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

2024-07-05

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共8篇)

篇1: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

[摘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后进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获取并保持知识,促进其原有学习方式的改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形态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后进生问题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将有利地促使后进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关键词]:信息技术 后进生学习方式 整合一、研究的有关概念界定: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后进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获取并保持知识,促进其原有学习方式的改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

1、信息技术环境的特性

信息技术环境具有与人的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超文体性及网络特性等特性。

A、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B、形成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C、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D、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后进后的学习方式

后进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一个单纯的方式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了后进生的家庭、班级环境、学习动机、态度、习惯、兴趣、情感、性格爱好和自我意识等,故在研究后进生的学习方式并寻求改变方法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

3、整合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信心的媒体技术与教育技术融合所构成的多媒体网络教育是将信息技术与后进生学习方式整合的主要途径,整合方法形式多种多样,诸如通过信息技术将讨论、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取代后进生原有的学习方法。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后进生的问题是个热点问题。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普遍认为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其实从根本讲主要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致。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于后进生转化的方法经验也很多,但因为各地差异及学生个性不同,别人成功的经验不一定有效。我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尝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后进生进行转化,学校通过设计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希望通过科学有益的探索研究,走出一条后进生转化之路。

如今,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至生存方式。尤其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媒体技术和教育技术融合所要构成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以其交互性而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以其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而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以其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以其网络特性而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促进高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以其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给教学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说现代的学习是浏览、查阅、超文本的网络方式。

小学生以无意的注意为主,作为后进生更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学习当中。信息技术以直观性

及趣味性见长,它能有力抓住后进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是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首先是实现了观念的转化,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转化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实际也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后进生学习中实现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让后进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后进生感受到学习的无穷魅力。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根本原因就是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信息网络技术以其巨大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基于两者特点,设计出这一教学研究课题,就是想努力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后进生转化搭建一个研究平台,通过专题的研究,探索一条新的后进生转化之路,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做出应有贡献。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关于后进生研究现状述评

从十九世纪初至今,国外关于后进生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外科医生对脑损伤病人的学习能力与表现的研究,研究报告多来自于医学临床病例。此期的研究者重视的是病因上的讨论,论题集中于对语言障碍和阅读障碍的研究。

1963年,柯克(samual.kirk)发表了主张采用“学习障碍”的著名演说,标志后进生研究转化的开始。研究重点由过去的大脑解剖转变到以补救教学和训练为主,有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投入到后进生的研究。他们更多关注那些多数心理能力表现正常却同时表现出干扰常规课堂学习的种种认知局限的儿童。

1980年以来,后进生的研究呈多元化、个别化趋势。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育后,研究者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并开始重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后进生学习兴趣的激励学习方式的转变。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交互性的特点对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国内关于后进生学习研究状况

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后进生的研究历史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

在“文革”后教育全面恢复时期,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法,研究对象包括后进生。

其后,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后,有关科研机构和人员开始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研究,设立了专门研究课题,并及时介绍国外有关理论,从不同角度探索中国后进生的现状和特点。

自从发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至今,后进生的研究在指导思想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研究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的学生特点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求大面积义务教育质量,同时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实效,完善综合素质。

进入新世纪,知识经济形态展现并成为冲击各个领域的潮流,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后进生的研究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在进行信息技术下的后进生的研究。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的最新进展表明,该院运用反聚类分析方法已将后进生划分出四个主要类型,既暂时性困难、能力型困难、动力型困难、整体型困难。他们分别占18.4%、5.7%、57.8%、12.2%。

(三)总之,知识经济形态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后进生问题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将有利地促使后进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具有获取

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与应用信息等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用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要努力创造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部长指出:实现教育信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3、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两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4、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而是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要素,利用网络可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聚合思维和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主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其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

六、应注意的问题:

1、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应重视后进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考试策略的研究,否则在社会、家长与学生的多重压力之下,网络教学难免“逃生无门”。

2、软件重于硬件,观念重于设备

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3、尚待解决的问题

整合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后进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易被忽略等。

篇2: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

河北省隆尧县固城校区小孟实验小学 杜兵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自觉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近几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使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获得了一些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有机结合,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画面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第一,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变成为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的教学形式;第二,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接受器”转变为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知识的主动接受者。而教师则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辅导者;第三,学生由单纯学习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转变成为主动获取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第四,学生由过去只读课文、看图片、看投影等被动的阅读转变为现在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来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自主学习;第五,教学方法也从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协作讨论式的教学。以上几个方面的变化,标志着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更新更深的层次,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一、新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如下的变化

(1)教学思想的转变:变重“教”为重“学”,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全人发展”的思想,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要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促进和保证学生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

(2)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或综合讲解转变为意义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即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为学生建立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协商讨论,参与操练,学会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程度,而参与程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激励和鼓励。

(3)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阅读学习情境

阅读教学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学,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对春天的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观察得全面而仔细,在课文中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绘成一幅新鲜的图画。这时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学习小组中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浏览教育局教学资料网站,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摄影、春天的童话等等,为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图片、照片、文字、录像等)。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有兴趣地自主浏览,从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与课文的距离。这样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兴趣选择来重点感悟,感悟时将计算机提供的资料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相结合,教学软件中的资料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感悟了重点,为下面的自学打下了基础。

2.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索取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语文教学新增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样在拓展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能力和良好的阅读能力,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认知工具。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是单调的以老师讲学生听,强迫理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早已不能适应教改形势的需要。为此,我在上这堂课时,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首先,课前要求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同学们在教师布置的任务驱动下,纷纷行动起来,从网上收集、下载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当然,在同学们收集资料的同时,老师也到校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回家上网下载资料„„在我们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收集到许多相关资料,如,石拱桥的特点、石拱桥的历史、石拱桥的传说、石拱桥的图片、最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一时间,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了。收集到资料的同学,想收集得更多;未收集到资料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有成果,急着打听网址、书名,争取早日收集到相关资料。甚至那些平时学习不主动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们的表现后,也有很大的触动,积极行动起来。收集资料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资料信息,我认为是同学们自主学习成功的基础。于是我就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内容。在同学们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锻炼了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主动与自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信息技术在这里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3.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是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人机对话、机器翻译、计算机制图成为现实,听、说、读、写的内容和方法也会出现新的变化,这就对人的表达能力提出更高更新更综合的要求。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中,课前,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学生自己分析了资料与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并进行筛选,使得原先内容较散的资料更为精练,更好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同时,为了使自己的资料看起来更生动、更鲜明,课前,我又指导了个别学生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用PowerPoint软件、FrontPage软件等制作技术将自己的资料呈现出来。如,许多同学利用自己在网上找到的文本资料、图片、照片资料制作了中国石拱桥的演示文稿和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机会,使学生树立了“我能行”的观念,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协作式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在《中国石拱桥》一课教学中,我在课内学生自学浏览的网站中加入了讨论组的功能,让学生与老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还增加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后学习补充,让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同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讲给大家听,也可充分发表自己学习后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篇3: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

一、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随处可以看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协作、探究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实践表明,网络环境以其资源丰富、便利,互动方便,交往平等等特征,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它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同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创新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创造,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共享、个性、主动、互动

共享:学生能通过网络与教师、同学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学习资源,与整个世界共享资源和知识,学生的学习世界成为了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世界。他可以利用网络上所能得到的一切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选择机会。

个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就自己的特殊问题向老师请教,展开讨论;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某些方面更为深入学习和探索,以求得个性的发展。个性化的学习,个别化的教学在此得以实现,这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主动: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具有明显的“非中心化”的特点,教学由“中心化”向“非中心化”的转变是网络课堂的核心特征。非中心化的“在线学习”模式,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但由于非中心化,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相对弱化,学生获取知识不再依赖于教师的分配和传授,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与反馈,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学习主动性。

互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使得课堂形成了一个一对一、一对多、多对我的“网络”模式,互动活动的增加是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的外显特征,交互式、合作式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在这一学习模式中,学生学会了分享、合作、沟通。

三、学习氛围的自由化

在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教学就是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整个课堂都充满着教师和学生的激情,涌动着师生创·新的灵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色彩。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四、课堂教学的生成化

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运用学习资源,积极探究、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的积极探索中,适时给予必要地点拨和引导。整个教学活动都融入师生的情感,呈现出师生认知、情意、个性、才能、气质等心理因素相统一的心灵的交融、碰撞与共鸣,从而成功地实现师生情感的升华和共同发展。

五、学习过程的活动化

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让学生通过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创造想象等探讨性活动中体验探讨的乐趣,品尝创新的快乐。

六、信息传递的立体化

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交流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学生、教师、学习小组、教材、学习资源之间组建一个信息传递交流的立体网络,使教学信息在多维的信息传递网络中不断发展和扩大。

篇4: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主要以三个基本概念、从三个维度来判断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性程度、合作性程度和探究性程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在于从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关键在于承认和尊重不同的学习者由于知识背景、经验积累、能力倾向、个性风格的不同,必然会有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承认和尊重学习的多样性和各种学习的等价性,这就要求学生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在教学情境中通過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为宗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奠定了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面向未来的发展,是积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当前社会和教育环境下,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突破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探究性学习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就是利用交互性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或建立一个主题学习网站,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探究性学习情境,使学生与教师实现基于丰富网络资源的交互式学习,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培养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2.任务驱动。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让学生通过问题来组织学习,使学习有的放矢。

3.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在任务驱动下,教师学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得出有用信息,学生碰到问题时可以利用E-mail、QQ等形式,向教师求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其教学途径主要是师生互动。

4.协作式探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式学习可以得到更好地完成。如在网络教室内,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BBS、QQ、E-mail进行讨论研究,进而形成较一致的看法和结论。进行协作式学习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其教学途径主要是生生互动。

5.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环境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在内容上,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任务进行探究,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能力去研究学习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

6.成果。成果是学生研究的外显形式,学生在完成探究性学习后,将自己的成果上传并展示,从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7.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永恒的动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重复学习和跳跃学习完全由自己掌握,网络教育的个性化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有更大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小组合作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生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在沟通、亲合下结成学习小组,确立合作学习的主题,制定合作学习方案,积极探索,展开合作行动,完成合作的主题。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

1.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是决定能否顺利进行探究的关键。问题的提出必须要有科学性,即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且还必须要有可操作性。

2.学生分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小组人数要合理,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

3.合作探究交流。小组内部的每一个成员将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信息、发现的问题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共享。

4.合作成果的展示、交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通过FTP、QQ、BBS等信息网络工具扩大学生的交流,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聪明才智,交流、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做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拓宽同学之间的视野、增强师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综合评价。教师在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进行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倾听、交流、协作的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地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学生自己主动探究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发挥在学生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有效学习。

篇5: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

教师:孙闺秀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第二中学

手机号码:***邮箱地址:sunguixiu@126.com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主要指初中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学习的内容和需要,适时适度地自主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有意义学习,使自己的学习真正从‚知识学习为主‛向‚应用学习、能力学习为主‛的层次转变。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各科学习进一步整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如何让学生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有待于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去探索、补充、深化和拓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正文】:

‚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主要指初中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学习的内容和需要,适时适度地自主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有意义学习,使自己的学习真正从‚知识学习为主‛向‚应用学习、能力学习为主‛的层次转变。因此,教师应针对当前初中学生的特点构建生态课堂,改进教学方式,优化信息技术平台,使学生能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发现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学习理念下的实践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补充、不是调和,而是一场在新理念指导下、新载体支持下的前所未有的学习革命。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在1994年美国副总统科尔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在展望教育技术的用途时经常会举这样一个例子:我的家乡田纳西州卡萨基的学生可以回到家里,打开计算机,上国会图书馆的网站。‛美国教育部2000年"教育技术白皮书中的许多观点也反映了多年来西方教育界关于信 1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和展望:创造条件让学生随时随地主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在这些理念的教育体制下,西方发达国家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确实得到了发展。

借鉴国外的经验,中国学者也提出了不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如何克抗教授提出的讲授、个别辅导、探索、协作等5类网络教学模式,祝智庭教授总结归纳的个别授导、教学模拟、智能导师、问题解决等2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情境——探究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式等4种数字化学习模式。这些模式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由于其学科的普适性而缺乏教学的针对性。

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第八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应该说‚信息化‛是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生长点,它既是目前我们教育的优势,更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关键措施。

近年来,计算机认知工具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重视,尤其是因特

网、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广泛普及与使用,许多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果。但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层面,还存在着‚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量与实际需要不符合‛、‚多媒体应用不流畅‛、尤其是‚‘信息技术只存在于教师的用’的单向效应‛等误区,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甚至制压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各科学习进一步整合,如何引导学生主

动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如何让学生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有待于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去探索、补充、深化和拓展。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技术。信息技术的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它包括视听技术、网络技术和整合技术。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是学习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的步骤称之为学习方法;学习倾向是学习的态度、动机、情感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认知方法的取向。现代学习方式包含学习方法、学习

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心理、学习过程等内容,是开放的学习系统。‚学习方式的创新‛就是指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和认知取向,以便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的途径和模式,让学生实施有效学习。

(2)促进教师从‚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来反思自己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构建生态课堂,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让教师实施有效教学。

(3)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视角出发,来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与学,拓展了教学研究的视野,让学校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

(4)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为学校积累高品位的资源库,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储备后劲,追求学校的持续成功。

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教师教

学方式变革的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关于当前初中学习方式改进研究综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学习方式改进的理性思考。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的研究。信息技术运用与初中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初中各学科学习方式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

究;高效课堂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学生课外利用网络进行主动性、互动性、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信息技术课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研究。构建初中学习精品资源库的研究。

从相关理论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针对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如何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从而推动学生课内外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并根据学生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目标。

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分析研究,制定出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具体计划;构建学习资源库,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其学习效果开展研究;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品质。

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机制,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服务。

组织学生总结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经验,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教学方式改进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完善学习资源库。

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和实践创新。

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个别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并对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方式变革取得应有的进步。

就学生而言,我们预期通过本课题研究达到如下成效:

(1)让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使他们具备有效利用信息教育技术,搜索、收集、筛选学习信息、拓宽视野、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养成自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以各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大多数学生形成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等有效学习方式。

(3)让学生的学习时空得到无限制的拓宽。我们通过教师的大量搜集、有效整理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补充、开发必要的校本学习资源,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资源库的运用、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来。当丰富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库建成后,只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硬件,学生就可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速度与广度将大大提高。

就老师而言,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更新: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认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考虑教学效果,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防止信息不足或过载,课件制作留有余地,以利于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实践思路的创新。促进教师教学结构的有效改进:更好地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互动的、具有较强生命力的生态课堂结构,将‚教‛与‚学‛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教导学,以教促学,营造最佳教学效果。

目前,初中教学中的‚教‛的最大通病,就是教师讲得太多,讲得太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要努力树立‚讲是为了少讲‛的教学理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施最优化教学。

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通过此课题研究,我们将促使每一位教师都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的人材,积淀具有个人特色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形成自己丰硕的教学成果,使学校的长足发展得到充分保证。

就学校而言,我们预期达到:创建高品位的学习资源库,组织各学科教学资源开发队伍,打造一批精品校本网络课程,以利学校的长远发展。同时,建立严谨的学校网络管理制度。最优化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转变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一支高素质教育信息化、专业化、学习化、有探索精神的教师队伍。积淀一批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成果,汇编成果集,并推广成果: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教师教学方式现状的研究》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的研究》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生学习方式变革效果的调查报告》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各科学习资源库建设与管理探讨》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各学科课件集锦》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各学科课堂教学电子教学案集锦》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学生学习方式集锦》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各学科优质教学案集锦》

篇6: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

---------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是我校2014届数学组承担的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一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教研室、教科所、电教馆等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我校课题组成员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活动,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给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我校进一步实施课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现总结课题中期研究工作如下:

一、课题开题以来的研究情况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目的,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我国面向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一年来,我们以教师的观念转变为突破口,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思想、观念培训,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方法,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相关理论,促使教师具有整合的思想,掌握了新的教学艺术与方法,为更好的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奠定理念基础。懂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独特的交互性和智能性,创设教学情境,将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思维过程,以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感

染、吸引着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完善设备,提供保障。学校主要从两个方面上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实验环境。一方面是学校在信息化硬件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多媒体教室,两间学生电脑室;学校还具有校园网,每班均有一台SCT一体机,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些设备为我们的研究创造了非常有力的研究条件,使我们能充分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改变了以前的传统教育技术和手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是在学校信息化软件资源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学校建立了校园内网络学习的平台、教师博客、教研交流平台等,校内的办公、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都已经形成了气候,通过购买和下载以及教师自制课件等方式获得了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质量支撑的素材库,基本能满足全校76个班级进行教学和实验的需要。

3.开展研讨,构建模式。教是根,研是本。一年来,我们年级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所提供的教学理念有序地开展各种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们就如何创设教学情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等作专题研究与探讨;利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教学沙龙等形式,引导教师共同探究教学中的困惑,就不同知识类型设计出不同的课型,并每周组织一次观摩课。这些课,科目课型丰富,教学内容不同,在每节课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教学

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互动、情感的融合和正确价值观的主动发展。

4.以赛促练,共同提高。为了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化,把点辐射到面,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研究当中,让更广大的教师研有所得、研有所获,并服务于教学,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充分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实现课题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一年来,课题组成员教师积极参加说课比赛、片段教学竞赛、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现场案例设计点评等活动,以竞赛促研究,以竞赛促发展,促进了课题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5.加强总结,不断提升。课题实验的开展给我校数学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年多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专题实验,使我们觉得该课题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能有效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所提倡的理念、所设置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均能得到较充分体现,学生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二、阶段性主要研究成果(待填写)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成员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大为提高,撰写了10余篇有一定价值的教学论文及案例,其中有★篇在省、市级获奖或刊物上发表。在校园网上开辟成长博客,建立教师博客群组,开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

作学习策略研究 》专题讨论及校际公开课精彩教案专栏,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听课前交流看法,提宝贵意见,听课后谈所感所悟,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逐渐向“名师型”和“专家型”教师转变。

三、存在及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

一是如何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突破传统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自主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完美的统一,经过组合、重构,相互整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是如何进一步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在全校推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使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开发适合于课堂教学课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如何建立更合理、更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使之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征,有利于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个性发展,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为增效减负建立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四、下一阶段研究工作安排

1.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丰富课件资源库的储备,继续为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物质保障。

2.加强学习与积累,努力寻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通道。通过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继续尝试构建具有“以立人为宗旨的价值观、以民主

为基础的师生观、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为特征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求真务实地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3.不定期召开教学沙龙,举办教学论坛,组织教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4.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师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总结,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5.收集“整合”课堂教学案例,组织教师对案例进行学习、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篇7: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人们获取知识方法与途径的研究,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教育科学前沿课题之一。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自主探索创造的过程,使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常态教学,我们通过一年多的探索,结合教学实践,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并提出了实施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模式

教学实践 现在的社会已进入信息划时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怎样使信息技术为数学服务,怎样使抽象的数学利用技术的手段变得直观易学,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本文将结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着力探讨

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初步设计各学习方式的流程作简要阐述。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是一种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参与确定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基于对自主学习的认识,我们初步设计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的流程:

下面以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学习过程为例来加以说明

(一)设问激趣,引出问题

首先教师打开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幅壁画,教师介绍这是一幅古埃及底比斯壁画,它描述了古埃及拉绳测量的情景,他们只用一根绳子就能确定直角,下面请大家也来试一试。那么怎样用一根绳子围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呢?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教师提出:怎样判断你所围成的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二)独立探索,自主发现

问题1:画图:画出边长分别是下列各组数的三角形 ①3、4、3

②3、4、5

③3、4、6

④6、8、10 判断以上三角形的形状,并叙述自己的发现,借助于几何画板检验自己的判断。教师设计程序:输入△ABC的三边a、b、c的一些值,使得,测得∠ACB=90°;否则∠ACB≠90°

(三)提出猜想,深入探究,由同学自主探究得到:如果三角形三边长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怎样推理论证呢?学生自主探索,借助于Z-Z平台进行学习

(四)证明猜想,统一认识

怎样推理论证呢?学生自主探索,借助于Z-Z平台进行学习

(五)演练反馈,总结提炼

通过几个实例,进一步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通过总结提炼,深刻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根据我们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确定了如下学习流程:

下面就高次不等式的解法为例说明

(一).设问激趣,情景引入

问题:根据市场调查结果,预测某种家电产品从年初的x个月内月需求量y(万件)近似满足, 在以后的月份中那些月份需求量超过2(万件).已知,求x.从而引出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分组讨论,探讨方法

将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并解决下面问题:你能解下列不等式吗?(1)(x-4)(x-3)(x-2)<0(2)(x-4)(x-3)(x-2)(x-1)<0 由同学利用图形计算器探索解法。

(三)交流协作,形成方法

通过学生相互的交流和研究形成下面的解法:序轴标根法 归纳:一般地解

形如

不等式的做法;

(1)设不等式右边等于零,得方程的n个根,将这 n个根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在序轴上.(2)用一条曲线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穿过这n个根,曲线在序轴上方所对应的区间为不等式为不等式

(四)互辩互启,完善结论 请写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1)(x-4)(-x-3)(x-2)<0的解集为

(2)(x-4)(x-3)2(x-2)<0的解集为

(3)(x-4)(x-3)3(x-2)<0的解集为

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教师的适当点拨,完善序轴标根法。

(五)汇报成果,解决问题

在形成方法后,运用序轴标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例:解下列不等式:

解,曲线在序轴下方所对应的区间的解。

(1);(2);(3);

等价转化为高次方程在运用序轴标根法直接写出解集。

(六)讨论评价,总结反思,通过运用,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序轴标根法在解决高次不等式与分式不等式中的作用,也提高了同学们在建构知识相互合作所带来的效益,增加了同学们相互合作的乐趣。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是指从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我们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按以下流程进行学习:

下面就平面图形的镶嵌为例说明探究学习法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利用多媒体播放美丽地板砖图案,说一说家里地板砖是什么形状?砖与砖之间是否有空隙,是否重叠?

思考:这些图案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这些图形拼成一个平面图案有什么特征?由此引入到要研究的课题:镶嵌。

(二)实验探索,提出假设

活动

1、动手实验探索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的规律

具体做法是:首先全班分组活动,动手实验。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纸片,进行镶嵌。看那个小组拼的又快又好。然后展示他们的成果。

(三)教师引导,证明假设

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假设进一步探究,并对得出的结论进行证明。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掌握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对一些问题进行了严格论证,达到了学以致用,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锻炼了自我、超越了自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兴奋的情绪也是时刻存在,学得非常的愉快。

(四)深入探究,完善结论

活动2:用两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些可以?为什么?

然后小组活动:哪两种正多边形能够镶嵌?看谁找的多? 活动3:用你手中的学具尝试用三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那些可以?为什么? 教师根据同学们所得的一些结论进行点评外,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

(五)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1、现有一些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地砖,选择其中两种镶嵌地面,则有()种选法

A 1 B 2 C 3 D

42.小刚和爸爸到市场买地板砖,准备装修新居,该市场有五种型号的正多边形地砖,它们的内角分别是60 °

°108 °120 °150 °,如果只选一种,这些地砖哪些适用?如果选用两种呢?

(六)评价交流,总结反思 通过同学们的进一步的交流,相互对探究知识的总结,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二.信息技术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相结合的反思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需正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2、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中学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3、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

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5、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要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是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我们认为,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要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1、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和TI-92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函数图象的变换,可以让学生利用TI-92画下列几组函数的图象,第一组由y=x2的图象与y=(x-1)2,y=(x+1)2的图象关系;第二组由y=x2 的图象与y=x2+1,y=x2-1的图象看关系;第三组由y=x2的图象与y=2x2,y=x2图象的看关系;并有这些特殊的函数的到一般的结论,通过实验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图象的变换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2、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行学习。计算机对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研究解决的数学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研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使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学生对住房和购车分期付款的调查研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又如,在研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研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和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研究。从这一研究中,学生可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发射人造卫星,能覆盖全球各地区,共需多少颗卫星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研究性学习,是充分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

篇8: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探究学习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恰当运用数学实验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从而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验证猜想.在一节课中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 使数学课堂教学不断向纵深推进, 从而在质和量上保证探究的效果.

根据数学学习内容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数学探究学习大致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即数学概念的探究学习、数学原理的探究学习和数学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

1 数学概念的探究学习

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接触到新的数学对象, 学生首先根据自己的观察抽取对象的主要特征, 然后提取相关经验结构与新的数学对象类比, 若吻合, 则保留原有概念, 但扩充了原有概念的范例, 这本质上是概念同化的过程;若不吻合, 则修改原有概念以使其适应新的信息, 这是一个概念顺应的过程.新概念产生后必须经过应用阶段的检验才能被学生接受, 若应用成功, 新概念框架形成;若不成功, 则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和修正.可见, 这是一个主动建构、逐渐形成的过程.

高中数学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要理解基本数学概念的本质, 了解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背景、应用, 体会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呈现了传统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 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数学思维, 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 创新的能力.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利用信息技术的新颖性、趣味性, 创设激趣的氛围,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1 二面角概念的教学.

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利用几何画板平台做这样实验:找一个角∠AOB将其放入一个二面角内, 把∠AOB的顶点O放在二面角的棱上, 将∠AOB的两边分别贴在二面角的两个面上, ∠AOB的大小是否唯一确定?

动画演示实验, 学生发现∠AOB的大小不能唯一确定 (如图1、图2) .

提出问题:顶点O在棱上的位置不变时, 怎样才能使∠AOB的大小唯一确定?

学生主动操作发现:当AO, BO都垂直于二面角的棱时, ∠AOB的大小就唯一确定了 (如图3、图4) .

接着问:改变点O在棱上的位置, 则∠AOB的大小是否会改变, 为什么?

学生拉动∠AOB的顶点在棱上运动时, 对∠AOB的大小进行跟踪发现角的大小是不会改变的.

这一实验过程中活动是交互式的, 学生利用计算机主动参与知识本身的建构,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 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进一步激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2 数学原理的探究学习

数学原理的学习主要是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 对概念间的关系或一些并不明显的数学事实进行“再发现”与认同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思考问题,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但是, 由于数学本身单调抽象, 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数学课单调无味不喜欢上数学课.把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以后, 可以将声音、图像、颜色等融入数学课堂使其变得丰富多彩, 不仅可以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把他们带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中, 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 而且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由被动到主动, 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例2 “二分法”的引入.

在学习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用二分法求方程根的近似解, 二分法是学生不熟悉的新的知识, 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该部分的内容.这时我们可以发挥多媒体的视听效果, 播放央视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李泳主持的“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的游戏.你知道如何才能最快速度猜准价格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议论, 我又趁机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同桌同学相互合作猜生日, 看哪一组能用“最少的次数”猜出对方同学的生日?你共用了多少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 或者像磁石一样, 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于选手猜物品价格所采用的方法的思想就是二分法的思想, 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 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容易接受二分法的思想,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记忆牢固,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数学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

数学是以理性思维见长的学科, 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突出特征.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在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中, 首先, 要探寻问题所呈现的信息的实质以及相关联系, 这是一个反复揣摩、逐步精致的求索过程;其次, 再根据对问题的理解调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解题知识块”, 并进行必要的重组或“再构造”, 规划出解题路径并尝试执行, 这是一个深入思考、不断摸索的过程;最后, 主要是把握其探究过程的实质, 经过这样几个阶段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

“数学实验”使数学探究式教学显得更具活力.尤其是现在教师中用得比较多的《几何画板》这个软件, 功能强大, 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 即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参与, 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究, 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例3 轨迹问题的教学.

在平面上, △ABC的顶点C在定圆O上运动, 顶点A, B固定, 则△ABC的外心轨迹是什么?

同学们进行了各种猜测:猜圆、猜直线、猜线段的都有, 于是我就在几何画板上画了这样一个图, 通过拖动点C, 发现是线段 (如图5) .

这时有学生甲问:“老师, 如果是垂心、内心、重心又会怎么样呢?”

平静的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50多双眼睛此时都盯着我看, 事先缺乏预设的我, 内心不由紧张了起来.

片刻之后, 我趁机发动学生自己借助几何画板进行研究.最后问题也逐一解决了, 学生收获了很多重要结论.

突然, 学生乙提出三角形ABC外心的轨迹也可能是直线, 我再次陷入了困惑, 我就问该学生:“为什么?”学生回答说:“当点C在圆内时.”于是我把点C放在了圆内, 结果发现确是一条直线 (如图6) .

接下来, 有的学生就想到如果把AB两点都在圆内, 那么三角形ABC外心的轨迹又是什么呢?同样我们不难发现轨迹是一条射线了.

就在这时学生丙说:“老师, 我觉得是两条射线.”我追问:“为什么?”学生丙说:“当把点C放在圆外, 直线AB与圆相交的时候.”于是我就在几何画板上画了这样一个图, 通过拖动点C, 发现是两条射线 (如图7) .

整节课虽然没有完成事先预设的课堂教学内容, 但是从上述的教学中:突然产生的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探究平台.试想, 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 学生的这些突发奇想很可能就会被我们的“不知道”所扼杀, 老师与学生也就不可能有这么一次有趣的探究过程.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动态变化的平台, 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为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自主性、合作性提供有利的支持, 学生既从中得到了乐趣, 又提高了数学理解的层次, 老师的思维也从中得到了深层次的提高.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 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正在将变革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突出地位,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加速这一变革的实现,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 我们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 探索更多的策略, 使信息技术在探究式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司法系统信息化建设与探索下一篇:大学学年学生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