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发展论文

2024-08-24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共9篇)

篇1:农业生产发展论文

发展外向型农业 提升农业生产力

发布时间:2009-6-11信息来源:

所谓外向型农业,就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的,把一国或一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纳入国际经济轨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和竞争,按照国际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和国际市场标准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外向型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外向型农业,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以农产品出口创汇为目的的农业,农业的外向度是指当年农产品出口创汇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广义的外向型农业包括国外市场、境外市场和埠外市场等多个层次,就远安的实际,说外向型农业,应更多地从广义上去理解。

一般来说,外向型农业应具有以下特征:具有国际化的运行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竞争,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具有外向化的产业结构,按照国际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使农业经济及其发展能够加入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之中;具有全球化的管理体制,不仅要考虑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还要将国际经济体系和多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考虑在内,做多层面的发展;具有高效率的生产系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农业,必然要求有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来支撑。

一、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意义

1、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其主要表现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不断增多,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区不断增加和扩大,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充,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向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经济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依存度、互补性和制约性不断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要发展,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融入到世界经济大潮中,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赢。

2、是适应市场一体化的新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市场的一体化,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客观上也要求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协调统一的市场体系。

3、是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要求。科技的发展和突破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近50年来,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手段,科技与外向型经济在互动中前进。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可以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成果、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可以更多的了解国外农业科技发展动态,开展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更可以把自己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是适应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内容很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利于推动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一方面把我们的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增加创汇额度;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资金,直接增加资本投入,促进产业发展,实现增效增收目标。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一种具体形式。

5、是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水平的新要求。现代农业是市场农业、科技农业,产品不进入市场、不参与竞争,就不知道市场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别人的产品倒底优势在哪里,自己的东西究竞存在怎样的问题。只有通过市场交流和竞争,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我们现有的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水平,产品的竞争能力,与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想要提高自己、缩小差距,也别无选择。日本从中国的五峰、恩施等地以2000元/吨进口魔芋粉,加工后返销中国市场就增值到20万元/吨。

二、我县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潜力和条件

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环境取得的根本性改善,为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较好的农产品质量,具有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基础和潜力。远安产的香菇、茶叶、蚕丝、大米等产品的自然品质都优于一般地区,冲菜等特产更是远安独有。

3、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的发展初具规模。食用菌、桑蚕、柑桔、茶叶等农产品基地已有一定规模,食用菌鲜产品总量达到3万吨以上,森源、德中、科力生、野风、兴利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均具有一定能力。

4、农产品出口已有一定基础。全县已有13家企业具有自营出口权,兴利公司2007年出口创汇400万美元、间接出口约900万美元。全县食用菌产品95%以上进入境外或埠外市场,外向度非常高。

三、发展外向型农业存在的障碍因素

1、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保护性。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加强对本国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保护,利用卫生安全、质量认证、标签、包装、环境保护、计量单位等设置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外国产品进入。

2、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其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协调统一的结果,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众多,难于调节和控制;二是农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极强,使农产品生产的回旋余地较小,转产的速度较慢,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三是千家万户小规模的分散经营,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四是农产品加工比例小,产品的附加值低,全国农产品与加工产品产值之比为1:0.9,湖北省只有1:0.8,我县更低,而发达国家为1:3以上。

3、农业生产要素的弱势性。农民是弱势群体,其弱势性表现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既不能有效地参与国内市场竞争,更不可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初中、小学、文盲占农村劳动力的绝大部分,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很少,这种文化素质难于很好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形势下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需要;龙头企业的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我县2007年出口创汇企业只有森源一家;大部分企业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具有国际贸易经验的专业人才,难以与国际大企业、大集团抗衡。

4、农业配套服务的低效性。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够,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招商引资的力度还不够;对外向型龙头企业引导扶持还不够;优化发展环境还不够,行政管理环境、政策法制环境、市场环境须要进一步优化,核心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实现公平、竞争、合作,好的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

除以上因素外,我县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竞争力较弱,农业科技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等自身因素也障碍着外向型农业的快速发展。

四、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基本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和创新,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和工业化,努力提高我县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农产品技术含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努力实现我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市场规则研究,树立全面的外向型农业发展观。外向型农业是一种规则经济,必须遵守WTO规则和市场规则。按规则办事,才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积极应对,确保外向型农业健康发展。首先要熟悉规则,这是用好规则的前提,不仅管理者要熟悉规则,经营者、生产者都要熟悉规则;其次要研究规则,这是用好规则的关键,要把规则的要求与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实际结合起来,研究应对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还要全面履行规则,坚持权力与义务相统一,在规则框架内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发展农业贸易。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手抓、充分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敢于走出去、更要善于引进来,以引进促发展。要通过建立农业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库、走出去招商、网上招商、以商引商、以会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外、境外、埠外投资商。要多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村干部到外地、外国学习。

2、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基地水平。根据我县实际,发展外向型农业应考虑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地确定结构调整方向,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和潜力,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竞争力。围绕优势产业建立外向型农产品基地,积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搞好产品认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健全动植物疫病防疫体系和预警机制,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农产品基地,努力提升我县农产品基地建设水平,大力促进农产品外销和出口,推动我县农业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3、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产品基地建设。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非常普遍,水平也比较高。近些来,我国一些大宗农产品如禽肉、蔬菜、果品等产品出口,多次遭到国外的退货、设限和封关。这里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不高是不可否认的。今后,农产品如果不按标准组织生产,就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向外向型发展、提高我县农业市场竞争力所必须要过的一道重要关口。农业标准化不仅关系到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也是促进农业发展上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外延型、数量扩张型的发展路子,使农业走上精细化、规程化、工业化、科技型、内涵型的现代化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生产经营将跃上新台阶,农产品的品质将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将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是增强全民的标准化意识。群众是实行标准化的主体,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标准化工作就会失去基础。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搞好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充分宣传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广大群众重视标准化、认识标准化、实践标准化。二是加快制定农业标准。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标准化。无论种养业还是加工、流通业,有标准的应严格执行,并参照国际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没有标准的应坚持高起点研究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原则是:国际上承认,国家认可,便于操作执行。三是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保证各个环节都能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检验检测体系带有公共物品性质,需要一定的投入,可采取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在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和龙头企业及市场建立检测站点,配齐配强监测人员和设备,对农产品实行有效监测。四是实行规模化种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良种、技术、管理难以统一,不利于实施标准化。应在一定层次上适当集中,严格按标准发展种养小区,推行规模化经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在土地、规划等方面搞好协调服务,帮助其建立原料基地,加快规模化种养的形成和发展。

山东省潍坊市近几年先后制定了84个农业操作规范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建成了5个市级检测中心、32个县级检测站以及1000多个市场、企业、基地的检测点,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并发展了200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和5000多处标准化饲养小区,农业标准化工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其经验值得借鉴。

4、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村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把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一味依靠政府扶持、保护的经济是长不大的,具有自主发展、自我创新能力的经济才有竞争力、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看,推动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向外向型农业发展,参与大市场竞争,必须着力增强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大力地培育和发展各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如专业服务组织、生产经营组织、各类合作组织及中介组织的发育和完善,将会促进农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创新,改变传统农业组织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型经营。建立和完善各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创新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

5、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农业工业化,实际上就是按照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用发达的装备武装农业,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农业,用工业管理的方法管理农业,从根本上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经营与发展。农业工业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农业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和必然结果。现阶段农业工业化应具备这样几方面的内容:在生产方式上,逐步改变以人的体力为主的农业耕作方式,采用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经营方式上,逐步实行工厂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在农业效益上,逐步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条,使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大力提高农业的工业化水平,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是农业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农产品要变成工业品,农业要提高比较效益,农民要向非农领域转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象集中化养殖、室内育苗、大棚种植和小区饲养,实际上就是工厂化农业的雏形,应积极引导、加快发展。三是按照工业化原则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从宏观上讲,就是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实现要素重组和优势互补,提高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从微观上讲,就是把处在同一产业

链条上的基地、企业、农户等种养、加工、销售诸环节,作为企业的不同车间来对待,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运作;在具体工作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基地为依托,组建紧密型企业集团,推行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逐步提高农业的企业化管理水平。农业工业化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无论是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还是境外投资创业,都必须有强大的龙头企业来组织和带动;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必须要有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大龙头、强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龙头企业要以人为本,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市场机制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多种方式推进。

6、加强农业信息系统建设,为发展外向型农业做好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发布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供求、农产品价格、农业新技术、市场研究分析等信息,为农业企业、农业组织和广大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此外,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提高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撰文:县政协调研组 车友信)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19日政协远安县委员会

远安县政协办公室

篇2:农业生产发展论文

发展蚕桑生产促进农业增效

栽桑养蚕,兼具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资源可以再生,产品丝绸有利于健康,是符合新世纪潮流的一项产业.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尤其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具舒适性和保健功能特点的丝绸,将受到崇尚回归自然的人们的.日益青睐,丝绸产品将成为国际消费主流之一,市场前景广阔.这对有着栽桑养蚕传统,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淮安市来说,蚕桑业不失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首选项目.

作 者:殷秀兰 董秋平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蚕桑站,223200刊 名:蚕桑茶叶通讯英文刊名:NEWSLETTER OF SERICULTURE AND TEA年,卷(期):“”(2)分类号:F3关键词:

篇3:农业生产发展论文

一、应用少翻深松耕法, 常年蓄水, 春旱秋防

为保证高产稳产, 必须建立以深松为基础, 少耕为原则, 培肥地力和蓄水为中心的松、翻、耙相结合土壤耕作制。

1.以深松为基础。

由于多年来一直沿用小四轮整地, 我县大多数旱田土壤板结, 并形成坚硬的犁底层, 黑土层越来越薄, 不抗旱、不抗涝, 制约作物的产量。深松耕法具有增产、蓄水保墒、抗旱抗涝、防风蚀水蚀, 减少整地次数, 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

2.以蓄水为核心。

根据我县降雨量分布的特点, 应该建立夏墒秋调, 夏旱春防, 巧用隔年墒的对策。抓秋翻 (耙茬、平翻) 扩大黑色越冬面积, 逢翻 (松) 必耙, 翻耙结合, 小土块越冬, 春整地以平为主, 平耙结合, 少动土层, 以抗旱保墒为主, 作物生长季节一般以保墒蓄水措施为主, 搞好垄沟深松, 最大限度利用降水。

3.以轮作制为中心, 实现松、翻、耙, 垄平作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

从稳定增产、降低成本角度出发, 首先采取与轮作相配套的松翻耙垄平作结合的土壤耕作制, 即在一个轮作周期中, 进行一次深松、一次平翻、一次耙茬 (旋耕) 。

二、提高旱作栽培技术, 发挥机械化作用

1.突出抢播。

在选定作物品种的前提下, 适时早播, 防止播后因气温增高而跑墒。

2.加强镇压。

对秋翻地和秋耙茬地, 经过细耙耢平后, 要在封冻前全部用环形镇压器压实, 使耕层以下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大量上升。因耕层自上而下逐渐结冻, 水分则全部凝聚在表层, 有利于出苗。大田作物播前播后都要进行镇压, 其目的是为了引墒增墒。

三、发挥节水灌溉设备作用, 适应农业生产需要

2007年, 我县各乡镇相继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节水灌溉设备, 就其数量而言, 还没有达到与应灌农田的匹配, 在布局方面也未达到合理状态, 这为今后发展节水灌溉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在这方面要建立长效机制, 以防为主。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要动员农民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推广水稻高留茬还田平浆整地技术

水稻高留茬还田是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攻关项目。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然而由于连年耕翻及大量使用化肥, 致使耕地遭受风蚀、雨蚀, 土壤有机质逐年下降, 严重的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 耕地板结, 肥力下降, 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目前土壤有机质不足的情况下, 秸秆还田已被国内外土壤专家所关注, 都把此项工作作为恢复地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氨、磷、钾和微量元素, 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来源。水稻秸秆与籽粒重量为1∶1, 秸秆含有有机碳42.2%, 腐殖化系数为30%, 每亩施入200kg稻草, 可提供的腐殖质为25.3kg, 秸秆还田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 高留茬还田是秸秆还田的有效方法, 逐年还田可提高基础地力, 降低容重, 增加孔隙度。通透性改善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微生物活动, 促进水稻生长。秸秆还田是高产田建设的基本措施, 是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产绿色食品稻米的必由之路。

篇4:农业生产发展论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中实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经济模式。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循环经济在农业方面强调的比较少,主要是应用在工业生产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环境,既有利于农业的远期发展,也是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科技化,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农间作业方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节地、节水以及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应用比较成功的是珠江三角洲种桑养蚕—养猪—养鱼的良性循环模式,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传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其他地区也有相关成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山东的玉米收获与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浙江的无水层灌溉水稻技术等,都是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这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涌现,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节省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

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现状的要求

我国农业发展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的相关应用,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过多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营养价值下降,农业机器使用产生的废气污染以及农药残留对食品的危害等。这些不好的因素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要求。

2.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来说比较匮乏,而且我国农业人口比较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相对比较严重。这种有限的资源以及农业人口较多的不和谐关系,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时刻面临着考验。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套路,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才能够保障我国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经济的合理发展。

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四个原则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四个原则。首先要做好减量化,这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它要求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也就必须做好农产品的加工,对有关农产品初加工后附产品和有机废弃物,利用新的技术进行成分的分析,从而开发出新的产品。再循环原则,就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废弃物重新返回工厂进行相关的提炼,并将提炼物应用到新的产品中。再思考原则,就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与思考,找出更多的有利于农业循环发展的路子。

4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

首先,应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这主要表现在要合理的使用农药和化肥、畜禽粪便排放等,以便导致农业系统中土壤、水体、生物、大气之间的相互交叉感染。其次,要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工业化来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主要表现在可以将农业当作一个工程来建设,通过工程项目所采用的论证、设计等方式,再进行循环利用资源,促使污染和废弃物的减量化,从而获得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为此,在以后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应当坚持以下方向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4.1 传统农业朝着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农业工业园建设的问题上,要求制定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的规划,通过生产要素这个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加工企业集中到一起,从而实现封闭式的生产,并将污染控制在这个区域内。

其次,在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的建设上,做好场地的选择以及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从而保障农副产品的食用安全。

4.2 传统农业的理念实现向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我国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的强调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4.3 加强农业经济发展节约成本、增加收益的新路子

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主要是粗放型农业,在以后农业发展道路上,必须实现粗放型农业向精准型农业发展。要实现农业的转变必须做到:要不断的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优势农业的发展;加强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采用滴灌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建设上,不断的进行集约种植并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规模效益。

5 结论

篇5:有机农业生产发展前景论文

1有机农业内涵与基本原理

有机农业有别于化学农业和传统农业,但又源于自足的传统农业[2]。有机农业即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有机农业基本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有机农业生产的精髓,有机农业积极提倡系统内部的自然循环,反对转基因改造技术[3]。有机农业在哲学上强调“与自然秩序相和谐”、“天人合一,物土不二”,适应自然而不干预自然,主张依赖自然的生物循环,追求生态的协调,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营养供应的充分性。可见,有机农业是产生于一定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一种符合现代健康安全优质理念要求,在动植物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人工化学合成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激素、饲料添加剂和转基因品种等生产资料,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农业原理,吸收了传统农业精华,运用生物学、生态学等农业科学原理和技术发展起来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维护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篇6: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农规发[2021]1号)和《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实施意见》(闽农综[2021]20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对耕地抛荒的治理,摸清撂荒地底数,引导农户复垦复耕、统筹利用,有效减少撂荒地存量、遏制增量,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摸清耕地撂荒基本情况

(一)开展全面调查摸底。

从2021年3月开始,由各乡镇开展为期2个月的撂荒地情况调查,以村为单位,对全镇所有建制村(包括自然村、组等)连续2年及2年以上未种植农作物的可耕作耕地(指农户承包耕地和集体所有未发包的耕地)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做到逐户清查、逐块核对。对每块撂荒地的承包户、位置、面积、类型、撂荒原因、农户复耕计划等,进行逐项登记造册。

(二)建立统筹利用撂荒地工作台账。

按照“村有清单、乡(镇)有台账、县(市、区)有总账”的要求,建立撂荒地基本情况和统筹利用信息台账(见附件)。4月25日前村级建立撂荒地基本情况清单、乡(镇)建立撂荒地基本情况和统筹利用信息台账、县级建立总账,有关情况汇总到各设区市农业农村局。要加强撂荒地台账的动态管理,乡(镇)村两级要实时更新台账清单,有关变化情况要及时报送县农业农村局。

二、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

(三)分类利用撂荒地。

各乡镇要针对耕地撂荒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进撂荒地统筹利用,4月25日前各乡镇要制定统筹利用撂荒地的具体方案。对立地条件较好的撂荒地要尽快组织复耕,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对立地条件差的撂荒地,要根据立地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发展粮食、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对确不适宜耕种的撂荒地,可按有关政策规定和规划要求,用于设施农业用地等。对暂不耕种的冬闲田,应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提高耕地质量。

三、引导支持撂荒地复耕发展农业生产

(四)鼓励支持农民复耕种粮。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各地对撂荒地复垦种植水稻、甘薯、马铃薯、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经营主体给予奖补。加大对规模种粮补贴力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向种粮面积30亩以上的经管主体倾斜,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五)加快改善撂荒地耕作条件。

我县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撂荒地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鼓励整乡整村整流域建设,相对集中连片的优先重点建设,及时复垦、改造、提升。注重分类完善,对偏远山垄田,加大机耕路、排水沟等设施建设,对零散耕地,加大小块拼大块格田化平整,提升宜机化水平,对缺水旱地,加快建设小型水源、机井、喷灌、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设施,对受污染耕地,加强监测监管,加快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做好安全利用。

(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针对山区特点,大力推广中小型适用农机具,对适宜山区及特色农业生产的农机具购置给予补贴。加快发展面向小农户和粮食生产薄弱环节的托管服务,推行粮食代耕代种代防代收代烘,推广“滴滴农机”服务模式,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七)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

推进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引导长期外出务工、家中无劳动力的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流转经营权,防止耕地撂荒。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管理,指导流转双方签订规范书面流转合同,将防止撂荒要求纳入流转合同内容,对撂荒连续2年以上的,承包方在合理期限内不解除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的,发包方有权要求终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

(八)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用好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按照先服务后补助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联合体、专业服务公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服务主体充分发挥优势和功能,面向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开展全程式、菜单式托管服务。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实行资金补助,推动服务组织改善承接条件,提升服务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

(九)压实工作责任。

各乡镇要充分认识遏制耕地撂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乡镇要明确专人负责,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乡镇要组建工作专班,抽调精干人员,推动工作落实;村主要负责人要具体抓落实,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节

点,确保如期完成调查摸底任务,并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统筹利用。5月10日前各乡镇将耕地据荒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报送农业农村局。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调查基本情况、撂荒原因分析、复耕计划安排、推进复耕主要政策举措、工作建议等。

(十)加强考核监测。

将撂荒地调查工作列入延伸绩效考核,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加强耕地撂荒情况跟踪监测和督促检查,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耕地撂荒调查走过场,没有如实摸清情况的地方进行通报约谈,并责令限期整改。

篇7:农业生产发展论文

一、农业基本概况

含山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全县辖9镇、1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盛产水稻、油菜、棉花,现已形成优质米、优质油、特种养殖、经果林、蔬菜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建

成山羊、名优茶、红瓜子、苗木花卉、水产养殖五大农业种养基地,“九五”期间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油基地县。全县大宗农作物生产较为稳定,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亩,总产量24万吨,油菜面积19万亩,菜籽产量3.4万吨,棉花面积10万亩,皮棉产量9582吨。我县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业机械化作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创新思路,强化管理,搞好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目前,全县发展高性能联合收割机36台,大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68台套,各类中小型拖拉机8601台,农用运输车及变型拖拉机1489台,县内农作物机耕面积达42万亩,水稻机收面积27万亩,占可机收面积的86,秸杆还田7.6万亩。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农机组织形式

为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机工作效率,我们着重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县政府成立由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县农委、农机、公安、交通、工商、物价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指挥部,负责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工作,同时重新设立县农机管理局,升格为副科级建制,配备专门人员,具体抓农机工作。县农委牵头,县农机局组织,成立由各类农业机械操作手参加的农机协会,规范运作,开展机手之间农田作业信息沟通,交流机械操作技术等活动。县农机局按照“加入自愿、规模适度、整体协作”的原则,组建多个联合收割机机收作业队和大型拖拉机旋耕作业队,发挥机械合理配置优势,在开展好本地农田作业的同时,组织机具跨区作业。

(二)创新农机服务方式

做好农机服务工作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重点从4个方面努力。一是抓培训。开展以校、乡联训为主,田间、现场指导为辅的培训方式,多层次、多途径强化机手实际操作技能,还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进行培训和驾驶技术复训。二是抓作业市场培育。县农机局每年通过农业部跨区作业信息指南,发布全县农机作业信息,积极引进外地农机具,参加我县“三夏”、“三秋”会战,同时开通农机服务热线,成立技术服务组和中介组织,为无机户联系作业机械,为有机户联系作业田块,并帮助机手解决机械维修、配件供应等难题。此外,还注重优化农机作业市场环境,在每年“三夏”、“三秋”期间,县公安部门抽调专人,深入重点农机作业现场开展巡查,对随意拦截机械、敲诈机手财物等不法行为及时予以打击,有力地维护了农机作业市场秩序。三是抓农机“出征”。县农机局每年与外省农机部门签订协议,组织跨区机收作业队,由县农机局负责人带队,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跟机服务,赴江苏、山东、湖北等地进行跨区作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出征”机具年创收150多万元。四是抓机具供应市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全椒县民营企业落户我县河刘镇,投资兴建君友农机具销售中心;引进江苏淮安农机经销商牛正元来含山县城建立大中型农机具销售市场;县农机局积极与农机具生产厂家挂靠联系,现已成为苏州市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公司销售代理商,为全县广大农户购买先进、适用的新型农机具提供了方便。

(三)创新农机管理模式

加强农机管理,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保障。一是严格农机入户手续。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完善程序,办理手续,做到确认考试申请人资格“三不受理”,拖拉机登记管理“两不准一严禁”。二是抓好年检年审关。严格按照农机具技术标准,检验农业机械;对照驾驶操作人员审验规定,做好机手考试考核工作。三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做到持证上岗。四是抓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纠正违章,打击“黑车非驾”,在“三夏”、“三秋”期间,安排农机管理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积极做好日常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创建“农机安全村”,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明确到人。在“三夏”、“三秋”期间,集中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强化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四)创新农机投入机制

为增加农机数量,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我们突出搞活农机具购置投入机制,采取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资的办法,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申报农机化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特别是今年,我们抓住国家出台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获

得补贴资金,已使购置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农户享受到资金补助,补助户达16户,补助资金9万元。从资金、技术上予以倾斜,重点扶持一批农户购置机具,同时开展示范活动,带动一批农户购置机具,取得明显效果。今年以来,全县新增各类拖拉机800多台套,其中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达13台。加强与县农行、信用联社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促使地方金融机构开

展大型农机具销售贷款业务,为农户购置农机具提供资金支持。

虽然我县农机化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上级的要求和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努力提高全县农机化作业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篇8:农业生产发展论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所以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不断培育发展壮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重点培育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建立起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两翼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对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农业产体存在的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归根到底要依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力量。但调查中我们却发现,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几个问题:

1.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难,产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主体需要成片的土地,进行标准化、产业化经营,达到规模化效益。而现在一些地方土地流转仍以群众自发为主,流转合同签订不规范,口头协议仍然存在,流转行为缺乏约束力,规模经营稳定性不足,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难度更大,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后形成的经营规模仍然比较小。

2.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难,由于商业银行的趋利本性,加上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没有享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部分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缺少发展资金和大型农机设备,普遍存在贷款融资难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主体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3.农业生产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差,保障体系不健全,当前新型的农业生产主体发展较快,农业生产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制约着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为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和保障现代农业的发展,已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说来,保险覆盖的地域不够广、涉及的种类不够多、政府扶持的力度还不够大,且损失评估办法和评估标准有些条款不够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对策和建议

1.完善流转平台,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奠定基础。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和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信息和价格定期发布等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依托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合同签订等服务,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奠定基础。

2.整合资金项目,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增添活力。整合各类农业资金、项目、技术向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实施农技推广项目。坚持公益性和经营性技术推广相结合,促进农业科技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增添活力。

3.统一协调配合,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创造环境。认真清理涉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收费项目,定期开展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的专项治理活动。同时,各级涉农部门切实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协调各相关部门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组织引导、技术指导、监督管理和统计监测等工作,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9:农业生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向农业生产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产业。从服务的生产环节看,农业生产性服务可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农业产前生产性服务主要包括良种、现代化农业机械、优质化肥、农药、饲料等农用物资的生产供应方面的服务;农业产中生产性服务主要包括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以及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农业产后生产性服务主要包括农产品供求信息、质量检测、存储、加工、包装、售卖等方面的服务。从服务的归属上看,农业生产性服務主要包括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发明与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供给需求信息提供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评估服务体系、农产品运输销售加工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与风险防护体系等。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中,党和国家一直都比较重视农业的生产性服务。早在上世纪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就相继建立了为农业服务的水利、气象等服务机构和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服务组织,这对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以及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农村改革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服务机构和服务组织逐步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现代农业服务部门。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经营模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深入调整,以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组织也在不断涌现,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但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健全,总体服务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内容仍有待进一步丰富,服务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技术、信息、金融和保险方面的服务亟待加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导致一些地区留守农业的劳动力多为老人、妇女和孩子。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许多家庭面临着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起来不合算的事。通过建立新型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为农村家庭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使分散的个体生产组合在一起,进一步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加快农业改造、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约有2.5亿农户,户均土地规模不足半公顷,现有的生产模式难以体现规模效益,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产品交易成本高,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相当突出,不少农民在市场的迅速变化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中遭受很大损失。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建立新型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生产经营服务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推动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机衔接在一起,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相比,我国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以公共支出为例,我国现在的农业补贴只占农业总产值的3%,而欧美发达国家平均补贴超过5%。再如,目前美国从事农业服务体系的就业人员是农业劳动人员的近6倍,远远高于我国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一方面与我国的总体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密不可分。在人均耕地面积方面,我国人均仅为0.43公顷,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公顷。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而且也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水平。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农业中的扩展。

2.2农业生产性服务领域已由产中服务逐步向产前和产后服务延伸,但产前、产后服务仍显滞后 在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培育中,产中服务一直比较受重视,如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等。随着市场的扩大,目前产前、产后服务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但相比产中服务仍显滞后。从产前技术推广和应用看,一是专业人才稀少,农技院校的毕业生走向基层的比例不高。二是技术服务缺乏创新,更多是普及性的技术推广,而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能力较弱。与产前相比,目前农业产后生产性服务更有待加强。尤其是提供产后服务的农产品销售加工信息缺乏,常使农产品生产出来后销售渠道不畅,导致农产品大量积压或产品价格上不去,这也是近年来部分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服务明显落后,农民融资、贷款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险支撑,在自然和市场风险面前,农民往往显得无能为力。

2.3落后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获得一定发展,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很明显 随着国家对落后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国落后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也相应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出水平明显高于以西部为主的落后地区,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3.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3.1产前服务方面的重点工作是进行新技术和新品种研究与推广、优良种子种苗繁育与推广、农资储备与供应等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是指导农民安排生产的一项主要手段,是农业产前服务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依托现有的各种网络,收集和发布各种农产品供求信息,与报社、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体联创办各类专题节目。另一方面,搭建农业信息中心平台,与其他地区的农业信息网站对接,指导农民尽量做到“以需定产”,帮助加工企业做到“以求定供”。

3.2产中服务方面的重点工作是进行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采收等服务 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包括加强耕作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和农产品采收等服务。一方面,要加强多层次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鼓励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入股,努力探索实行农业技术研究,推广项目的招投标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各地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优势,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积极扶持创办各种合作组织和民办服务实体,完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功能,实行重要服务项目由政府服务组织代理,一般服务项目由服务组织自理的机制。

3.3产后服务方面的重点工作是加强包装储运、加工与销售等服务 要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体系的建设,保证农业生产安全、高质和高效。抓好种植业质检中心、畜牧业质检中心和绿色产品开发机构的建设,通过实行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培植各类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营销组织,通过改造和改制等手段,引导农业国有企业参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服务。要“端正”各级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产销中的应有作用,名副其实地成为农民自我服务的合作组织。

上一篇:关于延迟交纳租金及相关费用的申请下一篇:电厂运行人员实习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