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实施论文

2024-07-19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实施论文(共9篇)

篇1: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实施论文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实施论文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要的写作方向是记叙文、议论文,而这些文体往往需要大量的素材。如记叙文中需要学生对生活中的某种素材进行拓展,议论文中需要引用某些素材来证明论点。而素材的摄取前提条件之一是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首先,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记叙文、议论文进行讲解。可以选择近年的中高考作文,其中有大量的好素材。其次,在讲解典型文章后选择几个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生活。例如,笔者在讲授完朱自清的《春》之后,就结合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篇和季节相关的作文,让学生去描写这个季节的景色或者典型植物、动物,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在观察中锻炼自己的洞察力以及获取作文素材的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详细的批改。学生写作的角度往往比较单一,如写景色时,往往写得非常宏观、宽泛,这就导致了文章特别空洞。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动和静、远和近等多个角度进行写作,以此来启发学生,也通过此种方式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角度。

二、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写作内容和素材积累受制于学生的认知局限。因此,提高学生感悟生活能力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学生自己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想到的自然也就多了,写作内容也就丰富起来。有鉴于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如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带领学生去打扫学校周边的道路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无形之中增加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教师也可以教育学生主动去实践,如帮助妈妈扫地、给爸爸洗脚、给家中老人捶背、帮助邻居老人买菜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增强了爱心,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培养了正确的三观。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培养自身的兴趣,如某些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则鼓励其在音乐方面进一步深造,对手工感兴趣则鼓励其多进行手工制作。

三、以典型文章为本,注重写作技巧

总体而言,初高中的.考场写作需要一定的写作模板,教师可以通过写作模板来养成学生写作思维的逻辑性。首先,教师应当选取典型文章进行分析,如在讲解《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篇文章时,教师为学生详细分析本篇文章的框架,给学生提供议论文“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这个写作思路,从而指导学生在日后写作中参考一定的写作框架。其次,教师可以借助文章内容,选取典型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伊芙找海龟》这篇文章中,有一句经典的话语描写了伊芙的动作:“听了妈妈的话,伊芙双膝跪下,翻起厚厚的落叶。拨开密密的草丛发现了小海龟。”在这些话语中,分别用“翻起”“拨开”等词,描写了伊芙找海龟的神态,体现了伊芙的仔细、认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时加入一些形象的动词对主体动作进行描写,从而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四、目标明确,区分主次

在积累了大量素材之后,由于学生思维缺乏一定的逻辑性,从而导致这些素材不能熟练地被应用,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头脑中的素材。最常用的形成逻辑思维、对素材进行有效整合的方法是生活实践。例如,带领学生去公园游玩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问题:公园中最有特点的景色是什么?哪个景色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这个景色相比其他景色的突出特点在哪里?你对其他景色的感受如何?通过以上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主次”方面的思考,对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素材进行整合归类,使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重点和顺序来应用素材进行写作,从而避免了学生思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五、理论结合实际

理论在写作教学中起着矫正思维、规范学习内容的作用,然而没有一定的实际生活作为支撑,学生也不能在深层次上理解教师讲解的写作理论,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实践。例如,在讲完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春游,真正体会春天的美丽;在学完科技类的说明文之后,带着学生去科技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科技的魅力。通过以上的实践,帮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描述的景物、事物,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积累写作素材,加深对写作技巧的理解。

六、练笔循序渐进

在写作训练中,学生应当形成一种整体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教导学生在审题、选材、表达诸方面进行周全的考虑。例如,在以长辈为题材的一次写作训练中,笔者分如下步骤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首先,选择自己要描写的写作对象;其次,考虑写作对象的典型事例;再次,选择一系列关键词反映写作对象的性格特点;最后,采取以叙述为主的形式,为以上思路填充内容。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对文章进行点评,融入更深层次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

篇2: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实施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04英语教育硕士

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 张宏祥

概要:新课标提倡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反思性教学的必要性,并且就如何开展反思性教学,和常见的反思性教学的方法及策略提出了一些实践性说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反思性教学的可操作性研究。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步骤 方法 策略

一、国外反思性教学研究:

反思理论首先应用于教学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于1933年在其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提出的。他说:“反省的思维的功能,在于将经验得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

以后经过Lewin, Stenhouse, Kemmis,和Elliott的研究和发展,得到大力的提倡。现在西方国家的反思性教学发展很快。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进行了教师主导型的学校改进运动( Teacher Led School Improvement, TLSI),提出了“反思性行动计划模式”(the Reflective Action Planning Model, RAP)。1991年从斯腾伯格提出的“教师即研究者”理念出发,英国开始推行实施试验性项目 (the Pilot Project)。

澳大利亚的斯坦托姆博士说:我们己经注意到,二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经验的二十次重复;除非我们善于从经验中汲取教训,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是要善于接受同事和学生的批评。这种批评意见与我们常听到的赞扬意见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使我们找到成为优秀教师的途径。”

波斯纳提出一个优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经验+反思。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漫长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等,需要不断地调整、修订、重新审视评估和接受考验。因此它需要教学反思理念的支撑来完成这种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反思性研究的必要性及关于反思性教学的调查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这需要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成为反思型教师。反思性教学为教师理解课程改革供了新的视角,如果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行为成为一种反思性的实践,那么也就意味着教师变革传统的课程实践模式,成为反思性的课程实践者。这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具有现实的意义。

我国的教师培训大多费时长,规模大,效果低。而新课改要求我们更新观念,进行教学改革。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改革,只是教材和大纲的改变。而教师教育(由开始的teacher training,到teacher education,到teacher development,及teacher preparation)这一术语的演变可知,师资培养越来越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强调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的理念。要做“研究型教师”(teacher researcher)就要求教师不但终身学习,还应掌握科学的方法,而反思性教学无疑是较为可行的。而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等理论又将教师看成是“反思性从业者”和“研究型教师”(teacher researcher)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不但终身学习,还应掌握科学的方法,而反思性教学无疑是较为可行的。虽然教学任务、心理和经济压力、个人进修等使许多教师目前无法进行反思性教学研究,但只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找到专业发展的突破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最终实现专业发展和教学效果的双赢 。

笔者在本校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老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情况。大多数表示没有认真进行过反思性教学;只有10%的老师认为自己曾经有意识的从事反思性教学,感觉很有效;80%的老师说自己没有时间进行反思性教学;5%左右的老师不懂反思性教学;70%的老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进行反思性教学;25%的老师怕影响自己的教学……

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广大教师在了解反思性教学后,都赞成反思性教学,认为反思性教学很符合我国的国情,能够真正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反思性教学的一般步骤

反思性教学并不陌生,好多老师其实有意无意地在进行着反思性教学的实践,只是没有意识到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步骤。目前教育界对于反思的理解有以下几种:一是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和假设的知识形式,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二是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况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三是反思是人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解和实践之间的对话,他反映个体对自身身心状况的认识。

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一般包括如下七个步骤:反思、计划、准备、行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评价资料等。

我们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好多值得我们探讨的东西,如:语文课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在英语书面表达中减少错误等等。只有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制定相应的解决解决计划和实施步骤,认真改革自己的课堂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完善自我。往往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能加深对学生学习的了解和自身教学的认识,而且一个问题解决了自己又会发现一个新问题,从而不断地进步积累资料。在经过更进一步的反思后,可以形成自己的反思性教学报告和教学论文,使自己质变为研究型教师。

以一个英语的反思性教学案例来说明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步骤和对教师教学的帮助:

问题:本地一所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老师发现学生课堂表现比较被动,积极性不高。老师反思调查:1、纯英语授课学生不全懂;2、学生担心答错了丢面子;3、其他同学都没举手,担心被人认为出风头。

计划和准备:1、放慢语速,辅以解释和必要的母语;2、设计专门的课堂活动积极鼓励和表扬,建立他们的自信心;3、设计小组活动,开展竞赛,增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行动:不断修改原计划,如调整不合学生生活的话题;增加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的语法和词汇的学习内容;课堂上采用如比赛用第一人称复述课文;猜测所别人所描述的人等等使课堂上出现争先恐后和笑声不断的场面。

收集和分析资料:1、进行课堂观摩,发现不同层次学生发言的次数;2、问卷调查:79%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轻松活跃;85%的学生认为活动缓解了他们回答问题的紧张。3、老师教后感:记录了许多学生参与课堂的事例,特别是几个很腼腆的学生后来也主动争取发言。

评价资料:通过收集的资料看得出课堂参与的学生人数大增,气氛轻松和谐。但也可以发现大多数活动采用的是口头形式,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的反思: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的印象……

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肯定会遇到类似的很实际的问题,查找各种资料也很难找到切合自己实际 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实与其抱怨,不如自己积极反思,自己着手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四、常见的反思性教学的方法和实施策略

反思的基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认识和分析,这一切不是空中楼阁,凭空杜撰的,需要有长期的课堂观察、记录、和经验的积累等。如何进行这些必要的准备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1、日记:教师在一人下作或一堂课后,用教学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作为反思基础。教师可与自己的同事在这一基础上展开讨论。

2、 堂观察:这主要是以相互听课为 主的形式,观察和分析同事的教学活动。

3、 师评价:这种评价与听课相 似,要求听课者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在课后相互交换意见时,焦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师行为,而不是教学对与错 的问题。

4、 录像:观看和分析自己或同事的课堂教学录像,是教师培养自我意识能力的手段之一。

5、 教学行为研究:由于几教学实践过程 是教师个体独立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过程,那么教师 教学活动的发生就建立在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之 上。

6、 教学博客:每节课、每天或每周在网上记载自己的教学心得,并提出自己的反思,供网上的其他教师探讨,自己从中的到启发和得到教诲。这是一个大范围的讨论,可以听到不同领域、不同流派、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等的意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网络的兴起提供了新型的现代化的反思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思路。

在这些方法的实施中我们还要注意如下的策略:

1、理论思考与教学研究

常规教学依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因此不能超越原有的教学传统;反思性教学注重对原有经验的批判性反思,这样才能不断体现出教育创新。但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和教学经验的反思需要根据一定的理论而进行。这里就要强调“两次反思”,将教师已有的经验上升为先进的理念,或凭借先进的理论依据加以完善;将教师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教学研究的可以进行教师的个人的自我反思中进行,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中进行,以及在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下进行。从而使每个教案,每节课都经过深思,具有实践操作价值,又有理论探讨意义。

2、观摩与讨论

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同事之间的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往往局限于个人的思维而难以发现问题和缺陷,而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新课程强调多向互动、智慧共享、同伴互助和合作。观摩别人的课也可以引发听课者的反思,看到别人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认真做好笔记进行资料收集。在讨论所观摩的课时各抒己见,听课者和开课者都能产生若干的反思。

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与学生进行讨论,他们是直接的课堂参与者,课堂的优缺点他们很有发言权。课后的问卷,谈心,或检测都是很好的反思的依据。

网络博客的讨论是广泛的,思路是发散型的,我们一定要有辨证的思维去理解和吸收,不能为别人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所左右,要一切从自己的学校、学生、教材出发,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反思教学行动计划。

3、体验与撰写反思札记

为了让教师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下作环境,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的思考与体验。体验意味着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自觉体悟和反省,体验使得反思性教学超越单纯的技术或方法论层面,而成为教师的存在方式和专业生活方式。我们教师要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相关的理论,制定对应的方法,体验自己的理念,及时作好笔记,尤其要学会研究分析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或通过专家的指导等对问题进行界定,进而上升到课题的研究。

教学反思的教学实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发展的过。正如前面的反思教学步骤所说,真正的教学难题不可能一次性得到圆满解决,当再次进行探讨,分析时,新的一轮反思就又开始了,更高层次的反思由此循环下去,推动着我们的教学实践改进,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3: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就是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主体部分大意, 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和表达技巧, 理解人物特点等的一种学习方法。认识的过程总是从感性到理性的, 阅读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传统教学十分强调整体感知,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都说明了整体感知的重要性。它是针对当前阅读教学过分强调“肢解”文章, 却极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欣赏、学会感悟的偏颇提出来的。一篇文章, 不论篇幅的长短, 能否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主要标志。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就能对课文形成“全豹”的概念, “知全豹才能见一斑”。

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 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各不相同的整体感知要求。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这适合于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及诗歌。在教这些课文时, 读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 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 先从情感上、语言上抓住了学生。有了情感熏陶的第一步, 学生学习起来就特别投入。如朱自清的《春》, 可以先让学生听范读录音, 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在朗读中感悟文章优美的意境, 优美的语言。

(二) 复述课文。

适合于故事性强, 情节相对完整的记叙文、小说等。通过复述课文, 把握写作的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对文章的内容形成整体的感知。

(三)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

较前两点, 这是深层次的感知课文。很多学生在练习或答卷中出现答题要点不清晰, 不全面, 甚至理解远离文段, 凭空做题的现象, 这是由于没有整体把握文段主旨, 没有理解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而造成的。寻找段落中心句, 也就把握了整体段落的内容, 进而把握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常见方法有:一是寻找文章画龙点睛的议论或抒情的文字。这些句子是作者情感的喷发, 找出这些句子也就找出了文章的筋脉。二是找段落中心句、画龙点睛句等这些都是文本中的关键句, 也是文本给读者提供的关键信息, 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找出并理解了这些关键的语句也就把住了文章的灵魂, 再来具体地分析文章, 思考问题就容易得多了。

当然, 怎样整体感知课文远不止以上所提到的几点, 还要根据具体文本设计的具体要求。

二、局部阅读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是陶渊明读书乐之精髓。我们阅读课文欣赏什么, 析什么, 当然就是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句子或含蓄曲折、意味深长的经典地方。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几乎是按照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作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用了很多的笔墨写了她的诸多不好。如果没有对买《山海经》一事作出研讨与分析。学生是很难把握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 以及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因此学习时, 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这一情节进行精读。如长妈妈为什么来问我《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她问我时, 我的想法如何?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心理?我为什么感受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书的模样粗拙, 但我为什么把它看作是我的宝书?作者为什么不去写阿长如何买《山海经》?为何有意地把阿长说的“三哼经”的话描写出来, 等等。通过这些分析, 学生就能够正确把握阿长这一人物及作者对她的情感了。

三、整体深化

这一阶段的整体感悟是对整体感知的拓宽和加深, 是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仍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学生已经理解了作者对阿长是怀有尊敬、喜爱、怀念的感情, 以至在她离开了30年后仍写文章纪念她, 表达对她的深深情感。但他为什么在前文写了她的诸多不好, 写他对阿长的讨厌, 不大佩服甚至憎恶呢?学生通过讨论, 开始明白原来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写阿长的诸多不好, 不是为了大揭其短, 而是为了后面的“扬”作铺垫。另外, 写她的思想性格上消极落后的东西, 是对她的不幸的同情,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这样安排更突出了对阿长的感激之情, 正是这样一个饶舌、多事、迷信、无知, 没有文化而又不失善良的阿长, 却能够理解一个孩子的心理, 千方百计地满足了他的心愿。“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 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的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性格得到了凸现, 使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鲜活起来, 也使学生明白了如何把人写真、写实, 写得有血有肉。

篇4:新课标下如何实施有效的识字教学

关键词 识字教学 有效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33-02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强弱。识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小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识字教学,激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快乐识字。

一、提高教师的识字教学素养,让学生爱上老师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识字教学素养,充分利用现行教材,认真设计好各类课文的识字教学程序,讲究识字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识字兴趣,上好每一堂识字课,让学生喜欢上会带他们识字的语文老师,从而深深爱上识字。

二、注重培养良好的识字写字素养,有机地实施三维目标

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或部件组成的,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认识笔画和写好笔画是识字、写字的基础。认识和掌握基本笔画又是基础之中的基础,掌握笔画的写法规律,如“点”要顿,“横”要平,“竖”要直,“撇”要尖,“捺”尾大,“提”向上。除此之外,写这些笔画时,不同的笔画下笔和起笔的轻重力度也不同。形声字归类识字,重点要引导学生认识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关键就在于认识偏旁部首。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规律贯穿语文教学的整个识字、写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去熟悉、理解和掌握它。例如学习“林”字时,可谈到森林资源的保护,渗透环保意识;学习“愿”时,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愿望,并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采用游戏帮助识字,让学生玩中识字

课堂上采取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设有趣的识字情景,来鼓励学生识字和巩固识字成果。如,识记“抱、苗、看”这三个字,我先用投影出示这三个字所在的句子,指名朗读,然后进行学习。小游戏猜一猜:猜“抱”字,我读字,学生找卡,说说是怎么猜出这张卡是“抱”字?你还知道有抱的词吗?练习组词;猜“苗”字,说说你是怎么猜到的,又是怎么记的?练习说话。猜“看”字,做小猴看的动作,了解“看”有“手”和“目”。同桌一起想办法识记,看谁记得快。

四、趣味识字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解决识字难点

1.“编口诀”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朋:两个月亮交朋友;种:禾苗种在水田中;树:村子里的树木对对齐;念:今天要用心念书;肯:月亮不肯止步;狼:狼狠一点。

2.编故事巧记字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如:学“休”时,教师边讲故事边画简笔画:“一个人独自出行,顶着烈日实在太累,就靠在路边的树下休息。”

3.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针对学生心理状态采用多媒体识字,是识字的一个好办法。因为有了多媒体的支持,使汉字能够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使汉字的音、形、义不再脱节,在学生感到疑难的地方,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形近字“晴、睛、精”时,我利用幻灯片,将这些字编旁进行变换组合。幻灯的变换摄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了学生对字形、字义的记忆。

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培养识字兴趣

生活中识字也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也不失为一个课外延伸的好办法。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要求学生“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装物上,汉字就更多了。如“好多鱼”饼干、“蒙牛”牛奶、“立白”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们是多么兴奋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带到学校,同学间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篇5: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实施论文

浙江省绍兴县鉴湖中学高二物理组 孙春凤 312000 *** 摘要:让学生“要学、能学、会学、喜欢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就要研究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只有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之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培养起来,才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过程与方法关键在于启发、互动、讨论。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 启发 互动 讨论

“过程即课程”,新课程背景下,“过程与方法”不仅是手段,更是三大课程目标之一。它要求我们的物理课要十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即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成为我们构建生态的物理课堂的必由选择。研究“过程与方法”直接关系着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程度,关系着每一个学生和谐发展。

一、教学过程中应最关注过程与方法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诚然,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完成知识目标,是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学科知识。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更要重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二、如何关注过程、关注方法

首先,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这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不能由哪一方把这一过程全部占有。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师生双方都活动起来,形成互动的态势,这样的课堂,才会是有生气的课堂,才会是生动的课堂,才会是有效果的课堂。

其次,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和学的方法。方法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它在效果的优劣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早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和学生们的要求了。教师教法的选择,要适应学生的学法。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法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要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体地位。根据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就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要设计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来。以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1.基本概念的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标准都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提出来的,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体现出来的。教师应当积极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适当的学习方法。并且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主动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参与的基础上指导。

例如:在讲“力的分解”这一节时,传统的教法是介绍力的分解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分解的。但什么是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如何?学生往往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所以不能灵活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如果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就知道力的效果原来是这样。在课堂上讲解三角支架的力的分解时,用一根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铅笔的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手指上,铅笔的另一端尖贴在手掌心,当将一重物挂在橡皮筋和铅笔相接的一端时,器材简单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问学生有什么样的感觉?说明了什么问题?或者更简单一点的方法是:左手撑在左腰,让右手用力往下拉,这个可以一个同学独立完成,也可以两个同学合作完成,都可以感受到压的效果。生动活泼的情境,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对所授内容接受度高,这种启发式教学学生理解也会更透彻,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2.易错内容交往互动

互动教学:即“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的教学结构模式。把传道、授业、解惑看作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沟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 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得到调节,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学习中介及个人环境互相影响,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会存在或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新的课程理念是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纸片、粉笔头同时下落的情况,学生会有“重的物体下落快”的想法。再让学生观察“纸片与纸团”同时下落的实验,学生会想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于是学生会发现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为什么会出现粉笔头比纸片下落快的现象呢?”。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空气的阻力作用非常小时,物体下落的一样快”的观点。此时教师要适时进行总结:“我们现在知道了物体下落的规律: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当空气的阻力作用非常小时,物体下落的一样快”。然后要对提出“重的物体下落快”想法的学生进行鼓励“: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向某某那样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提出“空气的阻力作用非常小时,物体下落的一样快”想法的学生,加以肯定“: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向某某同学那样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接下来向学生出示:粉笔头、纸团、钥匙、板擦、锁等物品,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两个不同粉笔头”同时下落的实验“、粉笔头与纸团”同时下落的实验或“纸团与钥匙”同时下落的实验等验证上面的观点。再引导学生得出“没有空气时,纸片和其它物体下落的一样快”的推论。然后教师出示“牛顿管”验证上面的结论。最后进行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到了物体下落的规律即‘没有空气时,纸片和其它物体下落的一样快’,而且发现了自己的缺点,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克服自己的不足取得成功。”这让学生既享受了自己的成功,又学会了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充满勇气和信心,最终将科学的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意志情感。3.抽象知识实验式讨论探究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围绕某一中心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激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讨论法,可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抽象知识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提出问题或根据实验中碰到的问题而展开讨论的方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是每个物理教师一种离不了的教学手段,物理实验教学既能产生引人注意的问题,又能提供种种感性的材料,引发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维。物理探究性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常有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之分,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并结合一定的趣味实验、异常实验等,有效地利用实验这种载体,恰当地展开互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突出物理特色,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

例如在进行“受迫振动的频率由什么决定”教学中,我让学生到讲台来动手做实验,手摇手柄,忽快忽慢,弹簧振子也忽快忽慢的运动,匀速的摇动,弹簧振子也匀速的运动,而且周期刚好相同。让学生来仔细观察,相互间讨论受迫振动的频率由什么决定。从具体的感性实验得出理性的结论,记忆会比较深刻,理解也比较透彻。

再如;“提桶在摆动中的机械能守恒”这一演示实验,器材少,操作简单,但能引人入神,悬念迭起,当教师将吊起的提桶拉到鼻尖上学生的心就会悬起来,提桶会撞坏老师的鼻子吗?当老师放开手提桶摆动即将完成一个周期时提桶非常接近老师的鼻尖,学生会惊呼,但终没撞坏老实的鼻子,这一演示实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理解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中通过实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效果好,效率高。

要达到让学生“要学、能学、会学、喜欢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关注过程与方法,需要教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6: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实施论文

—青岛之行有感

大庆市世纪阳光学校 魏茉莉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新课标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观摩研讨会”。首先感谢王校长、关校长给予我和王丹这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2天的听课学习,我感觉收获很大,受益匪浅。此行让我领略到了四川、大连、青岛3个省市英语教师的教学风采及成都的樊波老师、大连的于业宏老师、青岛的孙洪老师、大庆的李雪花老师及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刘兆义老师的精彩点评和经验汇报。刚才王丹老师已对6节优质课的所感所受与大家分享了,那么我就听几位专家的经验报告中的一些心得谈一下。我会从三方面来谈

1、课标为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引航

2、到位,但不越位。

3、给学生搭建平台,给他们有更多实践机会

一、课标为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引航

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每一位讲课教师在反思、专家在点评时都会提到课标。在众位中有一位权威专家,英语特级教师刘兆义老师谈了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刘老师的整个报告中,谈到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课标,他告诉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看看课标的要求是什么,很多老师在制定课标时喜欢说大话、空话。例如有老师设定“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准确抓取课文大意的能力”;“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辩论的能力”等目标就很泛,最终无法评价教与学的效果。1 其实靠一节课根本完不成这种大的目标。的确,我在制定目标时就有些大,词语用大了,确实不好把握。我们的课标中有很准确的词语供我们使用,如:能通过看图、听录音和教师的演示理解某句型的意义;能在示例和教师的提示的帮助下用某句型说出„„。我们这次学习中有一位老师在讲感恩节一课是这样这样制定她的教学目标的:

1、所有的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2、所有的学生应该可以理解并说出单词;thanksgiving ,important ,special ,November.3、大多数学生能够模仿课文和说出中心句“Families are together.They have a big, special dinner.They say thank you for all the good things they.”

4、一些学生能够联系其他节日学习本课。

5、所有学生愿意对其他人说谢谢。这位郭老师将目标完成对象设为所有,大多数,一些,而不是笼统的学生能够完成某目标,这就为后面教学奠定了非常明晰的思路,降低了难度。大家每一学科都有课标,我们学校就很重视教师对课标的学习,但每次任务已下发,我不知大家是怎么样,我是看了课标不下10次,但每次只看大框框,最后看完以后等于没看。我觉得通过这次学习,课标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一下跳到榜首,我会带领我们英语组全体成员认真细致的研读课标一二级和三级目标。并且在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时真的拿出课标对照书写,我想目标制定准确了,细致了,大话少了,我们在教的过程和孩子在学的过程都会更轻松,更容易。

二、到位,但不越位。

大家看到这几个字,是不是感到挺精辟的一句话。我想很多老师都听说小学要取消开放英语课这一消息,这一消息也不是空穴来风,我还特意上网查了一下,确实有人呼吁了,我看了原因,呼吁的人是这样说的:“现在时代不同了,我国现在已进入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就我国娃娃智力和语言发育的实际情况看,统一要求小学开设英语、片面追求英语成绩的提高,既不实际,也毫无必要。如果作为兴趣来学习英语倒也无可厚非,但现在学外语主要是为了择校,而不是兴趣的需要。”其实我们小学老师也很困惑,不知该怎么讲,是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呢,还是为了适应中考打下坚实的单词语法基础。在孙弘老师的评课中为我指明了方向,她是这样说的:“针对中学老师总抱怨小学老师教孩子单词太少,语法太少这一现象,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教出的孩子到中学有更多的兴趣,好的习惯比会更多单词语法更好,我们应该做到到位但不越位。”确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我们很多小学老师就是越位了,把知识教难了,重知识而轻兴趣,才会让小学开设英语课引起质疑。我想我们今后应给自己定好位,为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努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中学老师输送一批爱学英语,会学英语的孩子。做到到位,但不越位。我想这样才更能显示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并不多余。

三、给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更多实践机会。

在青岛的孙泓老师经验总结中,提到他们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英语活动,并展示了2组学生现场为电影配音的片段,我在这给大家看期中的一个视频。(播放视频)看到这个视频,我想大家一定也跟我一样很震撼,包括当时在青岛参加会议的所有老师都很震撼,大家没有想到我们小学的孩子能说出这么好听,这么生动的英语。我想如果不是现场看到听到,我也不会相信孩子有这种潜力。震撼之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在学校举行的六一活动中就表现出他们跟平时不同的一面,孩子们需要更多的平台,需要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我市在11月份要举行一次学生课本剧表演才艺大赛,这正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了一次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英语组各年级的老师一定会重视这次比赛,让孩子秀出阳光学生风采,为校争光。以上我谈的这3点是我们所有不同学科都能借鉴,参考的地方,在这跟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对你们的教学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在学习过程中还有很多跟我们英语本学科教学有关的细节方面就不跟大家一一分享了,我会在组内教研中一起和组内成员一起学习。

篇7: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的思考

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第二十二小学 李金慧

(节选)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者从采集材料到运思加工、制作表达直至修改定稿,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它是作者的智能知识、意志及思想感情等多种素质条件的综合体现。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纵观目前作文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应充分地重视积累和修改。

一、重视积累

许多的语文教师都会遇到作文教学“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窘境,尤其到了高年级,学生因作文而苦恼家长也跟着着急,甚至出现了一些舍本逐末的做法,买作文训练的书、报作文提高班、背诵优秀作文„„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那么心声自何而来?宋代诗人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如果你要学习写诗作文,那就要在写作诗文以外下工夫。古往今来有多少大师都得益于他们丰富的阅历,而我们的小学生呢?他们生活的范围本来就有限,再加上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限制,就只能在“四角天空”下活动了。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之不尽”。是啊,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奇妙的百科全书,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去体察人情世故,感受悲欢离合,获得人生经验,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就有了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的内容越充实。著名的作家孙犁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我们应该把孩子们领出教室,让他们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广泛积极的兴趣爱好,甚至是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有东西可写,写出真情实感来。例如去年夏天,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去参观新建的海洋馆。因为乌鲁木齐是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孩子们对海洋世界的了解只能从书本和电视中获得,这次参观满足了他们极大的好奇心求知欲,个个激动不已,人人手中捏着纸和笔一路走来一路记。参观结束后,每个孩子都写了这次活动,老师们普遍反应这次作文再不是只凭想像瞎编乱造敷衍了事的,反而神秘的海盗船、五彩斑斓的海洋鱼类、惊险刺激的人沙共舞,妙趣横生的海狮表演在学生的作文中精彩纷呈。

如果说丰富生活,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那么广泛阅读则帮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的关系的经验。对小学生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破万卷”“读千赋”但教师一定要指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通过更多的阅读,广泛汲取精华,开发和培养创造思维。叶圣陶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如果老师能经常询问学生们读书的情况,给予正确的引导,适时推荐有益书籍,指导课外阅读,勤于组织班级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那么学生的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无论是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还是来自于阅读的间接经验,只要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的质和量,就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二、重视修改

修改是创作优秀作品的重要环节之一,修改环节与作前指导的意义相比只有过而无不及。作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作后修改,让修改成为学生作文的习惯,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一)强化修改作文的意识 许多老师因为觉得课时紧张,不舍得在作文修改的环节花费时间和精力或者怕麻烦,作前指导后收上学生的作文寥寥几句评语就打发了,有的甚至只评个等级,打个分数就算了事。老师指望一次作前指导,就使学生写出好文章来,但是这样是不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学生亦是如此,写完一篇作文,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作文批改后发下来只匆匆瞥一眼批语就塞进书包不再问津,很少自觉修改。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修改的要求。如第二学段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第四学段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老师们有必要认真领会课标精神,改变作文教学重作前指导轻作后指导的现状,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从提升教师、学生的修改意识入手,彻底改变对待修改作文的态度,强化修改作文的意识。老师充分重视学生修改作文,舍得在指导修改作文上花费时间和精力了,学生也就愿意在修改作文上下功夫,形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北师大配套教参提出作文要经过“起草—评议—修改—成文—赏评”几个阶段的建议应该积极采纳,促使作文教学形成“写—评—改—赏”的基本模式。

(二)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

指导修改作文时要做到明确评改要求;做到赏、评、改结合;教给修改方法;倡导在合作中修改。

先来看一个课例《我喜欢的灯》具体过程如下:

(1)课前准备:浏览学生草稿,选一篇典型作为例文,发放例文。(2)导入新课:总评起草情况,回顾习作要求,确定赏评标准。(3)指导修改例文:赏、评、改

a提出要求:对例文进行深入阅读,对照评改作文的要求进行批阅,圈点出错别字、病句等明显的错误,勾画出好词佳句,整理出阅读时的体会和发现的问题,批语中提出合理化建议。

b学生自主评改 c在交流中指导修改(4)评改自己的作文(5)同学互相评改(6)作业:定稿誊写

1、指导修改要明确评改要求。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应该有一个由评到改的过程,无论是自评或他评都按照相对统一的标准,找出作文的闪光点或不足,去评价、去赏析、去修改。那么这个标准从何而来呢?不妨让学生自己去制定。每次习作都会有要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作文的要求中提炼评改的一二三,相信学生们有能力制定并按照这个标准去评价或修改自己或他人的作文。

教学片段:

师:你们试着从要求中归纳出这次作文评改的标准,可以小组同学一起归纳。

小组讨论后反馈:

生:可以看是否围绕主题“喜欢的灯”来写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生:要看作者是否把“我”喜爱的灯的来历、外形特点、功能作用以及为什么喜欢的原因等介绍清楚。

生:指出错别字、病句及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过评改作文时还要把握一定原则,那就是尊重作者的本意,多蹴少改,真诚赏识作文的闪光点,委婉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些要求你能做到吗?

生:能!

评改的要求明确了,作文的修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指导修改要做到赏、评、改结合。

在课例中,老师发放例文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并要求对照评改作文的要求进行批阅,圈点出错别字、病句等明显的错误,勾画出好词佳句,整理出阅读时的体会和发现的问题,批语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就已经把指赏、评、改结合起来。交流的过程亦是如此,无论是修改自己的作文还是修改他人的作文,都做到了赏、评、改结合,使学生在互相评价中认识自我,在互相启发中开阔思路,在互相答疑中加深理解,在交流中丰富感受,在互相品赏中提高认识。

3、指导修改要教给方法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作文修改方法的指导。小学生修改作文最普遍的方法是朗读法。他们把文章清晰响亮地念出来,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凭借语感和语言习惯来修改。也用比较法,将写好的作文与同一题材的课文(范文)相对照,找出不足之处。

“换位思考修改法”是笔者在作文批改时的偶得,就是要求修改作文时,找出写人、叙事、状物的疏漏之处,使笔下的人、事、物面貌既“真”又“实”。告诉学生:“修改作文时想想怎样改才能变概括为具体使读者更明白、更清楚。

另外,修改作文还有加减法、冷置法、比较法等。在指导修改作文时,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修改,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更好。

4、指导修改要倡导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在指导作文修改时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采取同学互评互改的方式更加有效。

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你想和谁交换评改?(学生很兴奋,找伙伴交换彼此的作文)

„„

师:刚才批改同学作文时,你发现谁的作文写得不错,想推荐给全班?说说推荐的理由,请文章的作者把作文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生:××同学作文写的是她和爷爷亲手做的花灯,读了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在这么多灯中她只喜欢这盏灯。我真羡慕他有那么好的爷爷。我想推荐她来读。

学生读文章,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我认为××同学得作文中有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我还想给××同学提个建议,如果„„处这样写:„„ 会更加具体。„„

这节课,一改通常教师评改为中心的作文修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发挥学生的潜能,达成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修改作文的实践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篇8:在新课标下实施过程教学的探索

(一) 数学学习特征方面

从数学学习特点的角度看, 一方面, 数学学习中的“再发现”比其他学科难。由于数学教材经过了教学法的加工, 通常是采用演绎的方法把概念、公式、法则等内容相互联合起来的一个统一体, 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数学的实际发现过程, 这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能力的表现处于暂时滞后状态。对此,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以展现数学本身的发展过程, 另一方面, 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 更多的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学习,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碰到障碍或困难, 往往是数学思维活动发生障碍或困难。因此, 教师不能单纯地教给学生数学结论, 应该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思维, 使之不但掌握数学结论, 而且了解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 从而对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数学结论的发生发展有充分的认识。

(二) 认知发展水平方面:

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看, 中学生身心发展正逐步趋于成熟, 认知结构的各要素发展较快, 各认知能力不断完善, 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 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 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 创造思维有了较大发展。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个性等心理因素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它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变“学生跟着老师转”为“教师顺着学生走”, 设法从教法上加以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有利于教与学双方达成平衡的双边活动机会, 改变学生没有机会独立学习和不会学习的现状。

二、实践探索 (实施过程教学的实例分析)

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实施过程教学的探索。例如, 通过折纸活动可以验证已有知识 (轴对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等) , 同时可探索发现新知识 (如中位线的性质等) , 教学过程:

(一) 安排两个折纸活动

活动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纸张是长方形, 把一张纸折起一个角, 就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 (教师演示) , 那么, 怎样用长方形折出等腰三角形呢?请同学们折一下。

活动2:你能否把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也折成一个长方形呢?要求重叠部分只能有两层纸。活动都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 当学生完成了折纸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将他们的各种折法用实物投影公开展示, 并要求演示折纸过程和说明理由。

完成了活动2, 教师展开纸片, 画出折痕, 标上字母, 并提问:“观察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 在班上交流了他们的发现。

即, 长方形的长是直角边AC的一半,

宽是直角边BC的一半。% (见图1)

(2) 连结EC, 折痕将△ABC分成

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两个等腰三角形;

接着, 教师指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和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这两条性质我们已经学习过, 今天我们通过折纸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二) 从折纸中探索出新发现

教师进一步提问:在一般三角形中是否也有与上述结果 (1) 和 (2) 类似的发现?让我们通过折纸再来探究一下,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张一般三角形的纸片, 问学生能否折成一个长方形?要求重叠部分只能有两层纸。

学生通过折纸活动和小组交流发现了不同的折法, 然后, 教师要求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折纸过程, 并说明理由。

接着教师打开纸片、展平, 画出所有折痕, 并标上字母并提问:在这个图形中的线段之间, 对它们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全班交流, 发现了

下列关系:

(板书) : (1) AE=EB=ED, AF=FD=FC, BG=GD,

DH=HC, EF=GH

(2) EF//BC, EG//AD//FH;

教师接着问, 这些结论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有学生发现许多线段之间存在“倍半”关系, 教师追问“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到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一半?”学生发现有三种情况: (1) 线段的中点; (2)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3) 三角形两边的中点连线。

然后, 教师将话锋一转:前两个性质我们已经学过, 今天, 我们通过折纸进一步认识了它们。我们把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板书) , 那么, 你们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学生通过交流获得一个共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 对新发现加以说明

教师接着说:“同学们, 你们自己从折纸中发现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这一猜想, 很好。那么, 怎样从折纸的过程来说明这个性质是正确的, 关键是要说明什么问题?”有学生回答要说明“四边形EFHG是长方形”, 接着便展开寻找证据, 说明理由的讨论。最后, 不仅说明了“四边形EFHG是长方形”而且水到渠成地获得了“EF//BC, 并且”。

教师兴奋地小结道:好, 这样我们就学到了一条新的几何图形的性质, 叫做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并对它进行了说明, 以后我们还将对它作进一步的学习。

总之, 在平时教学中多实施过程教学, 针对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学习、操作。在操作中观察、猜想、探索出结论, 并能进一步说明。通过具体的操作来研究数学问题、发现数学性质,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的求知欲望。

摘要:数学过程是真正地理解数学, 形成数学的思想方法或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审视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数学的“过程教学”是为实现“数学的过程”而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的生成, 形成全面数学素质的有效的教学组织活动。它包括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学的情景及教辅手段等诸因素。

篇9:在新课标下实施过程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新课标;过程教学;探索

一、理论探索

(一)数学学习特征方面

从数学学习特点的角度看,一方面,数学学习中的“再发现”比其他学科难。由于数学教材经过了教学法的加工,通常是采用演绎的方法把概念、公式、法则等内容相互联合起来的一个统一体,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数学的实际发现过程,这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能力的表现处于暂时滞后状态。对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展现数学本身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碰到障碍或困难,往往是数学思维活动发生障碍或困难。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教给学生数学结论,应该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思维,使之不但掌握数学结论,而且了解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从而对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数学结论的发生发展有充分的认识。

(二)认知发展水平方面:

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看,中学生身心发展正逐步趋于成熟,认知结构的各要素发展较快,各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创造思维有了较大发展。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个性等心理因素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它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变“学生跟着老师转”为“教师顺着学生走”,设法从教法上加以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有利于教与学双方达成平衡的双边活动机会,改变学生没有机会独立学习和不会学习的现状。

二、实践探索(实施过程教学的实例分析)

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实施过程教学的探索。例如,通过折纸活动可以验证已有知识(轴对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等),同时可探索发现新知识(如中位线的性质等),教学过程:

(一)安排两个折纸活动

活动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纸张是长方形,把一张纸折起一个角,就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教师演示),那么,怎样用长方形折出等腰三角形呢?请同学们折一下。

活动2:你能否把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也折成一个长方形呢?要求重叠部分只能有两层纸。活动都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当学生完成了折纸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将他们的各种折法用实物投影公开展示,并要求演示折纸过程和说明理由。

完成了活动2,教师展开纸片,画出折痕,标上字母,并提问:“观察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在班上交流了他们的发现。

(板书):(1)EF=GC=BG=■BC;

EG=FC=AF=■AC

即,长方形的长是直角边AC的一半,

宽是直角边BC的一半。?摇(见图1)

(2)连结EC,折痕将△ABC分成

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个等腰三角形;

(3)EC=■AB,∠A+∠B=90°;

接着,教师指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和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这两条性质我们已经学习过,今天我们通过折纸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二)从折纸中探索出新发现

教师进一步提问:在一般三角形中是否也有与上述结果①和②类似的发现?让我们通过折纸再来探究一下,教师让学生拿出一张一般三角形的纸片,问学生能否折成一个长方形?要求重叠部分只能有两层纸。

学生通过折纸活动和小组交流发现了不同的折法,然后,教师要求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折纸过程,并说明理由。

接着教师打开纸片、展平,画出所有折痕,并标上字母并提问:在这个图形中的线段之间,对它们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发现了

下列关系:

(板书):①AE=EB=ED,AF=FD=FC,BG=GD,

DH=HC,EF=GH

②EF//BC,EG//AD//FH;

③GH=BG+HC,EG=■AD,FH=■AD,(见图2)

EF=■BC。

教师接着问,这些结论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有学生发现许多线段之间存在“倍半”关系,教师追问“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到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一半?”学生发现有三种情况:(1)线段的中点;(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3)三角形两边的中点连线。

然后,教师将话锋一转:前两个性质我们已经学过,今天,我们通过折纸进一步认识了它们。我们把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板书),那么,你们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学生通过交流获得一个共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对新发现加以说明

教师接着说:“同学们,你们自己从折纸中发现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这一猜想,很好。那么,怎样从折纸的过程来说明这个性质是正确的,关键是要说明什么问题?”有学生回答要说明“四边形EFHG是长方形”,接着便展开寻找证据,说明理由的讨论。最后,不仅说明了“四边形EFHG是长方形”而且水到渠成地获得了“EF//BC,并且EF=■BC”。

教师兴奋地小结道:好,这样我们就学到了一条新的几何图形的性质,叫做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并对它进行了说明,以后我们还将对它作进一步的学习。

上一篇:塑造品牌 创新发展全力打造高品质的综合性漂流景区下一篇:2011年第一支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