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教学

2024-06-24

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教学(精选11篇)

篇1: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教学

一直以来教学领域都盛行一种比喻:“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这一比法实不可取。

一味地把水倒给学生只会使得学生成为一个被动接纳的容器,于是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不停灌输的单方行为。而任何一种真正的、合理的教育都必须由学生参与才能取得效果,仅仅只有教师教是教不会的,还得要学生主动学,要教与学同时进行。教育的效果总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等状况为转移;教育效果的好坏总是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成正比。一切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苏格拉底把教育比作助产术。教师是助产士,学生是产妇。助产士是协助产妇生出新生命,教师是协助学生的心灵产生概念、知识和领悟力,主动产生知识及概念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这才有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它要求课改的一切活动都要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

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要让每位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地去“桶”里,甚至课堂以外的“江、河、湖、海”里舀水。

篇2: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教学

一直以来教学领域都盛行一种比喻:“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这一比法实不可取。

一味地把水倒给学生只会使得学生成为一个被动接纳的容器,于是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不停灌输的单方行为。而任何一种真正的、合理的教育都必须由学生参与才能取得效果,仅仅只有教师教是教不会的.,还得要学生主动学,要教与学同时进行。教育的效果总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等状况为转移;教育效果的好坏总是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成正比。一切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苏格拉底把教育比作助产术。教师是助产士,学生是产妇。助产士是协助产妇生出新生命,教师是协助学生的心灵产生概念、知识和领悟力,主动产生知识及概念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这才有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它要求课改的一切活动都要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

篇3:以学生为本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课堂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

在引入新课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 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 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动了脑子,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产生有机联系, 从而促进思维发展, 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识.

例如:在讲线性规划问题前, 先创设以下问题:兄弟两人配制两种食品出售.哥哥的食品每块分别用添加剂8毫克、面粉50克;弟弟的食品每块分别用添加剂7克、面粉9克.已知每天原料的使用限额为:添加剂2000克, 面粉3000克, 如果哥哥的食品每块能获利0.55元, 弟弟的食品每块能获利0.60元, 每天配制的食品能全部售出, 兄弟俩每天各配制多少这样的食品, 可使所获得的利益最多?学生对此问题既觉得新鲜, 又贴近生活, 一时却不知如何下手.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同学们自然就有了兴趣, 并试图拿出自己的结果.如此一来, 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听课,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再如:在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时, 可设计以下问题情境:让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 (设为ABC) , 过顶点A及BC边上一点D, 将纸片沿AD所在直线折叠.问:当D点在何处时, AD与B、C、D三点所确定的平面垂直?为什么?学生已有的知识只是线面垂直定义, 要他们用定义来解决问题, 确实困难.教学中, 可让学生动手操作, 从实际出发来研究问题.通过实践, 学生很容易就发现, 当AD为BC边上的高时, 纸片就能直立于桌面, 也就说明了AD与平面BCD垂直.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分析, 学生能够理清思维的顺序:D点在变化过程中, AD不一定与BC边垂直, 不符合线面垂直定义, 因而不可能得到结论;当AD与BC垂直时, 在折叠过程中, 结论好像成立了, 此时, 再鼓励学生加以证明, 并由此进一步得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学生能够从一个简单的实例着手, 到完整推证出定理.在这一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 还增添了获得成功的信心.

二、互动合作, 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情境、条件, 让学生在互动和沟通中, 学会表达数学、交流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 把数学知识与技能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通过合作交流, 使每个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增加学生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缩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增加学生相互交往的机会.二是要引导学生交流, 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 更要交流探究方法.三是向学生传授合作的技能,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 说出不同的看法, 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相互启迪,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实施过程中, 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四是要突破传统学科教学中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 而且要反映学生思考数学, 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发展;不仅要反映学习的结果, 而且要反映学习过程.评价的标准应是多维的, 评价方法应是多样的, 尤其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互动创新的快乐,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创新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新时期的教师教学应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式, 采用如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等.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应留出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全体学生以积极的姿态, 自主参与、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应引导学生挖掘分析、发现隐藏在问题情境中的有关信息和内在的知识联系, 让学生大胆质疑、探索发现.所以教学方式应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4: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以商为本  小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57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似乎是现代教育大多数所追求的教育。很多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都在贯彻以生为本,教师似乎也在以实际行动证明学生为本的小学语文教育。但其实落到实处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细节的地方做的不是特别好。在阅读教学中就有体现,现在就要求阅读教学在实践中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找到方针。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在书中了解到平常了解不到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事实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注重培养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教学如何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阅读能够给人知识,让人警醒,令人愉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让我们铭记过去,阅读让我们把握现在,阅读让我们预测未来。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让他们能够喜欢上阅读,热爱阅读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小,性格活泼,没有较好的自我约束力,平时生活经验优先,对阅读难以产生兴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引导学生阅读呢?现就笔者的一些经验来进行讨论。

一、以生为本的新理念的教育方针下的阅读教学状况及问题

阅读教学的现状,其实不是很乐观的,很多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而且比较好玩调皮,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大多没有自我约束的能力,而且大多数做事的时候都是以自我经验为主,以自我喜欢为主。这就给阅读教学中造成了问题,他们坐不下来静不下来,这样就会对阅读教学产生不了兴趣阅读教学就不好进行。而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去阅读的过程中又没有用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反而会造成学生们对阅读的厌恶。

小学的时候,孩子们大多喜欢一些童话故事一些寓言故事,而教师要学生们读的却是那些比较高深的故事,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难的事情。所以学生们就会对阅读产生不了兴趣,觉得阅读就是读一些枯燥无趣的东西,但其实不是这样的。阅读中有很多外面的世界有很多精彩的知识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但是教师们一味地让学生们读那些高深的道理那些名人名言那些励志的故事,让学生们觉得这是一种压迫式的阅读教学。这样就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有少部分喜欢阅读的学生也会越来越讨厌教师的这种阅读教学方式。所以阅读的教学现阶段状况是,教师不知道怎么教才能让孩子们进行有效的阅读,孩子们不喜欢阅读认为教师的阅读教学是无趣的无理的。

二、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来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教师自身要给学生们一个正确的指导让学生们爱上阅读。不管是在教学还是实际生活,教师都是给学生们做榜样的好时机。因为小学的时候,孩子们会乐于模仿大人的一些想法和动作,那么孩子们大多数接受的就是老师在学校,所以作为小孩子们的行为与思想的主要模仿者,教师应该给学生们以正确的阅读思想,将书本中快乐有趣的故事,分享给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认为阅读教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让他们喜欢上阅读让他们觉得阅读是一个高尚的事情,并且是能一个了解世界的好机会,不要过多的给孩子们一些压迫式的阅读,让孩子们读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也不能让孩子们读一些无用的东西读一些暴力的东西。让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各个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们传递正确的良好的阅读思想。

三、树立榜样,让学生走进阅读

给学生提供榜样,为学生建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能够进入到阅读的空间,感受阅读的美好。可以将和读书有关的名言进行收集,和学生一同赏析,向学生介绍一些喜爱读书的名人轶事,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观察,有爱读书的学生,应该要对其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阅读的心得和收获。在学生身边寻找榜样,带领学生进入到阅读中,畅游书海,激发学生的阅读渴望,喜爱阅读。

四、多样化的活动来让学生热爱阅读

游戏能够吸引学生,将读书变成游戏可以给学生一个非常好的阅读动机。班级中开展升级读书活动,制定一个读书等级,由学生组织阅读管理评价小组,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管理,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就可以让家长签个条,然后在评价小组等级,每个月都进行一次统计,阅读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就能够进行升级,不同等级有不同奖励,可以是小奖状、学习用品、书籍等等。

为了让学生能够喜欢阅读,笔者每周都去图书馆借书,将这些书给爱读书的学生,并且对他们阅读的情况进行了解,及时的给予评比奖励。定期的举行阅读报告会和阅读心得交流会,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笔记和大家分享,评阅读优秀积极分子,利用学生的荣誉感来激励他们。课外阅读获得较好成绩的学生,还可以给他们奖励。学生在获得奖励后,会持续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就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时间以来,教师在阅读的时候为了减少自身的工作负担,对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并没有给予重视。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来进行作品的资料介绍,段落大意,主题思想,顺着现成的参考资料进行诵读,这样学生对作品并不能够深入的了解,只能够生硬的去品读课文。这样的阅读只会增加学生的被动情绪,学生并没有自己去阅读和解析作品,所以不是学生在阅读。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够对学生给予教学方法指导,让学生能够进行一些利索能力的自主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阅读兴趣,点拨和启发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篇5:浅谈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

鹤山市桃源镇桃源小学 梁芝铭

摘要: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题,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不但在主科类课堂实施,在体育课堂里同样可以实施,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学生以鱼。生本教育提出的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在体育课堂里,有着和主科课堂很多的共同点。如:课前设计前置性作业,体育课同样是要“宣布下节课学习内容。课中合理安排,组建学习小组,体育课同样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训练小组,让同学们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课中恰当评价,分享学习成果,体育课同样有教师评价,示范或展示学习的成果。课后评价学习成果,巩固知识,体育课中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回顾该节课学习内容的环节。所以在生本教育下的体育课堂同样可以像主科课堂一样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课堂学习。

关键词:生本教育 学生主体 体育教学 模式

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教师在讲解在示范,而是将教师变成一个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回归到他真正的身份——学习者和学习的主体。例如蹲踞式起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他们通过先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学生之间组内的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解决不少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最后小组之间的示范展示完成蹲踞式起跑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己为主体的快乐体育课堂。

一、课前设计前置性作业

前置性学习内容要有针对性。老师在布置前置性学习内容前,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好课型,例如我们学习双足跳的新授课时,可以先布置学生练习双腿的力量,让学生观察青蛙是怎么跳的啊,双足跳是一个腿跳还是两个腿跳等等问题。前置性学习内容要有趣味性。我们的知识源于生活实践,设计前置作业要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学习羽毛球的正手攻球,可以安排学生模仿随手扔小石头,学生很乐意去尝试,不会感觉到乏味,初步感受甩手的发力动作。前置性学习内容内容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很难去完成,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太容易,学生会觉得没什么意思,合理的根据各个年级的个性特点适当的设置学习的内容,例如跳绳的学习,我们安排一年级的同学在家里模仿跳绳的动作,他们会觉得很有意思,但是不能安排六年级的同学回去练习跳绳的动作,由于他们有跳绳的基础,他们会觉得太简单,没什么兴趣,但安排六年级的学生用绳子跳出不同的花样,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些新的花式,那么他们会很乐意并很主动的去完成这项任务。

前置性作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这个方法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内容,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能在课堂上利用好前置性作业的话,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二、课中合理安排,组建学习小组

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小组,把课堂交给学生。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结合平时的教学观察和班级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个性特点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把每个小组分的均匀,比如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让小组能够动起来,优生可以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把优秀的全部分同一小组,容易出现各自单独学习,相互不服从的现象,把差生全部分同一小组,容易出现大家都不会,干脆都不学的现象。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搭配分组,课堂的效率更高。为了使小组学习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充裕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只有给足自学、思考、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不断地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并对交流的问题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2、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是由内容引发的,但在体育科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因此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同时,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生能够做得到的,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水平相当的。

3、团结共进,互相帮助,在体育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背越式跳高,头手倒立,单杠360°回环,等等都需要同学们或者老师的帮助去完成。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团队的力量,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利用大伙的力量共同去完成动作的练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课中恰当评价,分享学习成果

体育课堂中的评价有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学习的方向,纠正错误。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的评价不能过于打击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你做这个根本和老师教的动作不一样,不到位,动作也不协调,这样子就严重的打击的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去说,你做这个动作和老师教的有一点点区别哦,一开始我们可以慢慢做,一步一步完成,还有这个位置不是很到位,应该稍稍用力一点把动作做到位。老师这样子说,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也乐意去纠正,教师恰当的评价还具有激励性,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鼓舞作用。除了教师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学生自评能够很好对自己学习、小组学习情况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学习的过程中点滴,加深印象。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团队的努力,同学们都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对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老师可以创建一个平台,让每个团队都有机会上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比如学习乒乓球下旋发球,让同学们找代表或者整个团队上去示范如何发下旋球,让小组成员分享他们的练习过程,练习心得,直观的分享给其他同学。同时给予展示的同学掌声鼓励,让学生共同去享受他们的练习成果!

四、课后总结学习成果,巩固知识

体育课堂的结束部分,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整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在学生总结的时候,老师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比如提示一下那个位置不到位啊、那个关节晃动了啊、腰腿没有很好的协调发力啊等等。在总结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练习过程回顾一下,做得好的好在那里,做的不足的在那里,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老师作一个总结并帮助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去探讨,巩固知识。让学生真正的学会体育技能,发展体育兴趣爱好、体育特长,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享受运动带给自己的快乐,为终生体育打下结实的基础。

生本教育,更多的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用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让学生真正享受着体育运动的乐趣,快乐体育!

参考文献:

[1] 体育心理学1996。

[2]《人民教育——“生本教育”专辑》 2009年第8期

篇6: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问题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问题

“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其底线体现在学生可以不成才,但是要成人。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学生观。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教师不能一味迁就他们,也不能一味批评指责他们,要从关心爱护他们的角度出发,善意地指出他们缺点错误,多和他们谈心,让学生从灵魂深处认识自己的错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会关爱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直至公正地对待我们所教的每一位学生,才能杜绝各类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总之一句话,“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供比较适合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快了健康地学习。

篇7:如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

“没有教不出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老师要表扬,会表扬。恰如其分的表扬能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引领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表扬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心,有一双赞美的慧眼,有一颗适度的宽容之心。要一改挑剔、批评的态度,多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尽量地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是进行表扬的前提。表扬必须实事求是

。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要力求客观、公正。对是对,错是错。不夸大,不缩小。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

表扬要力求公平、一致。对不同的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暂差生,只要任何学生有着相同的良好表现,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体现教师的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表扬应该适时、适度。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一般应马上给予表扬,及时强化。表扬也应该有个度,太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浮躁的心理,表扬变成了一种公式,这样的赞赏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表扬不能太廉价,也不能太过度。表扬要讲究方式、方法。公开表扬和私下表扬要双管齐下。对一些带有导向性、典型性的学生行为,应有意识地公开加以表扬。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身旁低声的称赞可能比在全班表扬更令他感到愉快,因为这会使他避开被议论、被嫉妒的境地。表扬不要随便把学生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并不高明的教育手段。表扬的语言要随机应变,含蓄又不失具体。

二、力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营造课堂人文环境。要尊重学生,乐于接纳学生,给他们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要尊重理解,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就加以否定,甚至给以批评,那么交流是很难进行的。

要让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人生的美丽在于个性的独特性,只有承认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差异,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走上自己的人生旅途,展示辉煌的一生。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针对个性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鼓励质疑问难。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

三、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相信学生,尽量给学生机会。新课程不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在实际操作上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教材内容减少、难度降低,目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大空间。教师要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领导者,舍得给学生机会,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篇8: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大学体育,学生发展,教学体系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我国当今的思想主流, 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 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前进的标志。体育作为社会组成部分, 在21世纪的最高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以学生为核心, 将“学生发展”作为体育教学发展目标, 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大创新与进步。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由来已久, 早在1998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 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西方发达国家里“以学生为中心” (Student Centered) 这个词已十分流行, 美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把“满足学生的需求”当作一个最重要的原则, 德国大学体育目的是满足全体学生各种体育锻炼和享受自由体育的愿望和需要, 日本体育教育则强调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创造性, 英国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为了满足学生的广泛需要, 教师应该认识到给所有学生同等机会的重要性, 并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总之, 无论是美国、英国、德国, 还是日本、俄罗斯, 尽管他们表现出来的教育方式复杂多元化, 但是, 异曲同工, 他们均主张大学体育课程必须适应学生, 以学生的发展为动机, 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1 转变观念,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改革开放后, 我国体育课程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但是受多年以来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影响, 改革尚未彻底, 在教学过程和教育方式中常常忽视大学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健康需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 大学体育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积极应对时代的要求, 吸收国内外先进体育教学经验,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大学体育教师由施教者转为“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推向最显著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心理状态展开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乐趣, 愉快地掌握知识, 发挥自己优势、特长, 发展个性, 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 实现体育教学的“健康第一”, 培养运动技能, 养成“终身体育”的教学目地。

2 因材施教, 优化教学课程, 开发课程种类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 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诸如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心理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等都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 教师要摒弃整齐划一的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创建难度不一, 要求不同的教学任务, 充分体现教学的差异性原则,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教学活动中来,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通过体育课学习取得进步。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课程体系中, 要注重技能与身体素质锻炼、健身与保健相结合, 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设计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的体育课程计划, 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注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 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体育文化素养得到增强和提高。

高校体育课程还要根据学校教学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开发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 既可以开设篮球、乒乓球、排球、游泳等传统运动外, 还可以开设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轮滑等时尚运动。

3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教学体系

在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中, 安排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为出发点, 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存在, 尊重学生群体的存在,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教学体系, 如图1, 实行学生自选教学内容, 自选教师, 自选上课时间, 合理安排实践课、理论课, 重视课外活动。

3.1 实践课上通过分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方面要灵活采用分组教学, 建立适时动态的可变的分组组合, 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内容, 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把握教学方向、内容和进程中, 找到教学课程和学生的综合点, 学生可自行选择分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变化, 以学生练习为主线, 因人因时随时调整分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通过各种方式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与学生交流互动, 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 使学生们在愉悦的情绪下快乐学习, 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3.2 重视理论教学

大学体育理论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建立良好的体育意识, 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掌握体育运动的内在规律。大学体育课程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让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 还体现在发展人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要重视体育理论课,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选择倾向于学生需求的知识内容, 注意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要灵活运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材,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任务选编和创编教材, 延伸教材, 建议在理论课上增加营养学、科学锻炼方法、体育发展简史知识以及新兴运动项目介绍,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运动兴趣。

3.3 配合教学内容,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工作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体育教学的继续和补充, 是提高学习效果,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的重要手段。大学体育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以课外活动为手段, 将课外体育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紧密衔接, 真正落实贯彻“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目的。

普通高校的学生除了每周一节体育课以外, 在课外能否坚持正常的体育锻炼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关键。以乒乓球教学为例, 教师除了在体育课堂上传授基本动作要领、技能外, 在课外积极开展各种组织活动能够达到促进教学和学生身体健康的目地。如我校成立了学生乒乓球协会、网球协会等, 这些协会由体育教师担任指导, 学生每周定期有组织的技术练习活动, 从中选出高水平的队员参加与校内外的比赛交流活动, 既满足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 增进了健康, 也使课堂的学习内容得到复习和巩固, 对一般同学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3.4 建立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

为充分科学、客观地评价大学生体育成绩, 应当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元的综合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 应以教师评价为主, 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为辅 (表1) 。

参考文献

[1]熊国胜, 章静.略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1) .

[2]蔺章桥.试论大学体育教学如何做到“以人为本”[J].读与写杂志, 2010 (4) .

[3]郭太玮.构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框架的研究[J].杨州大学博士论文, 2004 (4) .

[4]彭兴云.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验性研究[J].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2009, 4.

篇9: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 阅读 朗读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099-02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但是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中高年级,注重语句理解、感情领悟,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精讲理解”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前后加起来却不到五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没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卜,马上转入下一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而已。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朗读方式多种多样,齐读、分组读、轮读、分角色读等等,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没有明白为什么读,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诸如这些问题,朗读这把利刃就像生锈了一般,无法发挥出它应有的效能,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

一、朗读的重要性

朱熹有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这段话点到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也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它不仪在读书的量上给出一定的指标,还深层次地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它要求朗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变音、认形、释义,及时地对文章中字词的重音、句了的停连、语速、语调、节奏等作出判断,并用有声的言语生动形象地把语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以及意境、精神表达出来。因此,朗读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二、朗读的兴趣培养

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正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种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增强能力。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不仪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冲动,产生一种一读为快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以及朗读技巧、方法的掌握,如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学生在初读与教师范读后的再读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相对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

(二)巧用齐读和自由读,提高能力。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朗读,学着别人朗读的样了读,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朗读的信心,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另外还可以采用自由读的方式,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往往会自己找出课文中情感最浓郁、语句最经典的部分来,读得也很卖力,就像脍炙人口的歌曲中最广为人知的词句那样,自由读,他还可以美美地发挥一番,不担心同学的取笑,拿出最想展现的一面来试试,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得到提高。

三、朗读的可见效能

(一)朗读能强化记忆。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学语文,从一开始,教师就要求他们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够背诵。朗朗读书声,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中国学生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要求小学生背诵,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就把他们留下来背。每次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几个就站在办公室里大声地读,没几分钟就背下来,而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我想当年名噪一时的李阳《疯狂英语》,亦是利用了这一点,用大声到极点的朗读来促进、强化记忆。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二)朗读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从我们的学生身上不难看出,课外读书量大,读书种类丰富的学生,习作往往要精彩一些。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对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呼之欲出,不难产生跃然纸上的感觉。

阅读教学承载着汉语知识魅力的传承使命,任重而道远,各种学习及讨论、交流,都是为了促进它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唯有不懈的努力才能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张筱英,让朗读评价更具评价性[J].教育革新,2008.(6).

[2]郭根福,高年级阅读教学及教学策略[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1).

篇10: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教学

吴海波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学生为本”。本次课改确立:“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正本清源,使我国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关键词:课程以学生为本内涵意义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中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的2、“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3、“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能主动发展

4、“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5、“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6、“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新课程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

1、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2、新课程内容为体验课程

3、新课程理念教师应走下讲台,师生共学

4、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探索

5、“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中要“过程化”

三、实施“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的策略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

2、以学论教,促进新课程改革。

篇11: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教学

摘要: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民办高校工作稳定的重要保障。本文试在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的管见。

关键词:学生工作理 理念 新局面

0 引言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辅导员站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肩负教育、管理、服务的直接使命。“辅导员作为大学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第一线,和学生保持着比较固定的直接联系。”[1]学校的每一项要求、每一次活动安排基本上都是通过辅导员传达并布置到学生中的,相应的,对学校纪律要求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对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也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对学校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一般总会找他们的辅导员反映情况,寻求帮助。辅导员是维系学校和学生间正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教书育人的大环境里,在完成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全面、合格的有用人才的总目标下,尤其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切实加强服务意识,完善学生管理机制,工作不断创新,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必要保证。

1 始终坚持“以服务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

1.1 学生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育人是其基本职能。其教育方式及内容不仅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三方面,还应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和文化活动育人等。如果说“服务育人”是学生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那么,这里的“服务”应该是广义上的,既包含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与保证,又包含文化、物质生活的服务与保障,还包括就业指导与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与“教书”、“管理”之间有互动作用,服务跟不上,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也将得不到保障。目前,由于高校招生并轨,传统的分配方式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升学难、上学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学生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困难局面。这种情势下,高校“服务育人”的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我们秉持“以生为本,服务育人”的理念,就是为了适应目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出能满足国家、社会需要的新时代的人才。因此,具体实践中,各辅导员要善于转变观念,适应时代要求,从单一的“管理”向“服务”转化,坚持为学生服务也就贯彻了“以人为本”精神,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

1.2 要把为学生服务和促进学生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结合,达成师生共赢。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是与大学生年龄相仿的学生工作者,他们了解大学生,与大学声接触交流多、对学生的影响广泛,但又相对缺乏管理经验,这就对高校青年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教育、引导学生不仅需要热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辅导员只有掌握了教育的规律、方法,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虑、所求,并且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使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才能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能使学生心理上接受、行动上见效,才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轨道上前进。要广泛涉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如哲学、政治经济学、天文、地理、历史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所以,辅导员在引导、教育和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与成才,也促进了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1.3 为学生服务目标是更高效。作为民办高校,实行学分制,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坚决贯彻执行,原则性的工作还是坚持。如遵守校纪校规、国家法律、安全问题等方面,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管理中,狠抓几个环节。例如:大一学生的早读出勤率、学生到课率、晚自习出勤率、寝室卫生合格率等。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经常与授课教师保持联系,实行师生共同参与的考勤模式,每周在班级公示考勤结果。严格的考勤制度会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支持;对经常迟到、旷课的学生及时了解情况并作相应处理;加强晚上学生宿舍就寝情况检查,坚持辅导员经常下宿舍,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严抓考风考纪,杜绝学生作弊行为;辅导员积极配合学校和系部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这些方面刚开始可能会让学生多多少少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但良好的习惯养成对良好班风形成大有好处。辅导员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通过良性教育构想,从对成文规则的敬畏开始,使学生产生“敬畏”心理,到对不成文习惯的敬畏,再至对校园、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的基础性秩序的敬畏,最终在其内心生成一种对事物、他人、社会的应然敬畏,并将其作为个体行为中常态生活信念。

2 科学思考,踏实工作,实现学生工作的“两个目标”

辅导员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科学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使学生毕业后有自主力、有知识、有能力、能独立、能创业,迅速适应社会发展。

这里涉及到培养学生的两个目标:自主学习、全面发展。未来社会将是一个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因此,培养具备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应该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标准。这里说的“新型人才”应具备有效整合自主学习、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环境和信息的急速变革。要适应知识的更新换代,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根据调查,发现高校学生的业余生活方式主要是上网玩游戏、谈恋爱、唱卡拉OK等。说明部分学生还游离于“被动”和“主动”学习之间。如何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走到主动学习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目标。民办高校的生态性发展,“学风”建设是关键,要促进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应构建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育人”、学生工作教师“服务育人”、行政工作人员“管理育人”三位一体的动态作用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实现学生工作目标。

3 坚持第二课堂的创新性,抓好“三个建设”

创新人才应该是高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其应具备的素质是全面的、综合性的,必须具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具体地说,新世纪创新人才的素质特质表现为:良好的创新意识、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的精神、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创新思维方法,以及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创新能力。它涉及到一个人的多种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大作用,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要围绕“三个建设”来开展工作。

3.1 要把建设“文化校园”作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主题。第二课堂是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教育阵地和渠道,具有丰富性、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灵活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在实施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与第一课堂教学相比,第二课堂有着鲜明的优势。在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中,大都采用的是“一对多”的单向交流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相对差,而第二课堂则多以团队活动形态存在,较好地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使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个性、不同需求的团队成员通过知识的互通、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获得相互的交融与促进。因此,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各社团和学生组织可以以系为依托,得到专业教师的专业和业务方面的指导,同时又可以以社团和学生组织为平台,与实习基地或校外合作企业进行多方接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使学生得到更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 3.2 要把“创意校园”作为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出发点。第二课堂活动突出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学生自主性强,学生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相比,第二课堂的活动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身亲实践过程中,锻炼能力、体验生活与社会、领悟人生哲理。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不仅要增加大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而且要使他们增强自尊感;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由“参与者”变为“设计者”,由被动参与转变为活动的主人。因此,在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时要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体现出新意,吸引最广泛的学生参与。

3.3 要把“友爱校园”作为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目标。学院各社团和学生组织要利用第二课堂这一阵地,学生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工作,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得到训练。在获得锻炼和体验的同时,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当前社会竞争的形式和就业的需求,完成“学校人”到“社会人”[2]的转变,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建设一个友爱和谐的培正校园。

4 科学有效地利用“四条途径”,提高学生工作的效能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都必须科学有效地利用好学生工作的“四条途径”,实现学生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4.1 抓好学生工作的主体力量。学生工作教师队伍。系部学生工作要取得系主任对学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学院人事处、学生处应该密切配合,科学地选拔、任用、考核、培训和管理好学生干部队伍。

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原因,目前我院学生工作教师队伍还未形成完善的队伍选拔、任用、考核、培训和管理制度,因此出现了现有学生工作队伍大部分年龄较轻、工作经验不足、工作队伍不稳定的现状。以培正学院会计系为例,个别年级的辅导员一学期一换,有时甚至一学期几换,导致学生工作出现“断层现象”,不利于学生工作的稳定。同时,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增多,使辅导员超负荷工作,辅导员除了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外,许多非本职工作都压到了他们肩上。学院也没有明确从制度上保证辅导员按其工作任务履行职责,使辅导员处在一种被多重管理的状态下和学校管理结构的底层。学校的各职能部门都可以直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同时辅导员又归系(部、中心)管理,系(部、中心)从自身工作角度出发,又使辅导员承担了众多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的事务,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不知所从,整天忙于事务。频繁的文体比赛、各种检查评比、资料数据的上报。事无巨细,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事实上辅导员成了戴着学生工作教师的帽子,充当着学生的“保姆”、“警察”、学校各部门的“勤务兵”、系(部、中心)“服务员”①的多重角色,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工作的开展,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

因此,学院人事部门、学生处和系领导需密切联系和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辅导员队伍的配备工作;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工作,提高素质;科学管理辅导员工作队伍,严格考核;加强辅导员工作作风建设,增强责任心;热心关怀,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水平,真正实现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3]

4.2 在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单靠辅导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学生干部队伍发挥作用。为此,首先指派好德才兼备的团委学生会指导老师,带好系团委和学生会,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得力助手作用。其次,要加强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和锻炼,让他们传递管理工作信息,反馈同学意见和要求,协调各方面关系,以保证管理制度的顺利贯彻和落实。最后,要抓好学生干部以外的学生积极分子的培养,为他们创造发挥作用的条件和机会,以此形成梯形的骨干队伍,使各项管理工作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重点突出,层层渗透。

4.3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校园网络作用,全面建设好系部学生工作网站,实现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进网络,全面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当今社会已逐渐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信息量大,速度快,影响力远大于过去任何一种传播手段。学生工作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实效性。一是建设开发学生管理网络系统,更快更大范围内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减少琐碎事务对辅导员工作的困扰,使其专心开展学生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使学生管理和教育的工作进网络,这意味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即同新的知识工具、新的交流工具和新的生产力相结合,教育将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最后,我们应该统一思想:“学生工作是育人的第一线”,学生是学院办学的主体,学生工作对于整个学院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学院各个工作都应围绕着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来开展。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利用学院“双评”的机会,不失时机地抓好机遇,消除疑虑,把学生工作的调研、建设和发展工作认真抓起来,用实际行动落实学院领导关于学生工作“一、二、三、四”的工作理念,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为学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①:“勤务兵”:旧军队中为军官办杂务的士兵。“服务员”: 机关的勤杂人员;旅馆、饭店等服务行业中招待客人的工作人员。本文引用“勤务兵”和“服务员”借以说明辅导员在工作中处于被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北京:新华社..10.14.

[2]魏志渊.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探索.高等理科教育..(4).

上一篇:关于欢乐的夏天作文下一篇:语言学复试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