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巡视工作长效机制探究

2024-07-24

构建巡视工作长效机制探究(共8篇)

篇1:构建巡视工作长效机制探究

构建巡视工作长效机制探究

(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刘保峰)

中文摘要:开展巡视工作是加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由于巡视工作存在持续监督难、触及核心问题难、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巡视监督的成效。通过构建完善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工作开展、成果转化等机制,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更能充分发挥巡视监督的作用。

中文关键词:巡视工作 问题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0.9

巡视制度是加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严肃党的纪律、推进党的建设、构建廉洁政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这既对巡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巡视工作开展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其长效机制尚未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巡视监督作用的发挥。如何构建科学管用的巡视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巡视监督的作用,这一问题值得探究。

一、当前巡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持续监督难

2009年7月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要求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建立专门巡视机构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开展巡视监督。目前,各级巡视工作领导小组一般由领导班子成员以及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对巡

完全可以根据巡视工作套路进行研究,早早做好应对之策。巡视组尽心尽力履行职责,但是看到的有可能只是表面工作,深层次的核心问题仍然很难发现和触及。

(三)成果转化难

巡视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于成果的转化。目前,巡视成果的转化主要体现在汇报机制上,即巡视组向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完毕,巡视组的历史使命基本结束,基本不参与巡视的后续工作。影响巡视成果有效转化的因素有二:一是巡视组的权限。按照巡视工作条例,对巡视组有“四不”要求,即不干预被巡视单位的日常工作、不处理被巡视单位的具体问题、重大问题不随意表态、不查办案件。由于受权限约束,巡视组在发现重大问题时只能向上级请示报告,这可能会延误处置的时机。二是巡视后期工作机制的建立完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整个巡视工作存在重巡视过程、轻后续整改等问题。由于巡视组已经解散,后续工作没有专门部门开展,可能会出现对巡视反映和发现的问题不反馈、不解决、不督办整改、不检查处理等现象,这都严重影响了巡视监督的效能。

二、构建长效机制探究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是搞好巡视工作的前提

首先,各级党委要严格按照巡视工作条例,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纪委和组织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参与”的巡视工作领导体制,切实把巡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工作。其次,建立巡视工作日常机构,明确职能职责,负责处理好日常工作,包括建章立制、人员选派、业务培训、巡视协调、督促整改等。第三,建立人员准入

问题,也可以使各巡视组能准确把握工作尺度,防止因主观因素导致工作出现较大偏差问题。第二,创新巡视模式。如果单从反腐败的角度开展巡视工作,巡视监督的职能不免过于单一,也和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相匹配。可以将领导班子任期考核、后备干部推荐考察、专项工作督查等工作与巡视工作合为一体开展,并结合新的形势要求和阶段性重点工作适时调整巡视内容。这就赋予了巡视工作更丰富的内涵,既起到了对下级党委领导班子的监督作用,又为同级党委决策提供了参考、推荐了人才。第三,把握巡视重点。由于时间和人员有限,巡视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处处深入,这就需要有所侧重,选准重点。在巡视对象上,要始终把单位领导班子作为重要对象,尤其是党政主要负责人更要作为重中之重。在巡视内容上,重点监督检查中央及上级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单位的规范管理情况、遵守财经纪律情况、选人用人情况、班子建设情况、廉政从业情况等,并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及时进行调整,例如当前领导干部的“四风”整治情况、职务消费的规范情况等。第四,有的放矢去开展巡视。巡视前,巡视组要熟悉掌握被巡视单位的基本情况,听取审计、纪检监察等监督部门对被巡视单位领导班子的意见,特别要对审计部门发现的重大问题和群众信访举报反映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巡视开展到一定阶段,结合已了解掌握的情况,要通过明察暗访等形式,有针对、有重点的去深入核实一些问题。第五,密切联系群众。脱掉巡视组神秘色彩外衣,多到基层、群众中去,通过深入了解,听真话摸实情,把群众普遍反映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发现问题的重要路径。主动公开身份和联系方式,拓宽群众诉求反映渠道,通过电话、QQ、微信等形式与群众真正建立信任,真诚交流。第六,增加巡视组权限。巡视组不同于“钦差大臣”,权限上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3-11/06/c_125658813.htm.To Build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Explore The Patrol Work(Chongqing tobacco company Liu Baofeng)

Chinese abstract: Patrol work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ncrease supervision of the Party.At present, due to continuing supervision patrol work is difficult, touch the core problems and achievements,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ed the patrol monitoring results.By building a perfect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responsibility, work and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esent problems, more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ervisory function of the patrol.Keywords: Patrol work The problem A long-term mechanism

作者简介:

刘保峰,男,汉族,1972年10月,山东省金乡县人,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毕业,硕士研究生,曾在省级以上学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目前就职于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政工师,研究方向:纪检监察。

通讯地址:重庆市江北区五里店五江路20号烟草大厦监察处 邮编:400023 电子邮箱:460808441@qq.com 联系电话:***

篇2:构建巡视工作长效机制探究

【摘要】教师为本,师德为魂。本文就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的路径起点、路径平台、路径保障三个维度展开探析,对使命感、制度化、实践性三个层面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关键词】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路径

一、综述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师德,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强德。我们广州工商学院的校训“正德厚生”正是浓缩了师德教育的精粹。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是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师德建设在营造高职院校品牌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德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的名片。高职院校教师师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要建设发展一流的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就愈显得更为重要。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德总体状况良好,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职业认同感以及立德树人意识也不断增强,工作尽职尽责,注重为人师表。但毋庸讳言,当今高职教育发展快速,但高职教师的师德建设却相对滞后。由于社会大环境和小气候影响,在现代利益文化的熏陶下,部分教师在理想信念、治学态度、育人意识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甚至有的教师师德失范,损坏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形象,削弱了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因此,在深化师德建设内涵的基础上,多维探索和构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模式、路径、方法,对高职院校弘扬崇高师德氛围,提升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与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有效的实践推动。本文正是从使命感、制度化、实践性三个层面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进而探究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的路径。

二、增强使命感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起点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给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中强调: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

透过教育文化的视野可知,教师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不只是像普通民众那样充当着被“教育”的角色,而是还承担着传承文化、发展教育的重任。因而,传承文化、发展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增强使命感有利于内化凝聚师德的自觉性和稳定性,并催生及形成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前提,是通向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科学化道路的路径起点。

增强使命感,具体说,教师就是要确立忠诚教育事业的理想与信念,并内化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增强神圣使命的荣誉感与紧迫感,明确“敬业、育人、师表”为核心的师德要求,提高师德修养,树立“爱生乐教、立德树人”的师德形象。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师德具有鲜明的模范意义的道德特征。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应当奉“崇师德、铸师魂、正师风”为职业道德。本人在高校从教三十多年,一贯注重个人的师德修养。从业以来将“爱岗敬业”作为个人职业道德的起点,将“关爱学生”作为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树立个人师德形象的重点。本人在原教学单位为人正派、师德形象良好。除了担当部份教学任务外,主要负责全校各实验室的设备经费开支及教学实验管理。由于工作兢兢业业,退休后还获返聘两年。现在来到广州工商学院任教,新工作、新起点,本人将珍惜学院给予我的工作机会,不断增强传承文化、发展教育的使命感,继续保持良好的师德形象,继续端正师风,把教书与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慎独自律,弥补不足,完成院系的课程及工作安排,为工商学院的高职教育发展发挥余力。

三、完善制度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平台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必须以自律和他律相结合、道德约束和制度保障相结合为基本原则,进一步做好建章立制工作,构建及完善师 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师德建设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以其强制性和约束性而产生制约作用,明确的规章制度有助于保障师德师风建设的长久有效。

而师德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践中,既要激发教师的道德自律和优化师德建设环境,更要对师德制度建设进行规范与完善。铺设完善的制度平台以作为师德建设的路径平台,这是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科学化道路的有效路径,其科学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科学化体系的成效。

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相关的制度机制,应该从系统子机制入手,多维推进包括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制度、制定师德考评制度、完善师德培训制度、强化师德监督机制等系统子机制,这对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师德建设取得成效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师德建设持续发展。

(一)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制度。通过健全学校的管理机制及运行机制,提高学校的师德建设领导水平。学校领导层要重视师徳建设的制度执行与管理实践。并加强师德宣传,打造高尚师德的校园文化,将师德师风建设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之中。

(二)制定师德考评制度。师德考评要具体做到评价要素的发展性、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学校应定期召开总结大会,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奖勤罚懒,依靠舆论导向和典型榜样的力量,调动教师自律性及积极性,促进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优良师风的形成,加快师德师风建设进程。

(三)完善师德培训制度。加强师德培训是不断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素质的关键手段。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的载体,围绕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制定师德师风培训规划,实行岗前培训,全员轮训,建立师德师风培训档案,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活动,不断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素质,并写出相应的心得体会,不断的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师德师风素质。并实施师德培训在线网站建设计划,促进优质师徳教育资源共享,为师德师风的塑造创造条件。

(四)强化师德监督机制。学校应采取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处置的监督办法,一方面成立师德师风督导小组,并结合校园网站、手机终端,形成覆盖面广、效果显著的师德师风监督网。另一方面强化社会监督的力量,形成教师、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注重从源头上进行监控和管理,以此塑造良好的师风师德。

四、注重实践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保障

当前,师德观念呈现出由崇高师德趋向底线师德、由拓展性师德趋向专业化师德、由抽象化师德趋向实践性师德的发展态势。认识师德观念的发展趋势,辨析师德新观念的内涵,对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师德建设,要面向实践。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我国师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师德师风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典型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在实践中发展,其价值也在实践中创生。注重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践,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保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克服师德建设实践结构比较单一,成效性差的缺陷,形成具有“主体——客体——主体”相关性模式的实践结构。在多极异质主体之间(师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与教育者)凭借教育手段(教程、语言、活动等)进行多维度的实践交互,以实现师德建设的主体间实践活动。寓德于教,并通过实践检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制度的成效。

结语:在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中,使命感、制度化、实践性三个层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有效路径,只有坚持职责到位、制度到位、实践到位,三个层面协同作用, 才能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机制,才能把师德建设落在实处,营造一个崇师德、正师风的校园氛围。

篇3:构建巡视工作长效机制探究

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机制与制度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机制不等同于制度,制度只是机制的外在表现。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这里所谓的体制,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甚至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1)

长效机制,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2 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意义

(1)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是保障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源泉。只有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辅导员工作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成为辅导员队伍不断成长的平台。因此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是保障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源泉。

(2)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是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和稳定与否不仅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也影响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工作,是学生在高校成长成才的直接引导者,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直接维护者,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是高校校风、学风建设的直接实施者,是大学精神的直接营造者和传播者。因此,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是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3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建设

笔者认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推动辅导员队伍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辅导员的主题地位,统筹兼顾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即选聘机制、培训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3.1 建立辅导员选聘机制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原则,选拔各方面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从思想政治水平、学历学位水平、个性特点、意志品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等多方面加以考察,以保持这支队伍的高起点。

高校在辅导员选聘上应按照中央有关部门的要求,成立由人事处、教务处、学工处、宣传部、组织部代表领导或专家组成的选聘机构,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高校辅导员任职的相关文件规定,制定选聘标准,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向社会公开选聘,严格按标准进行选聘,把好辅导员队伍的入口关,不断将优秀的人才选拔到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来,从而在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高质量,这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

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的选聘工作,必须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按照职业化的要求,把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专职辅导员原则上要从党员教师和党政干部中选聘。同时优化组合,选派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品行端正的中青年教师和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副教授以上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中青结合,以老带新,互相弥补,不断壮大辅导员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2 建立辅导员培训机制

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开展辅导员培训,主要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和专题培训等,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学科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

教育部在2006年下发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辅导员培养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所在区域内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培训等,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对辅导员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有关学科以及学生事务管理、毕业生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并设立科研基金,鼓励辅导员开展与工作相关的课题和科学研究。

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加快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关键是引导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之路,从而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效能,稳定辅导员队伍。实行专职带兼职的辅导员制度,专职带兼职是指在辅导员工作中要以专职辅导员为主,致力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再辅以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背景的兼职辅导员专门在学生专业发展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在专、兼职辅导员的比例上应合理设置,以能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的作用为准。这样可以优化配置,使学生接受更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3.3 建立辅导员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就是作用于考核对象的制度、方法、措施,它包括考核原则、考核目标、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及体系设计等。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考核机制就是指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岗位职责与工作目标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的制度、方法和措施,它是判断高校辅导员工作优劣的指标之一,是对辅导员在一定时期内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作出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工程。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辅导员工作是否称职,为学校发现和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并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考核,管理部门可以对辅导员工作做出正确的评价,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辅导员奖惩、晋级、职务聘任和退出的重要依据。(2)

如何建立和完善这支队伍的考核与评估体系对于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都有着重大意义。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考核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考核主体单一、定性指标多,定量考核缺乏、主观评价多等造成的不公平不公正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这支队伍的稳定。因此,建立和完善一个科学合理的辅导员队伍考核与评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

3.4 建立辅导员激励机制

激励是激发人的行动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机制就是作用于激励对象的制度、方式或措施。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就是指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挖掘和发挥辅导员的潜能所采取的制度、方式和措施。(3)它是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保持辅导员队伍的战斗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为鼓励有良好潜质的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学校要通过严格、规范的考核,对考核优秀者给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推荐参加更高学历深造等奖励;对考评合格者,根据个人意向和条件,结合工作需要有序地安排换岗交流或进修学习,对考评不合格者应予解聘。

要积极落实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待遇。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成立由有关校领导,学生工作、组织人事、教学科研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组成的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具体负责本校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高等学校应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选派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

高校要努力为辅导员创造优良的职业发展平台,应结合学生工作要求,设立若干发展方向,在提高辅导员队伍学科归属感的同时,依托学科建设平台培养骨干和专家,开展专业研究。学校应支持辅导员积极申报、承接各级相关部门的相关研究课题。学校可以尝试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基金资助专项课题研究,对科研突出的辅导员进行奖励;积极为辅导员创造外出学习进修和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总之,要为辅导员创造一切可能创造的条件,为辅导员搭建一个优良的职业发展平台,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为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2]林惠.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0):1.

篇4:构建巡视工作长效机制探究

关键词:高校;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236—02

高校深化反腐倡廉教育是高校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构建惩防体系的需要,是高校构筑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的需要,也是高校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高校反腐倡廉教育开展情况,更好地发挥教育在高校惩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在借鉴专家、学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高校反腐倡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构建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进行了探索。

一、高校反腐倡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反腐倡廉宣教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少数高校领导干部不能摆正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与反腐倡廉教育之间的关系,平时只注重业务学习,而在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的组织上,缺乏严密的制度和科学的系统性、计划性,没有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来抓,没有制定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长期规划和分阶段实施意见,没有形成反腐倡廉教育的整体合力,反腐倡廉教育难以深入开展。

2.反腐倡廉“大宣教”领导体制和資源整合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党委领导、部门联动的“大宣教”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3.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各项制度之间缺乏呼应和互动,没有形成体系,没有形成自我运转、自我检查、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

4.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特色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还不够突出。教育内容系统性、针对性不强,高校党风廉政教育在内容上“散、远、晚、浅”。教育形式单一化、模式化,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缺少灵活性和时代感。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于党员干部在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还难以准确评价;教育作为反腐倡廉重要治本之策的绩效尚未充分展现;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长效机制还亟待建立。

5.廉政教育的文化含量不高,浓厚的社会化氛围还没有形成。廉政文化建设在许多高校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教育视野不够广阔,教育领域不够宽厚,还没有提升到高起点、宽层面、厚基础的文化反腐的高度,还没有拓展到全社会、多方位、立体化反腐的广度;廉政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和家庭的倡廉促廉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以引导和发挥。

二、高校构建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的对策

1.提高认识、明确职责,确保宣传教育的前瞻性、战略性。高校要构建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首先要提高党政主要领导对加强反腐倡廉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只有认识提高了,高校领导才会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放在战略性的高度来抓,才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规划;才会深入研究党的建设的新形势、新情况,确保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前瞻性。

要确保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的贯彻落实,必须明确领导责任,发挥领导在反腐倡廉教育中的核心作用。首先,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确保领导负起学校反腐倡廉教育 “一把手”责任。其次,要明确领导在反腐倡廉教育中的 “带头”责任。第三,要明确领导的监督责任。通过领导的监督和督导,确保反腐倡廉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

2.分工明晰、整体协作,确保宣传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高校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分工应是: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召集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宣教工作主题,具体制订、规划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并负责对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和考核工作;党委组织部门围绕每年反腐倡廉宣教工作主题,侧重抓好党员先进性教育、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教育、党员干部在职务变动转岗离岗时的针对性教育;党委宣传部门要把反腐倡廉理论作为高校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要带头自学和参加集体学习,同时还要围绕高校每年反腐倡廉宣教工作主题,侧重调动和发挥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校内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大力宣传勤政廉政先进典型,并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职工群众普法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会要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共青团、学工部要把廉洁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财务部门要把反腐倡廉教育经费纳入财务预算,加大投入,保证教育设施、教育材料及日常办公经费的正常支出,为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提供物质保证。各基层党委、总支、支部、各单位主要领导要按照岗位责任书的内容,对本单位反腐倡廉教育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构建责任网络,实行目标管理。

同时,要整合高校的宣传教育资源,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高校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整体框架。纪检、组织、宣传、党校、财务等职能部门及各基层党委、总支、支部协同配合、上下互动,围绕总的目标,从不同的侧面对党员干部施加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

3.完善体系、落实制度,确保宣传教育的持久性、规范性。高校要按照上级关于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的要求,不断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反腐倡廉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廉政谈话制度》等反腐倡廉教育制度体系。要运用校内各种宣传媒体和其他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务公开等形式,全面宣传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宣传教育,让高校各级领导干部熟悉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的原则要求,纪检监察干部掌握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的原则要求、基本内容和具体规定,相关业务部门的同志精通本业务范畴内各项制度的内容和规定,广大师生员工了解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

4.分层施教、创新途径,确保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高校,由于不同岗位的人员在反腐倡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尽相同,需要接受反腐倡廉教育的强度也不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过程中,既要根据群体的一般性特点,面向整个党政管理干部和教师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更要针对群体中不同部门、岗位人员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要性程度,确定重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实施重点教育。

对高校中的党政管理人员的教育要做到: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教育规划,合理分配教育时间,科学确定教育内容,形成教育合力,分阶段、分重点、分批次、分对象有机实施廉政教育;充分发挥廉政教育谈话、诫勉谈话制度的作用,改变以往有问题才实施个别谈话教育的现状,使个别教育得以经常化、个性化;加强调研,深入分析高校内部各级各类管理岗位的廉政要素和违规成本,使党政管理人员清醒认识到接受廉政教育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参加廉政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针对以教师为代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对其教育要体现理论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促进思考的特点,主要采取研究式教育,如启发式、问题发现式、案例分析式、对策研究式、双向交流式等方式,注重启迪思维,提高思想认识,丰富知识储备。同时,还应加强对教师群体中担任一定行政领导职务的教师及知名专家学者的教育,这部分教师因为他们的学术地位或行政领导职务的身份,掌握着一定的学术权力或行政权力,有时还受社会上的一些权力机构聘请为专家,从事具有决定因素的咨询或专业鉴定等工作,经常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应教育他们正确对待与行使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

重点抓好关键环节人员(即是高校内部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的教育。学校要加强高校招生、基本建设、物资采购、科研立项、职称评聘、学科评估等环节工作的干部职工进行廉政教育,并在这些环节中进行阳光操作,深入推进校务公开、政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广泛接受来自社会力量的教育监督。

抓好教育纪检监察干部的专门业务教育,不仅要加强纪检监察业务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加强金融、财务、审计、统计、建筑等经济领域的业务培训,加强党务、管理学等知识培训,把教育纪检监察干部锻造成“全频道”、“多面手”的复合型人才,以不断增强预见、预测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5.强化考评、奖惩分明,确保宣传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1)建立反腐倡廉教育目标管理责任机制。学校根据每年的工作重点,确定反腐倡廉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对各学院、各单位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提出明确要求,并纳入目标管理责任机制中,将“软任务”变为“硬指标”,将反腐倡廉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同時,要加强对履行反腐倡廉教育领导职责的检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考察、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2)建立激励机制。对重视程度高、工作有创新、实际效果好的部门和单位应给予评价和奖励。对于在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不作为,打不开工作局面,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要批评教育直至追究领导责任。

6.提升内涵、营造氛围,确保宣传教育的社会性、广泛性。一要提升廉政文化的内涵。高校要以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为重点,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先进性意识、先进性要求、树立先进性形象。二要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高校要通过建立健全思想教育机制,努力做到廉政教育覆盖整个校园,面向广大教职员工,使廉政教育大众化,形成“人人思廉,人人促廉”的浓厚氛围,营造反腐倡廉的大环境。三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个以感情、亲情、血缘为纽带连贯而成的社会细胞的特殊优势,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大力推进“家庭助廉”活动。

参考文献:

[1]刘玄启.创新高校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论坛,2009,(9).

[2]李平.试论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与落实[J].长沙大学学报,2009,(3).

[3]肖楠.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6.

[4]林雨,李振标,陈晓斌.福建省高校反腐倡廉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73-77.

篇5:镇积极构建打击传销工作长效机制

为有效防范和打击传销行为,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上关镇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打击传销宣传、防范和打击工作。

一是宣传国家有关打击传销的法律、法规、政策,重点抓好对辖区内村民、在校学生等重点群体的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传销活动的危害性,做到自觉抵制传销活动。

二是建立打传工作保障机制,村委会建立主要领导负责的打传工作领导机构,确保传销违法行为发现及时,信息传递迅速,以便高校、有序地查处、遏制。

三是建立打传联动机制,加强各单位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起群众、村(社区)、职能部门之间打击传销的互动机制。

四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以出租房和暂住人口的管理为重点,建立集线索收集和指挥协调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

五是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实行分级管理。落实打传工作的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六是建立监管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各村(社区)、各工作部门加强对传销的监控预警,各有关职能部门措施到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形成综合治理格局。

篇6:构建巡视工作长效机制探究

摘要:

公安信访工作,事关全局,依法、合理、及时地解决信访问题,意义重大。最近几年,随着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群众勇于向党和政府直抒己见,申辩是非,使信访问题特别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安信访问题逐渐增多。公安信访工作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地位和形象,也直接体现公安民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好新时期公安信访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公安信访工作的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论证,阐述了构建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然后针对公安信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着重提出了构建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公安 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公安信访工作是公安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下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地位和形象,也直接体现公安民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如何做好新时期公安信访工作,对密切党群关系,正确处理好新时期警民关系,为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安信访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普法”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明显提高,对涉及自己利益和需要的问题,敢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勇于向党和政府直陈己见、申辩是非、取得上级机关的理解、支持和扶助,这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日益健全和完善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信访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严峻的、复杂的,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贻误工作,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所以公安机关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松懈,要冷静地分析形势,看准问题,摸准信访工作的脉搏,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

二、公安信访工作的特点

当前信访工作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集体上访多。

(二)群众联名多。

(三)越级、重复上访多。

(四)指控对象多,涉及范围广。

(五)突发事件多。

(六)信访积案多。

三、公安信访问题的成因

客观地讲,公安信访问题增多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要公正、科学地进行分

析和探讨,不但要考虑社会变革的大背景,更应结合具体地方的实际情况分析,但从总体上来说,公安信访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忽视了形势发展与信访问题增多的辩证关系。

(二)各级领导对信访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从政不廉洁亦是信访问题增多的主要原因。

(三)执法部门枉法办案、违法行政、工作不细、结案不彻底,是信访案件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群众不了解党的大政方针,不了解法律法规,出现

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发生了许多不应该发生的事件。

(五)办理信访案件不规范,信访工作责任制不健全。

四、构建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是开展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必然要求。

人民警察要坚定不移地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心中有法,方能执法,心中有民,方能为民。因此,构建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对规范公安机关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整改执法中的不规范、不公正问题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在公安队伍中,共产党员占近70%左右,如果党员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指导思想得到牢固确立,较好地解决了“为谁掌权、为谁服务、为谁执法”问题,打牢了“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就会促进和整合公安队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杜绝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时刻体现共产党人的时代先进性,时刻解民之忧,思民之苦,行民之举,办民之事,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密切警民关系。

(三)构建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就是要紧紧围绕执政能力建设,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针对不同时期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把信访工作的成败、群众上访次数的增减、是否真正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面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四)构建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是树立共产党人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显著标志。

构建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规范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指导思想、政策措施上是完全一致的五、构建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构建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就是以一把手接访制度为龙头,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明确责任目标,做到责任到位,层层落实。以部门、警种接待处理信访事项制度、信访工作绩效考核制度、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公安信访工作信息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职责明确的信访工作机制

1、成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公安机关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他党委成员及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信访工作汇报,研究分析信访工作形势,评估、剖析带有共性的信访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措施和改进意见,并协调处理重大、疑难信访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信访科,负责指导各成员单位开展信访工作,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各项决议落实情况及其他日常工作。信访工作领导小组每月至少召开1次会议。

2、建立完善领导接待日制度。每周选定一个固定时间为公安机关主要领导接待时间。对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和越级赴省进京信访人员和事项,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接待,亲自协调处理。主要领导接访的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要向社会公布,信访部门要尽量安排局长接待处理重大、疑难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事项,充分发挥领导接待日制度。

3、实施公安信访‘绿色通道”工程。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访网络;公安机关各主要警种和派出所都要设立信访群众接待室,建立定期接访制度和信访事项接待、受理、处理规定,努力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得到妥善解决,减少遏制疑难信访案件的产生和越级上访,做到“一般信访事项不出队,重点信访事项不出乡,所有信访事项不出市”。

4、实行信访事项责任单位管辖原则和分管领导包案制。信访事项,属于刑事、行政执法方面的,由原办案单位办理;属于执法过错方面的,由法制部门办理;属于单位和民警违法违纪的,由纪委、监察等部门办理;有关部门、警种要在《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要求的时限内办理完毕所承办的信访事项,并向信访部门书面回复办理结果。

5、健全长效机制,严格责任追究。要建立健全涉法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涉法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局领导接待来信来访制、重点排查和信息报送制、“六一三包”处访制、涉法信访工作听证制、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制等长效机制。对于涉法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违法违纪等行为要追究责任,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从严查处,特别是对因执法人员违法违纪办案而引发新访的要实行责任倒查制,坚决追究到位。确保重大节日和特防期没有赴省进京上访

(二)、建立健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事项的工作机制

1、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坚持“立警为公,执正为民”,杜绝冷、硬、横、推现象发生,做到热情服务,公正执法,切实提高民警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从源头上遏制信访事项的发生。

2、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各单位要强化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理念,努力提高民警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执法制度建设,确保各项执法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

3、建立信访苗头排查调处制度。各公安机关要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完善信访苗头隐患排查调处机制,对各类可能引发影响稳定的信访信息,要形成自下而上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将倾向性, 苗头性信访信息纳入工作视线,解决在初始阶段,把信访工作的重心从事后接待处理转移到事前排查调处上来。

4、落实信访事项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凡因自身执法过错导致信访事项发生,或者在办理信访事项过程中违反规定,激化矛盾,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格追究包案领导、责任单位和办案民警的责任。

(三)、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运行机制

1、依法律、按政策办理信访事项。要按照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信访人不停访息诉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和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完备的“四条标准”,坚持依法律、按政策办理信访事项,确保信访事项的处理体现公平、正义,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同时,要严格把握法律、政策界限,不能为了息事宁人而乱开口子,不能因为缠访闹访而改变正确结论.

2、实行信访事项首接责任制和首办责任制。首次接受信访事项的单位和民警是信访事项受理阶段的首接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负责信访事项的接待、登记、初步审查、转送、交办、书面告知等工作。承办信访事项的单位和民警是信访事项办理阶段的首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负责信访事项的调查、提出办理意见、督促执行以及说明、解释、疏导教育等工作。首次接受信访事项的单位、民警和具体承办信访事项的单位、民警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恪尽职守,秉公执法,严格履行职责。

3、认真履行信访部门的督办职责。信访部门要按照《信访条例》和《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的要求,对有关部门、警种的信访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及时提出整改工作的意见、建议。同时,对重大,疑难信访事项要提出具体督办意见,推动信访事项的及时、公正处理。对不采纳正确督办意见的有关部门、警种,信访部门可将督办意见提交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责成被督办部门执行。

4、建立健全上下级协作机制。公安机关与各基层单位要建立完善信访信息沟通机制,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信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督

促检查,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上级信访部门转办、交办、督办的信访事项,要认真负责地办理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向上级信访部门反馈办理进展情况。对受理的信访事项,要及时输入公安网,对依法终结的信访事项、精神病人上访、非正常信访事项和非公安机关管辖的信访事项,在上网的同时上报相关材料,便于上级信访部门掌握全面情况,共同有针对性地做好信访人的工作。

5、推行重大、疑难信访事项“会诊”和听证制度。对于重大、疑难信访事项,可以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会诊”做出科学、权威的解释说明,消除信访人的困惑和疑虑;可以举行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法律顾问、新闻媒体和信访人亲属等参加,通过质询、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澄清事实,查明真相,依法公开核查情况和处理结果。

6、建立信访事项回访反馈制度。对正在办理的重大、疑难信访事项,信访部门或具体承办单位可视情回访信访人,主动向信访人反馈信访事项办理进展情况。回访反馈情况时,要向信访人说明公安机关的工作进展情况,争取理解和支持,并认真听取信访人的意见和建议,具体诉求和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停访息诉工作。

7、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公安机关要将信访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和执法质量考评体系。要将是否建立部门、警种接待处理来访制度,是否将信访问题解决在本级公安机关,是否妥善处理好越级访、集体访、异常访,是否从源头上减少信访案件的产生,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要把信访工作优劣作为评先创优、表彰奖励的重要指标,对因信访问题合理投诉多的单位、个人,予以责任追究。

(四)、建立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秩序

1、大力畅通信访渠道。信访科要本着方便信访人的原则,向社会公布信访部门的通信地址、电话、接待时间、接待地点和查询信访事项处理的方式等相关事项。要采取多种方式,向信访人宣传信访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及信访事项办理程序等。要逐步开通网上信访渠道,方便信访人在当地提出信访事项。公安机关要通过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上门回访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创新、拓宽信访渠道。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对正常信访活动进行拦、卡、堵、截,不得打击报复信访人。

2、妥善处理缠访缠诉。公安机关要按照依法处理、以情息诉的原则,妥善处理缠访缠诉。对诉求合理的部分,要加强督查、督办,推动问题的尽快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并主动做好解释工作;对坚持不合理诉求的,要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宣传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做到以理服人,促其放弃无理要求;对以上访谋利为业和无理缠访闹访的,要加强证据收集,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依法维护信访秩序。对违反《信访条例》第十八条、第二十条有关规定的信访人,要进行劝阻、批评、教育。经劝阻、批评、教育无效的,要视情予以警告、训诫,对警告、训诫无效,哭闹叫骂,堵门拦路,严重影响正常信访秩序的,要及时采取强制带离等处置措施,制止违法行为,坚决维护正常信访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

(五)、加强信访部门建设

1、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构。要切实加强信访部门建设,按照《信访条例》和《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要求,尽快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构,配齐配强信访工作力量,并在编制、人员、经费上给予保障。

2、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要优化信访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信访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要把那些对群众有深厚感情、善于做群众工作、熟悉法律和公安业务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到信访部门。要在信访部门负责人高配和信访干部晋职晋级方面予以政策上的倾斜。要结合当地实际,落实信访岗位津贴,进一步调动信访民警的工作积极性。要建立信访干部交流轮岗制度,把信访部门作为培养和锻炼干部的重

要岗位,将拟提拔的后备干部安排到信访部门锻炼提高,以增强干部的群众观念。要加强信访干部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信访干部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3、加强信访基础设施建设。公安机关要按照有利工作、方便信访人的原则,为信访部门提供合适的办公地点和接待场所。信访接待场所要尽量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为信访人提供较好的接待和候访环境。要为信访部门提供必需的办公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保证信访工作的正常开展。

4、大力推进信访信息化建设。信访科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传递信息快捷、查询方便等优势,大力推进信访上网,积极推动信访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公安网络资源,尽快建立公安信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国公安机关信访信息互联互通、资派共享。要做好网上录入存档和实际卷宗归档的有效整合衔接,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完善信访档案管理。

做好公安信访工作就要从构建和完善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做起,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促进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第一要务;切实解决“冷、硬、横、推、拖”和“四难”等问题,增强公安机关的社会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 [J].中国改革.2005年02期

[2]李俊.社会安全阀理论与信访制度 [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3]林荫茂.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若干问题思考 [J].法学.2007年02期

[4]陈庆云.信访改革取向与制度创新问题研究 [J].法学杂志.2005年06期

篇7:构建巡视工作长效机制探究

内容摘要:构建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确保监狱场所安全稳定,是实现监狱根本职能和首要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构建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实现监狱的有序安全稳定,必须针对工作中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不断健全和完善监管安全稳定长效机制。

关键词:监狱 安全稳定 长效机制

构建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确保监狱场所安全稳定,是确保实现监狱根本职能和首要任务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监狱机关在维护监狱安全稳定工作方面,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已经建立起一套科学、健全、有效的安全稳定长效机制,监狱安全稳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监狱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依然十分严峻,制约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有效运行的问题依然突出。本文结合多年基层工作实践,就构建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对监管安全长效机制基本涵义的认识

机制,简单的说就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长效机制则是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监管安全长效机制,是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实现监管安全长期稳定的制度体系。正如一则故事所讲: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于是乎每周下来,只有自己分粥的那一天是饱的。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从此才能平安地过下去。

构建监管安全长效机制,就像建立一个“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游戏规则一样,需要针对监管安全工作,制定规则,建立制度。所建制度,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功效性,既利于提高执行的效率,还需要增强执行的自觉性,以确保各项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最终实现监狱的长期安全稳定。

二、对监狱安全稳定规律性的探寻

确保监管安全是监狱的硬任务、第一责任。在监狱安全管理上,中外监狱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对于实现监狱的安全,大都形成了物质防范是基础,制度管理是保障,警察队伍是关键的共识。

首先,万无一失的物质防范是基础。良好的监狱建筑设 计本身,就应当具有很强的监控能力,可以有效的影响犯人的心理,有力地控制罪犯的行为,遏制和消除不安全因素。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狱进行了大规模的布局调整和设施改造,监狱建筑的安全防范功能普遍增强,如监狱围墙安装隔离网墙,大门设臵AB门,重点部位安装监控设施等,基本扭转了过去那种“监牢不牢”的状况,但离“牢不可破”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全国或全地区没有形成统一、科学的监狱建设标准,各地区、各监狱的监狱建筑设计、设施装备等各不相同,安全稳定的保障能力和水平差异较大,导致不同监狱在建立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的物质保障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构建监管安全长效机制,最基础的就是监狱的建筑设施应固若坚汤,使罪犯完全没有逃跑的可能,彻底打消犯人越狱的念头。

其次,严密科学的监管制度是保障。制度就像游戏规则一样,最讲究其科学性。所谓“科学”,就是简单易操作,并且紧贴实际,符合人本管理原则。科学应该有两部分组成,就如空调电视的遥控器,设计的过程是复杂的,而使用的过程却是简单的。当下监狱工作最为紧要的是各项监管制度的科学化问题。而监狱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缺少设计的,或者说是把设计和使用混在一起了。事实上,这种做法本身就毫无科学可言。对于基层民警来说,确保监管安全,无非就是开展有效的管理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直接管理。有 些本来很简单的事,却因为我们追求所谓的“规范化”、“科学化”,搞得越来越复杂化了,其中,制度的科学性应当受到质疑。我认为,作为决策者应该深思,有效的制度为什么总得不到很好的执行,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制度本身的规范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是否符合人本管理原则有关,另一方面与领导的重视以及制度的规范运行等有关。实践证明,凡发生监管安全事故,无一例外都与制度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有关,这也使其成为当前影响监管安全稳定的瓶颈。

第三,管理者,监狱警察素质是关键。监狱安全稳定工作的主体是民警,民警能力素质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事业心的有无,直接决定着监狱安全稳定工作的效果。监管安全长效机制必须依托人力的支撑与保障。监管设施的管理维护,监管制度的执行,罪犯的管理教育都离不开监狱民警。民警队伍的思想认识、责任心、能力等直接关系到长效机制的作用发挥。这也使得加强监狱民警队伍建设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构建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必须牢牢抓住队伍建设这一关键,为监管安全稳定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影响监狱监管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

1.安全意识、忧患意识不强。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启示我们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 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在现实工作中,民警对存在监管隐患往往视而不见或见怪不怪,对存在的漏洞听之任之,无动于衷,反映出民警的安全意识、忧患意识不强。

2.制度落实不到位,防范措施打折扣。监管制度和防范措施不落实是影响监狱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落实,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其结果比没有制度更糟糕。目前,有章不循、有规不守,不是个别现象。究其原因,除了某些制度在制定时就不切合实际,缺乏可执行的基础以及可操作性不强外,主要是受不负责任的懒、散习气和不正之风的影响,一些监狱的制度平时只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不认真抓落实,在检查考核或年终时,突击“落实制度”。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工作作风漂浮,责任意识淡薄,怕得罪人。或者是领导不能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甚至出现在执行规章制度时敷衍马虎,以言代法的现象。致使监管安全隐患、漏洞长期存在,反映出管理机制存在不协调的一面。

3.管理手段相对弱化,民警执法信心不足。近年来,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的新要求突出文明管理、弱化专政意识,罪犯维权意识膨胀,身份意识淡薄,过分地强调自身的权利,而忽略了应尽的义务。在这种大背景下,监狱民警管理教育罪犯的手段相对匮乏,特别是对罪犯中对抗管教、消极怠工、无病呻吟等行为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面对这一现状,监狱 民警的文明管理就显得软弱无力,有的民警失去了执法的威信和自信心,往往导致民警在管理中出现“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罪犯的抗拒改造行为,给确保监管改造秩序的安全稳定带来了隐患。反映出监狱法治建设还不健全,需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丰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需要建立健全更加实用、简便、有效的罪犯考核办法,以适应当前管理形势需要。

4.民警综合素质不高,执法水平参差不齐。监狱现有民警队伍存在结构性素质问题。部分民警执法理念滞后,岗位能力和执法素质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依法治监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在具体执法工作中,部分民警重人治、轻法治,态度生硬、方法简单甚至粗暴。部分民警则缺乏管理魄力和执法技巧,不善执法,不敢执法,面对罪犯的顶撞管理,抗拒改造,许多民警束手无策,形成“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适用,硬办法不敢用”的执法尴尬。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将会影响监狱的长治久安及社会的安全稳定。

四、关于构建监狱安全长效机制的思考

维护监狱的安全稳定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必须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相统一,以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全局工作,着力打造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

(一)树立正确的监狱安全观念是实现监狱安全稳定的 前提。

监狱安全观念是引导民警职工和罪犯科学的认识和解决监狱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确保监狱安全稳定,必须树立正确的监狱安全观念。

1、树立系统安全观念。就是要把安全作为一个大局、一个大系统,全面抓,系统抓,不能孤立地就安全抓安全,单打独斗,搞片面性。要克服依靠狱政管理人员单打一的观念,以维护监管安全为首任,把刑罚执行、劳动改造、教育改造、监狱企业发展、队伍建设等等,都纳入监管安全范畴,建立以狱政管理人员为主,全员上阵、齐抓共管的监管安全工作体系。

2、树立过程安全观念。就是要关注过程,尤其要关注细节,防止整个安全链条在监管过程中出现薄弱环节,发生断裂,影响整个安全链条的稳定性和可靠度。如制度落实出现偏差或落实不到位,就可能引发监管安全事故;管理罪犯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如果不引起重视,就可能导致罪犯情绪波动,产生监管安全隐患。

3、树立全员安全观念。是指安全管理在每个人手中,安全没有局外人,保证安全、人人有责,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民警包括罪犯无一例外都要作安全的主人。监狱实际工作中,虽然有岗位分工,各管一片,但只要涉及到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都需要人人关注,相互沟通,协调处理,只有这 样,才能共保安全。

4、树立统筹安全观念。是指对构成安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搞好综合平衡,比如对生产环节、教育环节、饮食起居环节要统筹安排、统筹考虑、突出重点,兼顾各个部分,防止顾此失彼。防止出现“重生产轻管教”、“重管教轻教育”等顾此失彼,不顾大局的情形。

(二)狠抓制度落实是实现监狱安全稳定的基础。监狱管理的各项制度,都是教训写成的,是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维护监狱安全稳定的办法。抓监狱安全稳定必须抓好安全制度的落实。

1.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只有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并民主的执行,才能够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可,才会演化为一种文化和氛围,生成人们的自觉意识,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促进制度的有效落实。同时,监管安全制度要具有高度的权威性,统一性和规范性,要尽可能防止“政出多门”。“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支专业性的制度制定队伍,对目前正在执行的各种管理制度认真进行清理,按照科学、管用原则,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体系。

2.认真抓好制度的学习。抓好制度的学习是落实好制度的基础。监狱民警如果不学习制度,对制度一无所知,或者 仅仅限于一知半解,是不可能执行好、落实好制度的。只有认真学习制度,吃透精神,了解制度实行的目的和重要性,提高贯彻执行好制度的认识,熟悉掌握执行制度每个环节中的要求,对制度的内容、执行的方法步骤、手段措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地执行好制度,不出偏差,从而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

3.抓好领导带头落实。各级领导干部是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领导带头执行制度能够产生示范效应和榜样作用,有效激励和带动民警更好地执行制度。只有领导干部在落实制度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严人先严己、严下先严上,才能切实树立起有法必依、照章办事的良好导向,树立和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也只有领导干部带头落实制度而不是破坏制度,才能够促进制度的落实,提高落实制度的执行力。

4.要抓好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监督检查是确保制度落实,保障监管安全稳定的重要手段,正确运用好这一手段,可以提高监管安全的实效性,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降低或消除事故隐患,避免事故的发生。其目的就是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督促整改,堵塞安全漏洞。要推行和学会“走一遭、查一路、保平安”的“闭环式”安全检查方法,使不安全隐患在“走动”中发现,在现场中予以解决处理,同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切实提高工作的责任心,确保 实现动态监管安全。

(三)加强民警队伍建设是实现监狱安全稳定的保障。监狱民警是监狱工作的主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民警队伍建设抓不好,监狱安全稳定和各项工作都没有保障。加强民警队伍建设,不妨尝试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开展人本管理。

1.合理设计职位。合理设计职位一方面需要管理层对监狱机关的每一个职位的工作量、难度和技术水平进行综合测算,再根据测算的结果对不同职位配备相应的警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人多岗,多人一岗,部分岗位没有人愿意担任,民警之间工作量极不平衡的现状。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每个职位要有用武之地和一定的发展空间。一个人的工作若其职位发展空间太小,不足以向他的能力挑战,其结果不是不愿干,便是很快变成“老油条”。我们常常也会感叹:“想不到满怀壮志的年轻人会一个个地消沉下去”。其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可能不是青年民警个人的问题,而是职位发展空间太小所致。这就需要管理层在设计职位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设计职位时只对工作的结果和追求的目标进行确定,对工作过程和细节无需诸多限制,充分调动每位民警的积极因素,发挥其创造力,才能提高达到目的的时效。

2.用人重其能力和大节,而不求全责备。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必须要有某些特定的才能。所以某一职位的合适人选,不一定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通才,而只要精通某一门武艺的普通人才。所以在考虑用人时,只要这个人能胜任某些工作并会有突出表现,那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他,如果再将职位与其志趣街接起来,更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其个人的发展,尽管他有其他短处。但在监狱工作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少数干部因有一些与职位无关的缺点而得不到任用。这就要求决策者要认识到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即使是能力非常强的人也应安臵在适合其能力发展的岗位上。

3.责任追究中体现人本思想。监狱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所有民警在工作中都不希望出现事故,但由于现阶段经济、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罪犯脱逃、伤人等监管安全事故很难完全避免。社会上很多行业都不可避免会发生安全事故,但在责任追究中,领导层应有人本观念。首先要分清事故的性质,对那些可以作为而不作为、因工作的失职、渎职或玩忽职守造成的事故,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而对于那些不能作为或难以作为的事故处理应实事求是,分清责任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原因。经常听到监狱民警说:“自己在家睡觉都能睡出处分来。”民警在这样的压力下工作,只能小心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根本没有精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在追究责任中应体现人本思想。

4.用足激励手段,完善激励机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除了金钱和基本的需要 之外,还有许多精神层面上的激励措施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如《非金钱激励员工的108种手段》中提到的榜样激励、目标激励、授权激励、尊重激励、沟通激励、信任激励、宽容激励、赞美激励、情感激励、竞争激励、文化激励、惩戒激励中的108种激励手段,感觉很好,很受益,这为我们积极探索民警队伍建设的新途径,不断完善民警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提供了思路。

5.实施权责对等的原则。权责对等是指管理者使组织成员所承担工作的责任和权利基本相等。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只有做到了权责对等,才能真正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人们工作的热情。监狱民警作为一种高危职业,承担着监管改造和组织生产两大任务,承担着监管安全事故的巨大风险,这就需要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现有的法律,对监狱人民警察规定更多的职权或者工作要求,其中没有一项体现人本精神。实施权责对等,应将民警的物质保障权、工作知情权、工作建议权、劳动保护权等最基本的人本权利纳入其中,并且只有将这些权利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监狱民警真正负起责任,才能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

(四)做好罪犯改造工作,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是实现监狱安全稳定的根本。

建立监管安全长效机制、促使罪犯平稳顺利完成漫长的蜕变过程,我们需要树立循环论的理念,即要树立“运用一 切手段促进罪犯进入良性循环的改造轨道,运用一切手段切断罪犯进入恶性循环的环节,从而实现监管安全长效稳定”的理念。

1.正确运用罪犯改造良性循环论理念。人的行为与心理是遵循知——情——意——行的运动变化规律的。只有形成认知,才能对具体事物产生感情,而后产生行动的意图、目的,最后作用于自己身体转化为具体行动去贯彻实现自己的认识。运用罪犯改造良性循环论理念,首要需要明确罪犯改造良性循环的具体环节。即:认罪服法——服从管教——积极求改——获得可预期的奖励分——受到监狱行政奖励——受到法院刑事奖励——积极求改……对这一良性循环思路,不仅我们民警要确立稳定地认知,更需要罪犯自己确立这种认知,并形成其稳定的改造认知、改造意志。

2.强化罪犯对改造良性循环的认知。知是这个运动变化过程的最初一步,形成知有两条途径,即: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罪犯个性与监狱环境的碰撞、磨合形成直接经验,民警的明确教育形成罪犯的间接经验。很显然,后一种途径比前一种途径要有益的多。要让罪犯形成改造良性循环的稳定认知结构,在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必须要民警带着明确意识、明确目的向罪犯灌输循环论理念。我们可以时时讲、事事讲,大会讲、小会传,要结合监狱的各种制度,结合对罪犯的奖惩,让罪犯明白道理、体会这种理念。只有通过言 传身教,日常点点滴滴的教育灌输,才能达到让罪犯形成改造良性循环认知,自觉的践行良性循环,自觉的避开恶性循环。

3.积极营造罪犯改造良性循环的外部环境。罪犯改造的良性循环,需要一个良性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在监狱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下,外部因素的强制灌输作用、外部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相对于其它环境更为突出。营造良性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是努力营造公正、严格的执法环境。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公正、严格,更能让罪犯直接感受到刑罚、法律的公正、严格。在这样的执法环境下,罪犯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奖惩的结果,才能自觉地进入法律规定的服刑改造的良性循环中。另一方面是努力营造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环境。进一步发挥文化对罪犯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的作用,促进罪犯群体良性主流文化的形成。在公正、严格执法中体现人文主义,给罪犯更多的人文关怀,对于罪犯平稳、顺利度过漫长的服刑生活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也是改造罪犯的应有手段。

篇8:高校宗教工作长效机制探究

一、对信教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工作的必要性

人的和谐来源于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和沟通, 由于信教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变, 导致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他人存在差异。他们把自己的精神主观地寄托在自己的宗教信仰上, 对周围的人与事物缺乏必要的关注和关心, 并主观地排斥身边老师同学带给他的关怀和帮助, 以主观的自我人格完善替代或否定集体对其个人成长的作用, 往往导致其人际关系的冷漠和边缘化;他们对学业前途往往表现得更加超然, 认为人的成功来源于神灵的旨意、上帝的安排和前世的修行, 缺乏进取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对宗教的痴迷代替个人学业的努力, 其消极遁世的行为必然影响到周围同学;尽管宗教所倡导的向善、克己、因果报应等行为对尊重社会伦理和维护社会秩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更要看到, 他们的行为本质是向己的, 其出发点是来自于教义对他们的约束, 而非自发行为;他们的结果是向己的, 是为了追求个人解脱。他们为了追求其信仰可以抛弃一切, 义无反顾, 他们可以不顾及亲情、友情, 可以不顾及任何人的感受做出许多常人不能理解和接受的行为。因此, 着眼于青年大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 着眼于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才的宗旨, 充分重视和认识宗教问题的存在绝不是危言耸听, 而是势在必行。

二、对信教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原则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的,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 既不能将大学生信仰宗教视如洪水猛兽, 也不能听之任之, 而要从实际出发, 深入分析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真实原因和基本目的, 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掌握宗教政策, 把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中, 要坚持以“高度重视、充分尊重、密切关注、热情帮助、积极引导”为原则, 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 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形势, 正确对待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妥善处理好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也要让信教学生明确我们的教育原则, 在学校期间要严格遵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的规定, 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纪律, 认真学好专业知识, 成长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建设人才, 扎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建立高校宗教工作长效机制

高校宗教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教育任务, 要使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宗教工作的原则, 摸清信教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宗教工作机制, 并以此为依托在大学生中深入系统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1. 对教育者要建立有效的责任管理机制。

(1) 领导机制。高校党委要充分认识到宗教工作的复杂性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工作的艰巨性, 要克服麻痹思想, 提高警觉性, 要指定专人负责全校宗教工作的领导, 成立专门的宗教工作领导小组, 发挥各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的作用,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把对信教人员情况的摸排、教育引导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日常的工作来抓, 形成规范、系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责任明确、信息畅通的宗教工作网络, 确保宗教工作与其他行政事务性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同等发挥作用, 推动学校发展。 (2) 管理机制。以往我们对于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和专门针对大学生信教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只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 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措施。今后, 高校要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建立起以统战工作部门牵头, 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与各学院密切合作, 两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导师负责摸排情况的宗教工作网络, 将政治引导和教育转化相结合, 形成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体制。

2. 对信教学生要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1) 宣传机制。在大学生中进行广泛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让他们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客观事物,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可以使他们在多元文化、多种价值体系、相互激荡的社会环境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要通过宣传党的宗教政策, 使信教大学生充分明确我国实行政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政策, 合法的宗教活动仅仅限于特定的场所, 社会主义大学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 绝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任何方式在大学校园中传教布道或从事其他宗教活动。 (2) 引导机制:由于青年学生宗教知识的匮乏以及对宗教产生的片面认识, 容易被宗教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 认为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并不矛盾, 具有文化崇尚多于教义皈依, 被动介入多于主动参与的特点, 对这部分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尤其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用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等基本内容去引导他们以对人类未来文明和后人负责的态度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去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 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认识社会现象, 构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利于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对信教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 我们遵守并执行党的宗教政策的同时, 更要充分认识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因为宗教渗透作为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非法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工具, 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我国进行颠覆的活动, 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 对宗教渗透的演进历程、主要特征、惯用手法以及危害性等做出科学分析和概括, 正确识别宗教渗透与正常的宗教交流, 尊重信仰自由,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挖掘和谐资源, 提升社会道德, 抵御宗教渗透, 维护国家安全。

摘要:当前高校中信教学生的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高校的宗教工作任务也随着信教学生的增加趋势而日益严峻, 探索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高校宗教工作模式,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于培养合格人才、保证人才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谨结合多年来对高校宗教工作的研究实践, 对建立高校宗教工作长效机制进行探讨。

上一篇:企业危机处理问题下一篇:全国事业单位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