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2024-07-01

《电化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篇1:《电化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电化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高级中学张浩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

(1).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3)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4)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1)适当时间里学生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2)能根据电化学的原理解决有关设计电解池和原电池的问题.二教学重点: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及其应用。三教学难点:原电池、电解池的分析、判断。

四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景——复习讨论——归纳总结——教师评价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 多媒体示屏(2007年宁夏高考试题化学26题)问题1:是否做过此题?

问题2:此题考查了那些知识点。

[引课]由于电化学知识跟我们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以及国防建设密切相关,所以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有关电化学的问题。[板书]:电化学专题复习

[学生活动]:观看07年考试说明 [板书] 一.装置和电极的名称判断 [学生活动]:判断解答

问题:(2006年全国高考题)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A、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B、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C、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D、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问题:锌、溴蓄电池的充、放电的电池总反应为: Zn+Br2

Zn2++2Br-,下列各反应:

①Zn-2e-=Zn2+

②Br2+2e-=2Br-

③2Br--2e-=Br2

④Zn2++2e-=Zn,其中充电时的阳极和放电时的负极反应分别是 A.①②

B.③①

C.④②

D.③②

问题将Al片和Cu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HNO3中,另一组插入稀NaOH溶液中,分别形成了原电池,则在这两个原电池中,正极分别为 A.Al片、Cu片

B.Cu片、Al片

C.Al片、Al片

D.Cu片、Cu片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原电池、电解池的判断,原电池电解池电极的判断 [示屏总结]: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总结 ①外接电源

一般来说:有外接电源的为电解池,无外接电源的为原电池 ②充电电池

放电时为原电池;充电时为电解池 ③电镀池、铜的精炼判断:

阳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中金属阳离子 原电池电极的判断

正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还原反应,得电子 负极:相对活泼的金属,氧化反应,失电子 电解池电极的判断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氧化反应,失电子…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还原反应,得电子… [板书]:二.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的书写 [示屏]:

[学生活动]:练习[师生共同评析] [过度] 燃料电池的电极以及电极反应式

例题3:阿波罗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是氢氧燃料电池,其电池反应为:

2H2+O2==2H2O,电解液为KOH溶液。

(1):负极应通入_

__气,正极通入__

_气, 电极反应为:负极_____________ __

正极_____________(2):如把KOH溶液改为H2SO4溶液作电解液,则电极反应: 负极_______

___正极_________

___(3):如把KOH溶液改为熔融的Na2CO3作电解液,则电极反应为: 负极______________

__

正极_______

_____(4):如把H2改为CH4,KOH溶液作电解液,形成燃料电池,则总反应式:

电极反应: 负极

__

正极______

___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 [示屏总结]: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总结

①本质上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因此可借助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离子反应配平的技巧来书写。

②要充分考虑生成物所处的介质----电解质环境。必须将电解质溶液中参与电极反应的这部分介质写进电极反应式。电极的放电顺序: 阴极:阳离子放电,放电能力与金属活动顺序相反。K +、Ca2+、Na +、Mg2+、Al3+、Zn2+、Fe2+ Sn2+、Pb2+(H+)Cu2+、Fe3+、Hg2+、Ag+.得e-能力依次增强

阳极:活性电极(除Au、Pt、C等)放电能力﹥阴离子。即: Zn、Fe… Cu、Hg、Ag ﹥S2-、I -、Br -、Cl -、OH -(水)、NO3 -、SO4 2- 失e-能力依次减弱 练习 .某学生欲完成 2HCl + 2Ag = 2AgCl↓+H2↑反应,设计了下列四个实验,你认为可行的实验是

(07山东理综)29.铁及铁的化合物应用广泛,如FeCl3可用作催化剂、印刷电路铜板腐蚀剂和外伤止血剂等。

(1)写出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铜板的离子方程式

。(2)若将(1)中的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请画出原电池的装置图,标出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3. 2004年江苏高考)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流总反应式为: Zn(s(+2MnO2(s(+H2O(l(=Zn(OH(2(s(+Mn2O3(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电池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2MnO2(s(+H2O(l(+2e(=Mn2O3(s(+2OH((aq(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外电路中每通过0(2 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 g 4.(07全国II理综)10.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极附近的SO42—离子浓度逐渐增大

B.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C.正极有O2逸出

D.铜片上有H2逸出

07年上海卷)右图是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其中c、d为石墨电极。则下列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A a为负极、b为正极 B a为阳极、b为阴极

C 电解过程中、d电极质量增加 D 电解过程中,氯离子浓度不变

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中有广泛应用。右图表示一个电解池,装有电aX、Y是两块电极板,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相连。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X、Y都有是惰性电极,a是饱和NaCl溶液,实验开始时,同时在两边各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则,①电解池中X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在X极附近观察到的现象是。②Y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检验该电极反应产物的方法是。(2)如要用电解方法精炼粗铜,电解液a选用CuSO4溶液,则

①X电极的材料是,电极反应式为。②Y电极的材料是,电极反应式为。

(说明:杂质发生的电极反应不必写出)

练习:07年宁夏高考化学26题 [学生活动]:解析并评价 [本节课小结] 多媒体示屏

篇2:《电化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第六师一0五团学校

孙玉婷

化学计算使学生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和继续学习及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它能使学生从量的方面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把握化学计算的技能和培养一些能力,因此在化学课教学中我有突出了计算习题的教学,因为:

⑴ 学概念是化学计算的基础。

通过化学计算,可以了解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把握程度。这样,教师就能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必要措施。例如:学生对溶解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的换算经常搞错,那就必须从这些概念出发,弄清它们的涵义,然后从溶质、溶剂、溶液的量的单位寻找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得到解题的途径,这样通过化学计算,使学生对化学概念有了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

⑵通过一题多解,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学生熟悉解题的一般要求,把握一般解题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爱好,可以使学生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机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办法可以引导学生多中选优开拓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3)行综合计算题的练习,培养学生化学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化学综合计算题,把较多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原理,物质知识和多种计算机能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计算题的练习,可以更好的练习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化学计算技能和解题能力。在加强综合计算题指导时,着重点放在题目的分析和解题思路上。复习中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观察对比法,让学生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与格式,重点在于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也就是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属于哪种类型的计算,需进行哪些换算,本题的突破口在哪里等等,通过分析整理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并根据思路,完整规范地写出解题过程。在教学中还设计了一个辨析与改错环节,更是让学生加深了印象,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评价。

篇3:《电化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专题,构建,精选,稳中有升,兴趣

进入初三下学期后,学生的学习重点逐渐从对于新知识的摄入转移至对于旧知识的复习,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比较枯燥和乏味。如何有效地做好初三化学知识的复习工作,便成为了老师首当其冲要思考的问题。对于化学学科,考虑到其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巧,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为庞杂细碎,所以,我们教师更需要找到一条切实可行、有效的初中化学复习路径。经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小专题复习的方式十分值得推荐。

一、专题开设脚踏实地,精选内容逐个吃透

对于专题内容进行选择与确定是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笔者认为,教师要时刻牢牢把握小专题复习服务于整个初三化学总复习的目标,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从基本知识出发、从中考考点出发,脚踏实地地稳步进行,保证小专题复习过程能够较为完整地涵盖所有化学知识点。在复习课上光老师梳理知识点,提问学生,特别在五、六月份比较热的季节里进行这样的复习,枯燥乏味,没有几个学生能认真听课,效果当然不佳。我们教师应少说,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中考小专题复习“水”时,笔者将1水的组成;2水的净化;3硬水的软化;4水资源的保护;5有关水的化学方程式这五个知识点编成一个大题目。这个大题目中的5个小题分别整合了这五个知识点的经典例题。一上课请学生先做6分钟左右,同时教师巡视,在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上做好记号。接着教师讲解、提问、拓展,同时学生自己在例题上纠错。如在讲3硬水的软化时,会复习到什么是硬水?如何鉴别?如何软化?对于掌握好的学生会补充石灰纯碱法来软化硬水,从离子角度来除去Mg2+、Ca2+等,来提升学生的能力等等。时间控制在26分钟。最后进行小结,强调错误的地方和好的方法。剩余的10分钟时间学生练习本专题的包装好的类似又有些拓展的练习如选择填空等 (前面讲不完也要练)。教师及时批改,对成绩进行分析量化,使学生知晓自己的化学成绩处于什么档次,学生就会有危机意识,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对于个别学生可进行课后辅导。

鉴于初三阶段所需要复习的化学知识点数量较大,教师在确定小专题复习内容时应当对知识点进行逐个精选,将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加工、包装、整合后加入小专题中。认真做好学案,不断完善,精益求精。通过课堂教学脚踏实地地带领学生将其逐个吃透,要注重实践,留有时间进行当堂练习,做到有讲必练及时批改。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后及时反馈给学生,来实现学生对于初三化学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专题开设稳中有升,略微高于平均水平

如果小专题中所选择的知识水平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难度,初三复习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复习除了要将所有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汇总与回顾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再学习的过程中升华对于既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程度,达到学习的新阶段。因此,保证专题开设的难度稳中有升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沪教版第七章为代表,初中化学学习中常会出现一些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预留出空间的部分。确实,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各种方向与类型的化学知识,知识之间彼此交叉配合,往往能够组合出很多开展探究的可能性。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化学试题,探究类型的考题不在少数,而且形式越发灵活,知识点的考察也越发灵活。经过仔细分析,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已经可以单独形成一个考察类型,侧重考察考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与评价能力。很多学生感到这种考题捉摸不定,复习时无从下手。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属于拔高类问题,笔者在复习过程中也对这部分知识的难度进行了适当提升。如复习时笔者开设了名为“氢氧化钠探究之旅”的小专题。探究之旅第一站:现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此溶液变质了吗?请学生进行猜测,并写出猜测依据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请学生在给定的试剂中(酸碱指示剂,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钡溶液)进行选择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说出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不行的说出理由。第二站:前面我们已经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钠,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碳酸钠杂质(可选择试剂:稀盐酸,氯化钙,氢氧化钙,氢氧化钡)。第三站: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程度是完全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呢?之后进行归纳碱的化学性质,最后将事先整合包装好的习题进行及时巩固。虽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讨论与修改,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提升知识难度的时候,教师们不能一味追求知识内容的深化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三的学生毕竟接触化学知识的时间不长,一些过于灵活成熟的化学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尤其要把握住提升小专题知识难度的“度”,既要略微高于之前课堂学习时的平均水平,又要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的复习,才是有效的。

三、专题开设灵活多样,开阔视野提升兴趣

很多教师认为,只有在初次课堂教学当中才需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到了复习阶段,只需按部就班注重知识复习本身即可,其实不然。化学学习进入复习阶段,随着知识内容的重新回顾与知识难度的逐步提升,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十分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这对于有效复习是非常不利的。如何提升学生们的复习兴趣,仍然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例如学习了H2、O2、CO2等气体的特征、用途等内容,逐个平铺直叙地复习难免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笔者改变了思路,以能在瞬间去除洗衣粉难以除去的多种污渍的“污渍爆炸盐”为例,告诉学生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过碳酸钠溶于水时,会生成Na2CO3和H2O2。怎么来通过实验验证生成Na2CO3和H2O2呢?经过讨论确定1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通过分液漏斗a加入新配制的“污渍爆炸盐”的饱和水溶液,收集一试管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是氧气;2通过分液漏斗b加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是CO2。之后提问氧气和二氧化碳还有那些化学性质,来完成这两大气体化学性质的知识构建,同时对比了CO2和水发生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物会不同的原因。最后反思了实验的不足。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到很轻松、很新鲜,自然产生了兴趣,气氛很活跃。

苏州市化学中考中有30个共60分的选择题,选择题的得分是取得优秀成绩和及格的关键。经仔细研究这些考点之后,笔者精心编制了一份判断题专题,做题时要对其中错误的判断题进行改正。学生感到非常的新鲜,怎么化学也做判断题了。对最后冲刺阶段的每天20道判断题学生做起来非常起劲,最后对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判断题再重新包装,再练习,对提高选择题的得分,效果比较明显。

由此可见知识内容是固定的,但呈现知识的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化学学习进入总复习,教师要特别从心态上注意学生。一个高涨的复习热情与稳定的复习心态对于复习效果来讲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开设小专题复习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多种复习方式,适当开阔学生的化学视野,尽可能地提升学生们的复习兴趣,为课堂实效提供保障。

篇4:以化学实验引领专题复习教学

对于复习课发展性的内在要求和面对复习课的现实困境,笔者以为化学复习课要深度探析其内容要素及其作用关系,从而架构起一个既实在落实而又有教学空间的鲜活课堂。通过教学实践认为,选取生活题材在实验引领下,应用小专题复习,使整个复习过程充满启发性、思考性和探究性,整体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

一、小专题复习,落实知识,形成体系

应对中考,要复习的知识很多很杂,通过小专题复习的形式,可以逐个巩固与突破,并形成知识体系。新课授完后的第一轮复习,选择知识点专题复习,归纳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在完成知识体系复习后,为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应组织各类题型的专题复习,熟练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化学实验引领,活化课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挖掘和创新实验情境素材,是优化复习教学的有效“催化剂”。对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知识建构难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有裨益。

复习时,学生对学过知识已经一知半解了,教师如果仍只是单纯地讲解学生已不感兴趣,应选择一定的实验来复习,可重新点亮学生的知识点。

设计化学实验时,要立足于知识回顾,降低问题难度,突破知识难点,知识应用与创新。特别是那些重点实验,涉及生活化的实验及实验步骤要与专题知识一起有机融合。

三、生活化题材,感悟知识价值

生活充满化学,化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知识的应用,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化学知识贴近生活实际,充分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自主创新的。实践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无论在学生上学的路上,还是在学生家中的厨房,或是学生喜欢的魔术里,他们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皆化学。”缺乏生活味的教学,会使学生觉得学习过程是机械死板的,感到学习化学无非是看看实验、记记结论、练练习题,鲜活的教学内容被教条化,课堂变得乏味无力。如果平时教学中能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运用到教学中,则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生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从生活中走进课堂,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化学的遥远感没有了,同时课堂研究的是身边的具体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价值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四、练习问题分层渐进,整体提高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各类学生有所提高,因此在复习教学设计中,对问题与练习要从易到难都设置,使各类学生都得到锻炼与提高。如《常见的碱及其性质》复习教学设计中,教师就要设计化学书写物质分类、常见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区别酸碱中性溶液等这些问题练习,给中下生搭建台子,让他们感受能做练习的成就感,同时也设计框图推理题及实验探究痰盂箱白色固体成色的探究题,让优生感受冲击中考高分的喜悦。

篇5:中考化学推断题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推断题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题目。通常以常见元素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为载体,以方框图或其他简明符号给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考查学生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分析、逻辑推理的综合能力。这类题既能考查同学们掌握元素与化合物等知识的熟练程度,又能很好地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抽象、求异、发散等思维品质。这类题型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紧凑、文字表述少,包含信息多、综合性强,思维能力要求高;推断过程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分析,计算和逻辑推理(讨论)并重。且这类试题知识容量、思维容量大,可以随意调控试题的难度、梯度、开放性以及学科内的综合等,因此也是拉分的一个题。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两点成功之处:

一是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断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结合试验解决难点,注重方法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乐于探知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学,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重、难点把握准确处理得当。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思考中寻找方法,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很难想到,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精讲点评,通过例题及时总结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方法。

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学”,力求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在进行本节课的难点,即寻找“突破口”时除介绍突破口要抓住“特”字外,为学生展示了(利用演示文稿)记忆 “特”字的具体方法。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和准备不足,本节课也存在诸多不足:我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即:

一是 “备”。备课除备教材、还需备学生,但我在备课时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答题程度等分析得不够准确,备课除备教材、还需备学生,但我在备课时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答题程度等分析得不够准确,所以我选择的例题和习题,对我的学生来讲还是难了,课堂容量也大了,导致课堂效率低。

二是学案的设计。在设计学案时,知识储备考察环节可设计为课前预习环节,或以作业形式提前布置,然后在上课时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将从中选出的好的总结方法或记忆方法展示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间的互补学习,又可以赢得宝贵的时间,从而将学习重点放在解题思路上。三是幻灯片的设计。在制作幻灯片时,忽略了放映效果,不仅字号太小,放映时还很模糊,导致教学效果差。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学习多媒体教学方法及制作要领。

篇6:《电化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发布:马桂萍 时间:2010-4-14 10:21:25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

576 讨论: 专题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

银川二十中 杨青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认识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2、知道如何设计实验,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3、熟记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前提测评:

1.公元2世纪,我国古代炼丹家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炼丹专著,书中描写到: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这句话是指黄金的性质在强热条件下()

A.易氧化 B.易还原 C.很稳定 D.很活泼

2.下图是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中铜、锡、铁、铝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

用编号填空:铝的利用比铜和铁晚的多,原因是(),目前铝在多个领域替代易生锈的钢铁,其主要原因是()。

①铝的硬度小 ②铝很活泼 ③地壳中铝的含量高 ④铝的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3.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 铁钉表面产生气泡 ; 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③铁钉的质量减轻 ;④液体的质量减轻。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在西汉古籍《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这是湿法冶金的先驱。其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导学达标: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设置问题情景:将黑色粉末抖落酒精灯的火焰,黑色粉末燃烧。【活动与探究】

提出问题:黑色粉末是什么?

做出猜想:① ② ③ 小明说:不是氧化铜,理由是。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请你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推测此黑色粉末(一种常用的)是什么?并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步骤

现象和结论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你发现铁能跟哪几类物质发生反应? ① 金属 + 氧气 → 金属氧化物 ② 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③ 金属 + 盐溶液 → 新金属 +新盐 【讨论】

1、所有的金属都可以和氧气反应吗?

2、你知道它们和氧气反应的条件吗? 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得出结论:活动性Mg,Al ﹥ Fe,Cu ﹥ Au 【演示实验】红色喷泉。取两个广口瓶,B瓶中盛满滴过10滴红墨水的水。A瓶中放20克锌粒,再注入盐酸直到刚好浸没锌粒为止,塞紧橡皮塞。过一会就可看到红色的水从尖嘴管喷出。

【动动脑】原因是:B瓶中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随着氢气量的不断增多,氢气对水的压强也越来越大,最后终于使水通过尖嘴管压了出来,形成红色喷泉。

【动动脑】观察此图(镁、锌、铁、铜与盐酸反应的实物照片),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动动脑】在天平两端各放两只大小质量相等的烧杯,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CuSO4溶液和MgSO4溶液,再分别放入两个大小质量相等的铝球,天平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倾斜了。为什么?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uSO4溶液 MgSO4溶液

得出结论:活动性 Mg ﹥ Al ﹥ Cu 【讨论】可用哪些方法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小结: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的方法 1.实验依据: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与剧烈程度(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3)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反应 2.事实依据:

金属被人类使用的历史,金属被腐蚀的难易等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㈠ 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逐渐减弱 ㈡ 金属活动性顺序主要应用:

1、判断金属跟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及其反应的快慢。【动动脑】

等质量的三种金属A.B.C与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反应,都生成+2价的金属硫酸盐。其反应情况如图所示。依图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它们相对原子量大小的顺序是。

2、判断金属跟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活动与探究】

请用下列药品和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

药品:铁丝 锌粒 铜丝 稀硫酸 硫酸亚铁溶液 硫酸锌溶液 硫酸铜溶液

仪器:试管 胶头滴管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实验步骤

现象和结论

【动动脑】

某课外活动小组从摄影店收集到废弃的定影液(含有一定量的AgNO3),准备将其中的银以单质的形式全部回收。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活动:

(1)【设计方案】①加入比银活泼的金属单质 ②除去金属混合物中的杂质(2)【小组讨论】①选择加入的金属

甲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铜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和铜;

乙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和铁。你认为 同学的方案更合理,其原因是,该方案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除去银粉中混有的金属向金属混合物中加入的试剂是,化学方程式为

(3)【进行实验】过程如下:①废弃定影液+足量某金属;操作a;得到金属混合物和溶液 ②金属混合物+某试剂;操作a;得到Ag和溶液B 请回答:操作a是,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溶液B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4)【产品验证】请你设计一种简单方法验证得到的银中是否还含有铁粉,方法是。

知识连接:

1.苹果、梨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为什么会变黑?

答:因为苹果、梨等水果的细胞里,都有鞣酸,鞣酸能与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2.金属铁与浓硫酸接触后,能与其发生反应并在铁表面生成一层结构致密的氧化物,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该现象称为金属的钝化。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铁桶来盛放浓硫酸。某硫酸厂中的一位工人,将一盛放过浓硫酸铁桶稍做冲洗,一段时间后,用氧炔焰来切割铁桶,突然铁桶就发生了猛烈的爆炸,请你来解释爆炸的原因。

篇7:《电化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化学专题复习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探索

摘要:化学专题复习课教学,需要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创造真实科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趣味性和生活性,以便拓展复习课的深度和广度,将科学观念更好的落到实处。

关键词:情境

复习课

主题

化学复习课教学通常是梳理考点、讲析典型试题、巩固练习、模拟考试,这些常规做法已经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效率比较低下,知识点难以落实。假如我们创设恰当科学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使主题复习教学高效深入,从而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进而解决生活与化学结合的实际问题。

一、利用身边的物质,建立类物质思想。

化学是研究物质,我们要抓住化学学科特征,利用化学物质进行主题化复习,提高复习质量。如教师展现针状硝酸钾晶体实物,引导学生可以从其组成、分类、化学式相关计算、化合价、做黑火药炸药原料书写化学方程式、深入思考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转换、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相关计算、硝酸钾作用、检验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放出氨气、能否与其它物质一起发生复分解反应等等。通过问题引导、实验探究步步深入讲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及发生条件、溶液相关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学生对这化学物质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对一类物质进行归纳学习。我们再探究氢氧化钠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采用类物质的思维进行思考。

二、利用实验的“意外”,探究“意外”的惊喜

化学实验意外无处不在,我们不能当成失败而懊丧,如果我们深究“意外”的原因,挖掘其中深意,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实验中出现的真实“意外”问题,会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和深度思考“意外”发生的原因。

如在一次实验中,小锋不小心把硫酸铜溶液滴加到了盛有5%H2O2的溶液中,发现立即有大量的气泡产生。硫酸铜溶液中含有三种粒子(H2O、SO42-、Cu2+),小锋想知道硫酸铜溶液中的哪种粒子能使双氧水分解的速率加快。请你和小锋一起回答下面有关问题,并设计探究实验的三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1)你认为最不可能的是哪一种粒子?

理由是。

(2)检验实验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

(3)小锋如果要确定硫酸铜是催化剂,还须通过实验确认它在化学反应前后;

酚酞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红,随后红色消失?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不变浑浊?镁条燃烧有黑色物质生成?铁丝伸入硫酸铜中有气泡放出?

三、生活的情境,认识化学的价值

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效复习,使学生养成化学很有用的观念,它可以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并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同学讲自己游玩5A旅游景区美丽金丝大峡谷的感受,空气清新、水甘甜、美食诱人。引导学生如何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透明的水都能饮用?如何将水的净化?美食中含有那些营养素?你能否为家人做一次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的午餐呢?

四、综合实践情境,培养追根溯源的科学精神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化学教学的主旋律,根据发现的现实问题,创造综合实践情境素材,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落到实处。

金秀在家里发现了一包过期的海苔,包装内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石灰干燥剂”(主要成分为CaO)。海苔过期了,石灰干燥剂有没有变质呢?金秀拿着这包石灰干燥剂约化学老师一起到实验室进行如下探究。

辨析俗称:“石灰干燥剂”中的石灰是指(填序号)。

A.消石灰

B.生石灰

C.石灰石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石灰干燥剂没有变质;

猜想二:石灰干燥剂部分变质;猜想三:石灰干燥剂完全变质。

请设计你的实验方案并自选药品仪器进行验证。

反思与评价:石灰干燥剂表面的覆盖物,影响了正确结论的得出,秀兰由此联想到生活中有些物质表面的覆盖物,是起保护作用的。试举一例:。

拓展延伸:从确定这包石灰干燥剂成分的角度,请你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我们还可利用真假黄金的鉴别可以对合金、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相关纯度的计算等等;

五、巧用化学史,培养探索精神

化学给我们知识,化学史给我们智慧。结合化学史的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制碱先驱侯德榜,面对外国对中国制碱技术的封锁,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热爱的制革专业,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历经五年独自求索,终于揭开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并公布于世;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为发展小化肥工业也做出巨大的贡献。

六、利用实验仪器,实现模型构建

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化学实验不可缺少的仪器,也可成为专题复习的素材。

对于常见的试管我们可以设计相关问题,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思考:试管放的方向不同,各有什么作用?试管的用途有哪些?你能设计出改进实验中的试管?三大气体的制取、CO还原CuO实验改进、加热、取液体等等

还有生活中常用的注射器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代替长颈漏斗、改进实验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分子间有间隙、电解水装置改进、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等等。

实验仪器创造情景进行主题化复习,不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还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相关知识的模型构建。

复习课中的方式并无现成的模式可参照,我们肯开动脑子,善于收集有主题式复习教学的一切素材,研究教法。创设多种方式的情境会使主题式复习收到很好的效果。首先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其次检验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探究的能力;最后锻炼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以生活中的物质、意外、活动等为情境探究的主体时,有时会出现学生意料外的惊喜,此时教师就要随时注意观察收集生活素材,并对适时启发和指导,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小组协作解决问题。

化学复习课工作绝不是旧事重提,而要推陈出新,采用创设精准真实情境的复习策略,实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提高学生的毕业学业水平成绩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永军,主题探究式初中化学实验复习的实践——以“探究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07期

篇8:《电化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2) 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与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难点: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教学流程】

●游戏激趣, 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游戏课引课。 (学生比赛:在多种未贴标签的试剂中找到Fe Cl3溶液。)

师:请问你是怎么找到Fe Cl3溶液的?

生:溶液颜色为黄色。

师:很好!抓住物质的特征是我们对物质进行鉴别的关键, 本节课我们就根据物质的特征重点学习有关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设计说明:用游戏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板书: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温故知新, 理清思路

师:通常我们依据物质的哪些性质完成对物质的鉴别?

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师:上面的环节, 应用到了Fe Cl3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颜色为黄色。在我们学习过的酸、碱、盐类物质的水溶液中, 还有哪些溶液是有颜色的, 溶液有颜色的原因?

生:硫酸铜溶液为蓝色, 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溶液显色的原因是其中包含的金属离子导致的。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1:溶液的颜色。蓝色:含Cu2+的溶液黄色:含Fe3+的溶液浅绿色:含Fe2+的溶液。)

师:根据溶液的颜色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鉴别物质, 这是根据物理性质鉴别的优点———简单、快捷。

(课件展示:鉴别下列各种物质, 并说明理由。)

1.CuSO4溶液和水;2.水和酒精;3.锌和汞;4.Na2CO3粉末和Ca CO3粉末;5.浓盐酸和浓硫酸。

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进行说明。

师:在鉴别物质时, 优先考虑的是物理性质。但如果物理性质相似, 不易鉴别时, 怎么办?

生:利用化学性质鉴别。

师:酸、碱、盐类物质因涉及内容较多, 相互间反应错综复杂, 在根据化学性质鉴别时, 关键要抓住明显的实验现象, 通常酸、碱、盐类物质的反应中有哪些明显的现象?

生: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2:酸碱盐中常见产生气体的反应。)

1.活泼金属和酸反应产生氢气;

2.碳酸盐 (碳酸氢盐) 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铵盐和碱反应产生氨气。

师:明确酸、碱、盐类物质反应生成物中一些典型的沉淀是我们鉴别物质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沉淀有以下几种。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3:酸、碱、盐反应中常见沉淀。)

白色沉淀:Ag Cl、Ba SO4、Ca CO3、Ba CO3、Mg (OH) 2、Al (OH) 3;

蓝色沉淀:Cu (OH) 2红褐色沉淀:Fe (OH) 3。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疏理, 巩固基础知识, 为下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设计实验, 活动探究

师:桌面上有两瓶没贴标签的无色液体, 它们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课件展示:活动探究一: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可供选择试剂———无色酚酞、Na2CO3、铜丝、Fe Cl3溶液、锌粒、KOH溶液、Ba Cl2溶液、CuO、CuSO4溶液、镁带。

师:请同学们就亲自动手完成鉴别, 每小组汇报时请说明所选择试剂并描述实验现象。

生:第一小组:锌粒, 产生气泡;第二小组:Ba 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第三小组:铜丝、失败;第四小组:CuSO4溶液、生成蓝色沉淀;第五小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第六小组:KOH溶液、失败;第七小组:镁带、产生气泡;第八小组:Fe 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第九小组:Na2CO3、产生气泡:第十小组:CuO、黑色粉末消失, 溶液变蓝。

师:请第三小组和第六小组分析失败的原因。

生:所用药品为铜丝, 为何无现象解释不清。

生:所用试剂为KOH溶液, 估计KOH溶液加多了, 所以无现象。

师:请其他小组帮助这两个小组分析原因, 总结一下鉴别物质时的注意事项。

生: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 KOH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无现象。

师:鉴别物质要根据物质的性质, 根据性质选择物质时还要看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请各小组将鉴别过程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 依据记录总结鉴别的一般步骤。

生: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设计说明:学生亲自动手, 体验物质鉴别的一般过程, 体验成功, 反思失败。通过设计与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师:如果待鉴别物质增加为3种, 你们能完成鉴别吗?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一:选用一种试剂鉴别:Ba Cl2、Na2CO3、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设计方案———可选用紫色石蕊试液、稀硫酸加以鉴别。

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生:还可以选择可溶性的碳酸盐。

师: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注重启发式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分析思考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师:通过以上练习, 我们掌握了选用合适的试剂鉴别物质的方法, 如果不选用任何试剂, 能否完成鉴别呢?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二: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能否鉴别Ba Cl2、Na2CO3、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论。

师:根据学生描述总结解题方法, 取样编号、两两混合、记录现象、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三:不用其他试剂鉴别稀盐酸、Na2CO3、KCl和Ca (NO3) 2四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后, 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合作与交流, 分析、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成就感, 使其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小结

师:抓住易于观察的现象及一些典型离子间的反应, 我们能确定物质鉴别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 勇于探索, 善于总结, 坚持不懈, 成功就会属于你。

【教学反思】

本节专题复习课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 渗透化学方法的复习课, 它不再局限于对旧知识的简单回忆和概括, 注重启发式教学,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 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在选用试剂完成物质鉴别的过程中, 设置实验探究和设计实验方案等环节,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 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出酸、碱、盐类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体会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汇报展示和书写鉴别过程的实验报告,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提高学生使用化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汇报结论中的两个失败小组, 我并没有及时加以讲解, 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不仅激励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而且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在学生掌握选择试剂完成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后, 拓展思维———不用任何试剂来完成鉴别, 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篇9:《电化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三化学 专题复习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35-01

高三化学平衡专题复习要明确考纲中对各个知识点的要求,且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来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另外,化学平衡是一门抽象难懂的知识,教师在复习阶段应将抽象知识进行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一、化学平衡的分析

1.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点

化学平衡是高三化学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高考试卷中的可考程度较高,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的状态。这个概念里涉及到化学平衡自身独特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该概念,具体主要包括这几方面:(1)动: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化学反应状态(正逆反应仍在进行)(2)等: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对于同一物质而言)(3)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对于各种物质)(4)同:一定条件下平衡的建立与途径无关,在一定条件下可建立相同的平衡(等效平衡)(5)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在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这些化学平衡的特点也就是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所在。

二、高三专题复习化学平衡的教学对策

为了更好的开展化学平衡复习,首先要基于对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教师在高三专题复习过程中应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对策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高考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夯实基础知识,明确化学平衡本质。高三专题复习阶段在题目的数量和难度上都会有所加强,但老师不能盲目的给学生进行题海战术,纵观各年高考真题,对化学平衡这部分知识的考察内容仍以基础为主,在基础之上有所拔高,但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教师进行专题复习中首先要做到夯实基础知识,明确其本质。

比如,化学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其中涉及多个基础知识:明确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即用同一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该物质的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相等,用不同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速率不一定相等但必须符合两方面:a.表示两个不同的方向b.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可设置如下习题。

例: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N2 + 3H22NH3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N2的消耗速率等于N2的生成速率

B.H2的消耗速率等于N2的生成速率的3倍

C.NH3的消耗速率等于N2生成速率的2倍

D.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N2,同时生成3nmolNH3

通过类似上面的基础知识的强化和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在面对比较复杂的高考题时也能够沉着应对,这才是高三专题复习的真正目的。

2.化抽象为具象,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高中化学平衡是理论强、比较抽象的学科知识,在高三专题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具、实验、图形等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化为具象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例如,对于“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中涉及了很多压强、浓度等内容,教师可以使用U型管为学生做示范试验,在U型管P2加入一定量的有色溶液,依此液面为零点,如图。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马上就可以回答出:“U型管中A管液面和B管液面处于同一刻度线,我们把这一现象看成是在一定条件下达到了平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中所说的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某个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平衡的移动,对于P2管液面来说应该升高于P1管液面,但是由于平衡移动减弱P2管液面升高的作用,使得整个平衡向减弱A管液面升高的方向移动,但达到新平衡时,P2、P1两管的页面都比原平衡要高,因此,化学平衡移动不能“消除”对原平衡的影响。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具体影响,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3.加强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高三专题复习是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高的分数,这就需要提高学习效率,而科学恰当的学习方法则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举一反三,加强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例如,通过一道习题的变换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平衡。对于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A(固)+2B(气) C(气)+D(气)

在恒温下,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表明上述可逆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B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

此时答案为BC,但是如果变化一下问题:若上述可逆反应中,A的聚集状态是气态,则能说明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答案就是ACD。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化学平衡,那么无论问题如何变化都能够找到正确答案,这也是高三专题复习的最终目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学平衡是高三化学专题复习阶段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当结合化学平衡的复习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志刚.高中化学平衡教学策略的研究[J].数理化学习(高三),2011,(12):86-87.

篇10:电化学基础专题复习

教学设计

鹿泉一中

冯文娟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解决电化学工作原理相关问题。2.能够快速的写出陌生的电极反应式。

3.克服学生对陌生的电化学装置和电极反应式的恐惧心理。教学过程:

环节一:近三年高考电化学考点剖析

1.基本原理考察(如电极反应类型、得失电子情况、电子流向、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2.质量变化、气体产生、颜色变化、pH变化、离子交换膜等 3.转移电子数、电极质量、产物的定量计算 4.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判断 5.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相关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解决上述考点中的1、2、4。环节二:归纳电化学原理一类题目的解题步骤 展示例1(2014·广东卷)某同学组装了图4所示的电化学装置,电极I为Al,其它均为Cu,则()A.电流方向:电极Ⅳ→A→电极I B.电极I发生还原反应

C.电极Ⅱ逐渐溶解

D.电极Ⅲ的电极反应:Cu2+ + 2e-= Cu

从这道较为简单的高考题入手,归纳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1.判断装置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 2.判断电极(正负极或阴阳极)3.解决与工作原理相关的问题 4.解决与反应式相关的问题

并且总结电极的判断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处理习题中出错较多的问题。

5、(福建卷.2015.T)11.某模拟“人工树叶”电化学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该装置能将H20和C02转化为O2和燃料(C3H8O)。下列说法正确的

A.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电能 B.该装置工作时,H+从b极区向a极区迁移 C.每生成1mol O2,有44gC02被还原

D.a电极的反应为:3C02+18H+-18e-=C3H80+5H20 Lil-xCoO2+xLi++ xe-=LiCoO2

9.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条件。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①区Cu电极上产生气泡,Fe电极附近滴加 K3[Fe(CN)6]后出现蓝色,Fe被腐蚀 B.②区Cu电极附近滴加酚酞后变成红色,Fe电极附近滴加K3[Fe(CN)6]出现蓝色,Fe被腐蚀 C.③区Zn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Fe电极附近滴加K3[Fe(CN)6]未出现蓝色,Fe被保护

D.④区Zn电极反应式为2H+ + 2e-===H2↑,Fe电极附近滴加K3[Fe(CN)6]出现蓝色, Fe被腐蚀

6.将H2S通入FeCl3 溶液中,过滤后将反应液加入电解槽中电解(如下图所示)电解后的溶液还可以循环利用。该方法可用于处理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H2S废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过滤得到的沉淀可能是FeS和S B.若有0.20mol的电子转移,一定能得到2.24L的氢气 C.可以用Fe与外接电源的a极相连

D.与a极相连的电极反应为Fe2+-2e-=Fe3+ 【自我检测】(2012·福建高考)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的K闭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Cu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电子沿Zn→a→b→Cu路径流动

2c(SO4)

增大 C.片刻后甲池中

D.片刻后可观察到滤纸b点变红色

环节三:陌生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展示了学生在书写电极反应式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电极反应式书写的一般步骤。巩固练习

【典例】按照要求完成下列电极反应式:

(1)MnO2的生产方式之一是以石墨为电极,电解酸化的MnSO4溶 液。阳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O形式(2)已知H2O2是一种弱酸,在强碱性溶液中主要以

电池总反应如在。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Al-H2O2燃料电池,其原理如图所示,---2Al3HO2AlOOHH2O 22下: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3)已知反应:2CO(g)+O2(g)====2CO2(g)ΔH<0,根据原电池原理判断该反应能否设计成燃料电池。若能,请写出当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时的负极反应式(若不能,该空可不作答):_______________。(4)工业上常用如下方法制备K2FeO4:以铁丝网为阳极电解NaOH溶液,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最近,工业上用更加廉价的Fe2O3代替铁丝网制备高铁酸钾,写出阳极的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

展示学生答案。纠正其中的问题。板书设计

电化学基础

一、归纳电化学原理一类题目的解题步骤

1.判断原电池还是电解池 2.判断电极 3.基本原理解题

二、电极反应式书写

篇11:初中化学专题复习安排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三次课)专题二物质构成的奥妙(两次课)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篇12:初中化学总复习专题模块

专题1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分类和俗称

专题2 溶液的酸碱性、pH和指示剂的变色 专题3 典型酸碱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的通性及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4 各类化学反应(复分解反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等)的条件

专题5 各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6 常见酸、碱、盐的主要物理性质、用途及保存方法

专题7 溶液增减重的定性判断及定量计算 专题8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主要应用 专题9 物质的鉴别和物质的检验 专题10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专题11 物质的推断 专题12 物质的制备 专题13 气体的净化、干燥、鉴定及仪器的连接 专题14 酸碱盐中典型的选择题解法探究 专题15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16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均为纯量的计算及含一定量杂质但其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的计算以及涉及气体的质量与体积换算的计算)专题17 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专题18 溶液的有关概念

专题19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进行较复杂的计算

专题20 根据化学式的基本计算 专题21 根据化学式计算的技巧 专题22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技巧

专题23 氧气、氢气、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铁等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 专题24 氧气、氢气、碳及其化合物、铁等有关物质性质的实验

专题25 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专题26 氢、氧、碳、铁等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及常识性介绍的内容

专题27 氢、氧、碳、铁等有关物质的推断 专题28 甲烷、乙醇、甲醇、醋酸等几种常见的有机物

专题29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专题30 物质的简单分类 专题31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专题32 物质结构

专题33 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专题34 化学符号及化学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专题35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篇13:《电化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关键词:初三化学,综合复习,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初三化学复习课一般沿用“授-受”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样的初三化学复习课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是参与者,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 课堂效率自然低下。

提高初三化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在安排复习课教学内容时, 必须以学生所需为基本点,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探索和实践, 我发现应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讨论式教学一种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 围绕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 以讨论为中心活动内容, 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 教师作为“导演”, 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 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每一个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 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 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 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高度注意, 从而促进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学习。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

1. 有利于强化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课堂教学本身是知识技能等信息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

2.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改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教师的限制。

3. 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对现有的问题进行分析、加工、推理和论证等思维活动, 从而得出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有效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4. 能够加强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在讨论式课堂中, 学生独立思考, 表达各自的观点, 经过小组同学间的相互推敲, 相互论证, 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合作的重要性。

5. 通过讨论, 同学间相互取长补短, 扩大视野, 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讨论式教学模式是有别于课堂讨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它由教师备课、讨论、整理、巩固、强化五个前后紧密联系的环节组成。现以《科学探究题的专题复习》为例, 展示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三化学综合复习中的具体应用。

1. 教师备课

初三复习课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 有效设置讨论的主题和讨论的情景, 论题至少需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1) 问题要具体, 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契合, 要服务于教学, 明确讨论目的。 (2) 问题要有梯度。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思维发展顺序一致, 不能太过跳跃, 否则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3) 问题要控制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一致。

如在《科学探究题的专题复习》课前, 我布置了系列预习问题:①科学探究的一般基本步骤是什么?②脱脂棉燃烧的条件是什么?③碱的鉴定方法。④如何鉴别CO32-和OH-?

2. 讨论过程

(1) 布置讨论

在初三化学综合复习课堂中, 我以伙伴式讨论形式开展讨论式综合复习课。根据学生日常活动中同学关系的调研情况、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结构的情况、学生化学思维培养情况来分组, 以科学的分组促进分组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在《科学探究题的专题复习》课堂上我设计了下面的讨论题和实验题:过氧化钠与水完全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猜想可能是NaOH。接着请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产物是NaOH。

(2) 组织讨论

在讨论进行前, 教师首先应告知学生讨论的目的, 并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 如果有异议应如何质疑、辩论, 以及组长如何组织成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等, 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学生在讨论时无话可说或偏离话题, 抓不住重点。同时, 教师在讲明讨论目的和内容时, 应教予学生讨论的方法, 避免学生无从下手, 谈闲话。在讨论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调控作用, 进行必要的指导、提示、点拨、设疑和答疑, 调控讨论现场。

在《科学探究题的专题复习》课堂上, 同学们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产物是NaOH。实验操作:在完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或FeCl3试液或CuSO4溶液。

实验现象分别是:①溶液先变红再褪色;②产生红褐色的沉淀;③产生蓝色沉淀。

(3) 讨论总结

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讨论后, 教师可以收集各小组的意见, 做一个讨论小结以指导下一次讨论活动。教师要善于发现讨论中的典型问题, 寻找典型范例。

在《科学探究题的专题复习》课堂中, 学生对之前验证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会先变红再褪色?经过思考和讨论,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中间产物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具有强漂白性, 能使变红的酚酞褪色。

3. 整理过程

整理能使零碎和粗浅的认识理性化和系统化。整理要求:①语言要科学、精炼、准确和规范;②观点要鲜明, 层次要清晰, 同时要注意其适用对象、条件和局限性, 不可绝对化, 以免形成思维定式。

4. 巩固过程

该过程是学生运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一些相似的知识性习题, 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可以采用主题式讨论或者集体式讨论的形式, 必须善于抓住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评。

5. 强化过程

强化过程是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和运用的过程,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 教师应着重选择一些理解性、应用性、综合性习题, 加以引导并且及时讲评, 进一步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方法和规范的格式。

三、体会与反思

篇14:《电化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专题;构建;精选;稳中有升;兴趣

进入初三下学期后,学生的学习重点逐渐从对于新知识的摄入转移至对于旧知识的复习,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比较枯燥和乏味。如何有效地做好初三化学知识的复习工作,便成为了老师首当其冲要思考的问题。对于化学学科,考虑到其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巧,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为庞杂细碎,所以,我们教师更需要找到一条切实可行、有效的初中化学复习路径。经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小专题复习的方式十分值得推荐。

一、专题开设脚踏实地,精选内容逐个吃透

对于专题内容进行选择与确定是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笔者认为,教师要时刻牢牢把握小专题复习服务于整个初三化学总复习的目标,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从基本知识出发、从中考考点出发,脚踏实地地稳步进行,保证小专题复习过程能够较为完整地涵盖所有化学知识点。在复习课上光老师梳理知识点,提问学生,特别在五、六月份比较热的季节里进行这样的复习,枯燥乏味,没有几个学生能认真听课,效果当然不佳。我们教师应少说,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中考小专题复习“水”时,笔者将①水的组成;②水的净化;③硬水的软化;④水资源的保护;⑤有关水的化学方程式这五个知识点编成一个大题目。这个大题目中的5个小题分别整合了这五个知识点的经典例题。一上课请学生先做6分钟左右,同时教师巡视,在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上做好记号。接着教师讲解、提问、拓展,同时学生自己在例题上纠错。如在讲③硬水的软化时,会复习到什么是硬水?如何鉴别?如何软化?对于掌握好的学生会补充石灰纯碱法来软化硬水,从离子角度来除去Mg2+、Ca2+等,来提升学生的能力等等。时间控制在26分钟。最后进行小结,强调错误的地方和好的方法。剩余的10分钟时间学生练习本专题的包装好的类似又有些拓展的练习如选择填空等(前面讲不完也要练)。教师及时批改,对成绩进行分析量化,使学生知晓自己的化学成绩处于什么档次,学生就会有危机意识,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对于个别学生可进行课后辅导。

鉴于初三阶段所需要复习的化学知识点数量较大,教师在确定小专题复习内容时应当对知识点进行逐个精选,将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加工、包装、整合后加入小专题中。认真做好学案,不断完善,精益求精。通过课堂教学脚踏实地地带领学生将其逐个吃透,要注重实践,留有时间进行当堂练习,做到有讲必练及时批改。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后及时反馈给学生,来实现学生对于初三化学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专题开设稳中有升,略微高于平均水平

如果小专题中所选择的知识水平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难度,初三复习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复习除了要将所有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汇总与回顾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再学习的过程中升华对于既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程度,达到学习的新阶段。因此,保证专题开设的难度稳中有升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沪教版第七章为代表,初中化学学习中常会出现一些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预留出空间的部分。确实,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各种方向与类型的化学知识,知识之间彼此交叉配合,往往能够组合出很多开展探究的可能性。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化学试题,探究类型的考题不在少数,而且形式越发灵活,知识点的考察也越发灵活。经过仔细分析,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已经可以单独形成一个考察类型,侧重考察考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与评价能力。很多学生感到这种考题捉摸不定,复习时无从下手。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属于拔高类问题,笔者在复习过程中也对这部分知识的难度进行了适当提升。如复习时笔者开设了名为“氢氧化钠探究之旅”的小专题。探究之旅第一站:现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此溶液变质了吗?请学生进行猜测,并写出猜测依据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请学生在给定的试剂中(酸碱指示剂,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钡溶液)进行选择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说出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不行的说出理由。第二站:前面我们已经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钠,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碳酸钠杂质(可选择试剂:稀盐酸,氯化钙,氢氧化钙,氢氧化钡)。第三站: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程度是完全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呢?之后进行归纳碱的化学性质,最后将事先整合包装好的习题进行及时巩固。虽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讨论与修改,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提升知识难度的时候,教师们不能一味追求知识内容的深化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三的学生毕竟接触化学知识的时间不长,一些过于灵活成熟的化学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尤其要把握住提升小专题知识难度的“度”,既要略微高于之前课堂学习时的平均水平,又要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的复习,才是有效的。

三、专题开设灵活多样,开阔视野提升兴趣

很多教师认为,只有在初次课堂教学当中才需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到了复习阶段,只需按部就班注重知识复习本身即可,其实不然。化学学习进入复习阶段, 随着知识内容的重新回顾与知识难度的逐步提升,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十分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这对于有效复习是非常不利的。如何提升学生们的复习兴趣,仍然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例如学习了H2、O2、CO2等气体的特征、用途等内容,逐个平铺直叙地复习难免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笔者改变了思路,以能在瞬间去除洗衣粉难以除去的多种污渍的“污渍爆炸盐”为例,告诉学生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过碳酸钠溶于水时,会生成Na2CO3和H2O2。怎么来通过实验验证生成Na2CO3和H2O2呢?经过讨论确定①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通过分液漏斗a加入新配制的“污渍爆炸盐”的饱和水溶液,收集一试管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是氧气;②通过分液漏斗b加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是CO2。之后提问氧气和二氧化碳还有那些化学性质,来完成这两大气体化学性质的知识构建,同时对比了CO2和水发生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物会不同的原因。最后反思了实验的不足。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到很轻松、很新鲜,自然产生了兴趣,气氛很活跃。

苏州市化学中考中有30个共60分的选择题,选择题的得分是取得优秀成绩和及格的关键。经仔细研究这些考点之后,笔者精心编制了一份判断题专题,做题时要对其中错误的判断题进行改正。学生感到非常的新鲜,怎么化学也做判断题了。对最后冲刺阶段的每天20道判断题学生做起来非常起劲,最后对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判断题再重新包装,再练习,对提高选择题的得分,效果比较明显。

由此可见知识内容是固定的,但呈现知识的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化学学习进入总复习,教师要特别从心态上注意学生。一个高涨的复习热情与稳定的复习心态对于复习效果来讲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开设小专题复习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多种复习方式,适当开阔学生的化学视野,尽可能地提升学生们的复习兴趣,为课堂实效提供保障。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小专题复习是十分适用于初三化学复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借助专题的设立,原本数量繁多的大小知识点被有机整合,按照专题内容归类的过程中变得井然有序、有章可循,学生掌握起来更加条理清晰。另外,在小专题内容设计中,教师加入适当的难度,方式上再调整,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与高度。易于操作、效率颇高的小专题复习模式值得每个初三化学教师对之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仇家赛.论初中化学专题复习[J].中学生数理化,2011(11)

[2]蔡宏伟.初三化学专题复习的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

[3]潘英.浅谈初三化学专题复习[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0)

上一篇:描写菜园的好词好句下一篇:132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