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途径论文

2024-07-14

论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途径论文(精选6篇)

篇1:论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途径论文

论高校奥林匹克教育途径

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先天强大的.教育功能,让奥林匹克教育进入大学,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体育公共课是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基本途径,开设奥林匹克课程是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形式,大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组织载体,学生体育活动是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舞台,“奥林匹克日”是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机会.

作 者:张慧峰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体育系,河北秦皇岛,066044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64 关键词:奥林匹克   教育   高校   途径  

★ 奥林匹克格言

★ 论文国外研究现状怎么找资料

★ 国外家长怎么进行财商教育

★ 关于国外教育的高中英语作文

★ 教育研究计划范文

★ 教育叙事研究

★ 奥林匹克精神教案

★ 奥林匹克作文大赛范文

★ 奥林匹克新格言

★ 奥林匹克格言名言

篇2:论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途径论文

摘 要: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系列讲话发表后,宣传教育部门承担着教育和引导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重任。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具有重大意义,并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探讨了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途径及经验。

关键词: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3-0025-03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中华民族近代以后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他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变成国强民富的生动现实。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他再次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高度重视,宣传教育部门立即行动起来。2013年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强调把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要在突出思想内涵、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在把握实践要求、推动实际工作上下功夫,积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激励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心共筑中国梦。他强调,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把学习中国梦理论的活动和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活动统一起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学习实践中国梦的水平和成果,最终要通过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投身圆梦实践体现出来。刘云山的讲话为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

一、深刻认识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人民的共同信念和共同行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实践是中国梦美梦成真的根本保证。我国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毋庸讳言,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了清醒的判断,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存在表明,任何骄傲自满、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非常错误和有害的,都不利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利于克服消极无为的懒散情绪和自私自利的狭隘心理,集聚起团结奋进的正能量,凝聚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有目标才有动力,全体人民的共同目标才能把全体人民的力量凝聚成强大的合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处在不同的环境,从事不同的工作,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及对许多事物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和感受,相互意见分歧甚至利益冲突都是存在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出更多的竞争性和复杂性,收入差距自发增大,如果人们的视野局限于这些局部的对立,没有对共同利益的认识和追求,就可能在工作和交往中相互猜忌、防范、牵制甚至攻击,整个社会就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社会的发展就会困难重重,就会因各种矛盾内耗而丧失大好发展机遇。近现代中国历史深刻表明,中国社会分裂内斗,中国就混乱贫困,被外敌欺侮;一旦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则中国社会就稳定有序,就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强大的敌人,产生令人刮目相看的巨大力量。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人民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造福于全体中国人民,必将超越各种偏见、私心和内耗,抹平利益纠葛,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复杂矛盾,建立最大共识,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层次上形成大团结。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同追梦,就能抓住有利时机,使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影响力上升到新的台阶,这无疑能极大地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战胜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

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就是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加深对中国梦的了解,明确自己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的地位角色,克服狭隘的私心和偏见,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个人行动和国家民族兴盛发展的伟大进程统一起来,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为民族伟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社会生活中,单独的个人,无论其地位角色及能力,其力量都是有限的。但无数个自身力量有限的个体展开协同行动,就会产生比单个个体力量简单相加的总和更大的合力。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每一个中国人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中国梦的实现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当今的中国人民,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历史的书写者。

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要结合实际唱好“三部曲”,即开展“解梦”、“筑梦”、“圆梦”行动,这三项行动也就是认识中国梦、设计中国梦、实现中国梦这三个阶段。“解梦”即认识中国梦,就是要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历史逻辑、实现目标、基本条件、本质属性、根本保障及重大意义,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思想认识,澄清错误观念,增强认知认同,提高理论自觉;“筑梦”即设计中国梦,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目标下,结合各个时期、各个地方、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路线图”,明确各方面力量各自的目标和责任;“圆梦”即实现中国梦,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各民族、各地方、各方面既统筹协调,又各负其责,履行各自使命,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和条件。高校是人才聚集之地,承担着创新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在高校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利于积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努力实现青春梦、教育梦,从而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为使中国梦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取得实效,各高校都投入了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资源,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四川文理学院在中国梦宣传教育主题活动中,认真贯彻省委提出的“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的会议精神,紧密联系芦山“4?20”强烈地震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师生思想实际,弘扬抗震救灾精神,铸造四川精神、树立四川形象、凝聚四川力量,系统性地开展解梦、筑梦、圆梦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把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二、四川文理学院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的做法

一是开展“解梦”行动,提升理论认同。“解梦”即认识中国梦,就是要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历史逻辑、实现目标、基本条件、本质属性、根本保障及重大意义,在全校统一思想认识,澄清错误观念,增强认知认同,提高理论自觉。为了让全校师生认识中国梦,引导师生深入思考如何实现强校梦、育人梦和成才梦,学校举办了一系列主题宣讲活动。学校先后邀请了中共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和省委党校彭穗宁教授来校宣讲中国梦。同时,学校利用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学习、党员组织生活等时间,学校党委成员和专家教授共举行了9场中国梦主题宣讲活动。学校还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把中国梦的学习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同时学校加大主题教育宣传力度,在主页网开辟“中国梦”专题网站;在学校红色网站转发刊登25篇权威理论文章;在学校主页网刊载主题教育新闻信息35条;校报、校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开辟了“中国梦”学习专栏。校园LED不间断地滚动播出有关“中国梦”的宣传标语;同时,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在各级媒体刊载学校工作动态30余条。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了中国梦主题学习教育的全覆盖。

二是开展“筑梦”行动,放飞强校梦想。“筑梦”即设计强校梦,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目标下,结合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路线图”,明确各自要实现的目标和责任。学校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明确提出了把学校建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并举行了“撤系建院,托举强校梦”的动员大会。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教学名师上示范课、骨干教师上观摩课、青年教师上优质课”的教学技能比赛,推动教师实现育人梦想。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强校梦结合起来。在主题教育期间,学校先后举办了“唱响青春志?共圆中国梦”第十七届校园歌手大赛、“中国梦?四川梦?我的梦”演讲大赛、“同筑复兴路,共圆中国梦”文艺展演、“我的梦?中国梦”征文比赛、“最美中国”主题摄影和微电影大赛、“梦圆文理”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与此同时,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也纷纷开展了“寄语青春,我的中国梦”等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抒发各自对未来、对学校、对民族、对国家的情怀,放飞青春梦想和强校梦想。

三是开展“圆梦”行动,夯实强校根基。“圆梦”即实现强校梦,就是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全校一盘棋,各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干部、教职工、学生既统筹协调,又各负其责,履行各自使命,确保学校“强校梦”的顺利实现。学校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制定出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措施,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院系整合和专业结构调整,加强干部队伍交流轮岗力度,继续实施师资队伍“双培”工程,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各二级学院还精心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启动“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引导广大学生深入一线,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据统计,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期间,学校有10 000余名学生深入城市社区、农村乡村以及生产劳动第一线,感受国情、民情和社情,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梦、时代梦,培养学生“行为精英、心系平民”的平民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三、四川文理学院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的成效

一是凝聚共识增强动力,精神成果内化于心。在主题教育中,全校上下凝聚起“建设新型本科院校、实现强校梦”的强大力量,筑牢了实现“强校梦”的思想基础。通过活动的开展,切实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有力增强了师生员工实现“强校梦”的信心;同时还营造了“团结和谐、维护稳定”的良好环境,目前学校风清气正,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维护稳定和谐局面,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国梦”、“强校梦”的伟大征程。

二是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实践成果外化于形。通过主题教育,切实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校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目前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科研成果日益丰硕,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竞赛捷报频传。在主题教育期间,该校学生在四川省2013年大学生运动会上,摘得8枚金牌、4枚银牌、6枚铜牌,取得金牌总数第二,女子团体总分第一,男子团体总分第二的佳绩。在2013届毕业生中,有918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8人被评为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400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近100人考上硕士研究生、选调生和公务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四、四川文理学院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的经验

一是坚持领导带头、全员参与,这是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活动中,学校充分发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组织、发动和引导全体师生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形成了无死角、全覆盖的良好态势。

二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活动中,学校把主题活动开展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整改工作结合起来,坚持系统谋划、协调推进,真正做到了主题活动与教学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同时,主题活动与其他各项工作在目标要求上呼应,在工作举措上协调,形成“在开展活动中推动工作,在推动工作中深化活动”的良性互动,实现了活动效益最大化。

三是坚持贴近师生、创新载体,这是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动力。活动中,学校注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把“中国梦”与学校的强校梦、教职工的育人梦、学生的成才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听得进、记得住的通俗道理,有效增强了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篇3:论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途径论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作为全国高职示范性院校,更要肩负起这个历史使命,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特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高校素质教育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可以从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第一,在设计类专业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营造学生文化艺术氛围。

选择艺术设计专业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学、书法、绘画等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从而为专业学习提供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包罗万象,包括传统文学、民间文艺、传统书法与绘画等。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促使当代大学生去自觉地关注社会与人生,自觉地去思索中国的焦点和热点。它包含的还有人生观与价值观,认识论与方法论。它的社会作用更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在传统艺术中,不论是国画,还是国乐,书法的创作者及其作品,都深含着一种灵魂与神韵。它们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优秀而高超的创作才艺,同时,也蕴含创作者的思想境界与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性极强的代表。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从中感受作品表现的自然美,感受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评价态度,感受作品的艺术境界和精神力量,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感的熏陶,使人变得高尚、积极。因此,它们的作用除供人鉴赏,瞻仰,最主要的是能够让人修身养性,提升境界。

生活在当代的大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多地承受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熏陶与撞击。无论是对生存状态的忧虑,还是自身情感的把握,都可从传统文化精神意蕴和审美心理与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相结合入手,努力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融入作品所构造的情境之中,在作品中表达出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感受力的可视性传达。

第二,选择非设计类专业在专业教学外吸取传统文化艺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非艺术设计专业类素质拓展教学或选修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能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无论讲到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恢弘灵巧,简约精致,工整娟秀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都会触动学生深切感到我们民族的勤劳、聪慧、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自然而然会产生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和奋发向上的进取激情。去热爱我们的本土文化。因课程内容丰富、具体,加之图文并茂,兴趣会油然而生,深受学生欢迎。又如在素质拓展教学中融入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及事例,这有助于铸就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儒家思想、孔孟研究、庄子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等,广泛地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使学生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己克己、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为所学专业提高丰富理论依据、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为大学校园开辟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师中形成一个素质教育团队,这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很大的影响力。教师具有了全面素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左右逢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要求。才能培养学生广泛的视野和独创的思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更使学生从悠久绚烂的传统文学艺术中受到感染、鼓舞、感动和启发,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情商领域。培养健康人格永远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和根本使命,因此,发挥教师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讲座开展过程中,通过自身学习,互相学习,可以构建和完善教师文化知识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师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里强调了以身作则、正己正人的“身教”重要意义。此外,他主张同时采取“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进行教学,即通过暗示或自己的日常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讲座逐渐形成高校素质教育团队,为大学校园开辟新的教育理念。

总之,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教育对象分阶段,分场合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定期组织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讲座,能够形成良好的教育风尚。挖掘学生应有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珍视本土优秀文化遗产,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审美文化修养,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培养跨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腾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篇4:论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途径论文

[关键词]“中国梦”;融入;途径

“中国梦”是强国梦,是复兴梦,也是幸福梦,它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广大人民的梦,需要依靠人民的努力奋斗,而大学生正是广大人民中的生力军。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认清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同时,不断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决心和目标。高校思政课程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因此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当前高校教育的新任务、新挑战,需要根据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也需要一定的理论原则作为支撑,同时也需要各方的不断尝试与探索。

一、“中国梦”融入思政课堂

思政课堂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也是最直接的教育氛围。课堂是学生知识习得与意志品质提升的直接渠道,因此“中国梦”教育必须要成为教材的一部分,也要成为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堂参与的一部分。

(一)“中国梦”融入“原理”课堂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中国梦”。“中国梦”走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堂,可以将“中国梦”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理论原理相结合,让学生结合当前情况对“原理”课程更好的把握。

(二)“中国梦”融入“纲要”课堂

“纲要”课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近代中国曾经屈辱又不断奋斗与崛起的历史画卷,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气概与民族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寻求独立与振兴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这梦想的总结、延续和升华。因此,要在“纲要”课堂中,不断增进青年学生对“中国梦”本质内涵的深刻理解。

(三)“中国梦”融入“概论”课堂

“概论”课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详尽阐述,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选择,也是“中国梦”的基础和必经之路。把“中国梦”融入“概论”课堂,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

(四)“中国梦”融入“思修”课堂

“思修”课程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而设立,并且进行必要的法律教育。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中国梦”教育密不可分,相互促进。通过“思修”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梦”;通过“中国梦”教育,学生能够更加坚定提升自身素养的决心,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

二、“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既是对当前状态的一种态度,也是对未来的指向。理想信念体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的行为方式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理想信念的影响,同时人们远大目标的树立也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

(一)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面临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存在着一定偏差。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下,催生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对一些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不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忽视或者放弃了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资本主义文化不断涌入中国的条件下,一些大学生逐渐接受腐朽糟粕文化,色情、暴力、凶杀、普世价值观等过去只在西方影视作品及报刊中看到的东西也开始在校园中露头;特别是上个世纪互联网的出现,大学生开始通过这种新兴渠道获取并传播不良信息;与此同时,国内的藏独、疆独、台独势力,境外的法轮功组织、ISIS伊斯兰国、东突势力等也开始加大对大学生的渗透力度。

(二)必须从实际出发融入“中国梦”

在“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要改变以往过于模式化的教育方式,从细节上关注学生教育学生。只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才能更好地为“中国梦”教育的融入提供支持。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多元智能教学能够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乐于参与教育,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多种媒介进行融入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同时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中国梦”教育融入德育显性教育

显性教育中,教育活动的执行者、教学目标、教育手段等都比较明显化,是有组织、系统化、公开化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主要表现在客体对主体的施加。在“中国梦”融入显性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课外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完成。比如可以召开“中国梦”主题班会或者辩论会活动,在前期的搜集材料和活动中,学生的集思广益、畅所欲言、语言争锋及活动后的自我回顾反思,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可以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或者明星召开专题学习报告会,以最直接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梦想的力量。书刊、电视等媒体对于正能量的弘扬,同样是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养的良好媒介。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贴吧、论坛、网站、微博、微信等,都成为了“中国梦”教育的新阵地,“什锦八宝饭”粉丝团和“学习粉丝团”都是走在网络前沿的爱国者的代表。

(二)“中国梦”教育融入德育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主要表现在主体对客体的选择,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间接教育。隐性教育相较于显性教育更具随性,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常见的隐性教育往往借助物质方面的隐性条件和精神方面的隐性条件。

其中物质方面的隐性条件主要包括教室内部的环境陈列、校园的物质环境等。教室墙面上名人伟人的画像和警句激励着大学生不断进步、追求生活;整洁的教室、教学楼和校园环境,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秩序感的认同,在无形中养成遵守秩序、遵守公德的良好习惯。endprint

寝室文化、班风班貌、校风校训等都属于德育的隐性教育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特征、学校的传统等,并反作用于学生的精神层面。“中国梦”融入德育的隐性教育方面,首先要考虑学校的历史沿革,从制度层面上制订系统的方案;其次,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义工等活动,促进学生智能的多元化全方位发展。

无论是“中国梦”教育融入到德育隐性教育中,还是融入到德育显性教育中,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让学生成为实现国家梦想和人民梦想的追梦人和造梦者。

四、借助榜样示范的力量

榜样示范法选取典型的人物或事件,以人物的先进思想、优秀事迹或者事件的正面效应为题材,通过一系列的宣传与鼓动,对人的思想道德觉悟及行为方式起到正相关影响。

首先,运用榜样示范法不能脱离历史事件。 “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三元里抗英”、“虎门销烟”、“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兰考精神”、“九八抗洪”等都是“中国梦”教育生动的案例。

其次,运用榜样示范法必须贴近生活。榜样示范法来源于生活,同时将育人过程中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以往对于榜样的选取,往往停留在科学家、伟人、名人的层面上,但学生会觉得这些人物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不容易抓得住。真实而又贴近生活的榜样,更容易让学生得到思想上的共鸣,凝聚力更强。当下“感动中国人物”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评选出的教师、工人、警察、医生等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都是更加“接地气儿”的人物。这些平凡工作中的人践行着不平凡的事,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梦”来源于百姓生活,来源于每个人的周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中国梦”。

榜样示范法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程当中,蕴藏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当中,也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传播。与此同时,榜样示范法的运用,也是对前三种途径的丰富和发展,共同促进着“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

综上所述,“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新挑战和新任务。在这项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必须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教学模式与途径的不断探索和拓展,不断把“中国梦”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激励品格、鼓舞意志、凝聚精神,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N].中国教育报,2013-05-05.

[2]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3]沈壮海.“中国梦”的价值内涵[N].中国教育报,2013-4-18(08).

[4]许启贤,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R].2005.

篇5:论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途径论文

摘要:在现阶段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上,对健康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健康意识的缺失。本文在分析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缺失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就其改进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健康第一”教学理念更好贯彻与执行。关键词:体育教育;公共体育课;健康教育;改进措施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多年实施,在全社会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健身氛围,但是我国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现状却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中国高级知识分子中出现的“过劳死”现象也越来越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健康教育的弱化和缺失。而高校作为我国知识分子的主要培养阵地,其公共体育课是培养知识分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健康教育的投入。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缺失上的现状

(一)正确健康理念的缺失

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实践中,公共体育课的地位和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以及学生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也常常不够全面和深入。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对健康的理解主要体现在生理健康方面,容易将体育、健康、体质等概念混为一谈,而对于体育意识、健身观念、健身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认识常常容易忽视,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念。

(二)健康教育内容的缺失

在当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上,各项教育活动主要是以运动技术为主,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体育技能为导向的,虽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理论课堂上会涉及到体育健康、科学健身方法、运动损伤处理等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是显然不够全面,在大学生的体育课堂上,关于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的指导还是相对欠缺。此外,在课外实践课堂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快乐体育、休闲体育等项目则是相对缺失,很难满足学生在健康教育方面的个性化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健康体育的良好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都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健康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容易造成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亚于疾病的危害,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反而有助于疾病的减少或恢复。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多是以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家庭和社会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但同时也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上的弱化,随着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比例的进一步上升,在高校的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悲剧。

(四)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的缺失

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旨在以恰当的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对教学的成果进行考核和确定,是公共体育课程得以实施和教学质量得以改进的主要途径,而当前的公共体育教学评价多是局部性的评价、静态的评价或结果性的评价,但,主要是考核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和达标程度,忽略了健康教育评价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加强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首先要实现教学中心从竞技体育向健康教育的积极转变,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为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将竞技体育课程同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要充分认识到生理上的健康并没代表着真正的健康,只有实现生理、心理、精神、道德、生活方式、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在整体上的健康,才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二)构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是强化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尤其是自体育健康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的颁布以来,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变的更加多元化、科学化。高校体育教师在优化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时,应当坚持以健康育人为重点,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和健康水平的课程内容新体系,个人觉得至少应当包括健康理论、体育理论、体育锻炼卫生、体育锻炼医务监督、运动损伤防治以及医疗医院等方面的内容。

(三)明确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基于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强身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为主,明确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健康意识、掌握终身体育方法、完善个人意志品格、修身塑形等多元化的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体系,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建立以发展个性、强身育人、增强健身意识、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体育健康教育新模式。

(四)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当前高校健康教育中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或存在的缺陷,公共体育教学要强调“知、信、行”的统一,着眼于学生的行为改变,重点在提高学生卫生知识及提高个人健康技能。因此,对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不仅仅要对学生的运动技能等表面成绩进行考核,还必须对学生的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心理状况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求更加科学的检验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教学水平,促进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作为基层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探索出能够真正适应我国高校体育健康教育需求的教学模式,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篇6: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途径

陶学荣黄元龙

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政府在市场化背景下必须实现治理模式的根本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服务型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它强调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以多元参与为服务形式,以合作协调为服务基础,以满足公共需求为服务导向。

1、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迫使我国政府必须转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国际竞争加剧,西方各国为了摆脱财政困境和提高本国政府效率,掀起了政府再造的热潮。原来以官僚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管理理论正逐渐被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取代。“公共管理归根到底是服务的性质,政府或公务员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并实现其公共利益,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哪个国家政府服务意识强、服务成本低、服务方式好、服务效率高,就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2、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正面临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必然要求有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配套。我国过去实行的是管制型政府模式,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表现为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和控制者的角色,致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严重扭曲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其管理目的是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够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市场“游戏规则”并加以监管,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从过去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确实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3、中国加入WTO,也呼吁政府必须尽快转变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WTO的一整套规则主要是用来约束政府的,或者是通过政府来约束企业的。因此,入世后最大的挑战是对政府的挑战,政府必须尽快从原来的生产者角色中退出来,还权于市场、社会和企业。按照WTO规则并恪守我国政府所作的承诺,全面清理现行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政府措施,努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行政环境。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行政决策、行政执法的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和法制化。

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我国各级政府对创建服务型政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各地方相应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实行一战式办公,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完善行政问责制等,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1、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我国行政管理思想深深植根于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意识之中,传统的管制型政府拥有无限权力,“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极其普遍,官本位思想严重,把公共行政当作是直接维护政治统治的工具,忽视了其服务性作用和导向性作用。政府和公务员行为缺乏制约与监督,从而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公共权力寻租、行政决策缺乏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现象的产生,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与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2、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政府服务意识淡薄,“管”字当头,认为管理就是控制,控制就是审批,一些政府部门仍习惯于审批盖章、决策处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没有成为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为社会提供真正服务。在管理方式上,仍习惯使用直线手段、行政手段,不擅长使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管理中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还没有根除,“该管的无人管,不该管的多头管”,对部门利益有利的大家争着管,不利的大家互相推诿扯皮。

3、支撑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构件不够完善 支撑服务型政府的第一个制度构件是法治政府。宪政就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它要求政府的活动必须限定在法定的范围内,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强调依法行政。第二个制度构件是民主政府。民说不是政府慷慨的恩赐,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所固有的权力。第三个制度构件是责任政府。它意味着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自己决策和行为的后果要承担应有的责任。第四个制度构件是阳光政府。政府的职能、权力、政府以及办事程序如同鱼缸里的鱼,是透明的、公开的,公民拥有足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公务员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服务型政府的最终建成,需要一支观念新、本领硬、作风实的公务员队伍。目前,公务员队伍的现有素质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有的公务员作风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有的专走“上层路线”,“不怕群众意见大,就怕领导印象差”;有的把国家、人民给予的权力当成特权,以权谋私,独断专行,吃、拿、卡、要,对自己或小集团有利的事大开绿灯,对自己没利的就推诿或置若罔闻,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行为上腐化堕落等。这些行为都给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途径

服务型政府突出“以民为本”、“以社会为本”,它彻底摈弃了“官本位”、“政府本位”、“以政府权力为本位”的观念,确立了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主动满足公众的需求。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严重失衡,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树立良好公信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树立“以民为本,依法行政”的服务理念

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就必须从理念上破除“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思想,强化以民为本、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要下大力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教育、服务伦理教育,培养公务员自律能力、主动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意识和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意识转变,力求作到“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其次是强调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保障公民权利,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保障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要加强和完善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加快行政程序立法,规范行政权力,增加政府行为过程的透明度,使行政过程发生在法律和人民的密切监督之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服务

型政府建设,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管理就是服务”,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小政府、大服务”、廉洁高效、运作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放松政府对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规制,扩大公民和社会的参与程度,向地方实行更多地分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的优势,增强各级政府的回应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审批项目和程序过多过杂,甚至乱收费、乱罚款、同市场经济要求以及WTO规则是背道而驰的,而且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次《行政许可法》的出台,要求政府必须规范审批行为,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废止或取消,对于非政府审批不可的要规范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这将大大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

3、推进政务公开,实行阳光行政

我国政府过去把公共事务的处理和信息的公开往往看作是内部秘密。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结果造成政府部门和行政人员滥用职权,行政执行随意性强且缺乏监督。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化,是公民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离开了知情权,公民参与国家事务就是一句空话。政务公开是实现决策民主和依法行的必然要求,它包括办事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适用法规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目前,要抓紧建立政府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凡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建立和完善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政策听证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衽开放式管理,接受社会监督,为建立“阳光政府”、廉洁透明政府提供制度保证。

4、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即电子化政府)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政务的推行有利于促进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政府层级,简化办事流程,实现“大社会,小政府”的格局,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此外它还可以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提高政府的反映能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参与,实现开放政府。中央提出,我们的政府要由传统的政府向电子政府转变,真正建立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理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全新的人民政府体系。

5、改进绩效考核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尽快废止以GDP为取向的业绩评价体系,纠正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整合现行考核办法,建立社会性评价机制,确立多重必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目标管理(MBO)、全面质量管理(TQM)等手段进行绩效管理,吸纳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参与评议和考核,对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奖优罚劣,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建立科学的行政问责制。阿克顿勋爵曾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必须使政府权力始终处于公民的监督与控制之下。责任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之一,它强调政府对其履行的义务承担责任并不得拥有其义务范围之外的权力,对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失职的必须追究相关政府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的责任。建设一个负责的、讲诚信的、有公信力的政府,以公民需求为导向,为民负责,多办实事,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6、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

公共财政是保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有效进行公共服务,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风险危机、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安排。当前国有资产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各国籍此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我国财政资金过多投资国有企业、基础领域和竞争必行业,而在解决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公共事业方面投入过少。因此要下决心改革这种投资型财政体制,并通过逐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和现代金融制度。政府要逐步从竞争性行业抽身出来,把公共资源的力量转到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上来。要改变对现存国有企业的投资软约束,避免国家直接向竞争性领域进行增量投资,消除金融业的行政垄断,增强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各类基础领域。

7、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上一篇:《笑猫日记》读后感200字小学下一篇:身边的最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