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调研报告范文

2024-07-06

生态保护调研报告范文(精选8篇)

篇1:生态保护调研报告范文

加强文物保护重在开发利用

文物,是人类历史遗存中的瑰宝。加强文物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保护文物不仅仅是把文物保护起来,更重要的是体现文物的价值,使之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文物“曾经辉煌,再现璀璨”。

但对于文物保护,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还有相当多的问题。以XX为例,在文物保护方面既有不足,在文物的开发利用上又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发掘。

一、XX文物的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保管不善,不能发挥文物的作用。设施齐全,管理科学的文物仓库,对保护文物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XX没有象样的文物仓库,一些高档次的文物只有暂存于省博物馆和省文研所;由于没有文物仓库,现存的部分文物腐蚀严重,甚至比文物埋藏于地下腐蚀得更快。没有一座博物馆,大量的文物不能展出,既不利于文物保护,更不利于开发利用。

2、投入较少,古建筑年久失修。按照《文物法》规定:国保单位主要由国家财政投资维修和保护;省保单位主要由省财政投资维修和保护;市县级保护单位主要由本级财政投资维修和保护。由于河北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XX市的财政收入也相对较少,这些年几乎没有投入,造成了多数古建筑年久失修。

3、开发不够,没有发挥文物的效益。相对于旅游发达地区,XX的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目前,全市仅有不到10处文物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旅游参观人数也少得可怜,门票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支出。

4、破坏严重,文物保护意识有待于加强。文物资源为非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多年来,文物资源经历了多次劫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破坏了XX地上文物的一半以上。现在仍有对文物的盗掘盗卖现象;有个别的施工单位还故意破坏文物,把工程工期放在比文物勘探更重要的位置。

三、几点建议

1、加大文物法规宣传,提高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宣传,使群众了解XX悠久的历史,激发作为XX人的自豪感,产生保护文物的责任感。同时也使各级领导对文物保护予以重视,给文物以更大的投入,对不利于文物保护的行为予以抵制。

2、尽快兴建XX市博物馆。从70年代初即有人呼吁要建博物馆,但时至今日,仍没有建起一座市级博物馆。各级领导应给予关注,多方筹资,积极运作,解放思想,尽快把博物馆筹建起来。使我市的文物既有一个向人民展示的舞台,以发挥文物的社会效应。同时,博物馆也发挥着文物仓库等多项功用,有利于文物保护。兴建XX市博物馆,有百利而无一害。

3、统筹规划,加大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XX的文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名人郭守敬等,有很多独具特色和意义的古建筑,有流传久远的乡艺文化。这些都有待于开发,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市文物保护调研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范文网

篇2:生态保护调研报告范文

------湾里区罗亭镇调研报告

一 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国家实行“三农政策”后,农村的各项生活指标都有了长足发展。在我区“加快绿色发展、建设旅游强区”的大背景下,各乡镇都迫切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针对我镇目前的实际情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镇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生态旅游业逐渐成为我镇发展的首选。

本次调研集中调查湾里区罗亭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前景。通过对当地政府和居民的调查,进一步了解罗亭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及潜力。

罗亭镇位于梅岭山麓,新建、永修、安义、湾里、桑海三县二区结合部,南高北低,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风景名胜资源种类齐全,景点繁多,有九里十八观、天子湖、天子峰、茶岭观、紫阳宫、船山洞、白云庵、狮子峰等景点20余处。近年来,围绕我区“加快绿色发展、建设旅游强区”的发展规划,依托罗亭丰富的生态人文旅游资源,我镇提出了打造“旅游名镇”的发展战略。发挥生态优势,挖掘旅游资源,加快培育旅游产业发展,对于我镇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罗亭镇发展生态旅游的背景及积极意义

乡村生态旅游是以景区景点和生态农业观光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为特色,以乡村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游览、民俗风情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休闲方式。

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看,目前乡村生态旅游的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农家度假游、农事休验游、民俗文化游、乡村情趣游、农业经贸游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城乡文化交流,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乡村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

1、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城市居民普遍心情烦躁,都迫切希望能走进大自然。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倾向选择农村地区来度假,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自然风光,还可以使心身都能得到放松,解除身心的疲惫。因此乡村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正好能成为满足城市居民这种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很多城市居民对农村农耕、农艺等情况都不了解,更不用说是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城市父母想让他们的孩子到农村来看一看,切身体验一下农村的生活。罗亭镇是湾里区著名的“葡萄之乡”,游客可以学习葡萄养殖知识,还可以品尝自己采摘的葡萄。游客还可以亲身到葡萄园体验采橘的快乐。

3、城市居民很难吃到正宗的农家小菜或农村特产,包括一些粗粮、真正意义上的新鲜绿色蔬菜及原汁原味的放养家禽、野生动物等。吃惯了城里的山珍海味,他们也会怀念农村的菜肴。这些简单的农家小菜,不仅味道可口,而且非常新鲜。因而久居城市的居民自然会对品尝农村地方土特产怀有很大兴趣。

(二)乡村生态旅游对我镇的积极意义

乡村生态旅游是我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方式,在促进罗亭镇生态旅游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乡村生态旅游可以丰富罗亭镇旅游内涵。我镇拥有远近闻名的九里十八观、天子湖、天子峰、将军岭、紫阳宫等旅游资源。但目前的我镇旅游以参观为主,游览观光内容和形式也相对单一。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以把藏于当地民间的文化、民俗、景点、人物挖掘出来,让游客在一饱罗亭美丽景色的同时,走进农村、体验当地的原生态的乡村环境和乡村韵味。

2、乡村生态旅游可以成为我乡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乡村生态旅游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既可以挖掘和利用我镇的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资源,同时还可以发挥村民自身的才干。大部分乡民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他们的勤劳可以带动其他村民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开发的行动中来。另外,农民们在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的过程中可以把本村的旅游资源、农副物产、土特产品以及富有浓郁乡村特色的菜肴、传统的人居环境转变为商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而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促进农村家庭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乡村生态旅游可以成为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就业的新方式。罗亭镇生态旅游要发展,首先必须要有政府推动和引导,制订服务质量标准,主动嫁接餐饮服务业、住宿服务业以及娱乐业;其次,政府应当对从业农民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参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带动我镇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快本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

4、乡村生态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通过政府的指导和农民自主创造,可以整合各种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政策资源,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具有本村特色的产业,加快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发展。当农民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后,就会加倍努力工作,因而能够更有效促进本地的新农村的建设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 我镇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镇生态旅游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发展速度不快,水平不高,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1、思想认识不够。一部分对发展旅游在认识上还有差距,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认识不足,对旅游在经济中的拉动作用认识不到位。一是思想片面。一提到发展旅游,就认为是旅游部门的事,存在于己无关的思想。二是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我镇的旅游资源没有很大的名气,对发展旅游业缺乏信心。三是急功近利。一些人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

2、旅游产品档次低。近几年来,我镇虽然投了一些资,开发了一点景点,但没有形成连线的旅游产品线路。各景点间没有关联点,比较松散,只是单一的旅游景点。此外,我镇旅游缺少项目支撑,特别是“购”和“娱”方面相当弱小。存在“散、小、弱、差”问题,市场竞争力非常有限。

3、基础设施不配套,综合服务能力弱。我镇在道路交通上虽然做的比较好,各村之间都已经通水泥路。但是一些方面还是存在严重不足,比如乡村餐馆、娱乐休闲配套设施、接待游客以及服务游客意识及能力方面。例如大量游客来到罗亭,却没有足够的乡村餐馆来接待,一些村民的服务意识不强,导致游客对服务质量不满等。

四 促进我镇生态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我镇生态旅游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推进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强化发展引导,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以打造湾里区半小时乡村生态旅游圈为目标,大力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1、统一思想认识,思想观念,坚定生态旅游发展信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据权威预算,旅游业投入增加一元,国民生产总值增加4元,新增一个就业岗位,可拉动相关产业增加5个就业岗位。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内部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发生态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后发优势。因此,我们要审时度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发展我镇特色生态旅游业。

2、明确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产业创新。按照“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龙头带动、体现特色、整体推进”的原则,形成以九里十八观为依托、以乡村生态旅游景区为龙头、以综合经营户为骨干、以单一经营户为补充的乡村生态旅游格局。另外,还必须明确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近期的目标是要通过1—2年努力,在全镇扶持发展1家以上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进一步营造我镇生态旅游发展的氛围。中期目标是要建设2—5家特色鲜明、规模较大、牌子较响的特色旅游精品点,并且发展模式要多样化。长期目标是要建立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特色、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乡村生态旅游线路板块,满足不同群体消费需求,打造我镇休闲游金字招牌。

3、加强农民培训,提供规范服务。乡村生态旅游要以农民自主为基础,按照开发有序、服务有质的理念,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培训。通过以点带面、典型示范,让更多农民自发参与到这产业中。

4、强化宣传促销,拓宽旅游客源市场。旅游离不开宣传,只有通过宣传才能把旅游产品卖出去,否则,再好的旅游产品也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要坚持整体策划、整体打包、整体营销,全乡一盘棋的宣传营销策略,走“政府做好形象、企业做精产品、旅游做大平台”的市场开发道路。要设立我镇独具的旅游标识口号,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途径进行包装宣传。积极探索政府搭台、部门联动、企业唱戏的新途径,积极向兄弟乡镇学习,如梅岭特色小镇的成功案例,策划举办形式多样、影响较大的主题鲜明的旅游活动和宣传活动。

五 调研结论

篇3:巴林左旗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1 巴林左旗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1.1 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

2011~2015年,全旗共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任务25533.33hm2。其中封山育林15333.33hm2,人工造林10200hm2。全旗共投入资金18246.7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6892.55万元,地方财政投入资金1354.2万元。完成经济林建设3866.67hm2,投入资金322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583万元,地方财政投入资金240万元,群众自筹400万元。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6759.13hm2,中幼龄林抚育改造10000hm2。

1.2 重点区域绿化项目

自2013年实施重点区域绿化项目以来,3年来共完成重点区域绿化面积3353.33hm2,栽植各类绿化苗木337万株,总投资49360.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5000万元。完成公路绿化513.33hm2;城镇周边绿化393.33hm2;厂矿园区绿化面积111.33hm2;村屯绿化2333.33hm2。建设的精品工程有省际通道及其连接线绿化、省际通道与305线互通环岛建设、京西组团新区绿化、麓山公园绿化和部分10个全覆盖项目村的绿化工程。

1.3 森林资源保护项目

乌兰坝自然保护区成功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种苗育苗面积稳定在66.67hm2以上、灌木采种基地达3333.33hm2,保障了全旗造林绿化用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公益林管理走向正规;林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2 巴林左旗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旗各地造林绿化进度不平衡,个别乡镇植树造林进展迟缓,至今还没有完成下达任务。二是重点区域绿化和节水经济林建设资金短缺。三是造林质量不高、牲畜破坏严重、中幼林抚育程度不够。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重利用、轻保护,重造林、轻管护,资源保护和森林经营跟不上,形成了大量低质低效林,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都不明显,造林绿化成效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

3 建议和措施

3.1 抓好种苗基础保障工作

一要严格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种子法》,进一步加强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工作。目前巴林左旗的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在执法力度、执法手段上都还非常薄弱,还不能正常开展执法工作,迫切需要改善和加强,使之尽快胜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工作。二要扎实做好林木种苗生产与造林绿化的衔接。林木种苗生产与造林绿化的衔接是一个长期都解决不好的难题,衔接不好主要还是严重受制于造林绿化的规划和任务不确定。另外还要抓好山杏、小叶锦鸡儿采种基地建设,以满足生态建设对乡土树种的需求。

3.2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要加大林业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的力度,用科技的力量和手段,实现科技创新,实现林业生产力的提高。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3 大力推进重点区域造林绿化

重点区域绿化工作以改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人居环境为核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巴林左旗今年重点区域绿化工作任务为1222.73hm2,预计投资2000万元。继续抓好道路绿化、村庄绿化、城镇周边和厂矿园区绿化工作。重点打造隆昌镇土窑沟到收费站通道10km的绿化,同时兼顾307、305、303各线的绿化;林东镇周边以进出口绿化为重点,同时搞好北山城防林提质增效工程;厂矿园区打造上京物流园区、辽文化园区、上京现代物流园区、白铅和红岭矿业绿化。

3.4 扩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篇4:生态保护调研报告范文

一、为生态环境提供司法保护工作的总体情况

(一)审理案件方面

(1)依法打击生态环境刑事犯罪。2011年以来,我院共审结涉生态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182件,涉及被告314人,涉案金额1358万余元。对偶犯、年老体弱以及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涉生态资源犯罪,立足于教育和感化,从轻处罚。

(2)积极化解生态环境民事纠纷。2011年以来,我院共受理涉生态环境民事案件234件,其中判决90件,调撤133件,涉案金额914.8万元。我院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实行全面、全员、全程“三全调解”和法院、林业部门、基层组织“三调联动”。2011年建阳市回龙乡发生特大森林火灾,造成16名山场伐木工人不同程度烧伤。火灾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时任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黄小晶均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妥善解决灾后事宜。我院受理该系列损害赔偿案件①后,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受伤工人提供法律援助,主动为当事人缓免诉讼费,在充分把握案件脉络的基础上,合议庭灵活运用调解方法,因案制宜,对症下药,先后数十次与原、被告进行沟通,通过释明利害关系,最终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林场得以迅速恢复生产,被烧山区重新披上“绿衣”。

(3)妥善审理环境保护行政案件。2011年以来,共审理涉生态环境行政案件8件8人。坚持“一案三建议”工作模式②,力促司法、行政、生态的良性循环。2012年初,在审理原告谢乌迓请求撤销被告建阳市水利局颁发给第三人白植福河道采砂许可证案的过程当中,发现建阳市水利局河道采砂的管理工作存在缺陷,出现未划定禁采区等问题,容易导致滥采现象,造成对河流生态的破坏。发现上述问题后,我院及时发出司法建议书。建阳市水利局收到建议书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使得采砂管理更加有序,滥采现象得到遏制。该司法建议被福建省高院评为2012年度优秀司法建议。

(4)坚持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案件质量是衡量和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我院始终把案件质量放在审判工作的首位。一是实行量刑规范化改革。二是建立案件质量评查机制。

(二)创新机制方面

(1)建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2010年,我院与林业部门共同制订了《关于建立健全涉林纠纷“大调解”机制的实施意见》,并在建阳市林业局处纠办设立涉林纠纷调解室,支持、参与调解工作人员的司法业务培训工作。

(2)引入“补种复绿”机制。自2012开始,我院逐步在涉林刑事案件中引入“补种复绿”机制,针对失火案件中被告人没有赔付及履行罚金能力的,以“监管令”的形式确认被告人以“林木补种或管护”劳务方式进行赔偿和履行罚金义务;对不适宜进行补种或管护的,要求被告人按林木损失的金额,缴纳生态补偿金,由林业部门挑选重点山场进行集中改造,提升林区整体生态效果。该机制启动以来,我院共判决被告人“补种复绿”近2000亩。

(3)创新环保审判组织。针对生态环境案件专业性强、处理难度大的特點,我院积极进行审判组织改革,于2013年5月26日,成立“生态资源审判庭”,并将法律素养高、有一定环保专业知识的法官调整到该庭,专司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刑事、民商事和行政案件的审理,实现办案专业化,提升了生态环保司法水平。

(三)延伸职能方面

(1)巡回审判,深入山区林场。健全完善林区巡回法庭制度建设,加强巡回审判力度,力争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林区。

(2)法制宣传,坚持全员参与。2011年来,我院共集中走访林区、林区企业及基层组织、林农156人次,发放普法传单560余份,全院具有法官职称的干警全部参与。去年6月份,我院民二庭组织法官到我市黄坑镇坳头村茶叶产区进行法制宣传活动,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3)深入基层,回应群众需求。深入开展“司法走转改”、“我与百姓拉家常”活动。2012年以来,我先后8次带队深入挂点的水吉市头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三次共拨付15万元资金,资助村里发展农村生态产业,还帮助农民周歧瑞、林满奴贷款5万余元,发展鱼塘养殖业。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过程中,发现审判实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林权属于一种特殊物权,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林权制度,有关林权制度仍停留在行政管理的层次,对林业民事纠纷大多是根据现实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规范和调整,给林业民事审判工作带来困难。

(2)缺乏规范的生态资源物证鉴定机构。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司法部《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规定,从事司法鉴定的人员和机构应当经过省级司法行政部门登记,但目前生态资源刑事案件的物证鉴定报告,基本由林业部门内设的评估中心出具,达不到法律和规章的要求。

(3)村委会不规范行为是生态资源纠纷的主要根源。少数村委会至今没有落实“民主议定”原则,林业承包、林权转让程序不规范,合同标的与实际山场不符,都周期性地伴随涉林纠纷大量出现。

(4)一些基层组织人员对涉生态资源矛盾纠纷诉前化解工作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影响矛盾化解的效果。

(5)生态资源审判作为一项新课题,由于案多人少的原因,审判人员疲于应对大量案件,对生态资源审判工作的拓展、推进思考不足,与案件相关的审判延伸工作无暇顾及,影响生态资源审判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法制宣传。结合“百名法官进百企”、“法官进园区、社区、校区、林区”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深入林区、工业园区和街道社区等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理念,提高企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

(2)加强执法联动。加强与环保、林业、公安、检察等部门协调联动,探索建立案件沟通和联席会议制度,研判生态发展保护形势,研究司法对策与服务措施,形成打击涉生态犯罪合力。

(3)提高司法能力。切实做好法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选任业务水平高,办案能力强、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负责涉生态保护的审判工作。

(4)强化司法建议。加强对司法建议工作的宣传,不断提高司法建议的质量和效能。针对涉生态环境案件的有关单位和管理部门在制度上、执法上、监管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有价值的司法建议,监督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注释:

①其中13名工人因同林场所有人吴某胜就损害赔偿纠纷向我院提起诉讼。

篇5: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报告范文

广平县政协第一委员活动组

我们先后对临河堡、清漳、唐庄、苏庄四个村的村容村貌、沼气池建设、文化广场、休闲公园、富硒果品园区及苏庄村民服务中心进行了实地察看,并向四个村负责人详细了解了创建过程中的相关问题。随后,我们在东张孟乡会议室观看了我县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专题片。

一、基本情况和印象

临河堡、清漳、唐庄、苏庄4个重点村严格对照市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工作实施细则,逐条逐项进行完善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顺利通过了省市的检查验收。临河堡村在街巷全部硬化的基础上,今年投资30万元对村东小桥进行翻建,规划建设了滨河公园;清漳村在市经济住房中心的大力帮扶下,投资10万元修建高标准水泥路500米,规划建设了一个总面积5亩的文化广场和滨河公园,并将村庄周围、街路两旁、闲散庄基全部绿化,建成村东林带,共计植树1.7万株;唐庄村针对“空心村”现象比较严重的实际,利用春季植树的好时节,将村内闲散庄基、坑塘进行重新规划,全部清理绿化,累计植 1

树3500余株;苏庄村进一步提高标准,投资20余万元,改扩建文化广场和综合活动室,建成两层综合楼,并规划建设了两个高标准进村牌坊,村街路两旁栽植观赏性树林100余株,发动群众改造沙荒地、种植速生丰产林1200亩。同时,4个重点村均建立健全了各项精神文明创建制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制定了村规民约和各项管理。沿主街和文化广场周围打造了5-10户沼气池“一建四改”示范户和文化示范户。

二、好的做法和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管理“新机制”,巩固深化首批村创建成果。

2、培育创建“新亮点”,全力打造精品线处。

3、实现创建“新拓展”,深入开展文明生态乡镇创建活动。4、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涉农专项资金捆绑高效使用,积极争取部门帮扶。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存在发展不平衡,配套措施不完善,创建工作标准一刀切,没有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地搞创建,文化宣传阵地不规范等问题。对此我们建议:

1、把文明生态村创建与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协调推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搞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规划,并把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衔接起来。在资金使用上要与农业开发、扶贫等多项支农资金相结合,捆绑使用,把有限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在资金补贴上要区别对待,坚持救急不救穷的原则,安排资金,对创建热情高,工作力度大的,要重点支持。

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搞创建。要把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做为创建目的,抓好文明生态示范村的典型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既要树立富村创建典型,又要有穷村搞创建的榜样,在相互参观交流中,富村学习富村的创建办法,穷村要学习穷村的创建手段,逐渐提高未创建村村民的创建自觉性与积极性,变创建工作的政府行为,为政府指导和村民自觉行动。

3、建立和完善巩固文明生态村创建成果的长效监管机制。创建过程中,树绿了,路通了,街道卫生打扫干净了,就怕管理不到位,机制不到位,人的素质不到位,所以要在创建村建立健全卫生保障机制,路、树、公共设施管护机制,制订村规民约,逐步建立起文明生态村长效创建机制和管理机制。

4、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创建关键。大力推进农村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健全各种文化教育阵地,建立村文化

图书室,使群众在农闲时学习农业知识,开办农民群众全员培训班,使群众接受外部事物,提高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建立培训、教育、信息三个网络,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群体。

5、倡导文明新风,提升创建村文明程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形成文明新风尚。进一步净化创建村文化广场环境。文化广场建设应避开封建迷信庙宇,树立宣传科学、崇尚文明的社会风气。

篇6:生态保护调研报告范文

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的大国,我们拥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显得日益重要起来。在这个假期,我主要通过上网查资料、翻阅有关书籍,辅以询问老人、老师等,对丹阳市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做了一份调研报告。

首先我通过上网查了相关资料来简单介绍一下丹阳市。丹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圈腹地,属苏南经济板块,东邻常州市武进区、新北区,西接句容市、镇江市丹徒区,南与金坛市接壤,北与扬中市隔江相望,全市总面积105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1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

丹阳是现今江苏地域在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的15个县份之一,当时称曲阿,后改名云阳,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当时境内生长着众多的“赤杨树”,“赤”与“丹”同义,“杨”与“阳”谐音,故名“丹阳”,后取“丹凤朝阳”之意,定名丹阳。

丹阳地方不大,但它的历史地位却不低,几乎所有的丹阳人都知道,在历史上它曾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两代开国皇帝的故里,所以丹阳被称为“齐梁故里。丹阳现境内文物遗迹丰富,存有南朝帝陵石刻11处26件,散布在胡桥、荆林、前艾、建山、陵口等地,20只石兽是我国石刻艺术中罕见的珍品,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季子碑刻相传为孔子唯一存世手书;公元883年铸造的唐中和铜钟被誉为“江南第一钟”;丹阳还是“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源发地;行宫九里村是“吴”姓祖始地;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区存有距今3000年前的葛城、珥城遗址、季子庙、沸井、明万善古塔、通泰桥、开泰桥、玉乳泉井、海会寺、嘉山寺等名胜古迹。

而丹阳在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方面做的倒还不错,很多资料都显示这一点。由于丹阳市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以“吴国第一城 ”、南朝石刻和齐梁文化等为代表的有形文化遗产,也拥有众多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1月,丹阳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共建江苏文化科技产业园项目举行签字仪式,此举标志着丹阳市的江苏文化科技产业园工程正式启动。

丹阳市更邀请国内顶尖策划规划团队参与设计规划,将占地66平方公里的江苏文化科技产业园分成了八大功能区,主要是以文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以及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其核心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分为凤凰湖文博园区、长溪谷养生社区、水晶山生态林园区、皇业寺宗教文化区、仙塘湾温泉休闲度假区、胡桥旅游集镇、萧梁河民俗旅游区和高铁站前商贸区等8大功能板块。

丹阳具备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旅游,其核心就是文物。丹阳的石刻文物是另一个媒介。历经1500年沧桑岁月的丹阳南朝石刻,不但文物形制完整、形体硕大,而且数量最多、保护最好。其中修安陵石刻——“天禄”作为南朝历史文化遗存的代表作、丹阳灿烂历史文明的象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复制展出并收藏。据介绍,整个南朝石刻风景区占地5000亩,初步规划3000亩。景区内重点规划建设丹阳齐梁文化公园、齐梁文化生态公园、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齐梁历史文化博物馆。根据石刻分布情况,将以最具影响、保护状态相对完好,交通比较便捷,恢复历史生态环境景观可行性最大的荆林三城巷石刻群为中心建设一座“丹阳齐梁文化公园”,使其成为丹阳文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转化成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强纽。

虽然在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上丹阳市做的可圈可点,但是根据查到的资料,不难看出在保护、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行为思想倾向,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老祖宗留下的一些文化产物的遇冷乃至消亡,使一些传统文化传承正在面临着的断层之忧。因此,在合理开发利用丹阳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做好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作为非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典型代表——丹阳市,因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素有“江南文物之邦”的美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丹阳市历史文化保护所面临的挑战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由于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丹阳历史文化保护出现了城市建设对城市传统风貌特色保护不够、历史街区保护与周边发展协调不够、文物古迹保护与周围城市环境融合不够的“三不够”的问题。目前,由于大规模旧城改造强烈的冲击,老城区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由于对西门大街历史街区的保护采取的是简单化保存的措施,造成历史街区与城市发展进程极不协调;除了南朝陵墓石刻,对其他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主要停留在对文物个体实施保护阶段,文物保护缺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同时,在现阶段,由于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尚未建立,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城市建设未能有机结合,作为城市重要资源的历史文化遗产未能发挥充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艰巨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劳永逸,只有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灿烂的历史文化永远传承。相信丹阳市会做的更好,我们拭目以待。

学院专业:教育学院学前教育

姓名:殷玲玲

篇7:生态保护调研报告范文

主要表现在:生态农业宣传不到位,没有得到农民和消费者的的认可;地方领导认识上的差异,或者是热心政绩工程,主抓领导换人后出现生态农业建设不连续;没有充分调动科研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农业科技人员没有投入生态农业一线建设,无法实现农业生产和高科学技术的正真结合,生态农业生产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扶持机制,从事生态农业的企业少。以上问题导致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在旧水平上徘徊不前,无法产生飞跃。

这些问题需要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不断摸索生态农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带动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使生态农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薄弱环节 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目前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函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C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薄弱。农业生产具有外部性,生态农业的正外部效应往往被忽视。常规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口益严重,化肥农药的过量投入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生态农业尽管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但是目前来看,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一般不如常规集约化农业,导致生态农业的生产者积极性不足。同时由于生态农产品的认证与监管体系不健全,各个级别的生态农产品标准也不统一,导致消费者无从识别生态农产品与常规农产品的区别,难以刺激生态农产品的有效需求。

组织管理中政府行为较浓,群众主动性不足,企业参与薄弱。纵观中国生态农业二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其成功经验主要来自中国政府的大规模推动,主要做法是在全国设立生态农业示范县,在示范县设立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户,各级政府把设计生态农业示范点作为政绩工程,很少考虑农业生产者的意愿,政府干预色彩浓厚,经常导致生态农业的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相脱节,许多在政府扶持下成长起来的示范点在政府扶持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和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背景下,渐趋于没落。

生态试点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中国农业生态建设重建轻管现象严

重,各级政府只重视申报和建立生态农业示范点,关心的是产中环节,管理模式以行政干预为主,很少关注产前农资供应和产后的销售渠道,使得生态农业的产业组织难以融入区域乃至区际市场交易大循环,难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其市场价值。

投入动力源不足,缺乏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广泛参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以政府推动为主,但国家投放的资金很少,一个生态示范县的国家资金一般少于3万元,大部分建设项目由国家、省、县和农户共同承担,但实际上省县二级的配套资金经常不到位,资金的不足使得示范点示范片的管理者只能虚报建设规模,重点建设样板工程以供验收。企业以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主要投资于生产标准化程度和市场价值较高的农产品,生态农业由于生产工序比较复杂,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工厂化生产,使得龙头企业在没有政府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一般不愿意进入。

篇8:生态保护调研报告范文

根据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境内剑江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的具体情况, 研究提出了都匀剑江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的思路、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 为各级政府对该流域的保护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 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剑江河为长江流域的沅江水系上游, 发源于都匀市斗篷山县级自然保护区, 主河道在都匀市境内中北部呈U型分布, 从主源头的斗篷山县级自然保护区起分别流经杨柳街镇、沙包堡办事处、都匀市主城区、国有马鞍山林场、小围寨办事处, 都匀经济开发区大坪镇、王司镇至坝固镇出境黔东南州。在小围寨办事处大河村处往上游称为剑江河, 往下游称为清水江 (本文为了方便描述, 在都匀市境内通称剑江河) , 地跨东经107°19′28″~107°46′08″, 北纬26°08′24″~26°24′44″, 都匀市境内主河道总长90.5km, 主河道流域总面积281.24km2。

2.2 地质地貌

都匀市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及黔南古陷褶断束的东南边缘。总体来看, 主要具扬子准地台的特征, 但也兼县江南台隆的特点。以岩石性质和类别而言, 剑江河流域主要为中、上石炭统至三叠系的磷酸盐岩石。

都匀市位于贵州高原东南斜坡、苗岭山脉南侧。剑江河流域地势西北部高 (源头最高海拔1961m) 、东部低 (出境口水面海拔650m) , 高差较为明显。流域积水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地 (低山、低中山、中中山、高中山) 。

2.3 气候特点

都匀市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年均温度16℃, 最冷月平均气温5.6℃, 最热月平均气温24.8℃, 年均日照时数1159h, 年平均积温5016.5℃, 无霜期300d左右,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降雨量1446mm, 年相对湿度79%, 具有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雨热同季, 云量多, 湿度大, 阴雨日数多, 日照时数偏少的特点。

2.4 土壤条件

都匀市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属亚热带黔南高原性黄壤地带, 土壤主要以砂页岩发育而成的地带性黄壤分布为主。受成土母岩影响, 在地带性黄壤之间镶嵌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紫色砂页岩发育的紫色土。在剑江河两岸, 有部分由新老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的河潮土类。

在土壤的垂直分布上, 海拔在1600m以上的独立山峰由于气候冷凉, 潮湿多雾, 多以腐殖植物积累为主, 形成山地灌丛草甸土, 土层浅薄, 多在50cm以下, 如斗蓬山顶部。在山地灌丛草甸土的下限至海拔1100m以上地段多为砂岩, 形成的土壤多以硅质黄壤为主。海拔1100m以下则分布着多种类型土壤, 主要有硅黄壤、硅铁黄壤、石灰土、紫色土等。

2.5 森林植被

都匀市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地处温暖湿润亚热带, 地带性原生植被为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在贵州省3级植被分区中, 属于黔东南原石灰岩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区。但是, 由于人为活动影响, 对植被的严重干扰破坏, 使原生植被大部分消失, 仅在流域源头的斗蓬山及其周边保存部分常绿阔叶林植被, 植被现状大部分是原生植被被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常绿阔叶林破坏后发育的次生林, 以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林, 以及常绿阔叶林落叶混交林和灌木林、灌草丛等为主。

3 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森林资源情况

根据都匀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010~2020年) 2013年度变更调查最新成果数据库, 对剑江河源头和主河道沿岸山脊倒水林地数据进行筛选提取, 得出剑江河流域林地“一张图”。经统计汇总, 得出剑江河流域都匀市境内主河道积水区域森林资源情况。

剑江河流域都匀市境内积水区域国土总面积421860.0亩, 其中林业用地217288.2亩, 占国土面积51.51%, 非林业用地204571.8亩, 占48.49%。森林覆盖率51.04%, 活立木总蓄积641619.1m3。

根据剑江河流域水域功能的不同, 分为2个功能区, 以位于沙包堡办事处茶园村的都匀城市供水水库茶园水库坝址为界, 上游部分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其余主河道为非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对2个功能区森林资源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3.1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剑江河流域都匀境内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包含茶园水库和剑江主源头的斗篷山县级自然保护区, 区内林木资源丰富, 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马尾树等, 还有当地特色物种毛环方竹林分布。区内总面积129571.3亩, 其中林业用地95666.25亩, 占总面积73.83%, 非林业用地33905.1亩, 占26.17%。森林覆盖率73.50%。活立木总蓄积247567.3m3。各森林资源情况如下。

(1) 按林种。防护林43723.8亩 (占林业用地的45.71%) 、蓄积79864.3m3;特种用途林面积44295.45亩 (占林地的46.30%) 、蓄积148758.0m3;用材林4533.75亩 (占林地的4.74%) 、蓄积18577.9m3 (占林地总蓄积的7.50%) ;经济林1266.15亩 (占林地的1.32%) 、蓄积0m3;薪炭林1847.1亩 (占林地的1.93%) 、蓄积367.1m3。

(2) 按起源。天然林66286.5亩 (占林地的69.30%) 、蓄积185938.8m3;人工林29379.8亩 (占林地的30.70%) 、蓄积61628.4m3。

(3) 按权属。国有林面积11990.85亩 (占林地的12.53%) 、蓄积51152.2m3;集体林83675.4亩 (占林地的87.47%) 、蓄积196415.1m3。

(4) 按森林类别。国家级公益林面积74285.85亩 (占林地的77.65%) 、蓄积193823.6m3;地方公益林13733.4亩 (占林地的14.36%) 、蓄积34798.6m3;商品林面积7647.0亩 (占林地的7.99%) 、蓄积18945.0m3 (占林地总蓄积的7.65%) 。

3.2 非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剑江河流域非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包含另一源头杨柳街河都匀市境内部分、茶园水库坝址往下游直至出都匀市境。流域积水区域林地分布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林, 以及常绿阔叶林落叶混交林和沿岸山地中上部分布的灌木林、灌草丛等。区内总面积292288.7亩, 其中林业用地121621.95亩, 占国土总面积41.61%;非林业用地170666.75亩, 占58.39%。森林覆盖率41.09%。活立木总蓄积394051.9m3。各森林资源情况如下。

(1) 按林种。防护林53494.35亩 (占林业用地的43.98%) 、蓄积120174.1m3;特种用途林面积7878.6亩 (占林地的6.48%) 、蓄积61059.8m3;用材林43806.6亩 (占林地的36.02%) 、蓄积209394.5m3 (占林地总蓄积的53.14%) ;经济林2617.35亩 (占林地的2.15%) 、蓄积22.7m3;薪炭林13825.05亩 (占林地的11.38%) 、蓄积3400.9m3。

(2) 按起源。天然林35778.15亩 (占林地的29.42%) 、蓄积23012.6m3;人工林85843.8亩 (占林地的70.58%) 、蓄积371039.3m3。

(3) 按权属。国有林面积7035.75亩 (占林地的5.78%) 、蓄积55251.9m3;集体林114586.2亩 (占林地的94.22%) 、蓄积338800.0m3。

(4) 按森林类别。国家公益林面积23806.5亩 (占林地的44.89%) 、蓄积81443.8m3;地方公益林36226.05亩 (占林地的23.10%) 、蓄积99790.1m3;商品林面积61589.4亩 (占林地的32.01%) 、蓄积212818.0m3 (占林地总蓄积的54.01%) 。

4 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林业工作概况

4.1 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各林业重点工程实施情况

4.1.1 退耕还林工程

2002年都匀市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 累计在剑江河流域沿岸退耕还林25000亩, 退耕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柳杉、茶叶等。10多年来, 退耕效果良好, 特别是杨柳街镇斗篷山村、谷江村, 王司镇等地2002~2003年度实施的马尾松、柳杉针叶林退耕, 目前郁闭度已在0.8以上, 平均胸径达15~16cm, 最大胸径已达24cm, 为剑江河流域提供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污水净化等多种森林生态功能。

4.1.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998年以来, 流域沿岸森林资源 (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 均在天保工程森林管护范围内, 年均管护面积为215000亩。

4.1.3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2009、2010年度在剑江河源头的斗篷山村、谷江村, 杨柳街河 (剑江河另一源头) 流域沿岸实施封山育林46860亩 (2009年度24315亩、2010年度22545亩) 、人工造林1470亩 (2009年度720亩、2010年度750亩) 。

4.1.4 植被恢复费建设项目

2005年度都匀市植被恢复费建设项目在杨柳街河流域沿岸废弃煤窑废渣场进行客土造林, 面积80亩, 树种为湿地松、马尾松针叶混交。目前保存率良好, 为下一步较大规模开展类似治理提供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4.1.5 义务植树

2010年, 为响应黔南州委、州政府提出的“绿色黔南、美丽之洲”建设目标, 州、市共建在流经都匀市开发区的剑江河岸义务植树栽植株高4m以上、米径15cm以上银杏绿化大苗100余株, 为剑江河打造护岸屏障的同时也为匀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绿色。

4.2 剑江河流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发证情况

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所有集体林 (197329.8亩) 均进行了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截至2014年3月, 林权证发证面积176136.6亩, 发证率89.26%, 共计发放林权证7443本。

4.3 剑江河流域25°以上陡坡耕地情况、宜林荒山荒地情况、水土流失等情况

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宜林荒山荒地面积为872.1亩。根据都匀市新一轮退耕还林摸底调查结果数据, 25°以上陡坡耕地面积达40177.1亩。大量陡坡耕地以及沿岸各种非法采矿点的存在, 使剑江河部分河段沿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4.4 剑江河流域公益林、商品林分布及其森林资源管理状况

根据都匀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010~2020年) 林地功能分区, 全市林地依照相对集中连片原则总体划分为四大区域: (1) 中心城市景观风景林功能区; (2) 东部、南部一般用材林功能区; (3) 西部、北部水源涵养林功能区; (4) 东南部水源涵养林功能区。都匀市森林分类区划工作遵从以上原则, 反映在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内, 则体现为斗篷山自然保护区、杨柳街镇、沙包堡办事处归集到西部、北部水源涵养林功能区;国有马鞍山林场、小围寨办事处处于中心城市景观风景林功能区。以上两区处于长江流域沅江水系清水江发源地, 生态功能相当脆弱, 原则上以区划公益林 (包括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 为主;对立地质量较高的东部沿岸大坪镇、王司镇、坝固镇, 在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从当地林农的经济收益最大化为出发点, 尊重资源现状, 遵循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地制宜, 区划以商品林为主, 以调动林农参与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根据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在坡度大, 立地质量较差的沿岸林地区划部分公益林。

剑江河源头及上游沿线斗篷山自然保护区、杨柳街镇直至小围寨办事处所区划的公益林,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投入下, 森林资源管护效果良好, 未发生大面积破坏的情况。但从大坪镇开始, 到王司镇、坝固镇剑江河沿线, 因当地经济较为落后, 部分少数民族民众对国家林业政策的误解或不了解, 导致当地时有盗伐滥伐林木的现象发生。

4.5 剑江河流域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管理及生态补偿基金兑现情况

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97098.2亩。都匀市国家级公益林实行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自2009年开始试点实施, 2011年全市全面展开补偿兑现工作至今, 中央财政已投入资金1783.7万元。个人经营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补偿基金全部通过“一折通”帐户兑现到农户个人, 并由个人按管护合同承担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等责任;集体经营管理的管护补偿基金由财政部门划拨到村级帐户内, 由村 (组) 集体召开村民 (代表) 大会, 严格根据《贵州省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等提出资金使用方案, 经村委会, 乡 (镇) 、办事处审核并提交市财政和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后, 严格按照方案实施开支。

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的地方公益林面积49959.5亩。根据《贵州省地方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地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 来源为省、州、县按照4∶3∶3比例配套落实, 都匀市自2012年度开始获得省级财政补偿基金每年每亩2元, 但截至2013年底, 州、市 (县) 财政应配套部分还未获落实。

5 与剑江河流域保护密切相关的涉及林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由于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易引起水土流失, 多年来, 全市林业重点工程除退耕还林外, 在流域积水区开展全面整地的营造林项目都比较谨慎, 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封山育林项目开展的补植补造均为穴状或带状整地, 利于水土保持。但是, 沿河两岸仍存在未批先用林地的情况, 如杨柳街河流域高桥片约400亩的猕猴桃建设基地, 投资方在未通过林业部门审批的情况下, 即入场施工, 进行全面整地栽植猕猴桃, 导致河流周边造林地水土保持状况不容乐观。

(2) 都匀市饮用水一级水源保护区的剑江河源头斗篷山自然保护区、茶园水库周边村寨的民众生活垃圾及污水, 特别是茶园水库周边农家乐所产生的污水对水源的污染相当严重。一些当地群众为了个人经济利益, 现在还常有非法捕鱼、乱捕野生动物销售给饭店的不法行为发生。

(3) 国家对公益林根据生态区位进行分类管理, 分为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国家级公益林实行中央财政全额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都匀市自2012年开始获得省级财政补偿基金每年每亩2元, 但截至2013年底, 州、市 (县) 财政应配套部分还未获落实, 到位率仅40%, 远远低于中央财政补偿标准, 而且即使州、市 (县) 级财政配套到位, 仍然远低于中央财政补偿标准, 在实施过程中因标准不一致而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的地方公益林面积达49959.45亩, 加上各条支流及流域非积水区面积更大, 而州、市部分得不到落实, 生态补偿标准偏低, 补偿作用不明显, 导致农民护林积极性不高, 将非常不利于剑江河流域的保护。

(4) 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茶园水库周边有个人承包集体荒山造林的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 面积约400亩, 种植树种大部分为用材树种杉木。在随后数年的生态公益林区划中, 根据《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 该地区森林应区划为一级保护国家级公益林, 严禁商品性质采伐林木, 虽然中央财政自2009年以来就实施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并且已从2009年每年每亩4.75元逐步增加到2013年每年每亩14.75元, 但是补偿标准仍然偏低, 远远不足以补贴承包造林户多年来所投入造林管护的费用, 又不能采伐林木获取收益, 导致造林大户多次到政府相关部门上访, 要求政府部门出资收购其承包造林林木。

(5) 斗篷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剑江河流域的一级水源涵养林区, 内有数个村寨, 人为生产活动较为频繁, 存在因烧炭取暖、自用等乱砍滥伐林木、乱采乱挖野生植物、乱捕乱猎野生动物、野外用火、破坏林地资源全面整地种植茶叶等违法行为, 非常不利于森林的水源涵养等功能。长期以来,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在王司镇、坝固镇剑江河沿岸还存在破坏林地资源开采重晶石、采砂采石等违法占用林地的行为。斗篷山自然保护区同时是都匀市斗篷山-剑江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 其景观资源主要是森林, 按现行管理体制, 风景名胜区由旅游部门管理, 但景区内生态工程建设及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 (如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林地管理等事务) 均由林业部门承担, 而多年来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到景区履行职责均需请示才能进入,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区内生态工程的实施和森林资源的管理。

6 对实施剑江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的建议

(1) 建议在剑江河流域区内发展种养殖项目应当充分考虑相关部门对周边生态环境提出的论证意见, 避免不正确的开发方式导致水土流失及森林资源被破坏。

(2) 建议在流域管理范围内, 禁止堆放、倾倒、掩埋污染水体的物体及排放生活废水, 在各村寨排污口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并通过各种渠道的生态补偿等形式加大对当地民众的现金补贴, 提高民众爱护环境的自觉性。将茶园水库周边的民众特别是农家乐全部搬离水库库区周边, 并将废弃建设用地复垦造林转变为林业用地, 涵养水源。禁止在剑江河流域内非法捕捞鱼类及捕捉野生动物。

(3) 建议州、市 (县) 级地方政府配套落实地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因与中央补偿基金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将来在财政收入增加后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与国家级公益林一致, 增强群众对剑江河流域森林保护意识, 化解因生态补偿标准相差太大引发的矛盾纠纷, 维护社会稳定。

(4) 建议为了更好的维护饮用水一级水源保护区内茶园水库和斗篷山自然保护区的林业生态平衡, 由政府部门以生态赎买的形式收购造林户所承包营造的山林, 花钱买生态, 让全社会均能享受生态建设的成果, 这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谁造谁有, 合造共有”政策的具体体现, 进而提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5) 建议政府加大斗篷山水源涵养林区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力度, 彻底清除流域区内各类影响和破坏水土流失的建设项目, 加大林业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力度。禁止在斗篷山水源涵养林区域因烧炭取暖、自用等乱砍滥伐水源林、乱采乱挖野生植物、乱捕乱猎野生动物、违规野外用火。禁止擅自毁林种植和改变林地现状。

(6) 建议加强林地管理, 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保护和管理林地资源。针对已开采的非法采矿点应坚决关停, 并由林业等部门组织造林绿化覆盖植被, 以对尾矿废渣废水进行过滤, 逐步恢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

(7) 针对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进出斗篷山风景区履行职责受到一定限制的问题, 建议地方政府考虑协调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 明确管理职责职能, 一是将部分职责 (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 明确给旅游部门管理;二是斗篷山风景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责任仍由林业部门承担, 但由景区管理部门为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办理工作通行证, 以便于景区内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以及生态建设工作开展。

摘要:分析了都匀市境内剑江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的具体情况, 提出了都匀市境内剑江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的思路、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 为各级政府对该流域的保护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剑江河,流域,林业生态,保护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和相关立法问题研究”课题组.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和相关立法问题研究报告[EB/OL].[2009-12-30].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sbj/s/2653/content-420067.html.

[2]合肥市政协“巢湖综合治理开发”第一调研组.关于巢湖流域综合防治与环湖生态保护修复的调研报告[EB/OL].[2012-9-24].http://www.hefei.gov.cn/n1105/n32932/n193254/n194223/n25271290/25586798.html.

[3]张敏.清水江流域林业生态文化研究[C]//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贵阳:贵州省社会学学会, 2008:402~411.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听父母的话下一篇:医院评审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