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有感

2024-07-08

学记有感(共9篇)

篇1: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 走上讲坛至今,总有一些问题令我时时困惑: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有时陷入到老师累、学生怨、家长责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我们的老师怎么了?为什么再也没有了昔日大家从容讲学的风范,而是“鞠躬尽瘁,病而后已”?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为什么再也看不到全体渴求知识的眼神,而多的是疲倦哀怨的目光甚至是抵触对立的情绪?

这一切,在认真阅读《学记》之后,我找到了答案。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早已认识到了这一切,因何我们至今仍迟迟未能觉悟?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内容。目前自己有些内容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教师,我选择与自己的教学时间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谈。实在不深,实在不新,只能算作对这精深理论的浅易注脚。

《学记》第10则在谈到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时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说,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主要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们走,引导而不逼迫,这样师生间就会融洽和谐;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但不施加压力,多鼓励而不压抑,学生学起来就感到容易;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而不代替他们做出结论,启发而不详尽讲解,学生就会用心思考。做到了这三点,就称得上善于启发诱导了。

而对于师生间最终的双向效果,《学记》第14则中也有表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育效果却双倍,并且会把功劳全部归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苦但效果却只有一半,并且还怨恨老师。

反观我们的教学,大多也就呈现为这两种状态,因此也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一部分老师,他们在教学中所做的就是“道”、“强”、“牵”的工作。他们都是旨在教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乐学”。因此,在他们的教学中,老师所起到的是引导、激励、启发的作用,他们致力于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所以,就会达到“和易以思”、就会达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的最佳效果;这样,师生之间是融洽和谐的、是民主自由的,学生自然也会“从而庸之”。

而我们一部分老师,所做的就是文中所说的“牵”“抑”“达”的工作。我们以“学生还小”为理由,理所应当地牵着、拖着学生、甚至是代替学生走路;我们以“严师出高徒”为理由,冠冕堂皇地逼着学生学,甚至千方百计动用各种手段,想方设法抢占学生一切学习时间,还要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我是为了你们好啊”;我们以“学生不会”为理由,简单机械地给他们记答案,只是把自己的东西、甚至只是教参上现成的东西灌给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任何求知的渴望、没有任何入门的兴趣、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没有任何合适的方法,而只是如机器般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然而,学生毕竟不是机器,“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会有一部分学生成为屡屡与师长对抗的问题学生、叛逆学生,也会有另一部分学生则成为泯灭个性的、只知盲从的人。前者固然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这会对他们的一生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而且在我们当前的集体教育中,这样的学生必定会影响我们的整个教育效果。然而,后者呢?不是更加可悲而可怕吗?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在沉默中泯灭自我的人,他们的一生将会何其悲哀?我们民族的希望又在何方呢?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学生能不怨、不怒吗?所以结果自然是“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了,这怪不得学生,换作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也会这样的。

幸而,我们身边还有无数真正的名师;幸而,我们有道尽世间一切真理的先人。只要我们认真去拜读,认真读书,认真读人,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我们的教育也一定会日臻完美的。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集体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知道《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一定是!

篇2:学记有感

在学校的倡导下,同事的耳濡目染下,终于拿起了《学记》这本小册子,起初读不懂,越读却越有滋味,感悟越深。它言简意赅,喻词生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教师的评价为:“三王四代为其师”,历代统治者对教师的评价都很高。因为教师是教人学习为政的,必须懂得治国安民的道理,培养具有治国平天下的统治者。在《学记》中明确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其目的在于把教师当做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代言人。《学记》一方面要求统治者对教师应予以及其崇高的地位和尊敬,另一方面,对教师也提出了特别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古人姑且如此,我们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教师,更具有新的责任。

一、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标志。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是每个学生的栖身与学习之地,学校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教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道德准则的可信,从而愿意积极行动,促成学生的言行统一。

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业”、”忠于职守”的传统。在中国经济步入快车道;改革开放已经开辟了广阔市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活力已经被激发的今天,学校教师也应结合实际要求,发扬中华民族敬业的优良传统,发扬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对本职工作,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有—种强烈的使命感,做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就无时无刻应挂在心上,无时无刻应浮现在脑海里的问题,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决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要想使学生多学知识,学好知识,教师本身应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俗话说:“在深的水里才能摸到最好的鱼”。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老师知识水平的制约。

三、是培育健康的心灵,完善教师人格品质。教师要敢于解剖自我、了解自我、承认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老师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教师要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老师要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教师要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更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因此,教师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展现在学校生活和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上。

篇3:学记有感

一、对“和易”教育思想的认识

“和易”教育观是作为“善喻”内涵提出来的。

(一)《学记》中“和易”教育观内涵解读

什么是和?和即和睦,和衷共济之意;和即和谐,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和是多样化共存中的平衡;和既是一种自然美好、均衡协调、积极向上、求新求变的现实氛围与人文环境;和又是一个人人向往追求而又永无止境的“至善”境界;和并非一团和气,更不是“二一添作五”呆板的折中;而是和而不同,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 , “和”与“不同”都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也是一个循环发展过程。怎样形成“和”的氛围?《学记》认为“道而弗牵则和”,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诱导但不能牵制束缚,引导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明确学习方向,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不牵强,不强迫,不硬拽。这样师生才会融洽,教与学才会协调。

什么是易?易即容易,是跳一跳够得着的适中学习;易即变易,有变化发展之意;易即简易,不是简单而是简约,似大道至简般的深刻。易是一个过程,一个由外而内的持续的变化过程;易也是一种境界,在人文精神滋养下的生发境界。怎样实现 “易”的境界 ?《学记》认为“强而弗抑则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劝勉激励而不强迫压制学生,督促而不能压制学生,这样才不会妨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容易而愉快的事,学生的发展变化就成为一种自然和必然。

以现在的 眼光来看 ,“道而弗牵则和”阐述的就是平等和谐的师生观;“强而弗抑则易”阐述的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民主观;“开而弗达则思”阐述的就是如何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这些观点构成了《学记》中的和易教育思想。对于和谐的师生观,《学记》还列出“能为好师”和“不能为人师”的种种表现。即“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师严,然后道尊”,“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尊师重道”,“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等。

对于教育民主观,《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认为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和学中必须不断完善自我,边教边学,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承。教学相长是建立在师生平等观的基础之上的。教学相长是一种美好的教育境界,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成长的营养,教师从学生那里得到鲜活的教育素养。

(二) “和易”教育思想在《学记》中的地位

《学记》全篇20个自然段。和易教育思想在《学记》中第10段以“和易以思”的内涵提出来的。这段话只4句,何以构成和易教育思想呢?我基于以下三个因素考虑。

1.“和易”教育观是贯穿《学记》的一条主线。

《学记》把教学水平分为“喻、善喻、博喻”三个等级,“善喻”是论述主体。首句“君子既知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是对前文第9段“教所由兴”与第8段“教所由废”的总结,即“喻”这一级别教学总结;接着,进一步提出“善喻”教学主张。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善喻”级别的教学?《学记》提出了“和易以思”构想。它包括了“和”的师生观、“易”的教学观与“思”的教学方式。怎样才能实现“善喻”级别的教学?从第12至20段作了详细的论述。不仅论述了做严师、有渊博的知识、教师教导的重要,即实现善喻教学教师最关键;还论述了“善喻”的“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善问者不善问者”的区别,如何善待“不善答问者”的问题,以及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博喻”级教学,《学记》着墨不多,只在第14段提出。认为“博喻”级教学是“至学”,即最完美的教学境界;能达到“博喻”级教学的不是普通教师,“能博喻”就“能为长、能为师、能为君”,所以学生选择老师就尤为重要了。

2. 全文与“善喻”教学是息息相关的。

《学记》除了对实现“喻、善喻、博喻”教学的论述之外,第1至8段还对教育制度,教学原则等作描述,这制度、原则等是任何种教学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保障。特别是第3段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第5段提出的“小成、大成”的教育评价内容,第6段提出的七点教之大伦,第7段的如何处理好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第8段列出的教学方法违背了教学原则的种种教学现象与危害,更是与能否实现“善喻”教学是息息相关。

3.“和”与“易”是“思”的两个前提要件。

通常大家认为“和易以思”中的“和、易、思”三者是并列关系,之所以有这样的认为,是由前文“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三句,系并列所致。而我们认为“和”与“易”是“思”的两个前提要件,则是从后文总结句“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得来的,也就是说没有“和”与“易”,就没有“思”的状态与结果,就不会有善喻的教学,所以“和易”不仅是一种教育原则,更是一种教育思想的灵魂,而“思”则是在“和易”思想作用下的一种学习过程性状态,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易以思是一个偏正词组,这样解读便有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易”作为教育思想凸显了出来。

(三) “和易”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1.“和易”教育思想是一个可以古为今用的教育思想。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倾心致力于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匡扶,对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和总结。而所有的努力,所要解决的总是离不开人与人、人与课程这两个关乎全局的根本问题;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

人与人的根本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问题,调节二者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手段,就是《学记》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也就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观。在这样的师生观统领下,教与学只是学校教育的两个手段而已,到底是先教还是先学,显然没有必然的硬性规定,以学定教则是教与学和谐发展的前提,能够使有差异的教学成为可能。教是为了学,为了学会学,学是教的归宿,二者要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开而弗达”。

人与课程的问题,关键也是人。因为课程标准与教材是相对稳定的文本,但课程实施是师生成长过程中动态的经验。“开而弗达”之后,课程如何实施?《学记》提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学”的主张,就是强调若不喜欢那些课外的才艺学问,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也就是说无论课内课外都要把教师和学生一起融入课程,变成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自然、生活、社会、自我成为课程资源。

这两大问题,《学记》都给出了解决路径。由此看,古人的智慧穿越时空,直逼当今,令我们震撼。而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本质上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需要和谐的教学关系与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氛围来支撑独立思考、学会思考,进而让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点燃;创新思维涌现,创新意识形成,最终达到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2.“和易”教育思想是一个可以解决当今现实问题的教育思想。

“和”的价值在于调节,在于对教育差异性的认同;“易”的价值在于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变化。我们要把古人的智慧化为现代的教学文化自觉,让课堂生态系统成为完善的、有助于生命成长的健康绿色的系统。随着课改的深入,有必要审视一些做法。

如,课改出现的善教与尚学“钟摆现象”。所谓善教,就是会讲课。课改中,把善教打上传统教学烙印,与死记硬背、教师讲解划上等号,遭到摒弃。所谓尚学,就是自主学习。课改中,把自主、探究、合作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来看待,特别受到追崇。如果用“和易”思想来反观这一行为,可以发现善教与尚学“钟摆现象”的偏颇。

“尚学”与“善教”不是对立的,善教者往往能够做到尚学,其实强调了对原有的教学方法的批判后,还要合理去继承其精华部分;强调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后,还要充分发挥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作用……从而让“善教”与“尚学”走向圆融。这样我们才不会在所谓的新理念的光芒下,迷失在被煽动起的浮躁中。

可见,“和易”教育观,犹如治病的良药,能解决课改中出现的各种失衡问题。“和易”教育思想从课堂的角度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关系要和谐,教与学要和谐;具体的说就是教学过程的接受与启发和谐,自学与讲解和谐,乐学与勤学和谐,逼迫与需要和谐。这就是“和易”教育思想的生命所在。

3.“和易”教育思想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课题。

根植于我国古代的“和谐自然观”“和合哲学”、“天人合一论”的“和易”教育思想,是一个继往开来又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课题。如,我们让学生听中思、看中思、做中思、说中思等方式,来促进课堂“和易以思”高效率;充分发挥独学、对学、群学作用,构建“尚学”课堂教学模式,让教着眼于“学”,服务于“学”,落实于“学”,促进“学”的落实,使课堂拥有“和易以学”的自主学习品质;“以乐学为主味”促进“快乐学习”生成,构建“和易以乐”幸福阳光课堂;推进“按需施教”落实, 实现“和易以需”差异教学的圆梦教育。

凡此种种说明,“和易”教育思想在当今仍有很大新的发展空间。我们今天实践的“和易”教育,在继承历史上“和易”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 又远远超出了历史上“和易”教育思想的内涵,并且有了新的发展。

二、“和易”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实践

“和易”教育思想,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建立在具体、生动的教学实践之上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和易以思就是在和易教育思想下,构建出的优质课堂教学模式。

(一) “和易以思”教学模式解读

《学记》描述的“和易以思”教学模式,体现了“师生融洽”“教学民主”“乐学善思”的“和易”教育观。《学记》这样阐述“和易以思”的教学:“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们走,引导而不逼迫,这样师生间就会融洽和谐;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但不施加压力,多鼓励而不压抑,学生学起来就感到容易并发展变化;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而不代替他们做出结论,启发而不详尽讲解,学生就会用心思考。做到“和”、“易”以及“思”三者,就称得上善于启发诱导了。这就是古代教育对“和易以思”这一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特征的描述。这与现代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理念何其相似!

什么是思?思即动脑思考,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如何达成“思”的成效?《学记》认为“开而弗达则思”,开即开端,指提出问题;达即到达,指问题的结论、答案。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必马上提供答案,而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且“愤启悱发”后又不包办,学生才会独立思考、自主思考,学会思考,进而让思成为一种课堂学习的过程性状态,一个常态的学习方式,思考所到之处,就是智慧绽放的地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揭示了思与学的关系。我们认为,思还可以指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还应该指思想,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学校教育,思维不能缺席,思想不能缺钙,思考要成为一种习惯。这样学生学习过程才会有积极思考相随,自主思维相伴,滋长思想相生。

《学记》里的“和易以思”模式,不仅“开而弗达则思”如此而已,还列“豫时孙摩”。即“禁于未发之谓豫”,就是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当其可之谓时”,就是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就是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以学定教的教育;“相观而善之谓摩”,就是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另外,还有教师必须知道的“教所由兴”与“教所由废”,就是教师要知道教学能够取得成效与教学失败的原因。教师更要知道“学者有四失”,以及时实施“长善救失”措施。还论述了“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善问者不善问者”的区别,及如何善待“不善答问者”的问题,以及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另外,还有豫时孙摩、长善救失、罕比而喻、进学之道、记问之学、教所由废、教所由兴、教之不邢、敬孙时敏等具体方法。

(二) “和易以思”教学模式的现代运用

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背离了“和易以思”教育思想。教师太“忙”:“忙”着滔滔不绝地讲,“忙”着津津有味地演,“忙”着咄咄逼人地问;教师习惯“呻其占毕”照本宣科;习惯于“书本→讲解→作业”的流水线操作;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文本、环境之间交互作用有机的生态系统整体存在缺失。这是对学习主体地位的严重忽视,对学生自主作用的严重漠视。

如何让“和易”教育思想,重新折射出现代教学理念光芒?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对“和易以思”的课堂,进行这样的运用:

听中思。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倾听,学会倾听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它包括听老师讲解和听同学发言,虽然新课程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讲授法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依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看中思。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一定的材料作用于学生的视觉,以引起学生个体产生变化,从而获取知识。它包括教师提供的教材、板书设计、教具和录像材料等。

讲中思。教学活动中,教师依对学生理解有特别困难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讲解。

做中思。学生在课内,开展一系列具有创造性或个性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它包括制作、调查、搜集、写作和表演等。

画中思。画与做有异曲同工之妙,做,通常需要适应的实验材料,而画图一张纸一支笔即可。

读中思。“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不是语文语言训练的重要专利。数学通过读课本重要结论,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体系。

评中思。教师让学生把需要展示的内容,板书于黑板上,或书写在小卡片上,或直接把学生作业置于投影仪上。既让学生讲解为什么这样解答,又让学生进行评议。

说中思。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说的能力培养是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说话人人都会,但课堂上就不一样了,有的敢说,有的不敢说,因此,要创造一个激励智力探究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反驳、论证等多种说的活动,清楚地向同学、教师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

讲、听、看、做、画、读、评、说是“和易以思”的重要方式,其中,讲、问、看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优质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阻断和传统教学模式的联系,而是对其好的方面继承并保留下来。“和易以思”的讲,强调教师的精讲和适时的点拨;“和易以思”的问,强调听力资源的巧妙和谐地运用;“和易以思”的看,强调教师优秀教具的提供和展示,优美图片和录像的提供、短小精悍的板书设计,以及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新教材的提供。历史的经验说明,具有“和易以思”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有效教学模式!

总之,伟大的教育思想总是能够超越时代的疆界。我们不知道,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否得益于“和易”教育思想的启示;我们不知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等理论是否沐浴了“和易”教育思想的光辉;我们也不知道,尝试教学法、异步教学法等是否借鉴了“和易”教育思想的经验。然而,它们与“和易以思”的教学思想,又是何其相似,简直就是一脉相承!

篇4:《学记》语文“善教”三题

【关键词】学记 善教 善问

如果从理论层面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考察,我们不得不上溯到2500年以前,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对它进行理论提升。孔子死后,其门人弟子各据其所闻而撰写出《礼记》,《学记》是其中的一篇,它是中国最早的体系较为严整的教育专著,“体大思精”,主要记载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我们熟知的尊师重道、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四兴六废说都出自《学记》,而且都具有永恒的价值。

从《学记》倡导的教师“善教说”来看,我们的祖先除了强调学生“善学”之外,还特别重视老师必须“善教”。而“善教”理论是与当时不少老师的“不善教”相对提出。这里引出几则,让我们看看那时的语文教学,以便从中找出可资借鉴之处。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要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意思是:如今教书的只知道念诵书本,一味知识灌输,急于追求快速进步,不顾学生能否适应。结果使学生不诚心从心里喜欢学习,教育者也不能因材施教。教育违背了教育规律,学习则违反了学习规律。这样,学生对学习感到痛苦,并且厌恶老师。对学习中的困难感到畏惧,不懂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完成了学业,学习到的东西很快就忘了。教育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就在这里吧!(多其讯言,一说多问些难懂的问题。)

它指出语文教学的毛病,也就是从反面提出老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照本宣科、急于求成、不因材施教、填鸭式教学,教与学都违背其自身规律,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使学生学习感到痛苦以致怨恨老师,非常失败。看来问题在于老师不善于教书。

于是以下提出“善教”的问题。指出也有一些优秀的教师,教学得法,对学生循循善诱。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也。”

意思是:优秀的歌手使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优秀的教师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接受他的思想观点,继承他的志愿。教师讲解简约而畅达(透彻),精微而妥帖。打比方虽然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让人明白。这就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跟他学了。

“善教继志”说明教学的真谛,在于“善教”,而《学记》认为重点在讲解语言,或者课堂教学用语要简约而透彻,精微而又妥帖。要言不繁,通达易晓。从微小浅近的地方入手,将道理包含其中,用很少的比喻就可达到明了的效果。如果讲解真的做到简约而透彻了,那么老师要讲的自然也就少了,学生接受起来也就容易多了,不至于出现课堂上所谓的“语霸”,绕来绕去反而把学生绕糊涂了。如此,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也就会足够多了,何至于把规定的每天六节课硬改成八节课甚至更多呢?何至于學生晚自习老师还要讲课呢?

这里只从语言上说明“善教”,至于有无其他方法,则未明确,现在看来,肯定会有更多其他的好方法,让教师成为善教的人。不过《学记》只是提出一些原则性问题,具体的方法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丰富。下文还提出“善学”与“善问”的问题,这大概也属于善教的一部分吧!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意思是:善于发问的人好比劈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劈的地方开始,最后才劈坚硬的结疤,这样木头就会自然顺利地劈开。这也就等于师徒之间互相爱悦,义理自然而解。不善发问的,方法刚好相反。善于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就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就小,用力大,钟声就大。不会回答问题的正好与此相反。

他告诉我们,作为老师启发学生时要会问,问问题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使问题迎刃而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既显得老师会教,又显得学生会学,还能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

以上这些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三个问题。善学与不善学是从学生学的方面立论,善问与不善问既可理解为学生的提问又可理解为老师的提问,善答与不善答同样可以从教师的角度来理解。

如此看来,中国的语文阅读教学起码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那时的好法现在依然是好法,而那时的问题现在仍然是问题,如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等。从好的方面看有“善教”者、“善问”者、“善待问”者,语言表达上,有“约而达”“微而臧”。现在依然如此,依然有人不会教、不会问、不会待问。这都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古文教学如此,现代文阅读教学能否顺畅进行了呢?非也,问题照样存在。所以,《礼记·学记》这部教育专著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篇5:《学记》有感

牛家口小学

卢俊刚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是对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它所反映的教育规律和包含的教育思想,除去其阶级性和局限性,取其合理的内核,不仅对今天的教育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教育中的某些异化现象有批判意义。如果换一个视角去挖掘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会发现今天的教育有许多地方是值得反思的,这也是《学记》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一、《学记》中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学记》中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极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识广博,特别强调了“教”的方法和艺术。这恰巧反应了目前在教师行业的要求中存在着重专业文化知识,而轻教学能力的问题。没有突出教师培养的独特要求,缺乏对于教学技巧和能力的自我要求。《学记》认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教师必须知道“教之所由兴”,“教之所由废”以及“学者四失”,只有把握了这些教学中的细节,理解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掌握学生“心之莫同”,进而“知其心”,才能“为人师”,才能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此外《学记》中对注入式教学进行了批判,从而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强调答问的艺术。它认为“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说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即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对于改善教育及教学手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记》一方面要求统治者对教师应予以及其崇高的地位和尊敬,另一方面,对教师也提出了特别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二、《学记》强调德智合一的评价标准

《学记》明确规定了德智合一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对当前教育中以分数成绩论高下和对德育有效评价的缺失极有意义。《学记》按时间顺序对学生的学习作了循序渐进、德智合一的要求。“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的“小成”、“大成”的要求很高,而且是德育和智育的结合。《学记》中强调了学习、掌握、运用知识的规律,由学习掌握知识到研究学问,判断精粗真伪,是一个从继承到创新额飞跃。树立远大志向的过程,实际上需要认识什么样的志向是好的,崇高的,远大的,然后再将这种经过辨别的志向作为信念在心中建立起来。从道德规范的认识开始,进而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建立,突出自觉的道德判断能力,最终形成坚定的信仰。然而我们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常常忽视学生德行的培养,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会左右学生树立目标的方向,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因此建立德智合一的评价标准很有必要。

三、《学记》中提倡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进步,教学的过程一半在教师,一半在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优点还要重视学生的缺点,知道学生的缺点后去积极地改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去学习,才能获得成功。

《学记》突出的优点在于对先秦的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做了很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它简明扼要的阐明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它着重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并从教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与教学的原则、方法,还论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鉴赏意义。

篇6:《学记》读后感

于是我想,也许可以从他的家庭关系里面父母的职业找到突破口。我了解到他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平时工作比较忙,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家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弟弟身上,妈妈性格比较急躁,平时对待孩子的批评和指责多于鼓励和赞赏,于是,他做出种种出格的行为,这些多是为了获得别人更多的关注。

根据这个孩子的个性,我想先从他的纪律方面入手,只要他在这个方面改进,获得认可和成就感,那么其他方面的进步就不是问题了。

9月下旬,我在班会课上郑重任命他为纪律委员,强调职责同时提醒他,作为纪律委员首先自己一定要遵守纪律,文明用语,上课认真,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等等,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态,保证一定管好自己并做好纪律委员。

任命之后没过几天就是国庆假期,假期之后学堂孩子们去黄山游学,我特别与陪伴游学的老师们交流,留意并适当引导这个孩子的言行举止。

游学回来,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发现,这个孩子已经明显没有以前那么爱说脏话了,偶尔会有一两次,但只要老师稍微提醒,他马上就会主动认错。一天天过去了,我发现,他已经不说不合适的语言了,上课坐姿也特别端正,各科作业和课堂反馈都有很大进步和提升。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当众赞赏了这个孩子,并奖励给一本课外书。他特别开心,也许很少真正获得过正面的鼓励,并且被作为榜样效仿,他的自信度和个人成就感一下就建立起来了,心结打开了,他变得越来越自信,并愿意学习和积极帮助他人,在接下来的全校一日礼仪学习评比中被评为优秀。

除此之外,班级卫生每次轮到他打扫的时候已经不需要我操心了,他一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仅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黑板擦得一尘不染,窗户干净明亮,而且主动细心地将桌椅下面、教室的门以及黑板最上面的位置都打扫得特别干净整洁。

我又利用班会课赞赏他,并且激励他:“老师觉得你不仅可以在清洁卫生方面做榜样,还可以在学业方面做得更好。比如,你的英文单词听写和阅读,只要你花精力,你也一定会做得更好的,老师相信你,加油!”

我在单词听写测试的前一天特别提醒他:“明天听写好好准备,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进步的!”第二天测试中,10个单词听写他居然对了6个,在自然拼读课上,如果学了20个词,我不引导,他居然也能自己试着拼出10个以上,如果我给一些帮助,他能够全部拼读出来,我真的特别感动。

现在这个孩子每天都有进步和变化,这让我找到了作为老师的成就感。我特别感谢学堂带给我们的《礼记・学记》的研修,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领悟。

篇7:《学记》读后感

呻,朗读。占,音(chān),同“觇”,注视。毕,竹简,这里指书。“呻其占毕”意为“盯着课文大声朗诵”。讯,告知,告诫。“多其讯言”意为“一味地灌输”。

及,急迫。数,音(shuò),多次。“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意为“一味赶进度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悖,违背教学原则。佛,音(fú),佛戾,违背,违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是说教师在施教中违背教学规律,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实际。

隐,痛恶。疾,怨恨。“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意思是,由于教师教学不当,使学生痛恶自己的学业,并怨恨自己的老师。

刑,成功。

这一段列述教学上的种种失误,对于今天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警示。

失误一,教学形式单一,死记硬背,满堂灌,使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缺少独立思考,不能融会贯通。

失误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不研究学生的学情,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失误三,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不能从学习中体验收获和快乐,使学生产生厌学、厌师情绪。

《学记》很早就注意到教学中的弊端,并明确提出警示,但是,时至今日,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甚至根深蒂固。

篇8:《学记》快乐教育探源

孔子的快乐教育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本身应该是快乐之事。《论语》首篇《学而》篇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雍也》篇里,孔子赞扬了得意弟子颜渊以学为乐的求学之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第二,孔子认为,学生对学习本身所怀有的积极情绪体验,能促进学习活动,增强学习效果。在《雍也》篇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此处的“知之”“好之”“乐之”为治学的三层境界,分别可以指向教育情感心里的“知趣”“兴趣”“志趣”三个心理层次。第三,孔子也在某种程度上指出教师实施愉快教学的方法。《先进》篇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各言其志,孔子的教学给我们一种如沐春风的体验。

《学记》真实作者虽不可考,但它是对我国先秦儒家学派教育经验和理论全面系统的总结,这一点毋庸置疑。它要言不烦的论述,处处闪烁着孔子的智慧之光,孔子的快乐教育思想在此得到进一步的明确,为后世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育意义。

首先,它比较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快乐教育”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活动中的动机功能。一、情感的强化功能,这是指情感具有巩固和改变一个人行为的效能。《学记》通过教育实践对这种心理机制进行了经验主义的描述。它对“呻其占毕,多其讯言,急于数进而不顾其安”的“今之教者”提出批评,认为这种做法“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易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二、情感的保持功能。《学记》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或者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生学习的习惯。孔子一生孜孜不倦于学,堪称终生学习的典范和楷模。《为政》篇,他说他自己:“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记》里也说“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学习行为从课堂迁移到了课外,从书本转向了生活,从他制转向自觉,应该说,这种学习行为的保持,正式基于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中收获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其次、《学记》对“乐学”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教学中的效用的认识对我们现在教育者犹如醍醐灌顶;更重要的是,《学记》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采用了多种手段和方法履行和贯彻了这种认识。其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学业考察上提出“未卜袛,不视学,游其志。”具体做法是每年天子巡学或官吏视学的时间,都规定在夏历五月举行袛祭之后,这是为了让学者平时有充裕时间,可以从容不迫地自学,而不致于经常处于应试的焦虑状态。

二、从审美需要的满足中求乐。教师通过教学手段,也能使学生审美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快乐情绪。《学记》极力提倡乐教和诗教,它说道:“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这一点和《论语》里的教育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三、从娱乐需要的满足中求乐。《礼记》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这句话的一般意思是如果不让学生经常举办一些文娱活动,那他们一定会感到学得枯燥无味,因而就不能用饱满的热情来学习,因此可以看出这是提倡“张弛结合”的教育原则。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学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始终贯穿着这种教学思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教学的座右铭。“心愤口悱”和“举一反三”是学生在一定基础上进行积极思维的表现。这里,教师的启发要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开其意”“达其辞”“循循善诱”,使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学记》对教学的本质的认识,是“君子之教,喻也”。在此基本概念基础上,《学记》指出了教学活动的前提,规定了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能博喻”,它认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知道学习成功的经验,正确了解教育原理,熟练地掌握教学原则。但是,它说“君子之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只有能灵活自如地、多方面地对学生诱导启发,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老师。

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在孔子的教育实践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学记》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快乐教育理论,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这些远见卓识至今值得教育者对当今教育现状的深刻批判和反思。

篇9:读《学记》感想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这些经典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未来。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这段话谈的是“长善救失”的教育思想。长善救失说的是:教育和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优长和潜能,并克服其缺点,弥补其不足,使人走向完善。往更深一层挖掘:长善救失的前提是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所谓“教者必知之”“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讲的就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教育和教学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而许多教师研究教材有余,研究学生不足,因此教学缺少针对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开来,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另外,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

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我们也要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而现在“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轻松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上一篇: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考试题答案下一篇:保险健康讲座主持词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