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抓住教学时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2024-07-04

案例:抓住教学时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精选10篇)

篇1:案例:抓住教学时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抓住语文教学时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背景:在开学初,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难免会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没有完全适应到课堂学习中来。老师又免不了的在课堂上大声强调,使学习过程显得没有了生趣,此时单靠一些小奖励、语言上的激励也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可是,只要老师肯用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时机就在每时每刻中。一天,我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这本身是一篇没有什么趣味的课文,上到课堂的一多半时,学生就明显的“支撑”不住了,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讲台上自己唱“独角戏”,真是又急又躁。似乎老天也故意跟我作对,这时,窗外慢慢飘起了雪花,而且越下越大,好长时间没有见到这么大的雪了。所有的学生眼睛都转向了窗外,还不时传来说笑声。把我这个老师当成了透明人,我正要“发威”,当我的眼睛也看向窗外时,心头突然灵机一闪,一个主意出现在我的脑海,我决定应合学生现在的心理,在课堂上插入一段小插曲,说不定效果会更好一些。

2、描述:其实也不是受到了什么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当时我只是觉得必须调合一下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硬要让学生回到课堂学习中来绝不会有好结果,于是我问:“同学们看窗外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一下子踊跃起来,纷纷举手,说着“外面下雪了”“下大雪了”。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可是很少见到学生这样有兴趣于一个问题的,好像我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不是刚才单纯地想调节一下气氛那种心情了。于是,我接着:“外面的景色怎么样?你能不能用一句或几句话说说你看到的景色和你的心情?我们要比比看谁说得最好!”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今天,外面下雪啦!”我顺势引导:“他只说出了下雪了,哪个同学能说得更多更好?”学生略加思考后,又有生说:“今天外面下大雪了,我看了真高兴!”我也没有想到学生会说出这么好的句子,连忙跟上说:“他说得好吗?哪里最好?”学生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意见,有的说“他说了真高兴这几个字”,还有的说“他说下大雪了”等。我说:“只要你们再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更多可以说的话,你来试一试。” 学生开始认真地向窗外看,这时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刚才那样只为了看而看,而是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另一个学习的环境,并且是非常有兴趣的在学习。

在我的启发、鼓励和听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有的学生说道:“今天下的雪花一大片一大片的,真漂亮呀!”我连忙指导:“这样的雪花可以用一个很好的词叫鹅毛大雪,像鹅毛一样洁白美丽。你们能不能用这个词来说一说?”马上有学生跟上说:“今天外面下了鹅毛大雪,真美呀!”我接着问:“下了这场大雪,你的心情怎样?最想干什么?”学生一听,兴趣更来了,大声说道:“我太开心了,我要去堆雪人、打雪仗”。……

这时已经占用了五分钟的时间,该收尾了,我灵机一转,说道:“刚才就从一场雪上我发现了,原来我们的同学这样会观察,这样会说话。你们的语文觉得很棒嘛!你们都是爱学习、会学习的学生,知道什么时间要干什么。那么,聪明、爱学习的同学,看看谁先回到我们的课堂上来,把今天要学的知识学好。”所有的学生都用最快的速度整整齐齐地坐好了,为了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我又说:“如果这节课你们学得好,我们可以提前下课去看美丽的雪”。学生立刻又整了整自己的身子,于是我接着进行下面的新课,并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了小小的调整,我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只要读熟了课文就行”,结果,学生大声朗读了起来,学习劲头非常高涨。很快地,有学生陆续举手,我指名学生来读,学生读得很流利,有的学生还读得很有感情,一些平时读书不是很好的学生也很快会读了,这是他们全心投入到学习中来,用心去学的结果。最后我让同位互相检查读课文。然后提前两分钟放学生去看雪,学生非常的高兴,有的围在我身边不停地说着话。

在上第二课时时,我发现学生还保留着上节课的热情,课文读得好,生字认得好,并且在回答问题“乡亲们为什么要立碑”时,学生回答积极,说得话也很条理,从说雪的那一小段时间的锻炼中,学生想与说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分析:其实,课堂上发生的这段小插曲,现在好好想一想正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体现。是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想像、表达能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是由于“下雪了”在原本单调的课堂气氛中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老师又创造了机会,所以学生才放开思维,尽情地想,大胆地说。而这一刻学生所收获到的,远比枯燥地读课文要多。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切实的训练。自然、社会、身边的小事中蕴藏着许多的教育因素,老师及时、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来训练学生读、想、说、写的能力,不仅不会打乱课堂教学秩序,影响正常教学。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调合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的锻炼,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在课堂上、在课本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接受能力,有益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这可是事办功倍的教学手段。

4、反思:从课堂教学偶然发生的这个特例中,不能不使我受到很深的启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能只是在保持教态亲切、多多表扬奖励这些花样上下功夫,这远远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想要做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一个真正的导师,还得善于从每一件事上去抓住教育的时机,用以引导学生成长、进步。教学不能变成封闭的、死板地学习课本知识的活动。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不能成为空喊的口号。在一二年级的起步阶段,让学生学着去观察身边的每一件感兴趣的事物、每说一个词、一句话都至关重要。正是这种涓涓细流般的积累运用才会成为日后知识的海洋。只要老师有心,有大语文教学的意识,就能不断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运用语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我就是在每一天的教学中缺少这样的意识,错过了许多提高学生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学习着做到语文课本与自然、社会,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巧妙结合,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味。

篇2:案例:抓住教学时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低年级的新课程改革也正以此思想推行。死记硬背的识字方式已悄悄退出教学舞台。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识字的规律,从而提高自身学习生字的能力。

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讲到课文内容,就会滔滔不绝地把课文内容讲完,并且不知不觉地已经和学生分析了课文的中心。似乎一篇课文已经上完了,但仔细一想,会发现自己竟然忘了生字教学,一个生字都没学呢。这时,为了过过场,就牵强地把课文中的生字孤立地拿出来,让学生反复地认读,自己读、同桌读、开小火车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读生字。这儿的生字教学有它的价值吗?对于学优生来说,课文都能顺利地学下来了,生字已经没有学习的必要了;而对于学困生来说,这种机械、呆板的教学方式,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的。长此以往,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更有这样的情形:在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之前,老师先把所有课文中即将要出现的生字拿出来进行教学,然后再学习课文内容。“集中识字”,虽然省时,易于操作,但是学生识记的效果不好,容易忘记。“集中识字”的方法,一直以来,被老师们所推崇,频频使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集中识字”的方法必须适时而用。假若,一课中的生字相互之间有联系,有规律可寻,那运用“集中识字”,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生字没有什么规律,那我们就要慎用“集中识字”的方法。教学案例及点评:

如何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有机地教学生字呢?(即“分散识字”)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我在设计人教版二上年级第17课《酸的和甜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时,努力地尝试着。在我的课堂中,有这样几个识字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多可爱的小动物啊,你记住它们的名字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

师:在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中有三个带有相同偏旁的,你们找到了吗? 生:有“狐”、“狸”、“猴”。师:对,它们都有反犬旁(点红“犭”),有许多野兽的名字中都有“犭”。比如说狮子的“狮”、一匹狼的“狼”,你还知道哪些? 生1:我还知道“猪”、“猫”、“狗”„„ 师:是的,它们都是野兽。

生2:我知道猎人的“猎”也带有反犬旁。

师:对,猎人是以捕猎野兽为生的人,所以也带有反犬旁。带有反犬旁的字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课外继续找一找,然后在课堂里和大家一起交流。

点评:在认读小动物名字的时候,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孩子进行归类识字。并了解到野兽的名字中带有反犬旁。同时,教师应势利导,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迁移到了课后,有利于学生识字能力的进一步养成。片段二:

师:故事讲了小动物之间的一件什么事啊?它们在谈论什么呢? 生:小动物在谈论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师:这就是“葡萄”,出示词语:葡萄。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1:它们都有草字头。生2:它们都有撇和横折钩。

师:是呀!这两个字只是里面部分不同,就像是一颗颗的葡萄。记住了吗?读一读。师:你看,这些就是葡萄(贴“葡萄”)。这是一串葡萄(指“葡萄”,出示“串”。)这“串”字像什么?

生1:像羊肉串。生2:像冰糖葫芦。„„

师:恩,你们很会观察。被你们一说,还真像!这样我们很快就把这个字记住了。读一读。师:这种用事物的样子来记生字的方法真不错。点评:“葡萄”和“串”的学习很自然地融入了课文的学习之中。并非牵强地套用,而是顺应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还抓住了生字的特点,以特点入手来突破难点。“葡萄”是形声字,而且考虑到这两个字不能分开使用,因此,没有把它们分开进行教学,而是整体认读、识记。学生以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生字有了大致的轮廓和印象。“串”是象形字,教师引导学生从像什么的角度去识记,自然而然地就和一串串的事物的样子联系了起来。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象形字的特点,初步学会象形字的识记方法。

篇3:案例:抓住教学时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 有助于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在传统的教师的教育理念中, 专业素质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 专业知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是需要靠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汲取和积累来获取的。所以说, 我们不能只顾追求教师的专业素质, 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经历, 在丰富的阅历中获得的实践智慧, 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实践智慧是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 是要经过亲身实践而获得, 并非通过别人的教授就能轻易获取的。案例教学法正好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实践智慧。

在小学语文教学论的教学中, 我们应积极地运用案例教学的模式。利用这一模式有两大好处:第一, 通过丰富多彩的真实案例, 让学生体会其中, 真正地站在案例的主人公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 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的情境, 让学生独自去摸索、去处理各种教学问题, 经历过这种体验, 学生就能够自己探索出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实践中收获知识, 并且提高实际应对能力, 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二, 通过案例教学, 让学生开拓了视野, 丰富了阅历, 提高了案例分析的技巧和技能。

(2) 有助于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我们必须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案例教学法正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研究能力, 因为这种方法就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 以问题为导向, 以探究为基础。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对案例的剖析中, 学生在不断地阅读、反思中深入到案例深处, 能体会到教学内容的真谛。当然了, 在这一系列的学习中, 学生都是通过自学来完成的, 不过必要时教师也要进行相关的指导。正是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也就能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案例教学法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 师生之间共同对同一案例探讨, 在探讨中不断地发现教学问题, 同时又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个过程之中, 学生永远是主体, 而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讨论、去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学习, 而是主动地探究学习。

(3) 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案例教学不是独立的, 它是需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协作完成的。这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截然不同, 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师生之间是教与学的合作, 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 而是和学生作为朋友, 共同探讨问题,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则需要相互尊重, 共同合作, 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合作中, 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也要争取自己的观点, 共同促进学习。在合作中要互相沟通, 并在沟通中增进合作, 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 明确教学目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到知识, 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地改革发展教学理念。在课程开始之前, 要明确该堂课程要达到的目标, 并且制订课程计划, 然后学生再根据制订的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实施, 最终达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点, 学生在以小组为形式展开讨论时, 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对话和评论, 对于那些积极的评论、有利于学习的对话, 我们要给予充分肯定, 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去实践和思考, 让他们畅所欲言;一旦发现有偏离教学目标的讨论和对话, 我们应该及时制止这种评论。

(2) 精心选择案例。案例的选择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因此, 我们一定要更加慎重。虽然说可提供给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的案例非常之多, 但是要找到一个适合的案例并非易事, 我们所选择的案例不仅要能够反映课程内容, 还要让学生接受和掌握。所以, 在案例的选择时一定要注意符合知识性、典型性、针对性、完整性、时代性和可塑性, 只要我们做到了这几点, 就能够选出合适的案例了。

(3) 研读评析案例。研读评析案例是案例教学法不可或缺的环节, 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案例情境, 明确案例中教师角色的地位, 揭示出案例的内涵;同时注意寻找案例中的因果关系, 只有弄清前因后果, 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践证明, 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使学生从案例中总结出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可以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多种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巧文.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 .

篇4:案例:抓住教学时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关键词:电子电气专业 重点 难点 内容教学 学生能力提高

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中的 重点难点问题认识把握不够,教学策略不当,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笔者结合自己技工院校教学实践,对电子电气专业教学中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促进技工院校学生能力提高的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究。

一、技工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不同于普通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在工作中,不仅要完成普通的技能工作,同时还要参加技术攻关、工艺改进、解决技术难题等活动,这就对人才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技能人才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好的综合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创新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在工作中发挥技术骨干的作用。这就对技工院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技工院校要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通过落实院校专业培养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上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的教学任务一方面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学生只有在掌握知识的重点内容,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思考、总结、锻炼,各项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所以说,技工院校教学重视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就抓住了学生能力提高的“金钥匙”。

二、教学重难点内容的含义

教学重点是指为了达到教学培养目标而确立的重要教学活动和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这些教学内容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是学生各项能力提高的基础,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要内容。重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学科知识系统而言,重点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二是从文化教育功能而言,重点是指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教育功能的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重点内容就是教学重点,它包含重点知识和具有深刻教育性的学科内容。教学重点内容来自三个层面:一是重点课程,如电气专业的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力拖动与机床控制线路、电工技能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包含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构成电气专业理论体系,对于学好电气专业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二是重点章节,如电工基础课程中的直流电路分析章节、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本放大电路章节、电力拖动与机床控制线路课程中的基本控制线路章节等,这些章节内容包含了相关课程基本理论和方法;三是课堂重点,课堂重点是指课堂教学内容中涉及的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教师课堂教学重视的重要教学内容以及构成课堂教学重点,需要重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太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的、过程太复杂的以及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难点是指学生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难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该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二是该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三是该知识包含多个知识点,知识点过于集中;四是该知识与旧知识联系不大,或旧知识掌握不牢,或因大多数学生遗忘对与之联系的旧知识所致。

重点不一定都是难点,难点也不一定全包含在重点内容中。在教学设计中,既要重视重点内容教学,更要重视难点内容的教学,用重点内容打好基础,用难点内容提高能力。这就好比体育教练在加强运动员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必须提高难度,运动员才能提高水平,出好成绩。

三、重难点内容教学与学生能力提高的关系分析

技工院校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社会公德、法律意识、责任心、事业心、团结协作精神等基本职业素质得到提高,但是学生在校期间,仅仅具备了基本职业素质,具有了基本职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得到提高。这些能力的提高必须重视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在攻克一个个重点、难点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掌握重点内容、突破难点内容的过程中,能力逐步提高。这就像运动员一样,通过平时反复训练,掌握动作要领,突破难度动作,提高运动水平。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如此,掌握重点内容,就是掌握基本要领;突破难点,就是突破了难度动作。在学习过程中,重点知识不断积累,难点问题不断突破,学生认知能力得到反复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当学生这些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创新创造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

四、重难点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

对于重点教学内容的重视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重点课程主要是教学系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中进行体现,通过增加课时、重视教学资源配置,选拔有经验的教师任课,确保重点课程教学质量;其二,重点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任课教师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做好教学安排,保证教学效果;其三,课堂重点主要是由任课教师在课时教学计划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条件,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互动,观察学生对所学重点内容是否理解掌握,指导学生自己反复练习、体验,达到教学目的。

重点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逐步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积累使学生职业能力不断提高。

难点问题的教学,主要是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找出教学难点,分析难点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教师通过难点问题教学,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

重点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案例示范、课堂推演、学生自学,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培养出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内容的学习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基础越厚、越牢固,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空间就越大。教学安排要确保学生对重点内容,能够学会、学深、学透、充分掌握。

难点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任课教师对难点的成因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并实施,教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难点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排除疑难,突破难点,使学生思维方法得到锻炼,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技工院校 “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突出能力的培养,精心组织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篇5:案例:抓住教学时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一) 西北政法大学高度重视民法课程在法学学生研习中的基础性作用, 开设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从基础理论课到案例研习课等不同层次的民法学课程, 为民法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民法学是法学专业课程最重要的一门主干课程, 在西北政法大学法科学生的法学研习中居于重要地位。目前法学专业的学生民法课程为民法总论 (51课时) 和民法分论 (102课时) , 同时学生还可以选择研习合同法理论与实务 (51课时) 、担保法理论与实务 (34课时) 、家事法 (34课时) 、侵权行为法理论与实务 (34课时) 、合伙法与合作社法理论与实务 (34课时) 等课程。就完全的案例教学法课程而言, 西北政法大学设有民事案例研习 (34课时) 、商事案例研习 (34课时) 、家事案例研习 (34课时) 、知识产权法案例研习 (34课时) 等专门的案例法教学课程。同时, 西北政法法学还设有模拟法庭 (51课时) 、法庭论辩 (51课时) 司法考试试题解析与指导 (51个课时) 以及法律诊所等课程, 进一步在实践中拓展学生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能力。

西北政法大学最初开设的案例型教学课程为民商事案例评析。后来, 该课程逐步演进为案例研习课程, 课程的人数也由原来200至300左右逐渐压缩降低至50人左右。目前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的推行使得学校民法小班授课日益成为现实, 进一步为民法案例教学的展开创造了条件。

(二) 西北政法大学倡导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民法研习风气, 倡导并支持教师积极投身法律实践活动, 锤炼了教师的法律技能, 也为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提供实践支撑与积累

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师中很多都是法律事务所的兼职律师 (还有一些教师兼任西安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有着丰富的从事案例处理及诉讼的经验, 并在律师实务及工作中积累了大量有切身体会而且生动、具体的典型案例。典型案例的积累使民商法学院的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针对实务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及司法实践经验的传授。此外, 西北政法大学积极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实务部门联合, 推行了选任青年教学担任法官、检察官及其助理的制度, 进一步为青年教师积累司法实践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创造了实践条件。

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下设有民商事判例法研所, 专门从事民商事案例的收集与研究工作, 并广泛联系法院与检察院等司法实务部门, 组织实践调研及典型、疑难案例的探讨等活动, 为案例教学的展开创造了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平台。

(三) 西北政法大学在教学中注重民法的实践导向, 开展多层次、多方式、多参与的民法案例教学, 全面注重提升学生的法学素养及应用能力

在民法基础课程的学习阶段, 针对学生刚刚接触民法, 对民法的理论及司法实践均比较陌生的特点, 我们注重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对简单的编写性案例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民法学习兴趣、传授学生法律思维方法并锻炼学生应用民法基本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初步能力。在民法教材编写方面, 韩松研究员主编的《民法总论》与《民法分论》教材中都针对相关民法问题撰写了大量的民法案例, 以便学生能够从理论到实践以及从实践到理论的相互对应, 避免出现抽象地向学生灌输民法理论的倾向。

案例教学法具有和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组合生成新的教学方法的优势。案例教学法根据其实际应用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可以细分为案例实例列举论证教学法、案例评析教学法、案例讨论教学法、案例模拟实务教学法以及案例实训教学法。案例实例列举论证教学法是指在传授理论的同时, 应用短小精悍的案例对理论进行讲解或者进行论证, 对民法的基本理论进行说明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案例评析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一个或者几个民法案例进行评析, 讲解案例的分析过程及分析思路, 让学生通过学习来学会民法思维的应用。案例讨论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民法案例的基本分析方法以后, 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来进行案例学习,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协作、法律思维与法律应用能力。案例模拟实务教学法是指让学生通过模拟法庭辩论等案件处理的实际过程并从中学习。案例实训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直接实际参与教师正在处理的案例过程中, 与教师平行参与案件的相关处理工作, 并让其通过与教师实际处理结果及文件的对比来学习相关案例处理的实际技巧。目前各类案例教学方法在西北政法大学的教学实务中都在被不同程度的采用, 笔者将结合自己从事民法学及合同法理论与实务的授课实际探讨案例教学法在民法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效果。

二、案例教学在民法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能力提高的状况实证分析

(一) 我们开展了民商事案例的收集整理及理论分析工作, 采取一定的形式进行案例呈现, 全方面提升学生的技能

案例教学的展开, 需要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储备。目前大量的法律案例节目为视频案例的收集提供了条件。笔者与学生一起搜集了《中国法庭》、《律师说法》、《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经济与法》等节目相关中的民商案件的视频案例, 并对相关案例采取视频方式进行呈现, 引导学生对相关民商事法律问题、诉讼实务法律问题及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同时, 笔者与康达律师事务所西安分所、北京盛庭律师事务所等律师事务所合作开展了具体实务案例的整理及总结工作, 对具体实务案例进行分析整理, 为民法教学积累实证案例素材。

在案例的整理中, 我们以民法法律关系为基础对相关案例进行分类处理, 将涉及相同法律关系或者案由的案例归为一类。在案例教学中, 笔者往往会同时要求学生对一类案例进行视频观看、诉讼文书及判决文书阅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对于目前司法实践中多发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笔者会要求学生观看并阅读一组案例, 在此基础上针对民间借贷纠纷中的举证及证据认定问题、高利贷问题、涉及刑事案件中的民间借贷问题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思考。

(二) 在民法学基本理论学习过程中, 案例教学法可以作为传统讲授教学法的补充, 达到引起学生的兴趣、思考, 深化学生对民法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

民法学是法科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 但其高度概念化、抽象化、逻辑化的特点往往会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 要使学生理解与应用民法学的知识必须要将其还原为现实的生活原型, 让学生从现实的视角来理解复杂而抽象的民法概念与原理,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民法理论的应用。目前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生的民法学总论课程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 学生们在此以前一般仅仅学习过法理学导论、宪法等法学课程, 对法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多, 也缺乏相应的民法生活经验积累, 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进行案例说明论证, 增加学生的感性积累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娓娓道来, 如同讲故事一般让学生将民法学基本理论与具体案例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愉悦的生活中感受无处不在的民法的非凡魅力, 对于学生建立起对民法乃至法学的兴趣至关重要。

案例是导入民法课堂基本知识,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手段。在民法基本理论教学中, 通过民事案例进行导入可以达到更好地引起学生兴趣、好奇心, 甚至思考与质疑的目的。例如笔者在讲解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时, 通常会给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设案例:一位富有的老妇人与一只狗相依为命, 老妇人在临死之前留下遗嘱, 死后将其名下一千多万财产全部赠归狗所有, 问该狗可否成为千万富狗?如果不能, 老妇人可以通过怎样的制度设计达成心愿?该案例引导学生对权利能力概念的思考, 因为狗不具有权利能力, 不能成为法律关系主体, 所以不能成为千万富狗。同时, 第二问启迪学生去思考法人制度构造的实际应用。实践证明, 通过该案例导入自然人权利能力等教学内容, 很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在确认成果掌握阶段, 举出恰当的实际案例 (司法考试案例) 并通过提问、回答及追问的方式进行交流, 可以达到巩固教学成果并深化相关理论问题的效果。

(三) 案例教学法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够提升学生表达、协作及其理论研究方面的能力

针对实际案例, 学生需要掌握寻找案件争议关键点, 并就案件争议关键点进行法律分析与相关观点论证, 最后得出结论的案件处理方法。《中国法庭》具体运用了这一案件的处理方法, 展现了法庭审理的具体过程并且通常伴有专家点评, 适宜于作为案例教学入门材料。在合同法理论与实务的课程中, 本人一般会要求学生利用课上及课后的时间观看《中国法庭》的若干案例, 逐步掌握寻找案件关键点, 并对关键点进行法律分析的案例分析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面向实践逐步加深。此后, 本人会先后给学生呈现一些真实发生的法院判决案例, 让学生研读法院判决的事实经过及其相关关键点分析, 在此基础上写出案件问题的评论, 最后得出结论并与判决作比较。如果在就案例的相关观点出现争议后, 就展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争辩, 由学生最终评选出一个恰当的观点, 再由教师进行评析。“教师在评述各组答案之后, 或者给出自己的答案, 或者仅只指出学生观点的错误及不足之处, 并提示学生继续思考与探究”。[1]

民事案例的特点使民事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和小组教学相结合, 甚至可以实现辩论教学。民法分论课的学习过程, 本人鼓励学生自己或者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 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案例, 分析该案例的争议点及其法律关系、制作幻灯向其余同学展示并讲解该案例, 最后由教师对该案例进行补充与评论。在案例教学中, 让学生分小组去寻找案例, 讨论案例, 并作成幻灯片去讲解自己采集到的感兴趣的案例, 这可以全面锻炼学生团队协作、法律思维分析、口头表达等能力,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相互之间的认同度。在此以后, 教师针对学生讲解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评议、补充, 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全面把握问题的关键及分析思路。现实的民事案例中正好有原告及其代理人、被告及其代理人、法官等不同的角色, 而且不同的角色还需要撰写不同的法律文书, 参加到法庭辩论的不同阶段。因此, 通过案例的提供要学生扮演相关角色投入辩论中就顺理成章。在案例小组教学及其争辩的实际中, 本人在课堂中采取了将教室的位置划分为原告及代理人组、被告及其代理人组、法官评议组, 每一组在教室位置固定的方法, 固定学生的身份及其思维视角, 让学生长期从一个视角进行思考, 长期强化同一职业的思维方式。“案例教学更接近法律实务, 在教学的互动中更能仍学生们接触到与学习到法律实务中的各种技巧与方法, 这将促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无形中也增加了他们的竞争力。”[2]实证课堂展示, 在案例的小组讨论及辩论中, 学生的思维力、独立性、创造性及集体认同性都得到了发展。

三、结论

西北政法大学从基础理论课到判例研究课等不同层次的民法学课程, 倡导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民法研习风气, 积极支持民法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民法教学的实践证明, 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既可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民法基本理论的认识以及巩固民法基本知识的学习之作用, 也可以起到提升学生的民法思维能力及表达、协作等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抓住三点,提高学生简便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简便计算 知识点 易错点 混淆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76

简便计算是“数的运算”中的基本技能之一。对学生来说,会正确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学生简便计算的过程中,刚开始学习时,学生所学知识较少,简便计算的效果大都比较好,但是,随着学生运算律方面知识的增多,计算时出现错误的现象就日渐增多。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逐渐提高学生简便计算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抓住“知识点”,提炼记忆

在教学简便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让学生脱离具体计算题去空背运算定律,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而且还会使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的记忆表象在头脑中生根发芽。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运算定律,收集一些知识点方面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运算定律等知识。

如在学生学会“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后,为了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我设计了如下习题:

1. 125×(80+8) 125×(80×8)

2. 78×102 25×41

3. 32×(200+3) 25×17×4

4. (25×125)×(8×4) 38×125×8×3 ……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类型的简便运算的习题中,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之间的简算区别了解得更加透彻,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教师设计了各种类型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如此一来,在具体运用中,学生不断对所学知识进行吸收、内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抓住“易错点”,分析原因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在学生做计算题的过程中,第一次做错时的原始资源是极其珍贵的,它包含着学生在做题时的一切思想、想法、运算路径等等。因此在教学时,在帮助学生指正错题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仔细分析出错原因,了解学生的思维,必将有助于查漏补缺,提高计算效果。

如在“25×(4×8)×125”这个简便计算习题上,许多学生在简便运算时,很容易写成原式=25×4+8×125=100+1000=1100。造成这个错误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于25×4=100与8×125=1000刚好能够凑整的印象太深刻了,在学生的主观意愿上,他们希望是这样,因为这样计算比较简便;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运算定律、概念仍然比较模糊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这类习题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易错点仔细分析,真正找到出错原因,对症下药,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易错点”进行分析,尤其是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第一次计算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对出错原因真正了然于胸,进而为提高自己的简便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三、抓住“混淆点”,明辨区别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有些“形似实异”的计算题,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做题的时候往往没有经过认真审题,就直接开始做题,很容易造成计算错误。因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收集一些容易混淆的习题,让学生对比阅读审题,如此一来,必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简便运算能力。

如在“(10×125)×8”与“(10+125)×8”的简便计算教学中,这两个计算题的数字相同,符号不同,在简便运算时所需要运用的运算定律也不相同。对于(10×125)×8这个习题来说,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结合律来解决问题;而对于(10+125)×8来说,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问题。在这两个习题的计算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强化这两种运算定律的具体区别,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这两道习题分别展开计算,再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对于不同习题简便运算的方法不同,必定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会,进而达到逐渐帮助学生提高简便计算能力的目的。

在这个教学课例中,教师主要抓住两个习题在运算顺序上容易混淆的地方,鼓励学生展开对比,在对比中,学生对于各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方法之间的区别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在简便计算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简便计算能力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平时关于简便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从而使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篇7:案例:抓住教学时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笔者在教学四年级语文期间, 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 每周都在班上安排一节阅读交流课, 让学生交流最近读到的好文章或是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 并奖励读得好、说得好的学生一朵小红花。通常情况下, 大多数同学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并在上课时积极发言。

一周一次的阅读交流课又到了, 依然是小手如林。笔者发现, 有不少上次刚发过言的同学, 这次又高举着右手;而一直没发言的, 这次依旧没举手。于是, 笔者亲切地、面带微笑地进行了一番“动员”, 很快, “树林”里就多了几只小手。接下来, 朗读、交流都得以顺利地进行。

临近下课时, 笔者要求学生说说最近阅读交流的感受, 许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收获和快乐。笔者还有意问了几个没有举手的同学, 当叫到小雨时, 她哑着嗓子说了一句:“我很难过!”笔者赶紧问了一句:“为什么?”小雨低着头没有说话, 眼里已满是泪水, 同桌的男孩说:“老师没有让她上去读书。”一听这话, 笔者立即说了句:“对不起, 老师不知道你做好了准备, 下次再请你发言好吗?”小雨含着眼泪点了点头。

下课后, 笔者就将这事忘了。但是几天后, 当笔者读到一篇《站出来才能被看见》的文章时, 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文章讲的是导演张艺谋到河北一个偏僻小山村选演员, 对前来看热闹的村民说:“你们想不想拍电影?谁想就站出来。”一连问了几遍, 村民们都不敢回应。最后, 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站了出来, 她叫魏敏芝。两个星期后, 她成了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的女主角。后来, 这部影片荣获国际大奖, 魏敏芝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 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名人。几年后, 她考上了西安一所大学的编导专业, 近来还担任了电视剧的副导演。

掩卷沉思, 笔者感到上次对小雨道歉的做法有些不妥:没有利用这件事引导学生体会竞争, 使之反思自己的行为, 却不恰当地向学生道歉, 这就滋长了他们等待和依赖的心理。比尔·盖茨曾经给高中和大学毕业生提出了11条忠告, 其中有这样两条: (1) 生活是不公平的, 要去适应它。 (2) 你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了, 但生活却仍在进行类似的区分。是啊, 某些学校已经废除了不及格分, 只要想找到正确答案, 学校就会给无数次机会, 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这样, 当他们真正踏上社会后, 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 他们能做到从容应对吗?学生们虽然才上四年级, 但笔者认为, 让他们从小通过努力来树立自信, 以形成一种积极的竞争意识, 并乐于展示自己, 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于是, 在接下来的阅读交流课上, 笔者就把文章读给学生听, 并讨论如下两个问题:如果魏敏芝当初没有站出来, 现在她会在哪儿?魏敏芝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迪?通过讨论, 大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魏敏芝当初没有勇敢地站出来, 也许现在她仍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里, 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着。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魏敏芝的经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迪:做任何事都要有自信, 要去试一试, 只有做了, 才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只要勇敢地迈出一步, 也许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

最后, 笔者请依然没有举手的小雨发言:“小雨, 你在想什么?能谈谈吗?”笔者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她犹豫了一下, 站了起来, 小声地说:“我在想上次薛老师您对我的那声道歉……薛老师, 您没有做错什么, 不应该向我道歉的。”

笔者很惊喜:“你能这样想, 我很高兴, 谢谢你对老师的理解。那么, 我就收回那声道歉, 好吗?”小雨微笑着点了点头:“其实很多次我都作好了准备, 只是上课时又没有自信, 怕说得不好让同学笑话, 每次下课以后我又很后悔。”

笔者赶紧说:“你的这种心理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 只要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就会有第二步, 第三步……”接着, 笔者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 不论是我们的校园还是社会, 都存在着无数的竞争, 要想在竞争中获胜, 就必须像魏敏芝那样把握机会, 好好表现!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掌声》吗?在课文中, 同学们那充满爱与鼓励的掌声, 使小英树立了自信, 并改变了小英的一生。那么, 我们同学在回答、交流中说得不够好, 你们会笑话吗?”

“不会!”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小雨, 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笔者问。

“我知道老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 让所有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以后如果老师没有让我发言, 我会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并把掌声送给他们。”显然, 小雨的回答响亮了许多。

在小雨坐下去的一刹那, 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 笔者感到无比的欣慰。

在以后的阅读交流课和语文课上, 笔者欣喜地看到在如林的小手中出现了小雨和几个平时很少发言的孩子的手……

二、思考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尤为重要。口头表达能力强, 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知识面宽、思维敏捷的综合反映。但是,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口齿伶俐、思路清晰、口语能力强的学生很少, 许多学生都不善表达、不会表达, 甚至不敢表达。即使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 作文写得也很好, 但一旦让他在口头上说, 他却难以开口, 或是愿意说却说不清楚。还有些学生在班里默默无闻, 从不主动发言,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心理方面的因素, 相当多的学生缺乏自信, 怕答错了难堪、被取笑, 这些消极因素往往使他们羞于启口, 甚至还会产生自闭心理。即便是很有把握、很想表达, 他们也不会积极争取, 而是被动地等待, 而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另一方面,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少教师都只重视读写, 口头表达的训练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学生相当被动, 不能互动, 只能听, 不能讲, 且相当沉闷。长此以往, 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导致其不敢说、不会说、不想说。同时, 还会影响他们以后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和传情达意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 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养成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自2000年以来, 教科书增设了口语交际的内容, 很多教学杂志也先后开辟了“口语交际”专栏, 促进了口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口语交际课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展开教学, 学生如临其境, 原有的生活经验也被激活, 从而调动了参与热情。但是, 笔者发现, 在教学实践中, 多数教师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长期以来, 迫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压力, 不少学校和老师都不重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虽然教科书中开设了口语交际的内容, 但由于受课时的限制, 往往一个学期都进行不了几次;大多数老师只在口语交际课上探索情境教学的方式方法, 而在平常的课堂上, 由于语境缺乏, 再加上教学方式单一, 总是那些活跃的学生在发言, 而不爱发言的学生依然沉默;此外, 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还缺乏连续性, 致使学生难以养成长期坚持的习惯。

三、实践

除了上好口语交际课, 在平常的语文课上, 教师又该如何创造机会, 让学生想说, 且有机会说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为学生的练说创造条件, 效果较好:

1.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情境。

通过鼓励、表扬等手段, 消除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的畏惧心理, 激发他们说话的勇气和信心。同时, 注重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

2. 让所有学生都体会到表达的快乐。

让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 或者提前告之要他们回答的问题, 使其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而能够比较流畅、完整地表达出来, 笔者再及时给予表扬。这样,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信心就会更足, 胆子也就更大了。

3. 留给学生思考、完善的时间。

在以往的教学中, 当学生发言出错时, 教师往往就会中止其发言, 并马上转问其他学生, 这样做不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而且还会使之产生依赖心理或消极情绪。而当笔者遇到这种情况时, 就留给他们读书、思考和与同学交流的时间, 然后再让他们回答。这样, 他们始终担负着纠错的责任, 从而调动了思考的主动性。

4. 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 进行合理补充。

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没有交代的情节、细节等, 要求他们相互交流, 以使读与说有机结合。

5. 重视复述训练, 教给学生说的方法。

在复述文章时, 只要把握了大致的情节、结构就可以了, 而不一定要按原文一字不差地讲出来, 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相同的意思, 这样就大大地减轻了学生说的负担。

6. 和写作结合起来。

可以是先说后写, 以说促写;也可以是写了再说, 以写带说;还可以是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甚至全班共同交流。

7. 在评价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上, 教师应引导未发言的学生在听的基础上进行评议, 评析别人说话的长处和不足, 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从而进一步给予修正和补充, 努力使说话更趋完整、贴切。

8. 结合语文活动, 进行演说训练。

结合学生喜欢的一些活动, 比如续编故事、表演课本剧、小小辩论会、做小导游等, 创造一切条件, 使学生在游戏、表演中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 从而发展口语能力。

篇8:案例:抓住教学时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怎样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抓住语文学科读的特点,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古人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就非常强调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突出了读的效果。可见读的重要性。朗读是语文学科重要的特点,朗读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这种创造不仅体现在能动理解感受作品上,更体现在能用声音传情达意,引人入胜。语文课需要琅琅书声,朗读是一种愉悦身心的艺术审美活动,而“审美的要源在于感受力”,声情并茂的朗读植根于朗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意、理、情、趣、蕴的深切灵动的感受,即阅读作品时能透过文字符号感觉到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从而感悟作品。

现今的语文课很少听到琅琅书声,究其原因,一来是朗读在考试中不考,二来我们的语文教师怕“读”占去了讲解分析的时间。所以往往是一篇文章还未看完就进入了分析;一篇文言文连字音没未读准,断句没未搞清就是文章大意的理解;一首诗歌象征性地读了一遍就进入了支离破碎的解析……这样做的结果呢,是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读不准字音,讀不准节奏,读起来结结巴巴,更不用说读得声情并茂了。

怎样读呢?

在课堂中的朗读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情味,读得有美感,从而得到读的乐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语句的优美;感受节奏的跌宕,音韵的和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二、语文学科注重体验调动学生的身心感受

体验,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这种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教材中许多文章饱含着浓厚的人生气息,反映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其内涵只有在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之后,才能被品味、领悟出来。语文教师要注意挖掘文章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结合点,激活原有经验,唤醒生活体验,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达到“课”有尽而“情”未了的效果。

现实教学中,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体验,从而使学生在主客观的互相碰撞中生发新的感悟,实现学生内心自主精神的生长,形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和提升各项素养。如现在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课,学生边学习边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接触社会,体验社会,增加学生对社会的生活积累,获得对社会、自然、生活认识、理解、感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沉迷其中,从而进行自主体验。比如鲁讯的《社戏》中对“偷豆”、“煮豆”等表现好客民风、纯朴人生场面的白描,很容易让学生想起童年的某些生活片断。紧扣这一文本阅读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或口述或笔写定会浮想联翩、思绪万千。他们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自然地、必然地会得到提高。

三、抓住语文学科写的特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语文离不开写作,因为写作既能巩固所学语文知识,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输出和交际手段。这一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听、说、读、写每一个环节在中学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缺一不可。

由于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四大技能之一,写作训练因而被看作是培养初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写作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有人认为,写作能力是21世纪的第五张通行证,因为我们在哪种场合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哪怕是在电脑前与别人聊天。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语文素养的“检测器”。

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依托课文,妙用仿写技巧,比如仿写朱自清的《春》;领会课文语言的魅力,比如欣赏《岳阳楼》语言美、音乐美;学会行文结构技巧等,学生在课内的学习中会掌握许多有意义的知识、有价值的数据、重要的信息、生动的故事、独特的案例以及许多警句、名言、成语等等,只要点拨学生用心摘记,储备于心,在写作时这些内涵范例就自然从记忆库中跃出,被激活,被衍化。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博大胸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道别情怀,屈原的爱国风范,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都可以在写作时开合有度的援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我们要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有真正的有所感悟,用“学写作文”的眼光去学课文,假以时日,作文水平必将提高。

篇9: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高,教学能力,写作能力

写作在各个行业都必不可少, 谈业务需要写策划书, 教学需要写备课教案, 产品需要说明书, 面试还需要写自荐书……写作存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或必不可少或仅仅是为了锦上添花。心情低落时, 创一首诗歌来舒缓自己的情绪;历经一段旅途, 记一篇游记留下纪念;面对一位伟人, 敬佩之情无以言说, 只唯有将滔滔不绝的景仰注入文字当中, 这些都体现了写作的重要。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天赋神授的, 它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来拓展思维, 然后将人的写作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写作也不是文学家的专利, 而是每个人的权利。通过写作, 可以直观地表达出一个人的思想感情, 还能充分地交流思想, 在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逻辑性。所以, 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维能力, 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扩散, 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学生应具备的14种能力》中提到, 表达能力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 其中又以书面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由此可见, 写作能力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每个想成才的中学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如果想要将来有所建树, 就必须在中学时期就努力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语文教学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曾有人这样概括我国教育的弊端:小学教育时“听话教育”, 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 大学教育是“放任教育”。 (林婉卿著.中学写作思维教学研究及训练.厦门市: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09) 这样的说法虽然有失偏颇, 但是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形象地概括出了我国教育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处在一个超重的状态, 中学生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空间供自己支配, 学生的个性的得不到发展, 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最终导致了中学生写作上的劣势。中学生正值青春期, 是塑造身心和个性的黄金时期, 而在这样的沉重的“分数教育”下, 不但抑制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还扼杀了学生的对文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当代中学生只要一提到写作文就感到无比地痛苦, 除了学生自身思维限制的问题, 教师的教育方式也欠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学生无话可说, 无话可写, 不知所言, 表达不清, 面对这一现象, 教师并没有找到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 往往都是给出一种统一的模板, 于是上交的作文给人的感觉大同小异, 如同一模子中倒出来的, 缺乏创新和生动活泼的气息。这样的情况既苦了写作文的学生, 也累了阅作文的教师。

二.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注重素材的积累。

对于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情况, 追根究底, 还是因为学生的阅读面太窄, 视野不够宽阔, 生活阅历不够。一篇优秀的文章离不开合理的引用和典型的实例, 这些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 而阅读是积累素材的主要渠道, 纵观文学大家, 他们除了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对文字的敏锐度之外, 都有阅读大量的各类书籍的爱好。“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知识, 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做到信手拈来。作为一名中学生, 除了拓展阅读面, 还要养成随时随地摘抄的良好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选一精美的笔记本, 记满动人的句子, 然后因此而爱上写作。

2.教师正确的引导。

“读万卷书, 不如行万里路”, 只有亲身感受过, 真切地体会过, 才会有感而发, 有所感悟, 有所想, 有所写。在语文写作教学中, 教师不能千篇一律地给出一个框架, 而应该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思路, 根据自身的经历写出真情实感。比如, 春暖花开之际, 给出一个命题“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然后组织一场春游, 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春天的这场约会。在春游的路上, 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欣赏周围的美景, 让学生用心感受春天的气息, 并提醒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感受。相信通过这样的办法, 教师能在这篇作文中看到每一位学生的动人之处, 因为真实, 所以动人。坚持这样的方式教育, 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同时还能优化教学, 提高写作成效。

能否通过平时的教学让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获得大幅度的提高, 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而通过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写作能力各方面的分析, 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有理由相信, 只有选对方式方法, 并且长此坚持下去, 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能得到一个质的改变。

篇10:语文教学应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41-01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与任务。就语文是工具学科而言,必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之学习适度、有用的语文知识,重在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因此,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应以掌握语文工具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为重点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模式。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了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语文教学。

一、强化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的训练去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1、使识记内容成为应用语言。古诗文和现代名篇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经后人传诵,有的意义转移变化,有的意义引申扩大,有的意义符合某一情景,我们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些名言佳句的含意后,只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出来,则未能达到应用的目的。因此,可以把这些名言佳句同具体语境结合起来训练。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的“吟”就是指会运用。

2、语文知识语境化训练。语言大师吕叔湘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可见,把基础知识融在具体的语境中训练,使之形成技能是切实可行和非常必要的。在语境中进行判断词性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含义的能力。

3、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阅读为写作打下了基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又是语言应用的具体形式,语文训练就应该突出写作这一重点,以实现由理解到运用的知识迁移这一目标。学生在教材中读了什么文章,就练习写什么文章,领会了什么技法,就在写作中运用什么技法,只要我们指导学生读一篇文章,在写作中训练一个侧重点,日积月累,便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4、加强听说训练。语言应用的方式除了写作外,还有听和说两方面,而且这两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写作更频繁,所以加强听说的训练尤为重要。

二、明确重点阅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对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有特别的功能。美育能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只有将美育融合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更为主要的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美育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语文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是人的生存之本,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贯穿人的一生,贯穿人类历史。”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可行、开放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应适当创设教学氛围,提供适宜环境。学生一定的能力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青少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探究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探究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疑敢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重数量,不计质量,实行问题无错原则。教师应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思路、角度、范围和方法,使学生提起问题有的放矢。教师可“抛砖引玉”,从不同角度提些问题作示范,开阔学生的视野,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总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语文教师应有目的地关注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构建新颖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程理念,深入语文学习的内涵,不断改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能力和水平,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从中解脱出来,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23年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评估试卷下一篇:1年半外贸业务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