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2024-07-24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精选6篇)

篇1: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和目标任务,对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才能既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有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于党员、干部来讲,就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就要使各级领导干部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实在在地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只有使党员、干部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才能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提供可靠保证。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德基石,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党的整体形象,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道德选择。这就必然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引领社会风尚,引导整个社会广泛形成讲道德、重修养、尚清廉的良好风尚,推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任务,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群众去落实;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需要党员、干部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起全体人民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更好地适应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共同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谐共事的良好氛围。所有这些,都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带动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实执行科学发展观、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促进社会和谐,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统一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之中,是新时期全面衡量党员、干部素质的根本标准,必须全面把握和认真落实。

篇2: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国家战略。党的十7大报告,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打下坚实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hjt总书记不久前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在十7大报告中,hjt总书记号召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来说,这既是极大的鼓舞,又是进军的嘹亮号角。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hjt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教育系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事业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新的气象,作出了新的贡献。一是重点加强和发展农村教育,大力推进国家西部地区实现“两基”,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推动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XX年,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8%,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二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XX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将超过800万人,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100万人,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三是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的服务能力。四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进入到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把加强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重要任务,切实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广泛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五是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从XX年秋季起,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了师范生免费教育。六是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动我国教育迈向现代化的进程。全国共计约1亿多农村中小学学生通过教育信息化接受良好的教育。七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进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建设。八是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致力于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每年资助500亿,受助学生2000万”。

过去五年中,我国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扩大,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专门人才,进一步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篇3: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三农”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指出,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只有理解并落实了十七大精神,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才能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城乡分割,城乡差距不断扩大。1985年~2007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1.86:1扩大到3.33:1。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教育等方面享有国家的补贴,实际差距约为5:1~6:1;还要考虑到,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别。全国农村有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在农村更为突出。就是在城乡差距最小的苏南,2007年,江苏省镇江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也为2.1:1。可以说,“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上,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努力发展、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块内容,专门讲“三农”问题。这部分文字不多,但份量最重:更加突出了“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更加明确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明确了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的要求。笔者认为,这块内容贯穿了三根红线:

一、第一根红线是打造“两心”:中心、核心

中心讲的是意义和地位。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论断,充分表明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三农”问题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显示了我们党在把握发展大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增强农村活力、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农民的信心和决心,展示了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消灭城乡差别的公平理念和伟大情怀。十七大报告指出这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还使用了“基础地位”、“首要任务”、“核心”等关键词,充分说明了“三农”工作在党中央心目中的地位。

核心讲的是促进农民增收。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国家的富裕,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江苏省镇江市大力发展基地型、加工型、合作型、观光型、生态型“五型”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良好的统一;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让更多农村居民变市民,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了农民增收。2007年,镇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比上年增长19.2%,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目标值,7个辖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在15%以上,是5年来的最高增长值。

二、第二根红线是建设“两件”:硬件、软件

“硬件”讲的是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农村工业化等问题。农村占地域绝大多数,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历史上,贡献最大的是农业,欠帐最多的是农村,牺牲奉献最多的是农民。现实中,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地区。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过去,我们讲增长方式转变,是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而言的,现在讲发展方式转变,内涵更加丰富。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软件”讲的是基层民主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农村市场的完善等。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还有“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这些,都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经济以及市场保障。

三、第三根红线是推行“两主”:主导、主体

建设新农村,政府是主导。没有政府的主导,建设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增加农业投入”。这就是讲政府主导。政府主导,首先要解决好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的问题。这几年,镇江市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幅,但是,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相比,农民收入增长在速度上始终滞后,从2004年~2006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低1.4、0.6、1.8个百分点,2007年反超了2个百分点;总量上,从2004年~2007年,农民收入分别低5552元、6374元、7573元、8743元,总的差距是一年比一年大。政府的任务就是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就是加大投入的问题。镇江市各级财政要多安排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用于水利建设、农机补贴、农业保险等。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是无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所以中央提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民要成为主体,就必须解决好农民素质的提升问题,素质提升了,才能为收入增加提供智力支持,才能解决农村全民创业问题。而只有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发全民创业的激情,才能切实加快发展,富裕群众。从镇江实际情况看,凡是民营经济发达、非农产业繁荣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都比较快,农民富裕的程度就比较高,例丹阳市后巷镇,由于工业发达,骨干企业较多,个私经济繁荣,第三产业兴旺,文教水平较高,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2007年上半年,镇江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460元,其中直接从一产得到的收入为731元,占16.4%,而种田的收入更少,只有350元,占7.8%,农民收入绝大部分是非农收入。在全民创业方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就是要振奋精神,创新思路,狠抓落实,把镇江打造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镇江市在总体上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支撑体系。2007年,镇江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13亿元,人均5500美元,财政收入203.3亿元,城市化率达到6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2%和19.2%。镇江市以市为单位总体已达到江苏省定全面小康标准。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希望,真正落实要靠长期努力。

第一,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环节,实现更加全面的小康。2008年,镇江市要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农民收入是小康目标中最重要的指标。为此,要把全民创业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工业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主要载体,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技术更新培训,提升农民就业技能,提高就业层次,通过市、县两级政府和各部门加大示范、帮扶力度,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抓住发展现代农业这个重要载体,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农富农”的思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坚持大规模、多品种、高品质、立体化的发展思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搞好土地流转,建设规模基地;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创建农业品牌,提升农业竞争力。

第三,抓住“双百”工程这个主要抓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4月,镇江市、县四套班子的100位领导,分别带3个部门企业与一个示范村、一个帮扶村紧密挂钩,一挂三年、坚持不变。这个做法被简称为“双百工程”。现在要进一步扩大“双百”工程战果,使之成为各级各部门的重要工作和自觉行动,使帮扶工作走向常态化、规范化,成为各部门、各企业落实支农政策和加快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

第四,抓住建设“生态镇江”这一契机,优化美化农村环境。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为此镇江市叫响了建设“生态镇江”的口号,继续抓好以农村垃圾处置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建设。要在前两年基础上巩固并扩大成果,保障资金投入,强化保洁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按要求尽快健全和完善农村保洁各项配套设施,多措并举,尽快真正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并加强督查、检查和考核,促进工作到位,防止出现回潮,实现长效管理;进一步抓好农村河塘疏浚和水环境整治,治理农村污染,创造和保持良好的农村水土环境;大力抓好农村绿化,新增1 3万亩造林面积,提高全市农村森林覆盖率。

第五,抓住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这一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是基于’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这一认识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要奋力冲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继续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全年完成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万人;全面开展镇村卫生机构达标建设,力争达标率6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人均筹资保障水平提升到100元;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作;加大农村文化投入,用三年时间使全市各镇文化站平均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到2010年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村村通,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

篇4: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问答

“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善于理论思维的党,又是一个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党。远的不说,党的十四大以来,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把提出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思想观点和奋斗目标,同总结各自相对应的那一段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新时期29年来的十条宝贵经验,并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十条宝贵经验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中可以看到,如何才能使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十条经验,都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回答在当代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些重大问题的。

第一个结合说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这样的结合,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第二个结合说的是:我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

第三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我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整合。

第四个结合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这四个字是画龙点睛而非画蛇添足,是以看得见的手弥补看不见的手,这两手都是不可偏废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第五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党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而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又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创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两种长处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个结合说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结合,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第七个结合说的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使我国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个结合说的是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发展起来,既离不开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这样的结合,使我们能同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到平等、普惠、共赢。

第九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政治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第十个结合说的是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样的结合,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推动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为什么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这一精辟论断,揭示了新时期以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既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又切合实际、令人信服。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个重要论断是党的十四大报告首先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29年来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沿用了这个重要提法。这就是说,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如果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所以,新时期的鲜明特点理所当然地是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使我国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它揭示了改革开放同促进发展的内在联系。邓小平同志说过:“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的路线是发展的路线”。这就是说,实行改革开放,归根到底是要“把中国发展起来”,在原来贫穷落后的基础上,依次实现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29年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在我们党制定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穷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就把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发展进步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阐明了新时期29年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实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深刻变化。由大幅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引发了从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及变革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的连锁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自觉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在领导人民进行实践创造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正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的丰富成果。怎样理解三个“永远铭记”?

当代中国的这一切发展进步,是怎么来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抚今追昔,饮水思源,做到“三个永远铭记”。这“三个永远铭记”既饱含深情,又具有历史的纵深感,生动地体现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薪火相传、接力推进的。

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

篇5:专家解读党的十七大报告

2007-10-16 15:16:09

南方网

【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

搜索更多 十七大 的资讯 >>>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侯惠勤。

嘉宾介绍:侯惠勤,男,1949年2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正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首届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2004年入选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曾先后主持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2项,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教育部专项研究项目2项。曾多次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二等奖、“五个一”工程入选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欢迎来到直播现场,访谈正式开始。

主持人小康: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做了报告,很多网友都已经从网络上看直播、或者是看电视,及其他各种途径了解了报告。今天我们特意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侯惠勤教授为大家做详细的解读。侯教授您好。

侯惠勤:非常高兴来这里和网友进行交流。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面旗帜

主持人小康:您听了胡总书记的讲话之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访谈开始前,主持人小康向侯惠勤介绍南方论坛上网民有关十七大的热烈讨论情况。

侯惠勤: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有能力,也有这样的水平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真正地推向21世纪,真正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样一个神圣使命。我觉得这个报告确实是反映了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问题,反映了全党同志所关注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这个报告一定能够得到全党高度的认同,能够得到全国人民高度的拥护,这是我最深的感触。

主持人小康:我想很多网友也跟您的感触是一样的,信心非常足。我看了一下,报告的全文分12个部分,首先是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深入贯彻落 1 实科学发展观,还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接下来谈论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谈了对台政策、对外政策,最后着重谈了党建工作,总共是12个部分。您认为这12个部分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呢?

侯惠勤:这12个部分前面的四个部分,从总结工作经验到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到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四个部分主要都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我们要举什么样的旗?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历史、通过现实的部署、通过国内外历史方位的进一步明确,通过对我们历史新起点的确立,把这个旗进一步明确起来。中间的七个部分实际上是分析各个方面的工作,具体部署各个方面的工作。内政外交、政治、军事、文化、理论创新、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最后一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党自身的建设。落脚点落到了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不是一般的加强和改善,党首先要完成党自身建设这一伟大的新的工程。党要加强自身的建设,才能进一步担当起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下去。我觉得这个报告,整个主题非常突出,观点很鲜明,工作部署各方面都非常实在。新思想可以说是很多,有很多亮点。我觉得实际上也回答了海内外包括国内外、党内外很多思想的困惑,尤其是前面的部分,要把旗树起来,要把各种各样的思想疑虑都能够解释了。实际上这个报告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为什么要坚持解放思想、为什么要推进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都讲得非常清楚,所以可以说进一步凝聚了党心、民心,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主持人小康:听了您的解读是不是可以把12部分分成三大块,第一大块是解答困惑、明确旗帜和方向,第二个方面是内政外交的部署,第三方面是党自身的建设?

侯惠勤:这是党代会,这三个方面形象地讲的话,第一个问题是党举什么旗,第二是党应该做什么,第三党本身应该是什么样子。非常完整地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作用和任务、形象旗帜都表述得非常清楚。

主持人小康:您的概括鲜明了许多。有一位网友Tuzi说,请专家指点一下这份报告有哪些新的思路、新的亮点?

侯惠勤:现在我们有很多问题产生主要就是认识问题比较片面。比方说当我们看到成绩时可能就会掩盖我们存在的问题,当我们看到问题时可能就会对我们今后怎么走产生怀疑,所以就会出现有些人对改革开放摇摆,会对解放思想动摇,所以总书记的报告里面讲“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主持人小康:对,这句话我印象很深。

侯惠勤:这就表明了现在有些人看问题看的多。因为我们现在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你忽视这些问题肯定是不行的,不能前进的。但是怎么看这些问题这就是很关键的。总书记报告最重要的思路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很辩证地把握当代中国的问题和发展的大趋势。我还有一个想法,实际上胡总书记整个报告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我们要解读这个报告实际上有四个关键点要抓住:第一个关键点是,我们以什么为基础,根基要打牢。根基有三个,第一个是国情的根基,虽然改革开放快30年了,但是我们仍然处在还将长期处在社会 2 主义初级阶段。

主持人小康:我看报告里面说认识这个现状,不能妄自菲薄。

在南方网直播现场,提起总书记的讲话,侯惠勤仍是激动不已。

侯惠勤: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也没有否定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时间,这是一个国情根基,千万不要脱离,脱离了就会产生种种片面的认识。这是一条。第二条就是历史的根基,我们现在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什么样的根基上,非常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条,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都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所以今天总书记的报告里特别强调,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这样一个历史前提不要忘记,有的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像是对过去社会主义的完全否定,显然这就片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毛泽东他们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他们开创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准则和制度基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前提。

另外一个历史前提是总书记在报告里一再谈到不要忘记两个,一个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第二个前提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很关键的历史关头推进、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起点就是在这两个历史的前提基础上来谈新的历史起点。我觉得这是第二个根基,千万不要忘记。总书记报告里一再讲“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党和人民开创的,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两个永远铭记,我们今天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要忘记这两个根基,一个是毛泽东开创的历史根基,第二是邓小平、三个代表思想所开创的根基,不要忘记这两个根基。要打牢根基的第三点是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们的政治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因素,没有四项基本原则做保障,我们的改革开放就会失去目标、就会失去方向。实际上用邓小平的话来说,除了给中国带来灾难不会有任何成果,不会有任何真正的成果的。

主持人小康:报告里对这一点进行了特别的强调吧?

侯惠勤:讲得非常明确,讲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时讲得非常透彻。所以我讲根基问题是我们时刻都要关注的,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三个根基,一个是国情的根基,第二是历史根基,第三是政治根基。根基如果毁掉了,整个大局也就毁掉了。第二个关键点比较重要的是怎么发掘活力的问题。

解放思想 让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主持人小康:这是指哪个方面的活力呢?

侯惠勤: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让整个党充满生机活力,生机活力是我们要关注的第二个关键点。怎样使整个社会、整个党充满生机活力,这里也有三个要点,第一是解放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我们能够不断地使社会主义有生机活力的根本要求,所以坚持解放思想实际上就是解读这个报告的又一个关键点和灵魂。

解放思想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这是一个关键点。充满活力第二点是要强调开创创新、自主创新的问题。

主持人小康:“创新”这个词在今天上午的报告中出现了很多次。

侯惠勤:自主创新、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也是关系到我们事业成败的一个关键点。这也是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体现时代精神的特点。所以我们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把开拓创新看成是当今时代精神的一个主要特点。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发掘活力除了要解放思想,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在总书记的报告里是一个最大的亮点。他认为改革开放是我们1978年以来新时期的主要的色调。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我们用科学概念表述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如果用特征来把握的话,最重大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新时期的基调,也是使整个民族充满生机活力、充满生气勃勃、能够真正立于历史发展潮流前头最重要的保障。这是解读这个报告的第二点,要拓展活力,要想办法怎样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不僵化。

主持人小康:活力这个词在报告中表述这么多次,给我的感觉本身是一个很年轻的党、一个年轻的国家。

侯惠勤:我们国家的党从1921年到现在已经86年了,但是我们党要始终保持青春活力。这个青春活力是保证我们能够不落伍、能够不僵化的根本动力。这是把握这个报告第二个关键点。第三个关键点就是旗帜问题,就是举什么旗。这个报告最大的亮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

主持人小康:这也是这次报告的主题。

侯惠勤:在这之前6.25讲话讲到这个旗帜,没有做进一步阐述。报告里面很明确地把旗帜分成两条,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所开创的这个道路。概括地讲,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国情、具体情况的结合。要展开讲的话,总书记报告里面讲了十个结合,概括讲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讲理论,实际上就是指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这个最新思想理论成果实际上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一些重大的战略思想,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主持人小康:这个话题我们网友也非常关注,有一个网友说您能不能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谈一谈这次大会主要在哪些方面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

侯惠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非常突出的一条是在进一步确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同时,把这个理论进一步地运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发展,做了理论上的表述。进一步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这次在阐发上又有新的内容。

主持人小康:第三节用了一节来阐述,最新的内容在哪里?

侯惠勤:基本内涵是不变的,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不变,但是非常重要的是每一条都有新的阐发。

主持人小康:是表述不一样吗?

侯惠勤:表述基本精神是一样的,但是有很多新的内容。比方说以人为本怎么落实人民的利益。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要摆在突出的位置上来解决,这就很明确了。我看了有的网友讲住房问题会不会成为一个关键点,这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只要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我们党肯定把它放在突出位置来解决,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如果还有不少人成为房奴,为了住房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话,肯定就不是十七大的精神了。

主持人小康:这份报告中我也发现有几个亮点,我听到今天报告中说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句话迅速地在网民中传开了,网民对它的印象非常深刻。还有第二个亮点,在台海关系中提到要签订和平协议。您对这两个亮点怎么看?

侯惠勤:“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考虑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权力本来是应该属于人民的,所以讲民主政治时第一条就讲要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所以权力接受人民的监督,在阳光下运作,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其中应有之意,它的本质就应该是这样的。但另外一个方面,说老实话权力有异化的可能,因为我们毕竟是国家权力。大家知道马克思有一个基本观点是国家权力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不是普通的公共权力。普通的公共权力要监督它、掌握它比较容易,特殊的公共权力容易凌驾于社会之上,容易脱离社会、脱离人民,所以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权力也可能背离人民。所以总书记报告中一直讲权为民所用,这就需要增加监督措施,最重要的监督就是阳光操作的监督。如果不增加透明度、不阳光的话怎么监督呢?老百姓首先要知情,不知情怎么监督。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等这些都是民主权力。

主持人小康:这个话题也是网民最关心的,现在根据网上的调查结果,网友对十七大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对权力进行监督和有效的制约。第一大类的问题是反腐败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二大类问题是物价、房价、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福利保障等等大小民生问题。第三类问题就是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您觉得这个调查结果有没有普遍性?

侯惠勤:基本上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关注点。大家要注意,普通老百姓的关注点和专家的关注点、和某些领导者的关注点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一般老百姓关注 5 的是他直接感受到的、利益相关的、生命攸关的问题,比如民生问题肯定很关注,还有国家不要分裂的问题,这个最直观,还有政府官员腐败不腐败、权力怎么监督。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视角,从这一点来说是有代表性的。但是如果从更高的、理性角度来思考的话,当然还有一些很重大的问题。

主持人小康:您最关注什么问题?

侯惠勤:我最关注的问题当然还是我的专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问题,马克思主义怎样不脱离老百姓、怎样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发挥非常好的思想作用。我现在经常说马克思主义除了要指导我们的工作实际以外,还要成为老百姓的一种精神营养。马克思主义要成为老百姓的精神支柱、要成为他们精神追求的动力对我们来说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当然从专家角度来说,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像今天总书记报告里讲的虽然我们经济发展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环境、资源、能源代价太大了,所以怎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非常重要。一般老百姓恐怕对这个不是很关注,但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我们不可能持续发展。这是属于大民生、属于长远追求。所以我们经常讲要把民众对眼前的关心和对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

党是触手可及的,党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主持人小康:说到民生,您刚才已经用理论的角度对怎样掌握十七大的精神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下面就从网民的角度看一看十七大报告。有一位叫做thee的网友说:十七大之前就有媒体预测说十七大将是一场民生盛宴,民生话题是我们网友最关注的。您认为报告中直接谈到民生话题、能够直接影响咱们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地方多吗?

侯惠勤:民生问题贯穿十七大报告,因为讲科学发展,先务虚再务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整个归属点,我们的价值依托就在这里。讲民生的话,因为它是党的报告,但是党的报告有一些超出原来党的报告的内容。比方说连小学生上学的问题都谈了,讲的是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像这些就谈得很细了,比往届多多了,也就是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大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前途,小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是我们党非常关注的。今天看完报告以后,我们也做了一个很简短的座谈,我们有一个研究人员的小孩上学,他特别关注的是第一次讲到小学生的书包问题、小学生的上学问题。

主持人小康:讲这些细节化的东西,让普通老百姓觉得跟自己很相关。这就像我们这次直播的口号“连线十七大,盛世华章触手可及”。

侯惠勤:对!真正跟老百姓贴心了,党不是遥不可及,党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人群中!就在我们的日常来往中!这是真正的亲民!为人民服务、跟人民打成一片!这个特点在这次报告中非常突出。

还有这次报告的很多文风、语气也比较大众化,让大家一听就懂,不是做得很高深的样子。比方说他讲我们要排除各种思潮,不用很多概念,不讲什么“左”、“右”,就讲了两句话,不畏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我们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特色就是这两个,因为我们是开创型事业肯定有很多风险,不要惧怕风险。第二肯定有很多干扰,不要被干扰所迷惑。

主持人小康:我注意到报告中的文风非常平实。

侯惠勤:非常平实,老百姓读这个报告,有很多都是老百姓的话语,也有很多是把老百姓的话语进行提炼之后,把老百姓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加集中。

对台政策掌声最持久 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

主持人小康:让老百姓读得懂、愿意读。刚才聊的是民生话题,接下来有一位Gaozhouren的网友。今天上午听报告时,发现胡主席讲到台湾问题时好像表情凝重、语气很重。说真的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是大家一直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最近这一段时间,请问专家,报告中对台政策有哪些新的变化?

侯惠勤:我们对台政策有连贯的地方,这就是总书记一再讲过的“四不”的问题,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对台独斗争绝不妥协、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绝不改变,这些都是一贯的。包括刚才讲的跟台湾签订和平协议,有一个前提——一个中国。如果没有一个中国就谈不上签订和平协议。我们跟台湾任何政党打交道前提是同属一个中国。灵活性很大,只要同属一个中国,什么问题都能谈。这次最能够表达全国人民心声的有一句话,任何关系到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要由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来决定,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用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你注意到这时的掌声是最持久的,今天总书记的报告,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39次掌声,时间最长的就是这一次,甚至超过了结束的那一次。结束那次掌声是第二长,这说明民心所向。而且现在中央在把握台海问题上是很成熟、也很自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牢牢地把握住了台海和平的主动权的。

主持人小康:我这里有一个问题,在十七大之前,媒体有报道国新办新闻发言人曾经说十七大将对未来五年对台政策有一个规划,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政策。今天我们听报告时是带着这样一个想法去听的。听完之后我有一点印象非常深刻,关于跟台湾签订和平协议。这是一个最新的提法吗?

侯惠勤:这应该说见诸于重大报告是第一次,我们在私下讨论时多次接触过这个话题,但是公开的报告这可能是第一次。我觉得在台湾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反台独的立场非常鲜明,而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分裂出去,这一条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在实际做法上以台海和平、以台湾人民的利益、以世界和平为重,所以我们应该愿意以最大的诚意和最大的努力来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在这个问题上为什么要签订和平协议呢?加强交流。我觉得恐怕一个重大的变化,今后两岸人员的交流会大大地扩大、大大地深入。我看了有些报道说现在有些台商在大陆,包括台湾同胞在大陆住的超过一百万人了,可能以后人数还会增加。我们还会鼓励,台湾当局限制,我们鼓励台湾同胞来。我还看到一个报道,有个台商要参加我们一个区的代表选举,我认为这一类也会向台湾同胞开放,会参加基层代表的选举,加强两岸人民的实际来往,使两岸同胞的经济、文化、生活的融合步伐加快,我估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主持人小康:报告中争取和平统一、争取台湾和大陆两岸人民的福祉是一个主要的内容。但是在最后胡总书记对台独实力也发出了明确的警告,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台海局势之下,台湾当局极力推动入联公投。

侯惠勤:台独分子还展示他的导弹,表明他有能力打到中国很多城市、有能力拦截导弹给台独壮胆,这种动作,气焰很嚣张,但是很多人也讲了台独实际上是色厉内荏,他们一听说大陆可能发动一个斩首行动,吓得陈水扁赶快躲到装甲车里去。他们心虚得很,他们干的事不得民心,逆历史潮流而动,甚至也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对台湾、台海问题的最终解决,对祖国的完全统一充满信心。

主持人小康:还有一个网友叫从前有个ID,他说每一次战略性的转折都是执政党和国家一次新的腾飞。他问十七大会不会成为房价的转折点?十七大会不会成为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转折点?会不会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再次取得伟大成就的转折点?

侯惠勤:我想这三点大概都是可以预期的,今天只要读了报告的话,很明确,政治体制是中国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政治体制改革过去我们也在进行,今后要坚定不移地、有序地推进,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加快。我讲了现在对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形成了一些基本思路,非常重要的就是扩大党内民主的问题,还有是怎么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真正完善、建设的问题,总书记报告也讲了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党代表任期制、常任制、差额选举制。

主持人小康:这次十七大的党代表的构成也是很有意思的,首先一线党员占了28.4%,大大提高了。明确提出要增加新的经济组织、新的社会阶层的代表,年龄跨度也很大,最大的是北京一位代表92岁,最小的是一名运动员23岁,80后首次作为党代表参加会议。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侯惠勤:对这种现象确实有很多报道,首先年龄差别很大,这说明什么呢?这首先说明我们党是一个老党,有的在建党初期就入党的话现在是多老了?他们应该有很多代表。也有新党员。一般来说一个政党刚成立时年龄差别不会太大,像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年纪最大的是40多岁,最小的是20岁左右,但是老党以后自然就会拉开差别了。年龄差别大也说明我们党的群众基础扩大的。我们不是某一个阶层的代表,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提及十七大报告中的种种亮点时,侯惠勤侃侃而谈。

主持人小康:这次是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增加新的社会阶层和新的经济组织的代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侯惠勤:新的社会阶层应该来说党内也是有分歧的、也是有不同看法的,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私营企业主入党还是有很多议论的。但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各种经济成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应该说负面影响是次要的,包括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等在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主要的。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第二个基本判断是新的社会阶层基本上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主持人小康:这一点报告中有提到。

侯惠勤:他们应该说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中华民族先锋队,要作为三个代表,在组织上就不能排斥这一部分人。而且根据我们的统计包括私营企业主入党之后都能够拥护党章,都能够按照共产党员的要求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在修改党章允许私营企业主的先进分子入党时强调思想上要入党,有一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看他们收入怎么来、用到哪个地方去。不仅仅是合法收入,还有很多是经营管理的收入,而且很重要的是这个财富用到什么地方去。现在来看民营企业家中入党的很多,要求很严的,财富都用在扩大社会再生产、用在造福于社会,真正的那种过花天酒地生活的现在还没有看到。所以吸收私人企业主在内的先进分子入党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创新。

主持人小康:而且这批人的确是能够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

侯惠勤:这样党才能凝聚各方面的力量。

主持人小康:有一位网友叫热心冷眼说十七大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盛会,在这个历史的关键点回顾我们党86年的历史非常有感慨。回顾党经历的几次重大转折,在这个基础上怎么理解十七大的历史地位?

侯惠勤:我首先想区分一下,重大转折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有转向的含义,方向转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党可能只有三次重大转变。

主持人小康:您按时间顺序讲。

侯惠勤:一次是遵义会议,从“左”的、“右”的错误指导思想中解放出来,确定毛泽东正确的思想指导,这是一次重大转折。第二次重大转折是1956年党的八大,那是从革命转向建设。因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建国初期到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从革命专项建设、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当然这个转折没有很好地完成,因为毛泽东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又拉回革命了,本来是一个反向性转折,但是这个转折没有真正完成。第三个方向性转折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后来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这样一个基本的道路,结束文革的十年内乱,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建设、两个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次代表方向性的转折。但是如果说树立重大的思想旗帜,在关键时刻能够用一个思想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起到同心同德的作用,我觉得还必须要加上几次,一个就是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七大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这是不能否定的,但是不带有方向的转变。因为七大还是毛泽东思想指引,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了,我们党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党了。第二个比较重要的是党的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还有一个是接下来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地位,十七大我认为它和十五大、十六大一样,都具有在这个意义上重要的历史作用。就是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作为十七大的标志。从这一点来说,十七大的历史意义非凡。

我认为十七大,如果以后我们回过头去看,我认为可能是两个意义。一个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胜利的一次大会。这次大会这五年,现在我们讲这五年是很关键的,不仅仅这五年,它能够坚定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到2020年,十七大可以说对于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取得重大的历史作用,9 这是一个。第二,对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十七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旗帜不可动摇。就像总书记报告里面讲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实际是从江泽民为核心的一代领导人开始做的,那时推是推了,可能还有反复,但是十七大以后我觉得是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而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立起来了。我想是这两个意义,这两个都是决定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全面地推进是决定性的作用,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十七大是决定性的作用。

广东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持人小康:我注意到报告中用了专门一块来论述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出了五个新的要求。接下来聊一下广东的话题,有一个叫做老是这样的网友说,中国社科院和广东省共同组织了一个省院合作项目,叫做“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在广东”,我知道您是这个课题组的组长,改革开放29年以来,广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感觉非常自豪。您怎么看广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摸索所取得的广东经验?

侯惠勤:这个课题我们搞院省合作,只搞了两家,一家是浙江,一家是广东。可以说是双向选择的结果,想跟我们中国社科院搞合作的省很多,要看我们有没有精力、能不能顾得上,另外他们也要同意,双向选择的结果达成了这样两家。

主持人小康: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侯惠勤:当时我们考虑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得比较好,也有温州模式等等,广东我们最看中的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所以当时广东方面提出来以后,我们马上就同意了,而且组织了强大的班子。社科院的常务副院长冷溶同志亲自当课题组的负责人,广东省也有社科院领导担任课题组的负责人,我们联合组织课题。社科院这方面是我,广东省社科院的院长梁桂全,但是是以中国社科院为主。我们到广东去应该说也是很受教育的过程,广东的发展、广东的创新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主持人小康:您现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侯惠勤:我们的成果在今年7月份已经完成了,已经做好本来准备出了。根据十七大精神还想做一些修改,所以就想推到十七大以后。这个成果我们定的名称是什么呢?冷溶同志也同意,初步定的名称是“广东发展与中国道路”,这对广东经验是非常大的肯定,也就是说广东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定的题目是“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现在是广东发展与中国道路,这就对广东做了非常充分的肯定。

我认为广东的发展,你可以对照一下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做的报告,基本上都是跟十七大精神一致的。首先是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是最早遇到科学发展难题、也是最早遇到社会和谐的挑战,广东处在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很多问题他遇到得最早、思考得最早、尝试得最早,所以我们讲总结广东经验对其他地方无疑就有了一个示范作用、有一个预警的作用。有些矛盾在其他地方还没有显示出来,广东都是发展以后的问题,都是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主持人小康:听您这么一说,我对调查成果非常期待。

侯惠勤:一开始我就讲了总书记报告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也是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我们党有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创新和集中全党智慧的机制,现在我不展开讲。其中有一条是党的领导人、党的决策层的调研和学习,一个是直接搞调查研究,一个是组织自身的学习,所以中央政治局的学习到现在44次了,十七大之后马上又要学习,每次都是带着问题去搞调研的。在这里我讲一个巧合,或者也不算巧合,小平讲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些重大的理论创新最早都是在广东酝酿甚至是在广东形成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广东是一个神奇的土地,不但出实践,而且出经验,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主要来源。当然还有一个放眼世界的问题了,当然本土实际经验是我们理论的直接来源。

排头兵精神是当代广东主要的精神

主持人小康:在你们的调研中发现广东的经验有哪几个方面?

侯惠勤:我们现在把广东经验归结为六条,第一条是根据当好排头兵的角色特点,坚决贯彻中央精神不打折扣,坚决从广东实际出发,不图虚名,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这是第一条经验,也就是说实际上是要使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有一个强大的思想指导,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实践、指导广东实践。张德江同志一再跟我们讲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意思在广东都有了。张德江同志用的词是“刻骨铭心”,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广东人看到之后刻骨铭心地感到很解渴,不折不扣地去执行。我感觉理论和实践就在矛盾、实践冲突的焦点上最容易出思想,出的思想也最容易在这个地方变成现实。恩格斯讲过一句话“理论受欢迎的程度要看社会实践的需要”,很多人说广东人不讲理论,我说不对的。你这个理论能按照小平讲的能管用、能解渴、能够解决问题,广东是非常欢迎的。广东破了两条,一个说广东人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我说不对,广东人会生孩子,也会起名字,有实践、有理论,第二说广东人排斥理论,光是干,不对,任何行动都是有理论指导的。

第二条经验是根据市场经济的条件,发挥两个优势,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优势,另外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综合优势。就是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通过两个优势,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一个是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综合协调优势,所以广东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非常注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主体经济的主导优势。同时又注意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协调综合优势。各种所有制不是扯皮,而是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平等竞争、综合发展,这一条非常重要。

第三条,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问题,这一点上通过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通过党内和谐来构建社会和谐,通过党风建设来净化、改变社会风气广东都很突出。

主持人小康:这一点我在广东生活,感受也很深。

侯惠勤:第四条根据文化、生态多元复杂的特点,广东文化生态特点太复杂了,面临港澳,注重发展公共文化、满足群众需求,注重构筑思想屏障,抵御西方渗透,广东在这方面非常成功,一方面抵御西方渗透,另一方面通过公共文化,包括大众文化等有关文化产业的 11 发展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主持人小康:广东有一个岭南大讲坛、广州有一个广州讲坛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侯惠勤:我与广东也有渊源关系的,原来都是看香港台、港澳台,根本不看广东的,现在他们更多喜欢看广东媒体、广东电视,广东的图书、文化,广东还有很多作品往香港渗透,现在香港也慢慢喜欢看广东大陆的作品,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是第四点。第五点是根据结构快速变迁的特点,广东外来人口非常多,社会分层、分化特点非常明显,移民也很多,两个到位,一个力争利益关系调整到位,第二力争制度机制保障到位。在利益调整方面,今天总书记报告中也讲到利益协调难度加大,但是广东有一些很好的经验。张德江同志跟我们讲过去复员军人安置很难,各个单位都推,现在复员军人省里面拿出钱给他们搞培训、学各种技能,现在人家都抢。把这个问题解决得非常好。我们讲两个到位,一个是利益关系怎样调整到位,另外一个制度、机制保障到位。这是社会和谐的一个基础,利益要不协调好怎么和谐?今天报告中讲了,住者没有其居、病者没有所养,看病看不起、住房住不起、上学上不起,老了也没有人照顾、工作也没有。所以劳动权、生存权、居住权、医疗权、教育权等等这些权利是首先要保证的,这些要靠利益调整和机制保障。最后一个是党的建设问题。根据党的建设环境特殊的特点,两个抓好。一个围绕改革开放抓好党的建设,还有一个是通过抓好党的建设来促进改革发展。就是把改革开放和党的建设良性互动,这是广东非常重要的特点。在改革开放中建设党,通过党的建设带动改革开放,所以党建和改革开放不是对立的,而是良性互动的,这在广东也是非常成功的。通过调研,我们感觉广东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是排头兵,到现在十六大以后又成为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排头兵。我们的调研里把排头兵精神作为当代广东主要的精神,我们专门有一部分就是论广东排头兵精神。

主持人小康:我想听了您这么高的评价,这么充分的经验总结,咱们广东的网友肯定是非常开心的。刚才谈了经验,您认为在将来五年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省有哪些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呢?

侯惠勤:我们在最后一部分也提到了广东要进一步应对的挑战,比方说小平同志提出过想让广东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能够赶超亚洲四小龙,当时是80年代提出来的。现在广东从国内生产总值来说今年可以超过台湾,但是跟韩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现在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问题,而是文化软实力的问题。

主持人小康:您觉得文化软实力是可能面临的挑战?

侯惠勤:文化软实力还包括自主品牌、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文化的认同力等很多方面,广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让人们更多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认同资本主义,这里面确实还有很严峻的问题。另外党员的理想信念问题。虽然非常注意抓,张德江同志认为理想信念是一个总开关,这个总开关一出问题什么水都流不出来了,它是总开关、总把手,但是这个问题在广东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要解决得非常好不是非常容易的问题,还要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比方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理想怎样更加牢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怎么更加深入到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人心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主持人小康:您刚才说了三个方面,一个是文化软实力,一个是自主创新品牌,还有一个是党的建设,还有其他方面吗?

侯惠勤:其他方面,包括利益的调整也还有很多问题要做,像东莞、珠三角有很多外来移民,外来移民和当地居民,当地居民很多当地主,出租房屋,很多移民享受不了跟当地居民同等权利,这本身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利益调整中,外来流动的民众和本地居民怎么进一步融合。包括劳资关系也有很多需要协调的。

我刚才讲的不是说广东都做得非常好,我是讲一方面广东敢于探索这些矛盾,能够正视这些矛盾。第二个,广东面临的矛盾在全国具有预警性质,因为有些广东遇到了,但是其他地方还没有遇到,可能很快就会遇到。所以广东的探索排头兵作用就在这里,等于先走一步,不管是成功或者是失败对于全国都有警示作用、都有教育作用。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广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也不是我的个人意见,是中国社科院课题组、也包括冷溶同志。广东的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它的历史地位是中国任何一个其他省,我认为甚至包括上海都无法替代的。上海可以在经济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文化生态多元、在社会分层的多变和多元上远远比不上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最富的也在广东,最发达的也在广东,最落后的也在广东,这种多样性就是它的典型性,而且是中国的缩影,它就对中国具有示范作用。所以我讲排头兵的地位,只要广东人好好干没有人抢得过去。

主持人小康:广东十七大代表陈武汉有一份礼物送给总书记,他是湛江的代表,他把他的家庭相册送给了总书记,体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知道您是在湛江长大的。您对现在的湛江了解吗?

侯惠勤:东海岛我知道,那里都是讲雷州话,都是讲黎话的。那个地方很旱,我中学的时候抗旱去过那里。根本没有大米吃,只是喝一些稀汤,都是包菜,叫椰菜。而且还吃一些海藻类的东西,现在讲健康了,那时都是属于刮油水的。那个地方很穷的,这些年我知道有很大的变化,收入提高得很快,那边搞了沙头角,搞了旅游度假区。沙头角景色很漂亮。

主持人小康:您最近一次去湛江是什么时候?

侯惠勤:去年我在广东搞调研时还去过,但是很可惜没有去过东海岛,我知道沙头角那个地方海水非常好,有点儿跟海南岛三亚的亚龙湾差不多,非常好,也盖了不少的别墅,也有很多度假村。现在很多农民一方面耕田,另外也做了副业,产业多元化了。我妹妹以前还在东海岛管委区工作过。

主持人小康:现在广东发生的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快,就像这次报道十七大我们专门做了一个栏目叫“晒晒我的家乡”,大家把各个地市的照片拿出来评一下看哪里最漂亮。

希望您有时间再去广东看一看,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非常感谢侯教授到我们直播室为大家进行详尽的解读。

篇6: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体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党员主体地位

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建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只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党内民主建设,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氛围,创造党内和谐的工作环境。

一般认为,党员主体地位,是指党员是党的事业和建设的主体,党员应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工作实践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积极作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从本质上讲就是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权利。党员主体地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

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在党的事务与决策中发挥主体作用,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

从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就是要在党内生活和工作中充分体现党员的意志,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充分体现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党的各项决策和政策都能充分代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从党员的角度来看,尊重党员主体地位,需要广大党员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党内事务和活动,具备一定的参政议政的素质和能力,在认真履行党员各项义务的同时,积极行使党员的各项权利,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长期以来,重视和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一直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积极稳妥地推动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深化对党内民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路线和途径。首先,党的十六大报告

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并通过修改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一系列措施来落实和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其次,正式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对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权利作了更加具体、规范的规定,对党员权利的保障措施作了进一步完善,对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作了明确界定,使党员的主体地位有了制度保障。此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而在今年6月25日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指出,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进一步将尊重党员民主地位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这对于扎实稳妥地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必将起

上一篇:2024年江苏村官笔试备考指导——实务题下一篇: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