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评价思想

2024-07-06

自我评价思想(通用8篇)

篇1:自我评价思想

思想品德自我评价: 本人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尽量丰富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善与人交流,注重团队合作,并能及时完成份内任务。性格开朗,生活积极向上,能吃苦刻苦。把握一定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电脑处理技能。说明的一点:或许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只需要一次机遇。只要您相信我,给我这个证实自己的机会,我便不会让您失看。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实践才能检验一个人的能力。

占用您一个试用名额,我相信能让您无悔对我的选择。我会很珍惜这种机会。给我一个机会,您会获得一片天空。

篇2:自我评价思想

在思想品德上,我自觉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学校及系里组织的各项活动,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了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虽然我还没有入党,但我会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

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在学习上,我热爱自己的专业。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精益求精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览各类书籍,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和背景知识。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个人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做到好学力行。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而不懈奋斗。

篇3:自我评价思想

基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和发展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除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之外, 还应具备有益于受教育者作为社会人的主体性发展这一要素。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长效性建设的重要支点。教育者认为主体性发展“主要从强化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等三个方面引导”[1], 由此形成了第一课堂主导、第二课堂配合、第三课堂辅助的教育体系, 走“贴近生活、用心服务、分层递进、自我提高、立体覆盖的行动模式”[1], 致力于最终使个体成为“有时代感、能担当的社会主体”[1]。然而, 受教育者却认为构建价值导向, 体验人生意义, 满足自我需要, 形成个人习惯, 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增强自我感和价值感是主体性发展要义。前者是社会角度, 后者是个体角度, 两者的差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焦点问题。

21世纪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自身学科发展的必然、技术媒体对时效性提升的要求、“90后”大学生对实效性的拷问、主体间性哲学范式的影响等多重作用下, 有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识”与“共识”的构建与深化成为又一应具备的要素。提出了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设计者认为主体性发展是师生双方在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 实现平等的人际交往, 进而在个体主体性发展上, 达到智慧共建、意义共生、精神觉醒并最终获得能动发展的效果。教育过程中的评价环节进入焦点解决视野。现代教育评价[2]认为, 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本质, 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活动“评定价值”, 其所具有的导向、激励和反馈、交流的作用之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注重促进主体性的主动发展。

有研究[3,4]提出, 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内在综合素质的高低进行评论和判断的一种观念性活动, 兼具了解、评定学生水平和引导、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从作为系统教育工程关键环节之一, 以及决定教育发展方向、前途和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上理解, 教育评价是一种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的人本化社会活动。长期以来, 教育评价存在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重智能评价轻情感评价、重共性评价轻个性评价等弊端, 限制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有悖于“应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为学生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和向导”的本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 推动了教育评价中对学生评价的完善, 有力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开始反思评价。在高校, 评价从基于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简单评价结构发展到基于发展性评价理论的大学生才质模糊评价体系[5], 基本实现了评价内容从对认知评价扩展为全面综合评价, 评价方法由单纯考试向多元体系评价转移, 评价功能逐步从总结性功能向教育性、发展性功能转移。

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主动发展———自我评价非常重要。

从社会角度看, 人的发展以主体性发展为基本前提。主体性不仅仅有与生俱来、生而有之的成分, 更多的是后天培养、教育促进的结果。大学阶段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阶段, 学校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承担责任。就当代大学生群体而言, 首先, 他们身处经济飞速发展和科技快速更新的时代, 面对层出不穷的信息和瞬息万变的变化, 正值主体觉醒阶段的他们, 需要给予及时的意识引导和知识整合。其次, 他们经历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变异、价值多元, 刚刚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牢固, 需要给予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标准参照。最后, 他们成长于必须承托长辈人生希望的家庭和社会, 在呵护下成长, 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律能力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需要给予足够的实践体验和能力培养。

从全人角度看, 人的一生既是有机体自然生长的过程, 又是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过程, 还是根据社会要求社会化的过程。自我包含丰富, 主体—客体, 生理—心理—社会, 现实—理想, ……“不是抽象和封闭的, 而是与外界信息不断交换、彼此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6]。相应的, 自我意识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 自我评价贯穿其中。在社会化过程中, 自我评价的标准更多的是社会化的理想目标、预设价值, 并通过与现实状态的比较, 影响经验的获得和价值感的建立。“自我评价是个体理想自我社会化结果与现实自我社会化结果的比较和权衡, 是个体按一定的理想目标、预设价值对自己存在方式的判断和估量, 也是对自我状态的‘唤醒’和‘激活’, 成为对理想自我实现路径的一种选择”[6]。

四、“自我评价—主体性发展”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构。

(一) 思想观点: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思想、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

1.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思想[7]。基于教育教学本质, 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学习论, 在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的背景下, 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素质及效能为中心, 着力全面优化教学系统。其“教学工作或教学系统的各个方面, 都是为了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预期变化, 使一定的心理得以形成和发展”, 以及“提高教学的成效, 必须依据心理结构形成、发展规律, 实施定向培养”的观点对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并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具有指导意义。

2.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8]。基于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及教育理论, 在反思和批判以往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提炼而成。传统教育评价强调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 注重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忽略了个体与社会的多元发展, 难以实现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现代教育评价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 突出学生自觉能动,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自身发展的优势, 掌握自身发展的方向, 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协调发展。

(二) 教育目标: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及其形成发展的思想条件和规律特性, 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超越性, 引导他们的主体性发展, 使他们成为自我接纳、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完善, 对自己、对社会富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体。其目标[1]大致有三。

1.引导主体意识, 尊重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尊重自我发展规律, 满足大学生现实且合理需要, 引导不现实不合理需要, 加强他们的自我教育, 培养他们对自身主体地位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自觉意识, 强化其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其行为过程中的意识。

2.培养主体能力, 发展实践能力。贯穿“知行合一”的思想, 从社会人主体角度,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能力并提高素质, 促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消极变为积极、从他律变为自律, 提高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把握程度, 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品德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力。

3.塑造主体人格, 培养创新精神。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增强大学生的现实感忧患意识, 引导他们全面思考和辩证思维, 鼓励他们的质疑勇气和创新动力, 让他们以“主人”的身份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认识自己, 作出取舍选择和价值判断, 真正塑造出社会人的主体人格。

(三) 教育时空:环境熏陶、能力培养、亲身实践。

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大学生引向社会人的生活世界, 引导其积极构建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 追求生活的完整性, 在完整生活的建构过程中同时获得主体性的完满。生活存在于立体时空中, 因此, 意在引导主体性发展的教育途径也是立体的。

1.环境熏陶。环境无处不在, 校园各处的景观、媒体, 大楼内外的空间、场地, 教师的教法、气质, 职工的管理、服务, 每时每刻每度都提醒大学生“成年人”、“公民”的身份, 叩开他们作为时代青年、社会公民的心门, 激发他们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 寻找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能力培养。尊重个体的价值感, 在教学、教育、服务、管理中充分挖掘并展示主体性对于成人、成才、成功的意义, 融主体性教育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以能力本位选择每个专题, 同时在课程考核中, 确定一定的分数比例, 形成课程的结构性学分, 引导学生自身主体性的能动发展。

3.亲身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必须经过实践, 而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真实体验主体性的存在意义, 才能激发对自身主体性发展的追求, 进一步自觉融入社会生活, 确立个人理想并努力实现。

(四) 教育角度:学业生涯、职业生涯、生活生涯。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 但是这种主体意识是个性的而非社会性的,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不成熟, 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职业人, 而他们永远是社会人。教育者应该着眼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主体发展”, 面向他们的三个生涯。

1.学业生涯。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学业中必不可少, 不仅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公民基本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公共素质教育, 而且因为在科学分类中, 思维科学是等边三角形的重要一角, 知识是相通且互补的, 教学设计必须引入专业旁类, 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多元信息的冲击碰撞中培养主体思维能力。

2.职业生涯。广义的职业生涯涵盖就业、职业、事业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指向就业是“生产工具”, 指向职业是“驯化员工”, 指向事业才是“培养人才”。社会责任在肩,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眼观“学生”和“社会”, 这有利于提高“社会人”的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和职业转换能力, 对事业生涯发展进阶进行指导。

3.生活生涯。生活对每个生命体都是必然的, 大学生向往独立个体的社会生活, 但如果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脱离时代现实, 就只是贫乏、生硬和可有可无的, 全世界都在谈论和研究“幸福”, “幸福”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生活问题, 真正“三贴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会“准成人”真实理解、体验、掌握幸福的教育。

(五) 教育评价:结构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

教育有两大主角———教师和学生。无论评价的对象是哪一方, 最终指向的都是整个教育活动, 这就是教育评价的价值判断和双向反馈意义, 这正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倡导重视的主体间性。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 尤其要在关乎主体性发展问题的师生双向认知和民主平等交流的各方取得“互识”, 达成“共识”。

1.结构评价。如前所述, 引导大学生主体性发展主要是从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三个方面, 据此理解所设计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在评价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时候, 就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 各自分别体现在课程成绩、学业活动、社会服务中, 三者比例相当, 暗示社会化发展目标必须是全面的。

2.过程评价。发展容易出现波动、反复, 偶尔也会间断, 所以, “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评价显得非常重要, 面向每个学生, 基于他们的过去, 重视他们的现在, 着眼他们的未来, 面向他们的每个方面, 让每个个体都能感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 获得“相对”成功, 最终实现自己预定的个体化发展目标。

3.自我评价。教育评价一直以教师评价为主, 辅以他人评价, 缺失了学生自评。但就年龄阶段及其心理特点而言, 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建构认知结构的能力”, 因此, 通过自我评价, “引导其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调节”[8]学习实践活动, 会使他们达到或者超过预期的主体性发展目标。

“大学生的成长与自我引导, 大学生的成才与自我设计, 大学生的成功与自我激励都离不开自我评价的影响, 自我评价为大学生个体的行为提供自我导向系统, 为自己设置行为标准, 并激发对目标追求的动力”[6]。重视自我评价对主体性发展的意义, 将“自我评价—主体性发展”模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使之成为大学生个体构建价值导向、体验人生意义、进行目标选择的有效途径,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琳琳.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2) :54-58.

[2]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马戎.大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析.新西部, 2010, (06) :159-160.

[4]马运超, 孙勇.大学生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思考.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5) :72-72.

[5]虞丽娟, 孟宪明.大学生才质模糊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国高教研究, 2005, (07) :4-8.

[6]李彬.自我评价与大学生发展[J].江苏高教, 2004, (04) :101-103.

[7]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篇4:自我评价思想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自我评价思想引导策略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思想观念和规范对其成员施加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格。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成长在社会变革加剧、经济转型加快的背景下,表现出其特有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做好“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在认清他们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才能确保教育的有效性。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文以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90后”大学生为例,采用自编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涉及农林经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学、物流管理6个专业。共访谈75人,发放匿名调查问卷4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72份,回收有效率98%。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方面的自我评价

(一)政治思想:认同马克思主义观点,但入党动机有功利化的倾向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普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赞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在问及“你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性指导作用”时,92%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认同”或者“比较认同”。在对学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价值评价较高,认为开设“这些课程具有重要意义”的占调查总数的80%。这些表明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且评价较高。此外,在对大学生入党这一热点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入党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有61%的人选择“为增加就业竞争力”作为想要入党的原因之一,表明大学生政治追求的动机存在偏差,必须加以引导。

(二)人生追求:對未来充满理想抱负,但人生规划还不清晰

对于人生理想和追求,“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美好憧憬。调查中,93%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不在于获得文凭,而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外,90%以上的受访大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65%的大学生是“有规划但不明确”,也有12%的大学生表示“不知如何规划”。在问及对自己大学阶段的规划时,90%的学生都表示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进行了相应的规划,但是其中有62%的学生“制定过计划但没有实行”。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普遍还处在“有目标、没规划”和“有规划、轻落实”的情况。

(三)学业观念:重视专业学习,但按专业找工作的传统想法减退

在对大学学习与个人未来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绝大多数人持赞成态度。39%的人认为“专业学习与个人未来发展联系密切”,50%的人认为“有一定的关系”,只有11%的人认为“关系不大”。在专业与就业的关系上,大学生的认识开始有所分歧。只有54%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按所学专业寻找相关工作”,46%的大学生则“不确定就业的方向”。就业观的差异导致了学习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在调查中了解到,有57%的同学“除自己所学的专业外,还会自学喜欢领域的专业知识”。

(四)个人情感:重视亲情并能自发维护,恋爱观初步形成

多数“90后”大学生是“独一代”或“独二代”,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核心地位使他们具备的较强的亲情观念。关于“你是否会因为要照顾父母而选择就近考研和就业”的问题,68%的同学都选择了“会”。他们平常和家里通话联系的主要目的是“增进感情”,占80%。在恋爱动机的多选题中,大学生的选择较为分散。“被对方的优点所吸引”是恋爱交友的第一动机,占47%;第二位“寻找精神寄托”占44%;“寻找学习伴侣”居第三位,占30%。“受环境影响,认为自己单身很没面子”而交友的仅占18%。在择友的诸要素中,“朋友的性格”和“道德品质”分列第一、二位,分别为74%和73%。

三、调查结论与原因分析

(一)调查结论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开始着手准备,家庭的责任感逐渐显现,情感生活日益丰富,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高。但同时,也表现出大学生人生的经验阅历缺乏,思想还比较稚嫩,意志品格还需要历练,责任的担当还比较有限。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引导,逐一破解。

(二)“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人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他所处的外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一方面有青年人的共性特征,是人的生理机能发展到特定水平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有他们独特的时代特点,联系着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

1.青年时期大学生的一般特点。从人的生理机能发展的角度讲,青年人的特点是渴望独立,乐于探索。步入青年期的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未来充满期望,这是每一代年轻人的共同特点。但他们涉世不深,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但还普遍缺乏经验,这使得他们对人生的重大问题缺乏见解与自信,认知存在偏差。他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成功与失败、欢乐与悲伤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大学生矛盾心理的普遍存在。可以说,青年时期的大学阶段是人生矛盾最多、最敏感的一个时期。积极向上的心态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年轻大学生共有的心态,挫折与迷茫则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2.“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在充满矛盾的青年期中,“90后”大学生还有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特点,即高度自我和功利性强的心理。这是由他们所处的家庭和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家庭方面,“90后”大多是“独一代”和“独二代”,家庭中心的独特地位使他们获得了比前辈更好的教育条件,肩负着家人更高的期望。这些促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社会层面,他们不得不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从2001到2010的十年间,对求职者来说,工作岗位少,就业机会少,选择余地小,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就业困境,而且这种情况还在加剧。“90后”大学生在迷恋浪漫大学时光的同时,还要苦苦思索个人未来发展的道路;在进行外部世界的探索时,还要进行自我世界的深度探索,这些导致“90后”大学生注定是一群被催熟的群体。

篇5:思想品德自我评价

进入高中后,学校十分重视对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高一短短的学习生活中,我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当然,我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在学习中不够努力刻苦,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高度。正因为我很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生活中保持自己的乐观生活态度,在学习上不断的努力求知,虚心求学,奋力拼搏。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吾生也有涯而学无涯。我要用勤奋和智慧为自己构建知识的大厦,营造更为美好的未来生活!

有志者,事竟成,只有付出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篇6:综合素质评价思想道德自我评价

我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尊老爱幼、互相帮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因此,我从不干违法乱纪的事,不参与“中国式”过马路,不乱扔垃圾;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爱护公物,互相帮助,关心同学。在家孝敬长辈,做到“出必告、返必面”,经常帮助家长做家务,比如洗碗筷,擦地,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在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等需要的人让座,随时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学校和同学相处能够以诚相待,信守承诺,平时不管学习多忙,只要同学求我帮忙的事,我都会答应他们。比如他们组织的特色班会,需要我客串的,或需要我帮忙找的材料,我都会认真准备。

我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载人航天成功、航母下海,奥运赛场上每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是无比的激动,我和每一位热爱祖国的中国人一样,为那一时刻的到来而欢呼雀跃!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参与并组织班级和学校的各种课内外活动,活动中与同学能够和睦相处,关心集体,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乐于帮助别人,在各种劳动中积极肯干,不怕脏,不怕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常向老师咨询各种经济组织的架构以及经济组织和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为将来走进社会作准备。

二、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

学好本领才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课上认真听讲,主动参加讨论,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喜欢和同学讨论问题。能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成绩优良。

能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按时起床,按时休息。在家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后能够主动下线,不上不良网站上浏览,从没上过网吧,没有网瘾。能够节制自己看电视,自己整理房间和衣物,外出补课不用父母接送,自我管理和自立能力强。

我爱好比较广泛,具有好奇心,喜欢探究和思考问题,喜欢看“我爱发明”,具有一定创新意识。

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各科成绩还算可以,没有偏科现象,喜欢和同学讨论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强。上课能够认真听课并积极参与讨论,能够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自觉,独立地完成各科作业。

三、合作与交流

我性格活泼开朗,生活态度乐观,积极向上,沟通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爱护集体荣誉,工作认真负责,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主动帮助老师组织各种活动,各科老师都把我当成是他们的好帮手。

我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很乐于参加集体活动,珍惜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我能表达个人观点,当别人的观点不受赞同时,我都会尊重他的观点,即使不对,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会尊重和鼓励他。我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每当我有快乐的事,我都会与朋友一起分享。我的人际关系也很融洽.我热爱生活,我喜欢观察生活,为了发展我的实践能力,我会参加一些活动,不但可以认识一些朋友,还可以开拓视野。

我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每当我有快乐的事,我都会与朋友一起分享。我的人际关系也很融洽.我热爱生活,我喜欢观察生活,为了发展我的实践能力,我会参加一些活动,不但可以认识一些朋友,还可以开拓视野。

做事认真负责,在各项工作中,能把同学们团结到一起,善于与他人协同“作战”,社会实践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乐观向上,爱好广泛,并能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能够积极上进并主动挑战一些困难。

四、运动与健康

积极参加体育锻练,认真上好体育课,成绩合格。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喜欢打羽毛球和骑自行车,会利用空闲时间和假节日去打羽毛球和骑车锻练。身体健康,注重个人和环境卫生。心理健康,情结稳定,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结在各种环境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喜欢打篮球,乒乓球,游泳等,会骑自行车,有时早上会和爸爸骑赛车在环路绕一圈。在班级任体委,经常组织同学和其它班级同学打比赛。活动中同学之间产生矛盾能够帮忙调节,遇事冷静,不冲动。

五、审美与表现

我喜欢音乐、电影和美术,着装整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懂得欣赏和顷听,不追求和接受低级、庸俗的东西。

篇7:思想道德自我评价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

1.在树立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方面取得的收获和进步

一直以为,所谓理想,便是那些泡沫一样的东西,是很好看但是很脆弱的东西。所以,从小的时候,就不喜欢说理想。理想,每个人都有的,不过区别就在不是每个人在将来,都实现了那个或早或晚存在于他心底的那个梦想。我不喜欢失败,所以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思考这些。

一直以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没有存在的意义,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而能实现的,又仅仅如同你手中握着的一瓶可乐一样简单;从两方面说,都是可有可无的。我个人的观念里,仍然认为你做到的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能做到的。很多因素影响了我们的脚步,或好或坏,或者不能作出评价。我们到底应该报有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是否应该一直都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去看待。

但是人总不能没有理想,很多情况下都不能,你需要一个支撑你的信念,不管是否你认为需要。记得很早看过一个试验,蒙上一个人的眼睛,让他向前走,他走不成直线。原理我不想深究,但是有一点和我们的状态总是想像的,大部分人还是不能预言到10年以后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也看不到明天,下一个时刻,甚至下一秒所发生的事情,我们称之为“意外”。

所以我的哲学理论在受到考验,我在考虑每一步的意义,但是总体上,长久而言,我究竟会不会走弯路,我是不是在围绕一个灯塔作着徒劳的绕圈行动。理想,在这个时候突现出其存在的实际意义。每走一步,你可以看到,你距离你的最终目标是否更近了一步,还是你在远离,奔向了其他方向。

在解决了为什么之后,怎么做就有了意义。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丝毫没有优越感,比较将来,比较过去,作为一个青年,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责任,我们的肩膀依然沉重。我们是八十后孤独的一代,我们是被冲击的一代,但无论客观的条件如何,每个人在这个时代都被赋予了时代的责任。不管你是否刻意的去承担或者回避,作为一个在这个时代下成长的人,我们肩上有振兴中华的责任,我们有让这个辉煌了千年的民族继续他辉煌的义务。无论一个人的个人目标如何,他都有这个责任。

2.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取得的收获和进步

爱国主义

中国的爱国主义我一直以为是很成功的。当然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很多。我的依据很简单,随便找个BBS,以日本人的名义发一篇日本如何如何好的文章就好了,如果你的文章没有被版主删掉的话,看看后面的回帖就能感受到中国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了。很多人会说这是狭隘,但我想说,即使这是狭隘的爱国主义,他依然是爱国主义。

我也很狭隘。即使是现在,仍然对于日本,我们这个强大的邻国报有很狭隘的抵制情绪。前几天,世界杯被澳大利亚最后十分钟扳进三个球引起的波动也不小,我不看球,但是我想当时那十分钟,对于很多人而言,是非常令人激动的十分钟。但是仅仅狭隘是一点没有用处的。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日本的强大,确切的讲,是经济上的强大,政治上的强硬,和军事上的嚣张。对于这个邻国,我们这个宽容的民族依然不能原谅其不正视历史的态度。从个人而言,如果说是爱国,狭隘没有用处,抵制日货也没有用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祖国的强大,这个是实在的问题,这个责任,我在前面也说过了,是这个时代的人不能回避必须贯彻终生的责任。

五爱精神

五爱精神(“爱祖国、爱国防、爱航空、爱航天、爱北航”),不能光说,还得有实际行动的。平时我是非常关注这方面的消息的。神5时期,我跟同学还在如心楼现场观看了它的回收过程,当时所有人都很激动,作为中国人当时很有自豪感。经历这些历史性时刻的你,不可能不产生强烈的爱国之心。

3.在遵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方面的收获和进步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的观念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中,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群,我们每天看到的都是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如何生存在一个社会中,这是我们从小没有开设课程但是却需要你自学成才的技能。

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你有选择自己如何生存的权利,但是作为一个无愧于心的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自由的选择恐怕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个体,我们的存在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世界里。而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且牢记心中的责任。

遵纪守法遵守校规校纪

我一直自觉遵守国家各项法律和校规校纪,没有违反过各项纪律,没受过任何处分。

4.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方面的收获和进步

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人的发展也是多重性的。在整个大学期间,我们不但要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也要从各方面发展我们的能力。在整个大学期间,我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兴趣,拓宽自己的视野,让自己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中。

北航的科技氛围很重,在这里学习的四年里,我参加了几次科技竞赛性质的活动,锻炼了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

在大学四年间我也积极发扬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笃行诚信、严谨求实,团结奉献,爱国荣校”的北航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严格要求自己,艰苦奋斗。并且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也不忘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曾经先后到航天二集团的北京一五九厂参加实习,在创新实习中也有良好表现。而为期一个月的军训则培养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这对我今后的生活、工作都有极大帮助。

拓展阅读:自我评价作用

自我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评价形式。它属于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迄今为止,自我评价问题已经成为哲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价值学等多个学科关注的热点话题。自我评价不仅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极大地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以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基础,综合地探讨自我评价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自我评价的功能发挥是以正确地认识自我为前提的,为了充分它的功能和作用,还必须探讨正确地评价自我的途径和方法。

不过,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应该大于自我评价,因为自我意识既包含对自我的描述(如我高兴),又包含对自我的评价(如我数学好)。

第二,自我意识仅仅是自我评价发生的前提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和充分的条件。除了自我意识之外,自我评价的发生还离不开现实的需要。自我评价属于意向性活动形式之一。没有现实的需要,就没有评价的动力。没有评价的动力,自我评价的机制就不会发动起来。自我评价这种特殊的认识形式,无论在个体的意义上,还是在群体的意义上,都是跟人的现实需要有密切联系的。与此同时,自我评价还需要人的自省能力。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因而也是自我评价形成的前提。这样,自我意识、自省能力、现实需要三者共同构成自我评价发生的前提条件。

第三,自我评价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它已经被哲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人学、价值科学等都许多学科所关注。笔者曾经提出价值科学的概念,主张从多学科角度对自我评价做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自我评价作为人对自己的评价,既可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也可表现为团队对自己的评价(集体性评价)。作为评价,主体的态度必然对评价本身有影响,因此它应该属于价值科学的研究对象范围。但是,哲学偏重于概念分析;心理学更多地侧重于对个体差异性的研究(尽管今天的心理学有重视文化环境多因素的倾向,但个体差异仍然是它的主要关注点);社会心理学则更关注群体;社会学侧重社会对个体的影响或者社会结构本身;教育学更关心自我评价在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如此等等。这些分学科的研究,似乎都不能全面展示自我评价的本质和过程。因此,进行交叉学科研究更符合自我评价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跟人的态度相关联的交叉学科研究应当属于价值科学的大范畴。

篇8:自我评价思想

1 本研究的相关变量及其研究现状

1.1 自我认同及其研究现状

“认同”在英语中常用于表示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或者就是它本身。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 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念, 他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证依据, 对同一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并于1958年系统的提出了他的同一性发展理论。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 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 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认同的形成是青少年时期不断探索和承诺的结果。通过探索和承诺, 个体可以在以后重要的认同领域中获得承诺和决策能力。如果个体不能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 则出现自我认同危机, 即不能确定自己是谁, 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生活方向, 且认同危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艾里克森认为女性在认同的内容、时间安排和顺序上都有别于男性。人际关系是女性认同的重点, 而男性则以职业和宗教、政治等为中心。在时间安排上, 女性对她们的认同保有部分选择自由, 也就是可以迟一些作决定, 而男性则积极解决他们的认同问题。女性对身份认同和亲密关系的解决差不多是同时进行的, 而男性则对这些问题依次解决。Marcia发展了艾里克森的理论, 提出了自我认同模型。根据个体是否探索统一性问题和是否进行决策, 该模型包括了四种自我认同状态: (1) 扩散状态:个体既不能进行同一性探索, 也不能进行自我决策; (2) 取消状态:个体只是在父母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出承诺, 而不进行自我探索; (3) 探询状态:个体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未曾做出决策; (4) 达成的认同状态:个体在自我探索的同时也有一个坚定的承诺感。奥克斯和普拉格曾编制过自我认同感量表, 用来测试个体是否通过了艾利克森所阐释的自我认同危机。

*比例指的是自我认同感高的人里自我评价高的人所占比例

1.2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自我认识过程, 是指自己对自身的品德、能力、外貌、个性、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所作的评价。“人贵有自知之明”, 恰当客观的自我评价, 是自信心的源泉, 也是自我意识成熟的表现, 它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的保持及在社会活动、人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表现都有较大的影响。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评价他人的行为→评价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就能正确地对待和自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 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这种评价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自我评价是自己行为的主要调节器。自我评价较高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抱负水平, 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就。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有助于适应新环境, 有助于摆脱孤独。韦尔斯和马威尔在1976年出版的《自我评价:概念与测量》一书指出, 人们通常根据两个主要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1) 对自己的能力或效能的感受; (2) 对自己的德行或价值的感受。一般情况下, 这两个标准是通过反映评价、社会比较、自我归因和角色扮演等具体评价手段来实现的。

2.3自我认同感和的自我评价关系

根据艾里克森对自我认同的阐释, 以及对的自我评价研究, 可以发现, 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可能有内在关联。自我认同是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体现出人与自身和环境的和谐统达到自我认同的人对自己持欣赏态度。自我认同感与自我评价存在显著正相关, 自我认同感高, 那么他的自我评价就高。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验证这种理论上的假设。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2.1 研究目的

了解中职生自我认同感的发展状况;了解中职生自我评价发展状况;探讨自我认同感与自我评价的关系。

2.2 研究假设

本研究假定, 中职生的自我认同感与自我评价存在正相关;自我认同感高分的人在自我评价上也是高的, 低的人在自我评价上也是低的。

3 研究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加。这些为自我认同危机和自我评价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健康的人格是建立在自我认同感基础上的。自我评价是自信心的源泉, 也是自我意识成熟的表现, 它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的保持及在社会活动、人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表现都有较大的影响。研究中职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评价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有助于了解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状况, 进而有助于教育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

4 研究方法

4.1 被试

选取宿迁卫校的在校的09级学生作为被试, 收回问卷100份, 其中自我认同与自我评价问卷各50份。有效问卷98份, 男生38份, 其中自我认同与自我评价问卷各19份, 女生60份, 其中自我认同与自我评价问卷各30份。

4.2 研究工具

采用奥克斯和普拉格编制的自我认同量表。该量表共有19个项目, 4级评定。自编的自我评价量表, 14个题目, 4个等级平评定。

4.3 研究过程

随机找09级的学生进行调查, 把自我认同量表编上1到50号, 让被试先做自我认同量表并注意上面的编号, 然后让被试做自我评价量表并写上做自我认同量表时量表的编号。

4.4 结果处理

对自我认同量表的各个项目记分时, 完全不适用是1分, 偶尔适用, 或者基本不适用是2分, 常常适用是3分, 非常适用是4分, 先把1, 2, 4, 8, 9, 12, 13, 14, 15, 16, 17, 18题的回答结果转换一下, 如选择的是1, 就打4分;选择2, 打3分;选择3, 打2分;选择4, 打1分。其他问题则保持不变。然后把19个问题回答的得分相加。自我评价则正常记分, 非常同意是4分, 基本同意是3分, 基本不同意是2分, 极不同意是1分, 然后把各题的分数相加。

5 研究结果及分析

5.1 中职生自我认同感研究结果

尽管本研究使用了奥克斯和普拉格编制的问卷, 男女中职生自我认同感发展状况不存在性别差异, 男中职生在自我认同上的得分如表1所示。

女中职生在自我认同上的得分如表2所示。

从表1、表2可以看出男女中职生在自我认同感上是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的。在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 男女中职生的自我认同感基本上差不多, 没有太大的差异。

5.2 中职生自我评价研究结果

男中职生在自我评价上的得分如表3所示。

女中职生在自我评价上的得分如表4所示。

男女中职生自我评价的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但是总的来说女中职生的自我认同感略高于男中职生。

5.3 自我认同感与自我评价的关系研究结果 (表5)

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评价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自我认同感与自我评价呈显著的一致性。在自我认同高的人里自我评价也高的人, 不论是男女都有很高的比例, 说明自我认同感与自我评价存在很大正相关。没有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对自己的评价也会降低。

6 讨论

自我认同感和自我评价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 自我认同感和呈自我评价显著正相关。自我认同感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得自我评价上的得分差异性表明, 自我认同感高分组在自我评价也是高分组。自我认同感高的人, 在与人交往时做都非常好。这可能是因为自我认同的形成和保持能使人比较客观地评价自我, 正确认识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期望, 在人际交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自我s认同感高的人一般比自我认同感低的人体验到较少的无意义感。这可能是因为自我认同良好的人对自己的各生活领域进行了探索, 并做出灵活和持久的承诺, 为自己确立了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能顺利度过自我认同危机的个体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成功回答出“我是谁”, 他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是混乱的, 没有长久的理想和追求, 自然很容易体验到无意义感。自我认同感高的人一般比自我认同感低的人较少有无能为力感。自我认同“是在个人的过去经验和对将来的期望之间达成的一个新的统一”。因此, 自我认同的建立和保持有利于个体在获得和谐人际关系的同时, 对自己的能力和追求作出正确的判断, 有目的地创造生活。相反, 不能达成自我认同的人可能会产生无能为力感。自我认同感高的人比自我认同感低的人有一个较高的自我评价, 他们在与人交往时, 信心往往是比较足的。因为自我认同感高的人, 能充分的认识自己, 知道自己是谁, 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从总体上看, 自我认同感与自我评价是呈正相关的, 自我认同感发展良好的人一般比自我认同感低的人有较高的的自我评价。原因可能要归功于自我认同的功能。自我认同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成功回答, “它保证一个人与社会有效的整合”, “它产生基本的忠实感和忠诚感以及深刻的下意识的植根感、安宁感、自尊、自信和目的感。”不能建立自我认同的个体可能在生活中面临更多的冲突而不能成功解决, 产生一系列的消极情感, 对自己的评价肯定不高。

7 结论

在本研究中, 由于水平及身边资料所限, 借用了国外心理学工作者编制的自我认同测验, 所测结果表明:宿迁卫校男女中职生在自我认同上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也可能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 男女性面临的认同问题逐渐趋向一致。而自我评价的问卷是自己编的, 存在很大的局限, 只能是大致的反映中职生自我评价的状况。

本研究中中职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评价不存在性别差异。自我认同感与自我评价之间呈显著一致性;自我认同感高分组和低分组在自我评价上的得分基本一致。表明自我认同感高的人有较高的自我评价水平。自我认同感的建立和保持有利于对自己产生较高的自我评价, 提高个体的自信心, 促进个体与自我及环境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4]邵雅利, 吴渟淮.中职生自我评价的客观性研究[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0, 12 (4) .

[5]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 (2) .

上一篇:初中世界历史测试题下一篇:优秀作文:晨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