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做事如何指导高职院校英语社团建设

2024-07-10

用英语做事如何指导高职院校英语社团建设(精选3篇)

篇1:用英语做事如何指导高职院校英语社团建设

用英语做事如何指导高职院校英语社团建设

摘 要:通过对我校3个英语社团动调查,具体分析如何“用英语做事”的理念来指导英语社团活动,梳理高职英语社团建设的现状;同时总结社团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高职英语社社团活动进一步开展理清思路。

关键词:用英语做事;高职院校;英语社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17-02

《2013年9月我校着手准备“高职院校‘用英语做事’学生社团建设研究”,同年11月申报了无锡市教师教研专项课题,并得以立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课题组成员经过调研,踏踏实实地开展英语社团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了blur out 英文电影赏析社团(以下简称电影社)、pets/cet辅导社团(以下简称pets/cet社)、英美文化概况社团(以下简称文化社)三个英语社团,努力为高职学生提供课外英语学习环境。

一、用英语做事

通过“做事”的方式来学习,这一理念早就由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杜威(章开沅、唐文权,1992:211)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他提倡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

陶行知(董宝良,1991:225)认为:“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做”这个实践过程中得到良性的运作。

中国以韦钰为首教育研究工作者,吸取了美国“hands on”和法国“做中学”(La Maina La Pate)等国外先进科学教育改革计划的经验,创立了当代的“做中学”。当代的“做中学”(马勇军,2009:24)通常是“通过学生能够提问或通过教师提出一个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全部感官‘摸、尝、看、闻、听’,引领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探究中逐步架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代的‘做’的过程比杜威和陶行知‘做’的过程更明确和精致。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英语标准》提出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的方式设定各级目标,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将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任务途径”修改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用英语做事”要求活动“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用英语做事情”的理念既符合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

用英语做事,即用英语做事情,是指学生在各种思维活动、交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用所学英语解决实际问题或创造有效产品,进而不断提高自身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用英语做事,既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也是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

二、英语社团中“用英语做事”

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学习、逐渐内化的过程,需要学习者主动参与,最终能在恰当的语境中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际。英语虽是公共基础课,但课时少且大多数学生英语底子薄,这使得高职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减弱、英语知识日益退化。如何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让英语语言知识内化为学生“做事”的能力已成为高职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英语社团能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将零散的课外活动变得系统,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用英语做事”,充分展现自我获得成功体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与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英语做事”如何指导社团建设

自研究实施以来,本课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社团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为了更好地了解到这三个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更系统地总结“英语做事”理念如何指导高职英语社团建设,在2014年10月课题组再次发放55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2份,其中电影社社员33份、pets/cet社14份、文化社5份,并与社长、社员、社长、指导老师座谈。

1、社团总体活动情况分析

电影社初社员人数是38人,PETS/cet社社员人数为35人,文化社社员人数为30人。这三个社团的活动内容、学生参与程度活动差异较大。除去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与运动会外,电影社能做到每周一次活动,社员参与程度较高,每次活动都能至少有25人参加,每月都有一次活动反馈;pets/cet 社活动在在第一个学期能每周活动一次,社员基本能完成每周20个英语词汇积累与英文文章阅读,但第二个学期出现来了一些问题,如社长擅自取消社团活动、值日组社员忘记自己任务等;文化社在创办初期就出现了冷场现象,大都数社员不知道自己的任务,收集有效信息能力较弱,总希望其他人将搜集来的英美文化信息告知自己,社长与指导老师认为:该社一开始就没能有效吸引住社员。

2、社团活动中的“英语做事”

形式与内容之间关系密不可分,形式是内容的保障、内容是形式的根基。对于社团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是否满意调查结果如下:

其中35人(占66.01%)对于活动形式满意,12人(占22.64%)不满意,5人(占9.6%)无所谓;35人(占66.01%)对于活动内容满意,10人(占18.86%)不满意。这表明对于社团活动形式与内容满意度有很高的契合度,其中66.01%的学生对于活动形式满意,也是这些学生对于活动内容是满意的。在这35位满意的同学中,影视社学生有29人,占满意人数的82.86%,Pets/Cet社学生满意6人,占满意人数的17.14%,文化社满意人数为0。

影视社活动每次都要求学生欣赏一部由老师或者同学推荐的经典电影,由于场地以及每次活动时间有限,社员们将剩下没有看完的电影回去接着欣赏。连着3周看3部不同的电影,到了第四次活动时,大家从已看过的3部电影中选择任意一部进行模仿表演、讨论、或者自编自演,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活动反馈。这样学生能够将自己处于英语听说的环境之中,达到“用英语做事”的目的。

CET/PETS社团活动要求学生在业余时间完成20个左右单词记忆与理解,每次活动时由值日组成员对这些单词检测,值日组还需提前备好本次活动的阅读文章。每次活动的流程就比较明晰:首先通过编故事、抢答、游戏等形式回顾预习过的20多个单词;接着阅读、讨论选定的阅读材料。最后一个环节是听力训练,也是由每个组轮流负责的组。这样让每个组员都能做到用“英语做事”,让学生真正成为社团活动的主人。

而文化社则要求学生讨论活动的内容,如节日文化、动物文化等,然后各组搜寻本组将要分析的文化内容,以ppt或其它形式呈现,与同学交流。这个社团的“用英语做事”的要求更高了。

同学们根据社团的具体要求,努力“用英语做事”,在实际运用中渐渐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对“社团活动是否有助于英语提高”分析

当问及“社团活动是否有助于提高英语水平”,30人选择“是”,占57.69%;20人选择“自己也说不清楚”,占38.46%;2人选择“没有帮助”,占3.8%。如下表:

问题 是 不清楚 否

社团活动是否有助提高自己英语 30人 20人 2人

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57.69%的学生认为与同学一起学英语,自信心提高了很多,有助于自己英语提高,这也与创办社团初衷是一致的,说明了“用英语做事”、“做中学”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英语的魅力,同时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但仍然有38.46%的学生认为不清楚,3.8%的学生明确表示没有帮助,关键是对自己考试并没有显著帮助。这说明某些同学仍把考试看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还有同学认为没有老师讲得那么有条理,活动有点乱,这说明他们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四、问题反思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社团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用英语做事”也得到了同学的认可,但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英语做事”与“英语思维”。

用英语做事,但是并不能完全代表用“英语思维”。很多学生在社团活动时看似用英语做事,但仍不能摆脱汉语思维。因此,在今后的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从而政治做到“用英语做事”。

2、三个英语社团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是本课题今后研究的重点。如何保证社团活动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社员的积极性与纪律性、社团活动中“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的一致,如何保证“用英语做事”贯穿整个社团活动等都是课题组需要探讨的问题。

围绕《高职院校“用英语做事”学生社团建设研究》课题,进一步开展英语社团建设,重点引导影视社在电影反馈环节形式多样化,如表演、演讲、谈论等;引导pets/cet社团社长做好工作、对值日小组的同学的任务分配清晰,为下一次小组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对文化社社员做好思想工作、加强指导老师对该社的指导,如果有可能邀请老师做一些讲座,让他们确实感受英美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章开沅 唐文权.平凡的神圣──陶行知[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211.[2] 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3] 马勇军.“做中学”、“从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比较研究,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J].2009:24.[4] 黄树生.以儿童本位 用英语做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研读.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J],2012(11).[5] 吴晓薇,黄薇.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现代中小学教育[J],2012(10).

篇2:如何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

兴趣黑

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江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以兴趣为支

点, 以任务为目标, 设计的活动应尽量林活泼有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

点、个性特点, 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隋玩, 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得完成任务所伟

需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

如教学数字时, 我为学生设计了跳绳、拍球、猜数量等游戏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巩固;在复习或操练单词时, 运用游戏“Act and say”, 将词汇按难易程度划分为几个关卡, 比一比哪组能顺利通关。在这个活动中, 既避免了枯燥地读单词, 又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理解和表达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有效的听、说、读、写活动, 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听, 是分辨和理解话语的能力。听要有目的、有计划, 那便是在任务中听。如听音画画。在学了身体器官名称后, 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画:Hello, I’m Tino.I have a big head.I have two eyes, a red eye, a blue eye…我们还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 灵活地进行听音示意、听音表演等活动。

说, 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 输出信息的能力。对于英语起步阶段的小学生, 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丰富适当的说话活动, 巧妙地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语言。如五年级在复习完有关姓名、年龄、职业、颜色、外貌、穿着等方面的句型后, 为了把这些零散的知识串成一个知识链, 创设了情境任务:Mrs.Newton带儿子Ken到虎头游玩, 贪玩的Ken不知去向, 焦急的Mrs.Newton四处寻找, 请你根据提示词帮牛顿夫人组织一段话, 并询问路人。

读, 是辨认文字符号并将文字符号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输入的能力。教师可以活化教材, 带着学生在趣味中读。如五年级教材的最后一部分“特殊疑问词”, 为方便学生记忆, 我布置了任务———编顺口溜比赛, 学生读着自己编的顺口溜“谁Who, 谁的Whose, 在哪儿Where, 哪个Which, 什么What…”, 兴致极高。

写, 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 输出信息的能力。如EEC第一册四单元中的句型“This is my…”, 可以让学生在卡纸上贴一张家庭照片, 旁边用“This is my…”附上介绍。这样, 学生们会乐此不疲地完成, 并能在这样有趣简单的活动中体验成功。

三、在任务型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从平时课堂观察来看,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 能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参与积极性高, 合作意识较强, 口语表达能力佳。因此, 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遵循从以模仿为主的唱、玩、演逐步转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例如操练句型“I want to…”时, 我设计了男女生竞赛的活动, 在小组讨论后比一比哪组能用此句型说更多的句子。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 不仅给予学生运用语言的空间和时间, 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四年级学习“问路”后, 让学生自编去公园、邮局等场景的对话, 并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情境, 从语练过渡到语用, 使得语言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

四、在形式多样的作业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现在普遍布置作业的方式还是以机械性为主, 如抄写单词、课文、翻译等, 导致学生课后巩固知识不完全。所以, 教师应布置既让学生愿意做, 又能起到实效的作业, 使课堂教学得到深化和补充, 为学生提供较大的实践空间。如三年级的教学话题多以姓名、年龄、喜好等为主, 要求学生课后作业制作英文胸卡, 胸卡上的内容有中文名、英文名、年龄、电话号码、爱好或喜欢的动物。这类实践作业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并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总之,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 促使学生用英语去做事,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通过读图, 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数学概念;通过有序的图片描述, 学生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学生只有将图片吃透读懂, 才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画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图能力;课堂教学

正常来讲, 学生们早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和图画有过多的接触, 对于读图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和认知了。而到了上学的阶段, 许多的数学信息都是通过一幅完整的图画来展现出来的。如“数一数”中就通过简单的图片来表现校园, 图中有国旗、单杠等。因此, 教师要利用这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资源来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同时, 教师在学生理解文中内涵的时候, 要多发掘图画中的趣味性, 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让他们热爱数学, 走进数学的海洋。

一、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是小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必须要接受的基本能力之一。由于儿童阶段的学生观察力不通透, 随意性较强, 没有任何目的性,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 诱发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清晰地表达。同时, 教师也要让学生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讲“数一数”时, 我先让学生全面地观察图片, 然后说出每组图片的意思, 最后再提出问题:图中有几幅单杠? (直到完整回答:图中共有2副单杠) 有几只小鸟?几条板凳?几棵树?……引导学生们对自然数感知的概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数数以及感知事物的能力, 也让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儿童天生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模仿自己, 再用导读的方式来让学生先说出图画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教学生“9的加法”时, 我让学生们用这样的方式读图:右面有4只蜻蜓, 左面有5只蜻蜓, 它们聚到一起一共有几只蜻蜓?或者有5只蜻蜓落在一片草丛中, 过会儿又飞来了4只, 这片草丛现在共有几只蜻蜓?同时, 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 我们要给他们讲清楚大括号的作用。在教导学生连加和连减时, 我们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用“有……添上……再添上……一共有……”和“有……去掉……再去掉……还剩……”诸如此类的语句来进行读图。在表达解题思路时, 我们要让学生用“我是这样想的:左边也有……右边也有……总共有……”或“我先算……后算……”的语句表达。这样, 学生就能逐渐地养成属于自己的数学语言以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

三、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课本中有很多是和数学没有关系的信息, 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融入进每一个学习场景之中,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如在一年级上册中, 有关小兔子要建房子的图片, 在孩子们眼中这些都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要表达的信息, 因此我提出了质疑, 向孩子们问: (1) 小兔盖房子来了多少兔子朋友呀? (2) 小兔子们一共抱着多少砖头?砖头与小兔子的数量一样多吗?经过引导, 让学生们通过图片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接着, 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 (1) 共有几只小猪来

帮忙? (2) 一共抬了几根木头? (3) 江是木头多还是小猪多?之后, 引导苏学生观察小猪和木头的图片, 这泰样, 学生们就理解了“多”和“少”的州含义;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引导, 也●能感受到“比较事物多少”的关键石就是“谁和谁比”。通过这样的方杰式, 学生们的读图能力有了较大

的提升。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的不断积累, 图文并茂的题目也相应地增加了许多, 但是还是有学生意识到了字忽略了图, 意识到了图忽略了字。如在一年级上册中有这样的题目:图中有9个小朋友在堆雪人, 大树旁边又跑来了一群小朋友, 文字叙述“又来了9人 (4人被大树遮挡) ”……这是一道典型的考验学生观察能力和读图能力的题目。这道题中, 有的小朋友就没有注意到文字, 光数着图画本身的人数, 完全忽略了图文中的要求。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题目时,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们看图, 并与文字相结合, 根据已知的图片信息, 再结合文字信息, 发现其中的联系, 正确引导学生们将图文结合悟透。学生只有认真读图并理解图的意思, 明确了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就变得轻松了。

篇3:用英语做事如何指导高职院校英语社团建设

关键词:主动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24-01

引言

“用语言做事”的理念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家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的著作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后经舍尔(Searle)等人完善。《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服务。这一理念从字面上看,几乎会把把老师逼到绝境。问题在“呈现”和“学习”两字。以往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往往通过运用环节完成任务或活动来体现。现在这一理念的提出意味着要求教师在呈现语言和整个学习的过程都要体现学生在“用英语做事”,这对很多老师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笔者认为有没有思维的参与是判断教学活动是否在“用英语做事”的标准。从思维参与的角度来看,小学英语教学要实践这一理念,还是有可为之处的。

一、“教学相长”,在思考交流中呈现

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呈现语言意味着:学生甚至在

呈现新语言这一过程中都要对教学有所作为,那么教学设计中就要给孩子运用已有知识帮助实现语言呈现的机会,孩子们的帮助并不是简单的认读,机械的回答,他们语言必须要有思维的参与,有实际的意义。例如:外研社版《英语(新标准)》第六册第八模块第一单元What do you suggest?一课中,主要句型的呈现:首先由拼图碎片猜测有颜色的东西(得到白色或无颜色的龙dragon)→提出为龙上色(Lets colour the dragon.)→老师先来啰嗦几句:“What about(思考状) …What about…black?” “How about green?”(多媒体课件出现黑色和绿色的龙,学生反应“No!”)→老师趁机:“What do you suggest, Mike?” →学生模仿老师:“What about yellow?” “ How about red?” →“Great!Thats a good idea! Weve got a Chinese dragon kite!”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用英语共同完成为龙型风筝上色这一事情,教与学同时进行,学生的语言参与是呈现句型不可或缺的一环,学生在思考表达中准确理解了“What do you suggest? ”句型,师生共同完成新句型的呈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师生呈现环节的互动,正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任务环。我们要想到的只是让一个个任务环如何能带来真实的思考。

二、“心眼口相连”,在观察思考中操练

学习语言,反复操练是不可避免的环节。从小学生的心理

特征出发,操练形式多样化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在这些操练方式中,那些需要学生想一想,需要学生动用他们的原有知识基础的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在操练活动中“用英语做事”。例如:新单词的操练,如在呈现的时候,通过情境等方式,仅仅呈现了单词的“意”和“音”,刻意不把“型”也就是单词呈现出来,然后立即进行操练。比如用最简单,教学时间成本最低(不用花时间做课件)的一种方式进行操练:玩最古老的“炸弹”游戏,老师手拿单词卡,指定其中一个单词是炸弹,当念到这个单词时不能出声。但这一次的不同在于,选定“炸弹”时,学生看到的是这个单词的“意”,而老师带领大家读的时候出示的是单词卡的背面,是学生首次看到单词,也就是型“型”!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必须动用其有限的语音知识或印象,又或是拼音的迁移,在短时间内将“音”“形”“意”联系在一起,判断是否跟读。这样一来,这个游戏就有了新的活力,在反复跟读单词的同时,老师偷偷培养着孩子们的语音意识,而孩子们需要思考才能顺利完成(爆炸的几率大的多,更有趣),都很有成就感。游戏还是那些,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改一改,唤醒孩子在思考中进行操练。

三、“有的放矢”,在思考处理后运用

呈现操练之后的运用环节是整节课中最能突出“用英语做

事”之处。但这一环节非常容易与半机械操练活动混淆。是否具有语用目的是“真实的语言运用”与“词汇或句型的操练”的区别所在。《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活动“应有助于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情,特别是用英语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表达简单的个人观点和感受”,运用活动不同于操练活动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信息的“处理”。在于通过交流谈话,学生从中收集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再处理,最后得出活动所需要的结果。有没有信息处理后的结果是两者的最大差别。我们要做的是发挥想象,为孩子们搭建一个新鲜的表演平台,让孩子们在模拟真实的活动中,愉快地因为思考需要而进行语言的交流,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再处理,解决问题实现语言的运用。

四、“处处留心”,在思考发现中小结

小结巩固环节是总结重点,让孩子们明确本节课到底学了

哪些新知识的时候。有时只是老师带领让孩子们重复本课的主要内容,再努力点的用一些自己改编的韵句或歌曲,把本节课的一些单词或者句型包含进去。例如:用《The more we get together》这首歌的曲作了新词:The more we have classes, the happier will be. Math English and Chinese, Art, P.E. and Music. The more we have classes, the happier will be. 但在小结时将classes、Math 、English Chinese、Art、P.E、Music留白,让学生发现本课重点单词并完成“创作”。

五、结语

要让整节课的各个环节都体现“用英语做事”看似高不

上一篇:2017.6个人总结-陈海兰下一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新导则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