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地理下册巴西教学设计

2024-07-12

人教版初一地理下册巴西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人教版初一地理下册巴西教学设计

第二节

巴西

张南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

2.了解巴西人种构成,认识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人种构成和文化产生的影响。2.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情况。

3.了解巴西工业生产与农矿产品分布的关系。4.了解怎样合理开发与保护热带雨林。

二、课堂内容

(一)导入。学生引用瑞奇·马丁的世界杯歌曲来导入新课,以此使学生有个对巴西初步的风格印象。

(二)1.学生根据PPT讲解巴西的地理位置、人种构成,期中人种构成作为一个易错点重点讲解一下。

2.读图9.16,卞卡一家人,以此提问:巴西的家庭为何有如此的人种构成,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回答原因是殖民、黑奴贩卖。

3.做活动题,思考巴西多元文化受那些方面影响,结果如何?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案来回答,互相补充交流质疑,最后总结出正确答案。

(三)1.读图9.20,说出巴西的地形特征、主要地形单元、主要河流、首都。在书中画出来。

2.找出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说出原因是什么?学生将学案的答案交流、补充、质疑,最后总结出正确答案。

3.结合活动题工业矿产资源的分布,说出学案中讨论出的答案,根据学案的提示回答出4个方面。

4.根据图9.19,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过程,盛产的产品、产量首位的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在书中划出来。

(四)1.在书中划出亚马孙河的地位。

2.根据图9.25,区分出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找出巴西人过去破坏热带雨林的行为,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

4.想一些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再根据阅读材料读一读巴西政府的措施。5.进行短暂的辩论:热带雨林究竟应该开发还是保护。

三、总结

1.总结课堂学生的表现,表扬大家。

2.总结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强调重、难点。强调将课堂知识落实到书上。

附:导学案

第二节 巴西(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

2.了解巴西人种构成,认识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人种构成和文化产生的影响。2.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情况。

3.了解巴西工业生产与农矿产品分布的关系。4.了解怎样合理开发与保护热带雨林。探究一: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一)巴西位置、地形、气候

1.___________洲有一个面积辽阔的热带大国——巴西,是此洲中面积______,人口_______的国家。巴西人口众多,最显著的人口特征是__________人数量多,___________居第二位。

2.巴西为什么有许多像卞卡这样的家庭?

3.在这个有大量_________人的社会里,有来自不同地域的_________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_________。

4.巴西大部分位于___带,气候_____,地形_____,具有种植_____作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5.巴西盛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农矿产品。其中一些农矿产品的出口,尤其是_______的大量出口,给巴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_________,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金。

(二)做P83-84活动题 探究二:发展中的工农业

1.P85在图中勾画出巴西主要地形,归纳出地形特点是:

2.巴西境内1/3是________平原,以_________气候为主;南部的2/3为______高原,属______气候。

3.巴西有世界上享有盛名的矿产是____,在现代工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跻身于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

4.巴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热带经济作物的产量居世界第一。5.做P86活动题,然后分析为何巴西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历史因素:

经济条件:

环境影响:

资源因素:

探究三: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1.世界上___________最广、____________最大的河流——________河,流经巴西北部。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__________。

2.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巴西致力于亚马孙地区的开发,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热带雨林有哪些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

4.考考睿智的你: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

5.展示雄辩的你:雨林应该开发还是保护?请写明你的论点和论据。

篇2:人教版初一地理下册巴西教学设计

人种:白种人占51 %,混血种人占40%,黑种人占6%印第安人不到1%,其他占2%。

河流: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流量大,流域面积最广。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地形: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高原为主。

地形区:亚马孙平原(最大)、巴西高原(最大)注:亚马孙平原是由于亚马孙河流的冲击而形成的。

海陆位置:大西洋

民族传统:狂欢节、巴西足球、桑巴舞。

经济(二战前)以出口某种或多种初级商品所生产的单一商品经济为主。

(二战后)发展成为拥有完整民族经济体系的工农业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热带经济作

物有:咖啡、柑橘、甘蔗。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工业发展也有着飞快的发展,目前飞机、钢铁、造船业、汽车业制造等现代工业都以跃居世界前列。巴西现以成为,拉丁美洲最富裕的国家。

资源:水能(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是巴西和巴拉圭共同建造,其规模,仅次于中国三峡水电站)

矿产:主要以铁矿为主,分布在巴西的东南部(伊塔比拉露天矿,是巴西最大的矿山)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提供木材

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

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调节全球气候

破坏热带雨林的后果:森林遭受破坏、大面积水土流失、珍惜动物遭劫、生态环境严重遭破坏。

措施: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城市: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主要)。

城市化问题的后果:交通拥挤、住房条件差、等。

篇3:人教版初一地理下册巴西教学设计

地理比较学习就是通过对不同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等进行信息的提取、对照、比较, 对其地理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原因、地理规律等进行辨别、分析、归纳、推理, 获取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外部拓展, 从而达到对地理知识的有效学习、巩固、内化和迁移, 有效提升地理学习能力的方法。初中地理新教材中, 几乎每个章节都了呈现了许多比较学习的内容, 据统计, 以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下册为例, 教材中呈现的运用比较学习的知识点共有106处, 可见, 比较教学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 比较学习的方法在教学的设计和教学运用中,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 是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维度的实现的具体模式。

二、比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不同需要, 比较教学法从类型的设计和运用, 可按以下五大类型实施。

1. 按比较的范围分为:空间区域的比较、时间尺度的比较。

(1) 空间区域的比较——有大洲与大洲比较、国家与国家比较、地区与地区比较、城市与城市比较等。例如, 日本与英国版图的比较。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别找出两国的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大洋位置) 、自然条件 (气候、地形、河流) 、自然灾害、资源情况、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模式, 民俗文化等的异同, 进而列表比较, 并归纳出两个发达国家的地区优势, 探究两国历史的发展异同及其地理原因, 探究其值得学习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

(2) 时间尺度的比较——历史上不同时期变化比较、多年间比较、年际间比较、季节间比较、月份间比较、一天内变化比较、昼夜比较等。如世界人口增长的变化情况, 降水的季节变化、气温的日 (年) 变化等。例如, 印度人口增长比较, 采用时间纵向动态比较, 学生通过每隔10年的数据计算和统计比较, 一是显示印度近50年来人口的增长总量大, 二是揭示印度近50年来人口的增长速度快, 每隔10年的人口递增比例快, 三是预示印度未来人口的增长趋势——可能超过中国, 跃居世界第一, 四是暗示学生要懂得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读数、计算、比较、分析、推测、归纳, 学生的知识和综合能力在比较学习中得以自主的实现。

2. 按比较的内容分为:

有位置、面积、地形、地势、河流、气候、生物、资源、景观、人口、文化、民俗、建筑、服饰等方面比较, 可以是以上要素的综合比较, 也可以是单项细化比较, 如气候, 可按气温、降水等比较。

例如, 南亚冬季风与夏季风的性质比较。通过读图, 找出两类季风的名称、方向, 从而区别两类季风的来源、性质, 最后总结南亚冬季和夏季气候的总体特征, 比较探究出其冬夏季风的成因, 进而比较探究比较该地区水旱灾害的成因, 并且可以进一步与中国广东一带季风气候进行比较, 知识的学习和迁移在比较学习的引导中, 层层递进, 达到掌握、理解、运用的高度。

3. 按比较的形式分为:

有图像比较、列表比较、数据比较、动向比较、文字比较等。

(1) 图像比较——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地理分布图、流向图、剖面图、景观图、统计图等。例如, 比较不同地区景观图;比较地中海气候和中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柱状图和月平均温曲线图比较) 等。

(2) 列表比较——运用表格, 把地理事物的概念、属性、特征或地理数据归类比较。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比较。

(3) 数据比较——通过提取地理数据, 确定量的大小、排序、倍数、水平、比例等。例如, 数据比较。中国与世界的人均GDP比较。通过读图, 提取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均GDP数据;第二, 通过数据的列表比较, 学生算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倍数, 从而推出两类国家发展水平的明显差距, 学生对中国经济水平的定位, 就会认识得十分清楚。

(4) 动向比较——地理事物的输入、输出的方向、大小、时间、周期等方面比较。如中东石油输出路线、数量比较等。

(5) 文字比较——根据地理情境、地理事件等的表述, 进行辨别、比较。

4. 按比较的方向分为:

经向比较、纬向比较、垂向比较、沿指定线比较。

(1) 经向比较:地理事物在沿经线 (南北) 方向上的变化和异同比较。如非洲气候图, 从沿中部沿南北方向, 作一条中轴线, 比较赤道两侧沿线非洲气候的分布特征。

(2) 纬向比较:地理事物在沿纬线 (东西) 方向上的变化和异同比较。如比较亚洲在北纬30度穿过的地区气候有何异同, 为什么?从中央比较中东、印度、中国三大地区的主要气候差异及其成因。再如, 比较从中国东北——内蒙古——新疆一线植被的变化情况, 并说明为什么?通过比较, 找出影响各地区不同的主导地理因素, 进而找出地理原因。

(3) 垂向比较:山下到山顶地理现象的变化及其原因。

(4) 沿指定线比较:除上述三种线状方向比较外, 经常会出现沿着某一河流、某一剖面线、某一地理线条等, 展开不同位置的比较。

5. 按比较的综合性分为:

一维、二维、三维甚至多维进行综合比较。

根据教学的需要, 比较学习的维度灵活多样, 往往是以上各种类型的综合。特别是地理综合性题目的练习或考察, 大多是以综合性比较呈现。例如:根据日本与英国版图展开的综合比较。

总之, 比较教学法是一个重过程、重方法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中, 既是教材教学的需要, 又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 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

摘要:地理新课程要求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地理新教材的结构内容研究, 结合个人教学实践, 就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进行了分析。

篇4:“巴西”教学设计(人教版)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此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在学习“巴西”时,本教学设计采用“层层递进、自主学习、逐步深化”的教学策略,激励学生在阅读、分析和运用地图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巴西”属于国家地理的学习内容,既包括自然地理知识,也包括人口、交通、工农业等人文地理知识。国家地理的每一部分知识既有独立的组成部分,又与其它部分的知识有所联系,体现了区域地理知识内容结构较强的整体性。“巴西”是西半球国家中重点介绍的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拉丁美洲。新课程提出要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地理知识走向“会学”地理知识。学习“巴西”对于了解拉丁美洲有着很大的意义,可以说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学生可以运用“巴西”的学习经验走向整个拉丁美洲的学习。此外,巴西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对于同处“金砖国家”的我国具有一定启发借鉴作用,它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因此通过对“巴西”的学习也能让学生学会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地图等相关资料说出巴西的人种等人文地理要素特点;联系巴西的自然条件特点,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工农业的经济特点;举例说明巴西在热带雨林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认识巴西人种、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运用地图和相关课文资料,分析巴西工农业发展历程和现实,了解工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的关系;以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为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巴西开发雨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现在对雨林保护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各民族、各人种一律平等的思想;理解罪恶的殖民统治对一国发展的严重制约,树立热爱和平发展的思想;通过对雨林开发和保护的学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人地关系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及方法

重点:巴西工农业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雨林保护措施。

难点:利用图文资料综合分析自然条件对巴西因地制宜发展工农业的影响;通过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危机,探讨亚马孙地区环境保护措施。

方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本教学案例不仅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与技能,而且更加关注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整个教学案例设计中,充分利用图文资料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采用“层层递进、逐步深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阅读、分析和运用图文资料的过程中主动获取信息,自主构建知识。这种教学设计能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审视地理问题、并依靠自己的思维来获取学习信息,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让学生主动获得信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教学环节中教师做了充分预设,精心设计问题,并就问题解决给出许多图文分析的指导。但是留给学生的仅仅是按照要求去阅读分析并回答问题,可能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如能给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不断提问,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江苏省常州市地理教研员 朱志刚)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此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在学习“巴西”时,本教学设计采用“层层递进、自主学习、逐步深化”的教学策略,激励学生在阅读、分析和运用地图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巴西”属于国家地理的学习内容,既包括自然地理知识,也包括人口、交通、工农业等人文地理知识。国家地理的每一部分知识既有独立的组成部分,又与其它部分的知识有所联系,体现了区域地理知识内容结构较强的整体性。“巴西”是西半球国家中重点介绍的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拉丁美洲。新课程提出要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地理知识走向“会学”地理知识。学习“巴西”对于了解拉丁美洲有着很大的意义,可以说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学生可以运用“巴西”的学习经验走向整个拉丁美洲的学习。此外,巴西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对于同处“金砖国家”的我国具有一定启发借鉴作用,它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因此通过对“巴西”的学习也能让学生学会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地图等相关资料说出巴西的人种等人文地理要素特点;联系巴西的自然条件特点,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工农业的经济特点;举例说明巴西在热带雨林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认识巴西人种、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运用地图和相关课文资料,分析巴西工农业发展历程和现实,了解工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的关系;以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为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巴西开发雨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现在对雨林保护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各民族、各人种一律平等的思想;理解罪恶的殖民统治对一国发展的严重制约,树立热爱和平发展的思想;通过对雨林开发和保护的学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人地关系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及方法

重点:巴西工农业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雨林保护措施。

难点:利用图文资料综合分析自然条件对巴西因地制宜发展工农业的影响;通过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危机,探讨亚马孙地区环境保护措施。

方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本教学案例不仅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与技能,而且更加关注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整个教学案例设计中,充分利用图文资料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采用“层层递进、逐步深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阅读、分析和运用图文资料的过程中主动获取信息,自主构建知识。这种教学设计能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审视地理问题、并依靠自己的思维来获取学习信息,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让学生主动获得信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教学环节中教师做了充分预设,精心设计问题,并就问题解决给出许多图文分析的指导。但是留给学生的仅仅是按照要求去阅读分析并回答问题,可能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如能给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不断提问,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江苏省常州市地理教研员 朱志刚)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此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在学习“巴西”时,本教学设计采用“层层递进、自主学习、逐步深化”的教学策略,激励学生在阅读、分析和运用地图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巴西”属于国家地理的学习内容,既包括自然地理知识,也包括人口、交通、工农业等人文地理知识。国家地理的每一部分知识既有独立的组成部分,又与其它部分的知识有所联系,体现了区域地理知识内容结构较强的整体性。“巴西”是西半球国家中重点介绍的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拉丁美洲。新课程提出要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地理知识走向“会学”地理知识。学习“巴西”对于了解拉丁美洲有着很大的意义,可以说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学生可以运用“巴西”的学习经验走向整个拉丁美洲的学习。此外,巴西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对于同处“金砖国家”的我国具有一定启发借鉴作用,它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因此通过对“巴西”的学习也能让学生学会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地图等相关资料说出巴西的人种等人文地理要素特点;联系巴西的自然条件特点,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工农业的经济特点;举例说明巴西在热带雨林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认识巴西人种、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运用地图和相关课文资料,分析巴西工农业发展历程和现实,了解工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的关系;以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为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巴西开发雨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现在对雨林保护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各民族、各人种一律平等的思想;理解罪恶的殖民统治对一国发展的严重制约,树立热爱和平发展的思想;通过对雨林开发和保护的学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人地关系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及方法

重点:巴西工农业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雨林保护措施。

难点:利用图文资料综合分析自然条件对巴西因地制宜发展工农业的影响;通过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危机,探讨亚马孙地区环境保护措施。

方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表1)

篇5:初一下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1、日本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东亚、中国东侧;北温带、中纬度地区。日本是由北海道岛、本州岛、九州岛、四国岛组成的岛国。日本国土狭长,多优良港湾,沿海平原狭小。

2、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英国处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因此少火山地震。

3、日本工业与世界密切联系,由于①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严重;②日本国内需求量小,工业产品以来国际市场销售。

4、日本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5、日本文化东西方兼容,以大和名族文化为主。

第二节 东南亚

1、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属于亚洲地理分区中的东亚,北邻中国、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由中南半岛(中国南部的半岛)和马来群岛(又叫南洋群岛)组成。

2、东南亚位置特征:“十字路口”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 被称为十字路口的咽喉和海上生命线。

3、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马来半岛南部及马来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多雨。

4、东南亚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少,人口稠密决定了水稻 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5、东南亚有很多热带经济作物:天然橡胶、油棕榈、椰子、蕉麻。

6、东南亚地形特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流向:由北向南流入太平洋与印度洋,原因: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多国际河流:萨尔温江(怒江)、湄公河(澜沧江)…

7、东南亚国家及风景名胜:缅甸(首都内比都)仰光大金塔;泰国(首都曼谷)水上市场;柬埔寨(首都金边)吴哥窟;越南(首都河内)下龙湾;唯一的内陆国老挝,首都万象;花园城市——新加坡的鱼尾狮公园;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巴厘岛…

第三节 印度

1、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位于中国西南面,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北邻中国,西北巴基斯坦,西南马尔代夫,东南斯里兰卡…

2、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中国第一),人口依然快速增长。

人口众多的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广大。

人口众多的劣势:饥饿贫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环境污染…

3、印度绝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从亚洲大陆吹来;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从印度洋上吹来。

4、西南季风强造成水灾,弱造成旱灾,使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产量不稳定。

篇6:人教版初一地理下册巴西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本条标准涉及的问题是“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要求以某一大洲为案例,学会分析描述大洲的位置,标准明确告诉我们,完成本任务的方法是”运用地图”,利用地图提取信息阐述事物的能力。

★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一个问题是“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各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各不相同,课标要求以某一大洲为案例,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气候、河流特点的一般方法。完成本任务的方法是“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其能力要求更进一层次,不仅会使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还要学会归纳总结。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二各问题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是对第一个问题的阐释。本问题要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归纳综合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培养,能力要求进步提高,也便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某一大洲人类当前面临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从人文角度让学生学会分析大洲的一般方法:“运用有关资料”。需要注意的是,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都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思考问题。

★ 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本条标准主要涉及大洲内部的经济差异,倾向于具体的实例与经济数字,要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具体的实例资料,得出结论。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第一节《自然环境》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分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三个小标题,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扩大学生在“洲”这个层面上的知识,每一方面的内容都以亚洲为基点,向其他大洲作适当拓展,体现了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比如,“世界第一大洲”,教材通过图6.1让学生明确大洲半球位置的描述,安排了图6.2、图6.4和两个活动来练习描述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地形和河流”,教材通过图6.5、图6.7、图6.8和一组学生活动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的基本方法,同时分析地形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复杂的气候” 教材通过正文文字说明和图6.9、图6.10,归纳分析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利用活动延伸到非洲气候特点的分析。

第二节《人文环境》教材划分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三个部分,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人口最多的大洲”教材通过图和数据,着重讲述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多样的地域文化” 教材通过图6.17、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并直观强调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差异”重点体现了亚洲内部的差异,运用事例说明某个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亚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2.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总结亚洲地理特征。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亚洲地理特征的成因。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亚洲与其他大洲及亚洲内部地理环境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用比较法和综合法学习地理知识。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4.表演、反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认识亚洲的自然环境,形成对我们所生活的大洲的热爱之情。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2.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3.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建议:

第一节 自然环境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等。同时教材还注意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本节的立意在于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新课引入]:

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用猜猜看的形式,请学生说出图片或电视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学生答出国家或地区名称,最后总结所有这些景观在亚洲。【世界第一大洲】:

这一小节虽名为“世界第一大洲”,但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描述大洲的位置。教材安排了四幅重要的地图来辅助学习:

“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图6.1):这是一幅常见的东西半球图,通过这幅东西半球图,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确亚洲的半球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大洲在哪个半球来描述其位置特点。

“亚洲范围图”(图6.2):这幅地图描述了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标注了濒临的大洋和重要的经纬线,便于学生描述亚洲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6.3):这是一幅堆积图,不但清楚地表示出各大洲面积的数据排列,还形象地表示出了各数据项的数值,从面积角度来说明“世界第一大洲”。

“亚洲地理分区”(图6.4):地图明确了亚洲的六个分区,利于学生明确各分区的位置的相对位置,特别是我国与亚洲其他大区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铺垫。

教学中,应首先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完成第3页的活动1、2。让他们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大洲位置,描述要从纬度位置(绝对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两方面来描述。对相对位置的描述,应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表示方位的词汇,能够换位思考,灵活应对。在第3页活动3的教学中,首先应带领学生完成提示(1)、(2)和(3)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亚洲是世界最大的一个洲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地形和河流】:

可用歌曲《亚洲雄风》引入,鼓励学生收集文艺作品中对亚洲的表述,加深学生对亚洲的热爱。

在这一小节中,教材提供了三幅重要的地图:

“亚洲地形图”(图6.5):这是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形象地表示了亚洲地形及河流的分布。阅读这幅分层设色地形图是这一小节的核心。首先要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从陆高海深表中得出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高度,明确不同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类型,再引导学生找出主要地形区,观察其位置和海拔。最后总结出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指导学生完成第5页的活动。

亚洲的河流分布与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设计可以先让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到这些河流,逐一分析河流的位置和流向:由此再得出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6.7)和“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图6.8):这两幅图直观形象地反映了两地高低起伏的状况,可以作为对已经得出的亚洲地势特征的一种验证。这两幅图的判读是难点,要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剖面图的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教学中可以设计为:参照“亚洲地形图”,学生想象一下沿北纬30°的地形剖面图会是什么样子,甚至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幅草图,然后与教科书上的剖面图进行比对,看看这幅剖面图与学生的想象有哪些相同之处,哪些不同之处。然后请学生用这幅剖面图解释亚洲的地形特点。可以提示学生计算这条剖面线上的最大高差,以及地势高低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再要求学生分析北美洲沿北纬40°的地形剖面图。

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中所提及的地形区和湖泊,应逐一让学生在图6.5“亚洲地形图”中找到,并说明这些地理事物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在地形图上的。通过这些描述,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如何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地理事物。可请不同组的同学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复杂的气候】:

在这一小节中,教材提供了两幅重要的气候图,对学生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亚洲气候类型”(图6.9):这是一幅专题地图,非常清晰地把亚洲各气候类型标记在图中,便于学生分析总结。

“亚洲四地年内各月气温或降水量”(图6.10):这是一组气温曲线或降水柱状图,采用对比的方式展示了亚洲南北纬度方向上气温的差异与东西方向的降水差异,目的是通过此图引导学生分析纬度因素和海陆因素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这一小节的教学中,一是要注重各种地理图像的应用,二是要将气候和位置、地形以及农业等地理要素联系起来研究。

亚洲气候的特点,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 “亚洲的气候类型”(图6.9)和“亚洲四地年内各月气温或降水量”(图6.10)来总结。结合活动1的第(4)和(5)项内容进行分析气候复杂的成因。

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本小节的另一个重点。可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被淹没的土地”,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可以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简要说明季风气候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3.在分析了亚洲气候特点之后,应总结分析一个大洲的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可以提示学生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种方法应用于非洲。应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本节最后可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学会分析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的方法。

第二节 人文环境 本节是在上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对亚洲的地理特征进行的展示。本节是从“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人口入手,然后拓展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形成的文化、经济方面。所以,这节课和上节课一样,也是承上启下的部分。在对亚洲的人文地理环境有了认识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分析尝试,将为之后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本节作为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与上一节一样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一方面认识亚洲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学会对某一区域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新课引入】:

搜集亚洲不同民族的服饰(事物或照片),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请同学们猜一猜穿着这些服饰的民族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个区域用这样一个“猜猜看”引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切入了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最多的大洲】

本框题教材在进行人口的讲解的时候,提供了三幅重要的地图: “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图6.13):这幅扇形图没有数据项的数值,很简单。但其直观的形象对认识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很有帮助。而且,图中的数据也很重要,是需要记忆并理解的部分。

“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图6.14):展示了世界人口的大致分布特点,可以看到,在有人类居住的大洲上,都有人口数超过1亿的国家,但亚洲最多,为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日本和巴基斯坦。其余大洲均为一个国家。

“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图6.15):图中的绿色圆柱体代表各洲人口总数,圆柱体顶端的数值即为人口数;紫色圆柱体代表该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顶端的百分数就是具体的增长率。这幅图由于是配合活动中的题目提供的,所以在解决活动中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人口学公式,对图中和活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活动1,总结出亚洲人口众多的特征。教会学生利用地图分析人口分布的方法。“人口众多”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可以在带领学生进行活动2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组织学生阅读材料“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完成联系框图的填充,同时应提出思考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鼓励学生自己绘制出良性循环的结构图。

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亚洲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多样的地域文化】

关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内容相当丰富。由于初中阶段对文化的了解还很浅薄,对文化复杂的概念体系也很难形成区别,所以,教材的知识体系很简单,只是呈现一些文化实例,让学生对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感性的认识,重点是这些文化现象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框题教材在进行人口的讲解的时候,提供了两幅重要的地图: “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示意”(图6.16):该图大体上展示了亚洲文明的发祥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这里由于三地间的共同点相同,有利于得出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肯定结论。教材选用的三个文明发祥地都是分布在亚洲,在非洲的尼罗河下游分布着另外的一处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可见,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其实都是分布在河流流域。这也充分提现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制约。

“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图6.17):这幅图主要是通过文化现象来展示各地的文化,然后再辅以文字呈现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从而形成人精于人类生产生活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而突出了不同环境下的不同人文现象。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图6.17),可组织学生分组探究活动1,教给学生观察顺序和思路,让学生说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竞争合作意识。

活动2可以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亚洲不同民族的代表,介绍本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一个组介绍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其他组猜猜这个民族分布在亚洲的什么地方。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经济发展差异】

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大不相同。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也是不同的。为了说明亚洲内部经济差异,教材提供了“亚洲部分国家200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6.18)。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读图6.18完成活动1,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亚洲各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关于各国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运用影视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说明各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不一样的。

图6.19是一幅的统计图表,目的是向学生说明亚洲各国不仅国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同,而且各国的产业结构差异也很大。教材中的三个问题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的。第一层次以日本为范例,既给了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也给了具体的数据,指导学生通过日本的数据认识这个坐标系。第二层次韩国和印度是读图填数据;第三层次泰国和缅甸是读数据填图。在教学中注意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最后通过总结可以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从地理图表和数据中发现规律,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在这里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从数据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亚洲经济部分,主要是突出了亚洲的经济差异与亚洲的经济发展两方面。只有在正确认识了阻碍亚洲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后,才能正确认识亚洲经济后来发展的现实。教材在展示经济差异的形势变化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对典型国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果。

篇7:人教版初一地理下册巴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说出下列地理事物,并能在地图上指出其位置或范围:台湾省的组成、周围的海域、玉山、日月潭、台北、高雄等。

2.使学生能解释下列内容:多火山、地震;河流短而急;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特点;人口、城市及其分布等。

3.使学生认识到台湾省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 教学思路:

本节为初中地理的最后课时之一,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时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综合能力;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录音机、投影仪和录像等电化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哪个民族?(高山族)高山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份?(台湾和福建两省)(讲述)今天我们就讲述台湾省。[学生朗读85页的读一读](板书)第五节台湾省

[看投影图1,让学生指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的位置](讲述)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80多个岛屿,面积约为3.6万平方千米。其中台湾岛是台湾省的主体部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板书)

一、我国的第一大岛(板书)1.位置 让学生说出投影图中ABCD代表的海域:(分别代表东海、太平洋、南海和台湾海峡)。隔台湾海峡与(E)福建省相望。

让学生动笔计算“做一做”的练习:基隆—福州距离为360千米,高雄—厦门距离为320千米。

【学生根据地形图找出主要地形及其分布情况】

(讲述)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台湾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占2/3,分布在岛的东部和中部,呈南北走向。【边讲边投影剖面图】,东部的山脉直抵太平洋沿岸;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

【让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出最高的山(玉山),海拔(3997米)】(板书)2.山多

让学生思考岛上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得出台湾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结论。

(板书)3.河短、水急

找出岛上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全长为186千米。【让学生思考河短和水急的原因,得出水能蕴藏量大的结论】 【学生找出岛上最大的湖泊(日月潭)】

(讲述)日月潭是因为在湖中有一个小岛,正好将湖分成两边,一边弯似月亮,一边圆似太阳而得名。湖光山色,景色秀美,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过渡)北回归线横穿岛的中部,全岛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使岛上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的宝岛”,素有“森林宝库”、“海上粮仓”、“东方甜岛”等美称。

【学生思考P86的读图练习】(板书)

二、资源丰富的宝岛

(讲述)台湾岛山地众多,森林资源丰富,【在剖面图上投影出森林分布】森林覆盖率达55.08%,居全国首位。因全岛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从山麓到山顶,随气温的降低,分布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森林,树种很多。樟树最为著名,樟脑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板书)1.森林——樟树(提问)台湾岛位于我国南方,这里的粮食作物和糖料作物以什么为主?(水稻和甘蔗)【在剖面图上投影出分布范围】

(讲述)受地形的影响耕地多集中于西部平原,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稻种植普遍,因而被称为“海上粮仓”。这里苷蔗、蔗糖产量也很大,有“东方甜岛”之称。还有许多热带和亚热带水果,如香蕉、菠萝等,享有“水果之乡”的美名。另外还有茶叶等物产。

(板书)2.农作物——水稻、甘蔗、水果和茶叶

(板书)3.矿产【投影矿产分布,学生自习课文,做练习】

(讲述)除了上述多种多样的地下矿藏外,广阔的浅海多水产资源,台湾海峡的鱼类特别多,是我国优良的渔场。西海岸沙滩广布,日照充足,雨日较少,是我国重要的产盐区。

(板书)4.水产和海盐

【看有关台湾经济发展的录像,思考60年代前后,台湾的经济发展有何变比?】(讲述)台湾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曾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自60年代后,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口原料和原配件,加工出口,经济发展迅速。出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纺织、电子电器、食品加工、石油比工等居重要地位。

(板书)

四、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提问)台湾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人口多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绝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因为那里是平原,自然条件较好。)(板书)

五、人口、民族、城市

【学生自习课文,做投影上的练习,并检查个别学生】

1.人口约为2000多万,台湾居民中汉族为最多,约占全省人口的98%。他们的祖先绝大部分是从福建省和广东省迁移来的,通用普通话和闽南话。

2.少数民族中以高山族的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和东部沿海。3.台北是台湾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市:高雄是台湾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和最大的海港。

篇8:人教版初一地理下册巴西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清晰有序的脉络, 为我们讲述了在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之时, 一个小姑娘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 而当得到水的时候却几次让水, 使得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故事。这个故事寄寓着作者的美好愿望: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 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 能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 普照人间。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会写1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 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懂得关心别人, 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生字书写磁卡、课堂学习单。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 预习生字, 搜集作者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会写左右结构的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唾沫、涌出”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抓住水罐一次次的变化, 梳理故事情节, 初步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梳理故事情节并用简短语言概括。

【教学难点】

用简短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出课题, 了解作者

1. (大屏幕出示童话插图) 请你猜一猜:这是哪篇童话?

指出:童话, 就是用儿童的语言, 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 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情感。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 题目是《七颗钻石》。 (板书课题)

2.学生和教师一起在学习单上书写课题。

教师板书时强调:“颗”是“颗粒”的“颗”, 右边是“页”字旁, 不要写错。

3.齐读课题。

4.谈话:

(1) 你见过钻石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2) 师小结:因为珍贵、美丽, 所以人们喜欢用它来象征最美好的情感。

(3) 你知道《七颗钻石》这篇童话的作者是谁吗? (指名回答)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左下角的这行小字, 这是课文的“注释”, 读书看注释是很好的阅读习惯。

(4) 对列夫·托尔斯泰, 你们都有哪些了解?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5) 小结: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 也是世界文学巨匠, 他一生写过很多小说, 也写过很多童话。

【设计意图:通过“猜图游戏”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也让学生对课文的文体特点有所关注。把握文体特点, 是习得阅读方法的关键。课上交流信息, 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自读课文, 学习生词, 习得方法

1.过渡:《七颗钻石》为我们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轻声读一读。请你们借助拼音, 读准生字的字音, 读通句子, 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文)

2.学生自读后,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互相考查生字、词语及长句子朗读。

3.集中认字。

(1)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竟凑咽绊倒唾沫一瞬间匆匆忙忙) 指名读, 读对了全班跟着读一遍。

(2) (教师出示“咽”的生字卡片) 这个字是个多音字, 不容易读准, 在本课中读yàn。 (全班齐读)

(3) (出示“唾沫”生字卡片) 这两个字也不容易读准, 分别读唾 (tùo) 、沫 (mò) , 如将这两个字连起来, 要读tùo mo。“沫”单独念, 读四声, 在“唾沫”这个词里, 要读轻声。 (指名读, 齐读。)

(4) “唾沫”这个词不但易读错, 笔画、笔顺还容易写错 (教师范写二字) , “唾”字的口字旁要写得高一些, 右边的“垂”字要注意笔顺, 还要注意中间这一横最长, 最后一横最短。“沫”字要注意右边第一笔横长, 第二笔横短。请你在学习单上写写这两个字。 (学生在学习单上书写“唾沫”二字。)

(5) (大屏幕出示“竟”字)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含有“竟”的句子, 读一读。

生读:

①“当她醒来的时候, 拿起罐子一看, 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②“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 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课件出示上面两句话, 其中标红“竟”字。)

请你说说, “竟”可能是什么意思?

指出:通过读句子, 联系句意, 可以理解词义。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读出“意想不到”的那份神奇。

(6) 课件出示以下语句, 标红“凑”字。

“这时, 小姑娘再也忍不住, 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 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

指名读一读句子, 说一说“凑”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出示字典中的解释, 选择义项。凑:①聚合;②接近)

你认为在这里应选哪种解释? (第②种, 是“接近”的意思。)

小结方法:要理解词语的意思, 除了读句子, 联系前后意思, 还可以通过查字典, 在比较中选择恰当的解释。

(7) (出示:“就在这一瞬间, 水罐又变成了金的。”标红“一瞬间”。) “一瞬间”是什么意思? (一眨眼的工夫。)

哪个字是“眨眼”的意思?

“瞬”就是“眨眼”, 是形声字, 左形右声。“一瞬间”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就在这‘一瞬间’, 水罐又变成了金的。”谁来读一读?读出变化的神奇。

(8) 课文中还有两个词, 很有趣, 请看: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标红“干涸“”干枯”两词。)

“很久很久以前, 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读读“干涸”“干枯”这两个词。“干涸“”干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你能通过读句子说说吗?

(生自由读句)

(9)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焦渴”是怎样的“渴”呢?

讲解“焦”的字理:四点底表示火, 渴得像被火烤一样, 这滋味怎么样?带着这样的体会, 再来读读这一段。

(10) 小姑娘就是在这样的大旱之年, 在一天夜里, 为生病的妈妈去找水。接下来, 发生了哪些神奇的事情?请再读课文, 把你认为神奇的地方画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10个环节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在学习过程中读通文中难读的语句, 通过字理了解字义、词义, 甚至句意, 为下面的进一步阅读扫清障碍, 奠定基础。字词教学采取多种方法化解难度,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再读课文, 梳理情节, 感受神奇

1.学生自读, 标画。

2.交流。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画出的语句。教师顺势引导, 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叙述顺序。

这原本是一只什么样的木罐子? (粘贴木罐子图片, 板书:空、木) 小姑娘一觉醒来, 罐子里竟装满了水。 (板书“满”字) 指导学生把水罐的这些变化概括地写下来, 填在学习单上。

(课件展示学习单, 学生边说边填写。)

(空) → (满) → (银) → (金) → (跳出钻石, 涌出水流)

3. 指名说一说水罐的变化。 (水罐由一只空的木罐子, 变成了装满水的木罐子, 接着又变成了银的、金的, 最后跳出钻石, 涌出水流。)

4.水罐由空变满, 变银变金, 最后竟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 涌出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水罐怎么会发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呢?

5.请你猜一猜, 可能会是什么原因让水罐发生了这一系列神奇的变化? (让学生发挥想象猜一猜。)

6.过渡:先来看一看, 水罐变化之前都发生了什么吧。

7.课件出示以下语段:

“一天夜里, 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 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 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 拿起罐子一看, 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8.请你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 看看水罐第一次变化之前都发生了什么。

(生自由读文, 指名回答。)

9.引导学生归纳, 并填写在学习单的相应位置。

为母找水

(空) → (满) → (银) → (金) → (跳出钻石, 涌出水流)

10.水罐在每一次变化之前, 都发生了什么事?请你自读课文, 像刚才这样, 用简短的几个字把事情概括地写下来, 写在学习单上。

(学生自学, 填写学习单, 教师巡视, 指导学习。)

11.引导交流, 归纳:给狗喝水、母女让水、给路人水。

12.师小结:这水罐一次次的变化就像一条线, 串起了一个个感人的画面, 这些感人的画面里, 就藏着你们感受到的那些爱与美好,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出声读, 像讲故事一样。

13.学生自由读文。

14.指名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旨在利用学习单, 帮助学生掌握拟人童话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 梳理文章结构, 培养自学能力。同时通过朗读, 学生感受到童话的情节美, 并从中感悟水罐变化的原因, 体会人物的爱心与水罐变化的关系。】

四、巩固识字, 发现规律, 指导书写

1.这篇童话中有一样特别的东西, 就是“水罐”。“罐”是本课生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 看老师怎么写这个字。

2.教师板书“罐”字。

“罐”是左右结构, 左边是缶字旁, 要写得稍窄一些, 右边笔画较多, 注意两个“口”字要写在横中线之上, 最后一笔长一些, 这个字就漂亮了。

3.学生在学习单上书写“罐”字。

4.独立书写课文中几个左右结构的字。

五、课后质疑, 引发思考, 延伸学习

1.小结:这堂课, 我们初读了课文, 从水罐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中, 感受到了这篇童话故事的神奇。这水罐从木头做的, 变成银的, 变成金的, 最后还跳出钻石, 你们发现了什么?

2.这水罐为什么会越变越珍贵呢?在这一次一次让水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爱的付出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进一步去寻找答案。我们还要利用这张学习单, 展开想象, 练习讲故事。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 7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 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懂得关心别人, 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感情体验, 想象情境, 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指导规范书写

1.重点指导“累”“竟”“忍”。

2.其余生字学生自己练写。

二、深入理解, 读好爱心词句

1.是怎样的爱心让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呢?用“______”画出富有爱心的词语或句子, 读一读。

2.学生交流汇报, 顺学而导, 读好以下句子。

①“一天夜里, 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 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 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②“小姑娘喜出望外, 真想喝个够, 但又一想, 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 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③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 小狗把它舔净了, 变得欢喜起来。

④“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 还是你自己喝吧。’”

⑤“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 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3.抓住“哪儿也找不着”“累得倒在”“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咽了一口唾沫”等词句,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感受这些词句所蕴含的情感。

教师相机板书:爱母亲爱小狗爱女儿爱路人

小结:每一次献出爱心, 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三、创造想象, 体会爱心的重要

1.如果没有爱心, 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这篇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题目为什么不用“神奇的水罐”“一罐水”或“水罐的变化”等, 而用“七颗钻石”?

3.课堂小结:钻石晶莹剔透, 闪烁着美丽的光芒, 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本课中, 钻石升上天空, 变成北斗七星, 说明爱心像钻石一样珍贵, 像星星一样永恒, 在黑夜里也能为人们指明方向。

四、展开想象, 讲讲这个故事

1.借助学习单的提示自己练习。

2.指名讲故事。

3.配乐朗读:带着美好的情感朗读课文。

篇9:“巴西”教学解读(人教版)

知识与技能: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属于“新大陆”上国家之一,人口组成与其它“新大陆”国家有共同性——“民族的大熔炉”,各色人种俱全。教材除描述性语言外,一个“家庭”的案例是了解巴西种族特点的材料。通过实例认识种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经济发展需要一定条件,巴西依靠自身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成为全世界的典范。时间线索图体现了巴西“单一经济”的发展历程;地图中纬度信息隐含着热量、气温等条件,图形中有海拔、矿产资源的信息,可以对应上升至农业生产条件、工业资源与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前后对比形成“发展中”巴西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巴西是现今地球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在热带雨林开发方面是其它国家各地区环境保护的前车之鉴。

二、教材分析

1.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巴西人口组成的特征——多样混杂,是“新大陆”的共性。巴西土著居民是黄种人。1500年殖民后,欧洲人、非洲人、亚洲人纷沓而至,仅1884至1962年间迁居巴西的移民即达497万余人。然而巴西印第安人却死于屠杀和疾病,至1922年仅存26万,而后略有回升。现在巴西人口组成中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约占6%,印第安人不到1%,还有少数日本人和华人等黄种人。由于这种历史原因,巴西人口的种族构成十分复杂。不同种族、多种肤色的人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一个小朋友“卞卡”家庭成员的人种组成恰似“联合国”,是千千万万巴西家庭人种组成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2.发展中的工农业

殖民者在巴西发现红木后,大量砍伐运回欧洲。此时砍伐巴西红木成为当地主要生产活动,也被称为“巴西红木时代”。“红木(Brazil)”一词慢慢成为这个国家的名称“巴西”。在随后的两个世纪,砍伐了大约5 000万株,导致巴西红木数量剧减。至18世纪时这种经济活动终于崩溃。目前红木在巴西大部分地区绝迹,成为濒危物种。

1532年葡萄牙殖民者将甘蔗引种、非洲黑人劳动力贩运到巴西后,巴西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甘蔗产区和欧洲主要的蔗糖供应地,也是当地传统甘蔗酿酒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巴西开始实施甘蔗酒精生产计划,甘蔗主产区的2/3被用于生产酒精,目前甘蔗及其副产品是位居石油之后的第二大能源来源,并用于生产塑料等;蔗渣大量用于还田和造纸等方面。17世纪巴西首次发现并找到含有金刚石的砂砾层后,掀起了百年的“采金热”。欧鲁普雷图因有黑金矿被命名为黑金城,仅在其后的50年间靠采金富裕的当地人不惜用成吨的黄金装饰教堂,创造了体现殖民时期巴洛克艺术南美教堂的巅峰,也因此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仅在18世纪的100年中,黑金城就产出200万克拉金刚石、1 200吨黄金,有些年份黑金城黄金产量达到世界总产量的40%。淘金高潮时黑金城人口多达11万,而当时美国纽约才只有5万人。咖啡在巴西18、19世纪之交得到大发展,1810年起咖啡庄园连片兴起,19世纪50~80年代成为咖啡盛世,那时约有40亿棵咖啡树,前后共持续近一个世纪之久的“咖啡繁荣期”,一直左右国际咖啡市场的价格。20世纪初,巴西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从而赢得“咖啡王国”的美称,成为咖啡世界的“巨人”和“君主”。在较长时期内,咖啡占巴西出口总收入的2/3。巴西是天然橡胶的故乡,种植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才得到大发展。19世纪末巴西曾是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和出口国之一。二战后汽车、飞机对天然橡胶需求增大,巴西天然橡胶重新出现振兴的局面。

巴西曾一直是“单一经济”,依赖某一种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19世纪末巴西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靠国外资本和技术成就了“巴西奇迹”,建成比较完整的工农业体系,在世界所有国家中均占一席之地。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行列,咖啡、甘蔗、柑橘等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大都居世界首位或前列,优先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如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占统治地位。

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亚马孙河流域靠近赤道,丰富的降水量使森林生长得特别茂盛。这块丛林是世界上最大的雨林,有700万平方千米,它从安第斯山脉低坡延伸到巴西的大西洋海岸,大半位于巴西。由于开发不当和保护不利,巴西的亚马孙雨林正在遭受惊人速度的破坏,平均每8秒就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森林覆盖率已从原来的80%减少到58%。最严重的1995年一次性毁林近3万平方千米,到目前被毁森林总面积已近60万平方千米,并导致水土流失、暴雨、旱灾、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已引起巴西以及国际环保组织的密切关注,专家们说,这种情况对物种保护和全球气候的平衡有可能构成威胁。

三、图表利用与活动建议

1.“巴西文化的多元性”(P83活动)

巴西的白人最初来自欧洲,也带来了欧洲宗教及节日。狂欢节原是基督教的节日,巴西的狂欢节可能融入了非洲黑人对本土文化的崇拜,也可能已经是非洲和伊比利亚两种文化的混合体。狂欢节现在成为盛况空前的非宗教全民联欢活动。桑巴最早起源于非洲土著带有宗教仪式性的舞蹈,也有说从非洲的安哥拉第二大部族基姆本杜语中的“森巴”演变而来,原是一种激昂的肚皮舞,通过被贩卖到巴西的黑人奴隶带到巴西,再与流传至当地的其它文化混合,渐渐演变成今日的桑巴。20世纪初,巴伊亚州的妇女们将这种舞蹈带到当时的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从此桑巴从沿海流向内地,从贫民窟流向上层社会,从黑人、混血传播到白人中间。同时,一直以西班牙六弦吉他和尤克里里四弦琴为主伴奏的乐器,逐渐被里约热内卢贫民窟中的铜鼓、大锣、钹等打击乐器所取代。桑巴现已被公认为巴西和巴西狂欢节的象征,是最大众化的巴西文化表达形式之一。巴西足球是从欧洲传入的。人种的通婚为巴西人造就了足球运动先天的身体和运动优势,融入各种技能甚至舞蹈动作的全民性运动将足球技巧发挥到极致。可见,多民族的融合交流,利于文化的大发展;尤其是包容性更大的现代社会,使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2.“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产品分布”(P85图9.20)、 “巴西工业分布与原材料(农、矿产品)的关系”(P86活动)

农业需要依赖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气候、水文、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的特征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工业生产需要原料,矿产资源分布、农业生产空间特征,直接影响着工业的地域性。

低平地势、深厚土层、肥沃土壤等是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亚马孙河流域具有水热优势,且河流谷地、赤道低气压带风速不大等条件,共同造就了亚马孙平原的天然橡胶集中种植区。巴西热量丰富,东南沿海地势较低平,季节性降水适宜,成为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及粮食主要种植区,如棉花成就了东南沿海城市的纺织工业和商品工业;东南沿海中部的铁、锰、石油等矿产,奠定和支撑了里约热内卢、圣保罗、贝洛奥里藏特“工业三角”的钢铁、汽车、造船、化学等产业部门。

3.“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P87图9.25)、 “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P88图9.26)、“讨论雨林应该开发还是保护”(P89活动)

亚马孙雨林对于全世界以及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这里产生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被称为“地球之肺”。这里蕴藏8亿立方米的木材,经济价值超过7 000亿美元,占全世界木材总蕴藏量的45%。生物物种占全世界总数的1/5,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淡水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8%,河里有2 000多种淡水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亚马孙平原的野生动物种类非常繁多,而且数量丰富。森林还具有改善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

大量移民涌入亚马孙地区,造成农业耕地紧缺,为了种植经济作物如天然橡胶,为了满足更多人的粮食需求,为了生产更多的乳畜产品,亚马孙外围地区毁林造田现象十分普遍。另外,无序采矿、修路、建房等毁林占地的现象以及人为或自然因素引发的大火也使森林面积不断减少。

上一篇:安全生产管理实施办法下一篇:高三地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