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7-10

关于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共6篇)

篇1:关于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提高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水平,探索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根据县委学科办《关于认真做好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县档案局局长李美萍带领县档案局有关业务人员,深入金马等乡镇及部分涉农单位,采取现场查看、征求单位领导意见、与基层档案人员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对我县当前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县全县辖5镇3乡81个村委会48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档案部门和农、林、水、土、民政等涉农部门相互配合,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成效显着:全县各乡镇机关档案室管理全部达到四星级以上等级标准;各乡镇涉农站所及村委会建档率达100%,其中已有5个社区和5个村委会档案室建设达到三星级等级标准;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档案、土地经营权证补换发档案、农村税改档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等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全部规范建档,部分已接收进馆。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在管理体制、人员和设施设备的配备、经费落实、档案资源建设及建立档案工作长效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档案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农业农村档案难以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有的档案工作体制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乡镇作为一级政权组织,既有齐全的职能部门,还有村委会、站等单位,但是乡镇作为一个立档单位,其在县档案馆中只有一个全宗,乡镇档案室作为综合档案室,必须集中管理乡镇各类档案。而事实上,乡镇各类档案无法做到综合管理,而只是保管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群团的文件材料,所辖站等单位的档案都是分散在各站管理,由各单位自行整理立卷保管,因而难以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使乡镇档案无法反映乡镇档案的全貌,阻碍了乡镇档案作用的发挥。

农村基层档案意识淡薄。多数乡镇分管领导和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相对到位,但多数村委会干部对档案工作知之甚少。受“就档案抓档案”、“重藏轻用”的传统思维影响,基层单位普遍只重视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而没有把农业和农村档案与“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档案的价值具有滞后性、潜在性和间接性,导致基层干部群众缺乏对农业和农村档案需求的迫切性,档案工作在他们心目中地位不重要,有的对档案还不甚了解。上述原因致使农业和

农村档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还显得内容单

一、服务不力。

发展不平衡。乡镇与乡镇之间,站所与站所之间,村与村之间明显存在差异;乡镇档案工作明显好于村级档案工作。

档案人员变动频繁、业务不熟练。目前,各乡镇档案人员均为兼职,档案人员由于兼职过多,不能专心从事档案工作。加之变动频繁,档案人员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提高,造成档案业务不熟,难以独立完成立卷归档工作任务,更不能从事对基层档案业务的指导工作。少数兼职档案人员甚至把档案工作当作一种额外工作,敬业精神不强,不能全身心地投身农业档案工作。

设施设备难以满足安全保管需要。少数乡镇受办公用房的限制,没有专门的库房,综合档案室成为了杂物间;部分乡镇机关档案室缺少防盗、防火、防潮、防尘设备;少数乡镇档案室档案装具老化、数量不够,对档案安全保管极为不利。村民委员会档案保管条件更差,还存在无房无柜无设备现象,档案资料分散在个人抽屉里。

归档整理和管理还不够科学。突出的表现在,一是收集不够齐全;二是整理不规范;三是重文书档案轻其他如图片、影像、实物等档案。

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5镇3乡虽然全部按要求统一安装了“南天档案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但目前还处于文书档案目录的录入阶段,部分档案人员对“南天”软件的操作还够熟练。多数乡镇现代化管理档案的工作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距原文数据库的建立还任重道远。村委会一级现代化管理档案工作几乎所有为零。此外,服务手段还不够健全,档案检索方法还比较原始。

撤并乡镇档案迟迟未接收进馆。撤并乡镇档案的移交和接收制约因素较多,至今尚未接收进县档案馆,难以确保齐全、完整和不发生安全事故。

针对以上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为推动档案工作切实有效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按照省委农办、省档案局、省民政厅、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各级档案部门、县属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扎扎实实地做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

完善机制,统筹规划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县档案行政部门要把做好为“三农”服务方面的档案工作当成档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认真履行筹划、组织、管理、监督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职责,依法加强对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

指导、监督、检查。要讲究工作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宏观指导与具体指导相结合。要针对我县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加强**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意见》,要制定和出台《**县村级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县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加强协作,促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不断发展。档案部门、县属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新修订的《云南省档案条例》的有关规定,把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和计划中,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领导,把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在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时,强调切实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二是在下达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规划、计划和任务时,强调将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收集归档;三是在检查新农村建设工作时,同步检查新农村建设文件材料的归档情况;四是要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档案工作条件,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健全机制,强化乡镇档案工作职能。乡镇档案工作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乡镇要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把档案工作列入本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有关部门

的工作目标,与其它工作同布置、同检查;二是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了解本乡镇档案工作情况,分管领导要落实责任,积极协调理顺关系,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对档案工作给予支持;三是要创造条件,为乡镇档案室建设、村委会档案室建设解决好经费、库房、设施设备等各种实际问题;四是要保持专职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履行乡镇档案的行政管理职能,做好对乡镇机关、基层站所、村委会档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五是要注意收集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切身利益、农村政权建设、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的文件材料。以服务为宗旨,依托乡镇综合档案室积极开展档案咨询、利用等服务,为农民查阅利用档案提供方便,为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整体推进,全面完成村级建档升星级工作。村委会建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也是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一是各村委会文书要担负起兼职档案人员的工作职责,具体负责本行政村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工作;二是各村委会要积极筹措档案工作必须的经费,有条件的要设立档案室,条件好的要建成档案、图书、资料、科技信息合一的综合档案室,条件有限的至少要有一组档案箱柜,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三是要以档案管理升星级工作进一步促进村级档案的规范管理。已完成升星级验收的要进一步查缺补漏,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在安全保管、提供利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还未开展升星级工作的,要按照年初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要求,按时按质完成升星级验收工作。各村委会要建立健全归档、保管、借阅、移交制度,并执行到位,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利益。村委会换届时,有关人员应进行档案移交,履行交接签字手续,不得将档案资料据为己有或销毁。行政村撤销、合并时,应明确档案的归属与流向,防止档案流失。四是要注重加大农村基层党群工作、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务工作、农业生产活动、土地山林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力度,并按时整理归档,丰富农村档案信息资源。

加强指导,提高农业农村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一是要创新服务机制。档案部门要按照“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服务到哪里”的总体要求,抓住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任务,结合实际,找准档案工作的切入点,制定出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规划,并不断去发展和完善;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利用广播、会议、宣传栏、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档案法》、《云南省档案条例》等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乡镇、村干部及农民的档案意识;要加快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增强“三农”档案工作的公共服务能力,逐步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由乡镇、村委会建档工作向整个农村经济社会档案工作转

变,实现“三农”档案领域的拓展。二是要加强督查指导。要针对乡镇、村委会基层档案人员兼职多、变动频繁等特点,以通俗简明实用、因地制宜的方法,采取专题培训和集中辅导的形式,以乡镇为单位,集中或分片辅导各村档案人员整理档案,提高农村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要将乡镇和村委会档案管理情况纳入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内容进行检查,推动乡镇和村委会规范建档,保证乡镇和村委会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效性。三是要培育推广典型。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典型,及时总结推广;要进一步强化乡镇机关档案管理职能,重视抓好撤并乡镇的档案移交工作;要建立村级档案管理示范点,引导带动其它村建档;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联系点,及时了解掌握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新动向,指导和推动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四是要建立农村民生档案。要结合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切实做好新兴农业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活动产生的文件材料、科技资料和特殊载体资料的归档和利用工作。加强对行业协会、经济联社、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户等新经济组织的建档及开发利用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

总之,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是一项复杂、难度大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制约因素多,存在意识、体制、人才、资金等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只有想方设法多方配合,采取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篇2:关于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现状

衡东县是革命老区、农业大县,辖24个乡(镇),561个行政村,73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0%。目前,全县建有23个乡镇档案室,1个乡镇档案馆(霞流镇),4个村级档案室。

我局一直重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有领导分管,有工作措施,有业务指导工作班子。近几年来,我们坚持每年对农村医保、社保,农村低保、计生、户籍及新农村建设等档案进行上门指导,尤其是全县林权制度改革档案,我们更是把它当作当前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6月下旬,我局派出6名专业技术人员进驻县林改办进行业务指导,至目前,时间持续3个多月未间断,帮助指导整理林改档案5万多户,极大是促进了全县林改档案的规范整理,得到了市、县林改部门的高度评价。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客观条件等诸多原因,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相对于档案工作的其他领域而言,仍然显得较为薄弱,尤其是村级建档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点多、线长、面广,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要搞好这一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如何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民生,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人员、经费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农村档案工作才能巩固成果,稳步发展。

二、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总的来讲,就是没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和业务规范,概括起来,大体上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忽视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部分乡镇没有明确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有的即使有分管领导,也是挂个名,心里不想档案工作,眼里没有档案工作,嘴里不讲档案工作,更谈不上把档案档案工作列入乡镇工作议程、写入乡镇发展规划,造成档案工作没有经费保障,没有专职人员管理,没有可靠的保管保护设备设施,不能发挥对村级档案的监督指导作用等等。

2、档案管理不规范。当前,尽管加大了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宣传,部分乡镇、村干部和农民的档案意识有了一定提高,开始收集、保管一些重要资料,然而,由于多种因素,档案工作还是相当滞后,无论硬性设施还是软性条件都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具体表现在,一是档案管理不集中,文件材料往往是谁办理谁留存。二是档案收集不齐全,整理欠规范,也不向县综合档案馆移交档案。据了解,我县各乡镇1989年以后形成的档案,目前全部存在各乡镇档案室,没有向县综合档案馆移交。三是档案保管条件差,保管保护基础设施十分简陋,根本谈不上防火、防潮、防盗等“九防”,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四是人员变动不交接,造成责任不明,档案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

3、档案形成难,留存少,利用率低。从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档案意识严重缺失:一些村干部一是把工作看得过于简单,会议上作“口头报告”,矛盾调处搞“口说为凭”,没有书面材料和记录;二是形成的文字材料不归档,如一些上报材料、村务公开材料、工程建设材料等,工作一完,档案不管,使得村里各类档案存留相对较少;三是虽然保存有部分档案资料,但只是在处理重要事件,或者解决切身利益和矛盾冲突时才想起来利用,平时很少有人问津。

第二,积极作为,多管齐下,大力搞好农村档案宣传工作。宣传是农村档案工作的薄弱环节,加大档案工作宣传力度,增强基层乡、村、组干部和广大村民群众的档案意识就成为农村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可通过开会,发放宣传资料,举办档案巡回展,利用农村赶集开展档案下乡等形式大力宣传。二是利用档案发挥作用的典型事例,通过有关人员现身说法,开展生动形象的宣传教育。三是要充分发挥农村“五老”(即离任的老村干部、退休在村里居住的老职工、老退伍军人、老党员、老模范或致富能手)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档案工作义务宣传员。多管齐下,多种形式,有目的地宣传档案的作用、档案工作的意义和档案有关法规知识,达到增强群众档案意识的目的。

第三,完善机制,加强监管,切实抓好业务指导工作。首先,要逐步建立乡镇一级档案馆,配备2名以上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并归口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从体制上、根本上解决对农村档案工作长期监管和指导的问题。其次,要健全制度,做到农村档案的形成、收集、整理、保管、档案人员变动后的交接等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再次,建立“村档乡管村用”的村级档案工作机制。除条件特别好的村外,其他各村需要整理的档案资料全部移交到乡镇档案管理部门,由乡镇人民政府安排时间、经费、人员进行整理,并建立专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最后,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配备工作用车,把村级档案工作纳入档案业务监督指导和行政执法检查范畴,与县直单位、乡镇机关同等对待。

第四,加大投入,改善档案保管保护条件。农村档案是国家全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富贵财富,保护好这部分档案利于国家,惠及子孙,否则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那些保管条件差,不能确保档案安全的单位,要根据档案法的精神,令其整改。县、乡镇、村都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相应增加档案工作的投入,逐步配置、改善档案设备设施,使档案处于安全、良好的环境之中。

篇3:关于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领导下, 在档案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 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首先, 农村档案基础工作不断加强。不仅乡镇、村级建档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而且一些农业产业化经营档案也在逐渐形成;其次, 涉农档案工作领域不断拓宽,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 各级档案行政部门把档案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为工作重点, 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基层政权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大量信息服务, 指导乡镇、村建立小城镇建设档案, 集体林权改革档案, 土地承包、流转档案, 居民建房审批档案等专业档案, 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增强了农村档案工作意识。但是, 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农村档案意识淡薄

部分乡镇、村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人员对档案工作认识不到位, 法律意识淡薄, 档案人员、经费、设备得不到保证和落实, 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没有把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及时归档整理保存, 许多有查考价值的历史资料丢失, 使一些社会矛盾和经济纠纷难以解决, 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由于档案工作具有滞后性、潜在性等特点, 致使基层干部群众缺乏对档案工作的认识, 档案在服务“三农”工作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

乡镇档案室, 必须集中管理所辖区内形成的各类档案。事实上, 只保管乡镇党委、政府、人大等部门形成的文件材料, 所辖范围形成的档案大多数分散管理, 农村发展中一些新领域形成的档案没有得到有效管理;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户、示范户没建立档案, 档案无法反映整个乡镇工作的全貌, 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 档案发展状况不平衡

农村经济水平好的乡镇、村档案工作明显好于差的乡镇、村, 乡镇与乡镇之间, 站所与站所之间, 村与村之间明显存在差异;乡镇档案工作明显好于村级档案工作, 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发展水平严重失衡。

(四)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乡镇档案人员调动频繁, 均为兼职, 因此, 不能专心从事档案工作, 造成业务不熟、专业素养不高, 难以胜任本职工作, 更谈不上对村级档案业务的指导。少数兼职档案人员把档案工作看成是额外的, 认为可干可不干, 不能按时完成立卷归档工作, 甚至好几年的档案都不进行整理。

二、加强农业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 增强社会档案意识, 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

农业农村档案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产以及村民自治等活动的真实记录, 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据。做好此项工作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调整、农民的切身利益, 是所有涉农部门的共同责任。档案部门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宣传栏等形式, 加大宣传力度, 依法管理档案, 正确认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增强乡镇、村干部及农民的社会档案意识。

(二) 增强部门协调能力, 提升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服务水平

首先, 各级档案、民政、农牧等涉农部门要严格按照《档案法》和《农业农村档案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把农村档案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中, 纳入乡镇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等工作目标考核, 强调将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做到同布置、同验收、同检查, 及时发现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其次, 要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工作条件, 为档案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争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各级档案部门要及时与民政、农业部门协调与沟通, 采取联合检查、抽查、调研等方式, 齐抓共管、共同建立农业农村档案管理的长效机制。所有涉农部门要将新农村建设中产生的文件材料及时立卷归档, 以便查考利用。再次, 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档案信息网络平台的优势, 及时发布农业科技及农产品产、购、销信息, 提升农村档案工作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完善以乡 (镇) 、村档案室建设为主体, 以广大农民群众为服务对象, 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抓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管理体系。

(三) 健全档案管理体制, 强化乡镇档案工作职能

乡镇档案工作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有分管领导负责, 并配备专 (兼) 职人员, 认真履行职能, 做好乡镇机关、所站、村委会档案的监督指导、立卷归档、保管利用工作。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督查指导, 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基层档案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以提高农村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要继续执行乡镇、村档案立卷归档情况年检制度, 确保农村建档工作稳步开展, 并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迅猛发展, 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不断加强, 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但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档案行政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管理, 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农业农村档案,管理,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凤秋.浅谈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档案服务的途径[J].兰台世界, 2013, 5.

篇4:关于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档案员侯平,今年35岁,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是一名新时代的女性,言语不多,但落落大方,干练沉稳,嘴角总是挂着笑容,该镇党委书记于兴国说:“围场镇档案工作步入全市205个乡镇前列,档案员侯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县档案局局长韩孝说:“档案员侯平是全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标兵,是围场档案系统的楷模!”。

有镇党委、政府做坚强后盾,档案员侯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档案工作实现镇、村档案室、查阅中心、办公室“四室”分设,镇综合档案室、村级档案室、查阅中心面积112平方米,配置档案橱36组及“八防”、电脑、复印机、照相机、打孔机、切纸机等必要设施设备,建起了实物档案展架,利用泰坦超越2000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文件录入工作,基本实现了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科学分类 严格标准 高质量完成建档工作

2006年6月,侯平接手档案工作,她几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在档案工作岗位上耕耘着。为使全镇档案管理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要求,她结合镇域实际制定完善了镇、村(社区)档案分类标准、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将镇本级档案科学地划分了10个大门类,对收集上来的有保存价值的各门类载体档案资料,按国家档案分类办法和业务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重新筛选、鉴定、分类、组卷、装订、归档,并逐年接续。目前镇档案室保存各类档案18372卷,2007年及以前年度永久、长期档案全部移交给县档案馆。

拓宽领域 搞好编研 服务镇委镇政府中心工作

在搞好常规接待的同时,拓宽档案利用渠道,变“死档案”为“活资料”。一是积极服务广大下岗职工。“十二五”以来,共接待镇办企业下岗职工195人次,主要查阅凤凰玻璃厂、轧钢厂、纸箱厂、木建厂、油厂等镇办企业职工个人档案,企业运营期间工资表等财务凭证,为广大下岗职工身份认定,缴纳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等提供最原始最真实的依据。二是为维护稳定作出了贡献。为征地、土地承包、林权改革、物权界定等经济和信访等社会工作提供了有效凭证。三是开发编研资料。利用室藏档案资料,编印了党代会、人代会、重点集体企业、私营企业项目及景区旅游等11种12册编研材料,努力使档案室成为镇党委、政府和各站、所、办用得上、信得过、离不开的得力助手和参谋。四是建立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方便了广大村民和社区居民查阅现行文件,为村民和市民了解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等搭建了有效平台。

克服困难 争得支持 实现“村档镇代管”

村级档案收集整理难度大,镇里又忙得脱不开身,她就利用节假日时间,得到县档案局业务指导股的大力支持,亲自到全镇9个村对档案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归档,经常加班到晚上八九点,为了给村里节省开支,中午自带方便面做午餐,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全镇9个村全部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于2009年底9个村全部晋升河北省三级。之后侯平不定期对镇内所、站、办、村、社区26名兼职档案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

由于村级档案工作基础抓得好,2011年在全县率先实现 “村档镇代管”。全镇9个行政村档案全部移交至镇村级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共收纳村级档案资料5111件(册)、光盘42张。严格执行村级档案利用借阅制度,借阅人需持有所在村的介绍信,并在借阅登记簿上详细登记,无镇主管领导批准不借阅原件,只提供复印件。对于违规调阅档案的请求坚决拒绝。为了推广围场镇的典型做法,2012年6月县档案局在该镇组织召开了全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现场经验交流观摩会,副县长陆媛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召开得很成功,反响很大,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

侯平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将美好的青春奉献给无悔的工作,这是我对生命价值的诠释,我会用我执着的追求,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智慧全部融入到档案工作中来。”

篇5: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调查报告

根据市委常委会统一安排,我于11月19日至21日就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谋划明年农业农村工作到竹溪、竹山两县农村开展了调研。实地察看了竹溪县龙坝乡吴坝村小流域治理项目、砖裕村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中峰镇邓家坝村万吨贡米基地、白杨树垭村渠网配套工程,蒋家堰镇益盛牧业有限公司和宝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竹山县宝丰镇九里岗沿线低丘岗地万亩茶园改造项目,宝丰镇漆树扒村和麻家渡镇柿树坪村移民安置点,溢水华家湾村东川设施大棚蔬菜基地以及潘口电站等11个现场,与部分乡村干部、农民、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听取了两竹“三农”工作情况汇报,就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应对农民工返乡回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土地流转等重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调研,总体感到,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很好,效果明显,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本成绩与经验

(一)基本成绩

1、农村改革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全面完成,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进一步稳定;税费改革有效推进,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农民补贴性收入明显增加;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开展,乡镇机构得到精减,“以钱养事”的机制初步形成。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农村税费改革的到位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在两竹的广大农村,农民调整积极性明显提高,秋冬农业开发扎实推进,农村发展形势喜人。

2、产业开发特色鲜明。近年来,两竹坚持从本地实际,立足资源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板块农业,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竹溪县茶叶、魔芋、烤烟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40余万亩,覆盖全县80%以农户,其中茶叶基地达到16万亩,年产茶叶200万斤,综合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从茶叶增收300元。竹山县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63万亩,其中茶叶11万亩,以冬枣、肚倍、木瓜为主的林特产业基地2万亩,烟叶3万亩,预计今年农民从特色产业中获纯收入7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

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两竹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流域治理、水源区保护、沼气能源建设等政策机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有效地恢复了植被、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竹山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2%,竹溪达到70%。两竹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环境变美了,农业重大灾害性天气减少了。

4、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新阶段以来,两竹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突出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搬迁、雨露计划、社会扶贫等重点,不断强化责任,加大力度,新阶段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减少 “两类”人口5.41万人,启动实施重点村整村推进198个,产业扶贫形成特色,雨露计划成效明显,扶贫搬迁扎实推进,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5、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近年来,两竹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一手

抓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产业富民;一手抓劳务输出,壮大打工经济,实现劳务增收。结构调整走出了路子,劳务经济形成了规模,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今年竹溪、竹山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50元和2700元,同比增加512元和305元。

6、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近几年来,两竹抢抓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实施的机遇,大力推进以交通、饮水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着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制约农村发展的行路难、饮水难、通信难、收视难、上学难、就医难等民生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到今年底,竹山县通村水泥路里程达到1500公里,通村率达到97%,饮水安全覆盖面达到14%,沼气普及率达到30%,村庄环境整治面达到50%,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6%,“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面达到100%。涌现了竹山县楼台乡三台村、宝丰镇喻家塔村、竹溪县龙坝乡砖裕村、蒋家堰镇小坝子村等一批新农村示范村。

(二)基本经验

1、坚持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两竹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动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偏移,以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的路子不放弃,规划科学,强力推进,长期坚持,成效明显。特别是茶叶产业发展做到了上下一盘棋,届届接着干,做出了规模,做出了品牌,做出了效益。竹溪县获得了“中国有机绿茶之乡”的称号,竹山县的圣水茶已初具产业雏形。

2、坚持创新机制,激活生产要素。调研中,我感到近年来两竹能够不断顺应形势要求,遵循经济规律,运用工业化、市场化的理念来谋划和

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正在形成,土地流转业主开发不断增多,公益事业市场化模式深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发育成长。如,竹溪县通过对龙王垭茶叶集团全面改制,发展活力显著提高,“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更加紧密,抗御市场风险和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在生猪产业发展上着力“抓大户带农户”,建成了益盛园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发展“150”、“300”养猪模式37家,带动全县今年生猪饲养量达到72万头。竹山县溢水镇华家湾村流转土地100亩,引入业主投资120万元发展设施蔬菜,可安臵40余户农民就地转移增收。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上,竹溪一改过去“大包大揽式”的做法,利用国家投资,吸引业主投入,采取市场化办法管理,既没有增加农民负担,又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缺位和使用效益低下的问题。

3、坚持解放思想,用足用活政策。近年来,两竹在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打破传统条条框的篱笆,充分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坚持将项目开发与产业开发、区域政策与行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有机结合起来,打政策组合拳,实现效益最大化。比如,在茶叶产业发展上,竹溪县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茶叶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并成为全国全省退耕还林的示范县。竹山县在今冬农业开发中充分利用国土整理项目在宝丰镇九里岗周围连片开发万亩高效茶叶基地,并将圣水茶叶集团总部移入,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产业链条。在今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竹溪县重点围绕建设万吨贡米基地,实施渠网、机耕作业道配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竹山县将库区移民与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效果。

4、坚持政府主导,推进“三农”工作。两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原则,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将农业农村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规划,强化责任,加大投入,严格考评。主要领导真正把主要精力用在谋划“三农”工作上,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作配合抓,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二、突出矛盾与难点

通过实地调研,我感到尽管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形势喜人,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六大矛盾”与“难点”:

一是农产品价格下滑与农资价格持续上升的矛盾,农业增效难度大。受大的经济环境影响,今年来,我市农产品除粮食等部分食品外,包括蔬菜、水果在内的各种农产品价格整体下滑,而农资价格却居高不下,给农业增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以猪肉为例,去年同期最高价时达到18元/斤,现在均价不足9元/斤。尤为典型的是柑桔,去年均价0.4元/斤左右,今年不到0.2/斤,下降了一倍。与此同时农资价格不降反增,据8月份的全省农资价格监测,9种化肥产品零售价平均同比上涨21.96%,农药价格上涨9.55%,农膜价格上涨24.67%,农机用油平均涨幅15%。从历史上和整体上看,我市农业农村应对自然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比较强,但应对市场风险的心理承受力和化解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库区因市场风险带来的农民减收已成定局,农业调整和农业增效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二是农民解决生产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与农村项目资金缺口大的矛

盾,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增多,农民对改善环境条件的愿望更加强烈,对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国家现行政策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口,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限于两难境地。比如,通村水泥路建设,国家每公里补助10万元,市里配套1万元,即便如此仍有7-8万元的缺口。沼气每口补助1000元,农户需投入2000元以上。扶贫搬迁每户补助6000元,真正解决一个贫困户的住房问题最低需要1.5万元。还有农村饮水工程都有政策性的缺口。老百姓普遍认为,不搞建设村干部压力大,搞了建设资金缺口大。在有些地方,对有些项目,贫困村、贫困组、贫困户只能望洋兴叹。

三是农民工返乡与日俱增与县内转移就业容量有限的矛盾,农民当年增收难度大。据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以珠三角为例,仅10月上旬,就有近50家香港企业申请破产清算,这些工厂所聘用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民工。根据相关专家调查及初步估计,今年年底在外务工人员将有20%面临失业。近两个月来,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开始出现提前返乡回流潮。据市统计局初步统计,截至11月底,全市返乡农民工近10万人之多,因此将直接减少劳务收入在2亿元以上。尽管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大量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但是就业容量毕竟有限。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现实收入,而且关系到农村社会安定和谐。

四是山区优势资源丰富与发展缺资金、缺项目、缺人才的矛盾,特色产业开发难度大。两竹农村有着较好的资源禀赋,特别是特色产业开发上,发展基础好,资源优势明显。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扶持、缺少项目支持和管

理人才,制约了产业深度开发。比如,竹溪龙王垭茶叶集团改制重组后,形成了以龙王垭茶场为中心,联合20多个茶场组建的大型龙王垭茶业集团,并成为全省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有好的品牌、好的市场,但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制约,目前基地改造和扩大生产陷入困境。竹溪县蒋家堰镇益盛牧业有限公司是当地一个打工人员归乡创办大型养猪企业,已投资800万元,兴建10栋300余间标准化厂房,现有养殖规模420头。因融资困难,流动资金短缺,生产也难以为继。

五是市场农业竞争加剧与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科技服务功能弱化的矛盾,科技兴农难度大。市场农业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近年来,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务农劳动力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加之“以钱养事”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到位,乡镇农技网络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功能日趋弱化,科技兴农难落到实处。在农村一部分地方,农民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耕种模式,对结构调整适应慢,对市场变化应对能力差,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落后,产出较低,优势高效农业少,全市农业整体上还不能适应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要求。

六是“两类人口”存量多与政策投入相对不足,消除绝对贫困现象难度大。全市目前仍有“两类人口”72.45万人(其中赤贫人口31.21万人,低收入人口41.24万人),占全省两类人口的12.65%,占全市乡村人口的34.2%。全市还341个村没有启动整村推进,有相当一批自然村不通公路,有164多万人没有实现安全饮水要求,有216个村不通电视电话,还有1.9万户7.6万人需要异地安臵。国家每年投入贫困县的扶贫资金不足2000万元,相当于贫困县各项惠农资金总额的10%,与过去相比,扶贫政

策效应有所弱化。中央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到2010年全面完成整村推进任务,对十堰来说任务相当艰巨。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阶段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我们突破了制约山区农村发展的制度性束缚,解决了山区人民长期不得温饱的历史性难题,实现了由整体解决温饱向提高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的历史性跨越,探索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农民增收之路,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推进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目前,全市农村已进入由解决整体温饱问题向提高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转变的新阶段,正处于一个由温饱农业向效益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然农业向市场农业过渡的转型期,面临着消除绝对贫困、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的历史重任。从两竹看全市,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信心,切实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和重大原则,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总体上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是重视的,“三农”工作成效是显著的。但是,也有个别地方对“三农”工作认识不够、信心不足。片面地追求GDP和财政收入增长,认为农业是弱质产业,抓不出效益;农村贫困面太大,抓不出政绩。不愿意在农业农村上下真功夫,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农业没有特色,产业没有规模,农村面貌没有新起色。当前,一是要借贯彻落实十

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东风,进一步强化党管“三农”的重大责任,把推进“三农”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二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支农惠农政策,真正做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摆布,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三是各级党委主要领导要用主要精力抓“三农”工作,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强化各部门协调配合,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现全党抓农业、全民办农业的良好局面。

2、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逐步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市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城市,统筹城乡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对十堰来说,统筹城乡发展至少应当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市县统筹,二是县乡统筹,三是乡村统筹。统筹的主体是市县乡三级政府。统筹的方法是,以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突破,以经济为纽带,以产业为抓手,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要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用改革、发展的办法抓好结构调整,把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形成生产力,切实让农民富起来、农村经济活起来,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一个结合”,做到“三个立足”,搞好“三个衔接”,落实“四个纳入”。一个结合:即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政府要更多地承担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任,搞好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支持;要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三个立足”:就是要立足市情县情,立足优势资源,立足本地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结构调整。“三个衔接”:即结构调

整要与政策衔接、与项目衔接、与市场衔接。“四个纳入”即:要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农业经济纳入县域经济领域,将农业产业化纳入地方工业发展范畴,将村庄、机耕作业道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轨道。建议市委、市政府从明年开始,参照省委、省政府在仙桃、洪湖的做法,在城区农村创办一个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按照“连片开发、综合治理、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充分利用城区扶贫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统筹各方面力量,集中剖解制约农村发展的环境、产业、体制等深层次问题,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扶贫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3、突出运用市场手段,激活“三农”生产要素。改革是贯穿于三中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动力所在。当前我市农村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五个方面:一是土地流转。土地流转一不是流转承包权,更不是流转所有权,流转的是经营权;二不是一刀切、一律化,在一定时间内要达到某种水平和要求,而应当是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应运而生,水到渠成;三不是自发流转、随意流转,而是依法、有偿、规范、自愿;四不是为流转而流转,而是为促进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资金流入。要加大山区农业对外开放力度,优化农业招商环境,多途径吸引一批有实力、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项目,提升我市农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同时,要抢抓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

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的良好机遇,针对性地组织包装一批农业大项目,争取一批大资金,大幅度增加我市农产品的商品量和流通量,推进农业大发展。要下大力气解决目前农村发展资金短缺问题,通过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市县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扩大小额贴息贷款和扶贫信贷规模,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等途径,解决农村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三是人员流动。大力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农村开发,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鼓励干部职工及能人领办实体,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结构调整、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形成创业在农村,发展在农业的新一轮高潮。四是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和营销服务,引入农产品流通新理念,建立农产品流通新机制和“绿色”通道,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五是科技搞活。深化“以钱养事”改革,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培训,提高科技兴农水平。

4、加强组织引导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市场农业的必然要求,对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从十堰农村实际来看,一是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引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开发建设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增强农民运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的能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依法指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同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项目扶持、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要给予支持。二是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民间的利益联接。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

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壮大一批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十堰城区的交通、区位、市场等多方面优势,积极培育一批“建在城区、辐射全市”的产业龙头企业,并给予大力支持,以更好地统筹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农村中介组织。鼓励农村能人带头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能人组建劳务公司,既服务农村又服务城市,搞活经济、惠及农民。

5、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力素质。我市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市,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达122万余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60多万人,而且每年初高毕业回乡青年在6万多人。他们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也是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特别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动荡、就业萎缩的严酷形势下,必须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广辟就业门路,拓宽增收出路。一要抓住当前农民工回流的契机,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工对家乡的认同感,扩大对法律的知晓面,提高技能的多面性,提升组织化程度。二要充分利用阳光培训、雨露计划、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三要引导农民回乡创业,由工厂向工地转移,由二产向一、三产转移,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由打工向创业转移,努力使农民工回流不失业,回乡不减收。

6、建立健全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促进“三农”工作扎实开展。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1000万元,对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考评;同时拿出100万元对涉及农业农村的10个单项实行奖励。这一激励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各县区加速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

流”的发展局面。实践证明,这一方式是十分有效的。建议:在继续将农业经济主要指标纳入县域经济考核的基础上,对农业农村这一块再拿出部分资金实行单独考核奖励。一是要建立市对县“三农”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制定更有操作性的考评细则,严格考核兑现,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性和积极性。二是适当扩大奖励范围,增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品牌开发等单项奖,进一步引导各地培植主导产业,推进重点工作,提升农业农村工作水平

借整村推进之力 推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

曹芳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在贫困地区。作为重点贫困地区的十堰,如何按照中央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应以新阶段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我市新农村建设路子,努力把重点村建成新农村示范村。

一、找准切入点,以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推动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的一项艰巨任务,是当前农村工作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我们既要着眼长远、总体谋划,又要立足当前、寻求突破。从十堰实际来看,当前应充分借助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政策力量,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积极探索,试点示范,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整村推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效载体。整村推进是扶贫工作方式的重大转变,是以重点贫困村为基本单元,以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通过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消除贫困、奔向小康。我市农村各地情况迥异,起点不一,发展不平衡,借鉴整村推进的方式实施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探索新农村建设的路子。进入新阶段,我市按照“一次识别、分期规划、分批实施、整村推进”的要求,确定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941个,占行政村的50.3%。计划分三批实施,截至2005年底已完成首批283个重点贫困村规划的建设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市每年至少启动107个重点村,平均每个乡镇启动一个。如果把新农村建设试点放在重点村中进行,正好与整村推进相对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其次,整村推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条件。实施新农村建设,投入是关键、也是难点。据有关专家测算,实施新农村建设,人平需要投入1700元至4900元。按村平1000人计算,一个村需要170万元至490万元的资金硬投入。现阶段,国家大规模的直接投入到村、扶持到户,最明确的政策就是扶贫政策。近年来,我市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贫困村在规划的建设期内,村平各项投入都在100万元以上,其中财政扶贫、以工代赈、老区建设三项无偿资金村平投入在60万元左右。对一个贫困村,国家如此高强度的集中投入,是史无前例的。“十一五”期间,国家扶贫资金投入将有一个大的突破,为贫困地区实施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三是整村推进有利于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新农村建设需要方方面面力量的支持和社会各部门的协同作战、合力攻坚。整村推进为引导各方面资源到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平台。通过扶贫资金的引导粘合效应,以整村推进为载体,采取“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办法,引导各部门资金向贫困村集中、各方面力量向重点村倾斜,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率先在重点村取得突破,为贫困地区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积累更多的经验。

四是整村推进的实践经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实践中,我们探索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和全面发展”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新路子。这些成功的实践经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抓住关键点,突出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20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通俗简明,但内涵丰富,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在一个“新”字上,关键要有“五新”:

(一)农民增收要有新途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没有农民宽裕的生活。近年来,在各项惠农政策支持下,我市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仍然是农村经济跟不上城市经济的步伐,农民收入增长赶不上居民收入增加。二元结构特征突出,城乡差别明显。从扶贫方面看,全市尚有“两类人口”88.57万人,其中年人均纯收入在668元

以下的贫困人口37.16万人,在668-924元的低收入人口51.41万人。65%以上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干旱地区、革命老区、地方病高发区和库区。这些都是扶贫攻坚的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最大“软肋”。不论是实施整村推进,还是进行新农村建设,都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要位臵,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村容村貌要有新变化。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改善,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我市农村地域辽阔、自然条件恶劣、发展不够平衡,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整体水平较低,局部通路难、饮水难、通讯难、生存发展难的问题仍然突出。全市目前还有不通公路的村81个,不通电话的村265个村,不通广播电视的村216个,分别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6%、15.1%和12.3%。还有18万饮水困难人口,有2.89万户11.26万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需要搬迁扶贫,分别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7.7%和4.8%。农村文、教、卫等公共事业还相对落后。这些既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必须加大投入,加速解决,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农民综合素质要有新提高。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导致的发展能力差。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素质也

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整村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科技文化知识欠缺、民主法制意识淡薄,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据统计部门10万户普查结果,全市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16.7%,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68.1%,高中(中专)以上占15.2%。特别是长期生活住居在农村的农民,大部分都是年老、体弱、智低、力差的人口。基层干部形象地称之为“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如此同时,全市每年大约有2万人左右的初高中毕业走向社会成为新生劳动力,其中37%的为贫困家庭子女。如果放任不管,他们就会象其父辈一样循环贫困下去。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在突出位臵,既要抓好现有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又要注重新生劳动力的竞争性技能培训,使他们学得一技之长,实现转移脱贫。

(四)社会事业要有新发展。尽快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大力加强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继续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通过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现代文明要有新起色。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建设农村现代文明,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政治民主需求的必然要求。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

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邻里和睦团结、干群关系融洽的好风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通过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形成充满活力的民主自治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三、把握着力点,围绕“兴、建、创”实施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全面小康目标,从我市农村实际出发,提出了“兴致富产业、建设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思路。兴致富产业就是支持农户按照县、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要求开辟致富门路,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建生态家园,就是搞好“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圈、改厕,建沼气池、建庭院经济、建房(整修住房)。创文明新村,就是深入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主的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村民自治制度。“兴、建、创”涵盖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并在整村推进的实践中逐步深入人心。应将其作为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思路和目标要求。

(一)兴致富产业,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增收渠道。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按照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思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发展,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充分发挥信贷扶贫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建设具有我市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有机茶、柑桔、山野菜、黄姜、魔芋、中药材、山羊、食用菌等八大特色产业。突出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走专业化、基地化、标准化生产经营之路。认真抓好小额贴息贷款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信贷扶贫到村到户的有效方式,逐步扩大小额贴息贷款受益面,提高扶贫贷款到户率和使用成效。努力实现乡乡有支柱产业、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二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运用扶贫信贷政策,重点扶持省定18个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出口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大力发展经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围绕产业开发,扶持建设一批城镇中心市场、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一批运销大户,大力发展中介组织,积极建立营销网络,切实搞活市场流通。四是突出抓好打工经济。把打工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着力建立健全以县乡为主的农民外出务工的就业培训体系、管理服务体系、信息咨询体系和维权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二)建生态家园,创建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的人居环境。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要求,以搞好村庄规划为龙头,以中心院为重点,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入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一是以村为单位着力抓好筑路、治地、还林、通讯、通电视、建室工作。确保已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贫困村,村通水泥路、组通砂石路;人平达到0.8亩当家地;25度的坡耕地全部还林还特还草、荒山绿化、生态良好;村村通电视电话、电视电话入户率达到65%以上;村有卫生室。二是以组(院)为单位着力抓好院落规划、村容整治工作。按照新农村新形象的要求,实施村庄规划和村容整治,解决

脏乱差问题。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节约资源、方便管理”的原则,以村为单位,对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民房设计以及村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等进行科学设计、统筹规划,并因势利导地引导群众改善住居环境、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三是以户为单位着力抓好“一建三改”工作。以建沼气为重点,实施改栏、改厕、改水,着力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和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问题。大力推广“畜-沼-菜(特)”生态庭园经济模式,力争60%以上的农户达到户平一口沼气池,用上安全饮用水,栏圈、厕所环境得到改善,庭园环境得到绿化、美化、亮化。

(三)创文明新村,营造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氛围。一是着力提高人口素质。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前重点要加大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实际操作能力,针对性地开展补缺式技能培训、适应性技能培训、竞争性技能培训和实用性技能培训,推行“财政担保、银行贷款、基地承贷、扶贫贴息、就业还款”的助学贷款培训模式,确保初中升不上高中、高中升不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子女得到有效的技能培训,并实现稳定转移就业。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继续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特困群众困难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农村先进性教育和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切实加强村班子建设,选好配强村支

部书记,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继续把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重点村任第一书记作为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强基层民主,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民主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组织保障。四是扎实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因地制宜,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农户”为载体的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改变农村的各种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着力创造一个群众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寻求对接点,动员各方参与新农村建设

(一)坚持群众参与、尊重群众意愿。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论什么建设内容,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以村级扶贫规划编制为抓手,认真落实群众的项目选择权、实施参与权、管理监督权、结果受益权,用规划统一群众思想、凝聚群众智慧,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二)必须整体联动、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是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部门合力。要强化党政领导责任,认真落实市、县、乡三级党政领导干部扶贫工作责任制,将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纳入责任范围,制定责任目标,签订目标责任状;继续实行市县乡

“四大家”领导联系重点贫困村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考核内容。强化职能部门责任,建立部门扶贫工作责任制,把重点贫困村和新农村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社会帮扶责任,加强同中直、省直对口帮扶单位联系,争取加大对口帮扶力度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广泛组织和动员市内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强化扶贫系统责任,增强扶贫部门在对象认定、扶贫项目核准、项目实施监督和扶贫效益评估等方面的职能。

(三)注重机制创新、力量整合。要按照“规划跟着对象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总体要求,着力强化“四个一”的扶贫项目管理机制。“一个规划统领”:即按照整村推进的要求,结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有、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容,按照群众参与、规划到项、责任到人、脱贫到户的要求,制定村级扶贫开发规划。用规划统一干群思想、统领各项建设。“一个文件统筹”:就是以村级扶贫规划为依据,根据建设任务,以市为单位,将当年重点村建设项目统筹到一个文件之中,向上申报,对下落实。“一个漏斗向下”:就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办法,将财政扶贫、以工代赈资金、老区建设等无偿捆绑使用,集中投入重点贫困村建设。同时,引导交通、林业、水利、教育、卫生、广播电视、通讯等部门专项资金向重点贫困村倾斜。确保每个重点贫困村在规划的建设期内村平使用无偿资金在80-100万元。“一套机制规范”:就是要紧紧扭住资金管理这个关键环节,认真落实“县申报、市核准、省备案”的项目资金备案制度、新闻媒体公示制度、“村实施、乡审核、县报账”的报账管理制度和一年一次的交叉审计制度,切实规范管理,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四)强化检查指导、狠抓督办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实际,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规划,因势引导,办点示范,稳步推进。要紧密结合十堰实际,制定我市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内容、标准,科学引导各地扎实有效搞好新农村探索。要以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干部扶贫工作责任制为抓手,切实强化各级各部门扶贫工作责任,严格考核验收工作,促进各级党政干部认真履行扶贫工作职责、完成扶贫工作任务。坚持将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结果作为县乡党政领导干部评先彰优、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严格考评,奖惩兑现。

(作者系十堰市扶贫办主任)

湖北省贫困地区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步构想

湖北省扶贫办 许业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写进党的“十一五”规划,充分

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建设贫困地区新农村?是对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和扶贫部门的一次大考验。必须把握发展现状,抓住工作关键;必须分析有利条件,加大工作力度;必须突出建设特色,创新工作机制;必须加快建设进程,跟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一、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扶贫开发的重大历史任务 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消除贫困。消除贫困的关键在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否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会与贫困地区无缘。因此,贫困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肩负着比其他地区更为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

(一)关键是加快脱贫步伐。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贫困人口由2.5亿人下降到去年的261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8%,成为世界减贫的楷模。我省贫困人口也由1100万人减少到110万人。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目前,全省29个重点县市极端贫困和相对贫困人口仍有500万人。而且还由于每年各地的多种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因病就医等因素的影响,常年返贫人口均在50万人左右。几乎每年下大功夫减少的贫困人口,又被上述返贫因素所抵消。越往后,难啃的“骨头”越多,扶贫的难度越大。据全省调查,“十一五”期间,我省贫困地区、老区和“百乡千村”地区需要消除的贫困人口共有748万人,这是新

农村建设的最大软肋。这些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不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因此,中央在规划建议中指出:“贫困人口继续减少。”贫困地区和扶贫部门落实中央指示,首要的、最核心的指标就是要加快减贫进程,我省总的目标是:力争2010年底以前基本消除贫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脱贫保证。

(二)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必要条件。目前,我省贫困地区不少行政村和自然村不通公路;信息和通讯不能到户;电网改造没有完全到位;饮水困难不同程度存在;普及沼气困难很多;发展清洁能源难度很大。文、教、卫等公共事业还相对落后。如此繁多的经济社会问题,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只有加大投入,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存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对1300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今年,省政府又集中2.35亿元资金,用于今、明两年解决6457个自然村不通广播电视的问题;集中8亿元资金解决1777个村不通电话的问题;在发展贫困地区公共事业方面,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人畜疾病防治等等。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贫困地区农民如鱼得水。解决好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了公共事业,贫困地区就有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加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就能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相对落后的面貌。

(三)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进入新世纪后,我省农村的贫困呈现出新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村基本上是整体贫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后,按当时的标准,我省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黄冈成为全国扶贫开发的一面旗臶。进入新世纪,贫困状况呈“岛屿型”,集中分布在大山区、深山区、石山区、库区、低凹湖区、地方病重灾区,重点区位在29个国家和省定重点贫困县(市)、100个重点乡镇、1000个重点贫困村和303个老区乡镇。按目前的政策算总帐,共有7225个重点贫困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24.1%。这些村自然环境和发展条件迥异。尤其是群众增收门路窄,必须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努力向农业内部挖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庭园经济,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引导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要大力开展整村推进,扶持发展支柱优势产业,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特困户实行易地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使农民收入通过扶持得到较快增长,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贫困群众过上生活宽裕的日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条件

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扶贫政策的强力推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高规格扶贫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中央又制定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不断加大

扶贫开发投入,组织东西扶贫协作,组织国际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加大对重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农民免收农业税,对贫困学生和贫困人口实行救助等等。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的明确要求,无疑将对扶贫开发工作又是一个绝好的工作机遇。有中央政策的推动,我们就要乘势而上,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有整村推进的大力促动。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写进了建议,标志着这种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提到了我党的高层层面。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对重点贫困村实行整村推进的办法,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最基本的困难和问题,方式有效,成效显著。今后,我们要对所有的贫困村,包括老区、插花地区贫困村,落实中央精神,按照一次规划,分两年实施,第三年检查验收的要求,全部实行整村推进。全省每年推进1100个重点村,把扶贫资金总量的80%集中使用,到2010年使全省7225个各类重点贫困村普遍受到扶持。

(三)有部门帮扶的倾情联动。通过多年的扶贫工作实践,对重点贫困村实行部门定点帮扶,各级党政机关高度重视,往往对一个贫困村实行几个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帮扶,形成联动的格局。他们进点驻村,与村委会领导班子一起引导群众参与规划的制定,组织项目的实施,监督资金 的使用,搞好项目的检查验收,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不仅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而且有力地推进了扶贫开发工作,对转变机关作风,培养锻炼干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帮扶过程中,还实行了一名领导带几个部门,用两年时间,帮扶一个重点贫困村的办法,做到了定领导、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定要求,不脱贫不脱钩。这种有效形式“十一五”期间还必须继续坚持。

(四)有资金投入的有效拉动。在重点贫困地区,国家和省里扶持的力度很大,特别是被纳入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村,人力、物力、财力政策投入很多。这对于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里的投入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文明新村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一战略机遇期,把实施整村推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加速推进,实现目的。

(五)有群众参与的积极互动。扶贫开发,本身就是更广泛的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积极参与。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群众创造和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提供了更宽、更广的平台,群众的热情会更高,他们一定会在得到国家扶持的同时,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把贫困乡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内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发展生产的良好基础。按照整村推进的具体规划,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行路、饮水、用电、通讯、上学、就医、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达到道路宽畅,饮水安全、用电保证、通讯便捷、上学方便、就医可靠、广播到户、电视到家的效果。

(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生活宽裕的增收渠道。按照人平一亩高效经济林园、一户寻求一个致富产业的要求,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使农民稳定增收、长期增收。

(三)加强乡规民约建设,形成乡风文明的良好风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村民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违章必纠,形成文明新风教育,争做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四)加强人口素质建设,形成村容整洁的良好习惯。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尤其要加大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的力度。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面貌。

(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形成管理民主的村民自治区域。注重村民自治建设和完善村民管理体系,完善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自觉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加强农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建设,选拔有文化、有能力、有思想、政治觉悟高、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担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把村级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成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带领群众奔向生活宽裕的目标。

(七)加强自然环境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局面。坚持强化对

水源、土地、森林、草场等自然资源的保护,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积极防治农村水源污染,切实解决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八)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形成经常性教育提高机制。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的战略任务,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九)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形成丰富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格局。大力发展村级社区文化,村村建立图书室、游艺室、科技展览室、老年人活动室、业余文艺演出队,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公众文化服务体系,使各种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文化嗜好得到张扬。积极营造和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使群众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文化心态。

(十)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形成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氛围。贫困地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尤为重要,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农民不同的收入状况,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如基本医疗、特困人口救助、贫困学生救助、养老保险等,组织社会捐赠,动员群众互助,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增强统筹调剂能力,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向前进。

四、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措施

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紧紧抓住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搬迁和社会帮扶的契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组织实施,把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一)制定规划。贫困地区尤其是纳入整村推进范围的重点贫困村,要在原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调整和充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做到整村推进工作达标,新农村阶段建设成形。

(二)抓住重点。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于产业调整发展;着力于增加农民收入;着力于提高人口素质;着力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三)整体联动。继续按照一名县级领导带领几个部门,利用两年时间,帮助一个重点贫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切实抓好落实。把领导力量、部门力量、社会力量、重点村群众自身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整村联动,加快新农村建设。

(四)增加收入。坚持对重点村扶持投入的政策不变,按照规划项目,逐项抓好实施,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五)加强领导。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同其他任何一项工作一样,需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继续坚持执行各级领导目标责任制,工作考核验收制,把新农村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二○○五年十一月十一日

对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浅析和探索

人民群众是我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党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我乡党委和政府历来重视群众工作,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来源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工作方针,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积极探索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方法和新举措,取得了一定的工作实效,也从中理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新时期群众工作、构建和谐青松做了坚实的铺垫。

一、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回顾我党88年的辉煌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切方针政策措施的出台,都充分考虑人民的切身利益,让群众从改革开放中得到最大实惠,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党的自身建设上、在新时期群众工作上还存在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到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完成领导亿万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启发广大群众的觉悟,形成庞大的社会力量监督我党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使我党作出的每一项决策、制定的每一个政策、采取的每一条措施都能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2、维护社会大局安定的根本保证。

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关系的不断调整,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人民内部矛盾不可避免地大量增加,具体表现为群众收入差别所引起的利益矛盾和社会矛盾。这些新情况,无疑加大了执政党利益协调和整合的难度,也无疑给党的新时期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人民内部矛盾,一方面要靠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来解决,另一方面要靠党的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来化解。如果我们不注重做好群众工作,漠视群众利益,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化解矛盾,对群众的合理要求置若罔闻,或对群众没有感情、态度生硬、方法简单,就有可能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甚至造成群众与党组织的对立,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

3、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知识水平在不断提高,政策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和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自主意识都在不断增强。这种变化,对我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那种单纯靠行政手段的老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学会运用民主、法律及说服教育的手段来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做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切实把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进而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巩固党的基层政权。

二、当前群众工作的主要特点

1、主体的多元性。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经济成分、经营方式的变化和发展,造就了多元性的新时期群众主体,既有工人、农民,也有技术、管理人员,还有干部、全民合同工、临时工、离退体职工等社会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各阶层的群众主体都相应滋生出一些矛盾和问题,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

2、内容的交织性。以往的群众工作,主要是围绕政治问题展开,政治利益居于中心地位。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主要围绕经济问题展多,经济利益居于中心地位、人民在政治、思想、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更为复杂。

3、思想的对抗性。干部与群众之间本应该是鱼与水的关系,应该是思想一致、感情融洽。但是,社会阴暗面的不断扩充以及基层党组织在执行党的政策中出现偏差等问题的产生,伤害了群众的朴实情感,引起了群众误解和不信任。尤其是一些困难群众因家庭负担过重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收益少而存在失衡心里,导致干群关系不是在交流中缩小距离,而是在时间中扩大分歧,久之,则产生对抗心理,给干部与群众之间添加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4、工作的艰巨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群众的文化水平有了提高,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有了增强。一些群众很懂得用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却不习惯也不愿用法律和道德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无形中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阻力。

5、方法的滞后性。群众工作是一门艺术,也是我党的制胜法宝,在随

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中不断得到完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群众工作的好机制、好方法还没有被基层组织很好的总结和采用,一些干部至今未能改变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未能充分认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依然采取强迫命令方式,“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随意训人骂人、要挟人,这些过期的工作方法,不仅无法适应新时期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要求,还会引发矛盾,激起事端,形成对抗,甚至把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推向法院的被告席。

三、加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做为衡量工作的标尺,牢固树立群众工作大局观念,从全局上精心谋划、周密运筹,竭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做法是:

1、高度重视,不断强化新时期群众工作。

一是紧密结合当前群众工作特点,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部署群众工作,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的群众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党委研究群众问题工作制度》、《群众工作听证会制度》、《群众工作责任制的若干规定》《群众工作日制度》、《关于对群众工作实绩纳入干部考核内容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制度,让新时期群众工作成为各级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经常性工作;二是建立并落实乡镇领导干部联系行政村和社区工作制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紧密结合“联乡驻村入户”活动,定期深入农村及社区了解群众、指导群众、帮扶群众、关注群众,在群众工作中挖掘总结群众智慧,推进党组织决策贴近民意、科学合理;三是财力上重点倾斜,除设立专项群众工作资金外,每年都从财政预算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解决群众问题或遗留问题的专项资金;四是推行多个部门集中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问题,确保新时期群众工作能够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

2、转变职能,营创群众工作大格局。

一是建立了三级群众工作网络。县本级组建了群众工作局。群众工作局除履行信访局的职责外,还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建设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司法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法院、援弱等职能部门的部分职能进行整合,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服务、反映社情、表达民意、调处矛盾、解决纠纷等多项服务。乡党委组建群众工作站,行政村、社区及驻乡单位设立群众工作室,具体负责及时收集民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及时贯彻落实上级政策职能。同时,在行政村(社区)、自然村选配干部、党员为群众工作信息员,及时反映群众信息,真正形成以群众工作局为龙头、以群众工作站为纽带、以群众工作室为基础的群众工作网络体系;二是加强群众工作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大干部对群众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本领,另一方面安排新提拔的干部和后备干部到各级群众工作机构挂职锻炼至少一年时间。同时,设立专项津贴,提高群众工作人员待遇;三是纵向拓深群众工作领域。充分动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各自选区和界别,倾听群众的心声,及时反映各界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发动老军人、老干警、“三老”人员积极参与到反映社情民意的活动中。仅今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共向各乡党组织反映群众信息89条,上报群众意见建议230余条,为党组织排查调处矛盾纠纷、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

献。

3、健全机制,搭建多种形式同群众对话平台。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制度。凡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和敏感事项,坚持听取和采纳群众意见后再决策。如在出台新农村实施方案、确定全乡经济发展思路、推广发展设施农业等方面都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后再采取措施。同时,完善并落实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等制度,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二是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除要求乡镇领导每周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外,还结合干部驻村工作,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走访调查,真正实现由群众上访到干部下访的转变,确保群众反映问题有人受理、及时办理。同时,推行群众来访首问责任制,确保群众咨询、上访问题的及时处理;三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要求基层党组织定期深入各自领域内排查矛盾,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到萌芽状态;四是建立书记信箱、政风行风举报热线等互动平台,搭建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竭力营造党员干部群众之间互信、互谅、互助的良好氛围。同时,坚持把民意测评情况做为各级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求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4、关注民生,推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为了切实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窝里,进而求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坚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三步工作法”,着力营创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第一步:助民富。一方面依托资源优势,坚持实施“大招商”战略,为工业大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精品农业,并依托

“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实施“农民变工人”工程,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大力推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切实缩小城乡差距,让老百姓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第二步:惠民心。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入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中的热难点问题。重点支持农村农业及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文教卫生等方面工作,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完成了行政村(社区)办公阵地建设,并充分发挥行政村办公阵地的综合服务功能,为农村党员群众学习教育、健身娱乐、诉求利益提供保障;第三步:解民忧。充分结合“富民强村”活动,为弱势群体实施捐助。在农忙时节,开展“新农村建设劳动周”活动,机关干部“沉下去”帮助群众,缓解农忙时期劳动力紧张的问题。同时,大力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着力化解群众矛盾,解决基层热点难点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党群干群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大好局面。

四、当前群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党组织工作层面产生的问题

一是基层党组织虽然直接面向广大群众,但其日常承接了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大量事务性工作,可支配的财力、时间、力量十分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群众不认识干部、干部不了解群众问题的产生;二是在“富民强村”活动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督查、奖励机制,加之日常业务性工作也较多,因此,在联系群众、指导群众、帮助群众等方面实效性不强,一些单位甚至还停留资金帮扶和节日

慰问的状态中,对联系点和联系群众的情况不熟悉、不了解;三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党委普遍开展了并组强村工作,村干部职数相应减少,工作任务相应增加,村干部工资报酬却没有相应增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干部做群众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四是部分基层党组织缺乏一定的生机与活力。一方面表现被动应付,上级党组织安排什么就做什么,不善于结合实际“自选动作”开展群众工作;另一方面缺乏一定的载体创新形式,即便是按照上级党组织的统一部署开展“设岗定责”、党员承诺等活动,但大多是走形式、做样子,不仅没有取得一些实际的效果,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使基层队伍建设缺乏活力。

2、干部层面产生的问题。

一是个别领导干部群众观念差,“官本位”思想严重,思想上认为群众属低阶层的人,不会对自身仕途产生威胁,自己只需对上级负责即可,因此,不愿意也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以各种借口逃避、侵犯或损害涉及群众合法利益的事情;二是部分干部对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总认为抓群众工作费神费力,不仅不容易出效果,而且处理不好还会引火烧身,故而忽视了群众工作,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一般性事务性工作上;三是部分基层干部由于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服务态度上冷冰生硬,在领会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决策决议上往往出现偏差,从而引起基层群众积怨和不满;四是少数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欠缺,经验不足,对党相关政策知之甚少,尤其是一些年轻刚参加工作的干部,在面对复杂性群体事件时往往茫然失措,处理不当,不仅引起群众不满,也造成党组织工作的被动;五是个别领导干部以

权谋私,甚至有一些干部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大搞劳民伤财的各种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和形象,损害了群众利益,伤害了党与群众之间的朴素感情,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3、群众层面产生的问题。

一是部分群众存在思想上的误区,总认为矛盾问题的处理是“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甚至认为只有上级大部门、大领导才能保证自己实现更多的利益,故而层层上访。如吐峪沟乡部分群众水资源费的问题、七克镇台部分群众的征地补偿问题等,都是为得到相应较多的利益而片面寻求上级党组织解决问题的途径,引起了县乡党组织工作的被动;二是个别群众的自私心理。个别群众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背地里诋毁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工作,并利用群众的同情心理造谣中伤,怂恿串联或组织受利益趋动的群众,对党组织的工作进行干扰,以期引起高度重视。三是部分群众对党组织的不信任。由于素质偏低和观念的狭隘,部分群众接受新知识、新科技速度十分缓慢,有些农民甚至对新事物、新技术存在排斥心理。四是一部分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如部分群众反映涉法涉诉问题时不是寻求司法调解和法律手段解决,而是采取上访或将矛头指向政府,有事没事找领导,有理无理找政府。还有一些群众间发生纠纷,宁愿采用争吵斗殴的方式,也不愿使用法律武器,有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给基层党组织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

4、社会层面产生的问题。

一是社会上贫富差距的扩大。在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党组织鼓励支持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员先富起来的同时,也无形中让一部

分不理解党组织战略决策的群众感觉失落、失衡。伴随着贫富差距的逐步扩大,使党组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困难,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难度系数也在不断增加;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当前我国既处于经济腾飞、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黄金发展期”,也处于利益格局加快调整、社会矛盾急剧增多的“矛盾凸显期”,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问题、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问题、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等一系列矛盾问题和经济冲突无处不在,给当前群众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三是环境资源的紧张。一方面突出表现在水资源的缺乏上。在农村,地下水已满足不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随着水费的逐年上升和地下水位的极速下降,农民群众对党组织的怨言不断增多;在城市,用水高峰期需要调节居民的用水时限,也引起了部分群众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的紧张。在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农牧民增收的主要“瓶颈”。在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征地问题也引起城市居民的广泛关注,成为群众上访的主要原因之一。

加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古人云: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求流之远者,必浚其源。在世界变幻风云莫测、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当今社会,中国执政党要赶上时代前进的潮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绝大多数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持好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集结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攻难克坚,努力适

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趋势,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人永立世界潮头,并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笔者认为,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必须充分结合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特点,紧紧围绕群众最关注、反响最强烈的问题,创新思路,改进措施,切实在群众工作中赢得民心、赢得支持,进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广阔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

1、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在基层队伍建设中坚持不懈地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

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向广大群众,其全部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做群众工作,包括做群众的服务工作、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群众的要求集中起来、把上级的任务落实到群众中去。因此,加强新时期群众工作,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凝聚群众、凝聚人心的坚强堡垒。一要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在群众公认的人员中选拔干部,坚持把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够为群众谋福利的干部选拔到基层领导岗位上,切实保障新时期群众工作有人去做、有人会做。同时,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基层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本领;二要正确地分析和定位新时期群众工作,及时主动承担群众工作中的过失,并切实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贯穿于基层工作始终,在想问题、办事情、议事决策等工作中都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工作成败于否的唯一标尺,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保证群众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三要进一步完善群众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由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

协调、纪检部门全程参与、统战部门和群团组织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群众工作总体格局。并充分利用群众组织的优势,在各类群众中开展社会活动,加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四要紧紧抓住群众对干部作风腐败问题的敏感性和厌恶性,大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加惩治腐败力度,在改进作风中赢得群众信任;五要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充分利用基层党员在感情上贴近群众、生活上接近群众的优势,联系群众、关爱群众、指导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集结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党组织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加贴近民意。同时,建立健全党内关怀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先进性,也在其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基层党组织永葆活力。

2、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在贯彻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

毛泽东同志曾经尖锐地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因而,可以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是改进党群干群关系的主要渠道,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笔者认为,做新时期群众工作必须要善于将群众的发展意愿有机融入到科学发展观中,在保障群众的经济增收过程中化解矛盾,赢得民心,切实体现“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一要立足县情实际,充分结合广大群众的发展意愿,选准一条既能让本地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又能使国家的政策得到用足用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切实让广大群众明白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决心;二要跳出就工业抓工业、就农业抓农业、就有限的土地抓增收的窠臼,按照科学发

展观的要求,实施工业带动农业、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战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动农业发展,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去,支持工业化进程,切实在工业农业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广大群众的收入;三要解除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采取联系领导和单位帮扶、盘活集体固定资产、项目带动等措施发展集体经济,解决基层党组织无钱为群众办实事的问题,切实在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要围绕群众的增收问题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一方面加大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的帮扶力度,解决好群众发展无门、无路、无钱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切实在服务群众过程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五要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导、教育、支持、激励等措施,激发实用人才的创业热情。切实在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的积极性;六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充分尊重群众的生产意愿,充分保障群众自主经营积极性,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发展积极性,充分挖掘群众的智慧,切实保证党组织的每一项经济思路和举措都贴近民意,深入人心。

3、以民主政治建设为切入点,在落实好群众各项权利中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

民主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伴随着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广大群众渴望实现民主权利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但基层政权的改革力度、行政职能的转变力度、民主建设的推进力度却滞后于

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引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对此,笔者认为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应以民主政治建设的切入点,通过在各项事务决定和落实中体现群众当家做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民心。一要扩大党内民主渠道,通过落实民主集中制、实施党务政务公开和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体现公开公平等形式,引导广大群众有序的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二要广泛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基层民主管理的系列制度,并在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落实好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确保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落实。认真落实《村民“一事一议”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民问事及质询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财乡管县监督”措施等一系列措施,把群众比较敏感的财务、村务管理权、决定权交由群众表决,体现群众当家作主,激发农村广大群众参与村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三要积极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民主管理等相关知识,不断增强广大群众法律意识、民主管理意识及主人翁意识,提高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质量。在宣传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对党组织及党员干部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并坚持把群众的满意与否作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考核晋升的主要依据;四要运用各种载体,畅通民主渠道。一方面充分利用电话、网络、手机等现代通迅工具,倾听群众意见,受理群众问题,为群众参政议政、反映问题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广播电视的作用,积极宣传群众参政议政的典型,引导更多的群众步入民主政治建设轨道;五要适应新形势,定期研究分析基层民主政治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民主政治管理新路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序前进。

4、以思想政治工作为着力点,在宣传教育中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也是团结凝聚群众的有效手段。新时期群众工作依然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通过循序渐进、和风细雨般的思想教育工作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激励群众、凝聚民心。一要充分结合部门包村、干部驻村工作和党员 “设岗定责”活动,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新《党章》、十六届六中、五中全会精神、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等政策理论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党国家的政治大事。大力宣传党组织出台的惠民利民政策及涉及群众利益的相关部署及政策法规文件,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发展大局,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二要充分利用行政村、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培训。一方面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愿望,沟通协调或聘请有关部门的技术骨干、专家为群众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的生存技能和致富本领。另一方面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文化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安全稳定教育等相关内容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有针对性地培育适应当今形势要求的新型群众;三要在紧密结合当前群众的思想实际,认真研究群众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化解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坚持深入浅出、以理服人。并善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有针对性地挖掘群众的智慧、集结群众的智慧,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四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切实深入到群众中去,下力气解决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好贫困人

口的生活问题,采取物质扶贫、政策扶贫、信息扶贫、智力扶贫、机制扶贫等措施,帮助贫困帮助群众尽快走出困境、步入佳境;五要善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动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可充分结合“三同”活动、“联乡驻村入户”活动等载体活动,支持服务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同时,不断巩固和扩大群防群治体系,并在思想教育中集结群众的庞大力量维护社会政治环境的和谐稳定。

5、以机制建设为关键,在联系扶助群众中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我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不能单纯地搞一般号召,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全党参与的工作体系,确保新时期群众工作取得实效。一要健全完善县委领导、县直部门及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扶助群众的工作机制和奖惩措施,并突出强调联系基层、扶助广大群众的实效性;二要落实好农村 “全程代办制”,充分利用行政村办公活动场所,组织乡镇机关、站所干部驻村工作,为农村群众提供信访接待、技术服务等事项的全过程服务,切实为农村广大群众提供便利;三要建立完善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可继续通过党员责任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先锋岗等载体活动,落实每一个党员做群众工作的职责,使每个共产党员都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主体,做好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党代表、党员人大代表、党员政协委员的作用,通过他们了解群众呼声、宣传党的主张,估好党的群众工作;四要建立一套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网络运行机制。可通过情报信息员、“两级”代表、党员、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基层组织及时了解影响稳定的隐患因素及群众

篇6:关于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二、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现今年增收目标有一定难度。今年以来,主要农产品价格均呈现下降趋势,今年棉花目标价格每吨为19100元,较去年减少700元,将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除猪肉价格出现连续反弹外(阿克苏地区养猪不多),牛羊肉价格平均降幅达14%左右,生鲜乳价格、鸡蛋价格均有不同程度跌幅。林果业受市场大环境不佳、产量持续增加等因素影响,预计新上市林果价格仍会处在低价位区间,以红枣为例,去年阿克苏五年生红枣每亩商贩给的承包价格为2500-2800元,目前商家出价为1800元左右。今年,该地区退棉后的耕地40.5万亩用来种植瓜菜、特色作物,小宗经济作物,从7月起种植作物陆续上市,面积产量大幅提高,势必会引起价格的下滑。阿克苏地区正、复播玉米面积也有所加大,种植面积达到143.69万亩,同样也存在面积产量增加,引起价格下滑的趋势。阿克苏地区上半年种植业农民人均纯收入1163.5元,距预期目标相差2296.5元。下半年受以上因素影响,农民实现1000元增收目标任务难度较大。

(二)水稻种植面积大幅缩减,水稻种植现状堪忧。温宿县是我区有名的水稻产区之一。全县计划种植水稻13万亩,实际种植10.79万亩,较上年减少2.46万亩。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水稻生产用水量较其他作物大,近年来由于降雪总量减少,农作物水量供应总体不足,制约了水稻种植。二是水稻生产投入成本不断增加,种植所需生产资料、劳动力价格上涨,整体投入成本增加,三是自治区对水稻种植取消了价格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对稻农种植积极性有所挫伤,也是导致种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四是水稻种植比较效益低。水稻与红枣、核桃、苹果等果品生产效益差距明显,农民退稻栽果树的愿望比较强烈。

(三)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处于艰难时期,从业人员收入较以往有所减少。受经济下行以及治理公款消费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受去年系列暴恐事件波及,外地特别是疆外来疆人员明显减少,虽然近期社会稳定工作总体趋于向好,但外来旅游观光人数没有明显回升。据我们在周末走访调查,每到一处农家乐,客人都是寥寥无几,多数包厢都处于空闲状态,老板向我们反映,以往周日不提前预约就订不到包厢,为吸引顾客,大部分农家乐依靠降低菜品价格吸引顾客,今年的收入较以往至少减少20%,由于经营状况不佳,吸纳打工者也较少。当前我区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服务项目单一,多以吃为主,各家都千篇 一律,没有特色,无法吸引回头客,也是经营状况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三、对自治区下一步农业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退减棉花后种植结构调整的宏观引导。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和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黄箱补贴政策”执行已临近界限,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正在推进,粮食目标价格改革预计也将提上日程,为应对这些压力挑战,自治区已经适时提出了调减棉花种植面积、改种其它经济作物的具体举措,从目前各地种植结构调整的情况看,除增加粮食种植外,都以发展瓜、菜及小宗经济作物为主,如果规划布局和政策引导不好,就容易造成产品过剩甚至积压,出现瓜贱伤农、菜贱伤农的现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国家逐步调整粮食补贴政策,有可能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因此,建议自治区应组织专门力量,就下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种植结构调整展开专题研究,抓紧制定自治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

(二)大力支持发展以南疆为重点的林下经济。目前全疆特色林果种植面积达2200万亩,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广阔空间和丰富资源,特别是南疆四地州林果保有面积较大,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裕,发展林下经济具有较好的条件,自治区应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重点支持南疆四地州科学合理地利用林下资源,积极探索林下经济新模式,发展多元化农林复合种植类型,引导当地农民在林下种植瓜、菜、豆、薯、草、药、菌等,开展林禽、林畜养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使其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新途径。

上一篇:我眼中的陆越川作文600字下一篇:基层检察部门书记员现状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