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2024-07-26

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精选8篇)

篇1: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精神,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狠抓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上来,下苦功持续抓好教学工作,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为职业学校注入长盛不衰的生命力,真正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效益协调发展;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让学生学会从业技能和本领,就业创业,成为有用之才;才能不辱职业教育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找准工作重心,明确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目标任务

2、教育理论及实践表明,造就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经得起考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管理,以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自觉苦练内功、认真对待每一天的教学任务、努力提高能力水平,形成团结向上、勤奋敬业、积极进取的师德风尚,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长期可靠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方法

3、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学校意见,根据本地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监管。要深入扎实认真,不搞表面形式走过场;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给学校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预留空间,使学校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向办出特色的方向发展,不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不给学校增添远离学校教学中心工作的额外工作负担;要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力

1量,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一线教师及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教学管理决策更加贴近学校实际,不可主观臆断、妄加决定。

4、中等职业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要吸纳广大教师的建议,符合学校实情,以强化教学管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能动性,促使每位教师树立对本职工作的强烈责任心,认真、扎实、不懈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为目的;要为教师专注于教学营造团结紧张、严谨愉快的工作环境,切不可因制度过于繁杂,令教师疲于应付而过多牵扯教学方面的精力。

5、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既要严格规范,也要鼓励改革创新。严格规范就是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认真制订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上好每一节课,保证教学基本的质与量。改革创新则是学校及教师要根据职业岗位需求、专业及课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教学改革,将教改创新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整体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以有效提高教学质的水平。

四、健全教学档案,为规范和优化教学管理打好基础

6、教学档案建立的完备与否,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工作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本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档案建设。一是便于每位教师掌握规范教学的管理制度,明确搞好教学工的具体目标任务;二是便于校长、教学主任、专业组长掌握监控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优化教学管理;三是便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学工作了解分析和检查评价;四是便于总结经验、开展教学研究和学习交流。

五、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增强培养人才的适应性与竞争力

7、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和《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管理和设置专业,要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着力建设一批具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品牌专业。

8、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安排与开发,要基本面全、课时量足、达到与中等专业学历教育层次相匹配的层级水平;要贴近岗位工作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服务。课程内容的设定,要经过认真研究、慎重取舍和周密计划,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或者请相关行业、企业、课程、教学专家进行论证,切不可随意增减,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

六、深化教产结合,提高培养人才的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

9、中等职业学校要努力开拓校企合作办学的路子,积极参与到教育部、省教育厅“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同步推进计划”中来,不拘一格,创出与本校实际、现行体制相适宜的校企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工人的要求。校企合作一要促使行业、企业为教学内容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评价提供教学资源,参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使得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匹配,有利于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技能,成为符合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的应用型人才。二要有效地解决有限的办学经费与无限的设备更新及技术更新的矛盾,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有利于获得企业资金、设备的支持,关键是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提升职业学校办学的综合能力。三要为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锻炼,熟悉当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工艺流程提供条件,促进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推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四要为学生实现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和人格养成提供真实环境,使学生通过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的锻炼和亲身体会,提高实践能力,学会如何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学会与人相处和沟通,融入企业环境,促进角色转换。五要大胆探索校企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为我省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政策制度提供依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要加大校企合作政策研究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与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密切沟通、积极配合,探索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体系,努力做到指导到位、有力,服务专业、有效;要争取各方面支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校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与机制保障,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10、农科教结合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相关中等

职业学校要进一步与“三农”及相关科研部门密切结合,深入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课题研究与实践,不断提升农业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与水平。农科教结合一要构筑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实现从专业理论到农民需求、从教学课堂到田间地头的有效对接;二要紧跟地方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教学实践和品种改良、科技推广等活动,既有效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养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人才。

11、技能竞赛是教产结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项具体的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影响着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选拔、“双师结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的重要途径。抓技能竞赛一要想方设法加大投入,为学校强化技能训练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生产资料及技术指导专家保障;二要努力为师生创造到相关企业学习训练高新技术技能的机会,把他们塑造成为技术领先、技能精湛的专门人才,为我省在技能大赛中展现教学成果、证明办学水平、创出优质品牌、提高社会声誉出力。

七、加强教学质量监测,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

12、各市教育局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时间,组织开展全市统一的中等职业教育文化专业知识水平考试(以下简称“水平考试”)与职业能力测试,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可在学生完成前一年半学业时对全市接受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文化专业知识水平考试。职业能力测试不实行统测,学生在全部中专学业完成前只要取得相关专业社会广泛认可的、有公信力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鉴定证书,则可视为完成了职业能力测试。如个别学校的个别专业目前没有对应行业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鉴定证书,该学校应在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下,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自行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能力测试,并对测试合格者颁发相应鉴定证书。学生通过文化专业知识水平考试和职业能力测试后,方可取得中等专业毕业证书。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对全省或所辖市水平考试与职业能力测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针对突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3、各市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建设各门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水平考试的题库。题库的题目应适合学生在完成前一年半学业时的水平,全面反映中等职业教育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应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并及时向全体师生公布。题库建设要以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兼顾学生实际水平;不以竞赛选拔为目的,而是为接受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文化专业知识设定基本要求,以有效控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专业与职业素质的层级水平。

14、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组建以职业教育教学或教学管理一线的骨干教师或管理人员为主的教学工作考评小组,对所辖中等职业学校的进行教学质量评价。要选择适当的时间、范围,以不打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本着重点深入、精练高效的原则,采取提前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开展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查出学校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并结合实际改进教学与管理工作,持续、扎实、全面地推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八、开展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推进教学改革和提升师资水平

15、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及竞赛活动,促进好的教学改革经验得到广泛学习借鉴及推广应用。一要着力针对教育部组织举办的教学活动种类,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竞赛,支持鼓励教师在全国教学研究课题和教学竞赛上争先创优,用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精湛教学技艺引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向,为全体教师树立学习的目标和榜样;二要认真开展“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主要面向中等职业教育一线的骨干教师与管理者征集包括论文、专著、案例、校本教材、实验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多媒体教学软件、公开课教案等方面教学成果,充分调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理论研究和教改实践的积极性,加快破解阻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难题。

九、按需培训师资,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

16、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举办中等职业学校中层及以上管理者培训班,及时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武装他们,使他们开阔视野,从学校长远发展考虑,以教育家的风范办职业教育,既勇于开拓进取,又踏实做好每一环节工作;既为学生近期就业着想,更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17、师资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长抓不懈的首要工作。一要传达积极务实的成长理念,引导激励广大教师脚踏实地自觉自主发展,通过自修自训提高业务能力。只有经历了能力提升的艰辛过程,教师才能有底气、有方法将自己所学、所练、所悟更好地传导给学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生存本领。二要改革现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模式,增强师资培训资金的使用效力。要将师资培训资金以适当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教师本人,激发教师立足岗位不断进取的内驱力,激励教师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三要将普遍性的群体培训转变为教师急需的、针对个体差异的、有较大自主选择空间的培训。可以“奖学金”的形式为教师提供进修资金,使教师根据本校本人教学实际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或更加对路的培训机构去进修学习,达到所学为所用的效果。

十、加强协调沟通,推进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18、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单一的入学方式和学习形式,拓宽服务对象与办学形式,努力做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有计划地开展各级各类成人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满足初高中后进入社会的青少年、转岗再就业人员、在职职工、农民及退役士兵等各类人员就业培训、继续学习的需求。

19、探索中高职衔接贯通的多种实现形式,研究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扩大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比例,促使对口高考本、专科招生指标同步增长、比例协调;改革招生制度,建立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鼓励中职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逐步形成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供终身服务。

篇2: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1、基于学分制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建构;

2、方法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具体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

3、社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具体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

我校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合格中职生。

我校一贯坚持与各类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制订了各专业的《技能水平测试要求》及《实习成绩考核办法》,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提高了专业能力;此外,我校还积极探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主要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方面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与社会各界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为己任,创新教育模式,深化内涵管理,完善管理监督机制与评价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积极探讨学生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方法,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品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我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山东省纺织服装类专业教研中心,现有4个省级示范(重点)专业,分别是:服装设计与工艺、纺织技术与营销、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技术。学校于2005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等五个组织评为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2007年被人事部、教育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1年被山东省评为全省创业明星学校。近几年我校积极参与专业教学改革、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办学等全国性研讨会,并作典型发言。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已成为推动当地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多年来,我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思路,积极邀请各行业、各企业的知名人士以及各类专家、学者、名师到我校来开展师资培训、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其中聘请鲁泰纺织股份公司董事长刘石祯、鲁泰纺织股份公司总经理刘子斌、唐骏欧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崔毅、刘士涛,山东新星集团总会计师陈凤云、政工师司衍水等长期担任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指导顾问;邀请山东教育报总编陶继新教授、山东省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郭道胜等到校进行学术交流和教学指导;聘请中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张立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建博等到校为师生做励志学习讲座;聘请青岛大学张晓东博士、郭宪英博士、李群博士、彭智博士等到校进行讲学和专业技术指导;聘请鲁泰纺织公司讲师团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聘请鲁泰公司工程师贾西武、高淑霞等到校指导教师的专业教学和学生的技能训练。他们的到来对于我校的专业学科建设、教师的培养、学生的成长都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近年来,学校加强与高校和社会的联系,聘请专家、技师和名人来校开展师资培训、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其中邀请山东教育报总编陶继新教授、山东省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郭道胜等到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聘请中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张立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建博等到校为师生做专题讲座;聘请青岛大学张晓东博士、郭宪英博士、李群博士、彭智博士等到校进行讲学和专业指导;聘请鲁泰纺织公司讲师团对师生进行专题讲座;聘请鲁泰公司工程师贾西武、高淑霞等到校指导教师和学生技能训练。

近年来,学校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来校进行专业建设指导、专业教学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为学校发展和学生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主要聘请的专家有:鲁泰纺织股份公司董事长刘石祯、鲁泰纺织股份公司总经理刘子斌、唐骏欧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崔毅、刘士涛,山东新星集团总会计师陈凤云、政工师司衍水等,长期担任学校专业建设和指导顾问。

篇3: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形图像进行辅助设计的一种技术, 已经成为图形图像设计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之一。不仅如此, 其对于整个平面和三维设计类专业群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是设计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前趋课程。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设计手段, 具有效率高、速度快、精确度高、质量高的优势, 对光源与颜色信息分布提供了一系列量化的图例工具, 从这方面来说, 比人从视觉方面来判断更加规范和准确, 而且速度也要快得多。然而, 在中职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中, 有一部分教师却没有很好利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优势来应用到教学中, 使得图形图像教学显得比较古板, 学生也缺乏兴趣。因此, 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创新图形图像教学成为当务之急。

2 图形图象处理的学习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作品缺乏创意

图形图像处理是计算机技术、艺术与创意的完美结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计算机图形设计、处理等技术方面的操作, 甚至有的将使用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完全视为一种赖以生存的手段。这些都违背了图形图像设计的基本原则, 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与创意是图形设计的生命, 设计得再好的图形, 如果缺乏艺术感和创意, 也是徒劳。在教学中过分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使得学生在对图形图像进行处理时作品显得苍白无力, 只是单纯的几何形体或者是杂乱无章图形的拼凑, 缺乏艺术感和创意的, 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 要达到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的, 就要重新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意思维。

2.2 学生作品缺乏形式美感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是用计算机对图形图像进行辅助设计及处理。然而一些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上只注重技术方面的教学, 学时也沉迷于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上的学习, 忽视了图形图像设计与处理的视觉艺术性, 这显然是不符合中职计算机美工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课堂教学上, 教师只注重对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各种指令的传授, 教学时对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很熟练, 但是学生所设计的作品图形画面杂乱无章, 忽视了形与色的搭配, 没有充分应用构图、透视、肌理等知识, 作品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失去了图形图像本身的价值。

2.3 对计算机软件的运用不够灵活

学生在学习图形图像处理过程中, 有些学生对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学习比较粗糙, 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充分灵活地运用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的功能, 使其作用单一化。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中的每个工具、指令都有其特定的用途, 在不同的地方所起到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P H O T O S H O P中滤镜命令与其他不同的命令相结合, 应用后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学生在学习时, 只注意到这些工具的操作方法, 但在实践中不知道应用于何处;对于不同的情况不能有针对性地使用工具, 不能灵活地解决和处理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只会做老师演示过的案例, 到具体应用时却无从下手, 没有充分发挥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优势。如在P H O T O S H O P中对不同的图像进行抠图时, 用来选择图形区域的工具有多边形套素、套索、色彩范围、磁性套索、反选、背景橡皮擦、羽化通道、蒙板、橡皮擦工具和快速蒙板、钢笔工具、选框工具等等, 面对那么多的选择工具, 学生往往会出现盲目选择的情况, 不懂得选择哪一种为好。当然, 这些都仅针对在R G B颜色空间而言, 如果处于L A B或C M Y K模式, 则情况又会有有相应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 要从意识上坚决杜绝那种“见木不见林”的教学效果。以平面设计软件为例, 核心概念无非这几个:图层 (含运算) 、选区、通道、蒙版等, 从每年Adobe的官方认证考试中也可以看出就是紧扣这几个概念来命题的。在讲到蒙版时, 常规的讲法又是举例、又是制作教学模型, 效果亦不佳, 这时, 教师完全可以提炼一句“黑透白原”——黑色的部分将穿透本层、白色部分仍然维持本层原状, 这四个字准确概括了蒙版的特点与用法, 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 学会归纳与提炼是当前教师的当务之争, 否则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见林不见林”、教一点会一点。

2.4 只注重工具的使用而不注重技巧的来源与原理

比如在数码后期处理的换头术中, 替换头比较容易 (从技术角度来讲非常容易) , 但是头像的衔接是否自然、色彩是否协调, 角度是否合理等, 就不只是技术问题, 其中包含很多制作技巧和经验。又如在处理数码后期修片常遇到的“大光比”问题, 很多学生都习惯使用H D R来做, 那H D R的原理是什么, 能否在使用HDR插件前预测效果图?其实这是一个教学内容之外的问题, 但却非常重要, 突破这点对如何理性、快速、准确地设置HDR的各种参数大有帮助。另外, 还存在孤立地学习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技术、不能结合专业和市场的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各个领域等问题。

3 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教学创新的途径

3.1 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使用案例

中职教育要求培养出高等技术实用型人才, 理论部分以适度够用为原则, 因此中职教育应以实用为先导。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 启发式的教学过程。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 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教学法最为成功、最为成熟的学科是工商管理 (M B A) , 案例选择充满内部矛盾、存在相互冲突的事件, 学生一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工作, 然后课堂上讨论、总结。对于《图形图像处理》课, 课程特点不同, 学生情况不同, 在使用案例时, 不能一成不变的照搬。

在教学中, 笔者总结了三种较适合本课程的使用案例的方法:讨论案例法、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 要针对不同的内容, 具体的情况, 使用案例时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讨论案例法: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的案例。讨论案例法可以有两种方案, 一是讲解新课时, 课内边讨论边进行, 前面路径的例子就是这样, 二是某一内容讲授后,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可分小组讨论, 也可以大班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案例时, 教师要有驾驭案例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课前问题设计非常重要, 要注意:提问要少而精, 所提的问题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 为教学目的服务;案例提问要有层次性, 循序渐进, 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差异性.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

列举案例法: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说明一些基本概念、或一组命令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 列举案例法主要用于说明一些不太复杂、或内涵较少的问题。例如, 第一节课, 为了说明矢量图与位图的区别, 案例是一幅图片, 备课时分别处理成矢量图与位图。把它们放大后, 学生马上就发现了它们的区别, 对矢图与位图有了清楚的认识。又比如, 在讲解滤镜时, 要介绍一系列的滤镜效果, 用列举案例可以快速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滤镜的效果, 但滤镜的综合应用, 用列举案例法就不太合适了。

讲评案例法:讲评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从中挖掘出丰富的内涵, 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颜色部分, 要介绍一些调节颜色的工具, “色相/饱和度”命令较为常用, 也很典型。案例图片是绿叶中有一朵鲜艳的红花.要求将红花调节为紫色, 绿叶不变。讲解时, 一一讲到色相、饱和度的概念, 调整色相、饱和度的方法, “着色”选项的作用等, 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懂了, 只要选中红花, 调节色相就可以了。但是, 这还不是最好的方法, 我进一步讲解, 在色相对话框中, 还有一个“编辑”选项, 从中可以选择具体的颜色单独调节, 选择红花的步骤完全可以省略, 效率最高。同样, 在讲解曲线工具时, 案例是一张颐和园的图片, 要求将山上的绿树调得更绿。从色阶开始, 曲线命令的应用, 选中具体的通道调节等一一讲评, 这个案例要选中绿色通道调曲线, 但又不能整体提高, 否则天空中包含的绿色也会提高, 存在局部偏色现象。接下来, 再讲解找到树木亮度在曲线中的位置, 部分调节曲线的方法。案例讲评后, 同学们掌握了曲线工具, 同时对软件的强大都深有感触, 学习目的达到了, 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3.2 在教学中应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是中职教育计算机课程中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在教学中应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学生的平面图像处理技巧、平面设计的基本功以及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操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3.2.1 课前准备

案例的选择或撰写、任务的设计要注意:一是案例的选择要根据学生实际, 结合课程特点, 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这样学生学习案例时, 就比较熟悉, 比较容易, 也使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价值, 并在本专业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案例的撰写要遵循连贯性, 案例中所涉及的各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要循序渐进, 难易适中, 避免跨度大, 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三是任务设计要遵守适当的原则, 这是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实际, 合理提出任务要求, 案例和任务既要相似性又要有一定的区别, 任务要具有连续性, 深度和广度要适中,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章可遁, 避免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既要给稍差学生以锻炼的机会和学习的信心, 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由发挥, 提高他们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进行单独设计创新的能力。

3.2.2 课上实施

课上实施的重点是案例的讲解和任务的实施。案例中理论讲解要少而精, 避免面面俱到, 重点讲解难懂的、操作易错的及有技巧的地方, 任务布置阶段, 任务中要体现学生的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完成任务所需的学习条件和资源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对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这门课, 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将整个课堂的任务布置下去, 如制作网站横标, 包括设计风格、栏目要求、所需素材、制作技巧等。在整体思路上将制作网站横标的知识点拆分为多个案例。例如, 课程进行到色彩配置这课, 主要授课内容、任务包括:完成个人主页页面色彩设计;案例使用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首页;基本知识点:图像的色彩模式、图像的类型、图像的分割等;教学评价:任务的完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是布置任务,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能带着任务去学习, 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二是详细讲解任务设计中所涉及的案例。以讲清知识点, 完成教学目标。三是学生任务的完成,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拓展, 并根据实际情况, 及时进行互动式分析指导, 让学生在逐步思考分析的过程中, 不断在操作过程中试探解决问题, 以达到主动建构个人知识的目的。最后是任务评价, 对任务的完成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同时对知识点进行疏理和查缺补漏。

参考文献

[1]魏斌.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肇庆学院学报, 2002, 23 (1) :68-71.

篇4: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 德育课程 现状 改革 创新 理念

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德育课存在内容单调枯燥、课堂沉闷乏味,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等情况。厌学、逃课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学习效果极差等等。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的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是当前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中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大多有两个:一是培养实际操作及技能型人才。二是培养学生参加对口考试,向高一级学府升学深造。这也是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方向和生命力,然而基于该目标下的德育课却被忽视。所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指标和增加生源,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注重在培养他们的实验实习技能和专业课上,中职学校几乎很少开设或者甚至不开德育课程,忽略了德育的培养。

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部分是成绩不好的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特别是生源面向农村,大多数是些学习困难中下等层次的学生。使得职业学校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现年龄阶段学生,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体,在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时,总以个人为中心,以利己主义为中心。况且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正处于个性发展、思想道德不太稳定,难以管理和教育的时段。而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多停留在只要求学生勤奋学习的、空洞的、记概念的层面,而缺乏生动的、具体的、鲜活的,各具个性的积极引导。

二、中职院校开展德育教学改革创新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民心工程、系统工程。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因此,德育课教学应该加强创新,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三、开展中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手段

1. 舍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舍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多运用和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开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观看视频录像、设置心理专职教师和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另外,针对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學习的情况,学校可以增加第二课堂的时间,举办拔河、篮球、运动会等比赛项目,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团结合作、平等竞争等道德品质,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发挥学生组织积极性。学校及任课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有关理想、信念、方向等方面的教育,或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加深对行为准则的理解和认同,真正的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素质。

2.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德育素材。一个好的德育素材,会直接影响到德育效果,没有了素材作为载体,德育教育就显得空洞,而空洞正是教育工作的一个大忌。为什么学生总是感觉德育教育枯燥无趣,很多时候正是素材选择上出了问题。很多德育素材在学生看来,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也就达不到教育的目标。所以教师在素材选择的时候,要学会听取学生的建议,了解其兴趣,可以试着让学生参与到素材的选择中来。在选择的过程中,对学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而且由学生参与的素材选择,学生受其影响比较深刻,这也使得素材载体的意义更加凸显。

3.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德育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主动学习,特别是可将德育教学内容分解为各种教学专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在调研与体验之中,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巧妙设置疑问,巧妙引导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重点抓住教学环节,以灵活的教学方法点拨释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4.增加社会实践,消化课堂知识。德育具有实践性,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此,实践是道德的发生基础,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态。因此,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德育课程教学也是一种教育实践课程,更应注重实践教学。德育教学的各门课程内容不仅仅是理论性内容,同时涉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它也注重或强调通过实践教学,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社会,学生既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又把书本知识用到了实处。

四、总结

总之,旧的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只有采取适合当前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的向前发展,因此,做好中等职业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5: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教职成[2011]6号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就进一步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

1.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认真指导职业学校办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离不开行业的指导。

2.强化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十二五”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当前,职业教育办学机制还不够健全,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的必然要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职业教育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依靠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推进改革创新,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依靠行业,充分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3.大力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职责。要支持行业根据发展需要举办职业教育,并对本系统、本行业的职业教育发挥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作用;明确举办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完善管理模式,促进学历教育与培训有机衔接;整合行业内职业教育资源,引导和鼓励本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发挥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管理工作;收集、发布国内外行业发展信息,开展新技术和新产品鉴定与推广,2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现就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把握方向 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4.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要求。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

篇6: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现就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建设衔接课程体系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衔接,是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正处于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开局阶段,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建设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课程体系,夯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设衔接课程体系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任务。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全面展开,职业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不断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但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与教学上的脱节、断层和疏离是制约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的重点因素。因此,必须把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3.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实现人才系统化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内容完善、对接紧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科学高效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4.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招生考试、质量评价、校际合作、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实训条件等方面的全面统筹和有效衔接,建设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为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建立科学完善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和制度化,成为“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保障和有机组成部分。

5.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需求引导,服务发展。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着力解决不适应、不衔接、不配套的问题,实现全面衔接、系统贯通,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和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根据技术技能人才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的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统筹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根据行业和地方发展实际,制定整体推进计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坚持制度创新,重点突破。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形成相关利益方参与的社会共建机制,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制度。从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入手,先试点,后推广,着力突破主要困难和重大障碍。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特色。鼓励各地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不同模式和途径,鼓励衔接课程多样化、多形式和特色化建设。发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骨干校引导和带动作。重点扶持农村、西部、民族地区,以及涉农专业、民族工艺等专业开展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三、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6.推进培养目标相衔接。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类型、规格及目标定位,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职和高职相同或相近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的关系,保证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推进专业设置相衔接。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加快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推动各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与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层次和类型结构,建立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制度。

8.推进课程内容相衔接。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动的课程设置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实际要求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需要,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统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开展教材建设。通过行业、企业、专业机构参与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和中小型创新企业的服务能力,使课程和教材能够及时反映产业发展、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9.推进教学方式相衔接。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10.推进招生考试相衔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推广“知识加技能”的考试方式。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技能不断提高的学习通道。研究制定职业院校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升学、在实践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免试就读职业院校的政策。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

11.推进校际之间相衔接。以区域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为重点,在现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校际合作的基础上,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校际衔接改革创新,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间的衔接、贯通模式,探索各层次职业院校之间衔接的合作模式、方法、途径等,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系统化。以集团化办学为主,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校际合作模式,引导和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开展集团化办学,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

12.推进质量评价相衔接。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模式,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13.推进师资建设相衔接。统筹规划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务(职称)评聘、表彰与奖励继续纳入高等教育系列;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各地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制定完善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措施。

14.推进实训条件相衔接。统筹制订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相衔接的专业仪器配备标准,建立健全职业院校专业仪器设备配备标准体系。支持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和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15.推进校企合作相衔接。支持和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参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兼职教师选聘工作。组织指导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习、就业推荐等工作。

四、切实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领导和保障 16.加强组织领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统筹,合理规划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和布局,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行职责,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协调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议程,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抓好落实。要把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与中等和高等示范校建设等重大项目实施有机结合起来,突破关键环节,实现整体发展。

17.加大经费投入。各地要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的经费保障机制。地方教育事业和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中,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并做到逐年增长。要积极引导行业企业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人才、设备、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篇7: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综述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12月2日至3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经验,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会议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这次会议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工作会议,也是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关于教学工作的会议。会前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了本届政府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抓住当前关键战略机遇期,切实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用两个“前所未有”,强调了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都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了系统规划和部署,职业教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

袁贵仁指出,一定要深刻领会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是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

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快速发展。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870万人,在校生近2200万人,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

但同时,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大与质量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对此,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总结说。

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批示、袁贵仁部长的讲话和鲁昕副部长的总结引起了与会600多名代表的强烈共鸣。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表示,近20年来,上海中职教育走过了从“做大、做强”到“做强、做精”的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理念,上海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做精、做特、做强”,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云南省教育厅职教处副处长杨伟介绍说,2010年,云南职教招生人数第一次突破了30万人,高中阶段职教首次超过了普教。“职业教育发展正从注重规模扩大阶段转入注重内涵提升阶段。要让学生个顶个,受社会欢迎,必须切实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

同他们一样,把加强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工作抓手,努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与会代表们的共识,这也将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吻合度

教育的核心是教学,教学工作抓不好,提高质量就是空谈。

为什么有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好的岗位?为什么有的岗位招不到好的学生?出现这个矛盾,就是因为学校办学与产业发展脱节,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脱节,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学生的适应性不够。

袁贵仁对此指出,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把大力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作为关键切入点,要特别重视在人才培养上更多地听取行业企业的意见,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蓝图已经绘就,重在贯彻落实。

根据会前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部署,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近期将重点推进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合作办学、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创新等工作。

会上还成立了全国财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行业组织遴选的10家全国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单位也已在会上授牌运行。

中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孙长庆表示,大会中传达的这些重视行业、让行业发挥指导作用的信息,表明了教育部职教改革的新思路,让行业的代表们很振奋。而会上提出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完全抓住了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充分配合,在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建设标准,教材课程体系创新,教师学生到企业顶岗培训实习,技能大赛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发挥好引领作用。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凸显职业教育教学新变化

深入研讨谋划改革创新,群策群力促进教育发展。

参加此次会议的600多名代表中,不仅有教育部门负责同志,还有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代表,有关地级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部分委员、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这种行政人员和教研人员相结合、宏观决策人员和一线教学人员相结合、产业界和教育界相结合,尤其一半的参会人员是行业企业代表的与会人员构成,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特色。

大会在部署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同时,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凸显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特色。

会上开通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全国87万名中职学校教师和近2200万名中职在校生,甚至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在线分享19个专业的1825个中职学校精品课件。

平台刚刚开通就受到了广泛欢迎,像《photoshop中动画的制作》课件的浏览次数已达到近24万人次,下载692人次。网友建民评论说:“很不错,可以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这么好的课件请以后多做点,放到网络上让我们下载学习。”

会上,南京市中等专业学校、陕西省榆林农业学校等8所中职学校的一线教师作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经验交流。交流内容通过网络向全国80多万中职教育工作者直播,目前已有15万人点击观看。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教师曹律看了天津市机电工艺学校的交流视频,心情非常振奋:“我们也正在模拟工厂环境,开展仿真实践教学,让毕业生和员工两种角色实现平稳对接。兄弟学校的做法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也激励我们要做得更好!”

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分四路走进上海的中职学校,现场观摩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德育等专业的改革公开课。这些课也通过网络同步直播,目前已有2万多人点击收看。

160多种职业教育创新教材和辽宁省信息化教学资源也在会议期间向参会代表进行了展示。

篇8: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一)

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是全国首批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始创于1958年, 至今已有56年的悠久历史, 是一所理念先进、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化学校。学校2009年获评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 2012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多年来, 学校励精图治, 奋发有为, 不断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实现了学校的长期稳定科学发展。尤其是学校注重以创新教育为抓手, 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标, 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成为了苏中及周边地区的一面旗帜和标杆学校。

在美丽的扬子江畔, 坐落着一座享有“苏中小江南”美誉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靖江, 她襟江近海, 思维创新, 经济发达, 已逐步形成以“船舶电机、冶金电力、汽车配件、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家电空调、”等六大工业门类的产业格局。这里, 有中国著名的高速精密电机研发公司, 有国内产量大的微电机生产基地, 占有格力电器、光芒集团、海尔电器、小天鹅等知名电器企业一半以上电机供应份额。2014年中国百强县市排名第26位。

经济的发展, 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 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坚持创新教育“双轮”驱动发展战略, 一手抓教育创新, 一手技术创新, 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科研实践成果, 成为周边地区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为靖江经济持续优质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校2013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这在苏中和苏北是绝无仅有的。

(二)

实施“教育创新”是这所学校的显著特点。多年来, 学校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抓手, 以“创新办学模式、创新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题体系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评价”为主线来驱动教育创新, 一批全国职业名师和创新型精品课程脱颖而出。学校徐刚副校长获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 商联红老师一直担任全国电工电子技能大赛裁判, 朱照红老师获全国黄炎培杰出教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朱照红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等。由朱照红等老师主编的创新教程———《职业院校创新发明与实践》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国发行使用。近五年间, 学校先后有7位老师主编或参编了多个门类的全国规划教材和统编教材达11部, 有力地推进了中职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学校在“技术创新”上, 以学生职业化发展为抓手, 以“两对接、三步走、四推动、五平台”为主线驱动技术创新, 为学校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两对接”是指对接专业抓课改、对接企业抓技改。对接专业抓课改:用创新教育推动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开发创新型精品特色教材;对接企业抓技改:将创新教育纳入“专业见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各阶段, 深度推进校企技术合作。“两对接”要求职校生进企业“做中学技能、做中想方法、做中有创新”和“带着想法回学校, 带着专利进企业”。

“三步走”是指将创新教育作为必修课程, 融入各专业教学计划, 分步推动“创新文化教育、创新技法教育和专利转化及科技创业教育”。“三步走”为构建创新型社会培养输送了数万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创新型技能人才。

“四推动”是指“三金工程” (金蓝领、金点子、金铺子) 、“三创实验班”、“三级课题研究”和“三级创新大赛”, 推动学校的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五平台”是指利用“技术创新办公室”、“创新教育名师工作室”、“发明协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和“创新与创业网”等五个创新教育工作平台, 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创新活动的组织和教学实践活动, 营造浓郁的创新教育实践氛围。

(三)

“水色本正白, 积深自成绿”。近五年来, 正因为靖江中等专业学校的双轮驱动创新教育战略的实施, 使这所学校在这片热土中绽放出了一片桃红柳绿、春色满园。由学校朱照红、叶琳等老师指导的创造发明作品先后获国际国内各类创新发明大赛金牌31个、完成技改项目和专利成果15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个。朱照红老师还应邀为江苏、浙江、湖南、山东等地职业院校开展了科技创新专题讲座30余场, 受众人群超过10万人,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在省内,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仪征汽车工程学校、南京机电高职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泰州机电高职校、涟水职业教育中心、泰兴中等专业学校等20多所职业院校到校交流座谈。

对靖江中等专业学校的创新教育, 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评价说, 靖江中专的创新教育, 创造性地探索了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构建了专业技能教育与技术创新教育两位一体, 基础文化学习、专业技能学习、实训实习三领域同步推进的教学改革框架;成果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 从人才培养进一步扩大到产学研结合, 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进步的双促进。多年来, 该校的创新教育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创新实践, 开发创新教育体系, 促进学生就业质量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并对深化中国职业教学改革具有示范作用。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创新教育优秀组织奖”、“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省青少年发明家摇篮奖”、“省专利申请先进单位”等称号。

上一篇:副职领导转正考察材料下一篇: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