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对学习英语的启示

2024-07-15

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对学习英语的启示(共8篇)

篇1: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对学习英语的启示

浅谈英语习语特征及对学习英语的启示

摘要:英语习语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又是英语的精华所在。习语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语句,英语中许多脍炙人口的习语与其文化紧密相连,反映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本文主要分析英语习语的特点,并探讨英语习语对学习英语的启示,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英语习语。

关键词:英语习语 特征 启示

习语是一个社会文化和语言的重要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习语(idioms)范围广泛,内容多样。就其广义而言, 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和

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习语承载着英语语言民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并与它们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对英语习语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掌握英语本族语者的真实语言,了解语言背后所隐藏着的丰富而有趣的文化信息。英语词汇中习语非常丰富,习语不是英语中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的游离部分,而是英语词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了解习语就会影响到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笔者认为, 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使用英语习语, 可以有效的促进外语教学。

一、英语习语的特点

(一)习语结构具有固定性特点

习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它不像一般短语和词组那样任意拆分、组合、替换。习语的结构特征表现在结构的固定性(fixity)。具体来说习语的构成词、搭配、次序、词意、语态、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固定性,只是习语固定性的强弱程度不同。例如:A friend in need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交),就不能改变顺序说成A friend indeed a friend in need.又如: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善始者必善其终)。因此都不能将其组成部分随意颠倒、改变,否则就会失去原来的本意。习语结构的固定性不仅体现在不能随意拆开或更换这一点上,有时还体现在不遵守语法规则和逻辑推理等方面。如英语中的“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按照现代英语语法规则,谓语动词cut应该加上-s,这一点是与语法规则相悖的。

(二)习语意义的整体性特点

对于词语而言,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习语的意义的整体性。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习语的各个单词的意思简单相加,而是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其真正的涵义。比如dark house,其表面的意思是黑暗的马,这让我们很费解;当然它是指出乎意料的获胜者,一般译为,黑马。这个词在赛马比赛中常常出现。再如lose heart 译为灰心、丧气,而lose one’s heart to sb 则译为爱上某人。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而是要挖掘整个习语深层次的内涵。再如:英语习语“to rain cats and dogs”其义不是“落下的猫和狗”,而是“倾盆大雨”;再如,“I am under the weather.”句中under the weather 是unwell 或unhappy 的意思,不是“在天气之下”。可见,单从字面意义来理解不仅毫不相干,而且可能会荒唐可笑。

(三)习语的民族文化性特点

习语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在内容上与该民族的历史、风俗、人物息息相关。在形式上它的表现手段,结构方式也都渗透着民族语言的特征,体现出其文化的一致性。例如:在英语国家社会里,“狗”对于人类

来说是忠实的朋友,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动物,自古以来赞美和颂扬“狗”的文章和诗歌也很多,所以“狗”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因此在英语中含有“dog”的习语也就相应具有了积极的意义,如 “a lucky dog”(幸运儿),“a faithful dog”(忠实的人)和“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而“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中的“dog”就是伴侣和朋友的意思。然而在汉语中,由于文化习俗因素,含有“狗”的说法一般都具 有贬义,如“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又如:“make a pig of oneself”汉语意思是“狼吞虎咽”,而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西方人更容易联想到猪,因此用pig来指狼和虎。

二、英语习语对学习英语的启示

(一)在英语习语中感受优美的语言

汉语是优美的语言,而且有很多优美的语言,英语也是如此,很多英语的习语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比如,在表达“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No pains,No gains)”时,英语习语就采用了压韵的技巧,措词巧妙,音韵优美,便于记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first and foremost(首先)、(with)might and main(尽全力地)、saint s and sinners(圣人与罪人)、(in)weal and(or)woe(无论是福是祸)Safe and sound(安然无恙)。这些习语不但易于我们记忆,也能让我们感受英语的优美节奏,更能在口语和书面的交流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感受中英文化的差异并且学习地道的文化常识

英语和汉语的习语都反映了各自语言的民族文化,在学习英语中巧妙地使用这些习语,能够让我们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去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了解不同文化的底蕴和语言内涵。举一个例子,walk/ go down the aisle,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他们的婚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婚礼开始时新娘由父亲陪着沿着教堂走道走向圣坛,因此这个习语“沿着教堂走道走”就有了“结婚,出嫁”的意思了。从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习语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些固定短语。因此,学习习语能让英语学习者学有所得。

习语作为文化的载体,自然蕴含着许多民族的文化常识。比如,如果把the Trojan horse 翻译为“特洛伊木马”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明白这一习语的内涵。笔者就用英语讲述特洛伊战争,告诉我们在战争中,希腊军队是如何使用妙计,把士兵藏入木马中而取得胜利的。现在通常用来比喻暗藏的敌人威胁。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英语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再如“Man Friday”的意思就是“得力、忠诚的助手”。这个说法源自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Friday 原本是个被其它部落俘虏的野人,被鲁滨逊救了,而这个野人很愿意做鲁滨逊的仆人,由于是在星期五救的他,于是给他起名叫Friday。从此,Friday 就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而“man Friday”后来就演变成了得力助手的代名词。如果助手是女性,就叫“girl Friday”。这也能很好地让我们了解文学常识,当然能更好地引导英语学习者有意识地去学习和阅读这些书籍,更好地感受英语的魅力。

综上所述,英语习语作为一种反映民族特色魅力的一种语言群体,是经历了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的考验而生存下来的。因此,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深层挖掘他们的内涵,并适时、适当地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一定会真正地喜欢上英语。

参考文献:

[1] 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 教材编写组.新编实用英语(第一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 M ].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67.[4]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5]唐桑庆.小议英语习语文化内涵的类型[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篇2: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对学习英语的启示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功能;外语教学

称呼语指称谓语中的面称词,用来直接指听话人。称呼语的误用和滥用易导致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比语法错误更严重,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人品。因此,在交际中掌握称呼语的语用功能,避免误用和滥用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应成为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

一、英语称呼语的语用功能

下面将从揭示话语主体的人际关系、表达说话人感情、以言行事几个角度分析英语称呼语在实际使用中的语用功能。

(一)人际关系指示功能

布朗和吉尔曼在关于第二人称t/v研究中提出了“权势”和“同等关系”两个术语,以此来概括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人际关系的的概括虽然还有者其他一些模式,“权势”和“人际关系”的因素在面对面交往中确实普遍体现的。(祝畹瑾,2013)人际关系指示功能是称呼语最重要的功能。

lane: i didn’t think it polite to listen,sir.在这个例子中,algernon称呼lane用了比较亲近的t式称呼lane,而lane 回答时使用了表示尊重的v式称呼sir.通过称呼语的使用不同,由此可以推断出algernon的地位要高于lane,实际上,确实如此,lane是algernon的男仆,地位明显低于algernon。

(二)表情功能

使用不同的称呼语可以表达说话人不同的情绪。在这里我们把这种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因此在分析称呼语的表情功能时,必须要结合语境。表情功能是称呼语最为丰富和有趣的功能。

cecily: certainly,miss prism.my little task of reconciliation is over.chasuble: you have done a beautiful action today,dear child.在例4中,chasuble十分满意 cecily的表现,所以使用“dear child”来表达自己对cecily的赞赏。

(三)以言行事功能

称呼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行事功能。它有时独立存在,既用以指称受话人,又同时在施行一种言外行为如请求、指责、间侯、警告等。称呼语的行事功能依赖于它出现时的各种语境,通过语境信息表现言语行为。

在例3中jack害怕algernon会毁掉他的全部计划而使用比较具有攻击性的“you young scoundrel”来威胁他离开。

二、英语称呼语教学建议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发现,英语称呼语在话语交际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相关调查证明英语学习并不能完全掌握其语用功能,交际中频繁出现语用失误。因此,接下来将浅析语用失误特点并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kasper 指出:不仅一般语用语言知识是可教的,而且社交语用知识也是可教的;语用知识的讲授对语用能力是有促进作用的。因此,可以从英语称呼语语用功能的角度根据社会阅历及英语知识水平的掌握程度进行分层教学。首先,针对于年龄较小的初学者,先讲授称呼语引起注意的功能。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词汇教学,讲授不同情境下称呼语的使用方法。其次,对于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学生,讲授其人际关系指示和表情功能。授课过程中可结合句法教学,讲授不同情境下的基本模式。最后,对于社会经验已经到达一定程度的学生,讲授以言行事的功能并鼓励其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根据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中文语用能力分层教学更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中英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差异不大,这种可以充分发挥母语正迁移的效果,使中英称呼语语用能力同等提升。但是,在具体表达中,中英称呼语差异较大,这也是产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强调中英称呼语的使用差异,避免母语负迁移现象也很重要。

三、总结

篇3:论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活用

一、英语习语的特点

1. 结构固定性 (structural stability) 。

英语习语的结构固定性是指英语习语结构有其本身的完整性, 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 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例如:

(1) He kicked the bucket. (他死了。) 若将此句改为被动语态:The bucket was kicked by him. (这桶被他踢倒了。) 两者在语义上毫无联系。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习语是结构定型的, 不容随便改动的, 如作改动, 则习语的意义就会改变或者习语就不成立了。

2. 语义整体性 (semantic unity) 。

英语习语的语义整体性, 是指我们要把习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例如:

(2)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You’ d better stay at home.——该例中习语rain cats and dogs按字面直译为“雨大得下猫下狗”, 实际上是“下倾盆大雨”的意思。

从上例可看出, 英语习语的语义不是各个成分意义相加, 即如果把组成一个习语的各个词拆散开来, 尽管能够懂得每个词的单独意义, 但仍可能无法理解这个习语的语义。因此, 英语习语在语义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3. 英语习语的成因决定其特点。

英语习语言简意赅, 妙趣横生, 是在于它们的内涵联系着民族的历史文化, 源远流长。英语习语基本源于历史事件, 寓言, 神话, 传说, 民间风俗和某些文学作品等, 经过时间的锤炼, 删繁就简, 潜移默化, 其形式和语义固定了下来, 发展成为今天的英语习语。

上例 (1) He kicked the bucket. (一命呜呼) 古时自缢身亡的人垫脚用的桶叫 (bucket) , 上吊人踢掉这个桶, 当然就一命呜呼了。上例 (2) rain cats and dogs源于古代北欧神话, 猫和狗都是暴风雨之神欧丁 (Odin) 的使者, 分别象征大雨和强风。rain cats and dogs喻做倾盆大雨、狂风大作, 形象生动。

因为英语习语与历史文化的内在联系, 人们能够从它们所负载的典故或事件里领悟出其中的隐喻, 达到交流的目的。

二、英语习语的活用——英语习语变体

我们有时发现, 人们在使用英语习语时, 会对原习语进行替换、增减、缩略等。

(3) It’s like trying to find a needle in a haystack.——该例中的习语find a needle in a haystack (大海捞针) 的find也可用其近义词look for或search for代替。

(4) Shakespeare曾经将习语a horse of anther/different color (完全是另一回事) 改为a horse of same color (完全是一回事) 。

这些现象似乎和英语习语的特点相悖, 其实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下节讨论) , 在英语语系中是允许的。“通过更换习语中的某个词语、改变原习语的结构或意义所创造出来的习语变异形式, 就是英语习语变体。” (华先发, 1998) 英语习语变体是人们活用英语习语的主要形式。

英语习语变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改变了原习语的结构或语义, 但得到了普遍公认, 已属约定俗成, 上述的例 (3) 就属此类;而例 (4) 则属于另一种情况, 它们未被公认, 是人们为了表达需要而临时改变原习语的基本结构或整体意义的习语变体, 这种在原习语基础上临时创造出来的新颖别致但没有得到普遍使用的变异形式被称为习语临时变体。

习语变体的理据:

(1) 英语习语是英语的一部分, 其结构、语义和活用都属于语言学范畴。语言的使用是语法、语义与语用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Lakoff所说:“决定某一语项与其他语项共现的要素除了该语项的语法外, 还包括它的语义特征以及相关的语用因素。”而且, 语法、语义和语用之间是相互依存, 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

(2) 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 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 (variability) 、商讨性 (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 (adaptability) (Verschueren, 2000) 。

(3) 语言选择的过程中会受到语言结构、语境和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意识等因素影响。

三、英语习语的特点与其活用的关系

英语习语是经受了历史的长时间考验, 千锤百炼而形成的。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受时代和环境变迁的影响, 习语的个体发生变异, 然后逐渐得到人们认同, 再变异, 再被认同的循环过程。变异是积极的, 包括新习语的诞生和原习语的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使习语结构更简练或语义更完整, 这样才会被认同。如习语Jack of all trades (杂而不精的人) , 人们最早见之于文字记录是在1618年, 当初Jack of all trades一语确如其字面所表示那样, 指掌握多种技能、样样都会点儿的“百业巧匠”, 是个褒义词语。但约一个世纪以后, 随着各行各业更趋于专业化, 这类人的缺点日益明显, 此语也逐渐蒙上一层贬义。到了19世纪Jack of all trades后面往往加上了 (and) master of none, 这就使它的词义色彩完全贬降了。今天尽管我们在用时常常把 (and) master of none这部分缩略, 但仍用于贬义, 表示“杂而不精的人”。变异是习语的发展方向, 同时必须指出, 每一次变异、被认同的循环过程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那么, 英语习语变体是否也具有此特点呢?

英语习语变体的出现, 满足了时代发展需要, 满足了人们标新立异的心理需要, 反映了英语习语历史发展方向。英语习语变体是在原习语的基础上进行变异而创造出来的。它们和原习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表面联系表现在习语变体的表达形式上, 或结构或语音或语法或语义等。内在联系则集中表现为对习语变体的可变性的限制。也就是说, 哪一部分可变, 通过什么途径变, 变成怎样, 都受到原习语性质的限制, 人们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语言选择以完成变异的过程。如上述例 (3) 中习语find a needle in a haystack (大海捞针) , 我们只能改变find部分, 用其近义词look for或者search for代替, 但不能改needle (针) 或者haystack (干草垛) , 因为人们已经习惯用它俩作为喻体, 比喻“很难找到”;又如例 (4) Shakespeare曾经将习语a horse of anther/different color (完全是另一回事) 改为a horse of same color, 它的语义并不如字面表示那样“相同颜色的马”, 而是“完全是同一回事”, 这也是因为受到原习语语义影响, 借用的是原习语的比喻意义, 而不是字面意义。习语变体的途径和形式, 不是人们主观规定的, 而是人们认识了习语变体的变化规律所作出的概括和归纳。原习语对习语变体的限制, 本质是不允许随意改变原习语的结构固性和语义整体性。臆想和编撰出来的词语, 被摒除于习语变体之外。上述说明, 限制就是英语习语的特点在英语习语变异过程中的体现。英语习语变体和一般英语习语一样都具有英语习语的特点, 只是两者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一般习语从表面结构和语义上体现;而习语变体则从变异过程中受到的限制上反映出来。

篇4: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对学习英语的启示

关键词:英语习语;特点;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06-02

一、引言

英语习语,即英语的习惯用语,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成语、格言、典故、谚语、俗语、俚语等,是英语语言发展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使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英语习语通常结构固定、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此外,大部分习语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易于上口。习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地理、风俗等的了解,促进人际交流。英语习语教学与一般的词汇教学有很大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习语的真实涵义和词面意思并不等同,有些甚至与词面意思背道而驰,这事英语学习的难点所在。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掌握英语习语的特点,采用独特的教学方法把习语教学融入到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译中,以便提高英语教学的整体效果,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也必须注意英语习语的教学,因为习语教学对英语的整体教学效果有着及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英语习语的特点

1、结构的稳定性

英语习语和普通的短语不一样,它们的各个词或短语之间的顺序或形式不能随意改变,更不能任意地拆分和重组,组成习语的各个词或短语也不能任意替换,否则就将失去自身的涵义。例如:a stone’s throw (一石之遥) 不可按一般的语法规律改为the throw of a stone;又如:by twos and threes(三三两两)不可改为by threes and twos.

2、语义的整体性

习语是固定的词组,在语义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整体的意义,往往不能从其组成成分的各个词汇意义中推译出来。所以大多数习语在形式上有内在的统一性,在意义上有高度的概括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构成了习语语义的完整性。习语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把习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不是把组成这一习语的各个单词的意思简单相加。比如dark horse,其表面的意思是黑暗的马,这让我们很费解;当然它是指出乎意料的获胜者,一般译为黑马。这个词在赛马比赛中常常出现。再如lose heart译为灰心、丧气,而lose one’s heart to sb.则译为爱上某人。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而是要挖掘整个习语深层次的内涵。

3、形式的精炼性

经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大多数习语都短小精悍、喻意深刻、简洁明快,富于表现力。如“as busy as a bee”廖廖几字把一个人奔波忙碌,终日辛劳的情形勾勒得淋漓尽致。大部分英语谚语的组成成份也不超过十个单词,其中许多都是省略句。

4、习语的民族性

习语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因此,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世界各地的人都同住一个地球,有些经历和意识是相似的。例如,中英两个民族的人民在古代因缺乏科学知识,都把人的“心脏”(heart)当作灵魂、思维、感情的中枢,因而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出现了大量围绕“心脏”的习语。如:心情沉重(with a heavy heart), 全心全意(heart and soul),心心相印(heart to heart)等,这一类的汉英习语很多。另外,中国人和英国人共同的劳动经历也使这两个民族产生一些相同的人生经验, 如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欲速不达(More haste,less speed.)等。但是,由于汉英习语是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两种不同的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有许多习语就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形式。例如,在汉语中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般)。这是因为英国没有竹子,英语中的bamboo一词来自马来语。这种“比喻意义相同或相似,而借喻物体不同”的情况是习语的民族性的典型表现,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形容一个人“脾气倔强,不肯轻易改变主意”,在汉语中说“倔得像头牛”,在英语中说“as stubborn as a mule”(犟的像头骡子);形容“白费力气,做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在汉语中说“水底捞月”,在英语中说“to fish in the air”(在空气中钓鱼)。形容“喝水喝得很多”,汉语习语是“牛饮”,英语习语是“to drink like a fish”(像鱼儿那样喝水)。

三、英语习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利用习语的形象性和趣昧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的生动性往往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动力。英语习语语言凝练,形象生动。比如,在英语中同一种颜色词在不同的习语中与不同的名词搭配组合却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如: She is a green hand in teaching English.(在英语教学中,她还是个生手。) Mr. Jackson has a green thumb (杰克逊先生种植技术好。) Mother gave us the green light to go on the camping trip this summer. (妈妈准许我们今年夏天去野营一次。)在英语习语中,这种词语使用的灵活多变给语言注入了活力。

英语中也有大量的结构对称、音韵合拍、寓意深刻的句子,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lazy youth,a lousy age.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A good neighbor,a good morrow.(好邻生好景。)Spare the rod,and spoil the child.(不教不成材。)这些习语与其汉语对应的译文,丰富了语言学习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利用习语中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习语具有精练、短小的特点。因此,用习语作为讲解语言知识的例证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英语中有大量的习语使用了头韵和尾韵来加强语音的和谐性,可以用习语讲解语音知识。如押头韵的习语:forgive and forget既住不咎,live and learn活到老学到老,health and wealth健康与财富,safe and sound平安无事等;押尾韵的习语: near and dear极亲密的,by hook or by crook千方百计等。

另外,英语习语的应用有助于语法的学习。如,He that climbs high falls heavily.(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含定语从句;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含状语从句; What’s done can not be undone. (生米煮成熟饭了。)——含主语从句; Saying is one thing and doing another.(言行不一。)——含动名词作主语。再如,在讲授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时,学生需要掌握一个句型: the +比较级(+句子),the +比较级(+句子)。如果举这个例子: The more diligently you work at the subject, the better results you will achieve.学生会感觉这个结构较复杂,难理解。但是,如果让学生记住这个习语: “The sooner, the better”(越快越好)。他们便能很快理解这个语法结构。

英语习语的学习也有利于修辞的理解与掌握: 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三月天气来如猛狮,去如绵羊。) 此是明喻(simile);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金钱是万恶之源。)此是暗喻(metaphor);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趁热打铁。) 此是讽喻(allegory); No cross, no crown. (不经磨难,就没有成功; 无苦就无乐。)其中cross(十字架)是苦难的象征; grown(王冠)是权力的象征,亦喻指“荣誉”, 此是转喻(metonymy),也称为换喻; A single sup brings eternal regret. (一失足成千古恨。) 此是夸张 (hyperbole); Beauty and folly are often companies. (美与蠢,常相伴。) 此是矛盾修辞法(paradox)。

这些语音知识、语法和修辞现象通过习语作为例证进行讲解,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方便他们进行记忆。

3、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

学生在与来自英语文化的人们进行交往时,仅靠掌握目的语准确的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量的词汇,也未必能真正地同其开展自然得体的对话。有时非但达不到交际的的目的,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其原因就是对于文化语境的融入程度不够。例如,pull someone’s leg意为“欺骗某人,哄骗取笑人”,中国人将这个习语理解为“拖后腿,牵制阻挠别人或某事不得前进”。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怒发冲冠”与英语中的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两者看似相似,其实含义相去甚远: 前者源于“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形容某人“愤怒至极”的样子;后者则源于英国1825年一名盗马贼被拉上绞刑架时恐惧万分的形象,意思是“毛骨悚然”。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融入习语教学,这将会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利用习语的深刻寓意,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只要对业务上的教学做到精益求精,更要在育人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英语中的习语言简意赅,哲理性强,比喻形象生动,并且非常具有启迪意义。例如:Everything is good when new, but friends when old. (东西是新的好,朋友是老的亲。)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away the stone. (滴水穿石); Practice makes perfect.(孰能生巧) Doing is better than saying. (与其挂在嘴上,不如落实在行动上。) Don’t put off till morrow what should be done today. (今日事,今日毕。) 在这些习语的教学中,不能片面强调其中的语言知识,要鼓励学生思考其背后的哲理和经验,并以此裨益人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找好与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渗透,加速德育工作的进程。

四、结语

总之,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中的瑰宝,更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最好的教材。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融入英语习语的学习,让它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对与英语教学各个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帮助他们真正地彻底地掌握一门语言。

参考文献

[1] 范家材. 英语修辞赏析[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2] 梁乐怡. 论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活用[J] 英语教学,2008.

[3]平洪,张国扬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 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 徐竹生. 英语谚语大词典[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6] 张凤琴. 浅谈英语习语的修辞构成与活用[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2).

篇5: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商务交际中you-attitude的语用功能探讨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消极情绪的语言表达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 流行语的翻译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白噪音》的后现代特色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老人与海》的主题解析

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的影响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

On the Non-observanc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由个性反映出爱—《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彼得潘--孩子和成人共同的童话 《白象似的群山》隐含意义解读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解读《暮光之城》主人公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

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探析《恋爱中的女人》之主题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解读《喜福会》的中国式母爱

从《穿靴子的猫》看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英语网络语言特点研究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霍桑的《胎记》中乔治亚娜的死的深层原因探究 华兹华斯诗歌的和谐观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43 论《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独特的写作风格

A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 Learning Motivation 45 《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 46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47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 48 论查尔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 50 杰克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52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53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 54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55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57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58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59 沮丧与感情的冲突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61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62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 64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

A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ot Cyber Word—“Geili”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67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68 The English Translating of Chinese Neologisms in Political Document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69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70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 71 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7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74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翻译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77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Dream--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Gatsby 78 新闻英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简写本与原著的语篇比较——基于倒装句的分析视角 80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81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82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

论《梅丽迪安》中主人公梅丽迪安的觉醒

An Imitation of the Primitive Society: Evil of Human Nature in Lord of the Flies 85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A Survey on Western Culture Learning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87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 88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 89 论新闻英语中隐喻的运用及其翻译技巧 90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91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论

Analysi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Friends 93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94 Exploring The Matrix: Hacker Metaphysics 95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 96 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97 《先知》中倒装句文体功能的研究 98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

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01 Golding’s Perception of Human Nature Viewed from Lord of the Flies 102 浅析英语拟声词的功能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104 《麦田中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异化

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作用及相对应的培养策略 106 英语阅读中的词汇教学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 108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 109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从《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探究布朗宁夫妇的爱情 111 A Brief Analysi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Cat in the Rain 112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114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 115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 116 从文化角度浅议电影名翻译技巧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118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19 目的论指导下的导游词英译策略研究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

合作学习法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个案研究 122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123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 124 从商标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125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26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128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On Cultural Default and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130 《简爱》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述评 131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132 英汉植物文化词汇的差异及翻译研究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134 商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36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137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139 浅析英语动物类习语的翻译 140 浅谈中西方服饰礼仪之色彩差异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142 从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43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146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148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150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151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 152 《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 153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

154 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 155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156 “适者生存”——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看《热爱生命》 157 简析美国个性化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158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159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婚姻观的剖析 160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61 An Approach to the New Women’s Consumerism in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162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Fairy Tales 163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罗曼的比较

164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6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167 课堂管理对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影响 168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169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

170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17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172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房地产广告差异

173 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 174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75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惨命运

176 On Hardy’s Meliorism: An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77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对比浅析 178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

179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

180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181 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 182 浅论广告英语的修辞特色

183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184 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

185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 186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 187 对鲁滨逊性格特征的分析

188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 189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90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191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 192 《紫色》中西丽的妇女主义研究

193 性别差异在日常英语词汇和句法中的体现

194 《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 195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 196

197 On Eliza’s Independent Awareness in Pygmalion 198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199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

篇6: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语用功能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语用功能

英语习语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导致了习语在实际应用中扮演着多样性的`“角色”或多元的语用功能.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英语习语在交际活动中的作用或语用功能,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习语的本质特征及其使用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语用能力,在语言学习中有效、得体、恰当地运用英语习语.

作 者:彭庆华 PENG Qing-hua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上海,40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8(6)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习语 文化内涵 语用功能

篇7: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对学习英语的启示

摘 要: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固定意义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习语,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的差异上探索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习语;翻译策略

习语是一种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固定意义的表达方式,它包括成语(set phrases)、俗语(colloquilisms)、格言(saying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s)、典故(allusions)等。《柯林斯英语大词典》对于习语的定义是无法通过其单个词汇的累加来预知其含义的一组词(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an

ing cannot be predicted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1]以倾盆大雨为例,(It was raining)cats and dogs.)。习语是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或教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包含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2]因此,正确的翻译英语习语首先因熟悉它与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及其内涵。

一、英汉习语的差异

(一)地理环境。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四面环海。历史上他们的捕鱼业非常发达,且热衷航海,因此他们的习语中有大量与捕鱼,海洋相关的词汇,相反,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因其农业发达,习语中则有大量的农业耕种相关的词汇。比如“to drink like a fish”,直译是“像鱼一样喝水”,意译则为“牛饮”意指很能喝酒;“as mute as fish”表示像鱼一样无声无息,即“默不作声”。又如“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 直译是“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意译则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同时,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控制,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中国则四季鲜明。因此在涉及到与季节相关的习语上,应该结合其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才能在更好的把握其特定文化环境下语言的翻译和理解。以春风为例,英国的西风带来的是大西洋的温暖气流,预示着春天的来临,西风即春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著名诗句“Oh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正是对春风的赞颂。而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东风才是春风,有诗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二)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一个群体的习惯和准则的总和,群体人员的创造和遵循是其存在的前提基础”。[3]以英汉两个民族的饮食习惯和宠物习俗为例,英国四季变化不大,全年不冷不热,主要食物是面包(bread)黄油(butter)等,由此产生了很多与这些食物相关的习语。比如: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

one’s mouth,直译是“把面包从某人嘴里拿走”,但了解其面包为主食后,我们就可以意译成“抢别人的饭碗”,同样,bread and

butter(面包和黄油),意译则为“谋生之道”。

宠物作为我们的老朋友,与我们的关系特别密切,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4]狗在西方国家被看做是最忠诚的朋友和家庭的成员,因此与狗相关的英语习语通常用来描述人类的行为,大都没有贬义。比如用“lucky dog”指“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则意译成“凡人皆有得意日”。相反,狗在汉语文化中则是一种遭人厌恶鄙视的对象,比如中文成语“鸡鸣狗盗”、“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等。

(三)宗教信仰。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英汉语言中就有大量富有宗教色彩的习语。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西方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奉耶稣为全人类的救世主,由此出现了许多与上帝(God)及其宗教经典《圣经》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理解成“自助者天助”,“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就翻译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又如“turn the other cheek”直译过来是“转向另一边脸”,这样翻译出来读者无法理解其含义。此习语出自《路加福音》第6章,第27至29节(Luck 6:29):But to you who are listening I say:

Love your enemies; do good to those who hate you; bless those

who curse you; pray for those who treat you spitefully.If anyone

hits you on the cheek,offer the other also; is anyone takes your

coat,let him have your shirt as well.(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要爱你们的仇敌;善待恨你们的人;祝福诅咒你们的人;为凌辱你们的人祷告。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这是耶稣告诫他的信徒不要和恶人作对,后人便用这个习语比喻毫无怨言地忍受侮辱和伤害,不还击别人对自己的攻击。与西方宗教信仰不同的是,中国人信奉佛教,故语言中有很多与“佛”相关的习语,如“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等。

(四)历史典故。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耳熟能详的人名地名也造就出大量的习语。这些看似简单的习语其中的意义却非常深远,因此在翻译的处理上绝不能单单累加单个词语的字面含义,而应翻译其背后的深意。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直译过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似乎没有问题,但如若了解其背后典故,古罗马由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镇逐步地扩张到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为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才有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习语,比喻达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也可译成汉语成语“殊途同归”。又如“to meet one’s Waterloo”就不能直译成“遭遇滑铁卢”,而应结合滑铁卢之战拿破仑的惨败取其深层含义“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或汉语成语“一败涂地”,读者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以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为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了解其背景,方能知晓其比喻义为“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长久以来,希腊―罗马神话作为希腊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誉为西方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对欧洲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5]大量的习语由蕴含在这些神话故事背后的典故构成。以习语定义中的“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为例,在北欧神话中,猫被认为可以影响天气。驾着风暴而来的女巫据说就是化身为猫的。而狗和狼则是风暴神欧丁的随从,其中狗是风的象征。因此,这个习语才被翻译成“下倾盆大雨”而不是下小猫小狗。又如“Achiles’ heel”,源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The Iliad)。特洛伊战争中,Achilles率领希腊联军阵营最骁勇善战的一支军队。在他出生时,他的母亲将他倒提着浸泡在冥河里,因此全身刀枪不入。可因为手捏着他的后脚跟没泡到水,因而成了唯一的弱点。最终Achilles被特洛伊城的巴里斯王子(Paris)一箭射中后脚跟而阵亡。因此Achilles’ heel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成“某人的脚后跟”而取其引申义“致命伤,最大的弱点”。汉语言中同样有许多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的习语的,如“守株待兔”、“夸父追日”、“叶公好龙”等等。

二、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习语翻译的关键是在译文中表现其源语言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意义。比较常用的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法等。

(一)直译法。直译是指译文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保留其表达方式,比如原文中的修辞手法、原文的民族特色等,使读者能体会到与原文大致相同的感受,而广为译者采用。比如“armed to teeth”直译成“武装到牙齿”;“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译成“趁热打铁”;“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成“一石二鸟”;等。因为中英民族作为人类都有着类似的生活模式和阅历,对于这类习语,用直译的方法既生动形象,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意译法。由于中外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一味的直译就有一定局限性,这种情况下,为了正确传达原文意义,应该采取意译法。所谓意译法,就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大意进行整体翻译的一种翻译方法。比如“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直译过来是“一说到魔鬼,他就出现了”,但如若译成“说曹操,曹操到”,读者便可在汉语中更好的感受到与原文语义相同或相似的效果。又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直译是“两个脑袋胜过一个脑袋”,显得刻板不够灵活,意译成“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就生动得多。再说“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直译是“人人袖子里都有一个傻瓜”,读者会觉得困惑难懂,意译成“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就清楚明了多了。

(三)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句为例,翻译成“约翰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是个可以信赖的人。”在英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旧教与新教的激烈斗争,旧教曾规定教徒在斋日可以吃鱼,而新教则反其道而行之,拒绝在斋日吃鱼以示忠心。因此,英国人用“eat no fish”表示忠心。这里译者把它直译为“斋日不吃荤”,再将其所蕴涵的意义用“忠实”表达出来,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又方便译文读者理解,也算得上是较为巧妙的翻译。

英语习语以其精辟、形象、生动的特点,牢固地确立了它在英语中的重要地位。[6]由于英汉两大民族间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的巨大差异,透视出其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单理解其字面意义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了解其地域性、民族性、民间性、整体性和比喻性,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综合灵活多样的翻译技巧来处理源语言。并谨记从语义等值出发这条翻译原则,小心谨慎,避免望文生义,才能在最小程度上减少读者阅读困惑和最大程度上了解文化精髓,把人类语言的智慧准确的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Z].William Collins Sons & Co.Ltd.2003.[2] 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 Worsley.The New Modern Sociology [M].London: Penguin Books Ltd.,2008:129

[4] 杨芳.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92

[5] 段寒,谢丹平.浅析英语习语特点及其文化背景 [J].邢台学院学报,2008(23):34

篇8: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对学习英语的启示

关键词:英语习语,饮食文化,面包文化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文化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学习语言而忽视文化的拓展是难以学通掌握该语言的精髓。在二零零七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 使他们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非常重要, 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 还应使其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饮食习语

英语习语之中饮食习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在饮食习语当中涉及到了一些历史渊源或者宗教典故, 以及每个民族所独有的象征性食物, 这些都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英国的饮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说是面包文化。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侧, 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 适合种植小麦, 所以面包是主食, 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面包文化”, 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其他国家。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 奶酪、蛋糕和黄油等食品也是富有特色的日常食物, 受其饮食习惯的影响cheese, cake和butter等词频繁地出现在西方习语之中。英语饮食习语之中有很多与人类是相关的, 而且大多数采取了隐喻的方式表示人类的各种活动, 令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形象逼真。

1.生活必需品。面包 ( bread ) 是普通英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食, 因此, 与它有关的饮食习语俯拾皆是, 其中最普遍的意思是“生计, 谋生之道、饭碗”。

daily bread意思是生计, 必不可少的粮食;bread andbutter也可以表示生活最基本的需要, 如食品、住房、衣服等必需品; bread and water粗劣的饮食, 粗茶淡饭;bread andcheese字面意思是面包与干酪;一般性的普通食品, 家常食品, 也即汉语的粗茶淡饭的意思;bread and circuses食物和娱乐 (常指统治阶级抚慰人民的小恩小惠) 。

2.工作。英国人很是幽默, 他们以面包表达生活中的必需品, 也用它来比喻指代赖以生存的工作, 例如:为了生活, 人们需要赚钱养家, 所以他们make one's bread谋生, 或者earnone's bread谋生, 赚钱糊口。如果工作中不小心犯了严重错误, 结果可能是quarrel with one's bread and butter与自己的食品吵架, 可不就是与自己过不去, 砸自己的饭碗。或者有时候被别人take the bread out of sb.'s mouth , 吃进了口里的面包被人夺去了, 就是夺某人的生计的意思了, 所以就没有了工作, 于是out of bread失业, 就出现了in bad bread处境不妙, 接着是Live on the bread- line生活在是难以糊口, 然后就不得不在bread line等待领取政府发放的救济品的队伍之中了。

3.指代人。含有食物的名称的英语习语是英语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 其特点是语言简练, 生动活泼, 富有哲理。

英语用a big cheese一块大奶酪, 在温饱不能得到保证的时代, 当然是很重要而且稀罕的东西, 后来此习语转而比喻指代大人物, 重要人物。Breadwinner从字面上来理解, 它的意思就是赢得面包的人, 但能够赢得面包且带回家里的人就是养家之人, 因此Breadwinner的实际意思为:家里挣钱的人, 也就是养家糊口的人。英语之中有这个说法:Allbread is not baked in one oven.本来意思是指不是所有的面包都在同一个炉子烘烤的, 也就是面包各有不同, 后来用于表示人各不同, 不可强求一致。英语习语之中还有"bread andcheese"marriage, 生活之中只有普普通通的基本食物可吃, 这样的婚姻生活确实是贫贱而艰难的, 非常形象的勾画出了生活困苦的贫贱夫妻的意思。

4.用来表达开心的精神状态。英国人以面包为主食, 也喜爱吃蛋糕, 智慧的人们利用自己的日常食物, 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

英语习语cakes and ale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第十二夜》:Dost thou think, because thou art virtuous, there shallbe no more cakes and ale? (你难道认为你道德高尚就不能再寻欢作乐吗?) , 后来用于泛指生活之中令人高兴的事。习语the greatest thing since sliced bread表示自切片面包发明以来最受人欢迎的事物, 是非常好的事情。习语like the cat that stolethe bread则意为像偷了面包的老鼠一般感到心满意足。而Halfa loaf is better than no bread .即使只有一半的面包, 数量不够, 也比什么都没有好, 用于表示有胜于无。习语A piece ofcake字面意义是一块蛋糕, 涵义却是指小事一桩, 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松完成某事。习语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it字面意思是你手上的蛋糕吃了之后就没有了, 不可能吃了这蛋糕之后还会拥有这块蛋糕, 所以它的实际涵义是同时兼得两件不相容的事物的好处, 是鱼与熊掌兼得。

5.指代人类的日常活动。用于描写人类日常活动的英语习语当中, 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用面包, 黄油等日常生活食品表达。英语习语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从字面意思理解, 这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宗教基督教传教士教育人们多做善事终将使其获益, 与中文“好人有好报”的含义一样, 表示心地善良的人不图报答地行善。源自《圣经》的英语习语break bread with sb.意为受到某人的款待; 与某人共用圣餐。习语butter one's bread on both sides (=have one's bread butteredon both sides) 则表示某人很是精明, 把面包的两面都涂上好吃的黄油, 转义为走运; 左右逢源, 同时收双方之利。而know which side one's bread is buttered on从字面来解释:一个人知道他的面包是哪一面涂抹了黄油的。这是因为涂抹了黄油的那一边味道更美味, 因此它的实际意思就是:一个人知道什么会对他有好处, 怎么做才对自己有利, 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也有的人运气不佳, 因此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stone, 西方文化之中有“要面包给石头”的说法, 意思就是所得非所需, 转义为乞求怜悯却遭遇到铁石心肠般的拒绝, 源自《圣经》。

6.用于发誓。英语也乐于运用日常生活之中常见的东西表示发誓, 例如:take bread and salt郑重地发誓;By breadand salt!我敢发誓! ;God's bread !我的天啊!好家伙!糟糕! ;As I live by bread!一点不假!

三、总结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之中含有食物名词的习语非常的形象化, 而且往往带有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这类习语的实际意思和字面意思差别很大, 其实际意思并非是构成单词意义的简单叠加, 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 因此要理解这类习语的正确意思就要理解其饮食文化, 需要正确理解含有食物名词的习语的真正涵义, 绝不能望文生义。所以在大学英语课堂之中, 通过学习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可以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

参考文献

[1]李云.牛津英语习语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2]孙力.源于饮食文化的英语习语及修辞特点[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殷莉与韩晓玲.英汉习语与民俗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我的母亲初中生作文1000字下一篇:补充医疗保险及子女综合医疗保险报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