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与句子

2024-06-07

词语与句子(通用8篇)

篇1:词语与句子

成语:

一叶知秋、春华秋实、金风玉露、春秋笔法、秋风落叶、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秋风萧瑟、硕果累累、春花秋月、天高云淡、寒蝉凄切、秋风瑟瑟、层林尽染、果实累累、秋收冬藏、秋雨绵绵、落叶知秋、一日三秋、雁过留声、秋风送爽、春秋鼎盛、春去秋来、金风送爽、秋风习习、秋阳杲杲、北雁南飞、金桂飘香、天朗气清、叶落知秋 桂子飘香、秋色宜人、千秋万代、林寒涧肃、冰壶秋月、秋月寒江、春兰秋菊、叠翠流金、瓜果飘香、金风飒飒、美文:

1.秋,一个果实累累的名字。

2.秋天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人间。3.秋天到处是丰收的景象,充满了果实的浓香,充满了人们欢乐的笑声。

4.风,轻轻地,温和的吹着,是美丽的秋姑娘姗姗而来。5.金秋时节,大地一片金黄,万物都改变了他们的面貌。6.时近中秋,天空一碧如洗,金凤送爽,令人心旷神怡。7.秋天的阳光温和中微带寒意,景物越发清疏而爽朗,一切光景美到不可形容。

8.那些挺拔翠绿的树木如今也脱下了绿色的衣裳,换上了黄色的时装,远远望去,漫山遍野一片金黄。9.塞北的秋天,时空湛碧,蓝得明净透亮。10.天气渐渐凉爽,吵人的蝉声被秋风吹散了,代替它的是晚间蟋蟀的碑铭。

11.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中带着浓烈的桂花香味。

12.金秋时节,满地都是黄色的叶子,大地变成了金黄色的世界。

13.田野上果实累累,这儿一片金黄,那儿一片桔红,秋天把大地装扮成一眼望不到边的锦绣华毯。

14.秋高气爽,蓝蓝的天象擦拭的一尘不染的玻璃,绵绵的云朵,雪白雪白,如奶汁一样。

15树叶由绿变黄了,纷纷扬扬地打着旋落了下来,软绵绵的样子;枫树上的叶子红红的,好像一团大红云似的;树叶在秋风的催促下,在空中跳着舞,终于掉到河流里,好像一只小船似的飘来飘去。

篇2:词语与句子

1.马群犹如一片棕红色的云在草毯上缓缓飘动。

2.这马的毛色,一身雪白,没有一点儿杂毛,而且闪闪发亮,就像披了一身银丝。

3.马走路时,头抬得很高,有神的两眼放射着光芒,走起路来那串银铃丁当响了起来。听着悦耳的铃声,它像踩着有节奏的鼓点,一条尾巴翘得很高,似乎在夸耀自己。

4.我喜欢马。它有一对大得出奇的眼睛。睫毛待别长,深蓝色的.瞳仁里能照出影子来。在疲惫不堪的时候,睫毛眨巴两三下,大颗的泪珠就把瞳仁湿润了。看到马哭,人也会跟着一道难受。

5.进了她家门,我就听见楼下几声马嘶,便跑到楼下。一看,呀!好俊的一匹大白马,四条腿粗粗的,长得十分匀称。身上很光滑,就像搽了油似的,油亮亮的。脖子上的毛一绺一绺有顺序地垂挂下来。

6.姑妈家有好几匹马,一匹匹膘肥体壮,油光水滑。你看那匹老母马四肢白如雪霜,身披黑鬃,颈上有圈皎洁的白毛,就像围着一条白围巾,是那样漂亮;那小栗马眼睛像碧蓝的玻璃,闪亮发光,四肢长而有力,走起路来像踩着两对风火轮,它总爱在草地上东蹦西跳,一刻也静不下来;还有那匹枣红马,腰背滚圆,四肢粗壮,跑起来四蹄腾空,真是雄姿勃勃。

7.马长得很漂亮,一身枣红毛,两只耳朵竖立着,随时听着周围的动静,像在站岗放哨。两只大眼睛总是向周围巡视着,脖子上还套着一串银铃,走起路来丁丁当当响个不停。一条长尾巴时而向下垂,时而左摇右晃,四条长腿像四根又粗又高的柱子显得很有力气。

篇3:词语与句子

模糊词语, 作为一种弹性语言, 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 它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公文写作中的模糊词语, 有着精确词语不可代替的作用。

1. 模糊词语的两重性

模糊词语不同于含糊词语, 当然也不同于精确词语。它同含糊词语相比, 是明确的, 具有定向的明确性;它同精确语言相比, 又是模糊的, 具有伸缩性、概括性、抽象性。它的两重性, 具体地表现为:在语言的表层方面, 它是明确的;而在深层方面, 它是模糊的。比如“对纳税有困难者, 可逐级上报, 由地区财政局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照顾。”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 也是表层的意思, 要给予减免照顾, 这是明确的;第二层, 给多长时间的照顾:一定时期。这又是不明确的, 模糊的。又如“以上措施, 希认真贯彻执行。”要“贯彻执行”, 这是明确的;如何贯彻执行:认真!如何“认真”?则是不明确的, 模糊的。由此可见, 模糊词语的两重性表现为:其表层是明确的, 其深层是模糊的;在“要不要”“是否”的问题上, 是明确的, 在“如何”“多少”的问题上, 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 是明确的, 在定量表述上, 是模糊的。

2. 模糊词语的三情境

模糊词语的使用, 大约有三种情境:第一是没必要用精确词语而只能用模糊词语;第二是不允许或不便于用精确词语而只能用模糊词语;第三是不可能用精确词语而只能用模糊词语。比如:

(1) 以上意见, 希认真贯彻执行。

(2) 一些单位, 违犯财经纪律的现象相当严重。

(3) 请转告××总统, 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来中国访问。

(4) 希望局领导在最近能来我厂指导工作。

(5) 要做到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的各自平衡和相互之间的基本平衡。

(6) 可逐级上报, 由地区财政局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照顾。

上述 (1) (2) 例属第一种情境, (3) (4) 例属第二种情境, (5) (6) 例属第三种情境。

3. 模糊词语的运用

模糊词语在公文中的运用, 大致有如下几种:

(1) 用于表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 通过判断的语言形式, 往往表达一种主观对客观的认识, 如: (1) 大家一致认为, 这次会议是适时的, 必要的。

(2) 这篇报告的主流是好的, 是有参考价值的。

(3) 四个月来, 国家的财政状况已有好转。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省农村干部思想作风有了显著的转变。

例 (1) 是对会议的评价。例 (2) 是对报告的评价。例 (3) 是对财政状况的评价。例 (4) 是对“我省农村干部思想作风”的评价。

(2) 用于表方法、方式

用于表方法、方式的模糊词语, 多为形容词作状语, 表明某一种动作的方式、方法。如:

(1) 以上诸项, 请斟酌办理。

(2) 对国务院所制定的物价政策, 必须严格认真地贯彻执行。

(3) 合理利用水生生物, 禁止灭绝性的捕捞和破坏。

(4) 要在坚持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鼓励和提倡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 逐步达到合理的经营规模。

例 (1) 的“斟酌”表办理的方式。例 (2) 的“严格认真”表贯彻执行的方式。例 (3) 的“合理”表利用的方式, “灭绝性”表捕捞的方式。例 (4) “多种形式”表合作与联合的方式, “逐步”表达到的方式。

(3) 用于表时间

表达时间的概念, 有精确的, 也有模糊的, “四月十八日上午九点, 请各系教学干事到南二楼会议室参加教改座谈会”, 这里的“四月十八日上午九点”, 是精确概念。“请你最近抽时间找我一下, 把下个学期的科研工作落实下来。”这里的“最近抽时间”是模糊词语。两种用语各有其用。模糊词语用于表时间的, 如:

(1) 请转告××总统, 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来中国访问。

(2) 可由地区税务部门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照顾。

(3) 今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应当是:……

(4) 近几年来, 人民解放军和国防工业, 国防科技战线广大职工, ……

例 (1) “方便的时候”是说来访的时间, 这里不具体指明, 也不能具体指明。例 (2) 的“一定时期”的表述最为恰当, 因为尚未见到申请减免税报告, 只能如此表述。例 (3) “相当长时期”一语出自十三大报告。这项工作很艰巨, 需要很多年, 究竟要搞多长, 不好定, 只能如此表述。例 (4) “近几年来”, 是指最近几年, 不好精确计算, 只能如此。

(4) 用于表分寸、程度

用模糊词语表述事物的分寸、程度, 极难精确, 弹性颇大, 然而却能给人以定向的认识, 能使语言更趋向严密化, 因而是必要的。如:

(1) 有些单位, 挥霍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2) 对今年以来出现的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的趋势, 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控制。

(3) 工业主要领域在技术方面大体接近经济发达国家70年代或80年代初的水平, 农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也将有较大提高。

(4) 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争取在今后十多年内粮食生产有较大增长。

例 (1) “相当”表严重程度。例 (2) “上涨幅度过大”表趋势程度;“进一步”表加强的程度。例 (3) “大体”表接近的分寸;“较大”表提高的程度。例 (4) “十分”表重视的程度;“较大”表增长的分寸。

二、精确词语

模糊词语有其优越的一面, 但同时又有其不足的一面。这种不足表现为:有些公文中只用模糊词语是不行的, 还必须附以精确词语, 如果没有精确词语加以说明, 其模糊词语就会变成空话。比如, 我国领导人在和某国外宾谈话时说:“希望贵国总统在他方便的时候来我国访问。”这是模糊词语, 而且是很得体的模糊词语。但是, 作为两国的外交官, 在落实这一意向的时候, 就不能停留在“方便的时候”这一模糊含义上, 必须根据双方的实情, 最后要落实到×年×月×日至×月×日。否则, 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 我们说, 在某种情况下, 模糊词语是必要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 精确词语同样也是必需的。在需要使用精确词语的时候, 必须使用精确词语。

1. 精确词语的特性

(1) 具体性所有的模糊词语都是抽象的, 而精确词语则都是具体的, 如小王个头很高。究竟有多高, 很抽象。小王的个头有一米九二。一米九二, 就很具体。又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发的《中国三次产业发展概况》 (见《2006年中国经济年鉴》) 的第一部分, 在谈到第一产业时写道:“粮食产量在上年 (指2004年) 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这里的“大幅度”、“继续”都比较抽象, 显然是模糊词语。对此, 作者在下面的叙述中做了详细的阐述:“2005年粮食产量9680亿斤, 比上年增产291亿斤, 增长3.1%, 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全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5.6亿亩, 比上年扩大4002万亩, 增长2.6%, 因面积扩大增产粮食247亿斤, 对粮食增产总量的贡献为8.5%。……”这些阐述, 尤其是其中的数字, 无疑都是具体的。由此可见, 精确词语的具体性, 往往表现在数字上。

精确词语的具体性, 还表现在对具体事实的表述上。如《中国三次产业发展概况》中的第一部分, 在谈到农村改革时说:“农村改革全面强化。”“全面强化”是模糊词语。为了具体地说明这一论断, 作者集中地叙述了四个方面的事实:“一是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从8个扩大到28个, 取消了牧业税, 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二是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 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已全面放开, 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和调控功能逐步完善, 地方储备特别是粮食销区的储备得到加强, 产销区协作关系初步建立, 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三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按照‘一放、二分、三加强, 走产业化经营路子’的要求, 推进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 棉花收购、加工等环节初步形成多渠道竞争的局面。同时,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工作已进入全面推行阶段。四是规范糖料和食糖生产走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建立糖料生产者与制糖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这些具体的事实, 都是为“农村改革全面强化”这一论断服务的。

公文精确词语的具体性, 还表现在一些指令性计划性等文件中所阐述的一些措施、方法、意见等。此点, 从事此道者均有感受, 故不再赘述。

(2) 固定性

模糊词语一般都具有游移性, 而精确词语则具有固定性。这朵花是美的。什么样的美?很难说。这朵花是红的。这就很明确, 很固定, 说明它是“红”的, 不是“白”的, 不是“黄”的等等。

精确词语的固定性, 突出地表现在其语义的单义性方面, 法律语言尤其如此。

公文写作中精确词语的单义性是概念明确性的直接要求。在法律语言中, 为了获得单义性, 广泛使用具有特定内涵的“法言法语”。这“法言法语”, 包括专用法律用语和一般通用法律用语。

现代汉语中的单义词是指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如科学术语中的主语、谓语、电子、中子、血压、针灸等;专用名词中的李白、杜甫、北京、上海、泰山等;外来词语中的法西斯、维他命等;新造词中的电视机、复印机等。而公文中精确词语的单义性, 是指对一些专用词语在语义上的界定。如“惩戒”、“通缉”、“累犯”、“制裁”、“无罪释放”可习惯性界定用语, 以及有关法规性文件中临时性界定用语, 如1991年10月30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其中对“动物”、“动物产品”、“植物”、“植物产品”、“其他检疫物”等词语的含义, 都做了具体的界定, 使之成为具有单义性的精确词语。仅举二例:

“动物”是指饲养、野生的活动物, 如畜、禽、兽、蛇、龟、鱼、虾、蟹、贝、蚕、蜂等。

“动物产品”是指来源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 如生皮类、毛类、肉类、脏器、油脂、动物水产品、奶制品、蛋类、血液、精液、胚胎、骨、蹄、角等。

(3) 明晰性

明晰, 就是明白清楚。《文心雕龙·檄移》中说:“文不雕饰, 而辞切事明。”意思就是文字不加雕饰, 而词句贴切, 事义明晰清楚。要想把事理说清楚, 不能用渲染的方法, 只能用记实的方法。如有人被打伤, 不能说:“血流满面”或“血流如注”, 只能说伤口有多长、多深、缝合几针。在此前提下, 公文中凡带有事理和事务性内容的文体, 都具有明晰性的特点。如:

例一:

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 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 完成中间突破, 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峰县、枣庄、临城、韩庄、沐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为达到这一目的, 应以两个纵队担任歼灭敌一个师的办法, 共以六个至七个纵队, 分割歼灭敌二十五师、六十三师、六十四师。以五个至六个纵队, 担任阻援和打援。以一个至二个纵队, 歼灭临城、韩庄地区李弥部一个旅……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第1293页)

例二:

经研究, 同意你院聘请美籍××·××任英语老师, 聘期为一年 (1982年9月至1983年9月) , 工资每月人民币×××元 (包括伙食补贴××元) , 不兑换外汇。房租及上下班交通费由你院负担。其他待遇按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国家科委和财政部 (80) 财外字第××号文件中有关规定办理。××先生任职期满回国时的国际旅费, 原则上应由其自理;如本人提出自理有困难, 需要帮助时, 可提供单程普通机票一张。

(××部《关于同意聘请美籍××任短期英语老师的批复》)

例一和例二的叙述, 都是非常明晰的。如例一, 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什么, 讲得非常明白清楚;为了达此目的, 应该怎么办, 兵力如何部署, 讲得也非常明白清楚。例二是一个批复。这篇批复中的一些关键性事情, 也讲得非常清楚。如讲聘期一年, 特别注明由×年×月至×年×月;讲工资, 特别注明包括伙食费用和不兑换外汇;讲期满回国旅费, 原则自理, 如有困难, 可提供单程普通机票一张, 等等。这些都称得上是“辞切事明”的范例。

2. 精确词语的运用 (1) 用于表时间、地点

时间和地点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时不一定要很精确, 有时则必须很精确。时间的表述, 有时是限定时间, 有时是固定时间。而地点则必须具体精确。如:

(1) 凡参加会议的代表请于2008年11月底之前将回执寄给××省××医学院墓础部×××同志收。

(1) 定于明日 (11月15日) 下午两点半在南楼会议室召开生活委员会议, 请各班生活委员届时参加。

(2) 北京市东华服装公司举办迎新年服装大展销……日期:19××年12月15日~19××年1月10日。地点:王府井大街301号。

例 (1) 的时间是限定时间, 基本上是精确的, 地点是精确的。例 (2) 的时间是固定时间, 是精确的, 地点是精确的。例 (3) 的时间是限定时间, 是精确的, 地点也是精确的。

(2) 用于表数量

公文写作, 对情况和问题要注意它们的数量方面, 要有基本数量的分析。而数量则必须是精确的。如:

(1) 近百年来, 外国侵略者通过这不平等条约 (指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的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 掠去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

(2) 在工业总产值中, 轻纺工业占75%, 重工业占25%。

(3) 去年金山供销社商品销售总额为689万元, 占木渎地区销售总额的40%;而金山供销社的网点

(4) 1983~1985年, 总销售额平均每年递增32%, 向国家上缴利润平均每年递增40.8%, 共给国家上缴利税2454万元。

例 (1) 是《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中的一个数据, 说明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财富的疯狂掠夺。例 (2) 叙述湖北长沙市在发展地方工业中如何扬长避短, 发展轻纺工业的一个总比数。例 (3) 是说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金山供销社的业务经营成绩。例 (4) 是叙述长春百货大楼的业务成绩。通过这些数字, 说明了作者所要说的有关问题。

(3) 用于表概念的界定

在公文写作中, 有些概念是明确的, 是不需要解释的;有些则不然, 它们表面上似乎也还明确, 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十分明确, 必须用精确的词语加以界定, 否则, 就会出现语义上的歧义。如:

(1) 一切从事工业品生产、农产品采购、外贸进口、商品零售、交通运输和服务性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 都是工商统一税的纳税人。

(2) “植物产品”是指来源于植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病虫害的产品, 如粮食、豆、棉花、油、麻、烟草、籽仁、干果、鲜果、蔬菜、生药材、木材、饲料等。

(3) 在现阶段,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 都是人民的敌人。

例 (1) 是对“工商统一税纳税人”这一概念的界定。例 (2) 是对于

只有7个, 仅占全地区网点的2.5%。“植物产品”这一概念的界定。例 (3)

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和“人民的敌人”这两个概念的界定。

(4) 用于表事理的阐述

公文中也讲理, 但和纯理论文章不同。公文中的理, 是一种事理;也就是通过对事实的分析, 来说明一种道理。如:

过去一个时期, 我们总是想多收购一些农产品。但是, 由于收购过头, 给农民留得大少, 最后农民不愿意生产, 反而收不到东西。结果出口和城市供应都大为减少。经过几年的反复, 经验证明, 农产品的收购, 松一点比紧一点好。这就是说, 我们宁可少购一些, 给农民多留一些。例如, 农民养一只母鸡, 一年产蛋五六斤, 只收购一两斤;养两头肥猪, 只收购一头。这样, 农民高兴, 就愿意多生产了。“肥水不落外人田”, 东西生产多了, 事情就好办了。现在农民还很穷, 多给农民留一些, 其实农民也舍不得吃, 还是要卖的。放宽一些, 东西反而会多起来。油料也可以考虑采取这个办法。现在的毛病是卡得过死, 种类越统越多, 东西越收越少。搞得活一些, 生产发展了, 收购上来的东西自然就会多起来。

(陈云:《做好外贸工作·农产品的收购松一点比紧一点好》)

陈云同志的这一篇议论, 中心点是为了说明:农产品的收购松一点比紧一点好。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举出了农民养鸡、养猪、农民穷多留一些也要卖等事例。这些事例, 无疑都是精确语言。没有它, 就不能充分地阐明有关事理。

篇4:重点词语与高考

(1)be anxious about sth. (sb.) 为某事或某人担心或担忧。如:

I’m very anxious about him. 我很为他担心。

He was anxious about her absence. 他担心她不来。

(2)be anxious for sth. (sb.)

①为某事或某人担心或担忧。如:

He was anxious for family. 他为他的家人担心。

We are anxious for his health. 我们都为他的健康担心。

注:此用法有时可将介词 for 换成 about。如:

We’re anxious for/about his safety. 我们担心他的安全。

②渴望某事物。如:

We are anxious for a change. 我们渴望换个环境。

We are really anxious for peace. 我们确实渴望和平。

(3)be anxious to do sth. 渴望(希望,想要)做某事。如:

He is anxious to see her. 他渴望见到她。

We are anxious to leave here. 我们急于要离开这儿。

注:此用法有时可与 be anxious for sth.互换。如:

He’s anxious to know/for the result. 他渴望知道结果。

(4)be anxious for sb. to do sth. 渴望(希望, 想要)某人做某事。如:

We are anxious for him to come. 我们希望他来。

I was anxious for everything to be settled. 我希望把一切都解决。

注:该句型有时可与带从句的结构互换。如上面两句也可说成:

We are anxious that he should come.

I was anxious that everything should be settled.

2.含有account的六个重要短语

(1)by/from all accounts 据说,据报道,根据各方面所说。如:

He is a great football player, from all accounts. 据说他是个很了不起的足球运动员。

I’ve never been there but it is, by all accounts, a lovely place.

我从未去过那地方,但听说那地方很好。

(2)on account of 因为,由于。如:

He couldn’t come on account of his illness. 他因病不能前来。

On account of holiday our store will be closed tomorrow.

由于明天是假日,我们商店停止营业。

(3)on all accounts (on every account) 总之,无论如何。如:

On all accounts you must go. 总之,你一定得去。

It is best to stay here on every account. 总之,留在这儿是最好的。

(4)on no accounts 绝不,无论如何都不。如:

My name must on no accounts be mentioned to anyone.

我的名字是绝不能向任何人提起的。

I will do such a thing on no account. 无论如何我决不做这样的事。

若置于句首,句子要用倒装式。如:

On no accounts must this switch be touched. 这个开关是绝不能触摸的。

(5)on one’s account 为了某人的缘故。如:

Don’t put off the meeting on my account. 不要为了我而把会议推迟。

I didn’t tell her the news on her husband’s account.

由于她丈夫的关系,我没有把这消息告诉她。

(6)take sth. into account 考虑,注意。如:

You should take the expenses into account. 你应该把费用考虑进去。

When judging his performance, don’t take his age into account.

评定他的表现时,不必考虑他的年龄。

有时sth.较长,也可放在后面。如:

We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boy’s long illness.

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个孩子已经病了很久。

有时也可说成 take account of sth.。如:

You must take account of this fact./You must take this fact into account.

你必须考虑到这个事实。

3.add in, add to, add up, add up to的用法

(1)add in 包括。如:

Don’t forget to add me in. 别忘了把我也算上。

Would you add in these items, please? 请你把这些条款包括进去好吗?

(2)add to 增加。如:

This adds to our difficulties. 这增加了我们的困难。

It adds to my pleasure to see you here today. 今天在这里见到你我格外高兴。

(3)add up

①加起来。如:

You haven’t added the figures up right. 这些数字你没有加对。

②有意义,有道理(主要用于口语中,且主要用于否定句中)。如:

His excuse just doesn’t add up. 他的借口完全站不住脚。

What he said doesn’t add up. 他说的话自相矛盾。

(4)add up to

①加起来等于,总计。如:

The figures add up to 500. 这些数字加起来等于500。

The costs added up to 1000 dollars. 费用总计为1000美元。

②总起来看,说明了。如:

Your long answer just adds up to a refusal. 你的冗长回答简直等于拒绝。

The evidence all adds up to a case of murder. 所有证据都说明这是一起谋杀案。

4.act as与act for的用法

(1)act as (临时)担任,充当,起……的作用。如:

A trained dog can act as a guide to a blind person.

经过训练的狗可以担任盲人的向导。

表示担任独一无二的职务,其前通常不用冠词。如:

He acted as manager in my absence. 我不在时他担任经理。

I don’t understand their language; you’ll have to act as interpreter.

我不懂他们的语言,你得当翻译了。

(2)act for 代理(某人职务),代为(处理某事)。如:

Please act for me during my absence. 我不在时请代理我处理事务。

篇5:读书笔记词语句子

2、 风儿似魔术师的手,挥动一下,图案竟活了,泊泊流动起来,一片一片,流到婀娜的柳丝上,流到碧绿的冬青上,流到浮香的花圃里,流到密匝匝的鹅卵石上。校园的路,顿时如黄金铺就。

3、 迎面便是一阵饱含着清晨芳香的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我的衣襟,纯净的,柔柔的,吹得我心都醉了。

4、 风会唱歌给我听,当它温柔地唱时,我的小耳膜睡着了;我的细胞像是依偎在一起,恬恬静静地睡着了,当风哭泣时,又是哑哑的饮泣声,又是狮吼般的怒吼声,震得我全身发麻,似乎承受不起它那急于告知的委屈。

5、 窗儿不时送进几缕清风,夹杂着清新润湿的泥土气息。

6、 站在海边,尽情地沐浴着清爽的海风,任她撩起我的头发,轻拂我的手臂,鼓起我的衣裙,顿觉神情气爽,心旷神怡。

7、 呼―”西北风刮起来了。望窗外,飞沙走石。花池里的月季、串红被吹得低了头,只有那塔松还直立着。

8、 缕缕沁人心脾使人大呼“啊,真惬意!”的晚风,悠悠然挂满树梢,还轻轻地吹拂着这山村的肌肤,仿佛一位慈祥的母亲用温柔的手抚摸着她的宝贝孩子的脸。晚风是轻轻的、柔柔的,她轻柔地吹出了山村夜的安谧、恬静和温馨……

9、 天气越来越冷了,还刮起了风,凉爬爬的,真吹得人心寒,山里的竹子、树木“哗哗”直响,狂风卷着树枝、树叶挥动,像魔鬼的爪子在乱舞。

10、 风是温驯的,而且它往往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过来,带来了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婆着颜面,轻绕着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快乐。

11、 飒飒的风轻悄悄地牵起柔柳的手臂,伴着草丛里金铃子的歌声与蟋蟀的琴声,翩然起舞,夜来香和米兰幽然开放,爆发出丝丝清冷的香。

12、 狂风怒吼,似乎要把棵棵小树连根拔起。

13、 今夜,公老坪的风呼啸地吹,风的`手摇响铜铃,“叮当,叮当”倾泻出一长串细碎清脆的音符。

14、 风自大门跨步进了来,匆忙间又从窗口跨步出了去,只留下一脸迷疑的清凉和一连串铃声。

15、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如同风之怒号,它从沙漠上扫荡而来,平静清澈的天庭霎时变成一片旋转狂怒的海洋,飞沙走石,漫无际涯。没有天空,没有大地,只有沙尘,到处是沙尘,咬啮和窒息着万物生灵。

16、 台风一来,小阁楼会摇晃,会漏雨,会停电,会有吓人的风雨声。

17、 我叫季风,在我们风的家族里,就数我对人类的贡献大。你别摇头,我最诚实了,从不吹牛。平常我总以3-4级的风力在地球上翩翩起舞,即使是在冬春季节―我性情最暴躁的时候,也只以5-8级的风力四处奔跑。我非常讲信用,风向变化不大,风力变化不大,而且冬春季总比夏秋季的风力大,因此人们又亲昵地称我为“信风”

18、 “龙卷风”最喜欢搞突然袭击,来得快也去得快。它经过海,可以卷起巨大的水龙,小一点的河流可以被它一口吸干。有一回竟把一艘22万斤重的轮船举到半空,然后又把它扔出120米远。

19、 突然,柳条稍微动了一下。谢天谢地,终于起风了。一会儿工夫,风大起来了,吹得尘土和纸屑乱飞。

20、 一阵风刮来,树枝被狠命地摇曳着,发出“咯咯吧吧”的响声,似乎随时都会脱离树干,被甩向远方。不知谁家的窗户未挂窗钓钩,失去控制的窗不停地摇动,磕磕碰碰,我还没有来得及推测其后果,便听到“砰”的一声,玻璃碎了。

21、 阵阵凉风拂过了窗栏,轻轻摇动着风铃儿,叮铃铃地奏出了美妙的旋律;池畔柳树迎风摇曳着,款款地摆动水蛇般的腰身,千丝万缕的柳条羞答答地尽往四边躲;微风吹动着白色的窗帷,波动得如风帆一样。

22、 你是风,大自然的风。

23、 忽而粗犷、豪放,忽而轻柔、婉约。忽而狂妄炽烈,忽而冷酷无情。忽而神秘莫测,忽而亲近相知。这是你吗?的风。

24、 我想,我是爱你的。因为,只有爱才能包容你的一切,连同你的成功与失败,你的愤怒与狂欢,你的沉思与激烈,你的长啸与吟,你的自由与局限。是的,你是风,是我苦苦追求的偶像。

25、 你是风,我心中的风。

26、 忽而销声匿迹,忽而卷土重来。忽而肃穆庄重,忽而姿势放浪。忽而如幻的黄昏,忽而如梦的黎明。

27、 我为那片宁静的乐土筑起了一条高高的风障,为了挡住你雄浑的高歌,你五彩的诱惑,为了不掀起久己平静的波澜。然而,面临着你风雨雷电般的猛冲、激荡。我说,我已是风,同你一样的风。是风与你同行。于是,去畅游宇宙,去天空摘几颗星星,去给孤寂的大沙漠带来喧哗,在幽深的海底留下我们的足迹。

28、 也许狂想本身就蕴含着几分伟绩。风的天性就是放纵,像婴儿,毫无顾忌地哭,毫无顾忌地笑,毫无顾忌地显示天性。因此,我爱你,爱你的我行我素,爱你冷酷的热情,爱你粗暴后的温柔。

29、 我们去吹动雪花,让它飘飘扬扬,纷纷洒洒,去捉弄雪地里那个小女孩的头发、眼睫毛、鼻翼和双唇。去吹动柳絮吧!让云、柳絮的飘逸给多情诗人一点儿感觉。去吹开含苞的花蕾吧!还有那一颗颗忏悔、寂寞的心,你们更需要我们,更需要温存与柔情。

30、 常常为了享受夜风的吹拂,蹬开被子,让整个身体裸露在广漠的天弯下,那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啊!风景柔软的、清凉的,像水流过,冲去你躯体里余多的热量,把磕睡虫吹得一干二净,一天的疲劳也荡然无存,而且风的沙沙声,又给这夜色增添了几分风韵,使人感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31、 夏夜的风是与其它风不同的,它既无春风的料峭,也无秋风的萧瑟,更说不上朔风的凛冽,而是款款而来,袅袅而去,荡涤掉大地多余的热量。

32、 冬天的风有着自己独具的特色:既不像春风那样温情,也不像秋风那样高爽,更不像夏风那样火热。它是冷酷无情的,像皮鞭似的抽打着世界,像雄狮一般朝人们怒吼,无尽无休。因此,许多人都不喜欢它。我却例外,听,呼一呼一呼,犹如滔滔黄河翻腾咆哮;看,路旁的树枝猛烈地晃动,到处尘土飞扬,恰似万马奔腾而过。我仿佛看到了它那豪爽的性格,领略了它那排山倒海的气势。它使懦弱的人望而生畏,却给勇敢的人以无穷的力量!

33、 风轻轻地吹遍了田园,把花粉吹到远处;湖里的水,被风吹起了碧绿的波纹;湖边的垂柳,也被风吹得摇曳着青嫩的新枝。

34、 四季风,最可爱的要算是和暖的春风了。春风像慈母的手抚摸着大地,小草被春 风吹得翩翩起舞,好看极了;小动物也被春风吹得浑身舒服;农民们在春风吹拂下开始撒播种子,为将来美好的收获而工作。

35、 夏天的风有时很闷热,使人十分烦恼;有时又很清凉,使人十分舒服;有时却像凶猛地巨人,咆哮地刮起来,使大海掀起十多丈高的大浪,更会带来倾盆大雨,使山泥倾泻,造成山洪暴发,使人类家破人亡。

36、 秋风像一个仙女,踏着轻盈的舞步,大地变得十分爽朗。枫树的叶子像燃烧中的火焰,飘到金黄色的大地上。年轻人都背着背囊,在秋风中到野外去游玩。

37、 冬天凛冽的北风,把树梢上的叶子都吹下来,只剩下光秃秃的枯枝,小草己枯萎了,小动物不见了,它们都冬眠去了,大地呈现着憔悴的样子。

篇6:感动词语句子

陪你度过每一个生日,直到我先你而去。

就算没有结局,我还是很喜欢你。

爱逗你,因为我潜意识不想你离开我。

等我的绿杨桃变成黄杨桃,就能得到你的告白信吗?

桥上的你在看风景,殊不知你就是我的风景。

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还是在乎你的。

最近目光变得太短了。怎么了?只能看见你。

你是我的盛夏,我是你的光年。

你走了,我却一直都在,等待着爱情能再次回来。

很多人一旦分开,也许就会永远都不再见面。

黑暗和孤单最大的敌人是爱,没有爱的我现在很孤单。

就算你伤我最深最痛最致命我却还是忘不掉放不下你。

篇7:秋天词语句子 古诗

丹枫:枫叶到秋天会变红,故称为丹枫。唐·李商隐《过楚宫》: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

红衰翠减

红:指花;翠:指绿叶。红花衰败,绿叶减少。形容春尽花残或初秋百花凋谢的景象。宋·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秋风过耳: 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千秋万岁: 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秋扇见捐: 见,被;捐,弃。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旧时比喻妇女遭丈夫遗弃。

千秋万代: 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琨玉秋霜: 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落叶知秋: 看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

一叶知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秋行夏令

令:时令。时已秋季,还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时令。鲁迅《阿Q正传》第八章:“但现在是暮秋,所以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而在未庄也不能说无关于改革了。”

春华秋实

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例:“春华秋实,没有那浩荡的春风,又哪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的收成呢?”(峻青《秋色赋》)

林寒涧肃

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霜天红叶

红叶:槭、枫等树叶,秋时变为红色,故称为红叶。

霜天:严寒的天气。

秋阳杲杲

盛暑炙热的太阳。周代以国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八月秋季开始,时值国历五、六月,正当盛暑。

篇8:归化与异化:英汉颜色词语翻译

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着各自独特的物理属性, 它们构成了五彩斑斓的自然现象。而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 表示颜色的词语无论在何种语言中都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连淑能从英汉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列举了26类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 颜色词语就是其中一类, 与成语、谚语、委婉语等公认的语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等加以研究 (邵志洪, 1994) 。因而, 颜色词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描述着事物的色彩、表达文字的思想内容、加强语言的感染力, 此外, 在不同语言中, 传达了不同文化中丰富的内涵, 承载不同的意义, 表达不同的情感, 也使得语言更加鲜明生动,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在人类语言中, 颜色词语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 令人刮目相看, 它在语言科学中已经构成了一个特殊的领域 (钱歌川, 1976:132) 。汉语中, 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英语中有red、white、black、green、yellow、blue、purple、gray、brown。由于颜色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范畴之一, 尽管两种语言在对颜色的表达的数量很多, 但它们作为表达颜色的基本词汇, 在中英文中都是相通的、一致的。但由于中英两国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因其受思维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 对于不同民族的人而言, 各种颜色所产生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联想和象征意义相差甚远, 颜色词体现出各民族独特的“个性”, 带有显著的文化烙印, 反映了两种语言丰富的民俗文化用语及历史渊源。例如:如中文中“红娘”一词, 源于《西厢记》。作品中, 侍女红娘促成了女主角莺莺和男主角张生的婚姻, 后来, “红娘”便是指热心促成他人婚姻的人。如果不了解这一特殊的汉语文化, 简单地译为a red lady (红衣女郎) , 必然闹出笑话。而英语中的“black sheep”则翻译为“害群之马”、“败家子”, 因为这一词语赋予了特定的英民族文化色彩。据说, 早在远古时代有一位英国牧羊人, 总认为羊群中如混有一匹黑马, 则是非常不吉利的, 黑羊被视为“魔鬼的化身”, 后来, black sheep就被引申为“群中败类”。再如:汉语中的白脸、奸臣、黑心肠、戴绿帽、黄色书刊、红眼病等词;英语中的blue jokes、blue talk、greeneyed、yellow streak、black deeds、red with anger等, 这些颜色词均体现了政治文化以及价值观的民族性以及与颜色词之间的特殊关联, 反映出不同社会的政治取向, 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识和文化传统的体现。由于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 它涉及到两种语言与各种知识, 它用的是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忠实地重新表现出来, 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的交流。英汉颜色词语的翻译颇为复杂, 在对待中英文颜色词语的翻译时, 需要译者充分地了解中英文化差异, 领略到其中的微妙之处, 同时具备扎实的翻译技能, 从而仔细考虑, 好好把握, 做好翻译, 使译文的读者能够通过译文了解他国文化, 真切地感受、认识异域风情, 达到传播文化, 促进民族交流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2 归化、异化与中英文颜色词的翻译

2.1 归化与异化

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及冲突给翻译者带来了难题, 而“归化”、“异化”两种翻译手段的灵活运用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法。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与意译 (liberal translation) 执政在翻译界一直非常的激烈。而归化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与异化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之争, 便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和异化最早由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r) 提出, 他认为:“翻译只有两种方法, 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 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 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 让作者靠拢读者。”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一种是使作者靠拢读者。翻译理论家文努蒂L.Venuti在此基础上将政治、社会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因素考虑进来, 将归化、异化作为两个翻译术语提出。将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的风格, 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 (strangeness) 的翻译策略定义为归化;而异化则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韦努蒂, 2004) 归化要求译者向读者靠拢, 翻译时要求表达形式、文化因子均与译语吻合;异化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异质。归化派坚持以目标语、译文的读者为归宿, 采取译文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形式、色彩和风格来代替和再现原文;异化派则认为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 力求保持原文的形象、色彩和风格。

2.2 归化、异化与中英文颜色词语的翻译

归化与异化作为英汉互译的两种策略, 在处理带有文化特色的原文时, 究竟是采用归化还是采用异化, 只要能达到传达原文的信息、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即可。以下笔者就一些实例对异化法、归化法在颜色词翻译中的具体应用予以分析。

(1) 异化法

采用异化法, 无论是原文的异域文化特色、异域语言形式还是作者的独特的写作手法, 均可以得到很好的传达。常采用如下两种方法:

1) 直译

人类文化具有一致性, 颜色词在源语和目标语中赋予了相同的意义, 给原作者和译语读者能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联想, 因此, 译者常采用直译的方法。

如:black board、blue sky、gray clothes、red carpet、white person, 这些词中的black、blue、gray、red、white均指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颜色, 因而直译为“黑板”、“蓝天”、“灰衣服”、“红毯”、“白人”。

2) 直译加注

虽然不同民族给同一种颜色词赋予相同的意义, 但由于民族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背景的不同, 再加之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在视觉和心理上引发了不同的联想、象征意义, 也蕴含了的语义。对于这些词语, 就宜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

如果将black market、black spot、green pound译为“黑市”、“黑点”、“绿色英镑”, 势必会给人们产生疑惑, 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意思, 这种情况采用直译加注, 有助于理解。由于black在中英两种语言中均有“不良”之意, 由于black market是指市场上的违禁交易, 因而译为“黑市 (违禁货物的交易) ”, 同样“black spot——黑点 (贫困或落后地区、棘手的地方或事情) ”, “green pound——绿色英镑 (英国参加欧洲共同体农产品交易使用的货币) ”。

上述例子予以加注, 易于译文读者理解, 减少了阅读障碍。

(2) 归化法

翻译过程中, 译者常遇到一些因各种由于语言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无法逾越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 译者就只能而采取归化法, 将自己的译笔向目标语靠近, 尽量用译文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形式、色彩和风格代替和再现原文。

1) 意译

由于中英颜色词语的差异存在, 如果一味地直译, 难免会因文化差异造成误解, 尤其是在翻译习语、典故时, 由于其由来已久、渊源深远、不易理解, 针对这一类词只能舍弃语义含义, 保全语用含义而选择意译。

如“Black Maria”为“囚车”之意, 而非“黑玛丽”。这是源于19世纪初, 一位名叫叫Maria Lee的黑人妇女在波士顿开了一家小旅店, 专门招待过往海员。她身高力大。常常挺身而出, 协助警察治服罪犯。即使是一些惯犯, 对她都畏惧三分。当警察遇到困难时, 就会说“派人去叫Black Maria来”。此外, Maria还常帮着警察把罪犯押到拘留所。在1938年, 当第一批运送囚犯的马拉警车从英国引进时, 人们为了纪念她, 就以“Black Maria”称之。“Black Maria”就是这样被作为“囚车”的代称沿用了下来, 但常用于口语中。至于用“Black”一词, 不仅因为Maria是黑人, 而是因为当时的囚车也是黑色的。像这样的颜色词, 其寓意隐晦, 要想真正理解, 必须弄懂其文化背景, 采用意译来传达。

再如:“in blue mood”中blue一词在英文中含有“忧伤”之意, 在此与“mood”一起, 很显然译为“难过、沮丧、抑郁”合适。

Mr.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

译文:布朗先生是一位忠实可靠的人。那天, 他的气色不好, 近来他一直都闷闷不乐。我见到他的时, 心事重重。我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

其中white、green、blue、brown、pink都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这样才能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而避免了使读者产生疑惑。

2) 意译加注

一些词由于文化差异、历史久远, 读者在阅读时常常费解。在英译汉中, 对这类词语一般先采用意译, 而后再加注。这类词尤见于专用术语。如:

Redout红视 (因血液突发涌到头部而造成的视觉模糊的现象) )

Blackjace二十一点 (赌钱的扑克牌游戏)

Whitespirit石油溶剂油 (用来稀释油漆, 清除刷子或衣服上的油漆)

3 小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两种语言中文化词语的异同, 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并翻译颜色词语。通过归化或异化两种翻译方法, 达到增进文化交流, 再现原文的目的。但无论采用的是归化还是异化, 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异化要求译者向原文靠拢, 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异质, 是翻译的发展趋势, 因而译者在翻译时尽量采用异化, 若此方法不能完全传达译文的原意, 则可采用加注的方法;但如异化不能达到目的, 则采用归化法。译者需根据翻译的实际, 选择适合的翻译方法, 同时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 提高对目标语的敏锐感, 力求译作能够为目标语言人们所接受, 再现原文缤纷绚丽的色彩和独特鲜明的民族文化, 从而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

摘要:中英文颜色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差异给译者带来了翻译上的障碍。本文在对中英文颜色词语内涵了解的基础上, 将英汉互译中的两大翻译方法:异化和归化作为中英文颜色词语翻译的两大策略。译者根据翻译实际需要, 可采用直译、直译加注、意译、意译加注的方法, 使中英文颜色词的翻译能够达到传达原文的信息、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颜色词,文化内涵,异化,归化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3.

[2]钱歌川.色彩的含义和用法[A].英文疑难详解续篇[M].香港:中外出版社, 1976.

[3]邵志洪.英汉颜色词使用的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4 (1) .

[4]韦努蒂.译者的隐身[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省长在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大学生对高校社会实践实施状况满意度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