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词语教学的方法

2024-08-24

例谈语文词语教学的方法(精选9篇)

篇1:例谈语文词语教学的方法

解释词语常用方法例谈

一篇文章是由一连串的词语组成的,对词的意义和用法含含糊糊、解释不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会失之肤浅,甚至造成误解;写起文章来也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以致不能正确的表情达意。

要准确、鲜明、生动的使用词语,除了靠平时的学、说、用外,掌握一点解释词语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解释词语的方法很多,下面是我从教多年探寻和总结出来的一些常见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一、查工具书

对于课文中的名词术语,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来理解。

二、组词法

解释单个字的意思时,只要把这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就能将词义解释出来。如“教室里充满了同学们的欢笑声”中的“满”,可以组成词语“充满”,这样,整个词语的意思就表达出来了。

解释两个字的词语也是一样,如“柔美”,柔──柔软;美──美好。因此,”柔美”的词义一般可解释为“柔软、美好”。

三、分合法

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如“勘测”,勘──勘探,测──测量,“勘探”的意思就是“勘探和测量”。

四、近义词替换法

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如:不畏──不怕;一瞬间──一刹那。

五、反义否定法

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如:模糊──不清楚;崎岖──不平坦。

六、抓关键词

一个词语中,常常有

一、两个关键性的或疑难的字,只要理解好这一两个字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难理解了。例如:“热泪盈眶”,较难理解的是“盈”字,从字典上查出“盈”是“充满”的意思,就可以知道“热泪盈眶”的意思是“激动得泪水充满了眼眶”。

七、定义法

即用简明的语言,对该词所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做确切的解释。如: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八、描绘法

即对所要解释的词语加以具体的描绘。如: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

九、比喻法

即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词语。如:车水马龙──车子像流水,马好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十、语境联系法

有些词语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即它们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如:“地下”一词人们都知道它的含义,但在“地下革命党”中,“地下”则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被敌人发觉。

再如:“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春风拂面”原指春风从脸上轻轻擦过,但这里用来形容叶老先生的批改使我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十一、举例法

有些词语如果硬性地给它下定义往往弄不准确,可以通过列举事例进行讲解。如: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课堂上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这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

十二、联系上下文

如《向沙漠进军》中的“不毛之地”可联系文章中“沙漠所到之地,森林全被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废墟”这些话语可知此词意思指“不长草木的地方”。

十三、结合生活实际

如“背井离乡”一词可以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后,当地的居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外地去谋生来理解。

十四、展开想象

如“花团锦簇”一词,可引导学生想象春天到了,各种颜色的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情景来体会词义。

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仅只有这几种,而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解词时,既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又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一、拆拼法: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解释,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

如:勘测-勘探和测量; 拾金不昧—捡到贵重的东西不隐藏起来,设法寻找失主

二、同义词法: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

如:立刻-马上;罗汉豆—蚕豆

三、反义词法: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

如:模糊-不清楚; 耐烦—不怕麻烦

四、定义法:一般适用于解释名词术语。

如: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拂晓-天快亮的时候;化石—古生物的遗体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五、形容法:即用描写性的语句生动形象地解说词义的方法。常用“像……”,“形容……的样子”等词语来帮助描写说明。

如:蜿蜒—像蛇或蚯蚓行走那样屈曲延伸;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娇艳美好。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

六、比喻法:有些词语,难以用简明扼要的话解释,或者也没有必要从字面做解释,在语境中用的是比喻义,就要说明它比喻什么。常用到“比喻……”来帮助描写说明。

如:疙瘩—比喻不易解决的问题;赴汤蹈火—比喻不怕危险,不怕牺牲。

七、举例法:有些词语如果硬性地给它下定义往往弄不准确,可通过列举事例进行讲解。

如: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课堂上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这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

解释词语的方法

教给解词方法。学会解词方法,不仅教材上的许多词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还能练习解释一些刚接触的新词。

1、分析语素法。有些合成词的词义,就是这个词中各个语素的意思的总和。例如:“肆虐”的“肆”,任意地干;“虐”,残暴。任意地干残暴的事情。不毛之地:“毛”指草木,不长草木的地方。

2、同义词注释法。尽量用一个已经掌握了的、与之意思相近的同义词来注释。例如:赋予——给予。憧憬——向往。

3、反义词注释法。即用一个词的反义词加上否定副词解释这个词。例如:龌龊——不干净。冗赘——不简练。

描绘说明法。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对词的意义加以生动形象的描绘,使人明白。例如:水泄不通——十分拥挤或围得非常严密。泄,排出。斩钉截铁——说话态度坚决果断。

4、比喻举例法。有的词,打一个比方或举一个例子解释得更清楚。例如:人声鼎沸——人声嘈杂喧闹,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四分钱、五分钱——高利贷。就是四分利、五分利。如借100元钱,每月要付4元,或每年付10元的利息,都叫“四分钱”。

5、下定义法。大部分名词,特别是科技术语,要用这种方法解释。例如:辐射——热的一种传播方式,从热源沿直线直接向四周发散出去。自动生产线——生产的各道程序都有自动化设备控制、操作的作业线路。以上是常用的几种解词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不仅能提高记忆新词的效率,还能增起那个学生的分析能力。

篇2:例谈语文词语教学的方法

一、模糊意会法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 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 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 学生只要意会, 基本上知道其意思, 能运用就可以了, 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 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 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 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 (这是模糊理解) ;经过查字典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 (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 ;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 又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同样的悲痛心情, 以及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步体会, 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 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 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 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提高阅读的速度。

二、比较琢磨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 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 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 意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 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 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 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 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 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 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三、互换教学法

阅读时, 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 启迪新的知识, 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功夫。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 教学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 然后通过比较, 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 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 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 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 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

四、演示实验法

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实验。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 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 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词义。指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 (稍带红色或蓝色) 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 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 教师稍加点拨, 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动作释义法

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 教学时, 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 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 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 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 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 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

六、电教演示法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 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 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如《赵州桥》这样描写桥上的雕刻艺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相互缠绕的龙, 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 前爪相互抵着, 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句中生词较多。教学时, 教师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态的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等词语的意思。录像的使用可以变静态为动态, 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优美景观, 既释词又解句, 使学生更好地把课文了然于心。教学实践证明, 电教手段的使用是优化释词过程的重要途径。

篇3:例谈提高词语教学效率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41-02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在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然而,对于词语教学,很多老师都是带领学生认读之后,解释词语意思,然后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这样的教学,词语的意义、意蕴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学生对于词语的意思很难准确地理解,因而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语文教学,就必须抓实词语教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味词语,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正确理解词义是正确运用词语的基础,在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的基础上,要抓住理解词语这一中心环节不放。理解词语的意思方法多样,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意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小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词语的意思。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把词语放在整篇课文中揣摩其意,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当学到“雪中送炭”一词时,笔者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课文用了哪个成语?

生:雪中送炭。

师:“雪中送炭”的“雪”和“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下雪;炭,木炭。

师:下雪了,天气怎样?这时最需要什么?

生:下雪了,天气很冷,这时最需要温暖。

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

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木炭,让他取暖。比喻在别人困难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师:再读课文句子——

生: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这时急需什么?句子中的“雪”是什么?“炭”呢?

生:句子中的“雪”是空着肚子,“炭”指打糕。

师:读句子——“测验时,我的笔没墨了,同桌借给了我一枝笔。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里的“雪”是什么?“炭”指什么?你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这样引导,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词语意思。

再如,“不约而同”一词是《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一个重点词,在让同学们用“不约而同”一词造句时,个别同学写到“我不约而同……”显然,学生还没理解词语意思。其实“不约而同”一词可以这样引导。

(师读句子)

“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老人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青年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小孩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师:有人指挥吗?约定了吗?

生:没有。

师:事先没有约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课文用了哪个词语?

生:不约而同。

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了。

二、品味词语的多种方式

阅读方法不仅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际,进行言语比较训练,体味词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近义词比较

1.《桥》这篇课文,体会老汉的“吼”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对比:

①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②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从“冲、揪、吼、像只豹子”这几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2.《穷人》这篇课文,在收养西蒙孩子时,渔夫说:“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可以换成什么词?可以换吗?为什么?比较句子:

①“哦,我们,我们总能度过去的。”

②“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通过比较。学生能体会到“熬”字用得很准确,明白了渔夫一家以后的日子将举步维艰,也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比原来更困难,但为了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宁可吃苦,反映了穷人善良的高尚品质。

这样教学,不但让学生精准地把握了词语的意思,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而且体味到了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对比比较

通过不同词语之间强烈的对比,就能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的思想品质。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的“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把句子中的两个词语“成吨”、“0.1克”放在整个语境中让学生理解、体会,就能让学生感悟、领会到居里夫人的献身科学、对真理锲而不舍的崇高品质。

(三)同词异义比较

同一个词语,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如《桥》这篇课文有两处老汉的“吼”。

①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②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这里有两处“吼”,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从这两句话里的“吼”你体会到了老汉想到了谁?

通过讨论,同学们弄清了第一个“吼”是表示老汉要小伙子站到最后,让老百姓先过桥(爱村民);在村民过桥后,只剩老汉与小伙子时,第二个“吼”是叫小伙子快点走(爱小伙子)。

(四)增删词语比较

这种方法就是在同一语句中,增添一词或删减一词,然后进行比较,以显示某一词语的表达效果。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走”可以改为“我们走”或者“同志们,跟我走”吗?比较一下表达效果,通过引导比较,学生明白了一个“走”字,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也能更好地理解了斩钉截铁的意思。

又如,《一夜的工作》有个句子:“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教学时,笔者抛出问题:花生米增加了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大部分同学说没增加,为了让同学们准确理解,笔者用了删词比较法。

把“好像”删掉后意思相同吗?请读句子:

①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

②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好像没增加,其实增加了,只是太少,能数得清颗数,可想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篇4:例谈语文词语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比较,方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运用比较的方法, 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乐于去体验、感受文章所蕴含的知识和情感;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鉴别鉴赏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准备, 大胆创新,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 在阅读中比较, 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较阅读的方法较多, 笔者在此略举几例, 仅作引玉之砖。

一、相同事物的比较

例如, 比较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风雨下》与朱自清的《春》中描写雨的片段。

又一个闪, 正在头上, 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 极硬的, 砸起许多尘土, 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 他哆嗦了两下……只剩下直的雨道, 扯天扯地地垂落, 看不清一条条的, 只是那么一片, 一阵,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 天地已经分不开, 空中的水往下倒, 地上的水到处流, 成了灰暗昏黄的, 有时又白亮亮的, 一个水世界。 (老舍《在烈日和暴风雨下》)

雨是最寻常的, 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 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 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 上灯了, 一点点黄晕的光, 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朱自清《春》)

前者用“砸”这个动词写出了雨点的“大”和“急”, 后者用“织”这个动词写出了雨丝的“细”和“密”;前者写雨衬托祥子生活的痛苦, 让人看到祥子被暴雨“砸”得痛苦不堪的样子, 后者着意渲染春天的温润。通过比较分析, 学生就对春雨和夏雨的特点有了较深的认识, 对用景物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刻画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体验。

二、不同事物的比较

例如, 比较《变色龙》中警官对狗的态度的“变化”和《我的叔叔于勒》中父母对于勒态度的“变化”。

当警官听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我要拿点颜色出来叫那些放出狗来闯祸的人看看!现在也该管管不愿意遵守法令的老爷们了!等到罚了款, 他, 这个混蛋, 才会明白把狗和别的畜生放出来有什么下场!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这条狗得打死才成。不许拖延!这多半是条疯狗。”当他听说是将军家的狗时:“你就说这条狗是我找着, 派你送去的。……名贵的狗, 要是每个猪猡都拿雪茄烟戳到它脸上去, 要不了多久就能把它作践死。狗是娇嫩的动物嘛。……你, 蠢货, 这都怪你自己不好!……”

没见到于勒时:“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 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见到于勒时: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 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 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 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 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 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前者对狗的贵贱好坏的评判随主人的权势而变化, 后者对于勒的前趋后躲随于勒有无钱财而变化。前者表现的是“权势”对黑暗的俄国农奴制社会的支配, 后者描写的是“金钱”对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左右。社会制度不同, 影响、支配人们的东西不同, 但它们的作用又是那样的神奇而相似, 揭示了特定社会条件下权势和金钱这一对孪生兄弟支配了社会生活, 左右了人际关系, 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罪恶本质。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刻画人物, 反映社会生活, 需要具体的描写, 而不是空洞的介绍或说明。同时也使学生对法、俄两国过去的社会生活也有所了解和认识。

三、同一人物的比较

例如, 学习《故乡》时, 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二十年前的杨二嫂与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 怕他死去, 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 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中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 周围都肿得通红, 这我知道, 在海边种地的人, 终日吹着海风, 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 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了。

从对中年闰土的身材、脸、眼睛、服饰、手等方面看, 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他变化太大了, 说明闰土饱受着庄家收成不好, 苛捐杂税繁多, 社会不稳定, 子女又多的痛苦生活的煎熬。他的精神已经麻木了, 他为生活所迫, 为封建社会剥削, 为封建礼教所毒害。他是一个被封建等级思想观念束缚很深的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 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 她成了“凸颧骨, 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爱搬弄是非, 爱唠叨。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把“豆腐西施”磨砺成了这个样子。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二十年前后的对比, 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 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 这也是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这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文章的主题是通过人物对比描写来完成的。

篇5:例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意思 理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73-01

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正确理解词语意思是学好课文的基础。但是,到了小学中年级阶段,词语教学被架空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许多教师认为词语教学在课堂上很难出彩。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内涵,从而使词语教学更高效。

一、随文学词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是新课标对词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样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教师要找准理解词语的切入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自读自悟,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还可以掌握学习词语的方法。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科里亚的木匣》一课时,文章最后说“科里亚量了五步……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在学习“果然”一词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科里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了起来,从这个‘又’字你读出了什么?”生答:“科里亚不是第一次挖木匣子。”师问:“第一次成功了吗?”生答:“没有。”师问:“那么,在第二次挖木匣子之前科里亚是怎样想的?请你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对科里亚说的话“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所以应该量的不是五步而是十步”进行品读,然后再和“科里亚量了五步,果然……”这句话结合在一起,自然明白了“果然”的意思就是和原先设想的一样。通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样学生理解起词语来就会更加轻松。

二、联系生活

针对学生对某些抽象的词语理解得不是很深刻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这些词语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进行体味感悟。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时,针对文中“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这句话,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赶集似的”意思,笔者问学生:“谁能说说什么叫‘赶集’?你们经历过赶集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在笔者的点拨下,有学生说:“赶集就是赶会,可热闹了。”还有学生说:“赶集就是有卖东西的,有买东西的,人可多,可热闹了。”这时,笔者再引导学生思考:“‘赶集’和各色的花有什么相似之处吗?文中为什么说花朵‘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由于有了生活经验做铺垫,学生踊躍发言,有的说:“花儿争着比美,都认为自己漂亮,跟赶集时卖家都说自己的货物好一样。”有的说:“各种花儿、草儿争相赶来,都像赶集似的生怕落后。”……在教学中,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词语,才能触摸到词语的真正内涵。

三、删换比较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教师可以采取删字、换字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本用词造句的精准。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时,文中描写昆明湖有这样一句话:“游船、画舫在上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怎样引领学生品味“滑”字的妙处呢?在教学时,笔者问学生:“这个‘滑’字能改成‘划’字吗?”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有的说:“不能,因为如果用‘划’字就说明是用桨来划的,那样湖面就会形成许多波纹,与‘游船、画舫在上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相矛盾。” 还有的学生说:“不能用‘划’字,因为文中写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如果用‘划’字就会打破平静,没有文中所表现的味道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再予以肯定:“是啊,从一个‘滑’字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在这个教学课例里,笔者通过换字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对两个词语比较揣摩的过程中训练了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发散性,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了文章遣词造句上的精妙。

四、迁移运用

词语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要能够深入文本,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不断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一课时,针对“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中的“栩栩如生”一词,笔者让学生仔细看图,要能够结合文中句子说出“栩栩如生”的意思。有学生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像活的一样。”笔者继续启发学生:“‘栩栩如生’一词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有的学生说“惟妙惟肖”,有的学生说“活灵活现”。不少学生结合阅读经验发表自己对词语迁移运用的不同见解,如:“‘栩栩如生’多用于雕刻,绘画作品,如‘赵州桥上雕刻的龙可谓是栩栩如生’‘清明上河图上画的人物栩栩如生’”……学生在教学中一方面积累了词语,另一方面在词语的迁移运用中形成了学习能力。

词语教学不是干巴巴的理解词语,也不是扫清文字理解障碍,教师只有将词语教学以多样化的形式贯穿于课堂中,才能真正体现出词语教学的魅力。

篇6: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例谈

语文教学是一种科学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活动,要搞好教学就不得忽视教学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也不例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体会文本思想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在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就课文朗读的方法作出以下思考。

一、创设情境———集体朗读法

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学习《称象》这篇课文之前,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 有人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一同来看大象,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参观这头大象。这时,笔者打开电子白板,一幅曹冲称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笔者问:“同学们,你们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儿的? ”有的说:“身子像堵墙。”有的说:“腿像四根柱子。”笔者接着说:“大象这么大,要想知道它的重量不容易,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曹冲是怎样称大象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课本。笔者采用集体朗读的方法, 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情感的阀门被打开,想象的思维活跃起来。创设情境和集体朗读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由此及彼,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理解课文———角色朗读法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要富有情感,朗读时吐字要清晰、明亮、流畅,使学生有美的享受。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应采用角色朗读法,让学生扮成各种不同的角色。如,笔者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小蝌蚪很懂礼貌、很友好的样子, 鲤鱼妈妈和蔼可亲的样子。当小蝌蚪看到乌龟, 误以为找到了自己的妈妈时,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这一部分学生要用不同的语气朗读出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兴奋和乌龟的热情和善。让学生在朗读中扮演角色,使朗读和表演巧妙结合,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在表演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了思想内涵,增强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调动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同时也给教师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差异创造了机会, 为培养学生的特长奠定了基础。

三、多措并举———综合朗读法

朗读可采用多种形式, 除了集体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外,教师还应采用领读、自由读、仿读等方法。如,笔者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朗读鸭妈妈卧在稻草堆里,等待小鸭子出世时,笔者让学生自由读,体会鸭妈妈的心情,当小鸭子出生后,被同类嘲笑和冷落时,笔者让学生齐声读。最开始,学生朗读句子的语调一律是大声有力地读, 笔者及时给予指导, 指出这些是描写丑小鸭处处受到歧视和被冷落的句子,应该用委婉的、同情的语气读。当丑小鸭发现自己并不是一只丑鸭子, 而是一只漂亮的白天鹅时,就要用惊喜的、惊讶的、激动的语气来读。总之,朗读的语气要随课文中主人公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增强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厌恶。

四、激发情感———评价朗读法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喜欢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赞美,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足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教师评。低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 ,阅读中出现的生字大多要靠拼读来解决, 这就决定着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地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学生读得基本正确、流利, 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2.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由于参与评价的学生能及时发现别人朗读的优点和缺点, 这在无形中也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用心倾听他人朗读的习惯。

3.自我评价。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的对立情绪和疑虑, 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篇7:例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一、初读诗文,落实字词句教学

一首古诗,一般是一课时完成,要求达到的目标要一一落实,包括生字的认识、书写等。依据学段不同,初读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初读古诗文离不开词句教学,低段教学尤其如此。试想,如果学生生字认不清形,读不准音,如何能读懂并体味诗意呢?如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教学中要求学生认识“赠、汪、秀、舟、欲、踏、潭”等生字,会写“舟、乘、汪”等3个生字,教师要夯实这些字词的教学,以便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当然,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的增多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学生初读诗文认识生字也逐渐由“细致变粗略”,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总之,初读诗文要依据学段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读通读顺,以达到顺利推进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细读诗文,着力作品内涵教学

每一首古诗词都蕴含着深邃的意境,有的借物寄情,有的借景抒情,还有的借景说理。不管是哪一类作品,内涵的体悟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扎实地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所以,小学古诗词教学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朗读是学生理解作品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桥梁。古诗词教学离不开朗读,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韵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目的性、层次性都要清楚,要指导学生处理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在朗读训练中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2.真切地悟。古诗词的语境和意境都很美,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揣摩,认真体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体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①扣诗眼。引导学生找准能体现作者感情、诗词主题和艺术特色的“诗眼”,进而体会诗词内容。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送”为诗眼,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且结合题目我们还能了解到本诗不仅是写景诗,也是送别诗。

②抓词语。阅读古诗词理解了重点词语、关键词语,也就找到了通向诗词意境大门的钥匙。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首句用一个“生”字化静为动,活化了香炉峰和缭绕峰顶的烟雾,突出了瀑布的色彩美;第二句用一个“挂”字化动为静,逼真而贴切地描绘了瀑布从高直下的整体形象,突出了瀑布的静态美;第三句用一个“飞”字描绘了瀑布奔腾直下,迅疾异常,突出了瀑布的动态美;而第四句则用一个“落”字语气舒缓而有力地描绘了瀑布飞珠溅沫,好似银河里的群星从天而降的壮观景象,突出了瀑布的声音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诗意的“生、挂、飞、落”等语词,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感悟到诗的意境美。

③品名句。很多诗中都有两句是重点句,而且有一些还成了千古名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此多加品读。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重点句,可通过此句品析感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时,教师应以感性诗文材料为基础,以形象为支撑,还要特别注意课本插图、古画、古曲的运用,让学生看看反映古代生活的画,听听民族乐器演奏的曲子,用诗韵古风去感染学生,让那悠扬的曲调把学生带进想象的空间,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思想世界。

⒊有效地练。古诗词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特殊群体”,也应彰显语文教学的本色。何谓语文教学的本色?杨再隋教授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学生的听说读写离不开一个“练”字,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乡村四月》一课教学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之后,可设计句式训练:“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 )又( ) 。”以此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想象乡村四月农忙时节的景象,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诗文的体悟。除了词句训练,还可以相机进行写段、篇的训练。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可设计“从读到写,读写结合”的训练,引导学生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三、再读诗文,拓展学生的有效积累

在教学完一首古诗后,教师可推荐给学生一两首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诗词,丰富学生的积累。可以引导学生拓展积累同题异文的诗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后,收集有关描写瀑布的古诗;也可以收集同人异文的诗词,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后,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诗词,再赏读苏轼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作品,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积累;还可以积累同一写作手法的诗句,如夸张是李白诗句中常用的手法,在教学《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之后,引导学生回顾李白其他诗句中夸张手法的应用,找出一些诗句读一读、品一品。这样的知识拓展,能够融课内外知识为一体,通过对一首诗的教学带出对一串诗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

篇8: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攻略谈

1. 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每一个词的情感

每一个词语都是有相应的含义的,这也就意味着表达的意思以及情景是不一样的,而这需要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词语朗读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感情带进去,体会每一个词语所包含的感情,帮助学生建立对于词语的感性认识,将感性以及理性的认识综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每一个词语。

2. 利用多媒体,体会每一个词语的生命力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将很多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而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自身经验有限,对于一些词语根本不能够理解,而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利用视觉上的刺激理解词语。比如,在教学“落英缤纷”时,教师语言的阐述显得苍白无力,而此时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调出相应的画面,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将抽象的词语变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去感受每一个词语背后的生命力,去体会每一个词语背后的美。

3. 教师多样化的教学,体会词语教学过程中的趣味

其实对于小学教学而言,首先得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在进行词语教学的时候,这一个过程本身就显得枯燥、乏味,同时基本上每一两天就要进行一次词语的教学,更会造成学生无趣的心态,也将不利于词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在进行词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变化教学方式,利用游戏、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词语教学前引导,让学生对词语教学能够保持新鲜感,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程中来,这也为教师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词语教学提供了保证。

二、总结

词语是构成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词语也变成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如何进行有效的词语教学,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会词语教学的乐趣,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确实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以及总结经验,以便于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词语教学的方式,建设高质量的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篇9:例谈语文词语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22-01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师应怎样进行教学?笔者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知识迁移,触类旁通

知识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知识对比,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探求它们的共同特点、内在规律,指导学生去学习新的知识,达到“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的目的。运用迁移规律将彼此积累的知识、方法,用于此处“举一”然后才能“反三”,即学习过程的举一反三。知识迁移法关健要抓住“一”。例如学习“欲穷千里目”中的“欲”是“将要”“想要”之意,让学生牢记“欲”字的意思,后面学到“意欲捕鸣蝉”“李白乘舟将欲行” 、 中的“欲”老师只需稍加指点,学生便可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解释新词,让学生融会贯通。

二、激活经验,思维创新

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 经验是认识的门径,是理性的基础。在词语教学时,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尽可能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和感受来理解词语,这样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思维模块,容易使学生形成学习期待、轻松地理解词语意思,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更加贴切,对词语的意思就更加明白。

例如学习“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时,教师问学生脑子里出现了什么?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广告的镜头、茅草丛生的田野、萧条的街头、积满灰尘的房子,像一幅幅画呈现在学生脑子里,学生脑子里回忆着以前看过的一幅幅图画,然后有顺序的把图上的内容说出来,“我脑子里出现了田里的庄稼全枯萎了,野草遍地都是”“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几乎看不到劳动的人,田里的水都被蒸发了,庄稼都枯萎了,野草遍地都是,好一片凄凉的景象啊!”这时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一旦被激活了,并与课文语言发生了联系,就能激发学生情思,诱发新的词语,如“枯萎”“凄凉”“一望无际”等词。此时的生活场景的激活,就赋予了新的意义、新的内容。

三、模糊意会,循序渐进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一般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时教师教学时可以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这种通过对词的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此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四、动作释义,深刻领会

1.通过区分,理解词语。

在低年级词语教学中有些动词之间存在着比较模糊的界定,让学生很容易混淆。这时候,通过一个动词,带出一串动词比较,可以让学生了解动词用法的准确性。如 “叼”这个动词的理解。何为叼?拿一食物让学生做动作演示,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可能会把食物都放在嘴里,老师指导这不叫“叼”,叫做“含”;学生如果把食物用牙齿紧紧地夹住,老师指导学生那不叫“叼”,叫做“咬”。如此,通过一系列相似易混的动作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叼,就是用嘴衔着,食物相当一部分是露在嘴外的。

2.通过比较,领会词语。比较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

五、微课演示,了然于心

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如《赵州桥》这样描写桥上的雕刻艺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句中生词较多。教学时,教师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态的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等词语的意思。录像的使用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优美境观,既释词又解句,使学生更好地把课文了然于心。

总之,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医护人员个人年终总结下一篇:结婚证签证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