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模拟试题

2024-07-09

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模拟试题(精选6篇)

篇1: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目前我国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A.相对独立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永恒性

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B.相对独立性

C.永恒性

D.历史性

3.马克思认为,正确的教育起源论是()

A.心理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神话起源论

4.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课外体育锻炼

B.运动竞赛

C.运动队训练

D.体育课

5.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A.军事体育教育

B.天文地理教育

C.政治哲学教育

D.多方面发展教育

6.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可以加快人的发展。反映了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

A.稳定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7.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社会实践

B.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C.教学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8.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9.教育者创设交往情境,提供社会互动机会,组织多方面交往活动以教育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疏导法

B.交流法

C.对话法

D.心理咨询法

10.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

A.生物起源论

B.劳动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实践起源论

11.人类最早的教学手段是()

A.直观教具

B.口耳相传

C.文字材料

D.黑板加粉笔

12.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家长

B.教师

C.学生

D.校长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强化政府办学。

14.地方课程主要是由区县开发的课程。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为什么说教育救国论是错误的?

1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7.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四、论述题:l8小题,15分。

18.试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保持和联想

C.识记、再认和回忆

D.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20.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的提出者是()

A.斯普兰格

B.巴甫洛夫

C.希波克拉底

D.霍兰德

2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A.问题情境

B.原型启发

C.原型

D.问题对象

22.情绪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

B.态度

C.动机

D.认识

23.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叫()

A.表象

B.做梦

C.理想

D.幻想

24.人们在乘车时,观看外面远近不同的物体,结果会发现:“近物反向移动快,稍远物体反向移动慢,非常远的物体是同方向运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明暗阴影

B.线条透视

C.空气透视

D.运动视差

25.在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意志

B.兴趣

C.理想

D.气质

26.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特性是()

A.盲目性

B.顽固性

C.散漫性

D.动摇性

27.在分析问题中,有的人总是“人云亦云”,反映了该人思维缺乏()

A.深刻性与广阔性

B.逻辑性与严谨性

C.灵活性与敏捷性

D.批判性与独立性

28.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

A.反射活动

B.意识活动

C.技能活动

D.无意识活动

29.学习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效果较差,是由于受到的干扰是()

A.单一抑制

B.倒摄抑制

C.前摄抑制

D.双重抑制

30.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联合(综合)起来的过程叫()

A.抽象

B.概括

C.综合D.分析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压力对人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32.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和一般的随意运动没区别。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34.简要说明社会促进、社会惰化及它们的特征。

35.感觉和知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B2.A3.C4.D5.D6.B 7.C8.A9.Bl0.All.Bl2.B

二、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3.错误。目前我国办学体制改革重点是强调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14.错误。地方课程的管理权应是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而不是区县教育行政部门。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它部能决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不能称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2)教育救国论企图在不触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从改造教育人手,实行清明政治,富国强民,实际是行不同的。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教育救国论皆以失败而告终。

16.(1)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实践活动法。

(2)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3)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法。

(4)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17.(1)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2)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3)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4)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四、论述题:l5分。

18.(1)讲授法是教育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和学校讲演法。

(2)讲授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实践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①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要清晰、准确、精练;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突出重点;③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④语言的高低、强弱、语流的速度要适宜。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9.D20.B21.A22.A23:D24.D25.A26.A27.D28.A29.D30.B

六、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1.正确。(1)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人在应付压力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应对压力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适当的压力可以挖掘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人长期处在压力应对状态,尤其是过多、过度的压力,可能造成应接不暇和身心疲惫状态,对健康发生明显的消极作用。

32.错误。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七、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对任何心理现象必须按它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通过研究产生心理现象的客观条件的原因和表现来研究人的心理。切忌根据实验者的主观愿望或猜测来分析人的心理。

(2)系统性原则。在研究中坚持系统、整体的观点,对人的心理进行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分析;也要对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形成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整体的研究。

(3)发展性原则。在研究中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心理现象,不仅要看到其现实特征,而还要看到其发展前景。反对把心理现象看作是凝固的、静止的、孤立的东西。

34.(1)社会促进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研究发现,一方面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泛存在,并且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

(2)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心理学家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作的努力程度会逐步下降。他人的参与,直接导致了个人努力水平的下降。

35.(1)区别: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②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则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③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它们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感性认识的形式。

(2)联系:①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②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③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八、论述题:15分。

36.良好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主要做法是:①加强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②鼓励学生勇敢地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坚定性;③帮助学生排除犹豫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果断性;④调动学生克服片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制力;⑤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篇2: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模拟试题

(一)(一)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l~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制度范畴的是()

A.学校

B.教育考试制度

C.少年宫

D.教材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起()

A.促进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阻碍作用

3.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A.手工操作

B.机器大工业生产

C.消灭旧式分工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戌学制

5.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分工

B.资本主义制度

C.手工操作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6.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是().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反映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教育法

B.品德评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

8.我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逐步建立以为基础的学前教育网络。()

A.社区

B.行政区

C.学区

D.街道

9.德育过程中要处理对学生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关系,这是因为()A.学生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

B.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

C.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D.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10.是其他各育的核心的是()A.体育

B.智育

C.德育

D.美育

11.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C.教学、科研并重

D.所有时间用于教学

12.提出“四段教学法”并作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乌申斯基

二、辨析题:l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14.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三、简答题:l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属性

16.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哪些主要方法

17.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四、论述题:l8小题。15分。

18.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l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学生在头脑中提取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是()

A.比较

B.分析

C.抽象

D.概括

20.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马斯洛

D.冯特

21.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被称为()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愤怒

22.情绪所反映的是()A.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3.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这属于()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分散

24.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这说明他们缺乏意志的()A.坚韧性

B.自制性

C.果断性

D.自觉性

25.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的课堂结构是()

A.对抗型结构

B.个体化结构

C.竞争型结构

D.合作型结构

26.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其他信息干扰了原有信息的保持,这种假说叫做()

A.动机说

B.干扰说

C.衰退说

D.同化说

27.一个人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能力

B.气质

C.动机

D.性格

28.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以突出本质要素的直观教学方式是()

A.实验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实物直观

29.学生动作的执行由出声的外部语言到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再到内部语言的过程是智力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

A.操作练习

B.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

D.原型操作

30.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耶克斯和多德森

C.韦纳

D.多伊奇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

32.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比,所以,最佳记忆效果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哪几个方面

34.简要说明人际关系的取向。

35.注意范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联系实际,谈谈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答案

(一)(一)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D2.B3.D4.A5.A6.D7.A8.A9.Bl0.B 11.Al2.B

二、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3.错误。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哪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因此,品德包含的范围较广,而道德只是期中一部分,故不能以偏概全。

14.正确。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的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有:永恒性;历史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相对独立性。

16.(1)访问法;(2)测量法;(3)考核法;(4)书面材料分析法;(5)观察法,这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6)问卷法,可分封闭性问卷和开放性问卷两种;(7)谈话法;(8)实验法;(9)调查法。

17.(1)学校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2)采取走出去,请近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四、论述题:l5分。

18.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当然,也包括道德的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条件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9.C20.D21.B22.D23.C24.C25.D26.B27.D28.B29.C30.C

六、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1.错误。(1)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是低级的,人和动物都具有。(2)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高级的、人所特有的。

32.错误。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比,但是,最佳记忆效果与超额学习的量并不是成正比。实验研究表明,一般超额学习在50%左右效果最佳,一旦超过l00%,保持效果便不再随之显著增长,反而逐次降低。

七、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正常;(2)了解自我;(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5)独立、自主、有责任心;(6)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4.(1)包容需要: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离开群体就无法生存,因此,人必须与别人联系、往来、结交,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于这种愿望,人在与他人相处中,其行为具有种种共同特征,如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团体活动,对他人表示亲和等。

(2)控制需要:这是一种企图运用权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其行为特征是使用权力和权威来支配、控制、领导他人,或者反对权力,藐视权威,追随、模仿他人,受人支配等。

(3)情感需要:在感情上愿意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其行为特征是同情、热情、喜爱和亲近等,或者是冷淡、疏远、厌恶、憎恨等。

35.注意范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觉对象的特点。这种注意范围的大小是随着被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改变的。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与目的。知觉对象相同,人的活动任务不同,这时注意的范围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在活动中,主体的目的任务越明确,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大。反之,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小。

(3)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知觉主体的所特有的知识经验使注意的范围会发生变化。知觉对象与主体经验越相关,知觉主体的注意范围就会越大。同时,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善于把知觉对象组成一个整体来感知,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大。

八、论述题:l5分。

篇3: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模拟试题

在高考年间,病句作为高考语文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点经历了比较显著的起伏变化。从“考不考”到“考什么”,从“怎么考”到“考多少”,都在调整变化中。透过这种调整变化的考查我们发现,它不仅涉及语文教育的问题,而且与当时的语言( 学) 观念、语言规范观和规范研究状况、大众语言生活状况以及语文水平甚至语言本体( 主要是语法和词汇) 研究的热点息息相关。有鉴于此,我们对高考年间的高考语文试题做了全面的统计分析( 地方自主命题出现后仅统计当年的全国卷试题) ,系统考查高考语文病句试题的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并试图探讨命题所反映出的语言观及语言规范观的变化、语言生活和语文水平的状况、语法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等问题。

一高考语文病句试题的演变路径

图1展示了高考年间病句试题赋分情况在当年试卷总分中所占的比例变化( 为方便统计,文理科试题赋分不同时以文科为准) 。不难看出,病句类的试题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多到少、从波动较大到渐趋稳定的变化过程。根据历年病句类试题的数量和考点的变动情况,我们将高考年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 一) 探索阶段( 1952—1959 年)

1952—1959年是高考语文病句试题命题的探索阶段,从命题形式来看,主要以用关联词语填空和在原文上修改病句两种题型为主,试题分值总体较高,但波动幅度大,受社会思潮影响大; 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时期的病句试题一方面重视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另一方面也展现出对病句类试题命题内容多样化的探索。建国初期,人们的语言文字水平普遍较低,党和国家迫切需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因此,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都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同时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2年9月教育部又提出学习苏联的语言、文学分科,虽然实行不久即因各种复杂的原因而终止,但学界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规范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1952—1955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便极好地体现了这种“重语法,抓基础”的要求。全国统一高考的最初四年,相关题目涉及大量选择关联词语填空的问题,题型单一,考点也比较容易,正是这种要求的反映。1955年10月25日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召开,罗常培、吕叔湘的主题报告《现代汉语规范问题》第一次系统探讨了语言规范工作的意义和一系列原则。次年的高考中,病句类题目的分值一下从往年的4 ~ 10分上升到1956年的20分( 占整张试卷的20% ) 和1957年的16分,考查的内容也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多样化,尤其是注重句法搭配和结构关系的考查,如1956年的“我决心改进自己的缺点”( 动宾搭配不当) ,“绿茵茵的海水上卷起雪白的一阵阵浪花,船追逐浪花急驶着”( 多层定语层次关系错误) ,等等。然而,1958年和1959年病句类题目的分值迅速回落,这可能跟《语法修辞讲话》等所体现出来的“匡谬正俗”观受到一定的质疑有关。但这段时期内容多样化的考查方式则被延续了下来,并在新时期( 1978年以后) 逐步丰富起来。

( 二) 迟滞阶段( 1960—1965 年)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中学语文教育界人们对文学教学与语法教学的关系做了新的梳理,认为语言知识只是起辅助性作用。1963年修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草案) 》明确规定语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辅助手段,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种教育理念给高考语文试卷命题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1960—1965年间高考语文只考查了作文和文言文阅读,未见与病句相关的任何考查; 如果说还有对语言文字能力的要求的话,也只是间接地表现为能在作文中进行正确的表达。这种命题模式持续了六年,直到1966年高考中断。

( 三) 徘徊阶段( 1977—1989 年)

徘徊阶段的病句试题除了采用与探索阶段相同的题型,还出现了判断病句的考查方式,即仅要求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而不要求做出修改,这种考查方式大多应用于病句本身难度比较大的情况。从命题和分值来看,1977—1989年的考查断断续续,赋分情况也很不稳定,呈现出与探索阶段相近的特点,特别是1984—1989年,病句再次被命题人“抛弃”,消失了长达六年之久。这是因为语言学界和语文教育界对语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展开了观点不尽相同的讨论。一方面是对语言规范和语法教学体系的新探讨。1978年《中国语文》刚复刊即展开了对“贵宾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是否为病句的广泛讨论,同年,《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出版。1981年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在哈尔滨召开,经过修改,1984年《中学语文教学语法系统提要( 试用) 》公布。随后,初中《语文》课本的语法知识已经开始采用这个系统,随年级增长而逐步展开知识体系。这期间的五年,正是高考语文不考病句的时期。另一方面,无论是在语言规范研究方面还是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都出现了对既往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的反思。在规范研究方面,随着《语法修辞讲话》的再版( 1979) ,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规范研究。《语法修辞讲话》再版序言里这样写道: “这本书的缺点有‘过’与‘不及’两方面。‘过’是说这里边有些论断过于拘泥,对读者施加不必要的限制。‘不及’又有两点: 一,只讲用词和造句,篇章段落完全没有触及; 二,只从消极方面讲,如何如何不好,没有从积极方面讲,如何如何才好。这样见小不见大,见反不见正,很容易把读者引向谨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路上去,然而大家知道,这样写文章是不可能写好的。”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何为病句”“何为规范”“教什么样的规范”“考什么样的病句”等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在语文教育方面,20世纪80年代的中学语言知识教材由于过于追求语言知识的系统性、使用一大堆实用性较差的术语和定义而为教育专家所诟病,中学的语言规范教育不能等同于大学的语言学教育,“淡化语法”的呼声随即兴起。认识上的变动带来的是高考考核内容的徘徊。

( 四) 相对平稳阶段( 1990—今)

1989年全国高考开始正式实施标准化考试,语文知识基本上以“标准化试题”即选择题形式出现。这种命题方式的变化实际上对考试内容产生了影响,即那些便于“标准化”( 选择) 的内容容易成为高考的项目。随着标准化考试的全面推开,1990年开始至今,高考语文病句命题便一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病句通常以3分一题、每题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考核,在整张试卷中大多也只出现一道这样的试题,题干多要求选择没有语病的一项。这种命题形式常常通过不同选项的设置来考查几种病句类型。同时,有关关联词语的考查也逐渐退出高考语文试卷,在2000 - 2013年间的27份全国卷试题中仅见2次,也分别都以标准化试题的形式和其他病句一起充当正确表达的陪考项,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考查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高考语文病句试题的主要类型

病句生成的路径和可能性多种多样,因此,分类角度不同,对病句系统的认识便有同有异。如可以从用词、造句、谋篇的角度来分析病句,也可以从语法、修辞、语义、逻辑、事理的角度来分析病句。《语法修辞讲话》在病句理解和分析方面是两者的综合。此后,病句的分析和整理一直是语言研究和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关论著纷呈迭现,其中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如《中国语文》杂志社先后编辑出版的《语文短评选辑》( 中华书局,1959) 、《词语评改五百例》( 语文出版社,1984) 、《词语评改千例》( 语文出版社,1992) 。以《词语评改千例》为例,其内容包括: 用词、指代、虚词、词语搭配、句式、成分、语序、事理、修辞、数量、汉字、标点、常识、广告、杂例、文章评改、编校、争鸣。广义地理解,凡是语言文字表达中有问题的句子都可以称作病句,因此标点、汉字使用中的错误也常被病句修改类论著列入其中。

高考语文病句分析也有此背景。但限于高考形式的制约和语文教育的重点要求,高考语文病句的呈现类型往往集中在几个方面。根据我们的统计,最主要的病句类型有四种: 与搭配不当相关的病句、与关联词语相关的病句、与成分残缺相关的病句以及与歧义相关的病句。当然,有时病句的类型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区别,这既是一个语言现象本身的问题,更是一个认知角度的问题。本文归类的依据来自对试题中考点意图和陪考项目的分析,如有些“搭配不当”可能是成分残缺或者成分冗余( 即平时所说的“一对多/多对一”) 的问题。为体现问题的全面性,统计时本文将这类病句同时计入各自的小类。

( 一) 与搭配不当相关的病句

高考语文病句类的考点总计出现了252次( 选择题中每个陪考项分别记作一个考点) ,其中考查最为频繁的是“搭配不当”类的病句,共考查96次,占所有病句类试题的38. 11% 。

搭配不当之所以成为最重要的考点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从语言使用来看,语义上的搭配失误容易给人带来最直接的违和感,因此搭配是评价语言表达、语言知识水平的基本标准。1956年对搭配不当类语病的第一次考查( “我决心努力改进自己的缺点”) 考的就是这种最基本的语义搭配。其次,从语言内部来看,搭配不仅是词汇、语义问题,而且是语法、语义、语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多语病都可以以搭配不当的形式出现,或从分类理解上划归为搭配不当。这从同一个与搭配相关的病句在不同病句分析论著中归属不同类型就可看出,高考语文病句试题中此类题目也常常和其他类型的错误交叉在一起考查。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句式杂糅可以造成结构上的搭配不当,例如“……由于人体内钾、钠、氯等化学物质能使金属材料腐蚀生锈、塑料老化的可能,所以……”( 1978) ,既可以看作是“能使”和“可能”搭配不当,也可以看作是“能使金属材料腐蚀生锈、塑料老化”和“有使金属材料腐蚀生锈、塑料老化的可能”两个句式杂糅。其二,成分残缺也可以造成结构上的搭配不当,例如“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 1997) ,“推广”和“喂猪”搭配不当,缺少宾语“技术”。其三,平时所说的“偷换主语”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结构上的搭配不当,例如“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2013新课标I) ,先说“作者”,又说“清潭、流水、歌声”,而其后的“激发”和“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显然不可能与同一主语搭配。

在96道搭配不当类题目中,又以动宾搭配不当和主谓搭配不当为主,分别占该小类的37. 50% 和36. 46% ,此外出现较多的还有定中搭配不当、状中搭配不当,介词结构搭配不当则出现了一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多对一/一对多”类搭配问题,这类病句经常在主语或宾语位置出现“好坏、与否、能否、能不能”等代表正反两面的词语。如“那些书摊的图书内容的好坏、环境卫生和经营作风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1991) ,以“好坏”对“影响”造成了语义和逻辑上的不搭配。这一考点始见于1991年,之后又在1993年、1996年、1997年、2005年全国卷( 一) 和2013年新课标卷( II) 中有所考查。

图2是搭配不当类题目的历年考查数量统计。不难看出,随着病句类题目数量的变化,搭配不当类题目在探索期和徘徊期或显或隐,但若出现时总体数量则较多; 而在相对平稳阶段则基本上成了高考语文的保留节目,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波动幅度就很小了。虽然搭配不当类题目考查的次数有所下降,但在当年病句考题中所占的比例却有增无减,甚至多次占到80% 。就试题内容来说,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随着病句类试题难度的提升,单纯的搭配不当类病句在近年的考试中已鲜有耳闻,正如上文所述搭配不当常与句式杂糅和成分残缺等问题综合地表现出来,近年来这种在一句话中综合多种语病考查的试题有所增加。

( 二) 与关联词语相关的病句

考查频次名列第二的是“关联词语”,共考查79次,占病句类试题的31. 35% 。除去选择关联词语填空的试题无法判断错误类型,在所有以语病形式呈现出来的相关考查中,关联词语的误用占首位( 22. 78% ) ,如“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因为祖国而把自己的生命贡献出来的民族英雄们”( 1956) ,应用“为了”却误用为“因为”,又如“‘英语广播讲座’之所以能给我很大的帮助,我认为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是它突出的优点”( 1979) ,误用了关联词语“之所以”。这都是关联词语误用中反复出现的类型。

图3是高考年间对与关联词语相关病句的考查呈现出非常特殊的变动情况。在探索阶段,多次考查且分值较多; 徘徊阶段虽断续出现,但也呈现高分值分布; 相对平稳阶段的前期也比较注重关联词语的考查,但在新世纪就难得一见了。这实际上与当时社会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有直接的关联。如在探索阶段,由于人们语言文字水平普遍偏低,关联词语这样关注语义和逻辑的考点是有效的区分点。随着语法知识的大普及和语文水平的提高,关联词语的考查已经难以满足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所需要的区分度,于是考查次数大大减少。1978、1979两年的命题数量有明显回升,是因为这两年开始考查语篇中的关联词语,实则也是加大了考查难度。

( 三) 与成分残缺相关的病句

考查频次位列第三的是“成分残缺”,总计36题,占总题数的14. 29% 。高考命题中出现了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介词结构残缺和副词结构残缺( 按考查次数由多到少排列) ,共计5类,其中主语残缺占这一类的51. 43% 。

从图4来看,成分残缺类病句在探索时期和徘徊时期偶有出现,而在相对稳定时期则多有出现,但大多数年份只出现在一个选择项中。这里有个特殊情况,就是学界对句子完整性的认识影响了成分残缺的考查内容,这跟学界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调整有关。如“对一切都应该采取分析的态度”( 1959) ,当年被认为是主语残缺的病句,而从今天的语言观来看,则完全可以看成是祈使句中省略了主语“我们”。也就是说,人们对成分残缺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严到宽的变化过程。

( 四) 与歧义相关的病句

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考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病句的考查中增加了对歧义句的判断,歧义现象一时间成为高考语文的“新宠”。这种新考点自1992年首考后,断断续续考查了十几年,后又基本消失了。详见图5:

概括起来,共考查了7类歧义: 结构层次不明造成的歧义、语义关系不明造成的歧义、否定辖域歧义、代词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省略不明造成的歧义、一词兼类造成的歧义和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按考查次数由多到少排列) 。常见的歧义类型都考到了。这充分显示了出题者“语言学”的学术研究型背景。有的学术型背景在试题中彰显得特别鲜明。如代词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2005全国卷二) ,表现出生成语法约束理论的研究热点对命题内容的影响。2又如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2003) ,这来自一则新闻标题,题目中的“看不上”,既可以理解为是“瞧不起”,也可以看成是“没有条件看”的意思。

三历年高考语文病句试题演变的影响因素

病句的生成往往是语言系统和语言交际中某些特殊现象的呈现,而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和把握、对这些现象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并不容易。因此,高考语文病句考什么、怎么考,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变动中调整。这既是语言问题,又是教育问题。说它是语言问题,可从两方面来看。从语言的社会功能来看,它必然受到来自语言使用者和语言研究者两方面的影响,使用者在现实交际中高频出现的错误、研究者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取向、他们关心的热门话题以及研究最终的发展,也都会在病句试题中有所体现。从语言的内部系统来看,它必然受到语言本身特点的影响,对特定的语言系统而言哪些问题是影响表达准确性的基础,哪些又是左右交际流畅性的核心,这些必然在本质上影响高考语文病句的命题。说它是教育问题,是因为它所面向的对象是中学生,病句试题的设计与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以及教育理念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教材上的内容以及一线教师教学心得、语文教育专家们的教育思想会反映到高考试卷上,高考试卷又会反过来影响教学的内容选择和人们的语文教育观。因此,我们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影响高考语文病句试题命题的因素。

( 一) 大众语言生活和语言水平对病句试题的影响

社会大众的现实语言生活和语言水平往往对高考语文病句命题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真实的语言生活是命题内容和形式的来源。从命题内容来看,病句考查的语言点多是人们当下容易出错之处。如,早期关联词语误用的现象比较多,1957年的考题中就出现了“他们介绍了先进的地质勘探方法和帮助我们解决了目前石油生产中的许多困难”这样一道试题; 后期的日常表达中“多对一/一对多”和“歧义”等问题较突出,高考病句试题亦有所体现。从命题形式来看,病句的命题也多与当下语言生活中活跃的语言形式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病句试题所涉内容多为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和基础的日常表达; 80年代以后的考查则大大减少了政论语体,增加了科技语体的比例,新增了部分文艺语体的内容,其中,2003年病句试题还考查了新闻标题中的语病。

其次,大众的语言生活水平对病句命题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这种作用在探索阶段和徘徊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建国初期,人们的语言文字水平普遍较低,高考所涉语病多与关联词语、句法成分完整性以及简单的搭配问题相关。随着语文教育的普及,人们的语言文字水平显著提高,这样的考查已难以更好地体现应试者语文水平的差异,更复杂、更多样的考点应运而生。

( 二) 语言研究观念、内容及成果对病句试题的影响

语言研究的观念和内容也影响着高考语文病句的命题方向。语言研究观念对病句试题的影响相对比较间接,主要体现为以“暂拟系统”为核心的教学语法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语言研究尚属传统语言学的范畴,这一时期的研究观念以描写为主,不太注重解释,而且在语言规范观念上比较重视认识上的“一致性”,规范方式上主要是“匡谬正俗”。正如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指出的那样: “……要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采取必要的步骤使得这全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减少它的分歧,增加它的统一性。”( 郭沫若,1956) 这种观念渗透在中学语文教学和社会语文生活中。在教学语法领域,人们为了编写中学《汉语》课本,从1954年开始着手拟定“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年《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和中学《汉语》课本出版。随后,《汉语知识讲话》与《汉语知识》相继出版,共同构成了一套互相补充的教学语法系统,即“暂拟系统”。1981年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上再次修订了“暂拟系统”,这个系统在长达30年的历史中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文语法教学,高考病句试题的构拟和答案判定标准基本上以此为本。

语言研究的热点和成果在高考病句试题中的反映虽有所滞后,但也常常有所体现。需要指出的是,比较不同时期具体的病句试题就会发现,学界语言观、规范观的调整所带来的研究热点和成果的变化常常折射到高考病句试题中。正如我们前边提到的“对一切都应该采取分析的态度”( 1959) 一题,当年被认为是主语残缺的病句,随着人们判定句法结构完整性认识上的调整,今天已被视为合乎语法的主语省略句了。又如1983年有这样一题: “不少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的人,是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一句被作为正确选项,而陪考项则是“凡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第二句实是“一种小夸张,把接近全部或顶点夸张成全部或顶点”( 于根元,1982) 。现在看来,这两句话都是可接受的,甚至后一句还更好一些。此类表达虽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仍常作为病句出现,但在高考试题中很难一见了。这体现了人们对病句的判定标准也由规则本位走向语用本位( 施春宏,1999、2005) ,逐步重视语言现象的交际价值在判断语言现象规范与否中的根本作用( 于根元,1996: 210; 施春宏,2000、2009) 。随着学界对语言本体认识的不断加深,对语言规范理论和实践探讨的逐步调整,人们对病句的判定标准也逐步走向稳定,以上这些反映语言观和语言规范观变化的病句试题在探索阶段和徘徊阶段或有出现,但在1990年以来的相对平稳阶段则难得一见。然而,在我们接触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它们视为病句的情况仍很普遍,这是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三) 语言系统中的特殊现象对病句试题的影响

病句是对语文水平的考查,必然从根本上受到语言系统自身特点的影响,反映语言本身的特殊现象。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考病句试题中对搭配问题的考查。搭配不当之所以能成为出现频次最高的考点,正是由它在语言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语言表达中的一般性问题,从根本上看,往往都可以归结为搭配问题,因此它既是词汇问题,又不是简单的词语搭配问题,既是语法问题,又不是简单的成分组合问题,既是语义问题,又不是简单的义位相配问题。再加上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所以词与词搭配起来就没有完备的语法形式制约,似乎只要逻辑上、意义上说得过去就可以搭配,这样的搭配既自由又复杂,正是这种操作的“自由”,导致了结果的“复杂”( 林杏光,1994) 。

关于搭配性质的探讨由来已久。如《语法修辞讲话》( 1952) 持“非语法说”,邢公畹( 1978) 持“阶段语法说”,郭绍虞( 1979) 认为搭配是语法问题,类似的还有王力( 1981) 的“逻辑说”、常敬宇( 1990) 的“语义说”。这些认识往往都是基于单一角度来认识。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开始从多个角度综合看待词语搭配的性质问题。如林杏光( 1990、1994) 的“词汇( 语义) 、语法说”; 范晓( 1992) 从语法的三个平面( 句法、语义、语用) 看待搭配问题; 王希杰( 1995) 在区分语言规则和言语规则的基础上指出,“词语的搭配不仅不单纯是一个语法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它还牵涉到非语言因素: 交际情景、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和个人心理”。这种搭配性质的探讨正折射了词语搭配问题所涉层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正因如此,搭配现象成了语言交际中最直观、最基本、最核心的表现形式,并进而成为历年高考病句中最稳定、最基础的考点。

( 四) 语文教育思潮对病句试题的影响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语法教学和文学教学的关系一直是一个不易平衡的问题,时至今日,虽然高考试题对病句的赋分和命题方式已十分稳定,但语文教育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还在不断延续着。1952—1959年的探索阶段重视语法教学的思潮盛行,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都比较看重语法,不仅提出中学语法课要从文学课中独立出来,还编写了中学《汉语》课本以及《汉语知识》《汉语知识讲话》等大量语文知识普及性书籍,病句成为高考试卷中的重要考查内容。1960—1965年的迟滞阶段,随着新的中学语文大纲重新定义了语文教育的目的,淡化语法教学的思潮兴起,语法教学的地位降低,病句也就暂时退出了高考舞台。1977—1989年的徘徊阶段是重视语法教学的思潮和淡化语法教学的思潮两相抗衡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病句试题很不稳定,时考时不考,时而分值高时而分值低。1990年以来的相对稳定阶段两种思潮在高考试卷命题中取得了相对的平衡,病句试题日趋稳定。目前,中学语法教学已经相当式微,因此对病句理解和修改的说明已经成了教师不太好说明的任务。病句考试在一般考试中基本上带有点缀的性质。这实际上又将老问题在新背景下凸显出来: 病句试题考什么? 怎么考?

四余论

高考病句试题的命题看似是中学语文的教学问题,但经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除了语言生活和广大社会语言文字水平的影响外,语言研究的观念和热点、语言规范化的观念和实践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高考命题对语言学观念和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应用; 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地反思为什么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与语法教学、语法研究渐行渐远。新课改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成为一个基本取向,中学语文课在对人文性的过度强调下,只教“文( 学) ”不谈“语( 言) ”,几乎成为文学知识课和文学鉴赏课。

篇4: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

第一节:语法和词汇知识

从 A、B、C、D 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 You should_______advice from your teacher on any question if you have any.

A. seek

B. seek after

C. seek for

D. seek out

22.—_______you return it to me in time, you can borrow anything from me.

—No problem.

A. As soon asB. If only

C. As long asD. Unless

23. _______, I don’t know what to do.

A. Lost in one’s thoughts

B. Lost in thought

C. Lost in my thought

D. Lost in thoughts

24. A good idea suddenly_______me that we could use another way to do with it.

A. occurredB. happened to

C. took placeD. occurred to

25. She_______pass the exam, but she didn’t work hard at that time.

A. had intended forB. intended as

C. had intended toD. planned to

26. The football match was_______for all kinds of reasons.

A. called offB. called on

C. called outD. called up

27. She is a mystery! I really can’t_______.

A. figure on herB. figure her out

C. figure her intoD. figure her

28. —It’s bad_______to stare at the strangers in public.

—That’s definitely right.

A. mannerB. matter

C. mannersD. matters

29. Believe it or not, some popular songs are popular_______more and more the young.

A. withB. in

C. overD. about

30. As a matter of fact, any good idea can be_______wherever it comes.

A. adaptedB. adopted

C. receivedD. accept

31. Perhaps you can’t imagine her difficulty living there_______.

A. with her own eyesB. of her own

C. by her ownD. on her own

32. Though the English teacher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_______, they still did as they thought.

A. in generalB. in space

C. in particularD. in addition

33. How I wish the dreams that we_______would come true sooner or later!

A. long forB. long after

C. long fromD. long to

34. The notes that we have made_______what we had done in some place.

A. remindB. remind of

C. reminds ofD. reminds that

35. _______ her letter, I decided to write another one.

A. Not received

B. Not having received

C. Having not received

D. Not receiving

第二节:完形填空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 36~55 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 和 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During the first several high school days, various groups and associations started to absorb new members from us. They said there would be many advantages __36__ our improvement, so I think __37__ I could enter this party, I would.... So many beautiful scenes, as if flowers in spring __38__ competing to come out. But just in a short time, they __39__ , because this time my reality had taken the __40__ of them quietly. And all these need interviews.

篇5:成人高考专升本试题—教育学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额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把儿童比作太阳,强调教育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杜威

2、德国的狄尔泰等人倡导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研究教育,主张通过“陶冶”和“唤醒”来培养儿童完整人格。这种观点属于哪种理论派别?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合作教育学

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使新生一代适应现有的生产力 B、使新生一代适应现有的生产关系

C、使新生一代接受现有的主流文化 D、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我国近代,“教育救国”的口号曾不绝于耳,但“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这是由于

A、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B、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决定作用

C、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制约作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的是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手工业生产的进步

C、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 D、人工智能化生产的普及

6、不同性质和发展水平国家的学制,在入学年龄、学段划分等方面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建立必须依据

A、生产力发展水平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文化传统

7、学生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现象,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与创造性 B、连续性与广泛性

C、长期性与间接性 D、主体性与示范性

8、下列不属于学科课程特点的是

A、课程内容开放,主题多元,形式多样

B、课程内容按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

C、重视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

D、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9、学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表现为学生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C、以获得感性认识为主

D、以获得实践体验为主

10、在现代教学改革中,布鲁纳倡导的是

A、掌握学习理论 B、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C、合作教学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11、张老师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采用摸底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这种评价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形式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12、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影响”德育原则是指

A、教师教育与家长教育相结合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C、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D、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非选择题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然后说明理由,将其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

1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课程设置以分科为主。

14、品德评价法就是通过表扬、奖励等肯定的方式激励学生上进的德育方法。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资本主义教育较之于封建教育进行了哪些重大改革?

16、简述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17、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素养?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语文教师对自己两次《蛇与庄稼》阅读课教学的反思。

第一次我力图突出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掌握。我在备课时把“教参“中所提到的字、词、句、段、篇的知识点融合在系列的问题中,然后在课堂上将这些问题一一进行详尽解说,学生们经过整整两个课时的学习,较好地掌握了课文中生字的读、写、用;能够背诵和默写指定的段落;理解蛇与庄稼、猫与苜蓿、吐痰与肺结核的关系。

第二次我在强调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根据课文三个段落在写作手法、内容上有相似之处的特点,确立了“精讲一段,举一反三“的教学策略。在第一段体现”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讨论,最后自己试着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自己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放入蛇庄稼就会丰收;什么是海啸;田鼠怎样糟蹋庄稼„„整个教学过程也因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而不断 调整,我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通过展示关系图,多媒体课件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在课堂上一一解决了学生们的问题。接着,我在归纳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后引导他们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二、三段,最后总结学习收获。

通过两次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不同,学生所获得的发展也是不一样的。

问题:请你结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这位教师的两次教学加以评析。

心理学

选择题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信息点上。

19、具有音乐造诣的人听音乐时会产生相应的视觉。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 B、知觉 C、直觉 D、联觉

20、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随意后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不随意后注意

21、注意转移比较困难的情况是

A、事先有注意转移的信号 B、后续的活动吸引力大

C、先前的活动吸引力大 D、后续的活动意义重大

22、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防止遗忘最重要的措施是

A、过渡复习B、及时复习

C、分散复习D、复习方式多样化

23、在抽象逻辑思维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动作 B、形象 C、语言 D、表象

24、看小说时根据语言描述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无意想象

25、由出乎意料、猝不及防的紧张情境引起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26、对于做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学生,应着重培养的意志品质是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27、提出动机的自我效能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斯金纳 C、韦纳 D、班杜拉

28、下列关于练习和动作技能进步之间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总趋势是随练习次数增加,动作技能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

B、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技能进步暂时停止现象

C、由于练习方式不同,学习同一技能的进步也不同

D、所有技能在练习初期进步都是缓慢的,以后逐渐加快

29、有位心理学家在研究拔河比赛时发现,参赛人数越多,每个人出力越少。这种现象属于

A、社会阻抑 B、社会惰化

C、社会助长 D、去个性化

30、下列最适合矫正考试焦虑的方法是

A、系统脱敏法 B、厌恶疗法

C、自由联想法 D、宣泄疗法

非选择题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并将其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

3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们根据国情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

32、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性思维。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简述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34、什么是记忆?根据记忆内容与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划分为哪些种类?

35、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试述能力的含义及其个别差异。

教育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

教育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D

2、B

3、D

4、A

5、C

6、C

7、D

8、A

9、A

10、B

11、A

12、B

二、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3、答案要点:

错误。(2分)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则以分科段课程为主。(4分)

14、答案要点:

不全面或错误(2分)

品德评价法除了运用表扬和奖励等肯定的手段外,还可采用批评和惩罚等否定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德育。(4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答案要点:①教育目的上,出现了双重培养目标;

②教育内容上,增加了大量自然科学的内容;

③教学方法上,出现了实验、演示、实习等新的教学方法;

④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代替了个别教学;

⑤第一次提出了义务教育,并建立了乡音的国民学校。

【评分说明】每点2分,答对任意四点,即给满分。

16、答案要点:①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3分)

②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他目的;(3分)

③教育的目的只能用社会效益加以衡量,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2分)

17、答案要点:①政治理论知识。(2分)

②学科专业知识;(2分)

③文化基础知识;(2分)

④教育科学知识;(2分)

四、论述题:15分

18、答案要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不同角度回答)

答案一:用“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对案例进行评析。

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既相互促进和影响,又相互区别。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需要教师提供和创造。(5分)

该教师第一次教学,未能全面遵循“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他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果学生虽然掌握了课文中生字的读、写、用;段落的背诵与默写;知道了蛇与庄稼、猫与苜蓿、吐痰与肺结核的关系。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其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发展。(5分)

第二次教学,该教师坚持了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的理念,如通过“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自主讨论问题,最后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5分)

答案二: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对案例进行评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统一活动过程,是教师领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5分)

该教师在第一次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5分)

第二次教学中,该教师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通过“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自主讨论问题,做好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较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5分)

【评分说明】 考生若 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心理学

五、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9、D 20、C

21、C

22、B

23、C

24、A

25、C

26、B

27、D

28、D

29、B 30、A

六、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1、答案要点:

错误(2分)

根据国情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这是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自己当前的需要和兴趣,有选择的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刺激进行加工而忽视其它刺激。(4分)

32、答案要点:

错误(2分)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的、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的主要心理成分,但创造性思维只有发散性思维的参与是不够的,还离不开集中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4分)

七、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答案要点:

⑴陈述心理现象;(2分)

⑵解释心理现象;(2分)

⑶预测心理现象;(2分)

⑷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2分)

34、答案要点:

⑴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的过程。(3分)

⑵种类:形象记忆、情境记忆、语文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5分)

35、答案要点:

⑴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由特质构成的。他将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在同样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特质,他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4分)

⑵他按照个人行为的影响程度,将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个人最重要特质,它主导了整个人格特征;主要特质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次要特质只在偶然情况和某种特定场合下出现,容易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4分)

八、论述题:15分

36、答案要点:

(1)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3分)

(2)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差异从高到底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存在智力超常和低能两个极端。但在人口总体中,智力分步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4分)

② 能力的类型差异。无论特殊能力还是一般能力,人与人之间均存在类型差异。如在知觉能力方面:有人属于综合型,即知觉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弱;有人属于分析型,即对事物的细节能清晰感知,但对事物整体知觉较弱;还有人属于分析综合星型(4分)

篇6: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模拟试题

一、2016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教育学试题—选择题:1~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俗话说:“上行下效。”与这句话相关的德育方法是(c)

A.实际锻炼

B.陶冶教育

C.榜样示范

D.品德评价

2.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包括(A

A.学期工作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B.全面计划和专题计划

C.课内计划和课外计划

D.教学工作计划和思想工作计划

3.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b)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材

D.教学参考书

4.以法国利托尔诺为代表的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被称为(a)

A.教育生物起源论

B.教育心理起源论

C.教育需要起源论

D.教育劳动起源论

5.提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C)

A.凯洛夫

B.杜威

C.马卡连柯

D.赫尔巴特

6.促进教学方法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D.意识形态

7.世界上最早一部教育专著是(b)

A.《论语》

B.《礼记·学记》

C.《中庸》

D.《大学》

8.学生年龄特征包括哪两方面特征(d)

A.认识和情感特征

B.认识和个性特征

C.个性和性格特征

D.生理和心理特征

9.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d)

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式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10.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实质是(c)

A.中等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高等教育制度

11.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d)

A.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班主任工作

12.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c)

A.一般认识过程

B.理性认识过程

C.特殊认识过程

D.感性认识过程

二、2016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教育学试题—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教育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14.素质教育是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三、2016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教

育学试题—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我国中小学德育应完成哪几个方面的任务?

16.课外校外教育有什么重要意义?

17.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四、2016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教育学试题—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试论述启发性教学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2016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教育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1.C2.A3.B4.A5.C6.A7.B8.D9.D10.C11.D12.C

二、答案要点:

13.错误。教育对社会生产力、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由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决定的,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14.错误或不全面。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促进学生“双基”的掌握。智力、能力的发展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三、答案要点:

15.我国中小学德育总的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具体任务是: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16.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课外校外教育是

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17.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四、答案要点:

18.(1)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涵义: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教师要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上一篇:描写夏天下一篇:新时代下的领导力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