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功能之新说论文

2024-07-14

艺术教育功能之新说论文(共11篇)

篇1:艺术教育功能之新说论文

【摘要】艺术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的论述,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理解。但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的功能似应有“创造作用”这第四大功能。我们从艺术审美客体的作用来论述它,它是一种已知的,可视的客观物质的反映。

【关键词】艺术教育 视觉与世界 功能新说

一、视觉与世界——关于认知的基础

我国上世纪出版的占思想主导地位的文艺理论或艺术概论在谈到艺术的功能时,通常以艺术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论述,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理解。但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的功能似应有“创造作用”这第四大功能。

从哲学角度讲,艺术的认识功能其本质意义是为人类的认识史、实践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考量和实物例证。同时,也在实质意义上有了人类的文化传承。这是我们从艺术审美客体的作用来论述的,它是一种已知的,可视的客观物质反映。

而现在我们从审美主体方面看,艺术的认知作用应是:以人类受过美术训练的眼睛审视世界、进行艺术批评(包括鉴赏)和精神探索。更重要的是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能敏锐地、准确地(符合客观真实地)观察世界、发现世界、创造世界——创造未知的形态。人类对认知首先来自于感知,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对精神和物质的理解,是通过人身体的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等诸感官来感知的。人类至美的享受、最深刻的教育和生活的不竭动力首先来自人类的文化——艺术。人类的想象力、感受力是认知的基础,眼睛是认识人类世界真实面貌的第一感觉器官。

人类眼睛的功能实在太重要了。人们认知宇宙和太空、时间和空间、地球的物质世界全赖于眼睛“看”的生理功能。没有正常的视觉和观察就没有正常的物象概念和空间概念,也就没有健全的、完整的思维。从另一方面讲,没有客观事物的形态,也就无从感知、无物可感。如:“这是人”“这是狗”“这是矿石”……世界有万物就有万象,千差万别,各有形态。这里一方面是人的主观精神——以眼睛为生理器官,以视觉为核心的精神感觉器官对万物的感知,形成概念和思维;另一方面是由自然界各种形态组成的客观世界。而美术是一门研究世界形态的视觉艺术,宇宙万物与社会百态均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和题材。人类的认识史以伦理、宗教、艺术、科学为掌握世界的四大领域,人类的文化史还告诉我们没有艺术(艺术品)的认知就没有历史的认知、没有宗教的认知、也就没哲学的思维和科学的联想。

二、左脑与右脑——关于人类智能的超越

美国加洲大学艺术系教授贝蒂?爱德华女士,是该校“智能与教育研究中心”的主持人。贝蒂在上世纪70年代末起研究素描图像与智能的关系。,我国引进了贝蒂的新作《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之二》。贝蒂?艾德华在她的学术著作中,剖析了思维与创造力的关系。她认为思维有左和右两种模式。以L模式和R模式替代。L模式是以线性、逻辑性、以语言为基础的思维;R模式是针对视觉、空间、相互关系的思维。该理论通过她长期的素描(绘画的基础)教学实验、大量学生作业分析测试得以证实,不管有无绘画基础、不管性格如何,每个通过测试的学生用绘画表达各种的思维概念和主题(如“热情”“能量”“爆炸”“喜悦”“沮丧”“温柔”等),他们的图像表达几乎是基本一致的。这证明了语言与图像在传递信息时、进行思维时是具有同一性的。贝蒂认为:以语言为工具的逻辑思维与以图像为信息的形象思维是可以互相“切换”、协同工作的。

当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类大脑智能研究虽极为复杂,但在揭示左右脑功能的理论已基本定论。该理论认为左脑负责词汇性、逻辑性和分析性思维;它喜欢命名分类,它擅长简化符号,阅读写作和计算。而右脑喜欢清晰、连续、形象性思维;对大多数人而言,大脑的右半球按照非词汇性工作,右脑专门处理视觉、空间和感知信息,它善于处理非线性的、含糊的,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事物和信息,尤其是复杂的图像、视觉感知工作。

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左脑是主要的,右脑是次要的。贝蒂?爱德华在《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之二》中论述:“一般而言”R模式是两种模式中被摆在后面的模式,它还是两种认知模式中较为难以捉模和达到的模式。语言似乎远远胜过了非词汇性的`大脑,以至于人们永远无休止地思考和争论着那个古老的问题:“没有词汇的思绪存在吗?”罗杰?斯贝瑞(发现左右脑理论诺贝尔获得者)的研究终于平息了这场争论,他的回答“是的,它存在”。但是,感观认知是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思考,由于词汇系统不知道如何描述它那沉默的伙伴,R模式一直被保持在日常的、词汇性的意识之外,甚至对于像高速驾驶这种类型的,需要R模式的空间感知和处理的日常活动也不例外。

在《新素描》一书中,贝蒂提出了“使思维视觉化”的重要观点。在世界发明史上,许多有创意的想法都是从小草图开始的。达?芬奇、杰弗逊、法拉第和爱迪生等都概莫能外。伟大的发明必从草图开始,然后才能有设计工程图、平面图、透视图、结构图、效果图,才能做成产品。右脑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 甚至在视觉工作者(画家、建筑师、雕塑家、设计师、工艺师、摄影师)眼中,形象与图形大于语言,语言的视觉物质外壳——文字也是一种抽象的图像。因为只要有语言“外壳”(视觉外化)就会有各种文字、数字呈现其视觉形态,各种形状粗细变化的艺术字体也成了设计师的重要设计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计算机普遍应用的信息化时代,人类左脑的词汇记忆功能、逻辑推理功能、数学分析功能,已基本上可以被计算机功能所替代或超越,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人类复杂的右脑功能——图形感知、视、听觉想象力和审美情感是计算机永远无法替换和超越的,这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种情况下,在当下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我们能做只重视“左脑”的功能,而废弃使用“右脑”功能的蠢事吗?我们值得花那么多时间去记忆早已被证明是正确的数学定理和死记硬背语文词汇概念,而对艺术和艺术教育——活生生的内容和形式(绘画、建筑、雕塑、设计、戏剧、音乐、舞蹈、影视、计算机、多媒体……)不屑一顾,或限于思想误区根本舍不得花时间去研究学习艺术吗?此外,在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的应用的软件中有约70% 左右的软件是美术软件:设计模块、制图软件、打印软件或与美术有关联的软件如paint、 photo shop、corduroy、3Dmarks、flash、Adobe Illustrator CS、popper等部分替代了人的右脑功能,极大地减轻了设计师的劳动强度、极大地增强了设计师的能力。但是,假如没有造型基础和美术图形知识,则使用者不会应用该软件或制约了使用者的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客观的、不带偏见的、正确的教育论、信息论、认识论应该认真地研究长期被我们忽视的右脑功能,图像意义和造型能力。唯此,国民的科学想象力、艺术创造能力才能得到释放和激扬。

篇2:艺术教育功能之新说论文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要学会感恩,别人的恩惠,要时刻牢记在心。的确,别人在寒冷时为你生了一把火,在口渴时递给你一杯水,在伤心时为你送来暖心的话语,这一切都需要你用感恩的心去对待。

说到感恩,我想到一个成语:雨露之恩,它的本意是雨露有滋润世间万物的恩惠,现也用来比喻别人对自己的恩惠。中华素来是礼仪之邦,更倡导知恩图报,可是再看看我们人类,对自然这个创造和抚育我们的母亲做了些什么。

你听,小鸟在悲哀的鸣叫着,失去了家园的他们它们栖息在一棵棵光秃秃的树桩上。它们不明白,为什么一夜之间它们的家就这么消失了,为什么曾经存在于记忆深处的一大片绿色就这样慢慢模糊了。它们在叫,却再也找不回当初那种欢快的语调,满目的疮痍刺痛了它们的双眼,这一切,都源于我们人类自己吧?我们总习惯于给自己的过失找借口,殊不知这一切只源于我们人类自己的自私和贪婪。于是,自然发怒了,洪涝灾害,沙尘暴,泥石流,那一条条鲜活生命的逝去无不提醒着我们反省自己的错误。难道,这就是我们报答自然的方式?

你看,小河在流泪,受到污染的它们整日披着一件肮脏的散发着恶臭的外衣。它们不理解,为什么瞬息之间它们就成了这幅模样,为什么曾经在它身上嬉戏的人们渐渐远离了它。这一切,都源于我们人类吧?我们总是太过注重经济的发展,却疏忽了生活中最平凡而又并不可少的东西。我们走得太快,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是时候放慢脚步,去聆听自然的声音了。

那么,从现在开始,从每个人开始,关注自然,感恩自然,去试着弥补之前所犯下的错误吧,钱失去了,我们还可以赚;机会错过了,我们还可以等,但是自然一旦被破坏了,那就真的是无法弥补了。所以从此以后,让我们植树造林,节约用水,过低碳生活,让我们保护环境,少开汽车,珍惜粮食。也许,那些曾经被我们破坏的环境,要经过很多年才能完全恢复,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感恩自然的心,并把它传递给每一个人,我相信终有一天,鸟儿会再次嘹亮的唱响在茂密的树林中,河水会再次披着洁净的外衣欢快的流淌。在那时,你会看到:春天,桃花缤纷,孩子们穿行在粉色的树荫下,笑声久久不散;夏天,阳光灿烂,湖水是一块绿的安静的美玉,睡莲在湖面上行走,步步生香;秋天,凉风习习,野鸽子在湛蓝天空上飞过,贴着彩云,飞向野花;冬天,白雪皑皑,生命的希望蕴藏在白雪下,悄悄绽开。

这一切,只源于我们怀有一颗感恩自然的心。学会感恩,去聆听自然的声音,你会发现,其实世间万物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大海给了小鱼一片广阔的天空,鱼儿回报给大海一片生机;天空给了雄鹰展翅的空间,雄鹰回报给天空一缕惊鸿;大地给了树根充足的营养,树根回报给大地一片阴凉。

篇3:《背影》教育功能之我见

语文教学有渗透德育的功能, 起教化作用, 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 《背影》学习提示中指出:“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 认识中华民族这种传统美德。”课本已经明确要求,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一点似乎被忽视, 在此, 提出我的认识, 旨在和大家共同探讨。

《背影》感人的魅力缘于“作者在朴素和细腻的文字中, 灌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感情”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 。这真挚而又深沉的感情, 不仅表现在送与不送的踌躇, 叮咛的话语, 过铁道时的背影等描写, 更体现在父亲面对接踵而来的不幸和挫折时的态度。面对儿子他没有表现出悲观失望、愁苦无奈, 而是以极大的爱心给予儿子关怀和鼓励, 这种爱就具有较高的品位, 这篇文章就有了较深厚的底蕴, 因而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背影》是通过回家办丧事和浦口送别来描写刻画的。通过父亲的语言、衣着、动作等描写来表现这种真挚而深沉的父爱。

首先写家中遭遇的变故: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变卖典质, 借钱办丧事, 等等。生活的风霜无情地向父亲袭来, 父亲身心所受到的打击何其沉重!儿子“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却说:“事已至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是宽慰, 也是鼓励, 教导儿子不必悲伤, 不必怨天尤人, 相信生活的路总是会有的。父亲肩上负荷的沉重, 心中的苦楚是可以想见的。但在儿子面前, 怎么能表现出忧悒和愁苦之态呢?父亲给儿子的是宽慰, 更是敢于面对不幸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这比什么都重要。

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是浦口送别传神又凝重的一幕。“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读过这篇散文的读者, 往往会不记得文章中的直接抒情言词, 也分析不出其中包含的许多跌宕笔致, 但总会牢牢记住这个蹒跚、肥胖、吃力的背影。“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无所谓感人, 它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正缘于对这一系列动作的细致入微的刻画。这“背影”难道不是父亲数十年来出外谋生虽艰辛而仍执著的身影的浓缩与再现吗?这次分别不也是为了去南京谋事吗?谋事的艰难不言而喻。一个“谋”字道出了父亲对待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这与“背影”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一致的。

父亲买橘子回来“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 这是儿子眼里父亲的情态。父亲尽管有诸多不幸, 尽管内心深处或许苦不堪言, 但在儿子面前仍显得豁达乐观, 不让家庭浓重的阴影笼上儿子的心头, 这种精神何等崇高。

在整个送别的过程中, 父亲无一处表现出悲伤和无奈。最后在暗淡的背影下出现的朱红的橘子, 如同热情的火焰, 冲淡了因家道变故带来的哀伤情调, 又如父亲火热的心, 给儿子以亲情的温暖和希望的慰藉。

关于父亲晚年“颓唐”的描写, 这不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因为“他少年出外谋生, 独立支撑做了许多大事”, 表明父亲坚韧的性格特点, 也是因这“颓唐”的描写, 才更加真实感人, 进一步揭示了父亲当年所承受的生活的苦难和对儿子的良苦用心。

读《背影》觉着有一层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的氛围, 一是家中遇到的变故所造成的, 二是由于当时儿子不能领会至少不能完全领会父亲的一番苦心、一片爱意所致。现在走过学生时代步入社会, 尤其自己也做了父亲, 这才真正理解了父爱的博大、深沉、含蓄。但这时老父亲又不久于人世!对父亲的愧疚无法弥补, 这怎么不叫人伤心泪下!所以文章结尾抒发了对父亲无限的怀念。

父亲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挫折, 没有表现得悲悲切切、怨天尤人, 这种良好的行为和坚韧性格, 使年轻时候的朱自清受到了深深的感染, 使他具备了“严肃、踏实和勤勤恳恳的精神”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 。而对这种精神的感悟和教育, 正是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现在教育的对象基本是90后, 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这个物质膨胀的时代, 他们所体会到的多是物质的攀比和享受, 过去的那种苦难生活及对生活的厚重感, 对现在的他们来说只是传说, 并不能真正去体会和感悟。对于学习生活当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学生也不认为这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 而是极端看待, 不是激进就是消沉, 丧失了青少年该有的蓬勃朝气。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和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 使他们健康成长, 就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

篇4:砭石保健功能的传统新说

这与目前一些养生类电视节目对于砭石保健功能的大力宣传不无关系。这些养生节目通常认为砭石因为其特殊的结构,可以散发出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射线和超声波脉;中,促进微循环、调理新陈代谢,相当于远红外治疗仪的效果。

那么砭石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吗?目前市场上砭石的销售情况又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几家砭石销售场所。

砭石只是一种被淘汰了的工具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康复科主任何良志表示,中国传统医学里的砭术实际上早已失传。目前一些中医疗法中的砭术可以说是“新砭术”。在新砭术中,医生通过使用砭石制成的医疗器具,对病人进行点按理疗。使用的砭石都通过严格筛选,要排除对人体健康产生伤害的可能性。

对于现在市面上销售的一些砭石医疗器械和首饰,何良志表示,治病本是为了使人健康,如果医疗器具不安全,反而会损害病人的身体。很多人希望通过砭石起到保健效果,但现在外面卖的一些砭石治疗不一定过关,如果没起到保健效果反而受到伤害,就得不偿失了。

另据何良志介绍,砭术失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更先进的医疗器具替代。同样是对穴位的刺激,针灸比砭石刺激的效果要好。这样传统砭术就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最终失传。目前在一些中医院开展的新砭术治疗也都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砭石只是一种已经被淘汰了的工具。即便这种工具有一定的效果,也要看怎么用,由谁来用。患者不应自己购买医疗器械进行治疗,应该由专业大夫来操作。”

对于目前市面上的砭石饰品,何良志认为,砭石本身的硬度只有3.5,这便于在古代简陋的条件下将其打磨成型。正是因为砭石的硬度小,所以不适合作为首饰佩戴。

将砭石带进家里需谨慎

目前很多保健项目也和砭石结合,如砭石汗蒸房。记者走进一家砭石汗蒸房发现,这个大概15m2的房间,四壁和地面都用黑色砭石墙砖和砭石地板铺设而成。幽暗的氛围让人觉得很神秘。一些家装公司也推出了砭石床、砭石壁砖等产品。

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表示,对于家庭装饰用的石材,国家有严格的标准。根据石材的放射性分A、B、C三个级别。达到A类标准的石材才可以放在人居住的环境中。而砭石这种石材目前还没进行过严格检测。用它来进行家庭装修,首先应考虑其放射性是否达标。如果放射性过强,且使用量大的话,很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

篇5:四大美女之死新说作文450字

话说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一个比一个漂亮。她们是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闭月貂禅,还有羞花杨贵妃。现在人们说起她们还津津乐道。但是,你们知道吗?她们的结局都是很悲惨的。我发现,她们的死都与她们自己的美貌有关。

西施喜欢浣纱,时常到河边去浣纱,河里的鱼儿看到她如此漂亮,都不好意思,就躲进了河底。而吴越国的人们却很喜欢到河边钓鱼,自西施来到河边浣纱以后,再也见不到鱼了。这引起了钓鱼爱好者的强烈不满,于是乎用钓鱼竿把西施砸死了。

王昭君是热爱国家,为了和平,出塞和亲的`一个小女子。一路上千辛万苦,大雁从王昭君头上飞过,领头大雁看到王昭君这么美丽,思想就开小差了,一不小心掉了下来,后面的一只接着一只,越来越多的大雁掉了下来。唉!不幸的王昭君就这样被大雁压死了。

貂禅喜欢赏月,但是月亮看到她那么迷人,月亮就躲到厚厚的云层里去了。人们不能边赏月边吃月饼,非常气愤,就用月饼掷死了貂禅。

杨贵妃很喜欢赏花,然而,百花看到她这么艳丽,都羞愧地合上了花瓣。无意间断绝了蝴蝶、蜜蜂和许多以采蜜生的昆虫们的粮食,引起了公愤。它们推选马蜂出面对付杨贵妃,就这样把杨玉环蛰死了。

篇6:艺术教育功能之新说论文

旅游节庆如何赢得国际影响力?

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 贾云峰

前言

“好客山东”如何面对高铁时代?李连杰为何全力打造“公益邯郸”?“中国太阳城”德州怎样一鸣惊人?贾樟柯有怎样的《海上传奇》?东方神秘古城“秘”在哪里?焦作云台山究竟有怎样的“山水真味”?……

这些近两年引起旅游界瞩目的事件营销,其实都来自于被称为旅游传播业“黑马”的团队---贾云峰和他的德安杰,以及他们独特的思考方法----旅游创新传播学。由于在旅游创新传播方面出色的成绩,德安杰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旅游策划机构”和“中国旅游最佳营销案例奖”。本报每周连载一篇德安杰团队的旅游创新传播案例,讲述旅游事件的幕后故事,相信会对全国的旅游营销工作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策划人语】

近些年来,地方性的旅游节庆大有泛滥之势。但往往是“钱花一堆,风光一阵”。究其原因,是目的不明,创意不够,因此,过场隆重,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才能举办一次影响广,口碑好,收效大的旅游节庆呢?

2011年已经连续举办16届的三门峡黄河旅游节,正式升格为由国家旅游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河南省政府主办,第17届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成为了国际化盛会。

受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旅游局委托,德安杰环球顾问全程策划并承办“2011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的主题活动,通过创意提升,让这一盛会,产生了良好国际影响力。【专家金评】

本届黄河旅游节,通过“观念的升华,规格的提升,活动的震撼,权威的联盟”,创意频出,亮点纷呈,精彩不断。颠覆传统的旅游节庆举办模式,成功打造了中国旅游节庆的“三门峡范例”;在实现弘扬“黄河精神”和三门峡旅游品牌传播的同时,为中国旅游节庆的举办,探索一种新模式;为黄河流域旅游城市的发展,探索了一种新思路。【创意缘起】

1、从河流自然生命提升到河流文明。旅游节庆活动是一项文化和营销盛会,必须以当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体现鲜明的地域文化,实现本地的品牌传播。

位于三门峡黄河段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激流勇进的精神象征,是“民族魂”。这种精神,正是这个普遍浮躁的时代所缺失的一种精神。我们有责任呼吁并传承这种精神。

河流的文化生命是河流自然生命的延伸。打开人类文明的史册,不难发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与大河文明相伴而生。尼罗河哺育了古埃及7000年文化,被称为“水的原始颂歌”;印度河和恒河开启古印度的文明之门,成为“永恒的涅槃”;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被誉为“世界文明的摇篮”;而我们的黄河,更是造就了一脉相承、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秉承这个理念,“保护河流文明 三门峡宣言”成为本届黄河旅游节的主题。它切中人们普遍的黄河情感。提升了理念高度,抓住了受众心理。

2、邀请世界十大河流对话黄河。旅游节庆的规格,决定着媒介的关注点和行业影响力。规格,是品质的概念。既然是“国际旅游节”,那么,就必须有海外参与和世界互通。

我们邀请世界十大河流的代表:密西西比河、伏尔加河、亚马逊河、拉普拉塔河、湄公河、刚果河代表、多瑙河、黄河、长江来分享河流文明保护与传承的发展经验,构筑起一个互通有无的国际平台,从而让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步入国际轨道和国际视野。

3、著名学者撰写《黄河颂》,万人同咏。

优秀的创意,能让虚无缥缈的地域文化,实现精彩的艺术呈现,能让断裂的民族文化,焕发出具有时代气息的魅力。同时,能为媒体创造新闻热点,引发媒介的多渠道关注和传播。本届旅游节创意独特而丰富。上午的“‘保护河流文明•三门峡宣言’万人签名仪式”依据中国文化经典,将开幕式分为“风”“雅”“颂”三个篇章,层层推进。邀请《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文化学者钱文忠教授,亲笔撰写《黄河颂》,引万人共诵,还创造了万人签名的记录。

下午的“‘全球十大河流对话黄河’暨‘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钱文忠教授在联盟大会上做《仰望母亲河》主题演讲。将诸多的黄河文化、三门峡地域风情,以别开生面的方式精彩演绎,以文化来烘托氛围,提升品质。

4、建立“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继“长江之旅”、“丝绸之路”后,“黄河之旅”成为新的亮点,沿黄九大省(区),有着一脉传承的文化共性,也有着共同保护和开发黄河的时代使命。

我们邀请黄河流域九省区代表,共话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开发“黄河之旅”旅游之决心,并成立“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联盟”,签署《成立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倡议书》,实现跨区域的联动发展。【策划效果】

本届旅游节系列活动策划方案,因为观念新颖,创意独特,内容丰富,获得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5月19日,又是首个“中国旅游日”庆祝活动之一,本届黄河旅游节圆满成功,引来国内百家主流媒体做现场报道,CCTV、新浪网等做全程直播

钱文忠教授引万人共诵《黄河颂》,场面恢弘,气吞山河,引发全场共鸣。百名儿童共诵魏征名篇《砥柱铭》、第一个保护黄河“时间囊”的诞生,以及三门峡民俗艺术表演“‘根根’闹春”等精彩环节,都美轮美奂地展示黄河文化和精神,为媒介提供丰富的新闻亮点,引发媒体的自发传播。

欢迎来电或邮件讨论:

1371 888 9150 中国旅游全产业链理论研究顾问集团 中国创新传播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集团网址:/yunfengjia 个人官网:

德安杰总部新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办公楼二座902室(国家旅游局对面)总机:010-65178718 65176728 传真:65173950

篇7:艺术教育功能之新说论文

一、虚假研究和课题研究不规范等现实问题,导致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异化、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成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障碍等误区,这需要学校通过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根植于学校的真实生活、采取恰当的研究方法、坚持实在性的研究在教育科研价值、性质、方法与过程等方面予以导正。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学校管理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引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育科研,可以清晰洞察教育现象的本质,提高教师素养和生活质量,有利于转变教师教育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课堂生活世界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学校教育科研实践中存在着对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偏颇、教育科研脱离教育实际、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单

一、虚假研究和课题研究不规范等现实问题,导致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异化、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成为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障碍等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信度和效度,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学校教育科研。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建立良好的教育科研机制。让教师成为追求教育幸福生活的主体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坚持正确的教育科研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展教育科研,形成教师反思文化,促进研究主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诉求。教师能否成为研究者?这与学校的教育科研机制及运行的效能有关(包括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职能、制度等的作用),也与教师教育科研的思想和意识密切相关。徐州市第八中学通过行动研究,开展教师集体反思,研究新课程标准的理论背景和教材中知识存在的方式,名特优教师案例分析,引领教师形成反思习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以生成教育机智、形成教育智慧,来增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生命力。在反思中坚持寻求理论的支撑,理解教育科学的理论,增强对教育教学问题、教育现象的批判力和解释力,以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反思文化的形成,使一批教师从“技术熟练者”逐渐成长为“反思性实践家”,成为学校教育科研骨干。

二是开展教育科研,变革师生的生活方式,回归生活世界,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徐州市第八中学通过建立教师反思机制,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察到这样的道理:学校教育生活是教师整个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教师教育生活即通过教书育人,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而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教学研究是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价值反思和意义追问的探究活动,使教师教学工作真正具有人文关怀品质。教育即生活,工作即研究,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反思、成长,应该成为新时代教师的生活方式,研究的过程应回归教师的生活世界。长期以来,在徐州市第八中学存在着这些现象:部分中小学教师脱离了科学研究,把自己的生活方式窄化为做“教书匠”和“传递知识的工具”,有人认为,教师每周要承担十几节课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教育工作,哪有多少时间用来进行科学研究!甚至有人认为让疲惫不堪的教师做教育科研如同让穷人捐款一样是不道德的。针对这些现象,徐州市第八中学一方面通过发挥部分教育科研骨干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改变教师的教育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教师课题研究档案和个人发展规划,让教师尝试在课题研究中体验教育改革的动力和教师职业价值的升华,体验作为“人师”的幸福。

三是通过教育科研,发展学生,成就教师,促进学校的改革和进步。一直以来,在一些教师观念中存在着这样的逻辑,要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就要进行应试,就不可能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这种思维基于长期以来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置于二元对立的两极。通过教师的科学研究,让教育教学行为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重要的价值,也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存在性”问题。徐州市第八中学对本校实际作具体分析和诊断后,开始对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鼓励教师敢于变革和创新,以分析性思维检视教育教学现象,找出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的优质课题,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深入探索,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累有意义的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找出符合规律的做法,再实践,再总结提升,如此反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不仅逐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教师的研究水平,而且还激发了教师研究和创新的热情,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是学校教育科研的重要使命之一。

二、学校教育科研,根植于学校教育现象。应直面教师真实的教育生活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师们产生了这样的理念: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这表明教师对学校教育科研的理解力显著增强。徐州市第八中学教育科研课题产生的背景是来自教育教学实践中师生的教学困惑、需求或矛盾。尽管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范围较大、研究内容丰富,但徐州市第八中学教育科研紧紧围绕提高教与学的质量,采取多种视角,深入探析几个领域的问题。一是研究课堂教学及其师生的生活状态。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场所,是师生生命存在重要方式,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师生学校生活的生命质量状况,一个班级,一堂课,一个学生,一个教师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二是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中身心发展的评价、保障机制的建立。三是学校教育教学创新管理与改革发展研究,突出对学校发展模式、内涵发展与特色建设的探讨。

在这些研究中,徐州市第八中学采取“教学研同期互动”研究模式,直面教师真实的教育生活,组织和引领广大教师理解和体察教、学、研三个环节的同时共存和共同达成。教是教师活动的场所、过程和生活的内容,是教师知识参与、情感参与的一种方式;学是知识产生和积累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知识参与、行为参与的一种方式,在科研活动中知识的拓展是通过学习活动达成的;研是教师自主发展、持续发展的运行过程,是发展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坚持三个环节的同期互动,在结构上,学处于中间位置;从时间上看,现有研的启动。然后学相继启动,没有研,就不会有学的发生。学运行后对教和研提供能源的作用,即发挥能源系统功能。笔者通过引导教师实施这种研究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使一批教师从技术型(教书匠)向实践研究者(专家型)的角色转变成为现实。正如叶澜在“面向2l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课题实验中的结论:“只要真实的、有质量的、有力度的学校改革实践,就会在改变、发展学校的同时,改革、发展教师。”

三、学校教育科研,坚持科学思维。应采取多视角、探讨适合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科研应通过多维视角,突破目前就教育而研究教育的单一视角和方法。学校教育科研应有广阔的、多维的视野,从经济全球化下多元价值观视阈中,从现代教学论、解构—建构主义、现象学、解释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生态学等视角,适当进行定量研究,增强学校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又有定性研究,增强学校教育科研的适用性与信度。采取观察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案例研究等方法,多维度、多层面地观察与分析学校教育教学实然,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探讨和大量数据资料的统计,整体观照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及其生活状态,探讨激发教师、学生生命活力的积极因素,为提高师生生命质量提供合理的解释与分析。同时,这种科研会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合理的解释,为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生活提供鲜活的实践性知识。

毋庸置疑,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教育研究中一种新兴的质的研究方式,以其关注个体性的、情景性的、偶发的特殊事件的故事描述,深入地分析所隐含的重要理论价值,便于掌握而倍受学校教育科研者推崇。在应用适得其所的时候,确实易显示其所长。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在“一片教育叙事研究”的热潮中,叙事研究尤其是叙事行动研究成为教育科研领域一种普遍的期待,似乎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教师教育生活的唯一方式,以此可以解决和拯救教育中一切问题。教育叙事研究能负如此之重吗?笔者以为,在学校教育科研中,研究者不可能只钟情一类方法,绝对否定或拒绝另一类方法,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对象与任务以及问题在整个研究结构中的位置,来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正如有研究者在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比较时指出:“不要人为地夸大两者之间的差别,其实,即使在量的研究中也不可能排除主体间的成分……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与其说是两种对立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连续统—体,它们之间有许多相辅相成之处”。这对正确认识教育叙事研究与量的研究关系、突破学校教育科研方式的狭隘性会有所启迪。

四、学校教育科研。蕴含学术操守。应秉持实在性的研究与探索

目前学校教育科研的两种倾向值得人们关注,一是虚假研究,即缺乏规范的课题实施实施、理论学习、实践性研究活动和阶段性专题会议,少数研究过程的实证性资料收集与积累甚至出现研究者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信息加工”形成所谓的研究成果,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两张皮”现象,这必然使教育科研成了研究者的负担和累赘,使教育科研失去其应有的功能。二是重视研究结果轻视研究的过程。学校教育科研只重视研究结果,是急功近利和研究浮躁的表现,何况学校的研究成果一般具有较强的情境性、针对性,而普适性较差。因此,对学校教育科研效度的评价,既重视研究过程、研究品质,又重视研究结果、学术水平。

为避免出现上述两种倾向,徐州市第八中学将学校教育科研的主旨进行定位,通过教师实在性的研究,使其理论素养、问题意识、研究意识、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培养本校的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建立教育科研团队,营造和谐、宽容、民主、严谨、敢于怀疑和求真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完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徐州市第八中学通过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开展课题学术沙龙、基于课题研究的教学论坛、教师课题研究报告会等,引领每一位参与者在课题研究中,确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自主发展意识,制定并落实教师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基于教育教学实践,扎实研究与探索,拓展理论视域,使教师在研究中实现视域的融合、观念的碰撞与冲突,以便能够理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生成教育智慧,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特色和艺术,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

篇8:艺术教育功能之新说论文

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新兴艺术, 所以本书必须以新创新说与之相匹配, 作者王庆斌先生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达到了读者的预期。

电影艺术是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 它是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艺术诞生之后产生的一门新兴艺术, 故又称作“第七艺术”。电影正式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1927年由无声电影 (“默片”) 发展为有声电影;1935年又由黑白电影发展为彩色电影。

电影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 既是各艺术门类 (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摄影等) 的综合, 又是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综合, 还是艺术与科技的综合。正如本书所言:“电影吸纳了所有艺术的优长, 又胜过了所有艺术的优长, 成为现代艺术的王者。”

电影最大的优长是真实性, 所以王庆斌先生说:“电影之所以令人痴迷, 是因为电影向虚假艺术告别了一步, 向真实艺术迈进了两步。电影故事, 让人们经历了应该经历却未曾经历的生活磨砺, 让人们看见了不似自己却胜似自己的生命意义。”

电视是比电影更新的艺术, 它的出现, 使大众传媒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美国“传播学鼻祖”威尔伯·施拉姆 (1907-1987) 指出:“从语言到文字, 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 几千年;从印刷到电影和广播, 400年;从第一次实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 50年。”

电视最大的优长是家庭性, 所以王庆斌先生说:“电视是最普及的艺术, 又是家庭艺术, 还是老少咸该在‘家庭’这个特殊概念上。电视剧导演着眼于家庭, 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本书正是以全新的视角观照、探讨、研究影视这两门新兴的艺术, 得出全新的结论, 并升华为全新的理论。

对于电影的论述, 采取纵横交错之法。在纵向上, 对有电影以来中外著名影片 (例如中国的《老井》、《红高粱》、《周渔的火车》, 印度的《流浪者》, 美国的《魂断蓝桥》、《乱世佳人》、《泰坦尼克号》, 日本的《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罗生门》、《绝唱》等, 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评论;在横向上, 对各部影片的剧本创作、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各艺术的环节, 进行了分析、研究、评论。

对于电视的论述, 除了对电视剧 (例如《康熙王朝》等) 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评论以外, 主要采取了立向开掘之法, 即以作者创作的34集电视连续剧本《乡村故事》、14集连续剧《红色间谍王》、36集动画连续剧《秃尾巴老李》与中央台影视频道播出的电视电影《深情》, 从选材、立意、人物、构思、结构、风格、样式、修改、讨论、运作等等, 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总结。

综观全书, 形成了鲜明的纵、横、立三维并进, 立体交叉的理论框架, 并以此成为全书的智力支撑与创新支点。

篇9:艺术教育功能之新说论文

根据黔教师发【2011】220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铜教发[2013]43号《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的通知》、铜教发[2013]124号、铜教发[2013]155号等“十二五”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文件精神,结合《思唐镇河东小学(片区)“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细则》和我片区校本培训工作计划,我校决定于2013年7月8日、7月9日开展师德教育全员集中校本培训。具体培训方案如下:

培训方法:全员集中培训

主讲教师:陈德友(7月8日)、杨权(7月9日)培训对象:思唐镇河东小学(片区)全体在职教师

培训内容:本次培训为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培训内容以《师德新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经典读本》有关内容为主

培训目标:通过培训学习,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职业素养,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人师表,做学生的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培训学时:每次培训主讲教师记16学时,参训教师记8学时。授课讲稿:由培训教师负责提供。培训要求:

1、全体学员必须遵守培训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因病、因事不能参加学习的要提前履行请假手续。学习时不看与学习无关的书报,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2、每位教师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参加培训学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培训结束后,学校将对集中培训的内容进行检查记载,作为该教师评优、晋级、评职、骨干教师的选拔等的重要依据。

3、培训结束后每位教师要认真写好师德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或经验总结两篇(每篇不少于1500字),交中心学校继续教育办公室备案。

河东小学继续教育办公室

2013年6月20日

思唐镇河东小学(片区)“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师德新说》

校 本 培 训 方 案

河东小学继续教育办公室

篇10:艺术教育功能之新说论文

本文主要以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习俗为客体,以人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主体,分析讨论节庆习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实现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主要揭示和探讨少数民族节庆习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持续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运用文献资料、归纳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我国少数民族节庆习俗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实现的影响和价值。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习俗的教育功能

近年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的局面,离不开各民族节庆习俗的原始传承。古代人类节庆活动可根据其开展意义和目的不同,大致分为生产生活性节庆、祭祀性节庆活动和社交娱乐节庆活动。它们都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渠道。

2.1.1 生产性节庆活动传授生产技能,规范伦理道德意识

少数民族节庆习俗中的众多游戏、竞技、舞蹈项目的开展本身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教育的过程。此外,生产生活性的节庆活动的教育价值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生产技能的传授,对民族精神文化、道德规范、伦理信仰等的认识。例如:基诺族的“插种祭”、哈尼族的“求丰收”,佤族的“撒谷节”、傣族的“巡田坝节”、景颇族的“播种节”[1]等都是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手段。除了技能传习外,少数民族同胞们还利用节庆习俗催促农事,激励劳动生产。

还有很多少数民族节庆习俗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业特点有着鲜明的。例如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上,摔跤、赛马、射箭三项竞技是其必不可少的内容;藏族在藏历年和望果节都要举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赛牦牛等体育活动;在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的白天会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等富有情趣的、别具一格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些项目都是由于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竞技运动。这些项目在传授本民族生产所需的技能的同时,还对下一代的社会道德、伦理等思想方面的规范进行了教育,以形成做人做事的规范、优良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如蒙古族摔跤、朝鲜族荡秋千项目,艺人在向青少年传授技能时,要经常对他们进行武德、艺德、赛规的教育,培养他们尚礼、坚毅、勇敢、正义的思想品质。

2.1.2 祭祀性节庆活动传承原始民族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传递

我国55个少数民族有着异彩纷呈的风土人情、浓郁的民族文化,节庆习俗活动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祭祀节庆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祭祀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注入不少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在不少方面呈现出新的风貌。一个很显著的趋势便是:祭祀文化逐渐包含越来越多的审美因素,逐渐具有越来越多的娱人倾向。[2]少数民族有很多祭祀性的节庆活动,如苗族的“牯藏节”、怒族“祭谷神”、蒙古族的“祭敖包、满族“虫王节”、京族的“唱哈节”、侗族的“祭萨节”、摩梭人的“转山节”(“格姆古”)”等。少数民族早期的文化形态都与祭祀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生产劳动,衣食住行,或是精神文化、教育、原始艺术等都与祭祀文化密切相关。祭祀文化包含了原始社会的最初意识和行为的精神的以及物质等内容,它少数民族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象。祭祀节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神秘、肃穆、场面隆重,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少数民族原始文化通过祭祀活动保留下来,因此,祭祀活动既是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也是实现其教育教化功能的载体。

2.1.3 社交娱乐性节庆彰显少数民族娱乐文化,培养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少数民族社交性节庆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手段,也是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中颇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形式活泼多样,极具观赏性。例如:俄罗斯族的“成年节”,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芦笙会”、“四月八”,侗族的“赶歌节”,白族“绕山岭”,布依族的“查白哥节”、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等。其中很多节庆和习俗活动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意、选择佳偶的方式,譬如布依族的丢花苞,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壮族的抛绣球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和发展的基础,少数民族社交性节庆是促进民族内部交流、抒发生活激情、营造团结和谐的民族氛围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

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同胞在节庆活动中载歌载舞,把民族传统文化与歌舞艺术融为一体。例如:黎族的“跳竹竿”、彝族的阿细跳月都是在且歌且舞中进行;苗族的芦笙舞是将歌舞、音乐和运动技巧紧密结合;维吾尔族的“达瓦孜”是在鼓乐声的伴奏下完成。[3]这些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少数民族文体活动的精华,集中展示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少数民族节庆习俗不仅是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对调节人的心理情感,促进各民族人民身心健康,培养健康的人生观、积极的价值观和提高人们审美情趣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除以上节庆外,还有纪节性节庆、纪年性节庆中多种多样的节庆活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化和保存传承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从以上研究来看,主要传统体育项目有极大一部分是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中的项目,通过节庆活动得以延续流传。发展和更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使之与伦理道德教育相协调发展是发挥少数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关键。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集健身性、娱乐性、教育性、竞技性于一身,这些活动就成为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过节庆习俗实现教育功能的意义

教育事业的发达与否,不仅决定着国民素质的高低,更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社会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4]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民族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于全国其他地区相对滞后,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发展程度低下、教育水平也稍有落后。随着我国十八大以来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我国在利用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和民族传统节庆习俗活动的资源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和短期经济发展上成效显著。发展节庆习俗活动来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推动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打破教育单一模式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过节庆习俗活动得以开展并延续,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健身、娱乐和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模式僵化单一,而通过节庆习俗活动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不仅弘扬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使得少数民族教育模式多样化,在欢乐地节庆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实现教育功能。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物质条件不丰富、教育水平落后,就目前而言,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民族传统体育在节庆活动中实现教育功能不仅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发展,而且有利于学校体育中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的开设,更大限度的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意义。

2.2.2 努力挖掘和开发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活动,满足各层次的人受到其教育

通过节庆活动而实现的教育价值更直观有效,并且传播力量大,是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可以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传播手段。节庆习俗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服饰、建筑、宗教、礼仪、歌舞、戏剧、饮食等。通过节庆活动,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参加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顺应自己的审美心理和欣赏层次,既得到身心的放松,又增长见识。[5]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各个不同层次的人来参与或观赏,并从中受到教育。因此在节庆习俗活动中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的人群涉猎更广,层次更多。

2.2.3 加大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突出民族特征,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时,众多同胞从五湖四海赶回参加本民族的盛会,通过盛会相互交流增进彼此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些具有民族性特征的节庆中,各个民族传统项目的开展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让参与者健身益心,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突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标志性的节日,如泼水节—傣族,火把节—彝族,三月歌圩节—壮族等。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特点,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民族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发展节庆活动、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基础。因此,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讲,其民族味越浓,民族特色越鲜明,则对人们的吸引力越强,进行节庆活动实现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价值就越大。

2.3 少数民族节庆习俗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2.3.1 过度商业化的民族旅游

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越来越重视,在相关部门和政府的有力执行下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越来越完善。其中少数民族节庆习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的尤为突出,在体育旅游这一大趋势的引领下,把节庆习俗文化作为旅游中的特色来吸引游客取得较好的效果,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但是,这种成功的背后却有部分以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活动深陷危机为代价的。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旅游日益成为一种极具经济开发价值的旅游方式,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各地依托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出一块块民族特色旅游的“吸金石”。然而过度的营销节庆习俗文化使得其过于形式化,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迎合消费者心理需求开始逐渐异化。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活动逐渐泛市场化,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在市场经济中逐渐成为了利润制造的工具,而丢失了其本来的面目。与其说是“文化的招牌”不如说是“经济的算盘”,这种重形式而轻内涵的发展模式必将导致节庆习俗对少数民传统体育教育功能出现偏倚。

2.3.2 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

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力和受关注度远远超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加之竞技体育还是青少年专项应试科目,是通往大学或专业学府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更受广大家长和学子的重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在青少年的业余体育生活中,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活动项目也逐渐被现代的西方体育项目所取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等。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中的体育项目传承环境局限,且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及其体育项目在新闻媒体中的话语权日渐减少,使得少数民族节庆习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的实现愈发局限。

2.3.3 民族地区人口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城市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变迁过程。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遭到侵蚀。[6]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随着迁徙而失去了很多本民族特色的东西。

3 小结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关乎我国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播的内容和手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可以从学校、家庭、生产生活、节庆习俗和宗教信仰多个途径来实现。近几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不断地提升,政府和人民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习俗活动。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通过节庆习俗途径来实现的机会增加,节庆习俗是不同民族、地域等各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融合而形成的,因此,节庆习俗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还可以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得以实现除了通过节庆习俗的传承,还有很多途径。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体育旅游、民族运动会等多种途径。节庆习俗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实现途径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需要被保护、被流传。以全新视角对少数民族节庆习俗的人文内涵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尽量避免在此过程中商业化、市场化的极大干扰,加强新闻媒体和社会关注度,人人都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实现贡献力量,为更充分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打开更为广阔的天地。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谈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实现途径——节庆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充分认识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习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重要作用,使这些传统的节庆和历史悠久的习俗得到社会各族人民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更好地保护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习俗。研究结论: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习俗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特有的节庆习俗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习俗在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节庆习俗

参考文献

[1]陈素萍,成慕敦.浅析少数民族节庆旅游开发[J].开发研究,2004,(2):96-97.

[2]刘亚虎.荒野上的祭坛:中国少数民族祭祀文化[M].北京出版社,2000,(8):296.

[3]夏思永.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民族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19.

[4]马丽云.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民族教育,2011,(10):13-15.

[5]陈素萍,成慕敦.浅析少数民族节庆旅游开发[J].开发研究,2004,(2):96-97.

篇11:艺术教育功能之新说论文

关键词:春节,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中国人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国家以法定假日的形式把这古老的传统节日固定下来了,这举措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且对于现在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1 春节的来历及风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老百姓俗称做“过年”。这是中国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春节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可谓是悠久,据记载,古代的春节叫“元日”“、“新年”、“正旦”、“岁首”、“三元”等。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春节”的雏形。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重修历法,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一月初一为岁首,为新年,由此,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在这时就已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源远流长的春节历史铸就了丰富多彩庆典风俗,概括起来大致包括洁净卫生、装饰门户、团年守岁、燃放爆竹、做享美食,祭拜祖先、穿戴新衣以及拜访亲朋好友等活动,每一种活动均包含着讲究和相应的礼仪,为国民享受传统文化,特别是为大学生认识我国的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资源。

2 春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2.1 春节友好祥和的气氛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春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中国春节在节日的选择上取——正月正,这是中国文化中自然与人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和谐思想反映。这对当今大学生们为人处世无疑是有着积极的价值导向。在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上,如迎春、对联、水饺、花糕这些习俗活动都是古代的中国人希望上天能保佑世间人们的平安与幸福,所以都蕴含着对人文的终极关怀精神特征。乌吉安先生曾说的“这种节日……以吉庆丰收,祝贺人畜两旺、平安幸福为主题,往往构成吉庆活动的连续性和系列化,时间上也形成一组节日……年节即属于这一类。”这说明了中国春节蕴含着辞旧迎新,对新一年生活积极展望的乐观自信心,并且春节中的甜食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甜甜蜜蜜的乐观自信心。这对大学生自信乐观心态的培养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春节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识。在大年三十或初一的祭祖活动,是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以及先人的追思之情,这与中华民族尊重历史,敬仰先人的传统是密切相连的。春节的这些精神内涵,对于大学生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重要的价值。

2.2 春节礼尚往来的活动,有助于培育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工业社会的竞争压力让人们处于如商品一样互相竞争,相互敌对的状态。人与人之间往往感到沟通理解困难。而传统的春节是人们沟通的理想场所。在春节,外地的亲人回乡探亲。人们平日繁忙的工作暂时休歇,在与亲人团聚中寻找到亲情。同时朋友之间互相拜年新年祝福,可以寻找到平日繁忙所忽略的温情。拜年的一句“新年好”“恭喜发财”的祝福话,让很多人感到重回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宁静与和谐状态,许许多多的矛盾与隔膜就在这新年的祝福话中消磨了,中国的古人创造了春节,也是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富含着人性的温情场所。从传统春节这些回家探亲和拜年的习俗中,大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和理解,如何去关爱他人与人温馨相处等等这些人文理念。所以,春节是教育大学生为人处事的最好教材。

2.3 春节传统风俗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春节,流动的人群回到了故乡。人们在春节里把行为更多用在“馈赠”和友好的祝福问候上,“共同体”的意识也就形成了。并且在春节里人们通过各种传统的风俗活动,比如“舞狮子”、“踩高跷”增进了人们彼此间的交流,彼此的祝福促进了原来差异性的人们得以融合和认同,这也促进了“共同体”的发展。在春节融合的“共同体”中,人们体会到家、村、地方以及国家的存在,在现代社会漂流他乡的人们精神上得到了归属和亲情、友情的关爱。尤其是在海外的华侨们,在春节的时候他们就会升起了认祖归宗和民族的认同感。所以,春节具有着强大的亲和力,是滋养中华文明人性的资源,让中华民族在春节时找到了精神的升华和民族自豪感。这对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3 春节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

我国春节节庆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充满着祥和、美好与欢乐的气氛,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着尊老爱幼、团结向上、勤劳持家的理念,还包含着对未来寄予美好愿望的憧憬。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称“年味越来越淡,没有意义”。那么,春节文化的哪些变化导致了我们的大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与节日本身的价值相去甚远呢?

(1)庸俗化: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春节假期的主要活动就是吃喝玩乐,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飞速提高,春节消遣时有许多浪费奢侈现象。如过节时的狂喝暴食,不仅对人们身体不利而且也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人们在物质生活过好的同时攀比心理也流行。这对世界观人生观尚在雏形的大学生们影响是很不利的,容易误导大学生们形成奢侈浪费的不良生活习惯。

(2)淡漠化:受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传统根基少的青年人更易于接受西方节日的快节奏和异域情调的新鲜感,他们对春节的感觉是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少了新颖性。现在我们的很多大学生熟悉情人节、圣诞节的活动环节,而不记得本国春季的来历,春节期间很多大学生以网络游戏、看电影为主,不愿意从事访亲拜友,他们以为大多节日庆典可以借助现代工具完成任务,例如群发短信息代表拜年,叫上外卖应对年夜饭,通过百度猜出字谜……在这种心理下,“过年没有意思,过年看了什么片”成了春节后大学校园的流行话题。

(3)腐败化:春节是古代劳作的中国人总结过去一年的收获,庆祝新一年到来的节日。为了放松一下平日勤俭的生活,所以才在春节里享受丰富的物品已求得快乐。随着传统农业社会的瓦解,今天人们在春节上奢侈浪费的行为与传统的春节精神是相违背的,而且这些奢侈行为也违背于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极其不利。春节期间另一个与春节文化背驰的现象就是行贿受贿。现在有些人“假拜年”,以过节送礼祝福为名,打着“礼尚往来”的称号,通过给孩子压岁钱、送祝福等干着行贿受贿的腐化行为,以此达到“巴结权贵”讨好领导的勾当。这腐败现象现象的盛行,很容易把大学生们引向腐朽的一面,必须加以杜绝。

4 改革春节方式,发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举措

我们要发挥传统春节对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必须要改革目前不良的过春节方式。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4.1 提倡低碳的春节方式,发扬简朴的传统美德

我国现在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平日要节约,春节更要倡导勤劳节俭。过度的浪费和燃放大量鞭炮后满地的纸屑与提倡的低碳经济是迥然不同的。这些无谓的浪费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春节的奢侈行为造成了资源大量的挥耗,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钱财不用在刀刃上显然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导致了人们铺张浪费这些恶习性的滋生,更阻碍于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形成,就是将来富裕了,仍然需要以节约为主,创设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此,我国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勤劳节约美德,大力建立低碳型经济模式和节约型社会。欢度春节时,采用节约且健康祥和的方式,如举办秧歌互动、腰鼓等文化活动。这样,不仅教育了大学生树立艰苦朴素的价值观,更无形中向大学生们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利于他们的思想建设和道德素质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俗话说“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春节作为节日味最浓,亲情、友情等最集中的传统佳节,人们互相往来拜年是应该的。但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权力效用要有限,交往应当有个度,一切都要有原则。国家要采取具体有效严厉的措施,加强监督,个别干部如果身心不正,一旦发现贪行,则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

4.2 借助现代科技,实现春节节庆多样化

春节节庆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现代化的步伐的推动下,我们的衣食住行均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受时间和地理等因素的所限,我们的春节节庆形式似乎落后于时代。为了让传统节日的价值能维持和发展下去,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把传统节日精神与时代需要相结合,让传统节日价值在新时代下重放光芒。

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也要在保持我国春节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与世俱进。因此,推出一些新的,能体现传统春节精神,又符合时代发展的节庆形式,让大学生们领会到新时代春节的丰富内涵。如现代互联网上的电子贺卡、电子邮件拜年,开展“走亲串友”网站,以区域为标志,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包括基础设施、街道变化,并做到不断更新资料,让大学生在春节期间通过网络关注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感受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的现实,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4.3 学校家庭共联手,促进优良传统的行为化

所有物质的东西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精神却是永恒存在的。我们要发挥春节对大学生人文观和价值观上的教育,高校应该开设包括春节在内的我国传统节假日的课程,使广大青年大学生知晓春节风俗习惯形成与变迁,了解该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了解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青年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春节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加强大学生的文化活动的主体性。

要发挥春节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必须引导大学生们一个文明、健康、愉快的春节,第一,开展家人团聚、亲友礼尚往来的传统习俗中让大学生们从中领会到温暖大家庭的力量,促进他们对家庭、对社区、对国家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第二,在春节提倡送鲜花、赠送书籍等培养丰富大学生情感、培养大学生良好素质的文明交往方式,让大学生们在春节中感受到“真情不奢侈,真爱不夸张”的浓郁人文价值,理解春节的去旧换新、温馨、和谐的理念,促进清正、廉洁、勤俭的优秀品质向大学生行为的转化。

总之,春节期间,正值大学生的寒假,他们有较长的自由时间,大学生的这段生活会遇到多种多样的与大学校园不一样的现象,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该涉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高校应该采取措施,我们的家庭、社会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体系。同时,给大学生充分的自由和选择空间,让他们感触传统春节文化价值的意义,采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度过这段美好的节日。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有助于传承并创新春节节庆的形式,可谓是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乌吉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2]艾君.中国年[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姐姐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微课程脚本模板1