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学一得

2024-08-30

一年级语文教学一得(精选8篇)

篇1:一年级语文教学一得

《陈毅探母》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主要利用课文插图,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体会陈毅的一片孝心。

陈毅元帅的母亲生病了,他急急忙忙赶回家,回家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学生找到了这句话:“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

我让学生仔细读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能抓住关键的词语来谈,如:“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陈毅一心想着自己的母亲,他是多么关心母亲啊!”“陈毅拉着母亲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他是多么担心他的母亲啊!”这时我再让学生观察挂图,看看母亲脸上的表情,想想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她会说些什么。图画上陈毅的母亲一脸笑容,一看就知道她是多么高兴,多么幸福啊!此时我让学生演一演,孩子们的表演生动传神,陈毅嘘寒问暖,非常关心母亲,一片孝心表演得淋漓尽致,母亲满面笑容地看着陈毅,连连说着好。

看了孩子们的表演,我知道陈毅的孝心已经打动了他们,孝敬母亲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萌芽了。

[《陈毅探母》教学一得(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2:一年级语文教学一得

——徐友梅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文言文(特别是先秦散文)距离我们年代久远,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文言文已有所认识,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还是很茫然。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串译的方法,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致使教学过程失去生机和活力,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二是初中阶段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降低了要求,如语法、虚词的用法等等,而这些直接导致学生要多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这些用法,再加上有的词汇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差非常大。因此很多学生要么在疏通文意上产生障碍,要么觉得文言文学习十分枯燥,提不起兴趣。为此,教师不能只在字词和语法下功夫,而要从四个方面做好转变,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学习,愿意学习,自觉学习。

一.重视朗读,变单一朗读为多层次诵读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这个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担心读得多了会占用疏通文意的时间,用于朗读的时间较少,而且在朗读的方式上也显得贫乏,或者教师范读,或者指名学生朗读,或者让学生自由读。单一的方式让学生疲惫,如自由读,有的学生干脆不读,因为他感受不到读的乐趣。文言文朗读教学成了一种摆设。其实,只要让学生多层次朗读,范读、齐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读得多了,自然能充分感受作品的内在含蕴以及艺术魅力,加深对文本的认识,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撼,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这样就能激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重视探究,变教师灌为主动求知

过去,由于搞“满堂灌”,课堂上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学生课后又常常无暇顾及语文,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少了,就没办法记住相关的文言文知识,更谈不上提高文言文的成绩或喜欢文言文了。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指引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莫春者,吾服能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个句子中,教材对于“浴”字没有注释,“风”字的注释是“用作动词,吹风、乘凉”。《教师教学用书》将“浴乎沂,风乎舞雩”翻译为“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似乎不合常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探究,自己来解释“浴”和“风”。师生一起查阅资料,发现“浴”应为“洗脚”之意,“风”偏向于“讽诵文章”之意。因此,这两句正确翻译确为:“到沂水边洗濯,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这样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方法,认识到解释文言文中的词语要联系现有的一些词语、成语,有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学习文言文就更有干劲了。

三.重视情节,变枯燥讲读为轻松阅读

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大都觉得文言文枯燥无味,其实不然。要改变这一看法,可以鼓励学生先去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当中的《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这些篇目都比较生动,故事性很强,有的同学在以前就已经了解过相关故事情节,可以向他们推荐阅读。比如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讲了三个小故事,即完璧归赵、渑池相 1

会、负荆请罪。这些内容故事性强,而且学生在以前就已经了解这些故事了,这时让学生把课文当成小说阅读,抓住文中人物的言行,理清故事情节,叙述故事内容。在学生基本上弄清大致的意思后,教师再与学生共同欣赏一些精彩语句,探讨人物形象。并趁此对疑难词句进行疏导,学生就会更愿意听,更愿意学,也会记得更深刻。

四.重视延伸,变只讲课文为课外拓展

篇3:一年级语文教学一得

人教版第五册第二次习作主题是写一个熟悉的人, 通过一件事写出人物特点。我除了按一般常规进行写作前指导外, 还利用写人这个题材, 进行了人物语言描写的强化训练。

首先, 我选择了平行班孩子习作中的一个典型语段 (不选自己班的是因为怕打击孩子的信心) , 上课前把它摘抄在黑板上:

我说:“我可以和您来一场比赛吗?”爸爸说:“好的。”我和妹妹还有爸爸游上岸。我走过去对妹妹说:“妹妹, 你来当裁判吧!”妹妹说:“好的。”妹妹又神气地说:“开始。”

我告诉大家, 这是跟我们一样大的孩子写的一段话。请大家读读, 谈谈读后的感觉。孩子们自然是谈不出什么感觉, 因为这段话本来就平淡无奇。于是我说:“这段话是人物之间的对话, 许多同学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也都是像他这么写的。今天读了, 就能发现这样写好像味道不怎么样, 对吧?”孩子们虽然不是很明白, 但都有这种感觉。

“那么怎样让我们烹调的‘作文菜’味道更好呢?我们来看看下面三句话吧!认真读读并说说你的发现。”这时, 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语文园地二》中“我的发现”里的三句话: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 说:“一切准备停当。”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 鞠了个躬, “请让我进去吧!”

因为很明显, 所以孩子们都能马上发现三句话中的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 写法上:引用人物的语言可以位置不同, 在后、在前、在两边都可以。我引导孩子们对照黑板上的典型语段, 这时再谈谈感觉。大家很快发现了, 原来刚刚说不出的味道为什么不好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平时的写作, 往往只用指示语在前这一种方式。

第二, 标点的运用上:所有人物的语言都是用双引号引起来的, 而提示语的位置不同, 所用的标点也不同, 为了突出这一不同, 我把三句话改成了纯标点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

某某说:“……”

“……”某某说。

“……”某某说, “……”

发现这样的异同还仅仅停留于理论认识, 只有通过操作实践, 这些应注意的要点才能进一步被学生认同接受。还是以上课一开始出现的典型语段为例, 我让孩子再读, 并提出修改意见。经过孩子们的努力, 原来那段“某某”一说到底的文章有了一些变化:

我说:“我可以和您来一场比赛吗?”“好的。”爸爸说。我和妹妹还有爸爸游上岸。我走过去对妹妹说:

“妹妹, 你来当裁判吧!”“好的。”妹妹又神气地说, “开始。”

这样一改, 读起来味道确实有了变化。但还不够, 接着, 我将事先准备好的第二单元中有对话的课文段落展示在大屏幕上, 通过回读, 孩子们又发现, 正确的对话写作格式应该分段。于是, 在孩子们的指挥下, 我在黑板上进行了第三次修改, 原来的语段便成了这样的形式:

我说:“我可以和您来一场比赛吗?”

“好的。”爸爸说。

我和妹妹还有爸爸游上岸。我走过去对妹妹说:“妹妹, 你来当裁判吧!”

“好的。”妹妹又神气地说, “开始。”

虽然还是那段普普通通的对话, 但作了几次调整后, 读起来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就这样, 我跟孩子们一起总结了写人物语言的两个妙招:

1.人物语言分段写。

2.提示语位置应多变。

篇4:低年级自主识字方法研究一得

首先,教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学会与学生合作,学会与学生沟通,学会观察学生,从中发现他们乐于参与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的心灵和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其次,氛围的营造。教室里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空间,展示空间分两部分:一是“瞧,我识的字”:二是“看,我读的书”。学生把自己的课外识字及读故事书的题目写在上面,课余学生们常常围在下边,得意地把自己学到的字词指给同学看、读给伙伴听。其三,改变评价方式。用建设性的、激励的方式评价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语言、动作上的激励,对学生创造上的点滴成功给予充分的赏识。让学生真切地感到自己的每一天都在进步,这样激活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增强参与的信心。

二、 识字得法

1. 个别识字。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方块体,写法各不相同。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它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它和语音不发生固定的联系,且声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或语素,往往要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样又形成大量的同音字。基于汉字的特点,再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的特点,运用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直观演示法、字理讲解法、奇特想象法、儿歌记忆法、自编谜语法、形近比较法、加减替换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识字。如在教学“燕、山、川、林”等一些象形文字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字,并说说理由,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课后布置学生继续搜集这类文字,然后分小组交流,没有想到同学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共搜集二十多个,有自然现象的、动物的、人体部位的,我借机引导同学们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体会祖国文字的神奇有趣。

2. 归类识字。首先从预习开始,引导学生根据字音、结构或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进行归类学习,课上先分小组进行交流,然后从各组推选出最佳的识字方法加以推广。例如,教学《三个小伙伴》一文,学生通过预习归类识字,一个小组交流汇报:本课“四会”字里有六个左右结构的字“伙、伴、把、拉、没、就”。其中四个是形声字,“伙伴”就是朋友的意思,所以,都是单人旁;“把”和“拉”都与手有关,因此是提手旁;“没”的右边和以前学过的“朵”很像,提醒同学们不要把下半部写成“木”;“就”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注意右边的“尤”不要写成“龙”。另一组汇报:本课有三个后鼻音“拱、筐、同”和一个翘舌音“锄”。要注意的是“要”还是个多音字,“需要(yào)、要(yāo)求”。还有一组“道、到”;“同”的反义词是“异”,“拉”的反义词是“推”。我惊奇地发现学生从平时的教学中,逐步掌握识字的多面性,能从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运用、反义词或近义词等多方面去认识汉字,使得原本枯燥的识字一下子变得丰富有趣。

3、 生活识字。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我极力提倡生活识字。(1) 商标识字。布置学生搜集商标。市场经济社会、商品无处不在,儿童几乎天天在与商品接触,让儿童做有心人,搜集精致的商标。一下《识字2》的识字中,同学们想办法识记“登”,很快就有同学拿出“鲜橙多”的商标,说“橙”字去掉“木”字为登,就是“登山”的登。生活是个大课堂,生活在哪,我们识字就应在哪。这种识字教学才丰富多彩,意味无穷。(2) 餐饮识字。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家庭经常外出旅游,需要住宾馆、吃饭,我鼓励学生把每次外出旅游所住宾馆的名称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还可以把自己在饭店里吃过的很有特点的菜名给同学们汇报一下。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提高识字量,还记住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宾馆名字,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品尝到不同地方的菜系。(3) 活动交流。为巩固以上生活识字,我每周组织一次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乐趣,品尝识字的快乐。如“我给菜找名字”(贴菜名)。我给动物找家、看字做动作,到植物园做客,“摘”水果,“买”电器,“送”文具,“看”庄稼,介绍电视节目,部首家庭集会,找亲人(找相同部首或表示相同意思的部首),分清多胞胎(同音、形近字)等等。

实验证明,由于学生对识字处于一种比较宽松的氛围中,加上教师对识字量多的学生不断加以鼓励和表扬,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学生不仅主动去识字,还把这种习惯延伸到课外,使儿童识字的潜能得到比较充分地释放。

篇5:教学一得

在过去的一年了,在各位语文组老师的帮助下,教学方面我的收获良多,但让我如获至宝、受用不尽的则是王老师告诉我的在教学上称之为“一点突破法”教学方法。

语文课应该怎样去教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到课文中,寻找一个突破点,由点覆盖到面乃至整片课文,这种牵一点动全文的办法,只要选择好了点,可以节省时间、为学生指引学习思路、突出重点、明确中心,带动对全文的理解,学生学了印象深刻。这个点如何选择呢?

首先,可以是题眼。如《童年的发现》,围绕作者的发现,他发现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发现的?他的发现给他带来了什么?把这几个问题理解了,整片课文学生也就掌握了

其次,是文中的重点词。如《杨氏之子》,开篇第一句是说“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里抓住“聪惠”这个词语,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举了个什么例子说明他聪明呢?透过这个例子,你觉得杨氏子是个什么样的小孩子?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学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课文了。

再次,可以是重点句子的突破。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以德国人家家户户把花养在窗户外面给路人欣赏来赞美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文章的最后作者感叹道“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抓住这两句去让学生寻找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可以突出重点,让学生思路清晰,看似比较难理解的课文这样处理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最后,是重点段落的突破。如《再见了,亲人》是以先分述后总结的结构安排的,如果逐段学习,整体感不强,学生不能更好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可以先从离别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寻找离别时志愿军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最后再次体会志愿军这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感受中朝两国人民伟大的友谊对学生来说就不是那么困难了。

篇6:跳远教学一得

浏阳市普迹镇中心完小 陈果红

“跳远”是体育与健康课中的一个内容。教学中,先要完成跳远前的一些准备活动,如徒手操、扩胸、体侧、体转、腹背、跳跃等,然后才进行跳远的动作训练。在训练中,要进行集体徒手踏跳、分组慢跑、6m—8m助跑、踏跳越过20cm—40cm高的橡皮筋、10步—12步全程助跑踏跳等一系列训练。这些训练虽然是一些基本内容,但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课才会上得生动活泼。

突出合作意识的培养。上课中,教师不可能一一指导每个学生,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个资源,要求体育技能好的学生帮助技能差的学生,力争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分好组,采用互相帮助的方式组织教学。在上这节课时,可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分组练习。这样既可提高训练的密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如一些学生对踏跳的助跑掌握不准确,做得好的学生主动地带着跑,还讲解动作要领,体现出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的气氛,也融洽了关系,学生感到了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贯彻快乐教学的思想。上体育课,学生是比较辛苦的,动作的训练又相对单调与重复,缺乏新异刺激。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快乐,就会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为此,在训练中,一是采用鼓励为主的方法,让学生看到自己训练的成效。如在训练中,只要学生的动作做得比较到位,教师就应该表扬,并适时地指出如何做得更好。二是训练中穿插游戏,劳逸结合。如学生训练比较疲劳时,安排“贴膏药”游戏,既可放松训练中的紧张心情,又能锻炼学生的智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快乐。

篇7:《背影》教学一得(最终版)

教读朱自清的《背影》时,由于“时代的差距”和“生活体验的差距”,学生对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为“我”买橘子这一“平常”行动的艰难及其“背影”中所包含的真情很难“体会”,对“我”的流泪也很难感动。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父亲”的深情、“儿子”的真情?在教读“望父买橘”这一段时,我除了作好情感铺垫之外,还让学生通过“画”与“写”来体会、体验“父亲”这一看似平常的“行动”中所包含的“不平常”。

一、让学生在读文之后画出父亲去买橘子的来回“线路图”并找出在这“短短的路途上”,父亲走去走回要遇到多少“障碍”。学生大都感到好奇,仔细深究课文后纷纷画出,并标出“障碍区”:一处是“过铁道”,另一处也是最难的一处,就是“爬月台”。这样一画学生很快明确,原来短短的买橘路途对年迈体胖的父亲来说并非“坦途”,而是路途“多难”。

二、在让学生画出“线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出父亲“去回”的“动作”,并把文中没

有表现出来的而父亲又必有的“动作”补写出来。学生更觉有趣,纷纷给“大师”的文章作“补充”:

父亲走下车,蹒跚地来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去爬那月台,只见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爬上那月台,走到月台外的栅栏边去买橘子„„

买了橘子,父亲转身往回走,又来到月台边,他先将橘子散放在月台边上,用两手攀着月台上面的边沿,将左腿顺着月台边慢慢滑下,然后抱起橘子来到铁道边,他又先将橘子来到铁道边,他又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这样一写,学生明白了短暂的路程需要父亲“手脚并用”爬上爬下多次,体会到了父亲买橘的“行动多难”。

篇8:小学数学教学一得

一、深入钻研教学艺术,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导”要精彩。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导”入的语言必须适合小学生的心里特点, 提高语言的艺术性, 这样便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全神贯注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2、“导”要适度。

做任何事情都有个“度”教学的“导”入更要讲究“度”。这个“度”是指教师导入的语言精炼而不冗长, 简明、准确无误, 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通过教师表述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蛋性质的“导”入我用两三句话讲个故事, 创设质疑激越的问题, 你们想当科学家吗?中国科学家张他们10秒钟完成, 可他只用了8秒钟, 你行吗?试试看:10秒钟后大多只算了四、五道题, 他们对科学家张广厚的速算法刚半信半疑, 希望知道其中奥妙, 产生了求知欲, 不知不觉进入到探索求知的境界中。

二、重视启发、诱导,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 用直观引入——建立表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迁移规律出示一个长方形, 指出哪部份是周长并让学生计算周长。

2、出示“圆”导入新课, 让学生找出哪部分是圆的周长, 然后动手操作画出圆并用于指出圆周。

3、演示:感知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介绍圆周率, 理解“π”的意义, 掌握“π”的数值。

4、师生共同推导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三、掌握学生认识规律,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 思维水平较低, 对事物认识只能凭借直观, 从简单逐步到复杂, 由个别逐步到一般,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其认识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识水平。

例如:我在给学生讲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学生通过观察, 得出如下方法:

1、长×宽+长×宽+长×高+长×高+宽×高+宽×高

2、长×宽×2+长×高×2+宽×高×2

3、 (长×宽+长×高+宽×高) ×2

上述方法说明学生认识水平有差异, 通过讨论得到第三种方法既概括又简练, 学生提高了认识水平, 使一些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

四、创设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要想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上必须使学生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积极参与。

1、会听。学生不仅认真听老师讲, 而且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 特别要听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问题。

2、会看。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 自己想的掌握知识才会牢固, 教师少讲, 或者不讲,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想。首先要使学生善于思考, 除教师启发、点拨外, 更要靠教师“激励”、“促动”学生动脑想问题,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通过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4、会说。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 要鼓励学生不怕说错, 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和自由。

上一篇: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的励志散文下一篇:初一仿照春写秋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