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花还是树-散文

2024-05-01

是花还是树-散文(精选4篇)

篇1:是花还是树-散文

“是花还是树”作文

1.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讲评课上,老师读了几位同学的作文后疑惑不解地问大家:你们为什么都喜欢说自己是“十六岁的花季”?同学们回答说,因为有同名电视剧,而且现在已经约定俗成了。老师听了这个回答,若有所思地说:“你们为什么没想到自己是一棵树呢?一棵有十六道年轮的树已经很壮实了。”同学们默默不语。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以“是花还是树”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分析材料】

材料中所说的花和树是有寓意的, 在老师的眼中,花只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性美,它只能有一时的绚烂,无法长久,更无力承担生活的重压、社会的责任等。树, 则与花相反,是一种内在的壮实,是一种能支撑担当的力量。老师的态度是倾向于做一棵树,学生 “默默无语”代表着反 思与

触动。

【材料的倾向性】

青少年不应该去做只能美丽一时的花,而应该去做一棵壮实壮实 而有力量的树。“是花,还是树”这是个选择题,基本上, 有三种选择:选择花,选择树,兼选花树。但考虑到材料中有着明显的倾向性,应 该突出树而不应该选择花。选择做“树”——这个选择是非常符合材料的倾向性的。要写出做“树”的理由, 就需要从树的“壮实”去入手,与花相比,树 的“壮实”可以长久地支撑、担当,可以看 作是支柱性的中坚力量,其地位是举足轻重 的。这样就可以联想到类似于“肩膀”、“担当”、“责任”、“脊梁”、“坚强” 等话题,这样的话无论是立意、构思,还是选择素材,都会很有好处。

【最佳立意】

既做花,也做树。十六岁的花季已是“既做花,也做树”。是个既成的事实,但我们可以在花季中努力增 加树的品质——坚强、勇气、担当、支撑等 等。在美丽的同时,也不忘承担责任。至少, 树的品质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可以联想 “外在与内在”、“美丽与坚强”、“生命 之美”等话题,对构思行文也有很大的帮助。

【佳文赏析】

树,是世界上最粗壮、最坚强的花,它与花一 样,有着四季的代谢,有着轮回的周期,却比花 少了一份娇弱,多了一份担当。而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一棵树。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万物复苏的春季,在凛 冽的寒冬还未完全褪去的春季,率先抖开一 身的嫩绿,伸展开我全身的筋骨,去抚摸每一 丝微风,去拥抱每一缕暖阳。我要第一个睁 开双眼,看清这明媚的春光,嗅一嗅这清新的 泥土的芬芳,然后将根深深扎入泥土中,为日 后的时光积蓄力量,用重生的脉搏去唤醒沉 睡的世界。但,假如我是一朵花,我一定会畏 惧春寒的料峭,会贪恋温室的滋养,又怎能去 感受新年的第一缕的曙光呢?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生机勃勃的夏季,在每 一丝空气都跳动着躁动不安的夏季,为路人 带去一丝清凉。我会撑起擎天的华盖,为大 地支起一片绿帐。也许酷热的骄阳会将我的 皮肤灼伤,也许我会因不堪承受热浪而倒下, 也许,我的枝桠会被乘凉的顽童变成手中的 刀枪。但我想,我不会怕。因为我为他人带 去了凉意,为盛夏带去了清爽。但,假如我是 一朵花,我一定会躲在树阴下,祈求他人的庇 护,又怎能在奉献中收获到快乐与成长?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金风送爽的秋季,在枝 头硕果

承载着收获的欢笑的秋季。我也许会 持一条赤练,舞出一派丰收的喜悦;也许会着 一身金甲,与秋风战于浩瀚的苍穹下;也许会 化作一座绿塔,守望着冬的脚步。也许,我会 默默地将枝叶交还给大地母亲,让他们化作 枝头的硕果,再让那些硕果化作一张张丰收 的笑脸,封存住秋日的私语。但,假如我是一 朵花,我一定会哀叹自己“林花谢了春红” 的不济命运,又怎能有“我言秋日胜春朝” 的满怀豪情?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白雪皑皑的冬季,在银 装素裹下蕴藏着无限生机的冬季。此时的我, 不仅会在风雪中傲然挺立,去直面那如刀割 般的寒风,也会适时地弯下腰去,去应对那些 层层叠叠的厚重积雪。我需要积蓄力量,去 迎接寒冬过后那并不遥远的春天。但,假如 我是一朵花,我一定会在大雪中哭泣,然后怀 着一颗死灰般的心黯然离开,又怎能见到那 冰雕玉砌的玲珑世界?

我愿意做一棵树,因为树是花的最高形态,是 花一生的梦想。正因为有了坚强的心,不屈 的灵魂,树才能应对生活中的四季。以树的 形态活着,才能在花季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绚 烂。

【点评】

作者以优美的语言表现了一棵树四季的变化。突出了树与花相比所具有的坚强、乐观、敢 于担当、乐于奉

献的美好品质,表现出自己 愿意成为一个像树一样具有这些美好品行的 人,紧扣主题。文章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 多种修辞,使文章生动形象;段与段之间构成 句群排比,使文章整齐而富有韵律。

当今少年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比喻为“花季”,让人不禁心生疑虑:大自然的生物千姿百态,为什么人们单单用花来比喻当代青少年,为什么就没有人想到青少年也可以像树呢?

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抬杠,只要深入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花后树下”大有文章。

我们的父辈很少把自己的青少年时期称为“16岁的花季”。16岁时,他们已经开始在大兴安岭里伐木,在农场上耕耘,在河边挖泥。他们更愿意称自己为树,一棵有16道年轮的壮实年轻而饱经风雨的树。

我们的父辈的父辈中更少有人将自己的青春称为“16岁的花季”,因为他们16岁时,中原大地风雨如晦,花儿无处开放,于是他们就成了擎天的柱梁,担当起救国的急先锋。

只有我们这一代人,喜欢将“16岁的花季”挂在嘴边,并认为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

年轻的花和年轻的树都是美丽的,前者清纯娇丽,灿烂芬芳;后者风华正茂,郁郁葱葱。所不同的是,年轻的花虽然灿烂但也单薄,需要精心呵护;年轻的树,虽不那么灿烂、鲜亮,却已能独立抵挡风雨,承担责任了。如此看来,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称为“16岁的花季”确实是符合现状的。因为灿烂柔嫩、备受呵护、未经风雨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少年的特征。

可我们不能甘心自己总是花,是花就易凋谢,树却可久经考经而常青。16岁,已经可以承担责任了。像我们的前辈那样去做一棵壮实的树,如何?如果嫌它太单调,那就让这棵青春之树上开满鲜花!新时代青少年的青春应该茁壮而长久,灿烂而辉煌!

简评:本文可贵之处在于创新,开篇即标新立异地提出质疑,然后单刀直入地引出比较论证,在比较中揭示“花”的优劣,以及如何化劣为优。环环相扣,结构严谨,使人在心悦诚服之余赞叹作者的文笔之畅达。同时,针对“花”这一比喻,作者用了“树”这一形象打比方,两者比较更相衬。

篇2:是花还是树-散文

你,我,是花,还是树?也许,亦花亦树。

做一朵花,绽开在无人的夜。希望是水仙,生长在独特的环境里,经历独特的孕育美丽的过程。在深夜独自面对着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你不必拥有树的壮实,你要做的是将内心的柔软展现给自己。

在深邃的黑夜里体味自己的人生,你也许会发现身下的白瓷盘里有一两处瑕疵,载着零星石子的水有些浑浊,周身的环境有些阴冷,暗淡。于是你开始思索着如何去努力。本就不十分醒目的瑕疵被你细长的根须遮掩,浑浊的营养液在经你净化后变得澄清。最最神奇的是,阴冷、暗淡的窗台竟因为你绽放的花蕾而重获生机,可爱迷人。你欣赏着自己造就的成功,品味只属于你一个人的花香,孤芳自怜,却并不落没,做一朵无人之夜为自己绽放的花。

做一棵树,扎根在社会人世的土壤中,但愿是一棵高耸的青松,将四季的青绿展现给旁人,告知过路之人你生命的壮实,此刻,无需花的柔美的亮相。

从一粒种子埋进土层,伸根,抽芽,长大的历程中,你逐年地扩展着身躯,用浓重的年轮圈记录下奋斗的汗水和泪水。用永远昂扬向上的头颅,笔挺不曲的身板儿,你向人们展现着你的坚持,不懈追求!在社会的人流大潮中,你不应奢求他人的怜爱与关怀,要靠自己,站成一棵参天大树。只留给别人仰望的唯一姿态!让别人欣赏你造就的非凡,你只消在高处微弯嘴角,而后继续向上,做一棵在众生洪流中稳稳扎根的树。

人总是生来就带着两面性的,既要有独处的静谧,又要有群聚的热闹。我希望,你我在一个人的时刻绽放的心的蓓蕾,在人群之中则站出树一般的挺拔、伟岸。将柔软展现给自己,留坚强的身影给他人。是花,也是树,我们享有两重人生。

篇3:是花还是树-散文

一、语言的疏密相间

文中写到的几种树都有其象征意义, 例如菩提树象征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 圣诞树象征着基督教的救赎, 棕榈树象征回教的坚韧等。本来, 某种树和其象征意义之间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 必须通过对树的特征的突出描绘, 使读者自然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从而领悟其象征意义。文章通过疏密相间的语言刻画树的形象, 达到以形传神的效果, 传达作者的情感。

“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开头一个单句就言简而意丰, 简笔勾勒菩提树默默生长在都市不为人注意的角落, 外形普通, 不事张扬。文中更多的笔墨以繁密细致的笔触描绘菩提树, 如写树叶, 就从形状、边缘的曲线、叶梢、叶脉等角度细细描摹它的美。写树瘿“像老人手背上脆危而清晰的静脉瘤块”, 赋予了菩提树历经苦难磨砺而坚韧顽强的精神。

以下句子就是疏密结合的典范:

经历无数台风的袭击, 两株菩提树在维持一长段紧紧贴卧地面的姿态后, 树身猛然以一百五十度的弧线挺起, 直直地把千枝万叶如同伞般撑起。

撑起宇宙, 这菩提。

这不动的圣座。

先精细描摹, “紧紧贴卧地面”写菩提树在台风袭击下匍匐于地面的艰难姿态, “猛然”“挺起”, 是历经苦难之后的坚韧。树的形象描绘中就隐含后文的象征意义———“在充满煎熬的人生苦难中省思乃至透彻后的大觉悟”, 描写是意义揭示的基础, 后两个短句独立成段, 凸显菩提树坚韧而能撑起宇宙的形象。作者用疏密相间的语言, 生动传神地描摹树的形象, 然后再由菩提树写到树下彻悟的释迦摩尼。读者透过语言感受树的形象, 再由形象产生联想, 领悟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

再看这几个写圣诞树的句子:

在十八世纪初叶巴黎来往马车的市街上。

在十九世纪新大陆降雪的旷野中孤立的、清教徒的木造小筑里。

在廿世纪中期政变频频的南美午夜, 那显得特别温暖的公寓客厅中。

在一九八四年播放着重金属乐团蓝调歌曲的百货公司入口处。

四个概括、简练的句子, 一句一段顺序排列, 更形象地表达了基督教在几个世纪内, 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各地扩张的过程。句子显得疏朗空阔, 文义却凝练厚重。

接下来, 文章较为详细地叙写了圣诞树由实体到合成塑胶, 再到镭射束的变化过程, 这种“唯一不可能绝种的树”的宗教意义在“繁殖”中越来越淡薄, 渐渐异化为一种商业符号:

挂上各式各样锡箔和缎带的加工制品, 还有一些糖、一些保丽龙彩球, 以及一圈圈盘旋而上的电线, 氖灯规律地熄灭、亮醒, 刺麻我们的视觉, 有节奏地激昂我们的情绪, 使得大家已没有余地去考虑它们在我们文化土壤中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

这里, 作者用繁密的文字告诉我们, 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圣诞树迷失了树的本来意义, 但即使如此, 它对我们的本土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 被“刺麻”了视觉和神经的人们, 已没有余地考虑它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可能因为它的宗教意味不浓, 人们更容易忽视它带来的影响。围着圣诞树“狂舞”的年青一代, 也许不信教, 但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也极有可能缺乏认同, 从而迷失自我, 这种集体的无意识, 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渐渐失守, 这样的现实更令人忧心。

二、结构的疏密有致

林燿德的散文取材广泛, 文中的七种树来自不同的国度, 跨越几个世纪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丰富的内容如安排得不好就可能是松散的, 作者靠什么把它们联成一个整体?这得益于文章思想脉络的缜密, 七种树分别象征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都市文明, 共同表达作者对人类文明的哲理思考, 思索这些文化对人心灵的影响, 作者用深厚的思想内涵统摄材料。

文脉的缜密体现为结构的疏密有致, 首先是材料详略得当的安排。

菩提树、圣诞树和棕榈树, 分别代表三种宗教, 作者借写树表达对世界三大宗教的态度, 而许多读者不认识菩提树, 对圣诞树的认知止于节日的道具, 把棕榈当做景观树, 更不用说了解它们和三大宗教的关系, 熟悉相关史实了, 因此写得最详细。菩提树作为佛教的象征, 文章第一节刻画它的美丽、优雅、谦逊及苦难中坚忍不拔的形象, 描绘佛祖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顿悟的神圣场景, 从中透出崇敬赞美之情。圣诞树和棕榈树都是详写的对象, 却共同组成第二节, 似乎打破了文章各部分间的平衡, 作者意在对比, 形成两种情感的对立。基督教的扩张一直与殖民侵略相伴, 武装白人和神职人员共同征服殖民地, 作者在史实叙说中表达了排斥和抗拒, 甚至是批判与担忧;与之相对, 北非作为被侵略的国家, 坚守着自己的宗教文化, 也保留了愚昧与落后。作者敬仰这个民族的坚忍和随遇而安, 也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和愚昧投注了同情。以入侵和坚守两种力量的较量, 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 从而打动读者。

桑树常被人们栽种于房前屋后, 用于饲蚕, 松树是高洁的象征, 作者用它们来代表中国传统的农耕和士族文化, 但它们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又因为是人们最熟悉的树之一, 第三节写得最略。作者写后院桑树叶片的鲜嫩清新, 树心散发的馨香, 更想象中原女子采桑的优美图景, 无不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向往。而“我的心智仿佛直接融入了那片郁绿的深处”, 只此一句, 足见作者对松树的“心向往之”。

文章第四节写道路树, 白千层被汽车尾气熏染, 被孩童撕去树皮;榕树被肆意修剪成各种形状。它们象征现代都市文明对人的异化, 使人失去了本来面目, 失去个性, 只能像道路树一样站在规定的位置, 保持统一的姿态, 作者表达了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另外, 综观全文, 作为成长于都市的作家, 林燿德一直以都市人的眼光去审视、思考, 菩提树生长在都市的盲点, 塑胶的圣诞树站在百货公司门口, 泰顺街旧宅的前庭东北角曾有一棵棕榈树, 桑树和松树成了道路树, 它们被移植到都市里, 离开了曾经站立的土地, 都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 孤独地挣扎在都市的建筑和人海中。看作者对那棵泰顺街的棕榈树的描写:

长得矮小茂密, 一头乱发, 像似乔治·卢卡斯在“星际大战”系列中所设计的智能生物:生存在低重力星球上, 用细短的身躯支持着大而结构脆弱松懈的脑袋。

一个比喻就把离开沙漠而难辨面目的棕榈描摹出来, 都市生活空间改变了树或人, 其中隐含了对都市的批评。

作者用思想集拢组合松散的材料,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过渡句的连缀则使其更加天衣无缝。

请看文中的过渡句:

菩提树象征着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

相对的, 最能代表西方宗教态度的是三角锥体的圣诞树;

棕榈是另一个典型;

然而最怀念的是后院的桑;

相对于桑, 松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

不过在都市里, 松、桑两者暂时都非树坛上领衔主演的要角;

道路树才是主角;

过渡句承上启下, 把松散的材料联成一个整体。从过渡句我们还可以看出行文的思路, 窥见作者思维的缜密细致。

篇4:完美进化:是花还是虫

不过,它们并不是始终这么美丽的。在刚刚出生的时候,这些小家伙是血红色的,还踩着黑色的“靴子”,长相有几分像蚂蚁。经过第一次蜕皮后,若虫才逐渐有了这美丽的外表,但这还不是终点。随着虫龄的增加,最后一次蜕皮后,粉色变成了棕色,白色也变成了黄色。经过3个月的生长,完成6~7次蜕皮后,成虫就从一个粉白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黄底棕斑的小家伙。即使如此,成年的兰花螳螂在昆虫中依然算得上是美丽秀气的。

兰花螳螂静止的时候前足内敛,一动不动,看起来斯斯文文的,可它们真要搏杀起来,那可是透着一股凶悍劲儿。作为昆虫王国的顶级掠食者之一,它们的食谱里包括了蝇类、蜂类、蛾蝶等昆虫。它们伪装在花朵周围,对传粉昆虫的杀伤力非常大。

这些小东西桀骜不驯,非常好斗,饿极了甚至敢于挑战比自己的体型还要大的昆虫,只要不被重创,就能够继续战斗。当然,如果它们酒足饭饱,也绝不会没事找麻烦,去招惹那些强壮的昆虫。

兰花螳螂同样遵循着螳螂家族那令人窒息的恐怖原则——在交配后如果雄螳螂没有马上离开,很可能会被更强壮的雌螳螂吃掉。经过最后一次蜕皮后,雌螳螂的腹部由8节融合成6节,雄性依然是8节,这是识别兰花螳螂性别的重要特征。另一个特征就是,雌螳螂大约是雄性的两倍大。

雌螳螂会在交配后1~14天内将卵块产在兰花上,通常一季可以产下5~7个卵块,每块30~50粒卵。不过,实际存活的小螳螂数量远远小于卵的数量,因为这些小家伙凶狠异常,孵化出来以后就会互相争斗,自相残杀。

兰花螳螂的美艳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也有不少人开始将它们作为另类宠物来饲养。在市场的炒作下,它们身价不菲,一些人甚至打起了野外捕捉的主意。不论死活,活的卖作宠物,死的制作成标本,这些做法都给兰花螳螂带来了灾难。

上一篇:村座谈会简要议程下一篇:动检所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