质参差不齐,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偏低

我国现有的企业制度和结构,注定了领导者与企业文化的深刻关联,企业文化深受企业领导者的影响,企业文化甚至可以称其为企业家文化,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绝大部分是一个从上至下从企业领导到企业员工的过程。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在分析海尔经验时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至于他个人在海尔充当的角色,他认为,“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的价值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我县工业园区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参差不齐,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偏低。园区企业领导人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企业文化“设计师”,在行动措施上达到企业文化“布道师”的少之又少。一是不合格或是欠合格的“设计师”。有的企业领导者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企业文化认识肤浅,谈不上企业文化建设,有时仅仅是作为一种时尚,满足于提炼一句或几句响亮的口号来激励员工;有的企业领导者存在认识误区,将企业文化等同于职工文体活动,或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企业制度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片面化。如有的企业领导人只注重员工薪金福利等物质文化建设,通过待遇留人,而忽视企业精神这一文化核心的打造,发挥不出企业文化的内在凝聚人心作用,一旦企业出现波动,则出现大量员工流失。二是不合格或是欠合格的“布道师”。企业领导者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的企业领导人没有以身作则,不注重自身形象,没有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有时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有的企业领导人虽然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是缺乏相应的机制和有效的手段,更多的是由于未能长期坚持下去,结果往往虎头蛇尾,最后只是一种没有生机、也没有效果的形式而已。

3、企业生存危机较大影响到园区企业文化建设

据国家工信部统计全国每年有8%到10%的中小企业倒闭,大多数生存期不超过5年。我县工业园区企业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每年通过招商引资入驻工业园区的新企业数和园区倒闭的企业数基本相当。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危机的进一步深化,近期又引发欧洲债务危机,开始波及到全球的实体经济。我县工业园区企业大部分是承接沿海发达省份的产业转移企业,大多属于加工生产型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受到的影响大,特别是外向加工出口型企业,更是步履维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到成效。经济形势的恶化,让一部分企业领导人疲于应付生存上的危机,无力顾及企业文化建设。

三、有关建议

1、提高工业园建设水平,营造良好企业外部环境

一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上提高建设品味,如高起点绿化主干道,铺设人行道,规划建设停车场。二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现代物流中心、企业员工商住楼、休闲娱乐中心、大型超市、星级酒店、医院、学校等重要配套设施建设,要尽早提上县委、县政府议事日程。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量力而行逐步推行,每年争取其中1-2个建设项目列入全县重点工程。要统一规划,合理选点布局,充分预留各项配套建设用地。三是强化后续服务管理。各部门要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强化协作,加强服务管理。工业园区要协调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城管部门要切实抓好园区环境卫生管理服务工作;交通部门要加强园区公交车管理服务,等等。

2、提高企业领导者素质,培养更多的企业文化设计师和布道师

企业领导者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就企业文化建设而言,要注重提高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精神的顶层设计能力以及建立相应体制、机制的全局掌控能力。作为政府及其服务部门,要积极搭建企业领导者的学习的平台,拓宽学习渠道,营造学习氛围,培养更多的企业文化设计师和布道师。

一是企业家培训。多年来,我县官方举办的企业领导者培训极少,其他组织举办的培训商业性质居多,也保证不了效果。建议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根据园区企业的特点和特色,制定培训大纲,对园区企业领导者、管理者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二是建立园区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引导更多的企业注重文化建设,打造特色企业文化。可以在园区选择2-3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如绿萌-世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无论从企业领导、体制、机制等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做的比较成功,有很好的借鉴和示范带动作用。三是不定期举办企业家代表座谈会或联谊会,加强园区企业的横向交流和联系,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营造氛围。四是走出去,引进来。每年定期组织园区企业家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拓宽企业家发展视野,学习外地先进经验。

3、引导企业自主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助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篇3:关于工业园区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汾阳市城镇集体工业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是建社创业阶段, 1952年至1956年。从1952年组建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化组织———汾阳铁器手工业合作小组开始, 到1956年末, 城镇手工业合作社发展到14个, 合作小组发展到7个。分别是铁器社、印刷社、鞋帽社、缝纫社、油漆社、藤竹社、麻业社、自行车社、白铁社、铁农具社、造纸社、泥木社、照相社、钟表社、洗染社、造胰组、石刻组、毛皮组、制线组、弹花组、鍗铁组, 共有手工业人员694人。这就是汾阳城镇集体工业的雏形。1956年共完成产值192.15万元, 实行利税19.89万元。

第二是曲折发展阶段, 1958年至1960年。集体企业与国有企业分合频繁, 手工业企业转国营后, 人员、设备、厂房得到了增长, 国家从大城市、大厂矿调来一批技术骨干, 拨来一批先进设备, 汾阳城镇集体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61年至1963年国家调整整顿时期, 合并为国营的企业又转为集体企业, 这一阶段小农具、小五金、小百货、炊事用具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传统品牌受到群众普遍好评, 开始生产电镀产品, 生产切脱机等农机产品。1966年至1969年连续四年停滞不前, 1970年至1976年城镇集体企业开始进入稳健发展时期, 许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不断增加花色品种, 逐步淘汰落后产品, 逐步形成了轴承、钢卷尺、橡胶三角带、建筑合页、氨合成催化剂等定型产品。原手工业合作社到1976年城镇集体企业为14个, 分别为机械厂、量具厂、轴承厂、五金厂、橡胶厂、化工厂、鞋帽厂、油漆厂、印刷厂、电池厂、棉维社、木业社、造纸社、建筑工程队。

第三是调整改革阶段。1979年至1989年是城镇集体企业引进新工艺、开发新产品, 进行技术改造阶段。这一时期, 汾阳城镇集体企业在全省名列前茅, 在吕梁一枝独秀。其中, 量具厂是国家二级企业, 建筑金属结构工业公司、轴承厂为省级先进企业, 橡胶厂为全国化工行业学吉化先机企业、无泄漏企业, 钢卷尺、钢球网架等产品走出国门, 轴承、三角带闻名全国。这一时期, 汾阳二轻系统有50种产品, 578个花色品种。其中有3种产品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金龙奖, 3个产品获部优, 23个产品获省优, 有4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十年间, 城镇集体工业产值由178.7万元增长到4245.88万元, 实现利润由119万元增长到335万元, 实际增长1.8倍;完成销售由1625万元增长到5200万元, 实际增长2.2倍。

第四是效益下滑阶段。1990年至2000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汾阳企业规模小、效益低、设备差、工艺落后、污染严重、机制不灵、结构单一、产品档次低、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日趋严重, 企业效益逐步下滑, 经营生产形势日趋严峻。这一时期, 大部分企业市场疲软、产品滞销、生产开工不足, 三角债拖欠、外欠款居高不下等问题, 皮鞋厂破产、化工厂停产。

第五是企业改制职工分流安置阶段。2001年至今, 通过企业改制, 两个网架公司分解为20多个民营企业, 华义实业有限公司、印刷厂、轻工供销公司完成改制职工安置, 传动轴厂和橡胶二厂改制安置工作即将于年内完成, 原富达皮革公司于1996年破产后因资产未变现, 职工安置至今搁置。目前尚未改制的企业有5家, 为铁双雁橡胶有限公司、华翔轴承有限公司、产业用布公司、北大综艺公司、文峰服装公司。

二、城镇集体企业由盛到衰的原因分析

(一) 一批民用小手工制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淘汰

工艺美术厂的藤竹制品、桐油油布, 北大综艺公司的钟表修理、室内工艺装饰品制作, 产业用布公司的汤布和民用股线、服装厂的服装加工、木器厂的木器家具, 轴承厂生产的铁制小农具, 这些适宜个体家庭经营的产业, 随着个体私营企业的兴起以及技术进步而逐步失去自身优势, 被迫退出市场。

(二) 一批与大产业配套的加工企业,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因没有跟上产业技术进步的步伐而被淘汰

传动轴厂、轴承、三角带等与汽车工业、机械工业配套的产品都是因没有适应更新换代而滞销、停产的。没有在大的产业链条上寻求新的商机、开发出与先进产业相配套的产品。因而在与之配套的产业整体下滑时失去了大市场的依托。

(三) 盲目铺摊子、上项目造成资金短缺而陷入困境

20世纪80年代中期, 皮鞋厂、量具厂、建筑金属结构公司等企业与周边村联合经营分别新上了皮鞋二厂、量具二厂、五金二厂, 这些新办企业不仅没有产生经济效益, 反而使总厂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四) 决策失误, 错失发展机遇

20世纪90年代后期, 正迫切需要做大做强聚合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条的时候, 汾阳网架却陷入内部无序竞争和分分合合的机制困扰之中。而此时, 浙江萧山的东南、杭萧、大地、金工等网架企业却依靠生产要素的聚合迅速崛起、壮大。

(五) 政绩观偏差, 挖空了企业后劲

曾出现鞭打快牛、层层加码和丁吃卯粮现象, 使发展中的企业元气大伤。20世纪90年代中期, 曾连续多年以行政手段向企业征税。在高压形势下, 企业不得不虚报产值、利润, 贷款上缴税金, 使困境中的企业雪上加霜。

三、目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 历史欠账过多, 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据2014年5月初调查摸底, 全系统截止4月底欠缴职工统筹约3000万元, 累计欠职工借款1500万元。因欠缴统筹, 直接影响到龄职工退休, 职工不得不自己垫资替企业缴纳应缴统筹金集体部分, 部分职工为此东借西筹债台高筑。

(二) 企业运行困难, 走出困境尚无路径

全系统现有6家企业, 年租赁收入共计220.01万元, 全年需支付留守职工工资、养老统筹集体部分、管理费共计268万元, 全年资金缺口约299.25万元。6家企业中, 有2家整体租赁, 4家企业基本停产, 但因地理位置不佳、资产质量不高, 除部分切片租赁外, 大部分资产处于闲置状态。

(三) 信访维稳压力大, 各类矛盾日益凸显

全系统下岗职工770余人, 因各种原因解除劳动关系但存在争议的职工400余人。部分下岗职工不仅得不到经济资助, 还要缴纳逐年大幅度增长的养老统筹, 部分解除合同人员年近退休因未入统筹而不能报批。这两类人员是信访稳定的重点。

(四) 改制成本增大, 推进改制步履维艰

2013年, 通过对4家企业进行企业改制职工安置调查摸底, 4家企业改制所需基本费用都高达2000万元以上。与现有资产质量相比, 大部分超出资产处置预期。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 企业改制难以推进。如不改制, 各类矛盾将继续叠加。

(五) 统筹基数逐年上涨, 职工不堪重负

按2014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本年度养老保险统筹基数为8688元, 加上职工医保2480元, 770余名下岗职工在无稳定收入的情况下无力承担此项支出, 如夫妻双职工支付此项支出更加困难。原未入统筹职工入补缴固定工按1992年计, 高达15万元, 按1986年后的合同制工人按参加工作时间计达20余万元。而欠缴统筹到龄职工将不能退休, 这将会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和最大的民生问题。

篇4:关于工业园区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县域经济 中小型工业企业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210-01

当前,以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日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财税收入、增加社会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型工业企业“重要地位,弱势群体”的现状尚未改善,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为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笔者围绕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在问卷调查、实地视察、座谈走访的基础上,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出台多项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总体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劲头日益强劲,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12年末,全县拥有中小型工业企业(法人单位)3411户,从业人员52147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26.3亿元,销售收入579.7亿元,利润总额20.7亿元、上交税金4.1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了49.1%、78.3%、12.8%和48.8070,其创造的增加值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070,较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

二、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尽管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调整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目前,辽中县多数中小型工业企业是以传统的加工配套行业为主,在转机制、调结构等重大产业政策调整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挑战。同时,受国际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家不断调高资源能源价格,无形中也推升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使得该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正在经受严峻考验。

2.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辽中县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以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对缓解融资难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受县财力所限,专项资金规模小,无法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需求。该县大部分中小型工业企业不得不将民间借贷作为首选融资方式,致使信贷成本不断上升,资金压力不断加大,影响了企业健康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受资源和传统发展模式影响,中小型工业企业结构不合理,多为农副产品初级加工(稻米、饲料加工和食品酿造等)和工业产品配套加工类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设备的制造类工业企业较少。科技型企业总量偏小,多数企业科技投入少,研发创新能力弱,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牌产品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强。

4.产业集群的集聚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规划建设的机泵阀、铸锻造与机加工业园,虽然为中小企业的孵化成长和集约利用公共资源创造了条件,但行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生产链条的拉动作用不强,众多中小型工业企业仍然立足于为域外企业做配套制造服务,还没有在本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分散独立发展的情况较为普遍。

5.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还不强。中小型工业企业多数是从乡镇、集体或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发展起来的,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多数为家族式管理,在外聘高层次管理人员上很谨慎,在股权融资或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时也较为保守,缺乏对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多数企业经营者习惯于传统生产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意愿不强,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内部体制障碍,束缚了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

三、关于促进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辽中县县域经济发展中,中小型工业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促进中小型工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强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议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继续深入实施副县级领导包扶企业制度和县直部门对口联系企业制度,不断强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政策协调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辽中县现行的《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比较具体、实用,但是扶持标准还很低,建议县政府进一步研究分析该县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及时调高扶持标准,加大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进一步加大产业集群的建设力度。建议县政府把产业集群的服务平台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集群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建立以集群内优势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世润重工、海泰泵业和艾克电缆等行业骨干企业做强技术创新平台,服务和辐射更多的中小企业,形成推动集群自主创新的基本构架。

4.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议县政府充分利用该县作为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和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这一重要发展平台,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抢抓机遇期,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加快农副产品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变初加工为深加工,如白酒加工、肉牛加工等,打造品牌如寒富苹果、辽中鲫鱼等,努力提高企业效益;支持、鼓励制造加工类企业与大集团做好协作配套衔接,依托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引导中小企业在调结构中,与“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相融合,与当前新城、新市镇建设相衔接。

5.努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建议县政府加快推进担保体系建设,适当扩充担保机构资本金,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积极协调各商业银行尽快在该县恢复和新建分支机构,并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类型、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出包括厂房抵押、库存抵押、订单抵押、应收款抵押、实行企业联保无限连带责任制度等多种灵活高效的贷款业务,为中小企业贷款松绑;统筹协调好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三者权责利的关系,在提高支持力度、规避风险和创新服务中实现互利共赢;引导较成熟的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部分中小企业股权单一的现状,完善上市育成机制,支持中小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积极尝试和推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

篇5:关于街道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呈现的几个特点

近年来,XX街道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全街投资建设的工业园区共有6个,其中广场工业园、三里工业园、熊咀工业园、一宫工业园、广建工业园5个工业园区已建成投入使用,广场科技创业园正在筹建中。6个工业园区计划总投资3.5亿元,规划用地约600亩,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亿元,建成园区面积385亩,引进工业项目35个,引进资金3.3亿元,其中引进投资过千万元项目14个,过5000万元项目2个,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3家。园区经济在街道发展越来越快,主要呈现六个方面特点。

一是园区规模逐步增大。街道先后建设的三里工业园、一宫工业园、广建工业园、熊咀工业园、广场工业园5个工业园区,规模一个比一个大,特别是2008年兴建的广场工业园,占地达到200亩,引进企业投资总额达到1.72亿元以上。同时,即将动工的广场科技创业园的面积和投资规模更大。由此可见,街道园区建设规模呈逐步扩大之势。

二是园区功能逐步增强。已建成的5个工业园区,全部实现了水、电、路、话、网络“五通”,完全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如广场工业园,厂房全部是标准化厂房,办公、住宿、仓储用房一应俱全,整个园区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园区功能十分完备。

三是入园企业逐步增多。随着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落实,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者看重这块热土。截止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个,新引进项目个数占入园项目总数的70%。预计今年园区工业企业将达到40多家。

四是园区规模企业发展逐步增快。2008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8家,是2005年的4倍。今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望达到13家。

五是入园企业高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家中有9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六是社会贡献逐步增加。从税收上看,2008年园区实现税收478万元,分别是2005、2006、2007年增长67%、48%、23%,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从社区集体增收上看,2008年社区集体从园区获取租金收入415万元,占集体纯收入总额的22%,分别比2005年、2006年、2007年新增收入391万元、241万元、160万元,园区对社区集体增收的总计贡献份额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从安置就业上看,园区目前就业人员达到1000多人,其中,2008年新增就业人员400多人,仅社区在园区就业居民就达300多人。

二、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6: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了搞好“如何加快曹县(青岛)工业园区建设”研究课题,县工业园区组织专门班子先后=次召开园区、企业和行政村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就加快园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同时,向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建议==条。现将关于加快曹县(青岛)工业园区建设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园区发展现状

(一)园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截至====年底,完成基础设施总投资====万元。其中,硬化道路==条,实际通车里程==公里;建设通讯管道=.=公里;铺设供水管道===米、排水管道====米;栽植路旁绿化树木===棵;安装路灯===盏;架设高压线路==公里;建设桥梁=座、涵洞==座;建设标准厂房=万平方米。

(二)园区项目建设有了一定进展

截至====年底,园区内企业==家,在建==家、投产=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累计完成税收====万元,涉及纺织、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其中,青岛入园项目==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三)园区管理体制初步确立

====年初,园区管理体制初步确立,成立了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下设办公室、招商局、规划局、财政局,园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代表县委、县政府对行政村实行属地管理,对企业实行封闭管理。同时,成立了园区派出所。

回顾园区的建设发展,有以下经验体会:

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县委、县政府做出了“举全县之力发展园区”的战略决策,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园区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指挥长、县长为副指挥长的园区建设指挥部,同时,将园区建设的各项任务量化分解到各相关单位和部门,掀起了举全县之力建设园区的高潮,有力地促进了园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青岛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

青岛市委、市政府将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目标责任分解到各区市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采取==区市对园区实行包片开发等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年底,共帮扶资金====万元,落地入园项目==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实现利税===万元。

三、县直部门密切配合县直各有关部门,站在振兴曹县的高度,服从大局,全力以赴支持园区建设。县交通局、公路局、水务局、供电公司和网通公司,多方筹资开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县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建工局积极协助园区做好土地征用、附属物清点、规划建设、工程招标等工作;县行政服务中心、工商局、发展局、环保局上门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及时完成了==家入园项目的注册、立项、环评等工作。

四、园区全体干部顽强拼搏

园区工作人员面对任务重、困难多,人员少的局面,一人当作三人用,一天当作三天干。去年,共为道路和项目建设征地====亩,拆迁房屋==户,迁移坟墓===座,清理树木=.=万棵,兑付补偿金===余万元;帮助客商办理项目立项、土地征用、工商注册等手续==余份,帮助客商解决临时住宿、资金贷款等困难==余件;对扰乱企业正常施工和生产的强买强卖、强装强卸行为给予了重点打击,为入园项目创建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确保了==余个项目顺利落户园区。

二、存在问题

(一)园区缺少高标准总体规划

由于缺少一整套高标准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园区起步区内==%的道路无法定位、所有管网没有规划设计,园区建设缺乏明确长远目标。

(二)园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缺乏建设资金,目前,园区仅建设==条道路,供排水、弱电管沟(通讯、有线电视等)、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基本没有或做得很少,如:路灯只是立设了灯杆,电缆至今未埋设。特别是排水系统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如:====年,由于雨水较大,排水管道没有配套,造成企业排水不畅,影响了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施工。

(三)入园项目规模小、投资强度低

=、入园项目规模小。截至====年底,园区共有企业==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平均投资规模====万元,其中,规模最大的正和车辆固定资产投资=.=亿元,规模最小的奇源木业固定资产投资仅===万元。

=、入园项目投资强度低。入园项目普遍存在投资强度较低的现象,如:青岛==家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亿元,总占地面积===亩,平均投资强度仅为==.==万元/亩。

(四)园区管理体制不健全

=、财政体制未独立。园区未建立独立的财政体制,使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如:园区工作人员工资不能及时发放、正常办公经费没保障,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园区与县财政存在往来借款,也给以后的工作造成遗留问题,等等。

=、派出机构未设置。与园区建设相关的县直部门还没有在园区设立派出机构,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搞好服务,如:土地证、规划许可证等手续办理,由于缺少派出机构,影响了工作效率。

=、园区人员力量薄弱。目前,园区现有工作人员仅==人,除了完成相当于一个乡镇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做好环境服务、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等各项工作,每天加班加点,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一个人顶三个人干,一天当作三天用。尽管如此,有些工作仍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工作量是每个乡镇和县直部门无法相比的。

(五)园区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群众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对土地依赖性较强,在征地、拆迁等方面不能积极配合,阻力非常大。

=、服务企业意识不到位。尽管园区的总体服务水平较好,但因园区工作人员较少,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企业不到位的现象,园区工作人员服务企业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治安环境还不够好。存在农村综合治理基础工作薄弱,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识不足,企业安全防范意识差、时有盗窃案件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通过赴苏北参观学习,园区一班人深受鼓舞,同时,深感压力巨大。对此,园区先后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制定出了新的工作目标和“=====”总体工作思路,提出了“服务、苦干、创新、争先”的八字园区工作精神,决心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全面实现园区建设新突破。

“十一五”工作目标:一年扎框架,二年成规模,三年上档次,四年大发展,五年再造一个新城区。

====年工作目标:力争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亿元,园区自身招商=亿元,力争落地项目==个,确保完成总投入==亿元。

====年总体工作思路:搞好一个规划,健全两个体制,实现三大突破,做好四项工作,强化五项措施。

(一)搞好一个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

按照新城区建设的总体思路,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园区==平方公里总体发展规划,与城区发展规划搞好衔接。规划突出“一线、两片、八区”的总体思路。“一线”指以青岛大道为园区主干线,打造成园区景观大道、精品大道;“两片”指青岛大道东、西两片,东片为行政商住区,西片为工业聚集区。“八区”为行政服务、商贸中心、文教卫生、生活居住、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综合加工等八大功能区域。

(二)健全两个体制,提高园区服务水平

=、健全服务管理体制。尽快在园区内设立县国税、地税、土管、城建、工商、劳动、电业等部门的派出机构,抽调分管业务的负责人和精干工作人员,进驻园区统一办公,由园区统一指挥、调度,为园区企业提供全程、高效、快捷、优质服务。

=、健全园区财政体制。尽快建立独立的园区财政体制,增加园区建设发展后劲,促进园区更快更好地发展;激发园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园区财政收入,推动园区快速滚动发展。

(三)实现三大突破,大力推进园区建设

=、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按照“大规划、大框架、大投入”的原则,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通过争取省投资公司贷款、青岛帮扶资金、全县各部门大力支援、市场化运作、土地置换、建筑公司垫付、招商引资等渠道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亿元。主要建设八横八纵==条道路,总长==公里,硬化面积==万平方米;修建桥梁==座;栽植绿化树木=.=万棵,绿化面积==万平方米。安装路灯====盏。铺设路沿石==千米;设立道路标牌==个;打深水井=眼,铺设供水管道==千米,修建雨水管道==千米,修建污水管道==千米;修建弱电管道==千米,通讯、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架设高压线路==千米;建设新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园区企业商务中心和大型标志性建筑;建设=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配套设施及生活区工程;完成园区内三干沟、曹北河、四级河网和白花河清淤工程等十大工程。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平方公里路网,使==.=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七通一平”。建议县委、县政府继续向上级争取资金,举全县之力建设园区,努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年,以招大商、上大项目为主,力争落地项目不少于==个,总投资不低于==亿元。一是园区要突出承接好青岛帮扶项目。对==年开工建设的==个项目,上半年要全部竣工,年底全部投产运营。对今年入驻的项目积极搞好承接,在考察、办理各种手续、开工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确保青岛项目快速落地;二是服务好乡镇和县直部门的入园项目。积极参与乡镇和县直部门入园项目,做好群众工作,及时提供建设用地;三是确保园区自身招商项目有个新的突破。通过转变招商方式,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一支专业招商队伍,年内至少有=个项目落地,总投资=亿元。

=、软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一是服务环境实现新突破。实行项目专人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全程服务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服务热情、细致、周到,打造出园区崭新的服务形象。二是社会环境实现新突破。在园区广大群众中,开展“园区发展我致富,我与园区共兴衰”活动,严厉打击各种强装强卸现象,为企业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三是治安环境实现新突破。打造一支快速、高效的公安干警队伍,严厉打击各种扰企业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创建“无黑恶势力、无各类霸头、无重大安全事故、无影响企业和园区发展的群体性事件”,实现企业“零投诉”的治安环境。

(四)做好四项工作,确保园区和谐发展

=、做好土地征用工作。今年园区预计道路和项目征地====亩左右。及时兑付土地

补偿金,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同时,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办理好土地征用手续。

=、做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建设新农村的理念、模式搞好试点,进一步搞好整个园区的农村建设规划,解决好“空心村”问题,解决好违章建设问题。

=、搞好入园企业及建筑工地的管理。对现有入园企业扎口管理,不经园区管委会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到企业检查和收费;园区管委会与入园企业及时沟通,加强服务;对建筑工地加强施工管理、安全检查工作。

=、搞好失地农民的保障工作。对失地农民做好调查、统计、登记、备案,争取县政府支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为失地农民寻找出路,免费培训,优先安排进入园区企业务工,学习外地经验,探索出一条“失地村”迁移的成功路子。

(五)强化五项措施,为园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大力提高干部素质。在园区工作人员中,开展集中学习、短期培训、考核评比、述职点评等活动,提高园区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抓好干部作风转变。园区管委会出台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将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工作规范纳入了制度化的管理轨道。针对园区艰巨繁重的任务,园区干部拿出“一当十”的工作干劲,提出了“苦干、实干、拼命干、血战====年”口号,锻造一支敢打硬仗、勇打苦仗、善打胜仗的坚强干部队伍。

=、狠抓奖惩落实。根据园区==年工作目标,园区各局室都将==年工作量化、细化、责任到人。园区管委会将依据奖惩规定,真奖真罚,重奖重罚,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建设一支注重实干的干部队伍。

=、引入竞争机制。对园区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随时淘汰不胜任本职业务的工作人员。园区社会事业局,进行了人员的竞争上岗。园区招商局划分为招商一局、二局,招商工作也步入了竞争轨道,建立一支竞争向上的干部队伍。

篇7:关于工业园区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元江县政协委员

(2015年12月)

为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入园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12月20日,围绕调结构促发展调研工业园区建设。

一、基本情况

(一)园区规划修编

按照“工业城镇上山、保护坝区农田”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5——2030》的编制工作已完成,并于2015年12月17日通过市专家评审,修编后园区规划面积为20.7平方公里。

(二)园区产业布局

元江工业园区是在原有工业和市政设施基础上规划建设的综合性工业园区。园区采取“一园三片多点”的区域格局进行规划,总规划面积20.7平方公里。其中:安定矿冶工业片区规划用地面积0.8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镍矿、蛇纹石等矿产资源的采选冶初加工工业;江东热区特色生物资源加工片区规划用地面积7.2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蔗糖、芦荟和茉莉花精深加工,热带水果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和建材业;甘庄青龙厂工业聚集区规划用地面积11.4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镍、铁、铜、蛇纹石等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及系列合金产品深加工工业,并配

不偏离方向、不脱离正轨、不陷入低效。政府部门的任务是找准角色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企业自身在竞争中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淘汰落后企业和过剩产能。六是处理好工业发展与配套服务的关系。

(二)重点发展六个产业集群

一是发展建材产业集群。从水泥、复合墙板、装饰材料等方面发展。二是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力争把云南设备制造产业引入园区,加上现有的化工铸造升级换代,逐步向高精尖数控机床以及筑路、矿山、冶金、建筑、金属加工等专用设备方向发展。三是发展建材产业集群。引进以和发集团为龙头的石材加工领域企业。四是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以太阳能集热、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电池、太阳能、风能发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五是发展包装产业。六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三)调整好三大产业

元江现在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不合理,三个产业的结构不尽合理,需要加大调整力度。一是调优一产。发展现代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在特色产业、优质品种等方面下功夫。二是调强二产。做强做大传统产业,重视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招商引资,强化跟踪服务。三是调活三产。大力发展旅游业,全面带动第三产业,统筹规划,构建高起点的物流平台。

(四)妥善解决好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一是市场准入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同视。二是社会保障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同等。三是资源配置民营企业不能与

(五)坚持四个不变

一是把工业作为发展首位的意识不能变。二是县政府要下每年向园区投入不少于3000万的决心。三是支持发展工业的政策不能变。四是举全县之力解决工业问题的魄力不能变。

(六)进一步加强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打基础。加强园区水、电、路、土地收储、供气、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重招商。加大产业招商的宣传策划力度,引进能够支撑发展的龙头企业。三是调结构。选择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利税高的大项目、大集团、大企业入园发展,突出抓好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合理布局,提升园区产业层次。四是求支持。抓住园区工业上山被列为国家、省级示范点的机遇,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省、市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五是建实体。进一步完善园区实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做到“小政府、大服务,小机构、大服务”,实现“封闭管理、独立运行。”做好部分县级审批权限下放园区的相关工作。六是强服务。相关部门要增强服务企业的大局意识,做好每个项目的协调服务,提高办事效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篇8:关于工业园区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人才使用和培养工作的成绩和做法

据初步统计, 目前市联社系统各企业在职人员约1.78万名, 其中具有中级、高级职称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360名。在企业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中级、高级职称的84名, 在企业职工中具有中级、高级职称的276名, 其中2008年以来引进具有中、高级职称的90名。这说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各企业对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给予了一定的重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 一些企业在使用和培养人才方面采取了一些好的做法。

1. 搭建舞台, 实现人尽其才。

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 将人看作最重要的资源。为此, 一些企业在人才的管理模式上坚持“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使企业的发展与个人能力同步提高, 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结合。上海松江电讯器材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缆线电阻器的专业工厂, 现为中国电子文件协会理事单位、中国电阻电位器行业副理事长单位和线缆电阻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多年来, 他们遵循“你的能力有多大, 为你搭建的舞台就有多大”的用人理念。一方面鼓励现有人才勇挑重担, 展示才能, 另一方面激励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加强学习, 早日成才。目前, 该厂516名员工中, 专业人员142人, 占27.5%, 大专以上人员为96人, 占18.6%;科研人员为63人, 占12.2%。雄厚的技术力量, 为该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开展“产学研”活动, 巧借社会人才资源。

市联社系统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 在发展中需要一定的高端人才, 但自行培养限于条件不足, 且需要一定的周期。此外, 还存在着“有项目有事干, 没项目没事干”的人才闲置、浪费现象。而高校里人才济济, 双方合作以后, 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就能借用高校的人才完成科研项目, 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上海协力卷簧制造有限公司的人才路子是“把人养到交大去”, 因此他们从2005年开始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展“产学研”活动, 研制了电脑数控卷收弹簧加工预成型流水线;配置、完善了生产和研发所需的先进技术检测试验装备, 以及电脑全自动不锈钢高强度弹簧真空定型新装备, 专门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各种平面涡卷弹簧的开发和生产。在“产学研”活动中取得的专利全部归企业所有。经过几年的努力, 公司的弹簧生产全面实现了电脑数控自动化, 产品的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总经理吴复凯说:“这种路子适合我们企业的需要”。

3. 合理配置、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

市联社系统的一些企业领导认识到, 如果对人才模糊配置、随意选拔, 不仅达不到人才的优化组合, 而且还会在员工中造成不公平的工作环境, 导致人才流失。因此, 在实践中, 他们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 努力做到合理配置人才, 不一味追求人才的高学历、高职称。上海天灵开关厂有限公司是国内输配电行业的骨干企业和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全厂485名员工中50%以上为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实现“国际一流中压充气柜气箱制造基地”的目标, 该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企业职工退休或其他因素腾出的岗位全部用于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同时, 调整人才结构, 优化配置低、中、高各类人才。由于人才结构合理底气足, 该企业在实现“国际一流中压充气柜气箱制造基地”目标过程中, 一路高歌猛进, 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这几年市联社系统各企业在人才使用和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但是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领导管理层年龄老化, 后备力量不足。

据统计, 目前市联社系统各企业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共有269名, 其中35岁以下15名, 占5.6%;36~45岁44名, 占16.3%;46~55岁107名, 占39.8%;56岁以上103名, 占38.3%。这些数据表明, 市联社系统企业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 各年龄段分布不均衡。45岁以下的只占22%, 56岁以上即将退休的占到38.3%。由于后备力量不足, 有些企业的主要领导已经超过了退休年龄还在继续留任。浦东新区联社系统的强欣机械厂厂长五年前就到了退休年龄, 因为无人接班, 留任到现在。类似情况在浦东新区联社企业中还有3个。

2. 领导管理层实践经验丰富, 学历层次不高。

市联社系统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一般都是长期在集体经济这个大圈子里工作, 都经历了集体企业的几次改制, 对于集体经济性质的中小企业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 拥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他们的学历层次普遍不高。据统计, 市联社系统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 文化程度为中专、高职的有141人, 占59.5%;大专的有69人, 占29.1%;本科22人, 占8.2%;硕士5人, 占1.9%。企业领导学历层次不高, 很有可能使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遇到成长极限, 导致企业发展困难。

3. 人才吸纳力不强, 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企业而言, 适当的人才流动能增添新的活力, 增强竞争意识,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但是市联社系统各企业却经常为招不进、留不住人才而苦恼。据统计, 2008年以来, 联社系统企业新录用人员共1044名, 其中普通工人为923人, 占总数的88.4%;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者121人, 占总数的11.6%;拥有高级职称的仅2人。这说明企业对人才的吸纳力不强, 人才不愿意来工作。即使来了, 也经常发生“跳槽”现象。松江区联社前几年录用了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本科生, 但工作时间不长, 该本科生就考了MBA离开了。浦东新区联社系统车灯厂一个副经理曾被评为市劳动模范, 多次提出要走, 企业多次挽留, 最后还是走了。

4. 技术人才数量少, 层次结构不合理。

虽然, 市联社系统各企业共有各类高、中级技术人员276名, 但在1.78万在职职工中只占1.55%, 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这说明企业非常缺乏高、中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中, 高级与中级比例为1:10.8, 借鉴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1:3:6的全国总体控制目标, 市联社系统高级技术人员比重明显偏低。以现有276名高、中级技术人才按照1:3计算, 高级应为69名 (现实际为20名) , 中级应为207名, (现实际为256名) 。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个人原因。人才一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成就欲望高, 重视自身知识的获得与提高, 重视个人的发展前景。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更加重视他们个人的成就和发展。如果他们发现在本企业长期无法实现其职业生涯计划目标, 就可能通过流动, 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中去学习新知识, 提升自身价值, 实现其人力资本的增值。

二是企业原因。首先是企业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市联社系统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并且都以传统加工类为主,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部分企业还处于设备陈旧、资金匮乏、产品单一的状况, 长期在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 这样的企业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与大型国企、知名外企相比, 中小企业往往缺乏有竞争力的薪资, 技术人才无法获得有比较优势的薪酬, 他们的离去也就顺理成章。这几年从联社企业“跳槽”的人才大多去了效益更好, 发展前景更广阔的企业。再次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鼓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 激励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员工通过高水平的工作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而这种努力是以能够满足员工的个人需要为前提的。市联社系统的许多中小企业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的制定, 忽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就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也不能使员工产生同企业荣辱与共的思想, 从而既用不好人, 也留不住人。最后是缺少企业文化氛围。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使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减少, 但是对于一个企业中的人来说, 除了工作上的责任和义务, 来自于日常的一些沟通和交流、关心和帮助都可以积累产生一种微妙的感觉, 影响人们在一个企业去留的决心, 这就是人们作为社会人的一种情感上的需要。发展企业文化就是要更好地满足企业员工的情感需要。市联社系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在大环境变化下, 经历多次改制, 成为目前这个样子的, 在这段期间, 企业往往因为改制、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忽视了对企业文化的塑造, 特别是改制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等, 严重阻碍了企业文化的塑造, 不利于员工的精神需求, 以至于人才流失。

三是社会原因。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管理体制转变以后, 企业和员工有了双向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人才可以自由流动, 企业可以真正按照自身的需求招人和用人。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确立和完善, 以及人才市场的快速发展, 人们择业观念的不断更新, 人力资源的流动将进一步加剧, 这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现实, 关键就看怎么应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追求安逸生活, 很多人在择业过程中放弃进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 选择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道路, 使得人才一窝蜂进入机关、事业单位, 企业选择人才的范围变小, 这是现阶段社会宏观环境下不可避免的问题。另外, 上海高昂的房价成为中小企业招用外地人才的障碍。

三、改善人才使用和培养的对策

改善人才使用和培养, 既需要企业的努力, 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 尤其是政府部门的支持, 既需要用常规的方法, 也需要针对新情况、新变化, 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新对策。

1. 要提高认识, 自觉地把人才使用和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来抓。

市联社系统各企业领导, 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 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的思想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要深入分析企业面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态势, 认识到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是关键, 从而进一步增强人才使用和培养的自觉性、紧迫性。企业领导一定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 有把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的创业精神, 不能急功近利, 只图眼前, 要把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真正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来抓。要认真分析企业人才培养和使用的现状, 找准问题, 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意见, 在这个基础上, 认真制订企业人才使用和培养的规划并指定专人负责抓好落实。

2. 提供施展才能、培训和升迁的机会。

一般中小企业在创立之初往往将发展重点放在抢市场、扩生产上, 对技术人才的管理往往比较粗放, 不能很好地顾及技术人才的个人发展, 结果导致人才的流失。技术人才除了满足一定的生活需求外, 更渴望能力的充分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 要充分尊重他们, 在工作上给以授权, 委以重任, 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尽可能多地提供培训机会, 丰富工作内容, 使他们充实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 积累实践经验, 在小企业一样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还要提供畅通的升迁通道和制度, 让他们看到希望, 找到自己的目标, 鼓励他们树立创业意识, 把职业当事业来做。

3. 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 重视感情投资。

企业文化是一股无形的力量,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中的每个人。一个企业的文化, 尤其是核心理念, 一经形成, 会强烈影响员工对一个企业的根本看法并影响该企业的领导风格。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产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还能够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因此, 市联社系统中的小企业应着力于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提供相应的舞台, 鼓励他们参与企业的管理, 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归属感, 为企业创造出更多财富。

以企业文化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关键要从人的角度出发, 尽可能地用“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和方法来代替那些呆板的机制和措施, 留住他们的人, 也留住他们的心。这就是感情投资, 企业对技术人才的感情投资越重视, 收效就越大。感情投资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要关心核心员工的健康状况。技术人才多从事脑力劳动, 劳动的强度常常超乎想象, 面对的工作压力也很大, 健康状况容易受影响。二要关心技术人才的家庭生活。家庭与工作是两个相互影响的因素, 良好的家庭状况可以减少他们的顾虑, 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反之则会影响他们的工作表现。三要关心技术人才的心理需要。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 增进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用情感的纽带把员工凝聚在一起, 营造一个敬业、进取、合作、温馨的团队氛围, 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

4. 通过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 实现利益共享。

薪资福利水平是影响人才去留的考量因素之一, 也是企业留人的一个有效机制。

有竞争力的薪酬不仅体现了人才为企业创造的巨大价值与付出劳动之间的正比关系, 也从侧面反映了人才在企业中的价值和地位, 满足了他们受尊重的需要。当然, 薪酬不能简单确定高与低, 在企业内部应将薪酬按岗位、按对企业所做的贡献合理拉开差距, 应当科学地进行岗位设计和工作分析管理, 做到人尽其才, 合理取酬。企业的骨干人才具有更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有的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 往往是竞争对手挖墙脚的目标, 应使他们的薪酬尽量在同行业具有竞争力。

企业还可以通过为员工提供包括医疗保健、失业保险、劳动保护、旅游度假、福利住房等福利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实行股票期权制度, 让员工特别是技术人才拥有公司股权的一部分, 与企业“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 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 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

5. 扩大社会合作, 多渠道解决人才制约。

市联社系统的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是阶段性的需要各类高、中级技术人才进行技术攻关, 在进入常规生产以后, 可能形成技术人才的闲置, 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技术人员本人都是不利的。可以学习上海协力卷簧制造有限公司“把人养到交大去”的经验, 向社会借脑, 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技开发, 弥补自身科技力量的不足。还可以把科研攻关项目向社会招标, 同时选择内部员工参与培训培养, 既完成产品升级换代的科技攻关目标, 又培养了人才。总之, 要扩大视野, 调整思路, 巧用社会资源, 解决企业的人才制约, 谋求更大的发展。

6. 政府部门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大环境。

上一篇:竞选生活部长演讲稿下一篇:外交礼仪礼宾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